长达十余年的“账外账”是如何被发现的

长达十余年的“账外账”是如何被发现的

一、一起长达十多年的“账外账”是怎样被发现的(论文文献综述)

林婷[1](2019)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犹如生态环境对于生命体的价值维度一样,党内政治生态对于党的政治发展、党组织的有序运行和党员的政治实践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既是党执政文明的体现,也是国家政治进步的要件。在新时代的历史时空领域下,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态面临着十八大以来党内政治生态治理取得阶段性胜利格局下成就与问题并存以及国际与国内形势变化下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实境遇。如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担负起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时代任务,既巩固现有已取得的成果,防止老问题的“死灰复燃”,又进一步辨识新问题,从根源上寻求有效的治理路径和方法,破解党内政治生态治理难题,是当前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目标下,党的建设必须予以审慎思考和着力解决的一个时代问题。在开创党内政治生态治理“全面升级”新局面的目标导向下,研究从理论解析、思想溯源、历史梳理、现实分析、问题呈现、归因解读、路径选择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在学理分析上,对党内政治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党内政治生态的价值标准。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党内政治生态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源流,厚实党内政治生态的思想基础,并研究国外政党治理党内政治生态的文明成果予以借鉴。在实践追索上,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维度梳理了建党以来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历史发展轨迹,提炼有益的历史经验。基于党内政治生态的现实基础,在以案例分析为现实依据的前提下,揭示了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中存在价值观念系统“个别退化”、环域系统“局部污染”、生命系统“亚健康”和权力系统“部分失衡”等突出问题。且从根源上剖析了这些问题是思想因素、制度因素和相关外部因素共同使然,进而更加有针对性地提出治理方案。研究立足于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要求,既注重从党内政治生态生成的内在机理进行理论上的建构,又注重从党内政治生态的现实考察进行实践上的探索,致力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新时代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工程的有效推进需要从治理对策的设计思路上寻求突破。形成“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结合的治理路径、“修复重构”与“净化优化”并行的治理手段、“阶段整治”与“长期治理”联合的治理机制、“主体治理”与“客体治理”贯串的治理方式相结合、相统一的综合治理思路。在具体的实施上需要在坚持“思想治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的总基调下遵循系统思维,多措并举,向目标发力。通过加强党内思想文化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自觉,形成良好的作风氛围,促进党内政治生态风清气正;通过强化党内体制制度建设,增强党执政体系的适应性和包容性,保障党内政治生态的稳定性,保证党内政治生态平衡有序;以提高党内政治生态的治理能力和健全党内政治生态的治理机制为“双重引擎”,确保为党内政治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最终实现党内政治生态“海晏河清”的理想境界。

夏子轩[2](2018)在《企业破产虚假诉讼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企业破产作为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一环,可以将经营失败的企业所占用的资源再次在市场中合理分配。但是近年来,许多企业利用破产虚假诉讼逃避债务规避责任时有发生。这不仅损害了债权人等利益相关人的合法权益,更是通过虚假诉讼的方式损害了司法权威,扰乱市场信用。无论从经济运行还是法律维护角度来看,企业破产虚假诉讼规制都要更加完善。企业破产虚假诉讼的发生,从法律原因来看,存在破产原因制度不明确,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破产管理人调查权限过小,犯罪惩罚力度偏低等问题;从市场经济来看,市场经济本身存在逐利性等固有缺陷;从政府角度来看,政府的配合与经济规制不全面,表现在信息平台的建设以及与法院配合不到位等现状;此外,鉴于企业破产牵扯利益方众多且审理专业性要求高,各级法院也应积极响应号召增加专业审判人员,建立专门审判庭。以规制企业破产虚假诉讼为目的,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明晰破产原因制度,给予法官更多的自由裁量权,放宽管理人的调查权限并增加报酬,加强监督,增加企业虚假诉讼的成本;建设诚信社会,提高全民法制意识,唤醒企业的责任感与社会担当,利用信息化便利建设信息披露平台,提高信息对称性;为方面政府与法院的工作配合,建设企业破产常设机构,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专业审判人员数目,增强审判人员与管理人的交流,便于理解与工作配合。希望通过各方面的完善,达到规制企业破产虚假诉讼的目的。

袁瑾瑾[3](2017)在《基层税务稽查执法风险防范机制研究 ——以赣州市地税稽查执法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税务稽查是税收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尤其是对于基层税务机构来说更是如此。从我国税务部门开始进行税务稽查执法工作以来,经常会出现税务稽查执法风险,这都是由于稽查执法过程的不当行为以及税务稽查执法风险防范措施的严重缺失所造成,从而导致许多行政复议案件的变更,同时也导致在全国行政各部机关中税务机关的败诉率居高不下,所以,防范税务稽查执法风险,提高税务机关的工作效率成为税务稽查部门改革的方向。本文结合实际案例,以赣州市以及下辖几个县区的税务机关,特别是地税机关,在税务稽查以及执法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现有的管理机制和防范风险提出了新的挑战以及改进措施,对整个税务机关的税务稽查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随着赣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近两年南康市由县级市划为赣州市的一个区,加大了赣州市税务机关税务稽查工作的难度。同时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税收违法行为也较为普遍,加强税务稽查工作显得愈加必要。本文以赣州市地税局为例,首先介绍该局在稽查方面的基本情况、稽查执法工作现状以及稽查执法工作存在的主要风险等方面的总体情况;然后从该局近年来的具体稽查案例入手,结合具体的数据分析,提炼出税务稽查执法风险的成因并进行分析;最后结合赣州市地税局的具体实情提出具有实践性的对策建议。

杨俊鹏[4](2015)在《避税与反避税博弈研究 ——以惠州市单位纳税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避税行为虽然不违法,但同样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危害性极大。所以,我国税务部门加强对单位纳税人避税行为的重视、开展强而有力的反避税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随着世界经验一体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内外经济交流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避税与反避税之间的博弈越来越激烈。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国际避税与国内避税开始表现出相互融合、相互配合的态势,在巨大利益的影响之下,有愈演愈烈的发展态势,这使得反避税工作显得特别复杂、艰巨与长期。论文在阅读、归纳国内外避税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地归纳了国内外的避税与反避税理论,科学地借鉴这些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切入国内外避税的普遍现象与常用方式,以惠州市单位纳税人避税的实际情况,用博弈分析、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分析单位纳税人避税的动机,从深层次了解单位纳税人选择避税的原因,对国内外反避税现状进行比较研究后予以适当借鉴,探求一条针对惠州市避税现象行之有效的反避税之路。论文由如下几章构成:第一部分绪论,本章主要阐明了为什么要选择《避税与反避税博弈研究—以惠州市单位纳税人为例》为题进行研究、此研究具有什么样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中运用的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避税与反避税博弈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本章是整个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阐述了避税的定义,将避税与偷税、节税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避税的一般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对上述内容进一步分析。第三部分单位纳税人避税与税收征管机关反避税博弈问题现状,本章首先阐述了避税问题的由来及全国单位纳税人、惠州市单位纳税人避税问题的基本情况,并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访谈的方法对单位纳税人避税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明确了惠州市单位纳税人选择避税的原因。第四部分单位纳税人避税博弈的动因分析,本章从单位纳税人避税的内驱力及诱因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了造成单位纳税人选择避税的原因。第五部分国内外反避税经验借鉴,本章归纳了美国、加拿大、日本及国内反避税的措施与现状后,归纳了国内外反避税措施给本文研究的启示:有效的非正式约束、有效的正式约束及有效的实施机制。第六部分税收征管机构反避税博弈的对策思考,针对前文的研究,本章提出应当通过完善反避税法规体系、更新反避税宣传机制、加强税收征管力度及重构反避税工作体系、改革并完善代理人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纳税环境等手段,有效地解决单位纳税人避税的问题。

陈海英[5](2015)在《新时期我国反腐倡廉机制的完善与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腐败被称为“政治之癌”,不管古代近代还是当代、不管中国还是外国、社会主义制度还是资本主义制度,腐败都是一个难以克服的顽疾。当前腐败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普遍问题,腐败与反腐败都成了各国政府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也是倍受人们关注的一个研究课题,能否有效地防治腐败成为衡量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与腐败不懈斗争的历史。特别是在改革发展的新时期,随着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腐败现象日益滋生和蔓延并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反腐败斗争形势更加严峻,对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永葆先进性提出了严峻挑战。面对日益严峻的反腐败斗争形势,迫切需要把防治腐败工作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找到科学、有效的办法。新世纪、新阶段,是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形成阶段,制度反腐是新形势下党的反腐倡廉建设的现实选择。本文综合运用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相关知识,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深入分析新时期腐败现象的表现、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和现有反腐倡廉机制存在的不足,历史地考察中国共产党防治腐败思想和实践的发展,强调完善反腐倡廉机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针对新时期中国腐败问题的现状,借鉴国(境)外反腐倡廉机制的经验,提出了完善预防、监督、惩戒、保障等机制的一系列对策措施。本论文共分六部分:导论。主要介绍研究的缘由、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框架、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一章反腐倡廉机制概述。首先对腐败、廉政、机制、反腐倡廉机制等概念进行界定,明确提出:反腐倡廉机制指为了防止和遏制腐败行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因素,促使各个权力主体和其他社会利益群体和个体,形成相互制约、相互调节的协调关系,共同遵循廉洁勤政的法律制度规范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腐败造成了政府公信力下降、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人民群众利益严重受损、影响社会的公平公正、破坏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动摇党的执政合法性、危及国家政治稳定,危害极大,完善的反腐倡廉机制对于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优化资源配置、规范社会秩序、促进政治清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章反腐倡廉机制的相关理论与中国实践。一方面,西方国家的政治原罪理论、主权在民理论、权力制衡理论、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理论、道德教育理论等廉政理论成为当代中国构建反腐倡廉机制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建立廉价政府、树立公仆意识、发扬党内民主、重视党内外监督、反对官僚主义、加强干部队伍的管理、健全法制等思想构成当代中国构建反腐倡廉机制的理论基础,由此寻找完善反腐倡廉机制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梳理中国历史上的廉政制度和中国共产党对廉政制度建设的探索,为下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供实践依据。第三章新时期我国反腐倡廉机制的缺陷及原因分析。新时期我国的反腐倡廉机制不断完善,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随着实践的发展,反映出来的问题也非常严重。本章梳理了新时期我国反腐倡廉机制的缺陷:制度体系不完善、权力运行机制不规范、干部的任用和公务员管理机制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预防机制不到位、保障机制不完备、惩处机制软弱、社会廉政文化建设机制薄弱等等,并从主、客观方面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反腐倡廉机制不完善已经导致某些权力失控、反腐制度执行不力、商业贿赂成为社会公害、潜规则大行其道、假公济私,“黑金”泛滥等严重后果。反腐倡廉机制如果不能及时得以完善和创新,将会使腐败现象滋生蔓延乃至于形成蝴蝶效应。完善反腐机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需要,是加强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巩固执政地位的客观要求,是落实“惩防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反对腐败、实现廉洁政治的必然要求,是应对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的需要。本章重点分析新时期我国反腐机制的缺陷,剖析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从而强调新时期完善反腐倡廉机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四章相关国家和地区反腐倡廉机制及启示。本章列举了有代表性的几个发达国家、以巴西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廉政建设的经验,其中透明行政机制、较完善的财产申报和金融实名制度、遏制商业贿赂的机制、现代公务员选用机制、防止利益冲突的制度机制、有效的利益保障机制、独立的反腐机构,刚性的反腐败立法、严格的惩戒机制、多渠道的监督机制等非常值得借鉴,对我国反腐倡廉机制建设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第五章新时期我国反腐倡廉机制完善与创新的路径。新时期腐败呈现复合型、要职型、隐蔽型、资本积累型、“智能”型等特点,党中央的反腐思路也在不断变化:从“反对腐败”到“惩防并举”、从“三大建设”到“五大建设”,反腐呈现全方位一体化、更加重视党内程序的制度化、规范化、更加重视网络监督并且形成了快速反应机制,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持反腐无禁区。为此,新时期我国反腐倡廉机制的完善与创新以完善反腐倡廉制度,有效地遏制腐败为现实目标,以促进社会公平公正,推进社会和谐进程为价值目标,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整体性、民主性、科学性、实践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等原则,强化防控,完善预防腐败机制;扩大参与,完善监督腐败机制;惩防并举,完善惩戒腐败机制;深化改革,完善反腐倡廉保障机制;创新思路,完善反腐倡廉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反腐倡廉机制的完善与创新。

覃若兰[6](2014)在《X县村官腐败的治理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村官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官,但却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基层的政策方针,带领广大农民朋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头人和骨干力量,更是实现党和政府与基层老百姓沟通和联系的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查处和曝光的村官腐败案例令人震惊。小村官却制造出贪污大案,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令人不禁为党和政府的未来感到揪心和担忧。“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村官腐败问题的治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在X县工作了四年多,历经乡镇政府、县级部门,有助于对村官腐败案件相关案例和数据的收集。笔者通过调研,对X县480个村(社区)近2921名村干部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并收集了X县2004年至2013年村官腐败的数据和案例,掌握了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X县近10年来村官腐败的数据和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X县村官腐败主要有贪污公款型、巧取豪夺型、生活作风问题型、借家族势力扰政型等四种类型,并分析出X县村官腐败案具备经济类案件占主导地位、集体腐败案呈上升趋势、“一把手”腐败案较突出、作案手段隐秘、犯案时间长、作案手段多样化等明显特征,通过对X县村官腐败案件状况进行研究分析,找出引发村官腐败的原因主要有腐朽思想文化的消极影响、村官素质不高、村级组织不健全,监督体系不完善等,最后从提高村官素质、加大查处力度、健全组织机构建设、完善监督体系等方面入手,提出治理X县村官腐败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张巍[7](2014)在《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会计信息的真与虚假,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协调运行起着重要的功效。真实的会计信息是促进我国经济健康运行的基石。现阶段,在我国资本市场中,由于“琼民源”等恶性财务造假案件的相继曝光,使公众对会计信息愈加关注。提升会计信息质量,遏制财务舞弊行为,在此时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在研究中,首先介绍了会计信息失真的概念,同时梳理了与资本市场有关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信息失真的现象进行了综合的分析。随后通过对2013年“紫光古汉”造假案进行了介绍与分析,从中找寻我国财务舞弊案的手段、方法、及原因。在对我国财务舞弊的现象及原因进行分析后,本文以案例分析的方式,从博弈论的视角,对信息失真问题进行了深层次地研究,试图寻出导致财务舞弊案频发的因素。对单位内部监督的研究利用两方博弈模型,得出会计人员在单位内部仅是普通职员,属于内部控制的范畴,起不到很好的作用。对社会监督的研究利用动态完全信息的博弈模型,得出于所有者的缺位,造成CPA的监督效果并不理想,并对此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解决途径。对政府监督进行博弈,提出提高监督的解决方法。文章最后针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提出了相关建议与对策。如加快建设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并完善外部监督约束机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推动资本市场化进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等。

一合,薛景辰[8](2013)在《红脸——国家审计在行动》文中研究指明审计长说,审计是免疫系统。百姓说,他们是国财的守护神。像关公一样,威风凛凛,把守财门。红脸,赤胆,忠心。——题记序章当郭明勤走进省长办公室的时候,突然有了一种冲动,一种"分享"的冲动。对,是分享,不是来汇报,也不是来呼吁,是来分享和交流。分享什么呢?那时,他刚上任三个月,还没有后来的那些政绩,也没有后来的那些甘苦和震撼,更没有那些希望和失望。那时,除了在机关院子里走来走

胡洪春[9](2013)在《我国存贷款犯罪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金融刑事审判工作的法官,常常在合起卷宗后问自己:为什么同样的金融案件,刑事判决会与民事判决不一致?究竟是民事判决影响刑事判决,还是刑事判决影响民事判决?老百姓眼里的诈骗和刑法规定的诈骗罪之间的界限究竟在哪里?这些具体的问题又延伸出一些更基础、更宏观的问题:如何看待刑法的地位?如何完善现有刑法以便其产生更强大的正能量等等。于是乎,在工作之余积淀了些思索。恰好在金融海啸后我国金融业正面临全面加快改造以增强自身竞争实力的历史性转轨期,而如何运用刑法为创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添砖加瓦又是热点问题。由此机缘和背景,遂动笔撰成此文。本文从存贷款犯罪的概述发起。首先提出了存贷款犯罪的概念,并在概念之下对于何谓存款、贷款进行了阐述,继尔列举了存贷款管理法规,后对于应受刑罚处罚性予以结尾。其次,根据以存款、贷款为犯罪对象和以侵犯我国存贷款管理法律制度为重要标志和主要特征确定了存贷款犯罪的范围,即以下7个罪名作为研究对象: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吸收客户资金不入帐罪、集资诈骗罪、高利转贷罪、骗取贷款罪、违法发放贷款罪和贷款诈骗罪。最后,提出了刑法核心性的观点,认为无论是“先刑后民”,还是刑法最后性,都不足以全面概括或者反映刑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刑法当然不是最优先的法律,但也非最后的、从属的和补充的;正确的刑法地位应当是核心性,即刑法处于法律体系的核心地位。在对存贷款犯罪进行概述后,本文以1979刑法和1997刑法为分界,将我国存贷款犯罪的立法演变分为三个阶段,分别进行了宏观式探析。在此基础上,本文从犯罪学的角度对我国存贷款犯罪的现状、特点和原因进行了粗线条的探析,以此增加对我国存贷款犯罪的感性了解。此后,本文又列举了两大法系和港澳台地区的相关立法情况,并在比较区别后引申出在犯罪早期化、犯罪概念等方面的观点。本文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是全文的重点。这三章分别以存贷款犯罪构成中的共性问题、个罪论述和立法、司法完善作为研究视角,从而对存贷款犯罪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递进式的研究与探讨。在存贷款犯罪共性问题中,按犯罪四要件分为主观方面、主体、客体和对象、客观方面4节,分别展开论述。其中,对于主体中的实际控制情形、个人公司、客体和对象中的被害人的认定以及客观方面中的欺诈行为等作出独特的研析。在个罪论述中,按个罪罪名逐一进行分述,且在每一罪名分述中均引入了典型案例,使其能与理论分析相结合。个罪中的疑难问题则是该章节的重点,尤其是如集资诈骗罪的死刑探讨具有相当深度。在立法和司法完善中,先是从立法模式、罪状、罪名、刑法、刑事诉讼等方面对立法完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后是从司法解释、赃款赃物分配原则、利益衡平等方面对司法完善提出了独有的建议,从而形成较为完整的完善体系。由于本文系将我国存贷款犯罪这一类罪作为研究对象,且受限于笔者自身理论水平不足,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体系庞大但深度不够,甚至谬误等缺陷。然而,笔者愿意以此文为铺路石,希翼能用自身对存贷款犯罪浅薄的研究为刑事审判工作提供些许助力,为我国金融业茁壮发展提供些许帮助,为创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贡献点滴力量。

罗艳芬[10](2012)在《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研究》文中指出2003年以来的“审计风暴”“问责风暴”标志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中责任政府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健全经济责任审计。乡镇在我国的政权层级组织机构中处于最基层,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直接承担者;乡镇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对农村发展至关重要,是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有着重要意义。完善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有利于强化权力约束监督、完善权力运行机制;有利于加强干部监督、评价与考核,完善干部激励与约束机制;有利于促使乡镇领导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实现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本文借鉴国家审计理论、委托代理与博弈理论、政府治理理论、公共选择及反腐败机制理论,应用制度分析、历史分析、博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进行了理论分析;利用判断抽样问卷调查资料,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并明确了评价标准、各项指标的权重与方法。通过研究,构建了综合评价模型,实际验证了A、B两个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效果,提出了加强审计评价结果运用的政策建议。1研究内容(1)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理论借鉴。运用国家审计理论、委托代理与博弈理论、政府治理理论、公共选择与现代反腐败机制理论等分析乡镇领导干部履职行为及经济责任审计动因,构建其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结果运用等相互之问的内在逻辑,构建论文框架结构。(2)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现实考察。从经济责任审计的历史沿革分析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内容与重点、程序与方法、实施现状、取得的成果与存在问题。(3)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在对现有研究成果评述基础上,构建评价内容体系——“经济管理责任”“经济决策责任”“经济政策执行责任”“经济发展责任”“廉洁从政责任”。基于受托经济责任拓展角度,将社会责任、环境保护责任、可持续发展责任等也纳入其中。根据评价内容与原则,结合实地调查问卷资料,筛选评价指标;根据专家调查问卷,运用层次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计算各指标权重,从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4)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根据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要求,确定各个审计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具体评分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5)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评价模型及应用。根据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构建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两个案例检验模型的实用性。(6)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果运用研究。分析目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果运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提高审计质量、写好审计报告、健全联动问责机制、提高协作能力、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等审计评价结果的应用措施,建立救济制度以保护被审计对象及其单位部门的正当权益,同时降低审计风险。2研究方法(1)以规范研究方法为主。定性分析将制度分析、历史分析和博弈分析方法相结合,侧重理论演绎和归纳,引入国家审计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公共选择与反腐败机制理论、政府治理理论等分析工具和博弈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是数理统计分析,应用层次分析法分析确定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权重。(2)调查方法主要以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为主。采用判断抽样方法,选择荣昌县审计局、荣昌县委组织部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审计人员作为专家,以荣昌县相关乡镇党政机关干部及工作人员、财政所、行政村领导及会计等作为调研对象,进行评价指标筛选及权重确定,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获得有关研究对象的整体信息和间接资料。(3)案例分析法。通过两个镇街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检验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综合模型的实用性。3研究结论(1)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理论和实践中取得了突出成绩,但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既包括合规审计又包括绩效审计的内容,是一种复合性审计类型,丰富和发展了传统审计理论。十多年来,各地积极进行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探索与实践,通过审计客观评价乡镇领导干部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对强化权力约束监督、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干部监督、评价与考核,完善干部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乡镇领导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实践中还存在审计力量与审计任务相矛盾、审计监督滞后、审计范围不规范、评价困难等问题,最突出的是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缺乏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因而为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效率的实现,建立实用、科学合理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进行综合评价已成为当务之急。(2)构建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将评价内容概括为经济管理责任、经济决策责任、经济政策执行责任、经济发展责任和廉洁从政责任5个方面。根据文献梳理和调查访谈,全面衡量经济责任,将构建和谐社会所要求的加强基础建设、发展社会公共事业、耕地保护、共同富裕等内容纳入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中,通过调查问卷分析筛选出20个评价指标。根据专家调查问卷资料,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由此,构建了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3)确定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定性指标的评价标准分为三个档次,实际应用时通过问卷调查或座谈访问等方式得到被审计对象相应指标的档次,采用五分制打分。定量指标评价标准则根据法律、规章和政策规定,结合县(市)党委、政府对乡镇年度考核的指标、任期责任目标及国家统计部门规定的统计指标,如历史水平、行业水平等来确定评价标准。在具体评分时将定性评价方法与定量评价方法相结合。(4)构建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评价模型并进行实证应用。评价主体根据评价标准对评价客体进行审计评价,采用定性或定量的评价方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分值。这“分值”与该评价指标的权重的乘积即为该项评价指标的加权评分,将各指标的加权评分加总就得到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评价的总分。在综合评价时,可换算为百分制的综合得分。对应四个档次的总体评价结论:优秀、良好、一般、差。本文通过两个镇街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际资料对综合评价模型进行了应用,检验表明综合评价模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5)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发挥取决于审计评价结果的运用。审计评价成果转化运用就是从机制、体制层面促进整改,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目的就是审计评价结果的运用。评价只是工具,关键是审计评价的结果得到充分有效的运用,才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落脚点和最终目的。为此,应充分认识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作用,提高审计质量,写好审计报告和审计结果报告;进一步健全联动问责机制,充分利用各方面信息,提高协作能力;完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建立救济制度以保护被审计对象及其单位部门,同时降低审计风险。4创新点(1)建立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根据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对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范围进行拓展,从“经济管理责任”“经济决策责任”“经济政策执行责任”“经济发展责任”“廉洁从政责任”五个评价内容设计评价指标,通过问卷调查进行指标筛选,最终确定了20个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注重传统评价指标的同时注入了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指标,形成了新的、比较完整的指标体系。(2)构建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评价模型。根据专家调查问卷,应用层次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计算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这较之目前在此类审计中所用的主观确定权重(或不考虑各指标权重)就更具科学性;同时,确定各指标的评价标准,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方法相结合,主观判断客观量化,从而构建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评价模型。

二、一起长达十多年的“账外账”是怎样被发现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起长达十多年的“账外账”是怎样被发现的(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缘起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核心概念阐述
    四、研究现状与简要评述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六、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党内政治生态的理论框架
    第一节 党内政治生态的相关问题
        一、党内政治生态的结构体系
        二、党内政治生态的功能特性
        三、党内政治生态的价值标准
    第二节 党内政治生态治理对党的建设的应用价值
        一、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二、巩固执政权威与增强凝聚力
        三、改进执政方式并提高执政效能
第二章 党内政治生态思想的理论基础与国外政党文明成果借鉴
    第一节 党内政治生态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
        一、唯物辩证法是阐释党内政治生态的依据
        二、人的主体性思想对党内政治生态研究的启示
        三、马克思恩格斯的政党建设理论对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启发
        四、列宁执政党建设思想对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当代价值
    第二节 国外政党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经验启示
        一、发挥党建在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上的引领作用
        二、将沟通民意贯穿于党的建设过程
        三、持续长效开展反腐工作
第三章 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历史实践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二节 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历史经验
        一、政治建设是根本性建设
        二、思想政治工作促进良好党风的形成
        三、组织建设形成团结统一的氛围
        四、体制制度建设保障执政气候
第四章 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现实基础
    第一节 十八大以来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主要成就
        一、党员党性修养不断提升,党内思想政治工作常态化
        二、党内不正之风得到扼制,反“四风”问题收获实效
        三、反腐廉政网络体系形成,反腐斗争威慑力日益显效
        四、党内政治生活严肃正常,党内监督管理进一步强化
        五、党内权力结构逐步优化,党的执政体系愈加完善化
    第二节 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治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国际形势变局对党内政治生态的影响
        二、国内形势发展对党内政治生态的影响
第五章 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的突出问题
    第一节 党内政治生态价值观念系统的“个别退化”
        一、部分党员干部政治精神“荒漠化”
        二、政治道德两种“主义”现象突出
    第二节 党内政治生态环域系统的“局部污染”
        一、党内各种不良作风尚未杜绝并呈现新的形式
        二、腐败形式的“变异性”使反腐形势依然严峻
        三、党内政治关系不和谐
    第三节 党内政治生态生命系统的“亚健康”
        一、基层党组织“三化”现象突出
        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难题未解决
    第四节 党内政治生态权力系统的“部分失衡”
        一、党内部分权力配置尚存待完善空间
        二、党内权力运行程序不严密渠道不畅
        三、党内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缺合力
第六章 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问题的多维诱因
    第一节 造成党内政治生态问题的思想因素
        一、党员干部缺乏自我革命的韧性和勇气
        二、党员干部个体与组织“精神家园”脱节
        三、传统“权力”本位思想遗存
    第二节 引起党内政治生态问题的制度性因素
        一、制度有效供给不足
        二、制度执行乏力
    第三节 引发党内政治生态问题的其它外部原因
        一、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二、文化多元化的冲击
        三、公民政治参与不足
第七章 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的治理对策
    第一节 推进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设计思路
        一、“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结合的治理路径
        二、“修复重构”与“净化优化”并行的治理手段
        三、“阶段整治”与“长期治理”联合的治理机制
        四、“主体治理”与“客体治理”贯串的治理方式
    第二节 加强党内思想文化建设,促进党内政治生态风清气正
        一、坚持贯彻思想建党,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自觉
        二、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执政氛围
    第三节 强化党内体制制度建设,保证党内政治生态平衡有序
        一、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党执政体系的适应性和包容性
        二、强化制度建设,保障党内政治生态的稳定性
    第四节 完善治理能力和机制,确保党内政治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一、提升党内政治生态的治理能力
        二、健全党内政治生态的治理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企业破产虚假诉讼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2章 企业破产虚假诉讼概述
    2.1 企业破产虚假诉讼概念解析
        2.1.1 企业破产概念解析
        2.1.2 虚假诉讼概念解析
        2.1.3 企业破产中虚假诉讼行为的认定
    2.2 企业破产虚假诉讼的类型
        2.2.1 企业通过虚假诉讼假破产
        2.2.2 企业真实破产的虚假诉讼
        2.2.3 积极的企业破产虚假诉讼行为
        2.2.4 消极的企业破产虚假诉讼行为
    2.3 企业破产虚假诉讼行为的常见情形
        2.3.1 恶意串通隐匿私分财产和财产性权利
        2.3.2 无偿转让财产和财产权利
        2.3.3 对外投资转移资产
        2.3.4 非法提供财产担保
        2.3.5 以安排职工为名逃避债务
第3章 企业破产虚假诉讼的危害及其成因
    3.1 企业破产虚假诉讼的危害
        3.1.1 道德风险
        3.1.2 法律风险
        3.1.3 社会风险
    3.2 企业破产虚假诉讼的成因
        3.2.1 科技高速发展使证据真伪更难辨别
        3.2.2 审判人员的自身素养有待提高
        3.2.3 政府在企业破产中履职不完善
        3.2.4 关于企业破产法律规定有待细化
        3.2.5 市场经济失灵
        3.2.6 企业破产虚假诉讼成本低
        3.2.7 破产犯罪的刑罚力度偏轻
        3.2.8 管理机制不完善
第4章 企业破产虚假诉讼的规制必要性与对策建议
    4.1 规制企业破产虚假诉讼的必要性
        4.1.1 规制企业破产虚假诉讼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要求
        4.1.2 企业破产虚假诉讼是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
        4.1.3 规制企业破产虚假诉讼是政府履行职责的应有之义
        4.1.4 规制企业破产虚假诉讼是维护破产利益相关者的有效路径
    4.2 规制企业破产虚假诉讼的对策建议
        4.2.1 明确破产原因制度
        4.2.2 健全可撤销行为制度
        4.2.3 完善破产管理人制度
        4.2.4 强化法院专门队伍
        4.2.5 优化外部环境建设诚信法治社会
        4.2.6 企业破产需要政府履行适当职责
        4.2.7 推动企业信息平台建设健全信息披露
        4.2.8 多方面提高企业破产虚假诉讼的成本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基层税务稽查执法风险防范机制研究 ——以赣州市地税稽查执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税务稽查执法风险相关概述
    2.1 税务稽查的内涵
    2.2 税务稽查执法风险的概念
    2.3 税务稽查执法风险的特点
    2.4 税务稽查执法风险的分类
        2.4.1 选案环节的风险
        2.4.2 检查环节的风险
        2.4.3 审理环节的风险
        2.4.4 执行环节的风险
3 基层地税部门税务稽查执法风险现状—以赣州市地税稽查局为例
    3.1 赣州市地税稽查执法工作现状
        3.1.1 严格执行操作程序,规范稽查执法行为
        3.1.2 以绩效考核为抓手,坚持问题导向,确保改进工作作风
    3.2 赣州市地税稽查执法工作存在的主要风险
        3.2.1 由稽查主体引发的风险
        3.2.2 由稽查对象引发的风险
        3.2.3 由稽查客体引发的风险
        3.2.4 由稽查程序引发的风险
4 基层地税部门税务稽查执法风险成因分析
    4.1 法律制度层面
        4.1.1 税收法律层次低,为稽查执法埋下风险
        4.1.2 税收法规原则化,为稽查执法增加风险
    4.2 管理体制层面
        4.2.1 税收管理不规范,诱发稽查执法风险
        4.2.2 不合理使用税务自由裁量权,增加稽查执法风险
    4.3 执法主体层面
        4.3.1 税务稽查人员执法风险意识薄弱
        4.3.2 税务稽查执法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4.4 外部环境层面
        4.4.1 外部相关监督体系不完善
        4.4.2 职能部门协作机制不健全
5 基层税务稽查执法风险防范对策
    5.1 健全税务稽查法制体系
        5.1.1 提升税务稽查执法法律层级
        5.1.2 清晰界定税务稽查执法权限
    5.2 完善税务稽查管理体制
        5.2.1 科学设置稽查执法机构
        5.2.2 规范税务稽查执法程序
    5.3 加强稽查执法队伍建设
        5.3.1 提升稽查人员执法风险防范意识
        5.3.2 加大稽查执法人员业务能力培训
    5.4 强化税务稽查外部监督
        5.4.1 完善外部协作机制,构建协税护税体系
        5.4.2 主动接受外部监督,增强风险防范合力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4)避税与反避税博弈研究 ——以惠州市单位纳税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现有文献的总结与评述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避税与反避税博弈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避税的定义及特征
    2.2 避税与偷税、节税的界定
        2.2.1 避税与偷税
        2.2.2 避税与节税
    2.3 避税的一般方法
        2.3.1 直接避税方法
        2.3.2 间接避税方法
        2.3.3 单位纳税人避税的案例分析
    2.4 反避税博弈的基本理论
        2.4.1 法治理论
        2.4.2 公平理论
        2.4.3 博弈论
第三章 单位纳税人避税与税收征管机关反避税博弈问题现状
    3.1 避税问题的由来
    3.2 单位纳税人避税问题的基本概况
        3.2.1 全国的情况
        3.2.2 惠州的情况
    3.3 单位纳税人避税行为的经济影响
        3.3.1 造成税收收入流失
        3.3.2 破坏税收公平
        3.3.3 引起国际资本的不正常流动
        3.3.4 降低税收优惠政策的积极意义
        3.3.5 无法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
    3.4 单位纳税人避税行为的实证分析
        3.4.1 确定问卷
        3.4.2 确定调查样本并实施调查
        3.4.3 单位纳税人作出避税行为决策的实证检验
        3.4.4 实证分析总结
    3.5 税收征管机关反避税博弈的基本手段
        3.5.1 对避税安排的交易重新定性
        3.5.2 调动第三方信息资源,堵截避税空间
        3.5.3 专门采集关联单位纳税人信息,建立关联单位纳税人关系网
第四章 单位纳税人避税博弈的动因分析
    4.1 单位纳税人避税博弈的内驱力
        4.1.1 单位纳税人的内在需要
        4.1.2 单位纳税人的纳税意识
    4.2 单位纳税人避税博弈的诱因分析
        4.2.1 信息不对称
        4.2.2 纳税遵从成本
        4.2.3 税收法制水平
        4.2.4 税法本身的局限性
        4.2.5 对偷逃税、避税行为处罚的有效性
        4.2.6 单位纳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
        4.2.7 单位纳税人避税的社会心理成本
第五章 国内外反避税博弈经验借鉴
    5.1 国外反避税博弈措施
        5.1.1 美国的反避税博弈措施
        5.1.2 加拿大的反避税博弈措施
        5.1.3 日本的反避税博弈措施
    5.2 国内反避税博弈措施
        5.2.1 现行的反避税法规体系
        5.2.2 现行的反避税组织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
        5.2.3 现行反避税工作的管理程序
    5.3 启示
        5.3.1 有效的非正式约束
        5.3.2 有效的正式约束
        5.3.3 有效的实施机制
第六章 税收征管机构反避税博弈的对策思考
    6.1 完善反避税法规体系
        6.1.1 保持立法的系统性,提高立法质量
        6.1.2 严格遵循立法法规定的立法程序
    6.2 更新反避税宣传机制
        6.2.1 普及税收基本知识教育
        6.2.2 加大税收的宣传力度
        6.2.3 保障纳税人对税收使用的知情权
    6.3 加强税收征管力度
        6.3.1 加强税源的监管,严防税收的流失
        6.3.2 加强权利约束,强化税务人员责任
        6.3.3 加大税收处罚力度
        6.3.4 完善及细化征管考核机制
    6.4 重构反避税工作体系
        6.4.1 逐步建立网上电子交易的征管模式
        6.4.2 反避税部分职能社会化
    6.5 改革并完善代理人激励机制
        6.5.1 对反避税人员的激励机制
        6.5.2 对纳税人的激励机制
    6.6 营造良好纳税环境
        6.6.1 保障纳税人权利,消除纳税人情感性不遵从
        6.6.2 护税协税环境的改善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5)新时期我国反腐倡廉机制的完善与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1章 反腐倡廉机制概述
    1.1 腐败
        1.1.1 腐败的概念
        1.1.2 腐败的种类
        1.1.3 腐败的根源
        1.1.4 腐败的危害
    1.2 廉政
        1.2.1 廉政的概念
        1.2.2 廉政的内涵
        1.2.3 廉政的特征
    1.3 机制
        1.3.1 机制的概念
        1.3.2 机制的特征
        1.3.3 机制的种类
    1.4 反腐倡廉机制
        1.4.1 反腐倡廉机制的概念
        1.4.2 反腐倡廉机制的内涵
        1.4.3 反腐倡廉机制的作用
第2章 反腐倡廉机制的相关理论与中国实践
    2.1 反腐倡廉机制的理论渊源
        2.1.1 政治原罪理论
        2.1.2 主权在民理论
        2.1.3 法治主义思想
        2.1.4 分权制衡原则
        2.1.5 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理论
        2.1.6 自由主义理论
        2.1.7 道德教育理论
    2.2 我国反腐倡廉机制建设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廉政思想
        2.2.2 列宁的廉政思想
    2.3 反腐倡廉机制的中国实践
        2.3.1 中国古代至清末的反腐倡廉机制及现实启示
        2.3.2 中华民国时期的反腐倡廉机制及启示
        2.3.3 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机制建设的实践与经验
第3章 新时期我国反腐倡廉机制的缺陷及原因
    3.1 新时期我国反腐倡廉机制缺陷的主要表现
        3.1.1 制度机制不完善
        3.1.2 权力运行机制不规范
        3.1.3 干部任用和公务员管理机制不健全
        3.1.4 监督机制不完善
        3.1.5 预防机制不到位
        3.1.6 保障机制不完备
        3.1.7 惩处机制软弱
        3.1.8 社会廉政文化建设机制薄弱
    3.2 新时期我国反腐倡廉机制缺陷的原因分析
        3.2.1 社会原因
        3.2.2 文化原因
        3.2.3 主观原因
    3.3 新时期我国完善反腐倡廉机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3.1 完善反腐倡廉机制的必要性
        3.3.2 完善反腐倡廉机制的紧迫性
第4章 相关国家和地区反腐倡廉机制及启示
    4.1 发达国家的反腐倡廉机制
        4.1.1 健全的信息公开、透明行政机制
        4.1.2 完善的财产申报和金融实名制度
        4.1.3 有效的利益保障机制
        4.1.4 成熟的防止利益冲突机制
        4.1.5 有效的遏制商业贿赂机制
        4.1.6 完善的现代公务员选用机制
        4.1.7 严格的惩戒机制
        4.1.8 多渠道的监督机制
        4.1.9 独立、权威的反腐败机构
        4.1.10 刚性的反腐败立法
    4.2 发展中国家的反腐倡廉机制—以巴西为例
        4.2.1 独立的、权威性的反腐败机构
        4.2.2 较为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
    4.3 我国香港地区的反腐倡廉机制
        4.3.1 强有力的反贪机构——廉政公署
        4.3.2 完善的反腐败制度体系
        4.3.3 完备的公务员制度
    4.4 相关国家和地区反腐倡廉机制的启示
        4.4.1 建立“阳光体制”, 实现政治清明
        4.4.2 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约
        4.4.3 确立独立权威的腐败调查机制
        4.4.4 健全科学的反腐败制度体系
        4.4.5 建立严格的公务员管理机制
        4.4.6 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机制
        4.4.7 扬长避短
第5章 新时期我国反腐倡廉机制的完善与创新
    5.1 新时期我国腐败与反腐败的新特点
        5.1.1 新时期腐败的新特点
        5.1.2 新时期党中央反腐思路的新变化
    5.2 新时期我国反腐倡廉机制创新的目标和原则
        5.2.1 我国反腐倡廉机制创新的目标
        5.2.2 我国反腐倡廉机制创新的原则
    5.3 新时期我国反腐倡廉机制完善与创新的路径
        5.3.1 强化防控,完善预防腐败机制
        5.3.2 扩大参与,完善监督腐败机制
        5.3.3 惩防并举,完善惩戒腐败机制
        5.3.4 深化改革,完善反腐倡廉保障机制
        5.3.5 创新思路,完善反腐倡廉工作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6)X县村官腐败的治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2 相关理论研究基础
    2.1 腐败与村官腐败的相关概念
        2.1.1 腐败的定义
        2.1.2 村官的界定
        2.1.3 村官腐败的概念及内涵
    2.2 治理理论
        2.2.1 治理的基本内涵
        2.2.2 治理与统治
        2.2.3 治理与善治
        2.2.4 治理的主要特征
3 X 县村官腐败状况分析
    3.1 X 县的基本情况
    3.2 近 10 年来 X 县村官腐败的基本数据和典型案例
        3.2.1 近 10 年来 X 县村官腐败的基本数据
        3.2.2 近 10 年来 X 县村官腐败的典型案例
    3.3 近 10 年来 X 县村官腐败的类型
        3.3.1 贪污公款型
        3.3.2 巧取豪夺型
        3.3.3 生活作风问题型
        3.3.4 借家族势力扰政型
    3.4 近 10 年来 X 县村官腐败的特点
        3.4.1 经济类的村官腐败案件占主导地位
        3.4.2 村“两委班子”成员集体腐败案呈上升趋势
        3.4.3 村官“一把手”腐败案较突出
        3.4.4 作案手段隐秘、犯案时间长
        3.4.5 腐败手段日趋多样化
    3.5 X 县村官腐败带来的危害
        3.5.1 村官腐败制约了乡村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农村社会的进步
        3.5.2 村官腐败使各项惠民政策成为空谈,破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3.5.3 村官腐败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
        3.5.4 村官腐败引发群众上访进而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4 X 县村官腐败的原因分析
    4.1 腐朽的思想文化深刻影响着村官的思维方式
        4.1.1 传统文化中的腐朽思想严重腐蚀了村官的党性和价值观
        4.1.2 拜金主义盛行,严重摧毁了村官的党性和价值观
    4.2 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组织对村官腐败问题治理不力
        4.2.1 对村官腐败问题重视程度不够,使村官腐败行为变本加厉
        4.2.2 对村官教育和警示不够,使村官缺少自觉防腐拒变的意识
        4.2.3 对村官腐败问题查处不力,助长了村官腐败的风气
    4.3 村官素质不高和村级组织不健全,导致村官腐败易发多发
        4.3.1 村官素质不高,导致观念落后、能力缺乏
        4.3.2 村级组织不健全,导致各项工作不能顺利开展
    4.4 监督体系不健全不完善,使农村成为村官腐败的温床
5 治理 X 县村官腐败的对策建议
    5.1 县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组织给予村官腐败问题足够重视
    5.2 提高村官素质,从个体上降低村官腐败发生的概率
        5.2.1 选拔高素质的村官,从源头上预防村官腐败
        5.2.2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村官防腐抗变的能力
    5.3 加大查处力度,严厉打击村官腐败行为
        5.3.1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办案责任
        5.3.2 整合办案资源,形成整体合力
        5.3.3 努力拓宽案源,集中查办大要案
        5.3.4 坚持实事求是,严格依法依纪
        5.3.5 充分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
    5.4 完善组织机构建设,打牢有效预防村官腐败的基础
        5.4.1 配强村级班子
        5.4.2 加强村级组织制度建设
    5.5 建立和健全村官监督体系,全方位制约村官腐败行为
        5.5.1 自上而下的监督,即来自乡镇政府的监督
        5.5.2 同级监督,即建立村级监督委员会
        5.5.3 自下而上的监督,即来自群众的监督
    5.6 加强制度建设,从源头上治理村官腐败
        5.6.1 完善法律规章制度,依靠法治制约权力
        5.6.2 增强反腐败机构的独立性,有效预防和治理村官腐败
        5.6.3 完善政务公开和信息透明制度,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
    5.7 在全社会营造惩治腐败的环境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思路
        1.2.3 研究创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发展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内容与框架
第二章 会计信息失真理论分析
    2.1 会计信息概述
        2.1.1 会计信息的含义及特点
        2.1.2 会计信息质量及其特征
        2.1.3 会计信息失真的概念
    2.2 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2.3 相关理论简介
        2.3.1 管理学三论
        2.3.2 现代企业契约理论
第三章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3.1 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
    3.2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分析
        3.2.1 我国的会计制度本身并不完善
        3.2.2 企业产权中行为主体的利益冲突
        3.2.3 企业中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不对称
        3.2.4 企业中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
第四章 会计信息失真的博弈分析
    4.1 单位内部监管体系
    4.2 社会监督
    4.3 政府监督
第五章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案例分析
    5.1 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5.2 财务舞弊情况介绍
    5.3 紫光古汉财务舞弊采用的主要手段
    5.4 紫光古汉财务舞弊的原因分析
第六章 治理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措施
    6.1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6.1.1 完善上市公司经理人业绩评价体系
        6.1.2 引入股权激励措施
    6.2 建立公司内部有效的约束机制
        6.2.1 发挥股东在约束机制中的作用
        6.2.2 发挥董事会在约束机制中的作用
        6.2.3 发挥监事会在约束机制中的作用
    6.3 建立公司外部有效的约束机制
        6.3.1 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和诉讼制度
        6.3.2 加快经理市场的培育步伐
        6.3.3 加强证监会的监督功能
        6.3.4 完善审计制度,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
        6.3.5 完善立法、执法,加大处罚力度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我国存贷款犯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存贷款犯罪概述
    第一节 存贷款犯罪的概念
        一、 存款和贷款的含义
        二、 存贷款管理法规
        三、 应受刑罚处罚性
    第二节 存贷款犯罪的范围
        一、 存款犯罪的范围
        二、 贷款犯罪的范围
    第三节 刑法地位之思考
第二章 我国存贷款犯罪的产生及其刑事立法变迁
    第一节 建国后至 1979 刑法颁布前
    第二节 1979 刑法颁布后至 1997 刑法颁布前
    第三节 1997 刑法颁布后的存贷款犯罪
第三章 我国存贷款犯罪的现状、特点及产生原因
    第一节 我国存贷款犯罪的现状
    第二节 我国存贷款犯罪的特点
        一、 涉众性
        二、 刑民交叉
        三、 追赃率低
    第三节 存贷款犯罪的原因分析
        一、 民间投资、融资渠道单一,社会资金供需矛盾扩大
        二、 立法不完善,难以有效惩治存贷款犯罪
        三、 金融内部监控不严、监管机制不健全
        四、 被害人风险意识、防范意识薄弱
第四章 中外存贷款犯罪比较研究
    第一节 国外存贷款犯罪的刑事立法状况
        一、 英国和美国存贷款犯罪的刑事立法
        二、 日本和德国存贷款犯罪的刑事立法
        三、 俄罗斯存贷款犯罪的刑事立法
    第二节 港澳台地区存贷款犯罪
    第三节 中外存贷款犯罪刑事立法比较研究
        一、 中外存贷款犯罪刑事立法区别
        二、 中外存贷款犯罪刑事立法区别的引申
第五章 存贷款犯罪构成共性问题研究
    第一节 存贷款犯罪的主观方面
        一、 存贷款犯罪的罪过
        二、 存贷款犯罪中的目的犯
        三、 存贷款犯罪中的非法目的
    第二节 存贷款犯罪的主体
        一、 存贷款犯罪主体概论
        二、 存贷款犯罪中的单位犯罪
        三、 存贷款犯罪中之共犯
    第三节 存贷款犯罪的客体和对象
        一、 存贷款犯罪客体概论
        二、 存贷款犯罪的具体对象
        三、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关系
        四、 存贷款犯罪的被害人
        五、 现代支付方式下的民事责任分担
    第四节 存贷款犯罪的客观方面
        一、 存贷款犯罪的行为
        二、 存贷款犯罪的数额
        三、 存贷款犯罪中的欺诈行为
第六章 存贷款犯罪个罪问题研究
    第一节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一、 典型案例
        二、 概述
        三、 犯罪阶段性形态
        四、 疑难问题探析
    第二节 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罪
        一、 典型案例
        二、 概述
        三、 犯罪阶段性形态
        四、 疑难问题探析
    第三节 集资诈骗罪
        一、 典型案例
        二、 概述
        三、 犯罪阶段性形态
        四、 疑难问题探析
    第四节 高利转贷罪
        一、 典型案例
        二、 概述
        三、 犯罪阶段性形态
        四、 疑难问题探析
    第五节 骗取贷款罪
        一、 典型案例
        二、 概述
        三、 犯罪形态
        四、 疑难问题探析
    第六节 违法发放贷款罪
        一、 典型案例
        二、 概述
        三、 犯罪形态
        四、 疑难问题探析
    第七节 贷款诈骗罪
        一、 典型案例
        二、 概述
        三、 犯罪阶段性形态
        四、 疑难问题探析
第七章 存贷款犯罪立法、司法完善
    第一节 存贷款犯罪的立法完善
        一、 立法模式
        二、 存贷款犯罪罪状的立法完善
        三、 存贷款犯罪罪名的立法完善
        四、 存贷款犯罪刑罚的立法完善
        五、 存贷款犯罪刑事诉讼的完善
        六、 个人破产制度的建立与犯罪预防
    第二节 存贷款犯罪的司法完善
        一、 存款贷犯罪司法解释的完善
        二、 赃款赃物分配原则的完善
        三、 存贷款犯罪中各方利益衡平
结语
附录:法律法规与相关立法司法解释汇总及简写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10)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1章 总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问题
    1.2 研究的意义与目标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的框架与创新
第2章 理论回顾与借鉴
    2.1 国家审计理论
    2.2 委托—代理与博弈理论
    2.3 公共选择与反腐败机制理论
    2.4 政府治理理论
第3章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现实考察
    3.1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历史沿革
        3.1.1 经济责任审计探索阶段
        3.1.2 经济责任审计法制化建设阶段
    3.2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3.2.1 审计主体的法定性
        3.2.2 审计对象的双重性
        3.2.3 审计内容的复杂性
        3.2.4 审计标准的多重性
    3.3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与审计重点
        3.3.1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
        3.3.2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重点
    3.4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3.4.1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程序
        3.4.2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方法
    3.5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现状与问题
        3.5.1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现状与成果
        3.5.2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第4章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4.1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设计
        4.1.1 实证研究的技术路线
        4.1.2 调查对象的确定
        4.1.3 调研的具体过程
    4.2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设计
        4.2.1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原则
        4.2.2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
        4.2.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及各指标的含义
    4.3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筛选
        4.3.1 评价指标筛选调查问卷设计
        4.3.2 描述性统计分析
        4.3.3 评价指标筛选与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4.4 基于AHP法的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4.4.1 层次分析法基本分析模型
        4.4.2 层次分析法的专家问卷调查设计
        4.4.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分析
第5章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与方法
    5.1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
        5.1.1 评价标准的确定
        5.1.2 评价标准的类别
        5.1.3 评价标准的获取
    5.2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构建
        5.2.1 部分评价指标的计算与说明
        5.2.2 相关指标的评价标准
    5.3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
        5.3.1 定性评价方法
        5.3.2 定量评价方法
第6章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评价模型与应用
    6.1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评价模型
        6.1.1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评价思路
        6.1.2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评价模型
    6.2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案例
        6.2.1 某县A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6.2.2 某县B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6.3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评价模型应用
        6.3.1 A街道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评价模型应用
        6.3.2 B街道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评价模型应用
第7章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果运用
    7.1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果运用状况
        7.1.1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果发挥的作用
        7.1.2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果运用现存的问题
    7.2 正确认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果的作用
        7.2.1 充分认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作用
        7.2.2 正确认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局限
    7.3 完善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果运用对策
        7.3.1 提高审计质量,写好两个报告
        7.3.2 健全问责机制,提高协作能力
        7.3.3 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7.3.4 建立救济制度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一起长达十多年的“账外账”是怎样被发现的(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研究[D]. 林婷.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2]企业破产虚假诉讼问题研究[D]. 夏子轩. 天津财经大学, 2018(08)
  • [3]基层税务稽查执法风险防范机制研究 ——以赣州市地税稽查执法为例[D]. 袁瑾瑾. 江西财经大学, 2017(03)
  • [4]避税与反避税博弈研究 ——以惠州市单位纳税人为例[D]. 杨俊鹏. 华南理工大学, 2015(01)
  • [5]新时期我国反腐倡廉机制的完善与创新研究[D]. 陈海英. 河北大学, 2015(10)
  • [6]X县村官腐败的治理对策研究[D]. 覃若兰. 重庆大学, 2014(04)
  • [7]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D]. 张巍. 天津大学, 2014(05)
  • [8]红脸——国家审计在行动[J]. 一合,薛景辰. 中国作家, 2013(12)
  • [9]我国存贷款犯罪研究[D]. 胡洪春. 华东政法大学, 2013(01)
  • [10]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研究[D]. 罗艳芬. 西南大学, 2012(05)

标签:;  ;  ;  ;  ;  

长达十余年的“账外账”是如何被发现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