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脑出血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一、脑出血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何少武[1](2022)在《小骨窗开颅术与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效果及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术与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效果,并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海南省万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3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开颅组(67例,进行小骨窗开颅术治疗)和引流组(67例,进行钻孔引流术治疗)。统计两组患者血肿清除率和住院时间;根据患者术后3~5 d复发情况将患者分为复发组(26例)和未复发组(108例),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手术治疗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开颅组和引流组血肿清除率>90%患者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引流组患者住院时间显着短于开颅组(P <0.05);13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复发26例,复发率为19.4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发组血肿形态不规则、手术医师非准确操作的患者占比及术前血肿量、术前收缩压、术后收缩压显着高于未复发组,发病至手术时间显着长于未复发组(均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肿形态不规则、发病至手术的时间长、术前血肿量多、术前收缩压高、术后收缩压高、手术医师非准确操作均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手术治疗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56、3.536、2.092、2.280、1.891、3.536,均P <0.05)。结论小骨窗开颅术与钻孔引流术均可有效清除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其中钻孔引流术可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复发的概率仍较高,且其复发的危险因素包括血肿形态不规则、发病至手术的时间长、术前血肿量多、术前收缩压高、术后收缩压高、手术医师非准确操作等,临床可据此对有以上特征的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或干预,以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复发的风险。

全凯[2](2021)在《MIPHD与SWC对高血压脑出血的近期效果及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MIPHD)与小骨窗血肿清除术(SWC)对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近期效果及术后复发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在重庆海吉亚肿瘤医院行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行SWC治疗,研究组则行MIPHD治疗,分析两组手术近期效果,采用线性多元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组近期治疗优良率(97.5%)高于对照组(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死亡患者;高血压病程长、合并糖尿病、发病至手术时间长、术前收缩压高、血肿形状不规则、破入脑室、术前GCS评分低、术前出血量多、凝血功能异常、合并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长是HICH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MIPHD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效果更优,且分析发现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诸多,医护人员需加强重视,做好术前准备及诊断等工作,以降低术后复发率。

汤雅迪[3](2021)在《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与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原发性高血压导致脑出血、且病情稳定后复查CT显示脑出血量较前无明显增加患者的总体疾病特征,以及不同患者的个体情况,研究个性化延续性护理在改善高血压脑出血稳定期、且有偏瘫患者的患侧肢体运动、生活自理能力、焦虑抑郁情况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并用客观数据对效果进行评估。方法研究者以奥马哈系统为框架的延续性护理实践为理论基础,结合本医院科室治疗及临床患者总体特征、不同个体特点,按以下步骤开展研究:一、《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家庭对延续性护理服务需求调查问卷》的制定:调查研究首先根据高血压脑出血偏瘫的疾病特点,在医生、护士、康复等专家组的共同探讨、指导下,设计出《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家庭对延续性护理服务需求调查问卷》,以调查高血压脑出血后病情稳定期患者对于延续性护理的需求。随机选取30名高血压脑出血稳定期并伴随肢体运动障碍患者进行预调查,根据反馈意见、查阅资料并结合专家组意见修改问卷条目;在经过信效度检测后使用最终确定的版本进行正式问卷调查。二、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延续性护理研究:根据高血压脑出血偏瘫的疾病特点及患者需求问卷调查的结果的为基础,拟采用历史对照的方法进行实验性研究。(一)成立延续性护理小组1、小组由研究者担任团队组长,一名神经外科医师提供技术支持,组员包括两名普通神经外科护士、一名获得国家级康复护理专科护士的神经外科护士及一名康复治疗师。小组成员根据本病的疾病特点和患者个性化需求,共同制定后续的延续性护理相关随访内容,主要内容包括:○1根据对文献的查阅及前期自制需求问卷的调查结果,讨论本研究的研究思路、确定纳入排除标准、评价指标、延续性护理基础原则方案;○2由神经外科医生及康复治疗师对研究中可能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康复训练方法、测量指标等对组员进行统一的培训学习及考核,以保证研究过程中量表评分标准、对患者和家属宣教及操作的统一性。最终确定的纳入标准为:○1经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出血;○2初发的自发性脑出血;○3患有原发性高血压且无其他系统疾病及功能障碍;○4格拉斯哥评分大于10分,偏瘫侧肢体肌力2-4级;○5患者病情稳定,意识清楚,能正确理解宣教内容并配合康复训练;○6常住武汉地区的患者;○7患者及其照护者知晓研究内容自愿参与研究,并同意配合后续的延续性护理服务和要求;○8出院后按照延续性护理小组指导在家中进行康复训练,未寻求其他康复机构帮助。排除标准为:○1患有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等脑血管疾病;○2伴随其他系统严重功能障碍或恶性肿瘤、瘫痪等无法参与研究者;○3既往有精神病史及无法随访者;○4其它疾病或因素导致肢体功能活动受限者;○5服用血管活性药物或抗凝药物;○6观察期内因其他原因再住院。(二)对照组延续性护理服务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随机选取2018年7月到2019年1月在武汉市某三甲医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后偏瘫患者40例设为对照组。实验过程中8人失访,最终纳入32例。对对照组患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及资料收集。对照组延续性护理措施为该三甲医院基础的回访措施,包括:住院期间实施常规护理,入院宣教、疾病知识介绍、用药指导、生活方式指导、围手术期护理等。出院前给予常规出院指导,包括饮食指导、运动指导、按时复查等,收集患者相关信息。出院后一周进行常规电话回访,回访主要内容为:询问患者出院后情况、尽量解决患者现存问题、提醒复查时间。在患者入院后复查CT提示脑出血较前无明显增加后第三天,处于病情稳定期时收集患者基线水平、出院后三个月、六个月复查时,由研究者现场收集患者资料、记录患者情况、询问患者对于延续性护理服务疑问和体验。(三)实验组延续性护理服务1、预实验: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在某三甲医院随机选取符合标准的5例高血压脑出血住院患者进行为期一个月预实验。2、根据调查问卷及预实验结果反馈,明确延续性护理小组成员分工、优化健康教育方案。最终小组分析讨论高血压脑出血后偏瘫患者在接受延续性护理服务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主要风险因素;居家护理措施及康复训练方案;如何通过延续性护理服务提高患者遵医行为并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何通过延续性护理服务使患者在控制疾病的前提下提高患侧肢体运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提升生活质量等内容。讨论后确定最终的延续性护理实施方案。3、随机选取2019年3月到2019年9月在武汉市该某三甲医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后偏瘫患者35例设为实验组。实验过程中1人失访,最终纳入34例。4、实验组具体延续性护理措施:住院期间给予与对照组相同的护理措施,出院前一周到延续性护理服务期间,由延续性护理小组对患者进行多元化护理健康教育活动,主要内容如下:(1)出院前一周由研究者组织讲解高血压的发病原因、高血压的危害、如何有效控制血压、服用降压药的注意事项、脑出血的发病原因、并发症以及相关的饮食指导及生活指导。通过发放自制健康宣教手册对疾病相关知识、康复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培养患者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患者及看护者自护水平及自护意识。知识讲解以患者及照护者理解为主,图文并茂,内容保证简单易懂,循序渐进。(2)出院前三天对患者进行出院指导及综合性护理评估,教会患者照护者测量血压、鼓励患者及照护者写健康日记。对患者基本情况进行评估,针对患者问题做出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指导。(3)出院时宣教:为患者建立延续性护理健康档案,由延续性护理小组为其制定个性化康复护理计划、居家生活指导。康复计划大体分为四个阶段:早期被动运动、健侧肢体带动患侧肢体活动、开展生活能力训练、加强肢体运动精细度。出院时根据患者个体状态、家庭活动空间状况、主要照护者特征等情况有侧重的制定个性化计划,并根据患者训练进程调整康复计划进程;指导患者每周记录患者恢复情况;家属每周拍摄居家康复训练及日常活动视频,对患者康复及生活情况进行反馈,使其康复计划得到及时的调整。(4)在患者出院后:○1通过微信平台每周推送两次宣教内容,包括疾病知识指导,用药指导、生活指导、定期拍摄康复训练视频指导看护者如何在家对患者进行训练;○2通过延续性护理专用电话,每周日对患者进行电话回访,询问患者恢复情况及健康日记记录情况,解决现阶段存在的问题;○3要求患者照护者每周上传患者居家康复训练及日常活动视频;○4患者出院后每月底由延续性护理小组成员与患者进行视频连线查看患者生活环境中是否存在隐藏危险因素,发现隐患并指出,通过视频连线查看患者日常训练情况,纠正和改善患者日常训练中的问题、了解患者康复训练进度、解答患者疑问;○5患者出院后进行康复训练过程中,每个阶段的训练开始后两周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考核。第一阶段主要考核患者被动运动情况,使用拍摄视频的方式,由延续性护理小组评估照护者是否掌握正确的帮助患者患侧肢体运动的方法。第二阶段考核患者是否掌握正确的由健侧肢体带动患侧肢体活动的方法。第三阶段由照护者拍摄患者自主进食,穿衣,行走,体位转换的视频,评判患者能否能够自行开展生活能力训练。第四阶段考核患者肢体运动精细度,评估患者能否完成抓取小件物品,梳头等精细动作。每阶段考核保证患者及照护者掌握了该阶段的训练方法,一段时间后由延续性护理小组再评估是否能进入下一阶段训练;○6延续性护理小组需保证出院后延续性随访和康复计划实施情况的实时监测,及时对患者进行干预,通过电话随访、视频反馈等方式对患者康复训练进程进行评估和指导;○7在患者入院后复查CT提示脑出血较前无明显增加后第三天,处于病情稳定期时收集患者基线水平、出院后三个月、六个月患者复查时,由延续性护理小组现场收集患者资料、记录患者情况、询问患者对于延续性护理服务疑问和体验。两组患者观察及进行延续性护理服务时间均为六个月。(四)收集两组患者资料在患者入院后复查CT提示脑出血较前无明显增加后第三天,处于病情稳定期,收集两组患者基线水平,保证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两组患者出院后三个月、六个月对对照组及实验组患者分次进行资料收集。主要资料包括:○1一般资料;○2中文版Fugl-meyer运功功能评定表评分,患者复查时由研究人员要求患者完成制定动作,评估患者在日常环境中肢体使用情况;○3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评估患者生活自理能力;○4患者焦虑及抑郁量表,评估患者焦虑抑郁情况;○5由于高血压或高血压脑出血再入院率;○6满意度调查。其中,为避免多次使用Fugl-meyer运功功能评定表使对照组有意识的对量表评定内容进行训练从而影响评分,Fugl-meyer运功功能评定只在患者稳定期及出院后6个月测量两次。所有数据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部分采用fisher精确检验)。两组患者同时期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焦虑抑郁得分情况先进行正态性检验,满足正态分布的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1、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医保类型、职业等)比较上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同期Fugl-Meyer评分比较:在稳定期,实验组评分(20.18±3.47)对照组(20.47±3.24)、出院后6个月实验组(78.41±3.96)对照组(65.63±3.69)。同组患者不同时间评分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患者在不接受干预的情况下,肢体功能情况也会有所改善。同时期两组患者评分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01),说明延续性护理能更明显促进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3、两组患者同期ADL评分比较:在病情稳定期实验组(19.94±3.15)对照组(19.19±3.91)、出院后3个月实验组(55.82±5.58)对照组(35.19±3.39)、出院后6个月实验组(88.18±5.64)对照组(65.69±2.69)。同组患者不同时期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01)说明在不对患者进行干预情况下,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也会有所提高。但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实验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显着性(P<0.001),说明延续性护理可以更有效促进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4、两组患者同期焦虑抑郁情况比较:在病情稳定期焦虑分值实验组(9.62±2.22)对照组(9.50±2.09)、出院后3个月实验组(6.38±2.13)对照组(8.00±1.30)、出院后6个月实验组(5.41±1.10)对照组(7.16±1.17);抑郁分值病情稳定期实验组(8.65±2.19)对照组(8.68±1.91)、出院后3个月实验组(6.36±1.34)对照组(7.79±1.55)、出院后6个月实验组(5.53±1.37)对照组(6.74±1.48)。同组患者不同时期进行组内比较,患者焦虑抑郁情况均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同时期进行比较,实验组在稳定期、出院后3个月和6个月焦虑抑郁情况较对照组同期明显降低,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说明延续性护理可以可明显改善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5、两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内,统计两组患者由于高血压或高血压脑出血再入院人次,计算再入院率。实验组再入院率为0.00%,对照组再入院率为2.94%。说明延续性护理能够使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控制血压,降低再入院率,降低复发率。6、两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实验组平均得分(97.8±2.2)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得分(92.4±2.6),说明延续性护理能够提高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论1、延续性护理能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2、延续性护理能够改善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患者满意度。3、延续性护理能够增强患者遵嘱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降低再入院率。

官念,刘万平,熊鸿榆,彭张辉,何兴林,廖科,谭强,王益[4](2020)在《广安地区自发性老年脑出血患者预后及复发的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广安地区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治疗后短期预后及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 493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收集患者一般及临床资料,依据治疗后短期(治疗3个月后)预后及脑出血是否复发,将所有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236例)与预后良好组(257例)及复发组(90例)与未复组(403例),分析比较影响短期预后及脑出血复发的因素。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估患者预后。结果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年龄、体重指数、出血病灶最大直径、出血量、血压、C-反应蛋白、D-二聚体、血糖、休克状态、缺氧状态、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出血量、术前GCS评分、血糖为影响自发性脑出血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自发性脑出血未复发组与复发组比较,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等级、规律用药、复发前是否服用抗凝药物或活血类药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等级、不规律用药、复发前服用抗凝药物或活血类药物、CAA病史为自发性脑出血再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预后及再出血的影响因素较多,尤其要注意出血量>60 ml的患者。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5](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提出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贺美文[6](2020)在《ApoE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复发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脑梗死是多因素复杂性疾病,复发率高,复发的脑梗死患者预后差,因此对脑梗死复发的病因进行探讨,能够更好的指导脑梗死二级预防策略,降低脑梗死复发率。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参与了脂质代谢及胆固醇转运,研究已证实,ApoE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发病密切相关。然而,ApoE基因多态性是否与脑梗死复发具有相关性目前还没有完全阐明。因此,本研究目的为探讨ApoE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复发的相关性,为脑梗死早期诊断、二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住院的复发脑梗死患者和初发脑梗死患者各102例,病因学分型均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根据既往脑梗死病史,此次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头部MRI证实有新的梗死病灶等确定复发性脑梗死的诊断。采用1:1配对方法选择与复发性脑梗死同期住院(1周内),且危险因素与复发性脑梗死相匹配的初发脑梗死患者102例为病例对照,同时选择与脑梗死同期(1周内),且危险因素与脑梗死患者相匹配的体检者101名为对照组。用实时荧光定量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ApoE基因型,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下检测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TG)及血糖。对三组人群ApoE等位基因和基因型的频率进行比较,并对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1.三组ApoE等位基因比较:三组ε3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复发组ε3频率低于初发组(P=0.001)和对照组(P=0.000),初发组ε3频率低于对照组(P=0.005)。三组ε4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复发组ε4频率高于初发组(P=0.000)和对照组(P=0.000),初发组ε4频率高于对照组(P=0.000)。2.三组ApoE基因型比较:三组ε3/ε3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复发组ε3/ε3频率低于初发组(P=0.003)和对照组(P=0.000)。三组ε4/ε4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复发组ε4/ε4频率高于对照组(P=0.003)。三组ε2/ε3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复发组ε2/ε3频率低于对照组(P=0.004)。三组ε3/ε4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其中复发组ε3/ε4频率高于对照组(P=0.000),初发组ε3/ε4频率高于对照组(P=0.016)。3.回归分析显示:ε4等位基因为脑梗死初发和复发独立危险因素(OR=2.662,95%Cl:1.5574.552,P<0.05;OR=2.174,95%Cl:1.4293.307,P<0.05)。ε3等位基因为脑梗死初发和复发保护基因(OR=0.546,95%Cl:0.3750.834,P<0.05;OR=0.509,95%Cl:0.3430.755,P<0.05)。ε3/ε4基因型为脑梗死初发和复发独立危险因素(OR=2.796,95%Cl:1.1226.971,P<0.05;OR=2.279,95%Cl:1.1444.538,P<0.05)。ε3/ε3基因型为脑梗死初发和复发保护基因(OR=0.545,95%Cl:0.3060.971,P<0.05;OR=0.367,95%Cl:0.1930.697,P<0.05)。结论:ApoEε4等位基因和ε3/ε4基因型可能是脑梗死遗传易感基因,也可能是脑梗死复发的潜在危险因素,ApoEε3等位基因和ε3/ε3基因型可能是脑梗死的保护基因。

高阳[7](2020)在《“病证结合”的缺血性中风病复发纵向数据早期预警模型的多重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构建中医特色的缺血性中风病复发早期预警模型,并进行模型间的多重比较,探索适宜的缺血性中风病复发早期预警模型。方法:1.研究设计多中心、前瞻性的临床注册登记研究。2.研究对象本研究收集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广东省中医院、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太原市中医医院共7家临床分中心在2016年7月至2019年11月期间的1741例首发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临床资料。3.伦理和知情同意本研究临床研究方案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伦理委员会批准(2016NO.08)并且获得各参研单位伦理委员会批准,每位受试者入选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4.结局指标主要结局指标为缺血性中风病随访期内的复发事件,包括脑梗死、脑出血与TIA。次要终点指标为死亡事件。5.统计方法描述统计使用频数统计、均值、标准差、中位数统计、四分位数统计的方法。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非正态分布使用中位数和四分位距(IQR)表示,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数表示。变量筛选使用统计相关性检验、距离相关系数和互信息熵进行筛选。运用R软件的t.test、chisq.test和Cov()函数对自变量分别进行统计相关性检验和分析;采用R软件en ergy工具包的dcor函数进行距离相关系数的计算,采用infotheo工具包的multiinformat ion函数进行信息熵的计算。纵向数据的建模分析使用R软件的lme4工具包实现GLMM建模,geepack工具包实现GEE的建模。运用R软件的pROC工具包对所有模型计算AUC值,并绘制相应的ROC曲线。使用R软件survival工具包中的survfit函数得到不考虑竞争事件时的Kaplan-Meier累计复发率估计,使用R软件cmprsk工具包中的cuminc函数计算考虑竞争事件时,中风复发和复发前死亡的累积发生率估计。结果:1.随访和结局情况1741例患者完成随访(含死亡60例),随访时间1-3年,随访期内共175例患者出现复发事件,累积复发率为10.05%(95%CI:8.64%-11.47%),其中复发类型以脑梗死的患者最多,为118例,占67.43%。60例患者出现死亡终点事件,死亡原因中因脑血管病死亡11例(脑梗死6例,脑出血5例)。死亡病例中,中风复发前死亡43例,占71.66%,中风后复发后死亡17例,占28.34%(因中风复发导致的死亡9例,占15%)。2.缺血性中风病复发早期预警模型的构建2.1预测变量本研究变量筛选通过文献整理、统计方法(包括统计相关性检验、距离相关系数、互信息熵、多因素Cox回归)及临床专家意见3种相结合的方法选择缺血性中风病复发预测变量。最终纳入了年龄、既往脑出血史、冠心病家族史、神经功能缺损情况(NIHSS>4分)、连续吸烟史、运动锻炼情况、中西医干预(中药干预和非肝素类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的使用)、中医证候、中医体质、重度以上的颅内外血管狭窄、梗塞灶数目(≧3个)、非均质不稳定性斑块作为中风复发的预测变量。2.2预警模型的构建基于“病证结合”的缺血性中风复发早期预警模型,分别考虑了现代医学危险因素以及含中医证候和中医体质危险因素在中风复发中的预测价值。利用本研究数据综合对比评估纵向数据的模型(GLMM、GEE模型)和横截面数据的模型(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竞争风险模型)的4种模型在中医特色的缺血性中风病复发早期的预警能力。2.3纵向数据模型与横截面数据模型的比较分析在纵向数据中,GLMM和GEE模型在现代医学模型、中医证候模型、中医体质模型和中医证候体质模型中的预测结果均表现较为一致,在现代医学的模型中GLMM模型和GEE模型AUC分别为0.69687和0.69695,中医证候模型中GLMM模型和GEE模型AUC分别为0.71807和0.71809,中医体质模型中GLMM模型和GEE模型AUC分别为0.72661和0.72668,中医证候体质模型中GLMM模型和GEE模型AUC分别为0.79099和0.79102。含中医证候和体质因素的模型AUC值高于现代医学的模型。在横截面数据中,现代医学模型、中医证候模型、中医体质模型和中医证候体质模型在100个训练集拟合结果表现相对稳定,表明Cox模型在不同的数据下的模型表现稳健。三种模型在接近平均水平的训练集下的AUC值分别为0.6929、0.58625、0.66583和0.58621。现代医学的模型优于中医证候和体质模型。竞争风险模型结果显示:死亡病例影响Cox模型的估计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逐渐增大,且对中医证候和中医体质模型的估计结果影响较大。3.中风复发危险因素分析经多因素Cox分析和纵向数据分析发现年龄、既往脑出血史、冠心病家族史、连续吸烟史、运动锻炼情况、中药干预、西药非肝素类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重度以上的颅内动脉狭窄、重度以上的颈部血管狭窄是中风的复发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内风证的动态变化和气虚体质与中风复发具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纵向数据模型的建模方法优于横截面数据模型的建模方法,尤其是含中医证候和体质特征的缺血性中风复发预警模型。2.纵向数据GLMM和GEE模型能体现中医证候“动态时空、多维界面”属性在缺血性中风复发早期预警模型中的预测价值。3.在纵向数据GLMM和GEE模型中,含中医证候和中医体质的缺血性中风早期预警模型表现稳定,相比与现代医学模型,能较早地对缺血性中风病复发进行预测,为缺血性中风病二级预防评估可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4.年龄、既往脑出血史、冠心病家族史、连续吸烟史、运动锻炼情况、中药干预、西医非肝素类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重度以上的颅内血管狭窄、重度以上的颈部血管狭窄是缺血性中风的复发因素,中医证候内风证的动态变化和气虚体质对复发具有显着影响。5.死亡事件对复发风险估计存在影响,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逐渐增大。但是本研究超过1年以上的病死人数偏少,需要更大样本和更长随访时间才能下结论。

张燕[8](2020)在《脑小血管病总体负担与原发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相关性》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估原发性脑出血(Primary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PICH)患者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总体负担的严重程度,探讨CSVD总体负担与PICH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相关性,为评估PICH患者的临床转归及科学、系统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2017年6月-2019年11月期间在高密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及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174例原发性幕上性脑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颅脑CT、颅脑MRI及MRA检查。根据CSVD总体评分量表对入组患者的CSVD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严重程度分级评估。患者入院当天应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对意识水平进行评估、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对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估,在患者发病90天时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ale,m RS)神经功能预后情况进行评估。通过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有序回归分析探讨CSVD总体负担与PICH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入组的174例患者中,CSVD0-1组79例,占45.40%,CSVD2-4组95例,占54.60%。将两组患者基线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在高血压患者的比例和年龄、血肿体积、入院时GCS评分、入院时NIHSS评分及发病90天时m RS评分等方面两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入院时NIHSS评分与CSVD总体负担评分呈正相关(r=0.306,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MBs负担重(OR=0.442,95%CI=0.2020.965,P=0.041)、血肿体积较大(OR=1.089,95%CI=1.0291.154,P=0.003),入院NIHSS评分(OR=1.288,95%CI=1.0381.598,P=0.021)及CSVD总体负担评分较高(OR=0.271,95%CI=0.0870.839,P=0.024)是原发性脑出血患者临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有序回归分析方法,调整血肿体积、GCS评分等混杂因素后发现,CSVD总体负担是导致原发性脑出血患者发病90天时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3.787,95%CI=0.0410.683;P=0.027);根据脑出血部位不同进行亚组分析显示,CSVD总体负担仍然与深核出血患者的临床预后独立相关(OR=0.506,95%CI=0.2410.932;P=0.038);而在脑叶出血组年龄(OR=1.070,95%CI=1.0321.309;P=0.000)和入院时NIHSS评分(OR=2.072,95%CI=1.6832.464;P=0.047)则是影响患者临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无论哪个部位的出血,血肿体积与患者的临床预后均显着相关(OR=0.903,95%CI=0.8200.981,P=0.010;OR=0.943,95%CI=0.8420.961,P=0.001);两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2vs0.637,说明CSVD总体负担评分对于预测深核出血转归不良的敏感性优于脑叶出血组。结论:CSVD总体负担与原发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预后密切相关。随着CSVD总体负担的增高,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加重,发病90天时的神经功能恢复也随之越差;CSVD总体负担是脑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转归的预测更敏感。

霍颖超[9](2020)在《脑小血管病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及与卒中预后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脑小血管病(Small vessel disease,SVD)是指脑小血管的各种病变引起的一系列表现,在老年人群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典型的SVD影像学表现包括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EPVS)、腔隙、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WMH)及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等。SVD的这些表现可以单独出现,无任何临床症状。然而随着SVD单个病变数目的增加及病变种类的组合,SVD与认知功能障碍、痴呆、抑郁、运动功能异常、卒中及卒中不良预后等均相关,给老年人群造成了巨大的健康负担。有关SVD的发病及进展机制目前仍不完全清楚,探索SVD相关的临床风险评估标志物可为SVD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此外,目前SVD虽然尚无特异性的靶向治疗药物,大量的研究发现有效控制危险因素、给予生活方式干预等治疗措施可以延缓SVD的进展。因此,尽早识别SVD并给予及时治疗干预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前SVD的诊断主要依靠MRI等影像学手段,但头颅MRI并非普通老年人群体检的常规项目。因此寻找SVD临床上常规易获取的风险评估生物学标志物,对于帮助确定老年人群中头颅MRI检查的候选对象,早期发现SVD进而给予及时的临床决策至关重要。这将有助于延缓SVD的进展,甚至可逆转损伤以防止或减轻SVD造成的严重临床后果。卒中即为SVD所致严重临床后果中重要的一种。据统计,所有急性缺血性卒中约1/4左右由SVD所致。而卒中是全球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大约25-74%的卒中幸存者在生活上需要一定帮助或完全依赖于护理人员,因此探索卒中预后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目前已经发现SVD的影像学表现对缺血性卒中的预后有重要影响,可以使卒中复发、死亡和不良临床结局的风险显着增加。既往研究主要关注的是SVD单项影像学表现对缺血性卒中预后的影响。然而,在临床工作中,老年患者可同时具有多种SVD表现,且SVD各影像学表现之间相互关联。因此,SVD更应该被作为一种全脑疾病进行考虑,反映的是慢性累积的小血管病变对脑组织的整体损伤。目前SVD的总体评估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功能预后的关系尚无研究报道,并且其对于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是否优于单项SVD表现也尚不清楚。探索SVD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对于帮助制定卒中幸存者的康复策略、指导临床实践来改善预后,对卒中患者的临床管理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本研究将从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探索SVD临床风险评估相关的简单易获取的生物学标志物。第二部分,探索SVD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功能预后的关系,并比较SVD的总体评估与单项影像学表现对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第一部分 脑小血管病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一)脑小血管病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的筛查目的:从临床上常规易获取的实验室检查指标中筛查SVD各项影像学表现风险评估相关的标志物,为SVD的早期发现进而早期管理提供新线索,并为SVD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材料和方法:连续收集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之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60岁以上的SVD患者。患者入院后12h内采集清晨空腹血样,进行实验室指标的检测,具体包括:血常规、血脂、血糖、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甲状腺功能、心肌酶谱、同型半胱氨酸及高敏C反应蛋白等,并根据公式计算血脂比值指标、甘油三酯和葡萄糖产物(The product of triglycerides and glucose,TyG)指数及 ZJU 指数。通过头颅MRI对患者的SVD表现:腔隙、WMH及EPVS进行评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SVD影像学表现临床风险的评估价值。结果:1.共纳入413例≥60岁的SVD患者,其中173例(41.9%)有腔隙;387 例(93.7%)有 WMH;EPVS 中,基底节(Basal ganglia,BG)轻度 EPVS有366例(88.6%),重度EPVS有47例(11.4%);半卵圆中心(Central semiovale,CS)轻度 EPVS 有 316 例(76.5%),重度 EPVS 有 97 例(23.5%)。2.与腔隙临床风险评估相关的标志物按照评估价值大小排序,依次为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胱抑素 C(Cystatin C,Cys C)、肌酐、同型半胱氨酸及白细胞计数,其中肾功能指标对腔隙临床风险的评估价值较大。3.与WMH临床风险评估相关的标志物按照评估价值大小排序,依次为: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Non-HDL-C)/HDL-C、载脂蛋白 B(Apolipoprotein B,Apo B)/载脂蛋白 A-Ⅰ(Apolipoprotein A-Ⅰ,Apo A-Ⅰ)、Apo B/HDL-C、Cys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HDL-C、eGFR、Apo B、Non-HDL-C、肌酐等。其中血脂比值指标的评估价值最大,且仅在女性中有意义。4.与BG-EPVS临床风险评估相关的标志物有:TyG指数及ZJU指数,而与CS-EPVS临床风险评估相关的标志物有:血红蛋白水平及尿酸水平,其中血红蛋白的评估价值较大。结论:1.腔隙临床风险评估相关的标志物中肾功能指标(eGFR、Cys C及肌酐)的评估价值较大。2.WMH临床风险评估相关的标志物中血脂比值指标的评估价值最大,且相关性仅在女性中有意义。3.与BG-EPVS临床风险评估相关的标志物包括TyG指数及ZJU指数,而与CS-EPVS临床风险评估相关的标志物中血红蛋白价值较大。(二)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目的:根据第一节中对EPVS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的筛查结果,分别对BG-EPVS和CS-EPVS评估价值最大的生物学标志物进行进一步分析。可有助于了解EPVS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并有助于预防卒中及认知功能减退等后续事件。材料和方法:分别对BG和CS两个部位的EPVS进行评分,将BG-EPVS和CS-EPVS分为轻度(评分≤1)和重度(评分>1)两组。根据公式计算TyG指数及ZJU指数,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及ROC曲线分析ZJU指数及TyG指数与BG-EPVS的关系。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血红蛋白与CS-EPVS及EPVS优势模式之间的关系。其余研究方法同第一节。结果:1.BG-EPVS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1.1在入组的413例≥60岁的SVD患者中,共324例有完整ZJU指数及TyG指数数据的患者纳入本节的统计分析,其中287例(88.6%)为轻度 BG-EPVS,37 例(11.4%)为重度 BG-EPVS;轻度 CS-EPVS 有246 例(75.9%),重度 CS-EPVS 有 78 例(24.1%)。1.2重度BG-EPVS组ZJU指数及TyG指数水平均显着高于轻度BG-EPVS组(P<0.05),而CS-EPVS重度组与轻度组相比ZJU指数及TyG指数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进一步对性别进行分层分析发现,BG-EPVS和ZJU指数及TyG指数的相关性仅在男性中存在。1.3将ZJU指数及TyG指数分别按四分位区间进行分组。在男性中,二项logistics回归调整了潜在混杂因素的影响后发现,ZJU指数Quartile 3(OR:2.93,95%CI:1.24-4.32)和 Quartile 4(OR:3.79,95%CI:1.53-5.82)与重度BG-EPVS的发生风险显着相关。相似的,TyG指数Quartile 3(OR:2.34,95%CI:1.19-3.83)和 Quartile 4(OR:4.02,95%CI:1.85-6.17)与重度BG-EPVS的发生风险显着相关(P<0.05)。1.4 ROC分析发现,在男性中,ZJU指数及TyG指数对重度BG-EPVS临床风险的评估价值高于单独的代谢相关指标,其中TyG指数的 AUC 值(0.664,95%CI:0.597-0.727,P=0.002)最高。进一步分析显示,TyG指数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ZJU指数高。1.5高水平-TyG与高水平-ZJU联合对于重度BG-EPVS的识别率为89.2%,高于单独高水平-TyG(73.0%)及高水平-ZJU的识别率(67.6%,P<0.05)。2.CS-EPVS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2.1在入组的413例≥60岁的SVD患者中,共401例有完整血常规指标数据的患者纳入本节的统计分析,其中356例(88.8%)为轻度BG-EPVS,45 例(11.2%)为重度 BG-EPVS;轻度 CS-EPVS 有 307 例(76.6%),重度CS-EPVS有94例(23.4%)。2.2重度CS-EPVS组血红蛋白水平显着高于轻度CS-EPVS组(P=0.008)。将血红蛋白按三分位法分组,从最低区间到最高区间,重度CS-EPVS的发生率呈显着上升的趋势(P=0.017)。二项logistics回归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显示,血红蛋白最高区间与重度CS-EPVS的发生风险独立相关(OR:2.24,95%CI:1.09-4.59)。2.3血红蛋白最高区间所占的比例从BG-EPVS优势组到CS-EPVS优势组显着增高(P=0.012)。多项logistics回归中调整年龄和性别的影响后,血红蛋白最高区间与最低区间相比可使CS-EPVS优势模式(BG-EPVS<CS-EPVS)的发生几率增加 2.576 倍(95%CI:1.004-6.608)。结论:1.BG-EPVS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1.1 ZJU指数及TyG指数与重度BG-EPVS的发生风险相关。ZJU指数最高区间的患者发生重度BG-EPVS的风险是最低区间患者的3.79倍,TyG指数最高区间的患者发生重度BG-EPVS的风险是最低区间患者的4.02倍。1.2 TyG指数对重度BG-EPVS发生风险的评估价值优于ZJU指数,且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ZJU指数高。二者联合时对重度BG-EPVS发生风险的评估价值高于单独指标。2.CS-EPVS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2.1随着血红蛋白区间的升高,重度CS-EPVS的发生率显着升高。血红蛋白最高区间的患者发生重度CS-EPVS的风险为最低区间患者的2.24 倍。2.2血红蛋白最高区间与CS-EPVS优势模式(BG-EPVS<CS-EPVS)的发生几率显着相关。(三)腔隙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目的:根据第一节中对腔隙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的筛查结果,对肾功能指标与腔隙临床风险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以期探索腔隙发生风险相关的危险因素,并为腔隙的发生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材料和方法:记录每个患者腔隙的数目,分为无腔隙、单发腔隙及多发腔隙3组。通过ROC曲线评估肾功能指标对腔隙及多发腔隙的临床评估价值。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肾功能指标与腔隙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其余研究方法同第二节。结果:1.在入组的413例≥60岁的SVD患者中,共264例有完整肾功能指标数据的患者纳入本节的统计分析,无腔隙的患者有156例(59.1%),有腔隙的患者共108例(40.9%),其中单发腔隙的患者共24例(9.1%),多发腔隙的患者共84例(31.8%)。2.肾功能指标中,Cys C、eGFR及肌酐水平在无腔隙组、单发腔隙组及多发腔隙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01)。多发腔隙组Cys C及肌酐水平显着高于单发腔隙组及无腔隙组,而eGFR水平显着低于单发腔隙组及无腔隙组(P<0.05)。3.ROC曲线分析发现,肾功能指标对多发腔隙发生风险的评估价值由大到小依次为Cys C、eGFR和肌酐,其中Cys C的评估价值最大(AUC:0.732,95%CI:0.670-0.794,P<0.001),且具有最高的敏感性。4.将Cys C根据四分位法分为四个等级进一步分析发现,调整潜在混杂因素的影响后,与最低区间(Quartile 1)相比,Quartile3(OR:2.782,95%CI:1.051-8.363)及Quartile 4(OR:3.145,95%CI:1.065-9.287)与腔隙的发生风险具有显着相关性。此外,Quartile 3组患者(OR:4.586,95%CI:1.161-18.113)及Quartile 4组患者(OR:5.714,95%CI:1.468-22.240)出现多发腔隙的风险均显着升高。结论:1.不同肾功能指标中,Cys C对多发腔隙临床风险的评估价值最大,优于eGFR及肌酐。2.与 Cys C 最低区间(Quartile 1)相比,Quartile 3 组及 Quartile 4 组患者出现多发腔隙的风险均显着升高,独立于年龄、高血压及糖尿病等传统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四)脑白质高信号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目的:根据第一节中对WMH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的筛查结果,对血脂比值指标与WMH发生风险的关系进一步探索分析,并比较各指标对WMH发生风险的评估价值。材料和方法:根据Fazekas评分方法判断有无WMH。采用二项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常规血脂指标及血脂比值指标与WMH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ROC曲线分析血脂指标及血脂比值指标对WMH临床风险的评估价值。其余研究方法同第二节。结果:1.入组的413例≥60岁的SVD患者有完整的血脂指标数据均纳入本节的统计分析,其中有WMH者共387例(93.7%),无WMH者26例(6.3%)。2.按性别分层分析发现,在女性中,单项血脂指标中Apo B及Non-HDL-C水平在WMH组中显着高于无WMH组(P<0.05);血脂比值指标中,TC/HDL-C、LDL-C/HDL-C、Non-HDL-C/HDL-C、Apo B/HDL-C及Apo B/Apo A-Ⅰ等指标的水平在WMH组中均显着高于无WMH组(P<0.05)。然而,在男性中,单项血脂指标及血脂比值指标在WMH两组间均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3.Logistics回归发现,调整潜在混杂因素的影响后,在女性中,单项血脂指标中Non-HDL-C及Apo B为WMH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脂比值指标中,TC/HDL-C、LDL-C/HDL-C、Non-HDL-C/HDL-C、Apo B/HDL-C 及 Apo B/Apo A-Ⅰ 均与 WMH 的发生风险独立相关(P<0.05)。4.ROC曲线分析发现,在女性中,血脂比值指标对WMH发生风险的评估价值优于单项血脂指标,其中TC/HDL-C及Non-HDL-C/HDL-C对评估WMH发生风险的价值最高。5.以每个血脂指标的最佳截点为界,通过二项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发现,血脂比值指标(TC/HDL-C≥3.84,LDL/HDL-C≥2.51,Non-HDL-C/HDL-C≥2.84,Apo B/Apo A-Ⅰ ≥0.45 及 Apo B/HDL-C≥0.83)及单项血脂指标(Apo B≥0.94及Non-HDL-C≥3.17)均能显着增加WMH的发生风险(P<0.05)。结论:1.血脂指标与WMH临床风险的相关性仅在女性中存在。单项血脂指标(Non-HDL-C和Apo B)及血脂比值指标(TC/HDL-C、LDL-C/HDL-C、Non-HDL-C/HDL-C、Apo B/HDL-C、Apo B/Apo A-Ⅰ)均为WMH的独立危险因素。2.血脂比值指标中,TC/HDL-C 及 Non-HDL-C/HDL-C 对 WMH临床风险的评估价值最大。第二部分 脑小血管病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后90天功能预后的评估价值目的:探讨SVD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后90天功能预后的关系,并比较SVD总评分与单项SVD表现对功能预后的评估价值,以期帮助制定卒中幸存者的康复策略、指导临床实践来改善预后。材料和方法:连续收集2017年4月至2018年1月间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后90天功能预后通过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进行评估,并定义为:i)预后极好(mRS≤1);ii)预后良好(mRS≤2)。通过头颅MRI对SVD各项影像学表现进行评估,每项SVD影像学表现评分为1分,将各项得分相加得出一个SVD总评分(范围0-3)。通过二项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SVD总评分及单项SVD表现与卒中后90天功能预后的关系。结果:1.共416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纳入最终的统计分析,其中SVD评分0分、1分、2分和3分的患者分别有183例(44.0%)、139例(33.4%)、80例(19.2%)和14例(3.4%)。卒中后90天的mRS评分及不良预后的比例随着SVD分值的增加均显着增高(P<0.001)。2.SVD的单项影像学表现中,腔隙(OR:0.48,95%CI:0.32-0.71)及WMH(OR:0.53,95%CI:0.34-0.82)与预后结局呈显着负相关,且独立于其他SVD影像学表现的影响,而EPVS与功能预后无显着相关性。3.SVD单项影像学表现及总评分中,SVD总评分=3分与功能预后的相关性最强。同时有3种SVD影像学表现的患者出现预后极好(OR:0.13,95%CI:0.03-0.48)和预后良好(OR:0.18,95%CI:0.06-0.54)的可能性最低。调整潜在混杂因素的影响后,高SVD负荷(SVD=3,OR:0.07,95%CI:0.01-0.41)及 SVD 总评分(OR:0.64,95%CI:0.44-0.93)与预后极好独立相关。4.将SVD单项表现中的WMH按发生部位进一步分析发现,轻度、中度及重度侧脑室旁白质高信号(Periventricular 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PVWMH)均可显着降低出现极好预后结局的可能性(P<0.05),而只有重度脑深部白质高信号(Deep 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DWMH)与预后极好呈显着负相关(P<0.05)。结论:1.SVD单项影像学表现中,腔隙及WMH对卒中后90天的功能预后有显着的负性影响,而EVPS与功能预后无明显相关性。2.SVD总评分预测卒中后90天功能预后的价值优于SVD单项影像学表现(腔隙及WMH),其中同时有3种SVD影像学表现对功能预后的负性影响最强。3.与DWMH相比,PVWMH与卒中后90天功能预后的相关性更强,提示PVWMH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不良功能预后比DWMH更敏感。

李晨思[10](2020)在《缺血性脑卒中/TIA抗栓治疗对脑微出血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利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动态观察脑微出血(CMBs)的数目及分布,探讨CMBs在评估缺血性脑卒中/TIA急性期及二级预防中应用抗栓药物的风险获益比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3月就诊于我院神经内科的急性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研究。入组患者根据头部影像学表现分为CMBs阳性组及CMBs阴性组,分析CMBs的危险因素,并按照指南给予长期抗血小板治疗,进行20个月的门诊或电话随访,观察入组患者CMBs的动态变化及终点事件,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终点事件的影响因素,探讨CMBs与终点事件之间的关系。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急性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53例,其中伴有CMBs者32例,不伴CMBs者21例,两组间年龄、高血压病病史、肾功异常病史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伴CMBs vs无CMBs:64.2±7.4 vs54.8±8.5)及高血压病(伴CMBs vs无CMBs:87.5%vs 52.4%)为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2.经随访12.6±9.4个月发现,随后发生脑出血与CMBs明显相关:伴CMBs 6例(18.8%)vs不伴CMBs 0例(0%),P=0.035,OR=1.23,95%CI:1.042-1.454;复发脑梗死与CMBs无明显相关:伴CMBs 7例(21.9%)vs不伴CMBs 6例(28.6%),P=0.579,OR=0.70,95%CI:0.198-2.479,两组间复发脑梗死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CMBs数目的增加,发生脑出血的风险增加:0.0%(0个CMBs)、11.11%(1个CMBs)、17.65%(2-4个CMBs)和33.33%(大于5个CMBs)。复发脑梗死的趋势(24.5%)大于发生脑出血的趋势(11.3%);当CMBs≥5个时,继发脑出血的发生率(33.33%)大于复发脑梗死(16.67%)。3.以脑出血为终点事件,行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年龄(P=0.027)、伴CMBs(P=0.033)和CMBs≥5(P=0.039)为随后发生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CMBs可反映脑小血管损伤的程度,是发生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2.对于低CMBs负荷的患者,长期抗板治疗是安全且必要的;对高CMBs负荷的患者,抗板治疗的风险可能大于获益。3.CMBs有望成为监测脑卒中二级预防治疗安全性及评估预后的指标之一。

二、脑出血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出血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小骨窗开颅术与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效果及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血肿清除率、住院时间
    2.2 单因素分析
    2.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2)MIPHD与SWC对高血压脑出血的近期效果及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基础治疗
        1.2.2 对照组
        1.2.3 研究组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3.1 术后近期疗效
        1.3.2 HICH患者术后复发危险因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近期疗效对比
    2.2 HICH患者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2.3 HICH患者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3)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与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延续性护理概念及现代应用
        1.2.1 延续性护理的相关概念
        1.2.2 国外延续性护理模式的建立
        1.2.3 我国延续性护理模式
        1.2.4 国内延续性护理发展现状
    1.3 延续性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中的需求及应用
        1.3.1 高血压脑出血延续性护理需求
        1.3.2 高血压脑出血恢复期风险因素
        1.3.3 高血压脑出血延续性护理方法
    1.4 现有脑出血恢复期延续性护理研究的不足
    1.5 相关定义
        1.5.1 高血压
        1.5.2 脑出血
        1.5.3 偏瘫
        1.5.4 出院计划
        1.5.5 康复
2 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及主要照护者延续性护理需求调查
    2.1 研究技术路线图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调查对象
        2.2.2 调查工具
        2.2.3 需求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2.2.4 调查小组的建立
        2.2.5 调查流程的建立
        2.2.6 调查过程
        2.2.7 伦理原则
        2.2.8 质量控制
    2.3 调查结果
        2.3.1 一般资料
        2.3.2 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现状
    2.4 讨论
        2.4.1 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及其照顾者人口学特征分析
        2.4.2 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延续性护理服务需求现状分析
3 延续性护理小组的成立及制定延续性护理方案
    3.1 成立延续性护理小组
    3.2 小组职责划分
    3.3 确定纳入排除标准
    3.4 确定评价指标
    3.5 小组培训及考核
4 高血压脑出血后偏瘫患者延续性护理实验研究
    4.1 对照组延续性护理
        4.1.1 研究对象
        4.1.2 研究方法
    4.2 实验组延续性护理
        4.2.1 预实验
        4.2.2 根据预实验调整研究方案
        4.2.3 实验组研究对象
        4.2.4 实验组研究方法
    4.3 研究工具
    4.4 质量控制
    4.5 伦理原则
    4.6 统计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5.2 两组患者在出院后Fugl-Meyer评分比较
    5.3 两组患者在出院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比较
    5.4 两组患者出院后焦虑抑郁得分比较
    5.5 两组患者再入院率比较
    5.6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6 讨论
    6.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6.2 延续性护理对Fugl-Meyer评分的影响
    6.3 延续性护理对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6.4 延续性护理对焦虑抑郁的影响
    6.5 延续性护理对再入院率及满意度的影响
7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7.1 研究局限性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广安地区自发性老年脑出血患者预后及复发的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资料收集
    1.3 影像学检查
    1.4 治疗方法
    1.5 治疗效果及并发症观察
    1.6 预后评价及分组
    1.7 随访及分组
    1.8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间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2.2 ICH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3 讨 论

(5)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吸烟
        1.1.1 吸烟现状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1.2 饮酒
        1.2.1 饮酒流行情况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1.3 不健康膳食
        1.3.1 膳食现状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1.3.2.2 高盐(钠)摄入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1.4 身体活动不足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1.5 超重、肥胖
        1.5.1 超重、肥胖现况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1.5.2.1 高血压
        1.5.2.2 冠心病
        1.5.2.3 脑卒中
        1.5.2.4 其他疾病
    1.6 社会心理因素
        1.6.1 抑郁、焦虑现况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1.6.2.1 应激
        1.6.2.2 抑郁
        1.6.2.3 焦虑
        1.6.2.4 A型行为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1.7 血脂异常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1.7.2 血脂异常现况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1.8 糖尿病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1.8.2 糖尿病现况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1.9 高血压
        1.9.1 高血压现况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2.1.1 血压
        2.1.2 静息心率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2.2.1 病史信息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2.3.2 临床合并症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3 危险因素干预
    3.1 行为干预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3.1.4.1 阶段目标
        3.1.4.2 优先原则
        3.1.5 随访管理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3.2 吸烟干预
        3.2.1 戒烟的益处
        3.2.2 戒烟的原则
        3.2.3 戒烟流程
        3.2.4 戒烟的措施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3.2.4.2 医学咨询
        3.2.4.3 5A技能
        3.2.4.4 5R干预技术
        3.2.4.5 戒烟药物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3.3 饮酒干预
        3.3.1 戒酒的益处
        3.3.2 戒酒的原则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3.3.4.2 干预内容
        3.3.5 持续监测
    3.4 膳食干预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3.4.4.1 膳食评估
        3.4.4.2 干预方案
        (1)一般人群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3.4.5随访管理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3.6 体重管理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3.6.4.1 咨询沟通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3.7.4.1 评估
        3.7.4.2 筛查
        3.7.4.3 干预
    3.8 血脂控制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3.9 糖尿病管理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3.9.4.1 筛查对象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9.4.3 降糖目标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3.9.4.5 降压治疗
        3.9.4.6 调脂治疗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3.9.4.8 体重管理
        3.9.4.9 血糖管理
    3.10 高血压管理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3.10.4.1 治疗目标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3.10.4.3 风险评估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3.10.4.5 药物治疗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3.10.5.2 老年高血压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3.10.5.8 代谢综合征
4 疾病干预
    4.1 冠心病
        4.1.1 概述
        4.1.2 诊断与分类
        4.1.2.1 诊断
        4.1.2.2 分类
        4.1.3 治疗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4.1.3.2 CCS的治疗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4.1.3.2.2 药物治疗
        4.1.3.2.3 血运重建
        4.1.3.3 共病的治疗
        4.1.3.3.1 心源性疾病
        4.1.3.3.2 心外疾病
        4.1.4 心脏康复
        4.1.4.1 药物处方
        4.1.4.2 患者教育
        4.1.5 随访管理
        4.1.6 预防
    4.2 脑卒中
        4.2.1 概述
        4.2.2 诊断与分类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4.2.2.2 诊断
        4.2.2.3 分类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4.2.4.1 高血压
        4.2.4.2 糖尿病
        4.2.4.3 血脂异常
        4.2.4.4 房颤
        4.2.4.5 心脏疾病
        4.2.5 预防
    4.3 慢性心衰
        4.3.1 概述
        4.3.2 诊断与分类
        4.3.2.1 筛查与识别
        4.3.2.2 诊断
        4.3.2.3 分类
        4.3.3 治疗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4.3.3.4 转诊治疗
        4.3.4 随访管理
        4.3.5 预防
    4.4 房颤
        4.4.1 概述
        4.4.2 诊断与分类
        4.4.2.1 诊断
        4.4.2.2 分类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4.4.3.1 节律控制
        4.4.3.2 心室率控制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4.5 外周动脉疾病
        4.5.1概述
        4.5.2 诊断与分类
        4.5.2.1 危险因素
        4.5.2.2 病因
        4.5.2.3 筛查对象
        4.5.2.4 诊断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4.5.3 治疗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4.5.5 预防
    4.6 动脉粥样硬化
        4.6.1 概述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4.6.2.1 危险因素
        4.6.2.2 临床表现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4.6.3 治疗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7.1 概述
        4.7.2 诊断与分类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4.7.2.2 危险因素
        4.7.2.3 病史
        4.7.2.4嗜睡程度评估
        4.7.2.5 辅助检查
        4.7.2.6 简易诊断
        4.7.2.7 分类、分度
        4.7.3 治疗
        4.7.3.1 治疗目标
        4.7.3.2 治疗方案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4.7.4 预防
        4.7.4.1 一级预防
        4.7.4.2 二级预防
        4.7.4.3 三级预防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5 其他关注问题
    5.1 抗栓治疗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5.1.2.1 STEMI
        5.1.2.2 NSTE-ACS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5.1.4.2 出血处理
    5.2 抗血小板治疗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5.3 治疗依从性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5.4 远程管理指导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6 投入产出分析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6)ApoE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复发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病证结合”的缺血性中风病复发纵向数据早期预警模型的多重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预警模型的研究进展
        1. 疾病预警模型的研究概况
        2. 现代医学的缺血性中风复发预警模型的研究现状
        2.1 国外缺血性中风复发预警模型
        2.1.1 ESRS预警模型
        2.1.2 SPI-Ⅰ/SPI-Ⅱ预警模型
        2.1.3 RRE-90预警模型
        2.1.4 IPSYS预警模型
        2.1.5 FSRJ预警模型
        2.1.6 ALESSA预警模型
        2.1.7 IAC预警模型
        2.1.8 GRECOS预警模型
        2.2 国内缺血性中风复发预警模型
        3. 常用缺血性中风病复发预警模型的建模方法
        3.1 Logistic回归模型
        3.1.1 一般原理
        3.1.2 Logistic回归模型特点
        3.1.3 Logistic回归模型在中风复发预测中的应用
        3.2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
        3.2.1 一般原理
        3.2.2 Cox模型特点
        3.2.3 Cox模型在中风复发预测中的应用
        3.3 随机森林
        3.3.1 一般原理
        3.3.2 随机森林模型特点
        3.3.3 随机森林在中风复发预测中的应用
        3.4 支持向量机
        3.4.1 一般原理
        3.4.2 支持向量机模型特点
        3.4.3 机器学习在中风复发预测中的应用
        3.5 竞争风险模型
        3.5.1 一般原理
        3.5.2 竞争风险模型特点
        3.5.3 竞争风险模型在中风复发预测中的应用
        3.6 其他模型
        4. 问题与展望
        附件:文献综述检索式
    综述二: 中医特色的缺血性中风复发预警模型的价值与研究现状
        1. 疾病预测的中医理论基础
        2. 古人的疾病预测方法
        3. 中医证候和体质特征可能是疾病早期的预警信号
        3.1 中医证候特征可反应疾病的早期变化
        3.2 中医体质是证候的基础
        3.3 中医证候和体质的中风复发生物学基础
        4. 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缺血性中风复发预警模型的研究现状
        5. 前期研究基础
        6. 问题与展望
第二部分: “病证结合”的缺血性中风复发病纵向数据早期预警模型的多重评价
    前言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数据来源
        2.3 伦理和知情同意
        2.4. 研究对象
        2.4.1 纳入标准
        2.4.2 排除标准
        2.5 中西医诊断标准
        2.5.1 西医诊断标准
        2.5.2 中医诊断标准
        2.6 研究变量
        2.6.1 结局指标
        2.6.1.1 主要结局测量
        2.6.1.2 次要结局测量
        2.6.1.3 测量时点
        2.6.1.4 结局评价
        2.6.2 预测指标
        2.7 样本量计算
        2.8 质量控制
        2.9 数据管理
        2.10 统计方法
        2.11 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临床特征分析
        3.1.1 随访情况
        3.1.2 结局情况
        3.1.2.1 复发事件
        3.1.2.2 死亡事件
        3.1.3 一般描述分析
        3.1.3.1 一般人口学特征
        3.1.3.1.1 性别
        3.1.3.1.2 年龄
        3.1.3.2 既往史特征
        3.1.3.3 家族史特征
        3.1.3.4 个人生活史特征
        3.1.3.4.1 连续吸烟史
        3.1.3.4.2 锻炼情况
        3.1.3.5 发病特征
        3.1.3.5.1 入组时收缩压
        3.1.3.5.2 TOAST分型
        3.1.3.5.3 发病节气
        3.1.3.5.4 神经功能特征
        3.1.3.6 中西医用药干预特征
        3.1.3.7 中医证候特征
        3.1.3.8 中医体质特征
        3.1.3.8.1 中医体质判定情况
        3.1.3.8.2 中医主要偏颇体质情况
        3.1.3.8.3 中医主要偏颇体质(前4位)的相兼情况
        3.1.3.9 实验室检查特征
        3.1.3.9.1 载脂蛋白A1
        3.1.3.9.2 载脂蛋白B
        3.1.3.9.3 纤维蛋白原含量
        3.1.3.9.4 同型半胱氨酸
        3.1.3.10 影像学特征
        3.1.3.10.1 梗塞灶数目
        3.1.3.10.2 颅内血管狭窄情况
        3.1.3.10.3 颈部血管狭窄情况
        3.1.3.10.4 颈动脉斑块性质
        3.2.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3.2.1 单因素分析
        3.2.2 多因素分析
        3.3.缺血性中风病复发早期预警模型的构建
        3.3.1 纳入模型的预测因素
        3.3.2 建模方法的选择
        3.3.3 建模的分类
        3.3.4 模型评价指标
        3.3.5 复发预警模型的构建
        3.3.5.1 基于纵向数据的复发预警模型构建
        3.3.5.1.1 建模数据集的选取
        3.3.5.1.2 纵向数据的模型估计结果
        3.3.5.1.3 纵向数据的模型拟合结果
        3.3.5.2 基于横截面数据的复发预警模型构建
        3.3.5.2.1 建模数据集的选取
        3.3.5.2.2 横截面数据建模方法的筛选与确定
        3.3.5.2.3 横截面数据的模型估计结果
        3.3.5.2.4 横截面数据的模型拟合结果
        3.3.5.2.5 竞争风险分析
    4. 讨论
        4.1 中医特色的缺血性中风病复发早期预警模型
        4.1.1 中医证候对中风复发的意义
        4.1.2 中医体质对中风复发的意义
        4.1.2.1 气虚质对中风复发的影响
        4.1.2.2 痰湿质对中风复发的影响
        4.1.2.3 血瘀质对中风复发的影响
        4.1.2.4 阳虚质对中风复发的影响
        4.2 中医证候特征适合纵向数据的建模方法
        4.2.1 中医证候具有“动态时空,多维界面”的属性
        4.2.2 纵向数据模型的优势和特点
        4.2.3 纵向数据的模型与横截面数据的模型的比较
        4.3 中医证候体质的预警模型可早期识别中风的复发风险
        4.4 本研究与现有缺血性中风复发预测模型的比较
结论
创新点
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8)脑小血管病总体负担与原发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患者一般资料特征
    2 CSVD0-1 分与CSVD2-4 分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3 CSVD总体负担评分与入院时NIHSS评分的相关性
    4 CSVD总体负担评分与患者发病90天临床预后的关系
    5 患者发病90 天功能预后的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
    6 患者发病90天临床预后的有序回归分析
    7 CSVD总体负担与不同部位脑出血患者临床预后的回归分析及指标评估
讨论
    1 CSVD危险因素研究
    2 CSVD总体负担对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
    3 影响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其他因素分析
    4 CSVD总体负担影响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发病机制
    5 存在的问题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9)脑小血管病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及与卒中预后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脑小血管病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
    前言
    (一) 脑小血管病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的筛查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结论
    (二) 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
        前言
        1 基底节区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
        1.1 引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2 半卵圆中心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三) 腔隙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四) 脑白质高信号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脑小血管病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后90天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
    前言
    脑小血管病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后90天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文献综述 一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二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缺血性脑卒中/TIA抗栓治疗对脑微出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第3章 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资料收集
        3.2.2 头部MR检查方法
        3.2.3 脑微出血(CMBs)的判定
        3.2.4 治疗方法
        3.2.5 随访
    3.3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一般资料分析
    4.2 CMBS的数目及分布
    4.3 终点事件
第5章 讨论
    5.1 CMBS的影响因素
    5.2 CMBS与脑卒中发生的关系
    5.3 CMBS与抗栓治疗相关性脑卒中的关系
第6章 结论
第7章 研究优势及局限性
    7.1 研究优势
    7.2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四、脑出血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小骨窗开颅术与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效果及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 何少武.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2(01)
  • [2]MIPHD与SWC对高血压脑出血的近期效果及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分析[J]. 全凯. 中外医学研究, 2021(14)
  • [3]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与效果研究[D]. 汤雅迪. 武汉轻工大学, 2021(02)
  • [4]广安地区自发性老年脑出血患者预后及复发的影响因素[J]. 官念,刘万平,熊鸿榆,彭张辉,何兴林,廖科,谭强,王益.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0(21)
  • [5]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6]ApoE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复发相关性研究[D]. 贺美文.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7]“病证结合”的缺血性中风病复发纵向数据早期预警模型的多重评价[D]. 高阳.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12)
  • [8]脑小血管病总体负担与原发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相关性[D]. 张燕. 青岛大学, 2020(01)
  • [9]脑小血管病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及与卒中预后关系的研究[D]. 霍颖超.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1)
  • [10]缺血性脑卒中/TIA抗栓治疗对脑微出血的影响[D]. 李晨思. 吉林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脑出血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