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探试验对柴达木盆地油气田的影响

化探试验对柴达木盆地油气田的影响

一、柴达木盆地油气田上的化探试验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陈进超[1](2012)在《煤层气富集区非地震综合物探技术及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震勘探方法在常规油气勘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煤层气的勘探中,地震勘探也还处于探索试验阶段。勘探实践证明,在地震勘探条件较差的地区,常规的地震勘探方法也遇到了不少挑战,而且大面积的地震勘探,特别是三维地震勘探,成本极高,与煤层气的经济勘探与开发不相适应。非地震勘探方法技术,种类多样,并且各具优势,是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重力、磁法、电法以及电磁法等,勘探成本低廉,容易形成多方法、多参数、多尺度综合勘探的技术优势,开展煤层气非地震勘探技术试验,实现煤层气的经济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为适应煤层气经济勘探和评价需求,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项目的支持下,专门开展煤层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研究,以期提出有效的勘探方法技术及其组合,实现煤层气富集区经济预测与评价。本文主要是开展煤层气富集区非地震综合物探方法技术的探索性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以期获得比较全面、系统性的认识。首先,对前人关于煤层气勘探与开发相关地质理论和勘探实践成果进行总结,为开展煤层气综合物探技术机理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地质理论基础。根据煤层气藏的定义,总结了煤层气藏与常规天然气的显着差异,煤层气生成,运移、富集的一般规律,以及影响煤层气富集的多种因素;分析了区域构造、局部构造及地下水及其动力条件与煤层气富集之间的密切关系,总结了导致煤层气富集与贫化的地质结构模型。其次,根据煤层气运移、渗漏一般规律与特点,开展了煤层气非地震勘探技术机理与探测模式研究。详细分析了煤层气的渗漏特点,分析了渗漏过程中在上覆地层中产生的物理或化学变化,总结了煤层气藏上覆地层中特殊次生矿物形成过程,及其在上覆地层中的分布规律;结合煤层气藏的自身特点,对常规油气藏地电化学“烟囱效应”模型进行修正,获得了煤层气藏地电化学探测结构模型;根据地面高精度磁测和激发极化的方法原理,以及煤层气藏上覆地层中特殊次生矿物的特性,提出采用地面高精度磁测和激发极化相结合方法,通过探测煤层气富集区上覆地层中的特殊次生矿物引起的物探异常分布,间接开展煤层气富集区的勘探模式;根据获得的地电化学探测结构模型,详细分析了在煤层气藏上方可能形成的磁异常和激发极化异常特征,提出了异常处理与解释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根据影响煤层气富集相关的区域和局部构造,地下水的分布及其动力学特征出发,提出采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Controlled Source Audio-frequencyMagnetoTellurics,CSAMT)进行煤层气有利富集区的勘探,并提出了几个典型CSAMT法勘探地质-地球物理模型;并提出通过探测地下水、构造等煤层气富集与逸散的外部条件,间接探测或推断煤层气的有利富集区;特别指出,在煤层气CSAMT探测中不仅要重视气藏的构造因素,也应重视地下水的分布因素,这是与采用CSAMT进行常规油气藏勘探的不同之处。然后,根据煤层气勘探资料处理解释需要,针对时间域激发极化法和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开展正演数值模拟与数据处理解释方法研究。针对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根据复杂地电结构模型特点和二维有限单元法数值模拟需要,提出并实现了复杂计算区域非结构化三角网格自适应剖分方法;针对点源二维地电问题,利用有限单元法实现了带地形时间域激发极化2.5维正演模拟和反演方法研究;利用电位互换原理和电位线性叠加法分别实现快速正演和反演中偏导数的计算,有效提高了计算速度;根据提出的煤层气藏地电化学探测结构模型,开展激发极化异常特征研究,理论模型试验结果表明视极化率参数基本不受地形影响。在偶极源一维CSAMT正演的基础上,利用电磁场叠加原理,完成了双极源CSAMT正演模拟和反演研究;详细比较了偶极源与双极源CSAMT视电阻率曲线特点;为提高反演的效率和精度,采用约束-优化地电参数作为初始模型,采用阻尼最小二乘法实现双极源一维CSAMT的反演,采用有限单元法完成了线源二维CSAMT正演模拟,为进一步开展二维反演奠定了基础。第四,开展煤层气综合物探技术试验,总结勘探方法与技术的应用效果。选择山西和顺煤层气勘探区,开展了综合物探技术试验。勘探试验证明,地面高精度磁测弱负异常“亮点”集中分布区与煤层气有利富集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大面积的视极化率平面异常区与煤层气有利富集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且不同地质条件表现相同,而视电阻率异常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有不同表现;“烟囱效应”在地面产生的面积性异常位置会受到局部开放性断裂和陷落柱影响;视极化率测深结果能较好地展示“烟囱效应”在地层中的垂向分布,结合极化率异常垂向分布特征,能较好推断面积性高极化异常与深部煤层气藏的对应关系;电阻率测深能较好反映地下含水层的位置及分布,但勘探深度和分辨率受较浅部低阻层影响较大;CSAMT方法能很好地给出地下深部电性结构分布,结合钻井和测井获得的地层电性特征,可较好推断地下地层展布特征,推断结果与已知地震剖面吻合良好;研究表明,可以根据剖面的电性分布特征推测地层含水及富水分布区,以及断裂、褶皱发育部位,推测煤层气相对富集区,也可以为煤层气排采井位的布设提供参考依据。最后,根据煤层气综合物探技术试验效果,总结并提出了煤层气综合物探技术模式。以地面高精度磁测为先导,利用区域磁异常获得区块大致构造分区,利用局部异常的正负弱磁异常集中区圈定大致有利区范围;以CSAMT长剖面测量验证和控制区块地层的宏观展布格局,以及地下水的整体分布特点,划分有利富集区段;在有利富集区段采用三维或拟三维CSAMT测量,获得地层平面展布特点和局部构造分布,推断煤层气有利富集范围;在有利富集范围内,以极化率面积测量确定高极化异常部位,辅以极化率测深,修正平面异常,综合三种方法的共同异常部位推测圈定煤层气有利富集部位;实现多方法、多参数、多尺度、多角度综合探测。通过煤层气富集区非地震综合地球物理勘探试验研究,认为非地震方法在分辨率方面虽然与地震无法媲美,但可以利用多方法、多参数、多尺度的优势,从不同的侧面反映煤层气相对富集区的特征,由于非地震勘探具有成本优势,可实现煤层气富集区经济勘探与快速评价。或为地震精细勘探提供有利目标区,也可以作为煤层气地震勘探方法的有效补充和参考。

王志强,王财富,徐子远,李瑞[2](2008)在《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磁力异常形成机理研究与异常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柴达木盆地的油气资源丰富,近年来在该区发现了大量异常显示,但是各种异常形成机理各不相同,存在较大多解性,使得该区油气储量探明率很低。根据柴达木盆地以往开展的常规非地震勘探的现状及效果,以磁测找油机理为基础,采用磁力资料化极、剩余磁力异常提取和磁力平剖图等处理手段,对三湖地区生物气藏磁异常进行分析研究,取得明显的异常显示效果。

张西娟[3](2007)在《柴北缘地区中新生代构造变形与构造应力场模拟》文中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北缘(简称柴北缘)地区是柴达木盆地三个主要油气分布区之一,但由于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地震资料品质相对较差,加之海拔较高,自然环境恶劣,从而导致对该地区的地质构造认识存在很大的分歧,对油气形成和运聚规律研究不够深入,使得探明的储量与资源潜力不甚相称。因此,论文从柴北缘地区中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和构造应力测量入手,通过模拟来分析该地区的应力场特征,并探讨应力与油气勘探和开发的关系。与其它盆地相比,柴北缘中西段地区地面构造非常发育,因此论文论述了研究区的断裂和褶皱发育特征,着重对柴北缘断裂带进行了野外调查和测年分析。在对前人资料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调查和测年测试,论证了该断裂带的运动方式。另外,在对柴北缘中西段地区构造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该地区的构造样式和新构造发育特征,并简单的探讨了其与油气藏的关系。在构造应力研究方面,运用磁组构、声发射、水力压裂等方法,结合震源机制解、GPS资料、构造分析等多种方法,探讨了该地区中新生代的应力特征。根据应力测量和地质资料,建立了柴北缘地区中西段T2和T4的地震反射层地质构造模型,并对这两个模型分别进行了光弹模拟和弹塑性数值模拟。对模拟结果进行比较认为,两者的模拟结果有一定的可比性,证明了数值模型比较适合。但由于数值模拟考虑了材料的影响,因此导致了在部分细节上,两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为了更深入的了解柴北缘地区的应力分布状况,选择构造相对简单的昆特依凹陷进行了三维的应力场模拟。模拟结果显示,各层位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断层的走向对应力场的影响较为显着。在研究地区,4600米深度范围以下,重力引起的垂向应力变成了最大主压应力,而在4600米以上,最大主应力为水平方向,但最小主应力的方向发生了互换,在400~700m深度范围内,最小主应力的方向是垂直方向的,在在1100~3500m的深度范围内,中间主应力方向则变为垂直向。而对昆2井及其周边地区建立了子模型进行模拟的结果显示,在距井壁3~7倍的地方,垂向应力变化相对较小,但水平应力则发生了不同程度和趋势的变化,另外,最小应力分量的方向与远源加载的压力在南东向发生了较大的偏转。最后,运用模拟得到的结果,尝试性地分析了昆特依凹陷地区的流体势分布特征、裂缝发育情况、昆1断层带的封闭性及昆2井的井壁稳定性。分析结果显示,昆2井及其附近地区为该凹陷的有利成藏地区,且昆1断裂带的封闭性较好,昆2井地区井壁较为稳定。

王国建,程同锦,汤玉平,王多义[4](2006)在《微量元素方法应用于近地表油气化探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微量元素应用于近地表油气化探的基本原理、微量元素观测方法的分类、指标的示油气意义,及其在油气藏勘探方面应用研究的进展,指出了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梁兴[5](2006)在《中国南方海相改造型盆地含油气保存单元综合评价》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南方海相中、古生界沉积盆地已不复存在,现今残存构造-沉积实体的基本性质是多旋回叠合构造改造型残留盆地,中燕山期以来的后造山期强大的陆内造山运动和盆山脱耦作用对印支期以前的海相沉积盆地和印支-早燕山期同造山期前陆盆地的强烈破坏与改造是南方海相盆地演化的重要特色。面对地质构造十分复杂、盖层剥蚀严重、水文开启程度高的中国南方海相新区,“油气保存条件”是油气勘探与综合评价的关键。通过最近十年的南方海相勘探实践与系统总结,提出在海相盆地(区块)评价优选和勘探部署过程中引入并应用赋予具备整体封闭保存体系和含油气系统新内涵的“含油气保存单元”概念。指出含油气保存单元已经成为一种以整体封闭保存条件研究为核心的油气成藏研究体系,适合于构造复杂、水文开启程度高、断层发育的构造改造型残留盆地,这对南方海相有利勘探区块评价和勘探靶区优选既现实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有科学的理论意义。 认为南方海相油气能否得以成藏并保存到今,取决于整体构造框架下的宏观封闭保存体系、烃充注源、圈闭与储层、成藏要素在时空上的有效匹配关系等4个方面因素的有效匹配。明确提出整体封闭体系、圈闭、含油气目的层系是构成含油气保存单元的3个基本要素,可以从赋存油气藏目的层系之上的区域盖层覆盖程度、遮挡条件和封闭保存体系的顶界等3个方面入手圈定含油气保存单元的分布范围。以整体封闭保存体系的有效区域盖层与含油气系统存在的成生关系为基础,将含油气保存单元划分出持续型、重建型(包括沉积重建型和构造重建型)、保持型、残留型(包括剥蚀残余型和构造肢解型)等4种基本类型。 提出了以现今含油气系统能否得以形成和保存的整体封闭保存条件为核心进行海相含油气保存单元评价的新思路,强调在勘探初期阶段只能以整体封闭保存条件作为南方海相盆地(区块)评价优选的关键。强调整体封闭保存条件研究,应围绕盆地构造演化这个决定根本的主线,从区域盖层、烃充注源、储集层、圈闭等因素的“时空匹配”来动态地(正演)研究现今含油气系统的形成与展布,从含油气系统形成后所经历的构造运动强弱、成藏时间早晚、区域盖层保存状况和水文地质条件、储层有机流体等方面来描述(反演)现今含油气系统赖以存在的整体封闭保存条件,以盖层、抬升剥蚀、褶皱断裂、岩浆活动等宏观性地质条件和油气流体、水文地质与水化学场、地温与地电化学等微观封存能力标志为手段进行含油气保存单元的综合评价。

王跃文[6](2005)在《松辽盆地滨北烃源条件评价方法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滨北地区指松辽盆地滨州铁路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占松辽盆地北部勘探面积的近三分之二,40 多年来,滨北地区的油气勘探几上几下,一直未有实质性的突破,而资源潜力是制约滨北勘探最关键的问题,它影响对滨北勘探前景的认识,因此,本文从烃源条件入手,着重研究了烃源条件和资源量的评价方法。应用三种方法对18 个二级构造单元4 个主要烃源岩层分4 个主要地质时期计算生排烃量,其中包括未熟-低熟油的生排量,而后进行了油气资源的有利探区预测。单独进行了生物气评价方法的研究,计算生物气的生成量和资源量,并进行了生物气有利探区预测。在生烃量计算方面,分别利用化学动力学、热模拟实验和生烃量的概率统计等三种方法进行定量计算,并进行对比分析。模拟实验法评价所得生油气量比化学动力学方法要小,综合各种原因认为,化学动力学方法不损失轻烃组分,可以计算未熟-低熟油,有更为可信的理论基础,代表了烃源岩定量评价研究的发展方向。生烃量计算的概率统计方法与模拟实验和化学动力学方法不同,它给出一个可能的生烃量概率分布范围,反映烃源岩生烃相关的地质参数的不确定性,避免了只是单纯计算出一个数值的笼统判断,作为一种风险评价方法,在生烃量计算方面,与盆地模拟等方法进行评价具有同样的对地质因素多变性和不确定性的预测作用,而且相比之下更为简便易行,也可以作为勘探风险评估的一个辅助手段。在计算排烃量时,采用“生烃减去残烃等于排烃”的物质平衡法,因此只需考虑残烃量的计算方法。其中残油采用氯仿沥青“A”和热解残留烃量“S1”概括吸附烃、溶解烃和游离烃三种形式的残留烃总量,经过轻烃补偿校正来计算;残气的计算考虑了岩石吸附气、油溶气和水溶气三个方面。生物气同油型气、煤成气明显不同,生物气主要形成于有机质演化的未熟-低成熟阶段,是通过微生物食物链反应而成气,其生气机理与以往的生油生气理论明显不同,所以许多研究生油的方法未必都适用于生物气,这里从生物气的形成机理、生物气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微生物活动及对有机质的改造特征、生物气源岩同煤系气源岩、高成熟海相气源岩、未熟-低成熟烃源岩、油源岩的主要差别入手,并结合滨北地区具体特征,确定适合该区的生物气源岩评价指标。研究证实,松辽盆地滨北地区多数源岩样品抽提物中有微生物改造和输入的证据存在,说明该地区广泛存在着微生物改造有机质的过程,并向产甲烷过程演化。在资源量计算方面,对于常规油气,这里考虑理想条件下的运聚系数,然后综合考虑构造运动、盖层条件、排烃强度、水动力等四个方面主要地质因素对运聚系数的影响来较为客观地评价油气资源量。对于生物气资源量,采用有关盆地生物模拟所求得的产气率,用生聚法进行计算,聚集系数采用类比的方法来确定。同时考虑不同构造单元、盖层条件、水动力条件、有机质类型等诸多因素进行计算,结合地质特征和生储盖条件评价生物气的资源量。分析滨北区的勘探潜力,认为虽然资源潜力无法与盆地的主力探区相媲美,但较大庆探区的任何外围盆地都更值得重视。最有利区集中在中部靠近滨州铁路线的黑鱼泡凹陷、明水阶地及长垣北部、三肇凹陷北部、齐家-古龙凹陷北部和绥化凹陷南部。滨北生物气有利区主要构造单元为绥化凹陷、明水阶地、依安凹陷、绥棱背斜带、黑鱼泡凹陷、乌裕尔凹陷、乾元构造带、克山-依龙背斜带等十余个构造单元,在萨尔图、葡萄花、高台子及扶余、杨大城子油层均有分布。滨北地区唯一一口工业气流井——绥化凹陷南部东5 井天然气具有明显的生物气特征,应该是中浅层生物气或者以生物气为主混源气。

胡勇[7](2005)在《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冲断带油气成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柴达木盆地北缘有着广阔的勘探前景,但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总体勘探程度不高,影响了人们对北缘地质认识的深化,特别是中生界沉积与演化规律认识还不够清晰,影响了人们对山前油气成藏条件的认识,进而影响了山前冲断带油气勘探的进程。 本文总结了柴北缘勘探的历程和现状,指出了柴北缘近年来勘探上取得的最新成果和进展,针对柴北缘油气资源状况,认为柴北缘油气资源丰富,勘探程度较低,勘探潜力很大,勘探前景看好。针对柴北缘的现状,提出了柴北缘基础地质问题四大争论焦点:即构造单元划分、侏罗系地层的划分和展布、构造演化历史、构造成因和形成时间,围绕这些焦点问题,明确了本文的选题和所要研究的内容,厘定了研究思路。 本文从中国西部地区侏罗系盆地分布特征和中国西部侏罗系沉积特征入手,研究了柴达木盆地构造演化背景和柴北缘的区域地质背景,认为柴北缘属沉降-隆生-沉降-隆生型。在早、中侏罗世早期时,侏罗系的沉积环境是弱伸展和伸展的断陷,中侏罗世中期时转为坳陷,早白垩世以后发生了一次大规模运动,形成早期的古构造。新生代末期,受喜山运动晚幕的影响,祁连山向盆地发生逆冲,在山前形成推覆构造,成为有利勘探目标。从大煤沟标准剖面入手,进行了柴北缘侏罗系地层层序划分的研究,并通过对现今残余侏罗系地层的分布特征,提出了侏罗纪时期具有两大沉降带的观点,侏罗系向山前加厚,为山前逆冲带成藏提供了油源条件。通过研究,总结了柴北缘中、新生代石油地质具有六大主要特点,提出了赛什腾山前冲断带、赛什腾凹陷潜伏构造带和冷湖-南八仙构造带为重点有利目标的勘探思路,对下一步的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陈之村[8](2004)在《青海油田物探公司油气勘探经营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海油田物探公司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小的油气勘探企业。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及我国加入WTO,其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应对急剧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如何应对越来越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如何获得竞争优势并解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这些都是摆在青海油田物探公司管理者及全体员工面前必须回答的问题。作者认为,要解决以上问题,关键是按照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制定企业经营发展战略。 按照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通过全面的战略分析对青海物探公司进行科学的战略定位、战略选择及战略部署;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油气勘探经营战略;在实施该战略的过程中,使青海物探公司逐步获得竞争优势并得以发展壮大。以上即为本文的动机和根本出发点。 本文的研究方法是:从青海油田油气勘探内外部环境实际出发,运用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科学理论进行全面的战略分析及战略定位,并对战略的实施进行风险分析并提出对策、措施。论文运用的战略管理理论基础包括企业战略管理的概念及方法、PEST分析、波特五因素模型、SWOT分析等。 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企业外部环境因素分析。在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行业竞争压力分析(波特五因素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机会、威胁(OT)综合分析;2、企业内部资源能力分析。对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状况及企业内部资源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内部的优势、劣势(SW)进行综合分析;3、利用SWOT战略选择模型对青海物探公司进行战略定位、战略选择及战略部署;4、对战略实施提出对策措施。西北大学MBA毕业论文 本文提出的青海油田油气勘探经营战略是以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为基础,在全面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前提下提出的。本经营战略是符合青海油田油气勘探的具体实际的。本战略的实施,必将使青海物探公司逐步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并发展壮大。

周奇明,周立宏,肖景华,曹来勇,董树政[9](2003)在《大港油田已知油气田上方化探效果及异常模式》文中研究表明油气化探指标在大港油田已知油气田上方均有很好的异常反应,表明油气化探方法可以有效地捕捉到反映油气藏的真实地球化学信息,对寻找和确定油气田的赋存位置及大致规模具有很好的应用效果。根据它们的异常特征总结了大港油田的油气化探异常模式,为今后开展油气化探评价工作提供了地球化学依据。

周奇明,董树政,黄华鸾,赖锦秋[10](2002)在《电吸附方法在油气勘探中的试验研究》文中提出阐述电吸附方法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原理 ,指出任何油气藏周围都存在一个强弱不均的天然电场、氧化还原场及地球化学场 ,而与油气藏伴生的金属元素在这些物理化学场的共同作用下会发生溶解并向地表迁移 ,于地表形成后生地球化学异常。异常空间形态呈顶部晕或环带晕特征。通过在已知油田上方野外采集与常规化探相同的土壤次生晕样品 ,在室内的特殊装置内通电后 ,籍吸附介质捕集能够电运移的元素离子 ,经测试分析获得指示油气藏上方向的明显异常。又在未知区的电吸附异常区内经钻井验证获得高产工业油井 ,证实电吸附方法对寻找油气藏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二、柴达木盆地油气田上的化探试验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柴达木盆地油气田上的化探试验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煤层气富集区非地震综合物探技术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现状
        1.3.1 油气地面磁法
        1.3.2 油气地面电法
        1.3.3 其它探测方法
        1.3.4 存在问题分析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6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煤层气富集及其影响因素
    2.1 煤层气藏与常规天然气藏的异同
        2.1.1 煤层气藏的含义
        2.1.2 煤层气藏的特点
        2.1.3 煤层气藏的边界
    2.2 煤层气富集影响因素
        2.2.1 盖层条件对煤层气保存的影响
        2.2.2 构造条件对煤层气保存的影响
        2.2.3 水动力条件对煤层气富集的影响
    2.3 煤层气藏与地下水的关系
        2.3.1 生气时期
        2.3.2 保存时期
        2.3.3 开发时期
    2.4 煤层气向斜富气机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煤层气富集区非地震综合物探技术机理
    3.1 烃类物质的垂直迁移
        3.1.1 煤层气的扩散迁移
        3.1.2 煤层气的渗透迁移
        3.1.3 煤层气的水动力迁移
    3.2 煤层气藏上覆地层中特殊矿物的形成
        3.2.1 次生矿物的形成过程
        3.2.2 次生矿物形成的关键
    3.3 煤层气富集区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机理
        3.3.1 磁亮点原理
        3.3.2 煤层气富集区磁法勘探模式
    3.4 煤层气富集区激发极化探测技术机理
        3.4.1 激发极化效应机理
        3.4.2 煤层气富集区激发极化法探测模型
        3.4.3 煤层气藏激发极化异常特征
    3.5 煤层气富集区CSAMT探测技术机理
        3.5.1 CSAMT探测技术原理
        3.5.2 区块整体构造格局探测
        3.5.3 局部特殊地质构造探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非地震综合物探方法技术研究
    4.1 三角网格剖分方法
        4.1.1 网格剖分方法
        4.1.2 非结构化三角网格自动剖分方法
        4.1.3 非结构化三角网格剖分试验
    4.2 激发极化勘探方法技术研究
        4.2.1 激发极化法 2.5 维正演模拟
        4.2.2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 2.5 维反演方法
        4.2.3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 2.5 维正、反演模型试验
    4.3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
        4.3.1 CSAMT一维正演
        4.3.2 CSAMT一维反演
        4.3.3 CSAMT二维正演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煤层气富集区非地震综合物探技术试验
    5.1 山西和顺煤层气探区勘探技术试验
        5.1.1 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
        5.1.2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勘探试验
        5.1.3 地面高精度磁测勘探试验
        5.1.4 CSAMT勘探试验
    5.2 煤层气富集区与综合物探异常的关系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煤层气富集区非地震综合物探技术模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2)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磁力异常形成机理研究与异常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勘探概况
2 磁力异常形成机理研究
    2.1 磁测找油气的机理
    2.2 磁法找油的机理和应用条件的讨论
3 实际资料的异常分析
4 三湖地区磁异常特征及异常分析
    4.1 已知气藏的高频磁异常特征
        4.1.1 地磁高频磁异常特征
        (1) 已知气田的高频磁异常特征。
        (2) 研究区高频磁异常特征。
        4.1.2 航磁高频磁异常特征
        (1) 航磁高频磁异常提取。
        (2) 航磁高频磁异常特征。
    4.2 其他磁异常特征
5 结论

(3)柴北缘地区中新生代构造变形与构造应力场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构造应力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
    1.4 工作量统计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柴达木盆地地质概况
    2.1 柴达木盆地区域概况
    2.2 柴达木盆地构造地貌特征
    2.3 柴达木盆地基底岩性特征
    2.4 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地层特征
    2.5 中新生代盆地沉积体系及其空间展布
    2.6 柴达木盆地构造特征
    2.7 基底对中新生代盆地发育的影响
    2.8 构造单元划分
    2.9 小结
第三章 柴北缘地区中新生代构造变形
    3.1 柴北缘地区断裂构造
    3.2 柴北缘逆冲断裂带新生代活动特征
    3.3 柴北缘地区褶皱构造
    3.4 柴北缘地区构造样式
    3.5 柴北缘地区构造期次划分
    3.6 构造单元划分及其构成
    3.7 柴北缘地区新构造活动特征
    3.8 柴北缘地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
    3.9 小结
第四章 柴北缘地区古今应力应变分析
    4.1 柴北缘地区现今应力应变分析
    4.2 柴北缘地区古应力应变分析
    4.3 柴北缘地区应力应变大小测量
    4.4 小结
第五章 柴北缘中西段构造应力场光弹实验模拟
    5.1 光弹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5.2 柴北缘中西段现今构造应力场光弹实验模拟
    5.3 实验结果分析和油气有利区预测
    5.4 小结
第六章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研究
    6.1 原理
    6.2 地质模型和边界条件
    6.3 材料参数
    6.4 T2 反射层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6.5 T4 反射层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6.6 结论
第七章 昆特依凹陷三维构造应力场模拟
    7.1 昆特依凹陷的石油地质特征
    7.2 昆特依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三维模拟
    7.3 昆特依凹陷构造应力场的应用
    7.4 小结
第八章 柴北缘地区构造应力场与油气预测
    8.1 柴北缘地区现今油气田的应力特征
    8.2 应力与油气田的关系
    8.3 柴北缘地区油气藏的预测
结论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4)微量元素方法应用于近地表油气化探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原理
2 地表化探中微量元素观测方法
    2.1 元素赋存状态法
    2.2 热磁地球化学方法
    2.3 离子提取法
    2.4 全量分析法
3 微量元素指标的油气地球化学意义
    3.1 Fe、Mn、w (Fe) /w (Mn)
    3.2 V、Ni、w (V) /w (Ni)
    3.3 Ba
    3.4 Cl
4 现状
5 发展方向

(5)中国南方海相改造型盆地含油气保存单元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没有盆地,也就没有石油
    1.2 保存是南方海相油气勘探与评价的关键
    1.3 含油气保存单元是南方海相勘探的基本单元
    1.4 完成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认识
2 含油气保存单元概念与内涵
    2.1 概念的提出和研究现状
        2.1.1 保存条件认识和重视较早
        2.1.2 含油气保存单元概念提出较晚
        2.1.3 含油气保存单元的应用
    2.2 客观地质条件的认知基础
        2.2.1 南方海相原型盆地不复存在,精确恢复也非常困难
        2.2.2 含油气保存单元是原始含油气系统演化的最终归宿
        2.2.3 现今含油气系统只能存在于封闭保存体系之中
        2.2.4 继承性保存和重建型新生构成海相含油气系统全貌
        2.2.5 晚期封闭保存体系是含油气保存单元的研究重点
        2.2.6 南方海相油气地质差异性十分明显
    2.3 定义与内涵
        2.3.1 赋予新内涵的含油气保存单元
        2.3.2 含油气保存单元新概念的新特色
        2.3.3 含油气保存单元不等同于“沉积盆地”或区域构造单元
        2.3.4 含油气保存单元有别于含油气系统
        2.3.5 含油气保存单元区别于油气成藏组合和运聚单元
3 含油气保存单元构成要素和划分方法
    3.1 构成要素
        3.1.1 前人划分含油气保存单元主要依据
        3.1.2 含油气保存单元的基本构成要素
    3.2 划分方法
        3.2.1 划分步骤
        3.2.2 含油气保存单元划分方案
    3.3 非含油气保存单元
    3.4 含油气保存单元命名方式
4 含油气保存单元基本类型与叠置关系
    4.1 持续型
    4.2 重建型
    4.3 保持型
    4.4 残留型
    4.5 含油气保存单元演变及其叠置关系
5 含油气保存单元的评价思路与指标体系
    5.1 综合评价思路
        5.1.1 前人研究思路现状
        5.1.2 保存条件研究的重点内容与思路
    5.2 整体封闭保存条件
        5.2.1 整体封闭保存概念及其研究思路
        5.2.2 封盖层及其封盖作用
        5.2.2.1 油气散失原理与封盖层的封闭机理
        5.2.2.2 从封盖机理角度划分封盖层类型
        5.2.2.3 封盖层的空间展布分类
        5.2.2.4 影响封盖层封闭性能的主要因素
        5.2.2.5 封盖层的研究方法及其评价指标
        5.2.2.6 南方海相油气藏封盖层评价
        5.2.3 天然气系统形成后的构造运动强度
        5.2.3.1 没有区域盖层的地区含油气系统难得以保存
        5.2.3.2 岩浆活动对保存条件的影响
        5.2.3.3 断裂对圈闭封闭性的影响
        5.2.3.4 断层的封堵性研究
        5.2.4 水文地质条件
        5.2.4.1 水文演变原理
        5.2.4.2 地下水化学指标
        5.2.4.3 地下水化学垂直分带
        5.2.4.4 地下水横向水动力系统
        5.2.4.5 影响水化学分带的主要因素
        5.2.5 储层有机流体性质与物化特征
        5.2.5.1 储层中原油物性
        5.2.5.2 储层中天然气特征
        5.2.5.3 储层流体的地化特征
        5.2.5.4 油气化探
        5.2.6 天然气成藏时间
        5.2.7 生储盖组合的时空组合关系
        5.2.8 地层压力
    5.3 烃充注源
        5.3.1 重新评价烃源岩有效性
        5.3.2 注重烃源供给的多样性
        5.3.3 输导体系影响油气聚集
        5.3.4 古隆起和晚期成藏影响油气分布格局
    5.4 储集条件
        5.4.1 储集体的分类
        5.4.2 次生孔缝改善储集体的有效性
        5.4.3 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
    5.5 圈闭条件
        5.5.1 古构造控制油气分布格架
        5.5.2 背斜和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利于油气保存
        5.5.3 需要精细评价圈闭有效性
    5.6 因素归纳与保存条件评价指标
        5.6.1 因素类别分析
        5.6.2 油气保存条件评价指标系列
6 南方海相含油气保存单元划分及评价
    6.1 保存单元划分
    6.2 保存单元综合评价
        6.2.1 渝东-湘鄂西持续型至剥蚀残余型含油气保存单元评价
        6.2.1.1 渝东-湘鄂西地区基本油气成藏条件解剖
        6.2.1.2 方西和石柱持续型含油气保存单元
        6.2.1.3 利川持续-剥蚀残余型含油气保存单元
        6.2.1.4 花果坪和桑-石剥蚀残余型含油气保存单元
        6.2.2 中下扬子区叠合盆地沉积重建型含油气保存单元评价
        6.2.2.1 江汉盆地南部沉积重建型含油气保存单元
        6.2.2.2 句容-海安区沉积重建型含油气保存单元
        6.2.2.3 南鄱阳坳陷沉积重建型含油气保存单元
        6.2.3 滇黔桂区以构造肢解型为主的含油气保存单元评价
        6.2.3.1 楚雄盆地西北部构造肢解型含油气保存单元
        6.2.3.2 楚雄盆地东北部沉积重建型含油气保存单元
        6.2.3.3 思茅坳陷构造肢解型含油气保存单元
        6.2.3.4 南盘江坳陷保持型含油气保存单元
        6.2.3.5 十万大山盆地沉积重建型与持续-剥蚀残余型含油气保存单元
    6.3 分层次综合评价
        6.3.1 第一层次(Ⅰ类含油气保存单元)
        6.3.2 第二层次(Ⅱ类含油气保存单元)
        6.3.3 第三层次(Ⅲ类含油气保存单元)
        6.3.4 第四层次(Ⅳ类含油气保存单元)
7 结论与建议
8 致谢
9 参考文献

(6)松辽盆地滨北烃源条件评价方法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部分 烃源条件及资源量评价方法研究
    第1章 烃源岩生烃量的评价方法
        1.1 烃源岩原始有机质丰度和生烃潜力的恢复
        1.2 模拟实验方法
        1.3 化学动力学法
        1.3.1 动力学参数的标定
        1.3.2 源岩生烃剖面及生烃史评价
        1.4 概率统计方法
        1.5 三种评价方法的对比
    第2章 烃源岩排烃量的评价方法
        2.1 源岩残烃量的评价方法
        2.1.1 源岩残油量评价
        2.1.2 源岩残气量评价
        2.2 源岩排烃量的计算方法
        2.2.1 排烃剖面和排烃史
        2.2.2 排烃量的计算公式
    第3章 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
        3.1 运聚系数的选取
        3.1.1 理想条件下的油气运聚系数
        3.1.2 构造运动对油气运聚系数的影响
        3.1.3 盖层条件对运聚系数的影响
        3.1.4 排烃强度对运聚系数的影响
        3.1.5 水动力对油气运聚系数的影响
        3.2 资源量的计算
    第4章 生物气源岩评价方法
        4.1 生物气源岩的主要特征
        4.1.1 生物气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4.1.2 微生物活动及对有机质改造特征
        4.2 生物气源岩同其它源岩的区别
        4.2.1 各种源岩主要地球化学参数特征
        4.2.2 不同源岩主要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分析
        4.3 滨北生物气源岩评价指标
        4.4 生物气生成量及资源量评价方法
        4.4.1 计算公式
        4.4.2 确定生化甲烷产气率
        4.4.3 聚集系数α的选择
        4.4.4 其它参数的求取
        4.4.5 生物气扩散损失量估算
第二部分 评价方法在松辽盆地滨北地区的应用
    第5章 滨北地区地质概况及烃源岩特征
        5.1 地层发育及分布
        5.2 构造特征及分区
        5.3 烃源岩特征
        5.3.1 源岩的发育和分布
        5.3.2 源岩的地化特征
        5.3.3 与其它源岩对比
        5.4 勘探成果与研究现状
    第6章 滨北中浅层主要烃源岩生排烃量及资源评价
        6.1 化学动力学法评价源岩的生排烃量
        6.1.1 源岩生排油气量
        6.1.2 源岩未熟-低熟油生排量
        6.2 模拟实验法评价生排烃量
        6.3 概率法评价生排烃量
        6.4 三种方法评价结果的对比
        6.5 滨北区常规油气资源评价
        6.5.1 各区各层油气资源量
        6.5.2 有利探区预测
    第7章 滨北生物气生成量及资源评价
        7.1 生物气生成量及资源量
        7.2 滨北地区生物气有利探区预测
        7.2.1 滨北生物气显示分布
        7.2.2 有利探区预测
        7.3 东5井气源问题讨论
结论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7)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冲断带油气成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油气勘探历程和最新进展
    二、勘探现状及邻区勘探潜力对比分析
    三、柴北缘基础地质问题四大争论焦点
    四、论文选题和研究内容
        1、选题依据
        2、研究内容及方法
        3、完成工作量
第一章、柴北缘区域地质背景
    第一节、中国西部地区侏罗系盆地分布特征
    第二节、中国西部侏罗系沉积特征
    第三节、阿尔金构造域对柴达木盆地构造的影响
        一、阿尔金断层走滑活动
        二、阿尔金走滑断层对柴达木盆地的影响
    第四节、柴达木盆地构造演化背景
        一、元古代大陆克拉通演化阶段
        二、震旦纪-早古生代陆内裂谷-大洋演化阶段
        三、晚古生代-三叠纪古特提斯演化阶段
        四、侏罗纪-白垩纪陆内伸展挤压旋回
        五、早第三纪-第四纪陆内伸展挤压旋回
    第五节、柴北缘盆山接触关系
第二章、柴北缘侏罗系地层划分、分布及原形盆地特征
    第一节、侏罗系地层的层序划分
        一、冷科1井、冷103井和马参1井地层层位的标定
        二、侏罗系地层的划分
    第二节、侏罗系地层的分布特征
        一、侏罗系的残余分布无迁移特点,且与现今构造面貌无关
        二、柴北缘侏罗纪各个时期层序的空间叠置规律
        三、晚白垩世的构造变形是控制侏罗系现今分布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侏罗纪原型盆地的讨论
        一、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早期的伸展断陷
        二、中侏罗-晚侏罗世坳陷盆地
第三章、柴北缘中、新生代石油地质特点
    第一节、构造单元南北分带,东西分块
    第二节、演化经历多期反转,中生代和新生代发育两大构造旋回
        一、中生代伸展-挤压构造旋回
        二、新生代伸展-挤压构造旋回
        三、柴北缘地区的构造演化特征
    第三节、新构造以逆冲为主,走滑为辅
        一、柴北缘的变形时间
        二、柴北缘变形的主应力方向
        三、柴北缘变形特点
    第四节、构造样式多,圈闭类型丰富
        一、构造样式
        二、柴北缘构造发育规律
        三、柴北缘圈闭类型丰富,以构造为主
    第五节、两套烃原岩,多套储盖组合
        一、柴北缘地区油气比较单一,质量较好,厚度较大
        二、多套生储盖组合
    第六节、多种类型油气藏,断裂和古隆起是两大主要控油因素
第四章、勘探潜力分析
    第一节、已发现油气田的特征
    第二节、六大突破性发现和启示
    第三节、勘探领域分析
第五章、问题与讨论
主要结论与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声明

(8)青海油田物探公司油气勘探经营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相关理论
    1.4 论文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点
    1.6 论文框架图
2 青海油田概述及物探公司发展现状
    2.1 油田概述
    2.2 青海油田物探公司现状
3 内部条件分析
    3.1 盆地勘探现状
    3.2 潜力及有利区带分析
    3.3 优势与劣势分析
4 外部环境分析
    4.1 宏观环境分析
    4.2 物探行业竞争压力分析
    4.3 机会与威胁分析(OT)
5 油气勘探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5.1 战略选择
    5.2 经营发展战略指导思想
    5.3 经营发展战略目标
    5.4 经营发展战略思路
    5.5 发展战略目标
6 油气勘探公司发展战略实施
    6.1 以质量为品牌,实施零缺陷管理
    6.2 实施以人的生命为第一需要的HSH管理
    6.3 以最低成本为目标,实施成本领先管理
    6.4 以发挥设备最大潜能为目标,实施装备“ROCE”管理
    6.5 以良好的机制为石油物探企业快速发展提供平台
    6.6 加大体制改革和企业的市场运作力度
    6.7 加大人才培养及队伍建设力度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大港油田已知油气田上方化探效果及异常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板桥油气田上的化探效果
    1.1油气田概况
    1.2油气化探效果
        1.2.1烃类指标 (C1、C2和C3)
        1.2.2 非烃指标 (图2)
2 赵家堡油田上的化探效果
    2.1 油田概况
    2.2 油气化探效果
        2.2.1 烃类指标 (C1、C2和C3)
        2.2.2 非烃指标
3 友谊油田上的化探效果
    3.1 油田概况
    3.2 油气化探效果
        3.2.1 烃类指标 (C1、C2和C3)
        3.2.2 非烃指标
4 刘官庄油田上的化探效果
    4.1 油田概况
    4.2 油气化探效果
        4.2.1 烃类指标 (C1、C2和C3)
        4.2.2 非烃指标
5 大港地区油气田上方的化探异常模式

(10)电吸附方法在油气勘探中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电吸附法在油气勘探中的原理
    2.1 电吸附异常形成的机理
    2.2 电吸附提取异常的原理
    2.3 电吸附找油气藏方法的程序
3 电吸附法在已知油气田 (藏) 上方的效果
    3.1 冷湖油田
    3.2 羊三木油田
    3.3 庄海1×1井
4 结论

四、柴达木盆地油气田上的化探试验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煤层气富集区非地震综合物探技术及试验研究[D]. 陈进超. 成都理工大学, 2012(03)
  • [2]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磁力异常形成机理研究与异常分析[J]. 王志强,王财富,徐子远,李瑞. 地质找矿论丛, 2008(04)
  • [3]柴北缘地区中新生代构造变形与构造应力场模拟[D]. 张西娟.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7(02)
  • [4]微量元素方法应用于近地表油气化探研究进展[J]. 王国建,程同锦,汤玉平,王多义. 物探与化探, 2006(03)
  • [5]中国南方海相改造型盆地含油气保存单元综合评价[D]. 梁兴. 西南石油大学, 2006(01)
  • [6]松辽盆地滨北烃源条件评价方法研究及应用[D]. 王跃文. 大庆石油学院, 2005(03)
  • [7]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冲断带油气成藏研究[D]. 胡勇.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5(08)
  • [8]青海油田物探公司油气勘探经营发展战略研究[D]. 陈之村. 西北大学, 2004(04)
  • [9]大港油田已知油气田上方化探效果及异常模式[J]. 周奇明,周立宏,肖景华,曹来勇,董树政. 物探与化探, 2003(05)
  • [10]电吸附方法在油气勘探中的试验研究[J]. 周奇明,董树政,黄华鸾,赖锦秋. 矿产与地质, 2002(06)

标签:;  ;  ;  ;  

化探试验对柴达木盆地油气田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