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选美”引发的宗教冲突看当前尼日利亚国内政治

从“选美”引发的宗教冲突看当前尼日利亚国内政治

一、从“选美”引发宗教冲突透视当前尼日利亚国内政治(论文文献综述)

宁彧,王涛[1](2021)在《概念、机制与议题:萨拉菲主义研究的本土化》文中研究指明萨拉菲主义是国内学界持续关注的重大宗教、政治、安全问题。在对西方学界成果吸收、借鉴的基础上,国内学者从历史回顾的角度,实现了对萨拉菲主义宗教文化内涵的拓展与政治安全议题的回归。"历史说"与"现代说"、"组织形态"与"观念形态"、"纯洁派"与"政治派"及"圣战派"的重叠身份等的争论在西方学界早已有之,而国内学界则在"历史说"的基础上,基于观念形态与组织形态的双重认识,分析、梳理了萨拉菲主义在体系、单元层面的扩展与渗透,继而区分了由于载体与实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的萨拉菲主义演变机制,在注重时代特征的同时,避免了重陷西方"条块化""标签化"的认知困境。此外,由于对萨拉菲主义宗教文化内涵的有益扩展,国内学界在政治安全领域形成了不同观点的交锋。其中,萨拉菲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与功能、萨拉菲主义与敏感地区的安全局势,既有经验层面上的分析,亦有理论层面上的思考,同样回避了对萨拉菲主义"过度安全化"的误区。

王一帆[2](2021)在《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研究》文中提出当前,中国反恐斗争已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通过采取多元化和立体化的综合治理手段,“东突”恐怖主义势力已基本丧失在中国境内的生存空间,反恐形势已发生质的变化。恐怖主义风险最高的中国新疆地区已连续四年多未发生恐怖袭击事件,国家安全稳定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力保障。但是,部分“东突”恐怖主义势力仍在境外开展恐怖主义活动,受多重因素影响,土耳其已成为“东突”恐怖主义势力在境外的大本营和避难中心。“东突”恐怖主义势力在土耳其煽动反华舆论,筹措发展资源,扩大组织规模,集中训练恐怖活动人员,遥控指挥实施恐怖袭击。“东突”恐怖主义势力长期盘踞在土耳其,使中国无法从根源上铲除这一“毒瘤”。因此,与土耳其推进和深化反恐合作,对中国进一步开展反恐斗争和打击“东突”恐怖主义势力,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为限制“东突”恐怖主义势力在土耳其的活动与发展,中国与土耳其开展的反恐合作已启动多年,但是取得的成效不佳,缺乏实质化进展,亟需在多个关键环节进行突破。近年来,随着中国与土耳其关系的提升,政治互信日益增强,在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两国打击“东突”恐怖主义势力和推进反恐合作的共识也在逐步深化。因此,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面临重大机遇。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在论述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的历史演进和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中国与土耳其开展反恐合作的战略价值、内外环境和制约因素,并提出推进和深化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的具体对策。本研究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包括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方法、相关理论和研究框架等内容。第二章为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的演进和发展,详细梳理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的历史演进,共经历了起源阶段、探索阶段、发展阶段和深入阶段。总结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具有的发展特征,主要包括进程阶段性、立场反复性、合作复杂性和目标长期性。第三章为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的战略价值,深入剖析开展反恐合作对中国与土耳其以及维护地区和全球安全稳定的重要意义。第四章为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的内外环境,客观分析推进反恐合作具有的可行性。第五章为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伊斯兰国”和“东突”等恐怖主义发展因素,缺乏互补性的反恐合作需求、存在差异化的反恐合作目标以及不确定和不统一的反恐标准等双方利益因素,美国和欧盟各国对“东突”恐怖主义势力的态度等国际力量因素。第六章为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的推进和深化,提出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实践性的对策,包括巩固反恐合作共识,夯实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根基;完善反恐合作机制,提升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效率;优化反恐合作环节,拓宽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范围;加快推进全面合作,实现中国与土耳其关系发展突破等内容。

宁彧,曾向红[3](2021)在《“博科圣地”的演进与扩散:原因和机制》文中研究指明撒哈拉以南非洲伊斯兰极端主义尘嚣甚上,其中博科圣地是影响尼日利亚乃至萨赫勒西部地区和平稳定的长久之痛。在解释博科圣地为何能长期生存并实现扩散时,非洲政府能力不足这一"机会因素"获得学界共识。然而,即使尼日利亚与周边国家加强反恐合作,博科圣地却依然能保持较强的组织活跃度,对于这一现象,有必要予以适当澄清。本文在回顾博科圣地演进历程与扩散轨迹的基础上,围绕"怨恨"和"机会"分析了该组织生存与扩散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基于"习得-模仿-学习-创新"的韧性机制,以此理解博科圣地的内在独特性。通过研究博科圣地生存与扩散的原因和机制,有助于从微观角度实现对撒哈拉以南非洲极端主义的针对性治理。

靳晓哲[4](2020)在《当代东南亚分离运动的起源、发展与治理 ——理论探究与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

王煜[5](2020)在《冷战结束后美国对联合国政策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美国与联合国的互动为分析框架,从联合国成立以来美国不同时期多边外交政策与联合国自身角色演变及主要机构改革两条线索出发,分析了冷战结束后美国对联合国政策的特点,并对两者互动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展望。绪论部分提出研究对象和主要问题。首先提出本文研究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及相关理论工具。然后对国内外学术界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大致梳理,以此为基础提出本文的研究重点问题。第一章回顾冷战前美国与联合国的历史渊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美国对联合国政策的理论流派。第二章分析冷战终结对美国的联合国政策造成的冲击和影响,并由此明确贯穿全文的两条分析线索,一是美国国别线索,重在析清冷战终结对美国国内外政局产生的影响,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美国对待多边外交工具的态度演变及其国际组织战略特点。二是联合国发展演变线索,重在分析冷战终结对联合国角色的影响及联合国面临的改革压力。通过两条线索交织互动分析美国对联合国政策的双重性特点。第三章重点运用历史和比较分析方法,对冷战结束后美国各届政府对联合国政策进行逐一梳理。在回顾各届政府多边外交政策的理论渊源和现实背景的基础上,总结出美国对联合国政策的表象特征和内在动力。第四章重点运用案例分析,以美国对联合国具体事务的政策(包括秘书长人选、安理会改革、发展与人权问题,联合国会费等)为案例展开研究,一方面分析了美国的联合国政策对联合国机构的直接影响和效力,另一方面研究了美国与联合国互动中后者对前者存在的反作用,以及前者对此做出的反应。第五章尝试展望美国对联合国政策的未来发展趋势。重在分析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外交政策目标的调整及其制约因素,以及现阶段美国对联合国政策的一系列变化可能对二者互动带来的深远影响。本文分析研究表明,美国对联合国政策存在较为明显的功能性定位,从政策表层看,美国对联合国政策在不断调整变化;但分析其内在动因则发现,美国从联合国擭取权力与利益的的本质从未改变,变化的只是维护利益的方式和手段。本文尝试梳理冷战结束后美国对联合国政策的“变”与“不变”,揭示美国利用联合国服务其国家利益的内在本质,探寻未来多边格局的走向与应对之策。

朱丹炜[6](2020)在《西非区域安全治理与中国—西非安全合作》文中研究指明冷战结束后,非洲的安全形势发生了新变化。过去被两极格局掩盖的诸多安全隐患开始发酵,国内冲突逐渐取代国家间冲突成为主要的安全威胁。政变、内战、饥荒、难民潮、疾病、部族冲突等问题支配着非洲的安全议程。区域内国家地理上的相邻性更使这些安全问题具有了外溢性,一国的国内冲突往往蔓延至其他国家,从而威胁到整个区域的安全与稳定。西非作为非洲爆发冲突最为频繁的次区域之一,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经历了一系列重大武装暴力冲突。这些国家由于国力弱小、国家机制不健全,不仅难以独自应对冲突,并且常常受到邻国冲突波及,必须借助集体的力量维护自身的安全。在此背景下,西非国家经济共同逐渐承担起维护本地区安全与稳定的职能。以1999年《关于冲突预防、管理、解决、维和与安全的协定》为核心建立起来的西非安全治理机制,不仅是非洲第一个综合性、多维度的区域和平与安全机制,也是区域组织将人道主义干预原则正式编入法律文件,并且将武力防止民选政府被推翻行为合法化的首次实践。西共体对一国内部冲突的介入打破了以往不干预国家内部事务的传统,在解决安全问题的同时也开始将发展议题,尤其是民主与善治纳入到框架中来。近年来西共体探索积极维护和平的路径,在冲突预防、早期预警与反应机制等议题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西共体安全机制的构建凸显了综合安全在区域安全治理中的重要性。新的区域安全治理较之传统的集体安全,在安全的指涉对象、安全的领域、安全的手段等方面上均有了突破,呈现出多元、综合、开放等特征。西共体在实践中越来越重视“人的安全”,将多种类型的安全议题纳入到治理体系之中,还实现了与非盟、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联动治理。此外,西非的安全治理还有域外行为体的参与,一些大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和海外利益的增长,中国正在加强与西共体和西非国家在安全领域的合作,帮助其提高自主建设和平与安全的能力。本文将从区域安全治理的视角出发,分析和探讨西共体安全治理在机制与实践层面的经验教训以及中国与西非安全合作的特征与趋势。文章首先对区域安全治理的理论框架以及西非安全问题类型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区域安全治理的特征,包括治理主体多元分层,与国家、区域乃至全球治理联动,超越传统安全议程范围;引入区域协调机制、区域管理机制和区域监测机制作为区域安全治理的运行机制。随后分析西非地区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及产生原因,发现目前西非安全形势仍不乐观,国际化的国内冲突,尤其是恐怖主义问题已成为西非地区最主要的安全挑战。其次,探究西共体为解决这些安全问题在机制与规范上的应对措施,包括西共体向安全领域转型的动因、过程与特点,认为西共体的区域安全治理在机制层面表现出综合治理的特征,形成了以调解和预防性外交为核心的区域和平与安全架构,安全规范出现了从政权安全向人的安全转变的趋势,公民社会积极参与,呈现出从区域到全球的多层安全治理图景。再者,分析西共体在解决冲突问题中的实践,选取2012年至2013年的马里危机作为研究案例,剖析西共体作为区域内最主要安全架构如何运用自身机制发挥作用、处理成员国军事政变与武装冲突问题。维和能力的严重欠缺是西共体在冲突治理实践中遇到的最大问题,需要借助多边合作与区域间合作的模式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比较中国和法国在与西非安全合作上的异同,发现尽管法国在与西共体的合作广度和深度上都远远超过中国,但其深度介入西非安全事务甚至在一些问题上单边主义的做法不适合中国全面借鉴。未来中国参与西非安全治理还存在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尤其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可以发挥建设性作用。

穆春唤[7](2020)在《美国对中东库尔德武装组织政策研究》文中认为长期以来中东地区在美国的国际战略中一直具有极其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也是美国建立和维持全球统治地位必然要涉足的重点区域。美国自冷战时起,就试图通过和中东地区各种类型政治行为体之间的联系来参与这个地区的事务,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与中东地区库尔德武装组织之间的关系。多年来,美国始终关注中东地区不同国家的库尔德武装组织,并根据自己与这些库尔德武装组织所在国家的关系或局势,来制定针对这些库尔德武装组织的不同政策。本文主要是从威胁认知理论的视角,来分析美国在规避威胁、遏制威胁以及消灭威胁等动机的驱使下,对中东地区不同国家库尔德武装组织政策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作为一种客观现实,美国对中东地区不同国家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政策是多元的。既有正向关系的支持、合作以及接触,也有反向关系的打压与制裁。在此基础上,政策实施的深度和广度也存在差异。而这些政策的形成与差异的产生,都和美国的威胁认知具有重要的内在联系。首先,威胁认知是导致美国对不同国家库尔德武装组织开展合作、支持和接触,或是打压、打击和制裁等基本政策的主要原因。美国对伊拉克库尔德武装组织的积极支持与合作政策,主要源于美国对冷战时期苏联共产主义势力对伊拉克的影响,还有伊拉克极权主义政权在海湾地区的扩张以及穆斯林什叶派势力在伊拉克的增长等一系列威胁认知。同样,美国积极支持叙利亚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政策,是感受到了叙利亚内战中“伊斯兰国”恐怖组织崛起在中东地区对美国构成的巨大威胁。小布什政府和特朗普政府将伊朗视为中东地区的主要安全威胁,而与伊朗库尔德武装组织进行了接触。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对伊朗的威胁评估显着下降,同时对库尔德武装组织自由生活党的威胁认知相对上升,因此,将该组织列入了恐怖主义组织名单进行制裁。对于土耳其库尔德武装组织,美国主要是考虑到与土耳其的同盟关系,因而支持土耳其政府镇压库尔德工人党,并将该组织列入恐怖主义名单予以制裁。其次,威胁认知对美国的库尔德武装组织政策具有限制作用。中东地区库尔德武装组织所追求的违反国家主权原则的民族分离主义目标,影响着美国对库尔德武装组织的威胁认知,因此,美国在对伊拉克和叙利亚库尔德武装组织采取支持与合作政策时,谨慎把握对这些组织的支持限度,尽量降低库尔德民族主义对地区国家领土完整和安全的威胁。最后,威胁认知也影响到美国对库尔德武装组织政策的性质。就美国与伊拉克和叙利亚库尔德武装组织的合作而言,考虑到伊拉克的地缘重要性和伊拉克什叶派威胁的长期存在,因而美国对伊拉克库尔德武装组织的合作政策更具有战略性;而由于“伊斯兰国”组织威胁的短期性和非关键性,因此美国基于反恐战争与叙利亚库尔德武装组织形成的合作关系则侧重于战术性。本文通过威胁认知理论对美国针对中东库尔德武装组织政策所做的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美国作为国家行为体对于中东地区库尔德武装组织所代表的非国家行为体制定政策时的威胁认知考量。并从中认识到美国对于中东地区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政策之所以存在如此巨大差异,根本原因就是美国对待中东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政策,并非是为了支持库尔德民族的自治与独立,而是从威胁认知出发来更加有效地维护美国自身在中东地区的霸权。从论文研究的创新来说,这种研究的视角和研究结果,不仅是一种学术上的探讨,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徐亚莉[8](2019)在《索马里国家失败研究 ——一个系统性因素的分析框架》文中研究说明西方“国家失败”理论与西方现代民族国家理论具有逻辑同源性,在解释国家失败原因的研究中过度强调了西方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理论中西方文明路径的普遍主义:以民族认同契合国家认同的基本逻辑为标准规范非西方的国家建设、依据西方国家建设经验干涉非西方的国家发展,没有包容国际体系中异质国家多元化的发展道路。自1991年陷于无政府状态以来,索马里被国际社会视为典型的失败国家。西方“国家失败”理论,无论是在解释索马里国家建设遭遇的挫折方面,还是在插手其国家重建方面,都没有足够重视索马里的族群政治这一国家特殊性在其国家失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改善索马里国家失败困局的努力中屡遭挫折。因此,本文尝试超越西方现代民族国家理论的文明及政治导向,回归索马里的族群政治现实,从索马里的国家特殊性出发,提出一个索马里国家失败研究的新构想,探究其国家失败的原因。文章在系统描述和分析1991-2017年间索马里国家无政府时期及国家重建时期的国家失败整体历程与表现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索马里国家失败原因分析模型”。分析模型将索马里的国家失败及国家重建进程置于内外力量交互作用的框架中进行观察,有效整合了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五个层次性行为体和四个恒定性因素的合力作用。其中,国际组织与西方域外大国、地区性国际组织与和周边国家、全国性政府、次国家行为体、政治强人等五个层次性行为体是索马里族群冲突与和解进程中的主要角色,而现实利益、地理联系、历史记忆、身份认同等四个恒定性因素,又在这些行为体间的复杂互动中发挥着驱动与催化作用,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动态交互,在三大主要作用机理(族群政治发挥决定性作用、次国家行为体是交互作用的支点、四个恒定性因素产生差异化影响)及其九项具体规则的牵引作用下,共同解释了索马里的国家失败原因。研究发现,族群政治在索马里国家失败和重建进程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在族群认同的情感纽带与现实利益的核心驱动两者共同影响下,五个层次性行为体都通过族群对索马里政治形势施加影响,其中,具有鲜明族群特质的次国家行为是各层次性行为体交互作用的支点:一方面,次国家行为体层次上的族群认同超越了国家认同,基于族群形成的武装派系、地方政权、宗教组织在索马里国家失败和重建时期发挥着部分的政府功能,成为索马里政治生活的关键主体;另一方面,周边国家、西方域外大国和各级国际组织等国际社会行为体,直接与次国家行为体互动,无形中放大了族群政治要素在国家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其成为影响国家重建及安全稳定的关键。本文的索马里国家失败原因分析框架是对国家失败的规范性研究和经验性研究两个方面的结合,既包括在规范意义上对西方“国家失败”理论逻辑根源的探析,也包括在经验主义意义上,在梳理索马里国家失败史实的基础上归纳的“索马里国家失败原因分析模型”;既有对前者的理论批判,也有对后者的理论建构,彰显了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首先,文章从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多个层次分析国家状态,关注族群等次国家行为体的特殊意义,拓展了国家失败问题的研究层次,一定程度上推动国际关系理论向次国家行为体层次研究的转向,丰富了国际政治的体系理论、结构现实主义、新古典现实主义等重要理论的基本内涵。其次,研究虽然以索马里案例为基础,但是建构的分析模型可以适当拓展其在类似国家问题上的应用边界,对解释国际体系中类似“族群政治发挥显着作用的国家”的国家失败政治现状具有一定的理论适切性,对于国际秩序重塑背景下此类国家的国家重建与治理具有现实启示意义。最后,研究透视索马里的国家特殊性及其发展困境,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西方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理论中的“西方中心”和“普世均质”思维,是比较政治学意义上对西方现代民族国家理论的反思与修正,为未来探索一个更加包容、客观、尊重国家特殊性的“国家理论”奠定基础。

岳磊[9](2018)在《沙特阿拉伯对也门干涉的研究(2015.03-2018.07)》文中研究说明2015年3月,中东地区大国沙特率领联军军事干涉也门政治斗争,持续至今仍未脱身。本文从沙特与也门两国的历史纠葛和现实困境出发,以中东北非变局后的地区动荡冲突和美国中东战略收缩为背景,以沙特对也门干涉的战略意图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以沙特为代表的中东地区大国干涉行为的目的和趋势,旨在透过失序混乱的中东格局探究沙特干涉行为的诱因与影响,为未来中东地区大国干涉行为的分析研究做铺垫。本文通过对沙特干涉也门的动因、过程和手段的研究,梳理出沙特干涉行动主要的国内利益诉求和国际战略考量,并从干涉双方、地区和国际三个层面分析了沙特干涉也门的影响和特点。从沙特干涉也门的分析中发现,沙特对也门的军事干涉行动并未达到行动初所宣称的目的和效果,既没有解决也门混乱动荡的局势,也未遏制什叶派胡塞武装的扩张,反而加剧自身的战略损耗和地区局势的对抗冲突。基于沙特干涉也门的军事行动,本文探究出沙特等中东地区大国在国内多重困境交织、地区局势复杂动荡和域外大国影响支持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谋求借干涉地区事务以达到缓解内外危机和争夺地区霸权的目的。最后本文对当前中东地区大国干涉问题的特点和发展进行了分析思考,为解决也门问题和促进中东安定寻求新思路。

宁威[10](2018)在《民盟执政下缅甸民族整合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是在民盟主导缅甸政治转型大背景下展开论述的,主要采用民族政治学相关理论对民盟执政以来的民族整合问题进行深入系统分析,对本轮缅甸民族整合的现状、挑战、影响因素、趋势和对中缅关系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全面探讨。本文由绪论、正文(共五章)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选题的由来及研究的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一章主要阐述民盟执政前缅甸民族整合历史进程与当前缅甸民族整合面临的主要问题。首先界定了民族整合的定义与方式,为探讨民盟执政下缅甸民族整合问题打下理论基础。随后回顾了吴努、奈温、新军人政府时期和吴登盛政府推行的民族整合政策。吴努政府和奈温政府主要采取“同质化”治理方式,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政治一体化,不断剥夺少数民族的民族权利,遭到了少数民族的坚决反对,导致少数民族建立自己的民族武装对抗中央政府,使缅甸民族国家建设陷入困境。新军人政府时期和吴登盛政府时期,整合方式趋于平和,为民盟时期的民族整合打下了一定基础。在缅甸历届政府与少数民族的相互斗争与妥协之下,缅甸民族问题不断反复,导致当前民族整合主要面临着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意识不强、少数民族武装长期存在、罗兴伽人问题突显等。第二章主要论述民盟执政下民族整合措施及特点。在前几届政府民族整合的基础上,民盟政府的民族整合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继续推动民族整合向前发展,是民盟政府面临的艰巨任务。昂山素季对其父亲昂山将军“彬龙精神”的继承、民盟对民族和解全面包容的态度、民盟将民族和解作为首要工作任务的决心、“民地武”对民盟政府民族和解政策的积极回应等都为缅甸实现民族和解创造了新机遇。民盟政府执政两年多以来,在推动民族整合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各方对民族整合期待也很高,但实际效果有限。从总体上看,缅甸民盟政府的民族整合呈现着整合主体二元化、整合取向多元化、整合路径双向化等新特点。第三章主要分析民盟执政下推动民族整合所面临的各种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从政治、经济、文化、国际影响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找出影响民族整合的关键变量。从政治方面来说,民主改革对民族整合具有双重影响,民主有利于消除缅甸各民族间矛盾与隔阂,但民主改革过快易引发民族矛盾爆发。长远来看,民主化是促进民族整合的利器,可以推动各民族权利平等,但在民主化过程中却会削弱权力核心引发动荡。缅甸是一个多中心的松散权力结构体系,其政治系统内存在着政府、军方、各少数民族地方武装、党派和宗教团体等相对自治的组织。在各类组织相互竞争的背景下,政治权力博弈是民族关系的核心,也影响和阻碍着缅甸的民族整合。当前,民盟政府领导软弱,军方、“民地武”利用其地位无限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漠视国家公共利益,导致民族整合步履维艰,甚至削弱或破坏民主本身。从经济方面来说,民盟上台后,努力打造自由、公平的经济发展环境,进行了经济调整。但目前仍未能打破缅甸盘根错节的经济藩篱,抢夺资源控制权成为军方、政府、“民地武”斗争的主要原因之一。从文化方面来看,历史与现实的种种因素造成了缅甸民族间长期分裂,对国家内部分裂的担忧深深地烙进了缅甸文化之中。缅甸历史文化中各民族对彼此信任的缺失给民族整合带来极大的阻碍。从大国影响方面来说,美国、日本、欧盟等域外势力对该地区的拉拢、渗透日渐频繁,以输出“民主”为手段,以缅甸民族和解事务为跳板,进而插手缅甸事务。中国与东盟对缅甸的民族整合进程也格外关注。然而,西方插手缅甸民族和解问题的主要目的是扩大自身在缅甸的影响力,试图将缅甸民族问题国际化、复杂化,扰乱中国周边环境。东盟和中国希望缅甸能够顺利推进民族整合,以一个和平稳定的多民族国家身份积极融入地区安全秩序。第四章主要分析民盟执政下缅甸民族整合趋势及对缅甸民主国家建设影响。在以上因素的综合影响之下,缅甸民族整合呈现出以下趋势:当前形势下解决缅甸民族问题的各方面条件仍不成熟,近年缅甸内外形势深刻变化使得该问题与缅内政外交、地缘政治等因素交织缠绕愈加复杂。和解氛围正艰难形成,对话机制正在建立;政府军与“民地武”之间的冲突绵延数十年至今,少数民族武装处境日益艰难,两极化发展趋向明显,一部分艰难融入主流社会,一部分在打压下由明转暗,有向恐怖主义发展的趋势;“罗兴伽人”问题使得缅甸民族对立情绪高涨,也使缅甸的国际环境遭受新的压力。民盟推行的民族整合政策虽然一定程度上消减了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内在张力,但核心矛盾难以解决,民盟缺乏足够的实力来调停整合各方矛盾,导致民族整合推进缓慢,国家建设受到影响。第五章主要分析此轮民族整合对中缅关系的影响。民盟执政下,缅甸继续推动民族整合给缅甸局势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也使中缅关系出现了一些不确定因素。短期内,民盟执政下缅甸的民族整合措施暂未收到良好的效果,客观上还造成了缅北地区动荡、罗兴伽人问题突显等。但从长远来看,民盟全面包容的民族整合理念若实施得当,将有利于彻底实现缅甸的和平统一,促进中缅两国合作。因此,结合我“一带一路”倡议和“命运共同体”国际观,积极推进缅甸和平进程,共同构建地区安全环境是着眼宏观战略发展,谋求长远利益之举。在对策方面,首先要强化命运共同体意识,认清发展稳定的缅甸更有利于中缅关系长足发展。以推动缅甸民族整合为契机,与缅甸新政府一起寻找中缅利益共同点,通过民族整合各项政策,将“民地武”吸收到合法国家体系,使其成为“负责任”的一员,避免其“恐怖主义化”成为新的“麻烦制造者”,并以此掀起中缅发展高潮,把中缅关系真正塑造为不同规模国家关系的典范。结论部分则是对全文结论和总体理论框架做出总结。

二、从“选美”引发宗教冲突透视当前尼日利亚国内政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选美”引发宗教冲突透视当前尼日利亚国内政治(论文提纲范文)

(1)概念、机制与议题:萨拉菲主义研究的本土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念:萨拉菲主义宗教文化内涵的辨析
    (一)萨拉菲主义“历史说”的差异
    (二)萨拉菲主义形态的双重认知
二机制:从“内生”到“外溢”的持续发展
    (一)萨拉菲主义的“内生”
    (二)萨拉菲主义的“外溢”
三议题:向恐怖主义与区域安全研究集中
    (一)萨拉菲主义的恐怖主义异变
    (二)萨拉菲主义与地缘政治影响
结语

(2)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1.1 关于土耳其的研究现状
        1.3.1.2 关于反恐合作的研究现状
        1.3.1.3 关于中国与土耳其关系的研究现状
        1.3.1.4 关于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的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2.1 在土耳其外交关系和对外政策方面
        1.3.2.2 在土耳其库尔德问题和“库尔德工人党”方面
        1.3.2.3 在地区和全球反恐合作方面
        1.3.2.4 在中国与土耳其关系方面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跨学科研究法
        1.4.3 学术访谈法
    1.5 相关理论
        1.5.1 合作论
        1.5.2 国家利益论
        1.5.3 国家安全理论
    1.6 研究框架
2 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的演进和发展
    2.1 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的历史演进
        2.1.1 起源阶段
        2.1.2 探索阶段
        2.1.3 发展阶段
        2.1.4 深入阶段
    2.2 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的发展特征
        2.2.1 进程阶段性
        2.2.2 立场反复性
        2.2.3 合作复杂性
        2.2.4 目标长期性
3 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的战略价值
    3.1 开展反恐合作对中国的战略价值
        3.1.1 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新型国际关系的具体实践
        3.1.2 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根本要求
        3.1.3 参与中东地区安全治理和非传统安全合作的主要内容
        3.1.4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必然选择
        3.1.5 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维护海外利益的重要保障
        3.1.6 打击“东突”恐怖主义势力的根本出路
    3.2 开展反恐合作对土耳其的战略价值
        3.2.1 强化与中国外交关系的核心基础
        3.2.2 深化与中国经济合作的关键前提
        3.2.2.1 土耳其国内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3.2.2.2 土耳其与中国贸易不平衡加剧
        3.2.3 维护国内政治和社会安全稳定的有效手段
        3.2.4 改善国际形象和提升影响力的正确途径
4 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的内外环境
    4.1 国际环境
        4.1.1 中东地区力量格局转变为开展反恐合作提供战略契机
        4.1.2 多元化的国际合作机制为开展反恐合作提供平台保障
        4.1.3 世界各国的反恐立场为开展反恐合作提供舆论支持
    4.2 国内环境
        4.2.1 中国境内恐怖主义风险显着降低
        4.2.1.1 预防打击恐怖主义
        4.2.1.2 开展去极端化治理
        4.2.1.3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4.2.2 土耳其外交政策转变趋势日益明显
        4.2.2.1 以更加积极自主的态度参与地区和全球事务
        4.2.2.2 以更加丰富灵活的方式强化亚太区域的合作
        4.2.3 中国与土耳其不断深化多领域的合作
        4.2.3.1 经济领域合作
        4.2.3.2 人文领域合作
        4.2.3.3 其他领域合作
5 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的制约因素
    5.1 恐怖主义发展因素
        5.1.1 “伊斯兰国”的发展变化
        5.1.1.1 调整武装活动策略,改变恐怖袭击方式
        5.1.1.2 拓展外部发展空间,寻求多方势力合作
        5.1.1.3 积极开展跨国“圣战”,策划实施“回流”渗透
        5.1.2 “东突”恐怖主义势力的发展变化
        5.1.2.1 以土耳其为政治和发展中心
        5.1.2.2 以土耳其为指挥和活动中心
    5.2 双方利益因素
        5.2.1 缺乏互补性的反恐合作需求
        5.2.2 存在差异化的反恐合作目标
        5.2.3 不确定和不统一的反恐标准
    5.3 国际力量因素
        5.3.1 美国因素
        5.3.1.1 土耳其与美国的关系
        5.3.1.2 美国对“东突”恐怖主义势力的政策
        5.3.2 欧盟因素
        5.3.2.1 土耳其与欧盟的关系
        5.3.2.2 欧盟对“东突”恐怖主义势力的政策
6 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的推进和深化
    6.1 巩固反恐合作共识,夯实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根基
        6.1.1 坚持打击恐怖主义
        6.1.2 坚持反对干涉他国内政
        6.1.3 坚持反对反恐“双重标准”
    6.2 完善反恐合作机制,提升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效率
        6.2.1 加强反恐问题磋商交流机制建设
        6.2.2 充分发挥上海合作组织的平台价值
        6.2.3 争取第三方国家对反恐合作的支持
    6.3 优化反恐合作环节,拓宽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范围
        6.3.1 强化反恐情报交流共享
        6.3.2 协调开展网络信息监管
        6.3.3 探索反恐怖融资合作渠道
        6.3.4 促进去极端化治理交流
        6.3.5 推动引渡合作取得新进展
    6.4 加快推进全面合作,实现中国与土耳其关系发展突破
        6.4.1 持续增进政治互信
        6.4.2 破解经济合作瓶颈
        6.4.3 丰富人文交流形式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3)“博科圣地”的演进与扩散:原因和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博科圣地的纵向演进
    (一)博科圣地的初步发展期(2002—2009年)
    (二)博科圣地的缓慢发展期(2010—2012年)
    (三)博科圣地的快速发展期(2013—2015年)
    (四)博科圣地的依附发展期(2015—2016年)
    (五)“博科圣地”的分裂对立期(2017年至今)
博科圣地的横向扩散
    (一)博科圣地的扩散策略与跨界轨迹
    (二)博科圣地与萨赫勒“动荡弧”的外部联系
        1.博科圣地与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的关系
        2.博科圣地与索马里青年党的关系
博科圣地生存与扩散的主要原因
    (一)极端主义的生存与扩散:“怨恨”和“机会”
    (二)博科圣地遭受的怨恨
    (三)博科圣地面临的机会
        1.尼日利亚国内政治结构的机会
        2.治理失当下“怨恨”与“机会”互构
“博科圣地”生存与扩散的主要机制
    (一)“韧性”:组织能动视角下伊斯兰极端主义的生存与扩散机制
    (二)博科圣地韧性的一种理论解释
        1.韧性的基础:习得
        2.韧性的开端:模仿
        3.韧性的发展:学习
        4.韧性的强化:创新
结语

(5)冷战结束后美国对联合国政策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主要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
    二、学术界研究现状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论文架构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美国对联合国政策的历史和理论渊源
    第一节 冷战结束前的美国与联合国
    第二节 美国对联合国政策的理论渊源与权力诉求
第二章 冷战终结对美国联合国政策的影响
    第一节 冷战结束后初期美国外交政策大辩论
    第二节 联合国地位与角色的变化
    第三节 冷战结束后美国联合国政策演变的双重逻辑
第三章 冷战后美国历届政府对联合国政策之比较分析
    第一节 老布什政府:保守主义的有限合作
    第二节 克林顿政府:积极的多边主义
    第三节 小布什政府:“美国式的国际主义”
    第四节 奥巴马政府:实用的多边主义
    第五节 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的单边主义
    第六节 冷战后美国对联合国政策的“变”与“不变”
第四章 美国对联合国具体事务的政策
    第一节 美国对联合国秘书长选举的政策主导和博弈
    第二节 美国对安理会改革的政策演进
    第三节 美国对联合国发展机构及发展议程的政策
    第四节 美国对联合国人权等社会事务的政策
    第五节 美国的联合国预算政策
第五章 美国对联合国政策的未来走向
    第一节 美国外交政策目标及其可能受到的制约
    第二节 联合国改革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美国联合国政策的未来走向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西非区域安全治理与中国—西非安全合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
        2、国外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论文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西非安全问题特点与原因
    一、区域安全治理的理论框架
    二、西非三类安全问题及特点
        1、大规模武装冲突
        2、政权更迭相关的安全问题
        3、其他非传统安全问题
    三、西非安全问题产生的根源
第二章 西共体安全治理体系的演进
    一、从区域经济组织到区域安全治理机构
        1、西共体区域机制的初创
        2、西共体集体安全的建设
        3、西共体安全治理的转型
    二、西共体区域安全治理机制与规范
        1、冲突预防与解决
        2、民主与善治
        3、非传统安全
    三、西共体区域安全治理机制的特点
第三章 西共体在马里危机中的区域治理实践
    一、马里问题的背景
    二、马里危机中的西共体多层次合作治理
        1、西共体与马里的协调
        2、西共体与非盟的协调
        3、西共体与区域外行为体的合作
    三、评价
第四章 区域安全治理视角下的中国与西非安全合作
    一、中国-西非安全合作历程与特点
    二、法国-西非安全合作比较分析
    三、未来中国-西非的安全合作方向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美国对中东库尔德武装组织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创新
    六、结构内容
第一章 研究美国对中东库尔德武装组织政策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威胁认知理论与国家行为体对非国家行为体的政策
        一、对外政策研究的认知方法
        二、威胁、威胁认知的内涵
        三、影响威胁认知的一般因素
        四、影响威胁认知变化的因素
        五、应对威胁的三种策略:规避威胁、制衡威胁和消灭威胁
        六、国家行为体对非国家行为体的政策
    第二节、中东库尔德武装组织的非国家行为体性质
        一、非国家行为体的内涵
        二、库尔德武装组织的组织性
        三、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意识形态
        四、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政治目标
        五、库尔德武装组织的跨国影响
    第三节、影响美国威胁认知的因素
        一、宗教价值观
        二、民主思想
        三、人权价值观
        四、主流意识形态
        五、国际法观念
        六、盟友因素
        七、历史因素
    本章小节
第二章 美国对伊拉克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战略合作政策
    第一节、20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对伊拉克库尔德武装组织的秘密援助
        一、美国对伊拉克的威胁认知
        二、库尔德武装组织暴力革命在伊拉克的兴起
        三、遏制威胁与美国对伊拉克库尔德武装组织的秘密援助
    第二节、海湾战争后美国与库尔德武装组织合作关系的初步建立
        一、美国对萨达姆政权的威胁认知
        二、伊拉克库尔德武装组织在海湾战争前的发展
        三、美国与库尔德武装组织战略合作关系的初步建立
    第三节、美国与伊拉克库尔德武装组织战略性合作关系的确立
        一、“9·11事件”与小布什政府对伊拉克的威胁认知
        二、库尔德武装组织在伊拉克战争前的发展
        三、美国与库尔德武装组织在伊拉克战争中的合作
        四、伊拉克战后格局与美国和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战略合作
    第四节、美国与伊拉克库尔德武装组织政策关系的限度
        一、美国对伊拉克库尔德武装组织的威胁认知
        二、规避威胁与美国七十年代对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有限支持政策
        三、美国反对库尔德自治区独立公投
    第五节、威胁特点与美国对伊拉克库尔德武装组织政策的性质
        一、伊拉克的地缘重要性
        二、伊拉克战后形势与美国和库尔德武装组织建立战略性合作的必要性
    本章小节
第三章 美国对叙利亚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战术性合作政策
    第一节、叙利亚内战前库尔德运动组织的发展
        一、内战前叙利亚库尔德人的生存状况
        二、叙利亚库尔德政党的建立与演变
        三、新世纪以来叙利亚库尔德政党的发展
        四、叙利亚内战爆发后库尔德政党格局的变化
    第二节、反恐战争与美国和库尔德民主联盟党的军事合作
        一、美国对“伊斯兰国”组织威胁认知的形成
        二、美国在叙利亚反恐战争中的盟友困境
        三、内战前美国与叙利亚库尔德人的关系
        四、美国与库民联党在反恐战争中的军事合作
    第三节、美国对叙利亚库尔德武装组织支持政策的限度
        一、美国对库尔德民主联盟党的威胁认知
        二、规避威胁与美国对叙利亚库尔德武装组织支持政策的限度
    第四节、“伊斯兰国”威胁特点与美国和库民联党的战术性合作
        一、“伊斯兰国”威胁的短期性与美国对库民联党的战术性支持
        二、美国的叙北撤军计划
    本章小节
第四章 美国对伊朗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接触与制裁政策
    第一节、影响美国对伊朗威胁认知的因素
        一、美国对伊朗威胁认知的历史因素
        二、美国对伊朗威胁认知的文化因素
        三、美国对伊朗威胁认知的政治因素
    第二节、伊朗对美国威胁的构成
        一、伊朗的地缘地位
        二、伊朗支持政治伊斯兰运动
        三、构建和扩张什叶派势力范围
        四、发展核技术
    第三节、美国对伊朗库尔德武装组织政策的变化
        一、美国对库尔德武装组织威胁认知的构成
        二、美国对伊朗库尔德武装组织的双重政策
    本章小节
第五章 美国对土耳其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打压政策
    第一节、美国与土耳其的关系
        一、土耳其的地缘重要性
        二、冷战时期美土同盟关系的建立
        三、冷战后美土关系的曲折发展
        四、中东剧变以来美国与土耳其的紧张关系趋势及其根源
    第二节、库尔德工人党运动对土耳其的影响
        一、土耳其早期的库尔德问题与政策
        二、库尔德工人党在土耳其的崛起及其运动发展
        三、库工党问题对土耳其内政外交的影响
    第三节、美国对土耳其库尔德武装组织的基本政策
        一、美国对库工党的威胁认知
        二、美国支持土耳其打击库工党
        三、美国协助土耳其抓捕奥贾兰
        四、美国制裁打压库工党
    本章小节
结论
    一、研究总结
    二、美国库尔德武装组织政策在美国中东政策中的作用与影响
    三、美国对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政策对库尔德运动发展的影响
    四、库尔德运动对中东政治与社会的影响
参考文献
    英文文献
    中文文献

(8)索马里国家失败研究 ——一个系统性因素的分析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家失败原因的研究
        (二)索马里国家失败原因的研究
        (三)几点评析
    三、论文创新点
    四、论文研究方法
    五、论文设计与内容框架
第一章 西方现代民族国家视角下的“国家失败”理论及其批判
    1.1 西方“国家失败”理论的根源
        1.1.1 西方现代民族国家理论及其民族建设和民主建设
        1.1.2 西方现代民族国家学说观照下的“国家失败”理论
    1.2 西方“国家失败”理论与索马里国家的特殊性
        1.2.1 非洲国家建设与发展的特殊性
        1.2.2 索马里国家建设与发展的特殊性
        1.2.3 西方“国家失败”理论对索马里案例的解释力
    1.3 索马里国家失败研究的一个新构想
        1.3.1 主要概念
        1.3.2 基本假设
        1.3.3 分析与验证
第二章 索马里国家失败的表现Ⅰ:无政府时期的冲突与混乱(1991-2000)
    2.1 索马里国家建设初期的矛盾与冲突(1960-1991)
        2.1.1 文人政权时期
        2.1.2 军人政权时期
    2.2 无政府初期的军阀对峙和联合国索马里维和行动失败(1991-1995)
        2.2.1 军阀领导的武装派系紧张对峙
        2.2.2 索马里兰的分离诉求
        2.2.3 美国与联合国索马里维和行动失败
    2.3 联合国索马里行动失败后的混乱局势(1995-2000)
        2.3.1 武装派系争斗乱局升级
        2.3.2 多地开始建立地方政权
        2.3.3 圣战伊斯兰激化内外冲突
        2.3.4 周边国家介入后的复杂形势
第三章 索马里国家失败的表现Ⅱ:国家重建时期的挫折与困境(2000-2017)
    3.1 索马里过渡国民政府遭遇失败(2000-2004)
        3.1.1 阿尔塔和解会议的成果与局限
        3.1.2 过渡国民政府的失能与困境
        3.1.3 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主导索马里“三阶段和平重建进程”
    3.2 索马里过渡联邦政府艰难前行(2004-2012)
        3.2.1 过渡联邦政府存在自身建设缺陷
        3.2.2 宗教外衣下的冲突威胁地区秩序
        3.2.3 海盗势力猖獗恶化国内外安全环境
    3.3 索马里联邦政府建设及其面临的内外挑战(2012-2017)
        3.3.1 联邦政府建设持续疲弱
        3.3.2 青年党恐怖威胁持续存在
        3.3.3 中东国家战略博弈制约索马里主权独立
第四章 索马里国家失败原因分析模型
    4.1 五个层次性行为体
        4.1.1 国际组织与西方域外大国
        4.1.2 地区性国际组织与周边国家
        4.1.3 全国性政府
        4.1.4 次国家行为体
        4.1.5 政治强人
    4.2 四个恒定性因素
        4.2.1 现实利益
        4.2.2 地理联系
        4.2.3 历史记忆
        4.2.4 身份认同
    4.3 索马里国家失败诸因素交互作用机理
        4.3.1 第一机理:族群政治发挥决定性作用
        4.3.2 第二机理:次国家行为体是交互作用的支点
        4.3.3 第三机理:四个恒定性因素产生差异化影响
第五章 索马里国家失败原因分析模型的评估与展望
    5.1 索马里国家失败原因分析模型的理论效力
        5.1.1 分析模型的案例解释力
        5.1.2 分析模型的理论价值
    5.2 索马里国家失败原因分析模型的边界限度
        5.2.1 分析模型的局限性
        5.2.2 分析模型对类似案例的适切性
    5.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索马里国家历史大事记

(9)沙特阿拉伯对也门干涉的研究(2015.03-2018.0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的来源与选题的依据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与价值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沙特与也门两国互动关系的研究综述
        (二)中东地区局势与也门政治动荡发展情况的研究综述
        (三)沙特等国对也门的干涉的研究综述
    四、研究本课题的基本方法
        (一)历史分析法
        (二)比较分析法
        (三)个案分析法
    五、论文的可能的创新点
    六、概念说明
第一章 沙特阿拉伯干涉也门的背景与过程
    1.1 中东北非变局的冲击与美国中东战略的收缩
        1.1.1 中东北非变局引发地区局势动荡
        1.1.2 美国中东政策的转变:战略转向与收缩
    1.2 从脆弱平衡到混乱失序:也门政局的演变过程
        1.2.1 脆弱的平衡:也门政治的特性
        1.2.2 中东北非变局催化下的“成功”国家转型
        1.2.3 无解的乱局:准失败国家
    1.3 沙特与也门的历史纠葛
        1.3.1 穆塔瓦基利亚王国时期
        1.3.2 阿拉伯也门共和国时期
        1.3.3 南北也门统一战争时期
    1.4 现阶段沙特对也门的干涉
        1.4.1 2011年也门政乱中的沙特
        1.4.2 2015年3月26日沙特“果敢风暴”军事行动
        1.4.3 2015年3月至2018年7月的沙特对也门干涉
第二章 沙特阿拉伯干涉也门的国内利益诉求
    2.1 稳固地缘战略安全
        2.1.1 安全基础:也门对于沙特的地缘政治意义
        2.1.2 经济咽喉:也门对于沙特的地缘经济意义
    2.2 纾解国内多重危机
        2.2.1 中东北非变局对沙特的冲击
        2.2.2 沙特君主制王权巩固的必需
    2.3 维护瓦哈比—萨拉菲主义的正统地位
        2.3.1 立国根基:沙特与瓦哈比—萨拉菲主义
        2.3.2 沙特宗教意识形态在也门的传播与发展
        2.3.3 也门的瓦哈比—萨拉菲主义对沙特的意义
    2.4 防范极端宗教组织和恐怖主义的外溢风险
        2.4.1 阿拉伯半岛恐怖主义和极端宗教的发展态势
        2.4.2 也门内乱后极端宗教组织和恐怖主义对沙特构成的外溢风险
第三章 沙特阿拉伯干涉也门的地区战略考量
    3.1 中东地区主导权的争夺
        3.1.1 中东北非变局后的中东格局
        3.1.2 沙特与伊朗对中东新秩序主导权的争夺
    3.2 伊斯兰教派之间的较量
        3.2.1 什叶派“新月地带”的形成与发展
        3.2.2 逊尼派与什叶派的“旧恨新仇”
        3.2.3 教派均衡的也门:沙特与伊朗争夺的舞台
    3.3 强化沙特对海合会主导权
        3.3.1 沙特与海合会的关系
        3.3.2 海合会成员国对干涉也门的不同态度
        3.3.3 沙特地区力量重塑和地位巩固的手段
    3.4 吸引美国的战略关切
        3.4.1 也门动荡对美国战略利益的冲击
        3.4.2 也门局势对美沙关系的影响
第四章 沙特阿拉伯干涉也门的影响分析
    4.1 对也门、沙特和沙也关系的影响
        4.1.1 干涉行动以来的也门局势
        4.1.2 干涉行动以来的沙特
        4.1.3 民族矛盾、教派斗争和安全困境加剧的沙也关系
    4.2 对地区国家的战略效应
        4.2.1 沙特与伊朗关系进一步恶化
        4.2.2 影响阿拉伯世界的团结与发展
    4.3 对域外大国与国际热点问题的影响
        4.3.1 域外大国在干涉行动的态度上继续分化
        4.3.2 人道主义灾难和恐怖主义外溢的风险增大
第五章 对沙特阿拉伯干涉也门的思考
    5.1 沙特干涉也门行动的前景
        5.1.1 也门局势的变化发展
        5.1.2 沙特能否“体面”地赢得胜利?
    5.2 沙特等中东地区大国干涉的新形势与新发展
        5.2.1 域外大国支持下的地区大国主动行动
        5.2.2 构建临时性的自愿同盟与集体干涉
        5.2.3 积极需求国际合法性
    5.3 对沙特等中东地区大国干涉现象的反思
        5.3.1 沙特等地区大国干涉的历史、理论依据与争议
        5.3.2 沙特等地区大国干涉现象的内部诱因和外部驱动
        5.3.3 沙特等地区大国干涉现象的影响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民盟执政下缅甸民族整合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民盟执政前缅甸民族整合历史进程与主要问题
    1.1 民族整合定义与基本方式
        1.1.1 民族整合的定义
        1.1.2 民族整合方式
    1.2 独立后缅甸民族整合历史进程
        1.2.1 吴努执政时期的民族整合(1948—1962)
        1.2.2 奈温执政时期的民族整合(1962—1988)
        1.2.3 新军人政权时期的民族整合(1988—2011)
        1.2.4 吴登盛政府时期的民族整合(2011—2015)
    1.3 缅甸民族整合面临的主要问题
        1.3.1 缅甸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意识不强
        1.3.2 少数民族武装长期存在
        1.3.3 罗兴伽人问题突显
第二章 民盟执政下民族整合措施及特点
    2.1 民盟政府面临的民族问题新形势
        2.1.1 民盟执政为缅甸民族整合带来的机遇
        2.1.2 民盟解决民族整合问题面临的挑战
    2.2 民盟在民族整合中的新政实践
        2.2.1 改组机构及人员
        2.2.2 继续推进《全国停火协议》
        2.2.3 召开“21世纪彬龙会议”及其困境
        2.2.4 引入外部力量解决罗兴伽问题
    2.3 民盟民族整合的特点
        2.3.1 整合主体二元化
        2.3.2 整合取向多样化
        2.3.3 整合路径双向化
第三章 民盟时期影响民族整合的主要因素分析
    3.1 政治整合方面的影响因素
        3.1.1 缅甸民主改革对民族整合的双重影响
        3.1.2 缅甸“普力夺社会”阻碍民族和解
    3.2 经济整合方面的影响因素
        3.2.1 民盟重和解轻经济政策的缺陷
        3.2.2 经济藩篱问题依然严重
    3.3 文化整合方面的影响因素
        3.3.1 缅甸分离猜忌的文化传统
        3.3.2 宗教矛盾迟滞民族整合脚步
    3.4 外部力量对缅甸民族整合影响
        3.4.1 美国对缅甸民族整合的影响
        3.4.2 日本对缅甸民族整合的影响
        3.4.3 印度对缅甸民族整合的影响
        3.4.4 东盟对缅甸民族整合的推动与局限
第四章 民盟执政下缅甸民族整合发展趋势分析
    4.1 和解氛围艰难形成
        4.1.1 全面包容原则的确立
        4.1.2 对话机制的形成
        4.1.3 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内在张力稍有缓解
    4.2 民地武呈现两极化发展之势
        4.2.1 少数民族武装处境日益艰难
        4.2.2 部分“民地武”艰难融入
        4.2.3 部分“民地武”呈由明转暗趋势
    4.3 罗兴伽人问题症结难除
        4.3.1 民盟多管齐下治乱象
        4.3.2 罗兴伽人问题症结难除
        4.3.3 民族整合正义问题突显
    4.4 整合进程缓慢导致国家建设凝滞
        4.4.1 核心矛盾难以解决
        4.4.2 和解进程缓慢影响国家建设
        4.4.3 民族冲突频发导致民主岌岌可危
第五章 缅甸民族整合对中缅关系的影响
    5.1 民盟执政下的中缅关系
        5.1.1 中缅关系整体趋好但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
        5.1.2 中缅关系面临的挑战
    5.2 缅甸民族整合对中缅关系的影响
        5.2.1 缅甸民族问题外溢对中缅战略合作的消极影响
        5.2.2 缅甸民族整合对中缅关系未来发展的积极影响
    5.3 应对缅甸民族整合新局势的对策思考
        5.3.1 中国在缅国家利益分析
        5.3.2 应对挑战的基本对策思考
第六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从“选美”引发宗教冲突透视当前尼日利亚国内政治(论文参考文献)

  • [1]概念、机制与议题:萨拉菲主义研究的本土化[J]. 宁彧,王涛. 中东研究, 2021(01)
  • [2]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研究[D]. 王一帆.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1(12)
  • [3]“博科圣地”的演进与扩散:原因和机制[J]. 宁彧,曾向红. 中国非洲学刊, 2021
  • [4]当代东南亚分离运动的起源、发展与治理 ——理论探究与案例分析[D]. 靳晓哲. 南京大学, 2020
  • [5]冷战结束后美国对联合国政策探析[D]. 王煜. 外交学院, 2020(08)
  • [6]西非区域安全治理与中国—西非安全合作[D]. 朱丹炜. 南京大学, 2020(02)
  • [7]美国对中东库尔德武装组织政策研究[D]. 穆春唤.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7)
  • [8]索马里国家失败研究 ——一个系统性因素的分析框架[D]. 徐亚莉.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9]沙特阿拉伯对也门干涉的研究(2015.03-2018.07)[D]. 岳磊.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10]民盟执政下缅甸民族整合问题研究[D]. 宁威.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从“选美”引发的宗教冲突看当前尼日利亚国内政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