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KAOS:一种面向代理的需求工程方法

FKAOS:一种面向代理的需求工程方法

一、FKAOS:一种面向Agent需求工程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武焕焕[1](2020)在《基于自我意识的软件开发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目前,软件开发向抽象化层次更高的方向发展,不同软件开发方法产生的原因是研究人员站在不同视点对软件开发过程中的程序和文档进行组织,实质上是对软件所包含的数据和算法以某一方式进行组织。软件的使用是从抽象世界到现实世界的转换过程,但由于目前软件结构(抽象世界)在运行过程中的固定性,不能适应应用环境(现实世界)的不断变化性。本文从智能科学立场来看软件,计算机智能主要体现在程序的自动执行上;人类智能主要体现在软件的开发上;人工智能主要体现在程序的自动生成上。希望软件能够具有感知变化和知识学习的能力,使软件可根据当前状态为实现目标而自动生成程序并执行,以达成目标且从中积累经验。首先,本文针对人类智能的结构和组成进行分析,再根据人类智能的结构和组成来研究软件的结构和组成。根据唯识学相关理论中人类智能的本质,得出人类智能具有四大特性,即自我意识性、动态性、模糊性和互表性。本文利用唯识学中人类智能理论对软件开发主体的智能结构进行研究,形成具有自我意识性的知识组织和更新的结构(Ego)。Ego主要由信念、能力、愿望、规划、执行和行为控制机制六部分组成,对人具有的知识及思维活动进行表示。其次,将软件开发主体结构与软件组成结构进行了对比,并提出了基于自我意识的软件组成理论的基本思想。将运行中的软件看作是具有自我意识性的实体—Ego,以Ego的各个组成部分去组织软件中的知识,如利用信念和能力对软件包含的描述性知识、过程性知识进行表示,即程序的当前状态。建立了基于自我意识的软件组成形式化模型,初步设计了基于自我意识的软件描述语言,为进一步实现软件智能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基于自我意识的软件开发方法以基于自我意识的软件组成理论为基础,面向由计算机自动开发软件为最终目的,将软件开发看做是Ego的知识获取和表示过程。本文设计了基于自我意识的建模语言—EML(Ego Modeling Language)和软件开发过程。EML采用图形化方式对软件知识进行表示,支持软件的自我认知过程以及复杂问题域的建模与分析。将软件开发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描述性知识初始化阶段、过程性知识初始化阶段、程序综合阶段、动态演化阶段。该开发过程将传统软件生命周期间的界限进行模糊化,各阶段是相互融合的。最后,利用基于自我意识的软件组成模型设计了可进行简单四则运算的原型系统,初步验证模型的可行性、合理性。

胡景钧[2](2016)在《面向Agent的软件工程的现状与挑战》文中研究说明面向Agent软件工程是当下软件工程最前沿的研究方向之一,这种系统结合了Agent理论和技术,同时将软件工程的思想、原理和原则相结合,为基于Agent系统的开发提供工程化手段。最近几年,随着Web应用在Internet上的发展,同时加上软件开发社会化的需求,基于Agent的软件工程在学术界和工业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主要阐述了面向Agent软件工程的产生和发展背景,面向Agent软件工程的研究内容,面向Agent软件工程的研究现状,最后讨论了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孔欣[3](2012)在《一种面向Agent的建模方法在政府采购系统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政府采购系统也面临着系统优化和技术改革,以促进政府工作的有效展开,提高工作效率及民众的满意度,同时,引入信用评价模块可以更好的帮助提高政府采购工作的透明性,对交易双方形成-种无形的约束。Agent作为一种新的建模软件技术近几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已经展开了对其在各个领域中应用的研究,而目前也已经有许多面向Agent的系统建模方法被提出,如Gaia、MaSE、Tropos等。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在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面向Agent的系统建模方法,并利用该方法针对政府采购系统进行了建模。论文的具体研究工作主要有:首先,论述了如今政府采购系统与其中的信用评价及多Agent系统的研究背景和发展现状,并阐述Agent的概念和特点、属性、结构及其关键技术等,介绍了面向Agent的建模方法的思想与特征,对比分析了面向Agent与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其次,在研究和对比了Gaia、MaSE与Tropos三个经典的面向Agent建模方法的基础上,主要基于Tropos方法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系统建模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四个步骤:早期需求分析、后期需求分析、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在早期需求分析阶段识别与系统相关的外部参与者及其交互;后期需求分期阶段在模型中引入系统参与者,并就其与外部参与者之间的交互进行模型构建;概要设计阶段首先引入了行为者架构模型,构建一个系统整体的架构,之后描述系统参与者与社会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识别出每个参与者的能力,并利用角色能力表,将参与者映射至角色,再至Agent,从而识别出系统内的Agent类。得到相关Agent类之后,详细设计阶段将就利用类图、活动图、顺序图对Agent之间及其内部的交互建立模型。接着,利用改进的面向Agent的建模方法对政府采购系统进行了分析和建模。本文在对政府采购系统的流程进行分析时,在流程中引入信用评价模块,并将信用评价的结果应用在了项目的评标与定标阶段。在评标阶段,专家除却运用自身的经验积累以及专业知识以外,还可以参考当前供应商的信用评价状况,对其进行综合评估,从而选定中标供应商。最后,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工作及不足,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文中改进的方法中,引入了系统架构的建模,有助于开发人员从整体视角认识和了解系统;而角色这一概念的引入,则可以有效的减少系统的冗余性。而在政府采购中引入信用评价模块,则可以更好的提高政府采购工作的透明性、公平性等。

毛新军,胡翠云,孙跃坤,王怀民[4](2012)在《面向Agent程序设计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面向Agent程序设计(agent-oriented programming,简称AOP)基于多Agent系统的抽象和思想、借助于Agent理论和技术来支持软件系统的构造与实现,其程序设计思想、软件模型、基础理论和语言设施有别于现有主流程序设计技术,如OOP,代表了一种新颖的程序设计范型.由于多Agent系统被视为支持开放环境下复杂软件系统开发的一种新颖、有效的技术手段,因而近年来AOP受到人工智能、软件工程和分布计算等领域研究学者和工程实践人员的高度关注,并在过去20年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无论在应对复杂多Agent系统开发方面,还是在大规模工业化应用等方面,AOP的研究与实践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为一种程序设计范型,AOP研究需要在交叉其他学科知识(如人工智能)的基础上,充分借鉴软件工程以及已有程序设计范型的原理、原则和成功实践,从而推动技术走向成熟并为广大工程实践人员所接受.通过对AOP研究历程的系统介绍,从软件工程的视点考虑MAS程序设计的不同层次,综述AOP在程序设计抽象与模型、机制与理论、语言与设施和支撑平台这4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展示不同时期AOP研究关注点的变化以及发展趋势,分析当前AOP研究与实践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并展望进一步的研究.

刘旭[5](2012)在《面向目标的政务流程再造建模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政务流程再造是提高政府效率和竞争力的一种重要创新思想和工具,其理论研究的滞后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实施再造的羁绊,政务流程再造的诸多困惑与实践困难迫切需要科学、系统的方法进行分析和提炼,不论是政务流程再造的理论还是实践研究,都亟待进一步加强。本文以政府机构管理和服务流程再造的建模技术为主要研究内容,从根源上探究了政务流程再造建模中存在的问题,指出目前政务流程再造模型的研究通常基于企业流程建模理论,而缺乏对政务流程再造中目标和所处环境的推理,进而难以抽象到问题所在的宏观领域进行更高层次的系统分析。本文的研究弥补了这些方面的不足,并为今后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政务流程再造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论文首先研究了面向目标建模的基础理论。对目标的定义、特征、获取方法、求精过程和推理方式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其次,论述了面向目标的URN语言,对其中的行为者、意愿元素、意愿关系和语法关系进行了详细介绍。然后将政务流程抽象到其产生的根源——政府组织的目标这个更宏观层次,采用人类的思维状态和意图来代替机器状态,采用计划和行动来代替过程和方法,采用互动与讨论来代替接口与交互,将复杂的社会背景与系统设计决策关联起来,为政务流程建模设计了一种兼顾技术体系和社会体系的面向目标的可视化表示和分析方法。然后,将“满意度”引入目标模型,在目标求精过程中对流程进行粒度适当的抽象,以此将目标模型中结构的选择转化为决策问题,在设计过程之中即对问题进行识别、分析与综合,让决策者参与和验证正在做出的决策,为政府部门利益权衡提供决策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另外,针对因职能分工而导致的破碎流程片段难以获取的现实状况,探讨将情景集成至目标的方法,将目标模型进行情景扩展,以此假设系统的运行场景,从而对系统行为进行不同程度的抽象分析,使复杂和抽象的流程凝结为一个有机整体。最后,本文采用目标建模方法对一个实际项目,国家“十二金”工程之一金教工程中的重大子课题“全国高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进行描述和分析,为项目的实施和流程的优化提供了指导和建议。本文的研究成果,为政务流程再造建模提供了面向流程的、融入组织因素和具有结构分析能力的机制和方法,同时也是对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理论的一个拓展。本文的研究也可应用于指导实际项目,提升我国政府流程再造项目的成功率,避免因工作不得要领而造成的盲目和重复建设,降低政府实施流程再造的成本。

刘继山[6](2011)在《基于角色和多主体理论电子政务业务系统建模》文中研究说明鉴于电子政务业务系统的重要性,电子政务业务系统建模一直是各方广泛探讨的重要议题。但是目前建模方法的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缺乏完整理论架构和具体方法,难以满足实际需要。为此,论文基于角色和多主体理论针对电子政务业务系统建模进行研究,旨在从系统开发的基础,即系统建模方面研究电子政务业务系统的集成建模框架、具体建模方法,以及业务模型的抽象。研究结果对于丰富系统建模理论、指导电子政务业务系统建模,提高系统建设的科学化、柔性化和智能化水平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借鉴企业建模思想,结合先进的主体建模技术,提出了基于RN&MA理论集成建模框架。该框架使用“维度、层次、属性”三个概念;从电子政务业务分析的三个域“业务模型域、系统开发域和模型抽象域”出发,构建了由“视图维、生命周期维和模型抽象维”组成的三维正交立方体体系架构。引人N维向量空间和元组思想定义了模型框架,并给出了集成建模算法描述,为模型定义、表示和实现奠定了理论基础。然后,对抽象维度建模方法深入展开,提出了抽象维度建模原则和SST抽象维度建模路径,给出了建模栅格工具及抽象维度建模蓝图。通过分析人类社会及其组织结构与多主体系统同构特点来研究多主体系统,使得建立的抽象维度建模框架体系具有了理论来源基础。通过对抽象维各层次模型的分类,框架体系及其内部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研究,梳理并完善了RN&MA建模体系。通过引入有限自动机,并对交互原语修正,可以在元模型中更好地表达角色、任务、主体之间的交互及消息传递。接着,对视图维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流程建模方法深入展开,提出了基于SST建模路径及事件驱动的业务流程建模方法,不仅给出了流程建模的阶段、建模活动和生成的元模型,还给出了流程建模过程,以及业务与技术的集成方法。针对以往建模方法中角色与Agent的结合没有深入展开的缺陷,提出多层架构模式。增加了角色到主体的映射层,给出了映射原则、概念间的映射关系定义,解决了基于RN理论的需求模型到基于MA设计模型的快速过渡。通过将业务流程分析中的角色绑定在主体上,而且角色可以动态添加和撤消。并用这些主体的交流协作代替角色的交互,来描述业务流程活动执行者的交流和协调,使得主体成为模型的执行者,解决模型的柔性、智能性和反馈性不足,及执行者缺乏动态性和主动性的弊端问题。最后,通过RN&MA-DLA集成建模方法在EGP系统的应用,解决了政府采购这一电子政务系统分析和设计建模的实际问题,同时也阐述了本文提出的建模方法的用法。

毛新军[7](2011)在《面向Agent软件工程:现状、挑战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面向Agent软件工程是近年出现的一种新颖软件开发范型,它借助于Agent技术来支持软件系统的工程化开发,被视为是支持复杂软件系统开发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尽管在过去十年多的时间里面向Agent软件工程的研究取得了诸多进展,但其技术潜力尚有待进一步发挥,走向大规模工业化应用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在分析面向Agent软件工程产生背景和技术特点的基础上,从方法、过程和工具三个不同的角度,综述了面向Agent软件工程的研究现状,识别和分析了它当前所面临的一组关键挑战,展望和讨论了其未来的研究方向。

杨斯博[8](2012)在《基于自组织多Agent系统的智能控制与决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智能控制与决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当前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热门问题。本文将自组织多Agent系统理论引入到智能控制与决策系统的研究中,在深入研究智能控制与决策系统相关理论及应用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物理激励的多Agent交互模型和基于自组织多Agent系统的智能控制与决策模型,并设计和实现了一个完整的基于物理激励的自组织多Agent智能控制与决策系统平台。主要研究工作内容包括:1、系统详尽地阐述了自组织理论和多Agent系统理论的基本内容,并针对自组织理论与多Agent系统理论相互结合的问题,即多Agent系统中的自组织行为和自组织多Agent系统进行了阐述。2、提出一个基于物理激励的多Agent交互模型。该模型的基本原理是以牛顿经典物理学中的万有引力定律为基础,用人工构造的虚拟作用力作为多Agent之间交互行为的基础,通过交互场景的定义、吸引或排斥交互机制的选择、多Agent角色和行为的定义和多Agent交互过程的选择四个步骤完成建模工作。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很方便的进行物理实现,并能克服传统的多Agent交互模型理论计算能力不足的缺点,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和实用性。3、提出一个基于自组织多Agent系统的智能控制与决策模型及其实现算法范例。该模型由环境和自组织多Agent系统两大部分构成,通过环境的定义、环境的识别、多Agent控制与决策过程以及多Agent控制与决策输出四个基本步骤完成建模工作。该模型可以灵活地选择多种算法进行具体的实现工作,文中给出的实现算法范例在微观上以多Agent之间的交互运算为基础,宏观上以统计物理学对多Agent系统的整体统计运算为核心,充分利用了自组织多Agent系统的群体决策优势。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及其实现算法范例可以很方便的进行物理实现,并且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通用性。4、提出并实现了一个完整的基于物理激励的自组织多Agent智能控制与决策系统平台。该系统平台的构成是以基于物理激励的多Agent交互子系统和基于自组织多Agent系统的智能控制与决策子系统为核心,同时配以环境识别与输入子系统、控制与决策输出子系统和人机交互子系统实现具体的智能控制与决策功能。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较好的有效性、灵活性、鲁棒性和适应性等特点,对于较为复杂的实时控制环境也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对于实际环境中的具体应用具有可行性。5、全文最后进行了总结工作,对后续的研究工作进行了进一步设想,并对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刘璘,毛新军[9](2010)在《Agent、目标与情景结合的需求方法》文中提出本文以面向Agent的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为核心,提出了一种Agent、目标与情景结合的需求分析方法。该方法以用类自然语言SSDL撰写的一组情景实例为输入,其中每个情景实例均包含参与交互的外部参与者和系统内部提供相应服务的Agent的信息,表明实例要达成的业务目标。根据这些情景实例进行文法的归纳学习,学习的结果是系统的形式需求规约—一种带属性的上下文无关文法,称为系统情景文法。最后,将系统情景文法转化为用Agent-Z语言描述的Agent系统需求模型。

赵钰[10](2010)在《构建面向Agent的网上教材订购系统的需求模型过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Agent在理论和技术应用研究上的不断发展,许多学者也将Agent应用到软件工程领域中,产生了面向Agent的软件工程。需求分析作为软件工程的子阶段,在面向Agent的软件工程中也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因此面向Agent的需求分析工作要求能够充分获取需求,从更高的抽象层次上分析和描述系统的功能。本文通过对现有面向Agent的需求建模方法的深入研究,在切实理解面向Agent需求分析理论的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对工作中正在使用的高校网上教材订购系统进行改造,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并使其更加符合实际应用的需求要求。本文采用的方法是基于Ⅰ*建模框架和扩展UML的面向Agent的需求建模方法。该方法建议将需求分析划分为早期需求分析和后期需求分析两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分别对角色的意图进行描述和建模。同时为了保证两个阶段需求分析的一致性,建立相应的映射规则,实现由早期的需求分析阶段过渡到后期的需求分析阶段。该方法在早期的需求分析过程中,采用Ⅰ’建模框架提供的策略依赖模型和策略原理模型进行需求的分析和描述,侧重于对系统的组织背景信息以及建立系统的目的和基本原理进行描述。这样不仅能理解系统“做什么”,而且还能知道“为什么”这么做,这是传统的需求分析所不能做到的。在后期的需求分析阶段,采用的是扩展的UML语言来对早期需求分析阶段所产生的功能和非功能性需求进行形式化描述,建立基于UML的用例模型和Agent类模型,形成需求规格说明。这样通过标准的UML语言建立的需求规格说明,有利用后继的软件开发阶段的实施。本文采用基于Ⅰ’建模框架和扩展的UML的面向Agent的需求建模方法,基于网上教材订购系统案例背景,研究构建面向Agent系统的早期和后期需求模型的主要过程。

二、FKAOS:一种面向Agent需求工程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FKAOS:一种面向Agent需求工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自我意识的软件开发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人工智能理论
        1.2.2 自我意识理论
        1.2.3 软件开发理论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结构安排
2 相关理论研究
    2.1 基于唯识心理学的人类智能组成理论
    2.2 基于唯识心理学的自我意识理论
    2.3 AORBCO描述语言
    2.4 软件相关理论研究
        2.4.1 软件组成理论
        2.4.2 软件结构理论
        2.4.3 软件开发方法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自我意识的软件组成理论
    3.1 运行中的软件—Ego(我)
    3.2 软件间的通信与交互
    3.3 基于自我意识的软件组成模型
    3.4 基于自我意识的软件描述语言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自我意识的软件开发方法
    4.1 面向Ego的方法学框架
    4.2 基于自我意识的软件总体结构描述
    4.3 建模语言和建模活动
        4.3.1 信念建模
        4.3.2 愿望建模
        4.3.3 能力建模
        4.3.4 规划执行
    4.4 分析和设计过程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自我意识的软件组成模型的验证实验
    5.1 实验目的
    5.2 方案及相关技术
        5.2.1 实验方案
        5.2.2 相关技术
    5.3 实验过程
        5.3.1 描述性知识初始化
        5.3.2 过程性知识初始化
        5.3.3 程序综合
        5.3.4 动态演化
    5.4 实验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致谢

(3)一种面向Agent的建模方法在政府采购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政府采购系统研究现状分析
        1.3.2 政府采购系统中信用评价体系研究现状分析
        1.3.3 Agent及其建模方法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1.4.3 本文组织结构
2 Agent及面向Agent的系统建模
    2.1 Agent的相关理论
        2.1.1 Agent的概念及特征
        2.1.2 多Agent系统
    2.2 面向Agent的系统建模
        2.2.1 面向Agent系统建模
        2.2.2 面向Agent技术与面向对象技术的比较
3 面向Agent的系统建模方法分析及改进
    3.1 面向Agent的系统建模方法及分析
        3.1.1 面向Agent的软件系统建模方法
        3.1.2 面向Agent的经典建模方法分析
    3.2 AUML方法
        3.2.1 UML
        3.2.2 AUML
    3.3 一种改进的面向Agent的建模方法
        3.3.1 方法的提出及建模步骤
        3.3.2 方法中的核心概念
        3.3.3 方法中的主要建模活动
        3.3.4 方法中的建模语言
        3.3.5 方法的建模过程
4 改进的建模方法在政府采购系统中的应用
    4.1 系统概述
    4.2 早期需求分析
    4.3 后期需求分析
    4.4 概要设计
    4.5 详细设计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面向Agent程序设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AOP的研究历程
2 AOP的研究内容和编程支持
    2.1 MAS的程序设计层次
        (1) 个体Agent层
        (2) Agent间交互层
        (3) 环境层
        (4) 多Agent组织层
    2.2 AOP的研究内容
        (1) 程序设计抽象与模型
        (2) 程序设计机制与理论
        (3) 程序设计语言与设施
        (4) 程序的开发与运行
3 AOP的研究现状分析
    3.1 抽象与模型
        3.1.1 个体Agent层
        3.1.2 Agent交互层
        3.1.3 环境层
        3.1.4 多Agent组织层
    3.2 机制与理论
        3.2.1 个体Agent层
        3.2.2 Agent交互层
        3.2.3 环境层
        3.2.4 多Agent组织层
    3.3 语言与设施
    3.4 开发与运行
        3.4.1 AOP开发支持环境
        3.4.2 AOP运行时环境
        (1) 软件实体管理
        (2) 通信基础设施
        (3) MAS程序运行
4 AOP研究与实践面临的问题与展望
    4.1 问题和挑战
        (1) AOP抽象与模型的多样性导致AOP技术难以标准化、集成和互操作
        (2) AOP语言对MAS不同层次的支持和融合有限
        (3) AOP的IDE缺乏有效的调试和测试工具
        (4) AOP尚未在支持复杂MAS开发方面充分展示其技术潜力
        (5) AOP未能充分借鉴和体现软件工程的原理、原则和思想
        (6) AOP缺乏程序设计方法学
    4.2 研究展望
        (1) 统一AOP抽象和软件模型
        (2) 集成与融合的AOP语言和工具
        (3) 支持AOP的软件测试和确认技术
        (4) 对复杂环境和系统的编程支持
        (5) 从软件工程角度来开展AOP语言和机制设计
        (6) 关注AOP方法学研究
5 结论

(5)面向目标的政务流程再造建模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政务流程再造内涵及特点
    1.3 面向BPR的GAPR建模技术及其缺陷
    1.4 面向目标建模的研究现状
    1.5 全文安排
2 面向目标建模的基础理论
    2.1 目标的定义及特征
    2.2 目标的分类
    2.3 目标的获取
    2.4 目标的求精
    2.5 面向目标建模的主要方法
3 面向目标的GAPR建模
    3.1 引言
    3.2 目标建模语言——URN
    3.3 面向目标的GAPR建模思想
    3.4 基于组织状态变化的URN目标模型
    3.5 面向目标GAPR的建模优势
    3.6 小结
4 面向目标GAPR模型的满意度扩展
    4.1 引言
    4.2 目标满意度评价算法的思想
    4.3 基于满意度的定量评价方法
    4.4 基于满意度的模糊评价算法
    4.5 目标模型满意度评价的现实意义
    4.6 小结
5 面向目标GAPR模型的情景扩展
    5.1 引言
    5.2 目标模型情景扩展的可行性
    5.3 UCM的基本概念
    5.4 基于双U的GAPR模型
    5.5 小结
6 案例研究——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
    6.1 项目背景
    6.2 项目建设的目标与难点
    6.3 面向目标的“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建模
    6.4 系统使用情况及用户评价
    6.5 小结
7 全文总结
    7.1 主要工作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项目

(6)基于角色和多主体理论电子政务业务系统建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论文研究的目的
        1.2.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3 电子政务业务系统建模相关研究
        1.3.1 电子政务业务系统的相关研究
        1.3.2 业务系统建模的相关研究
        1.3.3 角色及多主体建模技术的相关研究
        1.3.4 业务流程建模的相关研究
        1.3.5 务系统建模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论文主要工作及研究内容
        1.4.1 论文主要工作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基于RN&MA理论集成化业务系统建模框架
    2.1 引言
    2.2 基于RN&MA集成化业务系统模型框架
        2.2.1 集成化业务系统建模的概念及原则
        2.2.2 RN&MA-DLA集成建模框架
        2.2.3 RN&MA-DLA集成建模框架的建模方法
        2.2.4 模型框架的形式化定义
        2.2.5 RN&MA-DLA集成建模框架算法描述
    2.3 视图维度模型
        2.3.1 视图维定义
        2.3.2 视图维建模的内容
        2.3.3 视图层次集成与关联关系
    2.4 生命周期维度模型
        2.4.1 生命周期维定义
        2.4.2 生命周期维建模的内容
        2.4.3 生命周期各层次集成与关联关系
    2.5 抽象维度模型
        2.5.1 抽象维度建模方法的提出
        2.5.2 抽象维度定义
        2.5.3 抽象维度建模的内容
        2.5.4 抽象维度各层次集成与关联关系
    2.6 本章小结
3 集成建模框架的抽象维度建模
    3.1 引言
    3.2 基于RN&MA理论的抽象维度建模方法
        3.2.1 抽象维度建模的原则
        3.2.2 抽象维度建模的路径及栅格
        3.2.3 抽象维度建模的蓝图
        3.2.4 抽象维度建模的渊源分析
    3.3 抽象维度建模方法的基础概念体系
        3.3.1 概念的分类
        3.3.2 基本概念框架体系
        3.3.3 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3.4 抽象维度建模方法的基本关系
        3.4.1 关系的分类
        3.4.2 基本关系框架体系
        3.4.3 关系模型之间的逻辑联系
    3.5 抽象维度建模方法的基本元模型
        3.5.1 元模型的分类
        3.5.2 基本元模型框架体系
        3.5.3 模型之间的逻辑关系
    3.6 抽象维度建模方法的应用模型
    3.7 本章小结
4 集成建模框架的业务流程建模
    4.1 引言
    4.2 集成建模框架的业务流程建模方法
        4.2.1 集成建模框架下流程建模的阶段、活动和元模型
        4.2.2 集成建模框架下流程建模过程
        4.2.3 RN&MA技术与视图维的集成
    4.3 需求分析阶段的业务流程建模
        4.3.1 面向业务(视图维)的需求分析
        4.3.2 基于RN技术的需求分析
    4.4 系统设计阶段的业务流程建模
        4.4.1 基于MA的业务流程模型设计
        4.4.2 务流程设计阶段的建模活动
    4.5 务流程模型的实施描述
    4.6 本章小结
5 集成建模框架在EGP系统建模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EGP系统的集成建模
        5.2.1 EGP系统的DLA集成模型
        5.2.2 EGP系统业务模型的集成
    5.3 EGP系统需求分析
        5.3.1 面向业务的EGP系统需求分析
        5.3.2 基于技术EGP系统需求分析
    5.4 基于MA的EGP系统设计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参加项目、获奖及图书出版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7)面向Agent软件工程:现状、挑战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研究现状综述
    (1) 方法
    (2) 过程
    (3) 工具
3 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4 未来研究展望

(8)基于自组织多Agent系统的智能控制与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智能控制与决策概述
        1.2.2 智能交通系统与智能车辆概述
        1.2.3 国内外ITS 研究综述
        1.2.4 国内外智能车辆研究综述
        1.2.5 国内外车辆避撞系统研究综述
        1.2.6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比较分析
    1.3 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自组织理论与多AGENT 系统理论基础
    2.1 自组织理论概述
        2.1.1 复杂系统概述
        2.1.2 自组织与自组织系统概述
        2.1.3 自组织系统中的涌现现象和间接通信
    2.2 多AGENT 系统理论基础
        2.2.1 多Agent 系统理论的形成
        2.2.2 Agent 和智能Agent
        2.2.3 Agent 的分类及内部结构
        2.2.4 Agent 的环境与交互
        2.2.5 多Agent 系统
    2.3 多AGENT 系统中的自组织行为
    2.4 自组织AGENT 与自组织多AGENT 系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物理激励的多AGENT 交互模型
    3.1 相关研究概述
    3.2 基于物理激励的多AGENT 交互机制
        3.2.1 基本原理
        3.2.2 应用范围
    3.3 基于物理激励的多AGENT 交互模型的定义
        3.3.1 交互场景的定义
        3.3.2 基于物理激励的交互机制的选择
        3.3.3 多Agent 角色和行为的定义
        3.3.4 多Agent 交互过程的选择
        3.3.5 模型参数的定义
    3.4 基于物理激励的多AGENT 交互模型计算实验
        3.4.1 车辆避撞场景的分析
        3.4.2 基于物理激励的多Agent 避撞交互机制的选择
        3.4.3 Agent 角色和行为的分析
        3.4.4 多Agent 交互过程的选择
        3.4.5 模型参数设定及实验测试
    3.5 基于物理激励的多AGENT 交互模型优劣势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自组织多AGENT 系统的智能控制与决策模型
    4.1 相关研究概述
    4.2 基于自组织多AGENT 系统的智能控制与决策模型的体系结构
    4.3 基于自组织多AGENT 系统的智能控制与决策全过程
        4.3.1 环境的定义
        4.3.2 环境的识别
        4.3.3 多Agent 控制与决策过程
        4.3.4 多Agent 控制与决策输出
        4.3.5 模型参数的定义
    4.4 基于自组织多AGENT 系统的智能控制与决策模型计算实验
        4.4.1 车辆避撞环境的定义
        4.4.2 车辆避撞环境的识别
        4.4.3 多Agent 车辆避撞控制与决策过程分析
        4.4.4 多Agent 车辆避撞控制与决策输出分析
        4.4.5 模型参数设定及实验测试
    4.5 基于自组织多AGENT 系统的智能控制与决策模型优劣势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物理激励的自组织多AGENT 智能控制与决策系统及其应用
    5.1 相关研究概述
    5.2 基于物理激励的自组织多AGENT 智能控制与决策系统总体结构
    5.3 基于物理激励的自组织多AGENT 智能控制与决策系统构成
        5.3.1 人机交互子系统
        5.3.2 系统环境识别与输入子系统
        5.3.3 基于物理激励的多Agent 交互子系统
        5.3.4 基于自组织多Agent 的智能控制与决策子系统
        5.3.5 控制与决策输出子系统
        5.3.6 系统参数的定义与划分
    5.4 基于物理激励的自组织多AGENT 智能控制与决策系统实现
        5.4.1 面向多Agent 系统的软件工程方法概述
        5.4.2 基于物理激励的自组织多Agent 智能控制与决策系统平台的分析和设计
        5.4.3 基于物理激励的自组织多Agent 系统智能控制与决策系统平台的实现
    5.5 面向智能车辆避撞系统应用的综合模拟实验测试
        5.5.1 系统参数的设定
        5.5.2 实验测试1 - 固定障碍物有效性模拟实验
        5.5.3 实验测试2 - 移动障碍物有效性模拟实验
        5.5.4 实验测试3 - 系统适应性及稳定性模拟实验
        5.5.5 实验结果分析与评价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6.2 今后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Agent、目标与情景结合的需求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AGSIRA整体框架
3 情景实例与情景规约
    3.1 情景规约外部表示——SSDL
    3.2 情景规约内部表示——ScenarioTree
4 需求规约表示——情景文法SG
5 多Agent系统形式规约语言Agent-Z
    5.1 生命进程定义
    5.2 Agent-Z中的互模拟关系
    5.3 时序逻辑算子与互模拟算子的组合应用
6 从情景规约到Agent-Z规约
    6.1 从情景规约获取需求规约
    6.2 从需求规约建立Agent系统规约
7 相关研究工作总结及展望
    (1) Agent意图概念的逻辑表示方法。
    (2) 面向Agent的软件工程方法。
    (3) 面向目标的需求工程方法。
    (4) 国内需求工程研究现状。

(10)构建面向Agent的网上教材订购系统的需求模型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需求工程概述
    1.2 面向对象的需求工程
        1.2.1 面向对象的需求工程方法
    1.3 面向Agent的需求工程
    1.4 论文概要
第二章 面向Agent的软件工程方法
    2.1 面向Agent的软件工程方法
    2.2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I~*框架和UML的面向Agent需求建模方法
    3.1 I~*建模框架
        3.1.1 意愿元素
        3.1.2 意图关系
        3.1.3 I~*框架模型
    3.2 统一建模语言UML
        3.2.1 UML语言内容
        3.2.2 UML语言特点
        3.2.3 UML的应用领域
    3.3. 基于I~*框架和UML的面向Agent方法
        3.3.1 需求建模过程
        3.3.2 Agent的定义
        3.3.3 由I~*模型到用例模型
        3.3.4 由I~*模型到Agent类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网上教材订购系统的实例研究
    4.1 系统背景
    4.2 早期需求模型
    4.3 后期需求说明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FKAOS:一种面向Agent需求工程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自我意识的软件开发方法研究[D]. 武焕焕. 西安工业大学, 2020(04)
  • [2]面向Agent的软件工程的现状与挑战[J]. 胡景钧. 信息通信, 2016(12)
  • [3]一种面向Agent的建模方法在政府采购系统中的应用[D]. 孔欣. 东北财经大学, 2012(06)
  • [4]面向Agent程序设计的研究[J]. 毛新军,胡翠云,孙跃坤,王怀民. 软件学报, 2012(11)
  • [5]面向目标的政务流程再造建模技术的研究[D]. 刘旭.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9)
  • [6]基于角色和多主体理论电子政务业务系统建模[D]. 刘继山. 大连理工大学, 2011(05)
  • [7]面向Agent软件工程:现状、挑战与展望[J]. 毛新军. 计算机科学, 2011(01)
  • [8]基于自组织多Agent系统的智能控制与决策研究[D]. 杨斯博. 天津大学, 2012(07)
  • [9]Agent、目标与情景结合的需求方法[J]. 刘璘,毛新军.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10(06)
  • [10]构建面向Agent的网上教材订购系统的需求模型过程研究[D]. 赵钰. 合肥工业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FKAOS:一种面向代理的需求工程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