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声、民族、流行三种唱法

浅谈美声、民族、流行三种唱法

一、谈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论文文献综述)

邬冕[1](2020)在《古典文学声乐作品的风格分析及演唱研究 ——以《牡丹亭》《菩萨蛮》为例》文中认为《牡丹亭》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一颗璀璨又绚丽的明珠,栾凯在其基调上改编出一部具有新古典民歌风格的声乐作品,歌曲中加入昆曲、通俗、说唱等时尚元素,使其赋有浓厚的昆剧艺术特点,是一部极具代表性的古典民通声乐创作作品;《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是刘欢根据古装大戏《甄嬛传》所创作的插曲,作曲家灵活运用民族调式的调性转换手法使得主音间不断移动、变化,是一首充满泛调性色彩的古典声乐代表作。本文将从三个部分来探究这两首中国古典文学声乐作品。第一部分概述了两首声乐作品的古典文学背景及创作背景;第二部分从主题及其发展手法、音乐结构及两首作品在音乐类别、曲式结构、歌词的表达、情感的抒发及审美内涵等方面来解读《牡丹亭》《菩萨蛮》的音乐风格上的异同;第三部分则从演唱研究方向出发,从作品中主人公形象的设定、作品演唱的发声特点与作品中的情感处理三方面来探究这两首作品。通过对这两首作品的研究,丰富了笔者对于中国古典声乐作品的研究认识,为今后范唱这类作品打下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李玮[2](2019)在《中国歌剧史视野下美声唱法中国化进程考察》文中提出歌剧诞生于欧洲,是以音乐展开的戏剧形式,美声唱法由伴随歌剧而产生、发展起来的。西洋歌剧和美声歌唱在传入中国后必然与中国固有戏曲形式及民族演唱方法产生碰撞,必然要面对适应中国观众进行“本土化”与“中国化”过程,从中国歌剧的演进与“美声唱法中国化”的互动关系着手探讨中国歌剧的发展和“美声唱法中国化”进程,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研究包括如下几个部分:伴随着中国歌剧的演进,美声唱法作为一种演唱体系传入中国,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经过两代声乐人的共同努力,中国美声唱法从教师队伍、教学体系建构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得到长足的进步,并进入抗战时期的两种不同文化区域。其中进入延安解决区后,产生严重的“水土不服”,而在国民党统治区总体发展平稳,形成了美声唱法的第一波高潮。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正歌剧及以表演正歌剧为主要目的的美声唱法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民族歌剧和民族民间唱法的发展势头更为强劲,总体上呈现了歌剧上失衡性演进和唱法上保守化发展的态势。专业院校和院团在1958年中苏关系破裂前对美声唱法只遵从丢失了真正的“美声唱法”传统的所谓“俄罗斯声乐流派”,使美声唱法的中国化步入艰难的困顿期。“文革”期间的“样板戏”具有歌剧的某些特征,交响乐版“样板戏”在某种程度上更彰显出“歌剧化”特点。该期歌剧创作与表演出艺术政治化的某些极端性,创作理念上的偏执性,和表演方式上偏狭性,使歌剧严重偏离正歌剧和民族歌剧的正常轨道,形成中国歌剧发展艰难选择期,在“洋为中用”的名义下,美声唱法中国化步入期。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复苏后的中国歌剧呈现出良性发展的势头,形成“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局面。伴随着各种思潮的推进,中国歌剧的本体意识开始逐渐增强,美声唱法从观念上与国际接轨,美声唱法中国化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民族歌剧《党的女儿》的创作兼顾了抒情性、叙事性与戏剧性的结合,彭丽媛等等新一代民族唱法歌唱家对《党的女儿》一剧的演绎,体现了美声唱法中国化的深化。总之,美声唱法与歌剧都是近代“西乐东渐”背景下传入中国的,在中国具有相互伴生的关系,二者时而并行同步,相互促进,进而前后错位、对立矛盾,共同形成互动前行的独特景观。

白云[3](2019)在《论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与运用》文中认为美声唱法在二十世纪传入中国后便被誉为“阳春白雪”的艺术,流离于主流音乐的边缘。美声唱法传入中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是在声乐教学的运用过程中,依然存在声音观念、发声方法的理解误区。因此,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研究演唱者对于美声唱法运用的的误区,以期结果能够有助于美声唱法的良性发展和有效运用,本文主要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论述美声唱法的起源:这一章节主要从起源、特点以及形式等三个方面论述概括了美声唱法的起源。同时,本章着重介绍了美声唱法的特点:音域宽广、混声机制;音色美化、混合共鸣;气势辉煌、音量宏大。第二章论述美声唱法的发展:该章节从美声唱法的初创探索期论述到美声唱法的全面繁荣期,并且列举了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其中有:黄友葵、喻宜萱、郎毓秀、周小燕、张权、沈湘、郭兰英、郭淑珍、彭丽媛。第三章论述美声唱法对我国声乐艺术的影响:本章节主要分析了美声唱法对于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声乐作品的相互借鉴与渗透而得出的相关结果,从而客观的分析美声唱法对我国声乐艺术能够产生影响的原因。第四章论述美声唱法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该章节主要从声音观念、声音训练、文化修养等三个方面论述了美声唱法在教学中的运用。笔者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取了较为客观的数据,力图从事实的角度出发,客观的分析美声唱法在中国声乐教学中运用的现状。美声唱法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存在误区是不可避免的,演唱者只有使用客观的眼光、科学的方法、正确的审美去表达作品,才是使美声唱法能够蓬勃发展的根本。

谭辕[4](2019)在《21世纪以来中美两国声乐教育文献计量及原因分析》文中提出美声(bel canto)对于中国和美国来说都算是舶来品。由于历史、地域等原因,美声在中、美各自的土壤也产生了不同的变化。因此在声乐教育领域,也诞生了不同的教育理念、教育手段。本文将以中、美声乐教育文献为基础,通过文献计量的方式探索与比较两国在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及理论架构,以期指出两者之间的瑕疵与不足,并提出建议。全文由绪论、四个章节和结语构成。第一章是对两国的样本文献进行分类统计;第二章分别对中、美两国各自的热点领域进行的探析并作出评论;第三章将对两国声乐研究文献进行横向比较,讨论其异同。同时从呼吸、共鸣、声区三个层面对两国发声技术领域的文献进行归纳与评析;第四章将从中国声乐工作者的角度讨论声乐学科建设的框架以及遇到的问题。同时以美国声乐教学法课程为例,讨论这一课程对于中国声乐学科课程建设的意义。

王小天[5](2018)在《新时期美声唱法理论研究叙事与文化评价》文中研究指明从梳理新时期以来我国美声唱法理论研究代表性成果入手,围绕美声唱法的时代语境、历史诠释、技艺原理、教育教学及比较视野等方面的成果展开叙事,并将其置于中外声乐发展的背景中给予客观公允的文化评价。

钟瑞平[6](2017)在《论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技术共性与艺术个性》文中研究指明声乐艺术中,人们熟知的有美声、民族和通俗三种唱法。三种唱法在声乐技巧上存在很多相通之处。然而由于歌曲韵味、演唱风格和要求等方面的不同,他们也存在着各自的个性特征。笔者着重在三种唱法的联系和区别方面做了一些分析。我们在了解了这些内容以后,可以更加容易的把握歌曲的风格特点。

唐坤[7](2016)在《浅谈中职声乐教学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特点及区别》文中提出声乐就是人体这种特殊"乐器"发出的乐音,声乐教学不仅涉及到歌唱气息、发声部位,还涉及到声音共鸣等内容,而美声、民族这三种唱法在气息运用和发声要领上存在诸多差异,所以弄清上述三种唱法的特点和区别,进而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方式,对于中职声乐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王冰冰[8](2015)在《廖昌永美声唱法民族化艺术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着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是当今世界上少数杰出的亚裔男中音歌唱家,有“亚洲第一男中音”和“中国第一男中音”的美誉。一年内连续三次获得国际A类声乐比赛第一名。尤其是在“多明戈世界歌剧”大赛中,打破了亚洲人无人闯入决赛拿奖的记录。辉煌的战绩,震惊了整个世界乐坛。廖昌永天生拥有一副男中音的嗓音条件,中低音音色浑厚、通透;高音音色明亮、畅通无阻、音域宽广,能够根据歌曲的风格灵活变换音色;他以系统科学的美声唱法为根基,又吸取了我国民族声乐、通俗声乐的特点,通过多元的艺术实践演唱了大量的中国艺术歌曲、中国民族歌曲、中国通俗歌曲。他的这种“跨界”演唱,打破了通俗与高雅的界限,打破了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界限,为我国美声唱法民族化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本人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廖昌永美声唱法民族化艺术实践进行研究。第一章廖昌永的成长经历与艺术成就,通过对廖昌永的成长经历、艺术成就两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深入了解廖昌永成名之前的现实情况。第二章美声唱法民族化在中国的提出与发展,阐述美声唱法民族化在我国提出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在新的时代影响下,廖昌永在美声唱法民族化方面做出的探索与实践。第三章廖昌永美声唱法民族化艺术实践的研究与分析,笔者从廖昌永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声音技巧运用、民族化的演唱风格、民族化的情感表达三方面作为切入点,分析他在美声唱法民族化方面做出的创新及贡献。第四章通过廖昌永美声唱法民族化的思考,引发对声乐艺术表演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启发声乐教师在今后声乐教学当中的新理念、新实践、新演绎。本文以廖昌永演唱过的作品作为例子,通过分析作品,来探索他在美声唱法民族化中所作出的贡献。

刘敏[9](2014)在《美民通三种唱法的借鉴与融合》文中研究表明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融合与统一成为时代需要的、大众需要的一种高雅艺术。本文从声乐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以及通俗唱法走进课堂的艰难,进而对民族音乐复兴的努力,进行了一一的阐释,从而使我们看到了歌唱艺术的呈现是不分高低贵贱,没有国界的。美民通三种唱法的融合和相互借鉴,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需要发扬光大的真正艺术。

罗中一[10](2014)在《从我国30多年美声唱法研究文献看声乐教学理论之构建》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改革开放后“我国30多年美声唱法理论文献”为研究对象,在对声乐着作、期刊2大类研究文献进行数据统计与整体梳理的基础上,着重对文献所隐含的部分研究论述问题予以指出与评述。本文包括引言、结语以及3个章节。第一章,对我国30多年来声乐文献的数量进行统计,并根据文献的主旨与内容进行分类及量化,从整体上呈现文献的主要研究范畴与所做贡献。第二章,在分类统计的基础上,对文献相关研究领域以及学科关键环节进行深入比对与分析,从而就文献的学科定位等问题提出疑问与评述。第三章,对声乐发声技术的几大核心领域进行研究分析,在对观点分类与综述的基础上,引申出其研究方式的问题与缺失。声乐研究文献作为该学科的理论支持与学术阵地,在指导教学实践的同时,对于本学科的核心价值与整体定位理应具有更高的前瞻与把握。所以本文是建立在文献基础之上,通过综合比对与研究分析后所得出结论,以期从不同的角度透过文献表面找出研究论述问题的实质,并作出相关评价与建议。

二、谈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论文提纲范文)

(1)古典文学声乐作品的风格分析及演唱研究 ——以《牡丹亭》《菩萨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1.古典文学声乐作品《牡丹亭》《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的创作背景
    1.1 作品的古典文学背景
    1.2 作品的创作背景
2.《牡丹亭》《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的音乐风格分析
    2.1.1 音乐结构与风格分析
    2.1.2 主题及其发展手法
    2.1.3 两首作品的风格异同
3.《牡丹亭》《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的演唱研究
    3.1 作品中主人公形象的设定
    3.2 作品演唱的发声特点
    3.3 作品中的情感处理
4.中国古典文学声乐作品的传承与发扬
    4.1 中国古典文学声乐作品的起源——依词谱曲
    4.2 中国古典文学声乐作品的多样化形式
    4.3 中国古典文学声乐作品的再弘扬
        4.3.1 中国古典文学声乐作品的发展历程
        4.3.2 中国古典文学声乐作品的再弘扬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2)中国歌剧史视野下美声唱法中国化进程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评述
    三、研究方法
    四、概念界定
第一章 大众化与西方化的早期探索——三、四十年代中国歌剧的并进性演进与美声中国化的初兴
    第一节 近代中国歌剧的萌发
    第二节 并进期美声唱法中国化与中国民族歌剧的大众化方向
        一、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民族歌剧
        二、20世纪三、四十年代民族歌剧的歌唱群体
        三、向大众学习:20世纪三、四十年代民族歌剧的演唱方法
        四、关于民族歌剧唱法的争论
    第三节 并进期美声唱法中国化与中国正歌剧的与西方化趋向
        一、20世纪三、四十年代正歌剧概况
        二、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声唱法声乐教学的兴起及美声歌唱家群体
        三、向西方学习:20世纪三、四十年代正歌剧美声唱法的歌唱理论与方法
        四、关于美声唱法中国化初期所存在的问题
    小结
第二章 歌剧戏曲化的成就与局限——五、六十年代中国歌剧的失衡性演进与美声中国化的困顿
    第一节 失衡期美声唱法中国化与中国民族歌剧的戏曲化倾向
        一、五、六十年代民族歌剧发展背景及以戏曲为基础的创作导向
        二、五、六十年代民族歌剧的歌唱群体
        三、五、六十年代民族歌剧的歌唱理念与演唱方法
    第二节 失衡期美声唱法中国化与中国正歌剧的艰难前行
        一、五、六十年代“中西结合”名义下的正歌剧
        二、五、六十年代正歌剧的歌唱歌唱群体
        三、五、六十年代正歌剧美声唱法教学及方法理念
        四、五、六十年代的“土”“洋”之争与向“俄罗斯声乐学派”学习.59小结:
    小结
第三章 戏曲歌剧化的艰难选择——“文革”时期中国歌剧的艰难演进与美声中国化的错位
    第一节 样板戏——“文革”时期中国歌剧的艰难选择
    第二节 美声唱法的错位及其影响
        一、“文革”时期歌剧的歌唱群体
        二、“文革”时期美声唱法与歌剧的演唱方法
    小结
第四章 时代性与国际化——八、九十年代中国歌剧的多元演进与美声中国化的深化
    第一节 新时期中国歌剧的概况
    第二节 新时期中国正歌剧的国际化路向与美声唱法接轨诉求
        一、新时期正歌剧创作演出的多元化与国际化路向
        二、新时期正歌剧美声唱法的国际化
        三、新时期正歌剧美声唱法的歌唱理论与方法
    第三节 新时期中国民族歌剧的规范化路向与民族唱法科学化
        一、新时期民族歌剧的综合化路向
        二、新时期民族歌剧唱法的科学化与民族化
        三、八、九十年代关于唱法的争论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论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与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0.2 美声唱法研究动态及存在的问题
    0.3 本选题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法
        0.3.1 研究目标
        0.3.2 研究方法
    0.4 本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0.4.1 创新之处
        0.4.2 不足之处
第一章 美声唱法的概况
    1.1 美声唱法的起源
    1.2 美声唱法的特点
        1.2.1 音域宽广、混声机制
        1.2.2 音色美化、混合共鸣
        1.2.3 音量宏大、气势辉煌
第二章 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
    2.1 初创探索期
    2.2 发展进步期
        2.2.1 这一时期音乐院校的发展概况
        2.2.2 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歌唱家及声乐教育家
        2.2.3 文革美声唱法的“停滞”期
    2.3 全面繁荣期
    小结
第三章 美声唱法对我国声乐艺术的影响
    3.1 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
    3.2 通俗声乐演唱的影响
    3.3 声乐作品演唱的影响
第四章 美声唱法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4.1 美声唱法中声音观念的运用
        4.1.1 发声位置
        4.1.2 体型要求
        4.1.3 字正腔圆
    4.2 美声唱法中发声方法的运用
        4.2.1 面部共鸣
        4.2.2 歌唱放松
        4.2.3 自然演唱
    4.3 美声唱法运用中对文化修养的要求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硏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21世纪以来中美两国声乐教育文献计量及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中、美两国声乐教育期刊类文献量化分析
    第一节 背景介绍
    第二节 中、美两国声乐教育领域期刊类文献量化分析
        一、样本信度及效度
        二、中国期刊类文献量化分析
        三、美国期刊类文献量化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美两国声乐教育研究热点领域分析
    第一节 中国期刊类文献研究热点领域
        一、样本文献分类统计
        二、热点研究领域评述
    第二节 美国期刊类文献研究热点领域
        一、样本文献分类统计
        二、热点研究领域评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从文献看中、美两国声乐教育研究异同
    第一节 中、美两国声乐教育研究热点领域比较
        一、声乐基础理论部分
        二、声乐教学部分
    第二节 中、美两国发声技术领域对比分析
        一、呼吸
        二、共鸣
        三、声区
        四、颤音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中美两国研究文献看声乐学科与课程建设
    第一节 声乐学科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一、从文献看中美两国声乐学科建设
        二、中国声乐学科建设中的问题与争议
    第二节 声乐课程建设——以声乐教学法课程为例
        一、两所音乐学院声乐教学法课程概述
        二、两所音乐学院声乐教学法课程共性讨论
        三、美国声乐课程设置对于中国的借鉴意义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样本文献汇总

(6)论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技术共性与艺术个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概述
     (一) 美声唱法
     (二) 民族唱法
     (三) 通俗唱法
二、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共性
     (一) 三种唱法都要求演唱者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二) 三种唱法都对共鸣腔体有一定的要求
三、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三者之间的艺术个性
     (一) 三种唱法对声带要求的不同
     (二) 三种唱法对呼吸方面的要求
     (三) 三种唱法对共鸣要求的不同
     (四) 三种唱法对真声假声要求的不同
     (五) 三种唱法对舞台表演要求的不同
     (六) 三种唱法对情感要求的不同
四、结束语

(7)浅谈中职声乐教学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特点及区别(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声的特点
    1、气息、声音位置与共鸣特点
    2、声音特点
二、民族唱法的特点
    1、学院派民族唱法的特点
    2、新民歌唱法
三、通俗唱法的特点
    1、偶像派通俗唱法的特点
    2、实力派通俗唱法的特点
四、三种唱法的区别
    1、喉咙开度的不同
    2、气息应用的不同
    3、吐字方法的不同
五、结束语

(8)廖昌永美声唱法民族化艺术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廖昌永的成长经历与艺术成就
    第一节 廖昌永的成长经历
        一、艰辛童年
        二、音乐启蒙
        三、求学都市
        四、良师伯乐
        五、世界舞台
    第二节 廖昌永的艺术成就
        一、主要奖项
        二、重要演出
        三、代表专辑
第二章 美声唱法民族化在中国的提出与发展
    第一节 美声唱法民族化的提出与发展
        一、历史背景
        二、发展过程
        三、时代影响
    第二节 廖昌永在美声唱法民族化方面的探索实践
        一、中国艺术歌曲的探索实践
        二、中国民族歌曲的探索实践
        三、中国通俗歌曲的探索实践
第三章 对廖昌永美声唱法民族化艺术实践的研究与分析
    第一节 廖昌永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声音技巧运用
        一、歌唱姿态
        二、呼吸方法
        三、发声练习
        四、歌唱共鸣
        五、吐字咬字
    第二节 廖昌永美声唱法民族化的演唱风格
        一、艺术歌曲演唱风格
        二、民族歌曲演唱风格
        三、通俗歌曲演唱风格
    第三节 廖昌永美声唱法民族化的情感表达
        一、以情动人
        二、有感而发
        三、声情并茂
第四章 廖昌永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启发与思考
    第一节 对声乐艺术表演的思考
        一、多元统一
        二、融合发展
    第二节 对声乐教学的启迪
        一、正确观念
        二、突破禁锢
        三、因材施教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美民通三种唱法的借鉴与融合(论文提纲范文)

一、声乐艺术在中国的发展
二、三种唱法对中国音乐艺术的影响
    (一) 美声唱法冲击了中国文化
    (二) 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成为中国声乐艺术的强大支柱
    (三) 通俗唱法及通俗流行歌曲给中国声乐艺术带来强烈的震撼和推动
        1. 通俗唱法的起源
        2. 通俗唱法的艰难发展
        3. 通俗唱法的兴起
三、三种唱法的互相融合和借鉴

(10)从我国30多年美声唱法研究文献看声乐教学理论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我国30多年美声唱法研究文献统计与量化分析
    第一节 时代背景
    第二节 着作类文献统计
    第三节 期刊类文献统计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文献中的学科定义研究
    第一节 学科定义概述与问题提出
        一、研究文献中的学科定义概述
        二、学科定义的问题提出
    第二节 学科定义问题的研究分析
        一、相关研究领域的雷同、比重问题
        二、关键词条的解释、论述方式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文献中发声技术几大领域研究
    第一节 呼吸技术领域
    第二节 声区技术领域
    第三节 共鸣技术领域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谈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古典文学声乐作品的风格分析及演唱研究 ——以《牡丹亭》《菩萨蛮》为例[D]. 邬冕.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2]中国歌剧史视野下美声唱法中国化进程考察[D]. 李玮.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8)
  • [3]论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与运用[D]. 白云. 山西大学, 2019(02)
  • [4]21世纪以来中美两国声乐教育文献计量及原因分析[D]. 谭辕. 中国音乐学院, 2019(09)
  • [5]新时期美声唱法理论研究叙事与文化评价[J]. 王小天. 音乐探索, 2018(03)
  • [6]论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技术共性与艺术个性[J]. 钟瑞平. 通俗歌曲, 2017(03)
  • [7]浅谈中职声乐教学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特点及区别[J]. 唐坤. 读天下, 2016(19)
  • [8]廖昌永美声唱法民族化艺术实践研究[D]. 王冰冰. 齐齐哈尔大学, 2015(06)
  • [9]美民通三种唱法的借鉴与融合[J]. 刘敏. 艺术研究, 2014(04)
  • [10]从我国30多年美声唱法研究文献看声乐教学理论之构建[D]. 罗中一. 上海音乐学院, 2014(02)

标签:;  ;  ;  ;  ;  

浅谈美声、民族、流行三种唱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