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河段地下水位突然上升原因及危害初探

孔雀河段地下水位突然上升原因及危害初探

一、孔雀河区段地下水水位骤涨原因及危害初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阿不都沙拉木·买买提艾力[1](2020)在《罗布泊地区盐岩若干工程特性室内试验研究》文中提出罗布泊地区由于其特殊的自然气候条件,其地表由大量盐岩覆盖,且可利用水资源匮乏,地下水为饱和卤水。当地在公路建设中,本着就地取材、绿色环保、因地制宜这一原则,本文采用罗布泊湖盆中心厚层龟裂盐岩为路基填料拟解决当地路基填料匮乏,运输成本高等这一系列问题,分析了重塑盐岩强度形成机理以及盐胀变化规律;并采用无机结合料加固重塑盐岩,对其水稳定性以及力学特性进行了室内试验研究。本文依据当地提供材料,研究采用罗布泊湖盆中心厚层龟裂盐岩(其主要成分为氯化钠、石膏、钙硭硝),由于天然盐岩存在孔隙分部不均一、力学性能差距较大等问题,对其碾碎、筛分,按最大干密度进行压实,养生处理作为路基填料,对重塑盐岩路基力学性能进行了室内击实试验、抗剪强度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单轴压缩试验。由试验结果可得知:罗布泊湖盆中心厚层龟裂盐岩其最大干密度为1.613g/cm3,最佳含水率为5.42%;重塑盐岩的抗剪强度、无侧限抗压强度、回弹模量大小与养生龄期成正比关系,其28天龄期内摩擦角为46.04°,黏聚力为462.160k Pa。0到14天龄期内,c、φ值变化大,增幅较为明显,龄期14天之后略有增加,但增幅幅度不大;28天龄期时无侧限抗压强度为7.40MPa,继续增加其养生龄期,无明显变化;盐岩单轴压缩试验,根据试验所确定的应力应变曲线确定盐岩在单轴压缩过程中的三个变形阶段,并得出了龄期28天时弹性模量为2.3GPa。由于重塑盐岩遇水易溶解而产生一系列病害,考虑罗布泊常年干旱,几乎无降雨,其主要水分分布为地下饱和卤水,将重塑盐岩浸泡于饱和卤水中,对其水稳定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经过饱和卤水的浸泡,各个力学性能指标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并且在养生初期,侵泡卤水即松散,随着养生龄期的增加,其水稳定性有所提高。综合实验结果并与盐渍土地区改良加固后的盐渍土用作路基填料对比,以罗布泊地区干旱,降雨量少为前提基础,在当地盐岩作路基填料较传统改良加固后的盐渍土有强度高、硬度大、自身胶结能力强、自成板体等一系列优点。其次盐岩作为路基填筑材料时,由于地下饱和卤水的渗透,外界温度变化时引发生盐胀。对重塑盐岩进行了室内盐胀试验。由试验结果可知,在外界温度发生变化时,重塑盐岩会发生盐胀,且具有不可逆性和累加性,并于其含液量成正比,与压实度成反比,但受其压实度影响较小,受含液量影响较大,当含液量为9.5%时,盐胀率高达2.5%,经过三次冻融循环累积盐胀率为6%。通过相平衡原理分析了盐岩发生盐胀时,氯盐、硫酸盐的结晶规律,确定了发生盐胀剧烈的温度区间,并解释了变化的原因,综合试验结果得出重塑盐岩属于较轻盐胀等级。最后用不同配比的石灰、粉煤灰加固稳定盐岩,进行了室内力学性能试验,可知石灰粉煤灰加固盐岩在养护初期阶段,其水稳定性提升不大,强度甚至有所下降,但随着养护龄期的增加,其水稳定性的提高越来越大。养护成型后期,其水稳定性较好。但是随着石灰粉煤灰含量的增加,重塑盐岩盐胀变形量增加。因此综合当地水文地质条件和试验结果,重塑盐岩石可以作为该地区的路基填料。

蒲升阳[2](2018)在《雅鲁藏布江调水入疆线路及其超长隧洞(深斜井)施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根本解决新疆缺水问题,拟从雅鲁藏布江每年向新疆调水70×108 m3,本文研究了此调水路线、主要工程建筑物布局和工程总预算,规划隧洞长约911 km,输水渠道总长约2554 km,此方案调水水量所占比重小,并预留有合理的水量给下游。此调水工程中,输水隧洞穿越西藏北部广袤地域,沿线的地质情况十分复杂,结合不同类型TBM施工技术特点,雅鲁藏布江调水至新疆输水隧洞施工选用双护盾TBM进行施工,比较各种地质探测技术,选择较适用且应用广泛的TRT7000技术进行地质预报;每一竖井口安置风机用于向隧洞内通风,每台主风机通风距离约12 km;在主洞内安装移动式连续皮带机紧随TBM后,各支洞安装固定式皮带机用于转运石渣;在长距离的隧洞尾段修建深斜井用以发电,设计试验模型对深斜井倾角设计展开研究,应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建立了便于溜渣时的导井临界倾角预测模型,在施工中满足导井开挖偏移与井壁糙率时,结合以往实际导井开挖堵塞实例,得出了预期的经验计算公式,雅鲁藏布江调水入疆工程中的深斜开挖施工中需满足:爆破后的石渣粒径均匀、保证爆破后的石渣含水率一定、开挖导井壁糙率较小、井内溜渣堆积长度不易过大等要求后,可将深斜井分五段进行施工,每段斜井长约227 m,各段斜井间由平洞段连接,每段倾角设计为62°可满足安全施工需要。

崔宏[3](2017)在《干旱区绿洲水环境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响应关系研究》文中指出干旱区绿洲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过程及其下游生态环境演变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其研究的基本。焉耆盆地绿洲作为内陆干旱区典型代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决定了其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与脆弱性,就焉耆盆地而言,绿洲环境与其下部的博斯腾湖环境是统一的整体;就环境变化而言,二者是相互作用的。自上世纪50~60世纪以来,研究区不合理的土地开发,致使绿洲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因为绿洲系统是以水为纽带相连接的,是其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绿洲的发展势必会引起博斯腾湖水环境的变化。本文以研究区近50年的水质监测数据、水文资料以及1993年、2000年和2013年的遥感影像LandsatTM/ETM为数据源,采用多源数据融合、多学科交叉,借助ArcGIS空间分析、ENVI软件平台、LUCC定量分析模型、多元统计分析、水热平衡模型等工具,从多角度、多尺度、多层次开展了焉耆盆地绿洲的土地利用/覆盖演变和博斯腾湖生态环境演变研究,阐明了焉耆绿洲土地利用动态过程、驱动机制以及绿洲适宜规模,探讨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博斯腾湖水环境的影响,通过客观分析博斯腾湖水环境现状及历史演变规律,构建了基于水功能区划水质目标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最后提出水环境约束条件下的污染控制与治理对策。主要成果如下:(1)研究区近20年土地利用状况发生了显着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的快速扩张和天然植被的逐步减少。对土地利用程度指数的研究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始终保持上升趋势。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驱动机制由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共同构成,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比自然因素的大,各社会经济因素对焉耆盆地土地利有较大的影响,其中人口增长是较大的影响。(2)建立了相关土地利用类型面积与水质指标浓度的相关关系。通过建立水质指标浓度与相应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相关关系,得出水质评价因子对各土地利用结构的响应关系。博斯腾湖流域耕地和居工地与矿化度、COD、TN、TP呈正相关,水体和草地均与以上水质指标呈负相关。而林地与水质指标表现为不同的相关性,并且其合理性基本得到解释。(3)从水热、水土平衡角度出发,构建了绿洲适宜面积的数学模型,焉耆盆地绿洲灌溉地适宜面积为725.5km2,其中耕地面积为652.05km2;在焉耆盆地绿洲区,绿洲现状营养状态的主要因子是总氮。(5)根据一定的水质目标计算入河污染物允许纳盐量,并对超标污染物负荷进行削减分配,当设计水文频率在90%时研究区kk-1~kk-2及博斯腾湖控制单元的纳盐能力分别为:67373.51 t/a、306630.17 t/a、186318.48 t/a,其中只有博斯腾湖控制单元以及主要排水渠的矿化度需要削减,消减量为76847.42 t/a。最后提出总量控制方案。

牛磊[4](2017)在《资源环境约束下的新疆地区城市滨河景观规划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在占我国六分之一国土面积的新疆地区,任何有关大和美的形容词似乎都难以言说它的壮阔和绝色。随着“一带一路”伟大战略构想的初见雏形,新疆作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有着重要的区位条件,丰富多姿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对外交往历史,引起了中国乃至世界层面的广泛关注。随着相关发展决策的出台,赋予了新疆更大的政策红利未来。可以预见,新疆发展正在迈进一个崭新的时代。由于新疆地区深居内陆,属于典型干旱大陆性气候,导致了干旱缺水的严苛自然环境,其地理环境资源方面不利条件严重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加之环境问题不断加剧,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河流断流、湖泊湿地萎缩等问题已经暴露在了新疆发展的面前。而解决上述环境问题每一项都离不开水。水是人居之本,生命之源。城市因河流缘起,因河流繁盛。城市河流承载着当地的历史人文印记,关乎着城市的生存与发展,深刻影响着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滨河区域建设能够有效的改善新疆地区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但由于当地水资源短缺以及独特的气候水文条件,制约着新疆地区滨河景观的建设,也决定了在当地开展城市滨河区规划设计绝不能走寻常之路。必须立足当地资源环境现状,走出一条环境资源节约、地域特色鲜明的绿洲城市滨河区建设之路。论文分析总结了国内外滨河区建设开发相关理论,从水资源、气候等主要地理资源条件,分析新疆地区独特鲜明的资源环境条件对当地滨河区景观建设与开发的影响,剖析当地设计实践所产生的经验与教训,评估建设效果。由此来构建具有新疆地域特色的绿洲城市滨河区建设体系。本文指出了相应的设计对策,尝试将当地的设计模式归纳为“湖泊型”河流和“公园型”两种主要方式,并逐个展开细致讨论,其次对城市滨河区设计要素展开了分析探讨,对当地建设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研究成果对新疆地区干旱绿洲城市滨河区实践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可为当地加快城市化进程、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决策依据。最后通过案例进行实践研究。选取新疆地区具体设计实例——石河子石河景观带景观设计展开论述,面对资源环境条件制约,设计该如何立足自身,积极应对,从设计思路、总体设计、专项设计方面展开论述,详细探讨了面对资源环境的制约的滨河区景观设计应对策略。最终结合实践成果来检验研究论点。

雍会[5](2011)在《农业开发对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公共物品(common goods)是指具有消费非竞争性和消费中无排他性特征的物品。而当物品具有较大的外部影响时,则被称为“准公共物品”。塔里木河流域的水资源、荒地、生态环境等都可划入准公共物品或公共物品。水资源和荒地在产权使用、初始分配上,由于不能做到完全排他性,容易形成“公地悲剧”。加雷特·哈丁(G. Hardin)的《公地的悲剧》说明,公共物品的产权开放性,容易导致对资源的普遍滥用和环境资源消费者的“搭便车”现象。塔里木河流域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河流域,流域气候干旱,降雨稀少,蒸发强烈,生态环境脆弱。历史上,塔里木河水量充沛,是一条不安分的河、一条游荡的河,河流几乎与区域内较大的河流都发生过联系和交汇,而多年无节制的垦荒引水活动,造成流域多处河流断流,多处湖泊干涸。持续与强烈的农业开发活动对水资源分配利用产生外部性影响。一是农业开发导致源流区耗水增加,进入干流区水减少,大量湖泊干涸、河流断流;二是对流域上中下游水资源分配产生影响,上游段耗水量和耗水比例持续增长,中游段耗水量较高但比例逐年减弱,下游段耗水量和耗水比例锐减;三是农业开发用水占用水比例过大,导致生态缺水,干流生态缺水率达需水量的39%。四是农业开发还导致产生水环境恶化,天然植被衰退,以及土地荒漠化等生态效应。本研究认为:农业开发造成流域水资源分配利用失衡,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水土公共物品产权不清与市场机制缺失导致流域管理失灵。由于水土资源产权不明晰,以及对产权监督管理不到位引发“公地悲剧”,并进而引发“公水悲剧”最终造成“水土资源悲剧连锁”。二是流域与区域、区域与部门分割管理,以及“九龙治水”导致流域“抽刀断水水不流”。流域分别由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自治区与兵团不同的行政辖区,以及农业局、土地局、水利局、林业局等多个部门分割管理水土公共资源,“九龙治水”各管一段,导致流域“抽刀断水水不流”。三是“生态经济人”(不仅具有经济人的行为理性,而且追求利益的可持续)缺失与利益主体博弈造成行为外部性。“经济人”属性使流域的不同利益主体为了利益,进行着盲目开荒和无序引水的博弈,而且“生态经济人”行为缺失造成流域管理纠正失灵。为进一步了解农户的行为选择,本研究选择了塔里木河流域“四源一干”区域的10个县(阿合奇县、和硕县、洛浦县、焉耆县、阿瓦提县、巴楚县、若羌县、新河县、墨玉县、莎车县)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个团场(农一师五团、农一师六团)进行入户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750份,收回问卷654份,回收率87.2%。被调查者中汉族占60%左右,维吾尔族和柯尔克孜族各占约20%左右。经过调查分析,农户的行为选择进一步验证了农业开发外部性影响的持续存在,并主要归咎于对流域的分割管理;同时也验证了农户具有“经济人”的理性,而缺乏“生态经济人”的理性。农户的基本生存、生活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话,农业开发行为的外部性也难以消除。根据存在的管理体制机制问题,以及调查实证研究,本研究提出了水资源约束下的流域管理与水土资源开发对策:一是强化流域的统一协调管理。建立以水为核心的流域开发战略,强化“以水定地”,严禁随意开荒,形成统筹全流域的水土资源管理体制,统筹流域各用水主体,促进兵团与地方的协调,改变区域管理强,流域管理弱的局面。二是强化流域水土资源的产权管理。明晰流域水土公共资源产权,明晰生态产权,建立独立、公正的水权交易市场,加强公共资源产权的监督管理、有序转让与产权利益落实。三是建立农业开发与用水的市场调节机制,塑造流域“生态经济人”行为。建立科学的水资源价格体系,建立农民用水协会,建立合理的水土资源与生态补偿机制,形成农业开发与用水行为的市场调节机制,塑造流域各水土利益主体的“生态经济人”行为。四是促进农业进步与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节水农业发展,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加强土地保护与调控,稳妥控制流域人口增长,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开发与人口、经济、资源、生态的协调发展,促进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周莉荔[6](2010)在《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市场配置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力图为塔里木河流域构建一个水资源市场配置的理论框架,并着力阐述这样一个观点:依循自然规律,市场配置不能在整个流域范围内进行,只能在各个确定的绿洲内部进行。本研究的研究方法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系统论为主要分析工具,运用整体观察、综合分析、辨证思考、谋求最优化等方法,运用地理学、景观生态学、流域管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方面的理论和知识来进行理论分析和构建概念模型。本研究由7章组成,内容概括如下。第一章是导论。介绍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第二章是基本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界定了本研究所涉及的基本概念:产权、水资源、水权、水权市场、水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生态用水;介绍了本研究涉及的相关理论:国外典型的水权制度、系统论、生态安全格局、点轴系统理论、生态经济效益观。第三章是塔里木河流域现状及历史演变。对塔里木河流域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绿洲演变、社会经济现状及演变,水资源系统演变进行描述分析,并总结了流域环境恶化的原因:自然条件恶劣、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人口快速增长、缺乏有效管理。第四章是塔里木河流域治理回顾与反思。指出塔河流域近期治理方案存在的误区:修建山区水库、开采地下水、按地州分配水权等。第五章是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战略。在确定流域发展目标,考虑各种约束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流域规划的概念模型——绿洲-河流点轴系统,由此,确定流域水资源配置的三个层级和配置方式:流域到绿洲按计划配置,绿洲到用户可市场配置。第六章是塔里木河流域初始水权配置。确定了流域初始水权配置单元——绿洲,提出初始水权配置构想模型,确定了初始水权的界定依据:基于流域自然地理状况的科学、合理的绿洲分布体系。第七章是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市场配置。构建了绿洲水市场制度框架,探讨了可行的水价制度,即超额累进制水价,明确了水权交易范围——绿洲内部。研究的结论:塔里木河流域的初始水权配置应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的配置单元不是地州,而是具有确定地理位置和规模的绿洲。以绿洲为单元运用计划手段进行第一层级绿洲水权的配置,在绿洲内部可运用市场手段进行第二层级社团水权和第三层级个人水权的配置。绿洲水权不可交易,社团水权和个人水权可以在各个绿洲内部进行交易。

刘天雄[7](2010)在《西北干旱地区城市河流建设理论与实践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城市河流建设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途径。但严重短缺的水资源、独特的气候和水文地质条件,决定了西北干旱地区城市河流建设不能走寻常路。必须立足地域实情,开辟一条富有地域特色、可持续发展的干旱缺水地区河流建设之路。论文总结了国内外城市河流建设与治理相关理论,分析了水资源、气候、水文地质等条件对西北干旱地区城市河流建设的影响,对新疆城市河流建设实践的经验与教训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具有西北干旱地区地域特色的城市河流设计体系。指出河流建设要遵循(水)资源节约、生态友好、突出地域特色等理念,创造性地提出湖泊型河流和生态河谷型河流两种河流设计模式,并对河流设计要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成果对西北干旱地区河流建设与治理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阿力木江[8](2009)在《新疆沙质荒漠化防治区划及分区防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疆地处内陆干旱区,有着我国三分之二的沙漠面积和约43.30万km2的沙漠化土地,是我国沙质荒漠化(以下简称沙漠化)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省区,也是世界上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全疆许多县市大风、沙尘暴、扬沙、浮尘等灾害性天气频繁,耕地、草场、林地、居民点、道路等经常遭受风沙侵袭。沙漠化严重威胁和制约着新疆的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并且危及我国东部地区环境质量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沙漠化防治区划作为一项基础性研究工作,对于科学指导沙区的防沙治沙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科研工作者陆续开展了一些这方面或类似这方面的工作。截止目前,也已有一些工作对新疆沙漠化防治区域的划分有所涉及,但大都比较粗略或不够系统、全面,针对新疆的专门的、较详细的沙漠化防治区划尚未见到。本文针对新疆沙质荒漠化成因的复杂性、类型的多样性、分布的广泛性、危害的严重性和防治的紧迫性,在科学分析新疆沙漠化发生条件和发展现状的空间分异规律并借鉴已有相关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新疆的沙漠化防治区划。新疆沙漠化防治区划采用三级区划系统。其中一级区的区划,为与全国的防沙治沙治理区划相衔接,将《全国防沙治沙规划》中位于新疆的两个治理亚区作为本区划的一级分区,仅对分区名称作必要的调整。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二级和三级区的划分。鉴于新疆幅员广阔,各地貌区域沙漠化发生发展条件差异显着,为便于成果应用,二级区划主要依据大地貌单元进行划分。三级区划是在二级区划的基础上,根据中小自然地理单元、沙漠化成因、土地覆被类型、沙漠植被覆盖状况、风沙活动特征及危害状况、沙漠化防治难易程度、沙漠化防治对策一致性等多种因子中某一项或多项因子的差异进行划定。为定量(或半定量)反映这些差异以便于划区,经过分析和对比筛选,并考虑到资料可获取性,选取了沙尘天气指数(由年沙尘暴日数和年扬沙日数合并后分级生成)、土地覆被指数(由土地覆被类型和大地貌类型合并后赋指生成)、植被盖度指数(由NDVI值分级生成)、大风指数(由年大风日数分级生成)、海拔高程指数(由海拔高程分级生成)等五项因子作为三级区划的指标。然后,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支持下将这些指数通过指数和法模型生成沙漠化综合评级指数。根据综合评级指数及主导因子的差异,并参考自然地理单元界线、(非山地区)雨养植被界线、县级行政区划界线、耕居地人口密度(县域人口总数除以县域耕地、园地与居民点三者面积之和)、人口耕居地比重和(县域人口占全疆人口的比例与县域耕居地占全疆耕居地的比例之和)等辅助因子,划定各三级区划单位及其界线。经过上述区划过程,最终将全疆划分为2个一级区,7个二级区和22个三级区。论文最后归纳和提出了适用于新疆的生物、非生物防治技术及22项专项和综合性技术与模式,并针对各防治区的具体特点,分别提出了适用的防治技术与模式,主要包括封禁技术、封育技术、农田防护林营造技术、节水灌溉造林模式、林农间作、特色药用植物种植模式等。

杜金龙[9](2009)在《干旱盐渍区非饱和—饱和带水盐耦合模拟与调控 ——以焉耆盆地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焉耆盆地深处西北腹地新疆天山南麓,属大陆性干旱气候,拥有内陆最大淡水湖—博斯腾湖(简称博湖)。自20世纪50年代开辟为农垦区以来,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不完善的排水系统及大规模地表引水,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上升、博湖淡水收入减少,兼之特殊的气候与土壤条件,产生土壤次生盐渍化、地下水环境恶化及博湖水环境退化在内的一系列严重生态环境问题。为缓解乃至最终解决上述问题,应深入研究土壤水、地下水中水盐时空分布规律,构建符合实际的地下水流及溶质运移模型,提出合理的水盐宏观调控方案。论文首先分析焉耆盆地第四系土壤水、地下水含水介质岩性及水盐时空分布规律;利用HYDRUS1D软件构建一维非饱和—饱和水分及溶质运移模型(以典型区水盐监测点为例),设计合理的田间灌溉与洗盐制度;绘制研究区不同深度土壤岩性分区和地下水位埋深分区图,进行区域非饱和带综合分区,选取代表性土壤剖面确定非饱和—饱和带水盐交换关系,作为饱和地下水系统上边界条件,构建区域非饱和—饱和水流及溶质运移耦合数值模型;虚拟不同的水土利用方案,利用数值模型预测地下水流场及化学场变化趋势,确定研究区合理的水盐宏观调控模式,提出土壤盐渍化防治具体建议。得出如下主要认识与结论:1.第四系地下水含水系统包括山前潜水和平原承压—无压2个子含水系统;流动系统分为区域、中间和局部3级,区域流动系统包含4个中间流动系统。地下水自山前向博湖汇流,水位1140~1050 m,水力梯度2~0.5;水位动态以灌溉—蒸发型为主。地下水矿化度主要介于0~50g/L,自山前向博湖递增,且河流沿岸较低,排渠附近较高;按舒卡列夫分类法,地下水化学类型从西部、北部山前低矿化重碳酸盐型渐变为湖滨高矿化硫酸盐一氯化物型,东部、南部属高矿化硫酸盐一氯化物型或氯化物型。2.确定土壤岩性空间分布规律,绘制不同深度土壤岩性区划图及岩性组合类型区划图。土壤岩性从山前至博湖逐渐变细,依次为砂卵砾石、中一细砂、粉砂与粉细砂、粉土和粉质粘土;岩性剖面呈明显上细下粗特征,且越向盆地外缘上部细粒土厚度越薄。3.探讨不同土地类型土壤水盐时空分布规律。灌期耕地上层土壤水分增加明显,荒地水分变化不大,深部略有上升。耕地浅层水分动态曲线随灌溉同步波动,深部变化不大;荒地水分变化平稳。表层盐分从山前向博湖递增,开都河沿岸低于周边;据含盐量大小、变异性与表聚性,盐分剖面分为均布型、表聚型和振荡型。耕地盐分动态曲线分为春灌交替脱盐积盐期(4~7月)、相对稳定期(8~9月)及冬灌后积盐期(10~3月)。土壤盐分组成以SO42-(约40%)和C1-(约20%)为主;盐渍化类型以氯化物—硫酸盐为主:盐渍化程度荒地高于耕地,前者以盐土为主,后者以强盐渍化和中度盐渍化为主。4.建立地下水浅埋典型区一维土壤水分及溶质运移数值模型,提出可行的田间灌溉制度建议。土壤水分补给量与排泄量分别为1187.1mm/a、1039.0mm/a,补给量以灌溉入渗为主(占91.8%),排泄量以土壤水渗漏为主(占74.6%);水分储量变化不足5%,调蓄能力有限。土壤盐分补给量与排泄量分别为1210g/m2/a、5322g/m2/a,补给量以灌溉带入为主(占50.2%),排泄量以土壤水渗漏为主(占99.4%);盐分储量减少30%,呈明显脱盐状态。利用识别后数值模型预测土壤水盐变化趋势,确定800mm/a为最佳灌溉及洗盐定额,并依据作物生长规律提出可行的田间灌溉制度建议。5.根据土壤岩性、地下水位埋深及灌区分布状况,对研究区非饱和带进行综合分区。按地下水埋藏状况,可分为地下水深埋区(水位埋深大于3m)与浅埋区(水位埋深小于3m)。灌区地下水浅埋时土壤水与地下水间水盐双向运动,地下水深埋时仅存在土壤水单向补给地下水;非灌区地下水浅埋时仅存在地下水单向补给土壤水,地下水深埋时土壤水与地下水间不存在水盐交换。综合土壤岩性分区图、地下水位埋深图及灌区分布图,研究区划分为18个非饱和带综合分区,在土壤水与地下水存在水盐交换的14个区设置代表性土壤剖面S1~S14。利用HYDRUS1D软件建立土壤剖面S1~S14水流及溶质运移模型,计算非饱和—饱和带水盐交换量。灌区地下水浅埋时,地下水接受土壤水补给率为591~966mm/a(约占灌水49%~80%),通过土壤层进行的蒸散排泄率为391~1065mm/a;灌区地下水深埋时,地下水接受土壤水补给率为172~389mm/a(约占灌溉量14%~32%)。非灌区地下水浅埋时,地下水通过土壤层进行的蒸散率约为123~145mm/a。土壤岩性越细,地下水接受补给量与蒸散排泄量越大。土壤水与地下水间盐分交换量受水流通量、土壤含盐量、灌水矿化度和潜水矿化度影响。6.进行区域地下水水盐均衡分析,构建了非饱和—饱和水流及溶质运移耦合数值模型。地下水水分补给量为11.051×108m3/a,以侧向径流(40.42%)和渠系渗漏(38.47%)为主;水分排泄量为11.006×108m3/a,以蒸散发为主(52.40%),其次为排渠排泄(20.38%)与河流排泄(15.28%),人工开采量较小(8.4%)。盐分补给量为253.897×104t/a,以渠系渗漏为主(50.23%),侧向径流(27.92%)和灌溉入渗(20.26%)次之;盐分排泄量为255.615×104t/a,以排渠排泄(33.61%)与潜水蒸散(32.71%)为主,人工开采很少(6.4%)。非饱和—饱和数值模型以潜水面作为耦合界面(土壤水下边界、地下水上边界),实时计算非饱和—饱和带水盐交换量;从而提高了地下水上边界源汇项的计算精度,提高了数值模型的仿真程度。7.利用识别后地下水耦合模型,预测现状方案下地下水水位及矿化度变化趋势,观测孔水位预测结果显示:地下水深埋区曲惠乡和乌什塔拉回族乡,水位逐年上升;浅埋区乌拉斯台农场、包尔海乡和查汗诺尔乡等地水位年际变化不大,年内波幅增加,受灌溉影响明显。区域流场预测结果显示:和硕县水位明显上升(0~0.30m/a),博湖西部沿岸、开都河下游(焉耆县以南)、黄水河两岸、清水河沿岸及博湖南部局部水位下降(0.03~0.11m/a),其余地区变化不大。观测孔矿化度预测结果显示:大部分孔地下水矿化度上升,尤其21团、七个星镇和特尔里克镇等地。区域化学场预测结果显示:博湖西部、西北部广大平原地区,和硕县曲惠乡和乌拉斯台乡一带,南部局部地带以及博湖环湖地带,地下水矿化度均上升。8.虚拟水土开发方案,预测地下水水位及矿化度趋势,确定合理的水盐宏观调控模式。地下水开采量由0.924×108m3/a增加到4.056×108m3/a,其他条件保持不变,作为规划方案Ⅰ:在方案Ⅰ基础上,将田间灌溉定额减少至800mm/a,得到方案Ⅱ。方案Ⅰ的目标在于改变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中两者相对份额,减少渠系引水损失,改善地下水位状况;方案Ⅱ则在继承方案Ⅰ优势基础上,实现节水灌溉,进一步控制地下水水位上升及水质咸化趋势。从预测结果看,规划方案Ⅰ、Ⅱ与现状方案相比,地下水水位及矿化度均出现下降,且方案Ⅱ效果优于Ⅰ。从长期趋势看,方案Ⅱ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并趋于稳定,基本控制矿化度上升势头。可选择方案Ⅱ作为合理的水盐宏观调控模式。同时为保证地下水流场稳定,对局部地区地下水开采进行调整:包尔海农用灌溉水源地适当下调现有地下水开采量,东北部89800部队适当上调地下水规划开采量。9.提出土壤盐渍化防治措施。灌溉水来源上,增加地下水开采量(由0.924×108m3/a增加到4.056×108m3/a),减少地表水引水量;灌溉制度上,按照800mm/a灌溉定额进行节水灌溉,并对灌溉定额按作物生长阶段合理分配;灌溉方式上,土壤盐渍化区采用沟灌或大水喷灌,微咸水灌溉区采用滴灌,地下水深埋和土壤透水性能好地区采用渗灌;排水方式上,地下水深埋区采用井灌井排法压盐,浅埋区加强水平排盐强度、加深排渠深度、采用多级明渠与暗管结合排水排盐。同时配套采用生物改良、物理改良及化学改良等措施。本文特色和创新在于:(1)进行了焉耆盆地不同深度土壤岩性分区及土壤剖面岩性组合类型分区;(2)基于土壤岩性、地下水位埋深及灌区分布,进行区域非饱和带综合分区,模拟计算了各分区非饱和—饱和带水盐交换量;(3)以地下潜水面为耦合界面,构建并识别了区域非饱和—饱和水流及溶质运移耦合数值模型;(4)基于现状及虚拟水土开发方案,预测地下水水位及矿化度变化趋势,提出了合理可行的水盐宏观调控模式,给出了具体的土壤盐渍化防治建议。

闫文浩[10](2008)在《塔里木河下游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生态恢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在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人类活动直接影响到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在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和产业化加快的形势下,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了巨大持久的压力,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在国土资源、水资源等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保证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生态恢复的效果。通过研究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便于加深对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态势的理解,以使生态恢复的思路、目标、原则、措施具有针对性。因此,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和生态恢复研究,对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塔里木河下游位于新疆尉犁、若羌县境内,东接库鲁克沙漠,西接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新疆经青海通往祖国内地的一条重要通道。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库鲁克两大沙漠逐渐合拢,绿色走廊濒临毁灭。塔河下游生态环境质量的恶化,直接影响着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成为制约自然、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受损生态的恢复成为流域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通过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进行科学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生态恢复研究,对塔河下游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和生态恢复,以及同类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和生态恢复研究提供理论、方法。文章在大量分析的基础上,以遥感和GIS为技术支持,建立数据库,利用景观格局分析、地学图谱分析等方法对塔里木河下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动态研究,并划分生态功能区。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从1990年到2005年耕地景观、林地景观和草地景观面积表现出减少的趋势;未利用地面积则持续增加并有加速增加的趋势;水体景观面积也呈增加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塔里木河下游多次输水的结果。从景观格局指数上看,多样性指数变化不大,程度略低,1990年和2005年分别为0.95和0.75,表明整个区域的景观异质性减弱,生态系统趋于不稳定状态。整个研究区的破碎化指数较小,基质特征较明显。景观优势度较小,表明区域内景观类型所占比例差别不太大。总的来说,塔河下游生态环境整体尚处于不良状态,主要是因为有大部分的未利用地景观作为基质。(2)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整体尚处于不良状态,根本原因是人口的增加和低效的垦荒、弃耕,造成下游来水量日益减少,引起地表水与地下水转换的途径被切断。在强烈蒸发和蒸腾作用下地下水位不断下降,一些耐受性强的天然植被生长受到抑制、繁殖更新能力受到破坏,而浅根系植物则因无法得到水分补给而死亡。失去天然植被保护的地表逐渐沙化,随着这一过程的不断加剧造成塔里木河下游生态问题日益严重。值得深思的是,在大环境背景的前提下,只是因为人类活动改变了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和人为造成流域水文过程的破坏,就引起生态环境退化如此严重,这除了说明必须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高效利用外,还证明了开展干旱区流域水文过程与生态环境演变关系研究的重要意义。(3)对于塔里木河下游的生态恢复,应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中心,以天然绿洲和绿洲—荒漠过渡带的生态环境改善为重点,以植被和水体维护为突破口,以现状生态的保护为基础,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综合权衡经济价值与环境需要,在维护自然生态的同时分阶段的扩大人工绿洲生态,建立融自然和人工为一体的镶嵌式流域生态系统。实施大区封育控制,小区优化建设,以防治荒漠化为重点,不同断流地段确定不同生态恢复目标,在维护自然生态的基础上积极加强人工生态建设。可采取的主要调控措施包括封育、生态输水、退耕还林还草、构建绿洲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互动模式等。本论文的研究特色在于:运用3S技术,以遥感数据为基本资料,建立遥感影像判读图谱,将图谱与传统分类原则相结合,对研究区进行景观分类。对研究区影像以计算机分类(非监督分类与监督分类方法)为主,目视解译为辅,两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类。加之以图谱直观显示土地利用变化和采用景观格局指标来度量塔里木河下游的景观是否合理,就能清晰地把握区域土地利用时空格局的变化情况,从而为该地区的景观生态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二、孔雀河区段地下水水位骤涨原因及危害初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孔雀河区段地下水水位骤涨原因及危害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罗布泊地区盐岩若干工程特性室内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罗布泊盐岩研究概况
        1.2.2 相图理论研究现状
        1.2.3 二灰加固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罗布泊盐岩、卤水概况及其组成分析研究
    2.1 概述
    2.2 罗布泊盐岩概况
        2.2.1 盐岩的物理化学性质
        2.2.2 盐岩的其他性质
        2.2.3 盐岩可溶性盐含量分析
        2.2.4 盐岩的X射线衍射定性分析试验
    2.3 罗布泊地区地下饱和卤水概况
        2.3.1 罗布泊湖盆中心地下卤水矿化度及离子浓度的测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罗布泊盐岩基本室内试验
    3.1 概述
    3.2 盐岩室内击实试验
        3.2.1 试验方法与步骤
        3.2.2 盐岩击实试验结果
    3.3 盐岩的抗剪强度室内试验
        3.3.1 试验方法与步骤
        3.3.2 直剪试验结果分析
    3.4 盐岩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3.4.1 试验方法与步骤
        3.4.2 试验结果分析
    3.5 重塑盐岩的单轴压缩试验
        3.5.1 试验方法与步骤
        3.5.2 实验结果数据整理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罗布泊盐岩路基强度形成机理分析
    4.1 概述
    4.2 天然盐岩强度机理分析
    4.3 晶体
        4.3.1 晶体性质
        4.3.2 晶格理论
        4.3.3 氯化钠晶体结构
        4.3.4 氯化钠晶体化学键强弱对晶体强度的影响
    4.4 盐岩压实机理研究
        4.4.1 盐岩粉末压实再结晶机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重塑盐岩盐胀试验
    5.1 概述
    5.2 盐岩盐冻胀试验内容与方法
        5.2.1 试验仪器
        5.2.2 试验方案设计
        5.2.3 试样制备过程
        5.2.4 试验操作步骤
    5.3 重塑盐岩路基填料盐冻胀试验结果分析
        5.3.1 试样盐胀数据
        5.3.2 试样在各温度区间变形量大小
        5.3.3 试样盐胀变形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5.4 冻融循环对盐岩膨胀量的影响
    5.5 重塑盐岩盐胀机理分析
        5.5.1 水盐体系相平衡基本理论
        5.5.2 NaCl—Na_2SO_4—H_2O三元水盐体系相图的测定
    5.6 NaCl—Na_2SO_4—H_2O三元水盐体系相图中点、线、面的含义
        5.6.1 点
        5.6.2 线
        5.6.3 面
    5.7 重塑盐岩盐胀机理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无机结合料加固重塑盐岩
    6.1 概述
    6.2 石灰与粉煤灰基本性质试验
    6.3 石灰粉煤灰加固盐岩机理
    6.4 试验方案
    6.5 试验结果
        6.5.1 击实试验结果
        6.5.2 石灰粉煤灰加固盐岩直接剪切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盐胀变形试验结果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雅鲁藏布江调水入疆线路及其超长隧洞(深斜井)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雅鲁藏布江调水入疆工程方案研究
    2.1 雅鲁藏布江调水至新疆的可行性方案
    2.2 雅鲁藏布江调水入疆实施后的预期效益及意义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雅鲁藏布江调水入疆工程的超长输水隧洞施工技术研究
    3.1 雅江调水至新疆工程中TBM穿越复杂地质条件段的超前地质预报技术
    3.2 雅鲁藏布江调水入疆中超长输水隧洞的施工方法与TBM机型选择
    3.3 雅鲁藏布江引水至新疆工程中TBM施工的通风系统与出渣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雅鲁藏布江调水入疆工程中深斜井倾角试验研究
    4.1 试验概况
    4.2 模型设计与内容
    4.3 试验结果分析
    4.4 雅鲁藏布江调水入疆工程深斜井倾角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雅鲁藏布江调水入疆中深斜井施工与出渣技术研究
    5.1 深斜井的设计
    5.2 深斜井的施工
    5.3 斜井扩挖时出渣安全措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干旱区绿洲水环境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响应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干旱区绿洲研究概述
        1.2.2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进展
        1.2.3 污染物总量控制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焉耆盆地绿洲概况
    2.1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条件
        2.1.4 芦苇湿地
    2.2 水文、水资源概况
        2.2.1 河流湖泊
        2.2.2 地表水
    2.3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3.1 区域行政区划
        2.3.2 人口及其分布特征
        2.3.3 经济及其发展概况
    2.4 流域生态与环境问题
        2.4.1 绿洲环境问题突出
        2.4.2 湖泊水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2.5 本章小结
3 焉耆盆地绿洲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
    3.1 遥感数据处理
        3.1.1 遥感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3.1.2 图像分类及分类方法
        3.1.3 图像分类后处理
    3.2 定量分析方法与模型
        3.2.1 LUCC数量变化模型
        3.2.2 LUCC转移矩阵模型
        3.2.3 LUCC程度变化模型
    3.3 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过程
        3.3.1 焉耆绿洲土地利用概况
        3.3.2 LUCC数量变化分析
        3.3.3 LUCC动态变化过程分析
        3.3.4 LUCC变化程度分析
    3.4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力
        3.4.1 自然驱动因子
        3.4.2 人为驱动因子
    3.5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水质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焉耆绿洲稳定性和适宜性研究
    4.1 绿洲用水结构分析
    4.2 绿洲生态系统需水量研究
        4.2.1 绿洲生态系统需水量计算方法
        4.2.2 绿洲总需水量
        4.2.3 绿洲耗水结构
    4.3 绿洲生态适宜分析
        4.3.1 绿洲适宜面积数学模型
        4.3.2 流域适宜规模
    4.4 本章小结
5 博斯腾湖水环境变化及评价
    5.1 研究方法与数据
        5.1.1 研究方法
        5.1.2 数据来源与数据预处理
    5.2 水质现状及评价结果
        5.2.1 基于因子分析的评价指标筛选
        5.2.2 基于聚类分析的样本点分组
        5.2.3 水功能区划
        5.2.4 水质现状评价
    5.3 博斯腾湖水质变化趋势及成因分析
        5.3.1 水质变化趋势
        5.3.2 水质污染原因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水功能区水质目标的盐分总量控制
    6.1 矿化度现状及控制区段划分
        6.1.1 矿化度现状评价
        6.1.2 控制单元基本划分指标
        6.1.3 控制单元划分结果
    6.2 矿化度模拟以及纳污能力计算
        6.2.1 水质及纳盐能力模型
        6.2.2 模型验证
        6.2.3 矿化度计算结果
        6.2.4 纳污能力计算
    6.3 目标约束下的总量控制
        6.3.1 优先控制单元筛选
        6.3.2 控制单元矿化度总量控制
        6.3.3 各排渠入河矿化度总量控制计算
    6.4 污染物总量控制与治理对策
        6.4.1 点源污染控制措施
        6.4.2 面源污染控制措施
        6.4.3 其他控制措施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资源环境约束下的新疆地区城市滨河景观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河流水系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1.1.2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与要求
        1.1.3 “一带一路”战略的迫切要求
        1.1.4 新疆地区城市滨河景观研究的紧迫性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及实践成果
        1.3.1 国外滨河区研究历程
        1.3.2 国内滨河区研究方向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论文研究方法
        1.4.3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新疆地区城市滨河区建设理论综述
    2.1 论文研究的主题界定
        2.1.1 水资源
        2.1.2 气候资源
        2.1.3 城市滨河区
    2.2 新疆地区资源环境概述
        2.2.1 新疆地区水资源现状条件
        2.2.2 新疆地区气候资源现状条件
    2.3 新疆城市滨河区建设必要性分析
        2.3.1 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契机
        2.3.2 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途径
        2.3.3 满足干旱地区居民亲水需求的现实需要
    2.4 新疆城市滨河区建设可行性分析
        2.4.1 基础条件较好
        2.4.2 水源储量较大
        2.4.3 建设绩效较高
    2.5 新疆气候与水资源条件对滨河区景观建设的制约
        2.5.1 河流稳定性较差
        2.5.2 四季水文状况迥异
        2.5.3 容易断流与干涸
        2.5.4 河床防渗要求高
3 新疆地区城市滨河区建设实践总结
    3.1 新疆地区城市滨河区建设类型
        3.1.1 现有河流的改造
        3.1.2 渠改河
        3.1.3 新开挖河流
    3.2 新疆地区城市滨河区设计案例
        3.2.1 库尔勒市—孔雀河风景旅游带
        3.2.2 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河风景旅游带
        3.2.3 阿克苏—多浪河风景旅游带
    3.3 建设效果评述
        3.3.1 产生了积极的效益
        3.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4 资源环境约束下的新疆地区城市滨河区景观设计
    4.1 城市滨河区景观规划对策
        4.1.1 面临的问题
        4.1.2 保持水系生命力
        4.1.3 保证水系稳定性和连续性
        4.1.4 构建完整的水系网络
        4.1.5 发展节水型景观
        4.1.6 传承与创造城市水系文化
    4.2 滨河区设计模式探究
        4.2.1 河流 “湖泊化”
        4.2.2 案例分析—库尔勒市杜鹃河
        4.2.3 河流 “公园化
        4.2.4 案例分析—呼图壁河治理
    4.3 城市滨河区景观设计要素
        4.3.1 河流形态
        4.3.2 河道断面
        4.3.3 生态驳岸
        4.3.4 拦蓄设施
        4.3.5 亲水设施
5 实践案例:石河子二宫干渠水利生态改造工程设计
    5.1 认识解读
        5.1.1 历史人文资源
        5.1.2 地理环境资源
        5.1.3 石河子高新区
    5.2 项目概况
        5.2.1 项目规模
        5.2.2 现状解读
        5.2.3 面临挑战
    5.3 总体构思
        5.3.1 设计理念
        5.3.2 设计目标
        5.3.3 设计策略
        5.3.4 设计原则
    5.4 总体设计
        5.4.1 总平面设计
        5.4.2 景观空间结构
        5.4.3 重要景观节点设计
    5.5 专项设计
        5.5.1 水利设计
        5.5.2 绿化设计
        5.5.3 竖向设计
        5.5.4 交通规划
        5.5.5 防冻胀设计
        5.5.6 防渗设计
        5.5.7 小品设计
        5.5.8 铺装设计
6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相关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5)农业开发对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
    1.7 技术路线
    1.8 研究创新
第二章 基本理论、方法与研究对象
    2.1 基本理论工具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博弈论、外部性理论、公共物品与产权理论
        2.1.3 生态经济理论
        2.1.4 需求与供给、生态平衡与生态承载力理论
        2.1.5 其它相关研究理论
    2.2 基本方法选择
        2.2.1 新制度经济分析方法
        2.2.2 实证与规范分析方法
        2.2.3 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
第三章 塔里木河流域经济社会与自然地理概况
    3.1 塔里木河流域"四源一干"基本组成
        3.1.1 流域"四源一干"组成与上中下游分布
        3.1.2 流域水资源基本情况
    3.2 塔里木河流域人口经济发展状况
        3.2.1 流域所属行政区划
        3.2.2 流域人口发展状况
        3.2.3 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3.3 塔里木河流域自然气候状况
        3.3.1 流域地理与自然概况
        3.3.2 流域气候特征
    3.4 塔里木河流域绿洲与绿洲农业
        3.4.1 绿洲及绿洲农业的特点
        3.4.2 塔里木河流域绿洲农业发展
        3.4.3 流域绿洲与绿洲农业的演替
第四章 塔里木河流域农业开发历史与变迁
    4.1 塔里木河流域农业开发的历史和成就
        4.1.1 历史时期塔里木河流域农业开发变迁
        4.1.2 近现代塔里木河流域农业开发历史变迁
    4.2 塔里木河流域农业开发用水历史变迁
        4.2.1 农业灌溉以人就水阶段
        4.2.2 农业灌溉以水就人阶段
        4.2.3 农业灌溉以水就地阶段
        4.2.4 现代节水农业发展
    4.3 近代塔里木河流域农业开发与农业灌溉发展
        4.3.1 流域农业土地开发规模变迁
        4.3.2 流域现状耕地和灌溉面积
        4.3.3 农业水利设施发展历史与现状
    4.4 阿瓦提县与31团人口、耕地与经济增长个案分析
第五章 农业开发对流域水资源利用影响及生态效应
    5.1 农业开发对流域水资源可利用总量变化的影响
        5.1.1 农业开发导致流域干流水资源减少
        5.1.2 农业开发导致源流区耗水增加
    5.2 农业开发对流域上中下游水资源分配产生影响
        5.2.1 农业开发对流域源流出水量无直接影响
        5.2.2 农业开发导致流域上中下游水资源分配失衡
        5.2.3 流域上中下游耗水模型
    5.3 农业开发对流域不同水资源消费对象的影响
        5.3.1 农业开发导致流域出现生态需水缺口
        5.3.2 农业开发用水占流域生产、生活用水比例过大
    5.4 农业开发对流域水资源利用影响的生态环境效应
        5.4.1 农业开发导致流域水环境恶化
        5.4.2 农业开发导致流域天然植被衰退
        5.4.3 农业开发导致流域土地荒漠化
第六章 农业开发对水资源利用影响的成因
    6.1 公共物品产权不清与市场机制缺失导致水土开发失序
        6.1.1 水土资源的公共物品属性与"公地悲剧"
        6.1.2 农业水权关系不清与水权管理机制失灵
        6.1.3 农业水价形成机制缺失与市场分配机制失灵
    6.2 流域分割管理与九龙治水导致流域"抽刀断水水不流"
        6.2.1 跨流域的源流与干流管理体制分割
        6.2.2 地方与兵团跨区域管理体制分割
        6.2.3 农业、水利与生态多头管理机制分割
    6.3 生态经济人缺失与利益主体博弈造成行为外部性
        6.3.1 经济人与生态经济人评述
        6.3.2 流域多重资源利益主体博弈
        6.3.3 涉及不同利益主体的监督与管理不够
第七章 农业开发与水资源利用的农户行为选择调查分析
    7.1 农户行为调查的组织情况与数据采集分析
        7.1.1 农户行为选择问卷调查的组织与管理
        7.1.2 被调查农户的家庭基本情况
        7.1.3 农户耕地和耗水增加验证了流域水土持续开发现象
    7.2 农户对农业开发与水资源利用影响的认知
        7.2.1 农户认为造成流域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开荒行为
        7.2.2 农户认为农业开发导致流域上中下游水资源分配利用失衡
        7.2.3 农户认为对流域的管理分割是流域持续开荒的主要原因
    7.3 农户对农业开发与水资源利用影响的行为选择
        7.3.1 农户认为要获得长远发展依然是要多搞农业
        7.3.2 农户认为农业开发行为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流域生态环境
    7.4 对农户认知与行为选择调查的分析
第八章 水资源约束下的流域管理与水土资源开发对策
    8.1 强化流域的统一协调管理
        8.1.1 建立以水为核心的流域开发发展战略
        8.1.2 建立统筹全流域发展的水土资源管理体制
        8.1.3 加强对流域共享水土资源利益主体的协调管理
        8.1.4 加强对流域农业开荒与违规用水的执法监督力度
    8.2 强化流域水土公共资源的产权管理
        8.2.1 明晰流域水土公共资源的产权
        8.2.2 加强以水资源为核心的产权管理体系建设
        8.2.3 加强流域公共资源产权的监督管理与利益落实
    8.3 建立合理的市场调节机制与"生态经济人"行为塑造
        8.3.1 建立基于市场经济的水权交易体系
        8.3.2 建立科学合理的水资源价格体系
        8.3.3 "生态经济人"行为塑造与市场机制建设
    8.4 促进农业进步与流域经济社会发展
        8.4.1 大力推进节水农业发展
        8.4.2 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8.4.3 促进流域人口、经济与资源、生态协调发展
第九章 结语
致谢
作者简历
附录: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导师评阅表

(6)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市场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倡导综合管理与流域管理的发展趋势
        1.3.2 国外的水管理实践
        1.3.3 我国的水管理发展及新《水法》规定
        1.3.4 我国发展水市场的代表性观点
        1.3.5 国外水务市场配置经验
        1.3.6 塔河水权市场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结构
    1.6 研究特色与不足
第2章 基本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产权
        2.1.2 水资源
        2.1.3 水权
        2.1.4 水权市场
        2.1.5 可持续的水利用
        2.1.6 生态环境需水
    2.2 理论基础
        2.2.1 国外典型水权制度
        2.2.2 系统论
        2.2.3 生态安全格局
        2.2.4 “点-轴系统”理论
        2.2.5 生态经济效益观
第3章 塔里木河流域现状及历史演变
    3.1 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
        3.1.1 自然地理
        3.1.2 生态环境
    3.2 绿洲
        3.2.1 绿洲的特点
        3.2.2 产业演变
        3.2.3 空间演变
        3.2.4 环境演变
    3.3 社会经济
        3.3.1 现状概况
        3.3.2 变化
    3.4 水资源
        3.4.1 初始型
        3.4.2 发展型
        3.4.3 增长型
        3.4.4 协调持续型
    3.5 变迁原因
        3.5.1 自然条件
        3.5.2 人类活动
        3.5.3 人口增长
        3.5.4 管理不善
第4章 塔里木河流域治理回顾与反思
    4.1 流域的治理工作
        4.1.1 资源调查、考察与流域规划
        4.1.2 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4.1.3 塔里木河干流整治工作
        4.1.4 水政水资源管理
    4.2 流域治理总体思路及方案
        4.2.1 治理思路
        4.2.2 治理方案
    4.3 水资源配置现状
    4.4 反思
        4.4.1 修建山区水库
        4.4.2 利用地下水
        4.4.3 地州水量分配
        4.4.4 生态用水
        4.4.5 水资源管理
    4.5 近期治理效果
        4.5.1 治理进程
        4.5.2 问题及原因
第5章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战略
    5.1 目标
        5.1.1 流域发展战略目标
        5.1.2 水资源管理流程再造
    5.2 约束条件
        5.2.1 自然及生态环境
        5.2.2 国家安全
        5.2.3 经济发展
        5.2.4 社会发展
    5.3 水资源配置规划
        5.3.1 水资源配置的原则
        5.3.2 水资源系统
        5.3.3 绿洲-河流空间布局
        5.3.4 水资源配置模型
    5.4 水资源调控措施
        5.4.1 水量调控方法的发展
        5.4.2 人工调控与自然调控
        5.4.3 系统调控
        5.4.4 蓄水工程
    5.5 绿洲管理
        5.5.1 天然绿洲
        5.5.2 绿洲景观
        5.5.3 水资源管理
第6章 塔里木河流域初始水权配置
    6.1 水权
    6.2 配置前提
        6.2.1 流域整体水土规划
        6.2.2 初始水权界定的前提
    6.3 配置原则
        6.3.1 可持续利用原则
        6.3.2 公平公正原则
        6.3.3 权责统一原则
    6.4 配置模型
        6.4.1 配置单元
        6.4.2 构想模型
    6.5 水权界定依据
        6.5.1 耕地面积
        6.5.2 人口
第7章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市场配置
    7.1 水市场
    7.2 水价
        7.2.1 水价概念
        7.2.2 市场水价失真
        7.2.3 水价失灵
        7.2.4 农业水价
    7.3 水权交易
        7.3.1 水权补偿
        7.3.2 水权市场层次
    7.4 供水与计量
    7.5 市场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西北干旱地区城市河流建设理论与实践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2.2 研究的方法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西北干旱地区
        1.3.2 城市河道
        1.3.3 城市河流
    1.4 论文的探新与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城市河流建设理论综述与实践总结
    2.1 城市河流建设相关理论
        2.1.1 水力学
        2.1.2 水生态学
        2.1.3 生态水工学
        2.1.4 景观学
    2.2 国内外城市河流建设实践
        2.2.1 国外城市河流建设实践
        2.2.2 国内城市河流建设与治理发展演变
    2.3 理论和实践综述
第三章 西北干旱地区城市河流建设分析
    3.1 干旱与河流——一对看似矛盾的融合物
        3.1.1 西北干旱地区城市河流建设的必要性
        3.1.2 西北干旱地区城市河流建设的可行性
    3.2 西北干旱地区气候及水文地质条件对城市河流的影响
        3.2.1 以高山融雪水为主要水源,河流的稳定性与连续性较差
        3.2.2 缺乏常流水系,造成大部分地区河流水源不足
        3.2.3 四季温差大,造成不同季节河流的水文状况迥异
        3.2.4 河水蒸发大,加剧河流的断流与干涸
        3.2.5 河床渗透性强,防渗要求高
    3.3 水资源制约下的西北干旱地区城市河流建设实践分析-以新疆为例
        3.3.1 水乡之城——库尔勒市
        3.3.2 新疆其它城市河流建设
        3.3.3 新疆城市河流建设效果评述
第四章 西北干旱地区城市河流设计体系建构
    4.1 西北干旱地区城市河流的建设类型及比较
        4.1.1 河流的建设类型
        4.1.2 三种建设类型的比较
    4.2 西北干旱地区城市河流的基本特征
        4.2.1 水源的可控制性
        4.2.2 功能的复合性
        4.2.3 水体形态及流量的季节性变化
    4.3 西北干旱地区城市河流设计理念
        4.3.1 建设资源节约型河流
        4.3.2 建设自然生态型河流
        4.3.3 建设具有西北干旱地区地域特色的河流
    4.4 西北干旱地区河流设计模式
        4.4.1 湖泊型河流——河流"湖泊化"
        4.4.2 生态河谷型河流"——河流"公园化
        4.4.3 两种河流设计模式的比较
    4.5 西北干旱地区城市河流设计要素
        4.5.1 河流形态
        4.5.2 河道断面
        4.5.3 河床及河道流态
        4.5.4 生态驳岸
        4.5.5 拦蓄设施
        4.5.6 亲水设施
        4.5.7 河流宽度确定
        4.5.8 河道的"硬化"与"软化"
        4.5.9 防冰与防风
第五章 结语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新疆沙质荒漠化防治区划及分区防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与关键的科学问题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项目来源和经费支持
第二章 新疆沙漠化形成背景及演变过程
    2.1 新疆沙漠化现状分析
        2.1.1 新疆沙漠化的空间分布格局
        2.1.2 新疆沙漠化的主要形式
        2.1.3 新疆沙漠化的主要危害状况
    2.2 新疆沙漠化形成背景
    2.3 新疆沙漠化演化过程
        2.3.1 新疆沙漠化演化历史
        2.3.2 新疆沙漠化发展趋势
第三章 新疆沙漠化防治区划研究
    3.1 已有的相关工作简介
    3.2 新疆沙漠化防治区划的目标、原则及方法
    3.3 新疆沙漠化防治区划的指标体系
    3.4 新疆沙漠化防治区划方案
第四章 新疆沙漠化分区防治技术与模式
    4.1 新疆沙漠化防治的指导思想、战略思路与对策
        4.1.1 指导思想
        4.1.2 战略思路与对策
    4.2 新疆沙漠化分区防治技术与模式
        4.2.1 新疆沙漠化防治适用技术与模式
        4.2.2 新疆沙漠化分区适用防治技术与模式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区划成果表格
附录 B 新疆沙漠化适用防治技术与模式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9)干旱盐渍区非饱和—饱和带水盐耦合模拟与调控 ——以焉耆盆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1.2.1 土壤水盐运移机理
        1.2.2 土壤水盐运动参数特性
        1.2.3 土壤水盐模型
        1.2.4 区域地下水水盐运移模型
        1.2.5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2.6 焉耆盆地地下水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焉耆盆地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交通地理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水文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区域地质条件
        2.3.1 地层
        2.3.2 构造
    2.4 水土开发存在问题
        2.4.1 土壤次生盐渍化
        2.4.2 博湖环境恶化
        2.4.3 湖滨湿地生境退化
        2.4.4 孔雀河流域生境恶化
第三章 焉耆盆地第四系地下水系统
    3.1 地下水系统概念
    3.2 第四系地下水含水系统
        3.2.1 含水介质岩性
        3.2.2 含水系统结构
    3.3 第四系地下水流动系统
        3.3.1 地下水流动系统划分
        3.3.2 地下水补排特征
        3.3.3 地下水径流特征
        3.3.4 地下水化学场特征
    3.4 非饱和带特征
        3.4.1 非饱和带范围
        3.4.2 非饱和带岩性
        3.4.3 非饱和水分特征
        3.4.4 非饱和带盐分特征
    3.5 小结
第四章 田间土壤水盐运移分析与模拟
    4.1 典型区概况
    4.2 土壤水盐时空分布
        4.2.1 土壤水分时空分布
        4.2.2 土壤盐分时空分布
    4.3 土壤水盐均衡分析
        4.3.1 土壤水分均衡分析
        4.3.2 土壤盐分均衡分析
    4.4 土壤水盐数值模拟
        4.4.1 概念模型
        4.4.2 数学模型
        4.4.3 数值模型
        4.4.4 模型参数
        4.4.5 模型识别
    4.5 土壤水盐预测与调控
        4.5.1 模型预测及灌溉量确定
        4.5.2 田间灌溉方案
    4.6 小结
第五章 区域非饱和—饱和带水盐交换
    5.1 非饱和—饱和带水盐交换及影响因素
        5.1.1 非饱和带与饱和带关系
        5.1.2 土壤岩性及非饱和带分区
        5.1.3 植被分布状况
    5.2 非饱和—饱和带水盐交换量计算
        5.2.1 模型参数
        5.2.2 初始条件
        5.2.3 边界条件
        5.2.4 根系吸水
    5.3 结果分析
        5.3.1 非饱和—饱和带水盐交换量
        5.3.2 非饱和带下边界变化
    5.4 小结
第六章 地下水水盐均衡分析与数值模拟
    6.1 地下水水盐均衡分析
        6.1.1 均衡区范围
        6.1.2 水盐均衡方程
        6.1.3 水盐补给项
        6.1.4 水盐排泄项
        6.1.5 水盐均衡计算
    6.2 地下水水盐数值模拟
        6.2.1 模拟范围
        6.2.2 概念模型
        6.2.3 数学模型
        6.2.4 数值模型
        6.2.5 模型参数及源汇项预估
        6.2.6 模型识别
第七章 地下水水位、矿化度动态预测
    7.1 现状方案地下水水位及矿化度预测
        7.1.1 地下水位动态预测
        7.1.2 地下水矿化度动态预测
    7.2 规划方案地下水水位及矿化度预测
        7.2.1 规划方案设计
        7.2.2 地下水水位及矿化度动态预测
        7.2.3 地下水流场及化学场预测
        7.2.4 地下水水盐均衡预测
    7.3 土壤盐渍化治理措施
        7.3.1 农业及水利工程措施
        7.3.2 生物改良措施
        7.3.3 物理改良措施
        7.3.4 化学改良措施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10)塔里木河下游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生态恢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生态恢复研究现状及趋势
    1.1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1.1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主要内容
        1.1.2 国外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现状
        1.1.3 国内土地利用/履盖变化研究的现状
        1.1.4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1.2 生态恢复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生态恢复研究的内涵
        1.2.2 国外生态恢复研究进展
        1.2.3 国内生态恢复研究进展
        1.2.4 生态恢复研究展望
第2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选题意义
    2.2 研究现状
    2.3 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2.5 考察路线
第3章 塔里木河下游的环境条件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塔里木河流域概况
        3.1.2 塔里木河下游概况
    3.2 自然环境概况
        3.2.1 地形地貌
        3.2.2 气候
        3.2.3 水文
        3.2.4 土壤
        3.2.5 植被
    3.3 社会经济概况
第4章 塔里木河下游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4.1 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4.1.1 数据来源
        4.1.2 遥感数据的预处理
        4.1.3 遥感数据波段选择
        4.1.4 分类过程
    4.2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信息的提取
        4.2.1 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分析
        4.2.2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分析
        4.2.3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
        4.2.4 土地利用空间差异分析
    4.3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
        4.3.1 景观格局指标体系的建立
        4.3.2 景观格局指数结果分析
    4.4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4.4.1 自然驱动因素分析
        4.4.2 人文驱动因素分析
第5章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问题与生态恢复途径
    5.1 生态退化现状及成因
        5.1.1 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
        5.1.2 天然植被衰败
        5.1.3 水环境质量日趋严重
        5.1.4 生物多样性丧失
    5.2 生态恢复的思路、目标及原则
        5.2.1 生态恢复的思路
        5.2.2 生态恢复的目标
        5.2.3 生态恢复的原则
    5.3 生态恢复的主要措施
        5.3.1 封育
        5.3.2 生态输水
        5.3.3 人工生态建设
        5.3.4 退耕还草还林
    5.4 生态恢复的对策
        5.4.1 实施分段分区治理
        5.4.2 景观功能分区及优化
        5.4.3 完善流域水权制度建设
        5.4.4 构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互动模式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6.1.1 塔河下游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现状和原因
        6.1.2 塔河下游生态变化的现状和原因
        6.1.3 塔河下游生态恢复的基本思路和调控措施
    6.2 讨论
        6.2.1 景观格局优化问题
        6.2.2 生态恢复综合评价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四、孔雀河区段地下水水位骤涨原因及危害初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罗布泊地区盐岩若干工程特性室内试验研究[D]. 阿不都沙拉木·买买提艾力. 长安大学, 2020(06)
  • [2]雅鲁藏布江调水入疆线路及其超长隧洞(深斜井)施工技术研究[D]. 蒲升阳.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 [3]干旱区绿洲水环境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响应关系研究[D]. 崔宏. 西安理工大学, 2017(11)
  • [4]资源环境约束下的新疆地区城市滨河景观规划设计[D]. 牛磊.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5]农业开发对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影响及对策研究[D]. 雍会. 石河子大学, 2011(05)
  • [6]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市场配置研究[D]. 周莉荔. 新疆农业大学, 2010(06)
  • [7]西北干旱地区城市河流建设理论与实践探讨[D]. 刘天雄. 中南大学, 2010(02)
  • [8]新疆沙质荒漠化防治区划及分区防治模式研究[D]. 阿力木江.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9(01)
  • [9]干旱盐渍区非饱和—饱和带水盐耦合模拟与调控 ——以焉耆盆地为例[D]. 杜金龙. 中国地质大学, 2009(11)
  • [10]塔里木河下游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生态恢复研究[D]. 闫文浩. 陕西师范大学, 2008(06)

标签:;  ;  ;  ;  ;  

孔雀河段地下水位突然上升原因及危害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