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载作用下沥青路面结构响应研究

动载作用下沥青路面结构响应研究

一、动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结构响应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马宪永,全蔚闻,董泽蛟,司春棣,李韶华[1](2021)在《随机不平度激励下车辆-沥青路面动力学响应分析》文中认为高效准确地获取随机不平度激励下车辆-沥青路面交互作用特性,对路面友好型车辆设计、路面服役性能评估极为必要。采取解析法和顺序解耦的求解思路,首先推导随机不平度激励下1/4车辆模型的随机动荷载;而后借助相对坐标变换和Fourier积分变换,基于波传递方法,推导移动车辆随机动荷载作用下黏弹性多层体系沥青路面动力响应解析解,并编制相应的数值计算程序。通过车辆-路面动力学响应算例分析,得出沿车辆移动方向各纵向位置处的沥青路面动力响应幅值与随机动荷载相关。通过车辆-路面系统参数影响分析,可以发现,降低悬架和轮胎刚度系数、增大悬架阻尼系数可以降低沥青层底纵向应变,有利于提高路面疲劳寿命;轮胎阻尼系数对路面动力响应几乎无影响;路面不平度的劣化会显着加剧路面疲劳损伤;增大车辆移动速度会降低沥青层底纵向应变均值,但会增大其变异系数,故为了准确评估路面疲劳寿命,需充分考虑车辆移动速度对动力响应均值和变异系数的综合影响。

姚义胜[2](2021)在《基于泡沬轻质土复合路基的半刚性路面结构优化及动力响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泡沫轻质土是一种由水泥、泡沫及外掺料加水搅拌制成的新型路基填筑材料,具有自重轻、模量高、施工便捷等特征,在桥头跳车、路基拓宽、支挡结构等诸多工程场景中得以应用。为充分发挥泡沫轻质土技术优势,有工程将其应用于土质路基上部而形成复合路基,实践证明,该复合路基可有效改善路面结构受力,其应用受到了工程界的广泛关注。然而,由于缺乏相应研究成果,工程设计单位未能对复合路基上部半刚性路面结构组合进行调整优化,而采用直接加铺常规半刚性路面典型结构的形式,建设成本较高。因此,为保证新型道路结构达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与经久耐用的目的,本文拟从经济性与耐久性两个不同的控制原则出发,针对基于泡沫轻质土复合路基的半刚性路面结构开展优化研究。为此,本文首先通过室内模型试验与路面结构力学分析,验证了泡沫轻质土复合路基的适用性及技术优势。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分析与单因素分析结合的方法,推荐了基于泡沫轻质土复合路基半刚性路面结构的基本型式,并分别基于经济性与耐久性原则,提出了该新型路面结构的优化方案设计思路。同时,采用动三轴试验测定了泡沫轻质土的动弹模、阻尼比等力学指标,开展了三维有限元动力分析,研究了车速与荷载变量等因素对优化方案的影响规律,验证了该新型路面结构的动力稳定性。依据研究成果,取得如下主要结论:1.泡沫轻质土路基模型竖向加载试验表明,在达到峰值破坏荷载之前,其荷载一位移曲线具有明显的线弹性变化特征,且其破坏荷载远高于泡沫轻质土路基所受压应力,验证了泡沫轻质土用作复合路基的可行性。通过开展基于泡沫轻质土复合路基的半刚性路面结构力学分析,提出相比较常规半刚性路面结构,泡沫轻质土复合路基的应用可显着降低道路结构的路表弯沉、结构层底拉应力等指标,具有显着的技术优势。2.为开展基于泡沫轻质土复合路基的路面结构优化,首先提出了优化设计原则与设计方法,并根据路面结构力学正交分析结果,揭示了泡沫轻质土层弹性模量、基层弹性模量与基层厚度为关键影响因素。进一步对该3种因素开展单因素分析,确定了各结构层参数取值范围,得到了该新型道路结构的基本形式。通过建立疲劳寿命、经济性与基层厚度的相关关系,分别基于经济性与耐久性优化原则,提出了基于泡沫轻质土复合路基半刚性路面结构优化方案的设计思路。3.通过泡沫轻质土动三轴试验,发现其滞回曲线可分为弹性变形阶段、塑性变形阶段及破坏阶段。泡沫轻质土的动弹模取值范围为200~1150MPa,阻尼比取值范围为0.005~0.025,具体取值与应力水平、材料密度、粉土掺量、围压等因素有关。采用三维动力有限元模型,考虑行车速度、荷载水平等因素,对推荐的优化结构开展了动力分析,验证了其动力可靠性。

郑耀[3](2021)在《车路耦合作用下含裂缝不平整沥青路面的疲劳寿命研究》文中提出由于沥青路面本身存在不平整度和裂缝等缺陷,在车辆荷载作用下,造成沥青路面的疲劳寿命降低。本文考虑路面不平整度引起的车路耦合动荷载效应,运用有限元方法对平整不含裂缝、不平整不含裂缝和不平整且含裂缝三种沥青路面结构进行动力响应计算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疲劳寿命预估公式,预测沥青路面的疲劳寿命,分析路面结构设计参数和车辆轴载对疲劳寿命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将车辆简化为二自由度四分之一车辆振动模型,以路面不平整度作为车辆模型的激励源,求解车路耦合作用引起的动荷载。利用有限元方法对平整不含裂缝、不平整且不含裂缝两种路面结构进行动力响应计算分析,并对疲劳寿命进行预估。结果表明,增大基层厚度与弹性模量会使基层底部的横向拉应力变大,容易形成半刚性基层反射裂缝,无裂缝不平整沥青路面的疲劳寿命相较于平整路面降低了 33.9%。(2)对预设裂缝的不平整沥青路面进行动力响应分析,计算裂缝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并对路面结构设计参数和车辆轴载的影响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裂缝早期扩展主要由张开型应力强度因子K1引起,裂缝开裂中后期由张开型应力强度因子K1与剪切型应力强度因子K2共同作用,开裂末期K2会大于K1;面层与基层厚度和K1与K2呈负相关,K1与K2均与面层模量呈正相关,与基层模量呈负相关;超载对于K1与K2的影响效果最明显。(3)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基于Paris公式,通过线性近似法计算沥青路面的疲劳寿命。结果表明,增加面层与基层厚度是最有效的改善沥青路面疲劳寿命的方法,基层厚度对疲劳寿命的影响程度较小;疲劳寿命与面层模量呈负相关,与基层模量呈正相关;车辆轴载对于路面疲劳寿命的影响十分显着,当轴载增加100%时,疲劳寿命减少243%;影响沥青路面疲劳寿命的四种材料参数敏感性排序为:面层厚度>基层厚度>面层模量>基层模量。(4)通过对关中环线(S107)公路行驶的不同车型交通量的统计,应用轴载换算法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路面不平整度使沥青路面的疲劳破坏时间降低了 33.7%,在正荷载与偏荷载两种极端荷载作用下,预设裂缝的不平整路面基层底裂缝贯穿表面需要3.93-4.78 年。

王鹏[4](2021)在《层间非完全连续沥青路面动力响应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国内外沥青路面的设计方法均是使用层间完全连续接触的层状线弹性体系理论,然而基于这种方法对沥青路面结构进行设计计算,一方面难以反映沥青混合料的蠕变、松弛等粘弹性行为;另一方面,沥青路面结构的层间接触并非完全连续,因此会造成路面结构力学性能计算结果与路面实际运行状态存在差异。针对以上问题,为进一步完善沥青路面结构设计计算理论,本文基于解析的方法开展了层间非完全连续沥青路面动力响应问题的研究,具体内容如下:首先,采用修正的Burgers模型描述沥青混合料的粘弹性变形特性,并考虑路面结构的层间接触实际状况,建立车辆荷载作用下层间非完全连续沥青路面计算模型。利用Laplace-Hankel积分变换将动态平衡偏微分方程组转化为常微分方程组,构建路面各层位移与应力关系的传递矩阵,引入转换矩阵改变层间连续状态,依据边界条件求得层间非完全连续路面结构动力响应解析解。基于实例计算结果,发现沥青混合料的粘弹性系数B和η2对路表弯沉峰值出现的时间有一定的迟滞作用,而路面结构的层间非完全连续条件会使得路表弯沉响应显着增加。其次,考虑车辆的制动情况,分别将车辆制动时的水平荷载与竖向荷载简化为连续式半矩形波与半正弦波,推导得到车辆制动条件下的层间非完全连续沥青路面动力响应解析表达式。研究表明,车辆制动条件下的路表弯沉响应要比未考虑水平荷载时更强烈,良好的层间粘结状况是改善路表弯沉响应的重要途径。最后,综合考虑层间粘结系数、面层厚度、基层厚度、基层模量、土基模量、面层弹性模量以及粘弹性系数等因素的影响,设计正交试验,通过正交直观极差分析法,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对路表弯沉响应的敏感性。结果显示,影响路表弯沉响应的首要因素为层间粘结系数。本文通过解析方法得到了层间非完全连续沥青路面动力响应解析表达式,并编写了计算程序,更深入的研究沥青路面动力响应的变化规律。该成果对沥青路面结构计算理论有一定推动作用,可为路面结构优化与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孙逊[5](2021)在《装配式基层沥青路面力学响应及结构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基于经典装配式基层结构,提出了一种新型基块结构,在类拱形空心部分填充苯板,达到减轻自重、保温隔热、承载能力强、传力效率高、经济性强等优点,对经典结构及优化结构均进行有限元计算,分析经典结构力学响应规律,并验证优化结构合理性及多方面优势。具体内容如下:首先,对装配式基层沥青路面经典结构进行有限元计算,分析其传荷规律及承载能力,并探究多因素对结构力学响应的影响规律。计算在标准轴载BZZ-100作用下,随着路基路面结构各结构层的厚度、弹性模量、静力荷载及动载车速的变化,提取各结构层的层底最大拉应力及结构最大位移等参数,分析随着不同变量的变化各参数的变化规律及内在原因。其次,对装配式基层沥青路面经典结构的抗裂性能进行计算。从抗温度型反射裂缝及抗荷载型反射裂缝两各方面,分析装配式基层结构较传统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结构的优势,并对装配式基层带裂缝工作状态下的力学响应进行分析。在基块带裂和砂浆带裂两种情况下,分别计算裂缝开裂深度、基层及砂浆弹性模量、车辆荷载等因素对裂缝开展的影响。最后,对装配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进行优化。通过构造类拱形空心结构,在空心部分填充苯板,取消底基层的方式,达到减少基块自重、降低生产运输成本、保温隔热等目的;计算优化结构在标准轴载作用下的力学指标,判断其结构承载能力符合实际工程及规范要求;分析其在传荷能力、基层整体性、保温性能、抗反射裂缝能力及经济性等方面较原结构的优势;设计优化基块加工工艺流程,将苯板与空心基块巧妙连接,为运输与施工提供便利,为基块生产提供理论支撑。本文基于以上内容进行了装配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力学计算及结构优化研究,研究成果将对装配式结构的应用与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魏新晨[6](2021)在《高海拔地区温度-动载作用下沥青路面开裂及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海拔地区典型的气候条件是气温低、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常年的低温条件和较大的昼夜温差使得高海拔地区的沥青路面持续受到较大的温度应力,产生大量的路表温缩裂缝。车辆荷载的作用会使得裂缝进一步扩展,进而引发其他严重病害,严重影响沥青路面的通行功能和使用寿命。因此,对高海拔地区沥青路面温度-车辆荷载综合作用下的开裂分析和进行防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沥青路面开裂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层间拉应力和剪应力来判断裂缝的扩展状况,但这无法解释裂缝尖端处的应力集中现象,且和实际情况有较大差距;同时施加在路面内上的荷载多考虑静载,和实际车辆行驶产生的移动荷载亦不相符;另外研究温度应力与荷载综合作用时很少考虑沥青性能随温度变化的性状。针对以上研究问题,本论文根据在海拔5231m的青藏公路K3 357处实测的气象和路面不同深度温度数据作为依据建立沥青路面温度场和温度应力场;依据断裂力学理论引入了应力强度因子进一步分析温度—动载综合作用下裂缝的扩展形式;通过调整沥青材料模量、荷载大小及移动速度来研究各因素对于开裂的影响,并结合现有道路养护班组养护工作的不足提出高海拔地区沥青路面裂缝的防治措施。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实测的路表下不同深度的温度分布规律,分析气象站获取的气象参数与路面温度之间的相关性和滞后性。研究表明:不同深度的温度在一天内变化的趋势相近,但表面层波动幅度大而基层温度比较稳定;气温、太阳辐射、风速对温度场的影响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且滞后时长随深度增加而增加;温度场与气温及太阳辐射强相关,与风速中度相关。(2)根据收集的气象参数,使用ABAQUS建立温度场模型并将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建立温度应力场模型研究不同气温条件下的温度应力状况。研究表明:热流方向、温度与实测数据一致,由于初始温度场设置与实际各层温度不同导致温度场前期的差异性;低温天气的温度应力场远高于高温天气。(3)建立带路表横向裂缝的三维模型,讨论温度—动载综合作用下对开裂形式的影响,并通过调整参数观察Ⅰ、Ⅱ型应力强度因子的变化。研究表明:移动荷载在靠近—压上—远离裂缝过程中应力先增大再减小,温度应力对其影响较大。Ⅲ型开裂很难发生,裂缝主要是以Ⅰ、Ⅱ型开裂为主,Ⅱ型开裂占主导地位。沥青材料性能受温度影响,在低温条件下更容易开裂。适当地减小上面层的模量、增加下面层的模量,加快车速和减小载重都有助于减缓沥青路面的开裂。道路养护班组需要在冬季低温条件下及时地进行道路养护,尽早修补裂缝。

黄兹润[7](2021)在《基于离散-连续耦合的沥青路面结构应力及成拱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行设计规范采用多层弹性连续体系理论,将沥青路面视作连续介质,但是并没有考虑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对应力计算结果的影响。而沥青混合料是由集料、沥青和空隙组成的多相复合材料,集料颗粒相互嵌挤构成的骨架网络和颗粒物质独有的成拱效应会影响路面应力计算结果,因此现行设计规范的应力计算方法仍有不足之处。本文基于离散单元法和有限单元法构建了离散-连续耦合沥青路面模型,该模型既体现了沥青路面实际的边界条件和受力状态,又考虑了沥青混合料的细观结构及其颗粒特性。随后基于应力比等参数研究了荷载性质与沥青混合料性质对沥青路面静态应力的影响,证明了沥青路面中存在成拱效应,该效应会导致路面中心应力与理论值之间产生偏差,两者相差约10%,其中级配和荷载宽度对成拱效应的影响更大。同时研究了动载作用下沥青路面的应力状态,沥青路面的动态应力响应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应力平滑阶段、应力突增阶段和应力消散阶段,并基于三个阶段的关键点位置、峰值应力比等指标对比分析了耦合模型与理论值之间的异同点,验证了应力峰值点的滞后性以及成拱效应所造成的峰值应力变化,发现沥青混合料的荷载敏感性大于连续介质,动荷载作用下的沥青路面成拱效应程度略小于静荷载,原因主要在于动荷载的瞬时性,其中荷载重量和级配对其应力的影响更大。除此之外,研发了矿质混合料活动门试验装置,基于掉落率指标对原材料以及实验参数进行了优选,评价了不同级配混合料的成拱效应程度,骨架密实型混合料的成拱效应程度大于悬浮密实型混合料,其中SMA-16级配的混合料成拱效应程度最大,该设备能为级配混合料的成拱效应检测提供一件实用工具。总体而言本文结合数值仿真与矿质混合料活动门试验的研究成果,初步认识了沥青路面中成拱效应对应力计算结果的影响,为应力计算方法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赵千[8](2020)在《基于多传感器的路面动态称重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建设发展和工程技术创新给我国的交通系统及城市化建设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公路交通作为我国交通运输系统的核心部分,对国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国家的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交通量大、严重超载等问题的存在,我国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功能性、耐久性、经济性和安全性都面临着巨大挑战。针对超重超载的危害以及现有动态称重系统的不足,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压电陶瓷阵列式力传感器与振动传感器的多传感器动态称重系统,通过原理分析、原型制作、室内性能试验、室外加速加载试验,多源数据融合以及有限元模拟分析,实现了基于压电信号和振动信号的路面动态称重,具体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根据压电效应和路面振动原理,提出了多传感器动态称重系统实现轴载、车速测量及载荷横向作用位置判定方法;完成了分布式的压电陶瓷阵列式力传感器的设计与原型机制作,符合荷载采集及环境服役要求;根据路面振动的低频特征,确定加速度计指标并遴选了两款适合本系统的加速度计,分析了其原理及性能。(2)室内加载试验表明,压电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和可靠的信号输出。压电传感器总输出随着正弦载荷幅值的增加而增加,线性相关系数(R2)可达99.3%,对荷载大小具有良好的线性响应;当加载频率为5 Hz-33 Hz时,总输出对加载频率具有良好的频率独立性;根据各压电单元输出峰值关系,可有效实现加载中心定位功能。(3)依托足尺加载装置,完成了轴载、车速和横向作用位置的控制变量试验以及大量重复性试验。采用峰面积法和峰值法分析信号,得到压电信号总峰面积与轴重的线性相关性较好,R2为91.3%,加速度信号峰值/峰面积与轴重的相关性不显着;车速会影响该多传感器系统输出,可通过引入车速修正因子进行控制;根据压电系统总峰值、加速度峰值以及加速度峰面积,可有效判断车辆荷载的横向作用位置。(4)采用BP神经网络方法,分别建立了基于加速度信号、压电信号和融合信号的三种轴重预测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融合信号神经网络的误差最小,相关系数最高(99.88%),略优于压电信号(99.74%),远优于加速度信号(76.34%)。进一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支持向量机回归和高斯过程回归等方法对融合信号-静态轴重进行建模,对比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的预测结果均显着优于上述三种回归模型,是本研究中更适合的数据融合算法。(5)利用有限元法,先后建立了车辆-完整路面结构相互作用模型,嵌入式多传感器系统的力-电耦合模型以及嵌入式传感路面模型,通过文献及实测数据的验证,分析得到了嵌入式结构对完整路面的应变及振动响应的影响;进一步通过四种载重(欠载65%,满载100%,一般超载135%和严重超载180%),六个加载速度(18 km/h-108 km/h),三种路面等级(A、B、C级)下的路面响应分析,得到了嵌入式路面在不同工况下的应变、振动及电学响应规律。上述研究及结果表明,由压电以及振动监测组成的多传感器系统在传统路面监测(路面动态称重)和新型智能应用(载荷的定位监测)领域具一定的优势与潜力。

闫瑞[9](2020)在《公路CFG桩复合地基路桥过渡段动力响应研究》文中提出由于公路路基填土与桥台刚度差异较大,在外部交通荷载以及自重荷载持续作用下,路基和桥台出现竖向沉降差异,导致车辆在高速通过时会发生车体跳跃,即桥头跳车现象。桥头跳车是公路工程中常见的病害问题,在吹填土地区更加突出,不仅威胁行车安全,同时对路面结构造成破坏,增加道路养护成本。本文以CFG桩复合地基路桥过渡段为研究对象,选取了桥头错台高度、车体竖向加速度、加权加速度均方值、车辆动荷载系数、前后轮竖向位移差、车辆俯仰角作为过渡段评价指标;利用Abaqus软件建立了CFG桩复合地基过渡段模型,包括路基模型、CFG桩复合地基模型、7自由度整车模型和桥梁模型;研究了CFG桩参数和车辆参数对过渡段路基累积沉降和行车动力响应的影响,提出了过渡段纵向布桩优化设计方案;建立了不同级别路面发生过渡段沉降的路面叠加激励模型,研究了在路面不平整条件下过渡段的行车动力响应,以及CFG桩对行车平顺性的改善效果。具体研究结论如下:(1)设置CFG桩可以降低过渡段路基累积沉降,改善桥头跳车情况。减小桩间距对减小路基累积沉降效果最显着,增大桩身弹性模量效果最差。增大桩径和减少桩间距对桥头跳车改善效果明显,当桩径大于0.4 m时,增大桩径对车辆动力响应改善效果减弱,当桩间距为1.4 m时,车体竖向加速度峰值出现位置从近桥端向远桥端偏移;增大桩长和增大桩身弹性模量改善效果不明显。(2)过渡段长度不宜小于车辆长度,过渡段越长,车体振动越小,乘坐舒适性越好;在相同过渡段条件下,行车速度越快,车体振动越剧烈,车辆对路面的冲击越强烈,对车辆前后轮竖向位移差和俯仰角影响很小;载重条件下车体振动均小于空载条件,前后轮最大竖向位移差和车辆俯仰角差别很小,在不超载的前提下,应避免车辆空载行驶,以降低桥头跳车对行车的危害。(3)CFG桩平面参数优化设计可使过渡段与相邻结构物的刚度过渡更加缓和。采用变桩径方案和变桩间距方案均可减小车辆动力学响应,但变桩间距方案的各项评价指标值优于变桩径方案。故本文推荐采用纵向变桩间距布桩优化设计。(4)当A级、B级和C级路面发生过渡段沉降时,设置CFG桩都可以一定程度改善桥头跳车情况。当过渡段发生直接沉降和错台型沉降都不利于车辆平稳行驶,而折线型沉降和曲线型沉降对桥头跳车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其中曲线型沉降的改善效果最佳。

王路[10](2020)在《路基回弹模量变化对沥青路面结构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沥青路面凭借其优越性能,被广泛的应用于道路工程中。但是由于施工现场的施工工艺、压实度、含水率等多种因素作用下,路基回弹模量均匀性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加之车辆荷载的反复作用,路基回弹模量的不均匀就会更加显着,严重影响了路面结构的正常使用。鉴于此,论文以黄石高速改扩建藁城至石家庄段K284+240-K284+260填方路基为工程背景,通过室内试验和现场测试的方法,研究路基回弹模量不均匀分布规律;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路基回弹模量不均匀特性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路基回弹模量变化对沥青路面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分析路基填料回弹模量影响因素,建立动、静回弹模量的关系式。在确定试验路段的路基填料基本物性指标基础上,进行承载板试验和动三轴试验。研究含水率、压实度、围压、偏应力与回弹模量的影响规律,并建立动、静回弹模量的关系式。(2)利用现场测试的加州承载比CBR,研究路基模量不均匀分布特征。在路基不均匀分布特性分析中,采用车道间数据一致性统计量值h和车道内数据一致性统计量值k对路基模量不均匀现象进行量化分析与评价。(3)通过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在路基回弹模量变化下的有限元模型。在建模过程中,用余弦函数表示路基回弹模量波浪形分布状态,把不同工况下的回弹模量分布状态编写为目标子程序代入到有限元软件,从而建立考虑路基回弹模量变化的沥青路面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4)分析行车移动荷载作用下路基回弹模量变化对沥青路面结构的影响规律。研究路基回弹模量变化不同波长、波幅以及车速变化情况下沥青路面结构的动力响应变化规律,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不同设计速度下的沥青类路面的路基回弹模量不均匀控制标准建议值。

二、动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结构响应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动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结构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随机不平度激励下车辆-沥青路面动力学响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车辆动力学模型
2 沥青路面动力学模型
3 车辆-路面动力学响应算例
    3.1 车辆与路面计算参数
    3.2 车辆-路面动力学响应
4 车辆-路面系统参数影响分析
    4.1 悬架系数影响规律
    4.2 轮胎系数影响规律
    4.3 路面不平度影响规律
    4.4 车辆移动速度影响规律
5 结论

(2)基于泡沬轻质土复合路基的半刚性路面结构优化及动力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泡沫轻质土物理力学特性研究现状
        1.2.2 泡沫轻质土在路基中的应用现状
        1.2.3 基于路基模量提升的路面结构优化研究现状
        1.2.4 交通动载作用下路面结构有限元分析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泡沫轻质土复合路基适用性与技术优势研究
    2.1 水泥基粉土泡沫轻质土介绍
        2.1.1 基本物理特性
        2.1.2 基本力学特性
    2.2 泡沫轻质土路基模型承载特性室内试验
        2.2.1 模型试验设计流程
        2.2.2 泡沫轻质土路基模型的制备与工况设计
        2.2.3 试验加载
        2.2.4 加载与监测装置
        2.2.5 试验步骤
    2.3 室内模型试验结果与分析
        2.3.1 湿密度对泡沫轻质土路基模型承载的特性影响
        2.3.2 龄期对泡沫轻质土路基模型承载特性的影响
    2.4 基于泡沫轻质土复合路基的路面结构力学响应计算方案
        2.4.1 力学响应与取值位置
        2.4.2 泡沫轻质土采用线弹性模型的合理性
        2.4.3 计算方案
    2.5 泡沫轻质土复合路基应用于半刚性路面结构的优势分析
        2.5.1 路表弯沉值
        2.5.2 路面结构应力
        2.5.3 超载情况下泡沫轻质土复合路基对路面结构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泡沫轻质土复合路基的半刚性路面结构优化
    3.1 基于泡沫轻质土复合路基的半刚性路面结构优化原则与方法
        3.1.1 优化设计原则
        3.1.2 优化设计的基本假定
        3.1.3 优化设计方法
    3.2 基于泡沫轻质土复合路基的半刚性路面结构模型
        3.2.1 模型建立
        3.2.2 力学分析指标的选取
    3.3 基于正交分析的路面结构力学响应
        3.3.1 正交分析原理与方法
        3.3.2 正交分析工况设计
        3.3.3 正交分析结果
    3.4 各关键因素对半刚性路面结构疲劳开裂寿命的影响规律
        3.4.1 泡沫轻质土层弹性模量E_3的影响
        3.4.2 基层弹性模量E_1的影响
        3.4.3 基层厚度h_1的影响
    3.5 基于泡沫轻质土复合路基的半刚性路面结构优化方案
        3.5.1 优化方案的基本型式
        3.5.2 不同基层厚度时优化方案的技术经济性分析
        3.5.3 基于泡沫轻质土复合路基的半刚性路面结构优化方案设计思路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泡沫轻质土复合路基的半刚性路面优化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4.1 泡沫轻质土材料动力特性
        4.1.1 动三轴试验仪器
        4.1.2 泡沫轻质土动三轴试件制备
        4.1.3 动三轴试验工况
        4.1.4 加载参数选取
        4.1.5 动三轴试验结果分析
    4.2 基于泡沫轻质土复合路基的路面结构动力响应有限元模型建立
        4.2.1 阻尼参数
        4.2.2 路面结构参数
        4.2.3 网格划分
        4.2.4 荷载参数与作用位置
    4.3 泡沫轻质土复合路基路面结构动力响应时程特征分析
        4.3.1 位移时程曲线
        4.3.2 压应力时程曲线
        4.3.3 拉应力时程曲线
        4.3.4 泡沫轻质土复合路基半刚性路面结构动力响应分析的必要性
    4.4 主要因素对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
        4.4.1 主要因素对动位移的影响规律
        4.4.2 主要因素对压应力的影响规律
        4.4.3 主要因素对拉应力的影响规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与经历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车路耦合作用下含裂缝不平整沥青路面的疲劳寿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不平整路面力学特性研究现状
        1.2.2 含裂缝路面力学特性研究现状
        1.2.3 沥青路面疲劳寿命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无裂缝路面动力响应计算及疲劳寿命预估
    2.1 无裂缝不平整路面引起的车路耦合分析
        2.1.1 车路耦合分析模型
        2.1.2 车路耦合作用引起的动荷载效应
    2.2 无裂缝路面结构有限元模型
        2.2.1 弹性层状理论体系
        2.2.2 荷载的接地情况
    2.3 无裂缝平整路面动力响应计算分析
        2.3.1 面层厚度与弹性模量对平整路面动力响应的影响
        2.3.2 基层厚度与弹性模量对平整路面动力响应的影响
        2.3.3 车辆轴载对平整路面动力响应的影响
    2.4 无裂缝不平整路面动力响应计算分析
        2.4.1 面层厚度与弹性模量对不平整路面动力响应的影响
        2.4.2 基层厚度与弹性模量对不平整路面动力响应的影响
        2.4.3 车辆轴载对不平整路面动力响应的影响
    2.5 无裂缝平整与不平整路面疲劳寿命预估
    2.6 本章小结
3 预设裂缝的不平整路面动力响应计算分析
    3.1 应力强度因子的计算
    3.2 应力场与位移场计算分析
        3.2.1 预设裂缝的沥青路面有限元模型
        3.2.2 应力场与位移场计算结果分析
    3.3 应力强度因子的计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3.3.1 应力强度因子变化分析
        3.3.2 面层厚度对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
        3.3.3 面层模量对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
        3.3.4 基层厚度对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
        3.3.5 基层模量对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
    3.4 车辆轴载对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沥青路面疲劳寿命计算及分析
    4.1 裂缝疲劳破坏理论
        4.1.1 裂缝疲劳扩展模型
        4.1.2 分析裂缝疲劳扩展的计算方法
    4.2 疲劳寿命的计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4.2.1 面层厚度对疲劳寿命的影响
        4.2.2 面层模量对疲劳寿命的影响
        4.2.3 基层厚度对疲劳寿命的影响
        4.2.4 基层模量对疲劳寿命的影响
        4.2.5 沥青路面材料敏感性分析
    4.3 车辆轴载对疲劳寿命的影响
    4.4 关中环线(S107)公路疲劳破坏时间预测
        4.4.1 应用轴载换算法的当量轴次计算
        4.4.2 疲劳破坏时间计算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层间非完全连续沥青路面动力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2.1 路面结构动力响应研究现状
        1.2.2 层间非完全连续沥青路面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路面力学计算理论基础及方法
    2.1 积分变换理论
        2.1.1 Laplace积分变换
        2.1.2 Hankel积分变换
        2.1.3 第一类Bessel函数
    2.2 几种常见的粘弹性模型
        2.2.1 Maxwell模型
        2.2.2 Kelvin模型
        2.2.3 Burgers模型
        2.2.4 修正的Burgers模型
    2.3 层状弹性体系基本理论
    2.4 传递矩阵基本思想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竖向荷载下考虑层间接触状态的沥青路面力学响应求解
    3.1 基本假设及计算理论模型
        3.1.1 基本假设
        3.1.2 理论分析模型
    3.2 传递矩阵推导
        3.2.1 基本方程
        3.2.2 单层状态向量的空间解
    3.3 非完全连续层状结构状态向量的空间解
        3.3.1 多层结构状态向量的空间解
        3.3.2 转换矩阵在表征层间接触模型中的应用
        3.3.3 计算实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车辆制动条件下考虑层间接触状态的沥青路面动力响应研究
    4.1 车辆制动条件下的路面结构计算模型
    4.2 车辆制动条件下沥青路面动力响应表达式
    4.3 车辆制动条件下竖向与水平荷载的选取
        4.3.1 竖向荷载的积分变换形式
        4.3.2 水平荷载的积分变换形式
    4.4 计算实例及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考虑层间接触状态的沥青路面动力响应影响因素分析
    5.1 正交试验
        5.1.1 正交试验方法简介
        5.1.2 正交试验数据分析方法
        5.1.3 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5.2 试验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5)装配式基层沥青路面力学响应及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装配式路面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1.2.2 长春市政装配式基层结构研究现状
        1.2.3 道路结构开裂问题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有限元基本理论及模型建立
    2.1 路面结构应力分析理论
        2.1.1 弹性地基板理论
        2.1.2 弹性层状体系理论
    2.2 ABAQUS有限元分析简介
        2.2.1 有限元分析理论
        2.2.2 有限元位移法分析步骤
        2.2.3 ABAQUS软件简介
        2.2.4 ABAQUS建模步骤
    2.3 装配式路基路面结构有限元模型建立
        2.3.1 各结构层材料参数
        2.3.2 荷载加载方式
        2.3.3 边界条件
        2.3.4 层间接触条件
        2.3.5 土基计算深度
        2.3.6 单元类型及网格划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参数变化对装配式基层沥青路面力学响应的影响分析
    3.1 装配式基层沥青路面典型结构力学响应分析
        3.1.1 装配式基层沥青路面典型结构传荷规律
        3.1.2 装配式基层沥青路面典型结构位移及应力分析
    3.2 结构层厚度对力学响应的影响分析
    3.3 结构层弹性模量对力学响应的影响分析
    3.4 车辆静载值对力学响应的影响分析
    3.5 车辆动载速度对力学响应的影响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装配式基层沥青路面抗裂性能计算分析
    4.1 装配式基层与传统基层结构抗裂性能对比分析
        4.1.1 传统基层结构抗温缩裂缝性能分析
        4.1.2 装配式基层结构抗温缩裂缝性能分析
        4.1.3 传统基层结构抗荷载型裂缝性能分析
        4.1.4 装配式基层结构抗荷载型裂缝性能分析
    4.2 ABAQUS带裂计算模型建立
        4.2.1 裂缝断裂准则及理论基础
        4.2.2 扩展有限元法(XFEM)的基本理论
        4.2.3 裂缝模拟
    4.3 基块带裂状态下结构力学响应分析
        4.3.1 开裂深度对裂缝开展的影响
        4.3.2 基层模量对裂缝开展的影响
        4.3.3 荷载对裂缝开展的影响
    4.4 砂浆带裂状态下结构力学响应分析
        4.4.1 开裂深度对裂缝开展的影响
        4.4.2 砂浆模量对裂缝开展的影响
        4.4.3 荷载对裂缝开展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装配式基层结构优化及其力学响应研究
    5.1 装配式基层优化方案
    5.2 装配式基层优化结构可靠性分析
        5.2.1 预制基块及砂浆力学指标分析
        5.2.2 装配式基层路面结构土基剪切破坏分析
        5.2.3 装配式基层偏压荷载作用下破坏分析
    5.3 装配式基层优化结构优势分析
        5.3.1 基层整体性优势
        5.3.2 传荷能力优势
        5.3.3 保温优势
        5.3.4 抗反射裂缝能力优势
        5.3.5 经济优势
    5.4 新型基块施工工艺流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6)高海拔地区温度-动载作用下沥青路面开裂及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沥青路面温度场与温度应力研究现状
        1.2.2 动荷载研究状况
        1.2.3 裂缝扩展及防治研究状况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数据采集方案及数据处理
    2.1 测量方案设计与实施
    2.2 温度场分布规律
    2.3 温度场与气象因素关系
        2.3.1 温度场与气温的关系
        2.3.2 相关性与滞后性分析
    2.4 交通车流量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沥青路面温度场及温度应力分析
    3.1 传热学理论
        3.1.1 温度场理论
        3.1.2 太阳辐射
        3.1.3 气温
        3.1.4 路面有效辐射
    3.2 温度场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2.1 模型建立基本假设
        3.2.2 模型的建立
    3.3 温度场结果分析
        3.3.1 热流分析
        3.3.2 温度分析
    3.4 温度应力场有限元模型建立
        3.4.1 模型建立基本假设
        3.4.2 模型的建立
    3.5 温度应力场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温度-动载综合作用下的开裂研究
    4.1 断裂力学基本理论
        4.1.1 应力强度因子
        4.1.2 应力外推法
    4.2 带裂缝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2.1 裂缝和移动荷载设置
        4.2.2 模型建立基本假设
        4.2.3 模型的建立
    4.3 温度—动载综合作用下的计算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海拔地区沥青路面开裂防治措施
    5.1 材料参数
        5.1.1 上面层模量
        5.1.2 下面层模量
    5.2 车辆荷载
        5.2.1 车速
        5.2.2 接地压力
    5.3 道班养护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7)基于离散-连续耦合的沥青路面结构应力及成拱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沥青路面结构应力研究
        1.2.2 颗粒物质力学与成拱效应研究
        1.2.3 沥青路面数值仿真研究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基于离散-连续耦合的沥青路面仿真研究
    2.1 离散-连续耦合沥青路面模型
        2.1.1 有限元区域基本参数
        2.1.2 有限元区域网格加密方式对比分析
        2.1.3 有限元区域网格加密方案优选
        2.1.4 离散元区域基本参数
        2.1.5 离散元区域关键技术
    2.2 荷载模型
        2.2.1 静态荷载模型
        2.2.2 动态荷载模型
    2.3 小结
第三章 基于离散-连续耦合的沥青路面静态应力研究
    3.1 荷载性质对沥青路面静态应力的影响
        3.1.1 荷载重量对静态应力的影响
        3.1.2 荷载宽度对静态应力的影响
    3.2 沥青混合料性质对沥青路面静态应力的影响
        3.2.1 级配对静态应力的影响
        3.2.2 集料粒径尺寸分布对静态应力的影响
        3.2.3 集料形态对静态应力的影响
        3.2.4 沥青胶浆模量对静态应力的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基于离散-连续耦合的沥青路面动态应力研究
    4.1 荷载性质对沥青路面动态应力的影响
        4.1.1 荷载重量对动态应力的影响
        4.1.2 荷载速度对动态应力的影响
    4.2 沥青混合料性质对沥青路面静态应力的影响
        4.2.1 级配对动态应力的影响
        4.2.2 集料粒径尺寸分布对动态应力的影响
        4.2.3 集料形态对动态应力的影响
        4.2.4 沥青胶浆模量对动态应力的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基于矿质混合料活动门试验的成拱效应研究
    5.1 矿质混合料活动门试验仪器研发
    5.2 矿质混合料活动门试验方法研究
    5.3 矿质混合料成拱效应影响因素研究
        5.3.1 材料处置方式对成拱效应的影响
        5.3.2 混合料质量对成拱效应的影响
        5.3.3 分隔板开口宽度对成拱效应的影响
        5.3.4 级配对成拱效应的影响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基于多传感器的路面动态称重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 技术路线图
2 文献综述
    2.1 道路监检测装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外置式道路监检测装置
        2.1.2 嵌入式道路监检测装置
        2.1.3 综合式道路监检测装置
    2.2 动态称重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动态称重系统的原理及分类
        2.2.2 动态称重系统的影响因素
        2.2.3 多传感器动态称重系统
        2.2.4 动态称重系统的算法研究
    2.3 当前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3 多传感器动态称重系统的设计
    3.1 多传感器动态称重系统的设计原则
        3.1.1 基本假设
        3.1.2 多传感器动态称重系统称重原理
        3.1.3 系统设计指标
    3.2 多传感器系统的设计、制作与选型
        3.2.1 用于动态称重的压电式力传感器
        3.2.2 用于路面振动监测的加速度传感器
        3.2.3 成本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系统室内外性能试验
    4.1 室内力学试验
        4.1.1 匀速加载试验
        4.1.2 正弦加载试验
        4.1.3 落球加载试验
    4.2 室外足尺试验
        4.2.1 足尺试验条件及装置简介
        4.2.2 传感器的埋设
        4.2.3 加载装置的标定
        4.2.4 控制变量与重复性试验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动态称重算法
    5.1 传感器数据处理
        5.1.1 压电信号处理
        5.1.2 加速度信号处理
    5.2 基于神经网络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
        5.2.1 神经网络的选择
        5.2.2 神经网络的设计
        5.2.3 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多传感器动态称重系统与路面结构相互作用模型
    6.1 车辆-路面结构系统相互作用模型
        6.1.1 路面不平整度模型
        6.1.2 车辆模型及其振动方程
        6.1.3 移动非均布荷载下路面结构有限元模型
        6.1.4 移动非均布荷载下路面模型的验证
    6.2 嵌入式多传感器系统-路面结构相互作用模型
        6.2.1 嵌入式多传感器系统有限元模型
        6.2.2 嵌入式系统-路面结构相互作用模型
        6.2.3 嵌入式多传感器系统对沥青路面动态响应的影响
    6.3 不同工况随机荷载下嵌入式传感路面的动态响应
        6.3.1 车辆载重对嵌入式传感路面响应的影响
        6.3.2 行车速度对嵌入式传感路面响应的影响
        6.3.3 路面不平整度对嵌入式传感路面响应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创新点
    7.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公路CFG桩复合地基路桥过渡段动力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公路过渡段病害及防治
        1.2.2 过渡段桩土复合地基的应用
        1.2.3 过渡段评价标准
        1.2.4 公路路面车辆动力学
        1.2.5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评价指标确定
    2.1 路桥过渡段错台高度
    2.2 车体加速度
    2.3 车辆动荷载系数
    2.4 前后轮竖向位移差
    2.5 车辆俯仰角
    2.6 小结
3 过渡段有限元模型建立
    3.1 工程背景
    3.2 有限元模型基础
        3.2.1 基本假定
        3.2.2 CFG桩加固机理
    3.3 有限元模型建立
        3.3.1 路基模型
        3.3.2 CFG桩复合地基模型
        3.3.3 整车模型
        3.3.4 桥梁模型
        3.3.5 网格划分与边界条件
    3.4 模型验证
    3.5 小结
4 过渡段累积沉降及动力响应分析
    4.1 路基累积沉降分析方法
        4.1.1 半对数模型
        4.1.2 Monismith模型
        4.1.3 修正指数模型
    4.2 过渡段累积沉降参数分析
        4.2.1 桩径
        4.2.2 桩间距
        4.2.3 桩长
        4.2.4 桩身弹性模量
    4.3 过渡段动力响应分析
        4.3.1 桩径
        4.3.2 桩间距
        4.3.3 桩长
        4.3.4 桩身弹性模量
        4.3.5 过渡段长度
        4.3.6 行车速度
        4.3.7 车辆轴重
    4.4 过渡段纵向布桩方案优化
        4.4.1 变桩径方案优化
        4.4.2 变桩间距方案优化
    4.5 小结
5 路面不平整条件下过渡段动力响应研究
    5.1 路面叠加激励模型
        5.1.1 随机激励
        5.1.2 离散激励
        5.1.3 路面叠加激励
    5.2 不同激励下的过渡段动力响应研究
        5.2.1 A级路面叠加激励
        5.2.2 B级路面叠加激励
        5.2.3 C级路面叠加激励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路基回弹模量变化对沥青路面结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路基土回弹模量影响因素现状分析
        1.2.2 路面结构动力响应现状分析
        1.2.3 路基回弹模量不均匀分布对路面性能现状分析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路基填料的基本物理指标试验
    2.1 颗粒分析试验
    2.2 液塑限试验
    2.3 击实试验
    2.4 验证室内物性指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路基填料动静回弹模量试验研究
    3.1 试验方法选取
    3.2 静态回弹模量试验
    3.3 动态回弹模量试验
        3.3.1 试验参数确定
        3.3.2 制备试样与采集数据
    3.4 静回弹模量试验结果分析
        3.4.1 静回弹模量与含水率的关系
        3.4.2 静回弹模量与压实度的关系
        3.4.3 室内静模量与现场静模量结果分析
    3.5 动回弹模量试验结果分析
        3.5.1 动回弹模量与含水率的关系
        3.5.2 动回弹模量与压实度的关系
        3.5.3 动回弹模量与应力的关系
    3.6 建立路基动、静模量关系式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加州承载比CBR的路基回弹模量不均匀性研究
    4.1 基于加州承载比CBR的路基不均匀性现场调查
    4.2 模量的确定及不均匀性评价方法
        4.2.1 模量的确定
        4.2.2 横向不均匀评价方法
        4.2.3 纵向不均匀评价方法
    4.3 路基回弹模量不均匀性数据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沥青路面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
    5.1 选取路面结构参数
    5.2 动荷载波形选取与实现
    5.3 轮胎与路面荷载接触形式
    5.4 阻尼参数的选取
    5.5 模型尺寸及边界条件
    5.6 路基回弹模量不均匀分布的模拟
    5.7 有限元模型验证
    5.8 计算结果验证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路基回弹模量变化对沥青路面结构的动力响应研究
    6.1 路基回弹模量变化波长对沥青路面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
        6.1.1 波长变化对面层层底拉应变的影响
        6.1.2 波长变化对底基层拉应力的影响
    6.2 路基回弹模量变化波幅对沥青路面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
        6.2.1 波幅变化对面层层底拉应变的影响
        6.2.2 波幅变化对底基层拉应力的影响
    6.3 行车速度变化对沥青路面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
    6.4 路基回弹模量变化的控制措施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动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结构响应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随机不平度激励下车辆-沥青路面动力学响应分析[J]. 马宪永,全蔚闻,董泽蛟,司春棣,李韶华. 机械工程学报, 2021(12)
  • [2]基于泡沬轻质土复合路基的半刚性路面结构优化及动力响应研究[D]. 姚义胜. 山东大学, 2021(09)
  • [3]车路耦合作用下含裂缝不平整沥青路面的疲劳寿命研究[D]. 郑耀. 西安科技大学, 2021
  • [4]层间非完全连续沥青路面动力响应研究[D]. 王鹏. 燕山大学, 2021(01)
  • [5]装配式基层沥青路面力学响应及结构优化研究[D]. 孙逊. 吉林大学, 2021(01)
  • [6]高海拔地区温度-动载作用下沥青路面开裂及防治研究[D]. 魏新晨. 西藏大学, 2021(12)
  • [7]基于离散-连续耦合的沥青路面结构应力及成拱效应研究[D]. 黄兹润. 长安大学, 2021
  • [8]基于多传感器的路面动态称重系统研究[D]. 赵千.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1)
  • [9]公路CFG桩复合地基路桥过渡段动力响应研究[D]. 闫瑞.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10]路基回弹模量变化对沥青路面结构的影响研究[D]. 王路.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动载作用下沥青路面结构响应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