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在英语专业高级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语言学”在英语专业高级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语言学”在英语专业高年级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唐美华[1](2021)在《基于神经网络的EFL教材文本复杂度分级模型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文本复杂度是母语和外语阅读教学研究中的重要构念,也是应用语言学领域的重点和难点,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学习者匹配与之语言水平相适应的阅读文本,以提高学习效果。现有研究存在如下不足:1)研究对象不清,将文本难度与文本复杂度混为一谈。文本难度指读者对文本的加工难度,受读者个体语言发展、语言能力、动机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而文本复杂度指文本自身的复杂度,是构成文本的各个语言子系统交互作用的结果,可以从客观量化的角度加以考察。2)所考察特征有待扩充。尽管研究者们不再囿于借助传统可读性公式来评判文本复杂度,开始将词汇、句法特征纳入考量范围,却很少关注语篇复杂度。3)以构建线性模型的方法为主,模型使用的特征有限,存在解释力不高、适用性不广的缺陷。本研究聚焦文本复杂度,除关注词汇、句法维度外,加入语篇复杂度特征,在特征优化的基础上,探究神经网络算法在文本复杂度分级模型构建中的应用,并对模型的性能和泛化能力加以考察。围绕以下3个研究问题展开:1)表征文本复杂度的语言特征如何确定?2)训练语料的文本复杂度分级是否合理?3)基于所选语言特征和训练语料构建的复杂度分级模型的性能和泛化能力如何?本研究借助Kyle团队研发的文本处理软件,以BNC baby为参照语料库,对词汇、句法和语篇复杂度等细颗粒度指标进行提取,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进行降维优化,共确定17个用以构建模型的主成分特征。经专家咨询和文献参考,选择《新概念英语》作为模型的训练语料,经聚类和方差分析后,该语料的分级合理性得以验证。在确定了模型输入特征和训练语料之后,本研究采用不同分类算法分别构建模型并对比其性能,发现基于神经网络的文本复杂度分级模型性能最优,10折交叉验证的精确率、召回率和F1均值分别达到92.10%、91.11%和90.77%。同时,与基于常见传统可读性公式和其它单维度特征构建的模型相比,基于本研究特征集构建的模型具有显着优势,在各性能评估指标上均高出20至30个百分点。最后,本研究特征集和建模方法对其它国内教材数据集具有较好的分级能力,且在多个不同数据集(如大学英语测试文本、二语写作文本以及国外教育报纸)的分级预测上也有不错的表现,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和泛化能力。本研究将多元语言特征与神经网络相融合,构建文本复杂度分级模型,为文本复杂度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研究成果不仅对文本复杂度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在应用语言学领域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以为学生阅读材料的选择、教材编写和改编以及阅读课程规划和测试设计提供参考。

陈逸[2](2021)在《澳大利亚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研究 ——以阅读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澳大利亚为改变以往各个地区教育参差不齐的情况以提高整体的教育质量,制定了国家统一的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并投入了广泛使用。作为国家颁布的统一标准,此课程标准体现了澳大利亚国家对英语课程的重视和关注。其中的编排顺序和内容与其他国家的母语课程标准相比有其独特之处,值得思考和借鉴。阅读课程标准的内容分散在以年级为横向顺序,以语言、文学、读写能力三大主线为纵向顺序的主体内容之中,在三大主线下的各个支点陈述各个年级在某个方面的要求。阅读课程标准在其中占比最大,突出了它的重要地位。澳大利亚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在突出个人本位的教学理念下,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循序渐进地提出了娱乐、获取信息、审美鉴赏的阅读教学目标。在阅读教学目标的方向下,课程标准中陈述了主体部分的阅读目标内容,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学生阅读文本类型的广泛性;标点知识和语言知识的积累学习;结合创作背景和语境的文本分析;关于阅读文本的分享和讨论。在上述的内容中,提供给教师的阅读策略建议总结归纳为整体感悟、分析语言、读写结合、交流讨论,帮助教师开展和组织阅读课程。关于阅读的课程评价,澳大利亚的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中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判,即学生能够识别文本中的语言特征、能够对比各种文本间的异同、能够在阅读中联系自身经验,三点过程性评价给评价主体指明了评价方向。通过以上的研究内容发现澳大利亚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中阅读课程标准的明显特征和独有特点,对比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产生了如下启示,包括注重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注重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细致紧密、通过呈现学生的学习范例指导教师的教学、注重阅读的阶段性评价。从对澳大利亚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研究中学习并得到启发。

王惠敏[3](2021)在《新文科背景下英语视听说课与五大方向融合探究》文中指出英语视听说课是英语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标》和《指南》明确指出,英语专业应以英语语言文学学科知识为基本内涵,突出其人文性质、跨学科特点,进一步增强其开放性。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在英语视听说课中根据视、听、说材料主题,在完成语言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教师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向学生渗透语言学、文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翻译和国别与区域研究等五大方向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技能训练的同时具备更广泛而深厚的专业学科知识,培养他们突出的外语应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等核心素养。

陆佳丽[4](2021)在《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调查研究》文中认为课堂评价是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课堂评价水平较高的教师能够快速、准确的研判学情,采取更为有效的教学。目前国内外对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的研究还不多,本研究对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在文献分析基础上,本研究将小学英语教师的课堂评价素养作为一种学科教学认知来研究,认为教师课堂评价素养是教师在自身评价知识储备和能力的基础上,以课堂为核心,在课堂回答、课堂练习、当日课后作业、课堂学业解读和课堂自编试题等实践活动中选择、运用恰当的评价方法以评估教学的素质与修养,是教师对实践活动的价值判断和教学规划的所需要心理品质的总和。并且在小学英语课堂评价素养的构成上划分为课堂评价意愿、课堂评价知识和课堂评价能力三个维度。研究聚焦于“小学英语教师的课堂评价素养存在怎样的特征?”和“影响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这两个问题而研究,主要通过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探索。在对248名小学英语教师进行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问卷调查以及部分教师进行访谈后,本研究研究发现,被测教师的课堂评价能力、评价意愿和评价知识这三个一级维度总体情况较好,均值都在4分以上(满分5分)。其中,评价能力在三个一级维度中的均值最高,评价知识的均值最低。在评价意愿方面,均值从高到低的二级维度分别为:行为成分(M=4.3427)、认知成分(M=4.2648)、情感成分(M=3.9552)。在评价知识方面,均值从高到低的二级维度分别为:语言知识(M=4.1953)>过程知识(M=4.1885)>解读知识(M=4.0806)>测评知识(M=3.9909)。在评价能力方面,均值从高到低的二级维度分别为:掌握评分技能(M=4.1478)>关注评价效度(M=4.1381)>了解评价方法(M=4.1065)>解读运用评价结果(M=3.8965)。为了更好分析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基本特征,本研究将调查对象按照年龄、教龄、职称、任教年级、地区、学历、班额、专业、初步评价意识等差异,分为不同群体,通过群体比较表明,不同群体小学英语教师的课堂评价素养在整体上没有显着性差异,但也存在一些群体特征。年龄为20-30岁的教师、教龄4-10年的教师、本科学历的教师和英语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等,在各自群体中的课堂评价素养表现最佳。在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影响因素方面,研究发现影响程度从高到低分别为在职学习、个人自发、职前学习和外界影响,这四个维度的影响因素都达到显着性水平。回归分析表明,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0.432×在职学习+0.413×职前学习+0.227×个人自发+0.093×外界影响。将各种影响因素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分析发现,在内部影响因素中,性格内外均衡型、4-10年教龄、小学二级职称、班额为30人的课堂环境对于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养成有良好的影响;在外部因素中,学校的评价文化、学生的反馈、同事的影响、第三方评价等影响着教师的课堂评价素养,比较好的校园评价文化,学生积极的反馈,自身评价素养比较高的同事和第三方对于教师评价素养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外部的压力和同事等的影响在专业性方面不够强,影响也可能是负推进。针对以上调查结果,本研究认为教师要善于克服职业的“瓶颈期”,对职业既要有合理的期望值,又要保持乐观的心态;有关部门要规范职前和在职相结合的课堂评价素养的培训,职前侧重于“评价意愿”和“评价能力”,职后培训内容侧重于与时俱进;教育管理者要关注校园课堂评价文化并控制好班额等。通过各种渠道,让学校的文化氛围更为积极,孕育建立课堂评价信心的土壤,最终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左洁[5](2020)在《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及其实效性对比研究 ——以“南邮”和“南航”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国家倡导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鼓励高校“依校定标”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是实现英语专业特色发展的有效途径。理工类院校着眼于本校理工特色,对英语专业校本课程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本研究首先回顾了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以问卷和结构性访谈的方式对选定的两所理工类院校(“南邮”和“南航”)英语专业相关师生,围绕三个问题展开研究:一、英语专业指导性文件从《大纲2000》到《国标》,为英语专业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何种启示?二、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现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现状如何?三、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开设的校本课程实施效果怎样?基于上述研究问题,本文首先对两份英语专业指导性文件(《大纲2000》和《国标》)进行了要素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国标》放宽了高校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权限,强调英语专业的人文属性,倡议将英语专业校本课程拓展到专业核心课程和培养方向课程等;同时,《国标》还强调了现代教育技术对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性,呼吁各高校创新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等,并对英语专业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其次,笔者通过对两校英语专业培养文件的梳理,对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现状等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水平参差不齐,在校本课程设置体系建设、语言能力与本校理工特色知识的学习步调、“英语+专业方向”培养特色的重视程度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这些发现为其后的访谈研究等提供了初步的调研基础。接着,本文采取问卷和访谈法,借助校本课程实效性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对两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的实施状况与效果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一方面,从两校的的对比调研来看,在校本课程开设及其意义、校本课程目标和内容、校本课程教学活动过程的认识与态度上,两校英语专业存在显着性差异;南航英语(民航业务)专业学生在学习效果、跨学科知识学习能力和对未来发展的帮助等方面均高于南邮英语专业。另一方面,两校英语专业师生对校本课程的总体评价一般;校本课程目标不够清晰,课程内容艰深,缺乏情境呈现和实际运用的机会和平台;校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校本课程课堂氛围与教师跨学科专业素养较为满意,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课堂讲授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而慕课、微课等网络教学模式,以及与企业对接的实践教学有待普及;当前校本课程的评估手段不合理,对阶段性测验、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等形成性评价重视不够;校本课程教师队伍中“双师型”师资明显不足等。最后,我们就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存在的不足,尝试对提升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实效性提出了如下改进建议:革新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实施理念;构建英语专业校本课程体系,凸显理工特色;寻求校本课程多样化教学模式;建立动态校本课程评价体系;整合英语专业校本课程教师队伍等。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研究涉及面广,各校校本课程开发和运用都会经历一个不断自我评价、自我修正的过程。因此,本文的研究旨在抛砖引玉,以期为未来的校本课程研究提供启示。

李逢源[6](2020)在《需求分析视角下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很多院校都增设了英语专业。为培养优秀的英语人才,英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需求分析是外语教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但目前而言,国内较少有基于需求分析视角对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进行的研究。邮电类院校属于行业特色学校,在通信和信息系统、信息与信息处理、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等信息学科上有着很大的优势,需要围绕这种特色打造邮电特色的英语专业课程。因此,本研究从需求分析视角对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展开了调查与分析,获取多方对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及实施过程的看法,并为优化课程建设建言献策。本研究主要以Dudley-Evans&St.John的需求分析理论和模式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主要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主的邮电类院校140名在校英语专业学生、32名英语专业毕业生、10名英语教师以及15名社会用人单位的招聘人员为调查对象,拟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的在校生、往届毕业生、教师以及社会用人单位对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总体满意度及原因是什么?2)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的在校生、往届毕业生对英语专业课程学习需求是什么?是否得到满足及原因是什么?3)基于上述研究和《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如何进一步完善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发现:1)总体来讲,四类研究对象对目前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一般,课程设置还没有很好地满足他们的需要;2)他们对于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的需求主要是广博的英语语言文学知识、扎实的语言技能、丰富的实践类课程以及具有邮电类院校的特色课程知识。他们认为目前的英语技能型课程基本得到满足,但是知识性课程、实践类课程以及邮电类院校特色课程尚未得到满足,还需进一步完善目前的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3)鉴于四类研究对象的需求与目前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偏差以及四类研究对象对于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首先,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应符合《国标》的要求,减少技能型课程,增加知识性课程、实践类课程以及院校特色课程。其次,课程设置应考虑学生的需求,引起学生的兴趣。再次,课程设置还应满足社会的需求,改善目前英语专业的就业形势。接着,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和大学外语课程设置加以深度的区分,增加英语专业课程的广度与深度,突出英语专业优势。然后,要构建具有邮电类院校特色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最后,要注重对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进行动态的需求分析。根据以上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了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方案雏形,作为后续课程设置研究的参考。同时,还指出本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以及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刘微[7](2020)在《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研究(1862-1937)》文中研究说明近代中国英语教育的兴起是中国被迫融入世界一体化进程中的产物。从改变政治外交的被动局面到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主动诉求,英语凭借其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藉以近代新学制被正式确立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学科。本文以近代中国早期英语的传播为背景,从香港地区的英语教育着手,对近代中国本土英语学科的建立及教育发展进行全景式勾勒与历时性考察,研究内容既有对英语学科教育每个发展阶段特征的概括,也有对相应时期英语教育政策的梳理;既有对全国英语学科教育的整体描述,也有对个别地区、个别教学机构英语教育的深层剖析;既有以英语教育活动为对象的本体研究,也有对英语教育与财政经济互动关系的探讨;既有对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范式的归纳,也有对其社会功能、存在的问题以及经验启示的总结。论文主要内容分述如下:文章导论部分主要阐明了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对研究的相关概念与范围进行界定,通过对本选题相关的学术史进行回顾,总结了之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本文的研究思路,最后交待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一章介绍了英语在中国早期的传播情况。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与西方列强对外扩张之间的矛盾催生了近代英语通事与中国洋泾浜英语。本章通过对其不同发展阶段的梳理,论述了两者在扫除语言障碍、沟通中西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与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逐步卷入世界市场后急需开展正规英语教育的诉求。第二章分析了近代中国香港早期的英语教育。笔者对英华书院、马礼逊学堂等几所具有代表性的教会学校进行考察,揭示其英语教学的具体情形及特点。此外,还分析了香港地区英语教育政策的变化以及该地区对近代中国英语教育产生的影响。第三章探讨了处于起步阶段的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笔者除了对洋务运动时期外语学堂与军事技术学堂的英语教育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还对京沪粤三地的同文馆作了较为全面的比较分析。通过回顾这一时期教会学校关于“英语教学”问题争论的整个过程,阐述了这次争论对本土英语教育产生的重要意义。第四章论述了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制度化的过程。笔者讨论了从清末到民国几次重要学制变革以及不同学制下初等、中等、高等三个不同阶段英语学科教育的情况;分别以南开中学与北京大学为个案,从历史沿革、教学师资、教材、教学管理等方面对这两所学校的英语学科教育进行微观层面分析及历史评价,揭示了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水准与运行实态;最后,从经费的筹措与使用探究了英语教育与财政经济的关系。第五章分晚清时期与民国初中期两个时间段对近代中国的英语教育政策进行了历时梳理,展现其演变进程、基本特点及发展趋势;从教育目标、教材使用、教育研究与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总结了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基本范式。第六章从张之洞的外语教育思想入手,揭示了武汉地区英语学科教育由改制传统书院再到创设新式学堂的发展路径,通过学制的更迭分析不同时期武汉地区英语学科教育的发展变化,并结合全国英语学科教育的格局归纳出近代武汉地区外语学科教育的特点。结语部分是对近代英语学科教育的历史评价,包括英语教育的社会功能与历史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与启示。本文通过研究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历程,藉以重新审视当下英语学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以历史关照现实。笔者期望在今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语境中,科学认识英语学科的地位,挖掘英语学科教育的内涵,通过深化英语学科教育改革,全面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在与世界交往的过程中,以英语为通用语发出中国声音、传播中国文化。

钱雯静[8](2019)在《交际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文中提出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英语写作是一种书面表达和传递信息的交际能力。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初步的写作能力,能够达到以写促学,提高对词汇和语法的运用能力,巩固所学知识,进而提高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但是,目前小学高年级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依然运用传统的写作教学法,根据考纲中所提供的作文内容,给予学生一些优秀的作文范例去背诵或者不进行有效地写作指导就让学生自己进行写作,然后一次性成稿,只是在批改时简单地指出作文中语法或词汇的错误,不关注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实际困难。长此以往,导致学生缺乏英语写作的兴趣、写作态度不端正、英语写作能力较弱等问题。为了探寻一种适合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写作教学法,笔者尝试将交际教学法应用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英语写作教学中。交际教学法通过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兴趣,在互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写作,写作之前列出提纲、理清思路,写作时教师适时指导,写作后通过互评、师评完成修改,再到最终定稿。本研究通过实验研究论证了交际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写作能力,并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法进一步检测交际教学法在小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与实践表明,在小学高年级写作课堂中应用交际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写作的兴趣和信心;拓展学生写作的思路,丰富学生写作的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得学生的写作更具逻辑性;可以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为小学英语教师的写作教学提供了新模式。

王天予[9](2018)在《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本科翻译专业教学模式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翻译教学与研究的飞速发展,本科翻译教学模式也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社会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关注学习者的社会性互动和人文成长,符合译者能力形成规律,本研究旨在构建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本科翻译专业教学模式(SCTM),包括分析其构成要素,设计模式框架,以及具体模式应用形式。主要研究问题涉及该专业的整体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及评价体系等方面,为本科翻译专业提供宏观教学设计。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主要通过访谈法和文献分析法完成,旨在探析当前我国本科翻译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高等教育诉求以及在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为模式建构提供背景数据和维度参考。定量分析主要包括问卷数据和文献数据的定量分析,旨在提供学习者需求分析和课程设计分析。本研究认为SCTM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要遵循“一致性建构”原则,即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及教学评价设计要有内在一致性。SCTM教学目标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为依据,以培养学生语言知识与能力、翻译知识与能力、(与翻译相关)通识知识与能力、职业知识与能力以及专业知识与能力为维度,根据本科生的不同学习阶段设计具体教学目标。SCTM的课程体系依据教学目标共包含上述知识与能力培养的五个课程模块,旨在实现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建构。SCTM的主要教学理念是运用社会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设计从简到难的不同教学活动,使其最终能够完成完整的翻译项目。SCTM的评价体系包括宏观教学管理评价和微观译文质量评价。宏观教学管理评价旨在引导学生管理自身学习过程,应包括多种评价方式。微观译文质量评价旨在培养学生对自己翻译作品的评价能力,如译文的准确性、专业性与翻译任务的契合度等。本研究为本科翻译专业教学设计理念的转变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教学模式,为教学实践设计提供蓝本,可供开设本科翻译专业的院校参考。通过实践社会建构主义理念的教学设计可以审视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在我国当前社会文化环境中本土化的可行性,为社会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提供修正或补充的维度和观测点。

陈荣[10](2017)在《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分析了当前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探索语言学在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功能,揭示语言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语言学课程教学改革应关注知识的整合、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方式的转变及教学评价的转变等。

二、“语言学”在英语专业高年级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语言学”在英语专业高年级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神经网络的EFL教材文本复杂度分级模型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缩略语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教材研究的重要性
        1.1.2 阅读文本复杂度研究的重要性
        1.1.3 文本复杂度自动分级研究的重要性
    1.2 研究意义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梳理
        2.1.1 教材
        2.1.2 文本复杂度
    2.2 文本复杂度实证研究
        2.2.1 基于语料库的文本复杂度研究
        2.2.2 文本复杂度自动分级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语料
    3.3 研究步骤
    3.4 研究工具和方法
        3.4.1 文本复杂度特征提取
        3.4.2 多元统计方法
        3.4.3 机器学习及模型验证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文本复杂度各维度特征的确定
    4.0 参照语料库的选取
    4.1 词汇复杂度指标——TAALES主成分
        4.1.1 词汇频率和分布
        4.1.2 学术书面语特征
        4.1.3 三元词互信息
        4.1.4 两元词频率和分布
        4.1.5 动词特定性
    4.2 句法复杂度指标——TAASSC主成分
        4.2.1 名词短语扩展
        4.2.2 所有格
        4.2.3 VAC频率和嵌入式小句
        4.2.4 小句从属情况
        4.2.5 VAC中构式对主动词的关联强度
        4.2.6 VAC中主动词对构式的关联强度和构式频率
        4.2.7 名词主语并列
        4.2.8 限定词
    4.3 语篇复杂度指标—TAACO主成分
        4.3.1 相邻2句词汇重叠
        4.3.2 相邻3句和段落间重叠
        4.3.3 深度衔接
        4.3.4 并列附加连接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训练语料分级合理性验证
    5.1 训练语料的选取依据
        5.1.1 使用时间长、业界口碑好
        5.1.2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5.2 训练语料文本复杂度单元聚类
    5.3 《新概念英语》文本复杂度册级对比
        5.3.1 册级间词汇复杂度对比
        5.3.2 册级间句法复杂度对比
        5.3.3 册级间语篇复杂度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文本复杂度分级模型的构建和评估
    6.1 模型构建及其评估方法
        6.1.1 建模方法
        6.1.2 模型评估方法和指标
    6.2 不同方法建模性能比较
    6.3 各类特征建模比较
        6.3.1 传统可读性公式
        6.3.2 本研究特征集
    6.4 模型对不同数据集的泛化能力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发现
    7.2 主要贡献及启示
    7.3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2)澳大利亚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研究 ——以阅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的背景
        (一) 澳大利亚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独特的体系
        (二) 小学母语课程标准深入研究的必要性
    二、研究的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概念的界定
        (一) 阅读
        (二) 课程标准
    四、文献综述
        (一) 澳大利亚英语课程标准的相关研究
        (二) 阅读的相关研究
    五、创新之处
    六、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澳大利亚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概述
    一、澳大利亚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发展背景及历史
    二、澳大利亚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整体框架
    三、澳大利亚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目标
        (一) 课程理念
        (二) 课程目标
    四、澳大利亚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中阅读的地位和作用
        (一) 课程标准中阅读所占比重
        (二) 课程标准中阅读与其他内容的关系
第二章 澳大利亚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中的阅读目标
    一、娱乐的目标
    二、获取信息的目标
    三、审美鉴赏的目标
    四、三个主要目标间的关系
第三章 澳大利亚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中的阅读内容要求
    一、阅读文本类型的广泛性
        (一) 文本类型的多样性
        (二) 阅读兴趣的激发
        (三) 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标点知识和语言知识的积累学习
        (一) 标点知识
        (二) 语言知识
    三、结合创作背景和语境的文本分析
        (一) 文本的上下文
        (二) 社会和文化的背景
        (三) 个人已有的自身经验
    四、文本的评价和分享
        (一) 自己的偏好和评价的表达
        (二) 与他人进行的互动和讨论
        (三) 对他人想法和观点的倾听
第四章 澳大利亚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中的阅读策略
    一、整体感悟
    二、语言分析
    三、读写结合
    四、交流讨论
第五章 澳大利亚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中的阅读评价
    一、学生能够识别文本中的语言特征
    二、学生能够对比各种文本间的异同
    三、学生能够在阅读中联系自身经验
第六章 澳大利亚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对我国的启示
    一、注重培养学生文本解读的能力
    二、注重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
    三、通过呈现学生学习范例指导教师教学
    四、注重阅读的阶段性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新文科背景下英语视听说课与五大方向融合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英语视听说课与五大专业方向融合的必要性
    第一,新时代英语教育发展的要求。
    第二,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英语视听说课与五大专业方向融合的可行性
三、英语视听说课与五大专业方向的融合
    (一)融入语篇语用知识提高语言理解能力
    (二)融入中西方文学知识实现课程思政
    (三)融入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知识培养文化自信
    (四)融入翻译知识适应新时代需求
    (五)融入国别与区域研究内容拓展国际视野
四、结语

(4)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育评价范式的转变
        1.1.2 教师评价素养研究的必要性
    1.2 研究问题和意义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意义
        1.2.3 核心概念界定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教师课堂评价素养内涵研究
        2.1.1 教师评价素养的内涵研究
        2.1.2 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内涵研究
    2.2 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结构研究
        2.2.1 评价意愿
        2.2.2 评价知识
        2.2.3 评价能力
    2.3 教师课堂评价素养测评与发展研究
        2.3.1 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测评
        2.3.2 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发展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法
        3.1.1 文献分析法
        3.1.2 问卷调查法
        3.1.3 访谈调查法
        3.1.4 案例分析法
    3.2 研究工具
        3.2.1 小学英语教师的课堂评价素养调查研究初始问卷的编制
        3.2.2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调查研究初始问卷修订
        3.2.3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调查研究实测问卷修订
        3.2.4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调查研究实测问卷的测评
    3.3 研究对象
        3.3.1 问卷调查对象
        3.3.2 样本的基本信息
第四章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主要特征
    4.1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总体特征
        4.1.1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总体的描述性分析
        4.1.2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构成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4.1.3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构成要素的描述性分析
    4.2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群体差异比较
        4.2.1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总体的群体差异比较
        4.2.2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意愿的群体差异比较
        4.2.3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知识的群体差异比较
        4.2.4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能力的群体差异比较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影响因素
    5.1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影响因素的总体
        5.1.1 影响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5.1.2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5.1.3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5.2 不同群体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影响因素差异性分析
        5.2.1 本科是否师范专业的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5.2.2 不同区域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5.2.3 不同教龄的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5.2.4 不同性格的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基本特征
        6.1.2 影响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主要因素
    6.2 研究建议
        6.2.1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发展建议
        6.2.2 不足与建议
        6.2.3 本次调查研究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问卷
附录二 访谈
致谢

(5)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及其实效性对比研究 ——以“南邮”和“南航”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缩略词以及术语英汉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本研究文献回顾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课程
        2.1.2 课程设置
        2.1.3 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
        2.1.4 校本课程实效性
    2.2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综述
        2.2.1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现状
        2.2.2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内容
        2.2.3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趋势
    2.3 国内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综述
        2.3.1 国内高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现状
        2.3.2 国内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内容
        2.3.3 国内高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趋势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2.5 相关理论基础
        2.5.1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2.5.2 斯基尔贝克校本课程开发理论
        2.5.3 CIPP评估理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的要素分析
    3.1 校本课程开发的情境分析
        3.1.1 物理环境分析
        3.1.2 心理环境分析
    3.2 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设置
        3.2.1 英语专业培养目标
        3.2.2 校本课程定位分析
        3.2.3 校本课程课程设置
        3.2.4 校本课程教学目标
    3.3 校本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
    3.4 校本课程实施策略与手段
    3.5 校本课程的评估
    3.6 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发展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现状研究
    4.1总体现状
    4.2 南航英语专业校本课程现状
        4.2.1 南航英语(民航业务)专业发展概况
        4.2.2 南航英语专业校本课程设置的特点分析
    4.3 南邮英语专业校本课程现状
        4.3.1 南邮英语专业发展概况
        4.3.2 南邮英语专业校本课程设置的特点分析
    4.4 南航与南邮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对比分析
        4.4.1 英语专业校本特色课程培养目标对比
        4.4.2 英语专业课程结构对比
        4.4.3 英语专业校本特色人才培养侧重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实效性研究
    5.1 研究设计
        5.1.1 调查问题
        5.1.2 调查对象
        5.1.3 研究工具
        5.1.4 研究过程
    5.2 数据收集与分析
        5.2.1 问卷的信度检验
        5.2.2 问卷的效度检验
        5.2.3 问卷的结构效度检验与路径分析
    5.3 研究结果与讨论
        5.3.1 校本课程开设及其意义
        5.3.2 校本课程目标和内容
        5.3.3 校本课程教学活动过程
        5.3.4 校本课程实施效果与改进意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的问题与建议
    6.1 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6.1.1 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实施理念不明确
        6.1.2 英语专业校本课程体系未形成
        6.1.3 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实施手段单一
        6.1.4 英语专业校本课程评估体系不完善
        6.1.5 英语专业教师跨学科素养待提高
    6.2 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的建议
        6.2.1 革新英语专业校本课程教学理念
        6.2.2 构建英语专业理工特色校本课程体系
        6.2.3 寻求校本课程多样化教学模式
        6.2.4 建立动态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6.2.5 整合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师资队伍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7.2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7.3 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6)需求分析视角下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课程设置概念界定
        2.1.1 课程设置定义
        2.1.2 课程设置模式
    2.2 国内外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相关研究
        2.2.1 国外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综述
        2.2.2 国内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综述
    2.3 需求分析理论
        2.3.1 需求的定义
        2.3.2 需求分析的定义
        2.3.3 需求分析模型
        2.3.4 对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启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对比分析
    3.1 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目标的比较
    3.2 课程设置原则的比较
    3.3 课程设置结构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调查研究
    4.1 研究问题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方法
    4.4 研究工具
    4.5 研究步骤
    4.6 结果与讨论
        4.6.1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满意度分析
        4.6.2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需求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及建议
    5.1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主要问题
        5.1.1 课程设置没有很好地符合《国标》的要求
        5.1.2 课程设置没有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5.1.3 课程设置没有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5.1.4 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区别不够明显
        5.1.5 课程设置不具备院校特色
        5.1.6 课程设置没有注重动态的需求分析
    5.2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5.2.1 根据《国标》要求设置英语专业课程
        5.2.2 根据学生的需求设置英语专业课程
        5.2.3 根据社会需求设置英语专业课程
        5.2.4 增加课程广度与深度,突出英语专业优势
        5.2.5 构建特色的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
        5.2.6 重视动态的需求分析
    5.3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方案雏形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6.1 总结
    6.2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6.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邮电类院校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7)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研究(1862-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一)20世纪上半叶的相关研究
        (二)20世纪下半叶的相关研究
        (三)近二十年的相关研究
    三、相关界定
        (一)选题研究的语言
        (二)研究的时间跨度
        (三)英语学科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英语在华早期传播的回溯
    一、通事:早期英语的主要操持者
        (一)明清两朝政府机构中的通事
        (二)不同贸易体制下的通事:从澳门通事到广东通事
        (三)从通事到买办:条约时期核心“中介”角色的转移
    二、洋泾浜英语的发展:从“广州英语”到“上海洋泾浜英语”
        (一)中国别式英语:别琴(皮钦)英语、广州英语、上海洋泾浜英语
        (二)洋泾浜英语的语言特点及其社会影响
    三、洋泾浜英语的传播
        (一)洋泾浜英语的传播途径
        (二)洋泾浜英语的学习读物
    四、正规英语教育的诉求
        (一)清政府政治外交的被动局势
        (二)西学东渐、救国图存的外语需求
第二章 中国英语教育的先声:香港早期的英语教育
    一、以教会学校为中心的英语教育
        (一)教会学校的英语教学
        (二)香港政府对教会学校英语教育的政策
    二、香港英语教育世俗化的转向
        (一)政府对中文学校英语教育的资助
        (二)理雅各计划:突出英语教育
    三、香港早期英语教育的作用与影响
        (一)为内地英语教学提供借鉴
        (二)向内地输送外语人才
第三章 英语学科教育的正式起步
    一、近代中国英语教育之滥觞——京师同文馆
        (一)创办的社会背景
        (二)招生、办学及历史沿革
        (三)课程、师资与教学
        (四)办学成效及影响
    二、京沪粤同文三馆之比较
        (一)招生范围与条件
        (二)学年制度
        (三)课程设置
        (四)英语教学
        (五)实践教学
    三、“西艺”学堂的英语教学:以福州船政学堂为例
        (一)教习与学员
        (二)课程体系
        (三)教学特色
    四、教会学校英语教学的发展:传教士关于英语教学的争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争论的全面爆发
        (三)结果及其影响:“英语”地位的确立
第四章 英语学科教育的制度化发展
    一、清末英语学科教育的制度化
        (一)壬寅·癸卯学制的颁布
        (二)各类学校英语教学概览
    二、民国时期英语学科教育的调整与个案分析
        (一)壬子·癸丑学制下的英语学科教育
        (二)壬戌学制及之后的英语学科教育
        (三)中学英语学科教学个案分析——南开中学
        (四)高校英语学科教学个案分析——北京大学
    三、英语学科教育经费
        (一)教育经费的筹措与来源
        (二)教育经费的使用与开支
第五章 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政策与范式
    一、英语学科教育政策的演变
        (一)晚清时期英语教育政策的分析
        (二)民国初中期英语教育政策的分析
    二、英语学科教育的基本范式
        (一)教育目标
        (二)教材使用
        (三)教育研究
        (四)教学评价
第六章 武汉地区英语学科教育的考察
    一、张之洞的外语教育思想与武汉地区英语学习的萌发
        (一)张之洞的外语教育思想
        (二)传统书院改制以及英语学习的萌发
    二、新式学堂的创设及其英语学科教育
        (一)外语学堂——从湖北自强学堂到方言学堂
        (二)非外语类学堂
    三、学制的更迭与英语学科教育:从本土学校到教会学校
        (一)不同学制下本土学校英语学科教育的发展
        (二)教会学校英语学科教育的历史演变
    四、近代武汉地区英语学科教育的特点
        (一)地方决策者的引领作用突出
        (二)教会教育与官办教育相互渗透、各具优势
        (三)凸显本地“自强”文化特色
结语: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历史评价
    一、社会功能和历史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8)交际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思路
    六、文献综述
        (一) 国内外关于交际教学法的研究
        (二) 国内外关于小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现状
        (三) 国外关于交际教学法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研究
第二章 交际教学法概述
    一、交际教学法的概念
    二、交际教学法的内涵
    三、交际教学法的作用
    四、交际教学法的特点
    五、交际教学法写作的一般流程
第三章 交际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践案例
    一、案例呈现
        (一) 写前准备
        (二) 完成初稿
        (三) 生生互评
        (四) 修改完善
        (五) 教师批改与反馈
        (六) 完成定稿
        (七) 作品展示
    二、案例分析
        (一) 交际贯穿于写作活动的全过程
        (二) 真实情境中的语言交流
        (三) 学生在交际和写作活动中主体地位的体现
        (四) 教师在交际和写作活动中引导者角色的扮演
第四章 交际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施效果
    一、学生写作兴趣与态度的效果分析
        (一) 研究目的及对象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结果
    二、学生写作水平的效果分析
        (一) 研究目的及对象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过程
        (四) 研究结果
    三、数据结果的讨论
第五章 交际教学法在写作教学中的作用与实施建议
    一、交际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作用
        (一) 有利于学生写作态度的转变
        (二) 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二、交际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施要求
        (一)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 充分利用同学互评
        (三) 实施有效的教学指导
        (四) 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三、运用交际教学法的几点建议
        (一) 写前阶段
        (二) 课堂分组
        (三) 课堂监控
    四、本次研究的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前后测作文
附录B 学生作品收录
附录C 前测调查问卷
附录D 后测调查问卷
附录E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作文
附录F 学生访谈实录
致谢

(9)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本科翻译专业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术语界定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
    五、研究方法
    六、论文结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社会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一、建构主义的哲学基础与心理学渊源
        二、当代建构主义思想流派
        三、社会建构主义教学研究
    第二节 社会建构主义视域下翻译教学模式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框架
    第一节 社会建构主义翻译教学理论
        一、多现实和多角度
        二、协作学习
        三、改造
        四、真实任务
        五、支架式教学
        六、社会认知学徒
    第二节 一致性建构理论
        一、概念及核心思想
        二、要素分析及实施步骤
        三、可测学习成效结构分类法
    第三节 翻译能力体系
        一、国内外翻译能力模型研究
        二、翻译能力框架
    第四节 SCTM教学模式理论框架
        一、模式建构原则
        二、理论基础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CTM教学模式建构数据分析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定性研究
        二、定量研究
    第二节 教学模式建构数据分析
        一、模式构成要素数据分析
        二、学习者需求数据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CTM教学模式建构
    第一节 SCTM教学模式构成要素及互动分析
        一、教学目标要素分析
        二、课程要素分析
        三、教学要素分析
        四、评价要素分析
    第二节 SCTM教学模式框架
    第三节 SCTM教学模式构建流程
        一、教学目标设计
        二、课程设计
        三、教学设计
        四、评价设计
    第四节 SCTM教学模式评价
        一、定性评价分析
        二、定量评价分析
    本章小结
结论
    一、研究成果
    二、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语言学课程教学研究现状及问题
    2.1 语言学课程教学研究现状
    2.2 语言学课程教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3 语言学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3.1 语言知识的整合
    3.2 思维能力的培养
    3.3 教学方式的转变
    3.4 教学评价的转换

四、“语言学”在英语专业高年级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神经网络的EFL教材文本复杂度分级模型的构建[D]. 唐美华.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澳大利亚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研究 ——以阅读为例[D]. 陈逸. 扬州大学, 2021(09)
  • [3]新文科背景下英语视听说课与五大方向融合探究[J]. 王惠敏.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1(06)
  • [4]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调查研究[D]. 陆佳丽.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及其实效性对比研究 ——以“南邮”和“南航”为例[D]. 左洁.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6]需求分析视角下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 李逢源.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7]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研究(1862-1937)[D]. 刘微. 武汉大学, 2020(07)
  • [8]交际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钱雯静.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3)
  • [9]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本科翻译专业教学模式研究[D]. 王天予. 黑龙江大学, 2018(12)
  • [10]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A]. 陈荣. 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第六卷), 2017

标签:;  ;  ;  ;  ;  

“语言学”在英语专业高级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