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地价值评估研究

林地价值评估研究

一、林地价值评估问题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黄圣美[1](2021)在《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森林资源资产动态评估 ——以江西省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文中认为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全球生态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经济价值的评估是一个研究热点。分析与评估某一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对区域的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对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的九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进行评估,有利于增强人们对森林资源价值多样性的认识,让人们的目光不仅聚焦于其经济价值,同时增加对生态效益的重视。另外,为当地政府与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提供依据,以提升对当地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本文根据九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定位研究站的长期观测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调查和搜集九连山自然保护区2010年、2015年、2020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森林旅游、林产品等相关数据,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采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碳税法等方法,从直接价值、间接价值两个方面,分别评估了其林木资源、林地资源、涵养水源、保持土壤、固碳释氧、净化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价值等7个指标的资产价值,并对其10年来各方面价值的动态变化特征与趋势进行了阐述与分析。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森林生态系统经济价值从2010年5.77亿增长到2015年12.5亿,2020年达到15.14亿元,近十年间,增长了9.4亿元,增长幅度162.38%。(2)九连山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的间接价值要远远大于直接价值。从本文评估结果看,2010年间接价值是直接价值的13.75倍,占总的经济价值的93.22%,2015年间接价值是直接价值的13.4倍,占比93.05%,2020年保护区间接价值是直接价值的8.34倍,占比89.3%。(3)九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的多项指标呈现年增长趋势,其7项指标排序近十年未发生较大变化,按其价值量排序是:保持生物多样性价值>固碳释氧价值>保持土壤价值>林木价值>林地价值>净化环境价值>涵养水源价值。其中保持生物多样性价值量最大,占比超半数。基于以上结果,本文提出九连山自然保护区资源资产增值的相关建议,以进一步提升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资产,从而更好地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赵轩[2](2021)在《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核算及效益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产力、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永续发展的历史必然选择。森林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开放的、复杂的自然资源,兼具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发挥森林生态系统效益,已经成为理论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课题。另外,随着国有林区全面停伐政策的实施,我国对森林资源开始由开发利用转为生态保护,在此阶段,如何推进“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转换,加快国有林区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也是管理决策者和建设者们重点关注的问题。由于目前森林生态系统价值尚未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本文的研究将不再探讨森林生态系统价值的特点、作用、意义以及发展远景等单纯的理论问题,而是把研究对象界定在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的“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提升”层面上。本文所研究的“森生态系统效益提升”,是以“两山论”为基础,以实现森林生态价值转换和价值增值为目标,通过价值核算、实证分析、中介效应、系统仿真等一系列研究方法,充分诠释“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及实践途径,实现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核算。首先,对伊春国有林区森林资源以及林业经济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发现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其次,利用相关评估方法对伊春国有林区各林业局2018年森林生态系统效益进行核算,核算结果表明,2018年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总值为442.516亿元,其中森林生态系统经济效益为212.86亿元;生态效益为84.55亿元;社会效益为145.1亿元;并利用此核算结果作为实证分析的数据基础。二是分析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各效益影响机制和效益提升驱动机制。首先,从理论上分析森林生态系统效益的影响因素,包括森林资源自然属性、林业投资结构、林业经济产业结构、劳动力、中介效应等方面内容;其次,分别以森林生态系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因变量,以林龄结构、产业结构、林业各类投资、森林管护、森林旅游人数为自变量,运用变截距面板回归方法,检验不同因素对森林生态系统各效益产生的边际效应和影响效果,以及分别以森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作为中介变量,分析森林生态系统各效益间的内在规律,研究发现,森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能够带动森林经济效益提升,国有林区应优先提升森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后,基于实证分析结论,运用利益相关理论构建驱动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提升机制,通过均衡各方利益、信息披露、奖补机制和约束机制来实现政府主导、国有林区生态经营、社会公众参与的最优发展模式。三是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提升策略建议。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基础上,根据国有林区实际情况和林业发展战略,针对政府政策、管理体制、技术创新、产业布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分别提出合理建议,更好地实现森林生态系统效益增值,促进林业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总之,本文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丰富了森林生态系统效益的核算方法、影响机理、仿真驱动构建和效益提升保障体系,对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提升提供了有针对性和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

刘玉斌[3](2021)在《中国海岸带典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人类开发活动等背景下,围填海、陆源污染、海岸侵蚀等规模与强度均不断增大,我国海岸带生境正在或已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据相关数据表明,我国50%以上的滨海湿地已丧失,海岸带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健康面临严峻挑战,越来越多的海岸带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呈现不可持续的趋势。鉴于此,亟待开展我国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评估研究,为海岸带区域政策制定、实施以及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一定参考和科学支撑。本研究尝试中国海岸带宏观大尺度的历史时期和未来时期的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评估。为全面了解中国海岸带区域土地生态系统的现状及其服务与价值的演变规律,从中国海岸带基本特征出发,参考诸多研究成果,构建适用于中国海岸带的生态系统服务分类系统。基于此分类系统,开展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识别与多样性分析研究,基于中国海岸带土地利用数据集,分析土地利用景观时空变化特征、转移变化特征及其景观格局指数变化特征,为后续中国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估算提供支撑。选择主流成熟的具有普适性的估算模型或方法,评估2000-2015年中国海岸带4种典型生态服务及其价值,探讨研究区生态服务及其价值变化规律,并基于2025年多情景土地利用数据模拟评估未来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探讨未来多情景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分类与识别:基于中国海岸带自身的实际情况,参考诸多研究成果,建立一套适用于中国海岸带的生态系统服务分类系统,基于此,开展中国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识别和多样性研究;2000-2015年中国海岸带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类型的多样性整体呈下降趋势,离海岸线20 km范围的陆域其多样性变化最为剧烈,多样性高值区多分布于植被覆盖度较高的山地区域、海岸带滩涂和河口三角洲湿地,而低值区多分布于建设用地及其周边区域,受人为活动干扰剧烈。(2)中国海岸带土地利用由海洋向内陆整体格局大致呈“浅海水域—滨海湿地—人工湿地(盐田和养殖)—陆地混合类型区”空间分布特征。2000-2015年是中国海岸带土地利用人为开发活动显着的时期,城乡用地、养殖和工矿用地扩张显着,侵占大量耕地、浅海水域、滨海湿地和水库坑塘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人为开发强度趋缓。我国海岸带土地利用景观整体斑块的破碎化态势显着,斑块类型间更加复杂多样,某些特定土地利用类型景观斑块集聚化明显。(3)2000-2015年中国海岸带NPP与产水量空间分布整体均呈现由南向北逐渐降低的趋势。陆域型生态系统的NPP值高于浅海水域生态系统。4个时期,中国海岸带陆域NPP总量和土壤保持总量均呈下降的趋势,15年间分别减少586.36万吨和956万吨。4个时期,中国海岸带产水量、陆域池塘养殖产量和理想状态下盐田海盐产量均呈显着增加的趋势,而近海最大持续渔获量略微下降。(4)2000-2015年中国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呈持续下降的趋势,15年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减少了354.63亿元。中国海岸带不同类型服务价值变化趋势不同,其物质生产服务价值呈显着增长趋势,而固碳释氧服务价值、水源涵养服务价值和土壤保持服务价值均呈持续减少的趋势。4个时期,中国海岸带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价值占比最大,其次是固碳释氧服务价值,而物质生产服务价值和土壤保持服务价值占比均较小。(5)2025年趋势延续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下中国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分别为31791.68亿元和31917.27亿元,与2015年相比,两种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分别减少245.23亿元和119.64亿元,趋势延续情景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下降显着。两种情景下中国海岸带区域物质生产服务价值均呈增加的趋势,其中趋势延续情景下物质生产服务价值增加显着,而固碳释氧服务价值、水源涵养服务价值和土壤保持服务价值均呈减少的趋势,其中生态环境保护情景下3项服务价值缓慢减少,而趋势延续情景下3项服务价值下降显着。

张芷温[4](2020)在《基于CSLE模型的沂蒙山区土壤保持量与功能动态研究》文中提出沂蒙山区位于北方土石山区鲁中南低山丘陵区,是山东省重要的商品粮、油料等生产基地。由于历史上土地垦殖率高,山地基岩裸露,土层瘠薄,天然植被分布很少,林分结构差,植被覆盖度低,土壤保持能力差,水土流失严重,主要属于沂蒙山泰山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在《全国水土保持区划(试行)》的三级区划体系中,土壤保持为此区域的水土保持主导基础功能。近年来国家和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治理项目布设区域加大,在沂蒙山区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退耕还林、封禁补植等措施,进行坡改梯工程等项目,地区减少水土流失效果明显,提高了土壤侵蚀防控效果和生态效益。因此,本研究以沂蒙山区27个县(市、区)为研究区,以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依托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采用遥感影像提取、资料收集、模型计算、统计分析等方法,开展基于CSLE模型的沂蒙山区土壤保持量与功能动态研究。以此揭示沂蒙山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动态特征,阐明土壤保持量空间格局特征与土地利用的关系,探索基于当量因子法的土壤保持功能价值及动态特征。本研究结果有望能为沂蒙山区的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壤保持量与功能价值提供参考和依据。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动态特征沂蒙山区土地利用类型中,2007年、2017年中面积占比重最大的均为耕地,占研究区面积的50%以上。其次是林地、建设用地。10年间研究区内的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2017年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的面积减少,建设用地、水域和林地的面积增加。空间分布上,耕地在全区广泛分布,林地主要集中在沂源县、沂水县、蒙阴县和五莲县;草地零散分布;建设用地各县均有分布,以东港区、滕州市占比重大;水域主要分布在微山县;未利用土地沂水县分布较多,其余各县零散分布。兰陵县土地利用综合变化显着,2017年兰陵县有大面积林地转入耕地,林地增加主要在沂源县、蒙阴县和费县,建设用地增加主要发生在费县、东港区和莒县。(2)土壤保持量空间格局及动态特征2007年土壤保持量为61035.86万t,2017年土壤保持量61331.15万t,较2007年增加295.29万t。2007年未利用土地的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最高,林地、耕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的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依次减小。2017年草地、未利用土地、林地、水域增加,而耕地、建设用地的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减少。在空间分布上,2007年、2017年土壤保持量呈现由地势平缓的地区向西南部、北部等坡度较大地区递增的趋势,高值集中在沂水县、沂源县、蒙阴县、费县,低值集中在微山县、兰陵县、滕州市。(3)土壤保持功能价值及动态特征基于当量因子法估算土壤保持功能价值,以2007-2017年山东省小麦和玉米的多年平均净利润作为计算价值系数的基础,沂蒙山区在2007年、2017年的土壤保持功能价值分别为149.49亿元、171.32亿元,林地产生的土壤保持功能价值为沂蒙山区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价值的主要来源,耕地的土壤保持功能价值次之。2017年土壤保持功能价值增加21.83亿元,其中主要的价值增量发生在林地、草地及水域,耕地土壤保持功能价值由于耕地面积的减少而大幅减少。

贾荣[5](2020)在《基于CASA模型的杭州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它的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乃至全国生态环境都产生极大的影响。生态环境演变必然会影响生态系统的发展,进而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效益的变化。因此为了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重点保护好森林,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以保障森林生态系统所带来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长远共存。本文以杭州市为研究对象,基于GIS和ENVI,利用CASA模型,结合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以土地利用为切入点,根据林地的二级分类(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和其它林地),估算了杭州市2000、2005、2010和2015年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并借助于造林成本法、影子价格法、能量替代法和水量平衡法等评估方法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间接价值入手,对杭州市森林生态系统固碳释氧、营养物质循环、有机物质生产和涵养水源四个方面的服务价值进行了估算。同时探讨了杭州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分析以及不同林地类型的生态系统价值动态变化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杭州市森林面积和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变化,随着城市化的发展,2000-2015年,杭州市建设用地所占面积越来越多,耕地、林地面积在逐渐减少。2000-2015年间,林地总面积减少了101.98km2,林地所占比重减少了0.67%。其中有林地和疏林地的面积波动较大,灌木林和其他林地的变化较小。借助CASA模型以及价值评估方法,本文估算了2000、2005、2010和2015年杭州市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区2000、2005、2010、2015年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总体上升了20.45%,分别为97944.95万元、104862.05万元、115529.04万元和123119.81万元。2000-2005年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上升了6.59%,2005-2010年上升了9.23%,2010年到2015年上升了6.16%。在森林生态系统各功能价值中,其中固碳释氧价值对生态系统价值的贡献最大,其次是有机物质生产价值和营养物质循环价值,涵养水源价值最小。表明森林植被在固碳释氧、维持碳氧平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杭州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方面,从时间角度来看,2000-2015年期间,杭州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00-2015年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增加了2.52亿元,总价值上升了20.45%。2000年到2005年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上升了6.59%,2005年到2010年上升了9.23%,2010年到2015年上升了6.16%。杭州市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幅度较小。不同林地类型中,有林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最高,其次是疏林地、灌木林、其它林地。从空间角度来看,杭州市各县市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建德市、淳安县和北部的临安等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杭州市东北部的余杭市、萧山市和杭州新城等地区,中部地区的桐庐县和富阳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处于中等水平。(3)不同林地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变化方面,对于森林四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来说,不同的林地类型价值量按顺序排列都是有林地最高,依次是疏林地、灌木林和其它林地。2000-2015年,森林的固碳释氧价值分别为6.32亿元、6.83亿元、7.39亿元、7.80亿元;有机物质生产价值分别是2.30亿元、2.48亿元、2.65亿元、2.84亿元;营养物质循环价值分别是0.73亿元、0.79亿元、0.85亿元、0.90亿元;涵养水源价值分别是0.44亿元、0.39亿元、0.66万元、0.78亿元。近15年来,林地的固碳释氧、有机物质生产和营养物质循环单位面积价值和总价值均呈上升趋势;而涵养水源量和涵养水源价值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

龙辉[6](2020)在《重庆市两江新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土地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场所,是人类赖以生活和生产的基础,也是人地关系最直接的物质反映。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常伴随着土地利用变化而发生,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全球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如何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重庆市两江新区是肩负着“内陆开放示范、西部开发先行、综合改革实验”三大历史使命的国家级新区,其拥有较为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享受着各类政策叠加优势,但也有地处山区带来的局限性。随着“十三五”规划的持续推进,区域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区域内低丘缓坡不断开发,但低丘缓坡生态环境较脆弱,建设开发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建设用地扩张迅速,土地利用变化剧烈,景观格局也相应发生着明显变化,但变化程度如何、对区域生态系统影响如何,是亟待了解的问题。因此,通过研究区域景观格局变化情况及其驱动因素、评估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找出土地利用现存问题并提出可持续发展建议,对于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现实矛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选择我国内陆唯一的一个国家级新区且拥有山城特殊地貌形态的重庆市两江新区为研究区,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和重心迁移等模型分析了两江新区2009-2018年景观斑块类型水平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共选取11项景观格局指数对区域整体的景观格局变化情况、不同高程和坡度下的景观格局变化特点、景观格局变化的空间异质性特征以及建设用地扩展的景观格局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两江新区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因素进行了识别,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法对区域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促进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对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两江新区景观斑块类型水平空间格局变化显着。以耕地和城乡建设用地为主要的景观类型,区域整体的景观斑块类型变化速度较快,景观斑块类型变化总的趋势为“二增五减”,城乡建设用地增加迅速,交通水利用地增幅高达112.87%,耕地是两者扩展的主要来源,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数量关系。建设用地扩展呈“东凸北进”之势,由此带来景观斑块类型在空间上的变化体现为建设用地和耕地的重心均向东北方向迁移。(2)耕地的优势度和集聚水平降低,破碎化程度明显提高,而城乡建设用地呈现出与之相反的情况。从景观水平来看,由于建设用地不断扩展,区域整体破碎化程度有所降低,优势度增加,集聚水平和景观形状规则化水平提升。景观格局在不同维度上差异性特征明显。随着高程、坡度的增加,异质性水平降低,景观类型朝向不均衡方向发展,斑块个数和景观形状指数呈倒“U”型变化的趋势,200<E≤400m和6°<S≤15°受人类干扰程度明显,景观格局变化最显着。景观格局变化的空间异质性较为明显。区域西南部开发早,经济水平好,城市开发拓展已发展到较为稳定的程度,其景观形状规则化水平高,连通水平好,集聚水平高,多样化水平低,而区域北部、东北部区域主要为工业拓展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剧烈引起景观格局变化明显,景观格局呈现出与西南部相反的情况,但随着区域整体经济的发展和相互带动,各镇街的差异水平在逐渐缩小。建设用地整体破碎化水平下降,集聚度和连通度不断加强,景观形状趋于规则化,其主要构成部分城镇用地的破碎化水平增加,连通性水平和集聚水平略有削弱,农村居民点减少较为迅速,破碎化程度虽有所缓解但仍处于较高水平,连通水平和集聚水平略有降低。(3)2009-2018年两江新区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区域人口因素,产业结构和城市建设等经济因素,进出口贸易等对外开放水平因素也发挥着较为明显的作用且影响在逐渐增强,交通因素和政府调控因素分别就交通路线改建、扩建以及新建和政策规划引导等方式影响着区域景观格局。(4)2009-2018年两江新区土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和各单项服务功能价值均呈持续下降趋势。服务总价值共降低了4.1986亿元,水域和林地是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主要构成部分,占总价值的69.79%-75.56%,各景观类型的价值均呈下降趋势,其中耕地服务价值下降速度最快,下降了1.8950亿元,降幅为33.92%,林地价值变化呈“U”型趋势,共降低了0.3016亿元。各单项功能中贡献较大的服务功能是水文调节和气候调节,且两者的减少量较大,而食物生产降幅最大,高达28.10%。从加强对建设用地和耕地的管控;借助国土空间规划契机,完善生态网络格局规划;利用3S技术加强用地动态监管,建立生态安全预警系统等三方面就区域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袁继安[7](2019)在《湖南省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要“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文明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已成为国家的长期发展规划,并于2015年再度提出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7年党的十九大更明确指出,要“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可以看出,国家近年正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监管进行新一轮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5年多来,围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这一新领域开展的科研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部分省市也开展了试点工作,获得初步经验。论文以湖南省森林资源中的优势树种为研究对象,在《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ystem of Environmental-Economic Accounting 2012》,以下简称SEEA-2012)框架内,以《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2008)及相关标准为依据,核算了2013年至2016年优势树种森林资源的林地、林木资产价值与主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在此基础上,按年份试编了2014-2016年连续3年的湖南省优势树种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并对各有关要素及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作了分析;研究了湖南省在资产负债表试编阶段及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尝试提出了相应解决办法,研究结果如下。(1)2013-2016年,湖南省优势树种林地面积累计增幅1.64%,各年度间同比增幅分别为0.76%、0.53%和0.34%,各年度间平均增幅为0.61%;各年林地资产价值分别为3702.05×108元、3823.18×108元、4332.59×108元和4889.11×108元。因价格上涨因素,林地资产价值各年度间同比增幅分别为3.72%、13.32%和12.84%,年度间平均增幅达到9.96%。(2)2013-2016年,湖南省优势树种森林资源林木资产账面价值分别为3028.17×108元、3127.20×108元、3279.76×108元和3351.54×108元。年平均为3196.67×108元·a-1,单位面积林木账面价值为36300元·hm-2(不含利润、税金和运输费用等)。(3)湖南省优势树种林分生态服务功能实物量在2013-2016年间,年均为340.68×108t·a-1,单位面积年均3805.46 t·hm-2·a-1。其中,在实物总量上贡献最大者为森林的涵养水源功能,单位面积涵养水源量年均为3730.11 t·hm-2·a-1。除涵养水源功能外,其他各项服务功能从4年平均来看,所提供的实物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固土保肥、净化大气、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分别为34463.03×104t、22343.62×104t、10710.55×104t和31.14×104t,单位面积年均提供实物量依次为38.44 t·hm-2·a-1、24.92 t·hm-2·a-1、11.94 t·hm-2·a-1和0.035 t·hm-2·a-1。优势树种年均提供生态服务总价值近3200×108元,4年间累计增幅5.74%;在生态服务的各项目方面,以2016年为例,6大服务功能创造的价值总计为3304.4×108元,单项价值在60.30×108~848.55×108元之间,最高者为涵养水源功能848.55×108元,最低为积累营养物质功能60.30×108元,大小排序依次为,涵养水源>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保护>固土保肥>净化大气>积累营养物质>。各功能创造的价值在全部生态服务价值中所占比重处于2%-26%之间,(4)2013-2016年优势树种森林资源资产总价值分别为9855.23×108元、10090.77×108元、10840.51×108元和11545.04×108元,4年累计增长17.15%。其中,从4年平均观察,在优势树种森林资源资产总价值中,所占比重由高到低依次为,林地资产39.44%,林木资产30.25%,生态服务30.31%。(5)2013-2016年间,森林年均被侵害面积1.595×104hm2·a-1,被侵害蓄积71.53×104m3·a-1。因毁林开荒等森林资源侵害因素造成的优势树种森林资源综合负债各年分别为19.82×108元、28.86×108元、27.41×108元和30.64×108元,各年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0.201%、0.286%、0.253%和0.265%。2013-2016年,每1元的森林资源负债,有高达377元的可控森林资源资产来偿还(2016年)。湖南省优势树种森林资源净资产比重连续4年平均保持在99.7%以上。各年的森林资源资本积累率分别为5.42%、2.30%、7.47%和6.49%。(6)根据森林资源资产存量、价值、森林资源负债和净资产核算结果,结合生态学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方法与财务会计学下的“科目汇总表法”,经由科目汇总表和总账平衡表2个基础表,运用“资产=负债+净资产”平衡原理,可以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7)森林资源质量方面,2013-2016年的4年间,湖南省优势树种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累计上升10.9%,达到55.51 m3·hm-2,但相比于全国及国际平均值,仍有明显差距。研究该选题,可以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之间的一般规律;综合利用生态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知识,通过学科交叉研究方法等,寻求创新自然资源监管制度,加强资源保护,最终达到服务于生态可持续发展事业的目的。研究发现,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在国内的研究与试点相当有限,相关报表的设计与编制亦在探索过程当中。对森林资源负债的项目设计与科学核算仍然相当不足,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对编制资产负债表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之间的关联性和协调性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进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以加强资源管护和生态的可持续性,是我国的一项制度创新,国际社会上并无成法可依,未来可进一步依据国情,科学设计与细化报表考核指标,重点研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演变与生态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科学规律等问题。

罗万云[8](2019)在《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资本补偿问题研究 ——以甘肃省石羊河流域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当前,在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仍然面临着生态资本内涵不清,服务价值核算困难、生态补偿粗放等基础性难题。对于干旱内陆河流域来说,水源涵养服务是生态系统向人类提供的一种可再生的“生态资本”,只要我们谨慎使用,积极保护,生态系统就会持续的向外界供给。但是,由于自然和人文因素导致石羊河流域水源涵养功能萎缩、土地沙化加剧,荒漠植被衰败,生态退化导致了石羊河生态资本供给量下降,“绿水青山”难以实现向“金山银山”转换。本研究以甘肃省石羊河为案例区,将生态系统向人类提供的水源涵养服务视为一种重要的“生态资本”,运用生态经济方法对生态资本补偿问题展开分析。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了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资本概念,从经济学视角对生态资本补偿逻辑做了分析,试图解决生态资本补偿中的如下问题:第一,石羊河的生态资本供给量究竟有多少?其服务价值又是多少?第二,模拟土地利用情景与生态资本供给量变化的关系?明确生态资本补偿的目标。第三,分析土地利用转换过程中补偿价格、转换比例与生态资本补偿标准存在的联系?第四,农户作为生态资本供给者,其受偿意愿额多少?又存在那些因素影响受偿意愿额?基于上述问题,本研究试图对生态资本补偿需要回答的关键问题做有益尝试。分别得到以下结论:第一,通过对石羊河流域正在实施的退耕还林(草)、草地禁牧等土地利用转换工程进行分析,搜集统计资料,结合多次实地调查结果,运用动态博弈分析方法,对现行生态资本补偿进行评价,分析背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政府和农户的博弈行为和机理。结果表明:(1)中央政府制度的生态资本补偿应该考虑地方政府在土地利用转换项目中的工作积极程度和风险规避特征以及生态资本供给量等因素,实现委托双方利益最大化。(2)政府作为生态补偿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在生态补偿设计之初,补偿标准并不能有效弥补农户参与成本和机会成本,农户的生计诉求常常被忽视,造成了较低效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不足额补偿,消极参与)。政府应该在土地利用转换中选择足额补偿策略,以解决农户消极参与问题,提高土地利用转换面积,实现生态资本供给量的增加。第二,本文运用InVEST模型,经过参数本地化处理,定量分析了2000年和2015年石羊河流域生态资本供给量和空间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石羊河流域生态资本供给能力有所提升,生态资本的单元栅格价值由2000年的67679.61元/年上升到2015年的75541.11元/年,单元栅格价值的空间分布格局由上游向下游逐渐递减趋势。(2)从生态资本供给价值总量来看,石羊河流域由2000年的40.09×108元/年上升到2015年的44.79×108元/年,上游肃南县、天祝县的生态资本供给价值最高,为12.27×108元/年和15.71×108元/年;下游地区是生态资本供给能力的低值区域,主要分布在民勤、金昌等地。(3)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资本供给能力各有差异,依次为林地>高覆盖草地>中覆盖草地>低覆盖草地>耕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第三,2000-2015年,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主要集中在耕地、林地、草地、未利用土地之间转换。从土地利用转换与生态资本供给量来看,退耕还林对提升生态资本供给量的贡献最高,其次是退耕还草、草地禁牧。结果表明:(1)通过InVEST模拟,石羊河流域将适宜的土地进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草地禁牧”转换,生态资本供给量达到59.68×108元/年、56.58×108元/年、48.99×108元/年。(2)本文运用Matlab2017a中全局优化工具箱(Matlab Global Optimization Toolbox),得到“保留耕地”、“退耕还草”、“草地禁牧”、“退耕还林”转换类型的分类条件(T1=11.98、T2=30.11、T3=59.97),确定石羊河流域适宜退耕还草区域为6588.57万亩、适宜草地禁牧区域为2455.33万亩、适宜退耕还林区域为1110.36万亩。第四,通过问卷调查方法获取到生态资本供给者的土地利用转换成本,根据现有退耕还林(草)、草地禁牧等工程执行情况,运用最小数据方法,利用Matlab2017a软件模拟了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的生态资本供给量与生态补偿标准的关系。结果表明:(1)现行给予土地利用转换而实施的补偿标准严重偏低,“退耕还林(草)”工程若按照模拟出的情景3(天祝县569.14元/亩,肃南县538.68元/亩,民勤县1490元/亩,1671.44元/亩,永昌县1907.92元,金昌市1380.41元/亩,古浪县651.45元/亩)对农户展开补偿,可以激励大部分农户的耕地转化为林地或者草地,实现“退耕还林(草)”所能达到的生态资本供给量的理想目标(天祝县1.97×108立方米/年、肃南县1.46×108立方米/年、民勤县0.12×108立方米/年、武威市0.39×108立方米/年,永昌县0.41×108立方米/年、金昌市5.37×104立方米/年、古浪县0.51×108立方米/年)。(2)“草地禁牧”工程若能够按照模拟出的情景3(天祝县247.94元/亩、肃南县120.43元/亩)对农户进行补偿,可以实现“草地禁牧”所能达到的生态资本供给量(天祝县0.35×108立方米/年、肃南县0.42×108立方米/年)。(3)现行生态补偿难以弥补地方政府和农户参与土地利用转换的成本支出,若按照情景3执行,石羊河流域生态补偿资金比低于1542083.34万元(天祝县245323.2万元、肃南县205977.53万元、民勤县52761.06万元、武威市425603.06万元、永昌县409192.36万元、金昌市4085.97万元、古浪县199140.16万元)。第五,通过贝叶斯估计可以看出,石羊河流域农户的受偿意愿额是存在明显土地类型差异以及空间差异。结果显示:(1)从土地类型来看,石羊河流域农户的耕地受偿意愿额明显高于草地(耕地828.97元/亩,草地185.51元/亩)。(2)从空间来看,上游天祝县、肃南县的农户受偿意愿额明显低于中下游民勤县、永昌县、金昌市、武威市、古浪县的。(3)运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和分位数回归分析方法,农户受偿意愿额的影响因素包括农户年龄、受访者教育程度、家庭劳动力数量、家庭耕地/草地数量、家庭年收入、水资源紧缺程度、耕地/草地转换的生态效益评价、生态资本认知等。

林桂清[9](2019)在《茶园资产价值评估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市场经济活动日趋活跃,茶园出租、转让、拍卖、抵押、兼并等日渐频繁,为促进茶园市场经济稳定健康发展,保障茶农的利益,需要对茶园价值做出恰当合理的评估。根据茶园资产价值评估的需要,分别分析茶树资产价值和园地资产价值,并介绍他们的特点与不同的评估方法。园地资产价值和不同时期茶树资产价值均可采用现行市价法评估,其也叫市场法。本文在市场法框架内,采用综合评价分析法AHP-TOPSIS法分析园地资产价值评估、AHP-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法分析茶树资产价值,并作案例分析。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是市场法评价的关键,结合茶园与其他经济作物的区别设计符合茶园生产和销售基本情况的评估指标体系,得到园地资产价值评估指标28个,茶树资产价值评估指标7个。(2)参考专家指导意见与评估经验,采用层次分析法取得各指标的权重。(3)利用数学建模方法AHP-TOPSIS法综合分析园地资产价值评估值,分析有限个评价对象茶园与最优方案的贴近度,此过程可查找影响茶园评估值高低的因素,对后期茶园增值管理多有裨益;利用已知参照案例评估值和求得的贴近度,可使用数学估算方法计算待估茶园园地资产价值评估值。(4)与AHP-TOPSIS法不同,AHP-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法分析的是可待评估对象茶树与参照案例茶树的各指标值的相似性即关联度,越相似关联度值越大权重越大,经加权平均得到待估茶树资产价值评估值。AHP-TOPSIS法和AHP-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法应用于茶园资产价值评估中,为优化茶园资产评估提供了一种可量化的方法,相较于原有市场法公式简单平均更科学合理。研究弥补了以往茶园资产价值评估只估算茶树资产的不足。采用不同评估方法计算结果差距较大,需依据不同评估目的与生长时期产前期、始产期、盛产期和衰产期,采用适宜最优的评估方法,以保障茶农利益。评估方法可以有很多种,重点在于科学可行,经得起市场推敲,保证评估的客观、公平、公正进行。本文对此做了些总结及尝试,如AHP-TOPSIS法和AHP-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法,这对于今后茶园资产核算、优化管理和茶园资源整合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程琪媛[10](2019)在《基于一类调查的贵州省林地林木资源资产评估》文中提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是一项繁琐并具有技术性的工作。近年来集体林权制度不断改革,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迅速,森林资源资产也发生了大量的流转,导致森林资源资产的评估工作愈来愈重要。为了实现贵州省森林资源资产精密化管理,本研究以贵州省第七次一类调查数据与第八次一类调查数据为依据,根据优势树种(组)、林种和龄组,选择重置成本法、收获现值法与市场价倒算法,分别对贵州省的幼、中、近、成、过熟林林木资产进行评估;对于经济林林木则选择收益现值法;竹林林木选择年金资本化法。根据调查地的林地情况,选用年金资本化法和林地期望价法分别对林地资产价值进行核算,经过对比分析从中选出一种最适合林地的评估方法。对两次评估的林地林木实物量和价值量的变化情况进行动态分析。通过研究可知,贵州省第七次林地资源存量为84123百hm2,林木资源存量为2791153百m3;第八次林地资源存量为86122百hm2,林木资源存量为3438440百m3。该省第七次林地林木资源资产价值总量为7322.67亿元,其中林地资源资产价值量为4777.29亿元,林木价值量为2545.38亿元;第八次林地林木资源资产价值总量为7454.83亿元,林地资源资产价值量为5160.58亿元,林木价值量为2294.25亿元。通过对两次评估结果的动态分析,可知贵州省的林地林木资源存量均呈上升趋势,分别增加1999百hm2、647287百m3;第八次林地林木资源资产价值总量大于第七次价值总量,增加132.16亿元,增幅较大。

二、林地价值评估问题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林地价值评估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森林资源资产动态评估 ——以江西省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理论研究
        1.3.2 生态价值评估的理论研究
        1.3.3 森林资源评估的理论研究
        1.3.4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2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理论基础与方法选择
    2.1 概念界定
        2.1.1 森林资源
        2.1.2 森林资源资产
        2.1.3 森林资源资产动态评估
    2.2 理论基础
        2.2.1 自然资源价值理论
        2.2.2 效用价值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评估方法
3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3.1 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3.1.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3.1.2 自然条件
        3.1.3 自然资源
    3.2 森林资源
        3.2.1 林地资源
        3.2.2 林木资源
    3.3 数据来源
4 森林资源价值评估体系的构建
    4.1 设置原则
    4.2 评估构建指标的选取
        4.2.1 直接价值指标的选取
        4.2.2 间接价值指标的选取
    4.3 评估方法的确定
        4.3.1 直接价值计算方法
        4.3.2 间接价值计算方法
5 九连山森林资源资产价值评估与分析
    5.1 直接价值
        5.1.1 林地资源价值量评估
        5.1.2 林木资源价值量评估
    5.2 间接价值
        5.2.1 涵养水源价值
        5.2.2 保持土壤价值
        5.2.3 固碳释氧价值
        5.2.4 净化环境价值
        5.2.5 保持生物多样性价值
    5.3 九连山自然保护区经济价值分析
        5.3.1 直接价值分析
        5.3.2 间接价值分析
        5.3.3 经济价值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九连山自然保护区资源资产增值建议
    6.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核算及效益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核算综述
        1.2.2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提升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森林生态系统
        2.1.2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
        2.1.3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核算与价值评估
        2.1.4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评估与效益提升
    2.2 理论基础
        2.2.1 劳动价值论
        2.2.2 边际效用价值论
        2.2.3 外部性理论
        2.2.4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提升的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3 伊春国有林区现状分析
    3.1 伊春国有林区概况
    3.2 伊春国有林区森林资源概况
        3.2.1 森林面积及蓄积概况
        3.2.2 林龄结构概况
        3.2.3 造林管护概况
    3.3 伊春国有林区林业经济概况
        3.3.1 林业产值及产业结构概况
        3.3.2 林业投资概况
        3.3.3 从业人员概况
        3.3.4 森林旅游概况
    3.4 伊春国有林区存在的问题
    3.5 本章小结
4 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核算
    4.1 森林生态系统经济效益核算
        4.1.1 经济效益核算对象
        4.1.2 经济效益核算方法
        4.1.3 经济效益核算指标体系
        4.1.4 经济效益核算
        4.1.5 经济效益核算结果
    4.2 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效益核算
        4.2.1 生态效益核算方法
        4.2.2 生态效益实物量核算
        4.2.3 生态效益价值量核算
        4.2.4 生态效益核算结果
    4.3 森林生态系统社会效益核算
        4.3.1 森林游憩价值
        4.3.2 森林提供就业机会的价值核算
        4.3.3 社会效益核算结果
    4.4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分析
        4.4.1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核算结果
        4.4.2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核算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1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影响的理论分析
        5.1.1 影响森林生态效益的外部性因素
        5.1.2 影响森林生态效益的内部性因素
        5.1.3 影响森林生态效益的中介效应
    5.2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2.1 面板数据模型简介
        5.2.2 变量与数据
        5.2.3 面板数据描述与检验
        5.2.4 模型的估计结果分析
    5.3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的中介效应分析
        5.3.1 中介效应
        5.3.2 森林生态效益的中介效应
        5.3.3 森林经济效益的中介效应
        5.3.4 森林社会效益的中介效应
    5.4 本章小结
6 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提升的驱动机制分析
    6.1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提升驱动机制的演化博弈分析
        6.1.1 演化博弈模型的基本思想
        6.1.2 演化博弈模型的基本假设
        6.1.3 演化博弈模型的构建
        6.1.4 演化博弈模型的均衡分析
    6.2 演化博弈仿真及策略分析
        6.2.1 三方主体行为策略的动态演化
        6.2.2 不同因素对三方主体行为策略的演化影响
    6.3 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提升的驱动机制构建
        6.3.1 演化博弈仿真结论的分析
        6.3.2 基于演化博弈仿真结论的驱动机制构建
    6.4 本章小结
7 提升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的建议
    7.1 政府层面
        7.1.1 增加扶持政策供给
        7.1.2 保证林业投资的合理有效
        7.1.3 完善森林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
        7.1.4 优化交易市场结构
        7.1.5 打造产业发展新模式,强化监管制度
        7.1.6 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模式,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7.2 集团层面
        7.2.1 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生态作用认识
        7.2.2 注重企业科学技术研发
    7.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3)中国海岸带典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生态系统及其服务概念
        1.2.1.1 生态系统概念
        1.2.1.2 生态系统服务概念
        1.2.2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
        1.2.2.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评价方法
        1.2.2.2 生态系统服务物质量评估方法
        1.2.3 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评估进展
        1.2.3.1 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评估
        1.2.3.2 区域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1.2.3.3 单一生态系统或服务价值评估
    1.3 本章小结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内容
    2.1 研究区概况
        2.1.1 海岸带界定
        2.1.2 研究区范围界定
        2.1.3 自然地理概况
        2.1.4 经济社会概况
    2.2 主要数据源介绍
        2.2.1 土地利用数据
        2.2.2 社会经济统计数据
        2.2.3 气象数据
        2.2.4 遥感数据
        2.2.5 其他数据
    2.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3.1 研究内容
        2.3.2 技术路线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分类与识别
    3.1 国内外生态系统服务分类
        3.1.1 国外生态系统服务分类
        3.1.2 国内生态系统服务分类
    3.2 中国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分类
        3.2.1 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分类
        3.2.2 海岸带分区生态系统服务识别
        3.2.3 海岸带不同土地生态系统服务识别
    3.3 生态系统服务多样性变化特征
        3.3.1 生态系统服务多样性的空间分布特征
        3.3.2 生态系统服务多样性的时空变化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海岸带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4.1 研究方法
        4.1.1 土地利用变化幅度
        4.1.2 土地利用转移
        4.1.3 景观格局指数
    4.2 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
        4.2.1 土地利用时间变化
        4.2.2 土地利用空间变化
        4.2.3 土地利用转移变化
    4.3 景观格局指数变化特征
        4.3.1 类型水平的变化特征
        4.3.2 景观水平的变化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海岸带典型生态系统服务估算
    5.1 海岸带净初级生产力估算
        5.1.1 海岸带NPP物质量
        5.1.1.1 陆域NPP物质量估算
        5.1.1.2 海域NPP产品数据处理
        5.1.1.3 海陆NPP产品数据集构建
        5.1.2 海岸带NPP变化特征
        5.1.2.1 海岸带NPP时间变化
        5.1.2.2 海岸带NPP空间变化
        5.1.2.3 不同生态系统NPP变化特征
    5.2 海岸带物质产品估算
        5.2.1 海岸带渔业产量估算
        5.2.1.1 海岸带陆域渔业产量估算
        5.2.1.2 海岸带近海渔业产量估算
        5.2.2 理想状态海盐产量估算
        5.2.2.1 理想状态海盐估算模型
        5.2.2.2 理想状态海盐产量变化
    5.3 水源涵养估算
        5.3.1 水源涵养估算模型
        5.3.1.1 In VEST模型产水量模块
        5.3.1.2 模型数据来源和参数设定
        5.3.2 产水量估算结果
        5.3.2.1 产水量模拟结果对比论证
        5.3.2.2 产水量时空变化特征
        5.3.2.3 不同土地生态系统产水量
    5.4 土壤保持估算
        5.4.1 土壤保持量模型
        5.4.1.1 土壤保持模型
        5.4.1.2 模型数据来源和参数设定
        5.4.2 土壤保持估算结果
        5.4.2.1 土壤保持量模拟结果对比论证
        5.4.2.2 土壤保持量时空变化特征
        5.4.2.3 不同土地生态系统土壤保持量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海岸带典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
    6.1 价值核算方法
        6.1.1 物质生产价值核算方法
        6.1.2 固碳释氧价值核算方法
        6.1.3 水源涵养价值核算方法
        6.1.4 土壤保持价值核算方法
    6.2 不同生态服务价值
        6.2.1 物质生产价值变化
        6.2.1.1 有机物质价值变化
        6.2.1.2 物质产品价值变化
        6.2.2 固碳释氧价值变化
        6.2.2.1 固碳价值变化
        6.2.2.2 释氧价值变化
        6.2.3 水源涵养价值变化
        6.2.3.1 水源涵养价值整体时空变化
        6.2.3.2 不同土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价值
        6.2.4 土壤保持价值变化
        6.2.4.1 土壤保持价值整体时空变化
        6.2.4.2 不同土地生态系统水土保持价值
    6.3 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演变特征
        6.3.1 研究方法
        6.3.2 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变化特征
        6.3.3 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集聚特征
        6.3.4 生态系统服务协同与权衡关系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土地利用未来情景的生态服务价值模拟
    7.1 土地利用未来情景模拟
        7.1.1 情景设置和土地利用需求
        7.1.2 PLUS模型
        7.1.3 未来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7.2 未来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特征
        7.2.1 物质生产价值变化
        7.2.2 固碳释氧价值变化
        7.2.3 水源涵养价值变化
        7.2.4 土壤保持价值变化
        7.2.5 生态服务总价值变化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基于CSLE模型的沂蒙山区土壤保持量与功能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壤保持量
        1.2.2 土壤保持功能
        1.2.3 土壤保持量与土壤保持功能影响因素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环境
        2.1.3 社会经济
        2.1.4 水土保持分区
    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2.1 研究内容
        2.2.2 研究方法
    2.3 技术路线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地利用特征
        3.1.1 土地利用数量特征
        3.1.2 土地利用分布特征
    3.2 土壤保持量估算
        3.2.1 潜在土壤侵蚀
        3.2.2 实际土壤侵蚀
        3.2.3 土壤保持量
    3.3 土壤保持功能评价
        3.3.1 土壤保持功能价值
        3.3.2 土壤保持功能价值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4 讨论
    4.1 土地利用对土壤保持功能价值的影响
    4.2 价值系数对土壤保持功能价值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CASA模型的杭州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环境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条件
        2.1.3 森林资源
    2.2 社会经济状况
3 数据来源与处理
    3.1 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
        3.1.1 MODIS数据获取
        3.1.2 MODIS数据处理
    3.2 气象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3.2.1 气温和降水数据
        3.2.2 太阳辐射数据
    3.3 土地利用数据
4 CASA模型及NPP结果讨论
    4.1 NPP计算方法
        4.1.1 气候相关模型
        4.1.2 过程模型
        4.1.3 光能利用率模型
    4.2 CASA模型
        4.2.1 光合有效辐射(APAR)
        4.2.2 植被光合有效辐射吸收比例(FPAR)
        4.2.3 光能利用率(ε)
        4.2.4 最大光能利用率εmax
    4.3 NPP估算与结果讨论
        4.3.1 利用CASA模型计算NPP
        4.3.2 NPP结果讨论
5 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5.1 固碳释氧价值评估
    5.2 营养物质循环价值评估
    5.3 有机物质生产价值评估
    5.4 涵养水源价值评估
    5.5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6 杭州市森林生态系统面积变化与服务价值时空差异和动态演化分析
    6.1 森林面积变化与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评估
        6.1.1 森林面积变化分析
        6.1.2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变化
    6.2 杭州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分析
        6.2.1 杭州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间差异分析
        6.2.2 杭州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差异分析
    6.3 杭州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变化分析
        6.3.1 不同林地类型固碳释氧价值动态变化分析
        6.3.2 不同林地类型营养物质循环价值动态变化分析
        6.3.3 不同林地类型有机物生产价值动态变化分析
        6.3.4 不同林地类型涵养水源价值动态变化分析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6)重庆市两江新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及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1.3.2 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因素研究
        1.3.3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
        1.3.4 研究评述
    1.4 理论基础
        1.4.1 人地关系理论
        1.4.2 可持续发展理论
        1.4.3 景观生态学与土地可持续利用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区位与行政区划
        2.1.2 自然条件
        2.1.3 社会经济条件
    2.2 数据选择
        2.2.1 研究时段
        2.2.2 数据收集
第3章 两江新区景观斑块类型水平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分析
    3.1 景观斑块类型总体构成动态变化分析
    3.2 景观斑块类型动态度分析
        3.2.1 景观综合动态度分析
        3.2.2 景观单一动态度分析
    3.3 景观斑块类型转移矩阵分析
    3.4 景观斑块类型空间变化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两江新区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4.1 景观格局指数的选择
    4.2 两江新区整体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4.2.1 总体类型水平景观指数变化分析
        4.2.2 总体景观水平指数变化分析
    4.3 两江新区多维度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4.3.1 高程和坡度的提取与分级
        4.3.2 不同高程下的景观指数动态分析
        4.3.3 不同坡度下的景观指数动态分析
    4.4 两江新区景观格局变化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4.4.1 景观形状差异性分析
        4.4.2 景观蔓延度差异性分析
        4.4.3 景观多样性差异性分析
        4.4.4 景观集聚度差异性分析
    4.5 两江新区建设用地扩展的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4.5.1 建设用地单一要素景观构成动态变化分析
        4.5.2 建设用地单一要素类型水平景观指数变化分析
        4.5.3 建设用地景观水平指数变化分析
    4.6 小结
第5章 两江新区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5.1 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因素主成分分析
        5.1.1 驱动因子的选择
        5.1.2 驱动因子的标准化处理
        5.1.3 主成分分析
    5.2 驱动因素影响机制分析
        5.2.1 人口因素
        5.2.2 产业结构因素
        5.2.3 城市建设因素和国内外贸易因素
        5.2.4 交通因素
        5.2.5 政府调控因素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及可持续发展建议
    6.1 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6.1.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
        6.1.2 两江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量变化
        6.1.3 两江新区土地生态系统单项服务功能变化分析
    6.2 两江新区可持续发展建议
        6.2.1 加强对建设用地和耕地的管控
        6.2.2 借助国土空间规划契机,完善生态网络格局规划
        6.2.3 利用3S技术加强用地动态监管,建立生态安全预警系统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7)湖南省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森林资源核算
        1.2.2 自然资源账户与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
        1.2.3 国外环境审计与中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创新
        1.2.4 国内外研究述评与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及重点与难点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森林资源与森林资源核算
        2.1.1 森林资源的内涵、分类与特征
        2.1.2 森林资源核算的内涵与原则
        2.1.3 森林资源核算的指标体系
    2.2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与净资产
        2.2.1 森林资源资产的确认与分类
        2.2.2 森林资源负债的核算必要性以及分类与特征
        2.2.3 森林资源净资产的确认及意义
    2.3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基本理论
        2.3.1 森林可持续发展理论
        2.3.2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理论
        2.3.3 森林资源核算理论
        2.3.4 委托代理理论与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
3 研究区概况
    3.1 湖南省自然地理概况
    3.2 湖南省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3.3 湖南省森林资源概况
4 森林资源核算方法
    4.1 森林资源资产核算方法
        4.1.1 森林资源的计量属性与评估方法
        4.1.2 林地资产核算方法
        4.1.3 林木资产核算方法
        4.1.4 生态服务核算方法
    4.2 森林资源负债与净资产核算方法
        4.2.1 森林资源负债的核算方法
        4.2.2 森林资源净资产核算方法
5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构建
    5.1 传统资产负债表的结构与作用
    5.2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内涵及其定位
    5.3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建议结构
        5.3.1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结构的国际经验
        5.3.2 我国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结构设想
    5.4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作用
    5.5 现阶段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主要困难
        5.5.1 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一般性困难
        5.5.2 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在业务与技术上的困难
        5.5.3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在干部离任审计中的局限性
6 湖南省森林资源资产负债与净资产的核算
    6.1 林地资产的核算
        6.1.1 林地资产核算结果
        6.1.2 林地资产核算结果分析
    6.2 林木资产账面价值的核算
        6.2.1 林木资产账面价值核算结果
        6.2.2 林木资产账面价值核算结果分析
    6.3 森林生态服务的核算
        6.3.1 涵养水源的核算
        6.3.2 固土保肥的核算
        6.3.3 固碳释氧的核算
        6.3.4 净化大气的核算
        6.3.5 积累营养物质的核算
        6.3.6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算
        6.3.7 生态服务功能汇总核算
    6.4 森林资源综合负债与净资产的核算
        6.4.1 森林资源负债的核算
        6.4.2 森林资源净资产的核算与分析
7 湖南省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与分析
    7.1 湖南省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探索编制
        7.1.1 编制资产负债表前的年终清理与账务准备
        7.1.2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步骤
        7.1.3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结果
    7.2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分析
        7.2.1 森林资源资产结构变化的动态分析
        7.2.2 森林资源质量变化分析
        7.2.3 有林地、防护林地及其他林地增长率分析
        7.2.4 公益林和商品林面积结构变化动态分析
        7.2.5 林业与非林业经营活动减少森林资源分析
        7.2.6 资产负债率与资本积累率分析
8 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
        8.1.1 优先解决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一般性困难
        8.1.2 统一标准,集中克服业务与技术上的困难
        8.1.3 充分发挥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在离任审计中的作用
        8.1.4 研究展望
    8.2 创新与不足
        8.2.1 研究创新
        8.2.2 研究的不足
    8.3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林木资源分类
附录 B 计算森林资源预计负债用的年金现值系数表(部分)
附录 C SNA-2008国家资产负债表
附录 D SEEA-2012价值型资源账户概念格式
附录 E 中国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价值量)核算表
附录 F 林地租赁合同书
附录 G IPCC推荐使用的木材密度(D)
附录 H (按龄组)2014-2016湖南省优势树种调节水量
附录 I 长沙市城区供水用户分类
附录 J (按龄组)2014-2016湖南省优势树种涵养水源价值
附录 K 大气污染物当量值(部分)
附录 L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资本补偿问题研究 ——以甘肃省石羊河流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标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技术路线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难点与可能的创新点
        1.3.1 研究难点
        1.3.2 可能的创新点
    1.4 现有研究的基本概况
        1.4.1 文献数量
        1.4.2 期刊分布
        1.4.3 高产作者
        1.4.4 被引情况
        1.4.5 热点分布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生态资本概念
        2.1.2 生态资本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2.1.3 生态资本补偿内涵与框架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相关研究
        2.2.2 国内相关研究
    2.3 核心理论
        2.3.1 生态系统理论
        2.3.2 生态资本理论
        2.3.3 生态安全理论
        2.3.4 公共物品理论
        2.3.5 博弈理论
        2.3.6 契约理论
    2.4 本章小结与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 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资本补偿的研究逻辑
    3.1 生态资本补偿的必要性
        3.1.1 生态资本补偿的自然过程
        3.1.2 生态资本补偿的人文过程
    3.2 生态资本补偿的主客体界定
        3.2.1 生态资本的“购买者”(补偿主体)
        3.2.2 生态资本的“供给者”(补偿客体)
    3.3 生态资本供给量确定以及价值评估
        3.3.1 确定生态资本的供给量
        3.3.2 生态资本供给价值的评估
    3.4 生态资本补偿的情景模拟
        3.4.1 生态安全条件下生态资本补偿目标的厘定
        3.4.2 土地适宜性判别与补偿目标选择
    3.5 不同情景下生态资本补偿的标准计算
        3.5.1 生态资本补偿标准计算
        3.5.2 生态资本补偿总额计算
    3.6 生态资本补偿中农户受偿意愿分析
第四章 研究区概况与调研过程
    4.1 研究区概况
        4.1.1 区域选择说明及功能定位
        4.1.2 自然地理概况及项目政策执行情况
        4.1.3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4.2 石羊河流域生态补偿项目执行概况
        4.2.1 现有生态补偿项目执行情况
        4.2.2 生态补偿项目执行面临的问题
    4.3 调研过程及数据来源
        4.3.1 调研过程
        4.3.2 数据处理及调查对象分析
第五章 现有生态补偿政策面临的利益冲突
    5.1 生态补偿主体界定和利益冲突分析
        5.1.1 相关利益主体界定
        5.1.2 生态资本补偿的涵盖内容
    5.2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行为博弈分析
        5.2.1 委托双方的成本支出与期望收益分析
        5.2.2 土地利用转换中双重委托代理模型构建
        5.2.3 模型求解及分析
    5.3 政府与农户的行为博弈分析
        5.3.1 政府与农户的动态博弈构成分析
        5.3.2 政府与农户的动态博弈模型构建与解释
        5.3.3 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生态资本供给量确定与价值评估
    6.1 生态资本供给量确定的遥感模型
        6.1.1 InVEST模型原理与算法
        6.1.2 影子工程法
    6.2 模型参数获取与处理分析
        6.2.1 模型参数获取与来源
        6.2.2 主要模型参数处理与分析
    6.3 生态资本供给量确定与价值评估
        6.3.1 生态资本供给量
        6.3.2 生态资本供给量价值评估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生态资本补偿的情景模拟
    7.1 土地利用与生态资本供给的关系
        7.1.1 土地利用与生态资本供给的关联逻辑
        7.1.2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7.1.3 土地利用的情景判别
    7.2 土地利用特征分析
        7.2.1 土地利用特征
        7.2.2 土地利用的转换矩阵分析
    7.3 土地利用转换情景模拟
        7.3.1 土地利用情景设置
        7.3.2 模拟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生态资本供给量
        7.3.3 适宜土地利用情景判别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不同情景下生态资本补偿的标准计算
    8.1 确定生态资本补偿标准的思路
    8.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8.2.1 最小数据方法
        8.2.2 生态资本供给量确定
        8.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8.3 研究结论
        8.3.1 概率模型模拟
        8.3.2 农户机会成本与生态资本补偿标准
        8.3.3 不同补偿价格下的实施成本与交易成本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生态资本补偿中农户受偿意愿分析
    9.1 农户受偿意愿额的估计
        9.1.1 耕地转换与农户受偿意愿估计值
        9.1.2 草地转换与农户受偿意愿额估计
        9.1.3 农户受偿意愿额与生态补偿成本测算
    9.2 农户受偿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9.2.1 分位数回归方法在农户受偿意愿额影响因素的应用
        9.2.2 变量选取和测量
        9.2.3 结果与分析
    9.3 本章小结
第十章 主要研究结论和展望
    10.1 主要研究结论
    10.2 研究不足与政策建议
        10.2.1 研究不足
        10.2.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石羊河流域农户调查问卷
    附录2:石羊河流域社区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3:石羊河流域考察提要及访谈录音整理报告
    附录4:资料清单
    附录5:实地考察和调研照片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茶园资产价值评估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2 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茶园资产价值评估理论基础
    2.1 茶园的经营特点
    2.2 茶园评估的资产组成
    2.3 茶园资产价值评估的情况
    2.4 茶园资产价值评估的原则
    2.5 茶园资产价值评估的相关法律
    2.6 茶园资产价值评估的程序
    2.7 茶园评估技术经济指标
    2.8 调查案例分析
        2.8.1 研究地及待评估对象茶园
        2.8.2 调查工具
        2.8.3 调查方法
        2.8.4 收集资料
        2.8.5 数据与分析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园地资产价值评估方法
    3.1 园地资产的特点及影响因子
    3.2 园地资产的评估方法
        3.2.1 现行市价法
        3.2.2 林地期望价法
        3.2.3 年金资本化法
    3.3 经济指标对园地资产评估值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层次分析法构建园地资产价值评估指标体系
    4.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与步骤
        4.1.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4.1.2 层次分析法的建模步骤
    4.2 园地资产价值评估指标选取
    4.3 层次分析法评价园地资产价值指标权重
        4.3.1 构建递阶层次结构
        4.3.2 构建判断矩阵
        4.3.3 一致性检验
        4.3.4 层次单排序
        4.3.5 层次总排序
        4.3.6 做出决策确定茶园指标权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AHP-TOPSIS法应用于园地资产价值市场法评估
    5.1 市场法评估园地资产价值的基本思路
    5.2 层次分析法应用于园地资产价值市场法评估
    5.3 AHP-TOPSIS法应用于园地资产价值市场法评估
        5.3.1 AHP-TOPSIS法综合评价的原理
        5.3.2 AHP-TOPSIS法建模步骤
        5.3.3 案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茶树资产价值评估方法
    6.1 茶树资产价值评估的主要影响因子
    6.2 茶树资产价值评估的主要方法
        6.2.1 产前期茶树资产价值评估
        6.2.2 始产期茶树资产价值评估
        6.2.3 盛产期茶树资产价值评估
        6.2.4 衰产期茶树资产价值评估
    6.3 经济技术指标对茶树资产评估值的影响
    6.4 待评估案例茶园资产价值评估总值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AHP-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茶树资产价值评估
    7.1 茶树资产价值评价指标
    7.2 茶树资产价值评价指标权重
    7.3 简易市场法评估茶树资产价值
    7.4 灰色关联分析茶树资产价值
        7.4.1 灰色关联分析的原理
        7.4.2 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
        7.4.3 案例分析
    7.5 AHP—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分析茶树资产价值
        7.5.1 AHP-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分析模型
        7.5.2 案例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和讨论
    8.1 论文总结
    8.2 创新性成果与不足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一类调查的贵州省林地林木资源资产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特点
        2.1.4 土壤特点
        2.1.5 植被特点
    2.2 森林资源情况
3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方法体系建立
    3.1 森林资源与森林资源资产评估
        3.1.1 概念
        3.1.2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特点
        3.1.3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原则与依据
        3.1.4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基本方法
    3.2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方法的对比与选择
    3.3 两种林地资产评估方法对比
    3.4 评估方法体系建立
4 材料收集
    4.1 资料来源
    4.2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对象
    4.3 评估资料内容
    4.4 调查数据质量控制
5 贵州省林地林木资源资产评估结果与分析
    5.1 调整系数的确定
        5.1.1 幼龄林K值
        5.1.2 中龄林K值
    5.2 贵州省林地林木资源实物量存量核算
        5.2.1 第七次林地林木资源实物量存量核算
        5.2.2 第八次林地林木资源实物量存量核算
    5.3 贵州省林地林木资源价值量存量核算
        5.3.1 第七次林地林木资源价值量存量核算
        5.3.2 第八次林地林木资源价值量存量核算
    5.4 贵州省林地林木资源资产动态评估
        5.4.1 林地林木资源实物存量动态分析
        5.4.2 林地林木资源价值量动态分析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四、林地价值评估问题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森林资源资产动态评估 ——以江西省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D]. 黄圣美.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2]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核算及效益提升研究[D]. 赵轩.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3]中国海岸带典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D]. 刘玉斌.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2021(01)
  • [4]基于CSLE模型的沂蒙山区土壤保持量与功能动态研究[D]. 张芷温.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2)
  • [5]基于CASA模型的杭州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D]. 贾荣.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6]重庆市两江新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D]. 龙辉. 西南大学, 2020(01)
  • [7]湖南省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D]. 袁继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5)
  • [8]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资本补偿问题研究 ——以甘肃省石羊河流域为例[D]. 罗万云. 兰州大学, 2019(02)
  • [9]茶园资产价值评估模型研究[D]. 林桂清.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4)
  • [10]基于一类调查的贵州省林地林木资源资产评估[D]. 程琪媛.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林地价值评估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