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前后我在鄂西鄂南的经历

抗战胜利前后我在鄂西鄂南的经历

一、抗战胜利前后我在鄂西与鄂南的经历(论文文献综述)

黄正林[1](2021)在《中国共产党的战略选择与八路军三五九旅南征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44年4月,日军发动"一号作战"后,中共中央确立向南发展的战略,意图是在湘粤边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打通华北、华中和华南的战略通道,并决定由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九旅主力南下执行这一战略。三五九旅南征任务第一步是护送干部到鄂豫边的新四军第五师,第二步是建立湘粤边根据地。三五九旅到达湘粤边地区时,日本宣布投降,失去了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条件。中共中央为增加与国民党在重庆谈判的筹码,做出让出广东至河南的决定。该事件折射出抗战胜利前后,中共中央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战略,在向南发展的条件失去后,立即做出向东北发展的战略决策,并取得成功。

段丽平[2](2021)在《宜昌地区中共组织创建与发展研究(1925.7-1933.6)》文中认为

郑祥文[3](2021)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党内纪律惩处实践及其历史启示研究》文中提出

张星[4](2021)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风建设研究》文中指出文章是舆论宣传和政治动员的重要工具。文风,即文章的风格特点以及由此反映出的作者态度和为人处事原则。文风是党和政府的形象窗口,人民大众通过政府文风可以间接了解到党员干部的作风。延安时期,中共中央在陕甘宁边区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抓学风、改文风、促党风的延安整风运动,尤其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领导人第一次把文风建设提到与党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通过整改党政机关和文艺队伍中文风不正的问题,从文风建设的形式、内容、语言和方式入手,通过全方面多层次对党员干部的文章写作予以引导和整改,提高了边区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文化功底和调研写作能力,为全党实现高度的思想统一,赢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推动作用。目前,学术界对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风建设的研究并不多。因此,本文通过初步系统地研究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风建设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术界对这一研究的欠缺,从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引起学术界对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进行文风建设的关注和重视,并对当前中国共产党形成为民务实的党政公文文风,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密切党群关系,推动党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从六个方面对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风建设进行探讨和研究。开篇是引言,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概念界定、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一部分,探讨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进文风建设的理论依据。指出一个政党、一个阶级都要通过写文章作报告来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要紧抓文风建设,坚守舆论阵地。该部分通过对史料的研究,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文章和写作的相关论述,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相关文风建设理论,为日后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推进文风建设奠定了可靠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分析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进文风建设的历史背景。认为延安时期以前,尤其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文风受到党八股的影响,给革命事业造成严重损害。加之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革命形势愈发严峻,而且党内存在的非无产阶级思想也表现在领导干部平时写文章、作报告和开演讲之中,影响到党的建设,不利于夺取革命的胜利。文风问题归根到底是思想问题,只有从思想上将主观主义、宗派主义以及党八股彻底清除,统一全党思想,凝聚党内团结,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才能为赢得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新文风建设,是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需要。第三部分,文章以“延安整风运动”和“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为历史节点,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风建设分为三个阶段。认为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到达陕北至1941年5月开展延安整风运动,是文风建设的酝酿阶段,中国共产党通过大量翻译和写作马克思主义理论着作,吸引先进知识分子前来延安学习生活,为之后全面推进文风建设提供了素材准备和人才储备。1941年5月开展延安整风运动至1945年4月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止,是文风建设的实施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文风作品形成的时期。1945年4月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到1948年3月中共中央东渡黄河离开陕北,是延安时期文风建设的总结阶段,这一阶段用马克思主义文风作品让中国人民对国家前途和自身命运更加关注,为赢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第四部分,围绕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风建设的内容展开史论结合的叙述,主要从文风的形式、内容、语言和方式四个方面做出阐释。一是文风形式建设,认为提倡无产阶级批判的战斗文风形式,才可以分清革命的朋友和敌人,用传达准确信息的简约文风形式鼓舞革命队伍的士气,激发群众的革命热情,团结一切力量向敌人进攻;二是文风内容建设,指出提倡群众欢迎认可的真实文风内容有助于揭穿反动派的伪善面具,用解决实际问题的文章,务实的为群众服务,为中国革命前途服务;三是文风语言建设,指出提倡边区多彩面貌的活泼文风语言和人民群众话语的朴实文风语言,有助于提升边区群众的文化水平,为身处艰苦而长期战争环境的根据地群众带来精神上的盛宴;四是文风方式建设,提倡中国问题自己分析的调研文风方式,以此清除党内存在已久的主观主义错误,用写作服务抗战的宣传动员文风方式,号召了广大群众参与到革命斗争之中。第五部分,分析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风建设的特点和成效。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风建设的特点是:时代性鲜明;参与性广泛;协同性突出。其成效是通过文风建设纯洁了延安时期的党风学风,使全党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优良文风,进而推动了当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第六部分,总结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风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对当前文风建设的现实启示。认为延安时期党的文风建设的历史经验是: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是塑造优良文风的基本前提;坚持马克思主义文风是党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维护群众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文风建设的根本宗旨。以史为鉴,对当前文风建设的现实启示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郭晔旻[5](2021)在《《第二个太阳》 “新中国就是人创造的太阳”》文中研究表明无声的电波在太空中飞逝。亚细亚东方,在摇曳着苍莽长江、飞腾着汹涌黄河的中国大地上,中华民族正在凝聚着一个巨大的突变……不过,这时,太阳还沉没在黎明前的黑暗里:历史受着磨难、生命受着磨难、太阳受着磨难。谁要承受最初一线黎明的欣喜,谁就不得不先通过炼狱的熬煎。孕育才能诞生,

范文爽[6](2021)在《《新华日报》对难胞的社会救济报道研究(1938-1945)》文中认为《新华日报》是中共在抗战时期的机关报,自筹备伊始就受到中共高层的高度重视。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的报道始终以团结抗战、关注民生为重点,尤其对难胞的社会救济问题展开了积极的、全方位、连续的报道,并为解决难胞问题大声疾呼。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介绍《新华日报》的创办过程以及中共高层对这份党报的重视。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对难胞的社会救济报道分为救济对象、施救群体两部分,救济对象即是难民、难童、失业者、侨胞等难胞群体,施救群体集中于国民党当局、中共及其领导的地方抗日政府、国内社会各界以及国外方面,并总结相关版面篇幅与消息来源。第二章主要介绍《新华日报》对难胞问题的报道宣传,总结难胞群体生存、生活危机及其产生的原因。难胞群体不仅面临屠杀、饥饿、严寒、疾病的威胁,还因缺乏谋生手段和机会以致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日本的侵略、频发的自然灾害以及国民党当局有限的作为都是造成抗战时期难胞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第三章主要介绍《新华日报》对国民党当局、中共及其领导的地方抗日政府、国内社会各界以及国外方面救济难胞措施的报道。特别是《新华日报》对国民党当局的评价,既肯定国民党当局为救济难胞所做的一定努力,又指出国民党当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呼吁国民党当局真正实行民主,切实救济难胞。第四章主要总结《新华日报》对抗战时期难胞的社会救济报道的宣传渠道。《新华日报》积极向社会各界宣传重视难胞问题,关注难胞的长远生存,倡导教养并重,加强以工代赈,不断呼吁友邦援华,学习外国有益经验以改进救济手段,使难胞能够发展生产,建设国家,为抗战出力。总之,通过《新华日报》的报道宣传,可以看出抗战时期难胞救济问题的严重性与紧迫性。基于此,中国共产党通过《新华日报》向社会各界宣传救济难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报道国内外各方参与救济难胞的行为,力图通过不断的报道宣传,以期拯救更多的难胞,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正义诉求,反映出广大国人的心声。

何瑞[7](2021)在《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研究》文中认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是红二十五军在长征途中成功创建的一块革命根据地,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30年代后,中国革命中心由南向北转移,红二十五军在党的领导下,积极顺应革命形势的变化进行长征,最终决定在以商洛为中心的鄂豫陕边界地区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国民党在鄂豫陕边界地区的统治裂缝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成功创建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党的坚强领导是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成功创建与发展的重要保证,省委、特委领导集体和红二十五军、红七十四师的正确决策,鄂豫陕边界地区良好的革命基础,红二十五军、红七十四师和地方革命武装的武装斗争,以及根据地群众的积极支持与配合等为根据地的成功创建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在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过程中,同步开展了政权组织建设、军事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根据地建设活动。根据地建设活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根据地的发展,还对鄂豫陕边界地区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影响。

李超[8](2021)在《近代鄂西地区宜红茶贸易体系的发展与嬗变》文中研究说明近代中国与世界是一个联动的整体,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将内陆腹地与世界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国际市场需求与变动、区位交通和政治时局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近代鄂西地区宜红茶贸易先后形成了泥沙、渔洋关、恩施三个商贸中心,同时,宜红茶贸易的生产、经营、运销体系逐渐嬗变,形成产运销一体化的产业模式,纳入战时经济轨道,融入世界茶叶贸易体系,并直接或间接地对区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近代鄂西宜红茶贸易、区域社会与世界市场形成了一种联动效应。

梁坤[9](2021)在《国民政府战时液体燃料统制研究(1937-1945)》文中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石油市场完全被英美国家的石油公司所垄断。外国石油公司掌控着中国能源供给的命脉,给中国的经济安全与国防安全带来了巨大风险。进入20世纪30年代,为应对经济危机与日本侵华危机,国民政府加紧经济备战,尝试统制以石油为代表的液体燃料资源。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沿海口岸逐步被日本封锁,石油供应陷入危机之中。为应对危机,国民政府借鉴战前的统制经验,实施液体燃料统制制度,逐步建构液体燃料统制网络。其中,液体燃料管理委员会是执掌统制事宜的核心机构,它经历了多次调整与变革。战时国民政府统制液体燃料的基本路径是由国家控制并配置这一战略资源,从开源与节流两个层面来增加资源供给与优化资源配置。统制网络的建构,推动了开源与节流工作的开展。从开源方面来看,国民政府首先是制定石油进口监管政策,从市场主导转向政府主导,在坚持商业性进口的同时积极争取政治性援助,“石油外交”成为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是以“自力更生”为价值取向,采取“寓扶植于统制”的策略,推动国内石油工业、酒精工业及植物油炼油工业的发展,围绕增产工作颁布了一系列管制章则。影响国内液体燃料生产的核心因素是价格问题,而价格统制是液体燃料统制的关键抓手。国民政府施行的限价政策与行业追求合理利润的诉求发生了矛盾,价格形成机制及定价话语权成为了行业与政府反复博弈的焦点。从节流方面来看,它的目的是优先满足军事需求,压缩民间消费。其一是统制分配,由液体燃料管理委员会统筹分配、调剂供需,坚持以军用为导向。其二是统制消费,以发动节约汽油运动来干预个人消费行为,动员社会力量监督浪费现象。其三是查缉私油,以打击黑市的形式防止资源无序流动。不过,各环节统制工作的推进面临着多重阻力,其间充斥着供应与需求、军用与民用、中央与地方或明或暗的竞争与矛盾。战时液体燃料统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统制制度日渐完善,范围逐步扩大。然而由于政府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依赖蒋介石的个人权威,因此统制的个人化色彩颇为浓厚,液体燃料管理委员会的作用反而有弱化的趋势。从液体燃料统制的绩效来看,它一方面对支持抗日战争起到了重要作用,缓解了战时液体燃料危机,增强了国人抗战胜利的信心,提升了战时工业化水平。另一方面,液体燃料统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与缺陷,引发了工业界、社会舆论甚至是外国专家的不满,同时由于管制机构的内在困境、腐败问题、统制链断裂等缺陷妨碍了统制效能的充分发挥。国家权力干预经济运行是统制经济的主要特征,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不过,战时统制经济的运转并不是国家单向控制的结果,而是国家与社会双向互动所形塑的。国民政府与液体燃料行业之间既保持着合作关系,也存在博弈和“对抗”的现象。

张炳旭[10](2021)在《民国时期新闻人任白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任白涛幼名洪涛,曾用笔名冷公、一碧,河南南阳人士,辛亥时期开始投身新闻事业,随后致力于新闻学术研究,是我国第一部实用新闻学(《应用新闻学》)的着述者,也是中国近现代新闻学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论文以“新闻人”任白涛为中心,系统探讨了任白涛的新闻实践活动、新闻学术活动、新闻思想以及抗日新闻宣传等内容,力求客观、全面地将民国时期“新闻人”任白涛的人物形象呈现出来。同时,希冀这番探索能够对民国新闻史尤其是新闻人物史研究有所补益。论文按照总-分-总的逻辑顺序,内容主要涵盖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论文第一章,主要探讨任白涛的人生历程与社会环境。本章结合特定时代背景,以时间为轴线对“新闻人”任白涛的人生历程进行了总体概括。呈现了任白涛在南阳、开封、上海、东京、重庆、恩施等地的人生经历,着重揭示了任白涛在特定历史时期下的人生追求、理想信念以及促使他选择不同道路的内在动因。认为是在时代环境、家世背景、教育经历和个人性格特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任白涛才始终坚守着他的新闻人之路。第二部分包括论文第二、三、四、五章,是从横向上对新闻人任白涛展开的研究,分别对任白涛的新闻实践、新闻学术活动、新闻思想观念以及抗日新闻宣传四个方面作出考察。其中第二章系统梳理了任白涛的新闻实践历程。本章将任白涛的新闻实践活动划分为“在《民立报》时期”和“在《新湖北日报》时期”两个阶段。认为在辛亥革命前后,任白涛受到个人兴趣的驱使、民主自由社会风气的熏染及对军阀政府统治的不满,毅然投身新闻事业,期望通过“新闻”这一媒介来施展个人抱负并对社会进步有所助益。抗日战争期间,任白涛作为《新湖北日报》总编辑,在民族危亡时刻再次走上新闻职业工作,把担任《新湖北日报》总编辑作为践履其“新闻救国”理想的一种途径,这解释了他为何会以短暂的国民党体制内新闻人姿态出现在新闻界。第三章着重研究任白涛的新闻学术活动。本章从任白涛“在日本”和“在国内”两个层面对他的新闻学术活动进行展开,重点探究了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参加大日本新闻学会、创办中国新闻学社等重要活动,认为任白涛在力图构建一种体系化的新闻学,任白涛的新闻学术研究活动对中国早期新闻学科的建构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第四章主要研究任白涛的新闻思想。本章主要从新闻业务思想、新闻教育思想、新闻伦理思想、新闻舆论思想四个方面对任白涛新闻思想展开重点考察,认为任白涛的新闻思想体现出了如下特征:一、中外结合,以本土化为追求;二、吸纳为起点,以立足体系创建为目标;三、强调记者责任,以服务公众为宗旨。任白涛的新闻思想既受到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精神的熏染,又对西方新闻学理论和思想进行了借鉴和吸收,表现出比较明显的“中体西用”色彩。第五章是对任白涛抗日新闻宣传的研究。任白涛的抗日新闻宣传研究是作为“新闻人任白涛研究”的一个重要面向。本章首先考察了任白涛从事抗日新闻宣传研究的历史背景。其次,对任白涛进行抗日新闻宣传研究的内在动因作出探析,认为根本动因是为挽救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危险局面,直接动因是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新闻侵略。再次,重点研究了任白涛关于抗日新闻宣传研究的主要成果。在抗战期间,任白涛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对华新闻宣传政策及行为尤为关注,并进行了细致研究,在日本对华施加的新闻宣传政策、战时国际通讯社的机构及其作用、抗战期间的对日新闻宣传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并以此作为他在抗战期间从事新闻活动的基本准绳。第三部分即论文第六章,在前五章研究和阐述的基础上对任白涛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及其评价展开探讨,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和升华。任白涛一生钟情于新闻事业,既从事新闻学术研究,又投身于新闻实践活动。其中,从事新闻学术研究是任白涛人生当中的主要工作,在中国新闻学的一些领域做出过开创性的贡献,是民国时期追求新闻理想的典型新闻人之一。本章从政治与学术的视角出发对任白涛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历史贡献与地位作出阐述。与此同时,指出由于时代条件和个人因素的影响与限制,任白涛的新闻实践、新闻学术以及新闻思想等也暴露出一定程度上的局限性。以新闻人任白涛为镜,将历史经验与现实需要结合起来,可为当前中国新闻理论建设与新闻学科发展提供镜鉴。

二、抗战胜利前后我在鄂西与鄂南的经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战胜利前后我在鄂西与鄂南的经历(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的战略选择与八路军三五九旅南征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向南发展”战略与三五九旅南征的决策
二、 巩固鄂南与建立湘鄂赣根据地
三、 寻找南下突破口与转战湘鄂边
四、 建立湘粤边根据地机遇的失去
五、 中央战略调整与三五九旅北上中原

(4)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风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风思想
        1.革命的理论与革命的实践必须相统一
        2.“精神个性”是作者文章风格的体现
        3.文艺要为无产阶级政党工作服务
        4.写作不仅内容真实还得实地调研
    (二)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文风理论
        1.一切文化活动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服务
        2.向工农群众宣传的文章标语要通俗简洁
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风建设的历史背景
    (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面临严峻形势
    (二)党内存在党八股文风现状,制约了革命事业的发展
三、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风建设的阶段划分
    (一)酝酿阶段:1935 年中共中央到达陕北至1941 年延安整风运动
    (二)实施阶段:1941 年延安整风运动至1945 年党召开六届七中全会
    (三)总结阶段:1945 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至1948 年中共中央离开陕北
四、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风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文风形式建设
        1.提倡无产阶级批判的战斗文风形式
        2.提倡传达准确信息的简约文风形式
    (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文风内容建设
        1.提倡群众欢迎认可的真实文风内容
        2.提倡解决实际问题的务实文风内容
    (三)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文风语言建设
        1.提倡展示边区多彩面貌的活泼文风语言
        2.提倡学习人民群众话语的朴实文风语言
    (四)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文风方式建设
        1.提倡中国问题自己分析的调研文风方式
        2.提倡写作服务抗战的宣传动员文风方式
五、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风建设的特点及成效
    (一)特点
        1.时代性鲜明
        2.参与性广泛
        3.协同性突出
    (二)成效
        1.纯洁了党风学风
        2.全党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优良文风
        3.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
六、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风建设的历史经验及现实启示
    (一)历史经验
        1.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是塑造优良文风的基本前提
        2.坚持马克思主义文风是党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
        3.维护群众的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文风建设的根本宗旨
    (二)现实启示
        1.文风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2.文风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3.文风建设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硕士在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5)《第二个太阳》 “新中国就是人创造的太阳”(论文提纲范文)

老作家的新作品
从武汉到武汉
“小诸葛”智穷力竭
主人公的“模特儿”

(6)《新华日报》对难胞的社会救济报道研究(1938-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新华日报》对抗战时期难胞的社会救济报道概述
    第一节 《新华日报》的诞生
        一、《新华日报》在国统区的创办
        二、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喉舌”
    第二节 《新华日报》对难胞的社会救济报道概述
        一、报道对象和内容
        二、版面篇幅和消息渠道
第二章 《新华日报》对难胞问题的报道宣传
    第一节 《新华日报》对难胞困境的报道宣传
        一、生存危机:受到战争的直接威胁,民不聊生
        二、生活危机:缺乏谋生手段和机会,无法自立于社会
    第二节 《新华日报》对难胞产生原因的报道分析
        一、日寇的残暴杀戮
        二、频发的自然灾害
        三、国民党当局的“人祸”
第三章 《新华日报》对各方救济举措的报道宣传
    第一节 《新华日报》对国内各方救济举措的报道宣传
        一、《新华日报》对国民党当局救济举措的报道宣传
        二、《新华日报》对中国共产党救济举措的报道宣传
        三、《新华日报》对国内社会各界救济举措的报道宣传
    第二节 《新华日报》对国外救助难胞举措的报道宣传
        一、外国政府的官方援助
        二、国际社会的民间捐赠
第四章 《新华日报》对难胞的社会救济报道的宣传渠道
    第一节 大声疾呼,倡导国人齐心协力救济难胞
        一、呼吁重视难胞问题,强调救济难胞的重要性
        二、号召全民尽心出力,全面拯救落难同胞
    第二节 关注难胞未来,强调人尽其力
        一、关注难胞出路,以期为国出力
        二、倡导教养并重,实施以工代赈
    第三节 寻求国际援助,借鉴国际经验
        一、对外宣传难胞真相,积极争取国际救助
        二、借鉴他国有益做法,推进难胞救济工作
        三、效仿别国先进经验,改进战时救济体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旨趣
    二、选题意义
    三、创新点
    四、学术史回顾
第一章 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创建的背景
    第一节 国民党反动统治强化与中国革命中心转移
    第二节 红二十五军长征与建立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决策的形成
第二章 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创建与发展的历程
    第一节 中共鄂豫陕省委领导下根据地的创建和巩固
    第二节 中共鄂豫陕特委领导下根据地的恢复与继续发展
第三章 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成功创建并发展的原因
    第一节 鄂豫陕边界地区良好的革命基础
    第二节 根据地党政军民的共同努力
第四章 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评价
    第一节 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在中共革命历程中的作用
    第二节 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在鄂豫陕边界地区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国民政府战时液体燃料统制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三、创新之处与不足
    四、研究内容
    五、概念说明
第一章 战前液体燃料统制的萌芽与实践
    第一节 液体燃料问题的显现与国人认知
    第二节 液体燃料统制的初步尝试
    第三节 “进口替代战略”的起步
第二章 战时液体燃料统制机构的设立与改革
    第一节 液体燃料管理委员会的设立与完善(1938-1940)
    第二节 液体燃料管理委员会改隶运输统制局(1940-1942)
    第三节 液体燃料管理委员会的调整与改革困境(1943-1945)
第三章 战时石油进口统制与“石油外交”
    第一节 石油进口统制政策的变化
    第二节 苏联石油援华
    第三节 争取美国援助
    第四节 英国石油援华的限度
第四章 国民政府与战时液体燃料工业的发展
    第一节 石油工业的发展与困境
    第二节 酒精工业的繁荣与危机
    第三节 植物油炼油工业的契机与瓶颈
第五章 液体燃料价格统制中行业与政府的博弈
    第一节 玉门汽油定价问题的博弈
    第二节 国产动力油料评价制度的实施与影响
    第三节 国营、民营酒精业与液委会的博弈
第六章 战时液体燃料的分配与消费统制
    第一节 以军用为导向的分配制度
    第二节 节约汽油运动
    第三节 查缉私油
第七章 战时液体燃料统制的特点与评价
    第一节 液体燃料统制的特点
    第二节 液体燃料统制的评价
结语
    一、国民政府统制液体燃料的路径
    二、液体燃料统制中的政府与行业
    三、资源与战争的辩证关系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10)民国时期新闻人任白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一)研究的理由
        (二)研究的意义
    二、现有研究述评
        (一)文献综述
        (二)文献评析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创新点及困难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四)研究的困难
第一章 任白涛的人生历程与社会环境
    第一节 家世与早年求学生涯
        一、家庭与家学
        二、从私塾到学堂
        三、上海问医兼求学
    第二节 涉足报界到东渡日本
        一、初入新闻界
        二、东渡日本留学
        三、与周恩来成为莫逆之交
        四、参与留日学生运动
    第三节 在杭州与上海间辗转
        一、置身版权纠纷
        二、投身左翼文化运动
    第四节 因抗战而逐流的年代
        一、赴重庆寻找党组织
        二、从事战时宣传工作
        三、抗战后的清贫生活
第二章 任白涛的新闻实践研究
    第一节 在《民立报》时期的新闻实践
        一、辛亥革命时期的上海新闻界
        二、任白涛《民立报》记者经历考证
        三、《民立报》上的“河南通信”
        四、任白涛新闻通信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在《新湖北日报》时期的新闻实践
        一、《新湖北日报》的创刊背景及过程
        二、《新湖北日报》的编务人员与栏目设置
        三、任白涛主编期间的《新湖北日报》言论分析
        四、毅然离开《新湖北日报》
    第三节 任白涛新闻实践的主要特征
        一、以兴趣支持事业
        二、将新闻用作武器
        三、为言论自由大声疾呼
        四、为民族解放坚守阵地
第三章 任白涛的新闻学研究
    第一节 任白涛从事新闻学研究的背景
        一、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环境
        二、20 世纪20 年代前后中国新闻学研究的快速发展
    第二节 任白涛在日本的新闻学研究
        一、参加“大日本新闻学会”
        二、着述《应用新闻学》
        三、《应用新闻学》的出版经历
    第三节 任白涛在国内的新闻学研究
        一、创办中国新闻学社
        二、《综合新闻学》的诞生
        三、与学术界同仁的交往
        四、进行体系化的新闻学研究与构建
    第四节 任白涛新闻学研究的主要特征
        一、以改善我国新闻事业为目标
        二、以指导实践为主要目的
        三、以构建体系化新闻学为追求
        四、以引领学术为意识
第四章 任白涛的新闻思想研究
    第一节 任白涛新闻思想的主要渊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熏染
        二、西方新闻学理论的影响
        三、自我新闻实践活动的提炼
    第二节 任白涛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任白涛的新闻业务思想
        二、任白涛的新闻教育思想
        三、任白涛的新闻伦理思想
        四、任白涛的新闻舆论思想
    第三节 任白涛新闻思想的主要特征
        一、中外结合,以本土化为追求
        二、吸纳为起点,以立足体系创建为目标
        三、强调记者责任,以服务公众为宗旨
第五章 任白涛的抗日新闻宣传研究
    第一节 任白涛从事抗日新闻宣传研究的历史背景
        一、日本帝国主义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二、中国新闻界的抗日新闻宣传热潮
        三、任白涛对日本新闻界的早期关注与研究
    第二节 任白涛从事抗日新闻宣传研究的主要动因
        一、为挽救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危险局面
        二、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新闻侵略
    第三节 任白涛对抗日新闻宣传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关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宣传政策的认识
        二、关于日本对华新闻宣传工具侵略本质的揭示
        三、关于中国反对日本新闻侵略的主要原则
        四、关于中国对日新闻宣传的具体措施
    第四节 任白涛抗日新闻宣传研究的主要特征
        一、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
        二、注重新闻的宣传功用
        三、适应时代环境的需要
        四、将学术研究融入抗战实践
第六章 任白涛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及评价
    第一节 新闻人任白涛的历史定位
        一、对国家、社会和人民始终怀揣强烈责任感的新闻人
        二、对中国早期新闻学建构有开创性贡献的新闻学者
        三、对抗日宣传做出一定贡献的新闻斗士
    第二节 新闻人任白涛的历史局限性
        一、过分地看重新闻事业的力量和作用
        二、未能充分地将自己的新闻主张贯彻于实践
    第三节 新闻人任白涛的现实启示
        一、新闻人应当具有为国为民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新闻学术研究应与当下时代需要相结合
        三、应当理性看待西方新闻学理论和思想
结语
附录:新闻人任白涛生平大事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四、抗战胜利前后我在鄂西与鄂南的经历(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的战略选择与八路军三五九旅南征问题研究[J]. 黄正林. 近代史研究, 2021(05)
  • [2]宜昌地区中共组织创建与发展研究(1925.7-1933.6)[D]. 段丽平. 三峡大学, 2021
  • [3]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党内纪律惩处实践及其历史启示研究[D]. 郑祥文.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4]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风建设研究[D]. 张星.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5]《第二个太阳》 “新中国就是人创造的太阳”[J]. 郭晔旻. 国家人文历史, 2021(11)
  • [6]《新华日报》对难胞的社会救济报道研究(1938-1945)[D]. 范文爽. 扬州大学, 2021(09)
  • [7]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研究[D]. 何瑞.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8]近代鄂西地区宜红茶贸易体系的发展与嬗变[J]. 李超. 中国农史, 2021(02)
  • [9]国民政府战时液体燃料统制研究(1937-1945)[D]. 梁坤.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10]民国时期新闻人任白涛研究[D]. 张炳旭.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标签:;  ;  ;  ;  ;  

抗战胜利前后我在鄂西鄂南的经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