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建筑住宅庭院空间的时代演变

乡土建筑住宅庭院空间的时代演变

一、乡土建筑居住合院空间的时代演变(论文文献综述)

赵珍[1](2021)在《晋南传统村落街巷景观风貌特征及提升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晋南地域处于豫、陕、晋三省交界处,河东文化、尧舜禹华夏文明和晋文化历史传说汇聚于此,悠久的农耕文明和兴盛于此的晋商文化活动,使得该地区形成众多独具特色风貌的传统村落。随着城镇化进程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晋南传统村落街巷空间面临乡土文脉断裂、地域风貌缺失、空间活力低下等现实问题,且缺乏有效的地域性乡村风貌指引策略。近些年国家相关文件不断提出要加强对乡村传统风貌的发掘引导,在此契机下以晋南传统村落街巷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归纳总结、类型分析方法以及图示化方法揭示晋南传统村落街巷景观风貌的乡土地域性特征,并提出地域文脉下晋南传统村落街巷景观风貌的提升重构策略。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从地域层面概括归纳晋南传统村落的街巷空间与地域特征的关联性。归纳晋南传统村落地形地貌及年代特征、村落街巷景观风貌的构成要素、街巷景观风貌在晋南地域背景下的生态、乡土、审美、文化、意象等特性。(2)分别从街巷空间肌理格局和街巷空间乡土景观要素两大层面深入分析。采用对比归纳、图示化方法总结街巷肌理演变、结构秩序、布局形态、尺度比例、界面以及节点风貌、街巷与院落空间联系等空间特征规律;从乡土自然植物景观、乡土物质文化景观、乡土非物质人文景观三个方面总结提炼晋南传统村落街巷乡土景观风貌特征和人文精神内核。(3)从街巷空间格局体系风貌和街巷乡土景观风貌提出晋南传统村落街巷景观风貌提升规划设计策略方法,并以城内村为实例探讨研究思路及提升策略的可行性。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归纳总结地域文化和背景下晋南传统村落街巷景观风貌的空间格局特征和乡土风貌特征,结合场所理论、有机更新及微更新理论,提出晋南地域传统村落街巷景观风貌的提升规划设计策略。(2)总结凝练晋南传统村落街巷景观风貌的空间格局肌理特征和乡土要素风貌特征,建立晋南传统村落街巷景观风貌的体系。(3)基于归纳总结的晋南传统村落街巷景观风貌的特征内涵和现状问题,提出晋南传统村落街巷景观风貌的提升规划设计策略,以城内村为例进行实践论证研究。

赵睿祺[2](2021)在《关中南堡寨村民居更新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国家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业,为乡村民居建设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然而,现有多数传统聚落更新改造盲目追求现代化空间模式与营建体系,忽视了传统民居自身的地域文化与空间特色,带来了村落原有风貌消逝、空间形制破坏和生态性能缺失等问题。为传承地域文化、提升居住体验、促进乡村发展,亟待建筑师加强对乡村传统民居更新设计策略的研究。关中乡村民居存量巨大,在国家推进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更新改造等一系列问题,而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的王曲南堡寨村虽已荒废,但其基本格局和多数建筑尚存,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本文以关中南堡寨村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调查问卷、归纳分析等方法,梳理南堡寨村传统民居聚落和建筑空间模式的形态特征,分析其更新发展的现状与功能转换的可行性,为该村更新设计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其次,从“建筑空间、建筑结构、性能提升”三个层面,全面分析各自影响因素下南堡寨村更新设计策略的作用肌理,分项凝练关中民居的更新设计策略。其中,在建筑空间的更新策略中,剖析了主要功能空间的可变性与辅助功能的模块化;在建筑结构的更新策略中,探析了承重结构的置换、适配与围护结构不同界面的优化组合形式;在性能提升策略中,解析了对光、热、雨的应答策略。最后,以南堡寨村南寨门片区为实践对象,吸取关中地区袁家村的成功经验,以提出的更新设计策略为指导进行设计实践和运用,构建了一套“传统与现代、空间与结构、文化与绿色、性能与品质”有机融合的民居更新设计模式。在中国唐村旅游开发项目全面启动的大背景下,南堡寨村荒废传统民居的更新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本文通过对南堡寨村民居更新设计策略的研究,可实现乡村的重生与可持续发展,使传统民居的价值以另一种形式得以延续,为关中地区类似需要转型的乡村民居更新设计提供有益借鉴。

臧杰[3](2021)在《天水西关古城合院民居绿色更新设计研究》文中认为甘肃天水是有着久远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秦州区西关古城是最具代表性的民居聚集区之一,当地古民居如今不能满足人们现代生活使用的需求,其现状也与城市的现代化风貌不相协调,转型和更新是必然。传统民居是在特定自然气候与环境下发展形成,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人文价值,也蕴含着丰富的绿色智慧。以当代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反观传统民居,提取验证其中蕴含的绿色经验和不足,结合现代建筑设计手法进行修正,是实现民居传承和发展以及进行绿色建筑本土化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基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多元文化的西部地域绿色建筑模式与技术体系”专项课题三“西北荒漠区绿色建筑模式与技术体系”(项目编号2017YFC0702400-3)的支撑[1],立足于绿色建筑生态性理论研究的成果与民居更新的实践现状,通过文献分析、田野调查、模拟实验、案例研究以及多学科交叉综合分析等方法,以建筑学研究的视角逐步展开,对城市化背景下的天水古城民居进行绿色性能研究和绿色更新设计的探索。首先,在天水地域性认知分析和民居特征概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功能优化与性能提升并重的更新要求,同时通过解读天水气候因素作为更新依据,进而从四个方面提出民居绿色更新的基本原则。其次,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西关古城民居的院落布局、建筑形式、结构围护、比例尺度等营建特征为关注点进行了详尽的实态调研和测绘工作,通过走访与问卷调查分析现状不足,突出问题意识;再之,提取西关民居空间组合及功能利用的原型,对其进行聚落及院落层面的绿色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性能模拟软件进行风环境、光环境和热环境的定量分析的科学化研究;最后,通过与现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对标分析进一步明确优势与不足,在传承本土建筑特征和绿色营建经验基础上,提出了适宜性绿色更新策略,并进行了实验性设计探索。本文为天水古城合院民居的更新利用以及再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有利于提高传统民居的生态性和现代宜居性,实现传统民居的绿色化再生。

何寅嵩[4](2021)在《“自建”与“他建” ——当下大理地区少数民族乡村建造组织及营建模式研究》文中指出传统建筑是我国建筑领域的重要文化遗产,在建筑文化和历史文化研究中都占有重要位置,且当下社会正处于发展转型的时期,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传统的乡村聚落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引发建造组织、营建模式和乡土社会的巨大变革。本文从乡村建造组织及营建模式的角度出发,以云南大理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乡村聚落为例,通过对国内外乡村建设相关研究资料的收集,了解乡村建造组织及营建模式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动态,结合调研和走访解读当下大理少数民族传统乡村“自建”与“他建”的建设现状。分析对比传统村落“自组织”模式与当下通行的他组织建设模式之间的相容与矛盾,旨在探索出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建造组织及营建模式的未来发展方向,为当代少数民族乡村的建设发展和传承提供一定的策略和建议,并探索未来发展的,能够适应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建设的特殊有效的建造组织模式,为实现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建设的良性与永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齐琰[5](2021)在《琼北地区民居气候适应性策略研究及其应用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琼北地区作为我国境内典型的夏热冬暖地区,基本可忽略冬季采暖,只研究夏季制冷方面。在普遍不具备足够机械控制手段的环境下,琼北地区民居借助被动式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对室内的物理环境进行调节也可以增强建筑材料的耐候性。本文基于对琼北地区进行物理环境测试及民居测绘、田野调查法以及生物气候设计理论和热舒适理论,对琼北民居气候适应性策略构建了多视角的研究。强调了民居气候适应的内容包括气候特征即外部环境,也包括气候适应性的目标即建筑与居住者。本文利用了该研究方法,分别对琼北地区传统民居和新建民居气候适应性策略进行分析以及验证。并且,提取其中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的原型,并且运用到当代建筑设计中。最大程度帮助民居借助当地有利的气候因素,减少不利因素造成的损害,以多种策略使民居适应室外气候,使室内环境更加舒适,也更容易被居住者接受。首先,基于琼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并借助Cliamte Consultant气候分析工具,初步总结基于气候的被动式设计策略:琼北地区全年4月-10月热舒适情况最差,且遮阳隔热,通风降温,空调制冷及除湿对热舒适情况有效理想的效果;并从自然通风、外围护隔热、遮阳,防雨防潮等方面对琼北地区民居进行被动式策略单项措施的分析。其次,选择琼北地区的传统民居和现代民居进行调研及测绘,其中传统民居按照空间类型分为2类:独院式、合院式,按照构件材料分为2类:石木民居、砖木民居;现代民居按照空间类型分为3类:集中式、串联式,并列式。并对传统民居及现代民居建筑空间及形式的演变进行分析总结。接着,从人的热舒适性角度出发分析琼北民居的气候适应性。对当地传统民居与新建民居,以及传统民居与在传统民居基础改建的民居,这两组的室内热环境测试数据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主要从建筑的空间以及材料的气候适应性总结出影响民居室内热舒适的主要原因有:空间的特殊处理;屋面材料、构造形式;墙体材料;楼地面材料四个。然后,基于上述从气候、建筑、人这三个角度出发得出的当地民居气候适应性的结论。从建筑空间,即包括建筑朝向、水平空间、竖向空间、半室外空间及辅助空间等五个方面;以及建筑材料构造,即包括墙体、屋面、墙基柱础以及围护结构开口等四个方面。这两大方面总结出适用于琼北地区民居气候适应性策略,并对策略进行验证分析。最后,基于琼北地区民居设计策略原型的提取,并结合琼北民居的发展模式,对当地民居的更新发展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以及建议。并针对新建民居以及传统民居的“民宿化”发展,提出设计方案,使之适应新时代民居发展的需求,为当地的农村建设提供参考之用。

张黎曼[6](2021)在《内蒙古晋风民居地区乡村被动式建筑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乡村建筑面临着很多挑战,乡村建筑肆意模仿其他建筑风格导致“千篇一律”的情景产生;更多的建筑师开始重视乡村建筑,将多元的、专业的设计策略、技术带入乡村,但由于建筑成本较高难以被村民所接受的,同时这些建造活动还引起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除了对舒适度的追求,人们同样关心于建筑自身是否节能,乡村建筑急需一种低成本、高质量,可以在室内环境舒适的情况下让建筑能耗降至最低的方法。被动式建筑的提出为以上的需求提供了一条路径,并且该方法对乡村建筑设计具有较高适应性,通过对两者文献综合阅读整理发现,乡村建筑与被动式建筑在设计理念与原则上总体趋同,乡村建筑是最简单、最原始的被动式建筑,过去没有任何机械设备建筑只能通过特殊的建筑设计来改善建筑环境,通过对乡村建筑设计原则的研究,可以得出最简单高效的被动式设计原则。乡村建筑与被动式建筑逐渐走向融合,通过对乡村被动式建筑实例的设计因素进行解析,以被动式建筑设计过程为主线,提出传统性、地区性、气候性三种设计维度,分别从传统历史信息的保护、人居环境的关注、地区气候的回应,三个方面对设计原则进行总结。使乡村被动式建筑可以延续传统营造智慧,尊重地域文化,回应当地气候,也为以后乡村被动式建筑设计提供新思路。内蒙古地区晋风民居作为内蒙古重要的乡村建筑形式,它是人们在上百年中与自然环境博弈的智慧结晶,是文化、宗教、生产、生活的集体记忆,是对于走西口事件的历史印证,也是农耕与游牧文明发生文化碰撞与融合的真实记录。将三个设计维度应用到晋风民居之中,以乡村被动式建筑三个设计维度为指导,构建出适宜该地区晋风民居的乡村被动式建筑设计策略。选取内蒙古地区具有典型晋风民居建筑特色的乌素图村,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和总结了内蒙古晋风民居的传统性、地区性和气候性,以晋风民居乡村被动式建筑设计策略为指导,借助数据分析软件,探寻地区气候、被动式建筑与乡村建筑之间的平衡点,获得适应于乌素图村落的设计内容与方法,并指导村民活动中心建筑设计工作。

屈锦华[7](2021)在《建构语境下陕南凤凰古镇传统建筑的当代转译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日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当今社会,建筑作为传统文化和地域特征的特质正逐步丧失,建筑的符号化和图像化现象也使得建筑学陷入争奇斗艳的形式误区。随着对文化自信的倡导和文化认同感的寻找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开始思考对建筑本体的回归以及对场所性地域性的当代回应,经过几代建筑师对乡土建筑等的探索,传统建筑的本土性已逐步脱离表面化形式化的转译,而建构作为对建筑逻辑整体的思考可以作为抵抗“图像化”特征的有效手段被加以重视,对建筑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文化的推敲并将原真性的本体性内容从复杂的背景中提取出并重现于当代社会,使本土建筑取得当代与历史的双重认可是建筑学最大的优势。一些建筑师在关注传统营建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将现代化手段和技术带入到传统营建中,建构理论关注的建筑本质的逻辑建构和传统建筑的营造具有相似的理论和逻辑,因此,在当代“建构”可以作为了解传统“营建”的新视野,传统建造体系的转译也是本土营造观的重要手段。陕南凤凰古镇作为汇集南北传统建筑之长的重要文化节点,其营造技艺和传统特色却面临失传走向消亡,如何传承这些优秀的营造优点并为现代使用,继续深入研究探索。论文以建构理论为视野,以陕南柞水凤凰古镇传统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建构逻辑的分析,寻找到传统营建和当代建构的契合之处,结合中西方优秀转译实例展开研究分析。首先,通过对建构理论的梳理,认清建构视野的建构逻辑和方法,基于这一视野对凤凰古镇的传统建筑进行深入的调研分析,研究形成其建筑特点背后的逻辑和因素。其次,对陕南凤凰古镇传统建筑的建构思想、营造技艺进行调研分析,得出其传统建筑中普遍具有的建造逻辑,并分析其传统营建在当今社会传承的优缺点,对凤凰古镇传统营建方式、材料、营建方式、结构作用等优缺点进行总结,结合对中国和西方当代转译实践的研究经验,总结当代建构中对其场所性、建构材料、结构及构造细部的转译策略,针对凤凰古镇传统建筑讨论在当代和未来怎样更好地营建以适应现代化和全球化的策略。最后,通过对以上策略的学习,对具体地块分析调研,做出合理、科学、高效的对符合其场所性的传统建筑建构的转译设计方案。

石璠[8](2021)在《关中地区传统生土聚落文化基因识别研究》文中提出传统生土聚落是中国历史文化重要的发源地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性最典型的显性载体,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等在我国都有重要地位。在城市社会快速发展的影响下,传统生土聚落遭到严重破坏,关中地区的传统生土聚落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传统聚落的文化保护需要一种新的方法。传统生土聚落文化基因是文化信息的最基本的单元,使用文化基因的研究方法去更细化的剖析传统生土聚落的特征,识别他们的文化基因,为其今后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考与启示,也希望这些研究成果能在关中地区对于传统生土聚落的研究中做出贡献。本文以关中地区三个典型类别的传统生土聚落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大量传统聚落中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聚落。通过实地走访调研与对其相关才考文献的综合归纳整理分析,从关中地域传统文化以及不同地形地貌特征将我国关中地区传统生土聚落归纳分为三种类型,总结其各项特征。并以三原县柏社村(黄土坮塬型聚落)、长安区东联村(沿渭河平冲积原型聚落)以及麟游县杨家堡村(山地型聚落)三个聚落作为典型案例。运用文化基因识别方法对三个典型村落进行研究、分析,对其他二十多个关中传统生土聚落进行文献归纳分析,来进行文化基因研究。本文通过对三种类型的关中传统生土聚落归纳分析,得到影响关中传统生土聚落的文化标表征形成的因素,运用文化基因识别法对三类关中传统生土聚落进行识别,提取聚落文化基因中的主体基因和附着基因。参考我国国家资源环境数据库中的文化信息分类编码框架,建立系统的关中传统生土聚落文化基因分类编码方法并对关中传统生土聚落文化基因进行系统的分类编码,最终得到编码加文化基因的关中传统生土聚落的文化基因图谱。希望关中传统生土聚落的文化基因图谱能为这些聚落的研究补充一些内容,也为这些传统生土聚落的历史文化保护、村落策划、乡村规划、文化基因保护等都提供一种新的理论和素材。

李思超[9](2021)在《基于文献的陕西传统民居与聚落研究历程探析(1934-2019)》文中研究表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的根基之一是采用文献来考证其学术发展脉络,即文献本是“记录一切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代称。当前处于信息化时代,知识爆炸成为一种常态化。知识更新速度远大于人们接受和理解知识的速度。随着文献数量激增,现今已经难以通过窥见全貌。亟待需要进行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基于数字人文的“远读”理念和文献计量学方法对陕西地区传统民居和聚落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定量化总结,梳理其研究历程。首先,在文献收集1236篇学术论文和50余部着作的基础上,采用“远读”方法对其从四个方面进行定量化分析和研究图景描摹:(1)论文关键词视角下的陕西民居和聚落研究的宏观演进特征。(2)科学知识图谱下的陕西民居和聚落(3)比较了陕西和全国相关研究的关系(4)陕西民居研究和陕西地区建筑工作者进行的其他地区民居研究的关系。此外,本研究论述了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陕西地区传统民居和聚落研究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3个发展阶段:早期探索(20世纪30年代——改革开放),稳步发展(改革开放——21世纪初),多元繁盛(21世纪初——至今)。在此基础上对每个阶段的大事件进行了解读。最后,从现有的陕西地方通史和全国民居相关着作、陕西民居和聚落研究着作和98篇代表性学术论文进行研究内容的归纳,梳理出具体的8大研究主题和具体的21个研究方向。本研究陕西传统民居和聚落研究提供了较为详尽的基础资料,为未来陕西地区传统民居和聚落的保护、发展和传承提供了理论参考。同时为数字人文研究提供了研究参考样本。最后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民居建筑学学科的发展。

刘吉宇[10](2021)在《滇南傣泐方言地区传统风土建筑空间形态及演变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滇南至今存在的傣泐方言区独特而牢固,语缘的研究视角能提供不同以往的研判手段,贴近风土建筑原型从而厘清传承对象,为传承方式的探讨提供基础。本研究利用语言人类学家对于傣泐方言区最新研究成果,聚焦于该地区风土建筑源生特征与适应变化。通过文献梳理及田野现场调研,结合建筑学、语言学、文化地理学等角度分析,对该方言区进行三个圈层范围划分。从平面形制、构架类型、材料应用和匠作风习等方面着手,总结出风土建筑谱系特征,并以此为据,梳理出傣泐方言地区三个圈层中风土建筑的空间特征和流变体系。同时结合文化习俗、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因素,总结出该区域风土建筑空间形态发生变化的原因。研究结合理论分析风土建筑的研究方式,首先通过对理论的研究找到适宜于滇南傣泐方言地区风土建筑空间形态的研究手段与路线。方言语系作为联系各民族重要的关系枢纽,以傣泐方言为背景划分研究区域,确定研究范围。其次是对滇南傣泐方言地区语系及风土建筑背景的整理分析,同时探讨了该地区风土建筑的原型基质,确定了从平面形制、构架体系和建筑材料三个方面着手对该地区风土建筑进行研究。最后基于语言学背景对建筑进行区划和类型基质特征的探讨,并从多学科角度出发,对该地区风土建筑进行图谱的整理与对比,综合剖析该地区风土建筑生成的原因和演变机制。

二、乡土建筑居住合院空间的时代演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乡土建筑居住合院空间的时代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1)晋南传统村落街巷景观风貌特征及提升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状问题
        1.1.2 政策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相关理论
        1.4.1 外部空间理论
        1.4.2 场所理论
        1.4.3 有机更新理论
        1.4.4 可持续发展理论
        1.4.5 微更新理论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
        1.5.1 国外相关研究
        1.5.2 国内相关研究
        1.5.3 研究述评
    1.6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6.3 研究框架
2 晋南传统村落街巷景观风貌基础研究
    2.1 晋南地域传统村落基本概况
        2.1.1 晋南传统村落分布特征
        2.1.2 晋南传统村落年代特征
        2.1.3 晋南传统村落类型划分
    2.2 晋南传统村落街巷景观风貌构成
        2.2.2 人工景观要素
        2.2.3 人文景观要素
    2.3 晋南传统村落街巷景观风貌特征
        2.3.1 景观生态特征
        2.3.2 地域乡土特征
        2.3.3 景观美学特征
        2.3.4 文化底蕴特征
        2.3.5 景观意象特征
    2.4 晋南传统村落街巷景观风貌的重要性
        2.4.1 交通联系功能
        2.4.2 商业休闲功能
        2.4.3 文化生活场所
        2.4.4 风貌特色体现
    2.5 晋南传统村落街巷景观风貌的现状问题
    2.6 本章小结
3 晋南传统村落街巷空间格局风貌特征
    3.1 晋南传统村落街巷—空间肌理景观风貌
        3.1.1 街巷格局肌理类型
        3.1.2 街巷结构秩序类型
        3.1.3 街巷布局形态类型
        3.1.4 街巷尺度比例类型
        3.1.5 街巷界面风貌类型
        3.1.6 街巷节点风貌类型
    3.2 晋南传统村落街巷—院落空间景观风貌
        3.2.1 街巷—院落空间联系
        3.2.2 街巷—院落空间层次
    3.3 本章小结
4 晋南传统村落街巷空间乡土要素风貌特征
    4.1 晋南传统村落街巷空间乡土景观要素
    4.2 晋南传统村落街巷—自然植物景观风貌
        4.2.1 街巷—乡土植物种类
        4.2.2 街巷—植物生态特性
        4.2.3 街巷—植物人文意境
        4.2.4 街巷—植物种植方式
        4.2.5 街巷—植物色彩特征
    4.3 晋南传统村落街巷—物质文化景观风貌
        4.3.1 街巷—界面材质风貌
        4.3.2 街巷—乡土景观小品
        4.3.3 街巷—乡土技艺特色
        4.3.4 街巷—乡土文化符号
        4.3.5 街巷—乡土材质色彩
    4.4 晋南传统村落街巷—非物质人文景观风貌
        4.4.1 街巷社会交往类活动
        4.4.2 街巷祭祀仪式类活动
        4.4.3 街巷民俗文化类活动
    4.5 本章小结
5 晋南传统村落街巷景观风貌提升设计研究
    5.1 晋南传统村落街巷景观风貌提升设计原则
    5.2 晋南传统村落街巷—空间体系风貌提升
        5.2.1 延续街巷传统肌理
        5.2.2 打造适宜街巷尺度
        5.2.3 修复街巷空间界面
        5.2.4 建立街巷空间体系
    5.3 晋南传统村落街巷—节点景观风貌提升
        5.3.1 交通性节点空间
        5.3.2 生活休闲节点空间
        5.3.3 礼制文化节点空间
        5.3.4 商业性节点空间
        5.3.5 民居院落节点空间
    5.4 晋南传统村落街巷—乡土景观风貌提升
        5.4.1 乡土植物绿化
        5.4.2 乡土材质运用
        5.4.3 乡土设施完善
    5.5 晋南传统村落街巷—活力品质风貌提升
        5.5.1 提升民俗文化活力
        5.5.2 适应现代生活品质
        5.5.3 创造安全传统街巷
        5.5.4 营建生态街巷空间
    5.6 本章小结
6 城内村街巷景观风貌提升规划设计
    6.1 城内村概况
    6.2 城内村街巷景观风貌现状分析
    6.3 城内村街巷景观风貌现状问题
    6.4 城内村街巷景观风貌提升规划设计
        6.4.1 城内村街巷—空间体系景观风貌提升设计
        6.4.2 城内村街巷—节点空间景观风貌提升设计
        6.4.3 城内村街巷—乡土植物景观风貌提升设计
        6.4.4 城内村街巷—乡土材质景观风貌提升设计
        6.4.5 城内村街巷—活力品质景观风貌提升设计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2)关中南堡寨村民居更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地域特色的逐渐消逝
        1.1.2 乡村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1.1.3 南堡寨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综述小结
    1.3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
        1.3.1 研究对象
        1.3.2 相关概念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南堡寨村传统民居的实态调研
    2.1 南堡寨村的基本概况
        2.1.1 区位优势
        2.1.2 历史沿革
        2.1.3 文化资源
    2.2 南堡寨村聚落的形态特征
        2.2.1 村落选址
        2.2.2 形态特征
        2.2.3 空间要素
    2.3 南堡寨村民居建筑的形态特征
        2.3.1 民居现状
        2.3.2 院落布局
        2.3.3 功能构成
    2.4 南堡寨村传统民居的营建特征
        2.4.1 结构特征
        2.4.2 材料特征
        2.4.3 细部装饰
    2.5 本章小结
3 南堡寨村传统民居空间模式提取与更新现状分析
    3.1 传统聚落的空间模式
        3.1.1 边界空间
        3.1.2 街巷空间
        3.1.3 宅基地空间
    3.2 传统民居的空间模式
        3.2.1 民居单体空间
        3.2.2 院落单元空间
        3.2.3 院落单元组合模式
    3.3 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分析
        3.3.1 风环境的适应性
        3.3.2 热环境的适应性
    3.4 更新现状与功能转换的可行性分析
        3.4.1 更新定位与总体架构
        3.4.2 聚落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3.4.3 民居功能转换类型与可行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功能转换下南堡寨村民居更新设计策略研究
    4.1 建筑空间更新策略
        4.1.1 主要功能空间的可变性
        4.1.2 辅助功能空间的模块化
        4.1.3 空间的优化组合形式
    4.2 建筑结构更新策略
        4.2.1 承重结构的置换与适配
        4.2.2 围护结构的改善与革新
        4.2.3 结构的优化组合模式
    4.3 建筑性能提升策略
        4.3.1 自然采光与遮阳策略
        4.3.2 保温设计与自然通风
        4.3.3 集水与排水
    4.4 建筑风貌传承策略
        4.4.1 形式语言
        4.4.2 材料表现
        4.4.3 细部装饰
    4.5 小结
5 乡村民居更新案例评析与南寨门片区更新设计
    5.1 相关实践案例评析
        5.1.1 咸阳市礼泉县袁家村
        5.1.2 西安市蓝田县玉山石柴
        5.1.3 对南堡寨村民居更新的建议
    5.2 南寨门东侧片区总体规划设计
        5.2.1 现状分析
        5.2.2 总体设计
    5.3 民宿型民居的更新设计
        5.3.1 空间优化
        5.3.2 结构选型
        5.3.3 性能提升
        5.3.4 风貌传承
    5.4 商业型民居更新设计
        5.4.1 空间优化
        5.4.2 结构选型
        5.4.3 性能提升
        5.4.4 风貌传承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1.1 南堡寨村更新改造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6.1.2 各影响因素下的关中民居更新策略
        6.1.3 风貌传承与实践案例佐证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工作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项目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课题
图录
表录
附录一 南堡寨村民居更新设计竞赛
附录二 南堡寨村更新改造现状游客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三 南堡寨村更新改造现状原居民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四 南堡寨村原居民房屋调查问卷
致谢

(3)天水西关古城合院民居绿色更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传统民居的地域属性
        1.1.2 城市化进程下传统民居的发展现状
        1.1.3 新时代对传统民居更新的新要求
    1.2 研究范围及对象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对象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2.天水古城地域性特征及绿色更新理论
    2.1 天水古城地域性特征
        2.1.1 地理环境
        2.1.2 自然气候
        2.1.3 自然资源
        2.1.4 历史人文
    2.2 西关古城传统民居概述
        2.2.1 民居类型
        2.2.2 民居风貌
        2.2.3 民居现状
    2.3 地域建筑绿色更新理论及原则
        2.3.1 地域建筑绿色更新理论
        2.3.2 地域建筑绿色更新原则
    2.4 本章总结
3.西关古城传统民居实态调研及现状分析
    3.1 调研概述
        3.1.1 调研目的
        3.1.2 调研方法
    3.2 西关民居营建特征
        3.2.1 院落布局
        3.2.2 建筑形式
        3.2.3 结构围护
        3.2.4 比例尺度
    3.3 西关民居现状问题分析
        3.3.1 风貌失调及质量隐患
        3.3.2 居住模式及空间利用杂乱
        3.3.3 物理环境舒适度不足
        3.3.4 能源利用方式单一
    3.4 本章总结
4.西关古城民居原型提取与绿色性能分析
    4.1 西关民居原型提取
        4.1.1 空间组合
        4.1.2 功能利用
        4.1.3 立面围护
    4.2 西关民居绿色性能定性分析
        4.2.1 聚落层面
        4.2.2 院落层面
    4.3 西关民居绿色性能定量模拟分析
        4.3.1 焓湿图分析
        4.3.2 光环境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4.3.3 风环境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4.3.4 热环境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4.4 本章总结
5.西关古城民居绿色更新策略及设计应用研究
    5.1 基于评价标准的绿色性能对标分析
    5.2 西关民居绿色更新策略
        5.2.1 布局优化与形体控制
        5.2.2 功能完善与空间利用
        5.2.3 围护结构的性能提升
        5.2.4 再生能源的节约利用
    5.3 西关民居绿色更新设计探索
        5.3.1 待更新民居概况及分析
        5.3.2 绿色更新设计应用探索
        5.3.3 方案模拟分析评价
    5.4 本章总结
6.结论与不足
    6.1 研究结论
        6.1.1 天水西关合院民居原型及演变总结
        6.1.2 天水西关合院民居绿色性能总结
        6.1.3 天水西关合院民居绿色更新设计策略总结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图录
表录
附录1 调研问卷 天水西关古城传统民居调查问卷及调研记录
附录2 西关古城院落现状统计表
致谢

(4)“自建”与“他建” ——当下大理地区少数民族乡村建造组织及营建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缘由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问题及方法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回顾
        1.5.1 乡村建造的实践历程
        1.5.2 建筑师参与的乡村建造活动
        1.5.3 关于自主建造的相关理论
    1.6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大理少数民族乡村“自建”模式分析
    2.1 大理少数民族乡村传统社会结构特征
    2.2 大理少数民族乡村自主建造模式的主要特征
    2.3 少数民族乡村自主建造模式的核心构成
        2.3.1 建造过程的多方协作和参与
        2.3.2 组织模式的统一管理
        2.3.3 设计体系的模式化
        2.3.4 建造产业的规模化
        2.3.5 建造思想的世俗化
    2.4 大理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民居自组织建造的具体过程
        2.4.1 选址择地
        2.4.2 动土筑基
        2.4.3 “圆木架马”和动工
        2.4.4 “送木气”和穿架
        2.4.5 “上红梁”和立木竖房
        2.4.6 校正屋架,夯筑土墙
        2.4.7 上椽子
        2.4.8 屋顶盖瓦与“合龙口”仪式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理少数民族乡村“他建”模式分析
    3.1 “他建”行为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3.1.1 自然、产业及文化因素
        3.1.2 技术、区位和政策因素
    3.2 “他建”的表现形式
        3.2.1 建筑师的“美学营乡”
        3.2.2 政府营乡
        3.2.3 主题营乡
    3.3 “他建”行为对本地乡村社区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没落的“自建”与失规的“他建”
    4.1 传统乡土社会的瓦解
        4.1.1 消失中的传统村落
        4.1.2 礼俗社会向法理社会的过渡
    4.2 大理地区传统建造模式的没落
        4.2.1 传统建造组织关系的失衡
        4.2.2 新材料新技术的冲击
        4.2.3 经济考量下的建造模式选择
    4.3 当下混乱的乡土社会和失序的乡村建造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搭建“法礼性”建造模式
    5.1 制度层面——政策引导及政府管控
        5.1.1 乡村建设法规的颁布和完善
        5.1.2 法理制度驱动下的新时代乡村建造
        5.1.3 执法监督体系的完善
    5.2 当代乡村建造参与者的使命及责任
        5.2.1 建筑师——“在地”的聆听者、参与者及规则制定者
        5.2.2 工匠——地方传统技艺的保护者和传承者
        5.2.3 乡民——乡村建造的需求主体
    5.3 乡村建造中社会、市场的参与及引导
        5.3.1 教育体系的搭建和相关理论的完善
        5.3.2 市场资本的介入对乡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5.3.3 社会民间组织的参与及引导
        5.3.4 舆论媒体在乡建中的推动作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搭建“法礼性”建造体系
    6.2 研究的不足
    6.3 对未来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图片索引
附录 C:村民调查问卷(节选)
附录 D:调查表汇总

(5)琼北地区民居气候适应性策略研究及其应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琼北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民居现状
        1.1.2 琼北民居气候适应性的研究价值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范围和概念界定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现状
        1.4.1 琼北地区民居相关研究
        1.4.2 气候适应性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琼北地区气候特征与气候应对策略
    2.1 琼北地区气候特征
        2.1.1 太阳辐射
        2.1.2 空气温度
        2.1.3 空气湿度
        2.1.4 风
    2.2 基于CLIMATE CONSULTANT分析应对气候的设计策略
        2.2.1 软件介绍
        2.2.2 琼北各区域气候分析
        2.2.3 气候应对的设计方法梳理
    2.3 本章小结
3.琼北地区民居概况
    3.1 琼北地区民居调研选址
    3.2 .琼北地区传统民居解析
        3.2.1 民居空间类型
        3.2.2 民居形式类型
    3.3 琼北地区近现代民居解析
    3.4 琼北地区民居形式的演变
        3.4.1 民居空间形式的演变
        3.4.2 民居建造形式的变化
    3.5 本章小结
4.琼北地区民居的室内热环境评价
    4.1 传统民居和现代民居对比分析
        4.1.1 研究对象
        4.1.2 测试方案
        4.1.3 测试结果分析
        4.1.4 热环境评价分析
    4.2 传统民居与旧改新民居对比分析
        4.2.1 研究对象
        4.2.2 测试方案
        4.2.3 测试结果分析
        4.2.4 热环境评价
    4.3 从人的热舒适性看琼北民居对当地的气候适应性
    4.4 本章小结
5.琼北地区民居气候适应性策略
    5.1 民居空间的气候适应性策略
        5.1.1 主体建筑朝向选择
        5.1.2 建筑水平空间布局
        5.1.3 建筑竖向空间布局
        5.1.4 半室外空间的利用
    5.2 民居形式的气候适应性策略
        5.2.1 墙体材料与构造
        5.2.2 屋面材料与构造
        5.2.3 墙基柱础处理
        5.2.4 围护结构开口
    5.3 气候适应性策略验证分析
        5.3.1 验证方法
        5.3.2 建筑朝向的选择
        5.3.3 建筑空间对室内热湿环境影响
        5.3.4 建筑材料对室内热湿环境影响
        5.3.5 小结
    5.4 民居气候适应性策略总结
6.琼北地区民居气候适应性策略的应用设计
    6.1 适应琼北地区气候的民居设计策略
        6.1.1 传统民居策略沿用的有效性
        6.1.2 设计策略原型模式的图示语言
    6.2 琼北地区民居的发展模式与设计策略
    6.3 琼北地区民居的应用设计
        6.3.1 民居一设计方案
        6.3.2 民居二设计方案
        6.3.3 民宿设计方案
    6.4 本章小结
7.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成果总结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图表目录
附录2: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工作

(6)内蒙古晋风民居地区乡村被动式建筑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乡村建筑相关研究
        1.3.2 被动式建筑相关研究
        1.3.3 晋风民居相关研究
        1.3.4 研究综述小结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论文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概念界定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2.1 乡村建筑
        2.1.1 乡村建筑概述
        2.1.2 乡村建筑相关理论
        2.1.3 乡村建筑设计原则
        2.1.4 乡村建筑现状及问题
    2.2 被动式建筑
        2.2.1 被动式建筑概述
        2.2.2 被动式建筑主要内容
        2.2.3 被动式建筑设计思路
        2.2.4 被动式建筑标准与规范
    2.3 乡村建筑与被动式建筑的融合
        2.3.1 乡村建筑与被动式建筑的迫切需求
        2.3.2 乡村建筑与被动式建筑融合的矛盾性
        2.3.3 乡村建筑与被动式建筑融合的必然性
    2.4 乡村被动式建筑
        2.4.1 乡村被动式建筑概述
        2.4.2 乡村被动式建筑基本原理
        2.4.3 乡村被动式建筑设计维度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乡村被动式建筑设计因素解析与设计维度提取
    3.1 适应气候设计因素解析
        3.1.1 内向露天庭院
        3.1.2 “管式住宅”
        3.1.3 开敞露天庭院
        3.1.4 气候缓冲空间
    3.2 能耗平衡设计因素解析
        3.2.1 达姆施特塔概述
        3.2.2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
        3.2.3 自然通风和热回收
        3.2.4 能量平衡舒适环境
    3.3 简构持续设计因素解析
        3.3.1 材料乡土化
        3.3.2 改善传统智慧
        3.3.3 适应地区气候
        3.3.4 简化构造可持续
    3.4 传统生态设计因素解析
        3.4.1 传统窑居现状
        3.4.2 自然生态条件
        3.4.3 优化传统智慧
        3.4.4 适应当地气候
    3.5 绿色智慧设计因素解析
        3.5.1 适应气候改造方案
        3.5.2 顺应地域设计路径
        3.5.3 性能优化及被动式技术
        3.5.4 绿色乡居智慧设计原则
    3.6 乡村被动式建筑设计维度的提取
        3.6.1 乡村被动式建筑传统性设计维度
        3.6.2 乡村被动式建筑地区性设计维度
        3.6.3 乡村被动式建筑气候性设计维度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内蒙古晋风民居地区乡村被动式建筑设计策略
    4.1 乡村被动式建筑设计维度在内蒙古晋风民居中的应用
        4.1.1 传统性设计维度
        4.1.2 地区性设计维度
        4.1.3 气候性设计维度
    4.2 内蒙古晋风民居地区乡村被动式建筑传统性维度的设计策略
        4.2.1 选址布局
        4.2.2 单体设计
        4.2.3 材料构造
    4.3 内蒙古晋风民居地区乡村被动式建筑地区性维度的设计策略
        4.3.1 地形地貌
        4.3.2 当地材料
        4.3.3 地域文化
    4.4 内蒙古晋风民居地区乡村被动式建筑气候性维度的设计策略
        4.4.1 适应风环境
        4.4.2 适应光环境
        4.4.3 适应热环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内蒙古乌素图村村民活动中心设计
    5.1 内蒙古乌素图村概述
        5.1.1 内蒙古乌素图村地理位置历史沿革
        5.1.2 内蒙古乌素图村乡村现状
        5.1.3 内蒙古乌素图村面临的问题
    5.2 内蒙古乌素图村村民活动中心建筑选址布局
        5.2.1 内蒙古乌素图村村民活动中心建筑选址
        5.2.2 内蒙古乌素图村村民活动中心总体布局
    5.3 内蒙古乌素图村村民活动中心建筑单体设计
        5.3.1 内蒙古乌素图村村民活动中心建筑形态
        5.3.2 内蒙古乌素图村村民活动中心功能组织
        5.3.3 内蒙古乌素图村村民活动中心空间布局
        5.3.4 内蒙古乌素图村村民活动中心围护结构
    5.4 内蒙古乌素图村村民活动中心建筑构造材料
        5.4.1 内蒙古乌素图村村民活动中心建筑材料
        5.4.2 内蒙古乌素图村村民活动中心建筑构造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图录
附录 B 表录
附录 C 图纸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个人简历

(7)建构语境下陕南凤凰古镇传统建筑的当代转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建构理论相关综述
        1.3.2 建构思想在中国的发展
        1.3.3 陕南传统建筑的建构研究
        1.3.4 建构的当代转译研究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1.6 论文框架
2 建构理论与建构逻辑
    2.1 建构的理论体系
        2.1.1 建构的概念
        2.1.2 建构理论的主要内容
        2.1.3 材料的建构
        2.1.4 结构的建构
        2.1.5 构造细部的建构
        2.1.6 建构与场所性
    2.2 “建构语境”与“营造体系”
        2.2.1 传统建筑的建构
        2.2.2 本土“建构”观念
        2.2.3 “建构”与“营造”类比
    2.3 本章小结
3 陕南凤凰古镇传统建筑概况调研
    3.1 陕南凤凰古镇的地域化特征
        3.1.1 地理区位
        3.1.2 自然气候特征
        3.1.3 山水格局
        3.1.4 人文历史特征
    3.2 陕南凤凰古镇的外部空间特征
        3.2.1 凤凰古镇用地现状及空间结构
        3.2.2 凤凰古镇景观空间布局
        3.2.3 凤凰古镇水系布局
        3.2.4 凤凰古镇交通布局
    3.3 陕南凤凰古镇聚落总体布局
        3.3.1 凤凰古镇聚落形成与发展
        3.3.2 凤凰古镇功能布局
        3.3.3 凤凰古镇建筑总体风貌
        3.3.4 凤凰古镇建筑保护概况
    3.4 陕南凤凰古镇建筑群肌理形态及空间结构
        3.4.1 凤凰古镇建筑群形态肌理的组织
        3.4.2 凤凰古镇街巷空间的组织
        3.4.3 凤凰古镇空间形态的延续与发展
    3.5 陕南凤凰古镇的传统建筑特征
        3.5.1 凤凰古镇传统建筑特色特征
        3.5.2 凤凰古镇传统建筑院落平面
        3.5.3 凤凰古镇传统建筑立面特征
        3.5.4 凤凰古镇传统建筑剖面特征
    3.6 本章小结
4 陕南凤凰古镇传统建筑的建构
    4.1 陕南凤凰古镇传统建筑的建构思想
        4.1.1 营建体系
        4.1.2 匠作传承
        4.1.3 做法工序
    4.2 陕南凤凰古镇传统材料的建构
        4.2.1 土的建构
        4.2.2 木的建构
        4.2.3 砖的建构
        4.2.4 石的建构
        4.2.5 其他材料的建构
    4.3 陕南凤凰古镇传统结构的建构
        4.3.1 基础的建构
        4.3.2 承重结构
        4.3.3 围护结构
        4.3.4 屋顶结构
    4.4 陕南凤凰古镇细部构造的建构
        4.4.1 地面铺装
        4.4.2 门窗隔扇
        4.4.3 柱础装饰
        4.4.4 屋顶装饰
        4.4.5 色彩装饰
    4.5 陕南凤凰古镇建筑建构调研
        4.5.1 传统建筑
        4.5.2 新旧混合建筑
        4.5.3 新建建筑
        4.5.4 调研总结
    4.6 陕南凤凰古镇建构特点总结
    4.7 陕南凤凰古镇建构现状及存在问题
        4.7.1 传统建筑营建技艺的失传
        4.7.2 新材料的使用不当
        4.7.3 结构混乱和构造缺陷
        4.7.4 建筑细部缺失
    4.8 本章小结
5 陕南凤凰古镇传统建筑的转译策略研究
    5.1 传统营造的当代转译研究
        5.1.1 传统建筑的营造哲学
        5.1.2 传统营建的局限性
        5.1.3 传统建筑的当代转译探索
        5.1.4 建构理论下的转换探索
        5.1.5 本土营造观念的理论重构
    5.2 建构语境下的当代转译研究
        5.2.1 建构思维模式的重构
        5.2.2 形式生成的转译
        5.2.3 建构逻辑的继承与转译
    5.3 传统营造的当代转译实例
        5.3.1 传统建构的继承转译——嘉那嘛呢游客到访中心
        5.3.2 传统建构的精简转译——玉湖完小
        5.3.3 当代转译实践的经验总结
    5.4 陕南传统建筑建构转译策略
        5.4.1 建构语境下凤凰古镇传统建筑的转译原则
        5.4.2 传统材料的转译策略
        5.4.3 传统结构的转译策略
        5.4.4 构造细部的转译策略
        5.4.5 凤凰古镇传统技艺的转译策略
    5.5 本章小结
6 陕南凤凰古镇传统建筑的当代转译设计初探
    6.1 项目概况
        6.1.1 项目区位
        6.1.2 场地分析
        6.1.3 场地建筑分析
    6.2 设计策略
        6.2.1 整体规划——对外部空间的回应
        6.2.2 地块梳理——对聚落布局的回应
        6.2.3 现地块布局——对村落建筑肌理的回应
    6.3 建构转译
        6.3.1 建构逻辑转译
        6.3.2 材料建构的转译
        6.3.3 结构营建的转译
        6.3.4 细部装饰的转译
    6.4 设计成果
        6.4.1 轴测图
        6.4.2 总平面图
        6.4.3 平面图
        6.4.4 立面图
        6.4.5 剖面图
    6.5 设计转译分析总结
    6.6 本章小结
7 总结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图录
表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8)关中地区传统生土聚落文化基因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传统聚落文化危机
        1.1.2 简述文化基因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聚落文化相关理论研究
        1.3.2 国内聚落文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1.4 研究对象以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文化基因相关理论概述
    2.1 文化基因理论
        2.1.1 文化基因理论的由来
        2.1.2 文化基因的特征
    2.2 传统聚落中文化基因的载体表现
        2.2.1 文化基因显性物质载体表现
        2.2.2 文化基因隐性非物质载体表现
    2.3 识别聚落文化基因的理论方法
        2.3.1 确认聚落文化基因的原则
        2.3.2 聚落文化基因分类
        2.3.3 识别聚落文化基因的方法
    2.4 相关理论支撑
        2.4.1 有机更新理论
        2.4.2 聚落类型学
    2.5 概念界定
        2.5.1 聚落
        2.5.2 传统聚落
        2.5.3 传统聚落文化基因
3.关中传统生土聚落文化基因构成及识别方法
    3.1 关中地区概况
        3.1.1 关中自然地理环境概况
        3.1.2 关中地区历史人文概况
        3.1.3 关中地区传统生土聚落概况
    3.2 关中传统生土聚落文化基因识别方法
        3.2.1 聚落选址的识别
        3.2.2 聚落布局形态的识别
        3.2.3 公共建筑的识别
        3.2.4 民居特征的识别
        3.2.5 建筑结构的识别
        3.2.6 环境因子的识别
        3.2.7 当地特色装饰的识别
    3.3 文化基因分级编码系统
    3.4 本章小结
4.关中传统生土聚落文化基因
    4.1 黄土台塬型聚落文化基因识别——以三原县柏社村为例
        4.1.1 聚落布局形态的识别
        4.1.2 公共建筑的识别
        4.1.3 民居特征的识别
        4.1.4 建筑结构的识别
        4.1.5 环境因子的识别
        4.1.6 当地特色装饰的识别
        4.1.7 其他基因的识别
    4.2 关中地区平原型生土聚落——以长安区东联村为例
        4.2.1 聚落布局形态的识别
        4.2.2 主体性公共建筑的识别
        4.2.3 民居特征的识别
        4.2.4 建筑结构的识别
        4.2.5 当地特色装饰的识别
    4.3 山地型生土聚落文化基因识别——以麟游杨家堡村为例
        4.3.1 聚落布局形态的识别
        4.3.2 公共建筑的识别
        4.3.3 民居特征的识别
        4.3.4 建筑结构的识别
        4.3.5 当地特色装饰的识别
    4.4 影响关中传统生土聚落文化基因形成的因素
        4.4.1 自然条件因素
        4.4.2 风水因素
        4.4.3 宗教信仰因素
    4.5 本章小结
5.关中传统生土聚落文化基因分类编码及图谱
    5.1 关中传统生土聚落文化基因分类编码
        5.1.1 中类分类编码
        5.1.2 小类分类编码
        5.1.3 具体形式分类编码
    5.2 非物质文化基因
        5.2.1 行为活动(微观)
        5.2.2 习俗礼制(中观)
        5.2.3 精神特质(宏观)
        5.2.4 小结
    5.3 关中传统生土聚落文化基因图谱
        5.3.1 整体布局文化基因编码及其图谱
        5.3.2 公共建筑文化基因编码及其图谱
        5.3.3 民居建筑文化基因编码及其图谱
        5.3.4 周边环境文化基因编码及其图谱
        5.3.5 特色装饰的文化基因编码及其图谱
        5.3.6 文化基因图谱总结
    5.4 本章小结
6.结语
    6.1 主要结论
    6.2 对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性研究成果
图表目录
致谢

(9)基于文献的陕西传统民居与聚落研究历程探析(1934-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成果的激增使得学术研究图景日趋复杂
        1.1.2 信息化时代使得量化学术研究历程成为可能
        1.1.3 信息技术驱动下改变了传统文献的认识方式
    1.2 研究方案
        1.2.1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2.2 研究对象
        1.2.3 研究方法
    1.3 基础理论:数字人文
    1.4 研究现状
        1.4.1 传统民居研究现状及学术研究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1.4.2 构建传统民居研究框架、研究技术路线的研究现状
        1.4.3 相关议题其他类型研究对象的研究现状
        1.4.4 文献计量学和科学知识图谱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框架
2 陕西传统民居和聚落研究的定量化分析
    2.1 陕西传统民居与聚落文献数据收集
        2.1.1 数据收集
        2.1.2 获取研究对象
        2.1.3 收集结果
    2.2 文献数量变化情况
        2.2.1 研究专着
        2.2.2 学术论文
    2.3 量化研究一:论文关键词分析
        2.3.1 总体关键词词云描摹
        2.3.2 分时段关键词词云描摹
    2.4 量化研究二:陕西传统民居和聚落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
        2.4.1 共现词统计和解读
        2.4.2 膨胀词分析和解读
    2.5 量化研究三:《中国传统民居文献索引》中的陕西相关研究
        2.5.1 粗粒度下的中国传统民居研究概况
        2.5.2 细粒度下的中国传统民居研究概况
    2.6 量化研究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的陕西民居和聚落研究
        2.6.1 传统民居与聚落相关研究区位分析
3 陕西传统民居和聚落研究历程
    3.1 陕西传统民居和聚落研究历程分期依据
        3.1.1 已有研究综述
        3.1.2 本研究的分期
    3.2 第一阶段:早期探索期(20 世纪30 年代至改革开放)
        3.2.1 民居研究先声:从龙庆忠到刘敦桢
        3.2.2 民居广泛调查:全国研究和陕西调查
        3.2.3 考古发掘研究:半坡村史前聚落考古
        3.2.4 乡村建设活动:“农业学大寨”的号召
        3.2.5 民居展示利用:大办地主庄园博物馆
        3.2.6 文物普查活动: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
    3.3 第二阶段:稳步发展期(改革开放-21 世纪初)
        3.3.1 首部综合专着:《陕西民居》的编纂
        3.3.2 考古复原研究: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
        3.3.3 国际交流合作:竞赛教学和保护实践
        3.3.4 民居展示利用:阶级教育展览馆转型
        3.3.5 绿色窑居建筑:延安枣园村绿色住区
        3.3.6 文物普查活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
    3.4 第三阶段:多元繁盛期(21 世纪初至今)
        3.4.1 民居展示利用:民营化博物馆的兴起
        3.4.2 文物保护制度:从古村落到传统村落
        3.4.3 文物普查活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
4 陕西地区传统民居与聚落代表性文献内容解读
    4.1 地区建筑通史和中国民居专着中的陕西地区传统民居与聚落
        4.1.1 地区建筑通史着作中的陕西民居
        4.1.2 中国民居研究专着
    4.2 陕西传统民居和聚落代表性研究专着
        4.2.1 总体面貌解读
        4.2.2 地区民居综合着作
        4.2.3 民居专项研究着作
        4.2.4 民居个案研究着作
    4.3 陕西传统民居和聚落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
        4.3.1 概说
        4.3.2 主要研究方向以及图谱的绘制
        4.3.3 研究方向1:某类型民居研究
        4.3.4 研究方向2:民居和聚落个案研究
        4.3.5 研究方向3:农宅建设
        4.3.6 研究方向4:设计创作
        4.3.7 研究方向5:绿色建筑
        4.3.8 研究方向6:人文地理
        4.3.9 研究方向7:风景园林
        4.3.10 研究方向8:旅游开发
    4.4 陕西传统民居和聚落研究述评
        4.4.1 与全国研究现状的比较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创新点
    5.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后期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陕西传统民居与聚落重点文献统计表
    代表性学术专着
    代表性期刊论文
附录2 陕西地区传统民居和聚落相关建筑竞赛图纸
附录3 陕西传统民居和聚落作为创作原型的建筑实践
附录 4 图录和表录
    图录
    表录
硕士学习期间研究成果和研究工作

(10)滇南傣泐方言地区传统风土建筑空间形态及演变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和内容
        1.3.1 研究区域的界定
        1.3.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4 研究问题及方法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方法
    1.5 国内外传统风土建筑研究论述
        1.5.1 传统风土建筑研究的起源与发展
        1.5.2 传统风土建筑研究方法的论述
        1.5.3 国外相关理论及研究状况
        1.5.4 国内研究历程及状况
    1.6 论文整体结构框架
第二章 风土建筑的理论运用与滇南傣泐方言语系的研究
    2.1 研究风土建筑所用的理论
        2.1.1 风土区系理论运用
        2.1.2 风土建筑基质的研究内容
        2.1.3 风土建筑原型与谱系的理论运用
    2.2 文化地理学的运用
    2.3 人类学的运用
    2.4 类型学的运用
    2.5 对于傣泐方言语系的研究
        2.5.1 滇南傣族历史与社会背景
        2.5.2 傣族地理位置的分布情况
        2.5.3 傣族的民族源流
        2.5.4 滇南傣泐的方言语系划分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滇南傣泐方言地区风土建筑概况与原型基质特征
    3.1 滇南傣泐方言地区风土建筑概况
        3.1.1 滇南地区基本情况
        3.1.2 滇南傣泐方言地区风土建筑形成的分析
        3.1.3 滇南傣泐方言地区风土建筑的历史形成演变
    3.2 滇南傣泐方言地区民居建筑的基质与原型
        3.2.1 滇南傣泐方言地区风土建筑构成的基本特质
        3.2.2 滇南傣泐方言地区风土建筑原型基因的提取
    3.3 滇南傣泐方言地区的宗教文化和寺庙建筑
        3.3.1 南传佛教和傣族寺庙
        3.3.2 傣泐方言地区佛教建筑的特色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滇南傣泐方言地区风土建筑空间模式设计探讨
    4.1 滇南傣泐方言地区三个圈层的初步探析方法
        4.1.1 三个圈层范围内风土建筑数据的采集
        4.1.2 风土建筑数据采集点与方言语系划分对应关系
        4.1.3 以村落为单位的样本模式分析
    4.2 三个圈层范围内风土建筑的平面形制探析
        4.2.1 以平面形制作为参照与归纳的依据
        4.2.2 三个圈层的平面形制的提取与对比
        4.2.3 以圈层为单位的平面模式总结分析
    4.3 三个圈层范围内建筑的构架与材料探析
        4.3.1 构架类型和屋脊形式的简化与提取
        4.3.2 构架类型分布与三个圈层的对应
        4.3.3 三个圈层建筑材料的使用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滇南傣泐方言地区风土建筑空间形式演变因素解析
    5.1 傣泐方言地区风土建筑空间形式的变化分析
        5.1.1 三个圈层建筑空间形式的特点及对比
        5.1.2 影响三个圈层风土建筑空间形式变化的因素
    5.2 生产力与经济发展和政策颁布对材料变革的推动影响
        5.2.1 国家政策对原始材料的限制
        5.2.2 生产力和经济发展对新材料的推动
        5.2.3 推动材料变革的实证——以曼景保村风土建筑的材料应用为例
    5.3 社会环境与民族文化交流对平面形制和构架形式演变的影响
        5.3.1 当代社会环境大背景下的民族文化交流与冲击
        5.3.2 禁忌习俗的传承——以曼景村平面空间形制演变为例
        5.3.3 文化交流的影响——以曼龙勒村佛寺为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傣泐方言地区传统风土建筑空间形制总结
    6.2 滇南傣泐方言地区传统风土建筑演变机制总结
    6.3 不足与展望
        6.3.1 研究的不足
        6.3.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调研村落测绘图纸

四、乡土建筑居住合院空间的时代演变(论文参考文献)

  • [1]晋南传统村落街巷景观风貌特征及提升设计研究[D]. 赵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关中南堡寨村民居更新设计研究[D]. 赵睿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天水西关古城合院民居绿色更新设计研究[D]. 臧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自建”与“他建” ——当下大理地区少数民族乡村建造组织及营建模式研究[D]. 何寅嵩.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5]琼北地区民居气候适应性策略研究及其应用设计[D]. 齐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6]内蒙古晋风民居地区乡村被动式建筑设计策略研究[D]. 张黎曼.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2)
  • [7]建构语境下陕南凤凰古镇传统建筑的当代转译设计研究[D]. 屈锦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8]关中地区传统生土聚落文化基因识别研究[D]. 石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9]基于文献的陕西传统民居与聚落研究历程探析(1934-2019)[D]. 李思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10]滇南傣泐方言地区传统风土建筑空间形态及演变机制研究[D]. 刘吉宇.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乡土建筑住宅庭院空间的时代演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