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GTP蛋白Rho家族在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机制

小GTP蛋白Rho家族在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机制

一、小GTP蛋白Rho家族在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周万康[1](2021)在《MEG3调控RAC1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检测先天性巨结肠(HSCR)狭窄段、移行段组织及正常肠管组织中ME G3和Rac1/Limk1/Cofilin信号通路基因的表达水平,探讨MEG3与Rac1、Limk1、和Cofilin在HSCR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通过q RT-PCR技术检测30例HSCR狭窄段、移行段组织和14例正常肠管组织中MEG3与Rac1/Limk1/Cofilin的m RNA表达情况,并通过Western Blot技术检测Rac1、Limk1、Cofilin蛋白表达及磷酸化的水平,观察HSCR狭窄段、移行段组织与正常肠管组织中MEG3与Rac1/Limk1/Cofilin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q RT-PCR:(1)狭窄段、移行段和正常肠管组织MEG3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5±0.07,0.51±0.07,1.19±0.20,狭窄段和移行段与正常肠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段和移行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狭窄段、移行段和正常肠管Rac1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7±0.06、0.80±0.07、1.18±0.1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狭窄段、移行段和正常肠管Limk1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6±0.09、0.65±0.08、1.28±0.19,狭窄段和移行段与正常肠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段与移行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狭窄段、移行段和正常肠管Cofilin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7±0.07、0.78±0.05、1.19±0.08,狭窄段、移行段与正常肠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段和移行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1)HSCR狭窄段、移行段Rac1、Limk1和Cofilin蛋白表达水平与正常肠管组织比较均明显降低(Rac1:0.39±0.06 vs.0.37±0.05 vs.2.12±0.62,Limk1:0.40±0.04 vs.0.46±0.05 vs.1.52±0.17,Cofilin:0.94±0.08 vs.0.86±0.07 vs.2.37±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移行段与狭窄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狭窄段、移行段p-Rac1、p-Limk1和p-Cofilin蛋白表达水平与正常肠管比较均明显降低(p-Rac1:0.94±0.14 vs.0.84±0.09vs.3.39±0.66,p-Limk1:0.47±0.08 vs.0.34±0.09 vs.1.24±0.26,p-Cofilin:0.44±0.06vs.0.31±0.60 vs.1.47±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狭窄段和移行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G3与Rac1、Limk1和Cofilin在巨结肠组织中低表达,可能与HSCR发病有关。目的:通过在HSCR体外细胞模型SH-SY5Y细胞中,利用MEG3调控Rac1信号通路先关因子,探讨MEG3及Rac1、Limk1和Cofilin在HSCR体外细胞模型中的生物学功能。方法:通过MEG3过表达质粒和Lipofectamin2000转染SH-SY5Y细胞,构建MEG3过表达组、溶剂组,并运用Rac1、Limk1、Cofilin抑制剂和Rac1激动剂构建Rac1、Limk1、Cofilin抑制剂组、Rac1激动剂组(PDGF-BB组)、Rac1激动剂+Limk1抑制剂组(P-B组)及Rac1激动剂组+Cofilin抑制剂组(P-C组);应用q RT-PCR检测各组MEG3与Rac1/Limk1/Cofilin的m RNA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技术检测Rac1/Limk1/Cofilin的蛋白及蛋白磷酸化的表达水平,并通过CCK-8和Transwell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结果:(1)MEG3过表达组MEG3、Rac1和Limk1的m RNA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溶剂组(MEG3:8.28±0.60 vs.1.00±0.03 vs.1.54±0.15,Rac1:2.97±0.14 vs.1.00±0.01vs.1.26±0.02,Limk1:1.73±0.20 vs.1.00±0.01 vs.0.96±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EG3过表达组Cofilin的m RNA表达量与对照组、溶剂组比较(1.11±0.03vs.1.00±0.05 vs.1.04±0.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MEG3过表达组Rac1、Limk1和Cofilin蛋白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溶剂组及对照组(Rac1:1.29±0.11vs.0.47±0.05 vs.0.53±0.06,Limk1:1.43±0.30 vs.0.58±0.23 vs.0.64±0.04,Cofilin:4.53±1.09 vs.0.77±014 vs.1.07±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MEG3过表达组p-Rac1、p-Limk1和p-Cofilin蛋白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溶剂组及对照组(p-Rac1:0.96±0.31 vs.0.33±0.03 vs.0.18±0.02,p-Limk1:0.90±0.09 vs.0.63±0.06 vs.0.28±0.09,p-Cofilin:2.80±0.54 vs.0.80±0.23 vs.0.99±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MEG3过表达组在24h、48h、72h和96h细胞的增殖率均明显高于溶剂组(24h:151.32±4.36 vs.131.56±5.31,48h:118.23±2.07 vs.82.33±5.47,72h:129.92±8.45vs.78.53±4.02;96h:147.92±10.01 vs.125.52±6.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MEG3过表达组细胞的迁移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溶剂组(86.80±3.40vs.53.87±3.30 vs.50.87±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对照组Rac1、Limk1、Cofilin的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Rac1、Limk1、Cofilin抑制剂组(Rac1:1.30±0.42vs.0.51±0.03 vs.0.41±0.05 vs.0.25±0.07;Limk11.02±0.20 vs.0.24±0.03 vs.0.41±0.12vs.0.50±0.07;Cofilin:2.01±0.43 vs.0.67±0.11 vs.0.93±0.18 vs.0.70±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对照组p-Rac1、p-Limk1、p-Cofilin的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Rac1、Limk1、Cofilin抑制剂组(p-Rac1:1.37±0.26 vs.0.68±0.07 vs.0.66±0.05vs.0.60±0.05,p-Limk1:2.49±0.74 vs.0.85±0.04 vs.0.73±0.01 vs.0.72±0.01,p-Cofilin:1.23±0.22 vs.0.65±0.07 vs.0.62±0.05 vs.0.58±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Limk1、Cofilin抑制剂组对细胞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加,第96h作用最明显(Limk1抑制剂组:37.60±5.43 vs.65.30±5.23 vs.65.88±1.61和91.98±1.21,cofilin抑制剂组:34.87±5.00 vs.46.48±6.77 vs.44.09±5.20 vs.89.53±1.79),Rac1抑制剂组72h抑制作用最明显,72h后对细胞的抑制作用降低(23.27±3.63 vs.42.77±6.01 vs.47.22±2.40vs.24.91±4.38)。(9)对照组细胞的迁移数量明显高于Rac1、Limk1、Cofilin抑制剂组(51.77±1.92 vs.32.08±2.67 vs.31.15±2.16 vs.14.08±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PDGF-BB组Rac1、Limk1、Cofilin的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B组及P-C组(Rac1:1.18±0.06比0.82±0.02 vs.0.46±0.06 vs.0.42±0.08,Limk1:1.07±0.02vs.0.57±0.10 vs.0.52±0.13 vs.0.61±0.06,Cofilin:1.46±0.20 vs.0.61±0.20 vs.0.59±0.18vs.0.43±0.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1)PDGF-BB组p-Rac1、p-Limk1、p-Cofilin的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B组及P-C组(p-Rac1:1.10±0.21vs.0.58±0.07 vs.0.36±0.08 vs.0.35±0.08,p-Limk1:1.39±0.34 vs.0.63±0.10 vs.0.63±0.10vs.0.52±0.08,p-Cofilin:1.37±0.18 vs.0.86±0.21 vs.0.77±0.06 vs.0.77±0.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PDGF-BB组细胞增值能力72h后明显高于对照组P-B组级P-C组(72h:0.35±0.10 vs.0.25±0.05 vs.015±0.01 vs.0.17±0.03,96h:0.44±0.05vs.0.30±0.03 vs.0.11±0.00 vs.0.12±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3)PDGF-BB组细胞的迁移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B组及P-C组(107.93±5.54 vs.51.77±1.92vs.15.57±1.75 vs.16.54±1.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G3过表达可促进Rac1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和促进神经嵴细胞的迁移和增殖,MEG3低表达可能通过抑制Rac1信号通路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病有关。

陈野[2](2021)在《H2S对RhoA的Ser188位点磷酸化的调节及其介导的大鼠脑缺氧/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中风是目前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也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持续性和获得性残疾的主要原因,随着人口变化,发病率进一步增加,对人们生活的质量带来巨大负担。中风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后者更常见,当前治疗的重点是通过静脉溶栓和血管内血栓切除术进行快速再灌注,但再灌注的同时也会损害大脑组织,因此对中风可用的治疗方法极为有限,研究预防策略正朝着卒中管理的前沿发展,一些新的进展为神经保护带来了新的希望。Ras同源家族成员A(Rho A),是一种分布广泛的胞质蛋白,属于小GTP酶家族,鸟苷三磷酸水解酶(Rho GTPases)构成了相当普遍表达的胞质分子开关,控制了一系列下游效应子的活性,Rho依赖性卷曲螺旋激酶(ROCK)是Rho A最直接、最主要的效应分子,有ROCK1和ROCK2两种亚型。缺血性脑损伤可诱导Rho A激活和ROCK2表达的显着上调,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Rho A/ROCK通路参与了中枢神经系统一些疾病的病理过程。Rho A的磷酸化是导致其功能发生改变和调节其活性的主要方式之一,Rho A在Ser188位点磷酸化能够抑制Rho A激活。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第二信使分子,起神经调节剂的作用,在许多哺乳动物器官和系统中均具有重要功能,参与大脑的生理和病理机制。内源性H2S合成的酶主要包含胱硫醚-γ-裂解酶(L-cystathionine-γ-lyase,CSE),胱硫醚-β-合酶(L-cystathionine-?-synthetase,CBS)和3-巯基丙酮酸硫转移酶(3-mercaptopyruvate sulfurtransferase,3-MST)。我们前期研究证明了H2S可促进大鼠脑血管平滑肌细胞中KCa通道的开放,CSE产生的H2S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但其作用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前期研究者报道脑内皮/神经血管单位(Neurovascular unit,NVU)存在重要作用,脑血管的自动调节对于保护神经细胞免受缺血性损伤非常重要,缺血性脑组织的重塑涉及神经元和微血管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神经血管单位缺血性死亡过程涉及的机制有待深入的了解。基于以上的研究背景,我们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研究:1.构建并表达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标签的Rho A野生型(GST-Rho Awild)和Rho A Ser188位点突变型(GST-Rho AS188A)蛋白,观察外源性H2S(Sodium hydrosulfide,Na HS)对其体外磷酸化的影响。2.探讨H2S抑制Rho A/ROCK通路的靶点和机制,并研究H2S促进Rho A Ser188磷酸化对海马神经元缺氧复氧(Hypoxia-Reoxygenation,H/R)损伤和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目的1.观察H2S对Rho A的Ser188位点磷酸化的调节;2.探讨H2S对海马神经元Rho A Ser188位点的作用及其潜在的H/R损伤保护机制;3.探讨Rho A Ser188位点在H2S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保护的影响。方法1.构建Rho Awild-p GEX-6p-1和Rho A S188A-p GEX-6p-1重组原核质粒,诱导表达并纯化GST-Rho Awild和GST-Rho AS188A蛋白,在进行体外磷酸化测定。2.构建Rho Awild-p EGFP-N1和Rho AS188A-p EGFP-N1重组真核质粒,再进行大鼠原代海马神经细胞(Hippocampal nerve cells,HNCs)培养与鉴定,并将重组质粒通过电转染到HNCs中,给与不同浓度的外源性H2S(Na HS)后western blot测定Rho A Ser188磷酸化蛋白及其膜质蛋白和ROCK2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实验(ELISA)法测定Rho A和ROCK2活性。3.全细胞膜片钳记录Na HS对转染重组质粒后的神经细胞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BKCa)电流的影响。4.建立H/R损伤模型,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转染重组质粒后的神经细胞活力变化,乳酸脱氢酶(LDH),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释放变化评估其损伤。5.原代大鼠脑血管内皮细胞(ECs)培养与鉴定,CSE-/-小鼠和3-MST-/-大鼠的原代内皮细胞与神经细胞共培养,加入乙酰胆碱(ACh)刺激内皮细胞释放H2S,测定Rho A Ser188磷酸化蛋白及其膜质蛋白和ROCK2蛋白表达水平,测定Rho A和ROCK2活性,同时测定两种内皮细胞释放的H2S含量。6.分别将Rho Awild-p EGFP-N1和Rho AS188A-p EGFP-N1真核质粒转染到HNCs,与CSE-/-ECs进行共培养,加入乙酰胆碱(ACh)刺激内皮细胞释放H2S,并进行H/R损伤造模。测定Rho A Ser188磷酸化蛋白及其膜质蛋白和ROCK2蛋白表达,测定Rho A和ROCK2活性,以及细胞活力、培养上清LDH和NSE的变化。7.Hoechst 33258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神经细胞核损伤情况,Annexin V/PI染色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细胞。8.Ca2+成像系统荧光显微镜(Olympus IX73)检测神经细胞内Ca2+含量并获得细胞内Ca2+信号的荧光图像。9.脑立体定位转染Rho Awild-p EGFP-N1和Rho AS188A-p EGFP-N1真核质粒到大鼠海马区域,通过western blot检测Rho Awild和Rho AS188A蛋白表达,冰冻切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效果。10.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VO对转染成功的大鼠建立脑I/R模型,激光散斑成像技术(Laser speckle imaging,LSI)检测血流变化,观察造模成功与否。缺血2h再灌注24h后,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海马区域损伤程度,TUNEL检测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组织Rho A Ser188磷酸化蛋白和ROCK2蛋白表达,测定Rho A和ROCK2活性,以及血清LDH,NSE的变化。结果1.放射自显影结果显示,在PKG1存在下,H2S供体Na HS(100μmol/L)显着促进了GST-Rho Awild蛋白的磷酸化,但是GST-Rho AS188A蛋白并没有发生磷酸化。这表明Na HS可以通过Ser188位点促进Rho A的磷酸化。2.H2S(Na HS和内皮源性CSE产生)可促进空质粒或GFP-Rho Awild或GFP-Rho AS188A质粒转染的神经元中Rho A的磷酸化,以及GFP-Rho Awild质粒转染的神经元中GFP-Rho Awild的磷酸化。与对照组相比,p-Rho A/Rho A比值或p-GFP-Rho Awild/GFP-Rho Awild比值明显增加。但对GFP-Rho AS188A的磷酸化没有影响,GFP-Rho AS188A质粒转染的神经元中的p-GFP-Rho AS188A/GFP-Rho AS188A比值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变化。这些结果表明,H2S可以诱导大鼠海马神经元中的Rho A磷酸化,并且这种磷酸化由Rho A Ser188介导。3.H2S能够使Rho A和GFP-Rho Awild在细胞膜中的含量显着减少,在胞质中的表达增高,但对GFP-Rho AS188A在细胞膜和细胞质中的分布没有明显影响。这些结果表明,Ser188是H2S引起神经元中Rho A从细胞膜向细胞质内易位的必需条件,同时可以通过Ser188抑制Rho A活性。4.Na HS对转染GFP-Rho AS188A质粒的神经细胞BKCa通道电流的增加低于转染空质粒和GFP-Rho Awild质粒组且具有显着性差异(30 m V-70 m V)这些结果表明,Na HS对BKCa通道电流的增加受到Rho A Ser188的调控。5.在空质粒或GFP-Rho Awild质粒转染的大鼠海马神经元中,H2S可显着抑制ROCK2蛋白的表达及其活性,但在GFP-Rho AS188A质粒转染的神经元中,抑制作用减弱,表明Rho A Ser188与H2S抑制神经元中ROCK2蛋白表达及其活性有关。6.在空质粒或GFP-Rho Awild质粒转染的神经元中,H2S显着抑制细胞活力的降低以及LDH和NSE活性的增加。然而,在GFP-Rho AS188A质粒转染的神经元中,H2S的这些作用显着降低。这些结果表明,Rho A Ser188介导了H2S对神经细胞H/R损伤的保护作用。7.在空质粒或GFP-Rho Awild质粒或GFP-Rho AS188A质粒转染的CSE-/-EC共培养神经元中,H/R损伤诱导神经细胞凋亡和细胞内游离Ca2+荧光强度显着增加。在空质粒或GFP-Rho Awild质粒共培养的神经元中,CSE+/+EC可以明显降低H/R损伤诱导神经细胞凋亡的增加和细胞内游离Ca2+荧光强度,但对转染GFP-Rho AS188A质粒共培养的神经元没有影响。这些结果表明,内皮CSE产生的H2S可以通过抑制细胞内游离Ca2+的增加来保护神经元免受H/R损伤,并且该作用是由Rho A Ser188介导的。8.动物体内实验中,在空质粒或GFP-Rho Awild质粒转染的大鼠海马中,Na HS能够促进Rho A的磷酸化,抑制Rho A活性,同时降低ROCK2的表达和活性,减轻大鼠脑I/R损伤诱导的血清LDH和NSE的增高,以及海马组织中神经细胞损伤和凋亡。但对转染GFP-Rho AS188A质粒的海马组织中这些作用显着降低。这些结果表明,Na HS减轻大鼠脑I/R损伤且与Rho A Ser188有关。结论1.Na HS可以通过Ser188位点促进Rho A的磷酸化。2.Na HS可能通过Rho A Ser188增加大鼠海马神经细胞中BKCa通道电流。3.内外源性H2S通过促进大鼠海马神经细胞Rho A Ser188磷酸化来保护海马神经元免受H/R损伤。4.Rho A Ser188介导了H2S对大鼠脑I/R损伤的保护作用。

徐林林[3](2021)在《Rho/ROCK通路与急性CO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急性CO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layed encephalopathy after acute 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DEACMP)主要病理改变是大脑白质广泛性脱髓鞘。既往研究发现Rho/ROCK信号通路相关因子异常表达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有关。成人中枢神经系统受到刺激时,Rho/ROCK信号通路激活引起下游因子过量表达,从而导致神经元损伤及髓鞘脱失。现阶段关于Rho/ROCK信号通路功能异常是否与DEACMP的病理改变有一定关联性,目前尚未得到验证。目的探索DEACMP模型大鼠中Rho/ROCK信号通路相关因子表达量的变化,药物干预Rho/ROCK信号通路后DEACMP模型大鼠认知、运动以及脑白质脱髓鞘现象有无改善,了解Rho/ROCK信号通路与DEACMP发病的相关性。方法1.107只SPF雄性SD大鼠,入组体重标准为240260 g,放入独立通风系统(individual ventilated cages,IVC)适应性饲养1周。随机分组为造模组和对照(Control)组。将CO气体按100 m L/kg快速注入造模组大鼠腹腔,每间隔4 h腹腔注射1次,从第2次开始注射气体容量减半,共注入气体4次。Control组同样方法注射等容量空气。2.造模后的第1天将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CO+Y-27632组和CO组,按5 mg/kg经腹腔注射ROCK抑制剂为CO+Y-27632组,每天1次并相同时间点连续给药1周;经腹腔连续注射等容0.9%生理盐水1周为CO组。Control组连续腹腔注射等容0.9%生理盐水1周。分别于造模后第1周、第2周、第3周时间节点完成旷场、转轮疲劳仪、Y-迷宫、新物体识别行为学检测,以观察各组大鼠认知及运动功能的改变。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HE)、劳克坚牢蓝(luxol-fast-blue,LFB)染色以及免疫荧光技术检测造模后各时间节点各组大鼠病理变化。选择对缺氧敏感区域如海马、额叶、纹状体部位,采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不同时间节点各组神经损伤标记物如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 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以及与髓鞘损伤修复相关因子如钙离子依赖的细胞粘附素家族(Ca2+dependent cell adhesion molecule family,N-Cadherin)、小G蛋白超家族的亚家族成员Rho A、Rho相关蛋白激酶ROCK、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 c protein,MBP)的分子表达水平。3.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间数据统计分析,对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非参数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DEACMP模型制备(1)行为学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CO组造模后第1周、第2周、第3周进入新异臂的探索时间显着减少(P=0.03、P=0.03、P=0.02),造模后第1周、第2周,探索新物体辨别指数显着减少(P=0.01、P=0.04),造模后第1周、第2周、第3周,运动总距离显着减少(P=0.01、P=0.01、P=0.01),造模后第1周、第2周、第3周,转轮轨道的平均活动时间显着减少(P=0.01、P=0.03、P=0.01)。(2)病理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CO组造模后3周内海马CA1区出现大量的点片状坏死神经元,海马锥体细胞层变薄,两侧细胞稀疏;胼胝体区髓鞘有断裂、脱失现象。CO组海马CA1区不同时间节点GFAP蛋白荧光强度增加,胼胝体区不同时间节点MBP蛋白荧光强度下降。以上行为学及病理改变与DEACMP临床特征基本吻合,提示DEACMP模型制备成功。2.Rho/ROCK通路与DEACMP的相关性蛋白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CO组造模后第1周海马、额叶、纹状体ROCK蛋白水平均显着增高,造模后第2周海马、纹状体Rho A、ROCK蛋白水平均显着增高,造模后第3周海马、纹状体Rho A、ROCK蛋白水平均显着增高(均P<0.05)。综上,从蛋白水平结果提示Rho/ROCK通路与DEACMP的有一定相关性。3.药物干预DEACMP模型大鼠后各项指标的变化(1)行为学结果显示:与CO组相比,CO+Y-27632组药物干预后第1周、第2周进入新异臂的探索时间均显着增加(P=0.04、P=0.04),药物干预后第1周、第2周、第3周探索新物体辨别指数均显着增加(P=0.01、P=0.01、P=0.04),药物干预后第2周、第3周运动总距离均显着增加(P=0.04、P=0.02),药物干预后第1周、第2周、第3周转轮轨道的平均活动时间均显着增加(P=0.01、P=0.04、P=0.01)。(2)病理结果显示:与CO组相比,CO+Y-27632组药物干预后3周内海马CA1区神经元核膜、核仁较为完整,胼胝体脱髓鞘现象有所减轻,海马CA1区GFAP荧光强度下降,胼胝体区MBP荧光强度增加。(3)蛋白结果显示:与CO组相比,CO+Y-27632组药物干预后第1周海马、纹状体GFAP、NSE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额叶NSE、ROCK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纹状体Rho A、ROCK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海马、纹状体MBP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上升,海马、额叶N-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上升;CO+Y-27632组药物干预后第2周海马、额叶GFAP、ROCK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海马、纹状体GFAP、Rho A、ROCK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海马、纹状体N-Cadherin、MBP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上升;CO+Y-27632组药物干预后第3周海马、额叶、纹状体GFAP、NSE、ROCK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海马、额叶、纹状体N-Cadherin、MBP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上升(均P<0.05)。综上各项指标结果提示ROCK抑制剂干预Rho/ROCK通路后改善DEACMP模型大鼠行为表型并减轻神经病理损伤。结论1.DEACMP的发病机制与Rho/ROCK通路激活具有相关性。2.ROCK抑制剂通过干预Rho/ROCK通路使DEACMP模型大鼠的神经损伤程度降低。

马玲[4](2021)在《神经干细胞源外泌体促神经元分化作用与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神经管畸形(Neural tube defects,NTDs)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先天性缺陷。手术治疗仅能修复组织缺损,但是对于神经功能的修复效果不佳。而细胞治疗既能够修复组织缺损又能进行神经元重建。我们课题组前期实验在NTDs大鼠的胚胎中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发现定植于缺损部位的BMSCs中有约20%分化为神经元。广泛认为,越高的神经元分化意味着神经损伤修复和功能恢复越好。为了获得更好的细胞治疗效果,我们探索提高BMSCs向神经方向分化的新方法。外泌体(exosomes)是由细胞分泌的双层包裹的小囊泡,含有其来源细胞的成分,因而具有其来源细胞的功能特征。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为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的能力,因此我们推测神经干细胞源外泌体可能携带某些特异性的功能分子,诱导BMSCs向神经方向分化,从而揭示脊髓微环境对于BMSCs向神经元分化导向作用的机制,同时利用神经干细胞源外泌体提高NTDs细胞治疗时移植的BMSCs向神经元分化的效率,进而改善治疗效果。研究方法:利用Lable free质谱技术,检测神经干细胞源外泌体、NSCs、BMSCs的蛋白质谱。通过GO分析,查找神经干细胞中具有促神经元分化功能的蛋白。利用Western Blot方法验证候选蛋白质在神经干细胞源外泌体、NSCs、BMSCs表达水平的差异。利用蛋白质组学筛选出的Netrin1(500ng/ml)诱导NSCs分化,并利用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神经元标志物Map2、NF、β3-Tubulin的表达。在GEO数据库中检索到Netrin1相关的数据集GSE54107。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表达上调并且具有促进神经元分化功能的分子。利用RNAi技术与Western Blot验证,在Netrin1作用下,NSCs中Netrin1下游功能分子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并阻断该分子,观察Map2、NF、β3-Tubulin蛋白表达水平的改变。BMSCs培养基中分别添加神经干细胞源外泌体及500ng/ml Netrin1,检测Map2、NF、β3-Tubulin的表达。并且对全胚胎培养(whole embryo culture,WEC)的脊柱裂胎鼠羊膜腔内单纯注射BMSCs或联合注射BMSCs与神经干细胞源外泌体,检测定植BMSCs中β3-Tubulin阳性细胞百分率的差异。数据以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22.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值表示统计差异,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⒈Lable free质谱检测神经干细胞源外泌体、NSCs、BMSCs的蛋白质谱结果。⑴神经干细胞源外泌体、NSCs、BMSCs的蛋白质谱全GO分析的结果显示,神经干细胞源外泌体中细胞外基质成分比例高于NSCs。⑵神经干细胞源外泌体相对于NSCs上调蛋白的GO分析结果显示,外泌体富集了具有调节NSCs分化功能的蛋白。⑶神经干细胞源外泌体全GO注释结果显示有30个蛋白在GO注释中为阳性调节神经元分化(GO:0045666)。质谱检测结果显示在30个蛋白中Netrin1、Nedd4l、Ptprz1、Fn1在神经干细胞源外泌体中表达水平高于NSCs,Pafah1b1、Camk2d、Gsk3b、Prpf19、Netrin1、Rufy3、Camk2b、Ptprz1、Reelin在神经干细胞源外泌体中蛋白表达水平高于BMSCs。⑷Western Blot验证结果显示与其来源细胞NSCs相比,Netrin1、Nedd4l富集表达于神经干细胞源外泌体中(p=0.0007、p<0.0001),并且表达水平高于BMSCs(p=0.0004、p<0.0001)。⒉Netrin1诱导NSCs向神经元分化的实验结果。⑴500ng/ml Netrin1培养的小鼠NSCs中β3-Tubulin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的(p<0.0001),并且Map2、NF、β3-Tubulin蛋白水平表达上调(p=0.0068、p=0.0112、p=0.002)。⑵对Netrin1诱导i PS的RNA测序数据集GEO54107进行GO分析,在神经嵴分化(GO:0014033)功能注释下,筛选到Phox2b、Hand2、Wnt10a。PPI分析结果显示Hand2与Phox2b存在相互作用。⑶500ng/ml Netrin1培养的小鼠神经干细胞中,Phox2b、Hand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013、p=0.0023),并且利用RNAi下调Phox2b在给予500ng/ml Netrin1诱导NSCs分化,Map2、NF、β3-Tubulin蛋白水平明显低于NC+500ng/ml Netrin1组(p=0.0001、p=0.0003、p=0.0002)。⒊体外神经干细胞源外泌体、Netrin1诱导BMSCs向神经元分化的实验结果,以及体外羊膜腔联合移植BMSCs与神经干细胞源外泌体治疗NTD胎鼠的实验结果。⑴神经干细胞源外泌体诱导BMSCs向神经元分化明显增多,β3-Tubulin阳性细胞的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38)。并且神经干细胞源外泌体组中,Map2、NF、β3-Tubulin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033、p=0.0009、p=0.028)。⑵500ng/ml Netrin1诱导BMSCs向神经元分化明显增多,β3-Tubulin阳性细胞的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1)。500ng/ml Netrin1诱导BMSCs中神经元标志物Map2、NF、β3-Tubul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001、p=0.0064、p=0.0061)。⑶在全胚胎培养的大鼠神经管畸形模型中,神经干细胞源外泌体与BMSCs联合治疗组的BMSCs的神经元分化率明显高于单纯BMSCs组(p<0.0001)。结论:1.神经干细胞源外泌体中携带30个促神经元分化的蛋白质,并对其中Netrin1、Nedd4l存在富集作用。2.胞外基质Netrin1能够通过上调Hand2、Phox2b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3.神经干细胞外泌体及外泌体中富集的Netrin1均能诱导BMSCs向神经元分化,并且能够提高NTDs细胞移植治疗时BMSCs向神经元分化的效率。

程艳虎[5](2020)在《芍药苷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疼痛行为及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建立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性(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大鼠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探讨芍药苷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疼痛行为学和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将48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量表法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CCI组)和CCI+芍药苷(PF组)。CCI组和PF组于大鼠左侧行坐骨神经结扎术,Sham组仅暴露坐骨神经不进行结扎。PF组大鼠术后每日腹腔注射芍药苷(60mg/kg),Sham组和CCI组术后每日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连续给予14 d。分别在术前1 d(T0)、术后1 d(T1)、术后4 d(T2)、术后7 d(T3)、术后14 d(T4)给药2 h后对各组大鼠测定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和机械缩足反应阈值(MWT);每组随机取4只大鼠在T2、T3、T4大鼠疼痛行为学测定结束后,麻醉断颈处死取L4-6脊髓节段,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水平。另外每组在T4时随机取4只大鼠在深麻醉下,剖开胸腔充分暴露心脏,经4%多聚甲醛灌注,取固定好的L4-6脊髓节段行免疫组织荧光染色测定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结果:1.各组大鼠术前TWL和MW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ham组比较,T1、T2、T3、T4时点CCI组和PF组在MWT降低,TWL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CI组比较,T1、T2、T3、T4时PF组MWT升高,TWL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Sham组相比,CCI组和PF组在T2、T3、T4时间点GFAP表达上调(P<0.05);与CCI组比较,PF组在T2、T3、T4时GFAP的表达下调(P<0.05);3.免疫荧光结果:在T4时点,与Sham组相比,CCI组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明显,细胞数量增多(P<0.05);与CCI组相比,PF组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减弱,细胞数量减少(P<0.05)。结论:1.芍药苷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疼痛行为;2.芍药苷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能与抑制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有关。

杨梦晨[6](2020)在《SEMA3A在颅脑创伤后继发性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全球性的致死率和致残率都极高的一种疾病,除原发的机械性损伤外,其继发损伤可带来包括脑水肿、神经凋亡、神经炎症等一些列病理损害,进一步加剧原发损伤所造成的患者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死亡。但目前在临床上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亟需对其发生发展机制进行进一步的探索。Semaphorin 3A(SEMA3A)作为semaphorin家族中的一类膜相关的蛋白,在神经系统中参与神经网络的构建。有关研究报道显示SEMA3A可影响血管的通透性,但其在创伤性脑损伤中的作用尚不得而知。本课题组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探究SEMA3A在创伤性脑损伤后血脑屏障破坏,神经凋亡方面的作用,更进一步研究其miRNA的调控机制,为寻求创伤性脑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依据。方法:1.使用控制性皮层打击装置(Cortical control impact,CCI)及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制作小鼠脑创伤模型,在损伤周期中提取脑组织,并同时设立假手术组。通过Western blot检测SEMA3A及其相关受体的表达变化。并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SEMA3A在TBI后的表达区域。2.在脑组织中转染siRNA-SEMA3A或侧脑室注射SEMA3A重组蛋白在体内降低或增加SEMA3A的表达水平,通过m NSS改良神经功能评分评估创伤后的神经功能预后,并使用平衡梁行走实验(Beam walking test)对运动功能进行检测。使用伊文思蓝渗漏实验检测血脑屏障破坏情况。通过脑组织含水量评估脑组织水肿发生情况。最后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血脑屏障连接蛋白表达。3.通过b End.3细胞系在体外建立血脑屏障模型。使用糖氧剥夺损伤(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OGD)在体外建立脑外伤模型。使用Western blot检测OGD损伤后SEMA3A及其相关受体Nrp-1和Plexin-A1的表达变化。再通过转染si RNA-SEMA3A或加入SEMA3A重组蛋白在体外降低或增加SEMA3A的表达水平。通过transwell-dextran渗漏实验检测内皮屏障的破坏情况,以及探针跳跃式离子电导显微镜(HPICM)观察干预后内皮屏障的形态变化。最后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内皮细胞中血脑屏障连接蛋白表达。4.使用qRT-PCR检测TBI后损伤周期及假手术组小鼠脑组织,以及体外OGD处理后的b End.3细胞和对照组的miRNA-30b-5p的表达水平。再通过agomir或antagomir在体内过表或敲低miRNA-30b-5p的表达水平,通过mimic或inhibitor在体外过表或敲低miRNA-30b-5p的表达水平,使用Western blot检测SEMA3A表达变化。通过双荧光素酶标记法(Luciferase)验证SEMA3A和miRNA-30b-5p的结合靶点。最后通过脑组织含水量检测、m NSS改良神经功能评分和平衡梁行走实验评价miRNA-30b-5p对TBI小鼠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5.通过TUNEL检测试剂盒对神经元细胞凋亡情况进行检测。再通过Western blot对切割的caspase-9和caspase-3进行检测。最后再对通过agomir增加miRNA-30b-5p表达的TBI小鼠脑组织中切割的caspase-9和caspase-3进行检测,探究miRNA-30b-5p对TBI后SEMA3A造成的神经元凋亡的影响。结果:1.(1)TBI后,SEMA3A蛋白及其相关受体Nrp-1和Plexin-A1在脑外伤后1天开始升高,并在TBI后第3天达到高峰。(2)TBI后脑组织中SEMA3A集中分布于创伤灶周围的脑血管上。2.(1)SEMA3A可加重TBI后的神经功能障碍,而降低脑组织中SEMA3A的表达后可显着改善TBI后的神经功能预后。(2)降低SEMA3A表达可显着减少TBI后的血脑屏障破坏并改善脑组织水肿。(3)降低SEMA3A表达可降低TBI后连接蛋白VE-Cadherin的磷酸化。3.(1)OGD损伤可诱发内皮细胞中SEMA3A及其相关受体Nrp-1和Plexin-A1的分泌。(2)降低SEMA3A表达可改善OGD引起的细胞屏障渗漏。(3)SEMA3A可增大内皮屏障细胞间缝隙,而降低SEMA3A表达可改善OGD引起的内皮细胞间缝隙及数量。(4)降低SEMA3A表达可降低OGD引起的连接蛋白VE-Cadherin的磷酸化。4.(1)TBI后miRNA-30b-5p的表达水平在损伤后第1天开始下降,在损伤后第7天达到谷底,在体内过表达miRNA-30b-5p可降低TBI后SEMA3A的表达水平。(2)OGD损伤后miRNA-30b-5p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着下降,且在内皮细胞中过表达miRNA-30b-5p后可降低OGD引起的SEMA3A表达升高。(3)miRNA-30b-5p可与SEMA3A的3’UTR区域结合,具有靶向关系。(4)增加miRNA-30b-5p的表达水平可显着改善TBI小鼠的神经功能预后,并减轻脑组织水肿。5.(1)降低SEMA3A蛋白表达水平可显着减少TBI后的TUNEL阳性神经元细胞数量。(2)降低SEMA3A蛋白表达水平可显着降低TBI后切割的caspase-9和caspase-3表达。(3)miRNA-30b-5p可显着改善SEMA3A造成的TBI后切割的caspase-9和caspase-3表达表达升高。结论:1.TBI后SEMA3A及其相关受体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并集中表达于创伤灶周围。2.降低SEMA3A蛋白表达水平可显着改善TBI小鼠的血脑屏障破坏、脑组织水肿及神经功能障碍。3.OGD可造成b End.3内皮细胞系中SEMA3A及其相关受体表达升高,降低SEMA3A蛋白表达水平可显着改善OGD造成的内皮细胞屏障破坏,减少渗漏。4.在体内的TBI损伤及体外的OGD损伤后miRNA-30b-5p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且miRNA-30b-5p可通过与SEMA3A的3’UTR区域结合降低SEMA3A的表达。5.SEMA3A蛋白可通过caspase-9/caspase-3通路促进TBI后神经元凋亡,且增加miRNA-30b-5p可显着改善这一情况。

韩文静[7](2019)在《Rac1对大鼠突触可塑性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背景癫痫患者及动物模型中均存在突触可塑性及学习认知功能改变。我们的前期研究结果表明Rac1在大脑中的表达增加与癫痫发生有关,Rac1在癫痫动物模型中是否与突触可塑性及学习认知功能改变有关,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离体脑片及癫痫动物模型行为学的实验方法。离体脑片采用电生理实验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Rac1抑制剂组、Rac1激动剂。记录突触后电位(postsynaptic potential,PSP)及HFS诱导地LTP,行为学采用Y型迷宫和Morris水迷宫,实验分为对照组、癫痫组、癫痫组+Rac1抑制剂、癫痫组+Rac1激动剂组。研究探讨了Rac1抑制剂及激动剂对正常大鼠海马区突触可塑性及在癫痫动物模型中观察学习认知功能影响。结果表明Rac1在突触可塑性的重要作用,Rac1激动剂增强了癫痫动物的学习记忆功能,Rac1抑制剂使学习记忆功能受损。目的Rac1激动剂、抑制剂对离体海马脑片突触可塑性及在癫痫动物模型中观察对学习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1.电生理:突触后电位(postsynaptic potential,PSP)的记录和LTP的诱发 实验动物为4周龄的SD大鼠,将10%水合氯醛注射进腹腔进行麻醉,迅速用手术刀打开胸腔,用预先冷冻的切片液经灌流,看到四肢变白后,迅速断头取脑组织,立即放置于于切片液中。用振动切片机将海马沿水平方向切割为400μm的厚度,迅速将含有海马的脑片转移至记录槽,持续灌流在人工脑脊液(温度在控制30℃~32℃)充有混合气体(95%O2+5%CO2)。将脑片移至记录槽,将刺激电极放在CA3区谢弗侧枝(Schaffer collateral)并刺激该通路,将记录玻璃电极CA1区放射层(SR)并记录PS,稳定记录15-30分钟后,用高频刺激(HFS)诱导LTP,记录1小时。在药物持续存在的条件下,为测试特异性的Rac1激动剂或拮抗剂对LTP的作用,在HFS前药物预处理脑片15-20分钟。2.Y迷宫:Y迷宫广泛应用于功能衰退,方向性和空间工作记忆等研究领域。Y迷宫主要用于研究啮齿动物动态空间的工作记忆。它完全基于实验动物的性质来探索新的和不同的环境。因为动物每次改变探测方向都需要记住先前探测的方向,Y迷宫实验可以有效地确定动物的空间工作能力。新手臂中记忆损坏探测器的时间和距离将缩短。3.Morris水迷宫实验 水迷宫实验具体方法如下:(1)定位航行实验:以4个象限的某一个固定点为起点,平台为终点,将大鼠面向池壁放入水中,记录大鼠由起点游至终点的时间,即逃逸潜伏期,实验允许最大逃逸潜伏期为120s,每组每只大鼠从四个象限各入水一次,记录逃离潜伏期。每天在固定时间进行,共持续5天。并保持环境温度等条件不。(2)空间探索实验:撤去平台,将大鼠放于平台的相对象限入水,记录120s内穿越平台区域的次数以及在平台象限内的游泳时间。数据采集和处理由水迷宫图像自动监视处理系统完成。将各组各亚组成绩进行比较。逃离潜伏期是一个重要的实验指标,它的时间长短反映了动物学习记忆能力好坏,逃离时间越短预示着学习记忆能力越好。4.实验分组(1)离体脑片采用电生理实验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30umol/l、60umol/lRac1抑制剂组,60nmol/l、300nmol/lRac1激动剂组。(2)采用和匹罗卡品癫痫动物模型,采用Morris水迷宫和Y型迷宫实验方法分别观察对照组、癫痫组、癫痫组+NSC23766、癫痫组+ML099对大鼠学习认知功能的影响。5.统计分析所有统计测试使用Sigmastat软件进行。统计所有统计测试使用Sigmastat软件进行(SPSS公司,加利福尼亚州,美国)。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分析来确定HFS诱导的不同组间的LTP之间的差异。组与组间比较采用Bonferronis Multiple Comparison。P<0.05的值被认为是统计学上显着的。结果图1:Rac1抑制剂影响晚期LTP,并成浓度依赖 Rac1抑制剂NSC23766(60umol/l)降低了大鼠LTP。尤其表现在在HFS后55-60分钟(由1.463±0.117降低为0.99±0.22 P<0.002*P<0.05、**P<0.01、***P<0.001,单因素方差分析后进行事后配对t检验,正常对照组:n=5,30μmol/L组:n=6;60μmol/L组n=6)。图2:Rac1激动剂明显增加LTP Rac1激动剂ML099明显增加大鼠LTP。尤其表现在HFS后55-60分钟,60nmol/l与对照组比较(由1.463±0.117增加为2.078±0.254 P<0.01),300nmol/l与对照组比较(由1.463±0.117增加为1.869±0.167 P<0.001)单因素方差分析后进行事后配对t检验,正常对照组:n=5,60nmol/L组:n=5;300nmol/L组n=7。图3:Y型迷宫新异臂探索时间显示(1)癫痫组较对照组学习记忆能力受损,具体为癫痫组新异臂探索时间较对照组新异臂探索时间明显减少,由156.0±14.85减少为107.02±10.13,P<0.05.(2)癫痫+NSC23766组较对照组学习记忆能力受损,癫痫+NSC23766组新异臂探索时间较对照组新异臂探索时间明显减少,由156.0±14.85减少为62.50±13.03,P<0.05.(3)癫痫+ML099组较癫痫组学习记忆及认知功能明显改善,癫痫+ML099较癫痫组新异臂探索时间明显增加,147.8±20.12比107.02±10.13明显增加,P<0.05。表明Rac1激动剂ML099改善癫痫老鼠学习记忆及认知功能。(4)癫痫+ML099组较癫痫+NSC23766组学习记忆及认知明显增强,癫痫+ML099组较癫痫+NSC23766组新异臂探索时间明显增加,147.8±20.12比62.50±13.03明显增加,P<0.05.图4:Y型迷宫进臂总次数(1)癫痫组较对照组学习记忆能力受损,癫痫组进臂总次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由24.25±1.500减少为15.25±2.630,P<0.05.(2)癫痫+NSC23766组较对照组学习记忆能力受损,癫痫+NSC23766组进臂总次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由24.25±1.500减少为8.000±0.8165,P<0.05。(3)癫痫+ML099组较癫痫组学习记忆及认知功能明显改善,癫痫+ML099较癫痫组进臂总次数明显增加,21.50±3.416比15.25±2.630明显增加,P<0.05。表明Rac1激动剂ML099改善癫痫老鼠学习记忆及认知功能。(4)癫痫+ML099组较癫痫+NSC23766组学习记忆及认知明显增强,癫痫+ML099组较癫痫+NSC23766组进臂总次数明显增加,21.50±3.416比8.000±0.81653明显增加,P<0.05.图5:Morris水迷宫各组逃离潜伏期(1)癫痫组较对照组学习记忆能力受损 癫痫组与对照组比第2、3、4、5天,逃离潜伏期时间延长,由对照组第2天52.97±13.94增加为癫痫组第2天的76.80±11.86 P<0.01;由对照组第3天39.65±10.74增加为癫痫组第3天的59.94±6.239 P<0.05;由对照组第4天23.16±8.906增加为癫痫组第4天的42.21±6.273 P<0.05;由对照组第5天9.763±1.360增加为癫痫组第5天的28.97±3.932 P<0.05。(2)癫痫+NSC23766组较对照组学习记忆能力受损 癫痫+NSC23766组与对照组比第2、4、5天,逃离潜伏期时间延长,由对照组第2天52.97±13.94增加为癫痫+NSC23766第2天的71.96±11.61 P<0.05;由对照组第4天23.16±8.906增加为癫痫+NSC23766组第4天的42.37±6.208 P<0.05;由对照组第5天9.763±1.360增加为癫痫组第5天的29.80±3.313 P<0.05。(3)癫痫组+ML099与对照组学习记忆能力相当 癫痫组+ML099与对照组第1、2、3、4、5天逃离潜伏期时间P>0.05统计学无意义。表明Rac1激动剂ML099可改善癫痫老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结论1.Rac1影响大鼠海马区突触可塑性。Rac1抑制剂NSC23766明显降低LTP,呈剂量依赖性。Rac1激动剂ML099明显增加了LTP。2.Rac1激动剂和抑制剂对学习记忆功能有一定影响。癫痫组、癫痫+NSC23766组较对照组学习记忆能力受损,癫痫组+ML099与对照组学习记忆相当,癫痫组+ML099较癫痫组学习认知功能明显改善。

陈旭宁[8](2017)在《脊髓损伤后再生轴突生长的数值模拟及相关蛋白互作网络分析》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交通运输高速化、人口老龄化、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因素的影响,由外伤和疾病导致的脊髓损伤发生率呈现出逐年增高的趋势。人和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脊髓损伤后,损伤微环境中的神经营养因子缺失、抑制因子上调,限制神经再生,患者即便有幸存活,也往往会永久性丧失神经功能,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中枢神经的再生问题是神经生物医学领域的百年难题,近30年来由于神经科学和医疗技术的突破性进步,患者的早期死亡率有所下降,脊髓损伤后再生的可能性也露出了缕缕曙光。因此,脊髓损伤的修复研究和临床治疗,随之成为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医务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热衷关注的课题之一,并且清楚地看到,依托多学科交叉融合,从多层次多角度加以分析,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研究策略。本文分别从网络分析和数学建模两个角度出发,利用已有的实验数据和互联网上基因蛋白质数据库提供的有关信息,对脊髓损伤后影响神经再生的因素进行较大规模的网络分析,对再生神经的生长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为正确设计有关动物试验和临床治疗方案提供理论借鉴。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与脊髓损伤相关蛋白的互作网络构建及拓扑属性分析基于网络分析和生物信息学理论,利用已有实验数据和生物网络分析软件,在基因组水平上利用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分析筛选出了与脊髓损伤相关的主要基因并预测了新的潜在靶标,目的在于探寻影响脊髓损伤后神经元存活和轴突生长的关键基因。网络分析的结果表明,与脊髓损伤相关的10个主要蛋白是:TNF、FOS、TGFB1、PTGS2、IL6、ICAM1、MMP9、STAT1、EDN1和AGT。其中,显着性最高的基因肿瘤炎性因子TNF,与癫痫、神经退行性疾病、记忆障碍、神经变性疾病、学习障碍等神经系统疾病密切相关,而其对脊髓损伤修复的直接影响机制需进一步探明。本文以网络理论和GO富集分析方法探讨了脊髓损伤修复的潜在机制,为进一步阐明损伤神经再生机制提供了方向。二、脊髓损伤后再生轴突生长数学模型的构建及求解方法基于脊髓损伤修复实验,构建了再生轴突生长的数学模型以及三维格子波尔兹曼算法为主体的数值模拟平台。将脊髓损伤微环境中的分子分为三类(长程吸引性、接触排斥性和接触吸引性),并依据Fick’s定律建立这三类分子反应扩散方程,再根据轴突生长锥运动的趋化性原理(前进速度或后退速度与生长锥所探测到的吸引性分子或接触排斥性分子的浓度梯度成正比)构建轴突生长微分方程。整套数学模型由非线性移动点源耦合的反应扩散方程组构成。对模型参数的估计和选取进行了详细推导,对模型的求解给出了有效的数值解法,编制了有效的计算程序。为本研究的工作提供了可靠的计算分析平台。三、脊髓损伤后再生轴突穿越胶质疤痕的数学建模与数值分析基于植入嗅鞘细胞的脊髓横断损伤实验治疗方案为背景,通过控制胶质瘢痕内部抑制因子释放率与靶细胞神经营养因子释放率之比、以及控制胶质瘢痕在椎管轴线方向的厚度等措施,探索再生轴突穿越胶质瘢痕与靶细胞连接的能力,分析探讨微环境中抑制因子和促进因子浓度对再生轴突生长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当胶质瘢痕的尺寸较大、抑制因子释放率较高的情况下,再生轴突的生长速率较慢。(2)轴突生长速率取决于生长锥所在位置抑制因子浓度与促进因子浓度的比值,当该比值平均小于1.5时,再生轴突能够顺利生长并与靶细胞成功对接。四、脊髓损伤后再生轴突攀越球状多功能生物材料支架的数学建模与数值分析基于大鼠脊髓完全横断损伤模型,我们设计了用生物材料制成的球状多功能支架,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探讨支架横向尺寸大小、生物医学工程方法修饰对轴突再生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横向尺寸较小的支架更有利于提高轴突再生的成功率,但高成功率导致较多的再生轴突一起挤行在狭窄的通道上,造成交通拥堵反而降低了生长速度;(2)损伤的轴突数量(在300-12000范围内)对再生成功的轴突的生长速度影响不大,但轴突再生的成功率会随着损伤神经数量的增加而降低;(3)在整个支架表面增加羟基磷灰石加慢病毒编码的硫酸软骨素酶基因(HA/LV/ChABC)的种植密度,同时在支架尾端区域增加羟基磷灰石加慢病毒编码的神经营养因子-3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HA/LV-NT-3&HA/LV-BDNF)的种植密度,更有利于再生轴突获得高的成功率和生长速率;(4)如果在整个支架上仅增加羟基磷灰石纳米粒子和细胞外基质成分(HA/ECMs)的密度,可能导致支架表面营养过剩,反而不利于轴突再生。从理论上成功解释了以往同类支架在引导再生轴突生长时效率不高或失败的原因。

鲁梦倩[9](2016)在《推拿对SNI大鼠神经修复再生中轴突生长导向机制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推拿在轴突生长导向机制以及其信号转导中的作用,以进一步揭示推拿促进周围神经损伤恢复的机理,完善推拿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理论基础,为临床应用推拿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疾病,改善患者的症状及预后提供有力科学证据。[方法]采用按摩推拿手法模拟仪模拟推拿手法,对坐骨神经损伤(Sciatic Nerve Injury, SNI)模型大鼠进行定性、定量干预,再通过以下三方面研究推拿对轴突生长导向机制的影响:1通过斜板试验和光热耐痛阈观察大鼠行为学情况,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并分析坐骨神经损伤点轴突、髓鞘、雪旺细胞等超微结构的改变,从而进一步探寻推拿促进周围神经损伤恢复的形态学证据。2在得出推拿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超微形态学证据基础上,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L3-L5节段脊髓腹角、坐骨神经损伤点中轴突生长导向因子及其受体等相关指标的变化,阐释推拿对轴突生长导向机制的影响。3为进一步验证推拿是否能够调控轴突生长的导向,采用Rho GTPase抑制剂NSC23766阻断轴突生长导向机制中Rho GTPase信号的转导,观察大鼠坐骨神经功能的改变情况,检测坐骨神经损伤点处神经元骨架蛋白F-actin和Tublin的表达变化,分析推拿是否通过调控轴突生长导向机制的信号转导来调节生长锥的细胞骨架,进而使再生神经的生长得到精确导向,从而恢复靶器官的功能。[结果]1推拿可以促进SNI模型大鼠神经超微结构的恢复1.1行为学结果:推拿组造模后7d的行为学表现与模型组相同(P>0.05),经推拿治疗20次后,大鼠的斜板试验与光热耐痛阈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且接近假手术组水平(P<0,05),说明经过推拿治疗,大鼠的运动和感觉功能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1.2电镜观察结果:电镜下模型组造模后28d的髓鞘严重损伤,髓鞘结构模糊、松散,出现空泡状变性,轴索萎缩或消失,雪旺细胞线粒体空泡化,细胞趋于坏死,表明神经受损严重,且与所观察到的大鼠行为学表现相一致。与模型组比较,经过推拿治疗20次后治疗组大鼠坐骨神经电镜下仅见部分髓鞘分层、空泡化,轴索无明显肿胀,部分线粒体发生肿胀、嵴断裂或空泡化,雪旺细胞部分空泡化或线粒体水肿,损伤程度较模型组轻。推拿组有髓神经的髓鞘厚度和轴突直径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升高(P<0.05),且逐渐接近假手术组水平(P<0.05)。以上结果提示:推拿对周围神经损伤后超微结构的修复和再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为推拿对SNI大鼠神经损伤恢复提供了超微形态学证据。2推拿可以促进SNI模型大鼠轴突生长导向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2.1轴突生长导向因子Netrin1及其mRNA的表达变化干预0次,在L3-L5节段脊髓腹角和坐骨神经损伤点中Netrinl平均积分光密度、相对蛋白含量以及mRNA表达量,模型组、模型对照组和推拿组与正常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增高(P<0.05),假手术组与正常组相比无差异(P>0.05)。干预20次后,模型组、模型对照组和推拿组仍显着高于正常组(P<0.05),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推拿组与模型组、模型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增高(P<0.05)。2.2轴突生长导向因子Netrin1的受体DCC的表达变化干预0次,模型组、模型对照组和推拿组的脊髓和神经中DCC平均积分光密度与正常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增高(P<0.05),假手术组与正常组相比无差异(P>0.05)。干预20次后,脊髓中模型组、模型对照组和推拿组仍显着高于正常组(P<0.05),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推拿组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增高(P<0.05);而在神经中模型组、模型对照组与正常组相比已无差异(P>0.05),但推拿组仍显着高于正常组(P<0.05),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相比也有显着性差异(P<0.05)。2.3轴突生长导向因子Netrinl的受体UNC5A的表达变化干预0次,模型组、模型对照组和推拿组的脊髓和神经中UNC5A平均积分光密度与正常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增高(P<0.01),假手术组与正常组相比无差异(P>0.05)。干预20次后,脊髓中模型组、模型对照组和推拿组仍显着高于正常组(P<0.05),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推拿组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增高(P<0.05);而神经中模型组、模型对照组和推拿组仍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推拿组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增高(P<0.01)。2.4轴突生长导向因子Slit2及其mRNA的表达变化干预0次,在L3-L5节段脊髓腹角和坐骨神经损伤点中Slit2平均积分光密度、相对蛋白含量以及mRNA表达量,模型组、模型对照组和推拿组与正常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增高(P<0.05),假手术组与正常组相比无差异(P>0.05)。干预20次后,模型组、模型对照组和推拿组仍显着高于正常组(P<0.05),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推拿组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增高(P<0.05)。2.5轴突生长导向因子Slit2的受体Robo1的表达变化干预0次,模型组、模型对照组和推拿组的脊髓和神经中Robo1平均积分光密度与正常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增高(P<0.05),假手术组与正常组相比无差异(P>0.05)。干预20次后,脊髓中模型组、模型对照组和推拿组仍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但三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神经中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仍显着高于正常组(P<0.05),且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推拿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极其显着(P<0.01),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相比也有明显增高(P<0.05)。以上结果提示:推拿能够同时促进SNI大鼠神经损伤点和L3-L5节段脊髓中轴突导向因子Netrin1及其受体DCC/UNC5A的合成和分泌;推拿可以促进SNI大鼠神经损伤点和相应脊髓节段中轴突导向因子Slit2的表达,但只能促进神经中Slit2受体Robo1的表达;推拿能维持SNI大鼠神经损伤点Netrin1受体DCC/UNC5A之间,Netrin1和Slit2之间在时间表达变化上的均衡。3推拿可以通过Rho GTPase信号转导影响轴突导向3.1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结果:在造模后1d、造模后7d(干预0次),模型组、推拿组、推拿+抑制剂组和推拿+盐水组的SFI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均有显着性降低(P<0.01)。造模后14d,四组仍显着低于假手术组(P<0.01),但推拿组和推拿+盐水组与造模后7d相比有一定升高。造模后21d,模型组和推拿+抑制剂组仍显着低于假手术组(P<0.01);推拿组和推拿+盐水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着性升高(P<0.05),且已与正常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推拿+抑制剂组要高于模型组(P<0.05),但显着低于推拿组和推拿+盐水组(P<0.05)。造模后28d,四组与造模后21d相比,均有一定程度恢复;模型组和推拿+抑制剂组虽有一定升高,但仍低于假手术组(P<0.05);推拿组和推拿+盐水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着性升高(P<0.05),且已基本达到正常组水平(P>0.05);推拿+抑制剂组要高于模型组(P<0.05),但仍低于推拿组和推拿+盐水组(P<0.05)。3.2细胞骨架蛋白表达结果:干预0次,模型组、推拿组、推拿+抑制剂组和推拿+盐水组的F-actin和Tublin的平均积分光密度与假手术组相比均有显着性降低(P<0.05)。干预20次后,四组仍显着低于假手术组(P<0.05),但推拿组和推拿+盐水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明显升高(P<0.05),推拿+抑制剂组与模型组相比没有差异(P>0.05),且明显低于推拿组和推拿+盐水组(P<0.05)。免疫荧光结果与免疫组化基本一致:假手术组的F-actin和Tublin在干预0次和干预20次时均可见大量绿色荧光着色的免疫阳性颗粒,亮度高,着色深,荧光强度明显高于其他各组;模型组的F-actin和Tublin在干预0次和干预20次时均只见少量绿色荧光阳性颗粒,干预20次时荧光强度明显弱于其他各组;推拿组和推拿+盐水组荧光强度和着色分布肉眼难以区分差别,但干预20次后,二者的着色深度与模型组比较,荧光强度明显增强;干预20次后,推拿+抑制剂组着色颗粒少于推拿组和推拿+盐水组,但荧光强度仍高于模型组。以上结果提示:轴突导向信号转导的关键分子Rho GTPase被抑制后,推拿对细胞骨架蛋白中肌动蛋白F-actin和微管蛋白Tublin的表达促进作用以及坐骨神经功能都受到了抑制。[结论]1推拿可以促进SNI大鼠坐骨神经纤维髓鞘的再生,轴索的恢复,减轻雪旺细胞胞质和线粒体的水肿,对周围神经损伤后超微结构的修复和再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为推拿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类疾病提供了超微形态学证据。2推拿能够促进轴突导向因子Netrin1及其受体DCC/UNC5A,Slit2及其受体Robol的表达,并能维持它们所介导的吸引和排斥信号的相互制约平衡,这可能是推拿能够促进轴突精确导向,重新成功支配靶器官的机制之一。3推拿可以通过轴突导向信号的转导促进细胞骨架蛋白F-actin和Tublin的表达,调控再生轴突细胞骨架结构的重建和运动,从而影响轴突的定向生长,完成神经的再生修复。以上结论相互印证,说明了推拿可以通过轴突导向机制调控再生轴突的生长和导向,表现为神经形态和功能上的恢复,最终使靶器官得到正确的再支配,从而促进了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的神经、肌肉,感觉、运动等各症状的恢复。

王燕[10](2015)在《脊髓Rac1-PAK信号通路在蜜蜂毒诱导炎性痛发生和维持中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疼痛(Pain)是具有生物学意义的警戒信号,对机体具有自身保护作用。然而,急性痛长期迁延不愈时就会诱发慢性痛,不仅能造成感觉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同时也会导致焦虑、抑郁和认知障碍等精神共病,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既往50年的研究在伤害性信号从外周到脊髓的神经传导,以及外周敏化和脊髓中枢敏化机制等方面上取得较大进展。但是,由急性痛向慢性痛的演变过程,及其神经调控机制至今仍旧不清。这为临床有效诊治慢性痛设置了障碍。目前,探索疼痛发生、发展和慢性化机制的研究既是国际前沿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也是医学难题之一。外周组织损伤和持续性炎症对机体是一种非常强烈而长期的有害刺激。组织损伤后,组织内的ATP、H+、K+等炎症介质释放,从而引起P2X3、TRPV1、TRPV2等通道激活,促使脊髓伤害感受性神经元保持高兴奋状态,并伴随交感神经活化。同时,外周组织损伤和炎症导致伤害性感受器阈值降低,引起外周敏化。当持续性的伤害性刺激信号传导至脊髓背角后,能够引起伤害性感受神经元的激活和敏化即出现所谓的神经可塑性变化,如后放电、wind up现象、LTP等中枢敏化现象。脊髓胶质细胞的活化、抑制性神经元活性降低以及源自脊髓上位脑结构,包括丘脑、皮层、扣带回、岛叶、脑干等的下行痛抑制系统作用的削弱和下行易化系统作用的增强都参与和诱导伤害性反应在脊髓背角的表达和敏化,最终导致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增强,进而易化伤害性反射,形成持续性自发痛、痛敏、异常痛敏以及镜像痛(或痛敏)。经过10余年的持续性研究,我们实验室证实蜜蜂毒(bee venom,BV)痛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临床炎性痛的病理性状态特征。向大鼠足底注射蜜蜂毒溶液,不仅可以即刻引起大鼠局部注射区组织出现长时程的红肿、渗出等炎性痛表现,而且还可以诱发出单相、时程持续达7296小时的自发性缩足反应行为以及抬足、舔足等特别关爱受伤足部的行为活动。此外,BV注射后2小时,注射部位可出现原发性热痛敏和原发性机械痛敏,而注射部位远端出现继发性热痛敏,注射对侧足出现镜像热痛敏等。蜜蜂毒模型与以往的福尔马林、角叉菜胶、酵母多糖等疼痛模型不同,它不仅无种属差异性,还具有较多的疼痛表型。因此,蜜蜂毒模型是研究病理性痛涉及外周和中枢敏化机制的一个理想的疼痛模型。本课题工作主要基于两方面目的,一方面探索何种脊髓或者外周信号分子参与蜜蜂毒引起的伤害性反应和相应痛觉敏化现象的发生和维持过程;另一方面,以临床治疗为目的,通过蜜蜂毒模型,为临床病理性痛的防治提供新的药物治疗靶点,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的持续性或慢性痛。Rac1,又称Ras的C3肉毒素底物1(Ras-related C3 botulinum toxin substrate 1,Rac1)蛋白是一种Rho家族成员小G蛋白。大量研究表明,Rac1参与对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的调节,还与神经元的发育、存活和神经退行性病变密切相关。有研究指出,Rac1不仅与神经元突触的可塑性变化相关,而且参与调节神经病理性痛状态下的脊髓神经元树突棘的形态以及突触的兴奋性和信号传递过程。Tan等在多种神经病理性痛模型中发现,外周神经损伤后10天、脊髓损伤和烫伤后28天,脊髓树突棘的数量、棘头的大小和长度都发生改变,且背角WDR(wide dynamic range)神经元超兴奋,出现热痛敏和机械痛敏现象;鞘内连续3天给予Rac1特异性抑制剂NSC23766可翻转树突棘的异常改变,并降低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有效缓解神经病理性痛相关行为。然而迄今为止,在炎性痛条件下涉及脊髓Rac1信号通路的作用并未见报道。基于此,本课题通过蜜蜂毒模型研究Rac1-PAK信号通路是否参与外周炎性痛的发生和发展。采用蜜蜂毒模型和鞘内给予Rac1抑制剂的方式,利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观察Rac1在大鼠脊髓背角中的表达和细胞定位分布;应用western blotting法观察Rac1及其下游信号分子蛋白的表达变化;利用行为药理学的方法评估Rac1抑制剂对蜜蜂毒所致自发痛、热痛敏和机械痛敏的抑制作用。实验结果如下:一、Rac1在大鼠脊髓背角中的表达和细胞定位分布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显示Rac1在正常大鼠脊髓背角的浅层(I-II)和深层(III-VI)均有广泛分布,且Rac1与Neu N存在共标现象,而与GFAP和Iba1则极少共标。以上结果提示相对于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Rac1主要集中表达于神经元胞体中。在大鼠一侧足底接受生理盐水或BV注射后,免疫荧光双标记法发现Rac1仍然主要分布于神经元的胞浆中。尽管BV可以引起单位面积下大鼠脊髓浅层(I-II)和深层(III-VI)的GFAP和Iba1的数量增多,但是与Rac1共标的阳性数并没有明显增多,仍与GFAP和Iba1有极少的共标。二、脊髓Rac1信号通路在大鼠BV引起的炎性痛状态下的变化通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脊髓组织中目的蛋白,实验发现Rac1及其下游信号分子PAK磷酸化水平在大鼠足底注射蜜蜂毒2 h后明显增高,而经过致炎处理后脊髓组织中的Rac1和PAK总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变化。提示,在外周持续性痛状态下Rac1信号通路被激活。脊髓鞘内给予NSC23766后,Rac1及其下游信号分子PAK的磷酸化水平被有效翻转。此外,通过Rac1激活试剂盒检测Rac1活性,进一步发现一侧足底注射蜜蜂毒可引起脊髓双侧Rac1的活性水平显着增加,且Rac1的高活性表达可被鞘内注射NSC23766完全翻转。既往研究证明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是GTP-Rac1-PAK的下游分子靶点,且课题组前期实验已证实炎性痛刺激可引起MAPK的激活,表现为ERK1/2和p38 MAPK磷酸化水平增加。因此,本实验中我们深入观察炎性痛状态下Rac1信号通路是否参与MAPK信号通路的调控。实验结果表明Rac1抑制剂NSC23766可显着降低BV引起的p-ERK和p-p38增加,而ERK和p38总蛋白没有明显变化。三、鞘内给药阻断Rac1信号通路对BV引起的炎性痛的作用在行为药理学水平上,BV注射前给予NSC23766能够剂量依赖性地完全抑制蜜蜂毒诱致的持续性自发痛反应和原发性热痛敏、镜像热痛敏,以及部分抑制原发性机械痛敏,但不抑制对侧机械痛敏;BV注射后2h给予NSC23766(后处理)能够完全抑制蜜蜂毒皮下注射所诱致的原发性热痛敏、镜像热痛敏,部分抑制原发性机械痛敏。四、鞘内注射NSC23766对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利用Rota-Rod装置我们检测了NSC23766对正常大鼠运动能力的影响。我们发现,在前三次实验中,正常大鼠在仪器上的运动时间呈线性增多,而后五次大鼠在仪器上运动的时间趋于稳定。与对照组相比,Rac1对正常SD大鼠的运动协调能力没有影响。结论1、细胞水平上,Rac1广泛分布在脊髓背角浅层(I-II)和深层(III-VI),并与Neu N存在共标,表明Rac1主要表达于神经元胞体中。然而Rac1与GFAP和Iba1有极少的共标。说明Rac1主要通过神经元发挥作用。2、外周炎性痛条件下,脊髓背角GTP-Rac1-PAK-ERK/p38 MAPK信号通路被激活,而特异性抑制剂可阻断Rac1的活性及其下游MAPK信号通路。3、大鼠行为药理学上,NSC23766能够完全抑制蜜蜂毒所致的持续性自发痛和原发性热痛敏、镜像热痛敏,部分抑制原发性机械痛敏;不能对大鼠基础热和机械痛敏产生抑制作用。表明脊髓Rac1信号通路的激活参与并调控蜜蜂毒炎性条件下所致的中枢敏化的病理过程,但不参与正常的生理痛过程。

二、小GTP蛋白Rho家族在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GTP蛋白Rho家族在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MEG3调控RAC1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LncRNA-MEG3与Rac1/Limk1/Cofilin信号通路相关因子在先天性巨结肠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第二部分 MEG3 调控 Rac1 信号通路对 SH-SY5Y 细胞的生物学功能的影响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Ras相关的 C3 肉毒素底物 1 在神经嵴细胞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H2S对RhoA的Ser188位点磷酸化的调节及其介导的大鼠脑缺氧/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词对照(Abbreviations)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和来源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外源性H_2S体外磷酸化实验(~(32)P)
        2.1.1 重组质粒的转化
        2.1.2 重组质粒的诱导表达
        2.1.3 重组蛋白Rho A的分离与纯化
        2.1.4 体外磷酸化
    2.2 外源性H_2S实验
        2.2.1 大鼠原代海马神经细胞培养与鉴定
        2.2.2 细胞转染
        2.2.3 神经细胞RhoA及ROCK_2活性测定
        2.2.4 缺氧性损伤模型(Hypoxia-Reoxygenation Protocol)
        2.2.5 细胞活力的测量
        2.2.6 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活性测定
        2.2.7 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测定
        2.2.8 细胞膜蛋白和胞质蛋白的提取
        2.2.9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
        2.2.10 全细胞膜片钳技术
    2.3 内皮源性H_2S实验
        2.3.1 原代脑血管内皮细胞培养
        2.3.2 细胞共培养系统
        2.3.3 流式细胞仪细胞凋亡测定
        2.3.4 神经细胞内钙含量测定
        2.3.5 H_2S浓度的测量
        2.3.6 神经细胞活力和LDH及 NSE的测定
        2.3.7 神经细胞RhoA及ROCK_2活性测定
        2.3.8 Western blotting
    2.4 动物实验
        2.4.1 质粒转染大鼠(脑立体定位注射)
        2.4.2 大鼠脑缺血模型(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VO)
        2.4.3 脑组织(海马)HE染色
        2.4.4 脑组织(海马)TUNEL染色
        2.4.5 血清LDH和 NSE测定
        2.4.6 海马组织RhoA和ROCK_2活性测定
        2.4.7 Western blotting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硫化氢(H_2S)对RhoA Ser188体外磷酸化的影响
        3.1.1 目的蛋白在大肠杆菌(BL-21)中的表达
        3.1.2 目的蛋白(RhoA~(wild),RhoA~(S188A))的纯化
        3.1.3 NaHS(外源性H_2S)对RhoA Ser188体外磷酸化的影响
    3.2 Ser188 介导NaHS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3.2.1 大鼠原代海马神经细胞的培养与鉴定
        3.2.2 真核质粒(RhoA~(wild)-pEGFP-N1;RhoA~(S188A)-pEGFP-N1)转染原代大鼠神经细胞
        3.2.3 Ser188 介导Na HS诱导大鼠海马神经元Rho A的磷酸化
        3.2.4 Ser188在Na HS诱导神经元中Rho A易位和失活的作用
        3.2.5 RhoA Ser188在NaHS诱导的ROCK_2蛋白表达及其活性抑制的作用
        3.2.6 Rho ASer188 介导Na HS对大鼠海马神经元H/R损伤的保护作用
        3.2.7 Rho A Ser188 介导Na HS对 BKCa通道电流的影响
    3.3 Ser188介导内皮源性H_2S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3.3.1 大鼠原代脑血管内皮细胞(ECs)的培养与鉴定
        3.3.2 内皮源性H_2S对神经元RhoA磷酸化,活性和易位的影响
        3.3.3 内皮源性H_2S对神经元ROCK_2蛋白表达和活性的影响
        3.3.4 内皮细胞中CSE产生内皮源性H_2S
        3.3.5 Ser188在CSE产生的H_2S诱导大鼠神经元RhoA磷酸化,转运和ROCK_2蛋白表达中的影响
        3.3.6 Ser188在CSE产生的H_2S减轻神经元H/R损伤的作用
        3.3.7 Ser188在CSE产生的H_2S对神经元(H/R损伤)RhoA和ROCK_2活性抑制的作用
        3.3.8 Ser188在CSE产生的H_2S保护神经元H/R损伤的作用
    3.4 Ser188 介导NaHS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3.4.1 大鼠脑定位转染质粒的表达与检测
        3.4.2 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VO)模型验证
        3.4.3 Ser188在NaHS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脑损伤中海马组织Rho A磷酸化及其活性的影响
        3.4.4 Ser188在NaHS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脑损伤中海马组织ROCK_2蛋白表达及其活性的影响
        3.4.5 Ser188在NaHS降低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LDH、NSE的影响
        3.4.6 Ser188在NaHS减轻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海马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3.4.7 Ser188在NaHS减轻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神经血管单位与缺血性脑中风关系
    参考文献

(3)Rho/ROCK通路与急性CO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急性 CO 中毒后迟发性脑病与 Rho/ROCK 通路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4)神经干细胞源外泌体促神经元分化作用与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利用lable free质谱筛选神经干细胞源外泌体中具有促神经元分化作用的蛋白质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试剂的配制
        2.1.3 主要仪器
        2.1.4 实验耗材
        2.1.5 分析软件
        2.1.6 主要实验动物
        2.2 实验方法
        2.2.1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原代提取与扩增
        2.2.2 大鼠神经干细胞原代提取
        2.2.3 大鼠神经干细胞的鉴定
        2.2.4 神经干细胞源外泌体的提取
        2.2.5 神经干细胞源外泌体的鉴定
        2.2.6 Lable free质谱检测
        2.2.7 Western Blot鉴定筛选的蛋白
        2.2.8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BMSCs与NSCs原代细胞提取及NSCs鉴定
        3.2 神经干性源外泌体鉴定
        3.3 SDS-PAGE凝胶电泳条带差异
        3.4 差异蛋白及定量分析
        3.5 GO注释与GO富集分析
        3.5.1 全GO注释分析
        3.5.2 差异蛋白GO注释与GO富集分析
        3.5.3 神经干细胞源外泌体中促神经元分化蛋白筛选
        3.6 聚类分析
        3.7 Western Blot验证差异蛋白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Netrin1上调Hand2/Phox2b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实验动物及实验细胞
        2.2 实验方法
        2.2.1 神经干细胞的提取与培养
        2.2.2 Netrin1作用神经干细胞
        2.2.3 Netrin1下游靶蛋白筛选
        2.2.4 验证Hand2/Phox2b在Netrin1 促神经元分化中的作用
        2.2.5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Netrin1促进大鼠神经干细胞的神经元分化
        3.2 Netrin1促进小鼠神经干细胞的神经元分化
        3.3 Netrin1处理细胞差异分析
        3.4 Netrin1处理组中转录上调的基因的GO注释
        3.5 聚类分析
        3.6 PPI蛋白互作分析
        3.7 Netrin1 促神经元分化作用依赖于Hand2/Phox2b
        3.7.1 Netrin1促进神经干细胞中Hand2和Phox2b蛋白表达
        3.7.2 RNAi阻断Phox2b表达,检测 500ng/ml Netrin1处理后神经元标志物的表达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神经干细胞源外泌体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实验动物
        2.2 实验方法
        2.2.1 大鼠BMSCs原代提取与扩增
        2.2.2 大鼠神经干细胞原代提取与鉴定
        2.2.3 神经干细胞源外泌体的提取
        2.2.4 神经干细胞源外泌体体外处理BMSCs并检测神经元标志物表达
        2.2.5 500ng/ml Netrin1体外处理BMSCs并检测神经元标志物及Hand2、Phox2b的表达
        2.2.6 利用全胚胎培养进行羊膜腔内联合移植神经干细胞源外泌体与BMSCs并检测神经元标志物表达
        2.2.7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神经干细胞源外泌体促进BMSCs向神经元分化
        3.2 Netrin1通过上调Hand2/Phox2b促进BMSCs向神经元分化
        3.3 神经干细胞源外泌体促进大鼠神经管畸形胚胎细胞治疗的BMSCs向神经元分化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外泌体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芍药苷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疼痛行为及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星形胶质细胞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6)SEMA3A在颅脑创伤后继发性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创伤性脑损伤后 SEMA3A及其相关受体在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动物、主要仪器
        1.1.2 实验试剂及材料
        1.1.3 实验方法
        1.1.4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创伤性脑损伤后脑组织中SEMA3A蛋白水平变化
        1.2.2 创伤性脑损伤后脑组织中SEMA3A的相应受体表达水平变化
        1.2.3 创伤性脑损伤后脑组织中SEMA3A蛋白在脑组织中的分布情况
    1.3 讨论
    1.4 小结
二、SEMA3A加重TBI后继发性血脑屏障破坏及神经功能改变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动物、主要仪器
        2.1.2 实验试剂及材料
        2.1.3 实验方法
        2.1.4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SEMA3A对创伤性脑损伤后的神经功能障碍的影响
        2.2.2 SEMA3A对TBI后血脑屏障破坏的影响
        2.2.3 SEMA3A对TBI后脑组织水肿的影响
        2.2.4 SEMA3A对TBI后胞间连接蛋白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三、抑制SEMA3A表达可减轻缺氧缺血造成的BBB损伤
    3.1 对象和方法
        3.1.1 主要仪器
        3.1.2 实验试剂及材料
        3.1.3 实验方法
        3.1.4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糖氧剥夺损伤后SEMA3A及其相关受体的表达变化
        3.2.2 体外糖氧剥夺损伤后SEMA3A对内皮屏障的破坏作用
        3.2.3 SEMA3A在糖氧剥夺破坏内皮屏障作用中的形态学观察
        3.2.4 SEMA3A对糖氧剥夺损伤后内皮细胞黏蛋白磷酸化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四、miRNA-30b-5p抑制TBI后 SEMA3A表达并改善TBI后神经功能障碍
    4.1 对象和方法
        4.1.1 实验动物、主要仪器
        4.1.2 实验试剂及材料
        4.1.3 实验方法
        4.1.4 统计学方法
    4.2 结果
        4.2.1 miRNA-30b-5p在TBI小鼠的损伤周期中的表达变化
        4.2.2 体外OGD模型下miRNA-30b-5p在损伤后的表达变化
        4.2.3 损伤后miRNA-30b-5p对 SEMA3A表达的调控
        4.2.4 miRNA-30b-5p通过结合Sema3a基因的3’UTR区域下调其表达
        4.2.5 体内实验证明miRNA-30b-5p可改善TBI后的神经功能障碍
    4.3 讨论
    4.4 小结
五、SEMA3A在 TBI后神经元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5.1 对象和方法
        5.1.1 实验动物、主要仪器
        5.1.2 实验试剂及材料
        5.1.3 实验方法
        5.1.4 统计学方法
    5.2 结果
        5.2.1 SEMA3A通过caspase-9/caspase-3通路促进TBI后神经元细胞凋亡
        5.2.2 miRNA-30b-5p可抑制SEM3A造成的TBI后细胞凋亡
    5.3 讨论
    5.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Semaphorin信号在神经系统发育中的作用机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Rac1对大鼠突触可塑性及认知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Dock3/Rac1/PAK1在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及在癫痫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8)脊髓损伤后再生轴突生长的数值模拟及相关蛋白互作网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1.2.2 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再生中的作用
        1.2.3 微环境中髓鞘相关抑制分子对轴突再生的影响
        1.2.4 胶质瘢痕对轴突再生的影响
        1.2.5 信号通路在神经再生中的作用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脊髓再生的国内外实验及临床研究概况
        1.3.2 网络理论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1.3.3 数学建模在神经科学研究领域的发展与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
        1.4.1 论文的组织结构
        1.4.2 论文的主要研究目标
        1.4.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
    1.5 本文小结
第二章 课题研究的基础知识及相关理论
    2.1 生物学基础
        2.1.1 神经元
        2.1.2 中枢神经系统
        2.1.3 脊髓
    2.2 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修复概述
        2.2.1 有持续来源的生长因子
        2.2.2 中和轴突生长抑制分子
        2.2.3 损伤部位的桥接
    2.3 细胞信号通路
        2.3.1 信号通路的一般结构
        2.3.2 与脊髓损伤相关的信号通路
    2.4 复杂网络理论概述
        2.4.1 复杂网络的定义
        2.4.2 复杂网络的结构度量
        2.4.3 几种典型的复杂网络模型
        2.4.4 复杂网络分析平台
        2.4.5 网络模型的构建
    2.5 格子Boltzmann方法概述
        2.5.1 LBGK模型
        2.5.2 LBM的边界条件处理
        2.5.3 格子波尔兹曼方法计算的一般步骤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脊髓损伤相关蛋白互作网络的构建及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STRING数据库
        3.2.2 CTD数据库
        3.2.3 Cytoscape软件
        3.2.4 蛋白–蛋白互相作用网络
        3.2.5 GO、pathway和疾病的富集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与SCI相关的关键基因
        3.3.2 与脊髓损伤相关基因的GO分析
        3.3.3 通路(pathway)富集分析
        3.3.4 CTD数据库预测与TNF相关的疾病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脊髓损伤后再生轴突生长数学模型的构建及求解方法
    4.1 模型假设
    4.2 模型参数获取
    4.3 模型的建立
    4.4 模型的求解
        4.4.1 点源? 函数的处理
        4.4.2 ADI差分法求解扩散方程
        4.4.3 生长方程的求解
    4.5 模型的显示及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CI后再生轴突生长的数学建模应用之一:轴突穿越胶质瘢痕生长
    5.1 引言
    5.2 计算模型的构建与参数的设定
        5.2.1 计算模型的构建
        5.2.2 参数的设定
    5.3 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5.3.1 脊髓横断损伤后促进因子浓度和抑制因子浓度分布
        5.3.2 胶质瘢痕大小和其内抑制因子释放率对再生轴突生长路径的影响
        5.3.3 脊髓损伤后促进因子浓度和抑制因子浓度对再生轴突生长速度的影响106
        5.3.4 再生轴突生长速度与胶质瘢痕的大小、生长锥周围促进因子浓度、抑制因子浓度之间的关系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SCI后再生轴突生长的数学建模应用之二:轴突攀越球状支架生长
    6.1 引言
    6.2 支架的设计和特征
        6.2.1 支架的制作
        6.2.2 支架的几何形状
        6.2.3 支架的覆膜与种植
        6.2.4 支架的功能
    6.3 模型的建立
        6.3.1 生长锥的支架表面约束方程
        6.3.2 轴突生长方程
        6.3.3 相关趋化因子的演化方程
        6.3.4 数值模拟方法和参数的设置
    6.4 结果与讨论
        6.4.1 损伤轴突的数量对轴突再生的影响
        6.4.2 CRMs-1 点源密度对轴突再生的影响
        6.4.3 CRMs-3 点源密度对轴突再生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致谢

(9)推拿对SNI大鼠神经修复再生中轴突生长导向机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周围神经修复再生的研究进展
        1 概述
        2 神经损伤引起的神经元改变
        2.1 逆行性损伤信号
        2.2 轴突变性
        2.3 炎症反应
        3 神经损伤后雪旺细胞的反应
        3.1 雪旺细胞
        3.2 损伤后雪旺细胞变化
        3.3 转录和翻译
        3.4 长期失神经支配后的反应
        4 失神经支配的靶组织变化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物理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概况
        1 推拿疗法
        2 针刺疗法
        3 电刺激疗法
        4 磁刺激疗法
        5 激光疗法
        6 体外冲击波疗法
        7 运动训练
        8 其他疗法
        9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周围神经修复再生的轴突生长导向机制
        1 轴突导向的分子机制
        2 轴突生长导向因子
        2.1 Netrins
        2.2 Slits
        3 Rho GTPases信号
        4 细胞骨架成分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实验一 推拿对SNI模型大鼠神经超微结构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试剂
        1.4 动物分组
        1.5 造模方法
        1.6 干预方法
        1.7 行为学检测
        1.8 组织样本制备
        1.9 电镜观察
        1.10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大鼠一般状况
        2.2 斜板试验结果
        2.3 光热耐痛阈结果
        2.4 电镜观察情况
        2.5 髓鞘厚度结果
        2.6 轴突直径结果
    3 讨论
        3.1 研究背景
        3.2 结果分析
    4 小结
实验二 推拿对SNI模型大鼠轴突生长导向因子及其受体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试剂
        1.4 动物分组
        1.5 造模方法
        1.6 干预方法
        1.7 组织样本制备
        1.8 指标检测
        1.9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推拿对SNI大鼠轴突生长导向因子Netrin1的影响
        2.2 推拿对SNI大鼠Netrin1受体DCC的影响
        2.3 推拿对SNI大鼠Netrin1受体UNC5A的影响
        2.4 推拿对SNI大鼠轴突生长导向因子Slit2的影响
        2.5 推拿对SNI大鼠Slit2受体Robo1的影响
    3 讨论
        3.1 研究背景
        3.2 轴突导向因子对周围神经轴突再生的影响
        3.3 推拿对轴突导向因子及其受体的影响
    4 小结
实验三 推拿对SNI模型大鼠轴突生长导向机制中Rho GTPase信号转导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试剂
        1.4 动物分组
        1.5 造模方法
        1.6 干预方法
        1.7 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检测
        1.8 组织样本制备
        1.9 指标检测
        1.10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结果
        2.2 脊髓中Rac1抑制情况
        2.3 神经中细胞骨架蛋白表达情况
    3 讨论
        3.1 Rho GTPases是轴突导向信号转导中的关键分子
        3.2 细胞骨架蛋白是决定轴突生长锥导向的直接因素
        3.3 神经再生过程中的轴突导向机制
        3.4 结果分析
    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脊髓腹角中Netrin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附录2 神经中Netrin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附录3 脊髓腹角中DCC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附录4 神经中DCC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附录5 脊髓腹角中UNC5A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附录6 神经中UNC5A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附录7 脊髓腹角中Slit2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附录8 神经中Slit2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附录9 脊髓腹角中Robo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附录10 神经中Robo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附录11 神经中F-actin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附录12 神经中Tublin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10)脊髓Rac1-PAK信号通路在蜜蜂毒诱导炎性痛发生和维持中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RAC1在大鼠脊髓背角中的表达和细胞定位分布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
        1.3 实验仪器
        1.4 液体配制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脊髓RAC1信号通路在大鼠持续性痛产生和维持的蛋白活性表达和变化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
        1.3 主要实验仪器
        1.4 溶液配制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鞘内给药阻断RAC1信号通路对炎性痛的镇痛效果评价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主要工具软件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小GTP蛋白Rho家族在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MEG3调控RAC1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周万康. 遵义医科大学, 2021
  • [2]H2S对RhoA的Ser188位点磷酸化的调节及其介导的大鼠脑缺氧/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D]. 陈野.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Rho/ROCK通路与急性CO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相关性研究[D]. 徐林林.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4]神经干细胞源外泌体促神经元分化作用与机制的实验研究[D]. 马玲. 中国医科大学, 2021
  • [5]芍药苷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疼痛行为及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D]. 程艳虎.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6]SEMA3A在颅脑创伤后继发性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杨梦晨.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7]Rac1对大鼠突触可塑性及认知功能的影响[D]. 韩文静. 新乡医学院, 2019(02)
  • [8]脊髓损伤后再生轴突生长的数值模拟及相关蛋白互作网络分析[D]. 陈旭宁. 上海大学, 2017(06)
  • [9]推拿对SNI大鼠神经修复再生中轴突生长导向机制的影响[D]. 鲁梦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10]脊髓Rac1-PAK信号通路在蜜蜂毒诱导炎性痛发生和维持中的作用机制[D]. 王燕. 第四军医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小GTP蛋白Rho家族在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