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筛吸附除水在二氯甲烷回收中的应用

分子筛吸附除水在二氯甲烷回收中的应用

一、分子筛吸附除水在二氯甲烷回收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红伟,贺俊梅[1](2022)在《低浓度正十二烷废气的净化回收效果分析》文中指出以某药厂含有低浓度正十二烷的有机废气净化回收工艺为研究对象,采用控制变量法,分别对洗涤塔系统的冷媒温度、洗涤液流量,分子筛转轮系统的进气温度、脱附温度、转速,以及冷凝回收系统的冷媒温度对正十二烷净化回收效率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洗涤塔系统中板式换热器冷媒温度为10℃、塔器液气比为2:1,分子筛转轮系统中进气温度为15℃、脱附温度为220℃、转速为3 r/h,冷凝器系统中冷媒温度为10℃是最佳运行参数,不仅达到较高的净化回收效率,也能大幅度降低能耗。整个系统在实际运行中体现出了高效性、稳定性与可靠性,解决了车间排气问题的同时,也给药厂带来较大的经济收益。

李培杰,田林,张春光,李政康[2](2021)在《D001大孔强酸树脂脱除二氯甲烷微量水的吸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研究了二氯甲烷-水体系在强酸性树脂上的吸附平衡,分别采用Langmuir方程、Freundlich方程对吸附平衡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分别测量了二氯甲烷-水体系在强酸性树脂上在不同温度、初始浓度的吸附动力学数据;还研究了二氯甲烷-水体系在实验室中穿透过塔的工艺。结果表明Langmuir方程对树脂的吸附平衡数据拟合较好;确定了合适的操作条件,表明温度越低褐色树脂的吸附效果越好,得到的二氯甲烷的纯度达到99.95%以上。通过实验表明常态下二氯甲烷溶液的初始浓度越高,树脂对其的吸附效果越好。在穿透实验中求取了吸附带的移动速度Va、吸附带长度Za、总传质系数Kfav等重要操作参数。上述研究成果为二氯甲烷脱水工艺放大和生产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冯坤[3](2021)在《2-叔戊基蒽的制备过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叔戊基蒽醌是蒽醌法制备过氧化氢的高效工作载体,其传统合成方法为以苯和邻苯二甲酸酐为原料的苯酐法。与苯酐法相比,2-叔戊基蒽氧化法工艺简单,反应条件温和,且无需使用浓硫酸,可显着减少环境污染。但是,2-叔戊基蒽来源较少、制备困难等问题限制了氧化法的工业化应用。基于此,本文对2-叔戊基蒽的制备过程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三氯化铝为催化剂,研究了蒽的烷基化和烷基转移反应工艺。探讨了烷基化试剂、催化剂、溶剂、反应物摩尔比、温度和时间对烷基化反应的影响。进一步,为了实现烷基化副产物的循环利用,采用主要副产物二戊基蒽为原料,通过烷基转移反应制备了 2-叔戊基蒽,探讨了催化剂、溶剂、温度、时间和反应物摩尔比对反应的影响,得到了优化的工艺条件。2.由于三氯化铝存在难以回收和污染较大等问题,采用分子筛为催化剂,研究了改性分子筛的制备及其在蒽的烷基化和烷基转移反应中的催化性能。(1)采用酸处理改性分子筛催化烷基化反应,优选出柠檬酸处理改性的MCM-22分子筛,利用XRD、FT-IR、NH3-TPD、N2吸附脱附、ICP和SEM对分子筛进行了表征。探讨了柠檬酸处理次数及其浓度、溶剂、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反应物摩尔比和压力对反应的影响,优化得到了较合适的反应条件,在此反应条件下,2-叔戊基蒽的选择性和收率分别为82.6%和44.0%;(2)采用金属负载改性分子筛催化烷基化反应,对比了不同金属负载对分子筛催化性能的影响,优选出锆负载的Beta分子筛,然后研究了结/铝双金属-柠檬酸复合改性Beta分子筛的制备及催化活性,以20Zr/2Al-Beta(Si)-CA为催化剂时,2-叔戊基蒽的选择性和收率分别达到88.7%和42.8%;(3)采用改性分子筛催化二戊基蒽的烷基转移反应,研究了催化剂和温度对反应的影响。以MCM-22-CA为催化剂时,2-叔戊基蒽的最高收率达到68.6%。3.针对烷基化存在异构化和多取代等问题,采用固-液萃取和重结晶相结合的方法对蒽的烷基化反应产物进行了分离,得到了目标产物2-叔戊基蒽和未反应的蒽。研究了溶剂种类及其用量对萃取效果的影响,探讨了蒽的含量和溶剂对重结晶结果的影响。

蔡军涛[4](2020)在《两种肠道致病菌表面糖类抗原的全合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肠道微生物与许多人类疾病相关,如肥胖、炎症性疾病和神经发育障碍等。致病菌的表面覆盖着一系列密集的多糖,这不仅是不同菌种的独特特征,也是细菌不同血清型的独特特征。细菌表面的多糖抗原可以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因此,化学法合成的低聚糖和糖缀合物在感染性疾病的药物和疫苗研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论文以两种重要的肠道致病菌表面糖类抗原为研究对象,完成了鲍氏梭菌(Clostridium bolteae)荚膜十八糖的全合成及免疫学研究和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O100血清型O-抗原三糖的全合成研究。1.鲍氏梭菌(Clostridium bolteae)荚膜十八糖及其片段的全合成鲍氏梭菌荚膜十八糖由一个重复的二糖片段构成,其结构可以表征为[→3)-α-D-Manp-(1→4)-β-D-Rhap-(1→]9。由于其抗原表位尚不明确,因此设计并合成了由九个还原端装有氨基连接臂的不同长度聚糖链组成的糖抗原库。以D-甘露糖为起始原料,成功合成了四种不同的甘露糖砌块和一种鼠李糖砌块。利用二丙酮葡萄糖为原料,经过10步反应得到奎诺糖砌块,总产率为33%。利用上述合成的六种不同糖砌块,基于多糖的二糖片段开展了1,2-顺式-β-D-鼠李糖苷键的合成方法优选。首先以鼠李糖为供体,利用4号位9-芴甲氧羰酰基的远程参与效应,通过1-(苯基亚硫酰基)哌啶(BSP)/2,4,6-三叔丁基嘧啶(TTBP)/三氟甲磺酸酐(Tf2O)介导的预活化糖基化方法与糖基受体反应,结果只得到了单一构型α-连接的二糖。接着利用4,6-O-苄叉基的构象锁定,糖基供体在BSP/TTBP/Tf2O的条件下与受体进行糖苷化反应,制备了立体专一性的1,2-顺式-β-甘露二糖,选择性对非还原端甘露糖C6位羟基进行脱氧,经过5步反应以41%的总产率得到全苄基保护的β-构型二糖砌块。最后,利用β-奎诺糖基化和2号位构型翻转策略,可以在无构象锁定作用下,完成1,2-顺式-β-二糖的立体选择性制备,此外,β-D-奎诺糖苷C2异构化可以通过Swern氧化和硼氢化钠还原实现。以1,2-顺式-β-二糖砌块为重复片段,采用[1(+2)n+1]的合成策略,按照从还原端到非还原端的组装顺序,成功完成了二糖、四糖、六糖、八糖、十糖、十二糖、十四糖、十六糖和十八糖的合成。鲍氏梭菌荚膜十八糖的化学全合成,为含有1,2-顺式-β-D-鼠李糖苷键或β-D-甘露糖苷键等复杂多糖的合成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2.应用糖芯片技术筛选寡/多糖片段作为鲍氏梭菌糖缀合物疫苗的候选抗原将合成的九种不同长度的糖片段,通过氨基连接臂共价连接到氨基玻片上,完成糖芯片的制备。利用灭活的鲍氏梭菌免疫新西兰兔获得抗血清,通过糖芯片分析抗血清中抗体与不同长度糖片段的结合强度,结果显示四糖是九个糖片段中用于糖缀合物疫苗研究的最佳抗原候选结构,从而为鲍氏梭菌荚膜多糖免疫表位探究和糖缀合物疫苗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3.霍乱弧菌O100血清型O-抗原三糖衍生物的全合成霍乱弧菌O100血清型O-抗原三糖重复片段由三个氨基稀有糖组成,其结构表征为→3)-β-D-Quip NAc4N(d Hh)-(1→3)-α-D-Fucp4N(RHb)-(1→3)-α-L-Fucp NAc-(1→。由于其3,5-二羟基己酰基两个手性中心的绝对构型尚不明确,因此设计合成四种不同构型的3,5-二羟基己酰基保护的目标三糖,希望通过构建一种生物免疫策略,从而实现该结构绝对构型的确定。以D-岩藻糖作为起始原料,经过烯糖加成、叠氮亲核取代等10步反应成功合成了奎诺糖胺砌块,总产率为23%。以全乙酰葡萄糖为起始原料,经硫代、C6脱氧、叠氮化等10步反应得到D-岩藻糖胺砌块,总产率为6%。以L-岩藻糖作为起始原料,经6步反应得到三氟乙酰亚胺酯供体,利用噻吩和乙醚的溶剂效应,实现了1,2-顺式-α-L-岩藻糖苷键的合成,进一步经脱乙酰、选择性萘亚甲基化、苄基化等5步反应得到L-岩藻糖胺砌块,总产率9%。以D-岩藻糖胺砌块为供体,L-岩藻糖胺砌块为受体,利用乙醚的溶剂效应,立体选择性合成了1,2-顺式-α-D-岩藻糖苷键。利用奎诺胺糖砌块的2号位三氯乙酰基的邻基参与效应,合成了正交保护的三糖中间体。进一步选择性还原叠氮、引入(3R,5R)-3,5-二-O-苄基己酰基,成功合成了全保护的目标三糖。该三糖片段的合成,为其它复杂氨基糖的全合成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霍乱弧菌O100血清型糖缀合物疫苗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周围[5](2020)在《以2-甲基四氢呋喃为原料的N-乙基-2-氨甲基吡咯烷的三步工艺路线探索》文中提出N-乙基-2-氨甲基吡咯烷是数种药物的中间体,而且在农药、染料、涂料合成领域也有应用,鉴于现有生产工艺的安全隐患和环保问题,因此N-乙基-2-氨甲基吡咯烷绿色环保的制备工艺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查阅文献并学习了四种现有的对N-乙基-2-氨甲基吡咯烷的生产工艺基础上,构筑了以2-甲基四氢呋喃为主要起始原料,经胺化、氨氧化和加氢三步合成N-乙基-2-氨甲基吡咯烷的新型合成路线。(1)考察了铝基催化剂和ZSM-5分子筛催化剂上的2-甲基四氢呋喃胺化反应:对两种不同的氧化铝催化剂和7种拥有不同硅铝比的ZSM-5分子筛催化剂催化该胺化反应的催化性能进行了探究,经过对比区分筛选出了催化性能表现佳的硅铝比为46的ZSM-5分子筛;进一步地使用硝酸铜、硝酸铈、硝酸钾、氢氧化钾、氯化镧和磷酸对硅铝比为46的ZSM-5分子筛进行修饰改性,考察了经修饰改性的催化剂反应性能。使用了XRD和BET表征方法研究了各催化剂的微观结构的异同,着重考察了磷的修饰改性对ZSM-5催化剂内部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磷的修饰改性改变了催化剂的微孔的微观结构,极大地提高了目标产物的选择性,最佳收率为54.8%。采用负压精馏提纯分离出中间体N-乙基-2-甲基吡咯烷,该新化合物经GC-MS和NMR进行了确认。(2)考察了VOX@Ti O2催化剂上N-乙基-2-甲基吡咯烷氨氧化反应:制备了对三种Ti O2载体,载体采用高粘土或氧化铝掺杂,并通过晶化后负载钒后制备相应的催化剂。采用XRD和BET发现经过晶化后的催化剂与载体晶相有明显差异,钒可促进Ti O2由锐钛型转化为金红石型,而且表面酸性明显下降。采用甲苯氨氧化为苯甲腈作为模型反应,并结合NH3-TPD和O2-TPD分析了催化剂的酸性反应中心和还原性反应中心,发现掺杂由氧化铝的VOX@Ti O2催化剂孔径和表面酸性增加,收率有明显上升。该催化剂初步应用于N-乙基-2-甲基吡咯烷氨氧化反应中,有目标产物的生成,未校正收率为81.3%。(3)考察了雷尼镍催化剂对催化腈类化合物加氢反应的反应性能:以雷尼镍为催化剂和苯甲腈加氢为模型反应,考察了溶剂、Na OH加入量、反应压力、反应温度的影响,最佳条件下,一苄胺选择性可达92.4%。

杨超[6](2020)在《铜催化共轭炔烯硼基化/硅基化反应及产物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有机硼/硅化合物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灵活多变的反应性能,在药物化学、合成化学和材料化学等研究领域中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论文中,我们选取不同结构的共轭炔烯类化合物作为原料,以联硼试剂或硅硼试剂作为亲核源,分别研究了其可控性(共轭)加成/取代构建一系列功能化有机硼/硅化合物的方法。此外,我们对相应产物进行了进一步的应用探索,首次将联烯丙基硼类化合物成功应用于Suzuki-Miyaura偶联反应,为合成功能化1,3-共辄二烯提供了一种简单、高效的新策略。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可分为如下三个方面:一.不含离去基团的共轭炔烯的选择性硼化质子化反应:联烯丙基硼类化合物是有机合成中一类重要的功能合成试剂,但传统的合成方法报道还非常少,且存在产物种类单一、合成条件苛刻、原子经济性差等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了该类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的进一步应用。基于此,我们选取共轭炔烯作为原料,使用廉价金属铜作催化剂,首次系统性地研究了多功能化联烯丙基硼类化合物的催化合成。另一方面,轴手性联烯丙基硼类产物的对映选择性合成具有高度挑战性。我们设计并合成了一类新型的亚甲基上含杂原子取代基的大位阻手性双恶唑啉配体,首例完成了光学活性联烯丙基硼的不对称催化合成,并成功实现了产物的高效分离提纯,产物的ee值均达到了 88%以上。此外,我们发现使用无机碱亚硝酸钠可以高区域选择性合成1,2-硼化质子化产物。在优化条件下,发现含各类取代基的反应底物均可以较好收率生成相应目标产物。二.联烯丙基硼化合物用于Suzuki-Miyaura偶联反应研究:相比于其它类型的有机硼试剂,联烯丙基硼类化合物具有高反应活性及多反应位点等特点,但目前为止却未见文献报道其在各类偶联反应中的应用。我们使用上述研究所得的联烯丙基硼类产物作为原料,首次研究了其在Suzuki-Miyaura偶联反应中的反应模式。通过对钯催化剂、配体以及添加剂的选择,我们可以高区域选择性和高立体选择性地实现该类化合物的芳基化、烯丙基化及炔基化反应,实现了 1,3-共轭二烯类化合物的可控立体选择性构建三.含离去基团的共轭炔烯的亲核硅基化反应:我们选取具有多反应位点的共轭炔烯丙基氯代物作为原料,以硅硼试剂作为亲核硅源,在铜催化下,通过选择性引入位阻较大的双氮配体进行调控,分别实现了高区域选择性的SN2取代或SN2’取代反应,合成了相应的直链型和支链型烯丙基硅类产物。其中,由于SN2’型产物是含有手性中心的烯丙基/炔丙基硅化合物。通过手性配体的调控和选择,以及对其他反应条件的优化,可以较高的ee值得到目标产物。同时我们发现,原料的立体构型对目标产物的对映选择性影响较小,但是会明显影响SN2取代副产物的比例,(2)构型原料的使用有利于提高产物的区域选择性。此外,通过反应条件的筛选和优化发现,当使用钯催化剂时可以选择性通过SN2"反应途径生成联烯基硅产物。

周示好[7](2020)在《附子多糖中α—葡聚五糖重复片段及其多聚体的立体选择性合成》文中指出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疫苗被研发并应用于临床。新型疫苗安全性较传统疫苗有显着提升,但免疫原性却有所下降。佐剂的应用可增强疫苗的免疫效果。虽然疫苗佐剂的研发已取得长足进步,铝佐剂和MF59等多种佐剂已被FDA批准用于人用疫苗,但佐剂诱导的相关不良反应依然限制着疫苗佐剂的开发与应用,因此研发高效、低毒的理想疫苗佐剂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多糖是有机体必不可少的生物大分子,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多种中药来源多糖具有免疫促进作用,其中从中药附子中分离出的附子多糖为a-葡聚糖(α-glucan),其结构由五糖重复片段组成,主链为α-(1→6)连接,侧链为α-(1→3)连接。免疫学研究表明,附子多糖具有诱导淋巴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因子分泌和增加抗体产生等免疫促进作用,同时其毒性较低,因此附子多糖有望被开发为新型疫苗佐剂。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论文以附子多糖为研究对象,设计并合成一系列基于其α-葡聚五糖重复片段的寡糖分子,即五糖重复片段、二聚体、三聚体以及该五糖的二价、三价和四价“糖簇分子”。后期将进行免疫学活性测定,筛选活性较好的分子,分析构效关系,阐明作用机制,希望能为糖类佐剂的开发提供新思路。本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第一章,概述人用疫苗佐剂的优缺点和作用机理,期望为佐剂的研究提供新方向。重点论述中药多糖特别是α-glucan分子的免疫增强作用,为糖类疫苗佐剂的研发提供理论支撑。在此基础上,我们以附子多糖为研究对象,提出本课题的依据、目标和实验方案。第二章,附子多糖中α-葡聚五糖重复片段及其多聚体的立体选择性合成。利用本课题组发展的高效方法进行α-葡萄糖苷键的构建,该法的高立体选择性是基于多种因素之间的协同效应实现的,即使用条件优化的AgOTffTolSCl催化体系,结合糖基供体6-0-位酰基的远程参与作用或6-0-位大位阻基团的β-位屏蔽效应。(1)五糖重复片段的合成:全保护五糖采用[1+1+2+1+1]“一釜四步”糖苷化反应构建,以四步40%的产率得到单一 α-构型产物。随后通过三步脱保护反应脱除硅醚基、苯甲酰基、苄基和叠氮基,最终得到目标五糖重复片段。(2)二聚体-十糖的合成:首先尝试采用[5+5]汇聚式合成策略构建全保护十糖分子,反应浓度为20 mM时,以76%的产率得到立体选择性为α:β=1:1的混合产物,降低反应浓度为5mM后,产物立体选择性提高至α:β=5:1。实验结果表明,对于较大的糖基化供体与受体之间的偶联反应,立体选择性相对较差,同时,我们发现较低的反应浓度更有利于α-构型产物的生成。考虑到后续合成分子的复杂性,我们对十糖的合成进行进一步优化。利用供体还原端糖中α-(1→3)分支结构对α-立体选择性的促进作用,将合成策略调整为[4+6],最终以80%的产率得到单一 α-构型的全保护十糖,经上述三步脱保护反应得到二聚体-十糖。(3)三聚体-十五糖的合成:根据十糖合成路线的优化,我们采用[4+5+6]“一釜两步”糖苷化策略构建全保护十五糖,最终以两步60%的产率得到单一 α-构型的十五糖中间体,经上述三步脱保护反应得到三聚体-十五糖。“糖簇分子”是利用“Click反应”,以硫酸铜和抗坏血酸钠为催化体系,将糖基与含不同分支骨架进行偶联得到。以还原端为叠氮丙基的α-葡聚五糖为原料,全保护二价糖簇中间体可以77%的产率顺利得到,随后催化氢化脱除苄基,以82%的收率得到目标二价α-葡聚糖簇。使用相同条件构建体积更大的全保护三价糖簇时,产率极低,因此我们对反应溶剂和抗坏血酸钠的用量进行条件筛选,实验结果表明,以DCM-MeOH-H2O(v:v:v=3:3:1)为溶剂,且对于单个“Click反应”而言,每1.0当量炔基对应0.1当量的硫酸铜和0.5当量的抗坏血酸钠时,产率较高,最终以68%的收率得到全保护三价α-葡聚糖簇。最后,应用上述筛选的反应条件,以64%的产率得到全保护四价α-葡聚糖簇。三价和四价糖簇分子的脱保护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高崇[8](2020)在《酸功能化氨基醇类离子型催化剂催化环酮的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内酯类化合物是合成药物、染料和农药的重要中间体,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环内酯可以通过环酮类化合物发生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而得到。因此探究新型高效的环酮的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催化体系成为近些年来的研究热点。传统的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的氧化剂主要是过氧酸,但过氧酸具有副产物污染重、原子利用率低、高爆炸性等缺点,从绿色化学与原子经济性等方面考虑,以绿色低毒、副产物为水的H2O2取代过氧酸是发展的趋势。目前用于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的催化剂种类主要包括酸催化剂、配体化合物、水滑石类、过渡金属配合物和生物酶等。但催化剂的原料昂贵,合成过程较为复杂,对环酮的工艺反应条件要求苛刻,且环酮转化率普遍不高。生物酶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但是要维持生物酶的高活性对操作条件要求十分严格,无法做到工业化生产。因此探究绿色环保且成本低廉的高效催化剂,用于在温和反应条件下催化环酮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是首要任务。本文设计合成了三类酸功能化氨基醇类离子型催化剂应用于催化环酮的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分别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红外分析光谱(FT-IR)、热重分析(TG)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结构分析和热稳定性测试。本文的三个催化体系如下所述:(1)酸功能化氨基醇类离子液体催化环酮的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体系:以L-脯氨醇、L-亮氨醇、L-缬氨醇、L-苯丙氨醇等多种L-构型的氨基醇,与三氟甲烷磺酸、三氟乙酸、磷钨酸、磷钼酸等质子酸经过质子化反应一步合成酸功能化氨基醇类离子液体,并将其应用于催化环酮的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中。以2-庚基环戊酮为模板底物筛选出催化效果最好的催化剂为[Pro-H]H2PW12O40,经过控制变量唯一,逐个优化反应条件,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n(2-庚基环戊酮):n(催化剂):n(过氧化氢)=1:0.04:3,50℃,6 h,无溶剂,2-庚基环戊酮的转化率可达95.37%,δ-十二内酯的选择性为76.04%。催化剂[Pro-H]H2PW12O40连续循环使用6次后,其重量略微减少,这与后处理过程中催化剂存在分离损失有关,2-庚基环戊酮的转化率仍在90%以上,δ-十二内酯选择性仍能保持70%左右的水平。在最优工艺条件下,探究了[Pro-H]H2PW12O40催化其他环酮的反应活性,结果证明[Pro-H]H2PW12O40在环酮的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中具有良好的底物普适性。(2)磺酸化氨基醇类离子型催化剂催化环酮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体系:以L-脯氨醇、L-亮氨醇、L-缬氨醇、L-苯丙氨醇等多种L-构型的氨基醇,与1,3-丙磺酸内酯烷基化反应合成磺酸化氨基醇类中间体,再与一系列质子酸发生质子化反应生成磺酸化氨基醇类离子型催化剂,并将其用于催化环酮的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中,以2-庚基环戊酮为模板底物筛选出催化效果最好的催化剂为[Pro-ps]H2PW12O40,经过控制变量唯一,逐个优化反应条件,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n(2-庚基环戊酮):n(催化剂):n(过氧化氢)=1:0.03:4,40℃,8 h,无溶剂,2-庚基环戊酮的转化率可达98.19%,δ-十二内酯的选择性为82.84%。催化剂[Pro-ps]H2PW12O40连续循环使用5次后,其重量由起始的0.4650g减少到0.4482g,损失的质量分数为3.61%。2-庚基环戊酮的转化率仍在90%以上,δ-十二内酯选择性仍能保持80%左右的水平,由此看出该催化剂具备较好的重复使用性能和催化稳定性。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探究了催化剂[Pro-ps]H2PW12O40催化其他环酮的催化效果,结果证明其催化其他结构的环酮也具有较高活性。(3)金属掺杂的氨基醇杂多酸盐离子型催化剂催化环酮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体系:将具有Lewis酸性的金属离子Co2+、Ni2+、Hf4+、Zr4+和磺酸化的氨基醇阳离子Pro-ps、Leu-ps、Val-ps、Phe-ps共同作为磷钨酸根的抗衡离子,制备出一系列Br?nsted-Lewis双酸型氨基醇类离子型催化剂,并将其用于催化环酮的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中,以2-庚基环戊酮为模板底物筛选出催化效果最好的催化剂为Ni[Pro-ps]PW12O40,经过控制变量唯一,逐个优化反应条件(催化剂用量、氧化剂用量、温度、时间),得到最佳工艺条件:n(2-庚基环戊酮):n(催化剂):n(过氧化氢)=1:0.1:4,50℃,5 h,无溶剂,2-庚基环戊酮的转化率可达96.31%,δ-十二内酯的选择性为80.84%。催化剂Ni[Pro-ps]PW12O40连续循环使用7次后,2-庚基环戊酮的转化率仍在90%以上,δ-十二内酯选择性仍能保持80%左右的水平。催化剂Ni[Pro-ps]PW12O40在催化其他环酮方面也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效果,具有良好的底物普适性。在本文设计合成的三大类手性离子型催化剂催化环酮的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体系中,由于氨基醇类离子型催化剂具有适度的酸性和氧化性,对于催化环酮的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和底物普适性。本文为后续的不对称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黄心远[9](2020)在《酸性分子筛催化的有机重排反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重排反应即同一有机分子内的一个基团或原子从一个原子到另一个原子上的迁移过程,最终改变分子构架生成一个新分子。传统有机重排反应的催化剂主要是质子强酸与贵金属。酸性分子筛同时具备Br?nsted酸与Lewis酸,这种新兴的固体酸催化剂具有孔径明确的微介孔孔道,表面积很大,骨架结构稳定,而且一些具有催化活性的金属也可以交换导入晶体。这些结构性质使其成为有效的酸性催化剂与催化剂载体。本文以精细有机合成中应用广泛的Meyer-Schuster重排与频哪醇重排反应为研究对象,使用酸性分子筛作催化剂探究绿色催化体系下的重排反应,并进行一锅法反应。具体的研究工作如下:(1)具有不同孔道与酸性质的分子筛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水热法合成不同类型的酸性分子筛催化剂,并对其结构与酸性进行表征。从孔道结构来看MCM-41,SBA-15具有介孔分子筛的特点。USY、MCM-22和ZSM-35具有微孔分子筛的特点,其中分子筛MCM-41具有最大的外表面积。从酸性特征来看,USY、MCM-22和ZSM-35具有以Br?nsted酸为主的特点,MCM-41与SBA-15具有以Lewis酸为主的特点,其中分子筛MCM-41外表面酸性最强。(2)分子筛催化的Meyer-Schuster重排研究与应用使用不同类型酸性含铝分子筛在无溶剂条件下绿色催化炔丙醇的Meyer-Schuster重排反应,用于制备应用广泛的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通过结构与酸性表征探究不同类型分子筛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差异。通过控制变量法、化学法寻找中间体、高斯理论计算来探究反应机理。该催化体系对不同类型底物都有较高的反应收率,普适性良好,可以实现克级规模制备,催化剂循环四次产率未显着降低,有潜在工业价值。在此基础上,实现了Meyer-Schuster重排-亲核加成一锅法合成不饱和肟与Meyer-Schuster重排-[3+2]环化一锅法合成多取代二氢呋喃这两类串联反应。(3)USY分子筛催化频哪醇重排反应研究采用便宜易制的商业化USY分子筛作催化剂,在甲苯溶剂条件下催化频哪醇重排反应,以优异的选择性(主要为苯迁移产物)与较高收率得到不同类型的取代羰基化合物并实现了克级规模制备。催化剂循环五次,活性未发生明显改变,在工业上有潜在应用。在此基础上,以较好收率实现固-固频哪醇重排反应,固-固反应体系操作简便,不添加任何溶剂,对于分子筛绿色催化频哪醇重排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虞文杰[10](2020)在《功能化多孔芳香骨架的设计制备及对水体污染物吸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水污染问题日益严峻,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开发新型的吸附剂以高效去除水体中污染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多孔芳香骨架(PAFs)是一类有巨大应用前景的吸附剂材料,具有超高的比表面积、优异的物理化学稳定性以及独特的孔径结构,在去除水体污染物方面已展示出巨大的潜力。但是,PAFs在应用中存在以下问题:1)大部分的PAFs是粉末状聚合物,在应用中存在难以回收的问题;2)微孔结构的PAFs不利于分离去除尺寸较大的污染物;3)裸的PAFs骨架上缺少合适的官能团,影响其对污染物的吸附选择性。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从PAFs材料的功能化入手,通过合理的设计,制备功能化的PAFs,以实现:1)增强PAFs的可操作性;2)改善PAFs的孔结构,以增强其对大尺寸污染物的吸附性能;3)提高PAFs的吸附选择性。本文结合功能化单体的合成,采用Suzuki偶联反应,制备出一系列功能化的PAFs,系统地研究了其对酚类物质、有机染料污染物的吸附性能。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为了克服粉末状的PAFs难以回收利用的问题,在第一体系研究中,将磁性纳米颗粒的磁分离性能融入到PAFs材料中,通过一步Suzuki偶联反应制备了内置磁性纳米颗粒的PAF(Fe3O4-PAF),并通过FT-IR、TEM等手段对其进行详细的表征。Fe3O4-PAF显示出良好的操作性,并可通过磁分离的方式轻松回收。系统研究了Fe3O4-PAF对2,4-二氯苯酚(2,4-DCP)与双酚A(BPA)的吸附性能。Fe3O4-PAF展现出快吸附速度、高吸附效率以及高吸附容量。Fe3O4-PAF对2,4-DCP(0.1 mmol L-1)和BPA(0.1 mmol L-1)的拟二阶速率常数(k2)分别高达2.1 g mg-1 min-1和3.54 g mg-1 min-1。同时,Fe3O4-PAF对2,4-DCP和BPA的Langmuir最大吸附容量达到234.74 mg g-1和233.65 mg g-1。Fe3O4-PAF还显示出在极端的环境下良好的实用性。此外,Fe3O4-PAF还可以轻易再生并重复使用十次而没有明显的吸附效率损失。本研究提供了一个通用有效的方法用于改善PAFs的可操作性并拓展PAF基材料的实际应用。(2)为了改善PAFs的吸附选择性,在第二体系研究中,通过前驱体设计法,首先设计合成了2,5-二(二甲氨基)-1,4-苯二硼酸频哪醇酯(Di-Wulff boronate),通过与四(4-溴苯基)甲烷(TBPM)之间的Suzuki偶联反应制备具有二甲胺甲基修饰的PAF(PAF-CH2N(CH3)2),然后通过碘甲烷化制备阳离子化的PAF(PAF-CH2N(CH3)3I)。骨架中具有高密度且分布均匀的阳离子基团,并且拥有分级孔径结构,其对不同大小尺寸的阴离子型染料都显示出良好的吸附性能。PAF-CH2N(CH3)3I的分级孔径结构和高密度且分布均匀的阳离子基团赋予了其对阴离子型染料极强的亲和力,快速吸附速度、高吸附效率以及高吸附容量。PAF-CH2N(CH3)3I对甲基橙(MO)(50 mg L-1)与甲基蓝(a-MB)(50 mg L-1)的拟二阶速率常数k2分别高达4.28 g mg-1 min-1和1.38 g mg-1 min-1。同时材料对MO和a-MB的Langmuir最大吸附容量qmax,e达到690 mg g-1和476 mg g-1。此外,PAF-CH2N(CH3)3I的分级孔径结构也有利于其进行再生。再生的PAF-CH2N(CH3)3I即使在吸附-解吸十次后,仍然保持着近99%的起始吸附效率。这些优异的特性证明PAF-CH2N(CH3)3I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用于污水处理的吸附剂。(3)在第三体系研究中,我们结合前驱体设计与合成后修饰两种功能化策略成功制备出一种羧酸密集功能化的PAF,PAF-COOH。PAF-COOH中含有高密度均匀分布的羧基官能团且拥有丰富的介孔孔道分布,对阳离子型染料展现了极高的吸附选择性。PAF-COOH对pH很敏感,在高pH下吸附性能大幅提升。在pH=10时,PAF-COOH对酚藏花红(PSA)(200 mg L-1)与亚甲基蓝(b-MB)(200 mg L-1)的拟二阶速率常数k2分别为0.10 g mg-1 min-1与0.435 g mg-1 min-1。同时在该pH下PAF-COOH对PSA和b-MB的Langmuir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552.49 mg g-1和775.20 mg g-1。此外,PAF-COOH在重复吸附解吸PSA五次后没有明显的吸附效率损失。PAF-COOH这些优异的性质展现出其在处理水体污染物方面巨大的应用潜力。

二、分子筛吸附除水在二氯甲烷回收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子筛吸附除水在二氯甲烷回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低浓度正十二烷废气的净化回收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净化回收工艺
    1.1 净化回收工艺介绍
    1.2 气体检测仪器和方法
    1.3 试验与调试方案
        1.3.1 洗涤塔回收系统
        1.3.2 分子筛转轮吸附浓缩系统
        1.3.3 冷凝回收系统
2 净化回收工艺的应用效果分析
    2.1 洗涤塔系统回收效果分析
        2.1.1 冷凝温度对回收效率的影响
        2.1.2 洗涤液流量对回收效率的影响
    2.2 分子筛转轮吸附浓缩效果分析
        2.2.1 进气温度对回收效率的影响
        2.2.2 脱附温度对回收效率的影响
        2.2.3 转轮转速对回收效率的影响
    2.3 冷凝回收系统效果分析
3 工程应用情况
4 经济价值核算
5 结论

(2)D001大孔强酸树脂脱除二氯甲烷微量水的吸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 实验部分
    2.1 吸附剂和原料的准备
    2.2 实验方法
        2.2.1 离子交换树脂预处理
        2.2.2 静态吸附平衡实验
        2.2.3 动态吸附平衡实验
        2.2.4 穿透实验
    2.3 分析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吸附平衡数据
    3.2 动力学研究
        3.2.1 不同吸附温度下的吸附研究
        3.2.2 不同吸附浓度下吸附研究
    3.3 穿透实验吸附带和穿透曲线(见图3)
4 结论

(3)2-叔戊基蒽的制备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清单表
1 绪论
    1.1 前言
    1.2 2-叔戊基蒽醌的合成
        1.2.1 苯酐法
        1.2.2 金属催化法
        1.2.3 萘醌加成法
        1.2.4 2-叔戊基蒽氧化法
    1.3 2-烷基蒽的合成研究
        1.3.1 蒽的性质及应用
        1.3.2 2-叔戊基蒽的合成
        1.3.3 2-叔丁基蒽的合成
        1.3.4 2-异丙基蒽的合成
    1.4 芳烃烷基化催化剂
        1.4.1 固体超强酸
        1.4.2 分子筛
        1.4.3 分子筛的改性方法
    1.5 烷基转移反应研究
    1.6 蒽的烷基化反应产物的分离研究
    1.7 选题意义和本文研究内容
2 基于三氯化铝催化的2-叔戊基蒽制备过程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蒽的烷基化和烷基转移实验过程
        2.2.3 分析和表征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产物结构表征
        2.3.2 烷基化反应工艺优化
        2.3.3 烷基转移反应工艺优化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改性分子筛催化的2-叔戊基蒽制备过程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催化剂的制备
        3.2.3 分析和表征方法
        3.2.4 蒽的烷基化和烷基转移实验
        3.2.5 催化剂循环使用性能评价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酸改性分子筛催化烷基化反应
        3.3.2 负载型分子筛催化烷基化反应
        3.3.3 改性分子筛催化烷基转移反应
    3.4 本章小结
4 蒽的烷基化反应产物的分离方法探讨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2 实验过程
        4.2.3 选择性系数、萃取率和收率计算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固-液萃取过程萃取剂种类的影响
        4.3.2 固-液萃取中萃取剂用量的影响
        4.3.3 重结晶过程蒽含量的影响
        4.3.4 重结晶过程溶剂的影响
        4.3.5 蒽的烷基化产物分离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与科研成果

(4)两种肠道致病菌表面糖类抗原的全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绪论
    1.1 肠道微生物
    1.2 细菌表面多糖
    1.3 细菌表面糖类物质的医学应用
        1.3.1 基于天然提取糖类物质的疫苗
        1.3.2 合成寡糖疫苗
        1.3.3 糖芯片
    1.4 糖类物质的酶法和化学酶法合成
    1.5 糖类物质的化学合成
        1.5.1 保护基
        1.5.2 糖苷化反应
        1.5.3 影响糖苷键立体选择性的因素
        1.5.4 β-D-甘露糖苷键的合成
        1.5.5 β-D-鼠李糖苷键的合成
    1.6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6.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1.6.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鲍氏梭菌荚膜十八糖的全合成及免疫学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逆合成分析
        2.3.2 二糖砌块4的合成尝试
        2.3.3 二糖砌块7和1,2-顺式-β-D-鼠李糖苷32的合成
        2.3.4 二糖砌块11和1,2-顺式-β-D-鼠李糖苷45的合成
        2.3.5 利用二糖砌块7合成鲍氏梭菌荚膜六糖
        2.3.6 利用二糖砌块11合成鲍氏梭菌荚膜十八糖
        2.3.7 利用糖芯片技术筛选合成的寡/多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霍乱弧菌O100血清型O-抗原三糖的全合成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逆合成分析
        3.3.2 己酸砌块89的合成
        3.3.3 奎诺糖胺砌块90的合成
        3.3.4 D-岩藻糖砌块93的合成
        3.3.5 L-岩藻糖砌块94的合成
        3.3.6 霍乱弧菌O100血清型O-抗原三糖123的合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重要化合物的图谱
附录B:作者在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5)以2-甲基四氢呋喃为原料的N-乙基-2-氨甲基吡咯烷的三步工艺路线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3 理化性质
    1.4 应用市场
    1.5 合成工艺
        1.5.1 γ-丁内酯工艺
        1.5.2 四氢糠醇工艺
        1.5.3 2-糠醛工艺
        1.5.4 L-脯氨酸工艺
    1.6 2-甲基四氢呋喃用途与来源
    1.7 催化剂
        1.7.1 呋喃环胺化催化剂
        1.7.2 氨氧化催化剂
        1.7.3 加氢催化剂
    1.8 目的与方案
        1.8.1 研究目的
        1.8.2 方案的确定
    1.9 小结
第二章 实验与方法
    2.1 实验装置
        2.1.1 固定床装置
        2.1.2 高压釜式反应器
    2.2 催化剂制备的试剂与设备
        2.2.1 胺化反应
        2.2.2 氨氧化反应
        2.2.3 加氢反应
    2.3 催化剂制备过程
        2.3.1 胺化反应
        2.3.2 氨氧化反应
        2.3.3 加氢反应
    2.4 实验原理
        2.4.1 胺化反应
        2.4.2 氨氧化反应
        2.4.3 加氢反应
    2.5 实验过程
        2.5.1 胺化反应
        2.5.2 氨氧化反应
        2.5.3 加氢反应
    2.6 色谱分析方法
        2.6.1 色谱分析
        2.6.2 确定色谱分析方法
    2.7 产物的定量分析
        2.7.1 产物的定量分析方法
        2.7.2 注意事项
        2.7.3 指标计算
    2.8 催化剂表征方法
        2.8.1 X射线衍射(XRD)
        2.8.2 N_2吸附脱附
        2.8.3 NH_3-TPD表征
        2.8.4 O_2-TPD表征
    2.9 小结
第三章 胺化反应
    3.1 催化剂表征
        3.1.1 XRD表征
        3.1.2 N_2吸附脱附表征
    3.2 反应结果
    3.3 产物分离与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氨氧化反应
    4.1 催化剂表征
        4.1.1 XRD表征
        4.1.2 XRF表征
        4.1.3 N_2吸附脱附表征
        4.1.4 NH_3-TPD表征
        4.1.5 O_2-TPD表征
    4.2 反应结果
    4.3 小结
第五章 加氢反应
    5.1 反应结果
    5.2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6)铜催化共轭炔烯硼基化/硅基化反应及产物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由共轭炔烯构建联烯的方法
    1.1 构建联烯的常见方法
    1.2 用于构建联烯的共轭炔烯分类
    1.3 对共轭炔烯亲电加成构建联烯
    1.4 对共轭烯炔亲核加成构建联烯
    1.5 含离去基的共轭烯炔用于构建联烯
        1.5.1 炔丙位含离去基的共轭炔烯
        1.5.2 烯丙位含离去基的共轭炔烯
    1.6 对共轭炔烯自由基加成构建联烯
    1.7 共轭炔烯通过贵金属催化的加成反应构建联烯
    1.8 共轭炔烯通过其他方式构建联烯
    1.9 总结展望
    参考文献
第2章 铜催化三氟甲基取代的共辆炔烯选择性硼化质子化
    2.1 引言
        2.1.1 联烯丙基硼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2.1.2 高炔丙基硼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2.2 课题设计
    2.3 反应尝试与条件优化
        2.3.1 构建消旋联烯丙基硼的反应尝试与条件优化
        2.3.2 构建光学活性联烯丙基硼的反应尝试与条件优化
        2.3.3 构建高炔丙基硼的反应尝试与条件优化
    2.4 反应底物普适性探究
        2.4.1 构建消旋联烯丙基硼的反应底物普适性探究
        2.4.2 构建光学活性联烯丙基硼的反应底物普适性探究
        2.4.3 构建高炔丙基硼的反应底物普适性探究
    2.5 可能的反应机理
    2.6 克级反应及衍生化研究
    2.7 实验部分
        2.7.1 实验步骤
        A. 原料的制备
        B. 制备消旋联烯丙基硼的步骤
        C. 制备光学活性联烯丙基硼的步骤
        D. 制备高炔丙基硼的步骤
        E. 产物衍生化的步骤
        2.7.2 化合物的表征
    2.8 总结展望
    参考文献
第3章 联烯丙基硼在Suzuki-Miyaura反应中的应用
    3.1 引言
        3.1.1 联烯丙基硼化合物衍生化应用的研究
        3.1.2 合成1,3-共轭二烯的研究
    3.2 课题设计
    3.3 反应尝试与条件优化
        3.3.1 联烯丙基硼与芳基碘的偶联反应尝试与条件优化
        3.3.2 联烯丙基硼与烯丙基溴的偶联反应尝试与条件优化
        A. 构建(Z)构型偶联产物
        B. 构建(E)构型偶联产物
        3.3.3 联烯丙基硼与炔基溴的偶联反应尝试与条件优化
        A. 构建(E)构型偶联产物
        B. 构建(Z)构型偶联产物
    3.4 反应底物普适性探究
        3.4.1 联烯丙基硼与芳基碘的偶联反应底物普适性探究
        3.4.2 联烯丙基硼与烯丙基溴的偶联反应底物普适性探究
        3.4.3 联烯丙基硼与炔基溴的偶联反应底物普适性探究
    3.5 可能的反应机理
    3.6 实验部分
        3.6.1 实验步骤
        A. 联烯丙基硼与芳基碘的偶联反应的步骤
        B. 联烯丙基硼与烯丙基卤化物的偶联反应的步骤
        C. 联烯丙基硼与炔基溴的偶联反应的步骤
        3.6.2 化合物的表征
    3.7 总结展望
    参考文献
第4章 铜催化共轭炔烯丙基氯代物区域选择性硅基化
    4.1 引言
        4.1.1 烯丙位含离去基的共轭炔烯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4.1.2 硅基联烯的合成
    4.2 课题设计
    4.3 反应尝试与条件优化
        4.3.1 构建1,5-取代产物的反应尝试与条件优化
        4.3.2 构建1,3-取代产物的反应尝试与条件优化
        A. 构建消旋1,3-取代产物
        B. 构建光学活性1,3-取代产物
        4.3.3 构建1,1-取代产物的反应尝试与条件优化
    4.4 反应底物普适性探究
        4.4.1 构建消旋1,3-取代产物的底物普适性探究
    4.5 可能的反应机理
    4.6 实验部分
        4.6.1 实验步骤
        A. 原料的制备
        B. 制备1,5-取代产物的步骤
        C. 制备消旋1,3-取代产物的步骤
        D. 制备光学活性1,3-取代产物的步骤
        E. 制备1,1-取代产物的步骤
        4.6.2 化合物的表征
    4.7 总结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其他研究成果
化合物一览表

(7)附子多糖中α—葡聚五糖重复片段及其多聚体的立体选择性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人用疫苗佐剂的研究现状
        1.1.1 铝盐佐剂
        1.1.2 油乳佐剂
        1.1.3 脂质体佐剂
        1.1.4 AS系列佐剂
    1.2 疫苗佐剂机制阐述
        1.2.1 抗原存储库效应
        1.2.2 抗原提呈作用
        1.2.3 诱导CD8~+细胞毒性T细胞(CTL)应答
        1.2.4 激活炎性小体
        1.2.5 其他机理
    1.3 多糖在疫苗中的应用
        1.3.1 多糖蛋白结合疫苗
        1.3.2 多糖免疫增强活性
        1.3.3 “糖簇分子”的免疫原性
    1.4 α-葡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
    1.5 分支α-葡聚寡糖的合成
    1.6 课题的提出
第二章 附子多糖中α-葡聚五糖重复片段及其多聚体的立体选择性合成
    2.1 引言
    2.2 结果与讨论
        2.2.1 附子α-葡聚五糖重复片段的合成
        2.2.2 附子α-葡聚五糖二聚体-十糖的合成
        2.2.3 附子α-葡聚五糖三聚体-十五糖的合成
        2.2.4 二价、三价和四价糖簇的合成
    2.3 实验部分
        2.3.1 附子α-葡聚五糖重复片段(1)的合成
        2.3.2 附子α-葡聚五糖二聚体-十糖(2)的合成
        2.3.3 附子α-葡聚五糖三聚体-十五糖(3)的合成
        2.3.4 二价、三价和四价糖簇分子(4、37和38)的合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重要化合物的NMR图谱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酸功能化氨基醇类离子型催化剂催化环酮的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Baeyer-Villiger氧化重排反应简介
        1.1.1 Baeyer-Villiger重排氧化反应的发展史
        1.1.2 Baeyer-Villiger氧化重排反应的机理
        1.1.3 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的特点
        1.1.4 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的氧化剂
        1.1.5 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中的催化剂
    1.2 离子液体的研究进展
        1.2.1 离子液体简介
        1.2.2 离子液体的特点
        1.2.3 离子液体的应用
        1.2.4 杂多酸类离子液体简介
    1.3 选题背景及意义
2 酸功能化氨基醇类离子液体催化环酮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3 酸功能化氨基醇类离子液体的制备方法
    2.4 酸功能化氨基醇类离子液体的表征及性能测试方法
    2.5 酸功能化氨基醇类离子液体催化环酮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
        2.5.1 实验步骤
        2.5.2 气相色谱的调试工作
    2.6 结果与讨论
        2.6.1 酸功能化氨基醇类离子液体催化剂的表征
        2.6.2 酸功能化氨基醇类离子液体的催化活性
        2.6.3 最佳工艺条件的筛选
        2.6.4 催化剂的循环利用
        2.6.5 [Pro-H]H_2PW_(12_O_(40) 的底物适应性
        2.6.6 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机理
    2.7 本章小结
3 磺酸化氨基醇类离子型催化剂催化环酮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3 磺酸化氨基醇类离子型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3.4 磺酸化氨基醇类离子型催化剂的表征及性能测试方法
    3.5 磺酸化氨基醇类离子型催化剂催化环酮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
        3.5.1 实验步骤
        3.5.2 气相色谱的调试工作
    3.6 结果与讨论
        3.6.1 磺酸化氨基醇类离子型催化剂的表征
        3.6.2 磺酸化氨基醇类离子型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3.6.3 最佳工艺条件的筛选
        3.6.4 催化剂的循环利用
        3.6.5 [Pro-ps]H_2PW_(12)O_(40) 的底物适应性
    3.7 本章小结
4 金属掺杂的氨基醇杂多酸盐离子型催化剂催化环酮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与仪器
    4.3 金属掺杂的氨基醇杂多酸盐离子型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4.4 金属掺杂的氨基醇杂多酸盐离子型催化剂的表征及性能测试方法
    4.5 金属掺杂的氨基醇杂多酸盐离子型催化剂催化环酮的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
        4.5.1 实验步骤
        4.5.2 气相色谱的调试工作
    4.6 结果与讨论
        4.6.1 金属掺杂的氨基醇杂多酸盐离子型催化剂的表征
        4.6.2 金属掺杂的氨基醇杂多酸盐离子型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4.6.3 最佳工艺条件的筛选
        4.6.4 催化剂的循环利用
        4.6.5 Ni[Pro-ps]PW_(12)O_(40) 的底物适应性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9)酸性分子筛催化的有机重排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分子筛催化剂
        1.1.1 分子筛催化剂概述
        1.1.2 沸石分子筛的发展历程
        1.1.3 沸石分子筛的结构
        1.1.4 分子筛的催化作用
    1.2 Meyer-Schuster重排反应
        1.2.1 Meyer-Schuster重排反应简介
        1.2.2 Br?nsted酸在Meyer-Schuster重排反应中的应用
        1.2.3 Lewis酸在Meyer-Schuster重排反应中的应用
        1.2.4 过渡金属配合物在Meyer-Schuster重排反应中的应用
        1.2.5 Meyer-Schuster重排反应的应用
    1.3 Pinacol 重排反应
        1.3.1 Pinacol 重排反应简介
        1.3.2 频哪醇重排反应的进展
    1.4 研究意义与思路
第二章 酸性分子筛催化剂的合成与表征
    2.1 引言
    2.2 结果与讨论
        2.2.1 X射线粉末衍射
        2.2.2 N_2 物理吸附
        2.2.3 NH_3-TPD程序升温脱附
        2.2.4 吡啶红外吸附光谱
        2.2.5 三甲基吡啶红外吸附光谱
    2.3 本章小结
    2.4 实验部分
        2.4.1 主要化学原料和试剂
        2.4.2 酸性分子筛催化剂的制备
        2.4.3 催化剂的表征仪器和方法
第三章 酸性分子筛催化剂无溶剂催化Meyer-Schuster重排
    3.1 引言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无溶剂催化Meyer-Schuster重排
        3.2.2 有机溶剂催化Meyer-Schuster重排的比较
        3.2.3 底物普适性考察
        3.2.4 机理研究
        3.2.5 分子筛无溶剂催化Meyer-Schuster重排体系的应用
        3.2.6 反应放大与催化循环
    3.3 本章小结
    3.4 实验部分
        3.4.1 主要化学原料和试剂
        3.4.2 催化剂的催化实验
        3.4.3 文中涉及反应产物核磁数据
第四章 USY分子筛催化频哪醇重排的研究
    4.1 引言
    4.2 结果与讨论
        4.2.1 频哪醇重排反应的条件优化
        4.2.2 底物普适性考察
        4.2.3 机理研究
        4.2.4 反应放大与催化循环
        4.2.5 固-固频哪醇重排反应的比较
    4.3 本章小结
    4.4 实验部分
        4.4.1 主要化学原料和试剂
        4.4.2 催化剂的催化实验
        4.4.3 文中涉及反应产物核磁数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致谢

(10)功能化多孔芳香骨架的设计制备及对水体污染物吸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多孔材料的发展
    1.3 纯无机多孔材料—沸石分子筛
    1.4 有机-无机杂化多孔材料MOFs
    1.5 多孔有机材料
        1.5.1 超交联聚合物(HCPs)
        1.5.2 固有微孔聚合物(PIMs)
        1.5.3 共价有机骨架(COFs)
        1.5.4 共轭微孔聚合物(CMPs)
        1.5.5 共价三嗪骨架(CTFs)
        1.5.6 多孔芳香骨架(PAFs)
    1.6 多孔芳香骨架的应用
        1.6.1 气体吸附
        1.6.2 吸附有机小分子
        1.6.3 吸附金属离子
        1.6.4 催化
        1.6.5 去除水体污染物
    1.7 选题的意义
第二章 磁性多孔芳香骨架的设计制备用于快速高效去除水体中有机污染物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
        2.2.2 试剂
        2.2.3 表征方法
        2.2.4 Fe_3O_4-PAF的合成
        2.2.5 吸附动力学研究
        2.2.6 吸附等温线研究
        2.2.7 实际适用性研究
        2.2.8 再生与重复使用性
    2.3 结果与讨论
        2.3.1 Fe_3O_4-PAF的表征
        2.3.2 吸附动力学研究
        2.3.3 吸附等温线研究
        2.3.4 影响Fe_3O_4-PAF吸附能力的因素
        2.3.5 再生与重复使用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级孔径结构阳离子型多孔芳香骨架高效选择性去除水体中阴离子型染料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
        3.2.2 试剂
        3.2.3 仪器表征
        3.2.4 PAF-CH_2N(CH_3)_3I的合成
        3.2.5 吸附动力学研究
        3.2.6 吸附等温线研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双Wulff型苯硼酸酯的合成
        3.3.2 合成PAFs的表征
        3.3.3 吸附动力学研究
        3.3.4 吸附等温线研究
        3.3.5 再生与可重复使用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羧基功能化多孔芳香骨架高效选择性去除水体中阳离子型染料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
        4.2.2 试剂
        4.2.3 仪器表征
        4.2.4 PAF-COOH的合成
        4.2.5 吸附动力学研究
        4.2.6 吸附等温线研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模型反应产物表征
        4.3.2 合成PAFs的表征
        4.3.3 吸附等温线研究
        4.3.4 吸附动力学研究
        4.3.5 再生与可重复使用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四、分子筛吸附除水在二氯甲烷回收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低浓度正十二烷废气的净化回收效果分析[J]. 张红伟,贺俊梅. 浙江化工, 2022(01)
  • [2]D001大孔强酸树脂脱除二氯甲烷微量水的吸附研究[J]. 李培杰,田林,张春光,李政康. 天津化工, 2021(03)
  • [3]2-叔戊基蒽的制备过程研究[D]. 冯坤. 浙江大学, 2021(01)
  • [4]两种肠道致病菌表面糖类抗原的全合成研究[D]. 蔡军涛. 江南大学, 2020
  • [5]以2-甲基四氢呋喃为原料的N-乙基-2-氨甲基吡咯烷的三步工艺路线探索[D]. 周围.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20(06)
  • [6]铜催化共轭炔烯硼基化/硅基化反应及产物应用研究[D]. 杨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7]附子多糖中α—葡聚五糖重复片段及其多聚体的立体选择性合成[D]. 周示好. 山东大学, 2020(11)
  • [8]酸功能化氨基醇类离子型催化剂催化环酮的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研究[D]. 高崇. 青岛科技大学, 2020
  • [9]酸性分子筛催化的有机重排反应研究[D]. 黄心远.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10]功能化多孔芳香骨架的设计制备及对水体污染物吸附研究[D]. 虞文杰. 江苏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分子筛吸附除水在二氯甲烷回收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