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患儿血小板活化能力、血浆内皮素及血镁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偏头痛患儿血小板活化能力、血浆内皮素及血镁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一、小儿偏头痛血小板活化能力、血浆内皮素及血清镁水平变化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熊远香[1](2020)在《川芎嗪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血管内皮素-1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缺血性脑卒中(IS)是临床常见病及高发病,其发病机制与颈部血管内皮结构和功能受到破坏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发现内皮素-1(ET-1)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发展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因此ET-1与IS的关系及其拮抗剂对IS的治疗是目前研究热点,但中医药对缺血性脑卒中与ET-1研究较少。川芎嗪为活血化瘀类中药川芎的主要成分,具有保护内皮细胞、抗动脉粥样硬化等药理作用,临床上广泛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本文选用不同浓度的川芎嗪干预IS大鼠,观察大鼠血管内皮素-1、神经功能评分的变化,为临床川芎嗪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清洁级SD大鼠,雄性,体重(248.0±14.38)g,完全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组)10只,造模组30只,造模组分为生理盐水组(NS组),川芎嗪高剂量组(HT组),川芎嗪低剂量组(LT组)各10只。实验前将所有大鼠在中心实验室适应性饲养一周,自由摄食及饮水;一周后对造模组大鼠采用线栓法进行大脑中动脉栓塞造模,C组仅分离颈部动脉血管,而不插入栓线;造模后每天对大鼠进行称重,根据体重计算川芎嗪及生理盐水用量,分别对LT组与HT组给予腹腔注射川芎嗪注射液50 mg/(kg.d)、75mg/(kg.d),C组和NS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持续4周。各组大鼠造模和治疗后分别采用mNSS评分对大鼠神经功能进行评估;治疗2周和4周后对大鼠眼眶静脉丛采血,分离血清用ELISA试剂盒法检测ET-1含量。结果:1 大鼠mNSS神经功能评分的比较术后24小时评分,造模组神经功能评分均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组与HT组比较(P=0.63),NS组与LT组比较(P=0.44),LT组与HT组比较(P=0.1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大鼠缺血性脑卒中造模成功,具有可比性。术后4周神经功能评分,C组(0.20±0.42),NS组(10.80±1.14),LT组(9.80±0.63),HT组(7.20±1.03),LT组比NS组降低,HT组神经功能评分较LT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比低剂量组降低明显,川芎嗪可降低大鼠神经功能评分,高剂量效果更显着。2 大鼠血清ET-1水平比较(1)与假手术组比较,造模组大鼠ET-1含量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给药剂量间比较:LT组比NS组ET-1含量降低(P<0.05),HT比NS组显着降低(P<0.05),HT组显着低于LT组(P<0.05);川芎嗪可降低IS大鼠血清ET-1含量,且高剂量组优于低剂量组。(3)给药时间比较:与给药2周比较,4周后HT组、LT组大鼠血清ET-1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P=0.92)、NS组(P=0.32)变化无统计学差异,川芎嗪降低IS大鼠ET-1与给药时间相关。结论:川芎嗪可显着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血清ET-1含量,改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具有良好治疗效果。

孙玉[2](2019)在《右向左分流的有先兆偏头痛患者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内皮素含量的相关性》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在有先兆偏头痛发作期及发作间期和健康人群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及内皮素含量,探讨存在与不存在右向左分流的偏头痛患者间的区别与联系,通过临床分析探索偏头痛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85例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12月在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四科门诊确诊为“有先兆偏头痛”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57例,年龄18-55岁(34.64±9.21岁),入组均符合有先兆偏头痛诊断符合2013 IHS国际头痛分类第三版。对纳入实验的患者行颅内段血管彩色多普勒超超及发泡试验检查,根据检查结果确定患者有无右向左分流情况,将85例偏头痛患者分为存在RLS的偏头痛患者组(RLS组)及不存在RLS的偏头痛患者组(非RLS组),以发作开始后72小时为界,按照发病时间将患者分为发作期(A期)及发作间期(I期),同时选取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健康组,其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19-50岁(36.67±6.79岁)。测定所有入组者外周血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及内皮素的含量。结果:1.偏头痛患者组在发作期外周血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及内皮素的含量显着增高,且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2.偏头痛患者组在发作间期外周血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及内皮素的含量增高,且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在偏头痛发作间期,RLS组与健康组相比,外周血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及内皮素含量升高,两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在偏头痛发作间期,非RLS组与健康组相比,外周血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含量及内皮素含量升高,但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5.健康组(r=0.536,p<0.05)及RLS组、非RLS组偏头痛发作间期(r=0.706,p<0.05;r=0.495,p<0.05),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内皮素含量变化呈正相关。结论:1.本实验提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及内皮素水平变化与有先兆偏头痛的发作密切相关。2.右向左分流的有先兆偏头痛患者外周血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及内皮素在偏头痛发作间期升高。3.pearson相关性分析提示健康人与偏头痛发作间期的外周血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及内皮素存在着一定平衡关系,在偏头痛发作这种病理情况下,两者失去平衡。

张颖彬[3](2017)在《P选择素在偏头痛合并右向左分流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偏头痛(migraine)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原发性神经血管性疾病,疼痛常呈一侧或双侧搏动样中重度疼痛,常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伴随症状,少数患者发作前有视觉、感觉、偏瘫、脑干症状等先兆。偏头痛的全球发病率在5%-10%之间,我国统计的发病率约为9.3%。偏头痛的发作与精神心理因素、理化环境因素及体内分泌激素水平变化等有关。成年人中,女性与男性的患病率之比在3:1。偏头痛的起病时间通常在10-30岁之间,随着年龄的增加,偏头痛的患病率逐渐增高,到中青年达高峰,往后逐渐降低。偏头痛发作多有明显诱因,如月经来潮、进食红酒、巧克力、富含亚硝酸盐的食品,另有精神焦虑紧张、睡眠不够充足等,也有少部分患者没有找到确切诱因,头痛频繁发作,从而对偏头痛患者的心理、生活以及工作都造成很大影响。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0)约占所有循环系统右向左分流(right to left shunt,RLS)疾病的95%。卵圆孔未闭可在特殊情况下如大声咳嗽、潜水、胸腔占位等时使右心房血液中的微栓子、聚集的血小板所产生的高浓度的代谢物质如五羟色胺(5-HT)等不经过肺循环代谢而直接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进而引起一系列疾病如偏头痛、隐源性卒中的发生。目前的研究证实,血小板的活化水平增高、释放反应增强等现象普遍存在与偏头痛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且血小板活化能力、血小板与白细胞相互作用与偏头痛发作联系紧密。P选择素主要存在于血小板的α颗粒及内皮细胞Weibel-Palade小体上,是众多选择素家族成员之一,比较稳定且容易测定,是目前血小板活化的理想可靠分子标志物。相关的研究显示,P选择素与偏头痛有密切的相关性,推测可能的机制如下,P选择素可以促进血小板的聚集反应和释放反应,进而损伤内皮细胞,损伤的内皮下暴露的胶原蛋白进一步激发血小板的活性,进而促发一系列因子如5-HT、TXA2及Ca2+等释放,使血管收缩舒张功能紊乱从而导致偏头痛的发生。目前已有许多研究证实卵圆孔未闭与偏头痛联系密切,特别是中到大量右向左分流的卵圆孔未闭与偏头痛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偏头痛患者存在异常血小板活化状态,但针对偏头痛合并卵圆孔未闭患者血清中血小板活化水平尚未有相关研究报道,因此本研究通过检测偏头痛合并卵圆孔未闭患者血清中P选择素表达水平,间接反应血小板的活化水平,进一步探讨卵圆孔未闭及右向左分流与偏头痛之间的可能发病机制。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共纳入从2015年9月至2016年10月在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及住院的偏头痛且完成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tra nscranial Doppler,c-TCD)检查的患者95例,年龄在18-55岁之间,此中女性59例、男性36例,平均年龄33.07岁。健康对照组完成对比增强多普勒且结果为阴性者47例,其中女性27例、男性20例,年龄在19-5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1.9岁。所有入组的偏头痛患者均需满足以下条件:年龄15~60岁、TCD颞窗通透性良好、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头痛如药物使用过量性头痛、紧张性头痛、排除存在C反应蛋白水平异常的以及患有全身各系统疾病的人群、近三月未服用任何预防、治疗偏头痛的药物、非留体抗炎药、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人群。所有入组偏头痛患者根据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是否存在右向左分流(RLS)分为RLS组和非RLS组,然后将RLS组根据右向左分流量大小的不同分为小分流量R LS组、中分流量RLS组、大分流量RLS组三个亚组。抽取所有入组者的外周静脉血,对血清进行分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所有入组者血清中P选择素表达水平。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19.0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偏头痛组血清中P选择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差异显着;偏头痛合并右向左分流组患者血清中P选择素表达水平高于偏头痛不合并右向左分流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到大分流量RLS组患者血清P选择素表达水平与小分流量RLS组以及无分流量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小分流量组偏头痛患者血清P选择素表达水平与无分流量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1.P选择素在偏头痛合并卵圆孔未闭右向左分流尤其是中到大右向左分流患者血清中表达水平增高。2.血小板活化水平增高可能是卵圆孔未闭右向左分流导致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之一。

张波,李海波,吴惠兰,卢洪华,刘江涛,黄圆圆[4](2009)在《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与儿童偏头痛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与儿童偏头痛的关系。方法采用ABC-ELISA法检测偏头痛组、偏头痛病情控制组及健康对照组儿童可溶性P-选择素的水平、经颅多普勒(TCD)和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并进行P-选择素与血小板计数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偏头痛组患儿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病情控制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1.067,P<0.05);病情控制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D检测显示偏头痛组患儿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高于病情控制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08,P<0.05);血常规检查显示偏头痛组血小板计数高于病情控制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22,P<0.05);病情控制组患儿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降至正常,脑血管痉挛及血小板数升高的发生率均降至正常水平。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与血小板计数呈正相关(r=0.996,P<0.01)。结论儿童偏头痛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增高,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增高。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与血小板计数呈正相关。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可作为儿童偏头痛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价的指标之一。

陈勤[5](2009)在《少阳经穴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代谢组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采用基于核磁共振(NMR)的代谢组学(Metabonomics)方法。分别研究急性偏头痛大鼠模型电针治疗前后的血浆代谢谱图改变和无先兆偏头痛患者针刺治疗前后的血浆代谢谱图改变。通过比较少阳经特定穴与少阳经非穴电针治疗对急性偏头痛大鼠模型血浆1H-NMR谱图的影响、少阳经特定穴针刺治疗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血浆1H-NMR谱图的影响,探讨少阳经特定穴对偏头痛治疗作用的特异性及其内在生物机制。方法:1、5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偏头痛模型对照组、循经特定穴组、循经非穴组、正常对照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按CRISTINA方法皮下注射硝酸甘油(NTG)制作急性偏头痛大鼠模型。循经特定穴组以电针“外关”、“阳陵泉”作为治疗方法;循经非穴组以电针“少阳经非穴”作为治疗方法。运用1H-NMR技术获取急性偏头痛大鼠血浆1H-NMR谱图,运用模式识别技术对谱图进行分析,并进行组间比较。2、纳入无先兆偏头痛女性患者9名,毫针针刺角孙、外关、阳陵泉、丘墟连续治疗5天,运用1H-NMR技术获取无先兆偏头痛患者针刺治疗前后1H-NMR谱图,运用模式识别技术对谱图进行分析。比较无先兆偏头痛患者针刺治疗前后血浆1H-NMR谱图变化,并与健康女性血浆1H-NMR谱图进行比较。结果:1.硝酸甘油注射对大鼠体内的物质代谢有显着影响:与正常组比较,硝酸甘油诱导的偏头痛大鼠模型血浆中Lac(乳酸)、3-HB(β-羟丁酸)、Glucose(葡萄糖)、Glu/Gln(谷氨酸/谷氨酰胺)、Cre(肌酐)等物质含量升高;脂类(Lipid(脂类)、LDL/VLDL(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N-乙酰糖蛋白(Nac)、丙氨酸(Ala)含量下降;2.生理盐水组大鼠血浆内小分子代谢产物的种类和含量与正常组接近,与模型组存在明显差异;3.循经特定穴电针能够降低偏头痛大鼠异常升高的Lac、Glucose、Glu/Gln(谷氨酸/谷氨酰胺)含量,使其血浆水平向正常水平靠近;循经非穴电针也能降低偏头痛大鼠异常升高的Lac含量,但对Glucose、Glu/Gln没有调整作用;4.偏头痛患者与健康人比较,血浆Glu/Gln、Ala(丙氨酸)、UFA(不饱和脂肪酸),Cho(胆碱)、VLDL/LDL含量升高;血浆Lac、Glucose、Nac含量降低;5.经少阳经特定穴针刺治疗后,偏头痛患者体内的Glu/Gln、Nac、Oac、Ala等物质含量均向对照组靠近,针刺对Lac、Glucose以及脂类物质水平改善不明显。结论:1.硝酸甘油皮下注射所引起的血浆小分子物质变化可能与继发于血管扩张、神经源炎症和疼痛等反应。少阳经特定穴电针治疗对急性偏头痛大鼠血浆内小分子物质的改善作用优于少阳经非穴。少阳经特定穴对偏头痛状态下异常升高的血浆谷氨酸、葡萄糖水平具有调整作用,这种作用与少阳经非穴比较显示出特异性。2.无先兆偏头痛患者体内的高谷氨酸水平可能与无先兆偏头痛患者体内的痛觉敏感和血小板功能异常有关;少阳经特定穴针刺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体内的物质代谢具有良性调整作用。偏头痛患者体内的糖类、脂类物质水平是否与偏头痛存在必然联系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陈绍红[6](2007)在《天穹止痛胶囊防治偏头痛的药效学研究与机理探讨》文中认为偏头痛(migraine)是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WHO将重度偏头痛列为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慢性疾病之一。随着偏头痛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之势,世界各国因此而造成的医疗耗费和工作损失也相当可观。尽管现代医学治疗偏头痛的药物不断更新,但是这些药物或由于远期疗效不肯定,或由于存在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或由于价格比较昂贵等因素,严重影响了在我国的临床推广使用。因此,寻求安全有效的防治偏头痛药物,是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中药整体调节作用持久缓和,相对安全,这正是中药防治偏头痛的主要切入点。本课题旨在通过文献整理和实验研究,探讨中药防治偏头痛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合理、安全、有效地用药提供指导。这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社会负担均具有重要意义。1.文献研究查阅从秦汉时期到清代的古代中医学家对偏头痛的文献记载,检索2000-2007年发表在医学期刊上治疗偏头痛的最新临床报道,既系统全面地分析总结历代医家对偏头痛的名称、病因病机、证候分型、治则治法、处方用药的传统特色,又反映治疗偏头痛的时代用药特点,为进一步开展中医药防治偏头痛研究奠定文献基础,为寻找有效的防治偏头痛提供思路与方法。文献研究分析发现,偏头痛主要是由于风、瘀、痰、虚杂合而致,风邪侵袭、肝阳上扰、瘀血阻滞是基本病机特点。治疗方法常是数法联用,以祛风止痛、平肝熄风、搜风通络法、活血祛瘀为主。疏散外风药、平熄内风药、活血化瘀药等是治疗偏头痛的常用药物。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行血中之气,祛血中之风,走而不守”成为治疗偏头痛的第一要药。本课题以上述研究结果为基础,结合导师临床用药经验,针对风邪外袭、肝阳上扰、瘀血阻络所致的常见型偏头痛,以平肝息风、活血通络、祛风止痛为治则,挖掘地方特色药物资源,选取传统药物与专治神经性头痛的汉桃叶相结合,拟订治疗偏头痛的中药复方——天穹止痛胶囊。2.实验研究在全面检索国内外最新的有关偏头痛研究进展以及实验性偏头痛动物模型研究概况的基础上,进行以下实验研究内容:2.1基础药效研究2.1.1镇痛实验:采用小鼠热板实验和醋酸扭体实验,通过行为学反应观察天穹止痛胶囊的镇痛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天穹止痛胶囊能提高小鼠热板实验的痛阈值,延长小鼠腹腔注射醋酸所致扭体反应潜伏期,减少扭体次数,提示天穹止痛胶囊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2.1.2镇静实验:观察天穹止痛胶囊对正常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探讨其镇静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天穹止痛胶囊能够减少正常小鼠的自主活动数,提示其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利于改善偏头痛患者发病时的急躁情绪。2.2作用机制研究2.2.1对神经递质的影响:采用皮下注射硝酸甘油偏头痛大鼠模型,以高效液相法检测给药后脑组织中5-HT、NE、DA的含量。实验结果显示,天穹止痛胶囊可以升高脑组织中5-HT水平,但对NE、DA无明显影响,提示天穹止痛胶囊可能通过促进5-HT对血管收缩和痛觉调节作用,抑制偏头痛的发作。2.2.2对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采用皮下注射硝酸甘油偏头痛大鼠模型,以放免法检测给药后血浆中CGRP、ET的含量。实验结果显示,天穹止痛胶囊可以降低血浆中CGRP、ET水平,提示天穹止痛胶囊可以通过抑制CGRP介导的血管扩张及CGRP对ET收缩血管的抑制作用,有利于抑制神经源性炎症,对偏头痛起到防治作用。2.2.3对痛觉调节物质的影响:采用电刺激上矢状窦(SSS)硬脑膜偏头痛大鼠模型,以放免法检测给药后血浆中CGRP、SP、β-EP的含量。实验结果显示,天穹止痛胶囊可以降低血浆中CGRP、SP含量,升高β-EP含量,提示天穹止痛胶囊可以通过抑制伤害性刺激信息向中枢的传递过程,抑制偏头痛的发作。2.2.4对CGRP及其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采用电刺激上矢状窦(SSS)硬脑膜偏头痛大鼠模型,以RT-PCR方法检测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区CGRP及其受体复合物CRLR/RAMP1 mRNA的表达。实验结果显示,天穹止痛胶囊可以抑制PAG中CGRP mRNA、CRLRm RNA、RAMP1 mRNA的过多表达,并且CGPR表达与RAMP1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天穹止痛胶囊不仅可以抑制CGRP mRNA的过度表达,而且可以抑制其受体复合物CRLR/RAMP1 mRNA的过度表达,影响功能性CGRP的表达,发挥对疼痛信息传导的调节作用,抑制三叉神经节传入冲动的发放。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我们推测天穹止痛胶囊防治偏头痛的作用途径可能是:①抑制神经源性炎症反应产生的疼痛刺激。②调节致痛物质与镇痛物质的释放平衡,调节CGRP及其受体复合物mRNA的表达,抑制伤害性信息向中枢的传递过程。3.课题的创新性天穹止痛胶囊的组方是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传统药物与地方药物相结合而成。处方中的天麻、川芎等是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的传统用药;汉桃叶为广西常用药物,是治疗偏头痛的地方优势药物。这种组方思路有利于挖掘地方优势药材资源,丰富临床用药品种。电刺激SSS硬脑膜作为一种可行的、先进的偏头痛动物模型,已在偏头痛的实验研究中逐渐推广使用。但是该模型目前在国内外主要是用于探讨偏头痛产生的病理机制以及西药对偏头痛的治疗作用,尚未应用于探讨中药复方治疗偏头痛的作用途径,本课题首次将该模型引入中药复方防治偏头痛的实验研究中,进行了有意义的开创研究,并取得了相应结果。CGRP作为一种参与偏头痛病理过程的重要因子,在神经源性炎症反应和伤害性信息传递中发挥重要作用。其生物学效应不是通过结合单一受体实现,而是由受体复合物所介导,即CRLR与RAMP1组成的受体复合物与CGRP有高度亲和力,二者共同构建功能性的CGRP受体,目前防治偏头痛的药物尚未涉及相关内容的研究工作。本实验不仅探讨了天芎止痛胶囊对偏头痛动物模型CGRP的基因表达水平,还进一步探讨其受体复合物CRLR/RAMP1的基因表达水平,以及三者的相关性,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研究,并取得了相应结果。

吕爱敏,武丽华,纪恩美,周志莲,许福亮[7](2003)在《小儿偏头痛血小板活化能力、血浆内皮素及血清镁水平变化及意义》文中指出

王月华[8](2021)在《基于安神止痛理论的针药结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基于安神止痛理论的针药结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探讨该疗法治疗偏头痛可能的机制,为今后实验研究提供实践基础。方法将66例符合标准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针刺运用安神止痛针法,每日1次,1周5次,共针刺2周;中药采用头痛圣愈方加减,日1剂,早晚分服,1周5剂,共服用2周。对照组:西药治疗,服用苯甲酸利扎曲普坦胶囊(国药准字H20060352,生产单位:四川梓橦宫药业有限公司),1次/天,10mg/次,连续治疗10天。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痛指数的差异,以判定其临床疗效,并同时观察患者的血清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含量、偏头痛特异性生活品质量表(migraine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MSQ)、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ve scale,SDS)的评分变化情况。结果1.头痛指数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头痛指数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根据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痛指数的变化,进行疗效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1%,经秩和检验,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血清5-HT含量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5-HT含量均有所提高,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MSQ评分、SAS评分及SDS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SQ评分均有所提高,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均有所下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基于安神止痛理论的针药结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确切,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的头痛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2.基于安神止痛理论的针药结合治疗偏头痛,可以升高患者血清5-HT的含量,为探讨该疗法可能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实验室指标的支持。3.基于安神止痛理论的针药结合治疗偏头痛,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王萌萌[9](2019)在《基于蛋白质/代谢组学的耳穴综合疗法治疗偏头痛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耳穴综合疗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同时采用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研究耳穴综合疗法治疗偏头痛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进一步完善耳穴综合疗法对偏头痛的干预机制。方法:对耳穴综合疗法治疗偏头痛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分别应用蛋白质组学TMT(Tandem Mass Tag)技术和代谢组学UPLC-Q-Exactive MS/MS技术对偏头痛受试者治疗前、后的血浆进行对比检测,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技术(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进行蛋白验证。结果:(1)耳穴综合疗法可显着降低偏头痛患者头痛积分和VAS得分,有效缓解偏头痛,临床总有效率达93.33%,8周后随访,疗效稳定,复发率低。(2)蛋白质组学发现偏头痛患者较正常人有IL-6R、PF4、SOD1等14个显着上调蛋白,有SASH1、IGKV2-29、SELL等11个显着下调蛋白,富集到KEGG通路有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耳穴综合疗法治疗后SASH1、ZBED1显着上调,有IL-6R、YWHAE、NME2等12个显着下调蛋白,富集到KEGG通路有人巨细胞病毒感染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3)代谢组学发现偏头痛患者较正常人有L-赖氨酸、7-甲基黄嘌呤、3-甲基黄嘌呤等37个显着上调代谢物,多巴胺、酪胺、戊二酸盐等19个显着下调代谢物,富集到亚油酸代谢、咖啡因代谢等11条通路;耳穴综合疗法治疗后有L-天冬氨酸、L-酪氨酸、庚二酸盐等10个显着上调代谢物,L-赖氨酸、7-甲基黄嘌呤、3-甲基黄嘌呤等16个显着下调代谢物,富集到赖氨酸降解、苯丙氨酸代谢等8条代谢通路。结论:耳穴综合疗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确切,远期疗效稳定,值得推广应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SASH1、IL-6R、YWHAE等多个蛋白和L-酪氨酸、L-赖氨酸等代谢产物的参与相关,涉及到人巨细胞病毒感染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咖啡因代谢等多条信号传导通路的改变,为今后深入探究耳穴综合疗法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邵元欣[10](2018)在《血府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浆内皮素-1水平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初步评价其在无先兆偏头痛辨证治疗中的有效性及预防作用,以期为中医治疗无先兆偏头痛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本研究受试对象均取自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到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和住院诊疗的中医辨证属气滞血瘀型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0例,给予血府逐瘀汤;对照组30例,给予西比灵治疗,两组均观察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头痛程度、发作次数及中医证候积分等,评价两组各自疗效。同时在用药期间密切观察不良反应。结果:入组患者共60例,脱落1例,统计病例共59例,治疗组29例,对照组30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偏头痛患者经过治疗在头痛发作次数等临床症状上均有好转,其中治疗组的有效率93%,对照组的有效率80%,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对于病人中医症候的改善上,治疗组有效率96%,对照组有效率83%,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此外,对于降低偏头痛患者内皮素水平的治疗,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两组治疗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通过对疗效性及安全性指标的统计学分析,血府逐瘀汤与对照组药物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相比能显着改善患者头痛程度、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伴随症状;在改善中医症候方面,血府逐瘀汤能显着改善偏头痛患者的中医症候评分;血府逐瘀汤能显着降低气滞血瘀型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血浆内皮素水平。综上说明,血府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无先兆偏头痛疗效显着且安全可靠。

二、小儿偏头痛血小板活化能力、血浆内皮素及血清镁水平变化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儿偏头痛血小板活化能力、血浆内皮素及血清镁水平变化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川芎嗪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血管内皮素-1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第1章 文献研究
    1.1 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1.1.1 缺血性脑卒中的危害
        1.1.2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
        1.1.3 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病因病机
        1.1.4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1.2 川芎嗪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1.2.1 川芎嗪的作用
        1.2.2 川芎嗪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1.2.3 川芎嗪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1.2.4 川芎嗪保护内皮细胞作用
        1.2.5 川芎嗪抗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
        1.2.6 川芎嗪抑制炎症因子作用
        1.2.7 川芎嗪对脑和神经保护作用
        1.2.8 川芎嗪抗凝作用
        1.2.9 川芎嗪抗氧化作用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3 实验内容
        2.3.1 实验方法
        2.3.2 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建立
        2.3.3 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2.3.4 ELISA检测血清ET-1
    2.4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大鼠mNSS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3.2 大鼠血清ET-1比较
第4章 讨论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2)右向左分流的有先兆偏头痛患者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内皮素含量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英文缩写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附图

(3)P选择素在偏头痛合并右向左分流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 前言
(二) 研究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入选对象
        1.2 入选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研究对象分组
    2. 研究方法
        2.1 基本资料收集
        2.2 研究设备
        2.3 实验方法
    3. 统计分析
(三) 结果
    1. 一般资料统计
        1.1 偏头痛组一般资料统计
        1.2 偏头痛组临床特征资料统计
        1.3 偏头痛组与对照组资料比较
    2. 先兆偏头痛组与无先兆偏头痛分流量比较
    3. 血清中P选择素表达水平比较
        3.1 偏头痛组与对照组P选择素水平比较
        3.2 偏头痛合并右向左分流组间P选择素水平比较
        3.3 偏头痛合并右向左分流有无先兆P选择素比较
(四) 讨论
(五) 结论
(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4)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与儿童偏头痛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可溶性P-选择素的测定[3]
        1.2.2 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1.2.3 血小板计数检查
        1.2.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各组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
    2.2 偏头痛组及病情控制组TCD检查结果
    2.3 各组血小板计数
    2.4 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与血小板计数的相关性
3 讨论

(5)少阳经穴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少阳经针刺对急性偏头痛大鼠模型血浆~1H-NMR代谢谱图的影响
    1 引言
    2 实验材料
        2.1 实验动物
        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2.1 主要试剂
        2.2.2 实验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动物分组
        3.2 模型制作
        3.2.1 急性偏头痛大鼠模型制作
        3.2.2 生理盐水组及正常对照组模型制作
        3.3 分组治疗
        3.3.1 腧穴选择
        3.3.2 治疗方法
    4 样本采集和指标检测
        4.1 行为学观察
        4.2 样本采集和血浆NMR代谢谱图检测
        4.2.1 样本采集
        4.2.2 样品预处理
        4.2.3 实验谱图采集
        4.3. 数据处理及分析
        4.3.1 模式识别分析
        4.3.2 一般资料统计
    5 结果
        5.1 行为学观察和基线分析
        5.1.1 行为学观察
        5.1.2 基线分析
        5.2 血浆CPMG实验核磁谱图的整体变化及主成分分析
        5.3 正常组、生理盐水组与模型组血浆CPMG实验核磁谱图的主成分分析
        5.3.1 正常组与模型组血浆CPMG实验核磁谱图的主成分分析
        5.3.2 正常组与生理盐水组血浆CPMG实验核磁谱图的主成分分析
        5.3.3 生理盐水组与模型组血浆CPMG实验核磁谱图的主成分分析
        5.3.4 正常组、生理盐水组、模型组血浆CPMG实验核磁谱图比较结果
        5.4 循经特定穴组、循经非穴组与模型组血浆CPMG实验核磁谱图的主成分分析
        5.4.1 循经特定穴组与模型组血浆CPMG实验核磁谱图主成分分析
        5.4.2 循经非穴组与模型组血浆CPMG实验核磁谱图的主成分分析
        5.4.3 循经特定穴组、循经非穴组与模型组血浆CPMG实验核磁谱图比较结果
        5.5 循经特定穴组、循经非穴组与生理盐水组血浆CPMG实验核磁谱图的主成分分析
        5.5.1 循经特定穴组与生理盐水组血浆CPMG实验核磁谱图的主成分分析
        5.5.2 循经非穴组与生理盐水组血浆CPMG实验核磁谱图的主成分分析
        5.5.3 循经特定穴组、循经非穴组与生理盐水组血浆CPMG实验核磁谱图比较结果
        5.6 血浆LED实验核磁谱图的整体变化及主成分分析
        5.7 正常组、生理盐水组与模型组血浆LED实验核磁谱图的主成分分析
        5.7.1 正常组与模型组血浆LED实验核磁谱图的主成分分析
        5.7.2 正常组与生理盐水组血浆LED实验核磁谱图的主成分分析
        5.7.3 生理盐水组与模型组血浆LED实验核磁谱图的主成分分析
        5.7.4 正常组、生理盐水组与模型组血浆LED实验核磁谱图比较结果
        5.8 循经特定穴组、循经非穴组与模型组血浆LED实验核磁谱图的主成分分析
        5.8.1 循经特定穴组与模型组血浆LED实验核磁谱图的主成分分析
        5.8.2 循经非穴组与模型组血浆LED实验核磁谱图的主成分分析
        5.8.3 循经特定穴组、循经非穴组与模型组血浆LED实验核磁谱图比较结果
        5.9 循经特定穴组、循经非穴组与生理盐水组血浆LED实验核磁谱图的主成分分析
        5.9.1 循经特定穴组与生理盐水组血浆LED实验核磁谱图的主成分分析
        5.9.2 循经非穴组与生理盐水组血浆LED实验核磁谱图的主成分分析
        5.9.3 循经特定穴组、循经非穴组与生理盐水组血浆LED实验核磁谱图比较结果
    6 小结
    7 讨论
        7.1 研究对象的选择
        7.1.1 偏头痛动物模型的选择
        7.1.2 关于硝酸甘油诱导的急性偏头痛大鼠模型
        7.1.3 模型和对照组的建立
        7.2 研究方案的制定
        7.2.1 代谢组学技术方法与研究策略
        7.2.2 代谢组学分析技术的选择
        7.2.3 代谢组学的生物分析策略
        7.2.4 代谢组学的数据分析策略
        7.3 研究方案的制定
        7.3.1 穴位的选择
        7.3.2 刺灸方法的选择
        7.3.3 针刺治疗时间和血浆样本采集时间的设置
        7.4 硝酸甘油对SD大鼠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7.4.1 硝酸甘油对SD大鼠的行为学影响
        7.4.2 硝酸甘油对SD大鼠血浆~1H-NMR代谢谱图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7.5 电针对急性偏头痛大鼠模型的影响
        7.5.1 电针对急性偏头痛大鼠模型的行为学影响
        7.5.2 电针对急性偏头痛大鼠模型血浆~1H-NMR代谢谱图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7.5.3 少阳经特定穴与少阳经非穴对急性偏头痛大鼠模型的影响
第二部分 少阳经穴针刺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血浆~1H-NMR代谢谱图的影响
    1 引言
    2 实验材料
        2.1 主要试剂
        2.2 主要仪器
    3 研究对象
        3.1 受试者来源
        3.2 受试者选择
        3.3 无先兆偏头痛的诊断标准
        3.4 纳入标准
        3.5 排除标准
        3.6 实验中止标准
    4 实验方法
        4.1 样本量
        4.2 实验分组
        4.3 针刺治疗
        4.3.1 腧穴选择
        4.3.2 腧穴定位与操作
        4.4 混杂因素控制
        4.4.1 合并用药规定
        4.4.2 代谢影响因素控制
    5 样本采集和指标检测
        5.1 血浆样本采集
        5.2 样品预处理
        5.3 实验谱图采集
        5.4. 数据处理及分析
        5.4.1 基线分析
        5.4.2 模式识别分析
    6 结果
        6.1 研究对象
        6.1.1 一般情况基线分析
        6.2 血浆~1H-NMR-CPMG实验
        6.2.1 血浆~1H-NMR-CPMG实验核磁谱图的整体变化及主成分分析
        6.2.2 正常对照组与偏头痛患者治疗前血浆CPMG实验核磁谱图的主成分分析
        6.2.3 正常对照组与偏头痛患者治疗后血浆CPMG实验核磁谱图的主成分分析
        6.2.4 偏头痛患者治疗前、后血浆CPMG实验核磁谱图的主成分分析
        6.3 血浆~1H-NMR-LED实验
        6.3.1 血浆~1H-NMR-LED实验核磁谱图的整体变化及主成分分析
        6.3.2 正常对照组与偏头痛患者治疗前血浆LED实验核磁谱图的主成分分析
        6.3.3 正常对照组与偏头痛患者治疗后血浆LED实验核磁谱图的主成分分析
        6.3.4 偏头痛患者治疗前、后血浆LED实验核磁谱图的主成分分析
    7 小结
    8 讨论
        8.1 研究对象的选择
        8.1.2 疾病亚型的选择
        8.1.3 代谢组学研究对象的选择
        8.2 研究方案的制定
        8.2.1 穴位的选择
        8.2.2 刺灸方法的选择
        8.2.3 标本采集时间的选择
        8.3 中西医对偏头痛发病机制的认识
        8.3.1 中医对偏头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8.3.2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8.4 针灸疗法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
        8.5 少阳经特定穴针刺对偏头痛的影响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一
综述二
综述三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6)天穹止痛胶囊防治偏头痛的药效学研究与机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上篇 研究内容
    综述一 中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实验性偏头痛动物模型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综述四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偏头痛
        参考文献
下篇 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 天穹止痛胶囊的组方与相关药物研究
         1. 天穹止痛胶囊的配方分析
        2. 方中相关药物的现代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天穹止痛胶囊的药效学研究与作用机制探讨
        前言
        第一章 基础药效学研究
        第一节 天穹止痛胶囊的镇痛作用
        实验一 天穹止痛胶囊对热板法所致小鼠疼痛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实验二 天穹止痛胶囊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节 天穹止痛胶囊的镇静作用
        实验三 天穹止痛胶囊对正常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章 作用机制探讨
        实验一 天穹止痛胶囊对皮下注射NTG 偏头痛大鼠模型脑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天穹止痛胶囊对皮下注射NTG 偏头痛大鼠模型血浆中CGRP、ET 含量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天穹止痛胶囊对电刺激大鼠SSS 硬脑膜偏头痛模型血浆中CGRP、SP 和β-EP 含量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天穹止痛胶囊对电刺激大鼠SSS 硬脑膜偏头痛模型PAG 区CGRP 及其受体mRNA 表达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

(7)小儿偏头痛血小板活化能力、血浆内皮素及血清镁水平变化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测定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血小板活化能力与小儿偏头痛的关系
    3.2 血清Mg2+及ET与小儿偏头痛的关系

(8)基于安神止痛理论的针药结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缩略词表
前言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4.讨论
5.不足与展望
6.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综述 偏头痛的中医疗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B:西医诊断标准
    附录C:中医诊断标准
    附录D:疗效判定标准
    附录E:MSQ评分
    附录F:SAS评分
    附录G:SDS评分
    附录H:知情同意书
致谢
作者简介

(9)基于蛋白质/代谢组学的耳穴综合疗法治疗偏头痛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背景
    1 中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1.1 病名溯源
        1.2 病因病机
        1.3 治疗现状
    2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调查
        2.2 病因
        2.3 发病机制
        2.4 治疗现状
    3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应用
        3.1 基础研究
        3.2 临床应用研究
    4 代谢组学的研究应用
        4.1 基础研究
        4.2 临床应用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信息采集
        2.2 干预措施
        2.3 疗效观察
        2.4 疗效评定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临床信息
        3.2 偏头痛积分量表和VAS值情况
        3.3 临床疗效
    4 讨论
        4.1 临床信息
        4.2 耳穴综合疗法治疗偏头痛的研究基础
        4.3 临床疗效分析
第三部分 基于TMT技术的耳穴综合疗法治疗偏头痛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2 样本采集和分组
        1.3 样品制备和质控
        1.4 蛋白质组学检测
    2 结果
        2.1 差异蛋白筛选结果
        2.2 GO分析
        2.3 KEGG通路分析
    3 蛋白验证
        3.1 仪器和试剂
        3.2 操作步骤
        3.3 蛋白验证结果
    4 讨论
第四部分 基于UPLC-Q-Exactive MS/MS技术的耳穴综合疗法治疗偏头痛的代谢组学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耗材和试剂
        1.2 样本前处理
        1.3 色谱和质谱条件
        1.4 数据质量评估
        1.5 数据处理和多变量分析
    2 结果
        2.1 总离子流图
        2.2 数据质量控制
        2.3 主成分分析
        2.4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2.5 差异代谢物筛选
        2.6 代谢通路鉴定结果
    3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10)血府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研究方法
        2.1 临床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内容
        2.4 疗效性评分方法
        2.5 疗效评价标准
        2.6 安全性评价标准
        2.7 统计学处理
    3.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两组疗效比较
        3.3 安全性观察结果
讨论
    1.偏头痛的西医发病机制
    2.内皮素在偏头痛发生中的调节作用
    3.偏头痛的西医治疗
    4.中医对偏头痛病名及特点的认识
    5.本课题对偏头痛病因病机的认识及论治
        5.1 对气滞血瘀型偏头痛病因病机的探讨
        5.2 血府逐瘀汤是治疗气滞血瘀型偏头痛的有效方剂
    6.疗效机制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偏头痛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中医对偏头痛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1 中医对偏头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中医对偏头痛治疗的研究进展
    2.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2.1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2.2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疼痛程度量表
    附录2:气滞血瘀型无先兆偏头痛中医症候评分量表
    附录3:头痛临床症状评分表
致谢
附件

四、小儿偏头痛血小板活化能力、血浆内皮素及血清镁水平变化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川芎嗪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血管内皮素-1的干预研究[D]. 熊远香.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2]右向左分流的有先兆偏头痛患者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内皮素含量的相关性[D]. 孙玉. 佳木斯大学, 2019(03)
  • [3]P选择素在偏头痛合并右向左分流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研究[D]. 张颖彬. 大连医科大学, 2017(01)
  • [4]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与儿童偏头痛关系的研究[J]. 张波,李海波,吴惠兰,卢洪华,刘江涛,黄圆圆. 临床儿科杂志, 2009(11)
  • [5]少阳经穴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代谢组学研究[D]. 陈勤.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9(02)
  • [6]天穹止痛胶囊防治偏头痛的药效学研究与机理探讨[D]. 陈绍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7]小儿偏头痛血小板活化能力、血浆内皮素及血清镁水平变化及意义[J]. 吕爱敏,武丽华,纪恩美,周志莲,许福亮. 山东医药, 2003(01)
  • [8]基于安神止痛理论的针药结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D]. 王月华.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9]基于蛋白质/代谢组学的耳穴综合疗法治疗偏头痛的机制研究[D]. 王萌萌.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5)
  • [10]血府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研究[D]. 邵元欣.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偏头痛患儿血小板活化能力、血浆内皮素及血镁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