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硫铜酞菁共振光散射法测定人血清白蛋白

四硫铜酞菁共振光散射法测定人血清白蛋白

一、四磺基铜酞菁共振光散射法测定人血清白蛋白(论文文献综述)

白珊[1](2012)在《基于荧光/共振光散射法检测BSA/CTMAB》文中研究指明牛血清白蛋白(BSA)因其结构与人血清白蛋白十分相似,对牛血清白蛋白的测定进而应用于人血清白蛋白的研究是常见的研究方法。本文利用BSA在紫外灯照射条件下,溶液发生光致交联自缔合效应,基于此性质建立了一种运用共振光散射(RLS)技术定量测定BSA的方法;我们还研究了变色酸2R与BSA作用后形成复合分子,形成的复合物可猝灭变色酸2R-银纳米粒子体系的荧光强度,基于此性质建立了一种运用荧光分光光度技术定量测定BSA的方法;此外,我们研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MAB)与银纳米粒子结合后形成较大的聚集体,导致体系的RLS强度显着增加,基于此性质建立了一种运用RLS共振光散射技术定量测定CTMAB的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紫外灯照射BSA溶液,在一定浓度的BSA条件下,可形聚集体。且RLS信号在BSA浓度为0.5-10mg/L的范围内呈线性增强;并发现DNA与BSA共同作用时,RLS强度增强幅度增加,检测BSA的灵敏度更高,测定BSA的线性范围为:0.05-10mg/L,检出限可达0.01mg/L。将该法简单、快速。②利用BSA能猝灭变色酸2R-银纳米粒子体系的荧光强度,且其荧光猝灭程度与BSA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相关。线性范围为:0.02-1.00mg/L,检出限为:0.26μg/L。③CTMAB与银纳米粒子作用生成的不溶性物质,使体系的共振光散射强度增强。其增强程度与CTMAB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相关。线性范围为5.0×10-9-1.0×10-7mol/L,检出限为4.9×10-9mol/L。

吴立航[2](2010)在《光散射光谱法测定蛋白质和表面活性剂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主要应用光散射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光谱法对蛋白质及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进行了定量分析,并系统研究了蛋白质与盐析物质、蛋白质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以及氯金酸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共振光散射技术对蛋白质进行了定量分析。着重研究了以盐析类物质及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为探针的共振光散射技术对蛋白质的测定,提出了两种测定蛋白质的共振光散射方法:(1)以盐析类物质硫酸铵为共振光散射探针,用于牛血清白蛋白、人血清白蛋白及卵清蛋白等三种蛋白质的测定;(2)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BS为共振光散射探针,并分别以β巯基乙醇(βME)和二硫苏糖醇为强还原剂,测定了牛血清白蛋白。详细研究了各探针物质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解释了β巯基乙醇(βME)和二硫苏糖醇作为强还原剂的作用,揭示了共振光散射强度增强的原因。同时利用氯金酸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之间的离子缔合作用,提出了一种新的测定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光散射方法。详细探讨了离子缔合作用发生的可能机理,揭示了体系光散射强度增加的原因。考察了上述三种光散射体系的各种实验条件对反应的影响,并分别将方法用于实际样品的测量,所得结果证实了方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李杨[3](2010)在《分子光谱法测定核酸和药物的新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子光谱法是利用测定物质光谱特征(反射、透射、吸收或发射、散射辐射的波长和强度)而建立的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它是测定和鉴别分子结构的重要研究手段,曾是分子轨道理论发展和实验的基础。分子光谱根据吸收电磁波的范围不同,可分为远红外光谱、红外光谱及紫外、可见光谱等。根据电磁波的发射方式可为分子荧光、磷光和散射光谱等。本文研究和发展了用分子光谱法测定长春地辛、巯嘌呤及核酸的新体系和新方法。重点研究测定对象与金属离子或卤代荧光素染料之间相互作用的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共振瑞利散射光谱的特征,适宜的反应条件和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分析应用,并初步探讨了RRS光谱变化的反应机理。本文在重庆市教委科技项目(KJ081306)资助下,研究分子光谱分析技术的某些新的分析应用:1、研究利用吸收、荧光、共振散射光谱技术测定长春地辛的新方法,以及长春地辛与磷钨杂多酸的相互作用,比较方法的灵敏度,并拓展其分析应用领域.2、研究金属离子与巯嘌呤的相互作用以及巯嘌呤的金属螯合物与核酸的反应,并发展了用RRS法测定巯嘌呤和核酸的新方法。1.分子光谱法研究长春地辛与卤代荧光素染料的相互作用及其分析应用1.1长春地辛与赤鲜红的吸收、荧光和共振瑞利散射光谱研究及其分析应用在pH 2.7的BR缓冲溶液中,长春地辛与赤鲜红相互作用形成离子缔合物,导致其吸收光谱的变化,荧光光谱猝灭,以及共振瑞利散射(RRS)光谱显着增强。其吸收峰位于520 nm,荧光峰的最大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分别位于523 nm和551nm,最大RRS峰位于325 nm;且吸光度增加、荧光光谱猝灭程度以及散射光谱增强程度均与长春地辛浓度增加呈线性关系,其线性范围分别为:0.8-4.0μg·mL-1、0.2~3.0μg·mL-1、0.08-2.0μg·mL-1、检出限分别为:0.120μg·mL-1、0.072μg·mL-1、0.019μg·mL-1。据此可建立分析测定痕量长春地辛的新方法,将共振瑞利散射法用于尿样中长春地辛含量的快速测定,结果满意。文中对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1.2虎红褪色分光光度法测定长春地辛在pH 4.0的BR缓冲溶液中,长春地辛(VDS)与虎红染料(RB)的相互作用导致吸收光谱的变化,在波长546 nm处产生明显的褪色反应。褪色反应在0.5-6.0μg·ml-1浓度范围内遵循比尔定律,检出限可达0.29μg·mL-1。本文主要研究了褪色反应的吸收光谱特征、适宜的反应条件及影响因素,考察了共存物质的影响,表明方法有较好的选择性。方法可用于尿样中长春地辛的定量测定。2.长春地辛与磷钨杂多酸的共振散射光谱和共振非线性散射光谱研究及其分析应用在0.2mol/L的盐酸介质中,长春地辛(VDS)与磷钨杂多酸(PW)生成离子缔合物,导致其共振瑞利散射(RRS)、以及二级散射(SOS)和倍频散射(FDS)非线性散射的光谱显着增强。其最大RRS,SOS和FDS波长分别位于308 nm,564nm和390 nm处。在一定范围内其散射光谱增强程度(ΔI)与长春地辛的浓度呈线性关系,方法对于VDS的线性范围和检出限分别为0.08-2.0μg/mL和7.0 ng/mL(RRS法)、0.08-2.5μg/mL和14 ng/mL(SOS法)、0.08-2.5μg/mL和11 ng/mL(FDS法)。其中以测定VDS灵敏度最高的RRS法为例,研究了RRS法的适宜反应条件和影响因素,考察一些共存物质的影响,表明方法有良好的选择性。据此建立了一种灵敏、简便、快速测定VDS的新方法,并用于人血清、尿样中VDS的定量测定。3.钯(Ⅱ)离子与巯嘌呤相互作用的共振瑞利散射光谱及其分析应用在pH 4.8左右的BR缓冲溶液中,金属离子Pd2+与巯嘌呤反应形成稳定配合物,其物质的量之比为1:1,同时引起共振瑞利散射(RRS)的显着增强,并出现新的RRS光谱。Pd2+与药物的反应产物具有较宽的散射峰,选取400 nm处为测定波长。在一定范围内散射增强(ΔI)与药物的浓度成正比,线性范围分别是0.05-3.6μg·mL-1。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检出限(3σ)分别为17.0 ng·mL-1。据此建立的分析方法有较好的选择性,可用于血清、尿样中巯嘌呤的测定,能获得较满意的结果。4.铜(Ⅱ)-巯嘌呤与核酸体系的RRS光谱研究在pH 4.6-4.9的B-R缓冲溶液中,巯嘌呤能与铜(Ⅱ)形成螯合物,此时将引起共振瑞利散射(RRS)的显着增强,并出现新的RRS光谱,最大散射波长在453nm附近。加入鲱鱼精DNA(hsDNA)、鲑鱼精DNA(sDNA)、小牛胸腺DNA(ctDNA)后,均导致二元体系的RRS光谱强度的猝灭,且光谱减弱程度与DNA浓度成正比。本文研究了反应产物的吸收和RRS光谱特征,适宜的反应条件及影响因素,据此发展了一种用RRS技术测定DNA的新方法,并成功用于人工合成的样品中的DNA测定。

罗家刚[4](2009)在《金属离子—碘化物—蛋白质反应体系的共振瑞利散射、荧光光谱及其分析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利用共振瑞利散射(RRS)(或者共振光散射(RLS))技术发展和建立了一系列测定蛋白质的新方法,多数是基于染料与蛋白质反应形成结合产物时引起RRS的显着增强,并认为是染料生色团在生物大分子上的聚集作用是引起散射增强的主要原因。虽然金属离子及其无机配合物与蛋白质的反应也是蛋白质与小分子相互作用的重要研究内容,且对于了解蛋白质的生物化学性质也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它们不具备生色团,通常认为用吸收光谱和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研究有一定困难,迄今报道不多。我们的研究发现,金属离子Hg(Ⅱ)、Pd(Ⅱ)、Cd(Ⅱ)与过量的I-形成[HgI4]2-、[PdI4]2-、[CdI4]2-配阴离子时,则能与蛋白质反应形成结合产物而引起共振瑞利散射(RRS)显着增强,并且出现新的散射光谱,这一工作可为研究Hg(Ⅱ)、Pd(Ⅱ)、Cd(Ⅱ)等金属离子及其卤合阴离子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提供某些新信息,由于[HgI4]2-、[PdI4]2-、[CdI4]2-配阴离子并不含生色团,这就说明了生色团在生物大分子上的聚集作用不是RRS散射增强的必要条件。研究表明,[HgI4]2-、[PdI4]2-、[CdI4]2-与蛋白质的结合产物的散射强度(△I)在一定范围内与蛋白质浓度成正比,据此可用上述体系定量测定蛋白质。蛋白质本身具有内源荧光,这是由于蛋白质中存在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能吸收紫外光而产生荧光。我们研究表明,在酸性介质中,汞(Ⅱ)和碘化物形成的配阴离子[HgI4]2-与过量的碘化物和痕量铬(Ⅵ)发生反应形成的I3-配阴离子能与带正电荷的蛋白质借助于静电引力和疏水作用力反应形成结合产物,此时将导致蛋白质内源荧光的荧光猝灭,其猝灭程度在一定范围内与重金属离子浓度成正比,据此可建立荧光猝灭法测定汞(Ⅱ)、铬(Ⅵ)的新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HgI4]2--蛋白质体系共振瑞利散射和共振非线性散射光谱及其分析应用研究在0.0035-0.0045 mol/L硫酸介质中,牛血清白蛋白(BSA)、人血清白蛋白(HSA)、卵白蛋白(OVA)和血红蛋白(HGB)等蛋白质以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存在。它们能借助于静电引力和疏水作用力与配阴离子[HgI4]2-反应形成结合产物,此时将引起共振瑞利散射(RRS)、二级散射(SOS)和倍频散射(FDS)显着增强,并且出现新的散射光谱。其最大RRS、SOS和FDS波长分别位于390、760和390 nm附近。在一定范围内,三种散射增强(△IRRS、△ISOS和△IFDS与蛋白质浓度成正比,方法具有高灵敏度,三种方法对于不同蛋白质的检出限分别在5.7-15.9ng/mL(RRS)、8.2-15.4 ng/mL(SOS)和11.2-22.1 ng/mL(FDS)之间,均可用于痕量蛋白质的测定。本文研究了[HgI4]2-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对RRS、SOS和FDS光谱特征和强度的影响,考察了适宜的反应条件,并以RRS为例考察了共存物质的影响,表明方法有良好的选择性。据此,利用[HgI4]2--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发展了一种用共振光散射技术、灵敏度高、简便、快速测定蛋白质的新方法。本方法可用于血清和人尿中总蛋白质的测定。2.[PdI4]2--蛋白质体系共振瑞利散射和共振非线性散射光谱及其分析应用研究本文研究了[PdI4]2-配阴离子与蛋白质的结合反应。在0.00175-0.00225 mol/L硫酸介质中,牛血清白蛋白(BSA)、人血清白蛋白(HSA)、卵白蛋白(OVA)、血红蛋白(HGB)、溶菌酶(Lys)、γ-球蛋白(γ-G)、a-糜蛋白酶(a-Chy)、木瓜蛋白酶(Gap)等蛋白质以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存在。它们能借助于静电引力和疏水作用力与配阴离子[PdI4]2-反应形成结合产物,此时将引起共振瑞利散射(RRS)、二级散射(SOS)和倍频散射(FDS)显着增强,并且出现新的散射光谱。其最大RRS、SOS和FDS波长分别位于367 nm、720 nm和370 nm附近。在一定范围内,三种散射增强(△IRRS、△ISOS和△IFDS与蛋白质浓度成正比,方法具有高灵敏度,三种方法对于不同蛋白质的检出限分别在2.4-11.8 ng/mL(RRS)、9.5-47.9 ng/mL(SOS)和4.6-18.5 ng/mL(FDS)之间,均可用于痕量蛋白质的测定。本文研究了[PdI4]2-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对RRS、SOS和FDS光谱特征和强度的影响,考察了适宜的反应条件,并以RRS为例考察了共存物质的影响,表明方法有良好的选择性。据此,利用[PdI4]2-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发展了一种用共振光散射技术、灵敏度高、简便、快速测定蛋白质的新方法。本方法可用于溶菌酶片剂中的Lys的测定,亦可用于人血清和人尿中总蛋白质的测定。3.[CdI4]2--蛋白质体系共振瑞利散射光谱及其分析应用研究在0.0035-0.0045 mol/L硫酸介质中,牛血清白蛋白(BSA)、人血清白蛋白(HSA)等蛋白质以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存在。它们能借助于静电引力和疏水作用力与配阴离子[CdI4]2-反应形成结合产物,此时将引起共振瑞利散射(RRS)显着增强,并且出现新的散射光谱。其最大RRS波长位于317 nm附近。在一定范围内,散射增强(△IRRS)与蛋白质浓度成正比,方法具有高灵敏度,BSA、HSA的检出限分别为4.9ng/mL、11.3ng/mL,线性范围分别为0.016-2.5μg/mL、0.038-3.0μg/mL,均可用于痕量蛋白质的测定。本文研究了[CdI4]2-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对RRS光谱特征和强度的影响,考察了适宜的反应条件,并以BSA为例考察了共存物质的影响,表明方法有良好的选择性。据此,利用[CdI4]2-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发展了一种用共振光散射技术、灵敏度高、简便、快速测定蛋白质的新方法。本方法可用于血清和人尿中总蛋白质的测定。4.[HgI4]2-配阴离子对蛋白质的荧光猝灭作用及其分析应用研究在0.0045-0.0055 mol/L硫酸介质中,牛血清白蛋白(BSA)、人血清白蛋白(HSA)等蛋白质以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存在。它们能借助于静电引力和疏水作用力与汞(Ⅱ)和碘化物形成的配阴离子[HgI4]2-反应形成结合产物,此时将导致牛血清白蛋白(BSA)、人血清白蛋白(HSA)等蛋白质荧光猝灭。牛血清白蛋白(BSA)、人血清白蛋白(HSA)的最大猝灭波长分别位于329 nm和344 nm。在一定范围内其荧光猝灭程度与汞(Ⅱ)的浓度成正比,线性范围分别为0.023-1.2μg/mL、0.027-1.2μg/mL,相关系数分别是0.9998、0.9998,检出限分别为6.8 ng/mL、8.2 ng/mL。本文研究了[HgI4]2-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对荧光光谱特征和强度的影响,考察了适宜的反应条件,并以BSA为例考察了共存物质的影响,表明方法有良好的选择性。据此提出了一种新的利用蛋白质荧光猝灭反应测定痕量汞(Ⅱ)的荧光分析法。该法灵敏度高,选择性较好,操作简便,可直接用于水体中痕量汞(Ⅱ)的测定,得到满意的结果。5.铬(Ⅵ)-碘化物体系对牛血清蛋白质的荧光猝灭作用及其分析应用研究在0.0045-0.0055 mol/L硫酸介质中,过量的碘化物和痕量铬(Ⅵ)发生反应,铬(Ⅵ)氧化I-离子产生I3-配阴离子,而I3-又能进一步与带正电荷的牛血清白蛋白(BSA)借助于静电引力和疏水作用力形成结合产物,此时将导致牛血清白蛋白(BSA)荧光猝灭。牛血清白蛋白(BSA)的最大猝灭波长分别位于329 nm。在一定范围内其荧光猝灭程度与铬(Ⅵ)的浓度成正比,线性范围为0.1-5.0μg/mL,相关系数为0.9997,检出限为29.8 ng/mL。本文研究了I3-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对荧光光谱特征和强度的影响,考察了适宜的反应条件,考察了共存物质的影响,表明方法有良好的选择性。据此提出了一种新的利用蛋白质荧光猝灭反应间接测定痕量铬(Ⅳ)的荧光分析法,该法灵敏度高,选择性较好,操作简便,可直接用于水体中痕量铬(Ⅵ)的测定,得到满意的结果。

杨莉,袁红雁,肖丹[5](2008)在《钴酞菁的微波合成及牛白蛋白测定》文中研究表明以邻苯二腈、硫酸钴为原料,采用微波固相法合成了钴酞菁。将钴酞菁磺化所得的磺酸基钴酞菁溶液与牛白蛋白作用将导致共振瑞利散射显着增强。在460 nm处存在一共振散射强峰,其强度增加与牛白蛋白的浓度呈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一种用共振散射光谱测定牛白蛋白的方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16.0 ug/mL,检测限为5.73 ng/mL。

高德江[6](2008)在《蛋白质的光谱法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主要应用共振光散射光谱法、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光谱法以及透射电镜技术对蛋白质的测定、蛋白质与胶体金及染料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了共振光散射技术在蛋白质测定中的应用。着重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及其络合物作为共振光散射探针在蛋白质测定中的应用。提出了三种测定蛋白质的共振光散射光谱法,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金丝桃苷-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共振光散射探针成功地应用到人补体C4、纤维结合蛋白及牛血清白蛋白的测定。对各物质及其相互作用后的共振光散射光谱进行了详细地研究,解释了共振光散射强度增强的原因。考查了影响共振光散射强度的各种因素,如pH、反应时间、共振光散射探针浓度及共存离子等。实验结果表明,所选择的共振光散射探针可以成功地用于蛋白质的测定。采用荧光猝灭法、紫外可见光谱法、共振光散射光谱法和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蛋白质与胶体金及染料的相互作用。用半定量参数-凝聚量表征了不同酸度条件下胶体金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研究了胶体金与蛋白质及染料相互作用的光谱特性,获得了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些热力学常数、结合位点数及作用力类型等信息。

薛蓓[7](2008)在《共振光散射新方法定量分析蛋白质》文中指出共振光散射(RLS)光谱法二十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分析测试新技术。1995年,共振光散射技术作为一种研究生色团聚集的方法被Pasternack正式提出。随着共振光散射技术在理论和分析方法上的日趋成熟,共振光散射技术以其简单的操作,较高的灵敏度广泛应用于蛋白质、核酸、药物、细胞、金属离子、非金属离子、纳米粒子和表面活性剂等的分析。共振光散射法与一般的荧光法相比有更高的灵敏度,可以用于稀溶液的研究;检测更为方便,并可研究共振光散射光谱特征;可为研究分子结构和反应特征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共振瑞利散射对于大分子非键作用,如缔合、聚集、偶极-偶极作用、长距离组装非常敏锐,这对于生物大分子的测定、表征及反应历程的研究极为有利。但是共振光技术还存在着不足之处,譬如抗干扰能力不强,其共振光散射信号易受到外来共存物质的干扰;重现性不好;油溶性试剂中使用不便等。本论文在总结前人工作基础上,对共振光散射法测定蛋白质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1、将自行组装的流动注射装置与荧光光谱仪联用,确立了流动注射-共振光散射联用测定人血清样品中蛋白质含量的新方法,提高了共振光散射技术的重现性和稳定性。2、建立了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蛋白质-亮丽春红5R三元体系检测人血清中蛋白质含量的新方法,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论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了共振光散射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以及共振光散射分析新方法的发展。并且对实验中用到的表面活性剂的在共振光散射检测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综述。第二章:用十二烷基硫酸钠作为探针,在流动注射-共振光散射联用系统中在线测定人血清中蛋白质的含量。该体系对人血清白蛋白检测的线性范围在3.0-28.0μg/mL之间,检测限为70ng/mL,检测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不大于2.12%,样品回收率在97.83-106.09%之间。该方法克服了不稳定体系重现性较差的缺点,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实现了蛋白质的在线检测。第三章:基于在pH2.11的酸性溶液中,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OP)对亮丽春红5R-蛋白质体系的共振光散射信号有强烈的增敏现象,建立了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蛋白质-亮丽春红5R三元体系测定人血清中蛋白质浓度的新方法。该体系对人血清白蛋白检测的线性范围在0-10.0μg/mL之间,检测限为5ng/mL,检测实际样品的回收率在97.80-109.62%之间,该方法令人满意。

邹明静[8](2007)在《免疫球蛋白M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金标记免疫共振散射光谱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绪论综述了胶体金的制备、表征以及胶体金标记技术在生化分析中的应用。综述了近年来共振散射技术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介绍了免疫球蛋白M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分析进展。第二部分:痕量免疫球蛋白M的金标记免疫共振散射光谱分析采用柠檬酸钠改良法制备了粒径为8 nm的金纳米微粒,并用于标记羊抗人免疫球蛋白M(IgM)。在适宜pH的KH2PO4-Na2HPO4缓冲溶液中,金标记羊抗人IgM与IgM发生特异性结合,导致体系在580 nm处的共振散射峰增强,cIgM在0.00152.00μg/mL范围内与共振散射强度的增强值ΔI580nm成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为ΔI580nm=39.91c+1.95 (n =7, R=0.9989),检出限(3σ)为0.98 ng/mL。该方法简单、灵敏且选择性较好,用于定量分析人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M,结果满意。第三部分:金银复合纳米微粒的共振散射效应及其在IgM免疫分析中的应用采用柠檬酸钠改良法制备粒径为8 nm的金纳米微粒标记羊抗人免疫球蛋白M(IgM)。在pH4.49的KH2PO4-Na2HPO4缓冲溶液中,金标羊抗人IgM与IgM发生特异性结合生成免疫金复合物,离心分离。取适量含金标羊抗人IgM的上层清液,在pH3.4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溶液中加入银增强试剂,生成金银复合纳米微粒,记录350 nm处的共振散射峰强度。在最佳条件下,IgM浓度cIgM在0.13333.3 ng/mL范围内与350 nm处的共振散射强度降低值ΔI350 nm成良好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为ΔI350 nm=0.1857cIgM + 2.10 (n =7, R=0.9982),检出限(3σ)为0.08 ng/mL。该方法灵敏且选择性较好,用于定量分析人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M,结果满意。第四部分:金标记免疫共振散射光谱法检测痕量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采用柠檬酸钠改良法制备了粒径为850 nm的金纳米微粒,并用于标记兔抗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多克隆抗体。在适宜pH的柠檬酸-NaH2PO4缓冲溶液中,金标记兔抗hCG与hCG发生特异性结合,导致体系在580 nm处的共振散射峰强度减弱,hCG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与共振散射强度的降低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本文对粒径为8,10,15 nm的金纳米微粒标记的兔抗hCG与hCG体系的共振散射光谱进行了研究,其线性范围分别为4010000,4010000,408000 mIU/mL,检出限分别为19.4, 15.1, 13.6 mIU/mL。该方法简便、灵敏且选择性较好,用于测定孕妇尿液中的hCG,结果满意。第五部分:银增强金标记免疫共振散射光谱法检测痕量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用粒径为8 nm的金纳米微粒标记兔抗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多克隆抗体。在pH5.0的柠檬酸-Na2HPO4缓冲溶液中,hCG与金标兔抗hCG发生特异性结合生成免疫金复合物,离心分离。取适量含金标兔抗hCG的上层清液,在pH3.4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溶液中加入银增强试剂,所形成的金银复合纳米微粒在423 nm处有一个最强的共振散射峰。hCG浓度chCG在7.5625.0 mIU/mL范围内与ΔI423 nm成良好的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为ΔI423 nm= 0.2262c+0.17(n =7, R=0.9979),检出限(3σ)为2.7 mIU/mL。该方法灵敏且选择性较好,用于测定孕妇尿液中的hCG,结果与免疫分光光度法一致。

陈展光[9](2005)在《共振光散射技术测定生物大分子的新方法》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提前完成,生物分析技术进入基因时代。生物大分子(特别是核酸和蛋白质)的检测方法不断发展,成为生命科学的前沿领域。沿用的核酸和蛋白质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是分光光度法和荧光法,但它们都存在严重的缺陷。分光光度法灵敏度低、干扰多、耗时较长,荧光光度法仅限于荧光体系、且试剂很多有毒或昂贵。至今尚未有一种测定核酸和蛋白质完善的分析方法。共振光散射(RLS)技术是一种新型生化分析方法,灵敏度高、简便快捷、探针类型较多、且有可能继续开发。 研究小分子与核酸的结合反应是近年来受重视的研究方向。因此,对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测定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建立新的更有效的分析方法,而且有助于揭示癌症等疾病的病变机理及研制抗癌新药。小分子与核酸结合方式主要有三种:嵌入式、沟槽式和静电引力。 本论文提出并通过实验建立了八种RLS新方法,同时探讨了一些相关的作用机理,具体如下: 第一,四苯基钴卟啉RLS法测定核酸。在实验得到的最佳条件下,核酸能增强四苯基钴卟啉的弱RLS信号,并且增强的RLS强度与核酸浓度成正比。小牛胸腺DNA、鱼精DNA和酵母RNA定量测定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5-3.5μg/mL、0.03-4.2μg/mL、0.02-4.9μg/mL,检测限分别为3.5ng/mL、4.5ng/mL、6.1ng/mL。测定结果满意。该法比黄承志等的卟啉(TAPP)法明显地提高了测定的灵敏度和稳定性。 第二,四苯基铁卟啉RLS法测定核酸。该方法测定核酸的灵敏度比四苯基钴卟啉高。小牛胸腺DNA、鱼精DNA和酵母RNA定量测定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2-2.8μg/mL、0.05-3.3μg/mL、0.07-4.5μg/mL,检测限分别为2.9ng/mL、3.9ng/mL、5.2ng/mL。四苯基铁卟啉与核酸以插入式和静电引力结合,在核酸表面聚集增强了RLS信号。 第三,μ-氧代双四苯基卟吩合铁RLS法测定核酸。μ-氧代双四苯基卟吩合铁中铁原子除与氮原子配位外还结合氧原子,分子具有良好的刚性平面结构。该方法灵敏度比上述单核的金属卟啉法更高。小牛胸腺DNA、鱼精DNA和酵母RNA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2-2.5μg/mL、0.02-2.7μg/mL、0.03-3.1μg/mL,检测限分别为1.0 ng/mL、1.1 ng/mL、1.2ng/mL。 第四,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BS-12)RLS法测定DNA。首次研究了BS-12与DNA的共振光散射光谱,发现在pH9.3的缓冲液中DNA与BS-12在388nm处有共振光散射增强,其强度与核酸的浓度呈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一种测定核酸的共振

王建森,刘保生,孙艳梅,白洁,赵长容[10](2005)在《蛋白质光度法定量分析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综述了吸光光度法、荧光光度法、共振散射光度法定量分析蛋白质的研究现状,参考文献86篇。

二、四磺基铜酞菁共振光散射法测定人血清白蛋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磺基铜酞菁共振光散射法测定人血清白蛋白(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荧光/共振光散射法检测BSA/CTMAB(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蛋白质测定方法研究和进展
        1.1 研究意义
        1.2 主要研究方法
        1.2.1 共振光散射技术
        1.2.2 荧光光度法
        1.2.3 分光光度法
        1.2.4 其它分析方法
        1.3 血清白蛋白(SA)
    第二节表面活性剂的测定方法研究和进展
        2.1 表面活性剂分析测定的研究意义
        2.2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2.3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2.4 表面活性剂对人类的危害
        2.5 表面活性剂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2.5.1 滴定分析法
        2.5.2 分光光度法
        2.5.3 其他测定方法
    第三节 本文的设想和主要研究内容
        3.1 紫外灯照射牛血清白蛋白的 RLS 光谱法测定
        3.2 银纳米粒子增强变色酸 2R 的荧光及 BSA 的分析
        3.3 银纳米探针共振光散射光谱法测定痕量 CTMAB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紫外灯照射牛血清白蛋白的 RLS 光谱法测定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紫外灯照射对 BSA 的 RLS 光谱影响
        2.3.2 实验条件的优化
        2.3.3 样品分析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银纳米粒子增强变色酸 2R 的荧光及 BSA 检测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体系的光谱特征
        3.3.2 荧光增强条件优化
        3.3.3 BSA 对荧光猝灭条件优化
        3.3.4 试剂加入顺序的影响
        3.3.5 共存物质的影响
        3.3.6 样品分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银纳米粒子共振光散射光谱法测定痕量 CTMAB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体系的光谱特征
        4.3.2 实验条件的优化
        4.3.3 样品分析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课题研究与展望
致谢
附录

(2)光散射光谱法测定蛋白质和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1章 绪言
    1.1 光散射现象及其产生原因
        1.1.1 弹性散射
        1.1.2 非弹性散射
        1.1.3 准弹性散射
    1.2 共振光散射(RLS)技术
        1.2.1 概述
        1.2.2 共振光散射技术的发展历程
        1.2.3 共振光散射定量分析原理
    1.3 共振光散射技术的应用
        1.3.1 生色团聚集的研究
        1.3.2 定量分析
        1.3.3 纳米结构的表征
    1.4 共振光散射探针
        1.4.1 卟啉类化合物
        1.4.2 有机染料分子
        1.4.3 纳米粒子
        1.4.4 表面活性剂
        1.4.5 药物分子和杀虫剂
        1.4.6 其它类型的探针
    1.5 新兴的共振光散射技术
        1.5.1 共振光散射(RLSI)及全内反射共振光散射(TIR RLS)成像
        1.5.2 背光散射
        1.5.3 波长比率共振光散射
        1.5.4 流动注射与共振光散射技术联用
        1.5.5 液液界面的共振光散射
        1.5.6 表面增强光散射
        1.5.7 共振光散射相关光谱法
    1.6 共振光散射技术的未来
        1.6.1 高选择性的RLS 探针
        1.6.2 RLS 技术与色谱技术的联用
        1.6.3 共振光散射粒子用于细胞及生物成像
    1.7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1.8 参考文献
第2章 硫酸铵蛋白质体系的共振光散射光谱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试剂与仪器
        2.1.2 实验方法
        2.1.3 仪器参数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硫酸铵蛋白质体系的光谱特征
        2.2.2 实验条件的优化
        2.2.3 共存物质的影响
        2.2.4 标准曲线
        2.2.5 样品分析
    2.3 小结
    2.4 参考文献
第3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强还原剂蛋白质体系的共振光散射光谱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试剂与仪器
        3.1.2 反应体系
        3.1.3 仪器参数的设定
    3.2 SDBS DTT BSA 体系共振光散射光谱的研究
        3.2.1 体系的光谱特征
        3.2.2 条件的优化
        3.2.3 共存物的影响
        3.2.4 标准曲线
        3.2.5 样品分析
    3.3 SDBS ΒME BSA 体系共振光散射光谱的研究
        3.3.1 光谱特征
        3.3.2 优化实验条件
        3.3.3 共存物质的影响
        3.3.4 标准曲线
        3.3.5 样品分析
    3.4 小结
    3.5 参考文献
第4章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光散射光谱法
    4.1 实验部分
        4.1.1 试剂与仪器
        4.1.2 实验方法
        4.1.3 实验参数的设置
    4.2 光散射光谱研究
        4.2.1 光谱特征
        4.2.2 实验条件的优化
        4.2.3 共存物质的影响
        4.2.4 标准曲线
        4.2.5 样品分析
    4.3 小结
    4.4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摘要
Abstract

(3)分子光谱法测定核酸和药物的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抗肿瘤药物概况及主要分析方法
    1.2 核酸的主要分析方法
    1.3 分子光谱法分析的发展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2章 分子光谱法研究长春地辛与卤代荧光素染料的相互作用及其分析应用
    长春地辛-赤鲜红体系的吸收、荧光和共振散射光谱及其 分析应用
        1.实验部分
        2.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虎红褪色分光光度法测定长春地辛
        1 实验部分
        2 结果与讨论
        3 尿样中长春地辛的测定
        参考文献
第3章 长春地辛与磷钨杂多酸的共振散射光谱和共振非线性散射光谱研究及其分析应用
    1 实验部分
    2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钯(Ⅱ)离子与巯嘌呤相互作用的共振瑞利散射光谱及其分析应用
    1 实验部分
    2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5章 铜(Ⅱ)-巯嘌呤与核酸体系的RRS光谱研究
    1 实验部分
    2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4)金属离子—碘化物—蛋白质反应体系的共振瑞利散射、荧光光谱及其分析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蛋白质定量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第二节 Hg(Ⅱ)、Cr(Ⅵ)对环境的影响及主要分析方法
    第三节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研究报告
    第一节 [HgI_4]~(2-)-蛋白质体系共振瑞利散射和共振非线性散射光谱及其分析应用研究
        1 实验部分
        2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PdI_4]~(2-)-蛋白质体系共振瑞利散射和共振非线性散射光谱及其分析应用研究
        1 实验部分
        2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节 [CdI_4]~(2-)-蛋白质体系共振瑞利散射光谱及其分析应用研究
        1 实验部分
        2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节 [HgI_4]~(2-)配阴离子对蛋白质的荧光猝灭作用及其分析应用研究
        1 实验部分
        2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节 铬(Ⅵ)-碘化物体系对牛血清蛋白质的荧光猝灭作用及其分析应用研究
        1 实验部分
        2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题录

(5)钴酞菁的微波合成及牛白蛋白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实 验
    1.1 仪器和试剂
    1.2 钴酞菁的微波合成
    1.3磺酸基钴酞菁溶液的制备
    1.4 共振瑞利散射 (RRS) 强度的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RRS光谱特征
    2.2 实验条件的优化
        2.2.1 溶液酸度的影响
        2.2.2 离子强度的影响
        2.2.3 反应时间与稳定性
    2.3 工作曲线及检测限
    2.4 共存物质的影响
3 应 用
4 结 论

(6)蛋白质的光谱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一章 绪言
    1.1 光散射类型
        1.1.1 弹性散射
        1.1.1.1 瑞利散射
        1.1.1.2 米氏散射
        1.1.2 非弹性散射
        1.1.2.1 拉曼散射
        1.1.2.2 布里渊散射
        1.1.3 准弹性散射
    1.2 共振光散射技术概述
        1.2.1 不同体系光散射的描述
        1.2.2 共振光散射的波长
        1.2.3 共振光散射的强度
    1.3 共振光散射技术的发展历程、应用及其新技术
        1.3.1 共振光散射技术的发展历程
        1.3.2 共振光散射技术的应用
        1.3.2.1 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测定
        1.3.2.2 核酸的测定
        1.3.2.3 无机离子的测定
        1.3.2.4 其他物质的测定
        1.3.3 目前发展的新的共振光散射技术
    1.4 荧光猝灭技术概述
        1.4.1 猝灭类型
        1.4.2 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的确定
        1.4.3 热力学常数及相互作用力类型的确定
        1.4.4 共振能量转移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1.6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蛋白质和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的共振光散射光谱研究及其分析应用
    2.1 实验部分
        2.1.1 仪器与试剂
        2.1.1.1 仪器
        2.1.1.2 试剂
        2.1.2 实验方法
        2.1.2.1 SDBS-C4 体系
        2.1.2.2 Hy-CTMAB-Fn 体系
        2.1.2.3 CTMAB- SDBS-BSA 体系
        2.1.3 仪器参数
    2.2 SDBS- C4 体系共振光散射光谱的研究
        2.2.1 表面活性剂与人补体C4 的相互作用
        2.2.2 SDBS 与人补体C4 相互作用的光谱特征
        2.2.3 实验条件的优化
        2.2.3.1 pH 和反应时间的影响
        2.2.3.2 SDBS 浓度的影响
        2.2.3.3 共存物质的影响
        2.2.3.4 标准曲线
        2.2.4 样品分析
    2.3 Hy-CTMAB-Fn 体系共振光散射光谱的研究
        2.3.1 体系的光谱特征
        2.3.2 实验条件的优化
        2.3.2.1 pH 和反应时间的影响
        2.3.2.2 CTMAB 浓度的影响
        2.3.2.3 金丝桃苷浓度的影响
        2.3.2.4 共存物质的影响
        2.3.2.5 标准曲线
        2.3.3 样品分析
    2.4 CTMAB- SDBS-BSA 体系共振光散射光谱的研究
        2.4.1 体系的光谱特征
        2.4.2 实验条件的优化
        2.4.2.1 pH 和反应时间的影响
        2.4.2.2 SDBS 浓度的影响
        2.4.2.3 CTMAB 浓度的影响
        2.4.2.4 共存物质的影响
        2.4.2.5 标准曲线
        2.4.3 样品分析
    2.5 小结
    2.6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胶体金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法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仪器与试剂
        3.1.1.1 仪器
        3.1.1.2 试剂
        3.1.2 实验方法
        3.1.3 仪器参数
    3.2 结果与讨论
        3.2.1 胶体金的紫外光谱特征
        3.2.2 血清白蛋白与胶体金结合的荧光光谱特征
        3.2.3 荧光猝灭的类型
        3.2.4 结合常数K 及结合位点数n
        3.2.5 胶体金与蛋白质的作用力类型
    3.3 小结
    3.4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不同pH 条件下胶体金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光谱法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仪器与试剂
        4.1.1.1 仪器
        4.1.1.2 试剂
        4.1.2 实验方法
        4.1.2.1 胶体金的制备
        4.1.2.2 Mey 氏试验
        4.1.3 仪器参数
    4.2 结果与讨论
        4.2.1 胶体金和人补体C4 体系的光谱特性
        4.2.2 聚沉过程的表征
        4.2.3 凝聚量和人补体C4 浓度之间的关系
        4.2.4 胶体金与人补体C4 相互作用的可逆性研究
        4.2.5 用凝聚量确定免疫胶体金中蛋白质的最佳标记量
        4.2.6 不同pH 条件下胶体金与BSA 和HSA 的相互作用
    4.3 小结
    4.4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不同pH 条件下曙红Y 与BSA 相互作用的光谱法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仪器与试剂
        5.1.1.1 仪器
        5.1.1.2 试剂
        5.1.2 实验方法
        5.1.3 仪器参数
    5.2 结果与讨论
        5.2.1 体系的光谱特性
        5.2.2 荧光猝灭的类型
        5.2.3 结合常数K 及结合位点数n
        5.2.4 曙红Y 与BSA 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常数
        5.2.5 曙红Y 与BSA 间的能量转移
    5.3 小结
    5.4 参考文献
摘要
Abstract
附录

(7)共振光散射新方法定量分析蛋白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共振光散射技术的研究进展
    1.1 共振光散射光谱法概述
        1.1.1 光散射现象的基本理论与分类
        1.1.2 共振光散射的研究进展
        1.1.2.1 蛋白质的分析
        1.1.2.2 核酸的分析
        1.1.2.3 药物的分析
        1.1.2.4 痕量金属离子和非金属离子的测定
        1.1.3 共振光散射新技术的研究进展
        1.1.3.1 三维共振光散射技术
        1.1.3.2 流动注射-共振光散射法
        1.1.3.3 全内反射共振光散射法
        1.1.3.4 共振光散射成像
    1.2 表面活性剂概述
        1.2.1 表面活性剂综述
        1.2.2 表面活性剂在共振光散射技术中的应用
        1.2.2.1 表面活性剂作为荧光探针
        1.2.2.2 表面活性剂作为增敏试剂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流动注射-共振光散射技术联用在线测定人血清中蛋白质含量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和样品
        2.2.2 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体系的光谱特征
        2.3.2 反应条件的优化
        2.3.2.1 流动注射条件的优化
        2.3.2.2 酸度的优化
        2.3.2.3 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浓度的优化
        2.3.2.4 共存离子的影响
        2.3.3 SDS与HSA可能的反应机理
        2.3.4 工作曲线和灵敏度
        2.3.5 样品分析
        2.3.6 FI-RLS方法与其他蛋白质分析方法的比较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亮丽春红5R-OP体系共振光散射法检测蛋白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和样品
        3.2.2 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体系的光谱特征
        3.3.1.1 OP对PB5R-HSA体系RLS强度的增敏作用
        3.3.1.2 OP对PB5R-HSA体系光谱图的影响
        3.3.1.3 OP-PB5R-HSA体系光谱图
        3.3.2 反应条件的优化
        3.3.2.1 反应时间
        3.3.2.2 添加顺序的优化
        3.3.2.3 酸度的优化
        3.3.2.4 亮丽春红5R浓度的优化
        3.3.2.5 OP浓度的优化
        3.3.2.6 反应温度的优化
        3.3.2.7 共存离子的影响
        3.3.3 SDS与HSA可能的反应机理
        3.3.4 工作曲线和灵敏度
        3.3.5 样品分析
    3.4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及待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8)免疫球蛋白M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金标记免疫共振散射光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绪论
    1 胶体金标记技术
        1.1 胶体金的制备
        1.1.1 柠檬酸钠还原法
        1.1.2 改良柠檬酸钠还原法
        1.1.3 柠檬酸三钠-鞣酸还原法
        1.1.4 硼氢化钠还原法
        1.2 胶体金的质量鉴定与表征
        1.2.1 透射电镜(TEM)法
        1.2.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1.2.3 共振散射光谱
        1.2.4 表面增强拉曼(SERS)光谱
        1.3 免疫金探针的制备
        1.4 金标记免疫分析
        1.4.1 基于固相载体的胶体金免疫快速诊断
        1.4.1.1 斑点免疫金渗滤分析(DIGFA)
        1.4.1.2 胶体金免疫层析分析(GICA)
        1.4.2 光谱分析
        1.4.3 电化学分析
        1.5 银增强金标记技术
        1.5.1 免疫金银染色法(IGSS)的光镜应用
        1.5.2 银强化斑点免疫金渗滤分析
        1.5.3 电化学分析
        1.5.4 光谱分析
    2 共振散射技术
        2.1 共振散射技术在蛋白质分析中的应用
        2.2 共振散射技术在核酸分析中的应用
        2.3 离子缔合物的共振散射效应及其在痕量无机物和有机物分析中的应用
        2.3.1 共振散射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2.3.2 痕量金属和非金属离子的测定
        2.4 共振散射技术在液相纳米微粒研究中的应用
    3 免疫球蛋白M 的分析进展
        3.1 免疫比浊法
        3.2 放射免疫分析
        3.3 酶免疫分析
        3.4 荧光免疫分析
        3.5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3.6 其他分析方法
    4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分析进展
        4.1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
        4.2 放射免疫分析
        4.3 电化学免疫分析
        4.4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4.5 荧光免疫分析
    5 本课题研究的工作内容
    6 本课题研究意义
    7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痕量免疫球蛋白 M 的金标记免疫共振散射光谱分析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2.2 胶体金的制备与质量鉴定
        2.3 免疫金探针的制备
        2.3.1 胶体金p H 值的调节
        2.3.2 羊抗人IgM 用量的确定
        2.3.3 羊抗人IgM 的胶体金标记
        2.4 免疫共振散射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透射电镜图
        3.2 吸收光谱
        3.3 共振散射光谱
        3.4 试剂浓度的影响
        3.4.1 pH 值、缓冲溶液用量的选择
        3.4.2 金标记羊抗人 IgM 的影响
        3.4.3 聚已二醇的影响
        3.5 温育时间的影响
        3.6 线性关系
        3.7 共存物质的影响
        3.8 样品的测定
    4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金银复合纳米微粒的共振散射效应及其在IgM免疫分析中的应用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2.2 胶体金的制备与质量鉴定
        2.3 免疫金探针的制备
        2.3.1 胶体金p H 值的调节
        2.3.2 羊抗人IgM 用量的确定
        2.3.3 羊抗人IgM 的胶体金标记
        2.4 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透射电镜图
        3.2 激光散射图
        3.3 吸收光谱
        3.4 共振散射光谱
        3.5 金标记免疫反应条件的选择
        3.5.1 缓冲溶液种类、pH 值及用量的选择
        3.5.2 金标记羊抗人 IgM 用量的选择
        3.5.3 温育时间的选择
        3.6 银加强条件对体系的影响
        3.6.1 缓冲溶液pH 值、用量的选择
        3.6.2 胶体金免疫复合物上清液用量的影响
        3.6.3 乙酸银用量的影响
        3.6.4 对苯二酚用量的影响
        3.6.5 离心转速及时间的影响
        3.6.6 银加强时间的影响
        3.7 线性关系
        3.8 共存物质的影响
        3.9 样品的测定
    4 讨论
        4.1 Cl-的影响
        4.2 银纳米微粒的影响
        4.3 金纳米微粒的催化作用
        4.4 金银复合微粒吸收峰红移
    5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金标记免疫共振散射光谱法检测痕量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2.2 胶体金的制备与质量鉴定
        2.3 免疫金探针的制备
        2.3.1 胶体金p H 值的调节
        2.3.2 兔抗hCG 用量的确定
        2.3.3 兔抗hCG 的胶体金标记
        2.4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透射电镜图
        3.2 吸收光谱
        3.3 共振散射光谱
        3.4 试剂浓度的影响
        3.4.1 pH 值、缓冲溶液用量的选择
        3.4.2 金标记兔抗hCG 的影响
        3.4.3 聚已二醇的影响
        3.5 温育时间的影响
        3.6 线性关系
        3.7 共存物质的影响
        3.8 样品的测定
    4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银增强金标记免疫共振散射光谱法检测痕量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2.2 胶体金的制备与质量鉴定
        2.3 免疫金探针的制备
        2.3.1 胶体金p H 值的调节
        2.3.2 兔抗hCG 用量的确定
        2.3.3 兔抗hCG 的胶体金标记
        2.4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透射电镜图
        3.2 共振散射光谱
        3.3 金标记免疫反应条件的选择
        3.3.1 缓冲溶液pH 值及用量的选择
        3.3.2 金标记兔抗hCG 用量的选择
        3.3.3 温育时间的选择
        3.4 银加强条件对体系的影响
        3.4.1 缓冲溶液pH 值、用量的选择
        3.4.2 胶体金免疫复合物上清液用量的影响
        3.4.3 乙酸银用量的影响
        3.4.4 对苯二酚用量的影响
        3.4.5 离心转速及时间的影响
        3.4.6 银加强时间的影响
        3.5 线性关系
        3.6 共存物质的影响
        3.7 样品的测定
    4 参考文献
总结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题录
致谢

(9)共振光散射技术测定生物大分子的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表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目前测定核酸和蛋白质的主要方法
        1.1.1 目前测定核酸的主要方法
        1.1.2 目前测定蛋白质的主要方法
    1.2 共振光散射法
        1.2.1 共振光散射法的发展
        1.2.2 共振光散射法基本原理与特点
        1.2.3 共振光散射法目前主要分析应用
    1.3 本论文工作的主要内容与成果
        1.3.1 金属卟啉—核酸RLS体系研究及其成果
        1.3.2 两性表面活性剂—核酸RLS体系研究
        1.3.3 多酸—蛋白质RLS体系研究及其应用
    1.4 小分子与核酸的作用机理
        1.4.1 卟啉与核酸的作用机理
        1.4.2 表面活性剂与核酸的作用机理
第二章 四苯基钴卟啉共振光散射法测定核酸
    2.1 实验部分
        2.1.1 仪器与试剂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共振光散射光谱特征
        2.2.2 吸收光谱特征
        2.2.3 pH影响
        2.2.4 CoTPPCl浓度影响
        2.2.5 离子强度影响
        2.2.6 添加顺序
        2.2.7 稳定性
        2.2.8 热变性影响
        2.2.9 共存物质影响
        2.2.10 工作曲线和检测限
    2.3 分析应用
    2.4 机理探讨
    2.5 结论
第三章 四苯基铁卟啉共振光散射法测定核酸
    3.1 实验部分
        3.1.1 仪器与试剂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共振光散射光谱特征
        3.2.2 吸收光谱特征
        3.2.3 条件优化
        3.2.4 选择性
        3.2.5 工作曲线和检测限
    3.3 分析应用
    3.4 机理探讨
    3.4 结论
第四章 μ-氧代双四苯基卟吩合铁共振光散射法测定核酸
    4.1 实验部分
        4.1.1 仪器与试剂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光谱特征
        4.2.2 pH值的影响
        4.2.3 (FeTPP)_2O浓度的影响
        4.2.4 离子强度的影响
        4.2.5 热变性影响
        4.2.6 稳定性影响
        4.2.7 选择性
        4.2.8 校正曲线和检测限
    4.3 分析应用
    4.4 结论
第五章 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BS-12测定DNA
    5.1 实验部分
        5.1.1 仪器与试剂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BS-12与DNA体系的光谱性质
        5.2.2 条件的影响与优化
        5.2.3 RLS强度的稳定性
        5.2.4 离子强度的影响
        5.2.5 试剂加入顺序及RLS强度的稳定性
        5.2.6 工作曲线
        5.2.7 共存物质的影响
    5.3 合成样品中DNA的测定
第六章 甜菜碱型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HSB测定DNA
    6.1 实验部分
        6.1.1 仪器与试剂
        6.1.2 实验方法
    6.2 结果与讨论
        6.2.1 共振光散射光谱
        6.2.2 最佳条件优化
        6.2.3 共存物质的影响
        6.2.4 工作曲线和检测限
    6.3 分析应用
    6.4 机理探讨
    6.5 结论
第七章 钼酸铵共振光散射法测定蛋白质
    7.1 实验部分
        7.1.1 仪器与试剂
        7.1.2 实验方法
    7.2 结果与讨论
        7.2.1 共振光散射光谱特征
        7.2.2 pH影响
        7.2.3 钼酸铵浓度影响
        7.2.4 离子强度影响
        7.2.5 稳定性
        7.2.6 共存离子的干扰
        7.2.7 工作曲线和检测限
    7.3 分析应用
    7.4 机理探讨
    7.5 结论
第八章 磷钨酸共振光散射法测定蛋白质
    8.1 实验部分
        8.1.1 仪器与试剂
        8.1.2 实验方法
    8.2 结果与讨论
        8.2.1 共振光散射光谱特征
        8.2.2 条件优化
        8.2.3 方法的选择性
        8.2.4 工作曲线和检测限
    8.3 分析应用
    8.4 机理探讨
    8.5 结论
第九章 偶氮类酸性染料与DNA作用的共振光散射体系
    9.1 实验部分
        9.1.1 仪器与试剂
        9.1.2 实验方法
    9.2 结果与讨论
        9.2.1 共振光散射光谱特征
        9.2.2 pH值的影响
        9.2.3 染料浓度的影响
        9.2.4 CTMAB浓度的影响
        9.2.5 离子强度的影响
        9.2.6 试剂加入顺序的影响
        9.2.7 工作曲线
        9.2.8 共存物质的干扰
    9.3 合成样品分析
第十章 总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10)蛋白质光度法定量分析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吸光光度法
    2.1 紫外光谱吸收法
    2.2 金属探针
        2.2.1 双缩脲法
        2.2.2 Lowry法
        2.2.3 4-喹啉甲酸法(简称BCA法)
        2.2.4 银、金染色法
    2.3 染料探针法
        2.3.1 酸性三苯甲烷类染料
        2.3.2 偶氮类染料
        2.3.3 卟啉类染料
        2.3.4 其他试剂
    2.4 配合物探针法(金属离子-染料结合法)
3 荧光光度法
    3.1 内源荧光法
    3.2 外源荧光法(荧光探针法)
4 共振散射光度法

四、四磺基铜酞菁共振光散射法测定人血清白蛋白(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荧光/共振光散射法检测BSA/CTMAB[D]. 白珊. 湖南科技大学, 2012(04)
  • [2]光散射光谱法测定蛋白质和表面活性剂的研究[D]. 吴立航. 吉林大学, 2010(08)
  • [3]分子光谱法测定核酸和药物的新方法研究[D]. 李杨. 西南大学, 2010(09)
  • [4]金属离子—碘化物—蛋白质反应体系的共振瑞利散射、荧光光谱及其分析应用研究[D]. 罗家刚. 西南大学, 2009(09)
  • [5]钴酞菁的微波合成及牛白蛋白测定[J]. 杨莉,袁红雁,肖丹. 重庆大学学报, 2008(06)
  • [6]蛋白质的光谱法研究[D]. 高德江. 吉林大学, 2008(11)
  • [7]共振光散射新方法定量分析蛋白质[D]. 薛蓓. 兰州大学, 2008(12)
  • [8]免疫球蛋白M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金标记免疫共振散射光谱分析[D]. 邹明静. 广西师范大学, 2007(05)
  • [9]共振光散射技术测定生物大分子的新方法[D]. 陈展光. 中南大学, 2005(06)
  • [10]蛋白质光度法定量分析研究现状[J]. 王建森,刘保生,孙艳梅,白洁,赵长容. 光谱实验室, 2005(03)

标签:;  ;  ;  ;  ;  

四硫铜酞菁共振光散射法测定人血清白蛋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