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力闭合牙间隙在固定正畸中的临床应用

磁力闭合牙间隙在固定正畸中的临床应用

一、磁力关闭牙间隙在固定正畸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阴哲炜[1](2021)在《骨性Ⅰ类和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与部分咬合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及病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骨性I类和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和部分咬合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骨性I类和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各50例,利用X线头颅侧位片,测量分析前伸髁道斜度和部分咬合相关测量项目。结果:(1)骨性I类和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CA)和下颌平面角(MFA)有极其显着的统计学差异,Downs(牙合)平面和功能(牙合)平面有统计学差异,而两类患者的切道斜度(IA)、Spee曲线深度差异无统计学差异。(2)骨性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CA)与咬合因素均不相关。(3)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CA)与功能(牙合)平面呈低度正相关,与其他咬合因素不相关。结论:骨性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较II类患者更为陡峭;这两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与咬合因素之间不协调或关系异常,可能是颞下颌关节症状的潜在危险因素,应引起医生的关注;同时医生通过正畸治疗建立新的咬合关系时要注意其与髁突之间的协调关系,有利于维护口颌系统健康。目的:对成人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经过全面的术前检查和分析,制定详细的矫治方案,利用固定矫治技术,采用不同的矫治策略,包括拔除牙位、支抗控制技术以及矫治过程均不相同,观察分析临床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选取3例本人研究生期间治疗的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成年患者。病例一:DHP,女,18岁,主诉为“右侧后牙咬合不佳”求治,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骨性II类均角骨面型,上颌前突,下颌后缩,下颌骨发育不足;上下牙列重度拥挤,双侧尖磨牙远中关系,前牙深覆(牙合)、深覆盖,右侧第二前磨牙和磨牙正锁(牙合)。上颌利用固定式横腭杆控制上颌磨牙位置,配合(牙合)垫打开咬合,采用交互牵引先解除右侧后牙锁(牙合);随后拔除14、24、35、45牙进行排齐整平上下牙列,内收前牙,减小突度,改善咬合关系。病例二:LBH,女,27岁,主诉以“牙列不齐”求治;骨性II类均角骨面型,上下唇严重前突,下颌骨发育不足,下颌后缩;上颌中度拥挤,下颌重度拥挤,双侧磨牙中性关系,前牙深覆盖,Bolton指数不协调。拔除三个第一前磨牙和一个龋坏的第二前磨牙,上颌采用微螺钉进行强支抗控制内收前牙,同时控制垂直高度,防止面型恶化,下颌利用拔牙间隙排齐整平牙列,尽量内收前牙,减小突度。病例三:LYT,女,21岁,主诉为“龅牙”求治。骨性II类伴高角趋势的患者,上下唇严重前突,上颌骨前突,下颌骨发育不足,颏部严重后缩;上下牙列轻度拥挤,前牙轻度开(牙合)、深覆盖,双侧尖牙远中关系,磨牙中性关系。拔除四个第一前磨牙进行正畸掩饰性治疗,上颌采用PASS技术进行支抗控制,下颌利用拔牙间隙,尽量内收上下前牙,减小突度,改善侧貌,同时建立正常的覆(牙合)覆盖和良好的咬合关系。结果:三位患者在采用不同的矫治方案和固定矫治技术治疗后,建立了良好的咬合关系,软组织侧貌明显改善。结论:对于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成年患者,正畸医师需在治疗前进行详细的检查分析,得出正确的诊断。因成年患者无生长发育潜力,要根据患者个人情况和临床状况制定矫治方案,采用适宜的固定矫治技术,可以获得医患双方均满意的矫治结果。

柳佳美[2](2020)在《1.牙周韧带细胞脱细胞基质再生潜能研究 2.游离龈移植用于植周角化组织增宽的疗效》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牙周韧带细胞脱细胞基质再生潜能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牙周韧带细胞脱细胞基质的制备,复合聚己内酯/明胶(Polycaprolactone/Gelatin,PCL/GE)电纺纤维膜和 15d-前列腺素 J2(15-deoxy-Δ12,14-prostaglandin J2,15d-PGJ2)纳米粒的复合脱细胞牙周韧带基质模块在体内体外促进牙周骨缺损再生能力。研究方法采用组织块-酶消化法培养原代人牙周韧带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HE染色、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鉴定细胞来源;有限稀释法分离干细胞。抗坏血酸诱导形成细胞膜片,静态化学试剂法脱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I型胶原蛋白、纤连蛋白的表达和分布,PicoGreen试剂盒检测脱细胞前后DNA含量变化,羟脯氨酸试剂盒检测总胶原蛋白含量变化,ELISA试剂盒检测生长因子bFGF、HGF、VEGF含量变化,扫描电镜观察牙周韧带细胞脱细胞基质结构完整性。体外接种人牙周韧带干细胞于牙周韧带细胞脱细胞基质进行再细胞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纤连蛋白的表达和分布,ALP染色检测其成骨诱导能力。大鼠下颌骨构建牙周骨缺损模型(长×宽×深;4 mm×2 mm×1mm),植入含不同剂量(0,1.5μg,2.5μg,3.5μg)15d-PGJ2纳米粒的明胶海绵,术后3天、7天、14天收集缺损区软组织,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评估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的蛋白表达水平,探究15d-PGJ2纳米粒在大鼠牙周骨缺损的抗炎作用。在大鼠牙周骨缺损中分别植入明胶海绵、牙周韧带细胞脱细胞基质和PCL/GE电纺纤维膜负载牙周韧带细胞脱细胞基质复合物,三组都植入含1.5μg 15d-PGJ2纳米粒的明胶海绵,术后2周、4周收集下颌骨骨缺损段,采用Micro-CT检测缺损区愈合情况。结果(1)组织块-酶消化法培养5天后见长梭形原代人牙周韧带细胞爬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波形丝蛋白染色阳性、细胞角蛋白染色阴性,ALP染色阳性。(2)抗坏血酸成功诱导形成人牙周韧带细胞膜片,静态化学试剂法成功制备牙周韧带细胞脱细胞基质。DNA含量在脱细胞后去除96.6%,脱细胞后胶原蛋白含量为113.6±1.804 mg/mL,增至脱细胞前的6倍;脱细胞前bFGF、HGF、VEGF含量分别是 8.494±3.608 pg/mL、2590±2.374 pg/mL 和 231.3±48.71 pg/mL,脱细胞后分别降低至 0.344±0.875 pg/mL(p=0.1062)、594.5±47.4 pg/mL(p<0.05)、30.97±5.43 pg/mL(p<0.05)。免疫荧光染色与扫描电镜影像显示脱细胞后的牙周韧带基质结构依然完整,脱细胞前后I型胶原和纤连蛋白都呈阳性表达,分布相似。(3)接种同种异体的人牙周韧带细胞于牙周韧带细胞脱细胞基质,对照组直接接种于孔底。第14天时,无论普通培养基或成骨诱导培养基培养,接种于牙周韧带细胞脱细胞基质上的细胞ALP染色都呈阳性,而直接接种在孔底的细胞仅成骨诱导培养基下呈阳性。(4)成功构建大鼠牙周骨缺损模型,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低剂量15d-PGJ2纳米粒处理的大鼠下颌骨骨缺损处IL-1β和TNF-α的表达在术后第3天时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降低(p<0.05),IL-6在四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7天四组的IL-6、IL-1 β和TNF-α的表达相比术后第3天下降,各组之间差异不明显(p>0.05);术后第14天四组的IL-6、IL-1β和TNF-α的表达相比术后第7天下降,各组之间差异不明显(p>0.05)。结果表明15d-PGJ2纳米粒具有早期抗炎作用。Micro-CT结果显示2周时牙周韧带细胞脱细胞基质组骨缺损开始愈合,其余组别骨缺损区未愈合;4周时对照组骨缺损区尚有部分根面暴露,牙周韧带细胞脱细胞基质组与脱细胞牙周韧带复合物组已大致愈合。2周时对照组、牙周韧带细胞脱细胞基质组与脱细胞牙周韧带复合物组骨体积分数分别是26.15%,52.94%,27.23%;4周时分别增长到53.23%,62.21%%,60.39%。结果表明牙周韧带细胞脱细胞基质有促进牙周骨缺损再生的能力;PCL/GE电纺纤维膜起机械支持作用,对骨缺损愈合无不良作用。结论(1)成功培养了人牙周韧带细胞并构建了牙周韧带细胞脱细胞基质,体内、体外实验验证了牙周韧带细胞脱细胞基质促进牙周骨缺损再生作用。(2)低剂量15d-PGJ2纳米粒具有局部抗炎作用。第二部分:游离龈移植用于植周角化组织增宽的疗效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游离龈移植用于后牙区植周角化组织不足治疗的效果,评价术后植体植周健康、美学及患者主观满意度。研究方法本研究为病例系列研究,研究对象为后牙区接受种植手术的患者,且种植体周围角化组织宽度在2mm以内。经评估满足全口天然牙和植体探诊深度(Periodontal probing depth,PPD)不大于5mm,全口出血指数小于15%,植体平均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GI)不大于2的患者,排除手术禁忌症,将接受游离龈移植。术后2周、2月、6月定期随访,采集临床口内相、临床指数和患者视觉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并分析。其中,临床指数包括角化组织宽度与厚度、牙龈退缩深度与宽度、GI、PPD和牙龈色形质评分评估植周健康和美学;患者视觉评分量表包括疼痛度VAS和满意度VAS进行患者主观评价。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植周角化组织不足患者8位,植体11颗。种植体在术后6月获得宽度4.5±1.60 mm,厚度1.8±0.70 mm的角化组织,植周探诊深度与牙龈指数处于正常范围,无植周黏膜炎或植周炎发生,仅一颗植体在术后6月发生牙龈退缩。植周色形质美学评价平均分4.7。患者的疼痛度VAS平均分4.7,满意度VAS平均分9.4(术后2月)和9.7(术后6月)。结论游离龈移植治疗后牙区植周角化组织不足可获得充分稳定的角化组织,维持植周健康,美学效果较好,患者疼痛较轻,但手术效果的长期稳定性尚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祖丽胡马尔·努尔艾合买提[3](2020)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牙性扩弓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无托槽隐形矫治器(Clear Aligner,CA)的上下颌牙性扩弓效率及其影响牙性扩弓效率的因素。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行无托槽隐形矫治的病例31例,男性7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31.8±8.8)岁,获取治疗前、后三维模型以及矫治设计终末位三维模型,用Geomagic Studio 2013软件测量数字化模型牙弓宽度,计算出实际扩弓量,与ClinCheck提供的终末位扩弓量相比并计算出扩弓效率并评价扩弓效率,分析扩弓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CA可以扩展牙弓宽度,实际扩弓量明显不足设计扩弓量,上颌各牙位扩弓效率从高到低分别为上颌第一前磨牙(72.5±24.6)%、上颌第二前磨牙(70.4±26.3)%、上颌尖牙(67.3±24.3)%、上颌第一磨牙(60.1±27.5)%、上颌第二磨牙(54.0±23.1)%。下颌各牙位扩弓效率从高到低分别为下颌第一前磨牙(73.0±21.2)%、下颌第二前磨牙(72.7±26.1)%、下颌尖牙(68.2±27.4)%、下颌第一磨牙(67.5±22.4)%、下颌第二磨牙(55.7±28.0)%,扩弓效率均为中效。后牙颊侧倾斜的变化值实际的比设计的大,扩弓后后牙会更向颊侧倾斜。附件总数、双侧磨牙或前磨牙是否设计传统附件,均对上下颌扩弓效率无显着影响。设计扩弓量大小和不同的牙齿移动方式会影响牙性扩弓效率。结论:CA可以有效扩弓,扩弓效率为中效。设计扩弓量与实际扩弓量间存在一些差异,需要过矫治。扩弓时为了实现后牙向颊侧整体移动,建议后牙额外增添根颊向的转矩。

姜委杰[4](2019)在《上颌窦底对正畸牙齿移动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在矫治力作用下,与上颌窦存在紧密解剖关系的正畸牙齿在受力后的移动情况,以明确上颌窦对牙根进入窦底的牙齿移动的影响,为临床制定诊疗方案、预测疗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于我院正畸科就诊的拔除上颌第二前磨牙行固定矫治的正畸患者,根据患者治疗前拍摄的CBCT观察上颌窦与上颌第一磨牙牙根的解剖关系,筛选符合要求的患者。实验组为上颌第一磨牙≥1个牙根进入上颌窦底,经观察选出20颗上颌第一磨牙,对照组为第一磨牙牙根均未接触上颌窦底,共15颗上颌第一磨牙。经常规排齐上下牙列,纠正过陡的Spee曲线之后,更换至0.019×0.025英寸不锈钢方丝作为主弓丝,被动结扎一个月,记为T0期,使用0.012英寸镍钛拉簧作为力源,从上颌前牙区牵引钩至上颌第一磨牙颊面管,以200g力量滑动内收,关闭拔牙间隙。每4周复诊一次,检测镍钛拉簧力值,持续加力20周,记为T1期。所有患者分别于T0期、T1期拍摄CBCT。将CBCT数据以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DICOM)格式导出,使用Mimicsl5.0三维处理软件进行颌骨和牙齿的三维重建。重新设定冠状面C、矢状面S、水平面H,分别测量上颌第一磨牙牙冠近中颊尖点Cc及近颊根、远颊根、腭根根尖点RM、RD、RP点到冠状面C的水平距离,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牙冠和牙根移动量差异,牙轴倾斜度的改变,并通过三维配准观察两组牙牙根的吸收情况。使用SPSS22.0统计分析软件,分别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Wilcoxon秩和检验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正畸加力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上颌第一磨牙的牙冠及牙根均发生近中移动,到C平面水平距离均减小,比较加力前后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2.加力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上颌第一磨牙牙冠水平距离变化量均大于牙根的水平距离变化量,同一磨牙的冠、根移动距离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比较,实验组上颌第一磨牙冠、根移动量差值小于对照组冠、根移动量差值,实验组磨牙近中倾斜的角度较对照组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期内两组上颌第一磨牙根尖仅有轻度的吸收,无严重的牙根的吸收破坏的情况。结论:1.牙根进入上颌窦底的上颌第一磨牙在正畸移动过程中冠、根均向近中方向发生有效的移动。2.上颌第一磨牙的移动为冠、根同向、冠移动量多于根移动量,牙轴向近中倾斜的移动。3.牙根进入上颌窦底的上颌第一磨牙在正畸移动过程中牙根吸收主要表现为轻度吸收。

何美芳[5](2019)在《平面偏斜的正畸治疗》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估安氏Ⅰ类错畸形患者平面偏斜的正畸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收录三例安氏Ⅰ类恒牙列病例,分别为骨性Ⅰ类平面偏斜、骨性Ⅱ类平面偏斜和骨性Ⅱ类高角错畸形患者。病例一为安氏Ⅰ类、骨性Ⅰ类,平面偏斜患者,主诉“面部偏斜不对称,要求治疗”。其面部左侧较右侧丰满,颏部左偏约8 mm,开口度正常,开口型偏斜,伴有颞下颌关节弹响。磨牙中性关系,左侧尖牙远中关系,右侧尖牙近中关系。覆Ⅲ度,覆盖2 mm。上颌中线正,下颌中线左偏约6 mm。治疗方案采用Damon 3MX标准转矩直丝弓固定矫治器及MIA(Micro Implane Anchorage,种植钉支抗)联合应用,非拔牙矫治,排齐整平牙列,调整中线,纠正颌面部偏斜,改善患者颜面部不对称。病例二为安氏Ⅰ类、骨性Ⅱ类错畸形的平面偏斜患者,主诉“牙齿不齐,面部偏斜,颌面外科转诊”。其面部右侧较左侧丰满,颏部右偏约5 mm,右上第一磨牙3年前因龋坏拔除,左侧磨牙、尖牙中性关系,右侧尖牙远中关系,上颌中线正,下颌中线右偏约2 mm。治疗方案是采用MBT直丝弓固定矫治器,拔除四个前磨牙,排齐整平牙列,调整中线,尖牙、磨牙关系,利用MEAW弓(Multi-loop Edgewise Arch Wire,多曲方丝弓)和MIA联合应用,纠正颌面部偏斜。病例三为安氏Ⅰ类、骨性Ⅱ类错畸形高角的恒牙列患者,主诉:“暴牙伴牙列不齐”。覆2 mm,覆盖4 mm,Spee曲线左侧4 mm,右侧2.5 mm,拥挤度上颌5.5 mm,下颌5 mm,Bolton比值协调。治疗方案是通过拔除四个第一双尖牙及左下智齿矫治,解除牙列拥挤度,整平Spee曲线曲度,排齐牙列。后期强支抗内收,调整平面,使下颌骨发生逆时针旋转,颏部较前突出,侧貌较前明显改善,形成较前更加协调的面型。结果:治疗结束后,牙齿排列整齐,建立良好的咬合关系,覆、覆盖正常,平面偏斜得到纠正,侧貌更加协调,颜面部不对称得到改善。结论:在正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方案设计下,通过一定的时间序列及矫治方向顺序安排,横向上,轻度的平面偏斜,颜面部不对称可以通过正畸掩饰性治疗得到控制,牙弓宽度得以改善;矢状方向上,也可以通过平面的倾斜度调整,在垂直方向上造成颌骨的旋转来改善侧貌,正畸医师应该从三维概念上对平面全面认识。

王宏宇[6](2018)在《正畸牙移动过程中肝细胞生长因子和白细胞介素-2在龈沟液中的变化》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的方法测定在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不同时间段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白细胞介素-2(IL-2)在龈沟液中的含量,探讨牙齿受正畸力作用后牙周组织改建的生化反应过程中是否有肝细胞生长因子和白细胞介素-2的参与,研究牙周组织改建过程中肝细胞生长因子和白细胞介素-2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动态变化过程及具有的临床意义。方法自佳木斯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门诊中选择拔除四个第一前磨牙的正畸患者10例为研究对象,戴用固定矫治器,分别在加力前即0h,加力1h,24h,72h,168h,336h,720h用40#吸潮纸尖收集尖牙远中侧的龈沟液,并以同颌同名牙作为对照组。将采集的样本密封于EP管后称重以检测龈沟液量,-80℃冰箱冻存,批量待检。结果分别以对照组龈沟液中肝细胞生长因子和白细胞介素-2的平均浓度为基准,在加力后1h,24h,72h,168h,336h,720h龈沟液中肝细胞生长因子的含量均比对照组高,且呈时间依赖性,在固定矫治器正畸加力后开始上升,168d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720d比加力前略高,白细胞介素-2在龈沟液中的含量在加力后1h,24h,72h,168h,336h,720h均比对照组高,呈时间依赖性,在固定矫治器正畸加力后开始升高,72h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720h比加力前略高。实验过程中龈沟液中肝细胞生长因子和白细胞介素-2的含量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固定矫治器正畸加力后龈沟液内肝细胞生长因子和白细胞介素-2含量的表达随时间发生规律性动态变化,肝细胞生长因子和白细胞介素-2在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龈沟液内的表达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表明肝细胞生长因子和白细胞介素-2与牙周组织改建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崔明[7](2017)在《低强度激光治疗固定正畸牙龈炎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美的追求越来越高,因此,关注错颌畸形的人也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接受固定正畸治疗。牙龈炎是固定矫治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进行常规口腔卫生宣教及牙周治疗效果往往不够尽善尽美。有研究表明,低强度激光(1ow level laser,LLL)具有生物调节作用,能够减轻组织炎症反应,促进伤口愈合。本研究通过临床实验,探讨低强度激光治疗(1ow level laser therapy,LLLT)对固定正畸牙龈炎的疗效,为口腔临床工作者对固定正畸牙龈炎的治疗提供参考,为LLL在正畸临床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固定正畸牙龈炎患者20例,年龄12-18岁(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15.2岁。实验前对每位患者进行常规的口腔卫生宣教及牙周洁治,彻底清除牙石、软垢。牙周基础治疗一个周后,每位患者选择31、32、41、42四颗牙为指数牙,左、右侧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测量两组的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GI)、出血指数(Blooding index,BI)、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四个牙周临床指标,并检测两组龈沟液中IL-1β的浓度,其数据定为“治疗前”。实验组牙龈给予低强度激光治疗(650nm,25mw),1次/日,连照3天;对照组不作处理。一周后,再次测量实验组和对照组四种牙周临床指标及龈沟液中IL-1β的浓度,其数据定为“治疗后”。所有检查由同一医师完成。比较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牙周临床指标的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PLI、GI、BI、PD值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四项指标,实验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龈沟液IL-1β浓度的比较:治疗前实验组与对照组龈沟液中IL-1β浓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实验组龈沟液中IL-1β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LLT对固定正畸患者牙龈炎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谢乙加,胡洲,赵青,林富伟,曾阳,徐晓梅,曾琳,杨璞[8](2017)在《正畸治疗中非常规拔牙的临床应用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对非常规拔牙在固定正畸治疗中的构成比以及影响拔牙方案选择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方法对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畸科2012年4月—2014年3月两年间有病历资料记录的7 344例固定正畸患者进行系统抽样,对抽取的734例样本的矫治方案及多项可能对矫治方案有影响的因素进行统计,计算拔牙矫治率、非常规性拔牙矫治率,重点研究影响非常规拔牙的相关因素,并对所有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评价其对非常规拔牙矫治方案制定的影响程度;对其中部分病例进行非常规拔牙和常规拔牙的疗效对比评价。结果约55.31%(406/734)的患者采用拔牙矫治,其中常规拔牙矫治占59.11%(240/406),主动性非常规拔牙占23.15%(94/406),被动性非常规拔牙占17.73%(72/406)。经统计分析,对主动性非常规拔牙方案制定有影响的因素有患者性别、年龄、医生性别、个别牙情况、Angle分类、中线偏斜程度等6项因素;对于被动性非常规拔牙,就诊前相应牙的缺失或被拔除是其直接影响因素。非常规拔牙和常规拔牙的矫治效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患者性别、年龄、医生性别、个别牙情况、Angle分类、中线偏斜程度、就诊前是否有牙缺失等因素对患者矫治方案的制定有一定影响;此外,还应同时考虑到矫治方案的预期效果,综合分析以制定个体化矫治方案。

周冠军,李晨曦,焦晓丽,刘一冰,单丽华[9](2016)在《微型种植体直径和长度优化设计在Ⅳ类骨质中应力分布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为微型种植体的直径和长度影响其稳定性,目前相关研究多在Ⅰ和Ⅱ类骨质中进行,在Ⅳ类骨质中进行的研究较少。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研究微型种植体直径和长度在Ⅳ类骨质中优化设计。方法:建立种植体-颌骨实体模型,在种植体顶部施加2 N的正畸力,方向垂直于种植体长轴,与远中轴成30°夹角,将种植体设计为不同的直径(直径为1.2-2.0 mm)和长度(骨内段长度为6-10 mm),评估颌骨的应力峰值和位移峰值,并分析对应力值对变量的敏感度。结果与结论:种植体的应力和位移主要集中在颈部,种植体-骨界面的应力主要集中在种植体-皮质骨骨界面的接触区,松质骨内的应力比较小,皮质骨内的应力减弱较快。在种植体长度恒定不变时,种植体直径对骨组织的应力影响比较大,骨组织的应力随种植体直径的增加而降低;在种植体直径恒定不变的情况下,种植体长度对骨组织的应力影响不明显;骨组织的应力及位移对种植体直径变化比较敏感,对种植体长度变化不敏感。结果表明,种植体直径对骨组织的应力分布影响比较大,其长度对骨组织的应力分布影响不大,种植体直径大于1.5 mm比较适合应用于Ⅳ类骨质。

张月华[10](2015)在《替硝唑含漱液对固定正畸牙龈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针对青少年固定正畸所引起的牙龈炎症,探讨替硝唑含漱液和氯已定含漱液的临床作用,为今后在此种情况下含漱液的选择增加临床疗效实例。方法:选择60例接受固定正畸并发牙龈炎症、年龄在12-18岁之间的青少年,平均年龄为13岁,所有患者均有牙龈炎症状,符合其余纳入条件。随机将这些青少年分为A,B,C三组,各20人,实验前先给予牙周洁治,彻底清除牙石、软垢、着色。牙周基础治疗后一周,定16、21、24、36、41、44为指数牙,测量其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出血指数BI、探诊深度PD和着色指数、记录此基线值设为0周。对所有病人口头及协议书上的卫生宣传教育,每天刷牙后,A组:替硝唑含漱液含漱,B:葡萄糖酸氯已定含漱液,C组:生理盐水漱口,规定30s时间含漱,用量l0ml。在基线值后的4、8w测量着色指数以外的其余四种临床指数,在12w时全部五种临床指标。每次检查时注意提醒患者保持口腔清洁。所有检查由同一医师完成。结果:(一)组内比较:1).A组:替硝唑含漱液组,0、4、8、12w的牙周临床指数的检查可得:着色指数除外,其余指数降低,变化量有统计学差异;着色指数Ow与12w相比,无统计学差异。2)B组:即葡萄糖酸氯已定组,0、4、8、12w的牙周临床指数的检测可得:PLI、 GI、 BI、PD都显着降低,改变量均有统计学差异;着色指数0w与12w相比有明显升高,其量有高度统计学差异。3.C组:即生理盐水组,Ow、4w、8w、12w的各临床指标的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二)组间比较:1)0周时:组间的各项临床指数均无统计学差异,表示此各组间实验所得数据具有可比性。2)4周时:1.PLI与PD:A、B、C组均无统计学差异。2.GI:A、B两组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A、B两者无统计学差异。3.BI:替硝唑组与生理盐水组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洗必泰组与生理盐水组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8周时:实验组(替硝唑含漱液组和氯已定组)所测的PLI、GI、BI结果都低于安慰齐生理盐水组,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4)12周时:实验组(替硝唑含漱液组和氯已定含漱液组)所测的PLI、GI、BI、 PD的结果都低于安慰齐生理盐水组,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着色指数:氯已定含漱液组>替硝唑含漱液组与生理盐水组,变化量具有高度统计学差异。而生理盐水组和替硝唑含漱液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由于固定矫治附件的粘附所产生的牙龈炎症发生率高,在治疗过程中配合使用替硝唑漱口液能有效控制炎症,减少牙龈出血现象的发生,使牙龈恢复健康的色泽、形态、质地。2.替硝唑含漱液和氯已定含漱液虽然作用机制不同,但在控制牙菌斑和牙龈炎,维护牙周健康及口腔环境上,两者的临床疗效相似。3.氯已定含漱液长期使用改变牙面色泽,而使用替硝唑含漱液则减少了这方面的担忧。推荐使用替硝唑含漱液代替氯已定含漱液,辅以良好机械菌斑控制保持,能有效减少青少年固定矫治期间牙周炎症。

二、磁力关闭牙间隙在固定正畸中的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磁力关闭牙间隙在固定正畸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骨性Ⅰ类和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与部分咬合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及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骨性I类和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与部分咬合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固定矫治技术治疗成人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病例报告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病例一 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伴单侧后牙正锁(牙合)的病例报告
    病例二 应用微螺钉支抗治疗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病例报告
    病例三 应用MBT自锁托槽结合生理性支抗控制技术治疗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病例报告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后牙正锁((牙合))的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2)1.牙周韧带细胞脱细胞基质再生潜能研究 2.游离龈移植用于植周角化组织增宽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牙周韧带细胞脱细胞基质再生潜能研究
    1.1 引言
    1.2 材料试剂与仪器
        1.2.1 实验药品与试剂
        1.2.2 主要材料与仪器
    1.3 实验方法
        1.3.1 人牙周韧带细胞的培养及鉴定
        1.3.2 牙周韧带细胞脱细胞基质的制备与鉴定
        1.3.3 牙周韧带细胞脱细胞基质再细胞化体外研究
        1.3.4 15d-PGJ_2纳米粒在牙周骨缺损的抗炎作用
        1.3.5 牙周韧带细胞脱细胞基质对牙周骨缺损再生影响
        1.3.6 统计学分析
    1.4 实验结果
        1.4.1 人牙周韧带细胞的培养及鉴定
        1.4.2 牙周韧带细胞脱细胞基质的制备与鉴定
        1.4.3 牙周韧带细胞脱细胞基质再细胞化体外研究
        1.4.4 15d-PGJ_2纳米粒在牙周骨缺损的抗炎作用
        1.4.5 牙周韧带细胞脱细胞基质对牙周骨缺损再生影响
    1.5 讨论
    1.6 结论与展望
    1.7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游离像移植用于植周角化组织增宽的疗效
    2.1 引言
    2.2 资料与方法
        2.2.1 病例资料
        2.2.2 数据采集
        2.2.3 治疗方案
    2.3 病例汇报
        2.3.1 病例1
        2.3.2 病例2
        2.3.3 病例3
        2.3.4 病例4
        2.3.5 病例5
    2.4 结果
        2.4.1 患者基本情况
        2.4.2 患者相关临床指标
        2.4.3 植体基本情况
        2.4.4 角化组织宽度与厚度
        2.4.5 牙周相关指标
        2.4.6 乳膜退缩
        2.4.7 美学相关指标
    2.5 讨论
        2.5.1 植周角化组织不足病因
        2.5.2 FGG增宽植周角化组织的手术适应症
        2.5.3 FGG增宽植周角化组织的效果
        2.5.4 FGG增宽植周角化组织的并发症
    2.6 总结
    2.7 参考文献
综述 种植体周围角化组织增宽的简要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3)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牙性扩弓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内容与方法
    3 质量控制
    4 统计方法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牙弓宽度变化
    2 扩弓量和扩弓效率
    3 后牙颊倾度
    4 扩弓效率影响因素
讨论
    1 研究对象的选择
    2 数字化模型测量的可靠性
    3 牙弓宽度变化分析
    4 影响扩弓效率的因素分析
    5 临床意义
    6 本研究不足之处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4)上颌窦底对正畸牙齿移动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实验材料
    3 研究方法
    4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上颌第一磨牙牙冠近远中向移动量
    2 上颌第一磨牙牙根近远中现移动量
    3 牙轴倾斜度改变
    4 上颌第一磨牙牙根吸收情况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20例)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平面偏斜的正畸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病例一
病例二
病例三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正畸牙移动过程中肝细胞生长因子和白细胞介素-2在龈沟液中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英文缩写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附图

(7)低强度激光治疗固定正畸牙龈炎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纳入标准
    3 实验材料
    4 实验分组
    5 牙周临床指标的检测
    6 龈沟液的收集
    7 ELISA测定
    8 统计学处理
实验结果
    1 治疗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PLI的比较
    2 治疗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GI的比较
    3 治疗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BI的比较
    4 治疗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PD的比较
    5 治疗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龈沟液IL-1β 浓度的比较
    6 LLL治疗前后的牙龈比较
讨论
    1 实验对象年龄的选择
    2 检测指标及指数牙的选择
    3 基线值的确定
    4 各项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5 展望与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一
病例报告二
病例报告三
病例报告四
病例报告五
病例报告六
附图
致谢

(8)正畸治疗中非常规拔牙的临床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2.1 构成比
    2.2 相关因素
    2.3 疗效对比
3 讨论
    3.1 拔牙情况构成比
    3.2 主动性非常规拔牙影响因素探讨
        3.2.1 个别牙情况对主动性非常规拔牙的影响
        3.2.2 患者年龄和性别对主动性非常规拔牙的影响
        3.2.3 医生性别对主动性非常规拔牙的影响
    3.3 非常规拔牙矫治的疗效

(9)微型种植体直径和长度优化设计在Ⅳ类骨质中应力分布的三维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种植体支抗
    微型种植体的稳定性
0 引言Introduction
1 材料和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1.1设计
    1.2时间及地点
    1.3 实验方法
        建立种植体模型
        建立颌骨模型
        材料属性
        网络划分
    1.4主要观察指标
2 结果Results
    2.1种植体应力和位移情况
    2.2种植体和骨界面的应力情况
    2.3种植体直径和长度对应力的影响
3 讨论Discussion
作者贡献
利益冲突
伦理问题
文章查重
文章外审
作者声明
文章版权

(10)替硝唑含漱液对固定正畸牙龈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材料与器械
    三、 矫治器要求
    四、 实验步骤与方法
结果
    一、菌斑指数的测定
        (一) 菌斑指数组内纵向比较
        (二) 菌斑指数组间横向比较
    二、牙龈指数测定
        (一) 牙龈指数组内纵向比较
        (二) 牙龈指数组间横向比较
    三、出血指数测定
        (一) 出血指数组内纵向比较
        (二) 出血指数组间横向比较
    四、探诊深度测定
        (一) 探诊深度组内纵向比较
        (二) 探诊深度组间横向比较
    五、着色指数测定
        (一) 着色指数组内纵向比较
        (二) 着色指数组间横向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磁力关闭牙间隙在固定正畸中的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骨性Ⅰ类和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与部分咬合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及病例报告[D]. 阴哲炜.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1.牙周韧带细胞脱细胞基质再生潜能研究 2.游离龈移植用于植周角化组织增宽的疗效[D]. 柳佳美. 浙江大学, 2020(02)
  • [3]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牙性扩弓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祖丽胡马尔·努尔艾合买提.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4]上颌窦底对正畸牙齿移动影响的临床研究[D]. 姜委杰. 青岛大学, 2019(02)
  • [5]平面偏斜的正畸治疗[D]. 何美芳.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6]正畸牙移动过程中肝细胞生长因子和白细胞介素-2在龈沟液中的变化[D]. 王宏宇. 佳木斯大学, 2018(05)
  • [7]低强度激光治疗固定正畸牙龈炎的临床疗效分析[D]. 崔明. 青岛大学, 2017(02)
  • [8]正畸治疗中非常规拔牙的临床应用分析[J]. 谢乙加,胡洲,赵青,林富伟,曾阳,徐晓梅,曾琳,杨璞.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17(02)
  • [9]微型种植体直径和长度优化设计在Ⅳ类骨质中应力分布的三维有限元分析[J]. 周冠军,李晨曦,焦晓丽,刘一冰,单丽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6(12)
  • [10]替硝唑含漱液对固定正畸牙龈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月华. 大连医科大学, 2015(08)

标签:;  ;  ;  ;  

磁力闭合牙间隙在固定正畸中的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