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游离谷氨酰胺的抗氧化作用

体内游离谷氨酰胺的抗氧化作用

一、体内游离谷氨酰胺的抗氧化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庆彬[1](2021)在《宛氏拟青霉SJ1提取物调控作物硝态氮代谢机制及控释效应研究》文中提出内生菌提取物提高了作物的氮利用率,但其作用机理不明确,田间活性不稳定,施用费工。本研究以植物内生真菌宛氏拟青霉SJ1提取物(PVSE)为研究对象。利用生化分析、响应面优化、指纹图谱和酶联免疫等手段探索PVSE的基本理化性质及表征手段,优化PVSE高产稳质的工艺参数,以保证批次间PVSE的稳定性。利用色谱柱分离纯化和生物活性追踪技术获得PVSE中有效活性组分P4并通过液质和核磁鉴定其结构为尿嘧啶核苷。综合利用拟南芥氮相关基因转录组分析、q-PCR荧光定量、转录后酶及相关理化指标的分析、生物表现型分析和小白菜的室内、大田农学评价揭示P4调控作物硝态氮代谢的机制。最后,利用玉米大田试验探究PVSE与控释肥料协同增效的主影响因素,以生物聚氨酯为载体双重控释PVSE与氮素养分,稳定PVSE作用的微环境,结合开发的肥料内PVSE检测技术调控PVSE和氮素释放规律与作物生育期相同步,利用甘薯农学评价一次性施用控释PVSE包膜尿素的田间效果。本研究为提高作物的氮肥利用率和实现高产高效农业生产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PVSE的平均分子量小于379 Da,主要分布在70~500 Da之间,富含芳香和杂环结构,最大紫外吸收峰为210 nm。有机物中,糖类含量为33.3%,蛋白质含量为19.2%,氨基酸含量为29.0%,核苷含量为7.4%,脂质含量为3.8%。PVSE具有温度、酸碱、光、有机试剂和尿素稳定性。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了PVSE的超声提取条件,确定最大产量提取条件为物料浓度40%,酒精浓度40%,提取时间和功率分别为58.2 min和6 k W。采用色谱指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对PVSE的相似性和特异性进行评价,确保不同批次产品的相似性大于90%,定量准确率大于99.9%,保证产品质量。经色谱柱将PVSE分离成16个组分。生测结果表明P4具有显着调控硝态氮代谢的活性。(2)P4激发NLP家族和激素路径来调控硝态氮代谢和信号转导,具体机制如下,P4在缺氮条件下诱导拟南芥细胞核NPL家族氮调控基因的高表达,调控硝态氮感应基因NPF6.3和NRT2.1的响应。首先,通过上调NRT2家族基因的表达来提高植物对硝态氮的吸收,下调NAXT1基因的表达来减少根系硝态氮的外排,进而增加植物体内氮素的积累。其次,根-冠间信号转导通过CLE家族信号肽分泌通路来介导,将植物缺氮信号反馈到植物地上部。然后,通过提高NPF7.3基因表达来增加根系硝态氮向地上木质部转移,通过抑制NPF7.2基因的表达来减少地上向木质部硝态氮的回流,提高地上部氮储存。地上部在营养期积累的氮营养通过NPF2.13由老叶向新叶转运,加快氮素的循环利用,同时上调NPF5家族基因表达来提高液泡内存贮硝态氮的外排后再利用。进一步,通过抑制BT1和BT2基因的表达,来提高缺氮条件下硝酸盐利用效率。其中,通过高表达GLN1.3和GLN1.4来提高氨基酸的合成,通过上调NPF8.2基因,提高二肽类化合物的富集和向苔部的转运。最后,苔部富集的氮营养通过NPF2.12转运基因的上调将营养转移到种子中,通过NPF2.7基因的上调介导植物种子液泡内硝态氮的存储。PVSE和P4对拟南芥氮响应、同化、代谢和循环路径的调控伴随着激素的合成和信号转导。它们介导NPF4.1、NPF4.5和NPF5.3加快ABA的积累,并通过NPF5家族调控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GA1/3/4,JA-Ile等激素的转移来调控花的发育和果实的成熟,进而提高拟南芥氮利用率。最终通过结构解析,确定P4为尿嘧啶核苷衍生物。(3)机理验证试验表明,PVSE和氮浓度协同影响作物的生物表观型、内源激素含量、养分吸收、产量和品质,其中氮浓度为主影响因素。PVSE调控了适宜氮水平下植物IAA、ABA、ZT和GA等激素含量,协调NR、NIR、GS和GDH等氮同化相关酶的活性,促进作物氮代谢和光合作用,增加氮、可溶性蛋白、氨基酸和糖的积累,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低温环境下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等氧化酶活性,降低过氧化氢和丙二醛含量,缓解细胞膜损伤,稳定细胞膜结构。在减氮1/3和正常施氮水平下,配施PVSE提高小白菜氮素农学效率(NAE)和氮肥偏生产力(PFPN),增产10.5%~19.6%,净收益增加0.43~0.91万元/hm2,实现增产增效,验证了PVSE调控作物根-冠间营养转移的机理。同时,减氮1/3配施PVSE较常规施氮处理产量和净收益无显着差异,NAE和PFPN显着提高37.8%、45.6%,实现了减氮1/3不减产。(4)常规氮用量下,施肥方式是影响玉米NUE、NAE和PFPN的主因素,环氧树脂包膜CRU配施PVSE较尿素配施PVSE处理产量、NUE和净收益分别增加5.7%、1.85倍和1311.61元/hm2,PVSE与控释肥料协同增效玉米的生产,验证了PVSE调控作物养分向籽粒转移的机理。以环保型生物基聚氨酯为载体,实现对PVSE和尿素的双重控制释放。不仅实现了外源营养供应与甘薯需肥吻合,而且甘薯本身在关键生育期受PVSE诱导,提高氮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增强光合强度,增加营养的积累。在块茎膨大期促进营养分配,验证了PVSE调控冠-块茎间营养转移的机理。膜内包覆PVSE控释肥料处理组较农民常规施肥、控释肥料、膜外包覆PVSE控释肥料甘薯产量分别增加29.3%、23.2%和7.0%,收益分别增加24.7%、15.9%和7.6%,P1CRF1较未配伍PVSE的控释肥(CRF1P0)还原糖、VC含量分别升高10.7%和19.3%,提高了作物产量、效益和品质。

李萌茹[2](2021)在《基于脑组织谷氨酸代谢通路和Nrf2信号通路的黄芩叶抗衰老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选题依据:衰老过程中,机体内多个组织、器官功能发生退行性变化,对心脑血管、神经退行性等疾病的易感性增加,进而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其中,脑是受衰老影响最大的器官之一,海马和皮层组织与学习记忆、情绪调节能力密切相关。随着年龄不断增长,脑组织在形态以及神经生化等多方面发生一系列改变后,可引起认知损伤,影响机体的学习记忆能力,进而诱发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严重者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深入探索脑衰老机制,从天然产物中筛选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活性成分,对于防治与增龄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以根作为传统药用部位,具有消炎、清除自由基、抗氧化、神经保护等多种药理作用。这类植物主要生长于山西、陕西、山东、河北等地区,其中山西省的黄芩资源极为丰富,占全国产量40%以上,其茎叶生长茂盛,产量极大,在我国北方地区已作为别样茶,使用有近千年的历史,但由于黄芩茎叶还未批准成为新食品原料,目前黄芩茶仍然主要在民间使用。本课题组前期庞溢媛等人对黄芩茎叶的化学成分及抗衰老作用进行研究,发现茎叶的化学成分大多为黄酮类,并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冯雪等人基于自然衰老果蝇模型,发现黄芩叶水提物具有良好的抗衰老作用。但是目前对于黄芩叶抗衰老的作用机制尚未阐述清楚。因此,从资源的综合利用角度出发,开展黄芩叶抗衰老作用研究,对于进一步挖掘黄芩叶资源的潜在药理活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课题通过LC-MS液质联用技术,分析海马和皮层组织样本中的内源性代谢物变化以及黄芩叶醇提物对代谢物的调节作用,并对涉及的代谢物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结合代谢组学结果以及文献调研,选择谷氨酸代谢作为待验证的关键通路,采用试剂盒检测该通路的代谢物及代谢酶的变化。此外,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2-related factor 2,Nrf2)信号通路是保护脑部免受氧化应激的防御系统中的重要调节剂,并且其下游蛋白的表达能调节某些参与谷胱甘肽合成的相关酶的表达,进而影响谷氨酸合成谷胱甘肽的过程。因此,本研究拟从Nrf2信号通路进一步探索衰老的作用机制以及黄芩叶醇提物对该通路关键蛋白表达的调节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从谷氨酸代谢通路和Nrf2信号通路两方面深入探讨脑衰老的机制以及黄芩叶醇提物对衰老的改善作用,为黄芩叶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目的:1.基于D-半乳糖(D-galactose,D-gal)致衰老大鼠模型评价不同剂量黄芩叶醇提物的抗衰老作用;2.基于液质联用(LC-MS)代谢组学技术探讨黄芩叶醇提物对差异代谢物的调节作用,并从代谢通路角度探讨黄芩叶醇提物发挥抗脑衰老作用的作用机制;3.从与关键代谢通路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角度出发,探讨黄芩叶醇提物抗脑衰老的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连续7周皮下注射高剂量的D-gal建立衰老大鼠模型,并基于该模型评价黄芩叶醇提物的抗脑衰老作用。实验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模型组、黄芩叶醇提物低剂量组(生药量0.4g·kg-1)、高剂量组(生药量0.8g·kg-1)。通过水迷宫和旷场实验观察各组大鼠的行为学指标,评判不同剂量的黄芩叶醇提物对衰老大鼠认知能力的改善作用。在此基础上,观察海马组织的病理切片,进一步探讨黄芩叶醇提物对衰老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2.基于液质联用(LC-MS)技术,对各组大鼠的海马和皮层组织样本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寻找与脑衰老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以及黄芩叶醇提物调节的差异代谢物,进一步对这些潜在的生物标志物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寻找与脑衰老密切相关的关键代谢通路。3.根据海马、皮层代谢组学结果,选择与脑衰老最相关的代谢通路,作为关键代谢通路进行验证。主要对海马和皮层样本中该通路涉及的代谢物含量以及代谢酶活性进行试剂盒测定。4.根据代谢组学结果以及试剂盒定量结果,确定与关键代谢通路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出发,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技术,分析该信号通路涉及的关键蛋白的表达,深入探讨黄芩叶醇提物对D-gal诱导的衰老大鼠模型海马和皮层组织中关键蛋白的调节作用。结果:1.行为学实验结果表明,连续高剂量注射D-gal诱导的衰老模型大鼠的认知功能受损,而黄芩叶醇提物能显着改善衰老大鼠的学习记忆和自主活动能力,且高剂量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低剂量。此外,病理切片结果显示黄芩叶醇提物能改善海马组织神经元损伤。2.海马和皮层组织的代谢组学结果显示,衰老大鼠皮层中有22种差异代谢物发生代谢紊乱,其中不同剂量的黄芩叶醇提物可以回调13种代谢物,主要参与调节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谷氨酰胺-谷氨酸代谢等;海马组织中有21种差异代谢物发生代谢紊乱,黄芩叶醇提物可以回调14种代谢物,参与调节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谷氨酰胺-谷氨酸代谢等。在这些代谢通路中,海马和皮层样本中的谷氨酸代谢均发生显着变化。此外,谷氨酸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对脑功能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等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故本研究选择谷氨酸代谢作为验证的关键通路。3.对谷氨酸代谢通路中涉及的关键代谢物的定量验证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海马(p<0.05)和皮层(p<0.001)组织中谷氨酸含量均显着升高,这与代谢组学的结果一致,而两种组织中谷胱甘肽(p<0.05)含量显着降低,进一步说明该代谢发生代谢紊乱。皮层中半胱氨酸(p<0.01)含量显着降低,而海马中虽有降低趋势,但各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给药黄芩叶醇提物后,海马和皮层组织中的谷氨酸、半胱氨酸以及谷胱甘肽含量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调,说明黄芩叶能有效改善脑组织中的谷氨酸代谢及谷胱甘肽合成。进一步对谷氨酸代谢通路中涉及的关键酶的活性进行定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皮层中谷氨酰胺酶(Glutaminase,GLS,p<0.01)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GS,p<0.001)的酶活性显着降低,推测这两种代谢酶活性降低会影响谷氨酸-谷氨酰胺代谢;此外,皮层(p<0.01)和海马(p<0.05)组织中谷氨酰半胱氨酸连接酶(Glutamylcysteine ligase,GCL)活性均显着降低,提示谷氨酸合成谷胱甘肽代谢紊乱,机体的氧化防御系统紊乱。给药黄芩叶醇提物后,海马和皮层组织中的以上代谢酶活性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调,说明黄芩叶醇提物可能通过改善代谢酶的活性来影响谷氨酸代谢及谷胱甘肽合成。4.Western bolt结果显示黄芩叶醇提物可显着抑制海马和皮层组织中Keap1蛋白的表达,显着增加Nrf2、血红素氧合酶(Heme oxygenase-1,HO-1)、醌氧化还原酶1(NAD(P)H:quinone oxidoreductase 1,NQO-1)以及谷氨酰半胱氨酸连接酶催化亚基GCLC的表达。结论:1.D-gal造模会引起脑衰老,大鼠的认知能力受损。给药黄芩叶醇提物后,能不同程度的改善大鼠的脑衰老。2.黄芩叶醇提物能改善衰老大鼠海马和皮层代谢紊乱。3.黄芩叶醇提物能调节谷氨酸代谢和其下游谷胱甘肽代谢,改善氧化应激。4.黄芩叶醇提物能调节Nrf2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创新点:1.基于液质联用代谢组学技术,对衰老大鼠海马和皮层的代谢物变化进行分析,探讨黄芩叶醇提物对代谢物及代谢通路的调节作用。对富集的关键代谢通路中涉及的主要代谢物及代谢酶进行试剂盒定量,从代谢通路角度验证代谢组学的结果并深入探讨黄芩叶醇提物的作用机制。2.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与代谢通路相关的信号通路涉及的关键蛋白进行分析,从信号通路角度探讨黄芩叶醇提物的作用机制。

战君菲[3](2021)在《镉和砷对菲律宾蛤仔毒性的剂量-效应关系研究》文中提出镉(Cd)和砷(As)是近海典型污染物,对海洋生态系统健康构成威胁。因此,深入研究Cd和As对海洋生物毒性的剂量-效应关系,并筛选敏感生物标志物指示近海Cd、As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Meta分析探究海洋双壳贝类对Cd暴露的响应特征。基于Meta分析的结果选择菲律宾蛤仔整体组织为研究对象开展室内Cd、As暴露实验,利用转录组学、代谢组学等组学技术筛选响应指标,并结合组织病理损伤和生化等指标,利用基准剂量法(BMD)对响应指标的剂量-效应关系进行模型拟合,以期深入揭示Cd和As的毒性效应机制。同时,根据最优模型计算各生物指标的BMD值,筛选单调且灵敏响应的指标作为Cd和As毒性的生物标志物。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Meta分析揭示了海洋双壳贝类对Cd暴露的响应特征按照剔除和纳入标准,共纳入87篇相关文献,获得2042个数据。按照物种、组织、毒性效应指标以及暴露浓度进行Meta分组分析。结果显示,海洋双壳贝类对Cd暴露表现出显着的物种差异,其中蛤对Cd暴露响应程度最大,而各组织响应程度并未表现出显着差异;海洋双壳贝类体内各类生物指标的响应程度存在显着差异,其中解毒和基因毒性相关的指标响应程度最大;暴露浓度是导致Cd毒性差异的主要因素,随暴露浓度的升高,海洋双壳贝类生物指标响应程度显着增加;氧化应激和解毒相关的多个指标对Cd暴露浓度呈现多样化的剂量-效应关系,其中金属硫蛋白(MT)呈现先上升后基本不变的剂量-效应关系,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丙二醛(MDA)的剂量-效应曲线均呈倒U型,尤其GPx表现出典型的低剂量刺激、高剂量抑制的毒物兴奋效应,而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未表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效应。2.Cd对菲律宾蛤仔毒性的剂量-效应关系根据环境相关浓度及96 h半致死浓度设定Cd暴露梯度浓度(0、3、9、27、81和243μg/L),实验室条件下暴露菲律宾蛤仔14 d。利用转录组学、代谢组学等技术对蛤仔整体组织响应基因、代谢物等指标进行高通量筛选,同时测定金属离子、酶活、组织病理损伤及细胞凋亡等毒理学指标。结果显示,随Cd暴露浓度升高,Cd在蛤仔体内富集量逐渐增加,必需金属含量也随之发生变化,且剂量效应曲线呈现多样性。结合转录组学分析,发现Cd暴露在基因调控水平对离子内稳态的影响非常有限,Cd主要通过竞争必需金属离子转运体和必需金属离子结合蛋白干扰离子内稳态。而必需金属含量的改变以及Cd对关键酶活性中心必需金属元素的竞争结合,导致相关基因(如漆酶laccase、谷氨酰胺转移酶TGs、金属还原酶STEAP、钙调蛋白calmodulin等)的异常表达。结合KEGG和GO富集分析发现,Cd暴露干扰细胞内氧化还原的平衡,引起氧化应激,激活细胞凋亡等信号通路,影响菲律宾蛤仔细胞粘附、肽交联、蛋白水解等正常生物学功能。此外,代谢组学、酶活力分析结果显示,Cd暴露以剂量依赖的方式影响了三羧酸(TCA)循环、糖酵解、氨基酸代谢以及氧化磷酸化等关键代谢途径。利用BMD方法对多种响应指标的剂量-效应关系进行模型拟合,并计算BMD值。结果发现,TGs、MT、STEAP和laccase等DEGs呈单调变化,且BMD值较低,是理想的基因生物标志物。菲律宾蛤仔对Cd暴露最敏感的GO条目和KEGG通路分别为肽交联和细胞粘附通路。代谢组学和酶活力分析结果显示,丙氨酸、葡萄糖、AMP的含量变化和琥珀酸脱氢酶(SDH)的活力呈典型毒物兴奋效应;谷氨酰胺和葡萄糖-1-磷酸的含量变化以及己糖激酶(HK)和柠檬酸合酶(CS)的活力变化呈单调下调,其中CS活力是理想的酶类生物标志物。而谷胱甘肽(GSH)含量和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活力等传统生物标志物呈非单调的剂量-效应关系,不宜作为菲律宾蛤仔响应Cd暴露的生物标志物。3.As(Ⅴ)对菲律宾蛤仔毒性的剂量-效应关系根据环境相关浓度及96 h半致死浓度设定As(Ⅴ)暴露梯度浓度(0、0.2、0.5、1.25、2.5和5 mg/L),实验室条件下暴露菲律宾蛤仔14 d。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菲律宾蛤仔体内砷形态及其含量,结果显示,随As(Ⅴ)暴露浓度的升高,有机砷含量基本不变,无机砷As(Ⅴ)和As(Ⅲ)含量增加,表明菲律宾蛤仔体内发生了As(Ⅴ)到As(Ⅲ)的转化。转录组学分析显示,在高浓度As(Ⅴ)暴露组硫氧还蛋白、GST和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等参与As(Ⅴ)转化生成As(Ⅲ)过程的酶基因均显着上调,表明菲律宾蛤仔通过上调关键酶的转录表达促进体内累积的As(Ⅴ)转化生成As(Ⅲ)。进一步整合转录组和代谢组结果,发现菲律宾蛤仔通过促进GSH的合成、增加对过氧化物等ROS的清除能力等方式抵抗无机砷富集引起的氧化应激。As(Ⅴ)暴露促进蛤仔体内糖酵解反应、TCA循环和氧化磷酸化等过程,为机体提供更多的能量,且关键差异代谢物和DEGs与As(Ⅴ)的暴露浓度呈现多样化的剂量-效应关系;鞘脂类去饱和酶(DEGS)、羟基类固醇脱氢酶(HSD17B6)、羟基丁酸脱氢酶(bdh)基因均显着上调表达,表明As(Ⅴ)暴露还促进脂肪酸氧化代谢等途径,为TCA循环提供更多的乙酰辅酶A。最高浓度As(Ⅴ)暴露组磷酸胆碱含量显着降低,也提示As(Ⅴ)暴露导致菲律宾蛤仔能量代谢紊乱。此外,As(Ⅴ)暴露还干扰了氨基酸代谢。利用BMD方法对多种响应指标的剂量-效应关系进行模型拟合,并计算BMD值。GST、组织蛋白酶L(CTSL)、ATP结合盒转运蛋白(ABCC)、和mae B等多个DEGs的表达倍数均呈单调曲线,且BMD值较低,因此可作为As(Ⅴ)对菲律宾蛤仔毒性的生物标志物。通过对拟合到最佳模型的DEGs进行富集分析,发现对As(Ⅴ)暴露最敏感的GO条目和KEGG通路分别为半胱氨酸型肽酶活性和吞噬作用。4.Cd和As(Ⅴ)对菲律宾蛤仔毒性作用机制比较Cd和As暴露均干扰了菲律宾蛤仔TCA循环、糖酵解以及氧化磷酸化等关键代谢过程,且均表现出毒物兴奋效应;Cd和As(Ⅴ)均通过消耗GSH破坏细胞内氧化还原平衡,诱导氧化应激;菲律宾蛤仔鳃和消化腺的病理损伤指数均随Cd和As(Ⅴ)暴露剂量单调增加,菲律宾蛤仔消化腺组织对Cd和As(Ⅴ)暴露较鳃组织更敏感。同时,Cd和As(Ⅴ)对菲律宾蛤仔的毒性作用机制存在较大差异。Cd暴露导致葡萄糖、ATP和AMP等主要能量代谢物质的含量呈非单调变化,但As(Ⅴ)暴露后蛤仔体内葡萄糖、ATP和AMP的含量并未发生改变;对Cd和As(Ⅴ)暴露敏感的GO条目和KEGG通路完全不同;As(Ⅴ)还表现出对菲律宾蛤仔的生殖内分泌干扰效应。

全威[4](2021)在《马铃薯制品中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的形成及其对健康的影响》文中指出热加工食品中美拉德反应危害物(Maillard reaction harmful products,MRHPs)是食品安全领域的热点问题。马铃薯制品是一类消费量大、消费受众广的典型MRHPs高暴露食品。近年来,马铃薯制品对健康的影响受到诸多关注,但仅从反式脂肪酸、血糖指数和血糖负荷值等因素无法充分解释不同加工方式的马铃薯制品之间对健康影响的差异。考虑到不同方式加工的马铃薯制品中MRHPs含量有显着差异,因此有理由怀疑其也是马铃薯制品影响健康的关键因素。但现有研究聚焦于马铃薯制品中的丙烯酰胺,而忽视了其中还可能存在的其它MRHPs。多种MRHPs的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同时被机体摄入后对健康产生怎样的影响。因此,明确马铃薯制品中多种MRHPs的生成影响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对于马铃薯制品健康性问题至关重要。基于此,本论文以马铃薯制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主要MRHPs的组成和含量,在此基础上通过循证医学和动物实验的手段探究马铃薯制品及其MRHPs对生物体健康的影响。本研究首先对83种商品化马铃薯制品中主要MRHPs的种类及含量水平进行了调查,并以油炸、焙烤、挤压膨化和蒸煮四类加工方式进行了分类统计。在此基础上,以MRHPs含量较高的油炸和焙烤两种加工形式为重点,对中国主要马铃薯产区的九种马铃薯中可能影响上述三类MRHPs生成的主要组成成分进行了测定,并测定了三类MRHPs的生成情况,最后基于主成分分析和典型相关性分析相结合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所得到的数据集进行综合分析初步探讨了热加工过程中马铃薯组分对多种MRHPs生成的影响。结果显示,商品化马铃薯制品中丙烯酰胺的含量为0.06μg/g~2.60μg/g;两种晚期糖基化产物(CML和CEL)的含量水平分别为1.05μg/g~11.24μg/g和1.78μg/g~14.4μg/g,要略低于热加工肉制品中CML和CEL的含量;而杂环胺主要是两种β-咔啉类杂环胺:Harmane和Norharmane,其含量略低于咖啡制品中β-咔啉类杂环胺的水平(10μg/kg~40μg/kg)。马铃薯原料组分对于三类MRHPs生成有显着影响,赖氨酸、谷氨酸、3-CQA和5-CQA与丙烯酰胺和Harmane的形成呈典型负相关性;天冬氨酸、α-卡茄碱和α-茄碱则分别与丙烯酰胺和Harmane的形成呈典型正相关性。为明确马铃薯制品特别是其中MRHPs与人类慢性疾病风险的关联,论文采用meta分析方法,将目前不同热加工方式马铃薯制品与慢性疾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的风险比结果通过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并结合亚组分析和剂量效应分析探究长期摄入不同热加工方式马铃薯制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热加工方式马铃薯制品与慢性疾病风险的关联呈现显着差异。与蒸煮马铃薯相比,长期摄入油炸和焙烤马铃薯与糖尿病、高血压和结肠癌的患病风险显着相关。剂量效应分析结果具体指出,每天增加100 g马铃薯的摄入会将糖尿病的发生风险提升5%,每天增加100 g油炸马铃薯的摄入会将糖尿病的发生风险提升10%。而蒸煮马铃薯制品则与慢性疾病风险不存在显着的关联。基于马铃薯制品中三类MRHPs含量数据和动物实验剂量数据,详细研究了丙烯酰胺(2 mg/kg体重/天)、CML(2 mg/kg体重/天)和Harmane(1 mg/kg体重/天)单独和混合摄入对Sprague-Dawley(SD)大鼠健康的影响。血清生化、组织病理学以及代谢组学结果发现,Harmane没有对SD大鼠的健康造成显着不良影响。丙烯酰胺和CML分别造成了SD大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和胰腺损伤并导致空腹血糖上升,还会通过氧化应激导致肝脏、腓肠肌和神经纤维发生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和功能异常。由于Harmane具有抗氧化和抗糖尿病活性,三类MRHPs混合摄入时对氧化应激、血糖代谢以及胰腺和神经损伤的影响有所减弱。但MRHPs混合摄入时又会引发肾脏损伤和功能异常以及肿瘤风险增加等新的健康问题产生。这主要与Harmane的辅助致癌性,以及三类MRHPs均对精氨酸生物合成通路造成影响,导致MRHPs混合摄入时富马酸代谢和关联的TCA循环异常有关。上述结果表明多种MRHPs混合摄入时对机体健康的影响和机制并不能简单的根据MRHPs单独作用时的结果进行预测。考虑到上一部分研究发现马铃薯制品中三类MRHPs对SD大鼠血糖水平和脏器组织造成不良影响,本文进一步探究了三类MRHPs单独和混合摄入对糖尿病GotoKakizaki(GK)大鼠健康的影响。从血清生化、氧化炎症应激、胰岛细胞凋亡及代谢通路等角度初步探究了MRHPs对GK大鼠糖尿病进展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显示,丙烯酰胺以及CML介导GK大鼠氧化炎症应激、造成胰腺病理损伤和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受损、糖代谢及能量代谢通路紊乱,最终导致GK大鼠糖尿病进展恶化。Harmane则没有对GK大鼠糖尿病进展造成显着影响,并且Harmane具有抗氧化和抗糖尿病作用,上调了糖代谢通路相关代谢物的表达。因此,MRHPs混合摄入对GK大鼠氧化应激水平、胰腺功能以及糖代谢通路的影响有所降低,但考虑MRHPs混合摄入造成了胰腺病理损伤,最终还是会对GK鼠糖尿病进展造成不良影响。其次,从血清生化和代谢组学分析了MRHPs对GK大鼠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发现,MRHPs与GK大鼠脑和神经系统、肝肾等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MRHPs混合摄入还与肿瘤风险增加有关。最后,基于上一部分研究发现三类MRHPs影响GK大鼠脑部并发症的结果,本文以认知和记忆功能障碍这一重要的糖尿病脑部并发症为例,从氧化炎症应激关联的神经胶质细胞激活、神经元损伤和神经细胞凋亡以及Aβ沉积、糖代谢和胰岛素信号传导等多个途径具体分析和比较了三类MRHPs单独和混合摄入对GK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及其相关机制的影响。研究发现丙烯酰胺和CML会介导GK大鼠体内氧化应激,激活脑部神经胶质细胞并引起炎症应激,造成Aβ在脑部积累增加和脑部正常的葡萄糖转运功能受损,从而导致GK大鼠的认知和记忆功能受损。此外,丙烯酰胺还会造成脑部神经突触功能蛋白下调、细胞凋亡蛋白上调,对GK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产生严重不良影响。Harmane没有对GK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造成显着不良影响,并且三类MRHPs混合摄入对GK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的影响较单独摄入时显着减弱,这主要与Harmane发挥抗氧化活性降低了其它MRHPs混合摄入时对氧化和炎症应激水平和神经突触功能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有关。因此,马铃薯制品中多种MRHPs对GK大鼠脑部认知和记忆功能的不良影响的机制主要与脑部血糖代谢异常和Aβ沉积有关。

赵艳玲[5](2021)在《磷肥抑制水稻镉吸收转运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镉(Cd)是一种毒性高、生物活性高且分布范围广的重金属元素,Cd污染不仅影响作物生长发育,还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增加人体健康风险。水稻是我国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具有较强的Cd累积能力。因此,研究成本低、效果好、见效快的降Cd农艺措施,对于提高Cd污染农田的安全利用效率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磷(P)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大量元素之一,施用磷肥可以降低土壤中Cd的生物有效性,并调节Cd在水稻体内的转运过程。本研究通过水培试验、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对磷酸盐阻控Cd从根际环境向水稻根系转运以及Cd从水稻营养器官向籽粒转运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索。主要结果如下:1.磷酸盐显着抑制水稻根系对Cd的吸收和向地上部的转运。在Cd胁迫环境中,水稻幼苗吸收的Cd主要分布在根系细胞壁和细胞液组分中,在含0.3 mg/L Cd2+的营养液中添加1.0~10.0mmol/L的KH2PO4,高Cd积累品种T705和低Cd积累品种X24根系和地上部的Cd含量显着下降;添加5.0 mmol/L的KH2PO4使T705和X24的Cd转移因子分别下降61.46%和61.39%,地上部Cd含量分别下降60.6%和70.1%。2.在Cd胁迫环境中,磷酸盐有效促进水稻根系中半胱氨酸(Cys)和植物螯合肽(PCs)的合成。Cd胁迫使T705和X24根系中Cys和PCs的含量显着增加,添加5.0 mmol/L的KH2PO4进一步提高了水稻根系中的Cys和PCs含量,根系和地上部中的PCs含量与Cd含量负相关。在相同的Cd胁迫环境中,水稻根系中的PCs含量高于地上部分;耐Cd品种T705的PCs含量高于Cd敏感品种X24。在0.3mg/L的Cd胁迫下,T705和X24的PCs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52.67和9.11倍。与单独Cd胁迫处理相比,0.3mg/L的Cd2+与5 mmol/L的KH2PO4共同处理使T705的根系和地上部PCs含量分别增加了13.40%和32.03%,使X24的根系和地上部PCs含量分别增加了30.24%和33.87%。3.在Cd污染土壤中增施钙镁磷肥显着抑制水稻对Cd的吸收及其向稻米中的转运,并增加稻米中氨基酸含量。在Cd污染土壤中施用0.5~2.5 g/kg的钙镁磷肥,水稻根系、旗叶、穗轴和籽粒中的Cd浓度显着下降。增施钙镁磷肥,水稻生长期的土壤p H值增加,土壤氧化还原电位降低;成熟期水稻根系中硫含量下降,磷和铁的含量增加;穗轴和稻米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在施用2.5 g/kg钙镁磷肥后,稻米中必需氨基酸增加了17.8%,非必需氨基酸增加了71.7%。4.Cd污染农田中增施钙镁磷肥显着降低穗轴和稻米中的Cd含量。在Cd污染程度不同的三块稻田分别施用0.1、0.3、0.5 kg/m2钙镁磷肥后,6个水稻品种穗轴和籽粒中的Cd含量均随钙镁磷肥用量的增加而下降;稻田Cd污染程度越高,钙镁磷肥的降Cd效果越明显。在高、中、低Cd污染农田中施用0.3 kg/m2钙镁磷肥后,晚稻品种吉优的稻米Cd含量分别下降75.8%、54.2%和32.2%。在低Cd污染农田中施用0.5 kg/m2钙镁磷肥,6个品种的稻米Cd含量均下降至0.20 mg/kg以下。5.钙镁磷肥的降Cd效果受施用量和水稻生长季节的影响。钙镁磷肥的施用量为0.1 kg/m2时,降Cd效果不明显,只在少数年份和少数品种上有显着降Cd效果。但当施用量增加到0.3kg/m2时,稻米中的Cd含量下降30%以上;早稻对钙镁磷肥的反映比较迟钝,降Cd幅度较小。晚稻籽粒中的Cd含量与磷含量呈明显的负相关,说明无论是通过增施磷肥还是通过提高磷向籽粒的转运,都能有效抑制稻米中Cd的积累。综上所述,提高根际环境中的磷酸盐浓度,能抑制根际中Cd的生物有效性,促进根系内植物螯合肽的合成,抑制根系对Cd的吸收和向地上部的转运;增加稻米中的磷含量不仅能直接抑制Cd在稻米中积累,同时还能提高氨基酸含量间接抑制Cd在稻米中的积累;增施钙镁磷肥是降低南方Cd污染农田稻米Cd污染风险的重要措施。

冯倩倩[6](2021)在《低蛋白饲粮中甘氨酸和胱氨酸水平及其组合效应促进肉仔鸡生长的机理》文中研究指明甘氨酸(Gly)在肉仔鸡低蛋白质(LP)饲粮中的促生长作用已成共识,但其具体机理尚不明晰。饲粮中胱氨酸(Cys)水平与Gly的促生长作用密切相关,二者的组合效应有待阐明。本研究在总含硫氨基酸满足需要量的条件下,确定了LP饲粮中Gly和Cys的适宜组合剂量,然后利用代谢组学技术探讨了LP饲粮中Gly和Cys的组合效应促进肉仔鸡生长的机理,为Gly和含硫氨基酸(SAA)在生产中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为实现家禽业氮减排提供技术支撑。试验一:富含Gly的肉仔鸡LP饲粮中Cys的适宜剂量研究。试验处理:正对照(PC)组为正常蛋白质饲粮;负对照(NC)组为降低4.5个百分点且添加1.06%Gly的LP饲粮;Cys组在NC组的基础上分别添加0.05%、0.10%、0.15%和0.20%的Cys。结果表明:添加Cys线性和二次提高了试验前期肉仔鸡平均体重(ABW)、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平均日增重(ADG)(P<0.05);0.05%和0.10%Cys组肉仔鸡试验后期和全期F/G显着低于PC组(P<0.05)。42日龄肉仔鸡胸肌率(BMP)和腿肌率(LMP)随Cys添加水平的提高呈二次变化(P<0.05)。二次曲线拟合结果表明,LP饲粮中Cys添加量为0.08%~0.14%时,肉仔鸡生长性能和胴体组成最佳。各LP饲粮组肉仔鸡氮存留率(NRR)极显着高于PC组(P<0.01)。0.20%Cys组肉仔鸡21和42日龄血清尿酸(UA)含量显着低于PC组(P<0.05)。基于生长性能结果,选择PC组、NC组和NCC组(0.10%Cys组)进行后续分析。与NC组相比,NCC组血清苏氨酸、磷酸丝氨酸、谷氨酸和肌肽水平显着升高(P<0.05),蛋氨酸(Met)水平显着降低(P<0.05)。与NC组相比,NCC组甘氨酸-N-甲基转移酶(GNMT)的m RNA表达量显着下调(P<0.05),谷胱甘肽合成酶(GSS)的表达量显着上调(P<0.05)。本试验表明,在总含硫氨基酸和Gly满足需要量的条件下,LP饲粮中添加0.10%Cys可通过改变血清游离氨基酸代谢和肝脏SAA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肉仔鸡生长。以生长性能和胴体组成为判据,推荐肉仔鸡LP饲粮中Cys的适宜添加量为0.08%~0.14%(Cys占总含硫氨基酸的35%~41%)。试验二:富含Cys的肉仔鸡LP饲粮中Gly的适宜剂量研究。试验处理:PC组同试验一;NC组为降低4.5个百分点且添加0.10%Cys的LP饲粮;Gly组在NC组的基础上分别添加0.35%、0.70%、1.05%和1.40%的Gly。结果表明:添加Gly线性和二次提高了肉仔鸡各时期ABW(P<0.05),线性和二次提高了试验前期和全期ADG(P<0.05),线性和二次降低了试验前期和全期F/G(P<0.05);与NC组相比,0.70%和1.05%Gly组肉仔鸡试验后期ADG显着提高(P<0.05),F/G显着降低(P<0.05)。42日龄肉仔鸡BMP随Gly添加水平的提高呈线性和二次提高(P<0.05)。二次曲线拟合结果表明,LP饲粮中Gly添加量为0.70%~1.30%时,肉仔鸡生长性能和胴体组成最佳。与PC组相比,各LP饲粮组肉仔鸡NRR极显着提高(P<0.01),UA水平显着降低(P<0.05)。基于生长性能结果,选择PC组、NC组(0.10%Cys)和NCG组(0.10%Cys+0.70%Gly)进行后续分析。与NC组相比,NCG组血清中Gly、丝氨酸(Ser)和苯丙氨酸水平显着升高(P<0.05),精氨酸(P=0.071)和牛磺酸(P=0.096)水平有提高趋势。NCG组半胱氨酸亚磺酸脱羧酶(CSAD)的m RNA表达量显着高于NC组(P<0.05)。本试验表明,在总含硫氨基酸满足需要量且Cys适宜的条件下,LP饲粮中添加0.70%或1.05%Gly能通过改变机体代谢,上调CSAD的m RNA表达量,提高血清中Gly、Ser、苯丙氨酸、精氨酸和牛磺酸的含量,从而改善肉仔鸡生长性能;以生长性能和胴体组成为判据,推荐肉仔鸡LP饲粮中Gly的适宜添加量为0.70%~1.30%(饲粮总Gly+Ser含量为1.62%~2.57%)。试验三:基于代谢组学研究LP饲粮中Gly与Cys组合效应促进肉仔鸡生长的机理。基于试验二生长性能结果,选择PC组、NC组(0.10%Cys)和NCG组(0.10%Cys+0.70%Gly)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利用T检验结合主成分分析法(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PLS-DA),筛选组间的差异代谢物(P<0.05,变量权重值(VIP)>1),并作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与PC组相比,NC组氨基酸(谷氨酸和谷氨酰胺等)和脂质(二十碳五烯酸和溶血磷脂酰胆碱等)等代谢物水平显着提高(P<0.05),而精胺、亚油酸和白三烯C4等代谢物水平显着降低(P<0.05);与NC组相比,NCG组二甲基异咯嗪、亚油酸、精胺和白三烯C4等代谢物水平显着提高(P<0.05),而5’-甲硫腺苷等代谢物水平显着降低(P<0.05)。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与PC组相比,NC组氨基酸代谢(D-谷氨酰胺与D-谷氨酸代谢等)、脂质代谢(鞘脂代谢等)和Fox O信号通路等显着上调(P<0.05);与NC组相比,NCG组核黄素代谢和亚油酸代谢显着上调(P<0.05),β-丙氨酸代谢和谷胱甘肽代谢有上调趋势(0.05≤P<0.10)。本试验表明,LP饲粮中适宜组合Gly和Cys能改变肉仔鸡肝脏代谢产物(亚油酸、二甲基异咯嗪和精胺等),并通过调控亚油酸、核黄素、谷胱甘肽和β-丙氨酸等代谢途径,改善肉仔鸡生长性能。综上,LP饲粮(较正常蛋白质饲粮降低4.5个百分点粗蛋白)中添加适宜组合的Gly和Cys(0.10%Cys+0.70%Gly)可上调肝脏CSAD的m RNA表达量,提高血清中Gly、Ser、苯丙氨酸、精氨酸和牛磺酸的水平,并通过调控肝脏亚油酸、核黄素、谷胱甘肽和β-丙氨酸等代谢途径,促进肉仔鸡生长。

王华美[7](2021)在《不同氮水平下外源褪黑素对大豆生长及氮同化能力的影响》文中认为外源氮素的供应水平对大豆生长发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氮素施入不足或过量均会导致体内代谢紊乱,影响产量的形成。因此,探索相应的缓解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与实践意义。为此,本试验针对具有植物生长发育调节及逆境胁迫抗性等作用的褪黑素,对不同氮水平下大豆的调控开展相关研究。试验于2019和2020年在国家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试验基地进行,采用砂培的方式,以0 m M(零氮)、1.5 m M(低氮)、7.5 m M(对照)和15 m M(高氮)铵态氮为氮源的1/2Hoagland营养液,模拟植株在不同氮水平的生长环境,于大豆生长至V1、V3和R5期分别对其进行100μM的褪黑素(MT)喷施处理,系统分析了不同时期施用褪黑素对不同氮水平下植株生长发育、氮同化能力及产量的调控作用。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氮水平处理对功能叶片中抗氧化酶活性具有一定的影响。适量增施氮素有利于酶活性的增强,高氮水平下抗氧化酶活性显着升高,MDA的含量显着增多,说明持续的高氮处理会对植株造成一定的氧化胁迫。MT处理有利于高氮水平下功能叶片中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的进一步增强,缓解了持续高氮引起的氧化损伤,降低了MDA含量,使之恢复至对照水平。2.不同氮水平处理会间接影响植株体内的光合碳代谢活动。氮缺乏使叶绿素合成受阻,光合碳代谢能力显着降低;过量的氮素供应导致氮代谢等活动加剧,过度消耗了光合等碳代谢产生的能量,干扰了植株体内的碳氮平衡,抑制了干物质的积累。MT在低氮环境下的施用有利于植株通过促进氮素吸收,增强叶绿素合成,提高净光合速率,增加光合产物及干物质的积累,其中V3期施用MT使干物质积累量显着增加了20.38%;在高氮环境下则主要通过缓解气孔导度受损程度的方式,促进光合碳代谢能力,增加可溶性糖及干物质的积累,V3期施用MT使该氮水平下干物质积累量显着增加了22.88%。3.不同氮水平处理对大豆的根瘤固氮能力影响显着。低氮处理有利于大豆的根瘤数量和根瘤干重的提高,高氮处理大豆的固氮能力受到明显抑制。施用MT有利于大豆根部发育,促进了根瘤形成与生长,并且V3期施用MT对零氮和高氮处理下根瘤的固氮酶活性具有显着的促进效果,增加了各组织器官中酰脲的含量。4.不同的施氮水平对大豆的氮同化关键酶活性有直接的影响。零氮和低氮条件下,主要的氮同化酶NR、GS、GOGAT和GDH活性均受到显着抑制,并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高氮水平下氮同化酶活性也显着低于对照。喷施MT显着提高了各个氮处理下功能叶片中GS、GOGAT和GDH活性及其相对应编码基因的表达水平。MT处理后,低氮水平下NR活性显着提高,在高氮水平下则受到抑制。5.不同氮水平处理显着影响了植株中NO3-、NO2-、NH4+、可溶性蛋白、总游离氨基酸和全氮含量。缺氮抑制了功能叶片中多种不同形态氮及全氮含量,高氮会增加上述物质的积累。MT的施用增加了零氮及低氮水平下NO3-和NH4+的含量,促进了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等含氮物质的合成,提高了总体氮含量。高氮水平下,MT对功能叶片中的NO3-、NO2-、NH4+和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均产生了负反馈调节作用,对该氮水平下可溶性蛋白及全氮量的积累均无显着影响。6.不同氮水平处理同样影响了大豆的生长表型。氮素供应不足或过量均会限制植株的生长发育。在V1和V3期施用MT,均显着地缓解了氮胁迫对茎粗、根长及叶面积的抑制作用,有利于植株为生殖生长提供更加丰富的物质基础,促进了产量的形成;R5期施用MT更有利于营养物质向籽粒运输,并增加籽粒的百粒重。综合两年产量数据结果发现,与R5期相比,V3期喷施MT对产量的促进效果更显着,分别使四个氮水平下(0N、LN、CK、HN)植株的平均单株粒重增加了16.75%、13.77%、8.61%和11.79%。综上所述,MT能够通过调节不同氮水平下大豆氮同化能力及其与氧化代谢、碳代谢之间的平衡关系,进而修复受损的生长发育情况,最终促进产量的形成。

钟鹏程[8](2021)在《艾可清颗粒减轻环磷酰胺心脏毒性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作为一线肿瘤化疗药物及强力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广泛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然而,CTX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可引起多种严重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心脏毒性、肝功能损害、出血性膀胱炎等。此外,在中医药基础科研领域,CTX常被用作复制中医阳虚、血虚证候动物模型的药物。目前针对CTX毒副反应尚无特效药物,预防或缓解CTX化疗导致的毒副反应对于提高肿瘤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艾可清颗粒(AKQ)作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创制的专利复方,在艾滋病治疗方面已运用多年,具有增强艾滋病患者免疫力、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本课题组认为AKQ扶阳益气、补肾健脾的功效用于CTX引起的气阳两虚、脾肾双亏副作用的“纠偏”,在理论上具有针对性。基于此,本研究以AKQ为研究对象,通过体内、体外实验结合网络药理学分析、代谢组学以及肠道菌群分析,期望达到以下研究目的:1.明确AKQ对CTX引起的正常与荷瘤小鼠的毒性反应是否具有减毒作用及减毒效应的主要靶器官。2.评估AKQ对CTX毒性代谢产物丙烯醛(ACR)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3.探索AKQ在上述动物和细胞水平减轻CTX毒性的机制,为中医异病同治理论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体内(动物)实验1:观察AKQ对CTX所致昆明小鼠毒性反应的影响。(1)昆明小鼠CTX中毒模型的建立:8周龄,体重25±3g的健康昆明小鼠CTX连续4天腹腔注射给药:第1、2天100 mg/kg/d,第3、4天50 mg/kg/d。(2)分组处理及一般状况观察:健康昆明小鼠2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第1-4天生理盐水0.3 mL/次/d腹腔注射+第1-7天纯水0.3 mL/次/d灌胃),模型组(第1-4天CTX注射造模+第1-7天纯水灌胃0.3 mL/次/d),艾可清组(第1-4天CTX注射造模+第1-7天AKQ灌胃1.3 g/kg/d),实验周期8天,每日观察并记录各组小鼠一般状况及死亡数。艾可清给予小鼠1.3 g/kg/d相当于人临床剂量的9倍。(3)血液及生化指标的测定:实验结束后处死各组小鼠,取全血及血清,血细胞分析仪及生化分析仪检测WBC、RBC、PLT、HGB、LYM、MON、AST、ALT、CRE、CK。(4)主要脏器组织病理学观察:实验结束后处死各组小鼠,取各组小鼠心、肝、脾、肺、肾组织进行HE染色并观察。2.体内(动物)实验2:观察AKQ对CTX中毒小鼠心脏毒性的影响(1)CTX中毒小鼠心脏毒性模型的建立及分组:8周龄,体重25±3 g的健康昆明小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CTX连续4天(第8-11天)腹腔注射造模(方案同体内实验1)。动物分组为正常组(第8-11天N.S 0.3 mL/次/d腹腔注射+第1-13天纯水0.3 mL/次/d灌胃),模型组(第8-11天CTX注射造模+第1-13天纯水灌胃0.3 mL/次/d),艾可清低剂量组(第8-11天CTX腹腔注射+第1-13天AKQ灌胃0.65 g/kg/d),艾可清中剂量组(第8-11天CTX腹腔注射+第1-13天AKQ灌胃1.3g/kg/d),艾可清高剂量组(第8-11天CTX腹腔注射+第1-13天AKQ灌胃2.6 g/kg/d),实验周期14天,14天后取血清及心脏,进行相关检测。艾可清给予小鼠低、中、高剂量相当于人临床剂量的4.5、9、18倍。(2)心脏指数的测定:各组小鼠取心脏称重,计算心脏指数。(3)心肌酶及氧化指标的测定:各组小鼠取血清检测CK、CK-MB、GSH、SOD、MDA。(4)心脏的组织病理学观察:取各组小鼠心脏组织进行HE染色并观察。(5)心脏组织凋亡检测: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心脏组织中Bax及Bcl-2的表达。3.体外(细胞)实验:观察AKQ对ACR诱导的H9c2毒性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探索(1)AKQ对H9c2活力影响的观察:AKQ颗粒甲醇提取物,加DMSO溶解,加细胞培养基稀释,配成不同浓度梯度,加入H9c2培养液,共孵育24、48及72小时,CCK8法测定细胞活力。(2)ACR对H9c2 IC50测定:将不同浓度梯度ACR溶液加入H9c2培养液培养,24小时后CCK8法测定细胞活力。(3)AKQ对ACR诱导的H9c2毒性损伤影响的观察:H9c2细胞分5组:对照组(正常培养),ACR组(ACR 20μmol/L干预培养),ACR+AKQ低剂量组(ACR+AKQ 20μg/mL),ACR+AKQ 中剂量组(ACR+AKQ 40 μg/mL),ACR+AKQ 高剂量组(ACR+AKQ 80 μg/mL)。培养24小时后观察细胞形态,进行CCK8检测、Hochest染色、流式Annexin V-FITC/PI双染及WB检测bax、Caspase3、Caspase9及bcl-2表达。(4)AKQ缓解CTX心脏毒性的网络药理学分析:进行CTX心脏毒性相关疾病靶点及AKQ药物成分治病靶点筛选并映射,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及PPI网络,对靶点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5)网络药理学分析的实验验证:用RT-qPCR及WB技术验证网络药理学分析富集的通路靶点表达水平。(6)AKQ对ACR诱导的H9c2毒性损伤机制的探索:H9c2细胞分4组:对照组(正常培养),ACR组(ACR20 μmol/L干预培养),ACR+AKQ组(ACR+AKQ 80μg/mL),AKQ+LY294002 组(ACR+AKQ 80 μg/mL+LY294002 10 μmol/L)。培养 24小时后RT-qPCR及WB检测相关通路蛋白及凋亡蛋白的表达。4.体内(动物)实验3:AKQ对CTX化疗的荷瘤小鼠心脏毒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1)荷瘤小鼠模型的建立:将密度为1× 107个/mL的S180肉瘤细胞悬液以0.2 mL/只的体积皮下接种于昆明小鼠后颈部。(2)动物分组及处理:将肿瘤体积范围为40-100 mm3的S180荷瘤小鼠2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肿瘤模型对照组(第1-13天纯水0.3 mL/次/d灌胃+第8-11天连续N.S 0.3 mL/次/d腹腔注射),CTX单独化疗组(第8-11天连续CTX腹腔注射,CTX注射方案同前+第1-13天纯水灌胃0.3mL/次/d),CTX化疗联合AKQ治疗组(第8-11天CTX连续腹腔注射+第1-13天艾可清2.6g/kg/d灌胃)。实验周期14天,第12天收集新鲜粪便,第14天取血清及心脏,进行后续检测。(3)心肌酶及氧化指标的测定:各组小鼠取血清检测CK、CK-MB、SOD、MDA。(4)心脏组织病理学观察:取各组小鼠心脏组织进行HE染色并观察。(5)心脏凋亡相关蛋白检测:WB检测各组小鼠心脏组织bax及bcl-2。(6)心脏通路蛋白检测:WB及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小鼠心脏组织相关通路靶点蛋白表达。(7)荷瘤小鼠瘤体重量测定:实验结束后取各组小鼠瘤体称重。(8)荷瘤小鼠血清代谢组学研究:各组小鼠取血清做GC/MS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9)荷瘤小鼠肠道菌群分析:接取小鼠新鲜未污染粪便做肠道菌群16SrRNA测序分析。结果:1.昆明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100 mg/kg/d×2d,50 mg/kg/d×2d)后可见活动减少,畏寒蜷缩,毛发蓬松、竖立,进食减少,体重减轻等明显的中毒症状,加服AKQ后,上述中毒症状减轻,且死亡率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028)。昆明小鼠予环磷酰胺注射后白细胞、血小板及淋巴细胞可出现显着减少(P<0.001,P<0.001,P<0.01),而红细胞、血红蛋白及单核细胞无明显变化;AST、ALT及CRE无明显改变,CK出现显着上升(P<0.05),加服AKQ 口服后,CK上升情况较模型组明显缓解(P<0.05),其他血液生化指标比较无显着性差异。HE染色显示各组小鼠肝、脾、肺、肾组织病理改变无明显差异;模型组可见明显心肌损伤改变,加服AKQ后心肌病变程度减轻。2.昆明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100 mg/kg/d ×2d,50 mg/kg/d×2d)后心脏指数较正常组明显增大(P<0.05),AKQ低、中、高剂量组心脏指数较模型组均有显着性减小(P<0.05,P<0.01,P<0.01)。模型组CK-MB、MDA较正常组显着升高(P<0.001,P<0.001),GSH 及 SOD 明显降低(P<0.05,P<0.001),加服 AKQ 后,AKQ 各剂量组上述指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其中以高剂量组改善最明显,高剂量组CK、CK-MB、MDA较模型组均显着下降(P<0.05,P<0.001,P<0.001),而GSH及SOD明显上升(P<0.05,P<0.001)。模型组心脏HE染色可见明显心肌损伤改变,艾可清低、中、高剂量组心肌病变程度较模型组依次减轻。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心脏组织中Bax表达增强,Bcl-2的表达减弱,AKQ各剂量组Bax表达与模型组相比呈剂量依赖性减弱,Bcl-2的表达呈剂量依赖性增强。3.AKQ醇提物在0-80 μg/mL浓度范围呈浓度依赖性促进H9c2细胞的增殖,ACR对H9c2细胞24小时IC50为20.37 μM。ACR作用于H9c2细胞24小时,引起的细胞损伤涉及:形态改变、细胞活力下降、Hochest染色阳性数目增多、流式Annexin V-FITC/PI双阳性细胞比例增加,凋亡蛋白Bax、Caspase3、Caspase9表达增强及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减弱。H9c2细胞予AKQ处理后,与模型组相比,可剂量依赖性地改善H9c2细胞损伤形态、增强细胞活力、减少Hochest染色阳性及Annexin V-FITC/PI双阳性细胞比例,抑制Bax、Caspase3、Caspase9表达而增强Bcl-2表达。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显示:通过靶点筛选及映射得到192个靶点为AKQ主要成分治疗CTX心脏毒性损伤的作用靶点;通过构建AKQ药物-活性化合物-治病靶点网络图,得到15个关键化合物(包括等槲皮素、木犀草素、山奈酚、丹参酮Ⅱa、柚皮素等);通过构建PPI网络得到30个核心靶点;GO分析显示靶点涉及的生物学功能主要包括调控细胞增殖/凋亡过程及氧化/炎症反应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排名前10的信号通路涉及PI3K-AKT、TNF及MAPK通路。RT-qPCR显示上述3条通路关键靶点中的PI3K及AKT在AKQ组中表达较ACR组显着上调(P<0.001),WB实验也观察到PI3K及AKT总蛋白及磷酸化蛋白水平均显着高于ACR组。AKQ+ACR组加入抑制剂LY294002后,上调的PI3K及AKT mRNA及蛋白水平被逆转;AKQ+ACR组较ACR组中上调的bax、Caspase3、Caspase9及下调的bcl-2同样被逆转。4.以密度为1×107个/mL的S180肉瘤细胞悬液,按0.2mL/只皮下接种于昆明小鼠后颈部,约6天后可成模。CTX单独化疗组CK-MB、MDA较肿瘤模型对照组显着升高(P<0.001,P<0.001),SOD明显降低(P<0.001),CTX化疗联合AKQ治疗组CK、CK-MB、MDA较CTX单独化疗组显着下降(P<0.01,P<0.001,P<0.001),而SOD明显上升(P<0.001)。CTX单独化疗组心脏HE染色可见显着的心肌损伤,CTX化疗联合AKQ治疗组心肌病变程度较CTX单独化疗组明显减轻。与肿瘤模型对照组相比,CTX单独化疗组小鼠心脏组织Bax表达上调,Bcl-2、PI3K及AKT表达下调,加服AKQ后,Bax表达减弱,Bcl-2、PI3K及AKT表达增强。实验结束后,CTX化疗联合AKQ治疗组瘤体重量较单独化疗组显着减轻(P<0.05)。血清代谢组学分析在三组间共鉴定出44个差异代谢产物,AKQ干预能使CTX化疗改变的L-谷氨酸、L-天冬氨酸、柠檬酸、甘氨酸、鸟氨酸等代谢物轮廓向肿瘤模型对照组靠近;CTX联合AKQ治疗后显着增强的代谢通路包括:柠檬酸循环、精氨酸生物合成、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氨酰tRNA生物合成、谷胱甘肽代谢、组氨酸代谢、D-谷氨酰胺与D-谷氨酸代谢。肠道菌群分析显示CTX单独化疗组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dales)、溶杆菌(Lysobacter)相对丰度下调,普雷沃菌9(Prevotella9)上调,CTX 化疗联合 AKQ 治疗后,Sphingomonadales及Lysobacter 丰度上调,Prevotella9丰度下调。CTX单独化疗组中显着下调的p53信号通路、倍半萜生物合成、胆汁分泌及咖啡因代谢等通路,在AKQ干预后重新被显着上调。结论:1.AKQ能改善CTX引起的昆明小鼠中毒症状,显着降低死亡率;AKQ能降低CTX引起的心肌酶异常升高,减轻氧化应激失衡、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改善CTX诱导的心脏病理形态改变。2.AKQ能促进H9c2心肌细胞增殖,激活PI3K/AKT通路而减少ACR诱导的H9c2凋亡。3.荷瘤小鼠CTX化疗可引起心肌酶异常升高、氧化应激失衡、心肌细胞凋亡增加及PI3K/AKT表达下调,联用AKQ能改善上述病变,且能增强CTX抑瘤效果。4.AKQ可调节CTX化疗的荷瘤小鼠L-谷氨酸、L-天冬氨酸、柠檬酸、甘氨酸、鸟氨酸等44种差异代谢物表达,增强TCA循环,精氨酸生物合成,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等16条代谢通路功能;上调有益菌(目水平Sphingomonadales、属水平Lysobacter),下调有害菌(属水平Prevotella 9)丰度,增强肠道菌p53信号通路、胆汁分泌等功能从而发挥减轻CTX心脏毒性的作用。

朱星樽[9](2021)在《花羔红点鲑氨氮应激生理解毒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饲料驱动下的水产养殖体系,大约75%的输入性氮并没有被养殖动物所利用吸收,而是随排泄物进入养殖水体中,在环境微生物的氨化作用下产生大量有毒的氨氮,导致鱼类氨氮中毒频繁发生。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鱼类逐渐分化出多种应答氨氮的生理解毒策略,其中,绝大多数鱼类主要依赖于谷氨酰胺合成和尿素循环。在哺乳类动物中的研究表明,氨氮解毒关键酶缺陷是造成机体氨氮耐受力差异的关键因素,也是开展精准营养的调控的关键靶点。花羔红点鲑是一种中小型冷水稀有鱼类,其环境氨氮耐受力较差,随着集约化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常态化的氨氮暴露对花羔红点鲑的生长、繁殖及存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已严重影响了鱼的产量与品质。本论文以花羔红点鲑为研究对象,拟通过一系列的量化研究,试图查明导致花羔红点鲑氨氮耐受力低下的原因,为遗传选育及人工配合饲料的研发提供新契机。本论文首先探究了氨氮暴露对花羔红点鲑的毒性作用。实验共设置2个处理组:对照组[0.01 mg/L总氨氮(TA-N),非离子氨(UIA-N)<0.001 mg/L]和氨氮组(1/2 96 h半致死浓度:12.33 mg/L TA-N,0.19 mg/L UIA-N),开展为期28d的慢性氨氮胁迫实验。结果发现,氨氮组实验鱼大脑中氨浓度达到峰值时显着增加了15倍(1 d),但达到峰值的时间晚于肝脏(12 h);大脑中谷氨酰胺达到峰值时的浓度为35.33μmol/g,远高于哺乳类的致死浓度1μmol/g;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及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呈逐渐降低趋势,1 d后达到稳定;肝脏中溶菌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及头肾巨噬细胞呼吸爆发于1 d后显着降低;1 h后,氨氮组实验鱼大脑和肝脏中氨和谷氨酰胺浓度显着高于对照组,而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还原酶、溶菌酶、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及呼吸爆发显着低于对照组。结果说明,氨氮暴露会造成花羔红点鲑肝脏和大脑中氨和谷氨酰胺积累,导致氧化损伤和免疫抑制。然而,谷氨酰胺在花羔红点鲑肝脏和大脑中的积累,并不是导致其中毒死亡的直接原因,相反,谷氨酰胺合成很可能是花羔红点鲑氨氮解毒的重要途径。为了弄清谷氨酰胺合成途径在花羔红点鲑氨氮解毒过程中扮演的角色,采用腹腔注射甲硫氨酸亚砜亚胺(谷氨酰胺合成酶抑制剂)的生理学手段,设置了4个处理组:Na Cl组实验鱼通过腹腔注射0.9%氯化钠;NH3组实验鱼通过腹腔注射半致死浓度的醋酸铵(每克鱼2.5μg);NH3+MSO组实验鱼通过腹腔注射半致死剂量的醋酸铵和甲硫氨酸亚砜亚胺(每克鱼2.0μg);MSO组注射实验鱼通过腹腔注射甲硫氨酸亚砜亚胺(2.0μg/g鱼),急性毒性实验持续96 h。结果发现,NH3组实验鱼白细胞数、丙二醛含量、肝脏中TNF、IL 1和IL 8基因m RNA表达量升高,而血清葡萄糖含量、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溶菌酶活性、补体、免疫球蛋白G含量、吞噬指数、肝脏中SOD、CAT和GPx基因m RNA表达量降低;NH3组实验鱼肝脏中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酰胺酶活性显着高于NH3+MSO组和MSO组;NH3+MSO组存活率最低。结果说明:氨氮中毒会导致花羔红点鲑血液恶化、氧化应激、免疫抑制及炎症;花羔红点鲑氨氮解毒依赖于谷氨酰胺合成途径,尿素循环在氨氮解毒过程中并未发挥作用。为了探寻尿素循环未参与花羔红点鲑氨氮解毒的原因,设置了3个处理组:对照组通过腹腔注射0.9%氯化钠;低氨氮组按照每克体重1.25μg的浓度经腹腔注射0.5 m L醋酸铵(1/2 96 h半致死浓度);高氨氮组实验鱼按照每克体重2.50μg的浓度经腹腔注射0.5 m L醋酸铵(96 h半致死浓度),急性毒性实验持续96 h。结果发现,随着醋酸铵含量的升高,血浆谷氨酰胺、谷氨酸、精氨酸及鸟氨酸含量显着升高,而瓜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显着降低;高氨氮组肝脏中精氨琥珀酸合酶、精氨琥珀酸裂解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及谷氨酰胺酶活性显着最高,而氨甲酰磷酸合成酶、鸟氨酸转氨酶及精氨酸酶活性最低,尤其是精氨酸酶活性仅为对照组的6%;肝脏细胞经吖啶橙染色后,高氨氮组检测到不规则的致密浓染的黄绿色荧光信号。结果说明:花羔红点鲑可能存在尿素循环障碍,与精氨酸酶活性的缺失密切相关。为了弄清花羔红点鲑是否存在精氨酸酶缺陷,通过向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精氨酸(激活剂)和赖氨酸(抑制剂),筛选出花羔红点鲑精氨酸酶激活及抑制模型,在此基础上对精氨酸酶缺陷开展生理学研究。实验由两个阶段构成:第一阶段,配置七组实验饲料:对照组、3个精氨酸水平(1.00、2.00及3.00%)及3个赖氨酸水平(1.00、2.00和3.00%),开展为期10周的营养调控实验。结果发现,2.00%和3.00%精氨酸组实验鱼增重显着高于对照组,同样,2.00%和3.00%赖氨酸组显着高于对照组;饲料中添加3.00%赖氨酸显着提高实验鱼的白细胞数;实验鱼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溶菌酶活性及补体含量随着饲料中精氨酸含量的提高显着升高,而随着饲料中赖氨酸含量的提高显着降低。基于上述指标综合分析,2.00%精氨酸组作为精氨酸酶激活模型(激活组),而3.00%赖氨酸组作为精氨酸酶抑制模型(抑制组)。第二阶段,共设置3个组:对照组、激活组及抑制组,向腹腔中注射半致死浓度(2.5μg/g鱼)醋酸铵,急性实验持续96 h。结果发现,抑制组累计死亡率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均显着低于激活组;激活组肝脏中精氨酸酶和氨甲酰磷酸合成酶含量显着高于抑制组,而氨和谷氨酰胺含量相反;激活组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酰胺酶含量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结果说明,花羔红点鲑氨氮解毒过程中尿素循环障碍与精氨酸酶缺陷有关,然而,分子机制尚不清楚。为了进一步探讨花羔红点鲑氨氮解毒的分子机制,采用比较转录组分析技术,共设置了2个处理组:对照组通过腹腔注射0.9%氯化钠,氨氮组按照每克体重2.50μg的浓度经腹腔注射0.5 m L醋酸铵(96 h半致死浓度)。急性毒性实验持续96 h。结果发现,测序共获得225.54 Gb有效数据,通过组装获得74 502条非冗余基因;对非冗余基因进行功能注释,获得25921条注释结果;检测到650个差异表达基因,主要集中在蛋白/氨基酸代谢、TCA循环及氨氮代谢信号通路等;氨氮组肝脏中精氨酸酶活性仅达到对照组的5.5%。结果说明,参与花羔红点鲑氨氮解毒的生理途径主要包括:减少蛋白质分解、部分氨基酸分解形成丙氨酸、谷氨酰胺合成;尿素循环在氨氮解毒过程中没有发挥作用的原因与精氨酸酶缺陷有关。为了弄清氨氮胁迫是否会引起花羔红点鲑精氨酸酶编码基因的DNA甲基化变异,采用c 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染色体步移技术及基于亚硫酸氢盐处理的位点特异胞嘧啶DNA甲基化分析技术,共设置了2个处理组:对照组通过腹腔注射0.9%氯化钠,氨氮组按照每克体重2.50μg的浓度经腹腔注射0.5 m L醋酸铵(96 h半致死浓度)。急性毒性实验持续96 h。结果发现,花羔红点鲑精氨酸酶1基因的全长为1014 bp,共编码338个氨基酸;精氨酸酶1基因核心启动子区域存在CpG岛,含CG位点16个,氨氮胁迫下,精氨酸酶1基因核心启动子区域CpG岛的甲基化程度显着高于对照组。表明氨氮胁迫会导致花羔红点鲑肝脏中精氨酸酶1编码基因的DNA的甲基化升高变异。

王文平[10](2021)在《重楼皂苷Ⅰ、Ⅱ、Ⅶ的毒性评价及重楼皂苷Ⅰ的肝毒性机制探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药源性肝损伤是一项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据调查统计,我国药源性肝损伤的发病率逐年升高;重楼是一种临床常用中药,因其抗肿瘤活性日益受到重视。重楼皂苷Ⅰ、Ⅱ、Ⅶ是重楼中3种重要的皂苷类成分,越来越多的研究和报道显示其对多种肿瘤细胞均具有杀伤作用。但重楼在抗肿瘤作用的同时毒副作用研究较少,尤其是其单体类成分。本研究围绕重楼皂苷Ⅰ、Ⅱ、Ⅶ的潜在毒性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的探索。以期为中药重楼的临床合理应用以及基于重楼皂苷单体的药物研发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方法:(1)从细胞、模式生物-斑马鱼、动物3个层面进行了重楼皂苷单体的毒性评价。首先选择了 9种细胞考察了重楼皂苷Ⅰ、Ⅱ、Ⅶ的细胞毒性情况,包括3种肝细胞(HepaRG、HL-7702和WRL-68细胞),3种肾细胞(HK-2、HKC和293T细胞)和3种心脏细胞(H9c2、HUVEC和HCMEC细胞);利用模式生物-斑马鱼模型考察不同浓度重楼皂苷Ⅰ、Ⅱ、Ⅶ对斑马鱼生存率的影响,确定了 LC50、LC10与最大非致死浓度(MNLC);体视荧光显微镜观察重楼皂苷Ⅰ、Ⅱ、Ⅶ给药前后肝脏、肾脏和心脏的形态,统计斑马鱼的肾脏水肿率、心率和心包水肿率。利用Image-Pro Plus 5.1.0软件统计给予重楼皂苷Ⅰ、Ⅱ、Ⅶ前后斑马鱼肝脏面积和荧光强度、肾脏面积和荧光强度、心脏SV-BA距离,评价重楼皂苷Ⅰ、Ⅱ、Ⅶ的潜在肝、肾、心毒性;通过HE染色和TUNEL染色观察斑马鱼给药前后肝组织病理情况及肝细胞凋亡情况;通过小鼠的急性毒性实验,得出LC50值。然后进行小鼠血清生化检测和组织病理切片分析。各个层面数据相互支持,补充验证,使研究基础更加全面可靠,结论更加合理。(2)选用HepaRG细胞研究重楼皂苷Ⅰ的肝细胞毒性机制。利用酶标仪、流式细胞仪、倒置荧光显微镜等对HepaRG细胞乳酸脱氢酶(LDH)释放、DAPI染色、活性氧(ROS)、线粒体膜电位(MMP)、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等进行测定,利用Western blot对凋亡相关蛋白进行检测;选用HUVEC细胞研究重楼皂苷Ⅰ的心血管毒性机制。从抑制新血管生成和促进心血管细胞凋亡两个方面评价了重楼皂苷Ⅰ的血管毒性机制。进行了LDH释放、细胞迁移、细胞凋亡、DAPI染色、细胞周期以及体外血管生成等研究,测定了近30个相关蛋白的表达。(3)利用TMT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检测给药组和对照组小鼠肝脏组织中的差异蛋白,对差异蛋白进行GO及Pathway通路富集分析;利用STRING11.0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采用IPA软件进一步筛选出与表型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利用Q300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研究给药组和对照组小鼠血清样本中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情况。采用PCA、OPLS-DA等分析小鼠内源性代谢物的轮廓变化。比较给药前后小鼠血清样本代谢谱的差异,寻找与重楼皂苷Ⅰ致肝毒性相关的代谢差异物及代谢调控网络。使用Cytoscape对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做关联分析。采用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对肝毒性机制中的关键蛋白进行进一步的验证。研究结果:(1)重楼皂苷Ⅰ、Ⅱ、Ⅶ毒性实验结果:重楼皂苷Ⅰ、Ⅱ、Ⅶ均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能显着的促进H9c2细胞外其余8种细胞的凋亡,且呈现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对于H9c2细胞,3种皂苷均呈现出低剂量促进增殖,高剂量抑制增殖的作用;斑马鱼实验结果:重楼皂苷Ⅰ、Ⅱ、Ⅶ对斑马鱼的LC50分别为121、213、570 ng/mL,LC10分别为109、178、456ng/mL,MNLC分别为99、146、357ng/mL;毒性器官评价方面,重楼皂苷Ⅰ、Ⅱ、Ⅶ对斑马鱼具有显着的肝脏毒性,能明显降低斑马鱼肝脏面积和荧光强度;重楼皂苷Ⅰ能显着影响斑马鱼的心率,提示其具有心血管毒性;重楼皂苷Ⅰ和Ⅶ能降低斑马鱼肾脏面积和荧光强度,具有一定的肾毒性,但3种皂苷均未造成肾水肿;斑马鱼病理切片显示重楼皂苷Ⅰ给药组的肝组织出现空泡和严重的肝细胞坏死;TUNEL染色结果显示重楼皂苷Ⅰ给药组出现了肝细胞凋亡;动物实验结果:小鼠体内实验发现,重楼皂苷Ⅰ具有体内毒性,其LC50为24.5 mg/kg;给药组血清中ALT、AST显着升高,SOD降低;给药组病理切片显示出显着的肝细胞损伤和脂肪样变性以及一定的心脏毒性。(2)重楼皂苷Ⅰ肝细胞毒性机制:重楼皂苷Ⅰ显着升高了 HepaRG细胞中ROS水平,引起MMP下降,Cyt c从线粒体向胞浆中释放,早期及晚期凋亡细胞增多,LDH的释放量升高。改变了周期蛋白P21、cyclinA、cyclinE和CDK2的表达,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并且明显激活了凋亡通路蛋白Fas、P53、caspase-3、caspase-8、caspase-9的表达,且呈现剂量依赖关系;重楼皂苷Ⅰ血管毒性机制:重楼皂苷Ⅰ显着促进了心血管细胞LDH的释放,抑制细胞迁移和血管生成,改变周期分布,诱导细胞凋亡。给药后的细胞中VEGFR2、p-VEGFR2、Src、p-Src、PI3K、Src、P38、PLCy 等近 30 种蛋白的表达均发生了改变。(3)蛋白组学结果:共筛选出302个差异蛋白,其中上调蛋白182个,下调蛋白120个。差异蛋白具有氧化还原酶活性、催化活性等分子功能,参与了脂肪酸代谢、有机酸的代谢、药物代谢、氧化还原过程等生物过程。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和细胞内膜结合细胞器包括线粒体、内质网等;Pathway结果显示,差异蛋白在细胞色素P450酶对药物的代谢、细胞色素P450对外源物质的代谢、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等途径上富集程度较高;PPI网络分析发现差异蛋白主要聚集在三个功能区域,包括细胞色素P450酶、脂质代谢过程、氧化还原过程;IPA商业数据库筛选出9个与肝毒性相关的差异蛋白作为潜在生物标志物;代谢组学结果:给药组代谢物轮廓明显偏离对照组;通过多维和单维的差异代谢物的交集,筛选并初步鉴定出97种差异代谢物,25条代谢通路。结果归纳显示重楼皂苷Ⅰ造成了体内5个方面的代谢异常,包括氨基酸代谢、脂肪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能量代谢、蛋白质合成;其中D-谷氨酰胺与D-谷氨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氨酰tRNA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影响值相对较高;代表性差异代谢物为花生四烯酸、焦谷氨酸、乙醇酸、酰基肉碱等。对全文中研究的重楼皂苷Ⅰ的肝毒性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并推测了重楼皂苷Ⅰ造成肝毒性的机制。采用qPCR及Western blot验证了关键蛋白Bax、CYP1A2、P53、Fas的表达,对推测的肝损伤机制进行了初步验证。研究结论:(1)细胞实验研究发现重楼皂苷Ⅰ、Ⅱ、Ⅶ均具有肝脏、肾脏、心血管细胞毒性;斑马鱼实验研究确定了 3种皂苷中毒性最强的为重楼皂苷Ⅰ,毒性最明确的毒性靶部位是肝脏和心血管;斑马鱼肝脏病理切片、TUNEL染色,小鼠生化指标、病理切片检测进一步验证了重楼皂苷Ⅰ的肝脏和心脏毒性;(2)重楼皂苷Ⅰ肝细胞毒性机制为ROS应激通路和死亡受体通路介导的细胞凋亡;心血管毒性主要作用通路为VEGFR2激活的下游PI3K/AKT/mTOR、Src/eNOS、PLCy/ERK/MEK、P38信号通路,JAK2/STAT3信号传导通路和Bcl-2家族介导的凋亡通路,从诱导心血管细胞凋亡和抑制新生血管两方面产生心血管毒性。(3)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实验结果结合全文数据推测重楼皂苷Ⅰ诱导的肝毒性机制可能为CYP450酶和脂质代谢介导的线粒体功能障碍为主体的肝细胞损伤。药物影响了:①多种CYP450酶。主要包括Ⅰ相代谢酶CYP1A1、CYP1A2和Ⅱ相代谢酶GSTA3和UGT1A1表达紊乱,呈现下调趋势。药物在体内的水解、代谢过程被减慢,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药物毒性反应增加。未被代谢的药物作用可能作用于线粒体,造成线粒体功能障碍;也很有可能是Ⅱ相药物代谢酶下调,产生的毒性代谢中间产物作用于线粒体,进一步产生了肝脏毒性;②脂质代谢。线粒体损伤后β-氧化的功能受到影响,体内的游离脂肪酸不能被氧化而转化成甘油三脂,导致了体内脂质的蓄积。同时ATP合成减少,供能障碍。脂质蓄积还能产生脂毒性进一步影响线粒体功能,产生过量ROS;③线粒体氧化应激。过量的ROS生成诱导线粒体氧化应激,释放Cyt c,升高Bax,降低Bcl-2,进而激活caspase家族导致肝细胞凋亡。Western blot验证结果显示药物代谢酶CYP1A2显着下调以及凋亡关键蛋白Bax表达上调。qPCR结果显示凋亡相关基因P53、Bax以及Fas的表达均显着上调,验证实验佐证了机制推论的合理性。

二、体内游离谷氨酰胺的抗氧化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内游离谷氨酰胺的抗氧化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宛氏拟青霉SJ1提取物调控作物硝态氮代谢机制及控释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提高氮素利用率的意义
        1.1.1 氮素对植物的重要意义
        1.1.2 氮利用率低的危害
    1.2 植物吸收、转运、利用硝态氮路径及其信号调控机制
        1.2.1 植物吸收、转运、利用硝态氮的路径
        1.2.2 植物体内硝态氮转运和同化的分子系统及主要功能
        1.2.3 硝态氮信号调控的研究
        1.2.4 氮素与激素信号交互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
    1.3 植物内生菌提取物在农业应用研究的进展
        1.3.1 植物内生菌提取物在农业上应用的前景分析
        1.3.2 宛氏拟青霉SJ1 提取物(PVSE)的研究进展
    1.4 包膜控释肥料应用优势及发展方向
        1.4.1 包膜控释尿素应用的优势
        1.4.2 发展功能型控释肥料的意义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PVSE提取、表征和分离纯化的构建
        2.1.1 试验材料与设备
        2.1.2 PVSE的理化性质分析
        2.1.3 PVSE 的稳定高效提取方法的建立
        2.1.4 PVSE液相指纹图谱的表征
        2.1.5 PVSE的酶联免疫表征
        2.1.6 PVSE活性组分的液相分离纯化及验证
    2.2 PVSE调控拟南芥硝态氮代谢的通路构建
        2.2.1 试验材料和仪器
        2.2.2 植物培养方法
        2.2.3 表型采集及分析的方法
        2.2.4 转录组数据采集
        2.2.5 差异基因表达量热图和功能的分析
        2.2.6 q-PCR验证
        2.2.7 理化指标采集及分析
    2.3 PVSE调控氮代谢路径在作物上的验证
        2.3.1 PVSE在不同氮水平影响小白菜氮代谢的室内验证
        2.3.2 不同PVSE水平调控小白菜氮代谢的室内验证
        2.3.3 PVSE调控小白菜氮代谢路径的大田验证
    2.4 PVSE控释技术开发
        2.4.1 PVSE与普通控释尿素协同增效的氮浓度探究
        2.4.2 控释PVSE包膜尿素肥料的制备
        2.4.3 控释PVSE包膜尿素中PVSE和尿素的释放率检测
        2.4.4 控释PVSE包膜尿素在大田的生测评价
3 结果与分析
    3.1 PVSE提取、表征和分离纯化方法的技术体系的集成
        3.1.1 PVSE理化性质
        3.1.2 液态超声结合响应面技术提高PVSE产量
        3.1.3 PVSE的相似度评价技术
        3.1.4 PVSE的特异性表征技术
        3.1.5 PVSE组分的保活分离纯化
    3.2 P4 对拟南芥氮代谢调控的机理
        3.2.1 PVSE与氮水平互作对拟南芥表观型的影响
        3.2.2 P4 对拟南芥转录组的影响及调控路径
        3.2.3 P4 介导拟南芥氮代谢调控和激素路径的机理验证
        3.2.4 P4 结构的鉴定
    3.3 PVSE调控作物氮代谢机理的验证
        3.3.1 不同氮水平下PVSE对小白菜氮代谢及生长的影响
        3.3.2 不同浓度PVSE对小白菜功能蛋白合成和生长的影响
        3.3.3 PVSE对大田小白菜生长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3.4 控释PVSE肥料的制备及大田评价
        3.4.1 PVSE与控释氮素配伍对玉米协同增效
        3.4.2 控释PVSE对甘薯生长和氮利用的影响
4 讨论
    4.1 指纹图谱和酶联免疫技术保证了 PVSE 的组成稳定性和特异性
    4.2 PVSE 调控了作物硝态氮的同化和氮转运
    4.3 PVSE 同时介导了激素途径来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
    4.4 PVSE 和尿素的双重控释对作物增产增效
5 结论
6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申请专利情况
    1.发表论文
    2.申请和授权专利
    3.待发表论文

(2)基于脑组织谷氨酸代谢通路和Nrf2信号通路的黄芩叶抗衰老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立题背景和依据
    1.2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图和创新点
        1.2.1 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图
        1.2.3 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衰老的研究现状
    2.2 衰老与氧化应激
        2.2.1 基于代谢通路角度探讨衰老脑组织氧化应激的防御机制
        2.2.2 基于信号通路角度探讨衰老脑组织氧化应激的防御机制
    2.3 谷氨酸代谢通路和Nrf2信号通路在衰老过程中的作用
        2.3.1 谷氨酸代谢和谷胱甘肽合成在衰老过程中的作用
        2.3.2 Nrf2信号通路和谷胱甘肽合成在衰老过程中的作用
第三章 基于LC-MS代谢组学的黄芩叶醇提物抗脑衰老作用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和仪器
        3.2.1 植物材料
        3.2.2 实验动物
        3.2.3 实验试剂
        3.2.4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黄芩叶醇提物的制备
        3.3.2 造模与给药
        3.3.3 行为学测试
        3.3.4 样本收集与组织病理学检查
        3.3.5 样本制备
        3.3.6 LC-MS检测条件
        3.3.7 LC-MS/MS数据处理
        3.3.8 统计学处理
    3.4 结果
        3.4.1 黄芩叶醇提物对衰老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3.4.2 黄芩叶醇提物对衰老大鼠海马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3.4.3 基于LC-MS/MS的皮层和海马组织代谢组学研究
        3.4.4 黄芩叶醇提物对衰老大鼠脑组织中代谢通路的影响
    3.5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黄芩叶醇提物调控脑组织谷氨酸代谢通路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和仪器
        4.2.1 实验动物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脑组织中谷氨酸代谢通路关键代谢物的测定
        4.3.2 脑组织中谷氨酸代谢通路关键代谢酶的测定
        4.3.3 脑组织中氧化应激指标的测定
        4.3.4 统计学处理
    4.4 结果
        4.4.1 黄芩叶醇提物对脑组织中谷氨酸代谢通路关键代谢物的影响
        4.4.2 黄芩叶醇提物对脑组织中谷氨酸代谢通路关键代谢酶的影响
        4.4.3 黄芩叶醇提物对脑组织中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4.5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黄芩叶醇提物调控Nrf2信号通路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和仪器
        5.2.1 材料
        5.2.2 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蛋白免疫印迹分析
        5.3.2 抗原抗体反应
        5.3.3 蛋白检测及分析
        5.3.4 数据处理
    5.4 结果
        5.4.1 黄芩叶醇提物对Nrf2/keap1蛋白表达的影响
        5.4.2 黄芩叶醇提物对Nrf2/keap1通路下游相关蛋白的影响
    5.5 小结与讨论
        5.5.1 小结
        5.5.2 讨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内容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镉和砷对菲律宾蛤仔毒性的剂量-效应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中国近海镉、砷污染的来源及现状
        1.1.1 Cd、As污染的来源
        1.1.2 中国近海Cd和As污染现状
    1.2 Cd和As毒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1.2.1 Cd毒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1.2.2 As毒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1.3 海洋双壳贝类在重金属污染监测及毒理效应研究中的应用
        1.3.1 海洋双壳贝类是理想的海洋环境监测生物
        1.3.2 Cd对海洋双壳贝类的毒理效应研究进展
        1.3.3 As对海洋双壳贝类的毒理效应研究进展
    1.4 剂量-效应关系概要及其在生态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1.4.1 剂量-效应关系的类型
        1.4.2 基准剂量方法
        1.4.3 基于组学技术的剂量-效应关系研究进展
    1.5 Meta分析概要及其在生态领域研究中的应用
        1.5.1 Meta分析的基本步骤
        1.5.2 Meta分析在生态学研究领域的应用
    1.6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2章 Cd对海洋双壳贝类毒性效应的Meta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1.1 文献检索及筛选
        2.1.2 数据提取
        2.1.3 效应值的选取及统计分析
    2.2 实验结果
        2.2.1 文章检索和数据提取结果
        2.2.2 Cd对海洋双壳贝类毒性效应的物种差异
        2.2.3 Cd对海洋双壳贝类毒性效应的组织差异
        2.2.4 海洋双壳贝类应对Cd暴露毒性效应指标的响应特征
        2.2.5 Cd暴露浓度对海洋双壳贝类毒性效应的影响
        2.2.6 响应指标与Cd的剂量-效应关系
    2.3 讨论
        2.3.1 Cd对海洋双壳贝类毒性的物种、组织特异性
        2.3.2 Cd对海洋双壳贝类毒性效应指标的剂量-效应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Cd对菲律宾蛤仔毒性的剂量-效应关系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剂与仪器
        3.1.2 Cd暴露实验
        3.1.3 样品采集和处理
        3.1.4 Cd富集量及必需金属元素含量测定
        3.1.5 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3.1.6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代谢组学分析
        3.1.7 酶活性及GSH含量检测
        3.1.8 组织病理损伤评价及细胞凋亡测定
        3.1.9 剂量-效应关系模型拟合及BMD值计算
        3.1.10 统计分析
    3.2 实验结果
        3.2.1 菲律宾蛤仔整体组织中Cd及必需金属元素含量
        3.2.2 菲律宾蛤仔整体组织转录组对Cd暴露的响应
        3.2.3 菲律宾蛤仔整体组织代谢组对Cd暴露的响应
        3.2.4 菲律宾蛤仔整体组织酶活及GSH等指标对Cd暴露的响应
        3.2.5 Cd暴露导致的菲律宾蛤仔鳃和消化腺细胞凋亡及组织损伤
    3.3 讨论
        3.3.1 Cd对菲律宾蛤仔离子内稳态的影响机制
        3.3.2 Cd诱导菲律宾蛤仔氧化应激的机制
        3.3.3 Cd对菲律宾蛤仔代谢动态平衡的影响机制
        3.3.4 Cd诱导菲律宾蛤仔细胞凋亡及组织损伤的机制
        3.3.5 Cd对菲律宾蛤仔毒性的剂量-效应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As(V)对菲律宾蛤仔毒性的剂量-效应关系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剂与仪器
        4.1.2 As(Ⅴ)对菲律宾蛤仔的96h半致死浓度测定
        4.1.3 As(Ⅴ)暴露实验
        4.1.4 样品采集和处理
        4.1.5 总砷及砷形态含量测定
        4.1.6 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4.1.7 基于质谱技术的代谢组分析
        4.1.8 组织病理损伤评价
        4.1.9 BMD建模及计算
    4.2 实验结果
        4.2.1 菲律宾蛤仔整体组织中总砷及各砷形态含量
        4.2.2 菲律宾蛤仔整体组织转录组对As(Ⅴ)暴露的响应
        4.2.3 菲律宾蛤仔整体组织代谢组对As(Ⅴ)暴露的响应
        4.2.4 As(Ⅴ)暴露导致的菲律宾蛤仔鳃和消化腺组织病理损伤
    4.3 讨论
        4.3.1 菲律宾蛤仔体内砷形态的转化机制
        4.3.2 As(Ⅴ)诱导菲律宾蛤仔体内氧化应激的机制
        4.3.3 As(Ⅴ)对菲律宾蛤仔生殖内分泌干扰效应
        4.3.4 As(Ⅴ)对菲律宾蛤仔代谢动态平衡的影响机制
        4.3.5 As(Ⅴ)对菲律宾蛤仔毒性的剂量-效应关系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纳入Meta分析中的文献目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马铃薯制品中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的形成及其对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马铃薯制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1.1 马铃薯制品与肥胖
        1.1.2 马铃薯制品与高血压
        1.1.3 马铃薯制品与心脑血管疾病
        1.1.4 马铃薯制品与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
        1.1.5 马铃薯制品与癌症
    1.2 马铃薯制品与美拉德反应危害物
        1.2.1 丙烯酰胺
        1.2.2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
        1.2.3 杂环胺
        1.2.4 其它美拉德反应危害物
    1.3 美拉德反应危害物的吸收、代谢及对健康的影响
        1.3.1 丙烯酰胺的吸收、代谢及对健康的影响
        1.3.2 晚期糖基化产物的吸收、代谢及对健康的影响
        1.3.3 β-咔啉类杂环胺的吸收、代谢及对健康的影响
        1.3.4 多种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共存情况下对健康的影响
    1.4 立题背景与意义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马铃薯制品中主要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含量调查及生成影响因素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马铃薯样品的制备
        2.3.2 马铃薯原料中糖类的组成及含量测定
        2.3.3 马铃薯原料中水分含量的测定
        2.3.4 马铃薯原料中总酚、总黄酮和总花青素的测定
        2.3.5 马铃薯原料中酚类化合物的UPLC-TOF-MS分析
        2.3.6 马铃薯原料中氨基酸的组成及含量测定
        2.3.7 马铃薯原料中糖苷生物碱提取及含量测定
        2.3.8 马铃薯制品中丙烯酰胺含量测定
        2.3.9 马铃薯制品中CML和 CEL含量测定
        2.3.10 马铃薯制品中杂环胺含量测定
        2.3.11 美拉德反应危害物检测方法学考察
        2.3.12 主成分分析
        2.3.13 典型相关性分析
        2.3.14 数据分析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商品化马铃薯制品中主要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分析
        2.4.2 热加工过程中马铃薯组分与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同步生成的关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马铃薯制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基于前瞻性队列研究的Meta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材料
        3.2.2 检索策略
        3.2.3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3.2.4 文献质量评价
        3.2.5 文献数据提取
        3.2.6 统计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文献检索结果
        3.3.2 马铃薯制品摄入与全死因死亡率的Meta分析
        3.3.3 马铃薯制品摄入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Meta分析
        3.3.4 马铃薯制品摄入与结肠癌风险的Meta分析
        3.3.5 马铃薯制品摄入与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风险的Meta分析
        3.3.6 马铃薯制品摄入与高血压风险的Meta分析
        3.3.7 发表偏倚分析及敏感性分析
        3.3.8 讨论
    3.4 主要结论
第四章 马铃薯制品中丙烯酰胺、β-咔啉类杂环胺和晚期糖基化产物对大鼠健康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和主要仪器设备
        4.2.1 实验动物
        4.2.2 实验材料
        4.2.3 主要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实验动物饲养与给药
        4.3.2 口服糖耐量测试(OGTT)
        4.3.3 实验样本收集
        4.3.4 空腹血清胰岛素含量(FINS)
        4.3.5 胰岛稳态模型评价
        4.3.6 血清生化分析
        4.3.7 氧化应激水平测定
        4.3.8 主要脏器组织病理分析
        4.3.9 血清代谢组学样本前处理
        4.3.10 GC-TOF-MS分析血清代谢物
        4.3.11 血清代谢物鉴定
        4.3.12 血清代谢物数据统计处理
        4.3.13 数据统计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实验动物常规指标监测
        4.4.2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对大鼠血糖代谢的影响
        4.4.3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对大鼠脏器组织的影响
        4.4.4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对大鼠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4.4.5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对大鼠内源性代谢物的影响
        4.4.6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对大鼠代谢通路的影响
        4.4.7 讨论
    4.5 主要结论
第五章 马铃薯制品中丙烯酰胺、β-咔啉类杂环胺和晚期糖基化产物对糖尿病大鼠健康的影响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和主要仪器设备
        5.2.1 实验动物
        5.2.2 实验材料
        5.2.3 主要仪器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实验动物饲养与给药
        5.3.2 口服糖耐量测试(OGTT)
        5.3.3 实验样本收集和血清生化分析
        5.3.4 空腹血清胰岛素含量
        5.3.5 胰岛稳态模型评价
        5.3.6 氧化应激与炎症因子水平测定
        5.3.7 胰岛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测定
        5.3.8 血液和尿液代谢组学样本前处理
        5.3.9 GC-TOF-MS分析及鉴定血液和尿液代谢物
        5.3.10 代谢组学和其它数据统计处理
    5.4 结果与讨论
        5.4.1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对GK大鼠糖尿病进展的影响
        5.4.2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影响GK大鼠糖尿病进展的潜在机制
        5.4.3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对GK大鼠健康的影响
    5.5 主要结论
第六章 马铃薯制品中丙烯酰胺、β-咔啉类杂环胺和晚期糖基化产物对糖尿病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的影响
    6.1 前言
    6.2 实验材料和主要仪器设备
        6.2.1 实验动物
        6.2.2 实验材料
        6.2.3 主要仪器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实验动物饲养与给药
        6.3.2 新物体识别实验
        6.3.3 Y迷宫实验
        6.3.4 实验样本收集
        6.3.5 氧化应激与炎症因子水平测定
        6.3.6 脑组织中关键蛋白含量的测定
        6.3.7 脑组织病理分析以及H&E染色和尼氏染色
        6.3.8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6.3.9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三类美拉德危害物对GK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的影响
        6.4.2 三类美拉德危害物影响GK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的机制
    6.5 主要结论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HPLC-MS图谱
附录B:免疫组化染色图
附录C: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5)磷肥抑制水稻镉吸收转运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Cd在植物中的吸收转运过程
    1.2 Cd对植物生理生化和细胞代谢的影响
        1.2.1 Cd对植物生理生化的影响
        1.2.2 Cd对植物细胞代谢的影响
    1.3 植物耐Cd胁迫响应
        1.3.1 植物细胞壁对Cd的固定作用
        1.3.2 植物细胞膜对Cd的阻控作用
        1.3.3 细胞器对Cd的区隔化作用
    1.4 磷对土壤中Cd的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1.5 磷酸盐对土壤团聚体固定镉的影响机制
        1.5.1 含磷化合物直接吸附重金属镉
        1.5.2 磷与镉形成金属磷酸盐沉淀
        1.5.3 磷促进土壤团聚体对镉的吸附
    1.6 磷对植物镉积累特性的影响
        1.6.1 磷对根表铁膜富集镉的影响
        1.6.2 磷对细胞壁固定镉的影响
        1.6.3 磷对细胞膜区隔化镉的影响
    1.7 研究契机与总体思路
第二章 不同基因型水稻幼苗的Cd积累特性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材料与培养
        2.2.2 试验设计
        2.2.3 水稻Cd含量测定
        2.2.4 亚细胞中Cd含量测定
        2.2.5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Cd浓度对水稻幼苗Cd含量的影响
        2.3.2 Cd浓度对水稻幼苗Cd转移因子的影响
        2.3.3 Cd浓度对水稻幼苗中Cd的亚细胞分布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磷酸盐对水稻幼苗Cd积累特性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材料与培养
        3.2.2 试验设计
        3.2.3 样品采集
        3.2.4 水稻Cd含量测定
        3.2.5 水稻磷含量测定
        3.2.5.1 样品前处理
        3.2.5.2 样品测磷
        3.2.6 植物螯合肽含量测定
        3.2.6.1 样品前处理
        3.2.6.2 液相色谱工作条件
        3.2.7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磷酸盐对不同基因型水稻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3.3.2 磷酸盐对不同基因型水稻幼苗Cd含量的影响
        3.3.3 磷酸盐对不同基因型水稻幼苗Cd转移因子的影响
        3.3.4 磷酸盐对不同基因型水稻幼苗P含量的影响
        3.3.5 磷酸盐对不同基因型水稻幼苗植物螯合肽含量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钙镁磷肥对水稻Cd积累特性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材料与培养
        4.2.2 试验设计
        4.2.3 样品采集
        4.2.4 土壤Cd含量测定
        4.2.5 土壤p H与氧化还原电位测定
        4.2.6 水稻Cd含量测定
        4.2.7 籽粒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
        4.2.8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4.2.9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钙镁磷肥对水稻各部位Cd含量的影响
        4.3.2 钙镁磷肥对土壤溶液p H和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
        4.3.3 钙镁磷肥对根系各元素原子比的影响
        4.3.4 钙镁磷肥对水稻穗轴和籽粒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4.3.5 连续施用钙镁磷肥对水稻籽粒和穗轴Cd含量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大田施用钙镁磷肥对稻米Cd积累特性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供试材料
        5.2.2 试验设计
        5.2.3 旗叶光合速率测定
        5.2.4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
        5.2.5 籽粒和穗轴Cd含量测定
        5.2.6 根际土和根系的金属元素含量测定
        5.2.7 籽粒磷含量测定
        5.2.8 籽粒氨基酸含量测定
        5.2.9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钙镁磷肥对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的影响
        5.3.2 钙镁磷肥对旗叶光合速率的影响
        5.3.3 钙镁磷肥对根际土中Fe和Mn含量的影响
        5.3.4 钙镁磷肥对根系中Fe和Mn含量的影响
        5.3.5 钙镁磷肥对水稻各部位Cd含量的影响
        5.3.6 钙镁磷肥对水稻各部位Cd转移因子的影响
        5.3.7 钙镁磷肥对水稻磷含量的影响
        5.3.8 钙镁磷肥与根际土和水稻各部位元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5.3.9 钙镁磷肥对稻米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生长季节和叶面喷施磷肥对稻米Cd含量的影响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生长季节对水稻Cd积累特性的影响
        6.2.2 Cd污染浓度对晚稻Cd积累特性的影响
        6.2.3 叶面喷施磷肥对水稻Cd积累特性的影响
        6.2.4 水稻Cd含量测定
    6.3 结果与分析
        6.3.1 生长季节对稻米Cd含量的影响
        6.3.2 Cd污染浓度对稻米Cd含量的影响
        6.3.3 叶面喷施磷酸盐对水稻穗轴和籽粒Cd含量的影响
        6.3.4 叶面喷施不同磷酸盐对水稻穗轴和籽粒Cd含量的影响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结论
        7.1.1 根际环境中提高磷酸盐浓度显着抑制水稻幼苗对Cd的吸收和转运
        7.1.2 Cd污染土壤中增施钙镁磷肥显着抑制水稻对Cd的吸收及向稻米的转运
        7.1.3 Cd污染农田中增施钙镁磷肥显着降低穗轴和稻米中的Cd含量
        7.1.4 Cd污染农田中钙镁磷肥的降Cd效果受施用量和水稻生长季节的影响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个人概况
    教育背景
    发表论文情况

(6)低蛋白饲粮中甘氨酸和胱氨酸水平及其组合效应促进肉仔鸡生长的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肉仔鸡LP饲粮的研究进展
        1.1.1 理想氨基酸模式(IAAP)
        1.1.2 肉仔鸡LP饲粮的研究与应用
        1.1.3 肉仔鸡LP饲粮的研究展望
    1.2 肉仔鸡Gly营养研究进展
        1.2.1 Gly的发现及分子结构特性
        1.2.2 Gly的合成、代谢、转运及生理功能
        1.2.3 Gly与 SAA代谢的关系
        1.2.4 Gly在肉仔鸡LP饲粮中的应用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1.3.1 目的意义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富含Gly的肉仔鸡LP饲粮中Cys的适宜剂量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设计与饲粮组成
        2.2.3 饲养管理
        2.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2.2.5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LP饲粮中添加Cys对肉仔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2.3.2 LP饲粮中添加Cys对肉仔鸡胴体组成的影响
        2.3.3 基于回归模型对肉仔鸡LP饲粮中Cys需要量的估算
        2.3.4 LP饲粮中添加Cys对肉仔鸡氮代谢的影响
        2.3.5 LP饲粮中添加Cys对肉仔鸡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3.6 LP饲粮中添加Cys对肉仔鸡血清游离氨基酸浓度的影响
        2.3.7 LP饲粮中添加Cys对肉仔鸡肝脏SAA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4 讨论
        2.4.1 LP饲粮中添加Cys对肉仔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2.4.2 LP饲粮中添加Cys对肉仔鸡胴体组成的影响
        2.4.3 基于回归模型对肉仔鸡LP饲粮中Cys添加量的估算
        2.4.4 LP饲粮中添加Cys对肉仔鸡氮代谢的影响
        2.4.5 LP饲粮中添加Cys对肉仔鸡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4.6 LP饲粮中添加Cys对肉仔鸡血清游离氨基酸浓度的影响
        2.4.7 LP饲粮中添加Cys对肉仔鸡肝脏SAA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富含Cys的肉仔鸡LP饲粮中Gly的适宜剂量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设计与饲粮组成
        3.2.3 饲养管理
        3.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3.2.5 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LP饲粮中添加Gly对肉仔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3.3.2 LP饲粮中添加Gly对肉仔鸡胴体组成的影响
        3.3.3 基于回归模型对肉仔鸡LP饲粮中Gly需要量的估算
        3.3.4 LP饲粮中添加Gly对肉仔鸡氮代谢的影响
        3.3.5 LP饲粮中添加Gly对肉仔鸡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3.6 LP饲粮中添加Gly对肉仔鸡血清游离氨基酸浓度的影响
        3.3.7 LP饲粮中添加Gly对肉仔鸡肝脏SAA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4 讨论
        3.4.1 LP饲粮中添加Gly对肉仔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3.4.2 LP饲粮中添加Gly对肉仔鸡胴体组成的影响
        3.4.3 基于回归模型对肉仔鸡LP饲粮中Gly需要量的估算
        3.4.4 LP饲粮中添加Gly对肉仔鸡氮代谢的影响
        3.4.5 LP饲粮中添加Gly对肉仔鸡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4.6 LP饲粮中添加Gly对肉仔鸡血清游离氨基酸浓度的影响
        3.4.7 LP饲粮中添加Gly对肉仔鸡肝脏SAA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基于代谢组学研究LP饲粮中Gly与 Cys组合效应促进肉仔鸡生长的机理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设计与饲粮组成
        4.2.3 饲养管理
        4.2.4 肝脏代谢组学检测与分析
        4.2.5 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肝脏LC-MS代谢组多元统计分析
        4.3.2 肝脏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4.3.3 肝脏差异代谢物聚类分析
        4.3.4 肝脏差异代谢物通路富集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致谢
作者简历

(7)不同氮水平下外源褪黑素对大豆生长及氮同化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趋势
        1.2.1 大豆的氮素营养特性
        1.2.2 不同施氮量与大豆生长发育之间的关系
        1.2.3 不同施氮量与大豆光合碳代谢之间的关系
        1.2.4 不同施氮量对大豆固氮能力的影响
        1.2.5 不同施氮量对大豆氮代谢的影响
        1.2.6 不同施氮量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1.2.7 褪黑素对植物体内代谢及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
    1.3 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2.1 2019 年试验设计
        2.2.2 2020 年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形态指标的测定
        2.3.2 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2.3.3 光合碳代谢关键指标的测定
        2.3.4 大豆结瘤固氮能力的测定
        2.3.5 无机氮同化关键酶活性的测定
        2.3.6 不同形态氮和全氮含量的测定
        2.3.7 总RNA提取和基因表达分析
        2.3.8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外源褪黑素对不同氮水平下大豆生长的影响
        3.1.1 不同时期喷施MT对不同氮水平下大豆形态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1.2 不同时期喷施MT对不同氮浓度下大豆抗氧化酶及丙二醛的影响
        3.1.3 不同时期喷施MT对不同氮水平下大豆光合的影响
    3.2 外源褪黑素对不同氮水平下大豆氮同化能力的影响
        3.2.1 不同时期喷施MT对不同氮浓度下大豆固氮能力的影响
        3.2.2 不同时期喷施MT对不同氮水平下大豆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3.2.3 不同时期喷施MT对不同氮水平下大豆氮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2.4 不同时期喷施MT对不同氮浓度下大豆无机氮含量的影响
        3.2.5 不同时期喷施MT对不同氮浓度下大豆有机氮含量的影响
        3.2.6 不同时期喷施MT对不同氮浓度下大豆植株全氮含量的影响
    3.3 外源褪黑素对不同氮水平下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 讨论
    4.1 褪黑素对不同氮水平下大豆氮代谢的调节
    4.2. 褪黑素在不同氮水平下提升大豆抗氧化能力对氮代谢的调控
    4.3 .褪黑素对不同氮水平下大豆碳、氮代谢平衡的调节
    4.4 .褪黑素对不同氮水平下大豆形态及产量构成的调控作用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艾可清颗粒减轻环磷酰胺心脏毒性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环磷酰胺诱导心脏毒性的分子机制
    1.2 补肾健脾方对肿瘤化疗增效减毒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进展
第二章 艾可清对环磷酰胺中毒小鼠毒副反应的影响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药品及试剂
        1.1.3 实验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动物分组及处理
        1.2.2 生存曲线分析
        1.2.3 血常规检测
        1.2.4 生化指标检测
        1.2.5 HE染色
        1.2.6 统计学分析
    1.3 实验结果
        1.3.1 实验动物的一般状况
        1.3.2 生存曲线分析
        1.3.3 AKQ对CTX染毒小鼠血常规的影响
        1.3.4 AKQ对CTX染毒小鼠主要脏器生化指标的影响
        1.3.5 主要脏器HE染色
    1.4 讨论
第三章 艾可清对环磷酰胺中毒小鼠心脏毒性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药品及试剂
        2.1.3 主要耗材
        2.1.4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动物分组及处理
        2.2.2 心脏指数计算
        2.2.3 血清心肌酶及氧化指标测定
        2.2.4 心脏组织HE染色
        2.2.5 心肌凋亡相关蛋白免疫印迹
        2.2.6 统计学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AKQ对CTX中毒小鼠心脏指数的影响
        2.3.2 AKQ对CTX中毒小鼠心肌酶及氧化指标的影响
        2.3.3 AKQ对CTX中毒小鼠心脏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
        2.3.4 AKQ对CTX染毒小鼠心肌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
    2.4 讨论
第四章 艾可清对丙烯醛所致心肌细胞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3.1 药物制备及作用剂量的确定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实验结果
    3.2 AKQ对ACR所致H9C2损伤的影响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实验结果
    3.3 AKQ缓解CTX心脏毒性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3.3.1 材料与方法
        3.3.2 实验结果
    3.4 AKQ缓解ACR心肌细胞毒性的通路靶点验证
        3.4.1 实验材料
        3.4.2 实验方法
        3.4.3 实验结果
    3.5 讨论
第五章 艾可清对荷瘤小鼠CTX心脏毒性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4.1 AKQ对荷瘤小鼠CTX心脏毒性的影响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1.3 实验结果
    4.2 AKQ对荷瘤小鼠CTX心脏毒性影响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实验结果
    4.3 AKQ对肉瘤小鼠CTX心脏毒性影响的肠道菌群分析
        4.3.1 实验材料
        4.3.2 实验方法
        4.3.3 实验结果
    4.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件

(9)花羔红点鲑氨氮应激生理解毒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鱼类应对氨氮胁迫的响应机制研究进展
    1.1 研究背景
    1.2 养殖水体中氨氮的来源及危害
        1.2.1 养殖水体中氨氮的来源
        1.2.2 养殖水体中氨氮的危害
    1.3 氨氮暴露对鱼类的毒性作用
        1.3.1 行为变化
        1.3.2 生理变化
        1.3.3 生长性能
    1.4 鱼类氨氮解毒机制的研究进展
        1.4.1 减少蛋白质(或氨基酸)分解代谢
        1.4.2 部分氨基酸分解形成丙氨酸
        1.4.3 激活氨排泄
        1.4.4 挥发氨
        1.4.5 谷氨酰胺合成
        1.4.6 尿素循环
        1.4.7 提高内源氨的耐受性
    1.5 氨氮胁迫下营养调控的研究进展
        1.5.1 蛋白质和氨基酸
        1.5.2 脂质
        1.5.3 免疫增强剂
    1.6 环境胁迫下DNA甲基化的研究进展
        1.6.1 DNA甲基化概述
        1.6.2 环境胁迫下鱼类DNA甲基化的研究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氨氮暴露对花羔红点鲑的毒性作用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氯化铵暴露96h半致死浓度(LC_(50))确定
        2.2.2 实验设计及取样
        2.2.3 组织中氨及氨基酸含量测定
        2.2.4 酶活性测定
        2.2.5 免疫应答指标测定
        2.2.6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花羔红点鲑氨氮解毒途径的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腹腔注射醋酸铵96h半致死浓度确定
        3.2.2 实验设计与取样
        3.2.3 血液测定
        3.2.4 组织中谷氨酰胺含量测定
        3.2.5 酶活性检测
        3.2.6 免疫应答指标测定
        3.2.7 总RNA提取和cDNA合成
        3.2.8 实时荧光定量PCR
        3.2.9 统计分析
    3.3 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第四章 尿素循环在花羔红点鲑氨氮解毒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4.1 研究背景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设计与取样
        4.2.2 组织中氨及氨基酸含量测定
        4.2.3 氨氮代谢酶活性分析
        4.2.4 凋亡细胞的吖啶橙荧光检测
        4.2.5 统计分析
    4.3 结果
    4.4 讨论
    4.5 结论
第五章 精氨酸酶在花羔红点鲑氨氮解毒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5.1 研究背景
    5.2 材料和方法
        5.2.1 动物、实验设计及取样
        5.2.2 生化成分分析
        5.2.3 血液测定
        5.2.4 酶活性测定
        5.2.5 免疫应答指标测定
        5.2.6 统计分析
    5.3 结果
    5.4 讨论
    5.5 结论
第六章 花羔红点鲑氨氮解毒的转录组证据
    6.1 研究背景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设计及取样
        6.2.2 总RNA提取
        6.2.3 样品cDNA文库构建及测序
        6.2.4 测序及质控
        6.2.5 功能基因注释
        6.2.6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6.2.7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注释及富集分析
        6.2.8 实时荧光定量PCR
        6.2.9 氨氮代谢酶活性分析
        6.2.10 统计分析
    6.3 结果
    6.4 讨论
第七章 氨氮胁迫对花羔红点鲑精氨酸酶编码基因DNA甲基化的影响
    7.1 研究背景
    7.2 材料与方法
        7.2.1 实验设计及取样
        7.2.2 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
        7.2.3 染色体步移
        7.2.4 DNA甲基化分析
    7.3 结果
        7.3.1 精氨酸酶1基因序列全长分析
        7.3.2 精氨酸酶1基因甲基化分析
    7.4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重楼皂苷Ⅰ、Ⅱ、Ⅶ的毒性评价及重楼皂苷Ⅰ的肝毒性机制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重楼的药效成分、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研究现状
        1 药效成分
        2 药理作用
        3 不良反应研究现状
        4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药药源性肝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1 CYP代谢
        2 线粒体稳态
        3 氧化损伤
        4 细胞凋亡
        5 胆汁淤积
        6 Ca~(2+)浓度平衡破坏
        7 免疫激活介导的炎症因子释放
        8 特异反应
        9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前言
技术路线图
第一章 重楼皂苷Ⅰ、Ⅱ、Ⅶ的体内外毒性评价
    第一节 重楼皂苷Ⅰ、Ⅱ、Ⅶ的细胞毒性实验
        1 概述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第二节 模式生物-斑马鱼评价重楼皂苷Ⅰ、Ⅱ、Ⅶ的毒性
        1 概述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第三节 重楼皂苷Ⅰ的小鼠毒性实验研究
        1 概述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1 重楼皂苷Ⅰ、Ⅱ、Ⅶ的细胞毒性实验
        2 模式生物-斑马鱼评价重楼皂苷Ⅰ、Ⅱ、Ⅶ的毒性
        3 重楼皂苷Ⅰ的小鼠毒性实验研究
    本章总结与讨论
第二章 重楼皂苷Ⅰ的细胞毒性机制研究
    第一节 肝细胞毒性机制研究
        1 概述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第二节 心血管细胞毒性机制研究
        1 概述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1 肝细胞毒性机制研究
        2 心血管毒性机制研究
    本章总结
第三章 基于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探索重楼皂苷Ⅰ的体内肝毒性机制
    第一节 TMT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
        1 概述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5 生物信息分析
        6 机制分析
        7 PPI网络
        8 潜在生物标志物
    第二节 Q300靶向代谢组学
        1 概述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5 通路富集
        6 通路分析
        7 潜在生物标志物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1 TMT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
        2 Q300靶向代谢组学
        3 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关联分析
    第四节 重楼皂苷Ⅰ肝毒性机制验证
        1 动物组织Western blot验证
        2 斑马鱼qPCR实验验证
        3 小结与讨论
结语
    1 重楼皂苷Ⅰ、Ⅱ、Ⅶ的体内外毒性评价
    2 重楼皂苷Ⅰ的细胞毒性机制研究
    3 重楼卓苷Ⅰ的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
    4 重楼皂苷Ⅰ肝毒性机制推测与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体内游离谷氨酰胺的抗氧化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宛氏拟青霉SJ1提取物调控作物硝态氮代谢机制及控释效应研究[D]. 王庆彬.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2)
  • [2]基于脑组织谷氨酸代谢通路和Nrf2信号通路的黄芩叶抗衰老作用机制研究[D]. 李萌茹. 山西大学, 2021
  • [3]镉和砷对菲律宾蛤仔毒性的剂量-效应关系研究[D]. 战君菲.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2021(01)
  • [4]马铃薯制品中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的形成及其对健康的影响[D]. 全威. 江南大学, 2021(01)
  • [5]磷肥抑制水稻镉吸收转运的作用机理研究[D]. 赵艳玲.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6]低蛋白饲粮中甘氨酸和胱氨酸水平及其组合效应促进肉仔鸡生长的机理[D]. 冯倩倩.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7]不同氮水平下外源褪黑素对大豆生长及氮同化能力的影响[D]. 王华美.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09)
  • [8]艾可清颗粒减轻环磷酰胺心脏毒性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钟鹏程.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9]花羔红点鲑氨氮应激生理解毒机制研究[D]. 朱星樽.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10]重楼皂苷Ⅰ、Ⅱ、Ⅶ的毒性评价及重楼皂苷Ⅰ的肝毒性机制探究[D]. 王文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标签:;  ;  ;  

体内游离谷氨酰胺的抗氧化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