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瓦提县种业工程发展思路

阿瓦提县种业工程发展思路

一、阿瓦提县种业工程发展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殷彩云[1](2021)在《基于可见光—近红外光谱的南疆耕作土壤全氮定量反演研究》文中认为构建基于高光谱的土壤全氮估测模型,快速、准确地监测农田土壤全氮含量,从而为判断作物生长发育情况和评价土地质量提供新的技术和方法。以南疆地区主要耕作土壤类型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耕作土壤的全氮含量和光谱反射率,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支持向量机回归(SVR)和随机森林回归(RF)三种建模方法,将光谱反射率(R)及其四种变换形式与土壤全氮含量相结合,建立了全区和分区的全氮含量估测模型。对淤黄泥、黄潮土、灌淤土、青灰泥、水稻土、盐土6个土壤类型建立光谱估测模型并进行精度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PLSR最优模型的预测集R2和RPD分别为0.73和1.82;SVM最优模型的预测集R2和RPD分别为0.75和1.97;RF最优模型的预测集R2和RPD分别为0.86和3.52,三种模型的预测能力高低依次为RF>SVM>PLSR。除一阶微分变换外,其它数据变换均对模型的精度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光谱反射率及其四种变换数据的RF建模精度均较高,而以PLSR和SVM建模精度相对较低。全区模型稳定性要高于分区模型,分区模型差异性较明显,稳定性较差。总体来看,RF模型对大样本数据表现出稳定的预测能力,适用性较好,可较精确地估测土壤全氮含量;而PLSR和SVM模型只能对研究区土壤全氮含量进行粗略估测。(2)淤黄泥的光谱反射率最大,其次是青灰泥、黄潮土、灌淤土,盐土和水稻土。对六种耕作土壤类型的全氮含量与光谱反射率进行相关分析发现,灌淤土在1820nm波段处有最大正相关系数为0.57;淤黄泥在583nm波段处有最大负相关系数为-0.55。对反射率进行连续统去除后,灌淤土在627nm波段处有最大负相关系数为-0.75,在974nm波段处有最大正相关系数为0.68。灌淤土和淤黄泥的模型精度高于全样本的模型精度,灌淤土的RF模型建模精度R2为0.87,RMSE为0.05g kg-1;验证精度R2为0.84,RMSE为0.07 g kg-1,RPD为3.56。(3)将反射率数据分为3类时,能较好的反映各类土样光谱特征;将连续统去除数据分为5类时,也能较好的反映各类土样光谱特征。OR-A、OR-B和OR-C 3类光谱反射率都是呈上升趋势,OR-A光谱反射率高于OR-B和OR-C。经连续统去除变换之后,CR-Ⅰ、CR-Ⅱ、CR-Ⅲ、CR-Ⅳ和CR-Ⅴ5类光谱曲线的特征波段基本一致,重点集中在500nm、1900nm波段处。其中CR-Ⅳ和CR-Ⅴ的特征波段更为明显。反射率全局模型的精度验证指标Rp2、RMSE和RPD分别为0.83、0.08和3.24高于连续统去除光谱。在光谱反射率分类里,OR-A建模精度最高,模型验证精度Rp2、RMSE和RPD分别为0.87、0.06和3.32。在连续统去除光谱分类里,CR-Ⅱ建模精度最高,模型验证精度Rp2、RMSE和RPD分别为0.74、0.13和3.16。

周传荣[2](2021)在《新疆阿克苏地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路径研究 ——基于农业社会化服务视角》文中研究指明“大国小农”是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加快小农户的现代化转型,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既是巩固家庭经营这一基本农业经营制度、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也是维护农民利益,增加家庭收入、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而充分利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组织优势,提高小农户的组织化程度,是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有效途径。阿克苏地区位于新疆南疆,属于国家深度贫困区“三区三州”之一的南疆四地州,也是少数民族人口高度集中地区。受地理位置、语言文化与市场化程度等因素影响,小农户的转型及其融入现代农业更为困难。因此,以阿克苏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作用机制,厘清小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情况,深入分析阻碍小农户顺利转型与融入现代农业的原因,探讨通过社会化服务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全文内容总共分为八章。第1章和第2章介绍了选题背景、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梳理了相关文献,界定了小农户、现代农业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等基本概念,阐述了研究过程中涉及的相关基础理论。第3章运用统计资料对阿克苏地区小农户的人口数量、农业生产情况与家庭收入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同时介绍了阿克苏地区现代农业及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概况。第4章从理论上阐述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作用机制。第5章和第6章运用实地调研数据,分别从社会化服务的需求与供给视角,探讨了小农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供给及效果分析。第7章根据阿克苏地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实际情况、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和供给状况,深入分析了社会化服务在促进小农户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8章为衔接路径与政策建议。全文的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1)未来一段时间内小农户将长期存在,小农户的现代化转型之路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2)阿克苏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基础优势,但也在耕地规模与农业机械化、小农户与大市场、传统经营观念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存在着矛盾。(3)农业社会化服务在促进阿克苏地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小农户对农业流通、农业信息及农业技术等服务有较强需求。(4)政府部门、村集体、合作社与涉农企业等多种服务主体为小农户提供了多样化的服务内容与方式,其中农业生产、农业技术及农业金融等服务较为理想,但农业流通、农业设施与农业信息等服务效果不太理想。(5)针对阿克苏地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现状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了“政府部门+村集体”、“涉农企业+合作社”、“政府部门+企业+农村经纪人”、“村集体+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服务带动衔接路径。(6)为保障路径的有效实施,从加强主体建设和完善服务机制两个主要方面,提出了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改革,提高合作社组织水平,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培育农业专业化人才,改革农地经营制度,构建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市场服务机制,夯实科技服务基础等政策建议。

李雪[3](2021)在《新疆棉花生产空间分布与重心变迁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是处于世界前列的纺织消费大国,对棉花的需求量很大,全国80%左右的棉花产量来自新疆,因此国家一直关注新疆棉花产业的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加强优势产区棉花生产基地建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要优化棉花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巩固新疆作为全国最大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地位。由此可见,推进和优化新疆棉花生产布局势在必行。本文利用1997-2017年新疆及全国棉花生产数据,运用比较优势指数、标准差椭圆、重心转移模型等方法探究新疆棉花生产布局变化状况以及变化规律。基于宏观统计数据选取11个影响因素,运用相关分析、岭回归模型以及灰色关联度,对影响新疆棉花产量和面积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提出优化棉花种植布局的方案,为科学合理促进棉花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借鉴。研究结果表明:(1)新疆棉花生产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先后经历了(1997-2001年)稳定发展阶段、(2002-2008年)快速发展阶段、(2009-2017年)持续增长阶段三个阶段。新疆棉花生产的集中程度整体有所上升,棉区的贡献度排名为南疆、北疆、东疆,其中阿瓦提县、库车县、沙雅县生产规模指数排名靠前。棉花生产布局存在规模与效率比较优势不一致,南疆一些地区在不具备棉花种植规模比较优势的情况下,拥有很强的效率比较优势,具有发展棉花种植的潜力。新疆近20年棉花产量和面积重心始终稳定在阿克苏地区,且南北方向上的优势大于东西方向,整体向东北方向移动,棉花产量重心移动了370.77km。根据2008-2017年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较高的阿克苏地区、巴州、博州、喀什地区、塔城地区产量重心的缓冲区分析预测,未来新疆棉花产量重心可能会继续落在阿克苏地区。(2)近20年来影响新疆棉花产量最主要的因素是农业科技和投入。1997-2017年影响新疆棉花产量相关因素的关联度由大到小排名依次为农药使用量、地膜覆盖面积、农业支出比例、化肥施用折纯量、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单产、价格、受灾面积、非农就业机会。农业政策和市场对于棉花产量的影响作用低于农业科技和投入。(3)棉花作为新疆的重要经济作物,未来面临着优化布局和提质增效的重要任务。在棉花生产布局优化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各地区棉花生产的比较优势,加大科技投入,提出稳定南疆、开发北疆、振兴东疆的新疆棉花生产布局优化方案。

张凯[4](2020)在《新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水平、经济效应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对农业现代化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五位一体的乡村振兴总体布局具有重要意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的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社会矛盾在乡村尤为突出。因此,在新经济背景下,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构建新型的农业生产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产业融合发展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产业间通过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能重构生产关系和产业发展的空间。如果忽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生产关系构建所必须的法律制度需求,农业与工业、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客观要求,农业则难以实现代化发展,难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各地亮点纷呈,但总体处于初级阶段,各区存在差异,新疆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因地制宜;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迅速,但竞争力不足,与农民利益联结不紧密;农业剩余劳动力多,但转移能力较差;区域农业资源具有特色,但品牌建设尚不完善,农产品加工深度不高。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以为新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对策为出发点,以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理论为基础。运用比较优势方法分析了新疆农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性,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与产值贡献度相结合的方法定量评价了新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结果表明:农业机械化、农业产业化水平普遍北疆地区强于南疆地区;特色经济作物、粮食作物种植方面北疆地区比较优势强于南疆地区;南疆、东疆地区的林果种植优势较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相对较好的是乌鲁木齐、昌吉、伊犁地区,相对一般的是哈密、吐鲁番、塔城、喀什、阿克苏、巴州地区,发展程度较低的是克州、阿勒泰、和田地区。运用理论分析结合案例论证与数据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促农增收、增进社会福利、推动经济增长的经济效应。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的融合度,与农业和农业服务业的融合度存在着相互替代作用。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融合度对农业产值有正效应,农业与农业服务业融合度对农业产值具有负效应。农业产值对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融合度、农业与农业服务业融合度在短时期内存在正效应。根据对新疆农业、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分析结合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为新疆农村产业融和发展提出了几点措施建议。

王平[5](2020)在《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新疆棉花面积264.4万公顷,占全国棉花面积的74.3%,棉花总产量511.1万吨,占全国棉花产量的83.8%,新疆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棉花生产基地。但与新疆棉花产业迅速发展的态势不匹配的是,新疆棉花质量在国际市场仍处于劣势。特别是机采棉迅速发展后,仍沿用手采棉时期以高产为目标的技术集成体系,适宜机采的棉花技术集成体系没有配套建立,表现在适宜机采的棉花品种未大面积推广应用,种植模式仍然以“矮密早丰”模式为主,水肥一体化技术精准程度较低,残膜对棉花质量的影响难题尚未解决。在采收环节由于田间堆放原因导致的棉花二次污染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在加工环节由于机采棉杂质、异性纤维较多,导致籽棉和皮棉的清理次数偏多、棉花纤维长度减短、强度降低、短纤维含量增加和棉结数量比率偏高。以上技术环节的问题是导致新疆棉花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制约着新疆棉花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同时由于机采棉化学脱叶工序的需要,导新疆棉花生长期缩短、棉花自然吐絮率降低,棉花生产条件劣势更加突出。因此,新疆棉花在生产技术和生产条件上存在的问题,必然要依靠构建和推广配套的技术集成体系来解决。本研究的目的是针对新疆棉花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探索建立适宜新疆棉花产业现状的配套技术集成体系,发挥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的有力作用,解决技术集成过程中的评价体系构建、技术集成评价、技术集成体系的优化、技术集成的影响因素分析、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路径等一系列问题。本研究通过发放专家意见征询表、发放调查问卷、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数据和资料,采取理论研究与调查研究、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来进行系统研究。本文提出了技术集成体系的不配套是制约新疆棉花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这个假设,并运用技术进步、技术集成、快乐植棉和技术变迁等相关理论,对假设进行科学、系统论证。首先对新疆棉花质量和技术集成现状进行分析,并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进行对比,找出了新疆棉花在质量和技术集成方面存在的差距,分析提出了新疆棉花要走“高质量、高效益”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的观点。通过组织国内棉花领域的权威专家参与,运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来进行构建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对新疆棉区的南北疆、六个流域棉区的64个县团单位进行棉花的技术集成和质量评价,对比找出不同棉区间的技术集成和质量差异,并检验技术集成和质量的相关性。通过评价结果筛选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值,并结合美国、澳大利亚和兵团技术集成的经验,对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进行优化。通过分析政府宏观层面的产业定位和产业政策对技术集成影响作用,采用TAM框架及理论设计了棉农技术集成采纳意愿分析方案,运用二元Probit模型对棉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从而找出这两个层面的影响因素对技术集成的影响程度。最后研究提出技术集成推广路径、对策建议。通过研究,可能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从经济学研究视角,首次在新疆棉花实现高质量发展视角下,对新疆棉花技术集成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研究,包含技术集成现状和差距分析、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典型棉区技术集成评价、技术集成体系优化、技术集成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路径和对策建议,以此形成了高质量发展战略下的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的系统理论体系。2.在全国范围组织权威专家,构建了以质量为核心的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新疆典型棉区进行了全面评价,实证了新疆典型棉区技术集成和质量水平,并创新性的对棉花技术集成水平与质量水平进行相关性检验,论证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优化了技术集成的体系,提出了技术集成的影响因素、推广路径和对策建议,为新疆棉花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提供了解决方案。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结论一,新疆棉花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新疆棉花要发挥自身的优势,走“高质量、高效益”的高质量发展道路,通过生产高质量的棉花产品实现高价格和高效益,弥补生产高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的劣势,并以此占领世界棉花中高端市场,从而带来棉花产业的转型升级。结论二,技术集成体系不配套是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新疆棉花目前处于机采棉的成长阶段,但仍依赖以手采棉的“矮密早丰”、追求产量为目标的技术集成体系,适宜机采棉的技术集成体系尚未建成,从而导致机采棉整体质量较低。技术集成严重制约着新疆棉花质量的提升。结论三,构建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奠定评价基础。本研究采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来进行构建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最终确定了包括了品种、种植技术、采收技术、加工技术4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结论四,对新疆典型棉区的技术集成和质量实证评价,实证了不同棉区的技术集成和质量水平。通过对新疆南北疆六个流域棉区的64个县团级单位发放调查问卷,运用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对样点棉区组织实施技术集成和质量评价,并验证了技术集成和质量两个变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实证了技术集成水平是影响棉花质量的关键因素。结论五、优化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是新疆棉花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本研究最终优化构建了包含品种、种植技术、采收技术和加工技术4个一级技术指标,包含优质棉品种、主栽品种、种植技术等14项二级技术指标,并对二级技术指标内容分别进行了详细的赋值。结论六,政府和棉农行为是影响技术集成的关键因素。研究得出政府在产业定位和产业政策两个方面对技术集成产生影响,棉农对技术集成体系的采纳意愿行为受到年龄、家庭人均纯收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结论七,确定了技术集成推广路径和提出了对策建议。一是确定以“政府主导型”的推广路径,以政府牵头组织农业部门、科研院所、推广机构、加工企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和棉农开展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应用。二是提出了对策建议。新疆棉花产业要建立“高质量高效益”高质量的发展观和产业定位,产品定位于国内高端棉花产品,并建议在目前国家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制定质量为先的产业政策和配套措施。

李映程[6](2018)在《新疆棉花叶斑病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棉花叶斑病在世界各大植棉区普遍发生,是一种世界性病害,也是我国棉花上的一种常见病害,但各地报道引起棉花叶斑病的病原种类存在较大差异,对其缺乏比较系统的研究。特别是新疆,是全国最大的棉区,也是国内叶斑病发生较重的棉区,但对其病原种类基本没有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2016年4月下旬至5月底北疆棉区持续降雨,气温偏低,导致棉花叶斑病暴发,不少地方发病率高达100%,尽快搞清其病原种类对其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开展了本研究。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新疆棉花叶斑病的病原种类进行鉴定,明确新疆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异同;第二,棉花叶斑病病菌接种方法的研究,为该病害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第三,测定环境条件对棉花叶斑病病原菌生长的影响,为该病害的科学防治提供依据;第四,新疆棉花叶斑病病原菌的RAPD分析,以此揭示各菌株之间的遗传多样性,以及群体间的亲缘关系与菌株来源、采集时间的相关性。结果如下:1.经调查、分离纯化和鉴定,2016年和2017年在石河子、昌吉、博乐、阿勒泰、阿克苏、喀什、和田等7个地区30个单位等植棉区发生的棉花叶斑病,根据其形态特征,结合r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和组蛋白3基因序列分析,对病原进行鉴定,主要由A.tenuissima、A.alternata和A.macrospora所引起,与疆外其他地区不完全相同。该病害从苗期至成株期均有发生,苗期和生长后期因持续低温高湿易流行,故在新疆重点植棉区,对其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在苗期和生长后期注意进行防治,减少该病害造成的危害和损失。2.3种病原菌在有伤接种和无伤接种条件下均可发病,但在有伤接种条件下接种,发病明显早于无伤接种,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接种,均表现较低温度(白天15℃/夜间10℃)条件下接种容易成功,不仅病害的潜育期较短,且发病更为严重。无伤接种条件下,也表现为基本相同的结果。可见,温度是接种成功的决定性因素。田间调查发现,长绒棉发病重于陆地棉,苗期接种试验,长绒棉(海岛棉)比陆地棉更易感病,接种A.macrospora的发病率均高于接种其他2种病原菌。相对整株接种,离体叶片接种,对环境条件更易控制,操作简单,省时省力。因此,在一般基础研究中,可用离体叶片接种代替整株接种。3.3种病原菌A.alternata、A.tenuissima和A.macrospora在PDA培养基上生长速率较快。在5℃35℃之间均可生长,25℃30℃为其生长最适温度,高于30℃或低于10℃菌丝生长均显着受抑制。湿度与菌丝生长速率呈现正相关,湿度越大,病原菌生长速率越快,湿度超过90%,菌丝生长速率最快。菌丝在12 h光照/12 h黑暗条件下生长最快,24 h光照、24 h黑暗次之。3种病原菌在pH为510,菌丝均能生长,但pH在78之间,菌丝生长最好。4.对其54个链格孢菌菌株进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聚类分析表明,54个Alternaria spp菌株,相似系数在0.540.61之间时,可将其分为2大类群,第1大类群是小孢子种链格孢菌,包含A.alternata和A.tenuissima,第2大类群是大孢子种链格孢菌(A.macrospora),当遗传相似系数在0.630.70之间时,又可将第1大类群48个链格孢菌小孢子种菌株分为A.alternata和A.tenuissima 2大类群,与菌株的形态学鉴定结果基本一致,说明54个链格孢菌菌株之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亲缘关系与菌株的采集时间、地点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白和斌[7](2016)在《新疆阿瓦提县棉花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对大量的相关国内外文献检索研究,系统分系了国内外及新疆棉花发展现况,针对新疆阿瓦提县有目的、有规划的通过文献检索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及综合研究法对阿瓦提县棉花生产进行了研究,尤其对长绒棉和细绒面生产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对策。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1)自然灾害频繁;(2)棉花病日益严重;(3)水源十分缺短;(4)目标价格补贴程序复杂、工作量大、成本高;(5)目标价格补贴操作难、纠纷多,补贴资金发放不及时;(6)补贴政策环境不透明、缺乏法律依据;(7)补贴资源分配不公,加大贫富差距;(8)补贴政策及配套管理措施不完善,国家财政资金大量浪费,造成较大财政负担;(9)技术服务队伍体系需要进一步加强;(10)基础条件薄弱;(11)农资市场棉花品种多,乱;(12)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可采取的对策有以下几点(1)加大科技支撑,完善保障机制。(2)简化补贴程序,完善补贴法制化建设。(3)科学种棉,狠抓棉花高产攻关和高产示范田。(4)进一步增强农技服务水平和质量。(5)大面积推广应用高效节水滴灌技术。(6)加快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应用。(7)保护长绒棉优势资源。

艾洪娟[8](2016)在《新疆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是我国的农业大区之一,但地处祖国边疆,生态环境脆弱,农业发展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如何破解制约新疆农业发展的障碍,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新疆政府和广大农民面临的严峻的挑战,发展现代农业是解决新疆资源环境约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和必然的解决手段。只有认清新疆现代农业的发展阶段,找出其发展的制约因素,探寻出适合新疆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才能提高新疆农业生产力水平,优化农业生产条件,实现新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从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业科技水平、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五方面描述了新疆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并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应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对新疆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特色林果业进行比较优势分析。其次,从物质装备水平、经济效益水平、农业产业结构水平、农业科技水平、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可持续发展水平六个方面选取了十八个指标,构建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新疆1995-2014年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了测评。再次,从资源利用效率的角度研究新疆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基于面板数据,以水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为因变量,从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种植结构特点、农户特征、农业经营组织形式、区域差异因素方面选取自变量指标,建立了混合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对新疆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基于对新疆典型区域的实地调研,从水资源、农业经营主体、生态环境、农业产业发展层面总结归纳出适合新疆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主要研究结论如下:采用熵值法对新疆1995-2014年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了测评,结果显示新疆现代农业是逐步发展的,1995-2007年为现代农业的起点阶段,2008-2014年为初步发展阶段。四大类要素显着影响新疆高效节水现代农业的发展,包括水土资源禀赋、农业区域专业化程度、农户兼业化程度以及节水政策。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对于高效节水现代农业发展起着制约作用,农业区域专业化程度、农户兼业程度对于高效节水现代农业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基于对新疆典型区域的实地调研,总结出适合新疆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即高效节水农业模式、农民合作组织带动模式、农牧结合运行模式、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模式。基于对新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测评、影响因素的分析及发展模式的总结,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加强新疆农业节水的建设;培育提升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整体实力;提升新疆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强新疆农业防灾、减灾工程的建设;增加新疆农业投入,拓宽农业发展融资渠道。

景军[9](2015)在《阿克苏地区农用地产能核算方法》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占有量低,土地对于人口的承载力随着人口的增长将会持续很久,农用地的稀缺性尤为突出。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农用地结构也经历了时代的洗礼。一些不符合常规的土地经营与管理促使土地状况越来越差、环境退化,致使耕地质量下降,从而使我国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农业收益随之下降,也逐渐威胁人类生存之本——“粮食安全”。固然,从土地数量逐步转向土地质量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已成为重中之重。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是耕地保有量的充沛,耕地保护由数量和质量的共同稳定来达到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的稳定,但从长远的人类生存角度分析来看更提倡耕地质量的稳定。“十五”期间,国土资源部开展了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从其成果看,此项工作仅在计算农用地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不具备精确计算“占补平衡”中补充农用地的生产能力。因此,我国亟需研究定量计算我国综合生产能力的方法。本文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各县(市)的乡(镇)区域农用地分等成果为基础,进一步地探讨农用地产能核算的原理和技术思路,以阿克苏地区各县(市)域为独立指标区作为实例,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增加外业调查作为补充手段,结合调查统计方法和综合分析方法,合理地核算了阿克苏地区各县(市)域理论产能、可实现产能和实际产能;运用GIS软件制作阿克苏地区各县(市)域的相关专题地图,通过对阿克苏地区各县(市)域农用地的产能、潜力、利用强度的分布分析,能够掌握阿克苏地区各县(市)域目前耕地利用现状及其农用地产能的空间分异,综合分析阿克苏地区县(市)域单元的农用地产能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结合该区域一定时期、人口及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为该区域今后的农用地规划与合理利用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农用地产能核算研究建立了农用地分等与农用地产能间的客观关系,此项工作是对农用地分等成果的深入应用与拓展。通过塔里木盆地北部区分等单元产能的模型分析,阿克苏地区农用地理论单产、可实现单产、实际单产的空间分异呈现一定的规律性。理论单产受自然因素(气候、土质、水文等)影响表现的空间差异较为显着,可实现单产受地理环境因素表现的空间差异较为显着,而实际单产受人类社会影响表现的空间差异较为显着。在此过程中运用克里金插值方法,分析了阿克苏地区3个层次单产、产能的空间分异规律与主要影响因素,插值结果能够较为全面的对农用地单产与产能的空间变化情况进行反映,单产与产能空间分布的变化明显表现出农用地数量的区域差异,其结果可以为基本农田永久划定等工作提供有力依据,也能够辅助各级政府开展农业区划调整工作。阿克苏地区农用地产能核算研究能够为实现全区耕地数量和质量并重管理提供重要基础和依据,该研究成果正在后续国土项目中发挥其作用。

赵鑫[10](2012)在《基于新疆棉花良种技术扩散的农户选择行为调查分析 ——以阿克苏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技术创新是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基本推动力,而农业良种技术的创新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基础,对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一项技术的创新很重要,然而,其创新的优势能否得以充分发挥,还需要有广泛的使用率,因此,技术创新成果的应用比技术创新本身更重要。据统计,我国每年7000多项农业技术创新成果中,被实际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仅有30%-40%。农户选择农业技术的效率较低,从而使得农业技术创新的优势大大削弱。如何以最有效的措施将农业技术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是每一项技术创新力求达到的。然而,农业技术扩散中的转化生产力只是问题之一,并不是前提,要想提高技术扩散率,就要研究农民对农业新技术的选择行为。农民的选择行为直接制约着农业技术扩散的速度和效率。农民是如何选择一项新技术的,他们的选择行为有哪些,这些行为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等等,通过对农业技术扩散中农民选择行为的研究,从实证分析中找出农民对新技术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对提高农业技术扩散率,改进农业技术扩散体系,有效地调整农业政策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本文借鉴社会学、行为学、区域发展经济学等基础理论,以农民为研究对象,针对新疆重要的棉花生产地阿克苏地区开展农民选择棉种技术状况的调查,运用调查数据,对阿克苏地区农民选择棉种的行为、获得棉种的来源渠道等进行分析,并通过Logistic模型具体分析了农户棉种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农户家庭棉花种植面积和文化程度是阿克苏地区农户棉花良种技术选择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据此,提出了改进农业技术扩散体系的相关意见和建议。

二、阿瓦提县种业工程发展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阿瓦提县种业工程发展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可见光—近红外光谱的南疆耕作土壤全氮定量反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比
        1.2.1 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预测土壤全氮的研究进展
        1.2.2 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土壤分类的全氮预测研究进展
        1.2.3 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分类的土壤全氮预测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土样采集与分析
    2.3 光谱测定及预处理
        2.3.1 光谱数据的测定
        2.3.2 光谱数据预处理
    2.4 土壤光谱预处理方法
        2.4.1 连续统去除
        2.4.2 倒数变换
        2.4.3 对数变换
    2.5 土壤建模方法
        2.5.1 偏最小二乘(PLSR)
        2.5.2 支持向量机(SVM)
        2.5.3 随机森林(RF)
    2.6 建模方法及精度评价指标
第3章 基于高光谱数据的土壤全氮含量估测模型对比研究
    3.1 引言
    3.2 不同全氮含量土壤的光谱特征
    3.3 土壤全氮含量与高光谱数据的相关性分析
    3.4 土壤全氮含量估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3.5 讨论
        3.5.1 光谱预处理对建模精度的影响
        3.5.2 不同建模方法比较
    3.6 结论
第4章 基于土壤分类的土壤全氮反演研究
    4.1 引言
    4.2 土壤类型的选取
    4.3 不同类型全氮含量的土壤光谱反射率特征
    4.4 不同类型的土壤全氮含量与高光谱数据的相关性分析
    4.5 不同土壤分类的全氮含量估测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4.6 结论
第5章 基于光谱分类的土壤全氮反演研究
    5.1 引言
    5.2 光谱分类方法及指标
        5.2.1 光谱分类方法
        5.2.2 光谱分类指标
    5.3 不同土壤光谱分类
    5.4 基于模糊k-均值聚类的土壤全氮高光谱预测
    5.5 讨论和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新疆阿克苏地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路径研究 ——基于农业社会化服务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大国小农”仍将是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之一
        1.1.2 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衔接问题受到政府及学界高度关注
        1.1.3 新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衔接问题十分突出
        1.1.4 社会化服务衔接农户与现代农业的作用日趋明显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小农户研究
        1.3.2 现代农业研究
        1.3.3 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路径研究
        1.3.4 农业社会化服务研究
        1.3.5 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1.5 创新点与不足
        1.5.1 文章的创新点
        1.5.2 研究的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小农户
        2.1.2 现代农业
        2.1.3 农业社会化服务
    2.2 理论基础
        2.2.1 现代农业理论
        2.2.2 交易成本理论
        2.2.3 农户行为理论
        2.2.4 社会分工理论
第3章 阿克苏地区农户、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社会化服务现状
    3.1 阿克苏地区农户概况
        3.1.1 农户数量及变化趋势
        3.1.2 农民收入及变化趋势
        3.1.3 人均耕地面积及变化趋势
        3.1.4 人均农作物产量及变化趋势
    3.2 阿克苏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与趋势
        3.2.1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趋势
        3.2.2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3.2.3 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3.2.4 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与趋势
        3.2.5 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趋势
    3.3 阿克苏地区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现状与趋势
        3.3.1 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数及变化趋势
        3.3.2 农业社会化服务业产值及变化趋势
    3.4 阿克苏地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状况
        3.4.1 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基础条件不断改善
        3.4.2 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矛盾日益明显
    3.5 本章小节
第4章 社会化服务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作用机制
    4.1 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现代化的作用原理
        4.1.1 现代化农业组织格局的变革是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4.1.2 现代化农业科技的应用需要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帮助
        4.1.3 现代化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推动
    4.2 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小农户转型的作用原理
        4.2.1 解放经营规模的束缚
        4.2.2 破除低效经营的困境
        4.2.3 弥补经营能力的缺陷
    4.3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双向衔接作用原理
        4.3.1 以“资源链”为纽带的双向衔接
        4.3.2 以“产品链”为纽带的双向衔接
        4.3.3 以“产业链”为纽带的双向衔接
    4.4 本章小节
第5章 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与影响因素分析
    5.1 调查设计与问卷内容
        5.1.1 调查方案设计
        5.1.2 问卷主要内容
    5.2 农户的社会化服务需求情况
        5.2.1 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排序
        5.2.2 不同类型农户的社会化服务需求
    5.3 影响因素分析
        5.3.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5.3.2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5.4 回归结果分析
        5.4.1 农户个体特征
        5.4.2 农业生产特征
        5.4.3 其他因素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状况及效果分析
    6.1 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情况
        6.1.1 供给主体基本情况
        6.1.2 农业生产服务情况
        6.1.3 农业技术服务情况
        6.1.4 农业信息服务情况
        6.1.5 农业金融服务情况
        6.1.6 农业流通服务情况
        6.1.7 农业设施服务情况
    6.2 农业社会化服务效果分析
        6.2.1 农户满意度
        6.2.2 聚类分析结果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阿克苏地区农业社会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7.1 服务主体方面存在的问题
        7.1.1 政府部门服务内容不匹配
        7.1.2 村集体服务质量不均衡
        7.1.3 涉农企业服务意识较淡薄
        7.1.4 合作社服务能力待提高
    7.2 服务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
        7.2.1 农业流通服务供给力度不足
        7.2.2 农业设施服务供给目标不明确
        7.2.3 农业信息服务供给渠道不丰富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阿克苏地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路径与政策建议
    8.1 衔接路径
        8.1.1“政府部门+村集体”服务带动衔接路径
        8.1.2“涉农企业+合作社”服务带动衔接路径
        8.1.3“政府部门+企业+农村经纪人”服务带动衔接路径
        8.1.4“村集体+合作社+种养大户”服务带动衔接路径
    8.2 政策建议
        8.2.1 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改革,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8.2.2 健全合作社运行制度,增强合作社服务能力
        8.2.3 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提升农户市场对接能力
        8.2.4 培育农业专业化人才,提高农户技术应用能力
        8.2.5 改革农地经营制度,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8.2.6 构建金融服务体系,确保农业生产投入
        8.2.7 创新市场服务机制,提高社会化服务效率
        8.2.8 夯实科技服务基础,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参考文献
附录 新疆小农户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情况调查
致谢

(3)新疆棉花生产空间分布与重心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理论基础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2.3 国内研究进展
        1.2.4 综述总结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新疆棉花生产基本现状分析
    2.1 新疆棉花生产的总体概况
        2.1.1 全国棉花种植区域分布
        2.1.2 新疆棉花发展及区域分布
    2.2 新疆棉花面积及产量变化分析
        2.2.1 全区棉花种植面积变化
        2.2.2 全区棉花总产量变化
        2.2.3 全区棉花单产变化
    2.3 全区棉花种植优势
第3章 新疆棉花生产布局变迁解析
    3.1 新疆棉花生产布局变迁解析
        3.1.1 生产规模变化
        3.1.2 生产集中度变化
    3.2 新疆棉花生产区域综合比较优势测算结果与分析
        3.2.1 规模比较优势指数
        3.2.2 效率比较优势指数
        3.2.3 综合比较优势指数
    3.3 新疆棉花生产重心演变分析
        3.3.1 标准差椭圆法
        3.3.2 重心分析法
        3.3.3 新疆棉花生产标准差椭圆以及重心迁移规律
        3.3.4 新疆棉花产量重心转移方向预测
第4章 新疆棉花生产空间分布变迁影响因素分析
    4.1 影响因素选择
        4.1.1 自然因素
        4.1.2 农业科技和投入
        4.1.3 农业政策
        4.1.4 市场因素
    4.2 实证分析
        4.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4.2.2 相关性分析
        4.2.3 岭回归分析
        4.2.4 灰色关联分析
    4.3 小结
第5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对策建议
    5.3 特色与创新
    5.4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及发表论文情况

(4)新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水平、经济效应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产业融合发展理论的研究
        1.2.2 农村产业融合理论研究
        1.2.3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测度研究
        1.2.4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经济效应研究
        1.2.5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应用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可能的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村一二三产业
        2.1.2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结构理论
        2.2.2 交易成本理论
        2.2.3 产业链理论
        2.2.4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2.2.5 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关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理论
3 新疆农业发展的区域特征与比较优势分析
    3.1 新疆总体农业发展概况
        3.1.1 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稳中有升
        3.1.2 农业生产特色突出
        3.1.3 农业综合生产效率有待提升
    3.2 新疆农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性
        3.2.1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3.2.2 新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区域差异
        3.2.3 新疆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区域差异
    3.3 新疆种植业、养殖业结构状况
        3.3.1 新疆主要作物种植结构
        3.3.2 新疆林果特色种植结构
        3.3.3 新疆畜产品结构
    3.4 新疆农畜产品比较优势分析
        3.4.1 新疆农畜产品比较优势分析方法
        3.4.2 粮食作物的比较优势分析
        3.4.3 特色经济作物的比较优势分析
        3.4.4 林果作物的比较优势分析
        3.4.5 畜产品的比较优势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新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与水平测度
    4.1 新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4.1.1 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发展较快
        4.1.2 农产品加工深度不断深化
        4.1.3 农业社会化发展滞后于农业发展
        4.1.4 乡村非农从业比逐渐上升
    4.2 新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模式
        4.2.1 种养加循环型融合发展模式
        4.2.2 产业链延伸型融合发展模式
        4.2.3 农业功能拓展型融合发展模式
    4.3 新疆农村产业融合水平测度
        4.3.1 回归计量模型
        4.3.2 变量说明
        4.3.3 模型检验
        4.3.4 模型确定
    4.4 结果分析
        4.4.1 新疆总体农村产业融合度
        4.4.2 新疆县、市农村产业融合度
    4.5 本章小结
5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经济效应分析
    5.1 融合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
        5.1.1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利益联结模式
        5.1.2 融合主体的风险-成本-收益分析
    5.2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促农增收、增进社会福利的效应分析
        5.2.1 促农增收
        5.2.2 增进社会福利
        5.2.3 案例论证
        5.2.4 案例启示
    5.3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经济效应分析
        5.3.1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互动机制分析
        5.3.2 实证方法
        5.3.3 模型检验
        5.3.4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新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借鉴与措施建议
    6.1 国内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借鉴
        6.1.1 新疆兵团“土地流转+社会保障”
        6.1.2 金秋农业的葡萄三产融合之路
        6.1.3 南湖杏花村乡村旅游发展
    6.2 国际经验借鉴
        6.2.1 荷兰现代农业的做法
        6.2.2 美国农工商一体化做法
        6.2.3 日本“六次产业”的做法
    6.3 措施建议
        6.3.1 加快特色产业布局,推进农业产业专业化
        6.3.2 完善法律服务体系,保障发展可持续
        6.3.3 发展农业教育,为三产融合添动力
        6.3.4 把握发展机遇,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6.3.5 培育融合主体,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农业高质量发展相关研究
        1.2.2 农业技术进步相关研究
        1.2.3 农业技术集成的相关研究
        1.2.4 农业技术集成与质量关系研究
        1.2.5 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机采棉
        2.1.2 高质量发展
        2.1.3 农业高质量发展
        2.1.4 技术集成
    2.2 理论基础
        2.2.1 技术进步理论
        2.2.2 技术集成理论
        2.2.3 快乐植棉理论
        2.2.4 技术变迁理论
第三章 新疆棉花质量与技术集成现状
    3.1 新疆棉花产业概况
    3.2 新疆棉花质量现状
        3.2.1 新疆棉花质量现状
        3.2.2 新疆棉花提质增效现状
    3.3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现状
        3.3.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阶段和特点
        3.3.2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现状分析
    3.4 新疆与世界棉花主产国的棉花质量与生产技术对比分析
        3.4.1 美国棉花质量与生产技术现状
        3.4.2 澳大利亚棉花质量与生产技术现状
        3.4.3 新疆与世界棉花主产国的棉花质量与生产技术对比分析
    3.5 新疆棉花质量和技术集成对比差距的解决思路
    3.6 小结
第四章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
    4.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原则与方法选取
        4.1.1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4.1.2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的方法选取
    4.2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的指标筛选
        4.2.1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备选指标的考量
        4.2.2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权威专家的选定
        4.2.3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指标的筛选
    4.3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
        4.3.1 构造判断矩阵
        4.3.2 各层次的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4.4 小结
第五章 新疆典型棉区棉花技术集成和质量评价
    5.1 新疆典型棉区样点选择与调查问卷设计
        5.1.1 典型棉区样点选择
        5.1.2 调查问卷设计
    5.2 新疆典型棉区棉花技术集成评价
        5.2.1 技术集成标准值与计分方法确定
        5.2.2 典型棉区棉花技术集成评价
    5.3 新疆典型棉区棉花质量评价
        5.3.1 质量指标的确定与数据来源
        5.3.2 典型棉区棉花质量评价
    5.4 新疆典型棉区技术集成与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5.4.1 技术集成与质量的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5.4.2 技术集成与质量相关性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优化
    6.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优化原则与方法
        6.1.1 技术集成体系的优化原则
        6.1.2 技术集成体系的优化方法
    6.2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筛选
        6.2.1 技术集成体系指标筛选的样点单位选择
        6.2.2 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值筛选
    6.3 新疆技术集成体系优化的经验借鉴
        6.3.1 国外棉花主产国的经验借鉴
        6.3.2 新疆兵团的实践经验借鉴
    6.4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优化
        6.4.1 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构架优化
        6.4.2 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值优化
    6.5 小结
第七章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7.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影响因素的选定
    7.2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政府层面影响分析
        7.2.1 产业定位的影响分析
        7.2.2 产业政策的影响分析
    7.3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棉农采纳意愿影响分析
        7.3.1 TAM框架及理论分析
        7.3.2 棉农采纳意愿的概念框架
        7.3.3 棉农采纳意愿的研究方法
        7.3.4 棉农采纳意愿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7.3.5 棉农采纳意愿的分析结论
    7.4 小结
第八章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与对策建议
    8.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
        8.1.1 技术集成体系推广路径
        8.1.2 技术集成体系推广的具体措施
    8.2 对策建议
        8.2.1 确立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观
        8.2.2 确立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定位和产业政策
        8.2.3 建立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的组织保障措施
    8.3 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不足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国内咨询专家名单
附录二: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指标专家意见征询表
附录三: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指标权重专家意见征询表
附录四: 典型棉区棉花技术集成情况调查表
附录五: 棉花技术集成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六: 棉花技术集成农户需求与采纳意愿调查问卷
附录七: 全文图示及表格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6)新疆棉花叶斑病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棉花叶斑病
    1.2 棉花叶斑病的病原菌及其分布
    1.3 链格孢属真菌的研究进展
        1.3.1 链格孢属级分类地位及特征
        1.3.2 链格孢菌种间培养性状的分类研究
        1.3.3 数值分类法在链格孢菌分类中的应用
        1.3.4 分子生物学方法在链格孢菌分类上的应用
    1.4 链格孢属真菌生长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1.5 棉花叶斑病防治的研究
    1.6 链格孢属真菌接种方法的研究
    1.7 研究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1.7.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棉花叶斑病菌的分离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病样采集
        2.1.2 试验仪器与主要试剂
        2.1.3 病原菌分离与纯化
        2.1.4 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2.1.5 病原菌鉴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棉花叶斑病发病情况的调查和症状描述
        2.2.2 病原菌分离及代表性菌株的选择
        2.2.3 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2.2.4 病原菌鉴定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3种链格孢菌接种方法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仪器
        3.1.3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离体叶片有伤接种和无伤接种情况
        3.2.2 不同温度条件下离体叶片有伤接种和无伤接种
        3.2.3 苗期整株接种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环境条件对供试菌株生长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培养基对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
        4.1.3 温度对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
        4.1.4 湿度对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
        4.1.5 光照对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
        4.1.6 pH对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
        4.1.7 药剂对菌丝生长的毒力测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培养基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4.2.2 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4.2.3 湿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3.2.4 光照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4.2.5 pH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4.2.6 5种药剂对A.macrospora的毒力测定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棉花叶斑病菌RAPD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各菌株基因组DNA检测结果
        5.2.2 RAPD最佳引物筛选
        5.2.3 RAPD扩增结果
        5.2.4 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5.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7)新疆阿瓦提县棉花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2.1 研究目的
        1.1.2.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在本领域的研究状况
        1.2.1 国内外研究状况
    1.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及新疆棉花的生产概况
    2.1 世界棉花生产、消费、贸易现状
        2.1.1 世界棉花分布及生产概况
        2.1.2 世界棉花对我国棉花进、出口的影响
    2.2 国内棉花生产概况
        2.2.1 我国棉花的分布
        2.2.2 我国棉花的生产
        2.2.3 棉花消费
        2.2.4 棉花贸易
    2.3 新疆棉花生产概况
第3章 阿瓦提县棉花的生产概况
    3.1 阿瓦提县农业生产概况
        3.1.1 阿瓦提县地理和气候概况
        3.1.2 阿克苏地区主要棉区气候对比
        3.1.3 阿瓦提县产业和人口概况
        3.1.4 阿瓦提县农作物分布概况
    3.2 阿瓦提县棉花发展历史沿革
        3.2.1 阿瓦提县棉花种植面积变化趋势
        3.2.2 阿瓦提县棉花农艺性状调查
        3.2.3 阿瓦提县棉花产量调查
    3.3 阿瓦提县棉花市场及经济收入
    3.4 阿瓦提县棉花品种替代
第4章 阿瓦提县棉花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1 阿瓦提县棉花生产存在的问题
        4.1.1 自然因素
        4.1.2 社会因素
        4.1.3 技术和人为因素
    4.2 阿瓦提县棉花生产存在的建议
第5章 结果和展望
    5.1 结果
        5.1.1 存在的问题
        5.1.2 应对的对策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谢辞
作者简介

(8)新疆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的目的
        1.2.2 选题的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产业组织理论
        2.1.2 技术创新扩散理论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研究综述
        2.2.1 现代农业的内涵、特征、发展阶段
        2.2.2 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
        2.2.3 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2.2.4 现代农业发展路径
        2.2.5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2.2.6 文献综述评价
    2.3 本章小节
第三章 新疆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与比较优势分析
    3.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基本概况
    3.2 新疆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3.2.1 农业投入水平
        3.2.2 农业产出水平
        3.2.3 农业产业化水平
        3.2.4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
    3.3 新疆农畜产品比较优势分析
        3.3.1 种植产品综合比较优势评价方法
        3.3.2 畜产品综合比较优势评价方法
        3.3.3 粮食作物比较优势分析
        3.3.4 经济作物比较优势分析
        3.3.5 林果比较优势分析
        3.3.6 畜产品比较优势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测评
    4.1 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4.2 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及数据来源
    4.3 现代农业发展阶段的划分
    4.4 评价方法
        4.4.1 熵值法基本原理
        4.4.2 熵值法的计算方法
    4.5 评价结果
        4.5.1 熵值法计算结果
        4.5.2 新疆现代农业发展阶段
    4.6 新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与西部省市的比较
        4.6.1 2005-2014 年西部12省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排序
        4.6.2 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4.7 新疆各地州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
        4.7.1 指标体系的建立
        4.7.2 模型的建立
        4.7.3 模型结论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疆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新疆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5.2 新疆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5.2.1 水资源短缺,农业用水不合理
        5.2.2 新疆生态脆弱,自然灾害频发
    5.3 基于农业产出贡献度的新疆发展现代农业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3.1 模型的建立
        5.3.2 模型的运行结果
        5.3.3 模型结论的分析讨论
    5.4 新疆发展高效节水现代农业的影响因素—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
        5.4.1 影响因素分析
        5.4.2 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5.4.3 模型估计
        5.4.4 研究结论
        5.4.5 结果分析与讨论
        5.4.6 政策启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疆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6.1 高效节水农业模式
        6.1.1 内涵
        6.1.2 典型案例
        6.1.3 模式评价
    6.2 农民合作组织带动模式
        6.2.1 内涵
        6.2.2 典型案例一:土地股份合作社
        6.2.3 典型案例二:农机合作社
        6.2.4 典型案例三:专业合作社
        6.2.5 模式评价
    6.3 农牧结合型运行模式
        6.3.1 内涵
        6.3.2 典型案例
        6.3.3 模式评价
    6.4 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模式
        6.4.1 内涵
        6.4.2 典型案例
        6.4.3 模式评价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加强新疆农业节水的建设
        7.2.2 培育提升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整体实力
        7.2.3 提升新疆农业机械化水平
        7.2.4 加强新疆农业防灾、减灾工程的建设
        7.2.5 增加新疆农业投入,拓宽农业发展融资渠道
    7.3 研究不足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9)阿克苏地区农用地产能核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1.4.1 国外研究
        1.4.2 国内研究
        1.4.3 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产能核算的发展与现状
2 农用地产能核算理论和方法
    2.1 支撑理论
        2.1.1. 分等方法简述
        2.1.2. 农用地分等概况
        2.1.3. 分等单元确定
        2.1.4. 分等成果
    2.2 产能核算技术路线与核算模型
        2.2.1. 农用地理论产能核算模型
        2.2.2. 农用地可实现产能核算模型
        2.2.3. 农用地实际产能产能核算模型
        2.2.4. 区域农用地利用强度和潜力评价模型
3 研究区概况
    3.1 地理位置
    3.2 行政区划
    3.3 自然条件
    3.4 资源状况
    3.5 人
    3.6 社会经济条件
    3.7 土地利用现状
4 阿克苏地区农用地产能核算过程
    4.1 外业补充调查
    4.2 数据整理
    4.3 产能核算
        4.3.1 理论产能核算
        4.3.2 可实现产能核算
        4.3.3 实际产能核算
5 农用地产能核算结果分析
    5.1. 县域产能综合分析
    5.2. 产能布局分析
    5.3. 总体布局分析
    5.4. 农用地产能空间分异研究
6 农用地利用强度和潜力评价
    6.1. 理论利用强度评价
    6.2. 可实现利用强度评价
    6.3. 理论利用潜力评价
    6.4. 可实现利用潜力评价
7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参与项目及发表论文
致谢

(10)基于新疆棉花良种技术扩散的农户选择行为调查分析 ——以阿克苏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基础理论
    2.1 文献综述
    2.2 相关基础理论
第3章 新疆棉花良种技术扩散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新疆棉种产业现状
    3.2 新疆棉种技术扩散研究
    3.3 影响新疆棉种扩散的因素分析
第4章 项目区基本情况
    4.1 自然环境情况
    4.2 社会经济状况
    4.3 取得的主要成绩
    4.4 存在的问题
第5章 农户棉花良种选择行为调查与分析
    5.1 农户问卷设计与调查
    5.2 调查结果与分析
    5.3 影响农户技术选择行为的相关因素
    5.4 模型构建及农户棉种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阿瓦提县种业工程发展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可见光—近红外光谱的南疆耕作土壤全氮定量反演研究[D]. 殷彩云. 塔里木大学, 2021
  • [2]新疆阿克苏地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路径研究 ——基于农业社会化服务视角[D]. 周传荣.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3]新疆棉花生产空间分布与重心变迁研究[D]. 李雪. 新疆大学, 2021
  • [4]新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水平、经济效应及对策研究[D]. 张凯.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7)
  • [5]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研究[D]. 王平. 石河子大学, 2020(04)
  • [6]新疆棉花叶斑病的初步研究[D]. 李映程. 石河子大学, 2018(01)
  • [7]新疆阿瓦提县棉花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 白和斌. 新疆农业大学, 2016(06)
  • [8]新疆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模式研究[D]. 艾洪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02)
  • [9]阿克苏地区农用地产能核算方法[D]. 景军. 新疆大学, 2015(03)
  • [10]基于新疆棉花良种技术扩散的农户选择行为调查分析 ——以阿克苏地区为例[D]. 赵鑫. 新疆农业大学, 2012(01)

标签:;  ;  ;  ;  ;  

阿瓦提县种业工程发展思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