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地热”及其治理

“圈地热”及其治理

一、“圈地热”及治理(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山[1](2021)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学习《乡村振兴促进法》》文中研究指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是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后,"三农"领域又一部综合性与基础性的法律。它从法律上明确了"三农"领域的国家职能,服务于解决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构建了城乡融合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法律体系。《乡村振兴促进法》明确了农民群众、各类市场主体和各级政府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定位,核心是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乡村振兴促进法》的贯彻落实需要其他法律和规章制度的配套执行。

李飞[2](2018)在《张晓山:乡村振兴是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为乡村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指明了方向。71岁的张晓山笑着说:"我是生在旧社会,长在新中国。我是恢复高考后第一届本科生、第二届研究生,改革开放跟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1982年从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毕业以来,张晓山已经在农村发展、农村组织与制度等领域深耕了36个年头,其学术成果获得了

于东恩[3](2018)在《失地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及治理路径研究——基于九州街道办事处的调查》文中认为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在理论上要搞清楚"失地农民"的内涵、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在实践上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创新工作思路和做法,增加失地农民收入,促进其文化认同,提升其综合素养,加快推进失地农民市民化健康有序进行。街道办事处是基层组织,是各项政策的具体执行者、落实者,对推进失地农民市民化进程、消除失地农民的困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选择"街道"为研究对象,分析问题更加具体、客观,对策研究更有针对性。从理论和概念入手,结合九州街道办事处的实际情况,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总结已有经验做法,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理路径。

李丽剑[4](2017)在《广西石油销售企业闲置土地盘活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以X石油销售企业为例》文中认为在我国,国有企业的土地闲置是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土地闲置是资源浪费,同时也不利于企业发展。经济快速发展使社会用地需求量逐年增大,从而引发土地升值迅速、土地供求关系紧张。一边是土地竞拍“地王”不断出现,一边是企业土地囤而不用;土地供需、开发与闲置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对石油销售企业而言,地价上涨,获取建设用地成本势必增加,而企业自身闲置土地资产,随着时间推移已逐渐成为企业发展阻碍,如何充分挖掘现有土地资源、及时有效地盘活这些闲置土地资产并让其产生效益,是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本论文以石油企业“降本提效”、减少企业运营成本为出发点,以石油销售企业闲置土地为研究对象,根据其行业特殊性,对闲置土地概念进行了定义;运用成本收益分析、资源配置等经济学相关理论,首先分析了广西地理位置、经济状况、石油企业土地闲置现状,再从政府干预、市场供求、自然环境因素等方面进一步分析企业土地闲置成因,总结了其土地具备三大特性(对行业的依附性、闲置成因的多样性、闲置土地分布的分散性),其次结合石油企业闲置土地形成的原因和特点,将广西石油销售企业闲置土地划分为油库型闲置、加油站型闲置及其他类型闲置三种类型,并对这三种闲置土地的盘活提出了对策,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油库型闲置土地以“以库换地”为主,加油站型闲置土地以“复营盘活”为主,其他类型以改造再利用为主等结论;最后以X石油销售公司为例,对该公司目前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土地闲置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分析土地闲置的成因及不同类型土地闲置的特点,提出了具体盘活对策,并结合实施结果验证所提出盘活方法的合理性。

王袅[5](2015)在《中国产能过剩问题研究 ——基于政府投资的分析视角》文中研究表明产能超过需求本是经济运行中的常见现象,一定程度的过剩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可以起到促进作用,在企业之间形成优胜劣汰的激励氛围。但超过限度的产能过剩却会给经济运行带来很多负面影响,直接导致产品价格下跌、行业利润下降,企业大量亏损甚至倒闭。产能过剩不但影响行业内企业的利润和工人的就业,而且对于资源的配置和生态环境也是一种极大的破坏,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产能过剩问题一直困扰中国经济,政策部门对此高度关注,并将产能过剩作为工作重点。在我国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是相分离的,为了获得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资金,地方政府有强烈的意愿吸引企业来本地进行投资,通过给予企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来激励企业投资,从而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除此之外,现阶段的官员考核体制是用GDP作为衡量标准的,为了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地方官员扩大投资的激励被进一步扩大,土地产权的模糊性使得地方政府能够为企业提供土地优惠,银行系统预算的软约束也助长了政府的这一行为。由于产能过剩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所以如何应对产能过剩问题就显得尤为关键。要想妥善处理产能过剩问题,就必须对我国的产能过剩现象进行深入考察和分析讨论。本文在国内外产能过剩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我国政府投资的分析视角入手,考察了我国产能过剩的演变过程,探讨了我国政府投资冲动下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指出我国产能过剩的传导路径与经济影响,并对我国产能过剩的宏观调控措施进行回顾与评价,通过对政府投资与产能过剩的实证分析,考察了地方政府的投资效率及地方政府投资对产业结构趋同化的影响,并对我国产能过剩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在借鉴市场经济国家抑制产能过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最终提出治理我国产能过剩的财政制度安排与政策选择。本文具体包括7章:第1章,导论。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写作思路与分析框架,并指出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2章,政府投资与产能过剩的一般分析。对政府投资、产能过剩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从低集中度的市场结构、进出壁垒与过度进入三个方面介绍了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指出产业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是产能过剩的宏观诱因,厂商类别与行为是产能过剩的微观基础,并对政府性产能过剩与非政府性产能过剩进行说明。第3章,我国产能过剩的现实考察与治理评价。通过对我国产能过剩演变过程的介绍,分析了我国政府投资冲动下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指出我国产能过剩的传导路径及对经济的影响,并对我国产能过剩宏观调控措施进行回顾与评价。第4章,政府投资与产能过剩的实证分析。介绍了政府过度投资导致产能过剩的理论实证;采取向量自回归模型对地方政府投资效率进行了经验分析;利用区域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投资与产业结构趋同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我国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产能利用率进行测度和研究。第5章,市场经济国家抑制产能过剩的经验与借鉴。分国别对美国、德国、日本抑制产能过剩的实践进行了具体介绍,并得出对我国抑制产能过剩的启示。第6章及第7章,基于本文对我国产能过剩状况的研究,有针对性的提出制度安排与政策建议。本文观点与结论如下:1.本文所研究的产能过剩,指在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中,所产生的市场上产品的实际生产能力大大超过了有效需求能力的状态。2.本文所研究的政府投资是指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投资额之和,具体包括三个领域:一是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二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三是水利、环境及公共设施管理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3.在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方面,低集中度的市场结构,低进入壁垒和高退出壁垒以及企业的过度进入都会导致产能过剩的形成。从供求方面来看,投资需求不断释放,产能持续扩大,供给不断增加,而消费需求并没有同步增长,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最后出现的结果必定是产能过剩,这也是产能过剩的宏观诱因。而从不同厂商的行为来看,以国有经济为主体、民营经济为补充的市场经济竞争新格局,构成了产能过剩的微观基础。4.在我国,政府对国有企业仍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至于非公有制企业,受现行政治经济体制所囿,也很容易和地方政府结成利益共同体。这都将使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减弱,进而导致产能过剩。在我国的分税制财政制度下,地方政府有强烈的意愿扩大投资,而现阶段的官员考核制度又是用GDP作为衡量标准的,地方官员在此激励下有更大的动力吸引企业到本地进行投资,土地产权的模糊性使得地方政府能够为企业提供土地优惠,银行系统预算的软约束也助长了这一行为。5.在地方政府投资与产能过剩的实证研究方面,本文采取计量经济模型对地方政府投资效率、地方政府投资与产业结构趋同的关系及我国产能过剩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政府投资的效率远低于私人投资和劳动力投入;同时,地方政府物质资本投资和地方税收竞争加剧了区域产业结构趋同;我国产能利用率分为三个档次,东部地区的产能过剩程度明显低于中、西部地区的产能过剩程度。6.产能过剩可行的宏观调控手段主要有行政调控、经济调节及法律调控三种。通过对我国产能过剩宏观调控措施的回顾,这三种手段的运用效果并不理想。针对我国政府投资冲动下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本文主要从健全财政制度安排与政策选择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包括:(1)转变财政政策方向,由“建设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型;(2)完善财政分权体制,遏制盲目投资与重复建设;(3)出台抑制产能过剩行业发展的财税政策;(4)建立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5)完善抑制产能过剩的金融政策;(6)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包括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市场进入与退出机制及优化社会保障机制。本文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尝试性创新:1.从政府投资分析视角入手,对中国产能过剩问题进行研究,揭示了政府投资,尤其是地方政府投资对产能过剩形成的作用方式,指明我国产能过剩的根本成因在于相应体制、机制的不健全,使得地方政府能够对地方经济及企业投资进行过度干预。2.本文采取向量自回归模型对地方政府投资效率进行了经验分析,包含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一系列方法对政府投资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政府投资的效率远低于私人投资和劳动力投入,在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方面,政府投资的效率较低,且在下降,不仅如此,政府投资过量还会对私人投资造成挤出效应,打破市场的有序竞争环境。3.本文采取区域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东、中、西部地方政府物质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税收及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趋同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政府物质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及税收与产业结构趋同度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它们对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影响程度不同,作用方向也不同。具体而言,地方政府物质资本投资和地区间税收竞争将会恶化区域产业结构趋同,而地方政府人力资本投资则能够缓解产业结构趋同,不仅如此,地方政府人力资本投资还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4.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我国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产能利用率进行测度和研究,发现我国产能利用率分为三个档次:一是以上海、江苏、福建及广东为代表的非产能过剩区域;二是以北京、天津为代表的轻微过剩区域;三是以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为代表的严重过剩区域。进一步的描述性统计显示,东部地区的产能过剩程度明显低于中、西部地区的产能过剩程度。本文尚有不足,一是受收集资料渠道有限所影响,在国外产能过剩文献研究方面没能够获得足够多的文献资料,导致国外文献述评方面的研究不够厚重,文章里面产能过剩方面的例子也比较少;二是由于本人所学有限,又没有相关工作的实践经验,因此对如何治理产能过剩这一问题提出的对策建议不够有针对性,希望随着日后学习领悟和工作体会的加深能够有进一步的理解。

李滢[6](2015)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地方政府土地财政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焦作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地方政府土地财政问题的负面效应逐渐显现,并渐渐成为社会各界热议、学界研究的热点课题。人们对于土地财政的做法褒贬不一,一方面,在当前经济变革的大环境下,地方政府“以地生财”确实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扩充了地方财政收入,加快了区域城市化进程;另一方面,土地财政这种看似“立竿见影”的做法,却引发了房价快速上涨,大量耕地被占用,城市的无序扩张和金融抵押贷款风险等一系列负面效应,加之房地产市场不是一个需求无限的市场,必然会受到供需平衡的市场经济规律制约,房地产价格也不可能一直处于上涨态势,因此,主要由房地产价格上涨带动的土地财政是不可持续的。所以,如何让地方政府找到健康、合理的生财之道,并保证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完成其法定的责任和义务,是我国地方政府现今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拟以我国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河南省焦作市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收集和调查有关资料,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了土地财政的内涵、特点和形成机理,分析了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焦作市土地财政问题的现状、产生的原因及其效应,并根据焦作市的实际,提出了化解焦作市土地财政问题的思路和对策。论文分为以下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简要介绍了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本文的研究框架、研究内容和可能的创新点。第二部分是理论分析。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财政学、经济学、土地管理学、制度经济学等基础理论,系统分析了土地财政的内涵、特点、形成机理及其效应。第三部分是实证分析。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立足焦作市实际,探讨了焦作市土地财政的成因,并应用内生增长理论,通过构建C-D生产函数,测算分析了焦作市土地财政对本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和对本市城市化进程的促进作用,以及土地财政对焦作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第四部分是对策与建议。依据上述分析结果,从焦作市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化解焦作市土地财政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第五部分是结论与展望。系统梳理了本文的研究结果,指出了本文的不足,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秦艺兮[7](2015)在《中国广告产业园区品牌塑造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年,随着国家大力发展广告产业,我国广告产业园建设从国家级到省市级快速推进,出现了“广告产业园”热。如何体现差异化发展,形成鲜明的特色,广告产业园区的品牌塑造势在必行。本文选取32个国家级广告产业园区和试点园区作为研究对象,以产业集群理论、品牌学理论为基础,就广告产业园区品牌塑造问题展开论述,以期能推动其品牌发展。本文认为,(1)中国广告产业园区品牌塑造才刚刚起步,绝大多数还处在品牌萌芽阶段,只有极少数的处于品牌成长阶段,而品牌成熟阶段的广告产业园区还基本处于空缺状态。(2)中国广告产业园区品牌塑造存在着品牌塑造主体职能不清、品牌定位缺乏特色、品牌识别没有系统性、品牌整合传播意识不强等问题。(3)要实现中国广告产业园区品牌的高速发展,首先,要明确塑造主体职能,走“政府主导,运营公司和行业协会协同管理、集群内企业积极参与”的品牌塑造之路;其次,要明晰园区定位,以地域资源、行业属性为基础,进行多角度定位;再次,要构建园区品牌识别体系,实现意象识别体系,符号识别体系,环境功能识别体系系统性运作;最后,整合品牌传播,综合运用多种传播策略,尤其要注重新媒体的运用。本文将传播学、市场营销学、广告学等理论综合运用到广告产业园区品牌塑造的实践框架中,以期对塑造广告产业园区品牌做一点探索性的研究。

钟骁勇[8](2014)在《城市边缘区征地利益主体博弈行为、失地农民冲突意愿形成机理及治理对策研究 ——以抚州市宜黄县为例》文中指出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城市化的步伐逐渐放开,乡镇企业的兴起和农业生产力的快速提升是这个阶段的主要标志。在城市化进程加速和社会全面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征地冲突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可能隐藏和回避的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危害农村社会稳定的毒瘤。虽然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提高征地补偿标准、禁止暴力征地拆迁的法律条文,但各地因征地引发的暴力事件仍然层出不穷,城市边缘区的此类现象尤为明显。因此,探索如何设计治理机制应对当前的征地冲突问题,有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和谐稳定有序进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立足于土地冲突的内涵与理论基础,运用博弈论原理分析征地利益主体的博弈关系,并揭示了利益主体博弈行为与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论显示失地农民在征地利益主体的博弈关系中处于中心位置,表明在征地过程中失地农民的行为与征地冲突的发育形成有直接关联。因此,结合行为心理学原理,首次采用结构方程对失地农民冲突意愿形成的心理感知进行定量评价,进一步研究影响征地冲突发生的心理感知因素,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进行相关的制度设计,为进一步完善征地政策和措施提供实证基础和现实参考,以实现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平衡和协调。文章主体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在征地冲突领域的研究成果,对征地冲突的概念、特点和类型进行阐述,确立文章的总体框架;第二部分对我国征地冲突中各利益主体的行为进行博弈分析,首先分析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失地农民和用地单位之间的博弈关系,其次运用动态博弈模型分析得出影响博弈关系均衡概率的关键因素,最后得出博弈分析结论及启示;第三部分对失地农民冲突意愿形成机理进行分析,首先对各利益主体的征地认知及行为选择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其次,以引发征地冲突的利益主体(失地农民)冲突意愿为中心构建关系概念模型,运用结构方程分析法探索社会背景感知、风险感知、利益感知和公平感知这四类心理感知对失地农民冲突意愿的影响作用及相互关系,研究表明征地过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背景感知、公平感知以及利益感知对其冲突意愿有较强的影响作用,其中社会背景感知影响因素最为显着;第四部分提出系统治理征地冲突的政策建议。包括健全征地法律体系,推行多元化的征地补偿方式,确立以市场为基础的征地补偿标准,建立健全征地纠纷裁决机制,完善司法救济,构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刘雨平[9](2013)在《地方政府行为驱动下的城市空间演化及其效应研究 ——基于“理性选择”的分析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当前我国制度环境与空间现象的特殊性,本研究在借鉴政治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地理学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基本的理论逻辑和分析框架,试图通过以行动者(地方政府)为中心、以“理性选择”为视角,探讨在当前我国复杂多变的制度环境下,城市空间的形成与演变机制。通过分析地方政府行为特征、行动策略及行动结果,阐述了当前中国制度环境作用于城市空间的方式与机制,构建了制度环境与空间现象的关联。在论文结构上,首先从制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以及制度所给予行动者行动空间的角度分析地方政府的行为,阐述了地方政府空间生产转向的逻辑过程。在此基础上,结合丰富的实证案例探讨了地方政府为推进空间生产采取的具体行动策略,并进一步结合实证案例阐述了地方政府行为对城市空间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最后对如何构建有利于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环境提出了初步的建议。第一章,绪论,指出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内容、思路以及论文结构。首先从当前我国令人费解的空间现象与复杂多变的制度环境入手,提出了试图在制度环境与空间现象之间建立关联的主要研究目标,并对主要实证地区的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第二章,相关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首先对当前我国相关城市空间结构变迁机制方面的文献进行了综述,提出其研究的不足之处。从“制度与行为”、“资本、权力与空间”两个角度对现有的理论进行了梳理,重点对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空间生产理论的特点、研究范式和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出了“以理性选择视角、以地方政府为中心分析‘制度-空间’之关联”的研究思路,建立了基本的理论假设和研究逻辑,为本研究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第三章,制度环境激励下的地方政府行为特征。从制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对行动者行为影响的角度阐述当前我国地方政府行为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重点阐述了“强激励”与“弱约束”的特有制度环境是如何强化地方政府作为“理性人”积极、冒险的行为特征的,同时结合地方政府多重角色、制度环境中各类行动者的相互作用等进一步对地方政府行为进行深入剖析,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当前我国地方政府行为特征背后的多种影响因素。第四章,制度理性驱动下的地方政府行为变迁。从制度环境与行动空间角度阐述了制度环境对行动者的行为影响。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土地制度、产权制度等方面的演变过程,分析这些制度变迁对地方政府发展资源(行动空间)的影响,并剖析了地方政府如何利用发展资源调整“经营方式”的。本章同时对建国以来我国城市空间价值属性的变迁进行了回顾,结合地方政府“经营”方式的演变和城市空间价值属性的变迁,推导出当前地方政府转向“空间生产”的必然性和内在的理性选择逻辑。第五章,地方政府空间生产的策略选择。本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鉴于本研究的最终落脚点是分析城市的空间现象及其机制,地方政府具体的行动策略(特别是上地使用决定)尤为重要。在该部分,基于“中国式”空间生产的理论假设,剖析了地方政府“扩张策略”、“垄断策略”、“营销策略”三大策略的形成及其逻辑关系,采取“混合式”的分析途径,结合地方政府行为取向、国家相关政策影响和大量生动的案例,阐述了地方政府在土地使用、重大项目决策中的具体做法以及深层原因。第六章,政府行为驱动下的城市空间演化效应。在该部分重点结合扬州实证案例,对地方政府行为的积极效应与消极效应进行了阐述。第七章,构建有利于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环境。在经过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于中国城市空间的复杂性进一步进行了阐述,同时基于“制度-行为-空间”之间的逻辑关系,回过来对当前我国制度的滞后与缺陷进行了剖析,并对如何改善制度环境、促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初步的建议。第八章,结论与讨论部分。总结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归纳主要结论与创新点,并且对下一步的研究进行展望。

王宏新,周拯[10](2012)在《城市闲置土地的生成机理及治理》文中提出由于现行闲置土地治理体系的不完善,部分土地资源遵循一定机理转变为了闲置土地,加剧了土地市场的混乱无序状态,造成了资源和资产的浪费,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制度分析方法,探究其内在机理、现实根源与治理架构,得出以下结论:土地闲置的政治成本和经济成本很小而利润巨大,进而在政府原因、企业原因和历史原因的直接影响下出现大量的闲置土地,因此要从完善法律制度建设,改变土地闲置巨大利差的现实入手,构建闲置土地治理框架,并在相关配套建设的支撑下有效解决闲置土地问题。

二、“圈地热”及治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圈地热”及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1)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学习《乡村振兴促进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乡村振兴促进法》是有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基础性法律
    (一)从《农业法》到《乡村振兴促进法》
    (二)《乡村振兴促进法》从法律上明确了“三农”领域的国家职能
    (三)《乡村振兴促进法》服务于解决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
二、《乡村振兴促进法》构建了城乡融合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法律体系
    (一)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落实农民对土地的财产权利
    (二)各级政府要为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发育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
    (三)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
三、《乡村振兴促进法》的核心是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
    (一)《乡村振兴促进法》的核心是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
    (二)鼓励和发育各类市场经营主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四、《乡村振兴促进法》的贯彻落实需要其他法律和规章制度的配套执行
    (一)《乡村振兴促进法》的特点是以法律原则为主导
    (二)《乡村振兴促进法》的贯彻落实需要立法规范性文件和行政规范性文件的配套执行

(2)张晓山:乡村振兴是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论文提纲范文)

要创造有利于在农村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乡村建设应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在法治框架内创新乡村自治制度
河南乡村振兴进展顺利

(3)失地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及治理路径研究——基于九州街道办事处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失地农民市民化的相关理论问题
    1.1 概念阐释
    1.2 失地农民现状
        1.2.1 规模大
        1.2.2 不平衡
        1.2.3 问题多
2 九州街道办情况及调查数据
    2.1 基本情况
    2.2《失地农民调查表》统计情况
3 问题分析
    3.1 常住人口中, 中老年和妇女居多
    3.2 群众的学历层次低
    3.3 群众整体收入不高, 生活满意度低
    3.4 对教育现状不满
4 有益尝试与治理路径
    4.1 有益尝试
        4.1.1 创新管理模式, 为发展村集体经济提供制度保证
        4.1.2 加大帮扶力度, 为发展村集体经济提供强大动力
        4.1.3 加强区域合作, 为发展村集体经济提供有力支撑
        4.1.4 党支部发挥主体作用
    4.2 治理路径
        4.2.1 有计划地吸引知识青年回乡创业
        4.2.2 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
        4.2.3 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4.2.4 加强基层组织的制度建设

(4)广西石油销售企业闲置土地盘活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以X石油销售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概况
    1.2 国外研究概述
    1.3 国内研究现状
    1.4 国内外研究情况综述
    1.5 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5.1 目标
        1.5.2 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闲置土地定义
    2.2 按土地归属划分的几类闲置土地
        2.2.1 政府闲置土地
        2.2.2 企业闲置土地
        2.2.3 石油销售企业闲置土地
    2.3 闲置土地分类
        2.3.1 从成因划分
        2.3.2 从程度划分
        2.3.3 从用途划分
    2.4 国有企业闲置土地的基础理论
        2.4.1 政府干预理论
        2.4.2 成本收益分析思想
        2.4.3 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2.4.4 市场供求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西石油销售企业存在问题的分析及闲置土地现状分析
    3.1 广西经济发展现状概述
        3.1.1 经济背景
        3.1.2 企业发展情况
    3.2 广西石油销售企业目前发展问题分析
        3.2.1 外部因素
        3.2.2 企业内部因素
    3.3 广西石油销售企业全区闲置土地现状及分析
        3.3.1 全区闲置土地现状
        3.3.2 闲置土地形成原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西石油销售企业闲置土地盘活对策措施
    4.1 各类企业对闲置土地的盘活处理办法
        4.1.1 私有企业(民营企业)盘活处理办法
        4.1.2 外资(或合资)企业盘活处理办法
        4.1.3 国有企业盘活处理办法
    4.2 广西石油销售企业闲置土地的盘活对策研究
        4.2.1 广西石油销售企业闲置土地分类
        4.2.2 各类闲置土地成因分析、特点及盘活对策
    4.3 各类闲置土地盘活方法建议
        4.3.1 油库型,争取置换为主
        4.3.2 加油站型,争取“复营”为主
        4.3.3 其他类型,以“重新利用”为主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案例分析-以X石油销售公司为例
    5.1 企业基本情况
    5.2 闲置土地情况分析
        5.2.1 企业闲置情况介绍
        5.2.2 存在问题
    5.3 闲置土地盘活对策及措施的提出
        5.3.1 以成立盘活小组形式确认盘活组织架构
        5.3.2 利用价值规律优化资源配置
        5.3.3 不同闲置土地类型盘活做法
    5.4 盘活效果分析
        5.4.1 油库闲置土地
        5.4.2 加油站闲置土地
        5.4.3 其他类型闲置土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中国产能过剩问题研究 ——基于政府投资的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成果评述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分析路线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2 政府投资与产能过剩的一般分析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政府投资
        2.1.2 过度进入与重复建设
        2.1.3 生产过剩与产能过剩
    2.2 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
        2.2.1 低集中度的市场结构与产能过剩
        2.2.2 进出壁垒与产能过剩
        2.2.3 过度进入与产能过剩
    2.3 产能过剩的宏观诱因与微观基础
        2.3.1 产能过剩的宏观诱因:产业的供给与需求
        2.3.2 产能过剩的微观基础:厂商类别与行为
        2.3.3 政府性产能过剩与非政府性产能过剩
    2.4 产能过剩的宏观调控手段
        2.4.1 行政调控
        2.4.2 经济调节
        2.4.3 法律调控
3 我国产能过剩的现实考察与治理评价
    3.1 我国产能过剩的演变过程
        3.1.1 紧缩性财政政策下的产能过剩(1993--1997)
        3.1.2 积极财政政策下的产能过剩(1998-2004)
        3.1.3 稳健财政政策下的产能过剩(2005-2007)
        3.1.4 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下的产能过剩(2008--2014)
    3.2 我国政府投资冲动下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
        3.2.1 经济转轨与政府间经济权利重新配置
        3.2.2 财政分权、官员晋升制度与地方政府投资冲动
        3.2.3 银行预算软约束及土地产权的模糊性
    3.3 我国产能过剩的传导路径与经济影响
        3.3.1 产能过剩的传导路径
        3.3.2 产能过剩的经济影响
    3.4 政府调控产能过剩的措施回顾
        3.4.1 1993--1997年间治理措施回顾
        3.4.2 1998--2004年间治理措施回顾
        3.4.3 2005--2007年间治理措施回顾
        3.4.4 2008--2014年间治理措施回顾
    3.5 对我国产能过剩宏观调控措施的评价
        3.5.1 对行政调控措施的评价
        3.5.2 对经济调节措施的评价
        3.5.3 对法律调控措施的评价
4 政府投资与产能过剩的实证分析
    4.1 政府过度投资导致产能过剩的理论实证
    4.2 地方政府投资效率的经验分析
        4.2.1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置
        4.2.2 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4.2.3 结论与政策建议
    4.3 政府投资与产业结构趋同化的实证检验
        4.3.1 模型设置
        4.3.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4.3.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4.4 我国产能过剩的实证分析
        4.4.1 模型设置
        4.4.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4.4.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 市场经济国家抑制产能过剩的经验与借鉴
    5.1 样本国家抑制产能过剩的实践
        5.1.1 美国:以扩大需求为主
        5.1.2 德国:注意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5.1.3 日本:政府直接干预
    5.2 对我国抑制产能过剩的启示
        5.2.1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5.2.2 重视科技创新,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5.2.3 积极扩大有效需求,注意启动民间消费
        5.2.4 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缓解国内产能过剩
        5.2.5 建立健全配套制度,有效淘汰落后产能
6 治理产能过剩的财政制度安排与政策选择
    6.1 转变财政政策方向,由“建设财政”向“现代财政”转型
        6.1.1 科学界定政府投资边界,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
        6.1.2 强化公共财政职能投入,有效释放居民消费与私人投资
        6.1.3 规范地方政府投融资制度,建立权责统一的投资机制
    6.2 完善财政分权体制,遏制盲目投资与重复建设
        6.2.1 合理划分政府间财权与事权,构建和谐财政关系
        6.2.2 完善投融资制度,缓解地方政府投资冲动
        6.2.3 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健全政府间财力分配
    6.3 出台抑制产能过剩行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措施
        6.3.1 建立抑制产能过剩行业的财政支出政策
        6.3.2 优化抑制产能过剩行业的税收体系
    6.4 建立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
        6.4.1 建立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政支出政策
        6.4.2 优化扶持新兴产业的税收体系
    6.5 制定抑制产能过剩的金融政策
        6.5.1 实行区别对待的信贷政策
        6.5.2 发挥利率杠杆的产业导向作用
        6.5.3 加强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7 相关配套措施
    7.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7.1.1 推进产业标准法制化
        7.1.2 完善兼并重组法律制度
        7.1.3 明晰我国的土地产权
    7.2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7.2.1 完善政绩考核与晋升制度
        7.2.2 推进政企分开与政府职能转变
        7.2.3 建立健全信息发布及预警机制
    7.3 健全市场进入与退出机制
        7.3.1 严格市场准入标准
        7.3.2 完善企业退出机制
        7.3.3 优化社会保障机制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6)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地方政府土地财政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焦作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3 研究方法
    1.2 本文的研究框架与内容
        1.2.1 本文的研究框架
        1.2.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 土地财政的相关文献
    1.4 本文的创新点
2 土地财政的内涵、形成机理及其效应分析
    2.1 土地财政的内涵和特点
        2.1.1 土地财政的内涵
        2.1.2 土地财政的特点
    2.2 土地财政的形成机理、实现条件及限制因素
        2.2.1 土地财政的形成机理
        2.2.2 土地财政的实现条件
        2.2.3 土地财政的限制因素
    2.3 土地财政的社会经济影响
        2.3.1 土地财政的积极影响
        2.3.2 土地财政的消极影响
3 焦作市土地财政现状及成因
    3.1 焦作市土地财政现状
        3.1.1 焦作市基本情况概述
        3.1.2 焦作市土地财政收入现状的特点
    3.2 焦作市土地财政问题的本质
    3.3 焦作市土地财政问题的形成原因
        3.3.1 内部原因
        3.3.2 外部原因
4 焦作市土地财政的效应分析
    4.1 焦作市土地财政问题的正效应分析
        4.1.1 促进了经济增长
        4.1.2 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4.2 焦作市土地财政问题的负效应分析
        4.2.1 推动了房价的升高
        4.2.2 增加了银行抵押风险
        4.2.3 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5 化解焦作市土地财政问题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5.1 化解焦作市土地财政问题的基本思路
        5.1.1 内部完善
        5.1.2 外部改革
    5.2 化解焦作市土地财政问题的对策
        5.2.1 大力发展旅游业
        5.2.2 强化土地收购储备规划的作用
        5.2.3 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控
        5.2.4 解决土地融资难,防范土地融资风险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中国广告产业园区品牌塑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主要内容
第2章 中国广告产业园区品牌塑造的相关理论
    2.1 中国广告产业园区的内涵
    2.2 中国广告产业园区品牌的内涵
    2.3 中国广告产业园区品牌的构成
        2.3.1 中国广告产业园区品牌构成的基础要素
        2.3.2 中国广告产业园区品牌构成的符号要素
        2.3.3 中国广告产业园区品牌构成的核心要素
    2.4 中国广告产业园区品牌塑造的路径
第3章 中国广告产业园区品牌塑造的现状
    3.1 中国广告产业园区品牌塑造的PEST分析
        3.1.1 中国广告产业园区品牌塑造的政治环境
        3.1.2 中国广告产业园区品牌塑造的经济环境
        3.1.3 中国广告产业园区品牌塑造的社会环境
        3.1.4 中国广告产业园区品牌塑造的技术环境
    3.2 中国广告产业园区品牌塑造的具体实践现状
        3.2.1 中国广告产业园区品牌塑造主体现状
        3.2.2 中国广告产业园区品牌定位现状
        3.2.3 中国广告产业园区品牌识别现状
        3.2.4 中国广告产业园区品牌传播现状
第4章 中国广告产业园区品牌塑造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4.1 中国广告产业园区品牌塑造存在的问题
        4.1.1 品牌塑造主体职能模糊
        4.1.2 品牌定位缺乏特色
        4.1.3 品牌识别构建缺乏系统性
        4.1.4 品牌传播整合意识不强
    4.2 中国广告产业园区品牌塑造存在问题的成因
        4.2.1 品牌塑造主体缺乏品牌意识
        4.2.2 品牌塑造主体心态急功近利
        4.2.3 缺少可参考的案例及理论
        4.2.4 缺乏特定复合型专业人才
        4.2.5 规划前缺乏充足的论证
第5章 中国广告产业园区品牌塑造的对策
    5.1 明确中国广告产业园区品牌塑造主体职能
        5.1.1 明确政府职能
        5.1.2 明确运营企业职能
        5.1.3 明确行业协会职能
        5.1.4 明确园区内企业的职能
    5.2 明晰中国广告产业园区品牌定位
        5.2.1 明晰广告产业园区品牌定位的参照维度
        5.2.2 明晰广告产业园区品牌定位的过程
    5.3 构建中国广告产业园区品牌识别
        5.3.1 构建意象识别体系
        5.3.2 构建符号识别体系
        5.3.3 构建功能识别体系
    5.4 整合中国广告产业园区品牌传播
        5.4.1 明确园区品牌传播目的
        5.4.2 分清园区品牌传播对象
        5.4.3 创新园区品牌传播内容
        5.4.4 丰富园区品牌传播方式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深度访谈提纲
附录C 深度访谈记录节选
致谢

(8)城市边缘区征地利益主体博弈行为、失地农民冲突意愿形成机理及治理对策研究 ——以抚州市宜黄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关于征地冲突的研究综述
        1.2.1 征地冲突研究视角
        1.2.2 征地冲突的研究内容和手段
        1.2.3 有关征地冲突采取的研究方法
    1.3 对已有文献的述评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2 城市边缘区征地冲突概述
    2.1 城市边缘区的概念界定
    2.2 征地冲突的概念界定
    2.3 城市边缘区征地冲突的基本特点
    2.4 城市边缘区征地冲突的基本类型
3 征地冲突利益主体的动态博弈分析
    3.1 征地冲突中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用地单位和农户之间的博弈关系
        3.1.1 农户与地方政府
        3.1.2 农户与中央政府
        3.1.3 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
        3.1.4 用地单位与农户
        3.1.5 用地单位与地方政府
    3.2 征地冲突中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用地单位与农户之间的动态博弈分析
        3.2.1 征地冲突中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动态博弈
        3.2.2 征地冲突中地方政府与农户的动态博弈
        3.2.3 征地冲突中农户与中央政府的动态博弈
        3.2.4 征地冲突中用地单位与农户的动态博弈
    3.3 小结
4 失地农民冲突意愿的形成机理
    4.1 调查区域和选址依据
    4.2 征地利益主体对征地的认知及行为选择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2.1 失地农民对征地的认知及行为选择
        4.2.2 地方政府对征地的认知及行为选择
        4.2.3 用地单位对征地的认知及行为选择
    4.3 失地农民冲突意愿形成的心理感知影响因素研究
        4.3.1 关系概念模型
        4.3.2 研究设计
        4.3.3 结果分析
    4.4 小结
5 系统治理征地冲突的政策建议
    5.1 健全征地法律体系和完善现行征地程序
        5.1.1 制定专门的农村土地征收法,构建严密的征地法律体系
        5.1.2 严格界定公共利益,缩小征地范围
        5.1.3 完善现行的征地程序
    5.2 赋予农民选择权,落实多元化的征地安置方式
        5.2.1 货币补偿与入股安置相结合
        5.2.2 留地安置与住房安置相结合
        5.2.3 土地国债补偿
    5.3 以市场为基础重新确立征地补偿标准
        5.3.1 确定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相当补偿标准
        5.3.2 充分考虑失地农民的生存成本和征地过程中的土地增值收益
    5.4 建立健全征地纠纷裁决机制,完善司法救济
    5.5 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5.5.1 逐步地、有条件地将失地农民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
        5.5.2 建立失地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5.5.3 健全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制度
        5.5.4 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的医疗保障制度
参考文献
附录1 土地征收情况调查问卷(失地农民篇)
附录2 土地征收情况调查问卷(地方政府篇)
附录3 土地征收情况调查问卷(用地单位篇)
致谢

(9)地方政府行为驱动下的城市空间演化及其效应研究 ——基于“理性选择”的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录
表录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研究基础
        (一) 科研基础
        (二) 资料掌握
        (三) 依托基础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 研究方法
        (二) 技术路线
    五、本文主要实证地区的基本情况
    注释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研究综述
        (一) 分析转型期中国城市空间变迁的多元视角
        (二) 城市空间变迁中地方政府的作用
        (三) 地方政府的行为解释
    二、本文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
        (一) 制度与行为-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二) 资本、权力与空间-空间生产理论
    三、以理性选择视角、以地方政府为中心分析“制度-空间”之关联
        (一) “理性选择”的分析视角
        (二) “中国式”的空间生产
        (三) 基本概念界定
        (四) 本文研究的基本逻辑
第三章 制度环境激励下的地方政府行为特征
    一、“强激励与弱约束”的总体制度环境
        (一) “强激励”的制度设计
        (二) “弱约束”的制度设计
    二、地方政府的多重角色与行为特征的内在取向
        (一) 作为经营者的地方政府
        (二) 作为公共服务提供者的地方政府
        (三) 作为社会管理者的地方政府
    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强化“增长主义”的倾向
        (一) 制度环境中各类行动者的相互作用
        (二) 地方政府行为特征总结
第四章 制度理性驱动下的地方政府行为变迁
    一、制度环境与地方发展条件
        (一) 财税体制:由“统收统支”转向“分税制”
        (二) 金融体制:从“第二财政”到“金融资本‘独立’”
        (三) 土地制度:由“三无”到“有偿使用”
        (四) 产权制度:从“一大二公”到“市场化”
    二、地方政府“经营”方式的演变
        (一) 商品经营阶段
        (二) 生产经营阶段
        (三) 资产经营阶段
        (四) 资本经营阶段
    三、建国以来中国城市空间价值属性的变迁
        (一) 作为国家工业生产场所的城市(1949-1977)
        (二) 使用价值逐步显现的转轨期城市(1978-1990年代中叶)
        (三) 作为积累载体的城市
    四、“空间生产”-地方政府的理性选择
        (一) 地方政府行为变迁的逻辑与后果
        (二) 地方政府主导的空间生产
    注释
第五章 地方政府空间生产的策略选择
    一、扩张策略
        (一) 偏向城市发展
        (二) 争取用地指标
        (三) 做大用地规模
        (四) 扩大行政辖区
    二、垄断策略
        (一) 垄断一级市场
        (二) 主导土地开发
    三、营销策略
        (一) 场所营造
        (二) 大事件营销
    四、政府行为驱动下的空间生产行为异化
        (一) “扩张与再扩张”陷阱
        (二) 城市建设功利化
        (三) 城市营销“促销化”
    注释
第六章 政府行为驱动下的城市空间演化效应
    一、政府行为驱动下的城市空间演化积极效应
        (一) 快速拉开城市框架
        (二) 加速空间结构转型
        (三) 促进功能设施建设
    二、政府行为驱动下的城市空间演化消极效应
        (一) 失衡的城乡空间格局
        (二) 失调的城市功能体系
        (三) 碎化蔓延的城市形态
        (四) 被漠视的人文关怀
    注释
第七章 构建有利于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环境
    一、对中国城市空间发展复杂性的再分析
        (一) 时空上的空前压缩锐化了各种矛盾
        (二) 转型期环境造成了制度的滞后与缺陷
        (三) 地方政府主导空间生产的弊端日益凸显
    二、理性增长的地方政府行为逻辑重构
        (一) 地方政府行为逻辑重构
        (二) 制度创新的主要方向
    三、操作层面政策建议
        (一) 加强空间资源管理
        (二) 打破地方政府垄断
        (三) 改革规划建设决策体制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
        (一) 以“理性选择”为视角、以地方政府为中心可以较好解释当前的空间现象
        (二) 地方政府“增长主义“倾向的强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三) 地方政府空间生产的转向是制度环境下的理性选择
        (四) 地方政府空间生产过程具有高度的策略性
        (五) 我国出现的城市空间现象是地方政府主导空间生产的直接结果
        (六) 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有赖于顶层制度设计与操作层面的政策调整
    二、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一) 理论创新
        (二) 分析方法创新
        (三) 研究内容创新
    三、讨论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一) 理论分析架构的完善
        (二) 实证检验
参考文献
附录: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10)城市闲置土地的生成机理及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闲置土地的形成机理
    1. 闲置土地的定义
    2. 闲置土地的生成机理
        (1) 经济区位与区域非均衡
        (2) 市场冲击与市场波动规律
        (3) 政策干预与制度空隙
        (4) 城市建设惯性与社会阻尼现象
三产生闲置土地的现实根源
    1. 土地财政结构下的地方政府卖地冲动
    2. 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机制下的发展观缺陷
    3. 巨大利差诱惑下企业囤地的高收益
    4. 传统管理模式下土地闲置的低成本
四闲置土地的治理架构
    1. 完善相关的闲置土地基础制度建设
        (1) 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一切制度的保障
        (2) 配套基础措施是闲置土地治理的有效支撑
    2. 提高土地闲置的政治成本, 削弱政府方面的经济动因
        (1) 提高土地闲置的政治成本
        (2) 削弱政府土地闲置的经济动因
    3. 完善土地闲置的防控体系
        (1) 抬升土地闲置的企业风险
        (2) 提高土地闲置的财务与信用成本
        (3) 缩小土地闲置的经济利差
五结语

四、“圈地热”及治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学习《乡村振兴促进法》[J]. 张晓山. 农业经济问题, 2021(11)
  • [2]张晓山:乡村振兴是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J]. 李飞. 公民与法(综合版), 2018(10)
  • [3]失地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及治理路径研究——基于九州街道办事处的调查[J]. 于东恩. 山西农经, 2018(19)
  • [4]广西石油销售企业闲置土地盘活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以X石油销售企业为例[D]. 李丽剑. 广西大学, 2017(06)
  • [5]中国产能过剩问题研究 ——基于政府投资的分析视角[D]. 王袅. 东北财经大学, 2015(08)
  • [6]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地方政府土地财政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焦作市为例[D]. 李滢. 河南理工大学, 2015(11)
  • [7]中国广告产业园区品牌塑造研究[D]. 秦艺兮. 湖南大学, 2015(03)
  • [8]城市边缘区征地利益主体博弈行为、失地农民冲突意愿形成机理及治理对策研究 ——以抚州市宜黄县为例[D]. 钟骁勇. 江西财经大学, 2014(04)
  • [9]地方政府行为驱动下的城市空间演化及其效应研究 ——基于“理性选择”的分析视角[D]. 刘雨平. 南京大学, 2013(08)
  • [10]城市闲置土地的生成机理及治理[J]. 王宏新,周拯. 城市问题, 2012(09)

标签:;  ;  ;  ;  ;  

“圈地热”及其治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