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脂洗桶废水回用技术的应用

树脂洗桶废水回用技术的应用

一、树脂洗桶废水的回用技术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玉果[1](2020)在《炼化污水处理全流程污染物组成特征及转化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炼化废水中有机物组成复杂,不同来源炼化废水中污染物的组成特征及其在水处理过程中的去除规律尚不明确。本文通过多种分离方法,结合三维荧光(3DEEM)、气相色谱质谱(GC-MS)及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等技术研究不同类型炼化废水有机质组成特征及其从产生到处理全流程的转化规律。研究了某炼油厂部分点源水的组成,包括常减压装置电脱盐进出水和塔顶水、催化裂化装置污水汽提塔进出水及轻汽油醚化水洗塔进出水。(1)电脱盐单元出水有机质对污水处理厂废水有机质贡献约为5%,挥发性有机物(VOC)以芳香烃类为主。反冲洗水中硫、氮杂原子重质组分含量较高,且富集到更多烷基苯磺酸盐表面活性剂类物质。(2)常减压装置塔顶水有机质约占污水处理厂废水有机质的10%。初馏塔、常压塔塔顶水VOC以芳香烃为主;减压塔塔顶水中主要以活性较高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为主。随蒸馏过程,塔顶水中硫元素含量增加。(3)催化裂化装置污水汽提塔出水有机质约占污水处理厂废水有机质的20.5%。VOC以OVOCs为主。汽提处理后硫、氮元素含量降低但含多个氧原子的含氧化合物及多氧含硫类化合物难以去除。(4)轻汽油醚化水洗塔出水富集的有机质约占8%。出水VOC中以OVOCs为主。废水中含多个氧原子的含氧化合物丰度较高。废水检测到含硫、氮杂原子的脂肪酸、胺、腈类等化合物的芳香类蛋白质荧光基团。分析了某炼油厂水处理车间不同工段废水中有机质组成,该车间采用隔油-气浮-生化典型废水处理工艺。废水VOC占总污染物可溶性有机碳(DOC)的约30%,共检测到215种VOC化合物,其中苯系物含量最高,其次是酮类化合物。隔油气浮单元去除石油烃类物质的同时使荧光强度降低,生化处理使芳香类蛋白质污染物降解或转化为富里酸有机物。生化处理后水相烷基苯磺酸盐类化合物部分降解,同时脂肪族及不饱和酚类含氧化合物种类增多,分子多样性增加。分析了某综合污水处理厂废水有机质组成,该厂处理废水包括电石厂、染料厂等的酸性废水、主要生产橡胶和树脂的化工污水、炼油废水3种不同来源废水,主要工艺过程包括水解酸化-生化-臭氧催化氧化。(1)该炼油污水有机质浓度相对较低,主要为含多个氧原子的有机酸类化合物;酸性废水有机质,尤其是含非烃化合物的胶质含量高,主要为含多个氧原子的多氧含硫类化合物;化工污水主要为氧原子数更高的多氧含硫类化合物。(2)在处理过程中水解酸化能有效降解H/C较高的饱和、脂肪族及多酚类的氧硫类化合物。发射波长Em<350 nm的荧光基团、低氧数含氧化合物等在生化单元得到有效去除。臭氧催化氧化工艺能有效去除腐殖酸类荧光基团。高氧数多氧含硫类化合物难于去除,是出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主要贡献者。(3)对比不同性质污水生化处理效果,处理前后DOC去除效率、荧光基团及极性化合物的种类及其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说明炼化污水经生化处理后,水质差异性减小。通过以上研究,加深了对炼化废水处理全流程污染物的组成特征及在水处理过程中转化规律的认识,可为废水处理工艺开发、过程优化和废水环境评价提供数据支持,同时对废水实现资源化利用、废水回收处理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王显训[2](2017)在《含酸油加工废水治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基于原油供应劣质化以及含酸原油在价格上具有巨大优势,含酸原油的加工必须向深层次、广维度的方向发展。但随之带来环烷酸及其它低分子酸含量增加所导致的废水乳化严重,常规法除油困难;由于酸性的水汽提设备运行不稳定,净化水COD、氮氨含量和有机胺增加;可生物降解性差,污水场长期存在发泡、发沫、美观度极差等废水处理问题,对废水的稳定达标排放与回用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含酸油加工废水的处理状况及发展趋势进行系统研究,并结合青岛石化在含酸油加工废水处理经验和存在的典型问题,通过开展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水质剖析及相关试验研究,提出了含酸油加工废水的治理技术及工艺,制定了青岛石化含酸油加工废水处理整体优化方案,优化改造内容包括电脱盐废水除油、降温预处理,含硫污水除油除焦预处理,增设含硫污水罐,原油罐区切水除油预处理,增设检维修高浓度污水罐;隔油单元改造、浮选单元改造、二浮之后均质罐的改造、氧化沟优化、增加高级氧化单元、增加MBBR出水过滤装置、增设离心机和污泥罐以及部分在线仪表等。污水处理场优化改造后运行情况表明,装置区除油预处理装置可以有效去除电脱盐废水及罐区切水的石油类含量,使污水处理场总进水石油类下降30%以上;浮选单元改为催化气浮后,彻底解决了泡沫问题;MBBR单元后增加过滤装置,出水悬浮物减少70%,出水水质明显改善,延长了后续活性炭单元的反冲洗周期;高级氧化单元将污水B/C比提高30%,整个污水处理工艺运行稳定,排放污水实现稳定达标率99%以上。青岛石化污水处理工艺优化改造的成功实施,为中国石化在含酸油加工发展战略上提供了环保技术支持。

李岩[3](2017)在《燃煤电厂脱硫废水处理回用的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目前国内大容量燃煤发电机组大多配备湿式烟气脱硫装置,湿法脱硫工艺在对烟气脱硫的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脱硫废水。所以研发具有针对性的废水综合回用技术,并对其实际应用效应进行评判是必要的。结合目前脱硫废水回用技术应用现状,在废水水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预处理、膜浓缩和蒸发结晶实验研究,并采用预处理+石膏晶种法MVR蒸发结晶工艺对脱硫废水进行了现场工程实验研究。通过比对筛选得出:该厂脱硫废水投加氢氧化钙和硫酸钠量依次为13.7g/L、6.0g/L,p H达到12.5,处理后的水质符合石膏晶种法蒸发结晶进水水质要求;DTRO(碟管式反渗透)操作压力较高,在75bar的操作压力下,浓水TDS可达到100000mg/L,产水TDS在1200-1300mg/L;在预处理+石膏晶种法MVR蒸发结晶工艺中试实验中,验证了石膏晶种法MVR蒸发结晶工艺处理脱硫废水的可行性,在“盐腿淘洗+外排母液”的协调作用下,可以达到外排石膏和氯化钠盐的分离,外排结晶盐(氯化钠)为纯白色晶体,各项指标均满足工业盐优级标准,外排二次冷凝水满足回用标准。根据工艺路线比选,针对不同工程需求,可选取适当处理工艺,实现废水大量回用、少排放或者“零排放”。脱硫废水回用技术在燃煤电厂和煤化工行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在蒸发结晶工艺中,应深入研发结晶盐提纯技术,可作为工业盐产生经济效益。经济可靠的废水回用工艺既有利于工业废水的处理,又可产生较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周学双[4](2014)在《石化企业含盐废水、含油污泥与石油焦共成浆气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石化企业加工原油的重质化,导致了一些副产物比如含硫高的石油焦、污泥、废水的数量增多。这些产物很难被处理,同时我国环保政策不断完善,要求更加严格,资源的不足和环境受限的矛盾不断加剧。气化工艺作为一种能源利用的有效方法日益受到重视,而制备高性能的浆体是实现气化的关键因素。为此,本文选取石化企业剩余活性污泥、电脱盐废水及石油焦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石化企业含油污泥、电脱盐废水与石油焦的共成浆及燃烧性能实验,并进行了污泥废水焦浆的气化模拟,为石化企业含油污泥、含盐废水资源化以及石油焦的高效利用奠定了基础。电脱盐废水中含有的大量氯离子会对管道、气化炉等设备造成严重腐蚀,制约气化技术的正常运行,本文采用离子交换方法对电脱盐分水进行脱氯预处理研究。通过实验确定A600树脂的脱氯效果较好,A600吸附氯离子的较佳工艺条件为:流速2BV/h、径高比1:7、pH为59;再生条件:4%NaOH溶液为再生剂,再生液流速为2BV/h;经过10次吸附-再生循环测试,A600树脂的吸附-再生性能稳定,表明该树脂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能。通过对石油石化企业含油污泥及电脱盐与石油焦的共成浆性的考察,可以看出:在只有石油焦一种物质成浆时,水焦浆的表观粘度和质量浓度成正相关的关系,同时水焦浆是非牛顿流体,它自身具有屈服应力和触变性,因此,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表观粘度先上升之后变小;电脱盐废水取代新鲜水对石油焦成浆性影响较小,含油污泥及电脱盐废水与石油焦可实现共成浆,且污泥废水焦浆的粒度分布及颗粒累积效率可满足水煤浆技术要求;污泥废水焦浆的表观粘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pH值的升高先降低后升高,制浆最佳pH值为9。选用三种不同分散剂,考察了不同分散剂对污泥废水焦浆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散剂NC制备的污泥废水焦浆在污泥添加量较少时先剪切增稠后剪切变稀,污泥添加量较多时剪切变稀;分散剂PSA制备的污泥废水焦浆先剪切增稠后剪切变稀;分散剂LS制备的污泥废水焦浆具有剪切变稀的特性;石油焦成浆性高低顺序为:PSA>NC>LS。对了考察污泥废水泥浆的燃烧特性,分别运用了热重-差热分析法,结果表明:水焦浆、电脱盐废水焦浆、污泥废水焦浆的燃烧过程都经历了恒重升温、表面吸附氧化增重、挥发分燃烧、焦炭燃尽、碳酸盐分解五个阶段。电脱盐废水、污泥的加入能改善水焦浆的燃烧性能。电脱盐废水含有一定量的金属离子,对石油焦燃烧具有一定的催化作用。污泥废水焦浆燃烧性能与电脱盐废水焦浆相近,随着污泥添加量的增加,灰分形成灰壳覆盖在石油焦表面阻碍氧气向可燃物的扩散,污泥废水焦浆的燃烧性能稍有减弱。对典型石化企业而言,企业内的污泥可通过与电脱盐废水及石油焦共成浆技术完全处理掉,并且可实现含盐废水的大量减排。根据GE气化工艺,利用大型化工流程模拟软件建立了污泥废水焦浆气化模拟流程,研究了不同操作参数对气体产物分布的影响,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如果提高污泥废水焦浆的浓度,则合成气中的CO的量也会相应升高,并且也会导致气化温度和有效气体(CO+H2)的增加。提高氧碳比可增大石油焦气化反应强度,但合成气中有效气体含量降低,操作过程中需将氧碳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增大气化压力和操作温度均有利于石油焦气化反应的进行。

陈叶[5](2014)在《丙烯酸丁酯废水浊度去除组合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丙烯酸丁酯废水具有高浊度、高COD、高含盐等特点,处理难度极大。前期研究结果表明,双极膜电渗析技术可从该废水中回收有机酸,减少废水含盐量,降低后续生化处理难度,应用前景较好。为防止废水中浊度物质造成电渗析处理单元的膜污染,本文针对丙烯酸丁酯废水,采用“混凝-分离-滤料过滤—无机陶瓷膜过滤”组合工艺进行处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单元技术的对比研究中,对于丙烯酸丁酯废水的混凝反应,静态混合优于机械搅拌;对于混凝出水的泥水分离,沉淀优于气浮;对混凝沉淀出水进行过滤试验,双层滤料过滤优于单层砂滤。废水pH值、药剂投加量、搅拌转速、停留时间等混凝沉淀条件对丙烯酸丁酯废水混凝沉淀出水浊度、双层滤料过滤出水浊度和陶瓷膜污染程度均具有重要影响。双层滤料过滤出水浊度与陶瓷膜污染阻力呈较好的正相关关系,而混凝沉淀出水浊度与陶瓷膜污染变化趋势不完全一致。从减轻陶瓷膜污染的角度,确定丙烯酸丁酯废水混凝沉淀的优化条件为:废水pH5~6,PAC投加量150mg/L,PAM投加量15mg/L,废水流量40L/h(絮凝时间68min,沉淀时间75min),第一、二、三格絮凝池的搅拌转速依次为250rpm、150rpm和60rpm。采用双层滤料过滤处理混凝沉淀出水的优化工艺条件为:滤速为15m/h,反冲洗强度73.3m/h,在滤层膨胀率50%的条件下,反冲洗7min。反冲洗废水可与新鲜废水混合后进行混凝沉淀处理。陶瓷膜处理双层滤料过滤出水,优化工艺条件为:膜孔径200nm,操作压差0.06~0.20MPa,过滤温度25~35℃,膜面流速3.6~7.1m/s。陶瓷膜过滤浓水可与新鲜废水混合后进行混凝沉淀处理。“混凝沉淀-滤料过滤-陶瓷膜过滤”组合工艺连续运行结果表明,组合工艺可实现丙烯酸丁酯废水中浊度物质的稳定去除。在废水浊度为15~30NTU的条件下,组合工艺出水浊度保持在0.5NTU左右。电渗析装置多周期连续运行结果表明,组合工艺出水再经离子交换去除多价离子后,可保证陶瓷膜单元的稳定运行。

王卫卫[6](2014)在《O3/BAF深度处理工业污水二级出水的研究》文中认为太湖流域水乡城镇自改革开放以来,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物产资源、便利的水陆交通,成为我国新型的工业企业城镇。使得该地区城镇污水厂接纳了大量工业废水,这类废水具有组分复杂、污染物难降解、可生化性能差等特点。本文以宜兴市官林凌霞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为研究对象,该废水中含有甲苯、二甲苯、环氧结构的有机物等。实验采用O3/BAF联合工艺对二级出水进行深度处理的效果。实验研究臭氧高级氧化在不同pH、投加量、氧化时间等工况条件下,反应装置对废水中COD、NH3-N、UV254等污染物质的去除效果,得出最优工艺参数分别为pH值8.5左右,氧化时间30min、投加臭氧约为45mg/L。处理后废水B/C值有初始0.22增加到0.41,明显提高该废水的可生化性。在最优工况下,臭氧氧化对二级出水中的COD、UV254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分别为26.3%、51.5%。针对BAF处理工艺,选取不同的DO、水力负荷、温度、填料高度等工况,研究其对废水中COD、氨氮、UV254等污染物质的去除效果,得出最佳工况为pH值7~8之间,温度25,DO为4mg/L,水力负荷为0.21m3/(m2h),水力停留时间为2.4h。并研究观察曝气生物滤池的微生物,最后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解析。实验以陶粒为填料,采用接种污泥挂膜方法启动曝气生物滤池。启动过程中,COD和NH3-N的去除率逐渐增加,稳定阶段二者的去除率分别为33.4%和75.3%。研究在最佳工况条件下运行时,O3/BAF联合工艺对污染物COD、NH3-N、UV254和浊度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8.3%、85.4%、76.7%和80%,达到水处理标准。观察发现,进水端生物膜较厚,颜色较深,填料的空隙较小;随着滤层高度增加,生物膜逐渐变薄,颜色逐渐变浅。整个系统中活跃着大量的杆菌、丝状菌、钟虫、藻类、球菌等。进水端、中间段和出水端生物膜表面形态结构、种群组成等各有特点。

陈伟伟[7](2013)在《吸附/预混凝—膜生物反应器复合系统处理废水中的膜污染控制》文中认为近年来,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在污水处理和回用中倍受学者和从业人员的大力推崇和关注。然而,膜污染依然是其中至今尚未得到很好解决的技术难题。本论文以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submerged membrane bioreactor,SMBR)中试系统处理废水中的膜污染控制为研究对象,在研究了适宜污泥停留时间(sludgeretention time,SRT)以及最佳曝气方式和曝气量的基础上,采取向SMBR中投加大孔吸附树脂构建吸附-膜生物反应器复合系统,以控制其在生活污水处理中膜污染;选择预混凝-膜生物反应器复合系统用于内蒙古地区实际乳制品工业废水处理,以实现膜污染控制的同时回收水中有机物。此外,对SMBR处理当地城市生活污水时的膜污染清洗方案进行了探索。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首先,通过研究SRT对污泥浓度(mixed liquor suspended solids,MLSS)、污泥负荷(food-to-microorganism ratio,F/M)、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substances,EPS)中的多糖(polysaccharide,PS)浓度、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demand,COD)及氨氮(ammonia nitrogen,NH4+-N)去除率的影响,确定了SMBR处理生活污水的适宜SRT。延长SRT能够增加MLSS和降低F/M,即有利于提高污染物去除率和减少剩余污泥产生;然而,SRT>40d后,过低的F/M会增加进行内源呼吸微生物的数量,使得MBR中MLSS虽高,但微生物活性整体降低,不利于系统维持稳定的生物处理性能。EPS中PS浓度影响活性污泥特性和膜污染发展,实验以该参数作为适宜SRT的选择标准,得出适宜SRT应控制在40d以下。COD和NH4+-N的生物去除效果表明,当SRT介于20-40d时,污染物去除率均达到实验中的最好水平,且受SRT的影响较小。从生物活性、膜污染和出水水质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得出本文实验条件下的适宜SRT为20d≤SRT<40d。进一步通过改变曝气方式及强度,对跨膜压差(transmembrane pressure,TMP)、临界通量(critical flux,CF)、微生物种类及大小、混合液各组分过滤阻力、COD及NH4+-N去除率进行考察,确定了合适的曝气方式及曝气量。尽管松弛阶段曝气对去除滤饼层具有重要意义,但连续曝气是缓减膜污染最有效的方法,因此优化连续曝气时的曝气量对于平衡能耗和膜污染速率之间的关系更具现实意义。通过测定临界通量的短期实验结果表明,增加连续曝气过程中的曝气量能够提高错流速度,有利于减少污泥颗粒在膜表面的沉积,即可以控制膜污染。尽管如此,长期运行实验结果显示,增加曝气量将改变污泥特性,增加膜污染可能性;同时,降低系统对进水水质的选择性和硝化细菌活性。因此,在后续复合系统的研究中,曝气量的选择应该按照实验需求予以确定。通过对比实验,探索了以大孔吸附树脂(macroporous adsorption resin,MAR)构建的吸附-膜生物反应器(Adsorption-MBR)复合系统在生活污水处理中的膜污染控制。通过对临界通量的表征,验证该复合系统在膜污染控制上的效果;通过考察膜面污泥层发展和混合液特性变化,揭示该复合系统中膜污染控制的途径;最后对使用过的吸附树脂进行了再生实验。结果表明,投加粉末活性炭(powdered activatedcarbon,PAC)和MAR都可以提高MBR的临界通量,而投加MAR的MBR其临界通量改善幅度尤为明显。MAR对膜面的冲刷作用和对混合液可滤性的改善作用是SMBR实现膜污染控制的途径。以MAR构建的Adsorption-MBR复合系统能够更好地降低生物反应器中的污染负荷、减少污泥产量;且由于MAR的可再生性,该复合系统用于膜污染控制的运行成本将优于PAC构建的Adsorption-MBR。运用实验数据进行污染模型拟合以及对污染物进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分析,确定了同时使用物理化学清洗的污染膜清洗方法;借助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可视化图像分析和清水比通量(specific flux,SF)测定验证了清洗程序的效果和合理性。实验发现,滤饼层的形成是膜通量衰减的主要原因,发生有机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是蛋白质、多糖和脂类物质;物理清洗可以有效恢复由污泥絮体沉积造成的污染,化学清洗是去除强烈附着和造成膜孔阻塞的有机、无机污染的重要手段。膜清水比通量实验表明,本文所采用的清洗程序能够将污染膜的通量恢复到新膜的90%以上,不可逆污染已经无法通过清洗过程去除。将预混凝工艺与膜生物反应器耦合构建预混凝-膜生物反应器(Precoagulation-MBR)复合系统用于内蒙古地区实际乳制品工业废水处理,实现膜污染控制的同时回收废水中有机物。通过烧杯实验,考察明矾、硫酸铝、氯化铁和聚合氯化铝四种典型混凝剂对实际乳制品废水浊度的去除率,筛选合适的混凝剂并确定药剂投加量、进水pH和沉降时间参数。通过与乳制品废水处理厂现用工艺进行出水水质(浊度、COD、残留铝)比较和测定跨膜压差变化,探索该复合系统的整体应用性能。通过与预混凝-微滤(Precoagulation-MF)复合系统在临界通量参数上的比较,说明预混凝-膜生物反应器复合系统在膜污染控制方面的优越性。研究结果发现,聚合氯化铝可以作为降低复合系统中有机负荷的最佳混凝剂;进水pH为7.5、加入量为900mg/L时,浊度去除率可达到98.95%,有效沉降时间为30min。预混凝过程对于稳定MBR出水水质和改善膜污染起着重要作用;MBR在去除预混凝出水中的残留浊度和铝方面效果优于现用处理系统,且能够抵抗高有机负荷冲击、保持出水中较高的COD去除率。与Precoagulation-MF复合系统相对比,Precoagulation-MBR复合系统可以成功地实现膜污染控制。

王庆伟[8](2011)在《铅锌冶炼烟气洗涤含汞污酸生物制剂法处理新工艺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世界铅锌第一生产大国,2009年铅、锌产量分别达370.79万吨和435.67万吨。铅锌冶炼过程产生的大量SO2烟气主要用于制硫酸,烟气中还含有汞等重金属烟尘,烟气制酸前在洗涤除尘过程中产生大量高浓度酸性重金属废水(简称污酸)。污酸废水酸度高,其中含有多种重金属离子,且重金属离子浓度高,形态复杂,毒性大。传统的硫化处理方法难以实现稳定达标。污酸若得不到有效的处理而排放入环境,将会给水体带来严重的污染。本研究以株洲冶炼集团铅锌冶炼过程烟气洗涤产生的污酸为研究对象,其性质非常复杂。污酸中硫酸的含量在2-4%之间,还溶解了高浓度的SO2酸性气体,主要含有汞、铜、铅、锌、镉、砷等重金属离子,以及高浓度的氟、氯及硫酸根离子。针对目前采用硫化法处理含汞污酸难以稳定达标的现状,研究了污酸的性质,提出了污酸生物制剂法处理新工艺,主要研究成果如下:通过研究污酸的性质及其中汞的赋存形态,确定了污酸中汞主要有三种赋存形态:颗粒态、胶体态和离子态;通过研究硫化法处理污酸的热力学,剖析了硫化法处理污酸重金属不能稳定达标的原因,为解决胶体汞去除的难题奠定了理论基础。采用电毛细曲线法研究了污酸中汞胶体的结构,建立了污酸中汞胶体结构模型,结果表明原子态汞进入污酸溶液将优先超载吸附HgCl42-形成三电层结构,并对其形成胶体键能进行了分析,发现原子汞表面和HgCl42-之间产生的键能较弱。根据Gouy-Chapman-Stern (GCS)模型对汞胶体的zeta电位进行了推算,并考察了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对胶体汞稳定性的影响,提出了污酸中胶体汞的破坏方法。开发了“生物制剂配合—水解”处理污酸新工艺,研制了处理含汞污酸的生物制剂,并优选了一种高分子阳离子化合物——脱汞剂,通过生物制剂和脱汞剂的协同作用同时深度脱除污酸中的汞及其他重金属离子。生物制剂基于其中含有的多种功能基团脱除污酸中离子态汞和其他重金属离子,实现出水高效净化。脱汞剂主要通过压缩双电层破坏胶体汞的结构,以网捕架桥的作用使胶体汞发生絮凝沉淀。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了生物制剂法脱除污酸中汞及其他重金属的最优条件:生物制剂/Hg=16,脱汞剂投加量16mg/L,配合反应时间30min,水解pH值10.0,水解时间30min,处理后出水中各重金属离子浓度均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为了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使化学反应适应实际工业生产,在株冶污酸工段现场进行了污酸(15-30m3/h)生物制剂连续化处理的中间试验。研究开发了多级溢流反应设备,基于计算机模拟优化设计了管道反应器,实现了生物制剂、脱汞剂与污酸中重金属的高效混合反应,并优化工艺参数,确定了工业生产过程中各药剂的投加量和生产参数:生物制剂/汞=40,脱汞剂的投加量为20g/m3,水解pH值10-11。新工艺在株冶原硫化设施上进行了试运行,通过湖南省环境监测站连续48小时的跟踪监测分析,结果表明处理后出水中各重金属离子浓度均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基于污酸中不同形态汞的特征,提出增加均化工序以净化颗粒态汞的新思路。在株冶原硫化处理设施上进行工业试验,为污酸生物制剂处理工艺改造提供设计参数,同时为污酸渣的综合利用提供依据。工业试验结果表明,生物制剂法通过均化、配合、水解三个过程,实现对污酸中的汞以及其他重金属同时深度处理,回收的均化渣和配合渣中汞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8.31%和45.08%,均可以作为冶炼原料回收其中的重金属。水解渣中重金属含量低,便于安全处置。在工业试验的基础上,株冶集团根据生物制剂法处理流程对污酸处理系统进行了全面的升级改造。建成了100m3/h的工程示范,该技术列于2009年度国家先进污染防治示范技术名录,可为国内同类废水处理提供可行技术。

袁海源[9](2008)在《纺织染整废水的再生利用研究与回用水水质标准的制定》文中提出目前,我国水资源日益匮乏和水污染日益严重的现象使废水的再生利用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纺织工业是用水量较大的工业部门之一,也是我国工业的排污大户,废水回用率不足10%。而染整废水是纺织工业的主要污染源,不仅排放废水量大,污染物总量也多。随着纺织染整行业用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供给量相对减少、排放标准的日趋严格和水费的不断上涨,节约水资源、提高水的回用率成为纺织染整行业十分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本课题通过对全国主要的纺织染整企业走访调研,对染整废水分布、水质水量、废水处理工艺、废水回用情况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为制定纺织染整工业回用水水质标准、研究废水深度处理工艺以及染整废水再生利用前景分析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在实验室小试基础上进行了300m3/d的染整废水深度处理回用中试工程研究,采用水解酸化-接触氧化-生物滤池-亚滤工艺对清浊分流的轻污染废水进行深度处理。水解酸化池设计停留时间20小时,接触氧化池设计停留时间12.5小时,生物滤池设计停留时间2.6小时。系统启动并稳定运行了6个月,出水水质稳定,CODCr≤50mg/L,色度≤2倍,浊度≤1NTU,硬度≤140mg/L,pH值6.7~7.5,出水Fe和Mn的含量均小于0.1 mg/L,出水水质明显优于再生水用作工业用水水源的水质标准,可以进行回用于生产工艺的试验。本课题设计了一套完整的染整生产工艺用水回用系统,将生产废水深度处理后回用于生产工序中,通过大量小试、中试实验和大生产,对使用回用水的产品进行染色质量检测,检测结果表明染整废水经过深度处理后完全可以回用于生产工艺,对产品染色质量没有明显的影响。验证了纺织染整废水再生利用的可行性。本课题还对国内外相关废水再生利用的规定和标准进行了分析,参考纺织印染工业用水要求,并在调研、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纺织染整工业回用水水质标准(建议),以及相关标准指标的监测方法,并对回用范围、回用方式和回用系统的设计进行了说明和建议。为了能使将染整废水的再生利用进一步推广,本课题还对纺织染整行业政策、节水规划以及清洁生产的要求进行了分析,进一步阐明染整行业企业废水回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文中对纺织染整废水300m3/d回用中试工程和新建5000m3/d的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回用项目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5000m3/d的废水处理回用后每吨水可减少投资1.86元,每年可为企业多带来340万元的经济利益。废水处理回用可以有效的节约水资源,减少对环境污染物总量的排放,具有良好环境、经济、社会效益。本课题来源于上海市科技委员会科研计划《纺织染整工业回用水水质标准》,课题编号06DZ05010。

王红[10](2007)在《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产业目前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制约,构建玉米深加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可以促进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从源头上控制环境问题的产生。本文选题于“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研究”在对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条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和环境治理现状,提出玉米深加工产业在不同建设阶段、产品方案、生产规模和建设地点所采取的各环节废物的资源化、减量化、能源与水资源回收利用方式。本论文首次根据循环经济理论,采用工程实证分析,对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现状、污染治理现状、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分析,提出玉米深加工产业实施清洁生产、延长产业链、构建闭合循环的玉米深加工产业群的循环经济模式。首次采用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对减量化指标、再利用及资源化指标、无害化指标进行指标体系计算,提出在企业层面上建立点上的小循环,推行清洁生产、在行业层面上建立线上的中循环,延长产业链、在区域层面上建立面上的大循环,打造环境友好型产业群,实现玉米经济的科学发展,借助费用—效益模型进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的环境经济损益分析,明确玉米深加工产业按循环经济模式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树脂洗桶废水的回用技术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树脂洗桶废水的回用技术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炼化污水处理全流程污染物组成特征及转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炼化废水产、排处理现状
        1.1.1 炼化废水的来源、特性及危害
        1.1.2 炼化废水的处理工艺
    1.2 炼化废水污染物前处理方法
        1.2.1 吹扫捕集与静态顶空
        1.2.2 液液萃取
        1.2.3 树脂吸附分离
        1.2.4 固相萃取
        1.2.5 膜分离技术
    1.3 炼化废水污染物表征方法
        1.3.1 三维荧光光谱
        1.3.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1.3.3 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
    1.4 炼化废水污染物研究进展
        1.4.1 炼化废水中挥发性有机物研究进展
        1.4.2 炼化废水中溶解性有机质研究进展
    1.5 文献综述小结及研究内容
第2章 典型炼油装置污染物特征研究
    2.1 引言
    2.2 装置基本生产状况概述
    2.3 实验部分
        2.3.1 试剂与样品
        2.3.2 样品制备
        2.3.3 主要水质指标分析
        2.3.4 元素分析
        2.3.5 四组分分离
        2.3.6 三维荧光光谱(3D-EEM)
        2.3.7 吹扫捕集结合气相色谱质谱(P&T GC-MS)
        2.3.8 气相色谱质谱(GC-MS)
        2.3.9 负离子FT-ICR MS仪器条件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各装置产生废水信息及对废水总有机质贡献分布
        2.4.2 电脱盐单元废水污染物的来源及特征
        2.4.3 常减压装置塔顶废水污染物的来源及特征
        2.4.4 污水汽提塔废水污染物的来源及特征
        2.4.5 轻汽油醚化水洗塔废水污染物的来源及特征
    2.5 小结
第3章 炼油废水有机质组成及其在水处理过程中的转化规律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样品
        3.2.2 样品制备
        3.2.3 主要水质指标分析
        3.2.4 三维荧光光谱(3D-EEM)
        3.2.5 吹扫捕集结合气相色谱质谱(P&T GC-MS)
        3.2.6 负离子FT-ICR MS仪器条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主要水质指标变化情况
        3.3.2 各工艺单元挥发性有机物含量及组成变化
        3.3.3 溶解性有机物的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3.3.4 溶解性有机物-ESI FT-ICR MS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综合污水有机质组成及其在水处理过程中的转化规律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样品采集
        4.2.2 样品制备
        4.2.3 主要水质指标分析
        4.2.4 三维荧光光谱(3D-EEM)
        4.2.5 FT-ICR MS仪器条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原水污染物的特征分析
        4.3.2 高浓度路线废水在处理中的转化规律
        4.3.3 高、低浓度污水处理路线中生化单元对于有机质降解的对比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废水中化合物的类型和相对含量分布
致谢

(2)含酸油加工废水治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炼油污水处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炼油污水处理技术概述
        1.3.1 炼油污水分类及来源
        1.3.2 炼油污水污染物特征及处理方法
        1.3.3 炼油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1.3.4 炼油污水处理常用的单元技术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青岛石化污水处理现状
    2.1 青岛石化污水处理场现状
        2.1.1 工艺流程
        2.1.2 主要构筑物
        2.1.3 主要单元分级控制标准
        2.1.4 存在问题及对策
    2.2 青岛石化废水水质剖析
        2.2.1 水质常规分析
        2.2.2 环烷酸分布情况分析
        2.2.3 废水有机组成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含酸油加工废水处理试验研究
    3.1 实验室小试试验研究
        3.1.1 电脱盐排水絮凝试验
        3.1.2 电脱盐排水催化氧化试验
        3.1.3 氧化沟出水催化氧化试验
        3.1.4 氧化沟出水生化试验
        3.1.5 含环烷酸废水臭氧高级氧化预处理试验
    3.2 现场中试试验研究
        3.2.1 浮选药剂性能评价试验
        3.2.2 高效聚结除油试验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含酸油加工废水处理技术优化
    4.1 总体优化方案编制原则
    4.2 总体优化方案
        4.2.1 总体优化方案设计范围
        4.2.2 污水预处理
        4.2.3 污水处理场优化
        4.2.4 优化方案实施效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燃煤电厂脱硫废水处理回用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脱硫废水处理的发展趋势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研究基础概述
    2.1 脱硫废水的来源及水质特征
    2.2 研究方法
        2.2.1 试验水样
        2.2.2 试验装置与设备
        2.2.3 检测项目及方法
    2.3 软化处理研究
    2.4 离子交换法脱硬
    2.5 反渗透
    2.6 脱硫废水蒸发工艺
        2.6.1 自然蒸发
        2.6.2 机械蒸发结晶
        2.6.3 石膏晶种法MVR蒸发结晶
第3章 燃煤电厂脱硫废水实验研究
    3.1 脱硫废水加药预处理实验
        3.1.1 脱硫废水原水水质检测及沉降性能实验
        3.1.2 脱硫废水除镁实验研究
        3.1.3 脱硫废水预处理系统实验
    3.2 脱硫废水离子交换树脂脱硬实验
        3.2.1 实验进水水质检测
        3.2.2 离子交换树脂预处理
        3.2.3 不同树脂对于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实验
        3.2.4 不同搅拌时间下树脂对于水样的处理实验
        3.2.5 3#Na型树脂动态实验
        3.2.6 树脂再生后脱硬效果实验
    3.3 脱硫废水膜浓缩实验
        3.3.1 实验装置及方法
        3.3.2 实验内容及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燃煤电厂脱硫废水现场实验研究
    4.1 实验系统概述及内容
    4.2 预处理试验
        4.2.1 预处理装置
        4.2.2 电厂来水钙镁硫酸根离子变化情况
        4.2.3 电厂来水COD变化情况
        4.2.4 电厂来水氯根离子变化情况
        4.2.5 预处理最终出水钙硫酸根离子变化情况
        4.2.6 预处理最终出水镁离子变化情况
        4.2.7 预处理最终出水氯根离子变化情况
        4.2.8 预处理最终出水COD变化情况
        4.2.9 小结
    4.3 蒸发结晶试验
        4.3.1 实验方法及内容
        4.3.2 蒸发结晶系统工艺流程
        4.3.3 蒸发结晶系统母液及滤液外排
        4.3.4 蒸发结晶钙母液中各离子变化情况
        4.3.5 蒸发结晶二次蒸汽冷凝水各离子变化情况
    4.4 结晶盐品质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4)石化企业含盐废水、含油污泥与石油焦共成浆气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石化企业含油污泥处理研究进展
        1.1.1 含油污泥来源和性质
        1.1.2 含油污泥危害
        1.1.3 含油污泥处理技术
    1.2 石化企业含盐废水处理研究进展
        1.2.1 含盐废水的来源和性质
        1.2.2 含盐废水危害
        1.2.3 含盐废水处理技术
        1.2.4 含盐废水腐蚀研究进展
    1.3 石油焦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1.3.1 石油焦来源和性质
        1.3.2 石油焦用途
        1.3.3 石油焦完全氧化技术
        1.3.4 石油焦部分氧化气化技术
        1.3.5 部分氧化气化技术研究进展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1.4.1 课题的研究意义
        1.4.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石化企业污泥、废水及石油焦的理化特性研究
    2.1 样品及实验仪器
        2.1.1 样品来源
        2.1.2 仪器及测试手段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1 含油污泥及石油焦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2.2.2 含油污泥红外光谱分析
        2.2.3 电脱盐废水水质分析
        2.2.4 石油焦红外光谱分析
        2.2.5 石油焦扫描电镜及孔隙结构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含盐废水脱氯前处理研究
    3.1 含盐废水前处理调研分析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3 静态实验筛选离子交换树脂
        3.3.1 树脂种类对氯离子吸附性能的影响
        3.3.2 吸附时间对氯离子去除效果的影响
        3.3.3 pH值对氯离子去除效果的影响
        3.3.4 树脂解吸与再生性能
    3.4 动态实验优选离子交换工艺运行条件
        3.4.1 流速对穿透曲线的影响
        3.4.2 pH值对穿透曲线的影响
        3.4.3 径高比对穿透曲线的影响
    3.5 动态实验优选离子交换工艺再生条件
        3.5.1 再生液浓度对再生效果的影响
        3.5.2 再生液流速对再生效果的影响
        3.5.3 动态吸附-再生循环测试
    3.6 小结
第四章 石化企业废水、污泥对石油焦成浆性的影响研究
    4.1 实验材料
    4.2 水焦浆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4.2.1 水焦浆制备技术的选择
        4.2.2 水焦浆的制备方法与性能测试
        4.2.3 水焦浆的制备
    4.3 电脱盐水对水焦浆的影响
        4.3.1 电脱盐水对水焦浆粘度的影响
        4.3.2 电脱盐水对水焦浆流动性及稳定性的影响
        4.3.3 电脱盐水对水焦浆粒度分布的影响
    4.4 含油污泥对废水焦浆的影响
        4.4.1 含油污泥对废水焦浆粒度分布的影响
        4.4.2 含油污泥对废水焦浆粘度的影响
        4.4.3 含油污泥对废水焦浆流动性及稳定性的影响
        4.4.4 含油污泥对废水焦浆流变性的影响
    4.5 温度、pH对污泥废水焦浆的影响
        4.5.1 温度对污泥废水焦浆的影响
        4.5.2 pH对污泥废水焦浆的影响
    4.6 不同分散剂对污泥废水焦浆的影响
        4.6.1 分散剂概述
        4.6.2 萘磺酸盐缩合物的复合物对污泥废水焦浆的影响
        4.6.3 聚乙烯磺酸盐对污泥废水焦浆的影响
        4.6.4 木质素磺酸盐对污泥废水焦浆的影响
        4.6.5 污泥废水焦浆的流动性和稳定性
    4.7 小结
第五章 污泥废水焦浆的燃烧特性研究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样品
        5.1.2 实验仪器与数据处理
    5.2 水焦浆燃烧特性
    5.3 电脱盐水对水焦浆燃烧特性的影响
    5.4 含油污泥对废水焦浆燃烧特性的影响
    5.5 污泥废水焦浆气化工艺环境效益分析
    5.6 小结
第六章 污泥废水焦浆的气化模拟研究
    6.1 建模软件概述
    6.2 GE气化过程建模
        6.2.1 气化建模假定条件
        6.2.2 气化模块分析
        6.2.3 组分及物性方法
        6.2.4 GE气化过程模型
        6.2.5 气化模拟结果
    6.3 污泥废水焦浆浓度对气化产物的影响
    6.4 氧碳比对气化产物的影响
    6.5 气化压力对气化产物的影响
    6.6 气化温度对气化产物的影响
    6.7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丙烯酸丁酯废水浊度去除组合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丙烯酸丁酯废水浊度物质去除的目的与意义
        1.1.1 丙烯酸丁酯废水水质特点
        1.1.2 双极膜电渗析在废水处理领域的应用前景及废水前处理要求
    1.2 浊度物质去除技术研究及应用现状
        1.2.1 混凝—沉淀技术研究及应用现状
        1.2.2 混凝—气浮技术研究及应用现状
        1.2.3 过滤技术研究及应用现状
    1.3 过滤膜污染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3.1 膜污染类型
        1.3.2 膜污染控制方法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创新点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丙烯酸丁酯废水浊度去除单元技术对比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仪器
        2.1.2 试验装置
        2.1.3 试验材料与使用方法
        2.1.4 试验方法
    2.2 混凝反应方式的对比
    2.3 混凝沉淀与混凝气浮的对比
    2.4 滤料过滤方式的对比
    2.5 丙烯酸丁酯废水浊度去除组合工艺路线
    2.6 小结
第3章 混凝沉淀条件对丙烯酸丁酯废水浊度去除组合工艺的影响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仪器
        3.1.2 试验装置
        3.1.3 试验材料及使用方法
        3.1.4 试验方法
    3.2 废水 pH 的影响
        3.2.1 对混凝沉淀的影响
        3.2.2 对双层滤料过滤的影响
        3.2.3 对陶瓷膜过滤的影响
    3.3 混凝药剂投加量的影响
        3.3.1 对混凝沉淀的影响
        3.3.2 对双层滤料过滤的影响
        3.3.3 对陶瓷膜过滤的影响
    3.4 混凝沉淀水力条件的影响
        3.4.1 对混凝沉淀的影响
        3.4.2 对双层滤料过滤的影响
        3.4.3 对陶瓷膜过滤的影响
    3.5 不同条件下出水浊度与其对膜过滤的影响
    3.6 小结
第4章 丙烯酸丁酯废水双层滤料过滤条件优化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仪器
        4.1.2 试验装置
        4.1.3 试验材料
        4.1.4 试验方法
    4.2 对出水浊度的影响
        4.2.1 滤速对出水浊度的影响
        4.2.2 滤料内部对浊度的去除情况
    4.3 对水头损失的影响
    4.4 反冲洗条件的确定
    4.5 反冲洗废水的处理性能
    4.6 小结
第5章 丙烯酸丁酯废水陶瓷膜过滤条件的优化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仪器
        5.1.2 试验装置
        5.1.3 试验材料及使用方法
        5.1.4 试验方法
    5.2 膜孔径的影响
        5.2.1 对出水浊度的影响
        5.2.2 对膜通量的影响
        5.2.3 对膜污染阻力的影响
        5.2.4 对膜清洗通量恢复率的影响
    5.3 操作压差的影响
        5.3.1 对出水浊度的影响
        5.3.2 对膜通量的影响
        5.3.3 对膜污染阻力的影响
        5.3.4 对膜清洗通量恢复率的影响
    5.4 温度的影响
        5.4.1 对出水浊度的影响
        5.4.2 对膜通量的影响
        5.4.3 对膜污染阻力的影响
        5.4.4 对膜清洗通量恢复率的影响
    5.5 膜面流速的影响
        5.5.1 对出水浊度的影响
        5.5.2 对膜通量的影响
        5.5.3 对膜污染阻力的影响
        5.5.4 对膜清洗通量恢复率的影响
    5.6 浓缩废水的处理性能
    5.7 小结
第6章 丙烯酸丁酯废水浊度去除组合工艺的连续运行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仪器与装置
        6.1.2 试验材料与使用方法
        6.1.3 试验方法
    6.2 对浊度的去除效果
    6.3 组合工艺预处理废水用于电渗析处理的效果
    6.4 混凝沉淀污泥产生情况
    6.5 滤池反洗效果
    6.6 小结
结论
    结论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6)O3/BAF深度处理工业污水二级出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清单
表清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工业废水深度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3 臭氧氧化技术
    1.4 曝气生物滤池
    1.5 课题来源、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实验装置及分析测试方法
    2.1 实验装置
    2.2 BAF 填料的选择
    2.3 实验简要过程
    2.4 实验用水及分析方法
3 臭氧氧化二级出水的特性
    3.1 实验装置与方法
    3.2 臭氧氧化参数的确定
    3.3 臭氧降解二级出水中有机物的效果
    3.4 本章小结
4 曝气生物滤池工艺
    4.1 曝气生物滤池的微生物膜
    4.2 曝气生物滤池的启动
    4.3 曝气生物滤池工艺参数优化
    4.4 本章小结
5 O3/BAF 联合处理二级出水中有机物的效果
    5.1 不同工艺对污染物的降解情况
    5.2 曝气生物滤池出水有机组分分析
    5.3 本章结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吸附/预混凝—膜生物反应器复合系统处理废水中的膜污染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膜生物反应器的研究状况
        1.1.1 国外发展历程
        1.1.2 国内研究进展
        1.1.3 市场增长预测
    1.2 膜生物反应器概述
        1.2.1 膜生物反应器的组成
        1.2.2 膜生物反应器的分类
        1.2.3 膜生物反应器的优点
        1.2.4 膜生物反应器的应用状况
        1.2.5 膜生物反应器的缺陷
    1.3 膜生物反应器中的膜污染及其防治策略
        1.3.1 膜污染
        1.3.2 膜污染的影响因素
        1.3.3 膜污染的防治策略
    1.4 复合系统在膜污染控制中的应用
        1.4.1 吸附-膜生物反应器复合系统
        1.4.2 混凝-膜生物反应器复合系统
        1.4.3 特殊复合系统
        1.4.4 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分析方法
    2.1 SMBR 装置及流程
    2.2 进水组成
        2.2.1 城市生活污水
        2.2.2 乳制品废水
    2.3 实验仪器及药品
        2.3.1 仪器
        2.3.2 药品
    2.4 活性污泥特性的表征方法
        2.4.1 EPS 和 SMP 的提取与分析
        2.4.2 污泥浓度
        2.4.3 粘度
        2.4.4 沉降性
        2.4.5 微生物形态及絮体粒度
        2.4.6 溶解性 COD 和胶体 COD
    2.5 膜污染的表征方法
        2.5.1 膜污染的模型控制分析
        2.5.2 混合液中各成分对膜污染贡献的计算
        2.5.3 污染膜的 SEM 分析
        2.5.4 污染物的 FTIR 分析
        2.5.5 污染膜的清水比通量
        2.5.6 粒度分布
    2.6 其他表征方法
第三章 适宜 SRT 的确定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活性污泥的培养驯化
        3.3.2 SRT 对 MLSS 和 F/M 的影响
        3.3.3 SRT 对 EPS 中 PS 浓度的影响
        3.3.4 SRT 对 COD 去除率的影响
        3.3.5 SRT 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
        3.3.6 适宜 SRT 的确定
    3.4 小结
第四章 曝气方式及强度的确定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曝气形式的确定
        4.3.2 曝气量对临界通量的影响
        4.3.3 曝气量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3.4 不同曝气量下混合液中各组分对膜污染的影响
        4.3.5 曝气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Adsorption-MBR 复合系统对膜污染的控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树脂投加对临界通量的影响
        5.3.2 树脂对膜表面的冲刷作用和抗压缩滤饼的形成
        5.3.3 树脂对混合液特性的影响
        5.3.4 污泥产量和污泥活性
        5.3.5 树脂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5.3.6 污染树脂的清洗再生
        5.3.7 膜污染控制机理
    5.4 小结
第六章 污染膜的清洗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3 结果与讨论
        6.3.1 膜污染类型及污染物的确定
        6.3.2 清洗程序的选择
        6.3.3 清洗方法对膜通量恢复的影响
    6.4 小结
第七章 Precoagulation-MBR 复合系统对膜污染的控制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3 结果与讨论
        7.3.1 预混凝过程参数优化
        7.3.2 复合系统的整体性能
        7.3.3 Precoagulation-MBR 和 Precoagulation-MF 的比较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及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缩写检索表
附录B 符号检索表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个人简历

(8)铅锌冶炼烟气洗涤含汞污酸生物制剂法处理新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冶炼烟气制酸现状及工艺
        1.1.1 冶炼烟气制酸现状
        1.1.2 冶炼烟气制酸工艺
    1.2 污酸的产生及其危害
        1.2.1 污酸的产生
        1.2.2 污酸中的主要污染物
        1.2.3 污酸的危害
    1.3 污酸处理的主要方法
        1.3.1 污酸处理的传统方法
        1.3.2 我国冶炼企业污酸处理工艺
    1.4 国内外含汞废水处理技术
        1.4.1 物理化学方法
        1.4.2 微生物法
        1.4.3 其他方法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思路
        1.5.1 本研究的意义
        1.5.2 本研究的思路
第二章 污酸中汞形态及硫化法存在问题剖析研究
    2.1 株冶污酸的来源
    2.2 株冶污酸的性质
        2.2.1 污酸成分复杂
        2.2.2 污酸酸度高
        2.2.3 污酸中重金属浓度高波动大
        2.2.4 污酸中重金属形态复杂
    2.3 污酸中汞形态研究
        2.3.1 焙烧烟气中汞形态分析
        2.3.2 污酸溶液中汞形态分析
    2.4 硫化法处理污酸存在问题剖析研究
        2.4.1 硫化法处理污酸热力学计算
        2.4.2 污酸汞形态对硫化法脱汞影响的研究
        2.4.3 污酸性质对硫化法除重金属影响研究
        2.4.4 处理工艺流程对硫化法除重金属离子影响研究
    2.5 小结
第三章 基于电毛细曲线法对污酸中胶体汞结构的研究
    3.1 电毛细曲线法的实验原理
        3.1.1 电毛细曲线
        3.1.2 滴汞电极的性质及特点
        3.1.3 滴汞电极测定界面张力
        3.1.4 滴汞吸附热力学原理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装置
        3.2.2 实验材料
        3.2.3 实验方法
    3.3 污酸体系各主要成分对电毛细曲线的影响
        3.3.1 亚硫酸根对电毛细曲线的影响
        3.3.2 氯化汞对电毛细曲线的影响
        3.3.3 氯离子对电毛细曲线的影响
        3.3.4 氯离子与HgCl_2共存时对电毛细曲线的影响
        3.3.5 氯离子浓度对Hg(Ⅱ)存在形态的影响研究
    3.4 基于Zeta电势确定汞滴界面吸附离子种类的研究
        3.4.1 HgCl_2浓度对ζ电势的影响
        3.4.2 氯离子浓度对ζ电势的影响
        3.4.3 汞滴在溶液中的电极电势
    3.5 胶体汞结构研究
        3.5.1 汞胶体的三电层结构
        3.5.2 胶体汞结构
        3.5.3 特征吸附化学键
    3.6 基于胶体汞结构模型推算其Zeta电位
        3.6.1 NaCl溶液中的Zeta电位计算
        3.6.2 HgCl_2与NaCl共存溶液中的Zeta电位计算
    3.7 破坏汞胶体结构的新方法研究
    3.8 小结
第四章 污酸生物制剂法处理新工艺研究
    4.1 实验原料与方法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方法
        4.1.3 分析方法
    4.2 脱汞剂的优选
    4.3 生物制剂法脱汞工艺参数优化研究
        4.3.1 配合时间对脱汞的影响
        4.3.2 水解pH值对脱汞的影响
        4.3.3 生物制剂加入量对脱汞的影响
        4.3.4 脱汞剂加入量对脱汞的影响
        4.3.5 水解时间对脱汞的影响
        4.3.6 反应温度对脱汞的影响
    4.4 生物制剂对各重金属离子的脱除
    4.5 正交实验参数优化
    4.6 最优条件实验
    4.7 生物制剂脱除重金属行为分析
    4.8 小结
第五章 污酸生物制剂法处理中试研究
    5.1 中试工艺流程与试验方法
        5.1.1 中试工艺流程
        5.1.2 中试设施
        5.1.3 试验药剂
        5.1.4 分析方法
    5.2 多级溢流反应器的开发
    5.3 射流管道反应器的研制
        5.3.1 射流管道反应器模型
        5.3.2 搅拌反应槽模型
        5.3.3 管道反应器的数学模型
        5.3.4 管道反应器计算机仿真
        5.3.5 搅拌槽计算机仿真
        5.3.6 仿真结果对比
    5.4 中试工艺参数优化研究
        5.4.1 生物制剂用量的优化
        5.4.2 脱汞剂用量的参数优化
        5.4.3 污酸流量的影响
        5.4.4 水解pH值的优化
        5.4.5 优化条件下的连续稳定运行
        5.4.6 汞、铜、铅、锌、镉、砷的脱除效果
        5.4.7 新工艺在硫化设施上的调试
    5.5 配合渣与水解渣的性能分析
        5.5.1 配合渣物理化学特性
        5.5.2 水解渣物理化学特性
    5.6 中试的技术经济分析
    5.7 小结
第六章 污酸生物制剂处理工业试验研究
    6.1 工业试验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流程
        6.1.3 工业试验参数优化
        6.1.4 分析检测
    6.2 均化-配合-水解过程中汞的脱除研究
        6.2.1 均化过程中汞的脱除研究
        6.2.2 配合过程中汞的脱除研究
        6.2.3 水解过程对汞的脱除研究
    6.3 配合-水解过程中其它重金属离子的去除研究
        6.3.1 铜离子的去除研究
        6.3.2 铅离子的去除研究
        6.3.3 锌离子的去除研究
        6.3.4 镉离子的去除研究
        6.3.5 砷离子的去除研究
    6.4 配合-水解过程中阴离子的去除研究
        6.4.1 氟离子的去除研究
        6.4.2 氯离子的去除研究
    6.5 工艺过程渣的特性研究
        6.5.1 均化渣分析
        6.5.2 配合渣分析
        6.5.3 水解渣分析
    6.6 处理过程中重金属的平衡研究
        6.6.1 汞的分布平衡
        6.6.2 锌的分布平衡
        6.6.3 铅的分布平衡
        6.6.4 其他元素的分布平衡
    6.7 工业试验运行成本分析
    6.8 株冶污酸工业生产工程化改造方案
        6.8.1 工业生产实施方案
        6.8.2 新增设备
        6.8.3 设备利旧情况
        6.8.4 改造前后技术经济指标对比
    6.9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目录

(9)纺织染整废水的再生利用研究与回用水水质标准的制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2 纺织染整工业概况
        1.2.1 纺织染整工业生产情况
        1.2.2 纺织染整废水排放情况
        1.2.3 纺织染整废水危害
    1.3 纺织染整废水水质概况
        1.3.1 废水污染物质的来源
        1.3.2 纺织染整废水的水质特征
    1.4 纺织染整废水处理方法综述
        1.4.1 物理处理技术
        1.4.2 化学处理技术
        1.4.3 生物处理技术
    1.5 纺织染整废水深度处理情况概述
        1.5.1 染整废水深度处理回用技术综述
        1.5.2 染整废水处理回用方案效果分析
    1.6 染整废水国内外处理现状和发展趋势
        1.6.1 染整废水处理国内处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1.6.2 国外染整废水处理现状
        1.6.3 印染废水回用的发展方向
    1.7 课题研究内容、意义及方法
        1.7.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7.2 课题来源
        1.7.3 课题研究内容
2 纺织染整工业废水产排情况调研
    2.1 纺织工业废水概况
    2.2 调研方法和内容
    2.3 调研数据分析
        2.3.1 纺织染整废水的分布及处理情况
        2.3.2 纺织染整废水处理工艺调研情况
        2.3.3 纺织染整行业水质调研
    2.4 纺织染整工业企业废水回用情况
    2.5 本章小结
3 纺织染整废水再生利用工艺研究
    3.1 试验废水水质水量
        3.1.1 废水的产生及水量
        3.1.2 废水水质
    3.2 染整废水处理的工艺研究
        3.2.1 处理工艺研究
        3.2.2 各单元处理效果分析
    3.3 实验装置与方法
        3.3.1 实验装置与工艺
        3.3.2 实验分析项目与方法
    3.4 系统的运行与处理效果分析
        3.4.1 系统对废水COD_(Cr)的去除效果
        3.4.2 系统对废水色度的去除效果
        3.4.3 系统对废水浊度的去除效果
        3.3.4 系统各阶段出水pH值分析
        3.4.5 系统出水的硬度分析
        3.4.6 系统出水的Fe、Mn情况分析
        3.4.7 系统各阶段出水电导率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纺织染整废水回用的可行性分析
    4.1 试验废水回用水质水量分析
        4.1.1 回用水的来源、水量
        4.1.2 生产用水水质和回用水水质要求
    4.2 回用实验方法和产品质量评价指标
        4.2.1 实验方法
        4.2.2 产品质量评价指标
    4.3 染整不同工序产生废水回用的可行性分析
        4.3.1 前工序废水深度处理回用实验
        4.3.2 染色工序废水回用可行性
        4.3.3 后工序水洗废水回用可行性
        4.3.4 混合废水处理后回用情况
    4.4 回用水用于不同工序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4.5 回用水用于上染不同颜色的产品质量分析
    4.6 回用水用于大生产的产品检测
    4.7 本章小结
5 纺织染整工业回用水水质标准研究
    5.1 国内纺织染整工业污水排放标准现状
        5.1.1 纺织染整工业污水排放标准发展的第一阶段
        5.1.2 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排放标准发展的第二阶段
        5.1.3 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排放标准发展的第三阶段
    5.2 国内外废水再生利用情况及回用标准的研究
        5.2.1 国外的废水再生利用情况
        5.2.2 国外的废水回用标准调研
        5.2.3 国内回用水质标准研究
    5.3 纺织染整工业废水回用标准的制定
        5.3.1 对染整工业用水水质要求的研究
        5.3.2 建议回用水标准及指标监测方法
    5.4 回用水质标准的使用
        5.4.1 水质标准适用范围
        5.4.2 回用方式的确定
        5.4.3 回用水系统的要求
    5.5 纺织染整废水再生利用工程回用系统设计
    5.6 本章小结
6 染整废水再生利用的环境、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6.1 纺织染整工业废水相关政策分析
        6.1.1 行业政策分析
        6.1.2 纺织工业节水工作状况以及节水目标
        6.1.3 纺织染整工业清洁生产
    6.2 纺织染整废水回用的经济分析
        6.2.1 试验300m~3/d的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回用中试工程经济分析
        6.2.2 新建5000m~3/d的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回用项目工程经济分析
    6.3 纺织染整废水再生利用的环境与社会效益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关于国内外循环经济研究现状
        1.2.1 国外循环经济研究现状
        1.2.2 国内循环经济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玉米加工生产状况概述
        1.2.4 吉林省玉米深加工发展现状及存在的环境问题
        1.2.5 玉米深加工循环经济研究实践进展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创新点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论文的技术路线
        1.3.3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概述
    2.1 循环经济的提出
    2.2 循环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及主要特征
        2.2.1 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绩效
        2.2.2 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经验
        2.2.3 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2.3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进展与经验模式
        2.3.1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发展
        2.3.2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模式
    2.4 循环型工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2.4.1 清洁生产和工业生态学
        2.4.2 国外的循环型工业的实践
        2.4.3 国内的循环型工业的实践
    2.5 发展循环型工业的模式与途径
        2.5.1 发展循环型工业的3种类型
        2.5.2 我国现有工业园区发展循环型工业的类型
    2.6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2.6.1 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构架
        2.6.2 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构架原则
    2.7 循环经济的模式比较
        2.7.1 国外循环经济模式研究
        2.7.2 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模式概述
        2.7.3 网状循环(生态工业园区)经济价值链运行
        2.7.4 线型循环经济价值链运行
        2.7.5 治理型循环产业价值链运行
        2.7.6 循环经济运行模式的制度创新
第三章 吉林省环境资源和玉米资源概况
    3.1 环境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质地貌
        3.1.3 气象与气候资源
    3.2 环境资源概况
        3.2.1 水文与水资源
        3.2.2 土壤与土地资源
        3.2.3 生物资源
    3.3 环境容量概况
        3.3.1 地表水环境容量
        3.3.2 环境空气容量
    3.4 吉林省玉米资源及产业带分布现状
        3.4.1 吉林省玉米资源分布
        3.4.2 吉林省玉米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3.4.3 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企业分布状况
    3.5 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3.5.1 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产业现状分析
        3.5.2 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规划分析
第四章 吉林省玉米产业发展现状与污染治理状况分析
    4.1 玉米产业发展现状及基础条件分析
        4.1.1 玉米生产发展现状
        4.1.2 我国玉米工业发展方向
    4.2 吉林省玉米深加工工艺和污染环节
        4.2.1 玉米深加工工艺流程概述
        4.2.2 玉米深加工污染环节分析
        4.2.3 玉米深加工产业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4.3 吉林省玉米深加工污染治理措施
        4.3.1 废水污染防治措施
        4.3.2 废气污染防治措施
        4.3.3 噪声防治措施
        4.3.4 固废综合利用措施
第五章 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产业实施循环经济的条件分析
    5.1 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5.1.1 清洁生产技术的推行
        5.1.2 玉米深加工新产品的发展
        5.1.3 玉米副产品的综合利用
    5.2 吉林省玉米加工产业新阶段的发展特征
    5.3 吉林省玉米加工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5.4 吉林省玉米深加工循环经济发展基本条件分析
        5.4.1 吉林省玉米深加工循环经济推行措施
        5.4.2 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产业循环经济阶段发展目标
第六章 吉林省玉米深加工循环经济模式实证研究
    6.1 循环经济模式选择
    6.2 企业内部清洁生产模式—以黄龙食品有限公司清洁生产模式为例
        6.2.1 企业基本概况
        6.2.2 持续清洁生产规划
        6.2.3 生产工艺过程中污染物的控制
        6.2.4 环保设施运行管理
    6.3 生态工业园区,工业生态整合模式—德惠大成玉米工业园区
        6.3.1 企业基本概况
        6.3.2 生态工业园总体设计
        6.3.3 生态工业园建设总体方案
        6.3.4 工业园区建设的功能分区
    6.4 产业间多级生态模式—长春大成新资源集团玉米加工项目
        6.4.1 项目基本概况
        6.4.2 实施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园区的必要性
        6.4.3 原辅材料与资源能源选择合理性及消耗指标分析
        6.4.4 污染产生指标分析
        6.4.5 工艺及设备先进性分析
        6.4.6 节能节水措施分析
第七章 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的构建
    7.1 循环经济模式的构建
    7.2 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
        7.2.1 吉林省玉米深加工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
        7.2.2 吉林省玉米深加工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方法
        7.2.3 吉林省玉米深加工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次指标权重确定
        7.2.4 吉林省玉米深加工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评分
        7.2.5 吉林省玉米深加工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结果分析
    7.3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7.3.1 环保投资及运行费用结算
        7.3.2 环境费用-效益分析
    7.4 吉林省玉米深加工循环经济推行措施
        7.4.1 清洁生产措施
        7.4.2 综合治理措施
        7.4.3 政策措施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主要研究成果及工作业绩
摘要
ABSTRACT
致谢

四、树脂洗桶废水的回用技术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炼化污水处理全流程污染物组成特征及转化规律研究[D]. 李玉果.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2]含酸油加工废水治理技术研究[D]. 王显训.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3]燃煤电厂脱硫废水处理回用的技术研究[D]. 李岩. 华北电力大学, 2017(03)
  • [4]石化企业含盐废水、含油污泥与石油焦共成浆气化技术研究[D]. 周学双.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4(01)
  • [5]丙烯酸丁酯废水浊度去除组合工艺研究[D]. 陈叶. 河北工程大学, 2014(03)
  • [6]O3/BAF深度处理工业污水二级出水的研究[D]. 王卫卫. 中国矿业大学, 2014(02)
  • [7]吸附/预混凝—膜生物反应器复合系统处理废水中的膜污染控制[D]. 陈伟伟.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13(06)
  • [8]铅锌冶炼烟气洗涤含汞污酸生物制剂法处理新工艺研究[D]. 王庆伟. 中南大学, 2011(12)
  • [9]纺织染整废水的再生利用研究与回用水水质标准的制定[D]. 袁海源. 东华大学, 2008(08)
  • [10]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研究[D]. 王红. 吉林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树脂洗桶废水回用技术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