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池塘里的大青蛙(鱼)

小池塘里的大青蛙(鱼)

一、Big Frog(Fish)In A Small Pond(论文文献综述)

李小刚[1](2020)在《尤金·奥尼尔戏剧在现当代中国的接受和影响》文中提出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1888-1953)是20世纪美国首屈一指的表现主义戏剧巨匠、民族戏剧的奠基人和世界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作为一名多产的剧作家,他在近40年的戏剧创作生涯中,撰写了50余部剧作、大量的戏剧理论和诗歌作品,一生荣获四次普利策戏剧奖,并于1936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获此殊荣的美国剧作家。他与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1915-2005)、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1911-1983)一起被誉为20世纪美国最优秀的三大剧作家;评论界称他们三人“共同将美国戏剧的重要性扩展到本国以外的天地,同时也为世界各地的当代剧作家提供了戏剧成就的标准。”[1]奥尼尔对于中国戏剧的影响也是毋庸置疑的,他直接推动了中国戏剧的现代性转型;20世纪30年代他对中国戏剧的影响集中体现为对洪深和曹禺两位大师戏剧创作的影响,80年代则主要表现为对中国“探索派”剧作家和导演的影响。因此,在当前中西跨文化戏剧交流语境下,对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接受、影响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是极为必要的。本文试图从比较文学接受理论视角出发,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采用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方法,对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译介、研究、演出和影响的状况进行系统梳理和概括,重点探讨奥尼尔的《早餐之前》《天边外》《安娜·克里斯蒂》《榆树下的欲望》《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以及《琼斯皇》《毛猿》《奇异的插曲》《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等表现主义剧作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以完整勾勒奥尼尔及其戏剧在中国升降起伏的接受轨迹曲线,展现奥尼尔及其戏剧在中国接受、影响的全景式图景。全文分为五章,分别阐述奥尼尔其人其作、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译介、研究、演出等接受情况,以及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产生的巨大影响。第一章从比较文学流传学的角度研究“放送者”奥尼尔及其戏剧创作历程。奥尼尔作为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由于其爱尔兰裔美国人的身份,无法真正融入美国社会文化当中,永远是一个游走于美国社会边缘的“他者”、忧郁的悲剧作家;他的戏剧创作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在创作中他充分吸收古代先贤哲思的营养,继承前辈的文学遗产和戏剧传统,在戏剧创作实践中充分运用表现主义戏剧手段来挖掘、表现人物心灵深处的思想、情绪和意念,凸显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上的巨大张力。第二章从译介学角度出发,对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译介进行研究。奥尼尔戏剧的中国译介主要划分为四个阶段:20年代译介的序幕、30年代的第一次译介热潮及蓬勃发展阶段、40至70年代译介的低谷期、新时期以来奥剧译介第二次高潮及多元发展阶段。同时,本文对奥尼尔同一源语剧作、风格迥异的中译版本进行比照,以考察译者们所采用的殊异的翻译策略;阐明两次“奥尼尔热”期间,翻译界对于奥剧的翻译是以戏剧文学而非舞台演出为导向,其宗旨是仅将翻译的戏剧文本当作文学作品来赏读,而非当作剧场文本进行舞台演出。第三章主要阐述奥尼尔及其戏剧在中国的研究情况,主要对奥剧研究形式的接受状况进行梳理总结。从历时角度考察,相似的是在30年代和80年代的两次“奥尼尔热”期间,掀起了两次奥尼尔研究热潮;从共时角度考察,1980年代以来,随着“二度西潮”的兴起和国内、国际尤金·奥尼尔学界的交流与融合日趋频仍,奥尼尔戏剧研究逐步趋于精细化、纵深化、专题化和数据化;研究视角更加宽广,研究方法日趋丰富多元,并且呈现出向跨学科、跨文化视角转变的态势。学界从多角度、运用多方法对奥尼尔及其剧作进行深度开掘和现代阐发,标志着中国的奥尼尔戏剧研究进入一个更为宽广的领域。第四章集中阐释奥剧在中国的搬演情况,主要从演出概况、导演构思及舞台呈现三个维度出发,重点考察新时期以来奥剧如《榆树下的欲望》和《安娜·克里斯蒂》的话剧改编演出和戏曲移植性改编演出概况;同时观照奥尼尔其它经典剧作《早餐之前》《天边外》近年来在中国的演出情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奥尼尔及其剧作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和舞台接受状况。第五章深入探讨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的影响。奥剧的译介、研究和舞台搬演呈现出的是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整体接受状况,那么在此接受的基础上,奥尼尔戏剧必然会对中国戏剧尤其是对中国戏剧的现代性转型产生深远的影响。80年代是中国戏剧现代性转型再度勃兴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的影响具体体现为对“探索派”剧作家李龙云和李杰戏剧创作的影响,尤为集中地体现在李龙云的《荒原与人》和李杰的《古塔街》对奥尼尔表现主义戏剧手段的创造性援用和创新性发展之上。

曹蕊,吴愈晓[2](2019)在《班级同辈群体与青少年教育期望:社会遵从与社会比较效应》文中研究表明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4-2015学年的数据,探讨班级同辈群体对青少年教育期望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社会遵从效应的影响下,青少年的教育期望随班级平均教育期望的升高而提高;在社会比较效应的影响下,青少年的教育期望随班级平均学业成绩的升高而降低;同辈群体能力构成的异质性水平对青少年教育期望具有正向影响;青少年自身的学业成绩会调节相关影响因素的强度;学生成绩越好,受遵从效应的正影响越大;成绩越差,受比较效应的负影响越大,受异质性水平的正影响越大。

丘红英[3](2018)在《亲子共读无字绘本的指导策略——以《疯狂星期二》为例》文中指出无字绘本是一种完全依靠图画语言来叙述故事的儿童绘本。幼儿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解读故事,体会到完整阅读的快乐,但许多父母却不知道如何指导幼儿阅读。本文以《疯狂星期二》作为个案研究,通过对绘本的设计、具体内容的分析,总结出几条:加入音乐元素、提前预习、给人物命名等策略,更好地指导幼儿阅读无字绘本。

万圆[4](2017)在《美国精英高校录取决策机制研究:多重逻辑作用模型的建构》文中研究表明美国精英高校对生源的选拔,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唯有获得完整、深入地认识,才能取其精华。本研究以“录取决策机制”为切入点,基于对美国精英高校选拔生源时使用的考量因素、审阅方式以及质量控制手段的考察,分析其录取决策的目标及达成方式,进而构建驱动录取决策行为的多重逻辑作用模型。通过以美国三所精英公立大学、两所精英私立大学、两所精英文理学院为案例,运用质性取向下的多个案比较法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基于对39位招办人员、13位利益相关者的访谈和大量的相关文本,本文得出以下研究发现、结论和建议:首先,美国精英高校均遵循目标导向、服务自身利益和使命的原则来选拔生源。一方面,美国精英高校的共同招生目标为以公正、透明的方式,塑造一届卓越且多样化的新生。另一方面,录取决策的铁律为服务高校利益和使命:高校利益包括达到注册目标、满足财政需求、提高声望、增加选拔性、促进种族多样化、保持校园体育实力等等,但各校录取决策服务的利益诉求和优先项不尽相同;录取决策实践受到高校承担的培养公民和公民领导者以及服务社会三大办学使命的驱动。其次,为了达成各项招生目标,案例高校在录取决策中都采用了基于多个标准的综合评价和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整体性审阅,并通过质量检查技术、组建专业审阅团队、投入大量资源、接受教师和董事会监督等手段进行质量控制。其中,在综合评价上,各校通过查看学业表现、个人成就和个人背景三个维度下的多个具体因素,基于三个标准——在大学取得成功的潜能、做出外在贡献的潜能以及从大学教育中获益的潜能,来判断申请者与高校的匹配程度。综合评价中的决策规则体现为:学业成就是几乎所有申请者参与录取竞争的必要条件,其中学业杰出者基本都会被录取;个人成就有助于区分属于中间群体的“不错的学生”;加号因素有助于学业表现和个人成就相似的中间群体和“合格的学生”赢得竞争,也可使得“不合格的学生”以降低学业标准的形式被录取。在整体性审阅上,各校均使用背景化审阅、个体化审阅和集体化审阅,保证录取决策的公平与效率:1)将每位申请者取得的成就置于高中教育背景和个人成长背景中审阅,考虑其拥有的资源和机会,同时被置于申请者库中审阅,即各校将每位申请者与来自同一高中的申请者、与申请者库的平均表现以及与录取标准之间进行比较,而非脱离背景进行横向比较。2)个体化审阅将每位申请者视为“一个整体”和“一个个体”,没有阈值、没有公式、没有单一的决胜因素,是最高法院批准的考虑种族的合法方式和州禁令下达成种族多样化的必要方式,也是保证决策自由度、区分申请者和达成各项招生目标的最佳方式。3)集体化审阅的模式分为委员会模式和团队审阅模式,但产出一届新生的路径均始于单名读者对每份申请材料进行基于量化评级的分项评价或基于质性评语的整体评价,并经历至少两名读者的评价以及委员会讨论或高级AO的审阅,止于确定一届新生名单的招生季末审核,是一种高度依赖人为经验的协作式决策路径。第三,在不同类型精英高校的录取决策实践中,学术逻辑、文化逻辑、市场逻辑、政治逻辑、伦理逻辑、成本逻辑的影响同时存在,但每项逻辑发挥的作用强度存在差异:1)学术逻辑和文化逻辑是导致各校在使用考量因素时存在相似性的逻辑,市场逻辑、政治逻辑、伦理逻辑、成本逻辑则是导致差异性的逻辑。2)学术逻辑和伦理逻辑的作用强度均在公、私立维度存在细微差别,并均在公立大学体现更为明显。文化逻辑的作用强度在公立大学、私立大学和文理学院之间存在细微差别,其中在文理学院体现最为明显。市场逻辑和政治逻辑的作用强度在公、私立维度存在显着差别,其中市场逻辑在私立高校体现尤为明显,政治逻辑则在公立大学体现尤为明显。成本逻辑的作用强度不存在办学类型的差异。最后,美国经验为完善我国高校招考制度提供的启思包括:拓宽卓越生源的定义,探索生源多样化的价值;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提升招生透明度;坚定推进综合评价改革,完善实践操作;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提供环境支持。

光园,刘书瑶[5](2015)在《自闭症儿童言语功能训练课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言语功能障碍是自闭症儿童主要发展障碍之一。在对自闭症儿童开展言语功能训练的过程中,充分利用音乐治疗的心理治疗理论,以音乐为媒介,创设轻松愉悦的语训环境,能够补偿他们的言语缺陷,大大提高其言语功能水平。

孟庆涛,王春婷[6](2014)在《新媒体对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出现,优质教育资源得到了广泛传播与共享,新媒体凭借自身特性成为自主学习的首选工具。通过新媒体对大学生自主学习内容、方式、环境及学习结果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自主学习的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及资源管理策略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以期让新媒体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的自主学习。

孙红伟[7](2014)在《人力资源实践对并购双方员工留任意愿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60年代至今,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跨国并购的进度不论从规模还是数量上也随之不断的升温。与此同时,钢铁行业也正在发生着全球性的结构调整,全球大多知名钢铁企业开始致力于依靠国际化并购的发展战略向客户提供更有效技术支持和优质服务,提高其在当地的品牌效应,加速其国际化发展的进程。本文以钢铁A公司并购其代理商B公司为例,通过分析人力资源实践与价值观一致性、员工留任意愿之间的相互关系旨在研究跨国并购时期,公司通过实施哪些有效举措,来缩小或避免员工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的不一致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提高员工对于公司组织价值观的认同,提高员工的留任意愿,为跨国企业并购后的人力资源整合提供了参考依据。本研究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样本描述性分析、量表信度分析与效度分析、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等。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源实践与价值观一致性显着正相关,与留任意愿显着正相关;价值观一致性与留任意愿显着正相关;价值观一致性在人力资源实践与留任意愿之间起中介作用。

乔心月[8](2013)在《红雨揭秘》文中研究指明鲜红如血的雨水从天而降,引起了人们的惊讶与恐慌。印度喀拉拉邦红雨事件2001年7月25日到9月23日,在近两个月时间里,印度南部的喀拉拉邦多次降下红雨。红色的雨滴将行人的衣服都染成了红色。也有黄雨、绿雨和黑雨的报道。喀拉拉邦出现过多次有颜色的雨,最早的记录是在1896年,最近一

颜士梅[9](2011)在《并购中员工离职原因的理论解读:一个文献综述》文中指出并购中员工有更强的离职意愿和更高的离职率已经被充分证明,相关研究者继而对并购中员工离职原因进行了很多探讨,并使其成为并购中人力资源整合领域的一个核心研究问题。以往文献主要从三个理论视角对并购中员工离职原因予以研究,即相对地位理论、高层梯队观点、文化差异观点。相对地位理论从并购双方员工的关系属性来分析员工离职问题,高层梯队观点则从并购企业高层管理团队背景特征分析管理者的离职可能,文化差异观点是从并购双方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角度来解读员工的离职意愿。

刘玉瑛[10](2011)在《布尔加科夫中篇小说时空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20世纪俄罗斯文坛上的天才,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不仅创作出经典巨着《大师和玛格丽特》,作家完成于20年代中期的三部中篇小说《魔障》、《不祥的蛋》和《狗心》也同样是小说中的珍品。本论文以布尔加科夫的上述中篇小说为研究对象,运用巴赫金的时空体理论,分析布尔加科夫中篇小说创作中的时空运用特点和时空体类型进行具体分析和阐释。论文由绪论、主体部分的三章和结语组成。绪论主要阐述论文选题的原因、目的和意义,综述国内外的主要研究现状,确定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第一章分析布氏小说中现实时空的特点。在时间上,作家使用的是真实的历史时间和生活时间;在空间上,作家描绘出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以及生活在这一现实中的“模糊”的人,以此证实小说客观地反映了现实世界。此外,作家在现实时空中还融进狂欢化因素,即在现实时空中孕育着狂欢时空,从而增强了小说的艺术表达效果。第二章通过分析布氏小说中神秘时空的独特作用——预示变故与灾难的来临、时空过渡、邪恶势力的温床——来阐释布氏小说神秘时空的特点。第三章研究布氏小说中很少被人提及的传奇时空。在这一时空中,时间是空白的超时间,空间是异化的“他人世界”。传奇时空往往与与其它时空相互融合,共同构筑神奇的小说世界。结语简要地总结了全文,同时指出布氏对时空的创造性使用在文学理论及实践上的意义。

二、Big Frog(Fish)In A Small Pond(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ig Frog(Fish)In A Small Pond(论文提纲范文)

(1)尤金·奥尼尔戏剧在现当代中国的接受和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选题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时空的超越者——尤金·奥尼尔及其戏剧创作
    第一节 奥尼尔其人其作
        一、美国戏剧之父的斑斓人生
        (一)不幸的幸运儿
        (二)严肃剧作家奥尼尔
        二、奥尼尔的戏剧创作历程
        (一)早期具有自然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悲剧(1913-1920)
        (二)中期探索性的表现主义悲剧(1920-1933)
        (三)后期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悲剧(1939-1943)
    第二节 奥尼尔的传承与创新
        一、对西方传统与现代精神文化成果的汲取与传承
        (一)对西方非理性哲学的接受
        (二)对西方小说、诗歌等文学样式的学习借鉴
        (三)对西方传统与现代戏剧创作经验的传承与吸收
        二、在戏剧思想、艺术方面的创新与开拓
        (一)对现代人精神与心理的表现
        (二)在戏剧艺术上的实验与探索
第二章 尤金·奥尼尔戏剧的中国译介
    第一节 译介及其文学性与舞台性之争
    第二节 奥尼尔戏剧译介的中国之旅
        一、肇始期及第一次译介高潮
        (一)序幕(20年代):春雷乍现、蓄势待发
        (二)第一次译介热潮(30年代):借势而起、蓬勃发展
        二、低谷期(20世纪40–70年代)
        (一)缺席期(40年代):战争年代、译者缺位
        (二)停滞期(“十七年”间及“文革”时期):译源受批、译介空白
        三、第二次译介高潮及回落阶段(新时期至今)
        (一)第二次译介浪潮(80年代):译介集中、硕果迭出
        (二)奥剧译介的回落阶段(90年代至今):文集问世、译介赓续
    第三节 风格迥异、各有千秋的中译版本
        一、“译”随境变:《天边外》四大译本
        (一)四大译本的不同特色
        (二)不同译本译者之情感倾向
        (三)风格迥异的创造性叛逆
        (四)对文化缺省现象的处理
        二、“译”无止境:《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七大译本
        (一)七大译本的不同特色
        (二)不同译本译者之情感倾向
        (三)异彩纷呈的创造性叛逆
        (四)对文化缺省现象的处理
        三、“译”彩纷呈:《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三大译本
        (一)三大译本的不同特色
        (二)不同译本译者之情感倾向
        (三)各有千秋的创造性叛逆
        (四)对文化缺省现象的处理
第三章 尤金·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研究
    第一节 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历时研究
        一、发轫期及第一次研究热潮
        (一)发轫期(20年代):蹒跚起步、简要评介
        (二)第一次研究热潮(30年代):翻译助力、争锋激烈
        二、低谷期(20世纪40–70年代)
        (一)沉寂期(40年代):偏离主流、遭受冷遇
        (二)空白期(“十七年”间和“文革”时期):无人问津、研究停滞
        三、第二次研究热潮及多元发展阶段(新时期至今)
        (一)1978—1990年:思想解放、研究复兴
        (二)1991—2020年:视角多元、研究深化
        (三)关于奥尼尔戏剧的博士论文研究
    第二节 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共时研究
        一、近四十年国内研究整体情况
        二、近四十年国内研究热点
        (一)作家作品研究
        (二)创作特点及美学风格研究
        (三)与其他剧作家的比较研究
        (四)社会思想和宗教主张研究
        (五)跨文化、跨学科视角下的研究
        三、近四十年国内研究流变
        (一)永恒的经典、永远的热点
        (二)永不过时的研究话题
        (三)永远在路上的奥剧研究
第四章 尤金·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搬演
    第一节 永无止境的《榆树下的欲望》
        一、同株异葩、并蒂绚烂:《榆树下的欲望》话剧改编演出
        (一)写实与写意的融合:沈亮版《榆树下的欲望》
        (二)欲望的激情宣誓:任鸣版《榆树下的欲望》
        二、一剧两戏、“戏”说欲望:《榆树下的欲望》戏曲移植搬演
        (一)川剧移植搬演:徐棻的《欲海狂潮》
        (二)曲剧移植搬演:孟华的《榆树孤宅》
    第二节 一胞“两娣”的《安娜·克里斯蒂》
        一、中西合璧的戏剧盛宴:乔治·怀特版《安娣》
        二、甬剧《安娣》遇见奥尼尔:《安娜·克里斯蒂》之甬剧移植搬演
    第三节 其它经典剧作在中国的演出
        一、斯坦尼模式之奥剧呈现:张彤版《早餐之前》
        二、奥尼尔的中国风景:王斑版《天边外》
第五章 尤金·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的影响
    第一节 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的整体性影响
        一、奥尼尔的影响与中国戏剧的现代性转型
        二、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的影响
    第二节 奥尼尔与李龙云
        一、李龙云的奥尼尔接受之因
        二、奥尼尔对李龙云的影响
        (一)表现主义式氛围
        (二)自然象征的运用
        (三)强烈的内心独白
        (四)梦幻化的效应
        (五)爱欲的悲剧性
        三、李龙云戏剧创作对奥尼尔的超越及独创
        (一)悲剧的历史性深度
        (二)对希望的坚持
        (三)抒情性与诗性
    第三节 奥尼尔与李杰
        一、李杰的奥尼尔接受之因
        二、奥尼尔对李杰的影响
        (一)物象的象征性
        (二)梦幻性段落
        (三)内心独白的介入
        (四)生命的悲剧性
        三、李杰戏剧创作对奥尼尔的超越及独创
        (一)悲剧的历史性深度
        (二)多角色命运
        (三)物象的文化象征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奥尼尔生平年表
附录 B 奥尼尔剧作年表
附录 C 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演出资料汇编(1929—2019)
附录 D 中国奥尼尔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班级同辈群体与青少年教育期望:社会遵从与社会比较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回顾和研究假设
    (一)社会遵从
    (二)社会比较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
    (二)变量
        1.结果变量
        2.核心自变量
        3.控制变量
    (三)模型设定与分析步骤
四、研究结果
    (一)社会遵从与社会比较效应
    (二)个人成绩调节社会遵从和社会比较效应
五、结论与讨论

(3)亲子共读无字绘本的指导策略——以《疯狂星期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无字绘本的特点及其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一) 无字绘本的特点
        1. 多元化、开放性的特点赋予幼儿最大的想象空间
        2. 主题明确, 线索紧凑有趣
    (二) 无字绘本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1. 为幼儿提供了成功阅读的体验, 建立了成就感和自信心
        2. 为幼儿提供更加广阔的想象和创造空间
        3. 激发阅读兴趣, 发展阅读技巧
二、无字绘本在亲子阅读中的缺失
    (一) 现状调查
    (二) 原因分析
        1. 无字绘本挑战了亲子共读绘本中以成人价值取向为主的阅读模式
        2. 把识字作为孩子阅读的唯一目标
三、无字绘本《疯狂星期二》的亲子阅读
    (一) 《疯狂星期二》简介
        1. 内容简介
        2. 选取原因
    (二) 《疯狂星期二》的阅读指导策略
        1. 亲子做好预习工作, 了解成书背景
        2. 融入音乐背景, 创造与绘本内容相关的阅读氛围
        3. 相互讲述, 进行亲子间的思想碰撞
        4. 给绘本中的人物、场景命名
        5. 重视背景相关讯息, 从多个细节入手, 寻找解读绘本的突破口

(4)美国精英高校录取决策机制研究:多重逻辑作用模型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与研究问题
        一、相关概念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第三节 研究背景
        一、美国不同类型高校的信念与院校文化
        二、美国选拔性高校录取决策机制的演变历程
        三、美国选拔性高校录取决策过程的隐秘性
    第四节 文献述评与概念框架
        一、美国学者关于选拔性录取的理论学派
        二、美国学者关于选拔性录取实践的研究
        三、我国相关研究
        四、概念框架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资料收集与分析
        三、研究可靠性
        四、研究伦理
        五、研究限制
第二章 考量因素(一):学业表现因素
    第一节 高中学业记录之学业严格度
        一、课程难度
        二、课程门数
    第二节 高中学业记录之课程成绩与年级排名
        一、课程成绩
        二、年级排名
        三、作为整体的高中学业记录
    第三节 考试分数之不可或缺
        一、决策规则
        二、不可或缺的原因
    第四节 考试分数之可免试入学改革
        一、改革历程
        二、改革原因之考试价值审思
        三、改革原因之服务高校利益
        四、改革争议与回应
    第五节 写作和推荐信
        一、写作
        二、推荐信
第三章 考量因素(二):个人成就因素
    第一节 面试
        一、面试不重要的原因与体现
        二、面试重要的原因与体现
    第二节 课外活动与才能
        一、内涵与决策规则
        二、驱动逻辑
        三、UNC体育特长生的录取改革
    第三节 个人品质
        一、内涵与决策规则
        二、驱动逻辑
        三、甄别途径
第四章 考量因素(三):个人背景因素
    第一节 种族
        一、考虑原因
        二、不考虑原因
    第二节 社经地位
        一、支付能力
        二、“第一代大学生”
    第三节 家庭联结
        一、校友联结
        二、其他关系联结
    第四节 地理位置
        一、居住地
        二、本州居民
    第五节 其他因素
        一、注册兴趣
        二、就读高中
        三、性别与宗教信仰
第五章 整体性审阅(一):背景化审阅
    第一节 整体性审阅的要素
    第二节 背景化审阅的维度与实施
        一、背景化审阅的内涵与维度
        二、了解背景的途径
        三、申请者库审阅
    第三节 实行背景化审阅的多重动因
        一、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二、识别大学成功潜能
        三、决策最优化的需要
第六章 整体性审阅(二):个体化审阅
    第一节 个体化审阅的内涵与特征
        一、个体化审阅的内涵
        二、个体化审阅的特征
    第二节 个体化审阅的实施
        一、UCSD的操作方式
        二、UNC的操作方式
    第三节 实行个体化审阅的多重动因
        一、个体化审阅是考虑种族的合法方式
        二、个体化审阅是州禁令下达成种族多样化的必要方式
        三、个体化审阅是保证决策自由度的更好方式
        四、个体化审阅是区分申请者的有效方式
        五、个体化审阅是达成各项招生目标的最佳方式
第七章 整体性审阅(三):集体化审阅
    第一节 集体化审阅的模式
        一、委员会模式
        二、团队审阅模式
        三、两种模式的比较
    第二节 集体化审阅的路径
        一、分项评价与整体评价
        二、招生季末审核
    第三节 录取决策的艺术性
第八章 录取决策的质量控制
    第一节 开展质量控制的原因
        一、保证信度
        二、保证效度
    第二节 质量检查技术
        一、信度与效度检验
        二、验证申请材料真伪
    第三节 专业的审阅团队
        一、专业团队的构成
        二、读者培训
    第四节 大量的审阅投入
        一、时间投入
        二、人力投入
        三、财力投入
    第五节 教师和董事会的监督
        一、教师监督的形式
        二、教师监督的原因
        三、董事会的监督
第九章 多重逻辑作用模型的建构
    第一节 研究发现
        一、录取决策的目标与铁律
        二、招生目标的达成方式
    第二节 研究结论:多重逻辑作用模型
        一、各项逻辑的内涵与体现
        二、多重逻辑作用模型的建构
        三、多重逻辑作用模型存在的原因
    第三节 研究讨论与建议
        一、美国精英高校入学机会的挑战及应对
        二、美国经验对完善我国高校招考制度的启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3 约访邮件(隐去)
    附录4 PITZER COLLEGE ACADEMIC RATING SCALE-2014(隐去)
    附录5 USC INTERVIEW SHEET-2015(隐去)
    附录6 UNIVERSITY OF PUGET SOUND RATING SHEET-2015(隐去)
    附录7 GUILFORD COLLEGE APPLICATION RUBRIC-2015(隐去)
    附录8 GUILFORD COLLEGE WRITING RUBRIC-2015(隐去)
致谢

(5)自闭症儿童言语功能训练课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案例背景
二、案例描述
三、案例反思

(6)新媒体对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础理论
    1.1新媒体及其特性
    1.2自主学习及其发展现状
2新媒体对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
    2.1新媒体改变传统自主学习内容获取方式
    2.2新媒体提高大学生个人协商能力,扩大交互协商范围
    2.3新媒体工具促进移动学习更好发展
    2.4新媒体改变大学生自主学习态度
3新媒体支持下大学生自主学习策略
    3.1加强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控能力,提高元认知策略应用水平
    3.2提高对新媒体资源的加工及管理能力,转变学习方式
    3.3善于运用“努力管理策略”促进有效自主学习
    3.4灵活运用资源管理策略,提高新媒体环境下自主学习水平

(7)人力资源实践对并购双方员工留任意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理论分析
    2.2 研究假设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案例背景
    3.2 研究工具
    3.3 研究方法
    3.4 问卷预调研—员工访谈
    3.5 问卷设计
第4章 数据分析与结果
    4.1 样本描述性分析
    4.2 量表信度分析
    4.3 效度分析
    4.4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4.5 方差分析
    4.6 相关分析
    4.7 回归分析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5.1 实证研究总结
    5.2 对策与建议
    5.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卷内备考表

(8)红雨揭秘(论文提纲范文)

印度喀拉拉邦红雨事件
红雨来自火山尘埃?
红雨与流星活动有关?
红雨颗粒是外星微生物?
红雨起源于当地?
红雨成因未有定论
红雨事件的文学描述与历史事实
动物雨

(9)并购中员工离职原因的理论解读:一个文献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 言
二、 并购中员工离职的原因研究
    (一) 基于相对地位理论的并购中员工离职原因分析
        1.相对地位理论
        2.以往基于相对地位理论的离职原因研究
        3.基于相对地位理论的离职原因研究总结
    (二) 基于高层梯队观点的并购中员工离职原因分析
        1.高层梯队观点
        2.基于高层梯队观点的并购中员工离职原因研究
        3.基于高层梯队观点的并购离职研究总结
    (三) 基于文化差异观的并购中员工离职原因分析
三、 以往研究的总结与未来研究的展望

(10)布尔加科夫中篇小说时空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PEΦEPA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四、研究方法和方案
    注释
第二章 现实时空体
    一、真实的历史时间
    二、荒诞的现实空间
        (一) 不合理的社会现实
        (二) 不确定性的人物
    三、现实时空中世界的狂欢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神秘时空体
    一、预示变故与灾难的来临
    二、时空过渡
    三、邪恶势力的温床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传奇时空体
    一、空白的超时间
    二、异化的他人世界
    三、与其它类型时空体的交融
        (一) 传奇时空对神秘时空的包孕
        (二) 传奇时空中现实时空的片段穿插
        (三) 传奇时空与狂欢时空的共生
    本章小结
    注释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Big Frog(Fish)In A Small Pond(论文参考文献)

  • [1]尤金·奥尼尔戏剧在现当代中国的接受和影响[D]. 李小刚.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2]班级同辈群体与青少年教育期望:社会遵从与社会比较效应[J]. 曹蕊,吴愈晓. 青年研究, 2019(05)
  • [3]亲子共读无字绘本的指导策略——以《疯狂星期二》为例[J]. 丘红英. 早期教育(教科研版), 2018(Z1)
  • [4]美国精英高校录取决策机制研究:多重逻辑作用模型的建构[D]. 万圆. 厦门大学, 2017(02)
  • [5]自闭症儿童言语功能训练课例分析[J]. 光园,刘书瑶. 现代特殊教育, 2015(23)
  • [6]新媒体对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 孟庆涛,王春婷. 软件导刊, 2014(01)
  • [7]人力资源实践对并购双方员工留任意愿的影响[D]. 孙红伟. 华东理工大学, 2014(06)
  • [8]红雨揭秘[J]. 乔心月. 大自然探索, 2013(07)
  • [9]并购中员工离职原因的理论解读:一个文献综述[J]. 颜士梅.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3)
  • [10]布尔加科夫中篇小说时空体研究[D]. 刘玉瑛.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1(05)

标签:;  ;  ;  ;  

小池塘里的大青蛙(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