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现”到“表现”——浅析绘画艺术中的“笔触”

从“表现”到“表现”——浅析绘画艺术中的“笔触”

一、从“再现”到“表现”——析绘画艺术之“笔触”(论文文献综述)

李尧[1](2020)在《文艺复兴绘画中的忧郁美》文中研究表明忧郁美在美学中是一种至纯意境,不加修饰、雕琢,便可直击人们灵魂的深渊。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完美的诠释了忧郁美的存在,封建主义和人文主义相互碰撞,更有利于再现特有的时代审美特征和社会风貌。其中,绘画作品中呈现出的忧郁美,是耐人寻味的,更是值得我们不断关注和继续探求的课题。本课题结合大量文献阅读、历史研究、图文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论文展开一系列论述。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内容以本课题选题缘起、研究背景和具体内容拉开帷幕,对国内外有关论证“忧郁美”的研究性课题的大环境进行阐述,是整篇论文提纲挈领的部分。第二章深度挖掘文艺复兴时期“忧郁美”的溯源。本章分为三部分,首先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下展开,分析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初期的人文思想发展及变化,文艺复兴时期“忧郁美”开始萌芽;然后说明佛罗伦萨的辉煌给艺术带来了优越;最终证明了美第奇家族推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文学、科学,而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美第奇家族的偏爱。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文主义的光辉影响着每一位艺术家,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创作,在作品中注入自己的情感与灵魂。第三章从悲剧美学到哲学,从审美体验到文学思想,分析“忧郁美”的特征与内涵,为后文的主体部分明确理论基础。第四章为忧郁之思——忧郁美蕴含于文艺复兴绘画之中,主要从绘画作品中进一步对“忧郁美”作出研究与解释,剖析文艺复兴时期不同阶段艺术家的审美方向与情感体验,寻找艺术家创作中的忧郁韵味。不论是人物形象还是宗教情结,亦或是欧洲古典技法与线性的表达,都蕴含着“忧郁美”的特征。第五章是在以上四章论述“忧郁美”的背景和分析文艺复兴时期部分绘画中所体现“忧郁美”的基础上,阐明了文艺复兴时期“忧郁美”所带来的艺术价值和现代意义,并结合我的毕业创作,阐述了我的作品中所蕴含的“忧郁美”。第六章经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历久弥新的文艺复兴画作持续散发着光和热,激发着当代艺术家不断推陈出新,让绘画的表现力在人文主义层面升华,优秀的画作不断复制、重新处理、再推出,使经典变成了永恒,融入到当今艺术的新审美体验中去,在经历时代洗礼之后,其艺术价值变得更加多元化,其学术研究有了更多探寻的视角,文艺复兴时期所蕴含的忧郁美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文艺复兴的绘画也一直影响着我们后世之人对艺术的不断追求和孜孜不倦的探索。艺术家们通过在作品中诠释忧郁美,在文艺复兴时期,不论从文化思想、精神层面、以及对人性的思考都得到了解放,艺术家沉浸在创作的意境中,享受着情绪所激发的灵感,并且不断的融汇于绘画作品中,更加有力的说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重要性,崇尚自由、渴望解放的崇高之美。忧郁不仅仅是一种情绪,更像是绘画中的一种媒介剂,这种亚健康病态的情绪经过艺术家艺术处理转化为新的美学观念,我们需要做的便是从积极地、乐观地角度去善待忧郁情绪,像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大师们一样,将我们的作品中的表现形式也能蕴含着忧郁气质,可以创作出越来越多的佳作。

李梦梅[2](2020)在《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绘画中忧郁情绪的艺术表现》文中研究表明作为英国历史上具有典型性的维多利亚时期,通常被认为是介于浪漫主义的深刻变革与现代主义的兴起之间,浪漫主义运动中的忧郁情调在19世纪几乎席卷了整个欧洲,英国也不例外,绘画和小说中都能看到这种忧郁的存在。本文对于这一时间范围内绘画特征的研究侧重于时代情绪和精神,维多利亚时代虽处于高度的物质化和城市化阶段,但同时也是物性崇拜、思维乱象和主体意识崛起的年代,文学艺术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郁气质。本文在掌握大量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绘画的文本文献、图像资源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定位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整体创作倾向,从社会各因素、文学传统、民族性格以及艺术家心理等方面分析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绘画中忧郁情绪的来源以及艺术表现,对相关代表作品进行归纳和梳理,有助于加深对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绘画中“忧郁情绪”现象的认识以及掌握相应的艺术家的活动概况。本文主要通过三个章节论述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绘画中忧郁情绪的来源、发展趋势、题材选择以及创作特征。第一部分重点介绍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绘画中忧郁情绪的来源,从历史传统原因、社会原因以及精神原因等几方面进行论述,一是为了说明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中的忧郁情绪并不是横空出世,它是有历史踪迹可寻的,二来是论证艺术家忧郁情绪发生的环境因素,为分析忧郁绘画的各种艺术特征做了铺垫。在此基础上,第二章集中讨论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绘画中忧郁情绪在前中后期的特征分类以及艺术家主要选择哪些题材表现心灵的忧郁。第三章通过对代表作品的内容、形式、思想三方面的分析,以及与不同时空跨度上的忧郁情绪的绘画作品相比较,尝试总结出这一类绘画的创作特征。通过本文的研究,以期达到对维多利亚时代“忧郁情绪”现象的多方位的认识,结语部分总结性地说明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忧郁情绪绘画独特的美学价值和具有的现实意义。

李伟琴[3](2019)在《绘画形式美学视域下的中国风景油画图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图式的涵义辨析入手,对中西绘画形式美学的本质差异进行了大跨度的宏观比较分析,并由此论证了中西绘画形式美学对中国风景油画图式的影响,从而试图对中国风景油画图式的静态结构、视觉效应、艺术转化等构建维度的融合与差异现象进行一次合理的论证与求解;对中国风景油画图式的发展趋向做出比较全面的把握及展望。客观而言,“图式”一词是一个“舶来品”,它最早诞生于西方,具有比较丰富的语义内涵。它不仅在绘画中产生了专用的艺术图式,还与构图、图像、形式、符号等艺术术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区别,并构建了其特有的艺用体系。在风景油画中,因为绘画再现的需求,艺用图式已成为画家们的一些重要语汇。只是由于风景油画原产自西方,所以当它传入中国后,其中的图式在中西绘画形式美学的共同影响下体现出了中西融合的特征。具体而言,绘画形式美学视域下的中国风景油画图式的构建主要体现在视觉元素:线、色、空间的融合组合,及视觉效应的“焦点区域”、“不动之动”与“张力”的融合表现中。既然中国风景油画图式在绘画形式美学视域下具有融合性,那么它作为一种图式语汇势必会因为中国语境的特殊性而被中国油画家置于一个动态的结构关系中,并做相应的艺用转化,即中国油画家从绘画审美创作的本质、境界、观念等方面进行转化,从而使其传递出中国特有的艺术精神。显然,中国风景油画图式促进了中国油画艺术个性化、民族化的发展,但同时它也引发了图式化现象,所以我们不仅需要在辩证中探索它的发展趋向,还应该结合中国的时代性、民族文化特色及艺术家的个体特性等对其进行创新思考。综合而言,由于中国风景油画的特殊性,所以其艺术图式在绘画形式美学的作用下体现出了中西融合的特征,即中国油画家在借鉴和学习西方经典绘画图式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美学观、图式语汇及自己对现代社会、生活、科技等的综合认识和理解,构建了具有现代语义的中国风景油画图式,从而促进了中国绘画艺术的蓬勃发展。

黄慧慧[4](2019)在《学前美术教育中儿童绘画的审美取向研究》文中认为儿童时期是人类成长的关键时期,对儿童进行适当的学前教育是极为重要的,而美术教育作为一种审美性和视觉性的教育,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至关重要。其中儿童绘画作为儿童表达对世界认识的“语言”工具之一,他们的任何涂鸦都具有特别的含义,是他们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想法和愿望,即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审美情感表达。可以说,儿童绘画是学前儿童审美情感表达的工具,在学前美术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本研究中,笔者通过对学前儿童绘画审美情感的表达进行研究,分析学前儿童绘画审美取向的内在特质和表达方式。从中探索儿童绘画审美取向对学前美术教育的启示意义,希望借此为当下学前美术教育的改进提供一些理论借鉴与实践参考。本论文将分为六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从学前儿童绘画入手,了解儿童绘画的特性和国内外儿童绘画的审美现状。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基于国内外儿童绘画审美概况,对学前儿童绘画审美取向的内在特质和表达方式进行一系列的理论性研究,并结合实际儿童绘画案例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通过对儿童绘画审美取向的研究,探索其在我国当下学前美术教育中的借鉴和启示意义。第六部分,根据上述儿童绘画审美取向的理论研究及儿童绘画审美取向在学前美术教育中的探索,通过实践教学案例进行分析验证。希望以此获得对儿童绘画审美更深入的理解和认知,令学前美术教育走向科学性、合理性的道路。

肖寒[5](2017)在《谈《关东雪》水彩画创作体会》文中研究指明水彩画是以水为媒介的绘画艺术,水彩风景画对人文情怀的传达及时代特征的显现具有优秀的表现力。由于受到怀乡情思的触动和北方冰雪文化地域特色的引发,因此选取了家乡冬雪场景作为艺术创作对象。文章围绕《关东雪》的创作方式和方法进行分析和阐释,首先作品采取暖色的基调来表现怀乡之情的温暖,然后再对创作的表现进行了重点分析,这从两个方面来具体分析,第一是素描关系中的虚与实,包括色彩的表现和空间表达方面来体现;第二是水彩的表现技法,分别从水的运用、材料技法的研究与创新两点来分析。最后对系列创作进行了总结,阐述了寻求个性风格建立的尝试和水彩语言对冰雪题材的表现分析。利用水彩的材料特性对冰雪题材的创作表现是一次比较大胆的尝试,同时材料技法的创新也对水彩的审美方向具有一定的影响。

王立黎[6](2013)在《水彩画笔触的中国笔墨意趣辨析》文中提出本论文从不同角度切入绘画笔触这一微观的审美元素,通过分析与探究,以期看清在描绘自然万象时这一重要的绘画概念沿革。在层层剖析的过程中,让我们认识到水墨笔触博大精深的文化渊源,和这一独特绘画门类丰富多姿的面貌。在近百年来,笔墨深厚的艺术矿藏深刻影响了我们对水彩艺术的学习。因其材料媒介的相似性,多有对其二者之间技术的比较,如不厘清覆盖在两者之上的厚重文化理念的隔阂,极易发生对两者不同审美价值追求的混淆。这样的混淆全然离不开对笔触价值深入的解读。因而在学习水彩的过程中,对材料技术的深入了解,关系到最终画面传达的审美判断。笔墨精神这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正是从“一画”之始,造就了全然相异于西方水彩画的意趣。了解这一点,看清并深切感受笔触这一艺术语言的精魂,在沟通双方认知差异的隔膜中起到的不可估量的联结作用,既可为水彩的发展增添更多的表现可能,也可以通过对精深的笔墨趣味的深入研究,找出水彩画融入东方笔墨情趣的蹊径。以此作为我们身处现当代文化语境中,坚定地深植自身传统,从容应对纷杂的多元文化冲击而凭靠的精神砥柱,并充满自信地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毛羽[7](2012)在《现代小说中的绘画因素》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的对象为现代小说中的绘画因素,主要研究与绘画艺术有深刻渊源的中国现代小说家及其小说创作中对绘画艺术的借鉴与融合,分析绘画艺术在现代小说中生成的原因、表现方式和重要意义。本文从绘画艺术在现代小说中生成的原因,融合绘画艺术的现代小说创作文本表现以及其价值意义等三个层面来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本文采取抽取典型的方法,对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现代作家进行研究。采用从整体的宏观分析到局部的微观分析手法,先从总体上分析绘画艺术在现代小说创作中生成的原因,再分析这些现代小说家同绘画艺术的关系,最后采用文本分析的手法,将现代小说作家的创作进行一种整体的关照,从创作思维、创作手法等方面细致分析绘画艺术在小说文体中的运用和表现。本文认为,绘画艺术之所以能够在现代小说中生成,根本原因是绘画艺术同文学艺术有着天然的互通性。首先,文学与绘画作为表现生活的艺术,必然要借助于创作者生活中的视觉经验;其次,文学与绘画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对人生与灵魂的探索;再次,文学与绘画表达方式具有互补性,文学是一种抽象的表达,绘画的表达相对直观。文学和绘画本质的互通性以及表达方式的互补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二者的相互融合。此外,现代小说中绘画因素较强的小说作家,与绘画艺术有着深刻的渊源,他们从小就结缘绘画,对绘画艺术有着执着的喜爱和深入的研究。他们的小说创作理念也潜移默化的渗透着绘画艺术思想,这是绘画艺术在现代小说中生成的重要因素。绘画艺术与现代小说创作的融合,主要表现在现代小说从构图艺术、线条艺术以及色彩艺术三个方面对绘画艺术的借鉴与融合。本文采取文本分析的方法得到以下结论:构图艺术影响着小说的叙事结构,小说叙述结构的空间并置以及诗意的留白是其主要表现形式;线条艺术影响着小说的形象塑造,如文人画的点染式笔法,油画的现代主义手法,木刻艺术的白描手法等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都会产生影响;色彩艺术同小说的氛围营造,主要表现在作家擅于营造与心境相呼应的自然景物色彩与心理色彩,同时有些色彩作为象征意义而存在,具有深刻的寓意指向。绘画艺术同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相融合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开拓了小说的文本意义,含蓄客观的描述使小说文本具有了更加深远的意境,多义的象征意象则使文本包孕了更加深刻的内涵。绘画艺术与小说创作的融合也更加彰显了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此外,现代小说开启了新的文学创作方式,它们为后来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一种创作的典范。与绘画艺术相融合的现代小说开创了一种新的小说文体,蕴蓄了小说文体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为后来中国文学史上出现的多种小说样式奠定了基础。现代小说创作与绘画艺术的融合,传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精神,开拓了小说与绘画的结合方式。

范洪涛[8](2010)在《谈绘画形式语言的自然美感》文中提出如今,艺术家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艺术创作的高度自由的环境。有的艺术家高度执着于艺术的个人表现,认为个人的绘画作品完全与社会和自然无关,还认为他的艺术作品的审美是他自己说了算数而与审美尺度标准无关,他们的绘画语言缺乏美感;有的艺术家完全追求标新立异,或者还在追求超级写实,有的“当代”过头,甚至将绘画作品变成了卡通或者动漫作品:而由于经济迅猛发展,商品经济的利诱使得很多艺术家被动地去迎合画商和艺术市场,绘画形式语言枯燥乏味,缺乏真正的艺术美感和自然美感,作品只显示出作者的浮躁之心。本文从现实出发,选取绘画形式语言的自然美感这个问题进行分,指出它的重要性,试图通过分析绘画艺术语言的自然美,解决和消除当前或过去一些不正确的不符合艺术审美标准的艺术创作语言和方法,探讨绘画语言自然美的艺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还结合中国当代画家的艺术作品和实践进行深入详尽阐述,以及结合自己的绘画艺术实践,研究绘画中自然和作者主观情感的结合,倡导对自然和自然美的关注和重视。本研究对于我们如何把握和重视绘画形式语言自然感有着积极意义,并可以促进我们的绘画艺术理论更好的进步。

黄平[9](2004)在《从“再现”到“表现”——析绘画艺术之“笔触”》文中研究指明绘画作为二度空间的视觉艺术,经历了一个从具象到抽象,从再现到表现的漫长的发展历程。无论是史前还是当代,绘画无疑就是人类借助于某种工具在画面上所留下的痕迹,亦即“笔触”所构成。从作为欣赏者的客体和作为创作者的主体两方面作原因分析:1.对观者而言,极具抽象性的“笔触”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2.从绘画艺术创作者的主体来看,“笔触”影射艺术家自身的内心情感。

赵巍[10](2003)在《信息时代的绘画艺术教育》文中指出21世纪,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影响到人类生活的诸多方面,也给绘画艺术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信息技术极大的扩展了绘画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给绘画艺术教育开辟出新的前景。同时绘画艺术教育也给高科技中感情空虚的人以精神慰藉,是提高个人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手段。它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雅化生活情趣;还可以培养人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在科学领域,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设计领域,提高商品审美格调,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本文从信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说起,探求了科学技术影响下的绘画艺术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发展所创造的绘画艺术教育需求;重点阐述了信息技术发展中,绘画艺术教育的施教者、受教者、媒介、手段和内容等的转变,以及信息时代绘画艺术教育的意义。并提出提高教师本身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加快学校对相应的硬件设施的建设等种种措施,以提高我国绘画艺术教育水平,提高全民族艺术文化素质,取得现代化建设的成功。

二、从“再现”到“表现”——析绘画艺术之“笔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再现”到“表现”——析绘画艺术之“笔触”(论文提纲范文)

(1)文艺复兴绘画中的忧郁美(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
        1.1.1 选题缘起及本文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关于忧郁美的研究
        1.2.2 国外关于忧郁美的研究
    1.3 提出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本文的主要内容
        1.4.2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2章 文艺复兴时期“忧郁美”的溯源
    2.1 从中世纪过渡到文艺复兴
    2.2 文艺复兴艺术的摇篮
    2.3 美第奇家族对文艺复兴的影响
第3章 文艺复兴时期“忧郁美”的特征与内涵
    3.1 文艺复兴时期“忧郁美”的特征
        3.1.1 表现与情态
        3.1.2 新柏拉图主义
    3.2 文艺复兴时期“忧郁美”的内涵
        3.2.1 审美体验的忧郁与美
        3.2.2 文学的忧思情怀
第4章 忧郁之思——忧郁美蕴含于文艺复兴绘画之中
    4.1 绘画造型蕴含的忧郁美
        4.1.1 “温柔与忧郁”并存
        4.1.2 宗教情结的反应
    4.2 绘画技法蕴含的忧郁美
        4.2.1 欧洲古典技法
        4.2.2 线性表达
第5章 文艺复兴绘画中“忧郁美”的艺术价值与现代意义
    5.1 文艺复兴时期忧郁美的艺术价值
    5.2 文艺复兴时期忧郁美的现代意义
    5.3 毕业创作中所蕴含的忧郁美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及科研成果
致谢

(2)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绘画中忧郁情绪的艺术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与理论价值
    (二)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一、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绘画中“忧郁情绪”的主要来源
    (一) 历史传统层面的影响
        1. 英国传统文学的滋养
        2. 根深蒂固的民族保守性格
    (二) 社会现实层面的影响
        1. 信仰危机的困境
        2. 普遍的道德焦虑
        3. 激化的社会矛盾
    (三) 精神层面的反叛暗流
        1. 十九世纪欧洲文学艺术潮流中的反叛精神影响
        2. 英国僵硬的社会道德体系压力促生的抗争意识
二、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绘画中“忧郁情绪”的分类和题材选择
    (一) 绘画作品中“忧郁情绪”的分类
        1. 前期消极避世的浪漫主义忧郁情绪
        2. 中期感伤批判的现实主义忧郁情绪
        3. 后期怀旧唯美的理想主义忧郁情绪
    (二) 绘画作品中“忧郁情绪”的题材选择
        1. 以死亡为题材的忧郁美
        2. 以爱情为题材的忧郁美
        3. 以宗教为题材的忧郁美
三、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忧郁情绪”绘画的创作特征
    (一) 内容上以现实社会为影壁
        1. 是对当代现实生活特征的反映
        2. 善于营造现实之外的忧郁意味
    (二) 形式上营造浪漫主义的感伤情调
        1. 怅惘的人物神情
        2. 氤氲的色彩氛围
    (三) 思想上注重强烈的精神表达
        1. 构建个体化的精神世界
        2. 表达强烈的时代责任感
    (四) 绘画作品中的忧郁情绪比较
        1. 与英国伊丽莎白时代的忧郁绘画进行比较
        2. 与同时期的法国绘画中的忧郁意味相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本文所用作品图录
致谢

(3)绘画形式美学视域下的中国风景油画图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一、中国风景油画的兴起
        二、图式在中国风景油画中的重要性
        三、中国风景油画文化价值认同的需要
    第二节 研究内容的界域
        一、中国油画的属性探讨
        二、形式美学及绘画形式美学
        三、对中西绘画形式美学发展的基本认识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作用
        一、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研究的实际作用
    第四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第一章 图式的涵义与概念辨析
    第一节 图式的涵义与体系
        一、“图式”的提出及“图式”理论谱系
        二、艺术中的“图式”及体系构建
    第二节 图式与构图、图像、形式、符号的辨析
        一、图式与构图
        二、图式与图像
        三、图式与形式
        四、图式与符号
第二章 中西绘画形式美学的差异及对中国风景油画图式的影响
    第一节 中西绘画形式美学的差异
        一、中西绘画形式美学的形成之源
        二、中西绘画形式美学的基本精神
    第二节 中西绘画形式美学对中国风景油画图式的影响
        一、“物理和谐”与“心理和谐”的创作原则
        二、“真实性”与“非真实性”的图像组合
第三章 中国风景油画图式的特征
    第一节 中国风景油画图式之视觉元素
        一、线:“间断性”与“连续性”
        二、色:“多彩”与“素色”
        三、空间:“有限”与“无限”
    第二节 中国风景油画图式的视觉效应
        一、焦点区域:“理性的象征”与“感性的象征”
        二、不动之动:“物动”与“心动”
        三、张力:“实力”与“虚力”
第四章 中国风景油画图式的转化
    第一节 图式在中国语境中转化的前提及原因
        一、图式的转化背景
        二、图式本土化的必要性
    第二节 图式在中国语境中的转化
        一、从“万象”到“太朴”
        二、从“实境”到“意境”
        三、从“常形图像”到“常理符号”
第五章 中国风景油画图式的发展趋向
    第一节 中国风景油画图式发展的辩证性
        一、个人风格图式化现象
        二、图式的价值
        三、图式的反省
    第二节 中国风景油画图式的创新思考
        一、在融合中求变化:增强艺术图式表现的时代性
        二、在融合中求突破:凸显艺术图式表现的民族文化特色
        三、在融合中求个性:实现艺术图式表现的个体升华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后记

(4)学前美术教育中儿童绘画的审美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儿童绘画的审美取向分析
    1.1 儿童绘画的内涵
    1.2 儿童绘画审美取向研究价值分析
    1.3 当下国内外儿童绘画审美取向研究现状分析
        1.3.1 国内儿童绘画审美取向现状
        1.3.2 国外儿童绘画审美取向现状
    1.4 本研究视野中的审美取向
        1.4.1 审美概念的界定
        1.4.2 审美的特性分析
        1.4.3 儿童审美取向的提出
第二章 学前美术教育中儿童审美取向的内在特质
    2.1 学前美术教育的特性
    2.2 学前儿童审美思维的内在特质
        2.2.1 儿童审美思维的直觉性
        2.2.2 儿童审美思维的单纯性
        2.2.3 儿童审美思维的想象性
        2.2.4 儿童审美思维的创造性
        2.2.5 儿童审美思维的潜能性
        2.2.6 儿童审美思维的荒诞性
第三章 学前美术教育中儿童审美取向的表达方式
    3.1 “抽象性”方式
    3.2 “意象性”方式
    3.3 “表现性”方式
    3.4 “再现性”方式
第四章 儿童绘画审美取向研究在学前美术教育的探索
    4.1 儿童审美分层引导
    4.2 感性化表达引导
    4.3 创造源于自然的观察
    4.4 非模式化引导
    4.5 儿童的印象派表现
    4.6 儿童天性自由绽放
第五章 儿童绘画审美取向研究对学前美术教育的启示
    5.1 尊重儿童个性发展
    5.2 多方位的感官体验
    5.3 开放的审美空间
    5.4 趣味性的“不教之教”
    5.5 儿童审美保护性的发掘与拓展
第六章 学前儿童绘画审美取向研究实践案例
    6.1 《雪花》教学案例
    6.2 《品味色彩》教学案例
    6.3 《与大师同行》教学案例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谈《关东雪》水彩画创作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创作的灵感来源
    一、怀乡情思的触动
    二、北方冰雪地域特色的引发
    注释
第二章 《关东雪》的创作形式与方法
    一、暖色调营造荒寒中的温情氛围
    二、素描关系中的虚与实
        (一)色彩表现
        (二)空间表达
    三、水彩的表现技法
        (一)水的运用
        (二)技法材料的探究与创新
    注释
第三章 《关东雪》的创作感悟
    一、寻求个人风格的建立
    二、水彩语言表现冰雪题材的尝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水彩画笔触的中国笔墨意趣辨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论
1 水彩画笔触的中国笔墨意趣之产生
    1.1 水彩画笔的特性
    1.2 笔的魅力
2 水彩画笔触造型中的形式之美
    2.1 轮廓的笔意之魅
    2.2 光影里的笔趣
    2.3 相异空间中的笔力
3 水彩画笔触中的笔意之美
    3.1 朴拙和野逸
    3.2 水色淋漓之境
    3.3 笔触的理性之美
4 水彩画笔触同中国书画笔法的关系
    4.1 “以书入画”之惑
    4.2 绘画笔意之境
    4.3 当代水彩画笔意与笔法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7)现代小说中的绘画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中国现代小说与绘画艺术
    0.2 本文的研究范畴
    0.3 本文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法
        0.3.1 本文的研究价值
        0.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0.3.3 本文的创新点
1 绘画艺术在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生成
    1.1 文学与绘画的天然联系
        1.1.1 诉诸视觉:认知的统一性
        1.1.2 指向人生:目标的一致性
        1.1.3 直观与抽象:表达方式的互补性
    1.2 现代小说家同绘画艺术的独特缘分
        1.2.1 结缘绘画:执着的喜爱与深厚的绘画修养
        1.2.2 潜移默化:绘画因素在小说创作理念中的渗透
2 绘画艺术与现代小说创作的融合
    2.1 构图艺术同小说的叙事结构
        2.1.1 画面叙事:空间的并置
        2.1.2 言不尽意:诗意的留白
    2.2 线条艺术同小说的形象塑造
        2.2.1 诗情写意:点染式笔法
        2.2.2 抽象凝华:现代主义手法
        2.2.3 形象呈现:白描手法
    2.3 色彩艺术同小说的氛围营造
        2.3.1 烘托心境:色彩的心理表征
        2.3.2 隐藏寓意:色彩的象征意味
3 绘画艺术与现代小说创作融合的价值与意义
    3.1 现代小说的文本意义
        3.1.1 含蓄凝练:意境幽深
        3.1.2 多义表达:精神升华
        3.1.3 画琢文华:风格彰显
    3.2 文学史意义
        3.2.1 小说文体的开拓
        3.2.2 诗画精神的传承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8)谈绘画形式语言的自然美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绘画及绘画形式语言的概述
    第一节 绘画以及绘画形式语言的定义
    第二节 绘画形式语言的发展变化简述
第二章 关于自然美的阐述
    第一节 关于绘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观点
    第二节 绘画中的自然美的概念
第三章 绘画形式语言的自美感的艺术价值
    第一节 大自然中的抽象形式因素和它们带来的艺术启发
    第二节 在绘画实践中详细分析:绘画形式语言的自然美感觉的综合应用的艺术价值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10)信息时代的绘画艺术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1章 信息时代的绘画艺术教育
    1.1 绘画艺术教育和物质技术手段
    1.2 信息技术的发展创造了绘画艺术教育的需求
    1.3 小结
第2章 信息时代绘画艺术教育的新发展
    2.1 绘画艺术教育要和信息技术相结合而发展
    2.2 绘画艺术教育结构要素的变化
        2.2.1 施教者的转化
        2.2.2 受教者的转化
        2.2.3 教育媒介的转化
    2.3 绘画艺术教育的运作过程的变化
    2.4 绘画艺术教育教学手段的变化
        2.4.1 新型教学手段的应用
        2.4.2 信息技术手段与美术教学中的具体整合
    2.5 教学内容的变化
    2.6 小结
第3章 信息时代绘画艺术教育的意义
    3.1 信息时代科技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和要求
    3.2 绘画艺术教育在这种环境下所能担当的功能
        3.2.1 推动物质文明的建设
        3.2.2 推动精神文明的建设
    3.3 小结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从“再现”到“表现”——析绘画艺术之“笔触”(论文参考文献)

  • [1]文艺复兴绘画中的忧郁美[D]. 李尧. 吉林大学, 2020(08)
  • [2]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绘画中忧郁情绪的艺术表现[D]. 李梦梅.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3]绘画形式美学视域下的中国风景油画图式研究[D]. 李伟琴.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4]学前美术教育中儿童绘画的审美取向研究[D]. 黄慧慧.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7)
  • [5]谈《关东雪》水彩画创作体会[D]. 肖寒.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05)
  • [6]水彩画笔触的中国笔墨意趣辨析[D]. 王立黎. 西安美术学院, 2013(01)
  • [7]现代小说中的绘画因素[D]. 毛羽. 辽宁大学, 2012(03)
  • [8]谈绘画形式语言的自然美感[D]. 范洪涛. 湖北美术学院, 2010(02)
  • [9]从“再现”到“表现”——析绘画艺术之“笔触”[J]. 黄平. 艺术探索, 2004(04)
  • [10]信息时代的绘画艺术教育[D]. 赵巍. 河北大学, 2003(02)

标签:;  ;  ;  ;  ;  

从“表现”到“表现”——浅析绘画艺术中的“笔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