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资源开发利用

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资源开发利用

一、浅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单翔翔[1](2021)在《中国湖区与老挝湄公河流域血吸虫病消除策略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应用卫生策略研究方法,比较分析中国湖区与老挝湄公河流域血吸虫病消除策略的异同,为促进中老两国血吸虫病防控合作提出合理的建议。方法:①文献研究。查询文献资料了解中国和老挝两国血吸虫病消除策略、防治措施、资金投入、政治经济、技术环境、社会人口、自然环境等现状。②系统分析法。将中国和老挝的血吸虫病消除策略都看作是一个系统,对涉及到的各个要素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发现中国和老挝血吸虫病消除策略的异同。③比较研究法。比较中老两国消除血吸虫策略、血吸虫病流行病学差异、宏观环境等,明确中国湖区与老挝湄公河流域血吸虫病消除策略的异同。④STEEPLE分析法。分析中老两国社会/人口、技术、经济、环境/自然、政治、法律、道德等宏观环境对血吸虫病消除策略有效实施的影响。⑤关键人物访谈法。通过访谈官员和专家,了解中老两国血吸虫病防治相关政策、措施及实施效果等以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结果:中老两国宏观环境的差异。在与血吸虫病传播相关的生活行为上,中国和老挝有不同的地方,中国湖区血吸虫病流行区居民在水田劳作也是感染血吸虫的主要途径之一,而老挝不存在这种现象,这是由于湄公血吸虫中间螺宿主的分布特点所决定;中国卫生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已成为支撑医疗卫生业务的不可或缺的工具,是深化医改的新引擎;老挝经济总量远低于中国,产业结构也不如中国完善,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支出的比例也低于中国。中国建立了近乎全人群覆盖的庞大医疗保障体系,老挝医疗保险覆盖率相对较低;老挝血吸虫病流行于湄公河流域的局部地区,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相对单一,消除策略上具有统一性。中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地理生态环境差异较大,消除策略上具有多样性和针对性;中老两国在卫生立法方面都作出了努力,中国在有关血吸虫病防治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相对更加完善,法律环境为消除血吸虫病策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宗教信仰对于老挝人民的精神、思想和道德观念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老挝血吸虫病流行病学差异分析。湄公血吸虫病的传播是季节性的,流行时间为3-5月,我国湖区血吸虫感染在4-6月和10-11月出现两个高峰;湄公血吸虫中间宿主开放拟钉螺只有在湄公河及其部分支流的浅水地区才有发现,在湖泊、水库、沟渠、灌溉渠、鱼塘和稻田中都没有发现过。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是两栖动物,与开放拟钉螺有着不同的栖息地,如沟渠、排水沟、稻田、湿地、湖岸和人工池塘的边缘;在老挝,儿童青少年有更大的暴露和感染风险。在典型的中国湖区,大多数感染发生在18至49岁的男性中,大多数人感染血吸虫是由职业驱动的。中国、老挝消除血吸虫病策略比较分析。老挝的消除策略中没有提到针对螺的控制,我国实施的农业、林业和环境改造工程等尚不适用于老挝。湄公血吸虫的动物宿主目前确认的仅有犬和猪,而猪因进入湄公河水域可能性低,感染并不常见。鉴于中老两国血吸虫动物宿主的差异,我国实施的人畜化疗、封洲禁牧、家畜圈养、以机代牛等措施不适用于老挝的实际情况。因此,在针对动物宿主的控制策略上,中老两国有很大差异。老挝血吸虫病防治措施主要是群体化疗(mass drug administration,MDA)、水-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干预(Community-Led water,sanitation and hygiene interventions,CL-SWASH)、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在这些领域,中老两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老挝经过多轮MDA的实施,血吸虫病患病率迅速降低,单独应用Kato-Katz法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需求,血吸虫病监测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老挝血吸虫病防治经费主要来源于WHO及其他国际组织和机构,本国政府财政投入非常有限。整体上,经费来源结构相对固定和单一。我国经费来源结构上相对多样化。结论:老挝消除血吸虫病面临的挑战包括:社区防病意识薄弱和不良生活行为方式的影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实用型新技术的研发及现场应用有待推广;政府资金投入有限;水利工程和气候变暖的影响;病媒控制困难等。中国消除血吸虫病面临的挑战包括:钉螺控制困难;动物传染源控制困难;生产和生活行为难以控制等。推动老挝消除血吸虫病策略实施的建议包括:优化政府战略和政策的执行环境;完善卫生筹资体系,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保障相应的人力和物质资源投入;应用实用型新技术提升疾病防治水平和监测能力;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升社区人群防病意识。深化国际合作推动老挝消除血吸虫病进程。一是深化与WHO等机构及其他国家的合作。二是加强中老血吸虫病防治与研究机构间合作。基于两国的实际情况,中老两国在血吸虫病防治领域的深入合作和交流主要应着眼于MDA、健康教育和CL-SWASH等,具体包括绘制风险地图、提高化疗覆盖率、优化诊断工具、强化监测和应对等。同时实用型新技术(包括检测技术、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等)的现场应用与推广也将是两国合作的重点领域。

杨嘉宜[2](2021)在《认知共同体与区域公共卫生治理 ——大湄公河次区域传染病跨境协作治理研究》文中认为2020年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令全球及区域公共卫生治理问题再次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大湄公河次区域传染病跨境协作治理现象出发,试图回答认知共同体在区域公共卫生治理中的作用问题。论文对现有的公共卫生学与国际关系学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细致的回顾,指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视角、卫生外交视角、安全化理论视角和制度主义视角的分析框架各自具备一定的解释力,但也存在不足,尤其是忽略了非国家行为体在区域公共卫生合作中的重要作用。本文进而提出认知共同体推动区域各国实现协作治理的理论框架。本研究假定认知共同体是一些特定的专家基于公认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汇聚到一起,通过对相关议题的参与和互动,塑造了该群体特有的身份和利益,遵循着共同的规范,并为实现特定目标而采取一致行动。认知共同体能够通过产生新的认知结构或政策参考的因果框架、作为政策选择的“过滤”机制、为决策提供有效性和合法性,以及提出替代性方案和路径等四种机制影响决策。此外,认知共同体不仅是知识的生产者,还可能是知识的实践者,他们分别在国际、国家和地方三个层面来落实相关政策,从而能够快速感知相关政策是否有效,进而提出新的知识或政策建议。这就使得知识的生产与政策的制定始终处于动态的互动之中,实现了协作治理机制的不断发展。本研究以大湄公河次区域跨境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为案例验证以上假设,发现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公共卫生认知共同体的推动下,该联防联控机制得以建立并不断发展,从中缅两国的跨境疟疾防控项目发展为覆盖多病种、由多国参与的协作治理机制,并且为本地区其他国际合作框架所接受。本研究反驳了西方学术成果中有关认知共同体在东亚地区合作进程中作用甚微的观点,指出东亚背景下的认知共同体具备知识生产者和实践者的双重属性,对于我们理解东亚地区其他领域合作进程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就有关问题进行的大量访谈与实地考察,也为国际关系与公共卫生的跨学科研究积累的宝贵素材。

梁胜翔[3](2020)在《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2009年3月,我国启动实施覆盖全民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过去的10年多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取得了显着的进展和成效,为改善居民健康状况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共卫生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缺乏合格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却成为影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瓶颈问题。因此,自2010年开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在全国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广泛开展,然而,一系列研究表明,当前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效果不佳,全国尤其是西部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素质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仍然得不到有效解决,其主要原因是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不明确,导致培训项目设计缺乏核心能力理论支撑。国际上,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已相继建立了各自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核心模型,公共卫生专业人员能力建设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以能力为导向的核心能力模型所驱动。目前,国内尚未见基于核心能力理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的系统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对重庆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系统评估,并在建立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的基础上,开发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培训项目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及依据,并为人员能力建设提出对策建议。研究方法1.研究地点选择:本研究根据地理位置和2016年的GDP情况,选择重庆市8个主城区和18个区/县作为研究地点,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9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4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8个乡镇卫生院)作为研究现场。2.定量研究:采用连续性抽样方法选取了1275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包括服务机构领导和一线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自制调查问卷,分别对研究地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调查,调查项目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职称、执业资格类别、工作岗位、工作经历、培训次数、培训需求(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沟通能力、流行病调查、需求评估、干预措施制定、满意度调查或评价项目开展效果、授课技能9个维度)。采用Epidata 3.02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一般情况、人员能力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对城市与农村、主城区与区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职称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筛选培训需求的相关因素,再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对筛选出来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所有统计学检验均为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定性研究:采用有目的抽样方法,在所选研究地点基层卫生机构中抽取负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的领导以及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兼顾各个项目)进行个人深入访谈(In-depth interview,IDI),用信息饱和原则决定最终样本量。个人深入访谈根据事先制定的半结构化访谈题纲来进行,领导的访谈题纲内容主要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状况相关信息(即本单位工作人员数量、质量以及稳定性)、对当前人员培训的现状、当前培训项目存在的问题以及培训需求。一线工作人员的访谈题纲内容包括他们对自身服务能力的自我评估,他们对培训的参与情况,对当前培训的看法以及培训需求。所有访谈均在访谈对象所在卫生机构选择安静的办公室或会议室进行,每次访谈大约持续40-60分钟,在受访者的知情同意下,所有访谈均用录音笔进行了录音。最后,采主体框架分析法对所有访谈资料进行分析。4.德尔菲法:本研究共选择了17名来自中国东部、西部、北部和南部不同地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领域专家参加两轮Delphi咨询。在Delphi咨询之前,通过文献研究、专家会议、岗位分析、专家会议等研究方法初步构建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初稿和咨询问卷。然后,经过2轮Delphi咨询构建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研究结果1.调查对象一般情况:问卷调查中,一共调查1275人,其中有效问卷1244份,有效率为97.6%。调查对象中,57.9%来自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34年龄段占38.7%,大部分(82.6%)为女性。学历以大专为主(62.3%),93.1%的调查者接受过医学院校教育,40.8%为护理专业,超过一半(54.6%)的调查对象职称为初级。工作5年以上的占36.7%,72.6%的人员具有执业资格,执业护士占56.9%,大多数(83.7%)之前没有公共卫生相关工作经历,40.4%的人具有护理工作经历。一共纳入10个基层卫生机构的的10名领导和35名一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进行个人深入访谈。在10名领导中,超过一半(6位)是女性;超过一半的领导(6/10)年龄在30至40岁之间;大多数领导(8/10)工作年限在三年以上。在一线工作人员当中,超过一半(21/35)来自社区卫生中心,超过四分之三(27/35)是女性,绝大多数一线工作人员(32/35)的年龄≤40岁,大多数(21/35)的工作年限不到3年。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现状:在卫生人力资源数量方面,所有基层卫生机构领导认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编制及现有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特别缺全科医生和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在人力资源能力素质方面,一线工作人员和领导都均认为,现有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学历低(学历以大专以下为主)、职称低(以初级职称为主)。总体而言,在学历构成上,78.5%为大专及以下学历;在专业构成,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背景的人员占比低,41%以上的工作人员为护理专业出身,尤其是城市和主城区的基层卫生机构,护士占比将近50%。只有5.9%的工作人员具有公共卫生专业背景;在职称构成上,初级职称或无职称工作人员占比达80%,而副高职称仅占3%。多数一线工作人员认为自身能力不足,难以胜任本职工作,尤其在一些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高的服务项目(如健康教育、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等)完全胜任的工作人员不到一半,而且大多数人员不胜任的原因是因为知识和技能都缺乏。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85%以上的工作人员在半年内最少接受过1次以上的培训。但是,绝大多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领导认为,目前的培训效果欠佳,培训并没有使人员能力得到根本提高。主要原因有:一是由于人员短缺,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法安排人员参加培训;二是目前的培训没有很好地组织,层层培训导致培训内容重复。此外,专业性强的培训(如重性精神病和慢病管理)没有由专业机构承担;三是当前的培训通常集中在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关的政策和服务规范上,培训缺乏公共卫生核心能力的培训。同时,由于培训缺乏需求评估,导致部分培训项目与工作人员的实际需求不匹配;四是目前的培训形式单一,通常只通过讲座进行,或者以会代训,主要针对理论知识的传授,缺少实践操作层面的培训;五是大多数培训时间太短,培训时间碎片化,不能系统提高知识和能力;六是培训师资不固定、能力有待提高,同时,培训教材不统一,难以保证培训同质化。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需求评估: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培训需求的9个维度中,专业知识占91.3%,专业技能占84.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78.8%,沟通能力64.3%,干预措施制定41.6%。需求评估占33.2%,流行病学调查32.5%,满意度调查或项目开展效果评价27.9%,授课技能占26.7%。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对上述培训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培训需求受专业背景、学历、职称、执业资格类别以及工作岗位等多种因素影响,尤其工作岗位是9个维度培训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5.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的建立:经过2轮Delphi咨询,建立了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该框架由1个总功能(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维护公众健康),8个子功能(“居民健康素养提升”、“居民健康信息管理”、“社区健康监测与需求评估”、“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疾病预防与控制”、“社区卫生应急管理”、“多部门协作”、“政策、规划制定与评价”)构成。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的构建:通过两轮Delphi咨询,构建了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该核心能力模型由3个一级指标(包括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理念与价值观)、19个二级指标(包括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知识、社区健康监测能力、社区健康需求评估能力、政策和干预措施制定及实施和评价能力、健康管理能力、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应急处置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管理和领导能力、基本科学研究能力及职业精神等)、60个三级指标(包括流行病与医学统计学、中医药健康管理知识、居民健康状况及疾病危险因素监测能力、参与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价的能力、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技能、慢病患者健康管理能力、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能力、社会动员技能、工作伙伴关系建立、项目管理能力、基本研究设计和实施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及奉献精神等)和129项具体能力界定组成。研究结论重庆市基层卫生机构仍然存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短缺、人员能力素质不高以及人员培训效果不佳的问题。同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培训需求呈现多元化,不同人员的培训需求各有侧重。本研究所建立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基于核心能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奠定了基础,为卫生行政部门进一步改进培训项目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增强培训项目的针对性、提高培训的效果、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根据目前重庆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的现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要进一步重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2.国家要在政策层面上加大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3.以核心能力为导向,调整改革医学院校公共卫生相关专业学历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岗位胜任力。4.基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人员核心能力模型开发能力培训项目,开展基于核心能力模型的培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人员能力建设效果。

俞平风[4](2020)在《城市社区健康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合肥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国家重视基层的卫生健康发展,基层是健康中国建设重要的阵地,实现健康中国战略需要依托健康社区、健康基层的建设及人民群众的参与。社区健康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是社区健康建设的重要内容。本研究通过以合肥市为例开展社区健康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研究,了解健康资源工作的存在的问题。目的社区健康资源是健康社区建设重要的支持条件。目前我国存在哪些社区健康资源?社区健康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如何?在社区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通过开展社区健康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研究可以得出结论。方法(1)本研究采用文献复习法收集社区健康资源的相关概念及其研究与实践进展,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采用知情人访谈法和实地调查法,探讨城市社区健康资源开发利用现状、需求及满意度;(3)调查的数据资料运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并录入数据资料,采用SPSS21.0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信效度检验和分析,利用TOPSIS综合评价法对8个区社区健康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进行整体评价。结果(1)社区层面:各区社区健康资源利用工作的配套政策不完善,有资源开发利用规划设计、组织领导和补偿激励政策的比例均在50%以下;社区对健康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物质建设和信息建设整体较好,但社区内体育场所免费或低收费的社区占比仅有37.5%;各区开展健康宣传、健康生活及环境治理的社区的比例均超过90%。(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层面:各区开展激励机制改革和监督机制改革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低于50%;为社区健康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提供物质资源信息资源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比超过80%;各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未成立健康资源开发利用专业团队。(3)居民层面:调查居民对各类社区健康资源的需求平均得分为4.2分,需求排在前三位依次是健康食品、良好的社区自然环境及安全交通,不同性别、年龄、学历、户籍、收入及健康状况对需求有影响;调查居民对各类社区健康资源的满意度平均得分为3.97分,各条目平均分从高到底依次为健康服务态度、健康资源质量、健康服务频率、健康资源种类、社区健康环境,分别为4.07分、3.91分、3.90分、3.88分、3.83分,不同性别、收入及健康状况对满意度有影响;总体上,D区的社区居民对社区健康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综合满意度最高,B区的综合满意度最低。讨论和建议(1)社区在社区健康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配套政策整体上还有待完善,各区之间存在差距,开放体育场所工作待提升,缺乏健康指导员;(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机制改革有待加强,缺乏资金和专业团队支持,各区之间存在差距;(3)居民对社区健康资源需求度比价高,但对社区健康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活动参与度较低。各区的满意度评价存在差异。社区应联合其他部门、单位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健康资源利用的满意度。(4)建议:政府要完善政策支持,加强人力资源保障,加大财力和物力投入,建立考核评价机制;社区要重视健康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发挥信息优势,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创新活动形式,满足居民需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加强管理机制改革,建立专业队伍,创新工作形式,提高居民满意度。

张小婉[5](2019)在《广东F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能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全球频频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性、危害的广泛性、原因的多样性,使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疾控机构作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机构,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第一现场反应人”,应急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整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成败。正确评价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全面提升应急能力,是一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从公共管理的角度研究广东F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如何提升应急能力的问题。论文主体部分由五章构成: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等。第二章是核心概念和研究支撑理论,主要介绍疾控机构、应急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的概念以及风险控制理论、危机管理理论、协同治理理论。第三章是F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能力现状透视,主要阐释F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情况,疾控中心应急能力的建设历程以及对F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能力存在的应急预测预警水平低、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横向部门联动性不强、工作流程设计待优化等短板进行分析。第四章是分析影响F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能力的内外因素,内部主要是人力资源、应急管理体系、应急处置能力和实验室检测能力,外部主要是监测预警、应急保障能力、应急培训演练、健教宣传与媒体沟通等方面。第五章是对国内外发达地区的疾控机构,例如对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疾控机构以及国内上海、深圳、东莞市疾控中心的应急管理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给F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带来的启示。第六章是描述F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能力提升的路径,主要从五方面开展。完善疫情监测体系,提升应急预测预警能力;加强应急资源和知识储备,提升应急保障能力;建立完善的信息流转渠道,提升应急信息化整体水平;加强横向部门间联系,提升决策和指挥协调能力;优化应急工作流程设计,提升应急运行管理水平。最后概括和提炼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包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及研究的不足。

张梦冉[6](2019)在《基于社会生态学理论的社区健康资源开发利用评价指标筛选研究》文中认为健康促进需要纳入更广泛的健康决定因素,例如健康的食品、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家庭社会支持,应从依赖临床治疗转变为重视社区资源的提供和利用。社区居民参加健身、艺术社团,利用学校操场进行身体锻炼;社区集合多方资源:包括社区内学校、公共单位、协会团体等开展慢性病管理工作,这些均属于社区健康资源的利用,其在改善居民健康水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将社区健康资源与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联系起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提高疾病防治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本研究以城市社区健康为切入点,旨在通过对社区健康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调查以及评价指标的筛选研究,为社区提供规范高效的评价标准,指导社区规范高效的开发利用社区健康资源,从源头上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目的我国当前社区健康资源有哪些?开发利用现状如何?应从哪些维度进行开发利用?通过对社区健康资源开发利用的评价可以回答上述问题,本研究以社会生态学理论(Social-Ecology Theory)为基础,结合慢性病管理扩展模型(Expended Chronic Care Model,Expended CCM),从制定配套政策、营造支撑环境、推动社区防治、改革管理机制、重构服务规程、保障资源需求、调动患者参与、建设专业团队、促进社区健康9个维度设计量表,评价我国社区健康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提出社区健康资源开发利用策略。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复习法确定研究的初步维度和框架,采用知情人访谈法挖掘社区健康资源开发利用的评价指标,进一步验证和提高指标的完备性、科学性、独立性和重要性。在文献复习和知情人访谈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对指标进行遴选,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结果(1)本研究以社会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同时结合慢性病管理扩展模型,制定社区资源开发利用的评价量表框架。框架包括制定配套政策、营造支撑环境、推动社区防治、调动患者参与、改革管理机制、重构服务规程、保障资源需求、建设专业团队和促进社区健康共9个维度。(2)经专家多次研讨以及基层卫生人员的知情人访谈,初步提出指标体系初稿,包含:9个一级指标,27个二级指标,96个三级指标。(3)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专家积极系数100%,16位专家权威程度均在0.7以上,肯德尔和谐系数显着性检验,p值均小于0.05,专家意见具有一致性。一轮专家咨询后,对指标进行筛选,确定9个一级指标,27个二级指标,81个三级指标。(4)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专家积极系数100%,16位专家权威程度均在0.7以上,肯德尔和谐系数显着性检验,p值均小于0.05,专家意见具有一致性。二轮专家咨询后,对指标进行筛选,最终形成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7个,三级指标81个。(5)层次分析法计算显示,绝大部分判断矩阵随机一致性比率CR<0.1,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其权重系数合乎逻辑,可以采用。讨论与建议依据国内外文献资料查阅以及知情人访谈结果,对当前社区健康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提出完善社区政策、成立专业团队、建设社区新媒体平台等社区资源开发利用策略。

田申[7](2018)在《基于数字化协同办公管理的绩效量化评价指标构建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构建基于数字化协同办公管理的绩效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中国疾控中心机关,验证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促进协同办公系统使用,提高工作效率,为人事绩效考核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协同办公系统模块和数据,通过查阅文献和专家头脑风暴初步构建指标体系,经过两轮改良Delphi专家咨询法筛选指标,建立以绩效量化考核为总体目标的部门负责岗(A类)、普通职工岗(B类)两类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所建立的B类指标体系,对中心机关2017年协同办公系统应用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构建了以部门负责岗(A类)和普通职工岗(B类)两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共包含了8项一级指标,40项二级指标,分别计算出了每项指标的归一化权重和组合权重。运用所建立的B类指标体系对中心机关31个处室(职能处室19个,非法人独立单位12个),413名普通职工进行应用性综合评价,计算出每个培训班的综合评分指数(GI),根据其第85、15百分位数,将31个培训班的培训工作划分为好、中、差3个评价等级。经统计学检验,各等级间有显着性差异(F=43.888,P<0.05),LSD-t检验结果显示,各等级两两间均有显着性差异(各项P<0.05),表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等级划分具有一定的灵敏度(即区分能力)。结论:构建的基于数字化协同办公管理的绩效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应用中所划分的等级具有一定的灵敏度和区分能力。各处室排名基本符合协同办公系统应用现状,排名靠前的处室整体在工作数量、工作效率方面比较突出,排名后面的处室在工作数量、工作效率、工作效果方面得分较低,亟待改进。

王文军[8](2014)在《我国疾控体系食品检验实验室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在了解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检验实验室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检验实验室的案例研究,最终提出完善我国疾控体系食品检验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对策与建议。研究方法:①文献分析法。通过查阅相关数据资料,分析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检验实验室的资源现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总结归纳我国与部分发达国家食品检验实验室的运行模式与管理机制。②比较分析法。在研究国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基础上,与国外国外食品检验实验室进行比较研究,寻找不同管理模式之间的差异及优缺点,借鉴国外成功的管理经验。③案例分析法。对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检验实验室的资源与运行机制进行分析,提出发展对策。研究结果:1.本文从人力资源、仪器设备配置、检验能力三个方面对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行的食品检验实验室检验资源进行分析;从实验室的经费投入、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考核与评估、实验室业务来源四个方面对其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通过与国外食品检验实验室管理模式进行比较,认为我国疾控体系食品检验实验室目前存在的问题有:实验室能力建设仍需继续加强;经费投入不足,使用效率低下;实验室运行效率低。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可能有:机构定位模糊不清;管理运行机制存在弊端;实验室工作绩效缺乏评估;等。2.在案例分析中,通过对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检验实验室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包括:资源方面,人力资源不足,仪器设备配置缺乏,检验能力落后等;管理机制方面,仪器设备购置程序繁琐,人力资源管理混乱,缺乏绩效评估导致资源投入效率不高等。对此,我们应当:(1)完善筹资渠道,规范服务收入;(2)加强能力建设,提高服务水平;(3)实行岗位管理,提升工作效能;(4)建立科学评估体制,提高检验工作效率。对策建议: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建议:(1)科学定位实验室性质;(2)改革管理运行机制;(3)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4)继续提高检验能力。

景一鸣[9](2013)在《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及预测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卫生人力资源作为社会人力资源的组成部分,是卫生医疗资源中最重要的因素。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是反映一个国家、地区、卫生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拥有合理的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和科学有效的管理是疾控体系建设的根本保证,是全面提高疾控防病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SARS疫情之后,暴露出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在卫生人力资源的配置方面成为我国公共卫生部门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卫生人才分布和结构严重不均衡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之一。要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相适应且更加合理的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必须深入了解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并发现卫生人力资源的制约因素,探讨加强人员队伍建设、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建议和对策,从而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应急能力和水平,促进我国疾控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人力资源现状及其配置公平性,预测未来几年疾病预防控制卫生人力资源数量,探讨疾控中心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有效措施,从而为政府部门制定公共卫生人力发展规划,加强人员队伍建设,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本次研究所使用的数据资料主要来源于2005-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5-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及2005-2010年各省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年鉴、年报。所使用到的方法有: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描述性分析法、洛伦兹曲线分析法及基尼系数分析法,其中Lorenz曲线和Gini系数法是最成熟和使用最多的研究方法。主要结果1、2005~2010年间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人数总量逐年减少,卫生技术人员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在卫生总人数中所占比例没有太大波动,卫生技术人员百分比在76%~77%之间,其他技术人员百分比在23%~24%之间;2、2005年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人员学历层次较低,以中专学历为主,到2010年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明显增加,本科及研究生以上学历所占比例增长1倍左右;3、2005~2010年期间45岁以下卫生人员年龄比例都有所下降,45岁及以上人员年龄比例有所增加,其中25~34岁卫生人员从2005年的29.3%降低到2010年的25.5%,55~59岁卫生人员从4.2%增加到8.4%;4、卫生人员专业技术资格构成中,中级以上资格所占比例逐年增长,2005年正高、副高、中级资格分别为1.5%、5.9%、32.9%,2010年分别增长为2.5%、10.3%、39.8%,助理职称所占比例波动不大,士级职称所占比例降低明显,从14%降低到7.5%;5、自2005年起至2010年我国每万人口拥有疾病控制人员数分别为1.58,1.54,1.496,1.48,1.47,各省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总人数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2005~2010年各省份疾控中心卫生人数以河南最为突出,其次为山东、河北、四川都超过1万人以上,而西藏、宁夏等经济较为落后的西北省份卫生人数情况稍不尽人意;6、2010年各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人员的地理基尼系数为0.5905,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技术人员的地理基尼系数为0.5832,各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人员的人口基尼系数,为0.1615,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技术人员的人口基尼系数,为0.1638,说明各地区间按人口配置的公平性较高,而按地理配置的公平性较低。7、通过对数曲线回归模型对2012、2015和2030年卫生人力资源预测的结果分别为193314、191375和186137人。结论1、疾病预防控制卫生人员数不足,2005~2010年间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人数总量逐年减少,卫生人力整体水平不高,年龄构成呈现出一定的老龄化趋势,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及学历层次、技术资格构成方面都不甚合理;2、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3、各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人员和卫生技术人员的地理基尼系数和人口基尼系数基本一致,各地区间按人口配置的公平性较高,而按地理配置的公平性较低。4、通过对数曲线回归模型对2012、2015和2030年卫生人力资源预测的结果分别为193314、191375和186137人。政策建议1、适度增加疾控人员数量,优化卫生人力资源配置;2、加强能力建设,提高公共卫生人力的整体素质;3、强化政府职责,加大对疾控机构的财政投入;4、推进卫生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卫生队伍建设

王晓波[10](2013)在《北京某区基层卫生人员培训需求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与方法:通过对北京市某区所有在岗基层卫生工作人员的培训需求进行调查分析,为科学制定人才培养培训计划提供决策依据和政策建议。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数据,利用Microsoft Exce12003、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基本情况:调查对象660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分别占52.16%、26.08%、21.76%;调查对象平均年龄43.18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人员、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人员、乡村医生平均年龄分别为36.03岁、42.42岁、61.28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卫生人员学历以大专以上为主,分别为81.26%、74,86%,乡村医生以中专及以下为主,占96.57%;高级职称占3.18%,中级职称24.14%,初级职称46.67%,无职称2.88%。培训现状及需求:调查对象2012年接受各类培训次数的中位数为10次,平均培训天数为1.68天,有15.76%的人员全年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有96.67%的调查对象表示需要接受培训。调查对象最认可的培训形式为课堂培训,其次为进修学习,区内进修2个月为宜,区外进修3个月为宜;短期培训最适合的频次为3次,每次3天;乡村医生培训需求高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人员,为每年5次,每次2天。临床专业知识技能需求前三位为:常见病及多发病诊疗、急诊学知识、传染病诊断鉴别。公共卫生专业知识技能需求前三位为:高血压等慢性病诊疗及规范管理、开展健康教育技能、慢性病社区诊断技能。计算机信息系统应用技能、调查报告论文撰写等通用技能也有一定需求。结论:1.本次调查对象包括辖区所有在岗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医务人员及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能客观反映全区基层卫生服务人员的实际需求。2.培训需求高,96.67%的人表示需要培训。应加大对基层卫生人员培训的投入,确保培训工作有计划、全覆盖的实施,使每一名基层卫生工作者都有机会得到系统的专业培训。3制定基层卫生人员培训方案应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人员采取不同的方式,采取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等培训方法,注重实用技术、技能培训,积极推广进修学习的培训形式。

二、浅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湖区与老挝湄公河流域血吸虫病消除策略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1 血吸虫病是全球范围亟待控制和消除的重要疾病
        1.1 血吸虫病概述
        1.2 血吸虫病在全球的流行现状
        1.3 WHO《血吸虫病2012—2020行动计划》为全球提出血吸虫病防治目标
    2 进一步优化消除血吸虫病策略是当前我国与老挝同样面临的关键性技术问题
        2.1 我国血吸虫病的流行现状与防治策略
        2.2 老挝血吸虫病的流行现状和防治策略
        2.3 中国与老挝卫生合作现状与展望
    3 国内外消除血吸虫病策略研究现状与展望
    4 研究目标与意义
    5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研究法
        3.2 系统分析法
        3.3 比较研究法
        3.4 STEEPLE分析法
        3.5 关键人物访谈法
    4 指导思路
        4.1 卫生政策与体系
        4.2 全球卫生
    5 技术路线
    6 数据处理和分析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中国与老挝STEEPLE比较分析
        1.1 社会人口环境
        1.2 技术环境
        1.3 经济环境
        1.4 环境和自然
        1.5 政治环境
        1.6 法律环境
        1.7 道德环境
        1.8 宏观环境对消除血吸虫病策略实施影响总结
    2 中国、老挝血吸虫病流行病学差异分析
        2.1 时间分布差异
        2.2 地区分布差异
        2.3 人群分布差异
    3 中国、老挝消除血吸虫病策略比较分析
        3.1 中老两国血吸虫病防治战略规划
        3.2 中老两国血吸虫病防治措施
        3.3 中老两国血吸虫病防治监测体系
        3.4 中老两国血吸虫病防治经费投入
第四部分 研究结论
    1 中国、老挝消除血吸虫病面临的挑战
        1.1 老挝消除血吸虫病面临的挑战
        1.2 中国消除血吸虫病面临的挑战
    2 推动老挝消除血吸虫病策略实施的建议
        2.1 优化政府战略和政策的执行环境
        2.2 完善卫生筹资体系,加大政府投资力度
        2.3 保障相应的人力和物质资源投入
        2.4 应用实用型新技术提升疾病防治水平和监测能力
        2.5 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升社区人群防病意识
    3 深化国际合作推动老挝消除血吸虫病进程
        3.1 深化与WHO等机构及其他国家的合作
        3.2 加强中老血吸虫病防治与研究机构间合作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文章
附件

(2)认知共同体与区域公共卫生治理 ——大湄公河次区域传染病跨境协作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国际公共卫生合作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研究问题
    第三节 理论框架与研究设计
第一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公共卫生合作的理论解释
    第一节 公共卫生、国际卫生与全球健康
    第二节 关于国际公共卫生治理的理论解释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认知共同体析论
    第一节 认知共同体理论
    第二节 跨国倡议网络与第二轨道外交
    第三节 认知共同体的形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认知共同体如何影响决策
    第一节 认知共同体发挥作用的外部条件
    第二节 认知共同体影响决策的方式
    第三节 认知共同体作为公共卫生治理的实践者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传染病防控认知共同体的形成
    第一节 区域传染病防控认知共同体
    第二节 中国传染病防控认知共同体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传染病防控认知共同体的实践
    第一节 联防联控机制的建立
    第二节 联防联控机制的发展(2006-2010 年)
    第三节 联防联控机制的升级(2011-2014 年)
    第四节 联防联控机制的成熟(2015-2019 年)
    本章小结
结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理论及现实意义
    第二节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认知共同体的实践
    第三节 疫情后时代跨境传染病防控的挑战与建议
致谢
附录一:专家访谈列表
附录二:参会调研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3)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相关理论探讨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 核心概念界定
第三章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及需求评估
    3.1 研究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构建研究
    4.1 研究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构建研究
    5.1 研究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全文总结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核心能力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附件四
附件五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4)城市社区健康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合肥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来源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复习法
        2.2.2 知情人访谈法
        2.2.3 专题小组讨论法
        2.2.4 实地调研法
        2.2.5 数理统计分析和TOPSIS评价法
    2.3 质量控制
    2.4 技术路线
3 研究结果
    3.1 理论基础
    3.2 社区健康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质性访谈结果
        3.2.1 社区健康资源类型
        3.2.2 社区层面健康资源开发利用访谈
        3.2.3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层面社区健康资源开发利用访谈
    3.3 社区健康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3.1 社区层面健康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3.3.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层面健康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3.3.3 社区居民健康资源利用及需求情况
4 讨论
    4.1 社区层面
        4.1.1 社区健康资源开发利用政策不完善
        4.1.2 支撑环境营造有待加强
        4.1.3 社区防治推动措施不充分
    4.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4.2.1 管理机制改革存在不足
        4.2.2 资源技术供给不充分
        4.2.3 专业团队缺乏
    4.3 社区居民层面
        4.3.1 社区健康资源利用不足
        4.3.2 社区健康资源需求存在差距
        4.3.3 社区健康资源利用的满意度待提高
5 对策与建议
    5.1 政府层面的对策探讨
        5.1.1 完善社区健康资源开发利用支持政策
        5.1.2 加强社区健康资源开发利用的人力资源保障
        5.1.3 加大对社区健康资源开发利用的财力和物力投入
        5.1.4 建立健康资源开发利用考核评价机制
    5.2 社区层面的对策探讨
        5.2.1 提高对社区健康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视
        5.2.2 发挥信息优势,完善工作协调机制
        5.2.3 创新活动形式,满足居民健康需求
    5.3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层面的对策探讨
        5.3.1 加强管理机制改革,提供制度保障
        5.3.2 建立专业队伍,提高资源开发利用质量
        5.3.3 创新工作方式,提高与居民的互动
6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城市社区健康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研究
    参考文献

(5)广东F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1 研究内容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核心概念和研究理论支撑
    2.1 核心概念
        2.1.1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1.2 应急能力
        2.1.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2 主要理论支撑
        2.2.1 风险控制理论
        2.2.2 危机管理理论
        2.2.3 协同治理理论
第三章 F市疾控中心应急能力现状透视
    3.1 F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现状调查
        3.1.1 调查对象
        3.1.2 调查方法
        3.1.3 调查结果
    3.2 疾控中心应急能力的建设历程
        3.2.1 第一代应急管理系统的建设
        3.2.2 第二代应急管理系统的建设
    3.3 F市疾控中心应急能力存在的短板
        3.3.1 应急预测预警水平低
        3.3.2 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
        3.3.3 横向部门联动性不强
        3.3.4 工作流程设计待优化
第四章 制约F市疾控中心应急能力提升的因素分析
    4.1 内在因素
        4.1.1 专业应急人力资源的稀缺性
        4.1.2 自身应急体系建设的完善性
        4.1.3 日常应急保障训练的有效性
        4.1.4 应急实验检测能力的可靠性
    4.2 外在因素
        4.2.1 横向应急部门之间的协同性
        4.2.2 涉卫应急法律制度的完整性
        4.2.3 健教宣传与媒体沟通顺畅性
第五章 国内外疾控机构应急能力建设的经验借鉴
    5.1 持续完善“一案三制”应急管理体系
        5.1.1 完善预警机制
        5.1.2 创新应急保障体制
        5.1.3 强化应急联动
        5.1.4 持续修订法律
    5.2 推动信息化管理与建设
        5.2.1 不断增强监测系统敏感性
        5.2.2 借助信息化手段开拓创新
        5.2.3 通过信息化平台促进联动管理
        5.2.4 利用大数据做好事前预警
    5.3 积极主动做好媒体应对和宣传教育
        5.3.1 主动应对媒体并有效引导舆论
        5.3.2 提升市民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5.3.3 迅速有力应对负面网络舆情
第六章 F市疾控中心应急能力提升的路径
    6.1 完善疫情监测体系,提升应急预测预警能力
        6.1.1 完善网络直报系统建设路径,拓展监测种类和覆盖面
        6.1.2 积极开展预警专业研究,提升专业人员疫情敏感性
    6.2 加强应急资源和知识储备,提升应急保障能力
        6.2.1 夯实应急物资储备,更新和完善应急工作设备
        6.2.2 强化应急知识培训,完善应急参与者知识结构
    6.3 建立完善的信息流转渠道,提升应急信息化整体水平
        6.3.1 运用新型大数据处理技术,增强信息实时处理能力
        6.3.2 开发信息化人力资源储备,做好信息化建设人才支撑
    6.4 加强横向部门间联系,提升决策和指挥协调能力
        6.4.1 加强同级横向机构合作,提高横向合作业务水平
        6.4.2 强化问责机制,以问责倒逼决策高效和指挥协调
    6.5 优化应急工作流程设计,提升应急运行管理水平
        6.5.1 规范应急工作流程,强化应急全过程处置评估
        6.5.2 建立平战转换模式,明晰机构与人员职责分工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签名的答辩决议书

(6)基于社会生态学理论的社区健康资源开发利用评价指标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来源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1.1 指标体系框架构建
        2.1.2 指标体系的构建
        2.1.3 问题的解决策略与建议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复习法
        2.2.2 知情人访谈法
        2.2.3 德尔菲法
        2.2.4 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2.2.5 层次分析法
    2.3 质量控制
    2.4 技术路线
3 研究结果
    3.1 理论基础
    3.2 指标框架构建
    3.3 质性访谈结果
        3.3.1 制定配套政策层面
        3.3.2 营造支持环境层面
        3.3.3 建设专业团队层面
        3.3.4 资源利用层面
        3.3.5 调动患者参与
    3.4 评价指标的专家咨询
        3.4.1 专家的基本情况
        3.4.2 专家的权威性
        3.4.3 第一轮专家咨询
        3.4.4 第二轮专家咨询
        3.4.5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4 讨论与建议
    4.1 指标的筛选
    4.2 社区健康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建议
    4.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4.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7)基于数字化协同办公管理的绩效量化评价指标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2 研究目的
3 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路线
    3.2 建立初评指标体系
    3.3 确定指标及其权重
    3.4 基于协同办公系统绩效量化评价在中国疾控中心的应用
    3.5 资料的整理分析方法与统计指标
    3.6 质量控制
4 研究结果
    4.1 初评指标体系
    4.2 专家基本情况描述性分析
    4.3 咨询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
    4.4 中国疾控中心机关各处室工作人员综合评价结果及等级划分
    4.5 检验划分等级灵敏性
5 讨论
    5.1 建立基于绩效量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5.2 德尔菲专家咨询调查结果的可靠性
    5.3 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及特点
    5.4 对应用结果进行分析
    5.5 本次研究的不足及建议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专家咨询调查表(第一轮)
    专家咨询调查表(第二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
个人简历
致谢

(8)我国疾控体系食品检验实验室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 本文的主要创新
第二章 我国疾控体系食品检验实验室现况
    2.1 我国疾控体系食品检验实验室概况及近年发展
    2.2 食品检验工作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3 国内疾控体系食品检验实验室资源现状
    2.4 我国疾控体系食品检验实验室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2.5 发达国家食品检验实验室的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
第三章 我国疾控体系食品检验实验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3.1 我国疾控体系食品检验实验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2 我国疾控系统食品检验实验室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案例研究—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检验实验室发展现况及对策分析
    4.1 实验室概况及组织结构
    4.2 实验室检验资源现况
    4.3 实验室管理机制
    4.4 对策与建议
第五章 疾控体系食品检验实验室发展模式的对策及建议
    5.1 科学定位实验室性质
    5.2 改革管理运行机制
    5.3 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
    5.4 继续提高检验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及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CONTENT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资料来源与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北京某区基层卫生人员培训需求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 调查对象
    2 调查方法
    3 调查内容
    4 数据处理方法
    5 质量控制
结果
    1 一般情况
    2 工作现状
    3 曾参加培训状况
    4 培训形式和组织方面的需求
    5 不同具体内容的培训需求
讨论
    1 培训对象的综合评价
    2 培训服务的综合评价
    3 制定培训计划应考虑因素
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2 建议
特色与局限
    1 特色
    2 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表)
卫生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需求分析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北京市某区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浅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湖区与老挝湄公河流域血吸虫病消除策略比较研究[D]. 单翔翔.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2]认知共同体与区域公共卫生治理 ——大湄公河次区域传染病跨境协作治理研究[D]. 杨嘉宜. 外交学院, 2021(11)
  • [3]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D]. 梁胜翔.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4]城市社区健康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合肥市为例[D]. 俞平风.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5]广东F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能力提升研究[D]. 张小婉.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6]基于社会生态学理论的社区健康资源开发利用评价指标筛选研究[D]. 张梦冉. 安徽医科大学, 2019(10)
  • [7]基于数字化协同办公管理的绩效量化评价指标构建与应用[D]. 田申.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8(10)
  • [8]我国疾控体系食品检验实验室发展对策研究[D]. 王文军. 山西医科大学, 2014(12)
  • [9]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及预测研究[D]. 景一鸣. 山东大学, 2013(05)
  • [10]北京某区基层卫生人员培训需求调查分析[D]. 王晓波.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3(02)

标签:;  ;  ;  ;  ;  

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资源开发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