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完整的水果里会有虫子?

为什么完整的水果里会有虫子?

一、完好的果实中为什么有小虫?(论文文献综述)

魏春雨[1](2021)在《黑果腺肋花楸酒酿造工艺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抗氧化活性最高的水果之一,黑果腺肋花楸中含有的大量的多酚类及黄酮类等活性物质,具有抗菌、抗炎等作用,可以用于平衡血糖、养护心脏,在癌症的预防和治疗、消化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也有较大的应用。为确定适合黑果花楸酒生产所用的专用酿酒酵母及生产工艺,首先确定果胶酶添加量,之后用13种常见酿酒酵母对酒醪进行发酵,确定了最优酿酒酵母,并对其发酵工艺进行优化,之后又对不同酵母发酵和不同陈酿时间的黑果花楸酒进行了香气成分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首先研究了添加果胶酶的量对黑果花楸出汁率和果汁的透光率的影响,由实验得出结论,0.06%的果胶酶能使出汁率和果汁透光率达到一个最高值,分别为67.68%和50.10%,对照组(未加果胶酶)分别为62.08%和30%。(2)在不同酿酒酵母对黑果花楸酒品质的影响的研究中,以总花青素、总原花青素、总酚、总氧自由基清除能力(ORAC)以及感官5个指标对不同酵母发酵的黑果花楸酒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使用酵母菌KD发酵的黑果花楸酒总花青素、总原花青素以及ORAC最高,分别为691.89 mg·L-1、10.17 mg·m L-1及58974.18μM,而酵母菌RW发酵的黑果花楸酒总酚含量最高,达4008.40 mg·L-1,酵母菌SY发酵的黑果花楸酒感官评价得分最高,为83.58,但仅比酵母菌KD发酵的黑果花楸酒高1分,因此选择酵母菌KD为最佳发酵酵母。(3)为确定最佳酵母添加量,以酒精度和绿原酸含量为优化指标,设置5个酵母添加量梯度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当酵母添加量为0.7 g·L-1时,黑果花楸酒酒精度达最高值,为11.6%vol,同时绿原酸含量最高,为28.50 mg·L-1。(4)通过对黑果花楸酒产酒精曲线、降糖曲线和总花青素、总酚含量以及抗氧化能力指标的检测分析,确定8 d为最合适的发酵时间,此时酒精度最高,为11.4%vol,残糖量也不再变化,总花青素含量和抗氧化能力在发酵过程中均持续下降,8 d时总花青素含量为775.00 mg·L-1,总还原力为310 mmol·L-1,·OH自由基清除能力为68.13%,总酚含量3730.78 mg·L-1。(5)通过气质联用(GC-MS)法在5种不同酵母发酵的黑果花楸酒中共检测到54种挥发性化合物,主要香气成分包括乙酸乙酯、乙酸异戊酯、异丁醇、异戊醇、苯甲醇和2,3-戊二酮。酵母菌BO213发酵的黑果花楸酒酯类物质含量相对较高;酵母菌D254发酵的黑果花楸酒醇类、芳香族类及萜烯类物质含量相对较高;酵母菌KD发酵的黑果花楸酒酮类物质含量相对较高酵母菌AC发酵的果酒醛类物质相对较高。对使用酵母菌KD发酵的黑果花楸酒进行陈酿并分析其挥发性香气物质,发现酮类、醛类、内酯类、酸类、呋喃类以及酚类化合物在陈酿过程中变化幅度较小,醇类化合物上升趋势较平稳;酯类化合物含量在整个陈酿过程中可以说是直线上升;芳香族类化合物在前15 d涨幅较大,之后呈现波动上升趋势。

暴钊辰[2](2020)在《鸡泽辣椒烟粉虱的危害特点及绿色防控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烟粉虱作为世界性害虫,危害范围广泛,严重影响辣椒、茄子和番茄等经济作物的生产。鸡泽辣椒作为河北省名优农产品是鸡泽地区的农业支柱产业。本文主要针对鸡泽辣椒生产中烟粉虱的危害特点进行调查,采用单独使用不同目数的防虫网、释放不同密度的丽蚜小蜂、释放不同密度的胡瓜钝绥螨和共同使用几种防控措施构成的绿色防控体系,研究其对烟粉虱的防控效果和对辣椒生产的影响,从而确定其实际应用价值。试验结果如下:(1)单独使用1种防控手段研究其对于烟粉虱的防控效果和对辣椒生产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使用60目防虫网时烟粉虱的通过率为7.1%;释放密度为2000头/667 m2的丽蚜小蜂后烟粉虱的成虫虫口减少率和若虫虫口减少率分别为80.1%和76.4%、产量为2550.73 kg·667m-2;释放密度为80头/株的胡瓜钝绥螨后烟粉虱的成虫虫口减少率和若虫虫口减少率分别为66.7%和70.1%、产量为2550.58kg·667m-2,且辣椒的生长、生理指标、品质均显着高于对照组,故使用几项防控技术构建烟粉虱的绿色防控体系。(2)使用绿色防控体系,研究其对于烟粉虱的防控效果和对辣椒生产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使用烟粉虱绿色防控体系后烟粉虱成虫虫口密度减少率和若虫虫口密度减少率分别达到93.1%和91.5%;与对照组及单独使用1种防控措施的试验组相比,辣椒株高、茎粗、冠幅、叶长和叶宽分别达到78.40 cm、22.87 mm、为82.18 cm、为17.45 cm、和8.60 cm;果实中Vc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达到88.10mg/100g和28.45 mg/100g;产量达到3111.22 kg·667m-2。综上,与单独使用1种措施防控烟粉虱相比,采用绿色防控体系可有效控制烟粉虱的虫口密度,促进辣椒的生长,增强辣椒的生理特性,提高辣椒的产量。绿色防控体系的建立是防治鸡泽辣椒烟粉虱的有效措施,为鸡泽辣椒绿色安全生产提供技术保障,也为其他蔬菜烟粉虱的综合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郭鹤[3](2020)在《蓝莓叶提取物复合保鲜剂的研制及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认为蓝莓,是一种酸甜适口、风味独特的小浆果,多成熟于高温多雨的夏季,果皮薄果汁丰富,室温条件下贮藏极易腐烂变质。蓝莓叶中的营养成分含量不逊于蓝莓果实,但废弃蓝莓叶常以焚烧的方式进行处理,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还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污染。目前,冷藏保鲜与化学保鲜相结合成为蓝莓等小浆果的最常用的贮藏方式。化学保鲜处理虽然可以延长蓝莓的货架期,同时也伴随着食品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安全无毒的天然生物源保鲜剂的研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实验以“蓝丰”蓝莓红叶和动物源天然保鲜剂羧甲基壳聚糖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抗氧化特性的研究,选择出抗氧化性较强的复合保鲜剂。将得到的复合保鲜剂应用于“布里吉塔”蓝莓进行贮藏实验,通过对不同浓度复合保鲜剂处理后蓝莓果实贮藏过程中理化特性和抗氧化特性的变化情况的测定,分析蓝莓叶提取物复合保鲜剂对蓝莓的保鲜效果,为蓝莓叶提取物复合保鲜剂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针对蓝莓叶提取物及羧甲基壳聚糖进行抗氧化特性的研究表明,含量为1.5%的羧甲基壳聚糖涂膜液的抗氧化性最强,相同质量浓度的蓝莓叶提取物与蓝莓叶提取物复合保鲜剂中,同1.5%羧甲基壳聚糖进行复配的蓝莓叶提取物复合保鲜剂的抗氧化性显着强于蓝莓叶提取物。经主成分分析可知,3.5 mg/m L蓝莓叶提取物+1.5%羧甲基壳聚糖和4.0 mg/m L蓝莓叶提取物+1.5%羧甲基壳聚糖两种涂膜液的综合抗氧化能力强。(2)不同涂膜处理均可以推迟蓝莓的腐烂变质,对其有显着的保鲜效果,经4.0mg/m L蓝莓叶提取物+1.5%羧甲基壳聚糖涂膜处理的蓝莓多数感观性状和理化成分保留较好,其失重率、腐烂指数、感观评定、果实硬度等10项理化指标均显着优于对照组。(3)不同涂膜处理后蓝莓的抗氧化成分和抗氧化能力差异显着,其中经4.0 mg/m L蓝莓叶提取物+1.5%羧甲基壳聚糖涂膜处理蓝莓的营养成分、抗氧化酶类及抗氧化能力等均显着优于对照组。(4)综合对蓝莓叶提取物复合保鲜剂抗氧化性及其对蓝莓鲜果的贮藏保鲜研究得出结论:4.0 mg/m L蓝莓叶提取物+1.5%羧甲基壳聚糖涂膜处理保鲜效果最佳。

康倩[4](2020)在《嫁接影响薄皮甜瓜果实成熟过程中乙烯生物合成及其信号转导途径相关基因表达特征分析》文中指出薄皮甜瓜(Cucumis melo var.makuwa Makino)是一种典型的呼吸跃变型果实,果实的成熟与乙烯密切相关。嫁接作为一种减轻和克服连作障碍的栽培技术被广泛应用,但嫁接也会降低果实品质,延迟果实成熟。本试验分别利用薄皮甜瓜‘银泉一号’和白籽南瓜‘圣砧一号’作为接穗和砧木,以花后28 d,31 d,33 d,35 d,37 d和40 d的自根和嫁接薄皮甜瓜果实为试材。首先,利用气相色谱和酶联免疫吸附(ELISA)技术测定了自根和嫁接薄皮甜瓜果实的乙烯释放量及乙烯合成相关酶的活性,确定了嫁接会延迟果实成熟。其次,利用实时荧光定量(qRT-PCR)技术测定了乙烯生物合成和信号转导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再利用液相色谱等技术对果实主要品质指标进行测定。最后,对转色期(花后25 d)经乙烯利处理的嫁接果实的上述指标进行测定,探究嫁接对薄皮甜瓜果实乙烯释放和品质的影响是否可通过外源乙烯恢复。旨在为进一步探究嫁接甜瓜果实成熟机理及品质调控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自根薄皮甜瓜果实的乙烯释放量在花后33 d达到峰值,而嫁接延迟了乙烯释放量的峰值至花后35 d。嫁接主要通过延迟CmACS1和CmACO1基因表达量的峰值来延迟ACS活性、ACC含量和ACO活性的峰值,从而延迟了乙烯释放量的峰值。2.在薄皮甜瓜果实成熟过程中,嫁接延迟了CmETR1和CmCTR1表达量的峰值,显着提高了CmETR1和CmERF1的表达量,显着降低了CmERF2的表达量。嫁接也显着降低了脐果肉不同糖含量,降低了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了果实硬度。这说明嫁接影响了薄皮甜瓜果实乙烯信号转导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不同程度地降低了果实品质。3.乙烯利处理仅提高了花后28 d和31 d嫁接果实的乙烯释放量,并未达到显着水平,也没有使CmACO1基因表达量、ACS活性、ACC含量、ACO活性和乙烯释放量峰值提前。乙烯利处理使嫁接果实成熟过程中CmACS1、CmACS2、CmACO1、CmRIN3和CmRIN15的表达量显着升高。这说明乙烯利处理虽未使嫁接薄皮甜瓜果实乙烯释放量峰值提前,但能使乙烯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表达量显着上调。4.乙烯利处理使嫁接果实CmETR1、CmERS1、CmCTR1、CmEIL1和CmEIN3基因表达量峰值提前,显着降低了CmETR2基因表达量,显着提高了CmEIN3基因表达量,加快了果实软化和可溶性固形物形成,显着降低了中果肉不同糖含量。可见,乙烯利处理虽会影响嫁接果实乙烯生物合成和信号转导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但并没有使乙烯释放高峰提前,也没有改善嫁接果实品质。因此,本试验表明嫁接延迟薄皮甜瓜果实成熟并降低果实品质的现象不能通过外源乙烯来恢复。

张路路[5](2020)在《软枣猕猴桃内生真菌与腐败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软枣猕猴桃(Actinidia arguta(Sieb.et Zucc.)Planch.ex Miq.)作为我国东北地区野生品种之一,其营养价值高,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及矿物质,Vc含量极高,但由于果实皮薄多汁,在常温下极易软化腐烂变质。对于软枣猕猴桃腐败菌变化特征目前还没有全面的报道。为探讨引起内生真菌变化的主要理化因子,研究软枣猕猴桃果实的腐败机制,本实验采用传统分离培养法和高通量测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软枣猕猴桃贮藏期间腐败菌群的变化特征,主要获得以下结果:1.通过测量不同采摘时间软枣猕猴桃感官指标和生理生化指标,结果显示在9月2日达到形态成熟期;高通量测序结果得出果实优势真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优势菌属为亚球壳属(Diaporthe),通过α指数分析得出随着采摘期时间延长果实内部真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变高;果实理化指标与α多样性指数相关性分析显示:果实中水含量与Chao1、ACE指数呈负相关;还原糖含量与Chao1、ACE、Shannon、Simpson呈正相关,且具有一定的显着性。果实指标与优势真菌相关性分析显示:绝对优势真菌属亚球壳属与水含量、硬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20(P<0.05)、-0.823(P<0.05),与TSS、还原糖含量叶绿素含量呈正相关,具有一定显着性;枝孢菌(Cladosposporium)与可滴定酸含量呈负相关,具有极显着性。2.采用传统培养法分离腐烂果实中的致腐微生物,共分离出真菌6株,细菌6株,真菌经分子生物学鉴定SP-1为芸薹链格孢菌(Alternaria brassicae),SP-2为轮纹镰孢菌菌(Fusarium concentricum),SP-4为互隔交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SP-6为细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SR-1为锐顶镰孢菌(Fusarium acuminatum),SR-2为拟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细菌形态学鉴定都为革兰氏阳性菌,SP-1为阿氏芽孢杆菌(Bacillus aryabhattai);SP-2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SP-3为粪产碱杆菌(Alcaligenes faecalis);SP-4短小杆菌(Curtobacterium oceanosedimentum);SR-1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SR-2为解淀粉芽孢杆(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回接实验结果6株真菌都具有致腐作用,细菌只有SP-4对果实品质有影响。3.高通量测序对不同贮藏时间果皮与果肉腐败真菌群落变化研究显示,20个样本共获得878967条优质真菌序列,果皮含有的腐败真菌丰度高于果肉,果实底部腐败真菌含量高于尖端。门水平优势腐败真菌为子囊菌门,占总序列的91.3%;属水平上优势腐败真菌包括间座壳属(Diaporthe)和茎点霉属(Phamopsis),分别占总量39.9%和24.4%,随着贮藏时间延长间座壳属含量下降;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n)和马拉色菌属(Malassezia)在果皮底部含量极为丰富。

余敏[6](2020)在《猕猴桃花青苷着色 ——MYB调节基因的鉴定及其功能解析》文中提出猕猴桃属于猕猴桃科,猕猴桃属,素有“水果之王”、“保健奇果”的美誉。我国猕猴桃自然种质资源丰富,近年来产业发展迅速。果实色泽是猕猴桃重要的品质性状,是评价其商品价值的重要指标。红肉猕猴桃品种的果肉呈现鲜红色或者紫红色是由于花青苷的积累。红肉猕猴桃色泽艳丽、营养价值高,因此备受消费者青睐。花青苷是一种类黄酮物质,前人报道花青苷在果实中的积累既由遗传因素决定,但也受环境因子的影响。本课题围绕红肉猕猴桃的花青苷积累,首先探究了红肉猕猴桃类黄酮代谢谱,解析了光照和温度环境因子对猕猴桃果实着色的影响,最后研究了AcMYB10在在猕猴桃果实花青苷积累中的转录调控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果肉颜色猕猴桃类黄酮代谢谱比较分析通过广泛靶向代谢组学分析,从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红肉品种‘红阳’,中华猕猴桃黄肉品种‘金桃’,软枣猕猴桃(Actinidia arguta)紫红品种‘小紫晶’和软枣猕猴桃绿肉品种‘魁绿’中共鉴定到125种类黄酮物质。其中花青素类9个,儿茶素类12个,黄烷酮类17个,黄酮类48个(含14个黄酮-C-糖苷),黄酮醇类29个,异黄酮类6个,原花青素类4个。含量差异分析显示39个代谢物在‘红阳’和‘金桃’中含量差异显着,其中38个代谢物在‘红阳’中含量较高,39个代谢物在‘小紫晶’和‘魁绿’中含量差异显着,31个代谢物在‘小紫晶’中含量较高。2.不同果肉颜色猕猴桃的转录组分析基于转录组数据的差异表达分析表明,花青素合成途径的结构基因(AcF3H,AcF3’H AcDFR和AcUFGT)和转录因子(AcMYB10和AcbHLH5/42)可能参与了红肉中华猕猴桃果实中花青苷的积累。而AaF33H、AaF3GT和AaMYB110与全红软枣猕猴桃花青苷积累密切相关。3.猕猴桃R2R3型MYB家族成员分析在猕猴桃‘Red 5’基因组中共鉴定出155个R2R3型MYB转录因子(AccR2R3-MYB);它们的染色体分布并不均匀,23号染色体上分布最多为13个,19号染色体上分布为0个。基于R2R3MYB结保守结构域构建了猕猴桃与拟南芥R2R3-MYB系统发育树,通过同源分析发现了 36个可能与花青苷生物合成相关的AccR2R3-MYB基因,在它们的基因启动子序列中发现了多个响应光照,温度和激素的顺式作用元件。结合AccR2R3-MYB表达模式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本研究发现,Acc00493在红肉猕猴桃果实内果皮中表达量最高,与拟南芥花青苷调控关键基因AtPAP1有较近的系统发育关系,表明它可能与猕猴桃果肉花青苷积累密切相关。4.环境因子对猕猴桃花青苷积累的调控外源激素处理猕猴桃愈伤组织实验表明,ABA和MeJA对猕猴桃花青苷的积累影响不明显,对Acc00493表达水平呈负调控;光照和温度对愈伤组织花青苷的积累有显着影响,强光和低温能明显促进花青苷的积累和Acc00493的表达。果实光温处理实验表明,高温不利于中华猕猴桃果实中花青苷的积累,而套袋却能提高花青苷含量;套袋的软枣猕猴桃曝光后能快速着色。5.AcMYB10(Acc00493)基因的功能鉴定及调控机理研究果实成熟过程中,AcMYB10的表达与花青苷积累过程呈正相关。AcMYB10定位于细胞核,具有转录激活活性。超表达提高了转基因猕猴桃幼叶中花青苷的积累;而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AcMYB10后,果实花青苷的积累出现延迟,成熟果实花青苷含量较低。酵母双杂交实验,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和双荧光素酶互补成像实验证明了 AcMYB10与AcbHLH42蛋白互作。烟草叶片和软枣猕猴桃的瞬时表达实验表明,AcMYB10与AcbHLH42互作后通过上调AcLDOX和AcF3GT的表达来促进花青苷的生物合成。

杨亚丽[7](2020)在《采前生理调节剂结合采后低温静电场对灵武长枣保鲜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灵武长枣(Zizphus jujuba Mill cv.LingWuchangzao),又称“马牙枣”,鼠李科枣属,灵武长枣1998年被宁夏回族自治区列为当地重点推广的农产品之一,为宁夏特色优势鲜食果品,因富含维生素C,营养价值高,被誉为“活维生素丸”之王,深受人们的喜爱,是很好的滋补佳品。但灵武长枣属于典型的呼吸跃变型果实,采后易邹缩,损失率高,品质下降快,鲜食期短。在灵武长枣的栽培模式、保鲜技术和加工方面均有文献报道。但是,利用采前生理调节结合采后低温低压静电场保鲜的研究未见报道。本论文主要对日光温室,大拱棚和大田三种种栽培方式下,采用生理调节剂对枣树进行采前干预处理,测定分析枣果采前采后的营养生殖生长指标、理化指标及酶活性的变化,研究三种栽培模式与采前喷施生理调节剂爱增美+斯特考普对枣果营养生长和贮藏品质的影响;结合采后低温静电场的保鲜技术,对采收后灵武长枣果实进行贮藏保鲜,分析采前干预结合采后处理对对枣果保鲜效果的影响,对灵武长枣新型保鲜技术研究和商业价值提高,延长贮藏保鲜期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理调节剂对日光温室枣树营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选择生理调节剂爱增美与斯特考普配合施用,研究不同浓度的生理调节剂对枣树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和枣品质的影响,筛选出最佳生理调节剂组合为:爱增美3000+斯特考普6000倍处理。结果表明,爱增美1500倍+斯特考普3000倍处理下枣吊抽生长度比CK组多0.13 cm,最终平均着果数比CK组多0.5倍,爱增美3000倍+斯特考普6000倍处理果实贮后的好果率较对照组高64%。因此,确定爱增美3000倍+斯特考普6000倍处理为最适采前处理灵武长枣静态贮藏的浓度。2、不同场强对优选生理调节剂处理的大拱棚枣果实贮藏保鲜品质的影响。研究采前干预(优选的生理调节剂)结合采后低温(0±0.5)℃不同场强(0mv、50mv、100mv、150mv)对枣果营养生长和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前处理喷施优选生理调节剂可以促进枣树新稍和枣吊抽的生长,提高座果率和增大果形指数;在低温条件下,采前处理结合不同场强处理均可以有效提高枣果实的贮藏品质和延长贮藏期,其中与0mv、50mv和100 mv相比,150mv场强处理组的贮藏保鲜效果最优,可以显着延迟枣果实中的可溶性固形物(TSS)的消解,总酸(TA)及维生素C(VC)的消耗,延迟枣果实硬度的下降,并延长枣果实的保鲜贮藏时间。3、低温低压静电场处理对优选生理调节剂处理的大田栽培枣果实贮藏品质和酶活性的影响。通过叶面喷施优选生理调节剂后,对大田栽培种植模式下的灵武长枣果实贮藏保鲜效果进行研究。分析了采前处理结合采后低温0℃低压静电场(200~300mv)对灵武长枣贮藏品质和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前优选生理调节剂结合采后低温LVEF可以有效抑制果实硬度和维生素C(VC)的降低、总酸(TA)的消解和总糖的消耗,提高贮藏过程中果实的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和纤维素酶(CX)的活性,降低果实丙二醛(MdA)含量及氧化伤害。枣果实的贮藏期延长至75~80 d,表明采前优选生理调节剂干预处理结合采后低温低压静电场处理可以有效延长枣果实的贮藏期,提高枣果实的贮藏品质。综上所述,生理调节剂爱增美3000倍+斯特考普6000倍、2/3成熟度;LEVF200 mv处理能促进灵武长枣树的营养生长,延长贮藏期,其中以大田栽培的枣果实贮藏时间最长,可达到75~80 d,可在生产中推广使用。

张强[8](2020)在《钙与1-MCP调控甜瓜后熟软化机理及近冰温贮藏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甜瓜(Cucumis melo L.)由于营养丰富、口感和风味具佳,因而深受消费者青睐。新疆是我国甜瓜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地区。然而,甜瓜果实釆后容易发生后熟衰老、品质劣变以及腐烂变质等,严重限制了甜瓜的贮藏期和货架寿命。冷藏是有效的贮藏保鲜方法,但低温胁迫易导致甜瓜果实发生冷害,进而诱发病原微生物侵染和果实腐烂。因此,研究延缓甜瓜果实采后成熟衰老的调控技术,改善贮藏品质、防止冷害、延长贮藏期与货架期,是长期以来甜瓜产业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本文根据甜瓜贮藏保鲜生产实践中面临的困难与存在的问题,以‘西州蜜17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钙与1-甲基环丙烯(1-MCP)延缓甜瓜果实采后衰老劣变的生理机制,同时,针对低温贮藏过程中果实的冷害生理,探索增强甜瓜果实耐受低温的方法,并引入近冰温贮藏技术。通过分析对比不同贮藏方法对甜瓜果实品质与货架寿命的影响,初步建立了一套涉及采收、贮藏前处理、贮藏及货架期的易操作、实用性强的的甜瓜贮藏保鲜方法,为运用钙与1-MCP调控甜瓜果实采后生理与近冰温冷藏相结合的甜瓜贮藏保鲜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aCl2与1-MCP处理甜瓜果实,对果实呼吸代谢、乙烯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用2%的CaCl2与1μL·L-1的1-MCP处理甜瓜果实较为适宜。钙与1-MCP处理均能够降低甜瓜果实的呼吸速率与乙烯释放量,果实的呼吸与乙烯释放跃变均有所推迟,并有效延缓了果实硬度的下降,同时,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的变化幅度也较小,可滴定酸与Vc的含量也保持较好。此外,CaCl2与1-MCP联用对甜瓜果实的贮藏保鲜效果优于CaCl2与1-MCP单独使用的情况。2、甜瓜果实后熟软化过程中,ACC与可溶性果胶含量有所增加,ACS、ACO、PG、PME、β-gal活性均显着升高,Ca2+-ATPase活性与CaM含量与果实软化密切相关,并随乙烯释放的增加而降低。钙处理能够使果实Ca2+-ATPase活性与CaM含量升高,并使PG、PME、β-gal活性显着降低。1-MCP处理,果实的ACS、ACO活性显着降低,并且Ca2+-ATPase活性与CaM含量的下降以及PG、PME与β-gal活性的增加均有所延缓。由此可知,钙处理通过调节细胞能量代谢与钙信号转导,并抑制PG、PME、β-gal活性来降低果实细胞壁物质代谢,而1-MCP则作用于乙烯合成途径,降低乙烯的生成来延缓果实的后熟软化生理。3、甜瓜果实后熟软化阶段,Cm-ACS1、Cm-ACO1、Cm-PG、Cm-PME、Cm-β-gal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Cm-CaM表达则下降。钙处理果实能够诱导Cm-CaM表达上调,Cm-ACS1、Cm-ACO1、Cm-PG、Cm-PME、Cm-β-gal的表达则受到抑制,1-MCP处理能够显着抑制Cm-ACS1、Cm-ACO1表达,延缓Cm-CaM表达的下调,Cm-PG、Cm-PME、Cm-β-gal的表达量也有所降低。这表明,Cm-ACS1、Cm-ACO1高表达能促进Cm-PG、Cm-PME、Cm-β-gal表达,加速果实的后熟软化,Cm-CaM高表达则对乙烯代谢与细胞壁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有抑制作用,进而延缓果实的后熟软化。CaCl2与1-MCP联用处理甜瓜果实,使两种作用机制形成互补,进一步增强了对果实后熟软化生理的抑制作用。4、甜瓜果实的成熟度对其耐低温性能有较大影响。研究发现,甜瓜的耐低温性能随果实成熟度的增加而提高。果实发生冷害后,易感染病原微生物并引发腐烂。甜瓜果实的果皮部分的冰点为-2℃,果肉部分为-4.5℃,果皮部分耐低温性能较果肉差。对甜瓜表皮进行干化脱水处理,果皮的冰点可降低至-3~-3.5℃,耐受低温性能显着增强。因此,可选择-1~-2℃为甜瓜的近冰温贮藏温度。研究表明,果皮经过干化处理后,果实可长时间耐受-1.5℃的低温。5、对比了甜瓜果实在3℃与近冰温(-1.5℃)下贮藏过程中果实的冷害生理、果实病害腐烂的情况,结果显示,与3℃下贮藏的甜瓜相比,果实在近冰温下贮藏,果实中SOD、POD、CAT及APX活性较高,而O2-·生成速率与H2O2含量则较低。钙与1-MCP处理能够延缓和减少果实冷害与病害的发生,在3℃下,对照组与处理组果实分别在第35 d与42 d时,果皮出现冷害病斑,第56 d时腐烂率分别达到73%和58%。而果实在近冰温下贮藏60d,仍未发生冷害与腐烂现象。6、研究分析了甜瓜果实在3℃与近冰温下的贮藏期与货架期间,果实的贮藏品质与后熟软化生理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近冰温下贮藏,果实的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Vc含量等品质指标均优于在3℃下贮藏的果实。在3℃贮藏期间,对照组与处理组果实的后熟软化生理已发生,钙与1-MCP处理对果实的后熟软化的抑制作用主要集中在贮藏期。近冰温贮藏期间,对照组和处理组果实的后熟软化生理代谢均处于极低的水平,进入货架期后,两者的后熟软化与品质变化与各自在常温贮藏下的情况类似,且差异显着,这表明,在近冰温贮藏过程中,低温在贮藏期间对抑制果实的后熟软化生理方面起主要作用,而贮藏前的CaCl2与1-MCP处理则主要在货架期发挥延缓果实后熟软化的作用。7、甜瓜果实在3℃下贮藏后,在货架期常发生迅速的软化,对果实的细胞切片观察发现,在货架期软化的果实细胞中出现了许多线状的断裂痕迹。而近冰温贮藏后与常温下自然后熟软化的果实则没有此现象。对比果实中半纤维素、纤维素含量以及XET与Cx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果实迅速软化的同时,半纤维素含量快速减少,同时XET活性显着升高,而纤维素含量与Cx活性的变化与果实软化的相关性则较小。同时,发现在3℃下贮藏后的果实,β-gal酶活性显着提高,这可能加剧了细胞壁半纤维素的水解。此外,由于在3℃贮藏的果实中O2-·、H2O2、MDA含量以及细胞膜透性均较高,这也加速了果实在货架期的后熟与衰老,进而导致果实软化速度加快。

于菁竹[9](2020)在《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与审美转型》文中研究说明苗族是诞生于中国大地上的古老民族,苗族先民是中华早期文明的重要建构者,在长途迁徙、地理隔绝的分散发展中,形成了肇始悠远、同源殊貌的支系文化,也育成了枝脉宏繁、造诣精湛的染织服饰体系。丹寨、榕江苗族蜡染在集体创作、综合功能、稳定传承的传统村落生态中,沉淀着中国造型艺术滥觞时期的吉光片羽,也凝缩着苗族人民的历史记忆、世界认知、情感希冀,其传统纹样符号既是管窥苗族精神世界的窗口,也是蠡测中国早期文化的活态样本。同时,两地蜡染艺术以蓝白画缋的灵活性、物质工艺的可塑性、文化反馈的快捷性,不仅成为苗族人生活情境、艺术思维、审美心理变迁的显像板;在民族村落旅游化、文化遗产资源化、东方文化自信心提升的时代场景下,也成为各界话语、观念纠缠发酵的折射镜。而就其艺术本体而言,丹寨、榕江苗族蜡染拥有丰富的纹样、独特的风格与强烈的感染力,在艺术品收藏、商品化转型、产业化开发方面是黔东南乃至贵州蜡染界的典型,就其艺术、审美特征进行深描对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研究的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风格类型归纳为前提、以图像学分析为主线,结合田野、文献资料,借助美术学、人类学、考古学的理论及成果,对两地苗族蜡染风格形成的历史文化契机与创作思维进行推溯;在此基础上使用美学、审美人类学方法,对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传统风格进行审美分析。以现存蜡染资料中不同风格出现的时间顺序为线索,将两地苗族蜡染的风格嬗变置于原始符号、巫术艺术、古典艺术、现代设计的演化场域中,展现出蜡染纹样从记事性、象征性、装饰性到再现性、表现性、叙事性的发展进程,也展示出其创作方法从集体传承到个体创新、审美意识从朦胧混一到清晰独立、造物理念从权宜谋生到追求品质、民族特征表达从模糊懵懂到积极强化的发展轨迹。首先,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抽象几何纹样共同拥有单元拼合、相似互渗的造型方式,以及记事符号与装饰艺术、表意功能与审美功能混沌合一的特征,体现出人类艺术幼年时期的创作思维。二者拥有的一系列固定符号、纹样,如榕江蜡染中的太阳纹、卍字纹、正交布局、四鸟朝日,以及丹寨蜡染中的“窝妥纹”、“归宗纹样”,都与中国新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的太阳崇拜符号、时空概念、历法图式具有造型上的连续性。而在苗族文化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这些图式的原意逐渐被替换成与苗族祖先情感、迁徙记忆、宗教信仰、现世民俗相关的内容,古人在观察自然中形成的记录时空规律、生存智慧的几何图式也沉淀为装饰纹样的基本构图规律和风格定式,使由太阳形象带来的光华烨烨的线条成为榕江蜡染的基本装饰,而精密严谨的螺旋纹也是丹寨蜡染中的永恒主题。就两地蜡染的具象部分来看,榕江蜡染以古拙的动物纹见长,其中摆贝型苗族的蜡染纹样中保存着大量我国先秦时期动物纹的造型方式,不仅龙、鸟纹的造型与商周时期的青铜纹饰惊人地吻合,蛙虫纹的造型思维也与古黾字的概念高度相似。作为中国初民艺术大传统的遗存或后裔,这种时空遥远的风格给人以荒远、古怪、陌生的审美印象。同时,苗族原始巫术思维中敬畏合一的心理,使之对神圣动物抱有崇高和恐惧一体两面的情感,使动物纹的塑造呈现狰狞、诡谲的“原始丑”特征,流露出狞厉的丑美。此外,作为鼓藏节祭祖仪仗的蜡染幡旗是摆贝型苗族蜡染中最为精彩的类型,而祭祀仪式神圣、雄壮、肃穆的氛围也造就了摆贝型蜡染独特的审美场域和文化价值。然而,厚重的文化背景、狞厉的视觉体验也使摆贝型蜡染的审美特征趋于深邃、艰奥,与现代人的日常审美习惯相去甚远,以至于难以在现代的苗族村落生活中继续存续,在民间创作喜好日趋纤柔、世俗化的当下,摆贝型蜡染的传统风格正面临消散的危险。与正在淡出民间的摆贝型传统风格相比,丹寨蜡染中丰富的花鸟纹饰是生命力旺盛的后起之秀,其出现得益于白领苗对汉族古典花鸟艺术以及近现代染织品纹样的学习与本土化改造,呈现出鲜明的早、中、后三期阶段性风格。丹寨蜡染中最古老的鸟纹和植物纹带有与榕江蜡染相似的原始风格,清代黔东南生苗区开辟之后,以汉族服饰及蓝印花布为载体的汉族花鸟纹样传入苗疆,使白领苗习得了花鸟纹样并作为日用传统;而至近现代染织设计中的花草纹样被白领苗接受之时,丹寨花鸟蜡染已基本完成了从图案性到绘画性转型。与此相伴,白领苗的审美思维跳出了巫术性、功能性的局限,而转向对日常生活、优美事物的欣赏;丹寨蜡染的艺术语言中也出现了写实性的再现方式、模仿软笔绘画的自律线条,以及景、境的物象组织意识。这种效仿专业艺术、跟随流行趋势、接近大众审美的风格在当前拥有巨大的民间创作热情,也奠定了丹寨蜡染在产业化转型过程中较高的艺术起点。改革开放以来,丹寨、榕江的苗族蜡染走上了商品化、产业化的道路,两地蜡染纹样的先天禀赋及两县产业环境的后天资源也使两地蜡染风格的发展、存续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丹寨蜡染产业起步早、影响大,借助邻近行政中心的地理优势,吸引了高水平的外来资本、设计人才及合作机会,颇具规模的地区产业集群不仅使丹寨本土的传统蜡染纹样良好地传承、衍生,也使丹寨成为各地蜡染风格的熔炉,并大量吸纳了榕江蜡染风格为己用。而榕江县的本地蜡染产业薄弱,因此对传统蜡染风格进行了简易化、情景化的改造,并随着蜡娘外出打工、产品异地销售形成了在黔东南地区广泛传播并被大量模仿的“普世风格”。在黔东南区域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丹寨、榕江的苗族蜡染形成了水乳交融的连理整体,共同以苗族文化、传统工艺的身份面对着外部世界的价值赋义。当前,蜡染产品涵盖了艺术品、服装、软装、文创产品等多种形态,民族旅游和休闲体验则形成了苗族蜡染文化叙事的两条基本脉络:一方面,在民族旅游的凝视下,苗族传统文化中乡村性、原始性、异质性的部分被提炼成一系列特定的视觉符号,如盛装人物、民俗场景、铜鼓、牛角、蝴蝶妈妈、锦鸡舞之类,成为丹寨、榕江蜡染绘画的新题材,也催生了蜡染创作中叙事化、奇观化、浪漫化的手法。另一方面,作为拥有丰富内在结构的物质文化门类,丹寨、榕江的蜡染艺术不再仅仅作为苗族文化的子集,而是以独立的姿态,在后现代生活美学、自然美学以及东方休闲美学、造物伦理、社会效应的视角下,令物质材料、工艺流程、生活方式、创作主体等每一个侧面都获得审美意义,使蜡染艺术的审美范围从对纹样的欣赏扩展到了对整个文化生态的理解与崇尚。

候婧[10](2020)在《中国特有植物翅果油树种子休眠与萌发生态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翅果油树(Elaeagnus mollis)是仅分布在我国黄土高原东南部的一种濒危物种,种子萌发率低,可能限制种群的自然更新。本研究以翅果油树种子为研究材料,采用室内培养和野外观测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1)种子不同发育期形态和萌发特征;(2)种子休眠及其打破方法;(3)加速老化对种子中脂肪酸变化和种子活力的影响。上述问题的解决将揭示限制翅果油树种群更新的机制。具体结果如下:1、翅果油树花后15 d只有花冠筒,30 d出现种皮,45 d出现液泡状胚,花后60 d胚结构形成,具有萌发能力;果实和种子的长短轴、重量以及种子外部结构厚度大多随发育时间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花后45-75 d之间达最大值;果实含水量随发育时间呈现减小的趋势,减小速率先慢后快;干重和鲜重在花后90 d前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鲜重在花后60 d达最大值(1.08 g/粒),干重在花后105 d达最大值(0.80 g/粒);花后90 d种子萌发较快且萌发率最高(17.30%)。结果表明,果实(种子)发育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5-45 d),主要是胚外部保护性结构形成,但此时期无胚干物质积累;第二阶段(45-75 d)胚干物质快速积累,此阶段胚的基本结构形成,并可以萌发,保护性结构开始脱水;第三阶段(75-105 d)胚营养物质快速积累,保护性结构大量脱水而硬化,并且种子外部结构的硬化可能限制种子萌发。2、翅果油树果实和种子较大,胚被坚硬且可透水的种皮和由花冠筒木质化形成的附属物包围,一半以上的种子不完整;完整的种子不萌发,刮擦种皮的种子萌发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在5/15℃、连续黑暗条件下萌发率最高;GA3和冷层积(5℃)对打破休眠作用很弱,但变温层积和野外埋藏均能显着打破休眠,表明种子具有深度生理休眠;中度干旱(-0.6 Mpa)和Na Cl(0.34 M)对种子萌发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超过-0.4 MPa渗透势和0.225 M Na Cl对腐烂有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种子不健康率高,且存在深度休眠,可能是限制种子萌发的主要原因。3、高温高湿加速翅果油树种子老化,活力在12 d时已全部丧失,丧失速率呈反“S”型;亚油酸(80.98%)、油酸(11.40%)和棕榈酸(5.47%)是翅果油树种子中的主要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与种子活力之间呈高度正相关;20C脂肪酸和顺式脂肪酸对种子活力有显着影响。翅果油树种子活力极易丧失可能导致该物种很难形成永久种子库。总之,翅果油树种子不健康率高、存在深度生理休眠、种皮坚硬和萌发生境丧失是限制种子萌发的主要原因,而较大的果实和活力易丧失致使该物种不能形成种子库,从而限制种群的持续补充。维持种群更新的有效途径是一方面通过萌发能力最高时期采种、刮擦种皮或优化储藏条件提高萌发,再进行移苗实现种群补充,另一方面建立野外人工种子库促进种群自然更新。

二、完好的果实中为什么有小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完好的果实中为什么有小虫?(论文提纲范文)

(1)黑果腺肋花楸酒酿造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黑果腺肋花楸概述
        1.1.1 黑果腺肋花楸基本特性
        1.1.2 黑果花楸种植情况及分布
        1.1.3 黑果花楸的营养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果酒酿造
        1.3.1 果酒起源
        1.3.2 果酒在国内外的发展
        1.3.3 果酒的分类
        1.3.4 果酒的营养价值及保健作用
        1.3.5 黑果花楸酒在国内的发展
    1.4 果酒香气成分分析
    1.5 本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1.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黑果花楸酒酿造工艺及操作要点
        2.2.2 黑果花楸出汁率及果汁透光率测定
        2.2.3 黑果花楸果提取液的制备
        2.2.4 总花青素检测方法
        2.2.5 总原花青素含量检测
        2.2.6 总酚
        2.2.7 绿原酸含量检测
        2.2.8 果胶酶添加量对黑果花楸出汁率及果汁透光率的影响
        2.2.9 黑果花楸酒产糖产酒精曲线测定
        2.2.10 抗氧化能力检测
        2.2.11 黑果花楸酒感官评价
        2.2.12 香气成分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黑果花楸基本理化指标
    3.2 果胶酶添加量对出汁率及果汁透光率的影响
    3.3 不同酵母对黑果花楸酒成分的影响
        3.3.1 酵母对黑果花楸酒总花青素含量的影响
        3.3.2 酵母对黑果花楸酒总原花青素含量的影响
        3.3.3 酵母对黑果花楸酒总酚含量的影响
        3.3.4 酵母对黑果花楸酒总氧自由基清除能力(ORAC)的影响
        3.3.5 感官评价
    3.4 酵母添加量对黑果花楸酒成分的影响
        3.4.1 酵母添加量对黑果花楸酒酒精度的影响
        3.4.2 酵母添加量对黑果花楸酒绿原酸含量的影响
    3.5 发酵时间对黑果花楸酒成分的影响
        3.5.1 优选酵母酒精曲线、降糖曲线
        3.5.2 发酵时间对黑果花楸酒总花青素含量的影响
        3.5.3 发酵时间对黑果花楸酒总酚含量的影响
        3.5.4 发酵时间对黑果花楸酒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6 香气分析
        3.6.1 不同酵母发酵对黑果花楸酒香气成分的影响
        3.6.2 陈酿过程中的香气分析
    3.7 黑果花楸酒基本成分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鸡泽辣椒烟粉虱的危害特点及绿色防控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烟粉虱危害现状与防控手段综述
        1.1.1 烟粉虱危害现状
        1.1.2 烟粉虱现有防控手段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法
        1.3.2 对比分析法
        1.3.3 综合分析法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方法与材料
    2.1 田间试验
        2.1.1 试验地点
        2.1.2 气候条件
        2.1.3 土壤条件
    2.2 试验材料
        2.2.1 供试辣椒
        2.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与设计
        2.3.1 烟粉虱虫口密度统计与调查
        2.3.2 辣椒植株生长指标测定
        2.3.3 辣椒植株生理指标测定
        2.3.4 辣椒果实品质指标测定
        2.3.5 辣椒产量指标测定
    2.4 数据处理
第3章 不同绿色防控技术对烟粉虱的影响
    3.1 鸡泽地区设施辣椒烟粉虱种群动态
        3.1.1 设施辣椒烟粉虱种群动态
        3.1.2 辣椒植株不同部位烟粉虱种群动态
    3.2 鸡泽辣椒烟粉虱的危害特点
        3.2.1 不同虫口密度对辣椒生长指标的影响
        3.2.2 不同虫口密度对辣椒生理指标的影响
        3.2.3 不同虫口密度对辣椒果实品质的影响
        3.2.4 不同虫口密度对辣椒产量的影响
    3.3 不同目数防虫网对烟粉虱的防治效果
        3.3.1 防虫网目数的选择
        3.3.2 60目防虫网后烟粉虱的种群动态
    3.4 天敌丽蚜小蜂对烟粉虱的防治效果
        3.4.1 不同密度丽蚜小蜂释放后对烟粉虱种群动态的影响
        3.4.2 不同密度丽蚜小蜂释放后对烟粉虱虫口密度减少率的影响
        3.4.3 不同密度丽蚜小蜂释放后对辣椒植株生长指标的影响
        3.4.4 不同密度丽蚜小蜂释放后对辣椒生理指标的影响
        3.4.5 不同密度丽蚜小蜂释放后对辣椒果实品质的影响
        3.4.6 不同密度丽蚜小蜂释放后对辣椒产量的影响
    3.5 天敌胡瓜钝绥螨对烟粉虱的防治效果
        3.5.1 不同密度胡瓜钝绥螨释放后对烟粉虱种群动态的影响
        3.5.2 不同密度胡瓜钝绥螨释放后对烟粉虱虫口密度减少率的影响
        3.5.3 不同密度胡瓜钝绥螨释放后对辣椒植株生长指标的影响
        3.5.4 不同密度胡瓜钝绥螨释放后对辣椒生理指标的影响
        3.5.5 不同密度胡瓜钝绥螨释放后对辣椒果实品质的影响
        3.5.6 不同密度胡瓜钝绥螨释放后对辣椒产量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设施栽培辣椒中烟粉虱绿色防控体系构建研究
    4.1 烟粉虱绿色防控体系构建
    4.2 烟粉虱绿色防控体系构建对烟粉虱种群动态的影响
    4.3 烟粉虱绿色防控体系构建对烟粉虱虫口密度减少率的影响
    4.4 烟粉虱绿色防控体系构建对辣椒生长指标的影响
        4.4.1 烟粉虱绿色防控体系构建对辣椒株高的影响
        4.4.2 烟粉虱绿色防控体系构建对辣椒茎粗的影响
        4.4.3 烟粉虱绿色防控体系构建对辣椒冠幅的影响
        4.4.4 烟粉虱绿色防控体系构建对辣椒叶长、叶宽的影响
    4.5 烟粉虱绿色防控体系构建对辣椒生理指标的影响
        4.5.1 烟粉虱绿色防控体系构建对辣椒叶SPAD值的影响
        4.5.2 烟粉虱绿色防控体系构建对辣椒病株率的影响
        4.5.3 烟粉虱绿色防控体系构建对辣椒生物量的影响
    4.6 烟粉虱绿色防控体系构建对辣椒果实品质的影响
        4.6.1 烟粉虱绿色防控体系构建对辣椒果实Vc含量的影响
        4.6.2 烟粉虱绿色防控体系构建对辣椒果实可溶性糖的影响
        4.6.3 烟粉虱绿色防控体系构建对辣椒果实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4.7 烟粉虱绿色防控体系构建对辣椒产量的影响
        4.7.1 烟粉虱绿色防控体系构建对辣椒单果重的影响
        4.7.2 烟粉虱绿色防控体系构建对辣椒单株果数的影响
        4.7.3 烟粉虱绿色防控体系构建对辣椒单株果重的影响
        4.7.4 烟粉虱绿色防控体系构建对辣椒产量的影响
    4.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作者简介

(3)蓝莓叶提取物复合保鲜剂的研制及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蓝莓简介
        1.1.1 蓝莓的概述
        1.1.2 蓝莓的功能性成分
    1.2 蓝莓叶
        1.2.1 蓝莓叶概述
        1.2.2 蓝莓叶的营养成分
        1.2.3 蓝莓叶的用途及开发利用现状
    1.3 天然生物保鲜剂
        1.3.1 微生物源生物保鲜剂
        1.3.2 动物源生物保鲜剂
        1.3.3 植物源生物保鲜剂
    1.4 天然提取物复合保鲜剂
    1.5 立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蓝莓叶提取物复合保鲜剂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羧甲基壳聚糖涂膜液(CMCTS)的制备
        2.2.2 蓝莓叶提取物复合保鲜剂的制备
        2.2.3 总还原能力的测定
        2.2.4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2.2.5 总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2.2.6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浓度羧甲基壳聚糖溶液对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3.2 不同浓度蓝莓叶提取物与蓝莓叶提取物复合保鲜剂抗氧化能力的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蓝莓叶提取物复合保鲜剂对蓝莓理化特性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失重率的测定
        3.2.2 腐烂指数的测定
        3.2.3 色泽的测定
        3.2.4 感官评定
        3.2.5 果实硬度的测定
        3.2.6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
        3.2.7 pH及可滴定酸含量的测定
        3.2.8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蓝莓叶提取物复合保鲜剂对蓝莓失重率的影响
        3.3.2 蓝莓叶提取物复合保鲜剂对蓝莓腐烂指数的影响
        3.3.3 蓝莓叶提取物复合保鲜剂对蓝莓色泽的影响
        3.3.4 蓝莓叶提取物复合保鲜剂对蓝莓感官品质的影响
        3.3.5 蓝莓叶提取物复合保鲜剂对蓝莓果实硬度的影响
        3.3.6 蓝莓叶提取物复合保鲜剂对蓝莓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3.3.7 蓝莓叶提取物复合保鲜剂对蓝莓果实可滴定酸含量及pH的影响
        3.3.8 不同涂膜处理对蓝莓理化特性影响的主成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蓝莓叶提取物复合保鲜剂对蓝莓抗氧化特性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4.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维生素C的测定
        4.2.2 多酚、黄酮和花青素的测定
        4.2.3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4.2.4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4.2.5 丙二醛(MDA)的含量测定
        4.2.6 多酚氧化酶活力的测定
        4.2.7 过氧化物酶活力的测定
        4.2.8 过氧化氢酶活力的测定
        4.2.9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蓝莓叶提取物复合保鲜剂对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4.3.2 蓝莓叶提取物复合保鲜剂对多酚、黄酮和花青素含量的影响
        4.3.3 蓝莓叶提取物复合保鲜剂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
        4.3.4 蓝莓叶提取物复合保鲜剂对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
        4.3.5 蓝莓叶提取物复合保鲜剂对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4.3.6 蓝莓叶提取物复合保鲜剂对多酚氧化酶活力含量的影响
        4.3.7 蓝莓叶提取物复合保鲜剂对过氧化物酶活力的影响
        4.3.8 蓝莓叶提取物复合保鲜剂对过氧化氢酶活力的影响
        4.3.9 不同涂膜处理对蓝莓抗氧化特性影响的主成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嫁接影响薄皮甜瓜果实成熟过程中乙烯生物合成及其信号转导途径相关基因表达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嫁接对果实成熟及其品质的影响
        1.1.1 嫁接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1.1.1.1 外观品质
        1.1.1.2 质地品质
        1.1.1.3 风味品质
        1.1.1.4 营养品质
        1.1.2 嫁接对果实成熟的影响
    1.2 乙烯生物合成和信号转导及其对果实成熟的调控
        1.2.1 乙烯简介
        1.2.2 乙烯生物合成及其对果实成熟的调控
        1.2.3 乙烯信号转导及其对果实成熟的调控
        1.2.4 外源乙烯处理对果实成熟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和果皮颜色的测定
        2.2.2 果实中糖含量的测定
        2.2.3 果实乙烯释放量的测定
        2.2.4 果实ACC合成酶活性、ACC氧化酶活性和ACC含量的测定
        2.2.5 乙烯生物合成途径和信号转导途径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嫁接对薄皮甜瓜果实乙烯合成和信号转导相关基因表达及品质的影响
        3.1.1 嫁接对薄皮甜瓜果实成熟过程中乙烯释放量的影响
        3.1.2 嫁接对薄皮甜瓜ACS活性、ACO活性和ACC含量的影响
        3.1.3 嫁接对薄皮甜瓜乙烯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1.4 嫁接对薄皮甜瓜乙烯信号转导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1.5 嫁接对薄皮甜瓜果实品质特征的影响
    3.2 乙烯利处理对嫁接薄皮甜瓜乙烯合成和信号转导及其相关品质的影响
        3.2.1 乙烯利处理对嫁接薄皮甜瓜乙烯释放量的影响
        3.2.2 乙烯利处理对嫁接薄皮甜瓜ACS活性、ACO活性和ACC含量的影响
        3.2.3 乙烯利处理对嫁接薄皮甜瓜乙烯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2.4 乙烯利处理对嫁接薄皮甜瓜乙烯信号转导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2.5 乙烯利处理对嫁接薄皮甜瓜果实品质特征的影响
4 讨论与结论
    4.1 嫁接对果实成熟过程中乙烯生物合成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2 嫁接对果实成熟过程中乙烯信号转导相关基因表达及品质形成的影响
    4.3 外源乙烯对果实成熟过程中乙烯生物合成的影响
    4.4 外源乙烯对果实成熟过程中乙烯信号转导及品质形成的影响
    4.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软枣猕猴桃内生真菌与腐败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3.1 课题来源
    3.2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3.3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3.3.1 主要内容
        3.3.2 技术路线图
文献综述
    4.1 软枣猕猴桃概述
        4.1.1 品质特性、分类与分布
        4.1.2 营养成分与药理活性
        4.1.3 采摘期与贮藏
        4.1.4 现状与发展前景
    4.2 内生真菌的研究
        4.2.1 内生真菌描述
        4.2.2 内生真菌的多样性
        4.2.3 软枣猕猴桃内生真菌研究进展
    4.3 水果腐败
        4.3.1 猕猴桃腐败与致病菌
        4.3.2 软枣猕猴桃腐败与保鲜
    4.4 水果腐败菌的研究方法
        4.4.1 传统分离方法
        4.4.2 分子生物学方法
        4.4.3 高通量测序法
    4.5 创新点
材料与方法
    5.1 材料与试剂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试剂
    5.2 仪器与设备
    5.3 培养基与配制
    5.4 软枣猕猴桃不同采摘期指标测定
        5.4.1 试验材料
        5.4.2 测定项目的方法
    5.5 高通量测序分析不同采摘期软枣猕猴桃内生真菌
        5.5.1 材料选取
        5.5.2 内生真菌基因组总DNA提取及PCR扩增
        5.5.3 产物回收
        5.5.4 制备测序文库和Illumina高通量测序
    5.6 软枣猕猴桃贮藏期腐败菌的分离与纯化
        5.6.1 腐败菌分离纯化
        5.6.2 形态学特征及生理生化鉴定
        5.6.3 分子生物学鉴定
        5.6.4 病原菌的致病性检测
    5.7 高通量测序分析软枣猕猴桃优势腐败真菌
        5.7.1 材料选取
        5.7.2 腐败真菌基因组总DNA提取及PCR扩增
        5.7.3 产物回收
        5.7.4 制备测序文库和Illumina高通量测序
    5.8 数据处理
结果
    6.1 软枣猕猴桃不同采摘期果实成分测定结果
        6.1.1 不同时期感官指标变化
        6.1.2 不同时间果实理化指标检测
        6.1.3 不同采摘期软枣猕猴桃硬度变化
        6.1.4 不同采摘期软枣猕猴桃水分含量变化
        6.1.5 不同采摘期软枣猕猴桃TSS含量变化
        6.1.6 不同采摘期软枣猕猴桃可滴定酸含量变化
        6.1.7 不同采摘期软枣猕猴桃还原糖含量变化
        6.1.8 不同采摘期软枣猕猴桃Vc含量变化
        6.1.9 不同采摘期软枣猕猴桃叶绿素含量变化
        6.1.10 不同采摘期软枣猕猴桃固酸比变化
    6.2 不同采摘期果实内生真菌高通量测序结果
        6.2.1 样品序列信息
        6.2.2 内生真菌多样性分析
        6.2.3 内生真菌Beta多样性分析
        6.2.4 内生真菌菌相组成分析
        6.2.5 果实指标与α多样性指数相关分析
        6.2.6 果实指标与优势内生真菌相关分析
    6.3 软枣猕猴桃腐败菌的分离纯化
        6.3.1 果实腐烂状况及腐败菌分离部位
        6.3.2 腐败菌的分离与纯化
        6.3.3 分离菌株形态学及分子学鉴定
        6.3.4 回接实验结果
    6.4 贮藏期腐败真菌变化特征
        6.4.1 样本基本信息及α多样性分析
        6.4.2 腐败真菌Beta多样性分析
        6.4.3 腐败真菌菌相分析
讨论
    7.1 不同采摘期果实指标变化
    7.2 果实指标与内生真菌群落相关性
    7.3 关于软枣猕猴桃贮藏期腐败菌特征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附图
附录

(6)猕猴桃花青苷着色 ——MYB调节基因的鉴定及其功能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1章 引言
    1.1 花青苷简介
        1.1.1 花青苷的结构和修饰
        1.1.2 花青苷的化学性质
        1.1.3 花青苷的生物合成途径
    1.2 植物中花青苷代谢的调控
        1.2.1 调控花青苷的MYB转录因子
        1.2.2 调控花青苷的bHLH转录因子
        1.2.3 调控花青苷的WD40转录因子
    1.3 影响花青苷的生物合成的环境因子
        1.3.1 光照对花青苷积累的影响
        1.3.2 温度对花青苷积累的影响
    1.4 猕猴桃花青苷代谢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第2章 中华猕猴桃和软枣猕猴桃类黄酮代谢组和转录组分析
    2.1 研究背景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植物材料
        2.2.2 代谢组样品提取
        2.2.3 色谱质谱采集条件
        2.2.4 代谢物定性定量分析及多变量统计分析
        2.2.5 RNA提取、文库构建和Illumina测序
        2.2.6 基因组de novo组装和基因注释
        2.2.7 筛选和富集差异表达基因
        2.2.8 反转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
    2.3 结果
        2.3.1 四个猕猴桃品种类黄酮代谢组学分析
        2.3.2 红肉中华猕猴桃花青素积累的转录组分析及候选基因筛选
        2.3.3 紫红色软枣猕猴桃花青素积累的转录组分析及候选基因
    2.4 讨论
        2.4.1 四个猕猴桃品种的类黄酮代谢谱比较
        2.4.2 代谢组结合转录组筛选调控猕猴桃花青苷积累的候选基因
第3章 环境因子对猕猴桃花青苷积累的影响
    3.1 研究背景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植物材料
        3.2.2 猕猴桃R2R3-MYB基因的全基因组分析
        3.2.3 花青素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3.2.4 组织表达谱分析和RNA提取及定量PCR
    3.3 结果
        3.3.1 R2R3-MYB基因的鉴定、基因组定位、基因结构及元件组成分析
        3.3.2 AccR2R3-MYB TFs的系统发育分析
        3.3.3 猕猴桃AccR2R3-MYBs的组织表达偏好性分析
        3.3.4 花青素相关AccR2R3-MYBs基因启动子顺式调控元件的鉴定
        3.3.5 外源ABA和MeJA对花青素相关候选MYB表达水平的影响
        3.3.6 光照和低温协同诱导红阳愈伤组织花青素积累
        3.3.7 温度和光照对猕猴桃花青苷积累的影响
    3.4 讨论
        3.4.1 猕猴桃R2R3-MYB转录因子的鉴定及其表达模式
        3.4.2 AccR2R3-MYBs基因的调节及功能预测
        3.4.3 光照促进猕猴桃花青苷的积累
        3.4.4 高温抑制猕猴桃花青苷的积累
        3.4.5 响应温度和光照调节猕猴桃花青苷积累的候选基因
第4章 AcMYB10的功能鉴定及调控机理研究
    4.1 研究背景
    4.2 材料与方法
        4.2.1 AcMYB10的扩增、序列比对及转录激活分析
        4.2.2 双荧光素酶实验
        4.2.3 猕猴桃中VIGS系统应用与AcMYB10在猕猴桃、烟草中的过表达
        4.2.4 亚细胞定位分析
        4.2.5 酵母双杂交实验
        4.2.6 酵母单杂交实验
        4.2.7 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BiFC)
        4.2.8 LUC荧光素酶互补成像测定
    4.3 结果
        4.3.1 AcMYB10序列分析、转录激活能力及表达特性
        4.3.2 AcMYB10遗传转化功能验证
        4.3.3 AcMYB10和AcBHLH42亚细胞定位
        4.3.4 AcMYB10与AcbHLH42蛋白互作分析
        4.3.5 AcMYB10和AcbHLH42蛋白与AcLDOX和AcF3GT启动子互作的Y1H验证
        4.3.6 AcMYB10与AcbHLH42相互作用促进花青苷积累
    4.4 讨论
        4.4.1 AcMYB10调控猕猴桃中矢车菊素花青苷的合成
        4.4.2 AcMYB10与AcbHLH42协同调控花青苷合成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表
附录Ⅱ 附图
附录Ⅲ 部分实验操作步骤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采前生理调节剂结合采后低温静电场对灵武长枣保鲜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简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灵武长枣的概述
    1.2 提高灵武长枣贮藏保鲜效果的方法
        1.2.1 采前研究
        1.2.2 采后贮藏保鲜技术
    1.3 电场保鲜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1.4.1 课题来源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内容
        1.4.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生理调节剂对日光温室枣树营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不同场强对优选生理调节剂处理的大拱棚枣果实贮藏保鲜品质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2 灵武长枣营养生殖生长指标测定及样品采集测定
    3.3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低温低压静电场处理对大田栽培枣果实贮藏品质和酶活性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2 数据分析
    4.3 各指标的测定
    4.4 结果与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论文发表情况

(8)钙与1-MCP调控甜瓜后熟软化机理及近冰温贮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果实采后的生理变化
        1.1.1 果实的呼吸作用
        1.1.2 乙烯的产生与成熟作用
        1.1.3 果实营养物质及风味的变化
    1.2 果实的软化生理
        1.2.1 细胞壁结构
        1.2.2 果实细胞壁代谢相关酶
    1.3 钙与1-MCP对果实的生理作用
        1.3.1 钙对果实的生理作用
        1.3.2 1-MCP对果实的生理作用
    1.4 甜瓜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1.4.1 采收时期与果实成熟度对果实贮藏保鲜的影响
        1.4.2 甜瓜常采用的保鲜技术
        1.4.3 甜瓜贮藏保鲜存在的问题
    1.5 近冰温冷藏技术概述
        1.5.1 果蔬近冰温冷藏技术研究现状
        1.5.2 近冰温贮藏对果蔬中乙烯生成和呼吸强度的影响
        1.5.3 近冰温贮藏对果蔬中营养成分的影响
        1.5.4 近冰温贮藏对果蔬质地和软化进程的影响
        1.5.5 近冰温贮藏对果蔬中抗氧化体系和膜脂过氧化进程的影响
        1.5.6 近冰温贮藏对病原微生物的影响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2章 钙与1-MCP对甜瓜果实采后生理与贮藏品质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CaCl_2与1-MCP最佳处理浓度筛选
        2.2.3 贮藏过程中果实品质变化测定的试验设置
        2.2.4 果实呼吸强度和乙稀释放量测定
        2.2.5 果实硬度测定
        2.2.6 果实可溶性固形物(SSC)测定
        2.2.7 可滴定酸(TA)测定
        2.2.8 维生素c(Vc)含量测定
        2.2.9 数据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浓度的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呼吸跃变的影响
        2.3.2 不同浓度的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乙烯释放跃变的影响
        2.3.3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呼吸强度的影响
        2.3.4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硬度的影响
        2.3.5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可溶性固形物(SSC)的影响
        2.3.6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可滴定酸的影响
        2.3.7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维生素C(Vc)含量的影响
    2.4 讨论
第3章 钙与1-MCP对甜瓜果实乙烯与细胞壁代谢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置
        3.2.2 果实乙稀释放量测定
        3.2.3 ACC含量的测定
        3.2.4 ACS活性的测定
        3.2.5 ACO活性的测定
        3.2.6 Ca~(2+)-ATPase活性
        3.2.7 CaM含量的测定
        3.2.8 可溶性果胶和原果胶含量的测定
        3.2.9 细胞壁主要水解酶活性的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CaCl_2与1-MCP对甜瓜果实乙烯释放量的影响
        3.3.2 CaCl_2与1-MCP对甜瓜果实原果胶与可溶性果胶含量变化的影响
        3.3.3 CaCl_2与1-MCP对甜瓜果实ACC含量变化的影响
        3.3.4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ACS活性的影响
        3.3.5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ACO活性的影响
        3.3.6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Ca~(2+)-ATPase活性的影响
        3.3.7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CaM的影响
        3.3.8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PG活性的影响
        3.3.9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PME活性的影响
        3.3.10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β-gal活性的影响
    3.4 讨论
第4章 钙与1-MCP对甜瓜果实乙烯与细胞壁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置
        4.2.2 总RNA提取
        4.2.3 cDNA合成
        4.2.4 实时荧光定量PCR
    4.3 结果与分析
        4.3.1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Cm-ACS1 表达的影响
        4.3.2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Cm-ACO1表达的影响
        4.3.3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Cm-CaM表达的影响
        4.3.4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Cm-PG表达的影响
        4.3.5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Cm-PME表达的影响
        4.3.6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Cm-β-gal表达的影响
    4.4 讨论
第5章 甜瓜果实近冰温贮藏技术方法研究与探索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置
        5.2.2 不同成熟度果实耐低温观测比较
        5.2.3 甜瓜果实冷害与病害腐烂关联性分析
        5.2.4 细胞切片分析
        5.2.5 甜瓜果实各部分冰点测定
        5.2.6 甜瓜果皮干化处理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成熟度果实耐低温性比较
        5.3.2 甜瓜果实冷害与病害腐烂
        5.3.3 甜瓜果实冷害与病原微生物侵染
        5.3.4 甜瓜果皮与果实部分的冰点
        5.3.5 干化处理果皮对冷害抗性的影响
    5.4 讨论
第6章 不同贮藏温度对甜瓜果实冷害与病害腐烂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置
        6.2.2 甜瓜果实抗氧化酶(SOD、POD、CAT及 APX)活性测定
        6.2.3 MDA含量的测定
        6.2.4 细胞膜透性
        6.2.5 超氧自由基阴离子O_2~(-·)生成速率和H_2O_2含量测定
        6.2.6 冷害指数(CII)的测定
        6.2.7 果实病害指数测定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不同贮藏温度对甜瓜果皮与果肉MDA含量变化的影响
        6.3.2 不同贮藏温度对甜瓜果实细胞膜渗透率的影响
        6.3.3 不同贮藏温度对甜瓜果实超氧自由基阴离子(O_2~(-·))生成速率的影响
        6.3.4 不同贮藏温度对甜瓜果实H_2O_2含量的影响
        6.3.5 不同贮藏温度对甜瓜果实POD活性的影响
        6.3.6 不同贮藏温度对甜瓜果实SOD活性的影响
        6.3.7 不同贮藏温度对甜瓜果实CAT活性的影响
        6.3.8 不同贮藏温度对甜瓜果实APX活性的影响
        6.3.9 不同贮藏温度对甜瓜果实冷害指数的影响
        6.3.10 不同贮藏温度对甜瓜果实病害指数的影响
    6.4 讨论
第7章 不同贮藏温度对贮藏期与货架期甜瓜果实品质及后熟软化生理的影响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置
        7.2.2 果实呼吸强度和乙稀释放测定
        7.2.3 果实贮藏品质指标的测定
        7.2.4 果实乙烯代谢酶活性测定
        7.2.5 果实细胞壁代谢酶活性测定
        7.2.6 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含量测定
        7.2.7 细胞切片分析
    7.3 结果与分析
        7.3.1 不同贮藏温度对贮藏期与货架期甜瓜果实硬度的影响
        7.3.2 不同贮藏温度对贮藏期与货架期甜瓜果实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7.3.3 不同贮藏温度对贮藏期与货架期甜瓜果实可滴定酸的影响
        7.3.4 不同贮藏温度对贮藏期与货架期甜瓜果实Vc含量的影响
        7.3.5 不同贮藏温度对贮藏期与货架期甜瓜果实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的影响
        7.3.6 不同贮藏温度对贮藏期与货架期甜瓜果实ACS活性的影响
        7.3.7 不同贮藏温度对贮藏期与货架期甜瓜果实ACO活性的影响
        7.3.8 不同贮藏温度对贮藏期与货架期甜瓜果实PG活性的影响
        7.3.9 不同贮藏温度对贮藏期与货架期甜瓜果实PME活性的影响
        7.3.10 不同贮藏温度对贮藏期与货架期甜瓜果实β-gal活性的影响
        7.3.11 不同温度贮藏的甜瓜果实软化后细胞形态的对比
        7.3.12 不同贮藏温度对货架期甜瓜果实半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7.3.13 不同贮藏温度对货架期甜瓜果实半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7.3.14 不同贮藏温度对货架期甜瓜果实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7.3.15 不同贮藏温度对货架期甜瓜果实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7.3.16 不同贮藏温度下钙与1-MCP处理对果实作用的差异分析
    7.4 讨论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实验药品与试剂
    附录2 实验所用仪器设备
    附录3 甜瓜果实冷害等级
    附录4 甜瓜果实病害等级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与审美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对象界定
        一、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概念界定
        二、以丹寨、榕江两地苗族蜡染艺术并列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第三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苗族蜡染的研究历史与成果分布
        二、苗族服饰及传统纹样的辑录与研究
        三、与本文相关苗族历史、文化研究
        四、当前苗族蜡染研究的发展趋势与现有成果的不足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难点
        一、本文使用的理论方法
        二、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纹样的历时性归纳研究
        三、丹寨、榕江地区蜡染风格的空间比较及蜡染产业的发展研究
        四、田野调查与访谈经历
第一章 丹寨、榕江苗族传统文化与蜡染的乡村生态
    第一节 丹寨、榕江苗族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阶段
        一、中华文明的孕育阶段:苗族艺术中原始特征的积累时期
        二、迁居西南的持守阶段:黔东南苗族地域文化特色的形成时期
        三、黔东南生苗区的开放阶段:苗族文化、艺术的快速变化时期
    第二节 丹寨、榕江苗族的村落生活环境与传统文化习俗
        一、自然地理环境与村寨的物质生活
        二、苗族传统村寨的社会组织、宗教文化
    第三节 丹寨、榕江苗族村落中的传统蜡染生态
        一、村落中的蜡染劳动环境
        二、蜡染材料与工具
        三、蜡染制作工艺
    第四节 丹寨苗族蜡染的创作族群与传统样式
        一、丹寨苗族蜡染的创作人群:白领苗
        二、白领苗的传统服饰及蜡染应用
    第五节 榕江苗族蜡染的创作族群与传统样式
        一、榕江苗族蜡染的创作族群:摆贝型苗族与滚仲型苗族
        二、摆贝型苗族的传统服饰及蜡染应用
        三、滚仲型苗族的传统服饰及蜡染应用
    小结
第二章 法天怀故:丹寨、榕江苗族蜡染中的抽象纹样与几何规律
    第一节 榕江苗族蜡染中的太阳图式及其衍生的造型风格
        一、榕江苗族蜡染中太阳纹的基本样式及流变
        二、卍字纹的变形与四叶旋转图形的具象化
        三、榕江苗族蜡染中太阳鸟图式
        四、光体纹造型混融于动、植物纹样
    第二节 “窝妥纹”及四方八螺旋图式的分析
        一、当前关于“窝妥纹”的研究状况
        二、“窝妥纹”骨格结构蕴含的时空体系
        三、八螺旋象征四方八位之风气
    第三节 丹寨苗族蜡染中的“归宗纹样”
        一、保家纹
        二、马蹄纹
        三、锅圈纹
        四、归宗纹样的构图方式分析
        五、归宗纹样的“归宗”含义辨析
    小结
第三章 原始神圣:摆贝型苗族蜡染中的动物纹样
    第一节 古老的造型程式:摆贝型苗族蜡染中动物纹样的原始性
        一、摆贝型苗族蜡染中龙纹动物性特征的原始性
        二、摆贝型苗族蜡染中龙纹的古老姿态造型
        三、摆贝型苗族蜡染中的鸟纹、鸟龙及黾纹
        四、古怪、荒远:摆贝型苗族蜡染动物纹的直观审美印象
    第二节 恐惧与崇拜同在:摆贝型苗族蜡染动物纹的神秘属性与丑怪造型
        一、善厉一体:苗族原始观念中龙的复杂角色
        二、狰狞诡谲:摆贝型苗族蜡染中动物纹的夸张造型手法
        三、摆贝型苗族蜡染的丑怪风格与崇高审美特征
    第三节 摆贝型苗族鼓藏幡承载的神圣世界
        一、摆贝型苗族鼓藏幡的使用场合与功能
        二、苗族鼓藏节、鼓藏幡背后的综合性审美场域
    第四节 摆贝型苗族蜡染的风格变化与传统造型程式的消解
        一、摆贝型苗族传统蜡染审美特征之艰奥性
        二、传统仪礼的松散与传统图像的松动
        三、当前的经济、生活条件使蜡染创作逐渐退出摆贝型苗族的生活习惯
        四、摆贝型苗族自发的风格探索逐渐远离传统样式
    小结
第四章 优美包容:丹寨苗族蜡染中的花鸟纹样
    第一节 沿承与吸纳:丹寨苗族蜡染花鸟纹样的早期风格
        一、归宗纹样中蕴含的原始植物造型
        二、丹寨花鸟纹蜡染的早期风格
        三、丹寨蜡染中写实花鸟纹样的形成契机
    第二节 本土性的显现:丹寨苗族蜡染花鸟纹样的中期风格
        一、总体风格特征:蜡染作品的绘画性与个性趣味彰显
        二、植物纹样的变迁体现出苗族植物审美观念的改变
        三、现实性鸟类意象体现出日常、生动的本土气息
    第三节 绘画性提升:丹寨苗族蜡染花鸟纹样的后期风格
        一、被面大花:乡村生活与近现代专业图案设计的碰撞
        二、写意小景:丹寨蜡染模仿中国软笔绘画的过程
    小结
第五章 丹寨县、榕江县的蜡染商业化状态及传统纹样的生存状况
    第一节 丹寨县蜡染产业的发展状况:地区品牌、产业集群带动的良性循环
        一、丹寨县蜡染产业总体情况
        二、丹寨蜡染艺术在本地企业中的整合与提升
        三、丹寨蜡染的商业风格: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优化升级
    第二节 榕江县蜡染产业的发展状况:宝贵资源亟待地区凝聚力的形成
        一、榕江县蜡染产业的总体状况
        二、滚仲型苗族蜡染的商业风格:革新与危机共存的适应过程
        三、摆贝型苗族蜡染的商业前景:作为地区象征的潜质与当前仍面对的不足
    小结
第六章 旅游休闲文化赋予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新传统与新价值
    第一节 丹寨、榕江苗族蜡染产业的一体多元局面
    第二节 民族旅游促成的苗族蜡染纹样新题材
        一、旅游凝视下的民族特色与异文化需求成为苗族蜡染新题材的创作动力
        二、民族身份的表达:人物、风俗与叙事场景
        三、象征苗族文化的新传统:铜鼓、牛角、百鸟、蝶母及幻想造型
    第三节 休闲文化与多元文创观念下苗族蜡染的价值诠释与审美扩展
        一、多元文创观念下苗族蜡染的产品结构扩展和审美要素转换
        二、蓝染概念以工艺为纽带对苗族蜡染设计思路的开拓
        三、中国古典文人造物对苗族蜡染产品设计理念的启发
        四、休闲语境下蜡染文化生态中的自然之美与自由之意
        五、寓于蜡染手工制作、朴素产品形态中的造物伦理之美
        六、蜡染产业体现的社会关怀之美
    小结
结论
    一、丹寨、榕江苗族蜡染承袭自中华初民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原始性艺术特征
    二、丹寨、榕江苗族蜡染在与汉族古典艺术、现代生活方式的交流、互哺中体现出的风格变化、审美转型和时代价值
    三、现代社会转型带给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全局性变革与存续方式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10)中国特有植物翅果油树种子休眠与萌发生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濒危植物研究进展
        1.1.1 结实
        1.1.2 种子休眠和打破
        1.1.3 萌发
        1.1.4 土壤种子库
        1.1.5 种子活力与生理生化指标变化
    1.2 翅果油树
        1.2.1 生态价值及经济价值
        1.2.2 生物学特征
        1.2.3 翅果油树种子萌发生态研究
    1.3 翅果油树濒危机制
    1.4 当前研究存在问题
    1.5 拟开展的研究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翅果油树种子(果实)发育阶段形态与萌发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果实收集
        2.1.3 种子(果实)发育过程形态指标测定
        2.1.4 种子(果实)发育过程含水量测定
        2.1.5 不同发育期种子萌发力测定
        2.1.6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翅果油树果实(种子)形态结构发育过程
        2.2.2 翅果油树种子发育过程中含水量变化
        2.2.3 翅果油树种子不同发育期的萌发率
    2.3 讨论
3 翅果油树种子休眠与萌发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区概况
        3.1.2 研究物种
        3.1.3 采种
        3.1.4 形态学观察
        3.1.5 种子质量鉴定
        3.1.6 种皮渗透性
        3.1.7 萌发实验
        3.1.8 新鲜种子萌发
        3.1.9 GA_3对休眠打破的影响
        3.1.10 不同处理对休眠打破的影响
        3.1.11 干旱和NaCl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1.12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果实和种子形态特征
        3.2.2 种皮渗透性
        3.2.3 新鲜种子萌发
        3.2.4 GA_3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2.5 层积对休眠打破的影响
        3.2.6 干旱和盐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3 讨论
4 翅果油树种子活力与脂肪酸含量变化的关系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种子人工加速老化处理
        4.1.2 种子活力测定
        4.1.3 种子加速老化过程中脂肪酸含量变化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种子活力测定
        4.2.2 种子加速老化过程中脂肪酸含量变化
        4.2.3 种子活力与脂肪酸的关系
    4.3 讨论
5 主要结论和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完好的果实中为什么有小虫?(论文参考文献)

  • [1]黑果腺肋花楸酒酿造工艺的研究[D]. 魏春雨. 江南大学, 2021(01)
  • [2]鸡泽辣椒烟粉虱的危害特点及绿色防控体系构建研究[D]. 暴钊辰.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4)
  • [3]蓝莓叶提取物复合保鲜剂的研制及抗氧化活性研究[D]. 郭鹤.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4]嫁接影响薄皮甜瓜果实成熟过程中乙烯生物合成及其信号转导途径相关基因表达特征分析[D]. 康倩.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5]软枣猕猴桃内生真菌与腐败菌研究[D]. 张路路. 佳木斯大学, 2020
  • [6]猕猴桃花青苷着色 ——MYB调节基因的鉴定及其功能解析[D]. 余敏.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2020(01)
  • [7]采前生理调节剂结合采后低温静电场对灵武长枣保鲜效果的研究[D]. 杨亚丽. 宁夏大学, 2020(03)
  • [8]钙与1-MCP调控甜瓜后熟软化机理及近冰温贮藏技术研究[D]. 张强. 新疆大学, 2020(01)
  • [9]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与审美转型[D]. 于菁竹.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10]中国特有植物翅果油树种子休眠与萌发生态的研究[D]. 候婧.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为什么完整的水果里会有虫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