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压法孔(桩)施工技术的实际应用

滚压法孔(桩)施工技术的实际应用

一、滚压法成孔(桩)施工技术的实际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福友[1](2020)在《岩溶地区布袋桩成桩与承载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基础建设高速发展,岩溶地区不断兴建公路、桥梁和码头等基础设施,钻孔灌注桩因其良好的场地适应性和较高的承载力广泛应用于上述基础设施的施工中。然而,现阶段普通钻孔灌注桩在具有连通溶洞的岩溶地基施工中存在混凝土流失、成桩质量不稳定等突出问题;同时,针对岩溶地区桩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溶洞顶板承载特性和稳定性分析等方面,对于新型桩基在岩溶地区的应用却鲜有研究,因此迫切需要研究一种适用于岩溶地质的新型桩基,旨在解决灌注桩在连通溶洞中浆液流失问题,并在保证成桩质量基础上提高桩基承载力。本文根据存在连通溶洞的岩溶地质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型异形灌注桩-布袋桩,并对其成桩与承载特性进行试验和理论的综合性研究。首先,对岩溶地区既有桩基的研究方法作了扼要的总结,明确了布袋桩的研究思路。然后,设计开展了9组模型试验,研究布袋桩成桩可行性与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布袋桩能在成桩过程减少浆液流失,成桩成桩质量良好,同时得到枝状体长度与注浆压力和注浆液水灰比呈正相关的影响规律;并且基于圆薄膜大挠度理论,推导了可用于布袋桩桩型推演的枝状体长度计算公式,并与模型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计算模型的合理性。其次,在布袋桩可成桩的基础上,开展了9组模型试验,通过模型布袋桩与模型等直径桩的对比,探究布袋桩承载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布袋桩极限承载力是普通等直径桩1.5倍,其荷载传递规律亦存在明显差异;并且根据假设条件对布袋桩模型进行受力分析,提出布袋桩极限承载力和沉降计算模型,结合与模型试验对比的结果,分析表明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良好,然后进一步分析布袋桩承载力影响因素,探讨和细化布袋桩在岩溶地区的适用范围。

刘宁[2](2020)在《公路桥梁的钻孔灌注桩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公路桥梁建设的快速发展,钻孔灌注桩基础凭借其承载力高、适应性强以及抗震能力强等优点,在公路桥梁建设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钻孔灌注桩在现场进行施工时,需要进行把桩孔处的土排出地面、清除孔内的沉渣、安装并放置钢筋笼、浇筑混凝土等施工工序,整个工程施工相对复杂,且属于隐蔽工程的一种,有着较大的风险性。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如果施工人员操作不当,很容易导致坍孔、卡管、断桩等质量问题的出现,影响桩的承载能力以及影响到桩身的完整性,使工程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所以有必要针对实际工程,对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方法以及质量控制要点进行深入研究,避免施工质量问题的出现。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查阅国内外有关桩基础施工的相关文献,根据桩施工方法的不同,对桩基础进行了分类;详细的介绍了目前钻孔灌注桩基础施工的研究现状以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以后类似的实际工程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2)对竖向轴心荷载作用下桩基础的设计方法进行了综述,对钻孔灌注桩的设计方法进行研究。根据研究的设计方法为后面长春东大桥改建工程的基础设计提供理论依据。(3)论述了钻孔灌注桩具体的施工过程,并对施工工艺与施工方法进行了细致的说明;其次,为了更加深入地对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工艺、质量管控措施的研究,提出成桩质量控制要点以及桩基检测方法。(4)结合工程实例,进行钻孔灌注桩基础设计和支护设计,选用旋挖钻机成桩的施工方案进行施工。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论述了旋挖成孔灌注桩的施工工艺、施工要点以及桩基质量检测,并对旋挖成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要点以及施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对以后类似的实际工程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胡修坤[3](2019)在《反井钻机镶齿滚刀破岩机理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井筒建设的重要设备,反井钻机被广泛应用于矿井开发、地铁隧道、城市管廊等工程建设中,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反井钻机的钻杆施加拉力,使镶齿滚刀压入岩石中,再由钻杆旋转带动刀具滚压破碎岩石。与冲击、切削等早期应用广泛的工艺相比,镶齿滚刀的滚压破岩是效率最高、适应性最强的一种破岩方式。基于此,本文开展镶齿滚刀破岩机理和破岩性能的研究,分析刀体参数和工程参数对岩石破碎的影响,进一步提高镶齿滚刀的破岩效率,减少刀具的磨损。本文采用理论推导在前、数值仿真为主、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方式,对镶齿的破岩机理和滚刀的破岩性能进行研究。通过对镶齿滚刀结构和布置的研究,建立了镶齿运动的数学模型,根据空间的几何关系,推导出不同滚刀镶齿的运动方程,并绘制出镶齿的运动轨迹。通过研究镶齿滚刀的刀体结构,开展了齿形、齿间距和齿形磨损的破岩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从能耗角度考虑,优先选用楔齿;在地质环境为硬岩时,选择球齿或锥齿更为耐磨;不同齿形的镶齿滚刀都存在一个最佳的齿间距,使滚刀能够获得最佳的破岩效率;镶齿磨损对滚刀的影响是增大了进给力,间接增大刀盘和钻杆的扭矩。针对地质环境的复杂性,分别开展了镶齿在岩石存在节理和围压状态下的破岩机理研究,证明节理的存在改变了裂纹的扩展方向,进而影响岩石的破碎效率;这种影响可分为两类,一种是节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岩石的破坏,无论从裂纹的数量还是镶齿的受力都是有利的;另一种是节理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裂纹的扩展,节理的阻隔会降低滚刀的破岩效率;围压对镶齿破岩的影响主要是抑制了裂纹产生和扩展,使镶齿滚刀的破岩量减少,降低了破岩的效率。建立了镶齿滚刀的直线破岩模型,开展了侵彻深度和移动速度对进给力、侧向力和正压力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随侵彻深度和移动速度增加时,进给力都呈增大趋势,特别是随侵彻深度增加,进给力呈指数型增加;随侵彻深度增加,侧向力随之呈指数型增大,而且不同移动速度下其变化趋势一致;滚刀的正压力随侵彻深度的增加而呈指数型增加;正压力随移动速度增加几乎保持不变,这表明移动速度不会对滚刀的正压力产生影响;不同移动速度下,进给力和正压力变化曲线的峰谷值变化基本一致,进给力和正压力的载荷波动值与滚刀移动速度无关。基于齿形对破岩性能的影响,开展了楔齿、镐齿、锥齿和球齿四种不同齿形滚刀承载力的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镶齿滚刀的正压力曲线呈周期性变动,其周期不随着侵彻深度的增加而变化,也不随着齿形的改变而变化,它是由镶齿滚刀上镶齿的排列规则造成的;随侵彻深度增加,不同齿形的滚刀进给力、侧向力和正压力都呈指数型增大,其中球齿随侵彻深度的增大变化最为明显;从力的波动幅值比较可知,滚刀各方向力的波动关系是正压力>进给力>侧向力,从齿形上分析各方向力的波动关系是球齿>锥齿>镐齿>楔齿。建立了镶齿滑移的数学模型,推导了镶齿滚刀在最小摩擦功状态下的方程解,指出镶齿滚刀的纯滚动点会因刀具的几何参数而改变,纯滚动的位置是在靠近滚刀中心偏向大端一侧。进一步推导了镶齿的单齿滑移量和滑移总量的公式,找出了影响滑移量的参数有安装位置、锥体倾角、锥体半径、侵彻深度和齿数,并依次分析这些参数对滑移的影响规律。开展了滑移的试验验证,通过研究镶齿滚刀在岩石和混凝土的滚压轨迹,验证了滚刀的向前滑移、不滑移和向后滑移三种破岩方式,证明了最小主锥上镶齿的滑移量最大,且纯滚动点位置处于主锥3和主锥4之间。通过反井钻机刀盘的工程试验,开展了刀盘的转速对钻杆拉力和扭矩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转速的增大钻杆的拉力基本不变,钻杆的拉力与推力油缸的压力呈正比关系;随着转速的增加,钻杆的扭矩基本保持不变;在不同转速下,扭矩随拉力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大。开展拉力和转速对钻速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拉力的增大,钻杆的钻速快速增加,拉力与钻速的变化曲线呈指数型;随着转速的增大,钻杆的钻速平稳增加,转速与钻速的变化曲线呈线性关系。开展拉力和转速对破岩比能耗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工作参数是拉力为1483 kN(设定推力缸压力为11 MPa),转速为4 r/min;这种获取最佳工程参数的方法,不仅为反井钻机在新的地质环境中如何选择工程参数提供了参考,而且为进一步研究镶齿滚刀的破岩性能和刀盘的设计奠定了基础。该论文有图153幅,表10个,参考文献161篇。

韦超俊[4](2018)在《基于广西特殊地层的复合管桩植桩工艺及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广西区泥质岩和灰岩这两类特殊地层分布广泛,泥质岩岩性变化大,遇水易软化、崩解;灰岩易溶蚀,产生溶沟、溶槽、溶洞、裂隙等地质问题。由于这两类地层的特殊性,现阶段运用广泛的静压管桩和钻孔灌注桩在广西泥质岩和灰岩地区应用过程中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严重影响工程安全,对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为解决现阶段桩基在广西泥质岩和灰岩地层使用中出现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不同类型桩基的特点、桩基的受力机理和施工工艺,归纳总结广西区泥质岩和灰岩的工程性质,分别对泥质岩和灰岩地层提出旋挖植桩法和潜孔锤高压旋喷植桩法,并通过现场试验对两种植桩法施工得到的旋挖复合管桩和潜孔锤高压旋喷复合管桩进行探究。本文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分析桩基的受力机理,利用规范经验公式对两种复合管桩进行单桩极限承载力计算。理论计算结果表明,桩周土以填土或圆砾为主时,管桩-砂浆接触面极限侧阻力要高于砂浆-桩周土极限侧阻力,此时可将管桩和桩周砂浆当成一个整体,侧摩阻力破坏界面发生在砂浆-桩周土界面。当旋挖复合管桩桩周土以硬质岩为主时,由于砂浆-桩周土接触面更大,复合桩直径到达某一个值后,极限侧阻力理论上会高于管桩-砂浆接触面极限承载力,此时侧阻力破坏界面可能发生在管桩-砂浆界面。2、对旋挖植桩法和潜孔锤高压旋喷植桩法两种工艺进行探究,并设计现场施工流程。选取南宁某项目进行旋挖复合管桩设计,选取桂林某项目进行潜孔锤高压旋喷复合管桩设计。对植桩法管桩的选取、管桩终压力的计算以及各项施工参数的确定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按照设计施工流程进行现场试验。施工成桩结果表明,两种植桩法成桩速度快,成桩效果好,桩身质量稳定。3、对两类复合管桩进行静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地层条件下,复合管桩承载力均达到设计要求,且桩身回弹率较高。将静载试验结果与理论计算值进行对比分析,静载试验最大加载值远小于理论承载力极限值,说明两种复合管桩在静载试验条件下,承载力仍有较大富余量。4、将静压管桩、旋挖灌注桩和旋挖复合管桩静载试验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相同荷载情况下,直径500mm静压管桩沉降量最大,800mm旋挖灌注桩次之,旋挖复合管桩最小。以最大荷载作用时的情况进行分析,旋挖复合管桩每沉降1毫米每平方米桩身材料可承受荷载值约为静压管桩的1.75倍和钻孔灌注桩的1.80倍。5、对静压管桩、旋挖灌注桩、旋挖复合管桩和潜孔锤高压旋喷复合管桩进行技术和经济性,结果表明静压管桩虽然单桩造价最低,但其在广西泥质岩和灰岩地区桩端无法入岩,适用性收到了限制。旋挖复合管桩不论从造价、工期还是成桩质量均优于旋挖灌注桩。潜孔锤高压旋喷复合桩施工速度快,成桩质量稳定,能适应各种地层,但相对于其他桩型单桩造价高。

张永光[5](2011)在《冲击挤密潜孔锤外表减阻结构优化设计及试验研究》文中提出冲击挤密潜孔锤钻进技术集冲击钻进、振动钻进、空气钻进及无排渣方法的优点于一体,钻进效率高,成孔质量好,是一种高效环保的浅层地热孔钻进技术。钻头结构形式,冲击挤密潜孔锤外管形状设计,尾部机构优化都直接影响钻进效率,是完善和推广该项技术的关键所在。本文以LS-DYNA显式动力分析为基础,对比了优化九阶梯钻头和凸轮旋压钻头在相同冲击荷载作用,相同计算时间,相同地层条件下的钻进深度,为凸轮旋压钻头挤土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对凸轮旋压钻头做了机构改进,在原结构基本不变的条件下设计了螺旋球齿型和反S型切削刃凸轮旋压钻头,提高了钻进效率。对冲击挤密潜孔锤外管机构做了全新的结构设计,首先借鉴振动沉管桩增加管靴易入土工程实例,利用ANSYS/LS-DYNA显式动力分析有限元软件模拟分析了冲击挤密潜孔锤一段粗径外管粗径段出刃量锥角,长径比,两段粗径外管粗径段出刃量锥角,长径比,粗径位置,三段粗径外管的粗径段出刃量锥角,长径比,粗径段数目及位置等参数对钻进效率的影响,设计加工了多组活套式粗径外管,并进行了对比性室外冲击试验,对比分析确定了各情形下粗径外管的最优参数,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合理性和可靠性,为生产试验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在冲击挤密潜孔锤头部机构改进,中部机构重新设计的基础上,对其尾部机构的后轴套及花键轴做了优化设计,设计了花键轴底端凸肩装置,实现了两个零件轴向锁紧定位,解决了原冲击挤密潜孔锤工作不连续,效率低下的问题,并将表面仿生设计理论引入冲击挤密潜孔锤外部机构表面设计中,得到头部仿生非光滑表面设计宜采用凹坑表面仿生形态,中部和尾部仿生非光滑表面设计宜采用凹槽表面仿生形态,优化组合了一套完整的高效环保浅层地热孔冲击挤密潜孔锤钻进技术。

万飞[6](2010)在《多节旋挖挤扩灌注桩在高速公路桥梁中应用的承载机理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基础建设呈现跨越式发展,对桥梁桩基础的承载力和沉降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多节旋挖挤扩灌注桩(DX桩)具有多层分散承载的特点,以及承载力高和沉降小的优点,为了促进探索DX桩这种新技术在大型公路桥梁桩基础中的应用,本文综合采用现场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多种手段,对DX桩的设计方法、承载机理和DX群桩的承载能力、沉降控制能力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多个工程实例的计算分析表明按照《公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的规定计算端阻和侧阻,按《三岔双向挤扩灌注桩设计规程》JGJ171-2009的规定计算盘阻,更符合实际情况。2、采用实测实验数据分析,依据安装在桩身的钢筋计得出在不同荷载级下的钢筋轴力,得出了承力盘盘阻、桩身侧摩阻力、桩端阻的载荷转换机理。承力盘盘阻的发挥早,仅需要很小的位移。位移到达一定值后,部分侧阻已经到达极限值,总侧阻力开始下降,而盘阻及其分担荷载比例迅速增加。端阻在整个受力过程中其所占的比重很小,而且端阻的发挥需要桩身发生很大的沉降。各承力盘承载力的发挥有一个时间上的顺序效应,上盘承载力先发挥,下盘后发挥。3、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分析承力盘上下土体的应力状态,得出了承力盘上下土体的应力分布规律。在荷载较大时,承力盘上部土体侧摩阻力减小,其影响范围大概为盘径的35%,承力盘下部土体的侧摩阻力增加,其影响范围大概为盘径的30%。多节旋挖挤扩灌注桩随着沉降的增加,承力盘上部土体出现拉应力,即可能出现临空面。4.、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建立了DX群桩模型,定性分析了桩土沉降云图、桩身应力曲线;得出了桩土沉降规律及其桩身应力传递规律,并且利用群桩Q-S曲线和单桩Q-S曲线定量对比了不同桩间距DX群桩的承载力和沉降控制能力,对比了直桩群桩和DX群桩的承载力和沉降控制能力、盘位错开布置和盘位平行布置的承载力和沉降控制能力。得出了最佳桩间距及最佳的盘位布置方式及直桩群桩与DX群桩在承载能力和沉降控制能力上的差别,确定出了DX群桩的性能优势。

罗春红[7](2009)在《凸轮型冲击回转挤压钻头成孔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潜孔锤冲击挤压钻进技术在土质地层施工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它集合冲击钻进、回转钻进以及空气钻进于一体,具有钻进效率高、成孔质量好、钻进过程不排屑,同时具有环保无污染以及能量利用率高等诸多优势。潜孔锤挤压钻进施工中一般使用的是圆锥钻头或阶梯钻头,当在围压较高的中、硬塑性地层实施钻进时,钻进效率显着降低,有时甚至不能进尺。针对上述情况,借鉴土层滚压器的旋压挤土机理,研究设计了凸轮型冲击旋压钻头。本文以接触非线性有限元理论为基础,借助国际通用有限元ABAQUS分析软件,建立了挤压钻头与土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有限元二维弹塑性模型,来解决钻头与土体接触的这个高度非线性问题。重点分析了凸轮旋压钻头应力应变规律和位移变化规律;同时与常用的圆锥钻头的应力应变、位移进行了对比分析,为研究清楚冲击回转作用下土体的变形机理提供了依据。为了验证ABAQUS有限元模拟的可靠性,进行了室外钻进试验研究。该新型钻头——凸轮型旋压钻头结构新颖,钻进速度快,导向性好,能有效地把土体向钻头周围沿着径向挤压,从而有效地解决钻进过程中产生“桩效应”的问题,对提高冲击挤压钻进技术的钻进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王杰[8](2009)在《预应力管桩设计理论及其工程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预应力管桩作为桩基的一种重要形式,因其施工速度快、质量可靠、地区适应性强、抗震性好等诸多优点而在工程建设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管桩在各种桩型的选择中己占主导地位,2005年预应力管桩开始在湘西北地区开始大量使用。然而,预应力管桩的设计在本地区尚处在经验积累阶段,准确确定管桩承载力难,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设计、施工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因而开展管桩设计理论的研究,对合理地进行桩基的设计、施工和试验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湘西北预应力管桩的工程实践,对预应力管桩设计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开展较系统的研究。本文首先系统地分析了桩的荷载传递机理,在此基础上对预应力管桩的受力机理进行分析探讨。然后针对湘西北地区工程地质的特点,对该地区预应力管桩的竖向及水平向承载力计算方法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提出用荷载传递法计算多层地基下按沉降控制管桩竖向承载力的方法;并对预应力管桩施工过程及质量检测方面存在的问题,从静压桩的贯入机理入手,对施工全过程及质量检测中应注意事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最后通过对湘西北地区混凝土管桩工程实例的分析,用本文给出的方法计算管桩实际极限承载力较规范计算管桩承载力方法合理,且能按桩顶沉降控制承载力。从而,找到适合湘西北地区预估管桩竖向承载力中简单快捷、准确合理的方法以及静压管桩的控制标准,弥补了地区规范的不足,为设计、施工提供了可靠合理的依据。

陈红,吴国旺,丁勇,赵云龙,杜华[9](2008)在《中国农业大学体育馆工程施工新技术综述》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农业大学体育馆工程造型独特,主场馆屋面为超高、超大跨钢桁架结构,施工难度大。施工中通过采用比赛场馆超大跨、超高钢桁架设计与施工,超高、超重、超大钢结构支撑脚手架应用技术,比赛场馆自然采光、节能保温及断热冷凝处理技术,抗浮桩施工技术等11项新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施工的科技含量,有利地保证了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

薛江炜[10](2008)在《刚性桩的头、身和脚 ——地基处理领域专利创新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文中指出在岩土工程地基处理领域,专利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专门针对专利创新方法的研究目前还是空白。本文所称的专利创新的概念是:“以申报发明专利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符合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这三个发明专利实质性审查条件的创新”。本文以侧重于刚性桩的专利技术为切入点,通过对地基处理领域刚性桩专利创新方法的研究和实践,对当前应用广泛、影响较大的一些刚性桩专利技术从专利申报、作用机理、相关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分类整理、归纳总结和比较探讨,取得了静夯(200610009144.9)和桩伴侣(200710160966.1)两项专利创新的成果。本文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1、提出专利创新的概念,探讨了专利创新、实施自主知识产权战略的意义;2、对地基处理常规的分类与IPC国际专利的分类进行了比较,打破常规,将桩分解为头、身和脚三个部位分别阐述,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发明寻找新的发明灵感;3、对当前应用广泛、影响较大的一些刚性桩专利技术,从作用机理、专利申报、相关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分类整理、归纳总结和比较探讨,主要有:1>改变桩身的横截面的薄壁筒桩与劲芯桩,2>改变桩身纵断面的支盘桩和后注浆,3>广义改变纵断面的多桩型组合,4>宏观上改变桩纵断面的变刚度设计方法,5>在桩脚上做扩大头的静夯、复合载体夯扩桩,6>改变桩头构造形式的预留沉降、位移调节和桩伴侣等。4、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静夯(200610009144.9)与桩伴侣(200710160966.1)这两项专利技术,并分别介绍了他们的发明思路、内容和研究现状;5、结合桩伴侣的应用,提出了反映建设项目全寿命期的时间-沉降量(T-S)曲线和人为创造T-S曲线的构造和设计计算方法。

二、滚压法成孔(桩)施工技术的实际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滚压法成孔(桩)施工技术的实际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岩溶地区布袋桩成桩与承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岩溶地区桩基础发展概况
        1.2.1 桩基础分类及适用范围
        1.2.2 岩溶地区桩基础选型
    1.3 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岩溶地区桩基承载力确定方法
        1.3.2 岩溶地区灌注桩施工处理措施
        1.3.3 岩溶地区嵌岩桩承载性能研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技术路线
        1.4.2 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布袋桩的设计构造与工作原理
    2.1 概述
    2.2 支盘桩技术及其适用范围
    2.3 布袋桩的设计构造与工作原理
    2.4 岩溶地区单桩极限承载力确定方法
        2.4.1 静力学计算法
        2.4.2 静载荷试验法
        2.4.3 经验公式法
    2.5 岩溶地区桩基承载力影响因素
        2.5.1 岩石性质
        2.5.2 桩体几何特征与强度
        2.5.3 桩岩(土)界面特征
        2.5.4 时间效应
        2.5.5 软弱下卧层
        2.5.6 其他因素
    2.6 岩溶地区竖向荷载下单桩荷载传递特性
        2.6.1 桩-土(岩)体系的荷载传递
        2.6.2 荷载传递性状影响因素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布袋桩成桩可行性与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3.1 试验目的与意义
    3.2 试验设计与方案
        3.2.1 试验模型的简化
        3.2.2 岩溶模拟基岩的制作
        3.2.3 模型布袋桩的制作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1 成桩效果与分析
        3.3.2 成桩影响因素分析
    3.4 布袋桩枝状体长度计算研究
        3.4.1 Hencky问题
        3.4.2 布袋桩枝状体结构长度计算
        3.4.3 布袋桩包覆件材料弹性模量和泊松比测试
    3.5 布袋桩桩型推演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布袋桩承载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4.1 试验原理
    4.2 承载特性模型试验方案
        4.2.1 相似原理以及相似比的确定
        4.2.2 模型桩及基岩的制作
        4.2.3 试验系统及模型桩的埋设
        4.2.4 试验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
    4.3 布袋桩承载特性试验结果及分析
        4.3.1 承载力与沉降分析
        4.3.2 荷载传递规律
        4.3.3 桩侧摩阻力性状分析
        4.3.4 枝状体阻力和桩端阻力性状分析
        4.3.5 侧摩阻力、枝状体阻力和端阻力综合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布袋桩极限承载力与沉降计算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5.1 竖向承载力与沉降计算公式推导
        5.1.1 计算模型假定
        5.1.2 计算公式推导
    5.2 理论与试验对比分析
    5.3 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5.3.1 枝状体长度
        5.3.2 枝状体数量
        5.3.3 枝状体分布
        5.3.4 桩端溶洞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2)公路桥梁的钻孔灌注桩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桩基施工技术及发展概况
        1.2.1 桩基施工技术概述
        1.2.2 灌注桩的发展趋势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钻孔灌注桩设计方法的研究
    2.1 引言
    2.2 桩基础设计要点
        2.2.1 桩型的选择
        2.2.2 持力层的选择原则
        2.2.3 桩的平面布置
        2.2.4 桩长与桩径的选择
        2.2.5 桩基承载力计算
    2.3 桩身设计
        2.3.1 桩顶竖向力的验算
        2.3.2 桩基沉降验算
    2.4 灌注桩结构设计还需注意的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研究
    3.1 钻孔灌注桩成孔机械的选择
        3.1.1 施工机械的种类及施工特点
        3.1.2 钻孔灌注桩施工成孔机械方法的比选研究
    3.2 钢护筒埋设
        3.2.1 钢护筒的作用
        3.2.2 钢护筒的埋设要求
    3.3 钻孔施工工艺
        3.3.1 钻孔前准备
        3.3.2 钻孔施工
    3.4 泥浆护壁工艺
    3.5 钢筋笼制作与吊装
        3.5.1 钢筋笼制作
        3.5.2 钢筋笼吊装工艺
    3.6 清孔施工工艺
        3.6.1 清孔的主要形式
        3.6.2 沉渣厚度的测量
    3.7 水下混凝土灌注工艺
        3.7.1 水下混凝土灌注的方法
        3.7.2 导管法施工工艺
        3.7.3 桩顶灌注标高及桩头处理
    3.8 基坑支护设计
        3.8.1 基坑支护选型的原则
        3.8.2 钻孔灌注桩中常用的基坑支护形式
        3.8.3 钢板桩支护技术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控制与检测
    4.1 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4.1.1 成孔质量控制
        4.1.2 成桩质量控制
    4.2 桩基检测
        4.2.1 桩身完整性检测
        4.2.2 桩基承载力检测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东大桥桩基础施工工艺研究
    5.1 工程概况
        5.1.1 场地地形地貌条件
        5.1.2 场地地层岩性及分布特征
        5.1.3 拟建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5.1.4 区域气候条件
        5.1.5 不良地质作用评价
        5.1.6 岩土物理力学参数的分析与评价
    5.2 基础设计
        5.2.1 桥梁地基基础方案分析评价
        5.2.2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5.2.3 桩数及平面位置的确定
        5.2.4 桩长的确定
        5.2.5 承载力的验算
        5.2.6 桩基沉降验算
    5.3 施工部署
    5.4 施工设备与人员的安排
    5.5 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
        5.5.1 护筒的制作与埋设工艺
        5.5.2 成孔工艺选择
        5.5.3 钢筋笼制作及安装
        5.5.4 旋挖桩清孔工艺选择
        5.5.5 沉渣的检测方法
        5.5.6 水下混凝土浇筑工艺研究
    5.6 检测方式
        5.6.1 检测依据
        5.6.2 检测方法
        5.6.3 桩身完整性检测结果分析
    5.7 基坑支护
        5.7.1 基坑支护形式的选择
        5.7.2 基坑支护设计做法
        5.7.3 拉森Ⅳ型钢板桩施工
        5.7.4 基坑降止水
        5.7.5 基槽土方开挖
        5.7.6 施工注意事项
        5.7.7 施工要点
    5.8 进度管理计划
    5.9 质量管理措施
    5.10 绿色施工管理计划
    5.11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反井钻机镶齿滚刀破岩机理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反井钻机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5 主要研究内容
2 镶齿滚刀运动学研究
    2.1 镶齿滚刀的结构与布置
    2.2 镶齿滚刀数学模型
    2.3 镶齿的运动轨迹
    2.4 本章小结
3 镶齿滚刀破岩机理研究
    3.1 滚压破岩有限元模型
    3.2 模型的验证
    3.3 刀具参数对破岩的影响
    3.4 地质环境对破岩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镶齿滚刀破岩性能研究
    4.1 镶齿滚刀的破岩模型
    4.2 滚刀破岩的试验验证
    4.3 镶齿滚刀的破岩特性
    4.4 齿形对破岩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镶齿滚刀滑移破岩研究
    5.1 滑移的数学模型
    5.2 滑移量推导
    5.3 滑移量的影响参数
    5.4 滑移实验
    5.5 本章小结
6 反井钻机刀盘的试验研究
    6.1 试验的目的及设备
    6.2 试验的原理与方法
    6.3 试验过程及数据处理
    6.4 试验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基于广西特殊地层的复合管桩植桩工艺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问题的引出
        1.1.2 桩基础概述
        1.1.3 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概况
        1.1.4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概况
    1.2 管桩承载力与沉降研究现状
    1.3 植桩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植桩法简介
        1.3.2 中掘植桩法研究现状
        1.3.3 静钻根植桩研究现状
        1.3.4 钢套管护壁潜孔锤凿岩嵌岩植桩法研究现状
    1.4 复合桩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桩基受力机理分析
    2.1 单桩受力机理
        2.1.1 桩侧阻力的性状
        2.1.2 桩端阻力的性状
    2.2 桩-土体系的荷载传递理论
        2.2.1 荷载传递法
        2.2.2 弹性理论法
        2.2.3 剪切位移法
        2.2.4 有限元法
    2.3 复合管桩受力机理
        2.3.1 复合管桩压密挤扩作用分析
        2.3.2 植桩法单桩承载力计算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西特殊岩土的工程性质分析
    3.1 广西区地质概况
    3.2 广西区泥岩工程特性
        3.2.1 泥岩分布
        3.2.2 泥岩的工程性质
        3.2.3 泥岩地基上桩基工程问题
    3.3 广西区灰岩工程特性
        3.3.1 灰岩分布
        3.3.2 灰岩的工程性质
        3.3.3 灰岩地基上桩基工程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合管桩施工工艺及试验设计
    4.1 复合管桩施工工艺
        4.1.1 旋挖复合管桩施工工艺
        4.1.2 潜孔锤高压旋喷复合管桩施工工艺研究
    4.2 复合管桩试验设计
        4.2.1 基于泥质岩地层的旋挖复合管桩试验设计
        4.2.2 基于灰岩地层的潜孔锤高压旋喷复合管桩试验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场静载试验及试验结果分析
    5.1 试验目的
    5.2 现场静载试验
        5.2.1 试验装置
        5.2.2 静载数据采集
        5.2.3 极限承载力确定
    5.3 基于泥质岩地层的三类基桩静载试验结果分析
        5.3.1 静压管桩静载试验分析
        5.3.2 旋挖灌注桩静载试验分析
        5.3.3 旋挖复合管桩理论和静载试验分析
        5.3.4 三类桩静载试验对比分析
    5.4 基于灰岩地层的潜孔锤高压旋喷复合管桩理论与静载数据分析
        5.4.1 基于经验公式的潜孔锤高压旋喷复合管桩承载力计算
        5.4.2 基于静载试验的潜孔锤高压旋喷复合管桩承载力测定
    5.5 经济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冲击挤密潜孔锤外表减阻结构优化设计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冲击挤密潜孔锤钻进技术简介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本章小结
第2章 冲击挤密作用下土体变形机理
    2.1 动荷载下土的基本理论
    2.2 非线性分析及LS-DYNA显式算法基本理论
    2.3 模拟钻头和外管与土体之间作用的可行性分析
    2.4 ANSYS模拟分析钻头和外管与土体之间作用的关键问题
    2.5 非线性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本章小结
第3章 凸轮旋压钻头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
    3.1 冲击挤密钻进过程中"桩效应"成因
    3.2 凸轮旋压钻头数值模拟及分析
    3.3 凸轮旋压钻头结构改进设计
    本章小结
第4章 外管结构数值模拟及设计
    4.1 粗径外管数值模拟
    4.2 粗径外管设计
    本章小结
第5章 外管结构试验研究
    5.1 试验目的与试验内容
    5.2 试验条件及试验过程
    5.3 试验结果及数据处理
    本章小结
第6章 冲击挤密潜孔锤优化设计组合
    6.1 冲击挤密潜孔锤尾部机构优化设计
    6.2 冲击挤密潜孔锤外表面仿生设计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文章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6)多节旋挖挤扩灌注桩在高速公路桥梁中应用的承载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多节旋挖挤扩灌注桩的一些概念
        1.2.1 多节旋挖挤扩灌注桩技术的基本原理
        1.2.2 多节旋挖挤扩灌注桩的施工工艺
        1.2.3 多节旋挖挤扩灌注桩的适用范围
        1.2.4 多节旋挖挤扩灌注桩的特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多节旋挖挤扩灌注桩的发展历史
        1.3.2 承载性能与机理的研究
        1.3.3 承载力的计算研究现状
        1.3.4 沉降分析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多节旋挖挤扩灌注桩的承载力设计方法
    2.1 概述
    2.2 单桩承载力的确定方法
    2.3 多节旋挖挤扩灌注桩的承载力设计方法
        2.3.1 《三岔双向挤扩灌注桩设计规程》中的规定
        2.3.2 《公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中的方法
        2.3.3 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
    2.4 小结
3 多节旋挖挤扩灌注桩的竖向荷载现场试验研究
    3.1 概述
    3.2 工程背景
        3.2.1 地质概况
        3.2.2 试桩设计、施工与试验概况
        3.2.3 静载试验概况
    3.3 桩身应变测试元件埋设与原理
        3.3.1 桩身应变测试基本假定及测试元件的选用和埋设
        3.3.2 钢筋应力传感器的测试原理
    3.4 实验结果
        3.4.1 桩顶下沉量测量结果
        3.4.2 桩身应变测试结果
    3.5 竖向荷载抗压承载力机理分析
        3.5.1 桩身轴力的发展规律
        3.5.2 桩侧摩阻的发挥规律
        3.5.3 盘阻力的发挥规律
        3.5.4 承载力的发展规律
    3.6 小结
4 FLAC模拟竖向静载试验
    4.1 概述
    4.2 常用的数值分析方法
    4.3 本文所用数值分析方法
    4.4 估算极限承载力
    4.5 建立三维试桩模型
    4.6 运算过程
    4.7 结果分析
        4.7.1 沉降曲线
        4.7.2 承载力的发挥
        4.7.3 承力盘的设置对桩周土的影响
        4.7.4 桩周土塑性区的发展过程
        4.7.5 盘土脱离现象
    4.8 小结
5 多节旋挖挤扩灌注桩群桩数值分析研究
    5.1 概述
    5.2 竖向荷载下群桩的性状与群桩效应
        5.2.1 群桩的种类
        5.2.2 群桩效应影响因素分析
    5.3 DX群桩效应影响因素
    5.4 模型的建立
    5.5 模拟结果分析
        5.5.1 群桩沉降发展规律
        5.5.2 桩身应力传递特性
    5.6 桩间距对群桩的影响
        5.6.1 不同桩间距的群桩模型的建立
        5.6.2 对群桩承载力的影响
        5.6.3 对承台下单桩沉降的影响
    5.7 盘位布置对群桩的影响
        5.7.1 不同盘位的群桩模型的建立
        5.7.2 群桩承载力和沉降控制比较
    5.8 DX群桩与直桩群桩承载力比较
        5.8.1 直桩群桩模型与DX群桩模型的建立
        5.8.2 群桩承载力和沉降控制比较
        5.8.3 群桩下单桩沉降
    5.9 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与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凸轮型冲击回转挤压钻头成孔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潜孔锤挤压钻进技术的应用
        1.2.1 锚固工程中的运用
        1.2.2 非开挖地下铺设管线施工中的运用
        1.2.3 在其他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潜孔锤挤压钻进技术发展状况
        1.3.2 钻头与土体相互作用机理研究状况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1.4.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论文研究的意义
第2章 凸轮型旋压钻头的设计
    2.1 潜孔锤挤压钻进机理
        2.1.1 钻头结构
        2.1.2 工作原理
        2.1.3 土体结构变化
        2.1.4 影响钻进速度的主要因素
    2.2 凸轮旋压钻头的设计
        2.2.1 土层滚法的介绍和应用
        2.2.2 凸轮钻头的研制
    2.3 挤压钻头力学模型建立
        2.3.1 圆锥钻头力学模型
        2.3.2 凸轮旋压钻头力学模型
        2.3.3 圆锥钻头与凸轮旋压钻头受力对比分析
第3章 挤压钻头与土体相互作用的有限元数值模拟
    3.1 土体变形的基本规律
    3.2 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介绍
        3.2.1 非线性有限元简介
        3.2.2 非线性问题求解方法简介
    3.3 有限元法模拟分析钻头及土体的可行性
    3.4 ABAQUS模拟钻头与土体相互作用的关键问题
        3.4.1 土的弹塑性理论及本够模型的选取
        3.4.2 接触问题的处理
        3.4.3 荷载简化及加荷方式
    3.5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5.1 几个假定条件
        3.5.2 模型的建立
    3.6 模型的数值分析
        3.6.1 凸轮钻头钻进机理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3.6.2 凸轮钻头与圆锥钻头数值模拟对比分析
    3.7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小结
第4章 凸轮旋压钻头的试验研究
    4.1 挤压钻头试验研究
        4.1.1 凸轮旋压钻头的加工
        4.1.2 试验设备和方法
    4.2 试验数据与分析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5.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5.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5.3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8)预应力管桩设计理论及其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桩基础概述
        1.1.1 桩基础作用
        1.1.2 桩基础的分类
    1.2 预应力管桩技术及其发展概况
        1.2.1 预应力管桩技术
        1.2.2 预应力管桩的优点
        1.2.3 预应力管桩的技术发展现状
    1.3 湘西北地质环境与桩基工程现状
        1.3.1 湘西北的地质环境
        1.3.2 湘西北的桩基工程现状
    1.4 桩基设计理论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工作
第2章 预应力管桩承载机理研究
    2.1 概述
    2.2 桩的荷载传递机理
        2.2.1 桩土体系的荷载传递
        2.2.2 荷载传递函数
    2.3 桩土复合地基工作特性
    2.4 影响因素分析
        2.4.1 影响荷载传递的因素
        2.4.2 影响桩侧阻力的发挥的因素
        2.4.3 影响桩端阻力的发挥的因素
第3章 湘西北地区预应力管桩设计理论研究
    3.1 湘西北地区工程地质特征及管桩应用条件
        3.1.1 湘西北地区工程地质特征
        3.1.2 管桩应用条件分析
    3.2 预应力管桩竖向承载力计算
        3.2.1 影响预应力管桩竖向承载力的因素
        3.2.2 确定预应力管桩竖向承载力的方法
        3.2.3 按沉降控制预应力管桩竖向承载力的设计理论
    3.3 预应力管桩水平承载力计算
        3.3.1 水平荷载作用下管桩的单桩破坏性状
        3.3.2 单桩水平承载力
        3.3.3 预应力管桩水平承载力
        3.3.4 管桩的单桩水平承载力计算
    3.4 预应力管桩设计计算方法
    3.5 有关设计计算参数讨论
        3.5.1 管桩τ_u 和q_p 的取值问题
        3.5.2 管桩单桩承载力问题
        3.5.3 预应力管桩桩型的选择
第4章 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检测方法研究
    4.1 概述
    4.2 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与成桩机理
    4.3 施工工艺及其注意事项
        4.3.1 静压式施工工艺
        4.3.2 注意事项
        4.3.3 静压管桩施工常见质量事故分析及处理
    4.4 预应力管桩质量检测方法
        4.4.1 桩身完整性检测
        4.4.2 管桩承载力检测
        4.4.3 桩基检测综合测试
        4.4.4 小结
第5章 工程应用实例
    5.1 工程实例1
        5.1.1 工程概况
        5.1.2 设计计算
        5.1.3 工程施工与质量检测
        5.1.4 结论
    5.2 工程实例2
        5.2.1 工程概况
        5.2.2 设计计算
        5.2.3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论文、着作及科研情况)

(10)刚性桩的头、身和脚 ——地基处理领域专利创新方法的研究和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代绪论)
第二章 地基处理领域专利创新的意义
    2.1 建筑业的地位、作用、发展前景和存在的问题
        2.1.1 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
        2.1.2 建筑业的发展前景和存在的问题
        2.1.3 改革创新,是建筑业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
    2.2 自主知识产权是地基处理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2.3 地基处理企业的专利战略
        2.3.1 专利申请决策
        2.3.2 专利申请内容
        2.3.3 专利申请时间
        2.3.4 专利申请地域
        2.3.5 专利网规划
第三章 地基处理领域专利创新方法研究的方法
    3.1 技术发明的经验总结,有助于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完善和应用
        3.1.1 发明的定义和特点
        3.1.2 发明的特点
        3.1.3 发明的类型
        3.1.4 发明的意义
        3.1.5 发明与专利
        3.1.6 发明的产生
    3.2 有关基础的IPC国际专利分类的内容及结构
    3.3 地基处理专业领域对于地基处理方法的分类
        3.3.1 基础工程措施和岩土加固措施
        3.3.2 地基加固基本方法的原理、作用及适用范围
        3.3.3 桩和桩基础的分类
    3.4 地基处理专业领域与IPC国际专利分类的比较
第四章 与桩身有关的技术和发明——改变桩身的横断面
    4.1 薄壁筒桩
        4.1.1 专利申请
        4.1.2 筒桩的主要特点
        4.1.3 筒桩承载机理分析
        4.1.4 筒桩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方法
        4.1.5 筒桩的复合地基设计计算
        4.1.6 筒桩施工设备
    4.2 劲芯复合桩
        4.2.1 专利申请状况
        4.2.2 劲性搅拌桩在国外的发展概况及应用现状
        4.2.3 劲芯复合桩的作用机理
        4.2.4 加劲水泥土复合桩承载力试验研究
        4.2.5 SMC复合桩的概念
    4.3 本章思考——薄壁筒桩与劲芯桩的组合
第五章 与桩身有关的技术和发明——改变桩身的纵断面
    5.1 挤扩支盘桩
        5.1.1 支盘桩的发展历程与专利申请
        5.1.2 支盘桩的挤密机理与研究现状
        5.1.3 挤扩支盘桩的单桩承载力计算
        5.1.4 试验验证支盘桩的抗压特性
        5.1.5 本节思考——不规则的支盘与复合地基
    5.2 后压浆
        5.2.1 后压浆的加固机理概述
        5.2.2 后注浆灌注桩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5.2.3 后压浆工艺的专利申请
    5.3 广义的桩身纵断面的改变
        5.3.1 多桩型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5.3.2 多桩型复合地基的复合模量
        5.3.3 多桩型复合地基变形计算
        5.3.4 有关多桩型长短桩的专利申请
        5.3.5 本节思考——发明空间与一机多用
    5.4 宏观上的桩断面的改变
        5.4.1 沉降与反力的悖论
        5.4.2 变刚度调平概念设计方法
        5.4.3 宏观上改变桩身断面的专利
    5.5 本章思考——“王冠上的明珠”
第六章 在桩脚(桩的底端)上做扩大头——静夯(静压置换地基处理法) V.S.复合载体夯扩桩
    6.1 研究方向的最初选择
        6.1.1 低噪声建筑施工工艺
        6.1.2 以废弃物作为建筑材料
        6.1.3 研究方向与国家产业发展的方向一致
    6.2 基于上述研究方向的一项发明——静夯
        6.2.1 发明思路
        6.2.2 对“静夯”一词的解释
        6.2.3 背景技术及其与其他地基处理方法的比较
    6.3 发明申报的有关材料
        6.3.1 发明内容及附图说明
        6.3.2 静夯的应用范围及实施方式
        6.3.3 权力要求书
    6.4 静夯的研究现状
        6.4.1 静夯的研究方向纵论
        6.4.2 静夯的优势及经济评价
        6.4.3 多用途压管的设计
        6.4.4 施工时的其他附属设备
    6.5 与静夯类似的专利概述
        6.5.1 静夯之前的专利申报
        6.5.2 静夯之后的专利申报
        6.5.3 适用于静夯技术的自动压扩器
        6.3.4 借鉴复合载体夯扩桩设计静夯桩
    6.6 本章思考——发明的时代性
第七章 小桩头能做大文——桩伴侣(桩头的箍带箍的桩)PK桩帽承台褥垫净空
    7.1 现有的桩头构造形式
        7.1.1 从上凸形桩顶试验谈起
        7.1.2 郑刚教授的分类及桩顶预留净空的专利
        7.1.3 宰金珉教授等人发明的位移调节专利
        7.1.4 桩底沉渣、缩经断桩与纵向预应变桩
        7.1.6 桩帽(桩头部扩大)的形式
    7.2 新的桩头构造形式——桩伴侣
        7.2.1 背景技术
        7.2.2 发明内容
        7.2.3 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
        7.2.4 权力要求书
        7.2.5 应用及专利转化情况
    7.3 人为创造时间-沉降量曲线
        7.3.1 带有褥垫层的刚性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局限性的启发
        7.3.2 反映建设项目全寿命期的时间-沉降量(T-S)曲线
        7.3.3 从整体上考虑地基的受力分析
        7.3.4 人为创造T-S曲线的计算方法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不足与展望
攻硕期间主要科研成果(或发表的文章)
致谢

四、滚压法成孔(桩)施工技术的实际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岩溶地区布袋桩成桩与承载特性研究[D]. 张福友. 广西大学, 2020(02)
  • [2]公路桥梁的钻孔灌注桩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D]. 刘宁. 长春工程学院, 2020(03)
  • [3]反井钻机镶齿滚刀破岩机理及性能研究[D]. 胡修坤.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4]基于广西特殊地层的复合管桩植桩工艺及试验研究[D]. 韦超俊. 广西大学, 2018(06)
  • [5]冲击挤密潜孔锤外表减阻结构优化设计及试验研究[D]. 张永光. 吉林大学, 2011(09)
  • [6]多节旋挖挤扩灌注桩在高速公路桥梁中应用的承载机理研究[D]. 万飞. 北京交通大学, 2010(10)
  • [7]凸轮型冲击回转挤压钻头成孔机理的研究[D]. 罗春红. 吉林大学, 2009(08)
  • [8]预应力管桩设计理论及其工程应用研究[D]. 王杰. 湖南大学, 2009(01)
  • [9]中国农业大学体育馆工程施工新技术综述[J]. 陈红,吴国旺,丁勇,赵云龙,杜华. 建筑技术, 2008(08)
  • [10]刚性桩的头、身和脚 ——地基处理领域专利创新方法的研究和实践[D]. 薛江炜. 太原理工大学, 2008(10)

标签:;  ;  ;  ;  ;  

滚压法孔(桩)施工技术的实际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