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畜“青霉素临床用量很大”的浅见

关于家畜“青霉素临床用量很大”的浅见

一、对家畜“青霉素临床用量非常大”的浅见(论文文献综述)

屈云[1](2021)在《奶牛乳房炎病原菌调查及裂解性噬菌体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奶牛乳房炎是奶牛养殖过程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患有乳房炎的奶牛会出现产奶量下降,产出的牛乳质量下降,奶牛身体还会出现发烧、体重下降的情况,严重的病例还会引起奶牛的死亡。奶牛乳房炎常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一直制约着我国奶牛养殖业的发展。最常见的奶牛乳房炎病因是微生物感染,特别是葡萄球菌,一旦奶牛乳腺被病原菌感染会非常难治愈,且还可能出现交叉传染情况,给牧场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治疗奶牛乳房炎主要还是依靠抗生素,由于兽药残留严重和耐药菌株的出现等问题,学者们正在积极寻找可以替代抗生素的治疗方法。本研究通过对奶牛养殖过程中的乳房炎奶牛乳汁、乳头、皮毛等部位,及牛圈、挤奶车间等环境进行样品进行采集。分离鉴定出奶牛乳房炎致病菌,并挑选具有代表性且最难治愈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流行病学进行调查,然后利用其作为宿主菌,从奶牛养殖环境中分离出裂解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噬菌体,并深入探究噬菌体对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抑菌能力和生物学特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奶牛牧场共采集样品1000份,分离出细菌494株,总分离率为49.40%。分离菌株经过16S r DNA测序鉴定包括13种类别细菌,包括: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蜡状芽孢杆菌、谷氨酸棒杆菌、海氏肠球菌、棒状杆菌、克雷伯氏菌、浅绿气球菌、猪粪细菌、尿链球菌、格氏乳杆菌,其中葡萄球菌属又包括18个不同的种。(2)从上述葡萄球菌属中进一步鉴定出1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并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发现所有分离菌株都携带有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共检出13种肠毒素基因、5种其他毒力基因、2种耐消毒剂基因和12种耐药基因。传统肠毒素只检测出sec,携带率为56.25%,12种新型肠毒素携带率在12.50%和87.50%之间;1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nuc基因,携带率为75.00%,其中6株携带mec A基因(37.50%),所有nuc阳性菌株都同时携带hlα、hlβ基因(75.00%),tsst-1携带率为(68.75%),eta携带率为(12.50%);5种耐消毒剂基因的检测结果中,1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同时携带qac A/B及qac G基因(62.50%);共检出12种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其中grl A携带率最高(87.50%),van A和msr A检出率最低(6.25%),其余耐药基因携带率在12.50%~81.25%之间。(3)1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19种抗生素药物表现出耐受性,50.00%菌株为多重耐药菌(3-15耐),耐药谱最广达到15耐,12耐及以上菌株有6株。菌株对替考拉宁耐受性最强(75.00%),其次为青霉素(50.00%),也表现出对左氧氟沙星、氨苄西林、甲氧苄啶、诺氟沙星等其他抗生素不同程度的耐受性,菌株对头孢他啶、苯唑西林、链霉素有不同大小的中介和敏感率,没有菌株表现出对以上三种抗生素耐受;全部菌株对亚胺培南敏感。(4)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为宿主筛选得到一株肌尾科裂解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命名为SP-Cm Sa-11),其效价为:7.6×109PFU/m L;最佳MOI为:0.1;潜伏期为:60 min,爆发期为:40 min;裂解量约为:130 PFU/cell。该噬菌体的裂解谱包括13株乳房炎奶牛源金黄色葡萄球菌、7株人源MRSA、1株木糖葡萄球菌、1株表皮葡萄球菌、1株粪肠球菌。p H耐受范围为4.0-10.0;在40℃温度下可以正常存活,50℃生长受到一定抑制,可以在60℃存活40min,70℃存活20 min;对氯仿及紫外不敏感。(5)SP-Cm Sa-11在LB培养基及巴氏杀菌乳中表现出了很好的抑菌效果,在LB培养基中SP-Cm Sa-11可以在4小时左右完全裂解培养基质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巴氏杀菌乳中,相比于不加噬菌体的只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对照组,可以使巴氏灭菌乳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浓度降低106CFU/m L,持续抑菌时间可以达到36 h。

王忠[2](2020)在《肠道菌群对猪行为性状初情期启动及免疫性状疫苗抗体产生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猪肉是我国居民肉类消费的主要种类,而养猪业是我国农业的支柱产业。肠道菌群具有影响猪饲料利用效率、脂肪沉积等多种重要经济性状的巨大潜力。已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可与性激素相互作用,诱发如多囊卵巢综合征等诸多性激素紊乱相关疾病。初情期是后备母猪非常重要的繁殖性状,初情期启动失败多由类固醇性激素分泌障碍引起。目前尚不清楚肠道菌群是否会通过影响性激素而影响后备母猪初情期的启动。此外,疫苗是猪场疾病预防的重要工具,猪群接种疫苗所产生的抗体水平在个体间呈现不同程度的差异,猪群抗体整齐度差会给猪场疾病预防带来风险。前期已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改变会导致宿主流感疫苗抗体的显着降低,表明肠道菌群对于疫苗抗体反应的重要性。肠道菌群是否影响猪只疫苗抗体产生,目前尚缺乏相关的研究。本研究探索了肠道菌群对后备母猪初情期启动和疫苗抗体产生两个复杂性状的影响。在第一部分实验中,鉴别了与初情期启动失败显着相关的肠道微生物类别,研究了后备母猪发情周期四个阶段肠道菌群变化的规律,并基于预测宏基因组功能通路初步探索了肠道菌群引起母猪初情期启动失败的可能原因。在第二部分实验中,通过肠道菌群与猪场常用疫苗抗体之间的关联性分析,评估了肠道菌群对疫苗特异性抗体水平差异的贡献度,并鉴别了肠道菌群中可能参与疫苗抗体形成关联的菌属。具体结果如下:本论文通过对908头后备母猪的发情行为持续跟踪观察,获得73头至9.5月龄仍未观察到发情的后备母猪样本,选取90头正常发情的全同胞或半同胞作为对照组。对其粪便样品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比较两组母猪肠道菌群的差异。结果发现普氏菌属、密螺旋体属、Faecalibacterium、Oribacterium、琥珀酸弧菌属和厌氧弧菌属在正常发情的母猪肠道中丰度显着更高,而瘤胃球菌科、毛螺菌科、瘤胃球菌属、粪球菌属和颤螺菌属则富集在初情期启动失败的后备母猪中。对肠道菌群功能预测发现视黄醇代谢通路显着富集在正常发情的后备母猪中,表明特定的肠道共生菌可能对后备母猪的初情期启动具有重要作用,视黄醇代谢障碍可能是情期启动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观察了22头正常发情后备母猪的发情间期、发情前期、发情期和发情后期四个阶段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通过构建肠道菌群的共发生网络,发现以Sphaerochaeta和密螺旋体属菌为主的共发生网络模块与母猪发情周期的变化密切相关。利用所采集的母猪样品,本论文选取了198头后备母猪,开展肠道菌群影响疫苗抗体水平的研究。于197日龄左右采集血液样品,测定所有母猪的猪瘟、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的特异性抗体水平,其中49头还测定了伪狂犬、猪乙型脑炎病毒和猪细小病毒疫苗的抗体水平。同时,采集了所有猪只的粪便样品并进行16S rRNA基因V3-V4区测序,注释获得菌群分类学信息。通过Two-part模型鉴定与抗体水平显着关联的菌属。结果发现,本试验猪群5种疫苗的特异性抗体水平个体间存在显着差异,肠道菌群能解释个体间抗体水平差异的比例为1.11%~9.35%。与抗体水平关联的肠道微生物菌属中,瘤胃菌科、毛螺菌科、颤螺菌属以及普氏菌属与4种或5种疫苗特异性抗体水平显着相关。此外,我们还对猪瘟及乙脑病毒抗体阳性和阴性个体进行了组间共丰度簇的比较,发现以普氏菌属为主的共丰度簇CAG11和乳酸杆菌属为主的CAG12富集在猪瘟抗体阳性组个体的肠道菌群中,CAG15则富集在猪瘟抗体阴性个体的肠道菌群中。而密螺旋体属为主的CAG28显着富集于乙脑抗体阴性组。我们发现肠道菌群与后备母猪初情期启动相关,肠道微生态的失调可能可通过干扰视黄醇代谢引起后备母猪情期启动失败。这加深了对母猪乏情机制的认识,为通过益生菌/益生元促进后备母猪初情期启动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此外,还发现肠道菌群与疫苗抗体水平具有紧密的相关性,这对于猪用疫苗的设计、肠道菌群作为内源性免疫佐剂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常红红[3](2019)在《构筑高比表面积缺陷氮化硼纳米片吸附水中抗生素研究》文中提出四环素作为一种广谱系列的抗生素,因其价格低廉、杀菌效果明显而被大量使用。然而,四环素的过度使用会导致人体的耐药性增强,此外,四环素很难被人体吸收,多以原药形式排入环境中,通过土壤渗透等途径进入水体中,造成水体污染。目前去除水中四环素的方法有光催化、膜分离等,其中吸附法具有绿色、经济、高效等优点备受青睐。本文从调控氮化硼表面孔隙或缺陷出发,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具有高吸附性能和强循环再生能力的薄层氮化硼纳米片(BNNSs)吸附剂。通过改变溶剂或引入缺陷优化合成工艺,制备了多种具有不同比表面积和表面缺陷性质的薄层BNNSs,以四环素(TC)为吸附对象,系统研究了系列BNNSs的吸附性能和影响规律,探讨了吸附过程反应机理,考察了系列吸附剂的循环能力。1.通过调变溶剂制备了不同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的二维多孔薄层BNNSs。采用N2吸附-脱附、FT-IR、XRD、UV-vis DRS、SEM、TEM、AFM和XPS等方法对其结构和组成进行表征分析,结果显示,溶剂的改变可以调控BN形成过程影响BN孔径大小和分布。其中,以甲醇为溶剂诱导合成的多孔BN-M比表面积最大(840 m2/g),以正丙醇为溶剂制得的BN-P具有最大的孔径和孔容。静态吸附实验结果显示,BN-P较大的比表面积有利于暴露更多表面活性位点且大的孔径和孔容进一步促进了TC向其内部的扩散,从而使其对TC的吸附容量最高,吸附6 h后达平衡吸附容量386 mg/g,并对吸附机理进行了探讨。2.KOH原位刻蚀辅助合成含氮缺陷的二维多孔BNNSs(Nv-BNNSs)。纳米材料分子结构中缺陷的引入可以改变材料表面电子分布从而提高吸附性能。对其结构和组成进行表征,结果表明KOH的引入破坏了BNNSs的完整结构,改变了BNNSs的电子状态,结构中部分N原子被刻蚀,N缺陷空位形成。静态吸附实验结果显示,含氮缺陷的Nv-BNNSs-0.1对TC的吸附效果最好,吸附3 h进入平衡,5 h的最终平衡吸附容量为410 mg/g。3.ZnCl2原位刻蚀辅助合成含硼缺陷的二维多孔BNNSs(Bv-BNNSs)。由于Zn与B之间的电负性差异,BNNSs中的B原子首先被Zn取代,随后在1000 oC高温条件下Zn挥发而留出空位形成B缺陷,表征结果显示所得BNNSs的电子状态发生变化,硼氮原子比降低,硼缺陷空位形成,而且Bv-BNNSs的比表面积显着提高(1186.2 m2/g),结构中同时含有介孔和大量微孔。静态吸附实验结果显示,含硼缺陷的Bv-BNNSs对TC的吸附效果明显提升,吸附2 h即进入平衡阶段,6 h达到吸附平衡,吸附容量为433 mg/g;此外,Bv-BNNSs对水中染料罗丹明B和亚甲基蓝也具备很好的吸附效果。Bv-BNNSs循环性能优良,6次循环后TC脱除率仅下降10%。

刘鑫[4](2019)在《果糖和海藻酸钠对猪精液4℃低温保存效果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现阶段90%以上的人工授精采用17℃恒温保存的鲜精,但是17℃条件下猪精液保存时间较短,一般为37天,且易受微生物污染,不利于提高优秀种公猪精液利用率,增加了生猪品种改良成本。4℃低温不仅能有效降低精子生理代谢水平,而且能更长久的维持精液品质,防止微生物污染。然而,目前国内外对猪精液4℃低温保存研究还不深入,在精液低温保存技术方法、稀释保存液有效成分等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与实践。本试验主要针对猪精液4℃低温保存中精液处理方法、稀释液有效成分等关键技术环节,开展细致研究,为猪精液4℃低温保存技术在养猪生产企业广泛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一)猪精液4℃保存技术方法的研究1.降温方法研究。利用自制的稀释剂配方,对人工采精后,精子密度为2亿/mL左右、呈乳白色、气味正常且精子活率达80%以上的猪原精,进行3倍稀释,对照组采用1层毛巾包裹,试验组分别利用4层毛巾和4层毛巾+泡沫箱包裹。本实验重复3次(下同)。结果表明:利用4层毛巾+泡沫箱包裹,保存第3d时,精子活率、活力分别为79.69%和63.81%,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2.降温平衡时间研究。在上述试验基础上,前期稀释操作相同,利用4层毛巾+泡沫箱包裹后,采用分步降温。首先,17℃恒温箱中,对照组平衡1.5h,试验组分别平衡2.5h和3.5h,平衡完毕,各组移入4℃冰箱中保存。结果表明:17℃恒温平衡2.5h,保存第3d时,精子活率、活力分别为76.35%、65.34%,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3.稀释倍数研究。利用自制的稀释剂配方,对人工采精后,精子密度为2亿/mL左右,且活率达80%以上的猪原精进行稀释,对照组稀释比例为1:1,试验组稀释比例分别为1:2、1:3、1:4,然后利用上述最佳的降温平衡方法保存。结果表明:采用原精与稀释液1:3稀释,保存第3d时,精子活率、活力分别为78.13%、69.65%,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二)果糖和海藻酸钠对猪精液4℃低温保存效果影响的探究1.在前期预处理试验的基础上,利用BTS基础稀释剂中分别添加0、0.2、1、2、4mg/mL的果糖,探究不同浓度果糖对猪精液4℃保存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0.2mg/mL果糖,保存第3d时,精子活率、质膜完整率、顶体完整率和精子快速运动活力分别为79.17%、76.53%、80.58%和50.1%,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2.在BTS基础稀释液中分别添加0、0.2、1、2、4mg/mL的海藻酸钠,探究不同浓度海藻酸钠对猪精液4℃保存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1mg/mL海藻酸钠,保存第3d时精子活率、质膜完整率、顶体完整率和精子快速运动活力分别为85.55%、86.33%、87.51%和70.9%,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三)果糖+海藻酸钠优化组合对猪精液4℃低温保存效果影响的探究第二步试验的基础上,利用BTS基础稀释液分别选取0.2、1mg/mL果糖和1、2mg/mL海藻酸钠进行稀释剂成分优化组合试验,利用成熟应用的稀释剂A品牌作对照,探究果糖+海藻酸钠对猪精液4℃保存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0.2mg/mL果糖+2mg/mL海藻酸钠,保存第7d时,精子活率、质膜完整率、顶体完整率分别为72.85%、71.19%、79.68%,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综上,果糖和海藻酸钠能显着提高猪精液4℃低温保存时间、精子活率等,其单独添加最适浓度分别为0.2mg/mL和1mg/mL;两种有效成分优化组合后,稀释液中添加果糖0.2mg/mL和海藻酸钠2mg/mL时,猪精液4℃低温保存效果最佳,保存第7d时仍具有较高的精子活率、质膜完整率、顶体完整率和精子快速运动活力。

史静雪[5](2017)在《布鲁氏菌分泌蛋白VceA和VceC对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由布鲁氏菌引起的动物源性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布鲁氏菌能进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存繁殖,逃避机体的免疫系统,机体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通过抗感染免疫来监测、防御并清除入侵的病原体。病原体逃避宿主免疫大体上有三种途径,即隐匿、诱变和抑制。隐匿是指布鲁氏菌可能隐匿于自噬体中,干扰自噬体与溶酶体的融合,从而逃避宿主细胞的杀伤;诱变是指病原体通过改变自身的抗原特性,从而逃逸业已诱生的免疫应答的作用;抑制是指布鲁氏菌可抑制宿主细胞凋亡,避免在细胞死亡后被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清除,从而保护其在宿主细胞内的长期寄生,并造成持续性感染。IV型分泌系统(Type IV secretion systems,T4SS)是布鲁氏菌重要的毒力因子之一,它在布鲁氏菌感染的过程中可以将分泌蛋白转移到宿主细胞中,帮助其入侵和定殖,而这其中的机制还不完全清楚。本文主要研究T4SS分泌蛋白在布鲁氏菌感染过程中对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影响。主要开展的研究工作如下:(1)构建流产布鲁氏菌2308(S2308)的VceA和VceC基因缺失突变株。分别扩增基因上下游同源臂和卡那基因,运用融合PCR融合三段基因并连接PMD18-T,同源重组的原理互换亲本株基因组中的目标基因,检测其生长特性,用两个缺失株分别侵染胚胎滋养层细胞(HPT-8)和感染小母鼠并检测其在胞内存活情况。结果显示成功构建缺失株ΔVceA和ΔVceC且稳定的传至少10代,生长趋势均在12 h达到对数生长期,30h进入平台期和亲本株无差异,在HPT-8细胞和小鼠脾脏中的存活能力显着低于亲本株S2308。(2)表达并纯化布鲁氏菌VceA和VceC蛋白,并分析其对细胞的影响。构建分泌蛋白VceA和VceC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纯化后得到其重组蛋白。鉴定其反应原性,检测蛋白作用于细胞后细胞因子的表达量。结果显示成功构建VceA和VceC原核表达载体,纯化的蛋白Western blot检测出现杂交条带,具有很好的反应原性,VceA蛋白作用于细胞后TNF-α,IL-1β,TGF-β1的分泌量均显着升高,VceC作用的细胞IL-18,TNF-α和TGF-β1的分泌量显着降低。(3)初步探讨VceA和VceC基因对细胞自噬的影响。检测自噬相关基因ATG5,p62,LC3的m RNA表达量;Western blot,共聚焦显微镜和小鼠子宫免疫组化检测p62蛋白的表达量,透射电镜检测自噬小体。结果显示ΔVceA侵染细胞后p62基因的表达显着低于S2308组,ΔVceC感染小鼠1 d和7 d时均显着高于S2308组,VceC蛋白则无差异;ATG5的表达中ΔVceA在侵染细胞3h,24 h和感染小鼠1 d和56 d均显着高于S2308组,ΔVceC在侵染24 h和感染28d显着低于S2308,VceA蛋白则是3 h和12 h显着低于NC组,VceC蛋白无显着性差别;LC3-II/LC3-I的比值中ΔVceA在侵染细胞12 h,24 h和感染小鼠1 d,7 d时均显着高于S2308,而ΔVceC在侵染细胞后显着低于S2308组。WB实验显示ΔVceA组的p62蛋白在侵染细胞时无显着性变化,在小鼠子宫中显着低于S2308组,ΔVceC组比对照组高,VceA蛋白作用细胞后显着高于NC组;ΔVceA组ATG5蛋白的表达高于S2308组,ΔVceC侵染组显着低于对照组,而VceC蛋白作用组表达则高于正常组。激光共聚焦显示ΔVceA组低于S2308组,ΔVceC高于S2308组;小鼠子宫p62的免疫组化实验显示在1 d,7 d和14d时ΔVceA组可见的免疫染色少于S2308组,而ΔVceC则是多于S2308组;在电镜下ΔVceA侵染组中发现自噬小体。结果表明ΔVceA不同程度的促进细胞自噬的发生,VceA蛋白抑制细胞自噬;ΔVceC是不同程度的抑制细胞自噬的发生,VceC蛋白促进自噬。(4)初步探究VceA和VceC基因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检测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Bcl-2,Bax的m RNA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3,Bcl-2和细胞内细胞色素C(Cyt-C)蛋白的表达量;流式细胞术检测HPT-8细胞的凋亡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小鼠子宫免疫组化实验检测Cyt-C的释放情况。实验结果显示Caspase-3基因的m RNA的表达水平在侵染24 h时和小鼠感染后1 d时ΔVceA都显着低于S2308组;Bax/Bcl-2的结果显示侵染细胞3 h,24 h和感染小鼠7 d时ΔVceA均表现为小于1,ΔVceC在侵染24h和感染7 d,14d比值小于1,VceA蛋白作用组在12 h,24 h时表现为大于1,VceC蛋白只在24 h大于1;Caspase-3蛋白的表达和Cyt-C蛋白的表达及定位在24 h两缺失株都低于S2308组,而Bcl-2抗凋亡蛋白的表达中两缺失株均高于S2308组,两蛋白均低于对照组;细胞流式术检测中12 h只有ΔVceC低于S2308,24 h二缺失株均低于亲本株;小鼠子宫免疫组化显示两缺失株组出现的免疫染色少于对照组。结果表明ΔVceA和ΔVceC都是在不同程度上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而VceA和VceC蛋白则是促进细胞凋亡的。

罗海峰[6](2016)在《新型快速诊断方法对牛疫病和饲料安全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畜牧业的发展面临许多挑战,其核心内容便是畜牧业的安全体系的建立,包括生物安全体系、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以及环境安全体系。在生物安全体系中疫病的防控是其核心,而满足疫病防控所需求的检测试剂是多方面工作的基础条件,可以帮助了解疫病流行情况、监控疫病爆发趋势、评估免疫质量,甚至为疫病净化提供决策性信息。而对于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而言,确保饲料安全,控制兽药滥用是保证食品安全的源头,因此对满足畜产品生产各个环节的检测试剂开展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同时疫病防控与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完善后自然也促进了环境安全体系的完善。牛支原体感染是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广泛流行的一种病原微生物性疾病,其感染牛群后会造成一系列严重后果,导致牛的乳房炎、关节炎、肺炎、结膜炎以及母牛流产等,最终影响畜牧业的生产效率。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是牲畜中一种重要的病原体,其属于瘟病毒属黄病毒科目,BVDV感染会造成动物免疫系统抑制,从而导致牲畜易于受到其他病原体的侵害,并且由于持续感染牛的存在,BVDV会持续影响牛的生长或者产奶,给畜牧业造成重大损失。克伦特罗俗称“瘦肉精”,是畜牧业中的违禁药物,其可以促进动物肌肉的生长,但是同时经过畜产品会传递给人类,造成急性中毒或者慢性中毒。黄曲霉毒素B1是目前最致癌的物质,污染的饲料中的黄曲霉会产生该毒素,经由动物吸收后会最终影响人类健康。本研究关注诊断学在畜牧业安全体系中的应用,因此选择了病原体抗体检测、抗原检测、非法药物及饲料毒素残留四个方面,运用侧向层析技术、胶体金技术以及上转换发光技术进行系列快速检测试剂的开发。其中上转换发光技术运用稀土元素的上转换发光性质,开发成相应的上转换纳米材料,运用于免疫检测中,用于开发快速定量检测试剂,为创新性检测方法。最终本研究建立了上转换发光法检测技术平台和胶体金检测技术平台,开发了牛支原体抗体快速检测试剂(P48-CG)、BVDV快速检测试剂(BVDV-CG)以及克伦特罗上转发光快速检测试剂(CL-UPT)和黄曲霉毒素B1快速检测试剂(AFB1-UPT)。其中P48-CG与ELISA检测试剂相符率达到93%以上,灵敏度与ELISA试剂一致,可以有效检测牛支原体抗体。BVDV-CG检测619份血清血浆样本,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98.4%和99.4%;检测858份全血样本,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96.5%和99.1%;检测440份耳组织样本,灵敏度特异性均达到100%。CL-UPT检测灵敏度达到0.05ppb,与LC-MS/MS相比定量结果偏差在15%以内。AFB1-UPT检测灵敏度达到0.39ppb,与HPLC相比定量结果偏差在15%以内。针对动物疫病和饲料安全的系列检测试剂的开发将有助于完善畜牧业安全体系。

郭兴[7](2015)在《绵羊白介素1β及其受体拮抗因子全长cDNA克隆、分子特性及差异表达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白介素1受体拮抗因子(interleukin1receptor antagonist,IL-1Ra)是白介素1(interleukin1,IL-1)家族的主要成员。IL-1β能够协同其它细胞因子刺激T、B淋巴细胞活化并促进多种炎性物质合成。IL-1Ra与IL-1β三维结构相似,能够与IL-1Ra竞争细胞膜表面的I型白介素1受体(interleukin1receptor I,IL-1RI)。但是IL-1Ra与IL-1RI结合并不激发相关信号,从而能够拮抗IL-1β的生物学功能。IL-1在宿主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是IL-1β的过量表达会引起严重的炎症反应及自身免疫疾病。因此,IL-1β和IL-1Ra的平衡对维持机体稳态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许多疾病可以引起IL-1β和IL-1Ra特异性的差异表达。通过分析IL-1β和IL-1Ra在疾病中的差异表达模式有望为相关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快捷、可靠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已被广泛用于家畜布鲁氏菌病的检疫,如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接种布鲁氏菌减毒疫苗是预防布鲁氏菌病的有效措施,但是布鲁氏菌强毒株感染和疫苗免疫都能造成家畜血清学试验阳性。目前,缺乏有效的措施进一步鉴别血清学试验阳性家畜的感染来源,导致无法区别诊断疫苗免疫家畜和布病患病动物,给布病有效净化带来非常大的困难。本课题组前期工作通过构建布鲁氏菌强毒、弱毒株S2感染绵羊白细胞层抑制性消减杂交(SSH)cDNA文库,筛选到差异表达基因IL-1β和IL-1Ra,推测IL-1β和IL-1Ra可能在绵羊感染布鲁氏菌强毒或S2弱毒株过程中存在特异性的差异表达模式。通过揭示这种差异表达模式有望为鉴别血清学虎红平板凝集试验阳性家畜的感染来源提供科学依据。1.绵羊IL-1β和IL-1Ra全长cDNA克隆、表达及分子特性分析本研究以本课题组构建的布鲁氏菌强毒、S2弱毒株感染绵羊白细胞层SSH文库中获得的IL-1β和IL-1Ra部分基因序列为基础,利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绵羊IL-1β和IL-1Ra的全长cDNA序列,其中IL-1β全长1494bp,开放阅读框801bp,编码266个氨基酸残基,预测绵羊IL-1β蛋白分子量为30.6kDa;IL-1Ra全长1228bp,开放阅读框525bp,编码174个氨基酸残基,预测绵羊IL-1Ra蛋白分子量为19.8kDa。成功构建绵羊IL-1β及IL-1Ra的重组表达质粒pET-30a-IL-1β和pET-28a-IL-1Ra。通过诱导表达和亲合层析纯化技术获得重组表达蛋白orIL-1β及orIL-1Ra。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及相关网站预测分析绵羊IL-1β及IL-1Ra核酸与蛋白的分子特性,以及通过胸腺细胞增殖实验证实orIL-1β的生物学活性,进而通过测定orIL-1Ra对IL-1β杀伤鼠黑色素瘤细胞株B16的拮抗作用,证实orIL-1Ra的生物学活性。2.抗绵羊IL-1β和IL-1Ra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分别应用orIL-1β和orIL-1Ra免疫小鼠。通过细胞融合技术将小鼠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通过间接ELISA和Western Blot(WB)筛选分泌抗绵羊IL-1β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和分泌抗绵羊IL-1Ra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抗体亚类鉴定2株杂交瘤细胞株所分泌抗体亚类均为IgG1。通过诱生腹水和G蛋白亲合层析系统分别批量纯化抗绵羊IL-1β和IL-1Ra的2种单克隆抗体。3.绵羊IL-1β和IL-1Ra时空差异表达特性分析利用本研究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和WB技术,分析正常绵羊不同组织器官中IL-1β及IL-1Ra蛋白的组织特异性表达特性。发现IL-1β在正常绵羊的脾脏中含量最高,在白细胞中含量最低;IL-1Ra在正常绵羊肌肉中含量最高,而在肺脏中含量最低。通过大肠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李氏杆菌)、沙门氏菌、布鲁氏菌S2弱毒株和灭活布鲁氏菌弱毒株S2菌体侵染绵羊原代外周血白细胞,对侵染后不同时间点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β和IL-1Ra的含量进行测定。大肠杆菌、李氏杆菌、沙门氏菌、布鲁氏菌弱毒株S2侵染绵羊外周血白细胞后细胞培养上清中IL-1β及IL-1Ra的含量均逐渐上升。灭活布鲁氏菌弱毒株S2组白细胞培养上清液中2种细胞因子的相对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布鲁氏菌强毒和弱毒株S2感染绵羊后IL-1β及IL-1Ra基因在外周血白细胞层中转录水平的差异表达模式。IL-1β基因在强毒组和弱毒组白细胞层中的表达均呈先下调后上调的表达趋势,强毒组在感染第14天时表达量最低,感染40天时表达量最高。在弱毒组感染7天时表达量最低,感染21天时表达量最高。IL-1Ra基因在强毒组和弱毒组中的表达都呈现出上调表达的趋势。应用WB技术分析布鲁氏菌强毒和弱毒株S2感染绵羊后IL-1β及IL-1Ra在血浆中的含量变化。IL-1β在强毒组及弱毒组血浆中的含量均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先升高后下降。强毒组IL-1β升高水平高于弱毒组。IL-1Ra在强毒组及弱毒组血浆中的含量均在感染后40天明显升高,而且在强毒组升高的水平高于弱毒组。本研究以绵羊IL-1β及IL-1Ra为研究对象,克隆其全长cDNA,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并纯化基因工程重组蛋白,制备其单克隆抗体,分析IL-1β和IL-1Ra的分子特性及其在正常绵羊和细菌侵染状态下时空差异表达模式,为深入研究布病感染与免疫区别诊断生物标示分子提供科学依据。

吾买尔·尼亚孜[8](2015)在《阿克苏东部三县肉牛主要微量元素盈缺状态的调查与防治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阿克苏地区东部三县2014年的肉牛存栏量为12万头,占阿克苏地区的35%,是该地区重要的肉牛产业带。目前,肉牛业相关危害较大的传染性、寄生虫性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是肉牛营养障碍相关的营养代谢病的发生却制约着肉牛产业的健康有效的发展。为防治该地区肉牛的主要营养代谢病,对全地区土壤-牧草-家畜生态系统中7种微量元素(铜、锌、钼、锰、硒、钴、铁)含量进行测定,分析了各微量元素的盈缺度、根据微量元素的盈缺状态设计了补充微量元素、缓解慢性瘤胃酸中毒、增加食欲为目的的预混料配方,通过添加饲养试验微量元素预混料对试验育肥肉牛育肥效果、微量元素补充情况、抗氧化能力等进行评价,为制定出科学、系统防治当地肉牛营养代谢性疾病的技术规范提供参考资料。得到结论如下:1.当地种植业决定了养殖业的饲草品种单一化、阿克苏东三县种植业棉花和果树为主。各类饲草、精料来源比较复杂。形成一种有啥喂啥饲养模式。另外养殖户缺乏科学饲养技术、无法满足肉牛所需养分的供给、这样容易导致各类营养代谢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阿克苏地区东部三县肉牛异食癖发生率20%左右。排除传染性、寄生虫性病因的基础上初步诊断为营养障碍性营养代谢病存在。调查发现,有些养殖户有意识的用石盐,肉牛的异嗜现象减少。因此,防控重点在于加强饲养管理,合理调配日粮,补充相对缺乏的微量元素。2.检测结果显示部分地区处于条件性铜营养缺乏,另外有些地方处于原发性铜缺乏状态,调查区育肥肉牛异嗜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当地舍饲肉牛体内铜、锌、钼、锰、钴营养不足引起。建议改善饲养条件,饲料中填加微量元素预混料或舔砖来补充需要量,否则会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3.通过饲喂复合微量元素预混料,试验I组比对照组日增重多210 g,增重提高15.7%(P<0.05),试验Ⅱ组比对照组日增重多440 g,提高31.6%(P<0.05)。试验末、试验I组、试验Ⅱ组、对照组牛的体尺指标不同月均不同程度的增加。试验I组,试验Ⅱ组牛只的平均体斜长、体直长、胸围、后腿围、尻长、腰角宽和坐骨端宽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增加(P<0.05),髋宽、体高、胸宽、腰高、腹围、管围不同程度增加,但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结果显示,补饲微量元素预混料后,试验I组牛血清CP、总SOD和Cu-Zn-SOD等抗氧化指标的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GSH-PX极显着增加(P<0.01)。试验Ⅱ组牛血清CP、总SOD和Cu-Zn-SOD的活性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GSH-PX,显着增加(P<0.05)。试验初,试验I组、试验Ⅱ组血液中Cu、Zn、Mo、Mn、Se和Co的含量低于正常值;试验末,试验I组、试验Ⅱ组血液中的Cu、Zn、Mo、Mn、Se和Co的含量比对照组显着增加(P<0.05),但是,试验Ⅱ组血液中各元素的浓度接近适宜水平。试验结果表明,针对试验区肉牛添加复合微量元素预混料一定程度上控制营养代谢病发生的同时提高肉牛生产性能。

张良志[9](2014)在《中国地方黄牛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检测及遗传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 CNV)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基因功能甚至是个体表型性状,而且在物种进化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牛上已有多个品种的基因组CNV数据被公布,研究结果显示CNV与牛的健康状况,经济性状等密切相关。目前,中国黄牛基因组CNV却一直未见报道。在本研究中,采用比较基因组杂交(ComparativeGenomic Hybridization, CGH)技术系统检测了12个中国黄牛品种,2个水牛品种和1个牦牛品种的基因组CNV,一方面检测中国黄牛基因组CNV,构建黄牛基因组CNV草图;另一方面,分析CNV对功能基因和表型性状的影响;此外,依据检测个体的父系和母系起源,分析CNVR在不同起源群体中的分布规律及选择压力对CNV的影响;最后,研究CNV对功能基因的作用方式,通过这些方面的研究来检测CNV的遗传效应。本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果:1、在中国地方黄牛中检测到470个CNVRs(CNV re gions),约占基因组的2.13%;在牦牛和水牛中分别检测到127和148个CNVRs。通过对不同牛种CNVR的合并,共确定605个CNVR。在这些CNVR中,缺失类型的变异要多于其它类型的变异。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依据CNVR可以区分不同牛种群。检测到的CNVR在染色体上处于非随机分布状态;位于线粒体上的CNV在三个牛种中的变异类型不同,可以用于区分不同牛种群(普通黄牛:插入状态;牦牛和水牛:缺失状态);确定有253个CNVR中包含716个功能基因;有427个CNVR与牛的QTL位点重合;2、应用荧光定量技术验证了CGH芯片的检测结果。选取9个CNVRs候选位点(包含14对引物)来进行验证实验,结果显示6个位点为阳性,阳性率为66.5%。挑选阳性CNVR分析了其对功能基因及表型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CNVR14与PLA2G2D基因的mRNA表达呈显着负相关;而CNVR14和CNVR237与地方黄牛的体尺性状也呈显着负相关。3、研究了CNVR在父系Y1、Y2和Y3单倍型,及不同母系起源群体中的分布规律。在470个CNVRs中,有72个CNVRs在三种Y单倍型群体中共同存在;有262个CNVRs在不同父系起源群体中共同存在;有225个CNVR在不同母系起源群体中共同存在;CNVR的聚类分析证明CNVR可以反映群体的遗传背景,而且主成分分析也验证了这个结果;对群体中高频率CNVR指示种分析显示,在不同Y单倍型,不同父系和母系起源群体中共检测到63个指示种CNVR。并证明CNVR117可以用来鉴别个体的Y染色体单倍型(Y1单倍型:无变异;Y2和Y3单倍型:缺失状态);最后还确定CNVR受到选择压力影响,发现20个正相关CNVR,6个负相关CNVR,证明CNVR受到选择压力和品种进化的影响。4、牛的ADIPOQ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上与大理石纹,眼肌面积和脂肪厚度相关的QTL附近,而在该基因启动子区存在一个拷贝变异。通过启动子活性分析,确定该可变拷贝位于启动子核心区域内。分别构建了报告基因载体pGL3-Adp-1D(包含1个重复序列)和pGL3-Adp-2D(包含2个重复序列)来研究可变拷贝对启动子的影响。结果显示在3T3-L1和C2C12细胞中,pGL3-Adp-1D的活性高于pGL3-Adp-2D;1D1D基因型个体的肌肉和脂肪组织中ADIPOQ基因mRNA表达量均高于1D2D基因型。证明拷贝数的增加抑制了启动子活性,导致mRNA表达量降低。关联分析结果显示,该拷贝数变异与牛的体尺存在显着相关。5、NPM1基因参与细胞增殖、分化、死亡等多种基础生物学过程。牛的NPM1基因编码区存在一个12bp缺失变异。通过序列分析发现,该变异是一个三碱基(GAT/A)重复元件。为了分析重复元件对基因功能的影响,分别构建NPM1基因的缺失和野生单倍型表达载体pEGFP-C1-NPM-10R(缺失型)和pEGFP-C1-NPM-14R(野生型)(两个载体中包含了不同的3碱基重复元件),并转染进不同细胞。结果显示在所有细胞中野生型(pEGFP-C1-NPM-14R)的表达量要高于缺失型(pEGFP-C1-NPM-10R),而且野生型的表达产物在核内呈点状散在分布,缺失型的表达产物在核内成簇蓄积分布。候选基因表达分析显示,在转染野生型载体细胞系中与增殖和分化呈正相关的基因Ki67,MyoG和PPAR-γ表达量要显着高于缺失型,而且Westernblot和免疫荧光实验也验证了这个结果。说明NPM1基因编码区重复元件缺失导致该基因表达产物在核内蓄积,并影响了该基因的功能。

苑圆圆[10](2014)在《人血清白蛋白乳腺特异表达载体在延边奶山羊乳腺中瞬时表达的研究》文中提出本实验对5月龄延边奶山羊进行了精氨酸、利血平等激素处理,使5月龄延边奶山羊在正常泌乳前得到一个泌乳周期,并对5月龄延边奶山羊分泌的乳汁进行了乳质分析,结果表明经过外源性激素诱导延边5月龄奶山羊产生的乳汁与经过妊娠的成年延边奶山羊分泌的初乳相比较,蛋白质,乳糖等营养成分无显着差异。利用经外源性激素处理后可以分泌乳汁的5月龄延边奶山羊,在其一侧乳腺组织中注射入约100μ g的pBC-NE0-HSA质粒,经ELSA检测,在6h时分泌的乳汁发现开始表达目的基因,在10h左右达到最高,表达量达到86. μg/L,17h表达停止。说明在5月龄延边奶山羊乳腺中成功的检测到了目的基因的表达。本实验得出的结论有:1.5月龄延边奶山羊经过激素处理后可以分泌乳汁。2.经过比较,精氨酸比利血平更适合做诱导奶山羊泌乳的药物。3.外源性激素诱导5月龄延边奶山羊分泌的第1天-第7天的乳汁与经过妊娠的延边奶山羊同一时期分泌的乳汁比较,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差异不显着。4.外源性激素诱导5月龄延边奶山羊分泌的第8天-第28天的乳汁与经过妊娠的延边奶山羊同一时期分泌的乳汁比较,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差异显着。5.将乳腺特异表达载体pBC-NEO-HSA注射入奶山羊的乳腺中,成功的检测到了目的基因的表达,说明构建的载体可以在奶山羊的乳腺中重组合成HSA

二、对家畜“青霉素临床用量非常大”的浅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家畜“青霉素临床用量非常大”的浅见(论文提纲范文)

(1)奶牛乳房炎病原菌调查及裂解性噬菌体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奶牛乳房炎概述
        1.1.1 奶牛乳房炎的病因
        1.1.2 奶牛乳房炎的诊断
        1.1.3 奶牛乳房炎的预防与治疗
        1.1.4 葡萄球菌性奶牛乳房炎
    1.2 噬菌体概述
        1.2.1 噬菌体的分类
        1.2.2 噬菌体与细菌的作用原理
        1.2.3 噬菌体治疗的优势与局限性
        1.2.4 噬菌体的实际应用与发展趋势
    1.3 本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第二章 引起奶牛乳房炎致病菌调查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2.1.2 试验仪器及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样品采集
        2.2.2 菌株分离筛选及纯化
        2.2.3 分离菌株DNA提取及16S rDNA序列测序
    2.3 试验结果
        2.3.1 样品采集及分菌结果
        2.3.2 分离菌株的鉴定结果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奶牛乳房炎金黄色葡萄球菌流行特征分析
    3.1 试验材料
        3.1.1 试验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3.1.2 试验仪器及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毒力基因的检测
        3.2.2 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抗性基因的检测
        3.2.3 金黄色葡萄球菌抗生素敏感性实验
    3.3 试验结果
        3.3.1 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3.3.2 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抗性基因检测结果
        3.3.3 金黄色葡萄球菌抗生素敏感性结果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裂解性噬菌体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4.1.2 试验仪器及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噬菌体的分离
        4.2.2 噬菌体的筛选
        4.2.3 噬菌体的纯化
        4.2.4 噬菌体效价的测定
        4.2.5 噬菌体最佳感染复数(MOI)的测定
        4.2.6 高效价噬菌体的制备
        4.2.7 噬菌体扩增与保存
        4.2.8 噬菌体透射电镜观察
        4.2.9 噬菌体基因组提取及测序分析
        4.2.10 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的测定
        4.2.11 噬菌体宿主范围的测定
    4.3 试验结果
        4.3.1 噬菌体分离纯化结果与效价的测定
        4.3.2 噬菌体的电镜观察
        4.3.3 噬菌体最佳感染复数(MOI)的测定
        4.3.4 噬菌体基因组测序结果及分析
        4.3.5 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
        4.3.6 噬菌体宿主范围的测定结果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噬菌体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及其抑菌效果评价
    5.1 试验材料
        5.1.1 试验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5.1.2 试验仪器及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噬菌体pH敏感性研究
        5.2.2 噬菌体热稳定性研究
        5.2.3 噬菌体紫外敏感性研究
        5.2.4 噬菌体氯仿敏感性研究
        5.2.5 噬菌体体外试管杀菌效力研究
        5.2.6 噬菌体在牛奶中的杀菌效力研究
    5.3 试验结果
        5.3.1 噬菌体pH敏感性
        5.3.2 噬菌体热稳定性
        5.3.3 噬菌体紫外敏感性
        5.3.4 噬菌体氯仿敏感性
        5.3.5 噬菌体体外试管杀菌效力
        5.3.6 噬菌体在牛奶中的杀菌效力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本研究主要结论
    2.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肠道菌群对猪行为性状初情期启动及免疫性状疫苗抗体产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篇 文献综述
    1 肠道菌群概述
        1.1 肠道菌群影响猪健康和经济性状
        1.2 影响肠道菌群因素
        1.3 肠道菌群的互作网络
    2 肠道菌群与母猪初情期启动失败关系的研究进展
        2.1 母猪初情期启动失败
        2.2 影响母猪初情期启动的因素
        2.3 肠道菌群与类固醇激素的相互作用
    3 肠道菌群对疫苗抗体产生的影响
        3.1 动物肠道免疫系统概述
        3.2 肠道菌群与免疫系统
        3.3 疫苗抗体水平的个体间差异
        3.4 疫苗抗体反应差异的影响因素
        3.5 肠道菌群影响疫苗抗体反应的作用机制
    4 研究目的与意义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意义
第二篇 实验研究
    第一章 肠道菌群对后备母猪初情期启动的影响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表型测定和样品收集
        2.2 粪便微生物DNA的提取和16 S rRNA基因测序
        2.3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后备母猪肠道菌群组成及其影响因素
        3.2 初情期启动失败母猪与正常发情母猪肠道菌群共丰度簇差异的比较
        3.3 与初情期启动失败关联的肠道菌群类别鉴定
        3.4 初情期启动失败母猪肠道菌群功能的改变
        3.5 后备母猪发情周期四个发情阶段肠道菌群共发生网络的变化
        3.6 发情周期中各发情阶段富集微生物种类的鉴定
        4 讨论
        5 小结与展望
    第二章 猪肠道菌群对宿主疫苗免疫应答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动物和样品收集
        2.2 疫苗接种和特异性抗体测定
        2.3 粪便微生物DNA提取和16S rRNA基因测序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试验后备母猪疫苗抗体的产生情况
        3.2 后备母猪个体间肠道菌群组成的差异
        3.3 鉴别影响疫苗抗体水平的肠道微生物类别
        3.4 影响多种疫苗抗体水平的肠道微生物类别
        3.5 肠道菌群对抗体水平个体间差异的影响程度
        4 讨论
        5 小结与展望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构筑高比表面积缺陷氮化硼纳米片吸附水中抗生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抗生素的概述
    1.3 四环素的现状
        1.3.1 四环素的概述
        1.3.2 四环素的去除技术
    1.4 吸附剂
        1.4.1 碳基材料
        1.4.2 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
        1.4.3 金属材料
        1.4.4 其他吸附剂
    1.5 氮化硼(BN)的研究现状
        1.5.1 BN的概述
        1.5.2 h-BN的制备方法
        1.5.3 h-BN吸附剂
    1.6 选题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部分
        2.1.1 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静态吸附实验
        2.2.1 模型四环素废水的制备
        2.2.2 四环素的标准曲线
        2.2.3 静态吸附过程
        2.2.4 动力学的研究
        2.2.5 热力学的研究
        2.2.6 等温线的研究
    2.3 缺陷的表征方法介绍
        2.3.1 EPR(电子顺磁共振仪)
        2.3.2 XPS(X射线光电子能谱)
第三章 溶剂诱导合成多孔薄层BNNSs吸附去除水中四环素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多孔薄层BNNSs吸附剂的制备
        3.2.2 多孔薄层BNNSs吸附剂的表征
        3.2.3 静态吸附实验
    3.3 多孔薄层BNNSs的表征分析
        3.3.1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表征分析
        3.3.2 X射线衍射(XRD)和固体紫外漫反射(UV-vis DRS)光谱分析
        3.3.3 N_2吸附-脱附曲线分析
        3.3.4 电子扫描电镜图(SEM)和透射电镜图(TEM)、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
    3.4 多孔薄层BNNSs吸附性能考察
        3.4.1 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3.4.2 吸附动力学研究
        3.4.3 pH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3.4.4 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和热力学性质研究
        3.4.5 吸附等温线研究
        3.4.6 其他抗生素共存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3.4.7 共存离子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3.4.8 吸附剂循环效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KOH辅助合成氮缺陷BNNSs吸附去除水中四环素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氮缺陷BNNSs吸附剂的制备
        4.2.2 氮缺陷BNNSs吸附剂表征
        4.2.3 静态吸附实验
    4.3 氮缺陷BNNSs的表征分析
        4.3.1 XRD分析
        4.3.2 FT-IR分析
        4.3.3 UV-vis DRS分析
        4.3.4 电子顺磁共振(EPR)分析
        4.3.5 X衍射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4.3.6 电子扫描电镜图(SEM)和透射电镜图(TEM)分析
        4.3.7 N_2吸附-脱附曲线分析
    4.4 氮缺陷BNNSs吸附性能考察
        4.4.1 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4.4.2 吸附动力学研究
        4.4.3 pH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4.4.4 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和热力学性质研究
        4.4.5 吸附等温线研究
        4.4.6 其他抗生素共存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4.4.7 共存离子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4.4.8 吸附剂循环效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ZnCl_2辅助合成硼缺陷BNNSs吸附去除水中四环素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2.1 硼缺陷氮化硼(BNNSs)吸附剂的制备
        5.2.2 硼缺陷氮化硼(BNNSs)吸附剂的表征
        5.2.3 静态吸附实验
    5.3 硼缺陷BNNSs的表征分析
        5.3.1 FT-IR分析
        5.3.2 XRD分析
        5.3.3 电子扫描电镜图(SEM)和透射电镜(TEM)图分析
        5.3.4 N_2吸附-脱附曲线分析
        5.3.5 UV-vis DRS分析
        5.3.6 电子顺磁共振(EPR)分析
        5.3.7 X衍射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5.4 硼缺陷BNNSs吸附性能考察
        5.4.1 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5.4.2 吸附动力学研究
        5.4.3 吸附等温线研究
        5.4.4 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和热力学性质研究
        5.4.5 pH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5.4.6 共存离子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5.4.7 吸附剂循环效果
        5.4.8 硼缺陷BNNSs对不同污染物的吸附效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的成果
致谢

(4)果糖和海藻酸钠对猪精液4℃低温保存效果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精液低温保存技术的研究现状
        1.1.1 精液低温保存的原理和方法
        1.1.2 精液低温保存技术的研究进展
    1.2 猪精液稀释剂的成分与作用
        1.2.1 营养物质
        1.2.2 缓冲物质
        1.2.3 螯合剂类物质
        1.2.4 防冷保护物质
        1.2.5 抗菌物质
        1.2.6 其它添加成分
    1.3 精子品质检测
        1.3.1 精子活率
        1.3.2 精子活力
        1.3.3 精子质膜状态
        1.3.4 精子顶体状态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猪精液4℃低温保存降温平衡方法的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精液来源
        2.1.2 试剂与仪器
        2.1.3 低温稀释液的配制
        2.1.4 试验设计
        2.1.5 数据处理
    2.2 试验结果
        2.2.1 保存方式对猪精液4℃低温保存效果的影响结果
        2.2.2 降温平衡时长对猪精液4℃低温保存效果的影响结果
        2.2.3 稀释比例对猪精液4℃低温保存效果的影响结果
    2.3 分析与讨论
        2.3.1 不同保存方式对猪精液4℃低温保存精子活率、活力和运动性能的影响
        2.3.2 不同降温平衡时长对猪精液4℃低温保存精子活率、活力和运动性能的影响
        2.3.3 不同稀释比例对猪精液4℃低温保存精子活率、活力和运动性能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果糖对猪精液4℃低温保存效果影响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精液来源
        3.1.2 试剂与仪器
        3.1.3 低温稀释液的配制
        3.1.4 实验设计
    3.2 精子检测
        3.2.1 活力检测
        3.2.2 质膜完整性检测
        3.2.3 顶体完整性检测
        3.2.4 数据处理
    3.3 试验结果
        3.3.1 果糖对猪精液4℃低温保存活率的影响结果
        3.3.2 果糖对猪精液4℃低温保存质膜完整性的影响结果
        3.3.3 不同浓度果糖对猪精液4℃低温保存顶体完整性的影响结果
        3.3.4 不同浓度果糖对猪精液4℃低温保存精子运动性能的影响结果
    3.4 分析与讨论
        3.4.1 不同浓度果糖对猪精液4℃低温保存精子活率的影响
        3.4.2 不同浓度果糖对猪精液4℃低温保存精子质膜完整性及顶体完整性的影响
        3.4.3 不同浓度果糖对猪精液4℃低温保存条件下精子运动性能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海藻酸纳对猪精液4℃低温保存效果影响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精液采集
        4.1.2 试剂与仪器
        4.1.3 低温稀释液的配制
        4.1.4 实验设计
    4.2 精子检测
        4.2.1 活力检测
        4.2.2 质膜完整性检测
        4.2.3 顶体完整性检测
        4.2.4 数据处理
    4.3 试验结果
        4.3.1 海藻酸钠对猪精液4℃低温保存精子活率的影响结果
        4.3.2 海藻酸钠对猪精液4℃低温保存精子质膜完整性的影响结果
        4.3.3 海藻酸钠对猪精液4℃低温保存精子顶体完整性的影响结果
        4.3.4 海藻酸钠对猪精液4℃低温保存条件下精子运动性能的影响结果
    4.4 分析与讨论
        4.4.1 不同浓度海藻酸钠对猪精液4℃低温保存精子活率的影响
        4.4.2 不同浓度海藻酸钠对猪精液4℃低温保存精子质膜完整性及顶体完整性的影响
        4.4.3 不同浓度海藻酸钠对猪精液4℃低温保存条件下精子运动性能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果糖和海藻酸钠优化组合对猪精液4℃低温保存效果影响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精液采集
        5.1.2 试剂与仪器
        5.1.3 低温稀释液的配制
        5.1.4 试验设计
    5.2 精液质量检测
        5.2.1 活力检测
        5.2.2 质膜完整率检测
        5.2.3 顶体完整率检测
        5.2.4 数据处理
    5.3 试验结果
        5.3.1 海藻酸钠+果糖对猪精液4℃低温保存精子活率的影响结果
        5.3.2 海藻酸钠+果糖对猪精液4℃低温保存精子质膜完整性的影响结果
        5.3.3 海藻酸钠+果糖对猪精液4℃低温保存精子顶体完整性的影响结果
        5.3.4 海藻酸钠+果糖对猪精液4℃低温保存精子运动性能的影响结果
        5.3.5 优化组与单独添加组对比结果
    5.4 分析与讨论
    5.5 小结
全文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着作

(5)布鲁氏菌分泌蛋白VceA和VceC对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课题来源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布鲁氏菌的研究进展
        1.1 布鲁氏菌病的现状
        1.2 布鲁氏菌的分类
        1.3 四型分泌系统及效应分子
    2 布鲁氏菌与细胞自噬
        2.1 细胞自噬的概念
        2.2 细胞自噬的分类及发生
        2.3 自噬相关分子
        2.4 布鲁氏菌与细胞自噬的关系
    3.布鲁氏菌与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
        3.1 细胞凋亡的概念
        3.2 细胞凋亡的途径
        3.3 细胞凋亡相关分子
        3.4 布鲁氏菌与细胞凋亡
第二章 实验部分
    实验一 布鲁氏菌VceA和VceC缺失株的构建和生长特征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与质粒
        1.2 主要试剂
        1.3 仪器
        1.4 引物合成
        1.5 布鲁氏菌的培养及鉴定
        1.6 布鲁氏菌ΔVceC的构建及ΔVceA的鉴定
        1.7 牛种布鲁氏菌 ΔVceA和ΔVceC生长特性检测
        1.8 HPT-8 细胞的培养,侵染及CFU计数
        1.9 布鲁氏菌ΔVceA ,ΔVceC及亲本株侵染HPT-8细胞后细胞因子的检测
        2 结果
        2.1 布鲁氏菌的鉴定
        2.2 布鲁氏菌ΔVceC缺失株的构建
        2.3 布鲁氏菌ΔVceA和ΔVceC及其亲本株S2308生长特性检测
        2.4 牛布鲁氏菌ΔVceA和ΔVceC侵染HPT-8细胞和感染小鼠后的CFU计数
        2.5 VceA和VceC缺失株对HPT-8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3 讨论
    实验二 布鲁氏菌分泌蛋白VceA和VceC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其功能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细胞和质粒
        1.2 主要试剂
        1.3 仪器
        1.4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1.5 VceA和VceC蛋白的诱导表达
        1.6 VceA和VceC蛋白的纯化及浓度测定
        1.7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的免疫原性
        1.8 VceA和VceC基因及其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9 VceA和VceC重组蛋白对HPT-8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2 结果
        2.1 VceA和VceC基因的扩增及连接T载体
        2.2 重组表达质粒的鉴定
        2.4 VceA和VceC蛋白的诱导表达及纯化
        2.5 VceA和VceC蛋白理化性质
        2.6 VceA和VceC蛋白对HPT-8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3 讨论
    实验三 布鲁氏菌VceA和VceC缺失株对细胞自噬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细菌和小鼠
        1.2 试剂
        1.3 仪器
        1.4 自噬相关基因的qRT-PCR检测mRNA的表达量
        1.5 Western blot检测p62蛋白的表达量
        1.6 激光共聚焦检测p62的共定位情况
        1.7 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HPT-8细胞自噬体的情况
        1.8 免疫组化检测小鼠子宫p62蛋白表达
        2 结果
        2.1 QRT-PCR检测自噬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量
        2.2 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p62蛋白的表达量
        2.3 激光共聚焦检测HPT-8细胞上p62蛋白的定位情况
        2.4 透射电镜检测HPT-8细胞自噬体的情况
        2.5 感染小母鼠子宫p62蛋白免疫组化
        3 讨论
    实验四 布鲁氏菌VceA和VceC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与细菌
        1.2 试剂
        1.3 仪器
        1.4 qRTPCR检测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和Bcl-2的mRNA的表达量
        1.5 Western blot检测凋亡蛋白Bcl-2和Caspase-3的表达量
        1.6 流式细胞检测细胞的凋亡率
        1.7 激光共聚焦共定位细胞内的Cyt-C
        1.8 小鼠子宫免疫组化检测Cyt-C释放量
        2 结果
        2.1 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和Bcl-2的mRNA表达量
        2.2 凋亡蛋白Caspase-3和Bcl-2的表达量
        2.3 细胞流式测定细胞的凋亡率
        2.4 激光共聚焦定位Cyt-C
        2.5 小鼠子宫Cyt-C免疫组化
        3 讨论
全文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6)新型快速诊断方法对牛疫病和饲料安全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现代畜牧业的发展目标及畜牧业安全体系
    1.2 运用于诊断学的上转换发光技术
    1.3 本研究关注的领域、目标和创新点
第二章 牛支原体重组膜蛋白表达及检测方法的构建
    2.1 牛支原体研究综述
    2.2 牛支原体重组膜蛋白表达及检测方法建立的材料与方法
    2.3 牛支原体重组膜蛋白表达及检测方法建立的结果与分析
    2.4 牛支原体抗体检测结果的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抗原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
    3.1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研究进展
    3.2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快速检测方法构建所用材料与方法
    3.3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快速检测方法构建结果及性能分析
    3.4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抗原快速检测方法和快速检测方法应用的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克伦特罗快速定量上转换发光检测方法的研究
    4.1 克伦特罗研究综述
    4.2 克伦特罗快速定量上转换发光检测方法构建的材料与方法
    4.3 克伦特罗快速定量上转换发光检测方法的结果与分析
    4.4 克伦特罗快速定量上转换发光检测方法的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黄曲霉毒素B_1快速定量上转换发光检测方法的研究
    5.1 黄曲霉毒素B_1综述
    5.2 黄曲霉毒素B_1上转换发光检测方法的材料和方法
    5.3 黄曲霉毒素B_1上转换发光检测方法的构建及性能分析
    5.4 黄曲霉毒素B_1上转换发光检测方法及快速定量检测方法应用的讨论
    5.5 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绵羊白介素1β及其受体拮抗因子全长cDNA克隆、分子特性及差异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1 白介素 1 家族概述
    2 白介素 1 家族激动剂
    3 白介素 1 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4 IL-1 与 IL-1Ra 的平衡对疾病的影响
    5 IL-1β及 IL-1Ra 在布鲁氏菌病诊断的应用
    6 小结与展望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绵羊 IL-1Β全长 CDNA 克隆、表达及分子特性分析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绵羊白介素 1β全长 cDNA 的克隆
        1.2.1.1 绵羊外周血总 RNA 提取
        1.2.1.2 逆转录
        1.2.1.3 巢式 PCR
        1.2.1.4 PCR 扩增产物的纯化
        1.2.1.5 目的基因与 pMD18-T 载体连接
        1.2.1.6 重组质粒转入 E. coli DH5α 感受态
        1.2.1.7 阳性重组质粒的菌液 PCR 验证
        1.2.1.8 菌株的保存
        1.2.1.9 基因序列的分析
        1.2.2 绵羊 IL-1β原核表达
        1.2.2.1 IL-1β开放阅读框的克隆
        1.2.2.2 PCR 扩增产物的纯化
        1.2.2.3 pMD-18T-IL-1β重组质粒的构建
        1.2.2.4 重组质粒 pMD-18T-IL-1β转化 DH5α 感受态
        1.2.2.5 转化 DH5α 后 PCR 鉴定
        1.2.2.6 菌种保存
        1.2.2.7 重组质粒 pMD-18T-IL-1β的测序验证
        1.2.2.8 原核表达重组质粒 pET-30a-IL-1β构建
        1.2.2.9 绵羊 IL-1β表达菌株的构建
        1.2.2.10 重组蛋白绵羊 IL-1β的诱导表达
        1.2.3 重组蛋白 orIL-1β的纯化
        1.2.4 绵羊 IL-1β的分子特性分析
        1.3 结果
        1.3.1 绵羊白介素 1β全长 cDNA 克隆
        1.3.2 绵羊 IL-1β表达与纯化
        1.3.3 绵羊 IL-1β分子特性分析
        1.4 讨论
        1.4.1 真核生物 mRNA 特征及 5/RACE 的选择
        1.4.2 IL-1β分子信息学分析
        1.4.3 IL-1β的生物学活性分析
        1.4.3.1 实验动物的选择
        1.4.3.2 重组蛋白 orIL-1β生物学活性分析
        1.4.3.3 可溶性重组蛋白 orIL-1β的应用前景
        1.5 小结
    第2章 IL-1RA 全长CDNA 序列克隆、原核表达及分子特性分析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绵羊 IL-1β及 IL-1Ra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绵羊白介素 1Β及其受体拮抗因子差异表达特性分析
        4.1 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阿克苏东部三县肉牛主要微量元素盈缺状态的调查与防治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矿物质元素营养代谢病的研究概况
    1.2 微量元素营养和需要量的研究概况
    1.3 添加剂的概述
    1.4 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2章 阿克苏地区东部三县肉牛养殖情况和营养代谢病的调查研究
    2.1 试验区概况
    2.2 调查方法
    2.3 调查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阿克苏地区东部三县土壤-牧草-家畜系统中主要微量元素盈缺的分析
    3.1 试验地点自然概况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复合微量元素预混料的添加对肉牛育肥效果,血液微量元素含量以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中国地方黄牛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检测及遗传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基因组拷贝变异研究进展
    1.1 CNV 的定义
    1.2 CNV 常见的变异形式
    1.3 CNV 的产生机理
        1.3.1 非同源重组可以造成基因组的重复,缺失和易位
        1.3.2 非同源末端连接可以产生简单 CNV
        1.3.3 复制叉停滞与模板交换可以产生复杂 CNV
        1.3.4 L1 介导的反转录转座子对 CNV 的形成有重要贡献
    1.4 CNV 的作用机制
        1.4.1 CNV 对功能基因及表型的影响
        1.4.2 CNV 在进化中的作用
    1.5 CNV 的检测方法
        1.5.1 基因组未知 CNV 的检测方法
        1.5.2 基因组已知 CNV 的检测方法
    1.6 CNV 在大家畜中的研究进展
        1.6.1 牛基因组拷贝数研究进展
        1.6.2 绵羊和山羊基因组拷贝数研究进展
        1.6.3 猪基因组拷贝数研究进展
        1.6.4 马基因组拷贝数研究进展
    1.7 CNV 对家畜性状的影响
    1.8 展望
第二章 候选基因的研究进展
    2.1 PLA2G2D 基因研究进展
    2.2 MYH3 基因的研究进展
    2.3 ADIPOQ 基因研究进展
    2.4 NPM1 基因研究进展
第三章 黄牛,牦牛和水牛全基因组 CNV 的检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动物
        3.1.2 基因组 DNA 提取
        3.1.3 实验材料
        3.1.4 实验芯片
        3.1.5 DNA 标记
        3.1.6 杂交与清洗
        3.1.7 芯片扫描
        3.1.8 芯片图像的采集与数据分析
        3.1.9 数据分析
        3.1.10 使用数据库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样品 DNA 提取检测
        3.2.2 黄牛,水牛和牦牛基因组 CNVR 检测结果
        3.2.3 黄牛,水牛和牦牛重叠 CNVR 分析
        3.2.4 CNVR 在染色体上的分布
        3.2.5 黄牛,水牛和牦牛线粒体 CNVR 分析
        3.2.6 黄牛,水牛和牦牛基因组 CNVR 聚类分析
        3.2.7 CNVR 中包含的功能基因及数量性状位点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候选 CNVR 的功能验证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动物和实验样品
        4.1.2 DNA 和 RNA 提取和检测
        4.1.3 试验试剂
        4.1.4 引物设计
        4.1.5 荧光定量 PCR
        4.1.6 试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定量引物检测结果
        4.2.2 候选 CNVR 位点定量 PCR 检测结果
        4.2.3 PLA2G2D 基因和 MYH3 基因表达谱分析
        4.2.4 CNVR14 对 PLA2G2D 基因表达的影响
        4.2.5 CNVR237 对 MYH3 基因表达的影响
        4.2.6 CNVR14 与 CNVR237 与中国地方黄牛体尺性状的关联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黄牛父系和母系起源群体特异 CNVR 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动物
        5.1.2 引物设计
        5.1.3 芯片实验
        5.1.4 实验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个体父系,母系起源分析
        5.2.2 不同起源群体的 CNVR 分析
        5.2.3 CNVR 的聚类分析
        5.2.4 不同群体特异 CNVR 的分析
        5.2.5 CNV117 与 Y 染色体单倍型的分析
        5.2.6 不同 CNVR 之间的连锁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黄牛 ADIPOQ 基因启动子区可变拷贝的功能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动物
        6.1.2 组织样品采取
        6.1.3 DNA,RNA 提取和 cDNA 合成
        6.1.4 试验材料与试剂
        6.1.5 细胞培养
        6.1.6 引物设计
        6.1.7 ADIPOQ 基因启动子区可变拷贝检测
        6.1.8 ADIPOQ 基因启动子及不同截短片段的克隆
        6.1.9 ADIPOQ 基因启动子区报告基因载体构建
        6.1.10 不同拷贝数报告基因载体构建
        6.1.11 细胞培养及转染
        6.1.12 报告基因活性测定
        6.1.13 不同拷贝数个体 ADPOQ 基因 mRNA 表达分析
        6.1.14 不同基因型与中国地方黄牛体尺性状的关联分析
        6.1.15 试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组织样 DNA 和总 RNA 提取
        6.2.2 不同拷贝数判断及序列分析
        6.2.3 ADIPOQ 基因启动子克隆和不同缺失片段的扩增
        6.2.4 ADIPOQ 基因启动子 PGL3-Basic 载体构建
        6.2.5 ADIPOQ 基因启动子活性鉴定及启动子核心区确定
        6.2.6 不同单倍型 PGL3-Basic 载体构建
        6.2.7 不同单倍型 pGL3-Apd-1D/2D 活性检测
        6.2.8 不同基因型个体 ADPOQ 基因 mRNA 表达分析
        6.2.9 不同基因型与中国地方黄牛体尺性状的关联分析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黄牛 NPM1 基因编码区重复元件的功能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实验样品
        7.1.2 试验材料与试剂
        7.1.3 细胞培养
        7.1.4 引物设计
        7.1.5 牛 NPM1 基因的克隆
        7.1.6 NPM1-10R/14R 的 pEGFP-C1 载体构建
        7.1.7 细胞转染
        7.1.8 细胞 RNA 提取和 cDNA 合成
        7.1.9 荧光定量 PCR 检测
        7.1.10 Western blot 检测
        7.1.11 免疫荧光检测
        7.1.12 试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NPM1 基因克隆
        7.2.2 NPM1-10R 的扩增和 NPM1-14R 的重组
        7.2.3 pEGFP-C1-NPM1-10R/14R 载体构建
        7.2.4 pEGFP-C1-NPM1-10R/14R 在细胞中的表达
        7.2.5 候选基因的定量 PCR 检测
        7.2.6 C2C12 细胞中 MyoG 的 Western blot 检测
        7.2.7 293A 细胞中 Ki67 基因的免疫荧光检测
    7.3 讨论
    7.4 小结
结论与创新点
    结论
    创新点
    下一步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0)人血清白蛋白乳腺特异表达载体在延边奶山羊乳腺中瞬时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HSA的研究进展
    1.2 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的研究进展
    1.3 奶山羊
    1.4 激素诱导哺乳动物泌乳的研究进展
    1.5 诱导泌乳的相关激素
    1.6 试验目的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 外源性激素诱导5月龄延边奶山羊早期泌乳的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人血清白蛋白乳腺特异表达载体在延边奶山羊乳腺中的瞬时表达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
    3.2 主要药品的配制
    3.3 试验方法
    3.4 结果
    3.5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对家畜“青霉素临床用量非常大”的浅见(论文参考文献)

  • [1]奶牛乳房炎病原菌调查及裂解性噬菌体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D]. 屈云. 西南民族大学, 2021(02)
  • [2]肠道菌群对猪行为性状初情期启动及免疫性状疫苗抗体产生的影响[D]. 王忠. 江西农业大学, 2020
  • [3]构筑高比表面积缺陷氮化硼纳米片吸附水中抗生素研究[D]. 常红红. 江苏大学, 2019(02)
  • [4]果糖和海藻酸钠对猪精液4℃低温保存效果影响的研究[D]. 刘鑫. 天津农学院, 2019(08)
  • [5]布鲁氏菌分泌蛋白VceA和VceC对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影响[D]. 史静雪. 石河子大学, 2017(01)
  • [6]新型快速诊断方法对牛疫病和饲料安全应用的研究[D]. 罗海峰. 宁夏大学, 2016(02)
  • [7]绵羊白介素1β及其受体拮抗因子全长cDNA克隆、分子特性及差异表达分析[D]. 郭兴. 吉林大学, 2015(09)
  • [8]阿克苏东部三县肉牛主要微量元素盈缺状态的调查与防治措施研究[D]. 吾买尔·尼亚孜. 新疆农业大学, 2015(05)
  • [9]中国地方黄牛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检测及遗传效应研究[D]. 张良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2)
  • [10]人血清白蛋白乳腺特异表达载体在延边奶山羊乳腺中瞬时表达的研究[D]. 苑圆圆. 延边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关于家畜“青霉素临床用量很大”的浅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