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不育穴放血拔罐治疗龙辽16例

中风不育穴放血拔罐治疗龙辽16例

一、刺血拔罐中风不语穴治疗久瘄16例(论文文献综述)

白林春[1](2020)在《维筋相交针刺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不宁腿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通过对维筋相交针刺法与常规取穴针刺法的疗效对比,观察维筋相交针刺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不宁腿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探讨维筋相交针刺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不宁腿综合征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不宁腿综合征提供理论依据和治疗方案。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将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临床部八病区的64例缺血性脑卒中后不宁腿综合征的患者,根据诊断、纳入排除标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2例患者。所有患者及家属知情,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2.治疗方法:根据2016年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与针刺常规治疗。其中,治疗组用维筋相交针刺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取穴针刺法;各组患者每天针刺治疗一次,每周连续治疗6天,共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及4周后NIHSS评分、IRLS评分、QOL-RLS评分和PSQI评分的变化,并评定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与RLS症状严重程度、睡眠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3.统计方法: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先行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再作t检验,用(x±S)表示统计结果。两组自身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选用2个独立样本t检验;而非正态分布的资料或等级资料均使用秩和检验。当P<0.05认为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当P<0.01则认为两组数据有显着差异,P>0.05时,认为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本研究共选取缺血性中风后不宁腿综合征患者64例,治疗组、对照组各32例,均按治疗方案完成针刺治疗,依从性良好,均无脱落病例。1.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2.NIHSS评定: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组治疗均能改善患者的NIHSS评分,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IRLS评定: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IRL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IRL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改善缺血性中风后RLS患者症状严重程度优于对照组。4.QOL-RLS评定: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QOL-RLS评分较治疗前均提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治疗组的QOL-RLS评分较对照组的评分显着提高,P<0.01,说明治疗组改善QOL-RLS评分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更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5.PSQI评定: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PSQI总分及各因子评分较治疗前降低,有统计学差异具(P<0.01);两组治疗后PSQI各因子评分、总分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改善睡眠质量、睡眠时间与睡眠障碍以及PSQI总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6.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0.6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2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结论:1.维筋相交针刺法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不宁腿综合征的一种效果显着的方法。2.维筋相交针刺法能够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不宁腿综合征患者的NIHSS评分、IRLS评分、QOL-RLS评分、PSQI评分。3.维筋相交针刺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不宁腿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取穴针刺法,表明从维筋相交理论论治缺血性脑卒中后不宁腿综合征是重要的思路与方法,为针灸治疗中风后不宁腿综合征探索出一种新的有效的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黎水玉[2](2020)在《运动针法结合热敏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运动针法结合热敏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疗效,并与普通针刺结合热敏灸进行比较,以进一步优化本病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临床应用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观察的66例病例均来自江西省中医院针灸科住院部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就诊的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按照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方法,试验开始前所有患者均要签定知情同意书,根据简单随机化方法,利用SPSS23.0制作随机数表,按随机号将患者平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各为33例。治疗组采用运动针法结合热敏灸治疗,对照组予以普通针刺结合热敏灸进行治疗。以上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6天休息1天,2周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无间隔,共治疗3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FMA评分、Barthel指数及中医症候总积分进行评定。并参照1996年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中的中医症候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疗效判断。采用SPSS2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两种方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评价,从而优化该病的治疗方案,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结果:1.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性别构成、病程长短、梗死部位、偏瘫侧别及两组患者治疗前主要观察指标(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MA评分、Barthel指数、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情况良好,分组均衡,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两组患者简式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且治疗组提高更显着;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中医症候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降低更显着,分别对其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结果示:组内组间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0,P<0.05),即运动针法结合热敏灸、普通针刺结合热敏灸均能有效恢复患者神经功能、上下肢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和改善其中医症候,可以认为两种治疗方法对缺血性中风偏瘫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3.治疗后治疗组治愈0例(0%)、显着进步6例(20.0%)、进步16例(53.3%),稍进步4例(13.3%),无变化4例(13.3%),恶化0例(0%)。总有效率达86.7%。治疗后对照组治愈0例(0%)、显着进步3例(9.7%)、进步9例(29.0%),稍进步11例(35.5%),无变化8例(25.8%),恶化0例(0%)。总有效率74.2%。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不同,且治疗组明显较对照组高。经比较发现,差异显着(P<0.05)。这表明,运动针法结合热敏灸能提高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且其疗效明显优于普通针刺结合热敏灸。结论:1.两种治疗方法对缺血性中风偏瘫均有治疗效果;2.运动针法结合热敏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普通针刺结合热敏灸;3.运动针法结合热敏灸对加快恢复患者神经功能、上下肢功能,提高生活能力和改善中医症候有显着疗效。本研究证明运动针法结合热敏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具有充足的优势,为今后的临床应用及研究提供了参考。

张玉国[3](2020)在《筋针结合刺血疗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的主要目的是研究中医康复技术对中风后上肢痉挛影响,通过对筋针结合刺血疗法与常规康复疗法两种方法的观察,比较其对中风后上肢痉挛的疗效差异,探索筋针结合刺血疗法对中风后上肢痉挛临床疗效的影响,以及在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的恢复上是否存在优势,为中医康复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课题研究方法采用单盲法,将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二部康复科来诊或住院的患者,共72例;根据其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筋针结合刺血疗法;对照组采用康复治疗法。治疗3个疗程后,对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疗效、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临床痊愈人数为:7例,显效人数为:4例,有效人数为:14例,无效人数为:7例;对照组在治疗后,临床痊愈人数为:3例,显效人数为:0例,有效人数为:16例,无效人数为:11例。前者总有效率为78.13%,后者总有效率63.33%。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构成的比较结果为:Z=-2.632,P=0.008,P<0.05,两组治疗后结果有显着差异。在日常生活能力(MBI)方面,治疗组积分为76.09±18.62,对照组积分为61.40±24.48,Z=-2.355,P=0.019,P<0.05,两组有显着差异。在运动功能方面,治疗组为47.23±23.80,对照组为33.22±21.67,T=-2.329,P=0.023,P<0.05,两组有显着差异。结论:在康复治疗训练的同时运用筋针结合刺血疗法,在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方面,比单纯运用常规康复治疗法其疗效更优;筋针结合刺血疗法,不仅能够有效缓解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的肌张力,还能有效改善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ADL)和运动功能。

凤丽瑶[4](2019)在《芒针透背俞穴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分析治疗前后中风后呃逆患者的呃逆症状及睡眠、精神等相关因素的改善情况,探讨芒针透刺背俞穴对于中风后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呃逆患者随机分成芒针透刺组和西药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后评价患者呃逆频率、时间、呃逆症状评分、各时段起效率,睡眠评分、精神评分、比较其前后变化,计算有效率及治愈率,运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芒针透刺组治疗后痊愈17人、好转9人、有效率90.00%、治愈率56.67%,对照组治疗后恢复9人、改善13人、有效率为73.33%,治愈率为3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呃逆症状评分均明显改善,P<0.01,且芒针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呃逆发生的频率及持续时间均得到明显改善,P<0.01,且改善情况芒针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睡眠状态均有明显改善,P<0.01,且透刺组优于西药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各时段起效率比较,<0.5h时段及0.5-4h时段起效率芒针组均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芒针组起效时间快与西药组;芒针组患者治疗后精神状态有明显提高(P<0.05),西药组治疗治疗后精神状态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芒针透刺组对于精神状态积分改善程度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芒针透刺背俞穴可以改善中风后呃逆患者的呃逆症状,改善患者睡眠及精神状态,改善卒中病人的生活质量。2.芒针透刺背俞穴治疗中风后呃逆疗效肯定,时效性强,临床可推广运用。

梁珍惠[5](2016)在《八会穴配伍应用的古今文献整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归纳古代文献及现代文献中有关八会穴零散配伍穴位相关论述,总结出八会穴古今临床应用的高频次配伍穴位,以及八会穴古今配伍应用治疗常用的疾病,探讨八会穴配伍穴位的特点和临床意义,为针灸科研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中华医典》第五版光盘中收录的古籍基础上,查阅古代文献资料,总结古代文献中有关八会穴配伍应用的相关论述。在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文章基础上,查阅国内医学针灸杂志文章,查阅年限为1995年至2015年。将八个穴位的古代文献及现代文献分别用Microsoft Excel工作表作为数据库,共16个Excel工作表。古代文献数据库以文献编号、病证、病名、处方分析、朝代、着作、章节、作者等项目录入;现代文献数据库以文献编号、系统疾病、疾病、处方分析、第一作者、文章题目、杂志名称、出版日期等项目录入。运用中医理论、针灸学知识、中医文献学理论对八会穴古代及现代配伍应用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分析。结果:1.本研究涉及的医学古籍为34部,古代文献录入条文为1034条,现代临床文献录入为1390篇。2.在古代临床应用中使用频次较多的是腑会中脘和气会膻中,而在现代临床应用中筋会阳陵泉与腑会中脘配伍使用频次高于其余六个穴位,而骨会大杼及脉会太渊的临床配伍应用较少。3.通过整理古今文献发现八会穴高频配伍穴位中有相同的穴位,其主治病证有的古今基本一致,有的现代治疗病证更加广泛。(1)中脘在古今文献中相同的配伍穴位为足三里、气海,古今用其治疗脾胃疾病为主,但现代常用其治疗肥胖症和糖尿病。(2)章门在古今文献中相同的配伍穴位为足三里、中脘、脾俞,古代偏于用其治疗胁痛、腹痛、积聚,现代偏于用其治疗慢性胃炎、肥胖症、糖尿病。(3)阳陵泉在古今文献中相同的配伍穴位为足三里、悬钟,古今用其治疗肢体经络疾病和中风为主。(4)悬钟在古今文献中相同的配伍穴位为足三里、环跳、阳陵泉,古今用其治疗肢体经络疾病和中风为主。(5)膈俞在古今文献中相同的配伍穴位为足三里、肝俞、脾俞、肾俞,古代用其治疗血证、胃痛、噎膈,现代则用其治疗呃逆、糖尿病、抑郁症为主。(6)太渊在古今文献中相同的配伍穴位为足三里、合谷、肺俞、太溪,古今用其治疗咳喘,现代还用其治疗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7)膻中在古今文献中相同的配伍穴位为足三里、中脘,古代用其治疗噎膈、咳喘,现代用其偏于治疗呃逆、乳腺疾病与抑郁症。(8)大杼在古今文献中的配伍穴位不同,古代常配伍膈俞、陶道、心俞、肝俞、神道等,治疗寒热病证多见;现代常配伍天柱、大椎、风池、百会、肾俞等,治疗颈椎病和中风。结论:1.在八会穴中,除大杼外,其余7个穴位均与足阳明经合穴足三里配伍使用。古代中脘、章门、膈俞均配伍足三里、脾俞;现代章门、阳陵泉、悬钟、太渊、膻中均配伍足三里及三阴交;提示八会穴的配伍应用与脾、胃、血、气密切相关。2.在八会穴的相互配伍中,腑会中脘与气会膻中、脏会章门与腑会中脘、筋会阳陵泉与髓会悬钟、骨会大杼与血会膈俞常常相配,治疗相关疾病。

刘珊珊[6](2016)在《清代及清代以前大椎穴临床应用文献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清代及清代以前有关大椎穴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分类、分析和总结,归纳出大椎穴的临床应用规律。方法:以《中华医典》(第五版)为主要检索源,检索出有关大椎穴单穴主治病证、配伍主治病证、刺灸法等相关资料,应用Microsoft Excel表格进行统计。结果:单穴治疗病证共31种,共9个高频次病证,如疟疾、感冒、泄泻等;配伍腧穴治疗病证51种,共10个高频次病证,如感冒、疟疾、中风等;配伍腧穴共157个,高频次腧穴41个,如肺俞、肝俞、足三里等。结论:研究结果展示了大椎穴的古代临床应用规律,对现代临床及科学研究有巨大的参考价值。同时数据库的建立及数据挖掘的整个过程,给针灸学特色和规律性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与模式。

侯鑫磊[7](2015)在《芒针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芒针与电针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探求一种新的治疗方法,通过芒针与电针结合的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判定本法在临床中的实际应用价值,为以后治疗周围性面瘫提供新思路。方法:将临床60例患者,均符合周围性面瘫的纳入和诊断标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为芒针结合电针的方法(电针为疏密波),选穴为太阳、夹承浆、颊车、四白、阳白、下关、地仓、翳风,对照组为电针针刺,选穴为攒竹、鱼腰、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昆仑。入选患者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6次,6次为一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治疗观察4个疗程后,整理并统计患者前后H-B分级法、治疗后评分量化转化表、多伦多评分体系分级计分量表等分数,进行治疗效果的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后显示无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组间具有可比性。观察评分量表的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量表分数均有下降(P<0.05),治疗后组间内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表明两种治疗周围性面瘫方法都有疗效,治疗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周围性面瘫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0.0%,两组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芒针与电针相结合的治疗组疗效优于电针针刺组。结论:1.芒针结合电针和常规电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在临床上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前者的疗效显着优于后者。2.芒针结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功能量表评分更高,更能够明显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胡霖霖[8](2012)在《颞前线围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颞前线围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探讨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机理机制,为临床提供一种更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54.73±9.373(岁),平均病程2.10±13.345(天),缺血性卒中24例,出血性卒中6例,给予常规针刺治疗和二级预防治疗;治疗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55.27±8.013(岁),平均病程31.33±11.897(天),缺血性卒中26例,出血性卒中4例,应用颞前线围刺法治疗为主。两组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一周为1疗程,针刺6日,间歇1日后继续下一个疗程,共4个疗程。治疗前后比较ABC、CFCP和NIHSS评分,并采用BDAE及ABC的评定标准判定疗效。结果:1、治疗前后,两组ABC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性意义(P<0.01);在自发谈话、听理解、复述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2、治疗前后,两组CFCP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性意义(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前后,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性意义(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和80.00%,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在改善失语症严重程度上,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颞前线围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在改善自发谈话、听理解、复述、命名方面均具有显着疗效,尤其是在自发谈话、复述及听理解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2、颞前线围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在提高日常生活语言沟通能力和恢复神经功能缺损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3、颞前线围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值得临床推广。

黎志光[9](2012)在《刮痧结合电针治疗颈肩综合征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刮痧疗法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疗法,在临床及民间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深受广大群众和患者欢迎。1.古代文献研究刮痧疗法最早记录于宋代,然而其源头亦可能来自上古时代的砭石疗法。然而“痧”的首次出现是指“痧症”,即通过外治法可使患者皮肤出现紫红色的斑点,即所谓“得痧”,之后才发展出通过苎麻蘸水等方式摩擦,使病人“出痧”的治疗方法。又《验方新编》有云:“殊不知刮者系用光圆无破损之清铜钱一文,或用香油在手足弯上拍湿,或用凉水在手足弯上拍湿,然后将钱在手足弯上轻轻刮之。如果是痧,略刮一二十下,必有紫黑点现于皮上,则痧气已出。如病仍不减,则是痧毒太深,即用瓷锋在黑点上将皮略为刺破一点,放出黑血,则病必松,并不用刀也。”故此可见,“刮痧”之本意为通过“刮”来使“痧症”中的“痧毒”、’痧气“充分排出。以此可见,“痧症”即为一种可以通过“刮痧”治疗的病症。故而“刮痧”与“痧症”似为二物,实则一体,关系密切,不可分割。故而在探寻“刮痧”机理与作用时,切不可割断与“痧症”的联系。2.现代文献研究刮痧治疗属于中医外治法的一种,它借助刮痧板等工具作用于人体的皮部,对人体造成一种良性的刺激。这种刺激产生痧痕,并且通过经络传导或反射作用将刺激传至体内,调整体内的生理功能,使气血阴阳达到相对的平衡,达到治疗疾病,增强免疫力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刮痧疗法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物理疗法,一是通过神经反射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发出刺激信号,通过神经反射调节自主神经,遏制病情的发展,对机体的各部位产生协调作用。二是使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增强,以使神经和肌肉得到充分的营养,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功能。三是对循环、呼吸、中枢系统具有镇静地作用。四是刺激神经末梢,调节神经与内分泌系统,增强细胞免疫力,增加防御能力。五是局部产生热效应,扩张微血管和毛细血管,增加血容量和局部淋巴循环加速,利于受损组织修复。刮痧疗法的原理作用概括为以下几点:①免疫作用抗体对各种病菌的侵袭,有抵抗作用。刮痧属于刺激疗法,再刺激作用下,可以增加细胞的免疫功能,产生更多的抗体。②消炎杀菌作用凡是外因病症,多数有病原菌感染,进而各种因素刺激产生炎症现象,也是生理的自然抗体与保卫作用的应变,但会引起疼痛,发烧,而加强体力的消耗和食欲减退,反而是抵抗力下降。刮痧治疗对组织受病毒刺激反应予以安抚,减低疼痛,通畅病灶血液循环,起到间接杀菌消炎作用。③营养作用主要是刺激主持消化作用的神经,加强摄取功能与消化功能。所以刮痧并非直接提供营养物质,而是健脾开胃,增进消化功能。④疏通筋络关节囊、韧带、肌肉附着点等软组织受到损伤时,就会发出痛疼信号,痛疼信号经过神经系统的反射调节作用,使肌肉组织处于紧张状态,肌肉紧张收缩甚至痉挛是紧张状态的外在表现,这是人体自我保护功能,它的目的是为了减少肢体活动度,进而缓解病情。这种状态若不及时得以治疗,组织损伤就会形成不同程度的粘连,导致神经系统不断地发出有害冲动信号,加重疼痛或肌肉紧张收缩,继而又会在周围组织引发继发性疼痛病灶,形成新陈代谢障碍等,进一步加重疼痛。刮痧的特殊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升高局部温度,多重刺激下,提高痛阈,更由于刺激皮部的作用是经络通畅,从而缓解肌肉紧张和痉挛,进而达到消除疼痛的目的。⑤自身溶血作用刮痧出痧的过程是一种毛细血管破裂,血液溢出,皮肤局部形成淤血的现象。这种血斑短时间内就能消散,而产生自身溶血。自身溶血是一种延缓的良性弱刺激过程,可以调节免疫功能,并且可以起到调节大脑的兴奋和抑制以及调节内分泌系统平衡的作用。同时,刮痧疗法被广泛的应用在内、外等多门临床学科上。3.颈肩综合征颈肩综合征是颈肩部至臂肘的肌筋发生酸软、痹痛或者乏力感,以及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的病症。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疾病,发病缓慢,发病率较高,病程较长。一般为长期慢性劳损或颈椎退行性改变所引起的颈肩综合征,主要是颈椎退行性改变,如:颈椎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周围软组织充血水肿,产生无菌性炎症,引起颈肩背部的肌肉痉挛,肌群失去平衡。此时出现颈肩部疼痛而导致活动功能障碍,重者出现上肢麻本。现临床上有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牵引治疗、物理治疗、刮痧治疗等多种疗法。4.刮痧治疗颈肩综合征的META分析通过进行刮痧治疗颈肩综合征的META分析发现:纳入文献质量较低:只有1项随机方法明确,多数试验随机方法不明确,只有1项试验进行随机分组隐藏;没有一项试验采用盲法,其原因可能由于刮痧治疗较难采取盲法,所有试验均未进行样本数估算;多数试验无病例排除标准、脱落及剔除标准;所有试验均未介绍研究者及患者依从性情况;多数试验随访时间不明确。临床总有效率比较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用刮痧或者刮痧结合针灸治疗颈椎病与针灸治疗颈椎病比较既有临床意义,又有统计学意义P<0.0001,RR=1.19,95%CI=(1.09,1.29);P<0.0001,RR=1.18,95%CI=(1.09,1.26),具有较好的精密度,敏感性分析显示Meta分析结果较稳定可靠。安全性良好,1项试验报道了安全性评价,均无不良反应,其他试验未报到。导致临床异质性的主要因素有疗程、用量、纳入研究的质量及研究对象的基线状况等,上述因素在纳入文献中表述不完全或难以量化,所以无法定量分析因此可能导致的临床异质性。漏斗图图形不对称主要与方法学质量低和发表偏倚有关。发表偏倚的原因可能为:由于样本量过小而导致夸大了治疗效果;作为一个多中心研究的分中心,同时报告了各自部分结果,造成多重发表性偏倚;临床试验得到阴性结果而未发表。5.临床试验目的:证明刮痧疗法治疗颈肩综合征具有先进性,该疗法值得推广。方法:本研究将177例颈肩综合征患者分为刮痧配合电针治疗组和单纯电针治疗组进行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及治疗后3月的总体疗效、症状体征积分、NPQ颈痛量表评分、疼痛评分和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1.颈肩综合征患者以女性居多,发病年龄多见于35岁以上,以风寒湿型和气滞血瘀型患者为多。2.刮痧配合电针治疗颈肩综合征总有效率为93.26%,明显优于单纯电针治疗组(72.73%)。刮痧配合电针治疗颈肩综合征,在缓解颈肩背痛、上肢疼痛、颈项僵硬、颈肩背重、缓解压痛点、上肢麻木及改善疼痛、患者日常生活状况上等均比单纯电针治疗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刮痧配合电针治疗颈肩综合征安全有效,具有可操作性及推广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由于研究时间有限及随访跟踪的条件限制,未能进行长期随访,而且由于样本量不够大,最好单独对刮痧再进行一组对照观察,故此有待在未来研究中考虑扩大样本量,增加病例观察时间以便能进行远期疗效观察,如能进行多中心、大样本、分层研究,结果将更严谨,可为循证医学提供更为有力的数据支持。目前刮痧配合电针治疗颈肩综合征的治病机理仍处于假说阶段,有待进行相关基础研究加以支持。

温又霖[10](2011)在《涌泉穴药物贴敷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近20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均有增长的趋势。根据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全国高血压患者约有1.6亿,而且每年新增高血压患者约600多万,另有150万人死于由高血压引起的中风,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高血压与许多慢性疾病有密切的关系,它会导致血管的硬化而造成器官的损伤,从而发生脑血管障碍症,冠状动脉病,心脏病、肾脏病,大动脉血管病等而死亡。由高血压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已排到所有疾病死亡率的第一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高血压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目的本论文主要观察涌泉穴药物贴敷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通过观察涌泉穴药物贴敷合并西药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两种方法,来探讨、评价它们对高血压的治疗效应。方法本论文收集门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例,以随机分组的原则将纳入患者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分别采用涌泉穴药物贴敷合并“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络活喜)与单纯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络活喜)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后,可客观地反映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改善状况,量化地评价和比较涌泉药物贴敷合并西药治疗高血压和单纯西药降压的临床疗效。通过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前后各症状的变化幅度来评价两种疗法对高血压的治疗效果。观察指标:①治疗前及治疗后血压②心率③相关症状及体征。疗效判定标准:参照1979年全国心血管流行病学及人群防治座谈会制订的标准。结果观察结果显示,涌泉穴药物贴敷合并“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与单纯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对高血压降低血压水平、减轻症状以及临床效果均有显着的改善作用。但涌泉穴药物贴敷合并“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效果明显优于单纯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结论1.涌泉穴药物贴敷合并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与单纯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都可有效降低血压,对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降低作用。2.涌泉穴药物贴敷合并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在降低收缩压方面优于单纯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3.涌泉穴药物贴敷合并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可有效缓解高血压病的症状体征,减轻高血压的各项症状。4.涌泉穴药物贴敷合并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在改善高血压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单纯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降压疗效方面,涌泉穴药物贴敷合并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优于单纯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6.症状积分疗效方面,涌泉穴药物贴敷合并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明显优于单纯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

二、刺血拔罐中风不语穴治疗久瘄1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刺血拔罐中风不语穴治疗久瘄16例(论文提纲范文)

(1)维筋相交针刺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不宁腿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观察指标
    4. 临床疗效评定方法
    5.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 基本资料分析
    2. 研究结果分析
    3. 不良反应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合并不宁腿综合征的认识
    2. 祖国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后不宁腿综合征的认识
    3. 立题的理论依据
    4. 临床研究的结果分析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后不宁腿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运动针法结合热敏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历史回顾
    1 中医对缺血性中风偏瘫的认识及治疗
    2 西医对缺血性中风偏瘫的认识及治疗
    3 小结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与病例情况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方案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断标准
    2.5 不良事件的观察与分析
    2.6 安全性评价
    2.7 资料整理与数据统计
    2.8 注意事项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3.1 病例收集情况
    3.2 两组病例基线资料对比
    3.3 临床疗效观察结果
    3.4 不良反应
4 讨论
    4.1 立题依据
    4.2 缺血性中风中医病因病机
    4.3 缺血性中风西医病因和发病机制
    4.4 运动针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机理探讨
    4.5 组穴释义
    4.6 运动针法结合热敏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特点与优势
    4.7 疗效的评价分析
5 问题与展望
    5.1 存在的问题
    5.2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3)筋针结合刺血疗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第一章 中医治疗中风后痉挛的文献研究
        1 中医对痉挛的认识
        2 中医对中风后痉挛的治疗
        3 存在问题
    第二章 现代医学治疗中风后痉挛的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痉挛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痉挛的治疗
        3 存在问题
临床研究
    第一章 临床资料和实验方法
        1 临床资料
        2 治疗方法
        3 临床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
        4 数据统计
    第二章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研究结果
        2 临床研究结果
    第三章 讨论
        1 筋针疗法的理论依据
        2 刺血疗法的理论依据
        3 疗效分析
        4 存在问题及分析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4)芒针透背俞穴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1.1 中医古代文献关于中风后呃逆的认识
        1.2 中医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现状
        1.3.1 针刺的治疗现状
        1.3.2 中药的治疗现状
        1.3.3 穴位注射的治疗现状
        1.3.4 针药结合的治疗现状
    2
        2.1 现代医学对中风引起呃逆的认识
        2.2 中后呃逆的发病机制
        2.3 卒中后呃逆发病危险因素
        2.3.1 脑血管病变
        2.3.2 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
        2.3.3 应激性溃疡
        2.3.4 其他因素
        2.4 西医治疗
        2.4.1 药物疗法
        2.4.2 非药物疗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内容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1.6 中止标准
    2.研究方法
        2.1 研究过程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安全性评价
        2.5 临床疗效评价
        2.6 操作准备工作
        2.7 统计方法
    3.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组间临床疗效分析
    4.不良反应
第三部分 讨论
    1.祖国医学对于芒针透刺背俞穴治疗中风后呃逆的认识
    2.现代医学对于芒针透刺背俞治疗中枢性呃逆的机理研究
    3.结论
    4.个人体会
    5.存在的不足及改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综述 针灸治疗中风后呃逆临床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5)八会穴配伍应用的古今文献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纳入范围及研究方法
    1 古代文献研究范围
    2 现代文献研究范围
    3 研究方法
    4 数据收集方法
    5 中医术语规范化处理
第二部分 八会穴的源流
第三部分 八会穴古今文献配伍应用
    1 中脘
        1.1 中脘古代文献配伍应用
        1.1.1 中脘配伍应用治疗腹痛古代记载
        1.1.2 中脘配伍应用治疗呃逆古代记载
        1.1.3 中脘配伍应用治疗血证古代记载
        1.2 中脘现代文献配伍应用
        1.2.1 中脘配伍应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1.2.2 中脘配伍应用治疗肥胖症
        1.2.3 中脘配伍应用治疗糖尿病
    2 章门
        2.1 章门古代文献配伍应用
        2.1.1 章门配伍应用治疗胁痛古代记载
        2.1.2 章门配伍应用治疗腹痛古代记载
        2.1.3 章门配伍应用治疗积聚古代记载
        2.2 章门现代文献配伍应用
        2.2.1 章门配伍应用治疗慢性胃炎
        2.2.2 章门配伍应用治疗肥胖症
        2.2.3 章门配伍应用治疗糖尿病
    3 阳陵泉
        3.1 阳陵泉古代文献配伍应用
        3.1.1 阳陵泉配伍应用治疗肢体经络疾病古代记载
        3.1.2 阳陵泉配伍应用治疗胁痛古代记载
        3.1.3 阳陵泉配伍应用治疗中风古代记载
        3.2 阳陵泉现代文献配伍应用
        3.2.1 阳陵泉配伍应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
        3.2.2 阳陵泉配伍应用治疗中风
        3.2.3 阳陵泉配伍应用治疗坐骨神经痛
    4 悬钟
        4.1 悬钟古代文献配伍应用
        4.1.1 悬钟配伍应用治疗肢体经络疾病古代记载
        4.1.2 悬钟配伍应用治疗中风古代记载
        4.2 悬钟现代文献配伍应用
        4.2.1 悬钟配伍应用治疗中风
        4.2.2 悬钟配伍应用治疗坐骨神经痛
        4.2.3 悬钟配伍应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5 膈俞
        5.1 膈俞古代文献配伍应用
        5.1.1 膈俞配伍应用治疗血证古代记载
        5.1.2 膈俞配伍应用治疗胃痛古代记载
        5.1.3 膈俞配伍应用治疗噎膈古代记载
        5.2 膈俞现代文献配伍应用
        5.2.1 膈俞配伍应用治疗呃逆
        5.2.2 膈俞配伍应用治疗糖尿病
        5.2.3 膈俞配伍应用治疗抑郁症
    6 大杼
        6.1 大杼古代文献配伍应用
        6.1.1 大杼配伍应用治疗疟疾古代记载
        6.1.2 大杼配伍应用治疗伤寒表证古代记载
        6.2 大杼现代文献配伍应用
        6.2.1 大杼配伍应用治疗颈椎病
        6.2.2 大杼配伍应用治疗中风
    7 太渊
        7.1 太渊古代文献配伍应用
        7.1.1 太渊配伍应用治疗中风古代记载
        7.1.2 太渊配伍应用治疗咳喘古代记载
        7.2 太渊现代文献配伍应用
        7.2.1 太渊配伍应用治疗糖尿病
        7.2.2 太渊配伍应用治疗哮喘
        7.2.3 太渊配伍应用治疗心血管疾病
    8 膻中
        8.1 膻中古代文献配伍应用
        8.1.1 膻中配伍应用治疗噎膈古代记载
        8.1.2 膻中配伍应用治疗咳喘古代记载
        8.2 膻中现代文献配伍应用
        8.2.1 膻中配伍应用治疗呃逆
        8.2.2 膻中配伍应用治疗乳腺疾病
        8.2.3 膻中配伍应用治疗抑郁症
    9 小结
        9.1 八会穴古今文献小结
        9.2 八会穴古今常用配伍穴位应用小结
讨论
    1 八会穴的基本特性
        1.1 腑会中脘
        1.2 脏会章门
        1.3 筋会阳陵泉
        1.4 髓会悬钟
        1.5 血会膈俞
        1.6 骨会大杼
        1.7 脉会太渊
        1.8 气会膻中
    2 八会穴配伍穴位特点分析
    3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清代及清代以前大椎穴临床应用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大椎穴源文献的选择
        2.2 大椎穴相关条文的纳入
        2.3 数据的规范化处理
        2.4 大椎穴数据库的管理和建立
        2.5 大椎穴文献数据的处理和频次统计
        2.6 统计分析方法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穴名
    2 定位
    3 经脉归属
    4 大椎穴单穴治疗病证
        4.1 病证统计结果与分析
        4.2 中医内科病证
        4.3 中医外科病证
        4.4 中医儿科病证
        4.5 大椎穴单穴主治高频次病证
    5 大椎穴配伍治疗病证
        5.1 病证统计结果与分析
        5.2 中医内科病证
        5.3 中医外科病证
        5.4 中医妇科病证
        5.5 中医儿科病证
        5.6 中医五官科病证
        5.7 大椎穴配伍腧穴治疗高频次病证
        5.8 大椎配伍腧穴
    6 大椎的刺灸法
        6.1 灸法
        6.2 针刺
        6.3 其它操作方法
讨论
    1 穴位别名
    2 穴位定位
    3 穴位归经
    4 单穴主治病证规律
        4.1 善治气血津液病证
        4.2 善治疟疾
    5 配伍其他腧穴治疗病证规律
        5.1 善治肺系病证
        5.2 善治肝胆系病证
        5.3 配伍的腧穴应用规律
        5.4 腧穴归经规律
    6 常用刺灸法规律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近十年大椎穴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7)芒针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综述
    1. 中医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1.1 周围性面瘫的病名
        1.2 周围性面瘫的病位
        1.3 周围性面瘫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4 周围性面瘫的针灸治疗
    2. 西方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阐述
        2.1 周围性面瘫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2.2 周围性面瘫的解剖与生理
        2.3 周围性面瘫的治疗
        2.4 周围性面瘫的预后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2 诊断标准
        2.1 中医诊断标准
        2.2 西医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标准
    6 治疗方法
        6.1 治疗组(芒针组)
        6.2 对照组(电针组)
    7 评分分级标准
    8 统计学分析
    9 结果
        9.1 治疗前后两组多伦多评分比较
        9.2 治疗前后两组周围性面瘫症状积分及疗效分析
讨论
    1. 芒针的选择
        1.1 芒针发展概述
        1.2 芒针疗法相关作用的机制
        1.3 芒针的特点
        1.4 注意事项
    2. 电针波型的选择
        2.1 电针疗法的波型原理
        2.2 运用电针治疗时的一些注意事项
    3 选穴的依据
        3.1 中医依据
        3.2 西医解剖依据
    4 芒针结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分析
小结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附录

(8)颞前线围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 祖国医学对中风失语症的认识
        1.1 古代文献记载
        1.2 现代中医学对中风失语症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认识
        2.1 历史回顾
        2.2 失语症的分类
        2.3 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特征
        2.4 运动性失语的病理和机制
        2.5 运动性失语的治疗现状
        2.6 运动性失语的恢复机制
        2.7 影响失语症疗效的相关因素
    3 围刺法的临床应用
    4 失语症的疗效评价体系
    5 现状与展望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4 剔除与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3 观测指标
    4 疗效判定标准
        4.1 失语症严重程度评定
        4.2 失语症好转程度评定
    5 统计工具和资料处理
结果
    1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ABC评分比较
        1.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自发谈话评分比较
        1.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听理解评分比较
        1.3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复述功能评分比较
        1.4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命名能力评分比较
    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CFCP评分比较
    3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NIHS S评分比较
    4 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失语症严重程度评定
    5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总疗效比较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病例入选依据
    3 颞前线选穴依据
    4 颞前线围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中医理论依据
    5 颞前线围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机理探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9)刮痧结合电针治疗颈肩综合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探讨
    1 古代文献研究
        1.1 :源流
        1.2 痧症病因
        1.3 痧症分类
        1.4 痧症病机
        1.5 痧症鉴别
        1.6 痧症治疗
        1.7 刮痧方法
        1.8 痧症禁忌
        1.9 痧症预后
        1.10 总结
    2. 刮痧疗法现代研究
        2.1 刮痧的基本概念
        2.2 刮痧疗法的机理
        2.3 刮痧疗法的操作
        2.4 刮痧疗法禁忌症
        2.5 刮痧疗法现代研究
    3 颈肩综合征
        3.1 概述
        3.2 颈肩部生物力学
        3.3 颈肩综合征的发病机理
        3.4 颈肩综合征的病理分期
        3.5 颈肩综合征的诊断
        3.6 颈肩综合征的治疗
    4 刮痧治疗颈肩综合征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4.1 研究目的
        4.2 资料与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随机化分组设计及试验方法
        1.3 观测指标
        1.4 疗效评定标准
        1.5 安全性评价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数资料分析
        2.2 疗效结果
        2.3 两组患者治疗的安全性分析
    3. 讨论
        3.1 中西医对颈肩综合征的认识
        3.2 刮痧配合电针治疗颈肩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涌泉穴药物贴敷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参考文献
    综述三 涌泉穴药物贴敷的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3 观测指标(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4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1979年全国心血.管流行病学及人群防治座谈会制订的准)
        5 评价方法
        6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 基线分析
        2 疗效分析
    讨论
        1 研究意义
        2.研究目的
        3.结果讨论
        4 本研究的机理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高血压症状积分表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附图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刺血拔罐中风不语穴治疗久瘄1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维筋相交针刺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不宁腿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白林春.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运动针法结合热敏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观察[D]. 黎水玉.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3]筋针结合刺血疗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研究[D]. 张玉国.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9)
  • [4]芒针透背俞穴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观察[D]. 凤丽瑶.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八会穴配伍应用的古今文献整理研究[D]. 梁珍惠.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6(05)
  • [6]清代及清代以前大椎穴临床应用文献研究[D]. 刘珊珊.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6(03)
  • [7]芒针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观察[D]. 侯鑫磊.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5(12)
  • [8]颞前线围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研究[D]. 胡霖霖.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2(01)
  • [9]刮痧结合电针治疗颈肩综合征的研究[D]. 黎志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09)
  • [10]涌泉穴药物贴敷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D]. 温又霖.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10)

标签:;  ;  ;  ;  ;  

中风不育穴放血拔罐治疗龙辽16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