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心脏疾病

冠状动脉心脏疾病

一、冠心病探本求源话五脏(论文文献综述)

徐方易[1](2019)在《基于五运六气理论的五脏病先天运气禀赋影响因素及预测评分体系建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采集到的住院病历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人体出生、受孕时的运气禀赋对后天五脏病发病倾向的影响,探索依据先天运气禀赋建立长春地区个体化预测人体罹患五脏病发作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1.建立吉林省中医院2014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共5年间全院各科日入院患者的疾病资料数据库。2.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病历进行筛选,并将病历归类为肝系疾病、心系疾病、脾系疾病、肺系疾病、肾系疾病。然后对患者出生日期、受孕日期进行五运六气属性转换。3.应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五脏系统疾病各自的运气分布情况,并进行卡方检验;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法筛选出影响各系统疾病罹患的关键运气因素;应用R软件,根据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建立五脏各系疾病发病风险的列线图模型。结果:1.出生时主气、出生时客气、出生时司天在泉之气、受孕时司天在泉之气是肝系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中影响较大的因素包括出生时主气属性为太阳寒水、出生时客气属性为厥阴风木、出生时司天在泉之气为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受孕时司天在泉之气为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2.出生时客气、受孕时主气、受孕时客气是肺系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中影响较大的因素包括出生时客气属性为厥阴风木、受孕时主气属性为厥阴风木、受孕时客气属性为少阳相火。3.出生时客气、受孕时司天在泉之气是肾系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中影响较大的因素包括出生时客气为少阴君火、受孕时司天在泉之气为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4.先天岁运禀赋对五脏各系疾病发病没有影响。5.先天运气禀赋对于心系、脾系疾病均没有影响。结论:1.根据出生时主气、出生时客气、出生时司天(在泉)之气、受孕时司天(在泉)之气这4个肝系疾病罹患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对肝系疾病罹患的风险具有一定预测作用。2.根据出生时客气、受孕时主气、受孕时客气这3个肺系疾病罹患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对肺系疾病罹患的风险具有一定预测作用。3.根据出生时客气、受孕时司天在泉之气这2个肾系疾病罹患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对肾系疾病罹患的风险具有一定预测作用。4.出生、受孕时的岁运即每一年的天干变化不会对后天五脏病发病造成影响。5.出生、受孕时的天干、岁运、六气、司天在泉之气的变化对心系疾病与脾系疾病的发生没有影响。心系疾病、脾系疾病更应注重后天的健康生活习惯来预防。

张丽梅[2](2017)在《王永炎学术思想与经验总结及养阴熄风复脉汤治疗室早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王永炎教授是我国着名的中医内科学、神经内科学专家,主要以运用中医手段预防和诊治心脑血管疾病为研究方向,先后承担了国家的多项重大课题,作为中医内科的学术带头人,对中风、痴呆进行了更深入、更系统化地临床与基础研究,使我国的中医药脑病防治水平有了更大的提升。我有幸作为王永炎教授的学术继承人跟师学习,对王永炎教授的学术思想尤其是其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经验进行了总结。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王永炎教授的学术思想以及临证经验进行总结:1.王永炎教授学术渊源;2.王永炎教授学术思想;3.王永炎教授诊治心血管病经验整理与总结;4.养阴熄风复脉汤治疗心阴不足、风动心络证室性早搏的临床研究。1第一部分:探究王永炎教授的学术渊源。王永炎教授出生于中医世家,幼承家训,师从于中医名家董建华老师,学术思想深得其真传,继承了董先生许多宝贵经验,并擅于发展创新,又熟读经典,勤于临证,从医数十年,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经验,不仅在以中风病为主的中医脑病理论和临床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主要学术方向,并且在中医药标准化规范化、方剂组分配伍、临床评价、中药资源、临床中药学等方面培养了大量的人才。2第二部分:挖掘王永炎教授的学术思想。王永炎教授创立了较为完整的中风病的中医诊疗体系,其中首推的便是“证候规范化”研究。导师多年来着力于中风病的诊疗发展,制定创立了“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其中明确提出了中风病的名称、病类以及证类的诊断标准、疗效判定标准和其相应的治则治法,使中风病的临床诊疗更加规范和系统化,为后来的众多学者提供了清晰的临床诊疗思路及易行有效的中医药治疗方法,更是对我国临床其他各科建立中医药的规范化系统化诊疗体系起到了一定启示及模范带头作用。王永炎教授初次对病络的涵义给出了明确定义:病络是络脉的病理过程和病机环节,是病证产生的根源。强调通过深入分析病络的发生机制,对寻求其共同的病机、制定治法方药、评估预后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发展创新,将其理论与实践结合,用于心血管病的治疗,提出心阴不足、风动心络为室性早搏的病机之一,在临床上根据本病的基本病机形成治疗本病的经验方:养阴熄风复脉汤。3第三部分:王永炎教授诊治心血管病经验整理与总结。本部分通过重点选取心血管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房颤、室性早搏,系统整理分析王永炎教授防治此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以期为临床医师运用中医药预防和治诊心血管疾病提供一定的学术经验。高血压:王永炎教授认为高血压病的治疗应注重五脏一体,脏腑并重,其主要病因为:情志失调、饮食失节、内伤虚损,主要的发病机理为:早期多标实,如肝阳上亢、瘀血内停、外感风邪等;中期由于肾水不足,肝阳上亢,尤其是年迈精衰者,往往转化为肾精亏虚或气血不足之证,病机复杂,病情较重,变证丛生。辨证要点: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辨病是前提,辨证是核心,强调辨证论治。冠心病:王永炎教授认为冠心病总病机为“阳微阴弦”,病位在心及心络。其发病机理本虚标实,其中,本为气、血、阴、阳的虚损,标为痰、瘀、风冷、毒热,中医治疗总原则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强调在冠心病的诊治中应遵循“五脏六腑整体调节”,治疗上分清疾病的轻重缓急,分证论治,标本兼顾。同时指出,冠心病的预防应放在首要位置,中医药应当发挥其应有的优势,注重针药并施。房颤:在房颤的治疗中,王永炎教授在多年的临证中,总结出本病常见的方证及主治规律。总结发现炙甘草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温胆汤等为主要方证。导师认为肾虚是导致本病的重要病机,临证时强调补肾。室性早搏:王永炎教授认为“心阴不足,风动心络”是阴虚证室性早搏的基本病机,指出风邪致病具有起病急而变化快的特性,而心悸之“悸动”、“心中突兀不宁”、“时轻时重”、“时发时止”等症类似于“风邪”为病的表现。在治疗上也体现了“以风治风”的思想,风类药质地轻清,可起到疏解宣透的作用,特点多为辛、散、窜、透、动等,一方面能发散祛邪、化湿、祛痰;另一方面其仍可发散开郁、温通走窜、滋养血脉、行气化瘀。养阴熄风复脉汤:王永炎教授在多年临证实践中,重视风邪在本病发病中的作用,强调风药止悸对提高室性早搏阴虚证疗效尤其重要。认为“心阴不足,风动心络”是阴虚证室性早搏的基本病机,并在临床上根据本病的基本病机形成治疗本病的经验方:养阴熄风复脉汤。药物组成为:北沙参、玄参、丹参、黄连、麸炒僵蚕、蝉蜕、全虫、生龙骨、生牡蛎、酸枣仁、甘松等。方中北沙参、玄参二者相伍,养阴润燥、滋阴降火、培元固本而共为君药;僵蚕祛风定惊、化痰散结,蝉蜕疏散风热、透邪外出,全虫走窜,搜风通络、攻毒散结,三药相合,搜风通络而共为臣药;丹参活血化瘀、祛瘀生新,黄连苦寒,清热解毒,生龙牡潜敛心神、安神定志,酸枣仁酸甘收敛,伍龙牡而共奏养心安神之效,五药相合,兼顾标实,配合君臣以竟佐助之功;甘松味辛,其气芳香,开郁醒脾,引导方中药物直到病所,为使药。诸药相合,标本兼顾,完切病机,而共奏养阴熄风、安神复脉之功。4第四部分:养阴熄风复脉汤治疗心阴不足风动心络证室早的临床研究。研究目的:观察养阴熄风复脉汤治疗心阴不足风动心络证室早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使用随机对照设计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室性早搏(心阴不足、风动心络证)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纳入70例。中药治疗组给予“养阴熄风复脉汤”加减治疗,西药对照组给予美托洛尔25mg,2/日治疗,疗程均为28±2天。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24h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次数及心率变异性的变化差异。研究结果:入组的受试者中,治疗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1.中医证候疗效:两组患者经治疗后,①中医证候总疗效分别为:治疗组89.9%,对照组72.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中医证候总积分均有所减少,两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中医单项症状积分均有所改善,其中,心悸、易惊善恐、气短乏力、心烦不安、失眠症状的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室性早搏次数疗效:两组患者经治疗后,24h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次数均有所减少,两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4h动态心电图有效率分别为,治疗组73.9%,对照组67.6%,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有SDNN、SDANN、PNN50、RMSSD,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自身对比,治疗后四项指标均有所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其中,SDNN、SDANN、RMSSD的变化,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本研究表明养阴熄风复脉汤能明显改善心阴不足、风动心络证室性早搏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间接佐证了心阴不足、风动心络是室性早搏的病机之一。2.养阴熄风复脉汤可减少患者动态心电图的室性早搏总数,通过其对心室变异率各项指标的影响,考虑室性早搏的发生可能与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有关,本方可能通过抑制交感神经活性,提高迷走神经张力,改善自主神经功能,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症状。3.养阴熄风复脉汤对室性早搏患者最慢心率变化及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影响,无毒副作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本论文的创新点:1.系统归纳、总结王永炎教授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2.首次提出“心阴不足,风动心络”是阴虚证室性早搏的基本病机,立养阴熄风复脉法,并在临床上根据本病的基本病机形成治疗本病的经验方:养阴熄风复脉汤。3.进一步验证王永炎教授经验方养阴熄风复脉汤加减治疗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提供新的治疗方法和研究思路。

周贤[3](2017)在《梅国强教授伤寒学术渊源及其治伤寒学术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梅国强教授是全国伤寒名家,精研伤寒学术,临床擅长以六经辨证辨治内、妇、儿、皮肤等各科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形成了其独特的学术思想。本文拟以伤寒学术的发展为主线,分析各伤寒流派的学术特点,与梅国强教授的伤寒学术思想进行对比,梳理其伤寒学术渊源与学术思想的脉络,研究其学术特点,并归纳其研究伤寒学术的方法。本研究对传承其伤寒学术思想,推广其研究伤寒学术的方法,提高临床工作者学用《伤寒论》,活用经方以辨治各科病证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采用文献整理对比分析法。学习《黄帝内经》《伤寒论》,及温病学相关着作;学习以《注解伤寒论》《伤寒来苏集》等为代表的《伤寒论》注家医籍,总结各伤寒学术流派的学术特点。系统整理梅教授论着,总结其学术观点及临证经验,将二者进行对比,明确梅教授的伤寒学术渊源、其伤寒学术特点及其研究伤寒学术的方法。结果1.梅国强教授伤寒学术渊源:⑴梅教授的伤寒学术是在精研仲景学术,并继承各伤寒学术流派学术观点的基础上形成的:(1)以经释论流派:主张以经释论的研究方法,强调忠实原着,注重类证鉴别;梅教授传承其学术,主张以经释论,经论结合,以阐发伤寒奥义。(2)错简重订流派:认为王叔和编撰的《伤寒论》颠倒错乱,倡考究重订,并推崇三纲鼎立之说;梅教授传承其学术,注重邪气致病的特异性,对存疑之处,详加考证,并将错简重订之法,用于教材编写。(3)维护旧论流派:主张遵王叔和、成无己之论,以气化学说阐释伤寒,重视传经;梅教授传承其学术观点,认为王叔和整理《伤寒论》之功、成无己以经释论之法,重在学术传承。重视忠于原文,深入研究,系统总结胸腹切诊,辅助辨证,并强调重视传变,把握变化。(4)辨证论治流派:主张以辨证论治为核心,又分以方类证、以法类证、分经审证、以症类证等;梅教授传承其学术,重视类方思维,拓展其临床运用范围,还重视类证比较,构建证候思维框架,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5)寒温汇通流派:认为伤寒与温病存在源流关系,主张结合时代特征,把伤寒与温病理法融为一体,来探究广义伤寒病和内伤杂病的治法;梅教授传承其学术观点,认为寒温为源流,具有时代性、相对性、统一性,主张将寒温之理法互参,以扩展思维,还注重研究寒温方剂的演变。(6)中西汇通流派:受西医理论的影响,主张衷中参西,借鉴西学,以中、西医理阐释《伤寒论》;梅教授传承其学术观点,主张辨证为主,辨病为辅的辨证思维模式,并运用现代科技,深入开展中医证候、经验方药理及作用机制研究。⑵梅教授认为各伤寒学术流派是基于某一角度对伤寒学术进行的阐释和发挥,其本质都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六经辨证和辨证论治为核心,以发扬伤寒学术为宗旨,从整体上来说,都属于辨证论治派。因切入的角度与切入点不完全相同,才形成了伤寒学术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况。2.梅国强教授伤寒学术特点:梅教授传承伤寒学术,是用《内》《难》夯实基础,发扬整体观念,强调治病求本,重视调整阴阳;在此基础上,精研伤寒学术,阐发六经实质及六经辨证思想,强调表里先后缓急,领会扶阳气、存津液的微旨,详析六经辨证,以建立辨证思维;并广泛涉猎诸家学术,如叶天士益胃阴的思想、朱丹溪的老年病思想,王清任的气虚血瘀治法等,博采众长,融会寒温辨证,完善思维构架;并结合反复临床实践,运用主证、病机等辨证要素,参酌古今,以拓展经方的运用途径。3.梅国强教授治伤寒学术方法:梅教授精研伤寒,结合其临床实践与时代特征,形成其独特研究伤寒学术的方法:⑴详论整体恒动观:梅教授认为,《伤寒论》中六经传变不拘一格,治法方药也随病证变化,研究伤寒学术也要把握整体恒动观。⑵活用唯物辩证法:梅教授认为,《伤寒论》包含对立统一、质量互变、识证唯物等辩证法内容;并将《伤寒论》中主证、病机、经脉、部位等辨证要素灵活运用,形成了以病机为中心,结合其他辨证要素的辨证论治思维。⑶融会寒温理法:梅教授推崇寒温汇通之说,认为伤寒与温病存在源流关系,辨证论治原理互通,主张结合时代特征,融合寒、温的理法方药,用于辨治外感、内伤病证。⑷旁参诸家,广征博引:梅教授认为,广泛参考金元四大家、温病学诸家等的观点,可全面把握辨证要点,形成清晰的辨证思路。借鉴诸家的学说及切诊、舌诊等诊治之法,对发扬伤寒学术有指导意义。⑸斟今酌古,厘定证候:梅教授主张勤读古籍,对“结胸”与“陷胸”的关系,五苓散证的小便不利等,反复思索,查阅考究;又参考古今医学、现代的中西医学,借鉴现代医学的实验诊查方法,补充四诊在微观层面的不足;借鉴现代科技进行伤寒证候研究。结论梅国强教授的伤寒学术来源于精研《伤寒论》,传承伤寒学术流派的学术观点,并反复运用于临床实践,逐渐形成其法《内》《难》,遵伤寒,参诸家,本临证的伤寒学术特点,结合其临证经验,总结归纳,形成(1)详论整体恒动观;(2)活用唯物辩证法;(3)融会寒温理法;(4)旁参诸家,广征博引;(5)斟今酌古,厘定证候的治伤寒学术的方法,对后学者学用《伤寒论》有良好的理论和临床指导意义。

车方远,陈卓,徐浩[4](2016)在《近现代13位名老中医冠心病诊疗特色探析》文中研究表明冠心病为临床常见病,发病率及病死率高。中医药治疗在冠心病的某些阶段和环节具有一定优势,值得深入挖掘。名老中医是中医学术造诣最深、临床水平最高的群体。文章横向比较了近现代13位名老中医之冠心病诊疗特点,并总结为"宣痹通阳、活血化瘀、阴阳为纲、重视痰湿、衡法为要、脾胃论治、补肾固元、先天伏寒、防重于治、从郁论治、气虚血瘀、热毒立论、升解通瘀"13大法,以从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的角度阐述名老中医的经验特色,以期为临床辨治冠心病提供参考。

车方远[5](2016)在《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探讨徐浩教授治疗胸痹心痛处方用药规律》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给个人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尽管现代医学飞速发展,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搭桥治疗三驾马车并举,其发病率及死亡率仍居高不下。西医西药在冠心病治疗的某些方面、某些环节比较局限,例如微血管性心绞痛、阿司匹林抵抗、无复流等,而中医药在这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在几千年的不懈探索中,求同存异,百家争鸣。传承中医特色诊疗经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纵向梳理古今医家对冠心病的认识及横向总结近现代13位名老中医冠心病诊疗特色,探求徐浩教授治疗冠心病的思想认识来源,并采用关联规则和熵聚类算法等对导师徐浩教授治疗胸痹心痛病的处方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探索其用药规律及临床经验,并举验案3则加以分析。另外,在总结经验方面,目前较多采用:基于研究者个人认识进行归纳,本研究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运用统计学知识探索归纳名医名家经验,为实践中医传承提供参考。本文包括文献研究、临床研究、临床验案三部分。文献研究冠心病的中医认识概述部分纵向梳理了冠心病病因病机、辨证方面的传统认识和现代研究。近现代13位老中医冠心病诊疗特色探析部分横向比较了近现代13位名老中医之冠心病诊疗特色,并总结为“宣痹通阳、活血化瘀、阴阳为纲、重视痰湿、衡法为要、脾胃论治、补肾固元、先天伏寒、防重于治、从郁论治、气虚血瘀、热毒立论、升解通瘀”13大法,从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的角度系统阐述了名老中医的经验特色,以期为临床辨治冠心病提供参考。临床研究目的利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分析徐浩教授治疗胸痹心痛的处方用药规律,探索其治疗胸痹心痛的经验特色。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索归纳名医名家经验,为实践中医传承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徐浩教授治疗胸痹心痛处方129首,通过用药频次统计、基于关联规则的分析、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等多种数据挖掘方法,对徐浩教授的胸痹心痛处方进行分析。结果 明确了徐浩教授治疗胸痹心痛的处方中药物使用频次及药物间的关联规律。挖掘出24个核心组合和16首新处方。基于处方药物频次统计结果排在前8位的分别为:当归、川芎、炙黄芪、柴胡、茯神、远志、炙甘草、党参;基于处方药物配伍关系,对组合频次进行排序,居于前3位的药对分别是“当归、川芎”“当归、炙黄芪”“当归、茯神”;基于处方药物的配伍规律,计算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结果发现其中关联系数最高药物的是“当归、红花→川芎0.981132”,说明当处方中出现当归、红花配伍时,川芎的出现几率为98.1132%。其他关联系数居于前5位的组合由高至低为“桃仁→当归0.98039”、“川芎、桃仁→当归0.97959”、“红花、桃仁→当归0.97872”、“红花、桃仁→川芎0.97872”、“当归、红花、桃仁→川芎0.97826”;演化出3-5味药核心组合中具有代表性有组合2包含柴胡、桔梗、枳壳、延胡索,组合24包含川芎、赤芍、桃仁、桔梗、炒白术,以理气活血化瘀为特点;组合6包含茯神、柏子仁、炒枣仁、合欢皮,以养心安神为特点;组合17包含连翘、三七粉、柴胡、郁金,以解毒活血为特点;组合8包含薤白、瓜萎皮、清半夏,以宣痹通阳为特点;组合13包含五味子、丹皮、熟地,组合14包含丹皮、熟地、山药,以补肾固元为特点。演化出的新处方中比较有特色的新处方中,处方16包含川芎、赤芍、桃仁、桔梗、枳壳、炒白术六味药,体现徐浩主任医师治疗胸痹心痛重视理气活血的治法特点;处方3包含茯神、合欢皮、柏子仁、炒枣仁、煅磁石五味药,体现导师治疗胸痹心痛重视安养心神、形神兼顾,也是当下“双心诊疗”模式的重要体现;处方13包含桂枝、连翘、郁金、三七粉、柴胡五味药,体现了导师治疗胸痹心痛寒热并用、解毒散结的治法特点。结论徐浩教授针对胸痹心痛诊疗特色以气血并治、形神兼顾、寒热并用为主,兼以宣痹通阳、补肾固元,处方用药理气活血养血多选用当归、川芎,养心安神多选用茯神、远志,寒热并用多选桂枝、薤白等温药与金银花、连翘、夏枯草、丹皮等寒凉药合用,宣痹通阳多选用瓜蒌、薤白、半夏,补肾固元多选用熟地、山药、桑寄生等。临床验案选取临床疗效明显的三则案例,系统分析徐浩教授治疗胸痹心痛的特色。

郭锦荣,田俊[6](2016)在《田俊降脂通脉法治疗高脂血症经验举隅》文中指出田俊老师是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主任医师,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遣方用药具有独到之处,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师从于田师,侍诊于旁,获益颇多。高血脂是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及糖尿病的重要致病因素,有效地调节血脂水平,是预防及治疗上述疾病的一个重要途径[1]。现将田师诊治高脂血症的经验简介如下。1病因病机高脂血症是指人体内脂质代谢失常、血浆中

王东芳[7](2013)在《宋金元时期的肝主疏泄》文中提出目的:针对宋金元时期,朱丹溪提出了“肝主疏泄”,对后世影响深远。当前对于肝主疏泄的源流分歧和概念探讨莫衷一是。而丹溪当时提出的仅是“司疏泄者肝也”何以成为现今教材厘定,中医基础理论奠基,中医学术思想约定俗成的“肝主疏泄”五种含义。基于以上问题,采用知识考古学话语分析的方法,考察肝藏象概念在宋金元时期医家着作中的形成、演变和发展的过程,由此呈现“肝主疏泄”概念在当时的历史背景,肇端源流。方法:采用知识考古学话语构成分析的方法,考察宋金元医家研究着作中肝脏概念对象的形成、陈述方式、主题策略的选择等内容,分析朱丹溪的“肝主疏泄”何以形成和当时的状态。1.历代医家文献中关于肝概念的对象形成,存在于医家论述治疗疾病的诊疗体系中,也就是肝的疾病如何诊断,如何治疗。这一时期关于肝的生理论述也存在于医家结合自身临床实践的个人理论见解中。2.诊治肝病的陈述方式,即论述肝的概念,是以怎样的方式,与哪些概念,怎样的位置关系出现在治疗肝病的论述中。3.肝从属的主题,即是论述肝时医学发展的大背景。结论:两宋时期,肝藏象并未出现完全独立的生理功能论述共识,病证诊断标准,对应治法和方药,不能构成因、机、证、治和组方完备的内伤杂病诊疗体系。这一时期的肝具有解剖实体性,多样性,寓于五行体系之中,对于病证的指向性多为粗略的列举并分为五类,此时肝的生理特性和病证特点借助五行体系中的风、木等比附呈现。肝的经络病变和肝脏腑病变没有分开。病性以寒热虚实分类。没有针对一致病证的病机理论作为指导遣方用药的指针。诊断需借助脉象和五行归类体系,或依据经络病变确定。治疗上用脏腑虚实和五脏生克制化关系说明病情的轻重和转归。治法多根据五行生克关系拟定“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原则,治疗时重脉象。没有病因、病机、证侯、诊治的完整理论指导用方体系。遣方用药多从汗、下两法立方。丹溪论述的肝主疏泄并非当今之意,是丹溪借助相火概念和阳有余阴不足理论加以阐发,赋予肝一整套功能、特性,并以此立法用方。在论述方药的陈述方式中,参与肝病的病因、病性并以病名方式出现,将肝作为药物的作用部位提出。此处肝存在于指导方药治疗的病机阐释体系中。金元时期对于肝论述的陈述方式与宋时期略显不同,论述方药时,更多出现有肝气、肝热、肝虚等,丹溪创立的相火论,服从区别于两宋时期对于肝的论述,即:从五行色彩,重视脉证,到其自身所处的金元时期,以方药为主。肝主要出现在:论述方药的治疗方法和方药功用的过程中。金元时期治疗肝病在方剂和药物的变化中更加多样化。宋金元时期肝藏象理论的形成具有自身的演变特点,是从形象化的解剖实体转变为病机参与指导用药的过程。其转变的背景是当时伤寒论治疗疾病的辨证诊治体系的扩展和消解,加之方剂学由博返约的发展,方论的成熟,药性理论的丰富。可以认为:病机、用药组方理论参与了藏象理论的形成过程。由此,因机—证—治—方药联系起来,在治疗内伤疾病中形成有效的诊疗方案。五运六气和格物致知的理学思想,渗透了脏腑阴阳和气机升降理论,丰富了病机学说的内容,使病机学说进一步参与后世脏腑辨证体系。朱丹溪的肝主疏泄并未在当时形成一个完整的术语概念,它处在自身的理论体系中,确立的调理气机,重视情志调护,以及治疗气、血、痰、郁、火的治疗思路为后世治疗肝病提供了借鉴,使得后世医家纷纷援引肝主疏泄作为说理工具。

唐泽彦[8](2013)在《古代名家经典不寐论治的整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和方法:为了总结古代(清代及以前)名家经典对不寐的病因病机规律、方药治疗规律认识的经验,本文采用了“探本求源,注重名家经典”的传统文献研究方法,收集古代(清代及以前)有关不寐的相关文献,并对不寐的病名、病因病机、论治精要进行系统梳理,通过文献研究与计算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寐的的理论与方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对清代及以前的理论与方药进行总结。研究结果:中医古代(清代及以前)名家经典对不寐的病因病机论述主要集中在:阴阳营卫、气血津液、邪正虚实、脏腑、痰饮与其它学说等,为我们现代治疗不寐取得良好效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治疗不寐方药使用频数从多到少依次是补虚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理气药、温里药、收涩药、平肝息风药等,尤其以补虚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和利水渗湿药为主,说明了古代(清代及以前)名家经典对不寐的治疗主要是补虚、清热、化痰利水、安神四个方面。用药上,经过统计分析,甘草、人参、酸枣仁、茯苓、茯神、生姜、栀子、半夏、生地黄、当归、黄芩、陈皮、黄连、杏仁等药物为古代(清代及以前)名家经典治疗不寐所常用。

陈筱云[9](2012)在《陈家礼老中医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文中认为陈家礼老中医祖籍江苏省徐州市,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曾师从朱良春先生,是全国第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山西省名中医。临床40余年来,致力于教学、临床、科研事业,成果颇丰。在学术上崇尚经典学派,潜心研究,博览群书又学古不泥,与时俱进,为中医事业默默奋斗。40年如一日,勤读书,多临床。侍诊中,感受到陈老不仅具有深厚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在工作、生活中和蔼可亲,作风严谨,一丝不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三年的侍诊和学习,不仅看到了陈老对中医事业的孜孜一求,更是感受到陈老扎实的中医内涵和独特的诊疗技术,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方面是对陈老学术渊源的概述。陈老不仅吸纳了《内经》中对脾胃有关生理、病理以及与其他脏腑关系方面的学说,且对张仲景、李东垣、叶天士等其他医家关于脾胃学说的思想进行了归纳,并按照各医家的学说特点,指出要深刻理解脾胃论的学术思想,饯行脾胃论思想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第二方面是对陈老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总结。跟师学习三年,随诊和整理陈老病案,认为陈老学术思想:一是脾统四脏,脾旺不受邪。二是审病问诊重脾胃。三是诊法合参重舌诊。四是治病崇脾治。五是善用调气,燮理中焦。临床上从问诊到治疗总不离脾胃。如“脾统四脏”,治病崇脾。陈老特别推崇李东垣之说:“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以受气而俱病”。认为脾胃受损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临证时从机体的整体观出发,脏腑辨证为核心,强调以脾胃为本,脾统四脏,治病当崇脾治,注重脾胃中气,处处以运脾和胃为法度,调补脾胃,顾护脾胃。诊病辨证重脾胃。陈老受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学术思想影响,在脏腑辨证中形成了“以调理脾胃为核心”的诊疗体系。四诊合参重舌诊。陈老指出舌象是疾病的一种比较敏感体征,“舌为脾胃之外侯,苔受胃气所熏蒸”,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开窍于口,从舌诊即可辨脾胃。在用药上,陈老认为凡脾胃虚弱,因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或起居失宜,令中焦沤渍功能失常,则寒、热、食、湿、痰、瘀等病理产物内蕴,往往形成寒热错杂、虚实并存、气虚气滞、阴虚夹湿等多种复杂临床症候,临床善以对药处理;认为利用药引的功效,即可以引药入经,直达病所,提高疗效,又可以照顾兼病兼症、固护正气、降低毒性、矫除药物异味等;在制方用药上灵活加减升麻、柴胡、苍术、羌活、人参(或党参),升脾胃之阳,燮理中焦,扭转枢机。甚至在治疗中,陈老依据“脾统四脏”理论,从脾胃为气血精微生化之源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精气源于脾胃,到脾胃是人体精气、气机升降出入枢纽,脾胃通过调节气机影响其他脏器的功能。认为任何疾病的成因均因脾胃而起。五脏六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疾病发生皆源于脾胃受损,升降失常。所以主张五脏从脾论治,在临床中均收到了良好的疗效。肺病从脾论治:陈老认为肺与脾胃在病理上主要表现为气的生成不足和水液的代谢失常两个方面。气的生成主要源于肺主气,司呼吸,以及脾胃的运化受纳;当脾胃受损,“土不生金”,导致肺气不足,不能主气,司呼吸,则咳嗽气喘,治疗当用“培土生金”法。肝病从脾胃论治:陈老在治疗肝病时,必联系与脾胃。盖因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肝主疏泄,与脾胃共同完成气机的升降出入;脾的运化,有赖于肝的疏泄;若肝失疏泄,则脾胃升降失常,导致“木不疏土”,出现精神抑郁,胸胁胀满,腹胀便溏,嗳气吞酸等肝脾不和或肝胃不和病理变化。正如仲景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心病从脾胃论治:陈老指出心与脾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肾病从脾论治:陈老认为五脏在阴阳五行克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脾胃居于中土,连通上下,气血生化之源,升降之枢纽,灌溉四旁,协调五脏功能活动。脾升胃降,主导着肝的疏泄,肺气宣肃,肾之纳气,心火下降,肾水上升,都有赖于脾胃的运化和升降功能。在具体临床过程中,总结了湿阻病、便秘、消渴病、哮病、鹅掌风以及妊娠恶阻等疾病,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与应用举例。第三方面是临床研究。根据中医“四季脾旺不受邪”理论,运用健脾除湿通络法治疗2型糖尿病前期的患者60例,通过观察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及胰岛素释放试验(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各项指标,探讨健脾除湿通络法对糖尿病前期胰岛素抵抗(IR)及痰湿体质方面的影响。课题基于胰岛素抵抗(insulinesistance, IR)是2型糖尿病(T2DM)的主要病理基础,肥胖是2型糖尿病前期的重要临床特征,二者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病理基础-胰岛素抵抗,引起B细胞凋亡,并贯穿在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肥胖是糖尿病可控的危险因素,中医认为“肥人多痰”、“肥人多湿”“脾为生痰之源”,痰湿的生成主要责之于脾脏,脾虚则健运失司,机体水液代谢失常,形成痰湿体质进行临床研究。研究显示,对照组(二甲双胍组)与实验组的60例临床观察,两组在控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控制血脂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 05 );治疗组内,治疗前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血脂等方面有显着差异(P<0.05, P< 0. 01 ),说明健脾除湿通络法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的控制,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高胰岛素血症等方面可能与二甲双胍有相同的疗效,在症状改善方面,两组间有显着差异(P< 0. 01 ),治疗组健脾除湿通络法中药复方制剂能够不同程度的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腹胀纳呆、口中粘腻、倦怠乏力、口渴不欲饮、头闷、心悸失眠以及舌象和脉象方面,说明健脾除湿通络法在改善症状方面有良好的优势,此外,还观察到健脾除湿通络法对血糖的控制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研究认为,脾虚是糖尿病的根本原因,水精输化异常是糖尿病的病理基础,痰浊水湿是IR的内在环境,健脾除湿通络法治疗2型糖尿病前期IR,通过健脾摄精、除湿化浊、通络活血,可以增加胰岛细胞表面受体数,改善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调整痰湿体质。通过临床观察推断,健脾除湿通络法对肥胖型2型糖尿病前期伴胰岛素抵抗的患者进行干预治疗有效。

马庆宇[10](2010)在《刺络放血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脂血症即脂质代谢紊乱,是指由于脂肪代谢或运转异常使血浆中一种或几种脂质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症。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脂血症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对高脂血症的防治研究已成为目前医学界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积极寻求安全、有效的调脂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中西医针对降血脂研究发展较快,但难免存在自身发展的弊端。西医治疗高脂血症以药物为主,以他汀类及贝特类为代表,有一定的肝肾损伤和胃肠道等不良反应;中医治疗高脂血症方法多样,中药以自拟复方及血脂康等中成药为主,部分患者难以接受中药口味、胃肠刺激。针灸治疗高脂血症疗效肯定确切,与西药相比无肝肾损伤等毒副作用,较中(成)药对胃肠刺激小,且能有效改善高脂血症患者头晕、心慌、失眠等症状,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高脂血症属中医学“痰浊”、“瘀血”范畴,本课题研究认为痰瘀互结是高脂血症的重要病机,化痰祛瘀是高脂血症的重要治法。刺血治疗高脂血症是在总结前人运用针灸治疗高脂血症的经验基础上产生的,与体针、耳针、气功及推拿等其他非药物疗法相比,刺血疗法能降低血液黏滞度,对血液成分进行良性调节,并刺激血管引起血管平滑肌细胞复杂的信号传导变化,其活血祛痰的功效,适用于痰瘀互结型病症。本研究旨在观察刺血疗法对痰瘀互结型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本论文分文献综述与临床研究两部分。文献综述共两篇,第一篇回顾总结了近十年来现代医学对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探讨了血脂异常与冠心病的密切关系,认为调脂治疗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第二篇综合分析了近十年来中医药从痰瘀论治高脂血症的理论基础及治疗方法,并概述了痰瘀与高脂血症相关研究。临床研究部分目的:通过刺血疗法治疗高脂血症,并与西药辛伐他汀进行随机对照观察,评价其临床疗效,为临床多手段治疗高脂血症提供依据。方法:将65例确诊为痰瘀互结型高脂血症的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对照组32例。在基础治疗的同时,观察组取委中、委阳、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尺泽,曲泽、丰隆其中4个穴位进行刺络放血治疗;对照组予辛伐他汀片20mg Qn进行药物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血脂、临床症状、血流变等指标的变化,并进行治后安全性检测,记录不良反应。最后统计分析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体重指数、病情、伴随疾病等临床一般性资料方面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观察组调脂总疗效总有效率达90.9%,对照组为87.5%,经统计学分析,两组调脂总疗效相当(P>0.05)。刺血疗法可显着降低血浆TG、TC LDL-C、AI水平,升高HDL-C水平。其中降低TG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其他调脂疗效与对照组疗效相当(P>0.05);同时刺血疗法还可显着改善中医证候相关症状,总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过程中,未见严重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无明显变化。结论:刺络放血疗法是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脂血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二、冠心病探本求源话五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冠心病探本求源话五脏(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五运六气理论的五脏病先天运气禀赋影响因素及预测评分体系建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五运六气变化与疾病相关性的现代研究进展
    1 先天五运六气变化与五脏病发病的相关性
        1.1 先天五运六气变化对体质形成的影响
        1.2 先天五运六气变化对体质形成的分类
        1.3 先天五运六气变化对五脏病发病影响的临床研究
    2 后天五运六气变化与五脏病发病的相关性
    3 五运六气变化与温疫类疾病发病的相关性
    4 基于五运六气理论对临床防治疾病的启示
        4.1 基于五运六气理论对临床预防疾病的启示
        4.2 基于五运六气理论对临床治疗疾病的启示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1 《黄帝内经》气机升降变化与人体生命的形成
    2 岁有胎孕不育
    3 《黄帝内经》先天运气禀赋与五脏病关系
    4 五运变化与五脏病
        4.1 五运概念的界定
        4.2 五运变化对人体五脏病的影响
    5 六气变化与五脏病
        5.1 六气概念的界定
        5.2 六气变化对人体五脏病的影响
    6 历代医家对五运六气与人体五脏病发病关系的认识
        6.1 王冰对五运六气与人体五脏病发病关系的认识
        6.2 刘温舒对五运六气与人体五脏病发病关系的认识
        6.3 陈言对五运六气与人体五脏病发病关系的认识
        6.4 刘完素对五运六气与人体五脏病发病关系的认识
        6.5 张元素对五运六气与人体五脏病发病关系的认识
        6.6 李杲对五运六气与人体五脏病发病关系的认识
        6.7 王肯堂对五运六气与人体五脏病发病关系的认识
        6.8 汪机对五运六气与人体五脏病发病关系的认识
        6.9 张介宾对五运六气与人体五脏病发病关系的认识
        6.10 余霖对五运六气与人体五脏病发病关系的认识
        6.11 陆懋修对五运六气与人体五脏病发病关系的认识
        6.12 马印麟对五运六气与人体五脏病发病关系的认识
第三部分 数据研究方法
    1 研究资料
        1.1 疾病资料来源
        1.2 五脏病划分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疾病资料数据库的建立
        1.6 病例统计结果基本情况
        1.7 统计学方法
    2 本文的时间计算及五运六气属性转化
        2.1 出生年及受孕年岁运属性的确定
        2.2 出生日期及受孕日期六气属性的确定
第四部分 数据研究与结果
    一、长春地区五脏病发病人群先天运气禀赋与后天五脏病发病之间的关系
        1 出生年月日及受孕年月日的五运六气属性与后天肝系疾病发病之间关系
        2 出生年月日及受孕年月日的五运六气属性与后天心系疾病发病之间关系
        3 出生年月日及受孕年月日的五运六气属性与后天脾系疾病发病之间关系
        4 出生年月日及受孕年月日的五运六气属性与后天肺系疾病发病之间关系
        5 出生年月日及受孕年月日的五运六气属性与后天肾系疾病发病之间关系
    二、建立个体化预测五脏系统疾病发作风险的列线图模型
        1 肝系疾病的个体化发作风险的列线图模型的建立
        2 肺系疾病的个体化发作风险的列线图模型的建立
        3 肾系疾病的个体化发作风险的列线图模型的建立
第五部分 结论
    1 肝系疾病列线图预测评分体系
    2 肺系疾病列线图预测评分体系
    3 肾系疾病列线图预测评分体系
    4 岁运与五脏各系统疾病发病关系
    5 先天五运六气禀赋与心系统疾病发病关系
    6 先天五运六气禀赋与脾系统疾病发病关系
讨论
    1 肝系疾病的预防
    2 肺系疾病的预防
    3 肾系疾病的预防
    4 心系疾病的预防
    5 脾系疾病的预防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2)王永炎学术思想与经验总结及养阴熄风复脉汤治疗室早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王永炎教授学术渊源
    1 王永炎教授简介
    2 成才之路
        2.1 研读经典,勤于临床
        2.2 博采众长,传承发展
        2.3 完善体系,衷中参西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王永炎教授学术思想
    1 重视经典,传承创新
    2 创中风病诊治标准,提出气血逆乱犯脑理论,倡活血化瘀之治法
        2.1 统一病名,明确病位
        2.2 探本求源,发微病机
        2.3 辨证论治,规范诊疗
    3 治病求本,创制大法
        3.1 活血化瘀
        3.2 化痰通腑
    4 明确“病络”涵义,构建“络病理论”
    5 “络病理论”应用于心血管疾病
    6 提出风邪致悸说,倡养阴熄风法治疗室性早搏
        6.1 风邪为室性早搏的重要病因
        6.2 心阴不足、风动心络为室性早搏的病机之一
        6.3 创立新方-养阴熄风复脉汤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王永炎教授诊治心血管病经验整理与总结
    1 王永炎教授治疗高血压病经验
        1.1 病因病机
        1.2 辨证论治
        1.3 典型病案
        1.4 跟师体会与创新继承
    2 王永炎教授治疗冠心病经验
        2.1 病因病机
        2.2 辨证论治
        2.3 典型病案
        2.4 跟师体会与创新继承
    3 王永炎教授治疗房颤经验
        3.1 病机认识
        3.2 辨证论治
        3.3 典型病案
        3.4 跟师体会与创新继承
    4 王永炎教授治疗室性早搏的经验
        4.1 病因病机
        4.2 辨证论治
        4.3 典型病案
        4.4 跟师体会与创新继承
    5 临床经验方的整理与新药研制开发
        5.1 药物组成
        5.2 功能主治
        5.3 组方分析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养阴熄风复脉汤治疗心阴不足风动心络证室早的临床研究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病例脱落标准
        1.6 脱落病例处理
        1.7 终止试验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来源及分组
        2.2 治疗方案
        2.4 临床疗效判定
        2.5 不良反应观察
        2.6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基线资料
        3.2 疗效评价分析
        3.3 安全性观察
    4 讨论
        4.1 室性早搏的中西医治疗现状
        4.2 养阴熄风复脉汤治疗心阴不足、风动心络证室早的临床疗效分析
        4.3 养阴熄风复脉汤治疗治疗心阴不足、风动心络证室早的作用机制
        4.4 养阴熄风复脉汤的现代药理研究
    5 结论
    6 本研究的不足及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表
附录

(3)梅国强教授伤寒学术渊源及其治伤寒学术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梅国强教授伤寒学术渊源研究
    1 伤寒学术流派的形成
        1.1 源自于汉末成书,但散佚民间
        1.2 形成于效验秘传,然版本歧出
        1.3 丰富于诸家发挥,致百家争鸣
    2 伤寒学术流派的学术特点及梅国强教授的认识与传承
        2.1 以经释论流派
        2.2 错简重订流派
        2.3 维护旧论流派
        2.4 辨证论治流派
        2.5 寒温汇通流派
        2.6 中西汇通流派
        2.7 梅国强教授对伤寒学术流派的整体认识
    3 小结
第二部分 梅国强教授伤寒学术特点研究
    1 法内难,夯实理论基础
        1.1 发扬整体观念
        1.2 强调治病求本
        1.3 重视调整阴阳
    2 遵伤寒,详析六经辨证
        2.1 阐发六经实质
        2.2 详析六经辨证
        2.3 强调表里先后缓急
        2.4 重视扶阳气、存津液
    3 参诸家,融会寒温辨证
        3.1 参《伤寒论》注家
        3.2 参温病学诸家
        3.3 参其他各家
    4 本临证,拓展经方应用
        4.1 反复推求主证病机
        4.2 灵活复用经方时方
        4.3 拓展经方临床运用
    5 小结
第三部分 梅国强教授治伤寒学术方法研究
    1 详论整体恒动观
        1.1 六经辨证,拓展运用
        1.2 脏腑经脉,整体把握
        1.3 病证多端,治随证变
    2 活用唯物辩证法
        2.1 对立统一,全面把握
        2.2 识证唯物,辨证准确
        2.3 立足本质,发散思维
    3 融会寒温理法
        3.1 学术有源,勤于实践
        3.2 借鉴他法,以为己用
    4 旁参诸家,广征博引
        4.1 融会新知,增长见解
        4.2 重视舌诊,辅助辨证
    5 斟今酌古,厘定证候
        5.1 考究古今,厘定证候
        5.2 中西互参,开阔眼界
    6 小结
第四部分 结语
    1 梅国强教授伤寒学术渊源
    2 梅国强教授伤寒学术特点
    3 梅国强教授治伤寒学术方法
参考文献
附录
    1 综述 梅国强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2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参与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致谢

(4)近现代13位名老中医冠心病诊疗特色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岳美中:宣痹通阳
陈可冀:活血化瘀
邢锡波:阴阳为纲
邓铁涛:重视痰湿
颜德馨:衡法为要
路志正:脾胃论治
赵冠英:补肾固元
任继学:先天伏寒
罗志强:防重于治
陈镜合:从郁论治
邵念方:气虚血瘀
丁书文:热毒立论
史载祥:升解通瘀
讨论

(5)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探讨徐浩教授治疗胸痹心痛处方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文献研究
    一、冠心病的中医认识概述
        1. 中国古代对冠心病的基本认识
        2. 中医对冠心病的现代研究
        3. 中医证型的现代探索
        参考文献
    二、近现代13位名老中医冠心病诊疗特色探析
        1. 岳美中:宣痹通阳
        2. 陈可冀:活血化瘀
        3. 邢锡波:阴阳为纲
        4. 邓铁涛:重视痰湿
        5. 颜德馨:衡法为要
        6. 路志正:脾胃论治
        7. 赵冠英:补肾固元
        8. 任继学:先天伏寒
        9. 罗志强:防重于治
        10. 陈镜合:从郁论治
        11. 邵念方:气虚血瘀
        12. 丁书文:热毒立论
        13. 史载祥:升解通瘀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基于关联规则和熵聚类算法的徐浩教授治疗胸痹心痛处方用药规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典型验案
    1. 病案一、胸痹/气虚血瘀案
    2. 病案二、胸痹/瘀毒内结案
    3. 病案三、胸痹/痰瘀互阻、瘀毒内结案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6)田俊降脂通脉法治疗高脂血症经验举隅(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2 治疗原则
3 典型病例
4 结语

(7)宋金元时期的肝主疏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综述
    基于“肝主疏泄”理论研究现状
        1 基础理论中的核心地位
        2 临床意义重大
        3 学术热点和焦点
        3.1 源流之争——出自《内经》抑或是丹溪首创
        3.2 对“肝主疏泄"的解释众说不一
        3.3 对“肝主疏泄”理论形成提出存在的问题或提倡新的研究方法
        4 “肝主疏泄”属于肝藏象理论
        5 拟用知识考古学的方法考察宋金元时期的“肝主疏泄”
    方法学介绍 知识考古学简介
        1 福柯简介
        2 知识考古学并非等同考古学
        附表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1 宋元时期肝的历史考察
    2. 疏泄的历史考察
    3. 朱丹溪的肝主疏泄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古代名家经典不寐论治的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现代医学对失眠的研究现状
        1.1.1 现代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1.1.2 现代医学对失眠的治疗
        1.1.3 失眠影响因素的现代研究
    1.2 中医对不寐的研究现状
        1.2.1 病名
        1.2.2 病因病机
        1.2.3 辨证论治
        1.2.4 预防与护理
        1.2.5 转归及预后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目的和方法
    2.2 纳入文献范围
    2.3 筛选标准
        2.3.1 纳入标准
        2.3.2 排除标准
    2.4 统计分析
第三章 不寐的病因病机研究结果
    3.1 阴阳营卫学说
        3.1.1 营卫不和,阳不入于阴
        3.1.2 气血虚衰,营卫虚滞
        3.1.3 阴血耗散,导致阳亢无所依,阳不入于阴
        3.1.4 阳气大虚,阳弱阴寒,阴阳不交
    3.2 脏腑学说
        3.2.1 肝阴不足,心血亏虚,心不藏神,肝不藏魂
        3.2.2 心肾不交,水亏火旺
        3.2.3 脾胃不和
        3.2.4 心脾亏虚,心神失养
        3.2.5 肺失通调,以致水饮停聚中焦,扰乱心神
        3.2.6 肝郁化火,横逆犯脾
        3.2.7 心虚胆怯,心神不安
        3.2.8 胆寒
    3.3 邪实正虚学说
    3.4 痰饮学说
    3.5 气血津液学说
        3.5.1 气血亏虚
        3.5.2 血热
        3.5.3 血瘀
        3.5.4 津亏液干
    3.6 其他学说
        3.6.1 情志失常
        3.6.2 邪在半表半里
第四章 古代名家经典论治不寐精要
    4.1 《黄帝内经》论治不寐精要
        4.1.1 治疗原则
        4.1.2 治疗方法
    4.2 《伤寒论》论治不寐精要
        4.2.1 重视随证治之,创制多首名方
        4.2.2 重视从心论治,倡用安神之法
    4.3 《金匮要略》论治不寐精要
    4.4 《千金方》论治不寐精要
    4.5 《外台秘要》论治不寐精要
    4.6 《普济本事方》论治不寐精要
    4.7 刘完素论治不寐精要
    4.8 张子和论治不寐精要
        4.8.1 汗、吐、下三法治疗不寐
        4.8.2 善用情志疗法治疗不寐
    4.9 《寿世保元》论治不寐精要
    4.10 《古今医统大全》论治不寐精要
    4.11 《本草纲目》论治不寐精要
    4.12 《景岳全书》论治不寐精要
    4.13 《医宗必读》论治不寐精要
    4.14 《症因脉治》论治不寐精要
        4.14.1 “外感不得卧”的治疗
        4.14.2 “内伤杂症不寐”的论治
    4.15 《辨证录》论治不寐精要
        4.15.1 心肾不交型
        4.15.2 肝郁化火、肝肾不足型
        4.15.3 胆气虚型
        4.15.4 肝经受邪,肝血亏虚型
        4.15.5 胆虚风袭型
    4.16 《类证治裁》论治不寐精要
    4.17 《医学心悟》论治不寐精要
    4.18 《血证论》论治不寐精要
        4.18.1 心病不寐
        4.18.2 肝病不寐
    4.19 《温病条辨》论治不寐精要
        4.19.1 温热之邪在膈中,心烦不寐
        4.19.2 热入营分,谵语不寐
        4.19.3 心肾不交而不寐
        4.19.4 气阴两虚之不寐
第五章 不寐的方药规律研究
    5.1 研究过程设计
        5.1.1 研究方法
        5.1.2 统计学依据
        5.1.3 药物分类依据
        5.1.4 文献范围
        5.1.5 纳入、排除标准
        5.1.6 数据库的建立和数据统计分析
    5.2 结果
        5.2.1 单味药使用频数分析
        5.2.2 按照药物功效分类,各类药物使用频率如下表
        5.2.3 古代治疗不寐用药初步统计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陈家礼老中医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陈家礼老中医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
    1 陈家礼老中医学术渊源概述
        1.1 内伤杂病脾胃学术思想溯源
        1.2 脾统四脏理论溯源
        1.3 陈家礼老中医脾胃学术思想研究
        参考文献
    2 陈家礼老中医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
        2.1 陈家礼老中医学术思想总结
        2.2 脾统四脏临床应用
    3 陈家礼老中医诊疗经验总结
    4 陈家礼老中医用药经验总结
健脾除湿通络法治疗2型糖尿病前期的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文献综述
        1 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史概况
        2 西医学对2 型糖尿病前期研究的进展
        3 中医学对2型糖尿病前期研究的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1 胰岛素抵抗(IR)机制
        2 健脾除湿通络法理论探讨
        3 研究基础
    临床资料
        1 诊断标准
        2 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4 疗效评定标准
    研究方法
        1 治疗方案
        2 统计方法
        3 质量控制
        4 疗效判定
    结果
        1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比较(表1 )
        2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比较(表2 )
        3 两组患者治疗前体重指数比较(表3 )
        4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体征积分比较(表4 )
        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餐后2小时血糖的比较(表5 )
        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的比较(表6 )
        7 两组患者综合疗效比较(表7 )
        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PG、HBA1C、HOMA-IR的比较(表8 )
        9 安全性分析
    结论
    讨论
        1 脾与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
        2 健脾除湿通络法在2 型糖尿病前期干预中的效果与作用机理
        3 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机制
参考文献
附:诊断标准
个人简历
致谢

(10)刺络放血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高脂血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综述二 从痰瘀论治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表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冠心病探本求源话五脏(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五运六气理论的五脏病先天运气禀赋影响因素及预测评分体系建立研究[D]. 徐方易.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1)
  • [2]王永炎学术思想与经验总结及养阴熄风复脉汤治疗室早的临床研究[D]. 张丽梅.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01)
  • [3]梅国强教授伤寒学术渊源及其治伤寒学术方法研究[D]. 周贤.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7(01)
  • [4]近现代13位名老中医冠心病诊疗特色探析[J]. 车方远,陈卓,徐浩.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6(06)
  • [5]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探讨徐浩教授治疗胸痹心痛处方用药规律[D]. 车方远.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6(02)
  • [6]田俊降脂通脉法治疗高脂血症经验举隅[J]. 郭锦荣,田俊. 山西中医, 2016(03)
  • [7]宋金元时期的肝主疏泄[D]. 王东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6)
  • [8]古代名家经典不寐论治的整理研究[D]. 唐泽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S1)
  • [9]陈家礼老中医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D]. 陈筱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2)
  • [10]刺络放血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D]. 马庆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2)

标签:;  ;  ;  ;  ;  

冠状动脉心脏疾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