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腰并进行重度功能锻炼治疗肌张力障碍性腰痛

弯腰并进行重度功能锻炼治疗肌张力障碍性腰痛

一、弯腰持重功能练习治疗肌张力失调性腰背痛(论文文献综述)

陈艳婷[1](2021)在《基于GH/IGF-1轴探讨岭南陈氏针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系统评价针刺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采用针刺治疗PMOP提供循证医学依据。2.开展临床回顾性研究,对影响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讨GH/IGF-1轴与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以期为PMOP的防治提供参考,同时为临床疗效评价指标的选取提供思路。3.开展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对比岭南陈氏针法与西药治疗PMOP的疗效,并基于GH/IGF-1轴探讨岭南陈氏针法治疗PMOP的作用机理,为临床采用岭南陈氏针法治疗PMOP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检索中英文数据库,选取试验组为单纯针刺治疗,对照组为西药治疗PMOP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对文献进行整理分析,采用Revman 5.3对各研究指标进行Meta分析,对发表偏倚的评价运用失安全系数(Nfs0.05)。2.开展回顾性研究,收集符合临床研究标准的绝经后女性患者的病例资料,将纳入研究的238例患者按照骨密度检查参数分为骨质疏松组、骨量低下组及骨量正常组,对比三组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①临床一般资料:年龄、身高、体重、BMI、月经初潮年龄、绝经年龄、生育子女个数;②合并疾病:高血压病、冠心病、高尿酸血症、糖尿病、腰椎间盘突出、四肢骨折、慢性胃肠炎及恶性肿瘤;③骨密度(BMD):腰椎(L1-4)BMD、左股骨颈BMD、左股骨颈上端BMD;④血清生化指标: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蛋白(TP)、白蛋白(ALB)、白球比(A/G)、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尿素氮(BUN)、肌酐(SCr)、胱抑素C(CYS-C)、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钙(Ca)、血磷(P);⑤骨质疏松四项:甲状旁腺激素(PTH)、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N端骨钙素(OC);⑥性激素六项: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泌乳素(PRL)、促卵泡生成素(FSH)、孕激素(P)、睾酮(T);⑦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⑧维生素D。并对GH及IGF-1与各部位BMD的相关性进行直线相关分析;同时对研究对象进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以骨量不同水平(1=骨量正常,2=骨量减少,3=骨质疏松)为反应变量,三组间比较有差异的因素为解释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症相关的指标,分析GH、IGF-1对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影响程度,为临床客观疗效评价指标的选取提供依据。3.开展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将符合研究标准的PMOP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与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给予碳酸钙D3元素片口服,其中针刺组患者给予岭南陈氏针法治疗,针刺处方为:肾俞、脾俞、关元、足三里、悬钟、三阴交。每周治疗3次,4周为一个观察周期,连续治疗12周。对照组患者给予骨化三醇胶丸口服,连续服用12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对比治疗前后各部位BMD(腰椎、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的变化、血清PINP、β-CTX、LH、FSH、E2、IGF-1及GH的水平,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中医证候及生活质量的变化进行评估,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1.文献系统评价共纳入10项研究,75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提示:(1)单纯针刺治疗在提高PMOP患者临床有效率及改善中医症状体征积分方面疗效优于西药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单纯针刺治疗组在提高PMOP患者腰椎、股骨颈、Ward三角及股骨大转子骨矿含量方面,效果优于西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针刺治疗组与西药治疗组在改善PMOP患者血清E2、ALP、Ca、P、IGF-1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以临床有效率为效应量的失安全系数(Nfs0.05)检验值为36.8631。2.回顾性研究共收集病例数为238例,按照骨密度T值将纳入的病例分为三组:骨质疏松组63例、骨量低下组108例、正常组67例。(1)三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发现:三组间年龄、体重、BMI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骨质疏松组患者的年龄高于骨量低下组与正常组,体重及BMI低于骨量低下组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间合并疾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血清生化指标比较结果表明:三组间血清ALP、P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生化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骨质疏松组ALP水平高于骨量低下组及正常组,血P水平低于骨量低下组及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性激素比较结果表明:三组间E2、FSH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P、T、PRL、LH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正常组E2水平高于骨质疏松组及骨量低下组,骨质疏松组FSH高于骨量低下组及正常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清骨质疏松生化指标比较结果表明:组间比较发现三组间PINP、β-CTX、OC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PTH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表明骨质疏松组PINP、β-CTX高于骨量低下组及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OC显着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对纳入研究人群的GH、IGF-1进行比较,发现三组间GH、IGF-1水平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表明发现正常组GH水平高于骨质疏松组及骨量低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IGF-1水平高于骨质疏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对纳入研究人群各部位BMD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三组间腰椎(L1~4)、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BMD 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骨质疏松组患者各部位BMD均低于骨量减少组及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对纳入研究对象血清GH、IGF-1与各部位BMD的相关性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IGF-1与腰椎(L1~4)BMD呈正相关(r=0.200,P<0.05),GH与腰椎(L1~4)、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BMD均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分别为 0.372、0.249、0.276,P<0.05);(9)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OR=1.090,95%CI:1.036~1.146,P=0.001)和β-CTX(OR=3.222,95%(CI:1.196~8.680,P=0.021)是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BMI(OR=0.851,95%(CI:0.236~0.918,P=0.000)、E2(OR=0.998,95%CI:0.002~0.995,P=0.044)、磷(OR=0.121,95%CI:0.031~0.462,P=0.002)、GH(OR=0.047,95%CI:0.016~0.137,P=0.000)、IGF-1(OR=0.989,95%CI:0.819~0.998,P=0.014)是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3.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本研究共收集病例数为针刺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过程中共脱落7例。其中针刺组脱落4例,对照组脱落3例,实际完成样本量为针刺组31例,对照组32例。(1)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身高、体重、BMI、月经初潮年龄、绝经年龄、孕次、产次、病程)、各部位BMD(腰椎、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血清PINP、β-CTX、LH、FSH、E2、IGF-1及GH的水平、中医症候量化积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有效率两组患者治疗12周后临床有效率比较,针刺组有效率为83.87%,显着高于对照组5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清GH、IGF-1水平与治疗前比较,针刺组患者治疗后血清GH、IGF-1水平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针刺组患者血清GH、IGF-1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显示,针刺治疗后患者血清GH、IGF-1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E2、FSH、LH水平与治疗前比较,针刺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12周后血清E2水平提高,血清FSH、LH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针刺组患者治疗后血清E2水平明显升高,FSH、LH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显示,针刺治疗后患者血清E2、FSH、LH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清 PINP、β-CTX 水平与治疗前比较,针刺组治疗后血清PINP、β-CTX水平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血清PINP、β-CTX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针刺组治疗12周后血清PINP、β-CTX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显示,针刺治疗后患者血清PINP、β-CTX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腰椎(L1~4)、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BMD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部位BM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发现,治疗12周后针刺组与对照组各部位BMD均有升高趋势,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部位BMD差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7)中医证候量化评分对两组患者中医证候量化分级评分进行了 4个不同时间点的观察,结果显示: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中医证候评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针刺组与对照组在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时,针刺组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生活质量(SF-36)评分治疗4周后,针刺组患者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社会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8个方面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力、社会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7个方面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针刺组在躯体疼痛、情感职能方面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针刺组与对照组患者在生活质量的8个维度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患者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5个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针刺组与对照组患者在生活质量的8个维度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患者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6个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不良反应针刺组1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穴位局部血肿,对照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结论:1.针刺治疗PMOP安全有效,单纯针刺治疗在提高PMOP患者临床有效率、改善BMD及中医症状体征积分方面疗效更优,值得临床推广。但由于纳入文献质量较低,单纯针刺治疗PMO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仍需更高质量证据加以验证。2.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与年龄、BMI、血清性激素、骨代谢、GH/IGF-1轴相关,年龄与β-CTX是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BMI、E2、P(磷)、GH、IGF-1是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GH/IGF-1轴在PMOP的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为早期发现与治疗PMOP提供了依据及新的思路。3.岭南陈氏针法治疗PMOP疗效确切,可改善PMOP患者的中医症候、生活质量、血清IGF-1、GH、PINP、β-CTX、LH、FSH、E2代谢水平,考虑其治疗作用与针刺对女性生殖内分泌激素、骨代谢及GH/IGF-1轴的调节相关。这为临床推广岭南陈氏针法治疗PMOP提供了客观依据,同时丰富了针刺治疗PMOP的作用机理研究。

王卉[2](2020)在《“龙虎交战”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继发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采用龙虎交战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继发坐骨神经痛,并与常规针刺法进行对比,探讨龙虎交战针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继发坐骨神经痛的有效性与可行性,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继发坐骨神经痛提供临床思路。方法:病例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1月就诊于石家庄市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及病房并符合纳入标准患者,共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龙虎交战针刺组)30例,对照组(常规针刺组)30例。两组治疗取穴相同,主穴为腰三针(包括双侧肾俞、大肠俞、患侧委中)、腰夹脊穴(腰椎间盘突出部位及其相邻上下的椎间盘两侧)、环跳(患侧)、阿是穴。配穴根据经络辨证分型选取足太阳膀胱经沿线:秩边、承山、昆仑;足少阳胆经沿线:阳陵泉、悬钟、丘墟。治疗组主穴采用龙虎交战针刺手法操作,其余穴位采用常规针刺手法,对照组各穴均采用常规针刺手法治疗。两组均每日针刺1次,连续治疗5次,每个疗程结束后休息2天进入下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通过数字疼痛评分(治疗前、第一次、第二次治疗结束后、第一、第二、第三疗程结束后),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前、第三疗程结束后),腰椎疾患综合评分(治疗前、第三疗程结束后)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3.0整理分析相关数据。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各基线比较,包括年龄、性别、病程、经络辨证分型、数字疼痛评分、中医证候评分、腰椎疾患综合评分,均为P>0.05,两组间具有可比性。(1)数字疼痛评分(NRS评分):两组治疗前与治疗过程中各观察时点自身NRS评分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治疗过程中各观察时点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或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NRS评分与治疗前基线差值在治疗后第1次、第2次治疗结束、第1疗程治疗结束与治疗前基线差值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从第2疗程结束开始,治疗组各观察时点分值与基线差值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中主症、次症、兼症各项评分均减少,组内评分比较差异显着(P<0.01);经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腰椎疾患综合评分(JOA评分):通过治疗前后JOA评分比较,两组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活动受限度比较差异显着(P<0.01);两组组间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总体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继发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5)本试验治疗全程,未发生严重及不良事件,59例患者基本生命体征无异常变化,提示本研究安全性良好。结论:(1)龙虎交战针法与常规针刺法均可以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继发坐骨神经痛患者的疼痛程度、中医证候及腰椎功能。(2)龙虎交战针法与常规针刺法在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继发坐骨神经痛患者的腰椎功能方面疗效相当,在改善疼痛程度、中医证候方面龙虎交战针法优于常规针刺法,且在治疗初期能迅速缓解患者疼痛程度,其时效性更强。(3)龙虎交战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继发坐骨神经痛的总体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李婷婷[3](2020)在《健身气功“八段锦”对产妇体成分、骨密度及心理健康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随着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身心健康标准也更高,十月怀胎的辛苦和自然分娩过程的艰辛与危险,不仅承受身体变化产生的生理上的压力,更承受生活、社会因素造成的心理压力,严重影响了产妇的生活质量。因此,本研究通过健身气功八段锦对自然分娩的哺乳期产妇进行运动干预,为产后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恢复提供安全科学、方便可靠的锻炼方法,满足人们对健康的追求。研究方法:选取60名年龄在20-35周岁,自然分娩、产后6-28周且均为母乳喂养或混合喂养的哺乳期产妇为研究对象,其中八段锦组为30名,实施为期12周的健身气功八段锦训练计划,每周五天,每天练习40min。在此期间受试者不参加其他任何形式的体育锻炼。在实验前后分别进行指标测试,包括:身体形态学指标、体成分指标、骨密度指标、SDS和SAS自评量表,并运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经过12周健身气功八段锦运动干预后,八段锦组产妇体重、腰围、臀围、腰臀比、大腿围显着降低,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大臂围明显减少,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各指标均无显着性变化(p>0.05);运动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八段锦组产妇体重下降明显,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大臂围、腰围、臀围、腰臀比、大腿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胸围和小腿围在运动干预前后,两组均无显着性变化(p>0.05)。(2)经过12周健身气功八段锦运动干预后,八段锦组产妇的BMI、体脂肪含量均有下降,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体脂肪率也有所降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各指标均无显着性变化(p>0.05)。运动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八段锦组产妇的BMI指数、体脂肪含量有明显下降,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体脂肪率较对照组下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肌肉含量、蛋白质含量、骨密度T值在运动干预前后两组均无显着性变化(p>0.05)。(3)经过12周健身气功八段锦运动干预后,对照组SAS评分、SDS评分虽有下降,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八段锦组产后女性的SAS评分、SDS评分有所下降,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且与对照组相比下降更加明显,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研究结论:(1)健身气功八段锦对自然分娩产妇身体形态的影响非常显着,有明显的塑形效果。(2)健身气功八段锦对自然分娩产后女性的体成分有明显的改善效果,为产妇预防肥胖等提供有效帮助;健身气功八段锦对哺乳期女性的骨密度影响虽不明显,但仍然有改善,由于哺乳期女性骨量变化的影响因素较多,对于哺乳期女性骨密度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3)健身气功八段锦对于产后女性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可以减轻压力,舒缓心情,改善产妇抑郁、焦虑等情况,促进产妇的身心健康及家庭幸福指数。

项宇琼[4](2019)在《健身气功干预慢性腰痛的原理与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一)第一部分理论卷系统厘清运动与腰痛之间的关系,探讨现阶段运动干预腰痛领域、健身气功领域的研究前沿、热点以及可能的动态发展趋势。通过探索运动治疗慢性腰痛可能的机制并结合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健身气功的健身原理及特点,探讨健身气功干预慢性腰痛可能的机理。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在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现行推广的9套功法中筛选针对健身气功干预慢性腰痛的动作为动作库。该动作库包括,适宜慢性腰痛患者普适化的动作作为主方动作;并根据慢性腰痛患者可能存在的姿势问题以及所能承受的运动强度,设计个体化的健身气功动作为次方动作。为慢性腰痛患者在当前众多运动治疗手段中,提供新的一项民族传统运动项目以供选择。同时为健身气功运动处方理论的构建提供参考价值。(二)第二部分实证卷本研究实证部分,通过对九江市中医院骨科2018年1月至2018年10月诊断为慢性腰痛(CLBP)已经完成或不需要临床治疗,但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及功能障碍的患者,或不需要临床治疗但对生活质量或运动有更高要求者进行严格筛查,通过进行临床医师诊断排除特异性病变引起的腰痛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被纳入合格病例。通过选取针对健身气功干预慢性腰痛患者的主次方动作,进行为期4周以个体化监督形式的运动干预。探讨健身气功对缓解慢性腰痛患者的疼痛感受以及改善功能障碍、腰椎活动范围、平衡能力、生存质量的情况。二、研究方法(一)第一部分理论卷1.文献研究法:收集国内外关于“运动、腰痛、腰背痛、非特异性腰痛、健身气功等相关文献,了解关于运动干预慢性腰痛以及健身气功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及该领域的研究共识是什么?并探索运动治疗慢性腰痛为什么会有效及其关键因素是什么?2.知识图谱(Cite Space):采用CiteSpace5.2.R2软件对目前运动与腰痛相关文献索引资料进行可视化分析,力求探索现阶段运动与腰痛领域研究前沿、热点以及其可能的动态发展趋势。(二)第二部分实证卷1.问卷调查法:问卷涉及量表有:VAS疼痛视觉量表、ODI功能障碍问卷、WHOQOL-BREF生存质量量表。2.访谈法:与受试患者面对面交谈,对患者基本情况、运动干预方案以及主观感受进行口头调查收集事实材料。3.数理统计法:实验研究部分,干预前后采集的指标数据,通过excel进行整理绘制表格,使数据更加直观。4.实验法:首先进行实验对象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通过对前期个案患者的姿态、功能评估、动作模式测试的综合评估结果记录,各指标测试、问卷量表的发放填写。制定针对健身气功干预腰痛的动作,以个体化监督形式,实施为期4周的运动干预。三、研究结果(一)知识图谱分析结果1.国外运动干预腰痛领域研究:领域研究文献数量随年份呈相对稳定的上升趋势,从期刊丛书国家来看美国占有绝大部分比例,可见美国相关期刊对这一领域研究很是重视,从来源出版物载文数来看,从来源期刊载文数来看Spine,Journal of orthopedic sports physical therapy,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杂志。脊柱杂志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关注度比较高。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研究所,悉尼大学位居榜首。被引频次最高的作者是Hayden JA,领域学科分布情况属康复科领域发表文献数量最高。领域研究高频及高中心性关键词、热点时区可视化图谱及领域研究高频主题词可明确反映国内运动干预腰痛领域研究热点、前沿及可能的趋势。2.国内运动干预腰痛领域研究:领域研究文献数量随着年份呈相对稳定的上升趋势,中国康复医学杂志对这一领域关注度很高。国内运动干预腰痛领域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医学康复科,北京积水潭医院物理康复科位居榜首。郭险峰(8篇)发篇数位居第一。关键词共词可视化图谱、领域研究高频及高中心性关键词、热点时区可视化图谱及领域研究高频主题词可明确反映国内运动干预腰痛领域研究热点、前沿及可能的趋势。3.健身气功领域研究热点:领域研究文献数量随着年份呈相对稳定的上升趋势。搏击(武术科学)期刊对这一领域关注度很高。我国健身气功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北京体育大学位居榜首。司红玉、刘毅、胡晓飞、章文春、丁丽玲等研究者发文量比较多。虞定海(22篇)发文篇数位居第一。领域研究高频及高中心性关键词、热点时区可视化图谱及领域研究高频主题词呈现出健身气功领域研究的热点。(二)运动治疗慢性腰痛可能的机制研究运动治疗慢性腰痛可以通过调整力学结构的失衡,即使得关节排列正确、肌筋膜张力均衡;通过反向的牵拉运动改变神经传导的方式;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和改善心理健康四个方面。主要是经过调整由长期不良姿势导致的姿势控制能力下降,腰椎的稳定性受到影响,从而导致肌肉失衡、力学模式失常、力学结构的失衡。通过运动锻炼增加连接胸腰筋膜的肌肉(腹横肌、腹内斜肌、背阔肌、前锯肌等)肌肉力量,可以增加筋膜张力,促进脊柱深层稳定性肌筋膜张力均衡。(三)健身气功干预慢性腰痛的机理1.健身气功干预慢性腰痛主要通过内外两种调控方式,以下三种调控体系进行调控:(一)力学调控体系(二)神经-心理调控体系(三)化学调控体系。2.健身气功可以通过力学调控体系的三个方面作为干预慢性腰痛的机制:对姿势的调整促进关节排列正确;牵拉伸展的动作调节肌筋膜张力均衡;腰腹肌和臀腿肌肉力量的训练和配合呼吸运动激活腹横肌从而加强脊柱稳定性。3.通过神经-心理调控体系的三个方面作为干预慢性腰痛的机理:反向牵伸改变神经传导方式,解除疼痛;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改善慢性疼痛;调节心理状态,提高生存质量。4.通过化学调控体系的两个方面作为干预慢性腰痛的原理:提高有氧能力,减少致痛因子的产生;改善呼吸机能。(四)实证研究结果1.针对术后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案例一患者,择选健身气功干预慢性腰痛特定的动作,以个体化监督形式进行为期4周的运动干预。其腰椎活动范围和平衡能力有明显改善。对主诉疼痛症状没有明显改善,改善率为16.67%、功能障碍指数改善率为35%、总体生存质量没有改变。2.针对神经根性疼痛的案例二患者,择选健身气功干预慢性腰痛特定的动作,以个体化监督形式进行为期4周的运动干预。其主诉疼痛的感受完全解除,改善率为100%、功能障碍指数改善率为60%、并对其生存质量、腰椎活动范围和平衡能力有明显改善。3.针对下背部劳损的案例三患者,择选健身气功干预慢性腰痛特定的动作,以个体化监督形式进行为期4周的运动干预。其主诉疼痛感受完全解除,改善率为100%、功能障碍指数改善率为60%、并对腰椎活动范围和平衡能力有明显改善,但生存质量没有变化。四、研究结论(一)知识图谱分析结论1.国外运动干预腰痛:研究热点为运动锻炼、干预措施、功能障碍、慢性腰痛四大方面。运动干预腰痛研究集中在3个热点研究群,按研究类型分,包括腰痛的流行病学研究;临床指南以及关于腰痛的诊断及治疗;评估运动干预治疗慢性/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疼痛强度、功能状态、整体改善和恢复工作的有效性。另外,研究发现以监督形式提供个体化设计的锻炼计划在减轻慢性腰痛人群的疼痛和改善功能障碍方面似乎是最有效的策略。2.国内运动干预腰痛: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慢性腰痛、运动疗法两大方面。从关注腰痛多发人群到特殊领域特殊人群的关注;研究主题从仅仅关注腰痛本身的解刨学结构到相关干预措施的探索,从未对关注腰痛类型进行区分到对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慢性腰痛、慢性非特异性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等根据腰痛的性质进行区分探索;从被动手法干预到主动运动疗法干预。3.健身气功领域: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健身气功四套普及功法与推广现状及策略方面。主题从仅仅关注健身气功本身到相关具体新编创功法的深入探索,从关注健身气功习练者到关注对常见慢性疾病患者的干预影响,从关注干预对象的身体指标数据到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思路由认识问题到解决问题,从提高身体素质到预防与康复的过渡。(二)运动治疗慢性腰痛的机制运动治疗慢性腰痛主要经过调整力学结构的失衡,即关节排列正确、肌筋膜张力均衡;改变神经传导方式;抑制炎症的生化反应与改善心理健康四个方面。(三)健身气功干预慢性腰痛的机理健身气功干预慢性腰痛主要通过内外两种调控方式,以下三种调控体系进行调控:(一)力学调控体系(二)神经-心理调控体系(三)化学调控体系。(四)实证研究结论1.通过干预前对3个慢性腰痛患者的身体姿态、功能性评估、动作模式测试评估等综合评估结果,结合临床影像资料诊断,从健身气功干预慢性腰痛的动作择选适合该患者习练的动作,并以个体化监督形式的运动干预方式进行为期四周的锻炼,总体干预效果显着。2.通过4周针对健身气功干预慢性腰痛择选特定动作的练习,可以有效的解除下背部劳损、神经根性疼痛的腰痛患者的主诉疼痛症状(VAS评分),并在腰椎活动范围、平衡能力、功能障碍指数(ODI)、指标上有明显的改善,生存质量(WHOQOL-BREF)的各项领域得分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3.通过4周针对健身气功干预慢性腰痛择选特定动作的练习,对椎间盘源性疼痛的术后腰痛患者的主诉疼痛症状没有明显改善,但对腰椎活动范围、平衡能力的指标和生存质量的各领域得分有积极影响。

林珍妮[5](2019)在《基於“下病上取”法针刺支沟穴对腓肠肌痉挛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腓肠肌痉挛是指腓肠肌突发性肌肉强烈收缩,肢体筋脉牵掣、痛如扭转,疼痛剧烈,常在受寒刺激、运动后、睡眠时,尤其是寒冷的夜间发生,患者常因痉挛所致的巨大疼痛而从睡梦中惊醒,影响睡眠质量,而睡眠质量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成正比,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下降,可能会导致患者在工作或其他日常活动中遇到更多问题,而且剧烈肌肉疼痛不仅会影响睡眠,而且往往会导致患者在数天内因小腿疼痛而行走困难,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本研究主要观察针刺支沟穴与针刺承山穴对治疗腓肠肌痉挛的疗效对比,初步探讨下病上取与局部选穴对痛症的临床疗效,拓宽临床治疗思路,为本病提供较优的治疗方法。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腓肠肌痉挛患者随机分成支沟组和承山组,支沟组30例,承山组30例。支沟组针刺支沟穴,承山组针刺承山穴。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5次为1疗程,共5日,并在疗程结束的的第1周及第1个月随诊,共2次。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症状评分、体征评分、疼痛评分、失眠严重指数、功能障碍指数、健康调查评分等变化,并跟据症状评分、体征评分对两组进行疗效评定。对以上数据建立数据库,运用Stata 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基线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腓肠肌的症状分级积分、体征分级积分、疼痛评分、功能障碍指数及健康调查评分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资料具备可比性。两组间治疗前失眠严重指数相比,P=0.431,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2.症状分级积分比较:支沟组于治疗第1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第1个月治疗前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5次与治疗第1次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第1个月月两两相比,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承山组:治疗前与治疗第1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次与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5次与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第1周与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第1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支沟缓解腓肠肌痉挛症状较承山好;两组症状分级积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支沟、承山对缓解腓肠肌痉挛的症状均具有明显疗效。两组的第1次治疗与第5次治疗之间也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缓解腓肠肌痉挛的疗效与疗程的长短相关。两组的治疗后及随访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后症状缓解情况均稳定。3.体征分级积分比较:治疗第1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第1个月与治疗前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5次与治疗第1次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第1个月两两相比,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承山组治疗第1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第1个月与治疗前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次与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5次与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第1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支沟缓解腓肠肌痉挛体征较承山好。两组症状分级积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支沟、承山对缓解徘肠肌痉挛的症状均具有明显疗效。两组的第1次治疗与第5次治疗之间也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缓解腓肠肌痉挛的疗效与疗程的长短相关。两组的治疗后及随访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后症状缓解情况均稳定。4.疗效评定: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支沟组临床治愈13例(43.4%),显效14例(46.7%),有效2例(7%),无效1例(3%),总有效率96.7%;承山组临床治愈8例(26.7%),显效12例(40%),有效8例(26.7%),无效2例(7%),总有效率93.3%。根据秩和检验,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治疗腓肠肌痉挛均有明显疗效,但支沟组的临床治愈率比承山组高,说明支沟对缓解腓肠肌痉挛的效果比承山好。5.疼痛评分比较:(1)两组患者第1次治疗时的疼痛指数比较:治疗前支沟组与承山组相比,P=0.73>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针刺2分钟、针刺5分钟、针刺10分钟、取针后组间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支沟组在不同时间段其止痛效果均好于承山组。统计分析方法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球形检验P<0.05,不符合球形检验,说明重复测量数据之间存在相关性,不可按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处理,需要进行多变量方差分析,以多元检验结果为准。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结果提示时间、时间*组别交互P均<0.05,说明时间因素以及时间因素和分组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即VAS评分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并且时间因素的作用随着组别的不同而不同。组间效应检验F=3.734,P=0.058>0.05,说明支沟组和承山组治疗后的疗效相近。(2)两组患者第2次治疗时的疼痛指数比较:治疗前支沟组与承山组相比,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2次治疗开始支沟组患者疼痛程度已经开始小于承山组;针刺2分钟、针刺5分钟、针刺10分钟、取针后组间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支沟组在不同时间段其止痛效果均好于承山组。统计分析方法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球形检验P<0.05,不符合球形检验,说明重复测量数据之间存在相关性,不可按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处理,需要进行多变量方差分析,以多元检验结果为准。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结果提示时间P<0.05,时间*组别交互P>0.05,说明时间因素有统计学意义,即VAS评分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而不同,时间因素和分组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时间因素的作用并未随组别的不同而不同。组间效应检验F=7.642,P=0.008<0.05,说明支沟组比承山组治疗后的疗效好。(3)两组患者第3次治疗时的疼痛指数比较:治疗前支沟组与承山组相比,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3次治疗开始支沟组患者疼痛程度已经开始小于承山组;针刺2分钟、针刺5分钟、针刺10分钟、取针后组间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支沟组在不同时间段其止痛效果均好于承山组。统计分析方法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球形检验P<0.05,不符合球形检验,说明重复测量数据之间存在相关性,不可按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处理,需要进行多变量方差分析,以多元检验结果为准。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结果提示时间、时间*组别交互P均<0.05,说明时间因素以及时间因素和分组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即VAS评分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并且时间因素的作用随着组别的不同而不同。组间效应检验F=22.395,P=0.000<0.05,说明支沟组比承山组治疗后的疗效好。(4)两组患者第4次治疗时的疼痛指数比较:治疗前支沟组与承山组相比,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4次治疗开始支沟组患者疼痛程度已经开始小于承山组;针刺2分钟、针刺5分钟、针刺10分钟、取针后组间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支沟组在不同时间段其止痛效果均好于承山组。统计分析方法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球形检验P<0.05,不符合球形检验,说明重复测量数据之间存在相关性,不可按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处理,需要进行多变量方差分析,以多元检验结果为准。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结果提示时间、时间*组别交互P均<0.05,说明时间因素以及时间因素和分组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即VAS评分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并且时间因素的作用随着组别的不同而不同。组间效应检验F=30.353,P=0.000<0.05,说明支沟组比承山组治疗后的疗效好。(5)两组患者第5次治疗时的疼痛指数比较:治疗前支沟组与承山组相比,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5次治疗开始支沟组患者疼痛程度已经开始小于承山组;针刺2分钟、针刺5分钟、针刺10分钟、取针后组间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支沟组在不同时间段其止痛效果均好于承山组。统计分析方法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球形检验P<0.05,不符合球形检验,说明重复测量数据之间存在相关性,不可按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处理,需要进行多变量方差分析,以多元检验结果为准。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结果提示时间P<0.05,时间*组别交互P>0.05,说明时间因素有统计学意义而以及时间因素和分组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即VAS评分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而不同,但是时间因素的作用并没有随着组别的不同而不同,提示在第5次治疗支沟组和承山组对于疼痛的改善随着时间的变化,两者趋势接近。组间效应检验F=48.465,P=0.000<0.05,说明支沟组比承山组治疗后的疗效好。(6)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指数比较:支沟组治疗前与治疗第1次、治疗第2次、治疗第3次、治疗第4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次与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2次与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3次、治疗第4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两两相比,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承山组治疗前与治疗第1次、治疗第2次、治疗第3次、治疗第4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次与治疗第2次、治疗第3次、治疗第4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余两两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无论是治疗后还是后期随访的疗效中,支沟组对减轻疼痛均好于承山组。6.失眠严重指数比较:支沟组治疗前与治疗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第1周、第1个月两两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承山组治疗前与治疗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第1周、第1个月两两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分别组间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与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组内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患者的睡眠情况在后期随访中较治疗后均有改善,且情况较为稳定。说明无论是治疗后还是后期随访的疗效中,支沟组均好于承山组。7.功能障碍指数比较:支沟组治疗前与治疗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第1周、第1个月两两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承山组治疗前与治疗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第1周与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分别组间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与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组内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支沟组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两两相比均无差异,p>0.05,而承山组随访第1周与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患者的功能障碍在后期随访中较治疗后均有改善,相对来说支沟组的疗效较为稳定。说明无论是治疗后还是后期随访的疗效中,支沟组均好于承山组。8.健康调查评分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对比,支沟组和承山组在PF及BP中P<0.05,有统计学意义,余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支沟组和承山组相比,BP中p<0.05,有统计学意义。余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随访第1个月支沟组和承山组相比,BP中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承山组随访第1周与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腓肠肌痉挛的患者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较低,其主要影响健康和日常活动和躯体疼痛,在各组之间,其余SF-36项目中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无论是治疗后还是后期随访的疗效中,支沟组对躯体疼痛的疗效均好于承山组。结论:针刺支沟穴与承山穴都是治疗腓肠肌痉挛的有效方法,但支沟组的治疗方案无论是治疗后还是后期随访的疗效中,在症状分级、体征分级,以及患者自评疼痛指数、失眠严重指数、功能障碍指数及健康调查评分方面的疗效均好于承山组。综上所述,说明针刺支沟穴治疗腓肠肌痉挛有效且安全,值得广泛推广。

廉由之[6](2019)在《石氏伤科强筋功法合密骨胶囊治疗伴骨量减少的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观察运动疗法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伴骨量减少患者疼痛度、腰椎功能活动的临床疗效,并比较不同运动方式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伴骨量减少临床疗效有无差异;2.观察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伴骨量减少患者口服密骨胶囊后骨密度、骨代谢指标、跌到风险和骨折风险的变化。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密骨胶囊组)、B组(石氏强筋功法组)、C组(核心稳定训练组)。A组不运动,B组采用石氏伤科强筋功法锻炼,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做10套,C组采用核心稳定训练,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做10套,疗程为12周,并将密骨胶囊作为基础治疗,每日3次,每次三粒口服,疗程为26周。本试验将访视1(入组0天)指标作为基线,访视2(1周±2天)、访视3(4周±5天)、访视4(8周±5天)、访视5(12周±5天)为疗效评价点,访视6(26周±5天)为末次随访时间点。结果1.本研究课题共纳入90例受试者,三组中各有1例脱落,脱落率各占3.33%,经Fisher精确概率法,得出P=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最后三组各随访观察完成30例受试者。不同分组年龄、性别、BMI、病程、绝经年限分布的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受试者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三组组内比较(不同时间点数据的比较):Mauchly’s W球形检验结果P≤0.05,故采用Greenhouse-Geisser校正自由度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各时间点比较的F=658.679,P<0.001,表明6个时间点患者的NRS评分不全相同(P<0.001),三组疼痛缓解值(NRS评分)在治疗后均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比较,NRS评分在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在治疗第8周、第12周和第26周时三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第1周,第4周无统计学差异(P>0.05)。3.比较三组受试者第26周时疼痛缓解值(NRS评分)的疗效评价和总有效率,A组30例受试者中,达到临床痊愈标准0例(0%)、显效7例(23.33%)、有效18例(60%)、无效5例(16.67%),总有效率为83.33%;B组30例受试者中,达到临床痊愈标准4例(13.33%)、显效11例(36.67%)、有效13例(43.33%)、无效2例(6.67%),总有效率为93.33%;C组30例受试者中,达到临床痊愈标准1例(3.33%)、显效14例(46.67%)、有效13例(43.33%)、无效2例(6.67%),总有效率为93.33%。A组和B组采用成组秩和检验分析两组疗效分布z=-2.012,P=0.044,两组疗效分布有明显差异,且提示B组缓解疼痛疗效优于A组;A组和C组采用成组秩和检验分析两组疗效分布z=-2.256,P=0.024,两组疗效分布有明显差异,且提示C组缓解疼痛疗效优于A组,B和C组采用成组秩和检验分析两组疗效分布z=-0.810,P=0.418,两组疗效分布无明显差异。4.三组患者组内比较(不同时间点数据的比较):Mauchly’s W球形检验结果P≤0.05,故采用Greenhouse-Geisser校正自由度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各时间点比较的F=253.287,P<0.001,表明各时间点患者的ODI评分不全相同(P<0.001)。组内比较,三组功能障碍值(ODI评分)治疗后均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比较,ODI评分在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三组具有可比性,ODI评分在治疗第8周、第12周和第26周时三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第1周,第4周无统计学差异(P>0.05)。5.三组受试者第26周时功能障碍(ODI值)的疗效评价和总有效率,A组30例受试者中,达到临床痊愈标准4例(13.33%)、显效14例(46.67%)、有效8例(26.67%)、无效4例(13.33%),总有效率为86.67%;B组30例受试者中,达到临床痊愈标准14例(46.67%)、显效13例(43.33%)、有效3例(10%)、无效0例(0%),总有效率为100%。C组30例受试者中,达到临床痊愈标准10例(33.33%)、显效16例(53.33%)、有效3例(10%)、无效1例(3.33%),总有效率为96.67%。A组和B组采用成组秩和检验分析两组疗效分布z=-3.080,P=0.002,两组疗效分布有明显差异,且提示B组改善功能障碍疗效优于A组。A组和C组采用成组秩和检验分析两组疗效分布z=-2.655,P=0.008,两组疗效分布有明显差异,且提示C组改善功能障碍疗效优于A组,B组和C组采用成组秩和检验分析两组疗效分布z=-0.024,P=0.981,两组疗效分布无明显差异。6.比较90例受试者治疗前后骨密度变化,治疗12周后,股骨颈、全髋骨密度分别上升了0.5%、0.1%,26周后股骨颈、全髋、L1-L4骨密度分别上升了2.5%、1.0%,0.1%,除了L1-L4的骨密度在治疗12周后有下降以外,其余不同时段不同部位骨密度均有上升。A、B、C三组治疗前、治疗12周、治疗26周L1-L4、股骨颈、全髋骨密度指标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7.用方差分析比较治疗前后骨代谢生化指标,结果显示,骨钙素水平、β-CTX水平在治疗12周、26周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其余各项骨代谢生化指标在不同时间段无统计学差异。8.用非参数检验比较90例受试者治疗前后跌倒风险率,跌倒风险降低在第12周、26周均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用非参数检验分析90例受试者髋部骨折风险率,髋部骨折风险在治疗后第12周、26周均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骨折风险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用方差分析评价安全性指标(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γ-谷氨酰胺转移酶、血肌酐、尿素氮)各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在服药26周后以上6个指标并未变化,该药对这些指标无影响,在本次试验过程中密骨胶囊使用安全,对肝肾功能无损害。11.三组治疗的临床满意度比较:三组受试者在治疗第26周时填写满意度调查表,A组非常满意2人(6.7%),满意10人(33.3%),一般8人(26.7%),不满意5人(16.7%),非常不满意5人(16.7%);B组非常满意9人(30%),满意13人(43.3%),一般5人(16.7%),不满意2人(6.7%),非常不满意1人(3.3%);C组非常满意7人(23.3%),满意11人(36.7%),一般7人(23.3%),不满意2人(6.7%),非常不满意3人(10%)。采用多个独立样本率的比较,P=0.002,三组满意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两组受试者运动疗法难易程度评分比较:B组非常简单2人(16.7%),简单10人(33.3%),一般5人(26.7%),难3人(10%),非常难3人(10%);三组受试者在治疗第12周时填写满意度调查表,B组非常简单2人(16.7%),简单9人(33.3%),一般5人(26.7%),难8人(10%),非常难6人(10%)。采用两独立样本率的比较,P=0.021,两组运动疗法难易程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不良事件:本课题观察过程中,A组有1例患者出现恶心、腹胀,给予相应处理后症状改善,其余患者均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强筋功法锻炼4周后患者出现腰痛伴右下肢麻木,予以手法、热熏治疗后症情好转,预后良好;核心稳定运动组1例出现腰部疼痛加重,嘱卧床休息,口服止痛药物后疼痛好转。结论1.石氏伤科强筋功法和核心稳定运动均可改善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伴骨量减少受试者的疼痛程度和腰椎功能障碍,增强腰稳定性。2.密骨胶囊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维持受试者骨密度,降低跌到风险、髋部骨折风险。3.石氏伤科强筋功法联合密骨胶囊能有效改善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伴骨量减少受试者的疼痛和功能活动,维持骨量,疗效较佳,且石氏强筋功法具有简、易、廉的特点,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王启然[7](2018)在《八段锦对非特异性腰背痛干预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对比八段锦“双手攀足固肾腰”与“五点支撑”功能锻炼对非特异性腰背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SLBP)的干预,为今后本病运动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共纳入在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科门诊就诊的非特异性腰背痛患者80例,年龄20至70岁。利用随机数字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其中试验组38例,对照组42例。试验组患者进行八段锦“双手攀足固肾腰”功法锻炼,对照组患者进行“五点支撑”功能锻炼,两组患者锻炼频率为每日一次,每周五次,每次5分钟。在患者锻炼前及患者连续锻炼10周后,对患者进行腰部活动度(LROM)、疼痛系数(VAS)、功能障碍程度(ODI)及抑郁状况(HAMD)的评定。分析研究数据,得出结论。结果:(1)试验组锻炼前与试验组锻炼后LROM、VAS评分、ODI量表评分、HAMD量表评分比较,经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锻炼前与对照组锻炼后LROM、VAS评分、ODI量表评分、HAMD量表评分比较,经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试验组锻炼后与对照组锻炼后VAS评分比较经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4)试验组锻炼后与对照组锻炼后LROM、ODI量表评分、HAMD量表评分比较经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八段锦“双手攀足固肾腰”和“五点支撑”功能锻炼都可以显着改善非特异性腰背痛患者腰部活动度、疼痛系数、功能障碍程度、抑郁状况;八段锦“双手攀足固肾腰”与“五点支撑”功能锻炼相比,在改善非特异性腰背痛患者腰部活动度、功能障碍程度、抑郁状况方面更为显着,在改善疼痛系数方面两种锻炼方法效果无显着差异。

李涛[8](2017)在《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与腰椎活动度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临床表现与DAVID腰椎活动度测试指标的关系。方法:将门诊患者通过筛选后得到符合CNLBP诊断标准的60例病人作为CNLBP组,同时期选取正常志愿者60例作为正常组。在3名经过培训的测评人员指导下,测定所有CNLBP患者的腰椎JOA评分相关指数、VAS评分,然后采用德国DAVID脊柱康复系统腰椎测试器进行腰椎活动度测试,分别测定患者矢状面的前屈、后伸,横断面的左旋、右旋,冠状面的左侧屈、右侧屈的最大活动度。对测得的腰椎活动度进行组间统计学分析以及腰椎JOA评分指数、VAS评分与CNLBP组腰椎活动度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CNLBP组和正常组两组间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腰椎矢状面的前屈后伸活动度和冠状面的左右侧屈活动度经秩和检验,后伸z=-6.428,P=0,前屈z=-6.788,P=0,右侧屈z=-4.374,P=0,左侧屈z=-4.130,P=0;横切面的右旋和左旋活动度经t检验,右旋t=8.167,P=0,左旋t=7.363,P=0,差异显着(P<0.01)。说明CNLBP组的腰椎活动度明显差于正常组。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腰椎JOA评分表中各值与腰椎活动度各值均呈正相关(P<0.05),VAS评分与腰椎活动度各值均呈负相关(P<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JOA评分表中各值与CNLBP患者腰椎活动度各值呈正线性关系,VAS评分与CNLBP患者腰椎活动度各值呈负线性关系(P<0.05)。结论:1、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在矢状面向后背伸、矢状面向前屈曲、横切面向右旋转、横切面向左旋转、额状面向右侧屈、额状面向左侧屈六个方向的活动度与正常志愿者比较,前者均明显差于正常志愿者,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变差。2、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腰椎JOA评分与其腰椎活动度呈正线性关系,患者的相关临床表现越严重,则其腰椎活动度越差。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VAS评分与其腰椎活动度呈负线性关系,患者的疼痛程度越重,则其腰椎活动度越差。3、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相关临床表现与腰椎活动度关系密切,腰椎活动度可以作为CNLBP诊断及疗效评价的一个重要参考,为临床预防及治疗CNLBP提供更加科学的方案。

韩星星[9](2016)在《ICF架构下对下腰痛患者的评估及康复锻炼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下腰痛(low back pain,LBP)由于病症复杂,且一般不能通过临床治疗取得最佳治疗效果,因此对下腰痛患者的评估显得尤为重要。ICF架构下的下腰痛核心分类组合是一个比较全面的评估方式,如何应用它使其发挥实际作用,从而造福于人类,是本文研究关键所在。研究方法:(1)ICF自制量表问卷评估。采用《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ICF)下腰痛架构分类制定评估问卷,以及Oswestry腰痛评估调查问卷对宜昌市中心医院前来就诊的其中20名男性下腰痛患者进行功能评估,随机抽取10名为实验组,年龄39.3±10.93岁,体重61.6±8.77kg,身高174.3±3.85cm。其余10名为对照组,年龄38.95±11.73岁,体重66.92±7.62kg,身高172.64±3.7cm。对评估结果进行对比分析。(2)制定干预方案。根据ICF问卷评估结果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制定不同的干预方案,实验组根据ICF架构下核心分类组合简要量表制定方案,对照组采取常规性的干预方案,整个干预时长为期3个月,分为3各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为时1个月。干预结束对患者再次进行评估,对比两组的评估结果从而得出结论。研究结果:(1)实验组在干预前后各功能评估得分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也就是说在干预后各功能均有所改善。除了3关节活动度、6肌张力、9骨盆、11躯干、16如厕、17穿衣、18人际交往和19亲属态度外,其他几项均存在差异(p<0.05),其中,1睡眠、2痛觉和14举起和搬运物体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在干预前后除了1睡眠、3关节活动度存在差异(p<0.05)外,大部分功能在干预前后无差异,其中,9骨盆结构和18人际交往功能在干预前后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2)在进行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各题评估得分均值差别不大,无显着性差异;在进行干预之后,比较两组之间的各个功能评估得分均值,实验组要优于对照组,除了行走这一项功能两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之外,其他功能评估没有差异(p>0.05)。(3)ODI问卷评估结果与ICF问卷评估结果基本能够保持一致。研究结论:(1)基于ICF制定的运动处方比一般运动处方有效;(2)基于ICF制定的运动处方能够积极改善患者的生活方式。

林志汉[10](2015)在《电针与穴位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针灸、穴位注射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通过观察新西兰大白兔腰椎间盘突出症动物模型中腰椎间盘组织Bcl-2、Bax、Casp3基因mRNA表达变化,探讨针灸、穴位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能的相关机制。方法:临床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4例随机分为两组:①电针治疗组、②穴位注射组,分别接受电针及穴位注射治疗。治疗过程中,病例脱落7例,剔除7例,最后病例完成收集80例,其中电针治疗组40例,穴位注射组40例。干预手段:①电针治疗组主穴:腰阳关、大肠俞、秩边、阿是穴;配穴:肾俞、委中、阳陵泉、昆仑。主穴为每次必选穴,其余穴位随症加减。得气后,接以穴位神经刺激仪30分钟,连续治疗6天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各疗程间隔1天。②穴位注射组主穴:腰部阿是穴,肾俞,肝俞,委中;配穴:寒湿腰痛加腰阳关;瘀血腰痛加血海、膈俞;肝肾亏虚加太溪;督脉腰痛加腰夹脊、后溪;膀胱经腰痛加志室、昆仑;腰骶部痛加次謦、腰俞;余随症加减。主穴穴位注射,配穴为毫针针刺,注射深度为皮下1.5cm,注射药物为曲安奈德注射液l0mg,维生素B12注射液500μg,2%利多卡因注射液1ml,上述药物均匀混合后每个穴位注射1.5ml。实验部分:3.0-4.5kg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电针治疗组、穴位注射组)每组各6只。除正常组外建立腰椎间盘退化模型并予相关处理后,测定腰椎间盘组织中Bcl-2、Bax、Casp3基因mRNA表达。结果:(1)电针、穴位注射均能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VAS评分、中医证候SI评分、JOA积分且电针疗效比穴位注射好。(2)针刺、穴位注射能上调LDH大白兔Bcl-2基因mRNA的表达,下调Bax基因、Casp3基因mRNA的表达。结论:(1)电针、穴位注射均能有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症状,且电针治疗组优于穴位注射组;(2)电针治疗、穴位注射均可上调模型兔退变腰椎间盘组织中Bcl-2表达水平、下调Bax、Casp3表达水平,降低细胞凋亡的敏感性、增强抗凋亡能力,从而调控腰椎间盘退变。电针治疗组抗凋亡优于穴位注射组。

二、弯腰持重功能练习治疗肌张力失调性腰背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弯腰持重功能练习治疗肌张力失调性腰背痛(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GH/IGF-1轴探讨岭南陈氏针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PMOP概述
    1.2 中医对PMOP的认识
        1.2.1 病因病机
        1.2.2 治疗
    1.3 PMOP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1.3.1 病因及发病机制
        1.3.2 药物治疗
    1.4 GH/IGF-1轴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
第二章 针刺治疗PMOP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2.1.2 检索策略
        2.1.3 文献筛选及质量评价
        2.1.4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文献检索结果
        2.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2.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2.4 Meta分析结果
    2.3 讨论
        2.3.1 临床疗效
        2.3.2 本研究的局限性
        2.3.3 展望
    2.4 结论
第三章 回顾性分析影响绝经后女性骨量的相关因素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3.1.3 研究方法
        3.1.4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三组间一般资料比较
        3.2.2 三组患者合并疾病比较
        3.2.3 三组患者血清生化指标比较
        3.2.4 三组患者性激素指标比较
        3.2.5 三组患者血清骨代谢指标比较
        3.2.6 三组患者GH、IGF-1比较
        3.2.7 三组患者各部位BMD (g/cm~2)比较
        3.2.8 GH、IGF-1与各部位BMD的相关性分析
        3.2.9 绝经后女性骨量影响因素的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
    3.3 讨论
        3.3.1 年龄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3.3.2 BMI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3.3.3 血清ALP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3.3.4 血清P(磷)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3.3.5 血清E2、FSH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3.3.6 血清PINP、β-CTX、OC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3.3.7 血清GH、IGF-1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3.4 结论
第四章 岭南陈氏针法治疗PMOP的随机对照研究
    4.1 对象和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4.1.3 研究方法
        4.1.4 统计学方法
    4.2 结果
        4.2.1 纳入病例数
        4.2.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4.2.3 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比较
        4.2.4 两组患者血清GH、IGF-1比较
        4.2.5 两组患者血清性激素比较
        4.2.6 两组患者血清骨代谢指标比较
        4.2.7 两组患者各部位BMD (g/cm~2)比较
        4.2.8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量化分级评分比较
        4.2.9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
        4.2.10 不良事件
    4.3 讨论
        4.3.1 针法选择依据
        4.3.2 针刺处方的确立依据
        4.3.3 药物选择依据
        4.3.4 疗效分析
    4.4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2)“龙虎交战”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继发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脱落病例处理方法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观察时点
        2.5 试验质量控制
        2.6 统计分析
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基础资料对比
        2.1 性别比较
        2.2 年龄比较
        2.3 病程比较
        2.4 经络辨证分型比较
        2.5 治疗前基线评分比较
    3 临床疗效观察
        3.1 NRS评分比较、NRS评分较基线差值比较
        3.2 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3.3 腰椎疾患综合评分比较(JOA评分)
        3.4 总体疗效评价比较
        3.5 安全性评分比较
讨论
    1 腰椎间盘突出继发坐骨神经痛的认识
    2 选穴依据及作用机制探讨
    3 龙虎交战针法探讨
    4 龙虎交战针法治疗机制探讨
    5 临床疗效评价与结果分析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继发坐骨神经痛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个人简历
附录

(3)健身气功“八段锦”对产妇体成分、骨密度及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产后女性身心健康现况
        1.1.1 自然分娩产妇身体形态及健康现况
        1.1.2 自然分娩产妇心理健康状况
    1.2 运动对产后女性身心健康恢复的影响
        1.2.1 运动对自然分娩产妇身体健康状态的影响
        1.2.2 运动对自然分娩产妇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
    1.3 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发展及作用
        1.3.1 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发展历史
        1.3.2 健身气功八段锦的特点及作用
    1.4 八段锦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1.4.1 八段锦对体成分的影响
        1.4.2 八段锦对身体形态指标的影响
        1.4.3 八段锦对骨密度的影响
        1.4.4 八段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健身气功八段锦干预前后身体形态指标测试结果比较
    3.2 健身气功八段锦干预前后人体成分、骨密度测试结果比较
    3.3 健身气功八段锦干预前后心理健康状态变化比较
4 讨论与分析
    4.1 健身气功八段锦对自然分娩产妇身体形态影响结果的分析
    4.2 健身气功八段锦对自然分娩产妇人体成分、骨密度影响结果的分析
    4.3 健身气功八段锦对自然分娩产妇心理健康影响结果的分析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附录一 产后练习健身气功八段锦对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问卷(一)抑郁自评量表(SDS)
附录二 产后练习健身气功八段锦对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问卷(二)焦虑自评量表(SAS)

(4)健身气功干预慢性腰痛的原理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理论卷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步骤及思路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腰痛相关名词
        二、健身气功相关名词
        三、知识图谱相关名词
    第二章 运动干预腰痛领域研究热点及动态趋势
        第一节 国外运动干预腰痛领域研究热点及动态趋势
        一、数据来源
        二、结果分析
        三、小结
        第二节 国内运动干预腰痛领域研究热点及动态趋势
        一、数据来源
        二、结果分析
        三、小结
    第三章 健身气功领域研究热点及动态分析
        一、数据来源
        二、结果分析
        三、小结
    第四章 健身气功干预慢性腰痛的原理探究
        第一节 运动治疗慢性腰痛的机制研究
        一、力学结构失衡
        二、神经传导异常
        三、炎症的生化反应
        四、社会心理调节
        第二节 健身气功干预慢性腰痛的机理
        一、力学调控体系
        二、神经-心理调控体系
        三、化学调控体系
        四、健身气功干预慢性腰痛调控体系之间的关系
        五、结语
    第五章 健身气功干预慢性腰痛的动作筛选
        第一节 健身气功干预慢性腰痛的动作选择标准
        一、在力学调控体系理论指导下的动作选择
        二、在呼吸模式调节理论指导下的动作选择
        三、在神经传导调控指导下的动作选择
        第二节 健身气功干预慢性腰痛的主方与次方动作库
        一、主方动作库
        二、次方动作库
第二部分 实证卷
    第六章 健身气功干预慢性腰痛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临床实验的基本思路与实验方法
        一、临床实验的基本思路
        二、实验方法
        第二节 实验对象与干预方法
        一、实验对象基本情况统计表
        二、观测指标
        三、观测时点
        四、数据管理与分析
        第三节 干预前案例分析及运动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一、案例1
        二、案例2
        三、案例3
        第四节 干预后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健身气功动作干预前后量表评定结果
        二、健身气功动作干预前后腰椎活动范围指标结果
        三、健身气功动作干预前后平衡能力指标测试结果
        四、分析与讨论
        五、结论
    第七章 研究总结
        一、研究发现
        二、研究结论
        三、研究不足
        四、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个案干预前后评估测试照片
    附录2 :个案例练习的处方动作照片
    附录3 :腰痛患者评估流程
    附录4 :视觉模拟疼痛量表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
    附录5 :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
    附录6 :各案例临床资料收集
    附录7 :案例实验动作干预日志
    附录8 :日常姿势教育
    附录9 :知情同意书·知情告知页
在校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5)基於“下病上取”法针刺支沟穴对腓肠肌痉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对腓肠肌痉挛的研究
        1.1.1 中医病名溯源
        1.1.2 病因病机分析
    1.2 现代西医对腓肠肌痉挛的研究
        1.2.1 发病机理
        1.2.2 常用治疗手段
    1.3 近代中医治疗腓肠肌痉挛的进展
        1.3.1 针灸治疗
        1.3.2 以支沟为主的治疗研究
        1.3.3 以承山为主的治疗研究
        1.3.4 以中药为主的治疗研究
    1.4 近代中医以“下病上取”法为主的治疗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方案
        2.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2 研究方法
        2.1.3 实验方案
        2.1.4 观察指标
        2.1.5 不良事件观察与分析
        2.1.6 中止、剔除标准
    2.2 研究结果
        2.2.1 基线情况
        2.2.2 症状,体征,疗效比较
        2.2.3 疼痛评分(目测类比定级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
        2.2.4 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nsomnia Severity Index, ISI)
        2.2.5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
        2.2.6 健康调查简表(SF-36)
    2.3 不良反应观察
    2.4 脱落情况
第三章 讨论
    3.1 临床疗效分析
        3.1.1 基线性况
        3.1.2 症状评分
        3.1.3 体征评分
        3.1.4 疗效评定
        3.1.5 疼痛评分(VAS)
        3.1.6 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SI)
        3.1.7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
        3.1.8 健康调查简表(SF-36)
    3.2 治疗方法分析
        3.2.1 选穴原理
        3.2.2 下病上取
    3.3 小结
第四章 结语
    4.1 本次临床研究结果
    4.2 问题与展望
    4.3 创新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6)石氏伤科强筋功法合密骨胶囊治疗伴骨量减少的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2.诊断标准
    3.纳入标准
    4.排除标准
    5.中止、剔除标准
    6.脱落标准
    7.不良事件处理
二、研究方法
    1.试验技术路线图
    2.研究目的
    3.样本量计算
    4.设计类型
    5.随访
    6.治疗方法
    7.观察指标
    8.临床研究数据管理
    9.统计学分析
    10.质量控制
    11.伦理学原则
三、结果
    1.三组受试者治疗前基线比较
    2.主要观察指标结果
    3.次要观察指标
    4.安全性指标数据分析
    5.不良事件
四、讨论
    1.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概述
    2.骨量减少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3.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伴骨量减少
    4.课题设计思路及结果
    5.强筋功法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伴骨量减少中的防治作用
    6.强筋功法的适应人群和临床起效时间观察
    7.核心肌群在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中的预防及治疗作用
    8.浅谈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运动方式的选择
    9.密骨胶囊对骨密度、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影响
    10.运动疗法对骨量减少的影响
    11.骨折风险、跌倒风险评估预测骨折风险的意义
五、总结
六、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运动与康复
    参考文献
附录二 石氏伤科强筋功法入组操作流程
附录三 随访
附录四 功法训练记录表
附录五

(7)八段锦对非特异性腰背痛干预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一般资料及分组
    2 病例选择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标准
        2.5 脱落标准
        2.6 中止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治疗前准备
        3.2 治疗方法
        3.3 治疗疗程
        3.4 观察指标
        3.5 数据分析
        3.6 质量控制
        3.7 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处理
        3.8 技术路线
    4 结果
        4.1 试验组治疗前与治疗后LROM、VAS、ODI、HAMD比较
        4.2 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LROM、VAS、ODI、HAMD比较
        4.3 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LROM、VAS、ODI、HAMD比较
讨论
    1 中医对非特异性腰背痛的认识
    2 非特异性腰背痛的发病机制及病因分析
    3 试验组八段锦“双手攀足固肾腰”的作用分析
    4 对照组“五点支撑”的选择分析
    5 本实验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试验组治疗前与治疗后LROM、VAS、ODI、HAMD比较
        5.2 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LROM、VAS、ODI、HAMD比较
        5.3 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LROM、VAS、ODI、HAMD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八段锦”的现代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患者基本信息登记表)
    附录 2 (知情同意书)
    附录 3 (腰部活动度)
    附录 4 (VAS)
    附录 5 (ODI)
    附录 6 (HAMD)
    附表 7 (八段锦“双手攀足固肾腰”与“五点支撑”动作图解)
致谢

(8)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与腰椎活动度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终止实验标准
    1.6 剔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腰椎JOA评分测定
    2.3 腰痛 VAS 评分测定
    2.4 腰椎活动度测试
        2.4.1 大卫(DAVID)脊柱康复系统概述
        2.4.2 活动度测试
    2.5 安全性观测
    2.6 不良指标观测
    2.7 统计学处理
3.研究结果
    3.1 一般基线资料
    3.2 实验结果
    3.3 脱落病例
    3.4 不良反应
4.讨论
    4.1 祖国医学对CNLBP的认识
    4.2 腰部解剖及生物力学特点
    4.3 NLBP可能的发病机制
        4.3.1 腰部肌力失衡
        4.3.2 腰椎间盘的退变
        4.3.3 腰椎失稳
        4.3.4 腰椎小关节退变
        4.3.5 腰部软组织损伤
        4.3.6 腰椎脊神经后支受刺激
        4.3.7 其他发病机制
    4.4 腰椎活动度
    4.5 VAS评分
    4.6 腰椎JOA评分表
    4.7 腰椎活动度测试
    4.8 研究结果分析
        4.8.1 两组间腰椎活动度差异性分析
        4.8.2 腰椎JOA评分与腰椎活动度的关系
        4.8.3 VAS评分与腰椎活动度的关系
    4.9 临床治疗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治疗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附件: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9)ICF架构下对下腰痛患者的评估及康复锻炼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下腰痛研究进展
        1.2.2 ICF国内外研究进展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下腰痛的诊断
        2.1.2 受试者入选及排除标准
        2.1.3 实验分组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量表评估法
        2.2.3 运动干预方法
        2.2.4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下腰痛ICF问卷评估量表结果分析
        3.1.1 组内干预前后数据分析
        3.1.2 组间干预前后数据分析
    3.2 ODI腰痛评估量表结果分析
        3.2.1 组内干预前后数据比较分析
        3.2.2 组间干预前后数据比较分析
4 讨论
    4.1 基于ICF的运动处方对身体功能方面的影响
    4.2 基于ICF的运动处方对身体结构方面的影响
    4.3 基于ICF的运动处方对活动参与方面的影响
    4.4 基于ICF的运动处方对环境因素的影响
5 结论
    5.1 基于ICF制定的运动处方比一般运动处方有效
    5.2 基于ICF制定的运动处方能够积极改善患者的生活方式
6 参考文献
7 附件
8 致谢

(10)电针与穴位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1.1.1 定义
        1.1.2 椎间盘的解剖及生理功能
        1.1.3 椎间盘突出的病因
        1.1.4 椎间盘突出症症状产生的机制
        1.1.5 临床分型
        1.1.6 临床表现
        1.1.7 诊断与鉴别诊断
        1.1.8 治疗
        1.1.9 动物实验研究
    1.2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1.2.1 病名的认识
        1.2.2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1.2.3 辩证分型
        1.2.4 临床分期
        1.2.5 治疗方法
        1.2.6 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理探讨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一般资料
        2.1.2 诊断标准
        2.1.3 病例纳入标准
        2.1.4 病例排除标准
        2.1.5 终止试验标准
        2.1.6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一般资料
        2.2.2 随机数字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法
        2.3.1 电针治疗组
        2.3.2 穴位注射组
    2.4 疗效观察指标
        2.4.1 疼痛程度
        2.4.2 中医证候SI评分改善程度
        2.4.3 腰突症治疗成绩积分改善程度
    2.5 疗效评定标准
        2.5.1 镇痛程度评价(参照VAS评分法)
        2.5.2 中医证候疗效判断标准
    2.6 统计分析方法
    2.7 研究结果
        2.7.1 临床病例一般资料
        2.7.2 各组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2.7.3 中医证候SI评分
        2.7.4 腰突症治疗成绩积分JOA
        2.7.5 疗效结果
    2.8 讨论
        2.8.1 临床研究
        2.8.2 疼痛与镇疼
        2.8.3 关于疼痛
第三章 实验研究
    3.1 实验设备和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实验试剂及药物
        3.1.3 实验仪器
    3.2 研究方法
        3.2.1 动物分组
        3.2.2 MRI检查
    3.3 动物造模
        3.3.1 造模方法
        3.3.2 具体操作
    3.4 治疗方法
    3.5 检测指标
        3.5.1 引物探针设计合成
        3.5.2 椎间盘组织总RNA的提取
    3.6 实验结果
        3.6.1 术中及术后一般情况观察
        3.6.2 针刺和NGF对LDH大白兔Bcl-2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3.6.3 针刺和NGF对LDH大白兔Bax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3.6.4 针刺和NGF对LDH大白兔Casp3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3.7 讨论
        3.7.1 腰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建立
        3.7.2 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动物选择
        3.7.3 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的方法选择
        3.7.4 细胞凋亡与凋亡相关基因
        3.7.5 凋亡调控基因Bcl-2和Bax在腰椎间盘退变中的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四、弯腰持重功能练习治疗肌张力失调性腰背痛(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GH/IGF-1轴探讨岭南陈氏针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D]. 陈艳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龙虎交战”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继发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卉.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3]健身气功“八段锦”对产妇体成分、骨密度及心理健康的影响[D]. 李婷婷.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4]健身气功干预慢性腰痛的原理与实证研究[D]. 项宇琼.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5]基於“下病上取”法针刺支沟穴对腓肠肌痉挛的临床研究[D]. 林珍妮.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石氏伤科强筋功法合密骨胶囊治疗伴骨量减少的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随机对照研究[D]. 廉由之.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
  • [7]八段锦对非特异性腰背痛干预的临床研究[D]. 王启然.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8(11)
  • [8]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与腰椎活动度的相关性研究[D]. 李涛.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12)
  • [9]ICF架构下对下腰痛患者的评估及康复锻炼的应用研究[D]. 韩星星. 苏州大学, 2016(01)
  • [10]电针与穴位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D]. 林志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02)

标签:;  ;  ;  ;  

弯腰并进行重度功能锻炼治疗肌张力障碍性腰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