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组织学实验室教学石蜡切片质量的技术

提高组织学实验室教学石蜡切片质量的技术

一、提高组织学实验室教学石蜡切片质量的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1](2021)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文中指出1乳腺癌筛查指南1.1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⑴肿瘤筛查,或称作普查,是针对无症状人群的一种防癌措施,而针对有症状人群的医学检查称为诊断。⑵乳腺癌筛查是通过有效、简便、经济的乳腺检查措施,对无症状妇女开展筛查,以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其最终目的是要降低人群乳腺癌的死亡率。⑶筛查分为机会性筛查(opportunistic screening)和群体筛查(massscreening)。

路欣,尚宏伟,翁静[2](2021)在《正常人体形态学实验微观部分第二课堂项目的开展与思考》文中提出目的优化正常人体形态学实验微观部分第二课堂项目,更好地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方法在围绕一个主题完成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标本的制作的过程中,采用分小组、"人机协作"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完成关键技术操作,减少实验中的等待时间。结果学生在实验室中操作的总时长不超过10 h的活动中完成标本的制作。结论以实验技能训练为目的的第二课堂活动很好地发挥了课堂教学延续和补充的作用。

杜坤,郭宾会,傅媛媛,骆乐,张彪,魏万红[3](2021)在《被子植物营养器官建成虚拟仿真实验的构建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解决传统植物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了被子植物营养器官建成3D虚拟仿真实验系统。该系统包含石蜡制片技术、透视结构、数字切片、生理功能、器官复位、虚拟考核等模块,可以实现相关内容的在线观摩学习、自主学习、实验报告提交、虚拟考核和在线交流等功能。通过运用这些资源,并实施"虚实融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和实验考核体系,有效地拓展了实验教学时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提升了实验教学效果,实现了实验考核的全过程覆盖。

程云,彭景贤,岳淑芬,宋芳,陈晶,赵紫薇,杨美霞,韩晓敏[4](2021)在《基于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线上线下虚实结合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组织学数字切片弥补了数码互动系统玻璃切片的不足,在实验课教学中表现出诸多优势,将数字切片与传统玻璃切片进行线上线下虚实结合开展混合式教学,既发挥了玻璃切片在线下用显微镜观察切片的实操性和真实性,又展现了虚拟仿真平台数字切片的开放性和便利性;既为教师探索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便,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切片资源和全天候阅览切片的空间,真正实现了开放实验室。

周子琪[5](2021)在《不同年龄女性面部皮肤老化的差异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实验通过对面部皮肤组织病理学特征及真皮成纤维细胞相关生物学特性的差异性研究,拟探讨年龄因素对女性面部皮肤老化的影响,为延缓衰老提供一定的实验基础,同时也给新治疗方法的疗效评估提供一种评价标准。方法:1.选取2019年01月至2020年12月遂宁市中心医院医疗美容科及口腔颌面外科行面中部手术中切除的新鲜的废弃的颌面部皮肤组织标本共45例,将收集到的皮肤组织分为组织学实验组和细胞学实验组(两组的皮肤组织均来自同一个体的同一部位),按患者的年龄分为低龄组(18-29岁)、中龄组(30-49岁)和高龄组(≥50岁)三个年龄段组。同时,留取患者术前面部影像资料结合GIogau光老化分级标准初步分析其面部老化情况。2.以组织学实验组皮肤组织(n=45例,每组15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Masson胶原染色观察并分析(Image J软件)各年龄组皮肤表皮厚度、钉突长度、真皮层胶原纤维面积。3.以细胞学实验组皮肤组织(n=9例,每组3例)作为研究对象,经酶消化法获取不同年龄组女性面部成纤维细胞系。(1)收集各组成纤维细胞,制作细胞爬片后进行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并采集图片;(2)通过免疫荧光检测特异性蛋白Vimentin的表达情况;(3)采用CCK-8法检测成纤维细胞增殖情况并绘制生长增殖曲线;(4)通过流式细胞检测技术检测各组成纤维细胞周期情况;(5)通过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检测成纤维细胞的衰老情况;(6)制作细胞膜片:取第3代成纤维细胞经成膜培养基连续培养14天后进行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膜片情况并采集图片;(7)采用RT-q PCR法检测各组细胞COL-1、COL-3、MMP-1、MMP-3基因的表达情况。4.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多样本均数的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双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面部影像学资料:随着年龄的增加,女性面部皮肤变得粗糙、出现皱纹和色素斑,毛孔粗大,肤色暗沉。面部皱纹主要出现在眼外眦及下眼睑处。低龄组、中龄组、高龄组依次符合Ⅰ级光老化、Ⅱ级光老化和Ⅲ级光老化。2.组织学实验结果:(1)与低龄组比较,中龄组、高龄组面部皮肤表皮厚度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面部皮肤上皮钉突长度在低龄组、中龄组和高龄组中依次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低龄组上皮钉突最明显,表皮-真皮分界清楚、连接紧密,真皮层成纤维细胞多,胶原纤维丰富、排列紧密。中、高龄组上皮钉突基本消失,表皮-真皮分界不清、连接不佳,真皮层成纤维细胞数减少,胶原纤维稀疏、断裂。(2)与中龄组、老龄组相比,低龄组真皮层胶原纤维面积最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老龄组相比,中龄组胶原纤维面积差异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细胞学实验结果:(1)从面部皮肤组织中提取的细胞呈长梭形,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分离的成纤维细胞表达波形蛋白阳性。(2)从低龄组到中龄组和高龄组,成纤维细胞形态逐渐由清晰规则的长梭形变为不规则的扁平型状、条索状。(3)CCK-8的实验结果提示:细胞在接种后第1~3天,细胞生长较迅速,细胞数明显增加;5~6天细胞生长变慢,细胞数逐渐进入平台期,符合一般细胞的生长规律。与中龄组、老龄组相比,低龄组细胞增殖较快。(4)细胞周期实验结果提示:各组面部成纤维细胞周期主要在G0/G1期(约80%+),这说明实验所用细胞具有生长增殖能力。(5)SA-β-Gal染色计数结果显示:与中龄组、高龄组相比,低龄组衰老细胞数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高龄组相比,中龄组衰老细胞数较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细胞膜片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增加,各组成纤维细胞数的增加,细胞膜片逐渐形成;细胞排列由疏松有序变得杂乱紧密,细胞间无空隙。约在第10天,低龄组可见细胞膜形成。细胞膜片HE染色结果显示:细胞膜片由多层成纤维细胞组成,周围包裹丰富的细胞外基质。(7)RT-q PCR结果显示:各组细胞COL-1、COL-3、MMP-1、MMP-3m RNA相对表达量有差异。与中龄组、高龄组相比,低龄组高表达COL-1、COL-3,低表达MMP-1、MMP-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龄组、中龄组相比,中龄组高表达MMP-1、MMP-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同年龄段女性面部老化程度不一样,其在表皮老化、真皮老化及真皮成纤维细胞衰老相关分泌表型三个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真-表皮交界和真皮层胶原纤维蛋白密度的改变与年龄最为相关,可作为今后面部老化研究的相关评判指标。

张华[6](2021)在《含非共价网络的多糖水凝胶设计及用于组织修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分子水凝胶是富含水的聚合物交联材料,类似细胞外基质结构,在组织修复与再生、组织工程、3D生物打印等领域具有突出的应用优势。然而,水凝胶材料往往存在凝胶化与自愈合慢,刚度、强度、韧性不够,易蠕变等问题,难以满足细胞生长、3D打印以及组织修复的力学性能与粘弹性需求。研究发现,向水凝胶网络中建立“非共价作用”是提高凝胶化速率、增强力学性能和改善粘弹性响应的有效策略。但如何在水凝胶网络中合理利用非共价作用来满足生物医用的性能需求,是发展生物活性水凝胶新材料的重要挑战。本论文选择生物活性多糖水凝胶为研究基体,通过向网络中引入含疏水缔合、氢键等非共价作用组分,发展了力学性能增强、粘弹性能可控的生物相容水凝胶材料,并尝试用于3D生物打印、软骨和皮肤修复等生物医学领域。核心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采用光引发聚合制备了疏水缔合丙烯酰化F127(F127DA)胶束交联的甲基丙烯酰化透明质酸(Me HA)水凝胶。F127DA胶束的可逆形变为网络抵抗应力破坏提供了能量耗散。当F127DA胶束与Me HA的含量分别为15 wt.%和1.5 wt.%时,水凝胶的压缩强度、模量和韧性分别达到3.44 MPa,312 k Pa和~407.5 k J·m-3,接近于部分软骨组织的力学性能。胶束与Me HA分子间的共价交联赋予网络良好的耐溶胀性。水凝胶在磷酸盐缓冲液中体积轻度溶胀1.3倍,削弱了网络非共价作用,导致其压缩强度、模量和韧性降低至0.59MPa,55 k Pa和81.8 k J·m-3,但溶胀前后均表现出良好的抗疲劳和网络自恢复能力。针对溶胀后力学性能下降的问题,进一步向水凝胶中引入二甲基亚砜/水(DMSO/H2O)混合溶剂,增强了Me HA分子内与分子间的氢键作用,为凝胶网络提供了更多可逆交联点。随着DMSO在双溶剂中所占含量的增加,凝胶从平整孔结构逐渐转变为具有微相分离结构,其压缩力学性能相应增强。当DMSO体积分数为0.6时,凝胶的压缩强度,模量和韧性分别达到10.12 MPa,106.8 k Pa和742.1 k J·m-3。并且,疏水缔合作用和氢键作用赋予凝胶网络优异的抗疲劳和自恢复性能。胶束交联透明质酸水凝胶可降解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植入体内喉软骨缺损表现出促进软骨修复的潜能。(2)胶束共价交联透明质酸水凝胶网络一旦破坏,不具备自愈合性能,难以满足3D打印要求。因此,进一步将F127DA胶束引入到动态酰腙键交联的透明质酸水凝胶中,发现胶束作为抗形变单元不仅提高了凝胶的力学刚度,而且胶束与透明质酸分子通过亲疏水作用形成复合体,缩短了水凝胶的凝胶化时间。当F127DA含量从0%增大到7%(wt./v)时,动态凝胶的储能模量从60 Pa增大到180 Pa,凝胶化时间从60~300 s缩短到15 s以内。光引发胶束网络共价交联可进一步将凝胶模量提升至1 k Pa。动态酰腙键和亲疏水作用同时赋予水凝胶快速可逆的凝胶-溶胶转变与自愈合性能,可作为直写式3D打印“墨水”构建立体三维结构。该水凝胶生物相容,植入关节软骨缺损处能显着提升新生软骨生成,促进胞外基质氨基聚糖和II型胶原蛋白表达,展现出促进关节软骨损伤愈合的潜能。(3)透明质酸/胶束宏观水凝胶在3D打印过程中线条结构扭曲,导致精度和分辨率低。此外,研究证实多细胞聚集体对组织修复具有促进作用,但以上水凝胶不具备调控细胞聚集的生物功能。为此,设计了化学交联的甲基丙烯酰化壳聚糖(CHMA)/聚乙烯醇(PVA)水凝胶,并通过剪切作用将其转化为微凝胶。微凝胶间通过CHMA和PVA分子间的可逆氢键作用二次组装为“墨水”,既具有一定的屈服强度,又可在剪切作用下呈现塞流流动,当应力撤去后立即自愈合,并保持良好的抗蠕变性能。应用CHMA/PVA微凝胶“墨水”实现了类血管、人耳、股骨等大长径比仿生结构的高保真构建。并且,该水凝胶的化学微环境可调节干细胞聚集成高活性生长的细胞球,这对组织修复具有重要意义。(4)为了进一步探明水凝胶刚度对细胞球粘附骨架和组织修复的影响,采用光聚合和定向梯度冷冻法制备了组分恒定、化学环境稳定的CHMA/PVA水凝胶,实现了水凝胶模量从14 k Pa至61 k Pa的连续分布。成纤维细胞在CHMA/PVA水凝胶表面形成细胞聚集体,并且在高刚度(43-61 k Pa)水凝胶表面的粘附骨架比在低刚度(14-35 k Pa)水凝胶表面的大。CHMA/PVA水凝胶具有良好的体内生物相容性,14 k Pa和61 k Pa水凝胶作为敷料均显着促进皮肤表皮与真皮的生长,降低疤痕形成,缩短皮肤愈合时间近4天,但61 k Pa水凝胶较14 k Pa水凝胶更有利于胶原蛋白成熟。该生物相容水凝胶在细胞行为调控与皮肤修复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王淼[7](2021)在《SNX10在小鼠创伤性骨关节炎运动干预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创伤性骨关节炎(Post-traumatic osteoarthritis,PTOA)主要表现为关节软骨破坏,滑膜炎症,骨赘形成、软骨下骨病理性退变等骨重建变化。适宜强度的运动对关节软骨具有保护作用,但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分选连接蛋白10(Sorting nexin 10,SNX10)基因突变能够调控骨代谢和炎症进程,与PTOA的基础病理存在潜在联系。研究目的本团队前期预实验发现,大强度运动过程中SNX10在软骨中基因表达上调,推测其参与调控软骨细胞的功能。本研究利用基因敲除技术,在动物实验与细胞分子水平系统地研究了SNX10在PTOA小鼠运动干预中的作用,揭示SNX10在软骨细胞功能调控中的重要性,为PTOA的运动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第一部分运动对创伤性骨关节炎小鼠膝关节软骨SNX10的影响1.45只20周龄野生型雄性小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对照组(Nor,n=9)、模型组(Mod,n=9)、对照组(Con,n=9)、模型静养组(Res,n=9)、模型康复组(Rh,n=9)。2.Nor和Con组小鼠不进行运动干预。Mod、Res、Rh组小鼠进行为期5周大强度跑台运动,跑台坡度5°,最大速度20 m/min,5天/周,造成PTOA动物模型。Rh组小鼠造模结束后,休息1周后进行为期4周的小强度跑台运动干预,坡度0°,匀速8m/min,5天/周。Res组小鼠造模后开始5周静养。3.每周记录小鼠体重。Nor、Mod组小鼠在实验第5周结束时处死,Con、Res、Rh组小鼠在实验第10周结束时处死,并取小鼠双侧后肢膝关节组织和眼球血清。Micro-CT检测相关骨质参数;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检测Mankin’s评分,番红固绿染色检测OARSI评分;RT-qPCR检测软骨组织中SNX10、MMP9、β-catenin、COL-Ⅱ、ADAMTS-5、TNF-α、IL-1βm RNA表达水平;ELISA检测血清中IL-6、TNF-α、GAG的含量;Western-blot检测SNX10、MMP9蛋白表达变化。第二部分SNX10缺失在创伤性骨关节炎小鼠膝关节软骨损伤中的作用1.遗传背景为C57BL/6雄性小鼠。18只Snx10-/-小鼠随机分为2组:模型对照组(KO-Nor,n=9)、模型组(KO-Mod,n=9);18只同窝Snx10+/+小鼠随机分为2组:模型对照组(WT-Nor,n=9)、模型组(WT-Mod,n=9)。2.KO-Nor和WT-Nor组小鼠不进行运动干预;KO-Mod和WT-Mod PTOA造模方法同第一部分。3.每周记录小鼠体重。4组小鼠实验第5周结束时处死。取材、Micro-CT、Mankin’s评分、OARSI评分、RT-qPCR、ELISA检测指标同第一部分,RT-qPCR检测SNX10 m RNA;采用Western-blot验证Snx10-/-小鼠建立成功,检测MMP9、β-catenin蛋白表达变化。第三部分机械牵张力刺激下SNX10缺失对软骨细胞修复的作用1.野生型原代软骨细胞,按牵张时长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CON),牵张1h组(1H),牵张2h组(2H),牵张4h组(4H)。采用0.5Hz、10%强度进行机械牵张力刺激。2.RT-qPCR检测软骨细胞中SNX10、MMP9、β-catenin、COL-Ⅱ、TNF-α、IL-1βm RNA表达水平;(Annexin V-FITC/PI)检测试剂盒检测各组软骨细胞凋亡情况。确定适宜的机械牵张方案。3.检测梯度浓度为2ng/ml、4ng/ml、6ng/ml、8ng/ml、10ng/ml的IL-1β刺激剂对野生型原代软骨细胞活性的影响。4.提取Snx10-/-和同窝Snx10+/+原代软骨细胞。单个基因型分为4组:对照组(CON),牵张1h组(1H),IL-1β组(IL-1β),IL-1β+牵张组(S),2个基因型共计8组。CON组不进行干预;IL-1β、S组使用IL-1β刺激剂干预;1H组使用0.5Hz、10%强度、1H的机械牵张力刺激,S组在IL-1β刺激剂后使用0.5Hz、10%强度、1H的机械牵张力刺激。5.RT-qPCR检测MMP9、COL-Ⅱ、β-catenin m RNA表达水平;Western-blot和免疫荧光法检测MMP9、COL-Ⅱ、β-catenin蛋白表达变化。研究结果第一部分运动对创伤性骨关节炎小鼠膝关节软骨SNX10的影响1.Mod组和Res组小鼠体重显着下降(P<0.05)。2.Mod组小鼠骨矿物质密度、骨小梁厚度升高(P<0.05)、连接密度下降(P<0.05);Rh组小鼠骨矿物质密度升高(P<0.05)。3.Mod组和Res组软骨损伤评分(Mankin’s)及钙化评分(OARSI)升高(P<0.05),Rh组较Res组评分下降(P<0.05)。4.造模后Mod组COL-Ⅱm RNA显着下调(P<0.05),SNX10、MMP9、β-catenin、ADAMTS-5、TNF-α、IL-1βm RNA显着上调(P<0.05);与Con组相比Res组ADAMTS-5、IL-1βm RNA显着上调(P<0.05);与Res组相比Rh组COL-Ⅱm RNA显着上调(P<0.05),ADAMTS-5、TNF-α、IL-1β、β-catenin、MMP9、SNX10 m RNA显着下调(P<0.05)。5.与Nor组和Con组对比,Mod组和Res组血清中的IL-6、TNF-α含量均显着上调(P<0.001),GAG含量显着下调(P<0.001);与Res组相比,Rh组IL-6、TNF-α含量均显着下调(P<0.001),GAG含量显着上调(P<0.001)。6.与Con组对比,Res组SNX10蛋白表达显着上调(P<0.05);与Res组相比,Rh组SNX10和MMP9的蛋白表达显着下调(P<0.05)。第二部分SNX10缺失在创伤性骨关节炎小鼠膝关节软骨损伤中的作用1.与KO-Nor组相比,KO-Mod组小鼠体重在3-5周显着下降(P<0.05)。KO-Mod组小鼠在第5周体重大于WT-Mod小鼠(P<0.05)。2.与其他对应的组别相比,KO-Mod组小鼠骨矿物质密度、连接密度、骨小梁厚度显着升高(P<0.05)。3.KO小鼠与WT小鼠比较,造模前后的软骨损伤评分降低(P<0.05)。4.与WT-Mod组相比,KO-Mod组COL-Ⅱm RNA显着上调(P<0.05),ADAMTS-5、TNF-α、IL-1β、MMP9、β-catenin m RNA显着下调(P<0.05)。5.与WT-Mod组相比,KO-Mod组血清中的IL-6、TNF-α含量均显着下降(P<0.001),GAG含量显着上升(P<0.001)。6.Western-blot结果显示,Snx10-/-全基因敲除型小鼠建立成功;基因敲除可以显着下调造模前后MMP9、β-catenin蛋白表达(P<0.05)。第三部分机械牵张力刺激下SNX10缺失对软骨细胞修复的作用1.1H的机械牵张可以显着下调软骨细胞β-catenin、TNF-α、IL-1βm RNA水平(P<0.01),显着上调COL-Ⅱm RNA(P<0.05),2H、4H组显着上调SNX10、TNF-α、β-catenin m RNA(P<0.01)、COL-Ⅱm RNA显着下调(P<0.01)。2.1H组细胞凋亡情况较轻,4H组细胞凋亡情况显着。3.10ng/ml浓度的IL-1β能够明显降低软骨细胞活性。4.IL-1β刺激剂可显着上调MMP9、β-catenin m RNA(P<0.05),显着下调COL-Ⅱm RNA(P<0.05);结合1H机械牵张,KO组比WT组下调MMP9、β-catenin m RNA的效果更显着(P<0.01),COL-Ⅱm RNA显着上调(P<0.05)。5.IL-1β刺激剂可显着下调COL-Ⅱ的蛋白表达(P<0.05),显着上调MMP9、β-catenin的蛋白表达(P<0.05);机械牵张对IL-1β刺激剂诱导两种基因型的软骨细胞COL-Ⅱ、MMP9、β-catenin的蛋白表达具有调节作用;基因敲除结合机械牵张显着下调了MMP9的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5)。研究结论1.小强度跑台对小鼠创伤性骨关节炎模型软骨组织具有调控作用。2.SNX10基因缺失缓解了小鼠PTOA进程中软骨组织的损伤程度。3.SNX10基因缺失与适宜的机械牵张力刺激调控软骨细胞炎症因子、合成与降解因子的表达,从而保护PTOA中的软骨细胞。4.适宜强度的运动和机械牵张力刺激通过SNX10介导MMP9、β-catenin促进软骨组织修复。

王晓玲[8](2021)在《β-catenin/TCF、β-catenin/FOXO1转录因子调控肝星状细胞改善肝脏纤维化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肝纤维化是肝脏组织急性或慢性细胞损伤引起的可逆性伤口愈合反应,反映了肝脏修复和瘢痕形成之间的平衡[1]。目前肝脏慢性纤维化疾病的总负担不断增长,全世界每年约有200万人因此死亡[2,3]。然而,尽管对纤维化病理生理机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在确定抗纤维化靶点并转化为有效治疗方面仍为空白[3,4],因此,减轻或逆转肝纤维化的研究具有直接的临床意义[5]。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作为肝纤维化发病机制的主要调节因子,旁分泌或自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调控肝纤维化过程中胶原纤维等细胞外基质的合成、沉积、降解[4,6,7]。近期研究表明,TGF-β/SMAD信号通路中,SMADs需要与其它DNA结合转录因子相互作用,即β-catenin与T细胞因子(T cell factor,TCF)、叉形头转录因子O1(Forkhead box O1,FOXO1)和乏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相互作用,调控TGF-β/SMAD信号通路,其相对活性取决于结合β-catenin的“转录伴侣”[8]。当β-catenin与TCF结合时,促进细胞增殖和纤维化[9],然而在与FOXO1结合后,发挥抗增殖、促凋亡、促进细胞在氧化应激下的存活[10,11]。在人类结肠癌细胞中发现FOXO1与TCF竞争结合β-catenin[12],在肾脏纤维化的研究中发现[8],β-catenin/FOXO1转录复合物形成可以促进TGF-β诱导的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foxp3的表达[8,13],发挥抗炎作用,然而β-catenin不同“转录伴侣”在HSCs及其肝脏纤维化中的作用仍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从细胞、动物、人体多水平,正向、反向多角度探讨TGF-β信号通路转录因子β-catenin/TCF、β-catenin/FOXO1调控HSCs增殖活化的作用机制,并在体内实验中探讨转录因子复合物β-catenin/TCF、β-catenin/FOXO1对HSCs增殖活化、细胞外基质沉积、肝脏组织免疫调节的作用及其机制,发现转录因子复合物TCF、FOXO1竞争结合β-catenin,可以调节TGF-β促纤维化生物学效应开关,导致不同的生物事件结局,为精准靶向抑制肝脏纤维化的临床研究提供基础及思路。目的:1.结合细胞水平和动物水平实验,阐明肝脏纤维化过程中,TGF-β信号通路中β-catenin与不同“转录伴侣”FOXO1、TCF形成的不同转录因子复合物在肝纤维化病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通过调控HSCsβ-catenin转录因子复合物,启动TGF-β多重生物学效应开关,导向不同生物学事件结局的思路在改善肝脏纤维化中的应用。2.在人体肝纤维化组织中分析β-catenin与不同“转录伴侣”FOXO1、TCF形成的不同转录复合物β-catenin/FOXO1、β-catenin/TCF与纤维化进展之间的关系,丰富肝纤维化疾病进展的病理生理基础,为肝纤维化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为进一步探索其在肝脏以及其它器官纤维化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提供支撑。方法:1.体外实验:人肝星状细胞LX2体外培养,分对照组、TGF-β诱导分化组、TGF-β诱导分化+ICG-001干预组、TGF-β诱导分化+ICG-001+AS1842856组通过Western Blotting、RT-q PCR检测各组细胞外基质α-SMA和COL-I水平以及HSCs细胞周期、氧化应激功能,应用Western Blotting、Co IP、PLA方法分析HSCs活化后,各组β-catenin/TCF、β-catenin/FOXO1转录复合物水平变化。2.体内实验:根据肝纤维化的不同病因,构建四氯化碳(CCl4)和胆总管结扎(BDL)两种肝纤维化小鼠模型,观察小鼠肝脏外观,速率法检测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同时对肝纤维化不同时期进行肝脏组织切片、染色,提取RNA及逆转录、RT-q PCR,分析肝纤维化小鼠模型不同时期的纤维化以及炎症因子水平,判断不同模型的干预时间;采用邻位连接技术(PLA)分析肝纤维化不同时期β-catenin转录复合物变化规律。3.在以上实验的基础上,对两种肝纤维化小鼠模型应用β-catenin/TCF抑制剂ICG-001进行干预,分别设立对照组、模型组、ICG-001干预组,观察小鼠肝脏外观,计算肝重、体重比,应用小鼠肝酶血清学水平检测、组织学染色、免疫组化、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1型胶原蛋白(COL-1)RNA表达水平检测相结合的方法,评价ICG-001干预后是否抑制小鼠肝脏纤维化,并应用ELISA方法检测了BDL各组肝脏组织炎症因子IL-10、IL-17、TNF-α、IL-6水平。4.为正反两个角度进一步探索TGF-β信号通路转录因子复合物在抑制肝脏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BDL小鼠肝纤维化动物模型中增加TGF-β组、FOXO1抑制剂干预组,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ting、RT-q PCR、Co IP、PLA实验,分析以β-catenin为核心的转录复合物β-catenin/TCF、β-catenin/FOXO1之间的转换关系;应用组织免疫荧光共定位、组织HSCs特异细胞PLA实验分析体内TGF-β信号通路转录因子复合物对HSCs细胞的作用,并应用RT-q PCR检测了foxp3、TNF-α、P27kip1表达水平。5.最后在胆道闭锁患者不同肝纤维化分期的肝脏组织中开展免疫组化、RTq PCR、PLA实验,分析人体肝脏组织中TGF-β水平、细胞增殖水平、IL-10、β-catenin/FOXO1、β-catenin/TCF与肝纤维化分期是否相关,为重新定向TGF-β信号通路转录因子复合物β-catenin/FOXO1、β-catenin/TCF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策略提供依据。结果:1.体外实验:β-catenin/TCF、β-catenin/FOXO1参与肝星状细胞的增殖活化1.1β-catenin/TCF抑制剂ICG-001干预活化的LX2细胞,WB结果显示,ICG-001组LX2细胞α-SMA蛋白表达水平与TGF-β组相比显着下降;ICG-001+AS1842856组与ICG-001组比较,α-SMA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ICG-001组;而ICG-001组与对照组相比,α-SMA蛋白表达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ICG-001+AS1842856组与TGF-β组相比,α-SMA表达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ICG-001可以抑制活化的HSCs转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1.2 Mn SOD、p27kip1 RT-q PCR结果显示,ICG-001组LX2细胞Mn SOD、p27kip1表达水平的变化趋势与α-SMA、COL-I WB结果相反。说明ICG-001干预活化的HSCs使HSCs细胞周期阻滞,抗氧化应激水平增强。1.3以β-catenin作为Co IP抗体的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ICG-001组与TGF-β组相比,β-catenin结合的TCF水平显着下降,FOXO1水平显着升高。β-catenin、TCF、FOXO1 PLA结果显示,ICG-001组LX2细胞β-catenin/TCF互作与TGF-β组相比显着下降,β-catenin/FOXO1结果与β-catenin/TCF相反。综合与β-catenin结合的TCF、FOXO1水平,应用TF ratio(β-catenin/TCF versusβ-catenin/FOXO1)指标分析各组之间转录因子水平的差异,结果显示TF ratio水平变化趋势与LX2细胞活化的特异性标记物α-SMA表达水平一致,LX2细胞的活化与TF ratio水平升高密切相关。以上结果说明β-catenin/TCF可以促进TGF-β诱导的HSCs增殖、活化。2.体内实验;小鼠肝纤维化动物模型以及β-catenin/TCF、β-catenin/FOXO1与肝纤维化病程关系初探2.1 CCl4肝纤维化小鼠模型在造模4w时,ALT、AST水平达到最高,随着造模时间延长,6w、8w时点ALT、AST水平呈现下降趋势;小鼠肝脏组织HE染色、网状纤维染色结果显示,在造模4w时纤维组织增生逐渐显着,网状纤维增粗、断裂,纤维间隔初步形成,随着造模时间延长,纤维间隔显着;小鼠肝脏α-SMA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随着CCl4注射时间延长至4w,α-SM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升高。小鼠肝脏组织IL-6、TNF-αm RNA表达水平在模型4w时达到高峰,foxp3表达水平在模型初期逐步增加,6w时达到高峰,8w时下降。2.2 BDL肝纤维化小鼠模型BDL术后1w,ALT、AST与Sham相比显着升高,术后2w时达到顶峰,术后3w、4w呈现下降趋势;小鼠肝组织HE染色、网状纤维染色、Masson染色、亮绿-天狼星红染色分别从炎症细胞浸润、网状纤维、胶原纤维增生不同维度检测结果显示,BDL术后1周可见毛细胆管增生,汇管区增大,肝细胞轻度水肿变性,少量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随着术后时间延长,可见局灶性坏死,毛细胆管数量增多,肝细胞空泡样变加重;小鼠肝脏α-SMA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BDL术后1w汇管区α-SM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增加,随着BDL术后胆总管结扎时间延长,α-SMA表达水平持续升高,。小鼠肝脏组织TNF-αm RNA表达水平在模型1w、2w、3w时逐步上升,foxp3表达水平在模型初期逐步增加,2w、3w时显着升高。以上结果说明CCL4、BDL两种不同机制导致的小鼠肝纤维化模型分别在造模4w、1w时即出现炎症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2.3 CCL4、BDL模型不同时期对小鼠肝脏石蜡组织切片进行原位PLA实验,检测β-catenin/TCF、β-catenin/FOXO1转录复合物在病程不同阶段的变化,结果显示β-catenin/TCF水平在CCl4造模4w时显着增高,β-catenin/FOXO1则在对照组呈现最高水平,在CCl4造模4w时显着下降;β-catenin/TCF水平在BDL手术造模1w时显着增高,β-catenin/FOXO1则在对照组呈现最高水平,术后1w时下降。说明在两种模型中β-catenin/TCF、β-catenin/FOXO1转录复合物水平与肝纤维化病程相关。3.抑制β-catenin/TCF改善CCL4、BDL小鼠模型肝纤维化3.1 CCl4、BDL肝纤维化小鼠模型分别应用ICG-001干预1w、2w,对肝脏外观、肝重/体重比、肝酶、组织学、α-SMA、COL-I m RNA及蛋白水平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CCl4、BDL模型中ICG-001干预1w时,肝重体重比较模型组无显着差异,干预2w时,肝重体重比与模型组相比显着下降。两种模型1w、2w干预组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与模型组相比均显着下降。CCl4模型肝脏组织HE染色、网染结果显示,ICG-001组与同期CCL4模型组相比,炎性细胞浸润减少,纤维间隔包绕肝细胞团与同期模型组相比减少。BDL模型肝脏组织HE、Masson、网状纤维、天狼星红染色结果显示,ICG-001组与同期BDL模型组相比,毛细胆管增生及纤维化减少,炎性细胞浸润减轻,I型胶原、III型胶原数量显着降低,网状纤维断裂、肝细胞板增厚程度减轻;BDL模型天狼星红染色半定量结果显示,ICG-001组胶原沉积显着低于同期模型组。RT-q PCR结果显示两种模型ICG-001组2w时COL-I、α-SMA阳性比例与同期模型组相比显着下降。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Cl4模型ICG-001组COL-I水平显着低于同期模型组,干预2w COL-I水平与干预1w时相比显着下降;BDL模型ICG-001组α-SMA水平显着低于同期模型组,干预2w时α-SMA水平与干预1w相比显着下降。以上结果说明抑制β-catenin/TCF 1w或2w,均可改善肝纤维化。3.2 CCl4、BDL模型在ICG-001干预后foxp3水平与模型组相比显着升高,p27kip1水平与模型组相比显着升高。3.3 BDL模型,ICG-001干预2w时,IL-6水平与同期模型组相比显着下降;TNF-α、IL-17变化趋势与IL-6一致,IL-10则显着增加。4.BDL模型研究β-catenin/TCF、β-catenin/FOXO1调控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4.1 BDL模型中,腹腔注射AS1842856抑制FOXO1后,免疫组化、WB检测小鼠肝脏组织α-SMA水平,结果显示,应用AS1842856干预后,α-SMA水平显着增加,肝脏纤维化加重;当在ICG-001基础上应用AS1842856干预时,α-SMA阳性细胞数与ICG-001组相比显着增加。α-SMA和COL-I WB及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术后给予ICG-001,α-SMA和COL-I蛋白表达水平与BDL组相比显着下降,在此基础上应用AS1842856,α-SMA和COL-I蛋白表达水平与ICG-001组相比显着增加。4.2各组小鼠肝脏组织核蛋白IP实验结果显示BDL组与Sham组相比,β-catenin/TCF升高、β-catenin/FOXO1降低,ICG-001干预后,与Sham组趋于一致,在此基础上应用AS1842856,β-catenin/TCF、β-catenin/FOXO1与Sham组相比均显着下降。各组小鼠肝脏组织石蜡切片进行PLA实验,结果显示各组TCF、FOXO1与β-catenin互作的变化趋势与肝脏核蛋白Co IP实验结果基本一致,BDL术后以及TGF-β的作用下,β-catenin、TCF互作呈现增长趋势,而β-catenin、FOXO1互作显示下降,与肝脏纤维化进展相关。ICG-001干预后β-catenin、TCF结合减弱,β-catenin、FOXO1结合增强,而在ICG-001+AS1842856组,β-catenin与TCF、FOXO1的互作关系均减弱,与肝脏核蛋白Co IP实验结果一致。4.3组织免疫荧光结果显示BDL模型组HSCs增殖活化水平显着高于Sham组,ICG-001组显着低于模型组,TGF-β组HSCs数量及活化较BDL模型组增强,ICG-001干预TGF-β组HSCs增殖活化水平显着下降,与ICG-001组相比无显着差异。BDL模型组HSCs细胞β-catenin/TCF ligation与Sham组相比显着增加,ICG-001干预后与BDL组比较显着下降;TGF-β组β-catenin/TCF与BDL组相比显着增加,ICG-001干预TGF-β组,β-catenin/TCF ligation较TGF-β组显着下降。β-catenin/FOXO1ligation BDL组显着低于Sham组,ICG-001干预后与BDL组比较显着升高;TGF-β组β-catenin/FOXO1与BDL组相比显着增加,ICG-001干预TGF-β组,β-catenin/FOXO1 ligation较TGF-β组显着升高。TF ratio作为β-catenin/TCF、β-catenin/FOXO1的比值,可以综合评价与β-catenin竞争结合的TCF、FOXO1之间的动态变化,BDL模型组HSCs细胞中TF Ratio与Sham组相比显着增加,ICG-001干预后与BDL组比较显着下降;TGF-β组与BDL组相比无显着差异,ICG-001干预TGF-β组,TF Ratio较TGF-β组显着下降,与ICG-001组无差异。结合本部分2.1结果显示TF ratio下降,肝纤维化程度减轻,反之则加重。4.4 BDL模型组小鼠肝脏组织RT-q PCR结果显示TNF-α、foxp3表达水平与Sham组比较显着升高,ICG-001干预后TNF-α显着下降,foxp3进一步增加,在ICG-001基础上应用AS1842856抑制FOXO1后,TNF-α水平显着升高,foxp3表达下降。4.5 ICG-001干预后p27kip1水平与BDL模型组相比显着升高,在ICG-001基础上应用AS1842856抑制FOXO1后,p27kip1水平发生显着下降。5.人体肝脏组织β-catenin/TCF、β-catenin/FOXO1转录复合物与纤维化进展的关系5.1经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初诊,腹腔镜胆囊插管造影确诊的16例胆道闭锁以及其它患者,依据HE、Masson、天狼星红染色结果进行纤维化程度的Ishak评分分期,其中0期3例,1期4例,2期、3期、4期各3例。5.2不同分期患者肝脏组织Masson染色、IL-10、Ki67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肝脏组织纤维化程度逐渐加重,IL-10水平S0-S2期显着升高,细胞增殖S2-S4期显着增强,这些指标均与TGF-β表达水平逐渐升高相关。5.3患者肝脏组织石蜡切片PLA结果显示,S0、S1、S2、S3期β-catenin/TCF ligation S0-S2期逐渐增多;β-catenin/FOXO1 S0期最高,S0-S2期逐渐下降;TF ratio与患者肝脏纤维化程度变化趋势一致。结论:1.体外人肝星状细胞LX2实验中,TCF、FOXO1竞争结合β-catenin,形成不同转录因子复合物,调控TGF-β诱导的LX2转分化及细胞周期、氧化应激水平。2.体内动物实验中,TGF-β通路下游转录因子TCF、FOXO1同样存在竞争结合β-catenin;β-catenin/TCF、β-catenin/FOXO1作为TGF-β通路不同生物学效应的开关导致促纤维化和抗炎、细胞抑制--不同的生物学事件结局。体内通过调控HSCs TF ratio,可以抑制HSCs细胞的增殖活化,减少细胞外基质沉积,同时调节肝脏组织免疫反应,减轻组织慢性损伤,改善肝纤维化。3.β-catenin/TCF、β-catenin/FOXO1相对水平即TF Ratio水平升高与BA患者肝脏纤维化病程早期进展相关。

马鸿梦[9](2021)在《异体移植胞外基质促进小鼠卵巢内源性的原位再生》文中提出对许多器官受损的患者来说,在诸多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的策略中,最具临床应用价值的方法便是器官内源性的原位修复及再生。器官内源性的原位修复与再生不仅需要各类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更需要合适的胞外微环境。而天然器官去细胞的胞外基质材料,既拥有最合适的生物相容性、生物物理特性及化学特性、完整的胞外基质成分与器官的3D结构,还拥有更优越的细胞黏附、增殖与分化的环境。因此,我们想要利用异体器官去细胞的胞外基质材料,尝试性探索其是否具有促进哺乳类器官内源性再生的能力。我们选择卵巢器官为模型进行验证,首先获取小鼠卵巢并将其制作为去细胞的胞外基质,结合形态学观察、组织学染色分析的结果,将结构完整、无细胞残留的卵巢胞外基质移植到切除卵巢的实验组小鼠的卵巢包膜内,对照组则只进行卵巢切除手术,而不移植卵巢胞外基质,30天后观察卵巢是否可以再生。结果发现,对照组小鼠卵巢包膜内是空的,而实验组中移植的卵巢胞外基质能重新生长为卵巢。通过统计分析后我们发现,实验组中的552只小鼠,有205只小鼠能够再生卵巢,其卵巢再生率可达37.14%。而在对照组的118只小鼠中,没有一只小鼠可以再生卵巢。我们进一步从再生卵巢的形态学、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和功能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其检测结果都与正常卵巢的分析、检测结果相一致,即再生卵巢与正常卵巢间形态无差异、在组织切片中可观察到各级卵泡、再生卵巢中的卵母细胞能够在体外成熟、卵巢可正常排卵及维持实验组小鼠的内分泌功能,使得实验组小鼠可以正常产生后代。为了证明卵巢再生是由卵巢胞外基质诱导再生的,我们利用阿尔新蓝染色液对卵巢胞外基质进行着色,并将其移植到卵巢原位,结果发现,移植阿尔新蓝着色的卵巢胞外基质只能有限地促进卵巢的再生,其再生卵巢内的卵泡较少,卵巢再生率也降至24.3%。我们进一步移植单一成分的人工明胶和胶原材料,根据组织学染色结果,我们发现只有很少的细胞能够迁移入人工材料中,并且无法形成卵泡结构。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天然的、未经着色处理的卵巢胞外基质在卵巢原位的再生的过程中发挥有重要的诱导作用。此外,我们还发现,卵巢再生的情况是广泛存在于小鼠品系内的,但将卵巢胞外基质异位移植到肾包膜下,卵巢胞外基质却不能够再生为卵巢。为了进一步探索卵巢再生的具体过程,我们分别取再生2、5、8、10、15、20、25、30天的再生卵巢,对其进行形态学、组织学分析。我们发现随着再生时间的增加,卵巢胞外基质内会逐渐迁入更多的细胞,在15天再生卵巢的组织切片中首次发现了卵泡,并在后续的再生过程中,观察到了更多数量的卵泡。我们进一步选择对再生10、15、30天的卵巢和正常卵巢进行转录组分析,结果发现再生10天卵巢同再生15天卵巢的转录组的分析结果较为一致,而再生30天卵巢与正常卵巢的转录组的分析结果较为一致。在对比以上四组差异表达的基因后我们发现,在再生10、15天的卵巢中高表达的差异基因多聚集于免疫反应、细胞外基质重塑、血管生成、组织迁移及再生等生物学过程中,而高表达于再生30天卵巢和正常卵巢的差异基因则更多聚集于卵泡发育、排卵周期、类固醇合成及生殖发育等生物学过程中。与此同时,我们还进行了PCR和q PCR的验证实验,其结果同转录组检测的结果相一致。在转录组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我们选取再生15天卵巢和正常卵巢进行蛋白组对比分析,其分析结果与转录组的分析结果相一致。这也说明卵巢再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会经历细胞迁移、组织重塑、细胞再分化等生物学过程。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在卵巢再生过程中,部分卵泡是由新分化形成的卵母细胞与颗粒细胞重新组装形成的。其中新分化的卵母细胞可能来源于骨髓中的lin-c-kit+sca-1-细胞,且当lin-细胞与生殖嵴细胞共同异位移植于肾脏时,lin-细胞能分化形成簇状的卵母细胞类细胞。综上所述,我们成功利用卵巢胞外基质在小鼠体内原位再生出新的卵巢。卵巢的再生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再生的卵巢不仅可以从lin-c-kit+sca-1-细胞重新分化形成卵母细胞,继而组装为新的原始卵泡,还能够执行产仔和内分泌功能。本实验为研究哺乳类原位器官的再生提供一种可能,也为进一步探讨哺乳类器官再生的机理做出了铺垫。

何秋瑞[10](2021)在《三烯霉素A抗胰腺癌的功能和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胰腺癌是一种诊断和治疗都很困难的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系统肿瘤。胰腺癌发病的早期,没有显着特异性症状表现。大多数胰腺癌患者就诊时,已经发展到中晚期。所以预后极差,发病人数与死亡人数接近。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人口老龄化加剧,我国胰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升高,严重损害人民的身心健康。药物治疗是晚期胰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是,传统化疗药物在晚期胰腺癌治疗中疗效非常有限,且毒副作用较大。靶向药物比传统细胞毒性药物具有更多的优势。因此,寻找新型高效低毒的胰腺癌靶向治疗药物迫在眉睫。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是一种癌基因编码的转录因子,与恶性肿瘤关系非常密切。STAT3在胰腺癌中高度表达并且异常活化。异常活化的STAT3分别存在于胰腺腺泡导管化生、胰腺上皮内瘤变以及各期胰腺癌进展过程中。异常活化的STAT3可以通过调控相关蛋白的过表达,促进胰腺癌细胞的增殖、抗凋亡、侵袭、转移、血管新生以及免疫逃逸等,进一步促进胰腺癌的发生和发展。抑制异常活化的STAT3,上述病理进展过程均被显着抑制。总之,STAT3在胰腺癌起始和转移过程中具有关键性作用,阻断STAT3信号通路可以显着抑制胰腺癌发生和发展。因此,抑制STAT3异常活化是一个治疗胰腺癌有前途的策略。然而,STAT3抑制剂大多效果欠佳且均无上市。因此,发现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STAT3抑制剂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天然产物是一个抗肿瘤药物研发的巨大宝库。为了筛选能够抑制STAT3转录活性的抗胰腺癌天然化合物,我们通过基于细胞的高通量筛选模型(胰腺癌细胞增殖实验&STAT3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对本课题组天然产物化合物库进行高通量筛选,首次发现了一种能够显着抑制STAT3转录活性的抗胰腺癌天然化合物三烯霉素A(Trienomycin A,TA)。该化合物在体外具有显着抗胰腺癌的活性,但具体分子机制不明。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天然产物化合物库进行抗胰腺癌细胞增殖和STAT3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高通量筛选,获得了先导化合物TA。在高通量筛选过程中,我们发现TA既可以有效抑制胰腺癌的细胞增殖,也可以显着抑制STAT3的转录活性。分子对接结果显示,TA与STAT3理论上可以稳定结合。SPR实验结果表明,TA及其类似物可以与STAT3有效结合,亲和力KD值在4.42μM-18.00μM之间。综合考虑,我们选择TA作为先导化合物,进行抗胰腺癌活性和分子机制的研究。2.TA通过STAT3信号通路抑制胰腺癌细胞增殖、生长、迁移及侵袭。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TA显着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和生长。Transwell小室和细胞划痕实验表明,TA显着抑制胰腺癌细胞的迁移和入侵。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结果显示,TA阻滞细胞周期于S期而不诱导细胞凋亡。免疫荧光、核质分离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TA显着抑制STAT3的磷酸化、核转移和下游基因的蛋白表达。3.TA通过STAT3信号通路抑制体内胰腺癌的生长。皮下荷瘤实验结果表明,TA显着抑制体内胰腺癌的生长。免疫组化实验表明,TA显着抑制肿瘤增殖相关因子Ki67和PCNA表达。H&E染色结果发现,TA对小鼠正常组织没有明显的毒性作用。免疫荧光结果显示,TA抑制体内STAT3的磷酸化。QPCR实验表明,TA抑制体内STAT3下游基因的m RNA表达。Western blot结果发现,TA抑制体内STAT3下游基因的蛋白表达。4.TA抗胰腺癌的分子机制阐释及其药代动力学评价。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A显着抑制JAK/STA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磷酸化。RNA-seq实验表明,TA显着调控癌症相关基因的差异性表达。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TA显着性调控关键的生物学过程和异常活化的信号通路包括:JAK/STAT信号通路等。此外,药代动力学评价结果发现,TA具备一定的成药潜力,其水溶性有待于进一步改善。综上所述,天然化合物TA作为潜在治疗胰腺癌的新型STAT3信号通路抑制剂,值得进一步研究。

二、提高组织学实验室教学石蜡切片质量的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组织学实验室教学石蜡切片质量的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乳腺癌筛查指南
    1.1 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
    1.2 女性参加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和终止年龄
    1.3 用于乳腺癌筛查的措施
        1.3.1 乳腺X线检查
        1.3.2 乳腺超声检查
        1.3.3 乳腺临床体检
        1.3.4 乳腺自我检查
        1.3.5 乳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
        1.3.6 其他检查
    1.4 一般风险女性乳腺癌筛查指南
        1.4.1 20~39岁
        1.4.2 40~70岁
        1.4.3 70岁以上
    1.5 乳腺癌高危人群筛查意见
        1.5.1 罹患乳腺癌高危人群的定义
        1.5.2 乳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推荐策略与管理
2常规乳腺X线检查和报告规范
    2.1 乳腺X线检查技术规范
        2.1.1 投照前准备工作
        2.1.2 常规投照体位
        2.1.3 补充投照体位和投照技术
    2.2 诊断报告规范
        2.2.1 肿块
        2.2.1. 1 肿块边缘描述
        2.2.1. 2 肿块形态描述
        2.2.1. 3 肿块密度描述
        2.2.2 钙化
        2.2.2. 1 钙化类型
        2.2.2. 2 钙化分布
        2.2.3 结构扭曲
        2.2.4 对称性征象
        2.2.4. 1 不对称
        2.2.4. 2 球形不对称
        2.2.4. 3 局灶性不对称
        2.2.4. 4 进展性不对称
        2.2.5 乳腺内淋巴结
        2.2.6 皮肤病变
        2.2.7 单侧导管扩张
        2.2.8 合并征象
    2.3 病灶的定位
    2.4 乳腺X线报告的组成
        2.4.1 检查目的
        2.4.2 乳腺分型
        2.4.3 清晰地描述任何重要的发现
        2.4.4 与前片比较
        2.4.5 评估分类
        2.4.5. 1 评估是不完全的
        2.4.5. 2 评估是完全的—最后分类
3乳腺超声检查和报告规范
    3.1 超声检查的仪器
    3.2 超声检查的方法
    3.3 超声检查的程序
        3.3.1 基本要求
        3.3.2 图像的存储
        3.3.3 报告书写
    3.4 超声诊断报告的规范
        3.4.1 乳腺超声的回声模式
        3.4.2 正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3.4.3 异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3.4.3. 1 肿块
        3.4.3. 2 周围组织
        3.4.3. 3 钙化
        3.4.3. 4 血管评估
        3.4.4 彩色超声检查
        3.4.5 其他相关技术
        3.4.5. 1 三维成像
        3.4.5. 2 弹性成像
        3.4.5. 3 造影增强对比成像
    3.5 乳腺超声评估分类
        3.5.1 评估是不完全的
        3.5.2 评估是完全的—分类
    3.6 乳腺超声检查报告的组成
        3.6.1 患者信息的记录
        3.6.2 双侧乳腺组织总体声像图描述
        3.6.3 有意义的异常及病灶的声像图描述
        3.6.3. 1 记录病灶
        3.6.3. 2 病灶声像图的描述
        3.6.3. 3 结论
        3.6.3. 4 病灶图像存储
    3.7 报告范例
4常规乳腺MRI检查和报告规范
    4.1 乳腺MRI检查适应证
        4.1.1 乳腺癌的诊断
        4.1.2 乳腺癌分期
        4.1.3 新辅助治疗效果评估
        4.1.4 腋窝淋巴结转移,原发灶不明者
        4.1.5 保乳术患者的应用
        4.1.6 乳房成形术后随访
        4.1.7 高危人群筛查
        4.1.8 MRI引导下的穿刺活检
    4.2 乳腺MRI检查的禁忌证⑴妊娠期妇女。
    4.3 乳腺MRI检查技术规范
        4.3.1 检查前准备
        4.3.1. 1 临床病史
        4.3.1. 2 检查前准备
        4.3.2 MRI检查
        4.3.2. 1 设备要求
        4.3.2. 2 扫描体位
        4.3.2. 3 成像序列
        4.3.2. 4 后处理
    4.4 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4.4.1 点状强化
        4.4.2 肿块
        4.4.3 非肿块强化
        4.4.4 其他征象和伴随征象
        4.4.5 病灶定位
    4.5 乳腺MRI报告的组成
        4.5.1 评估不完全
        4.5.2 评估完全
5影像学引导下的乳腺组织学活检指南
    5.1 适应证
        5.1.1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下乳腺病灶活检
        5.1.2 乳腺X线影像引导下乳腺病灶活检
        5.1.3 其他
    5.2 对影像学引导乳腺活检设备的要求
        5.2.1 乳腺X线影像引导
        5.2.2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
        5.2.3 乳腺磁共振成像引导
        5.2.4 用于手术活检的定位导丝
        5.2.5 微创活检设备
    5.3 影像引导下钢丝定位手术活检
        5.3.1 禁忌证
        5.3.2 术前准备
        5.3.3 术中注意事项
    5.4 影像引导下的乳腺微创活检
        5.4.1 禁忌证
        5.4.2 术前准备
        5.4.3 术中注意事项
        5.4.4 术后乳房和标本的处理
6乳腺癌病理学诊断报告规范
    6.1 标本类型及固定
        6.1.1 标本类型
        6.1.2 标本固定
    6.2 取材及大体描述规范
        6.2.1 空芯针穿刺活检标本
        6.2.2 真空辅助微创活检标本
        6.2.3 乳腺肿块切除标本
        6.2.4 乳腺病变保乳切除标本
        6.2.4. 1 大体检查及记录
        6.2.4. 2 取材
        6.2.5 乳腺切除术(包括单纯切除术和改良根治术)
        6.2.5. 1 大体检查及记录
        6.2.5. 2 取材
        6.2.6 SLNB
    6.3 病理学诊断分类、分级和分期方案
        6.3.1 组织学分型
        6.3.2 组织学分级
        6.3.3 乳腺癌的分期
        6.3.4 免疫组织化学和肿瘤分子病理学检测及其质量控制
        6.3.5 病理报告内容及规范
7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临床指南
    7.1 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的外科技术
        7.1.1 开展保乳治疗的必要条件
        7.1.2 保乳治疗的适应证
        7.1.2. 1 临床Ⅰ、Ⅱ期的早期乳腺癌
        7.1.2. 2 临床Ⅲ期患者(炎性乳腺癌除外)
        7.1.3 保乳治疗的绝对禁忌证
        7.1.4 含以下因素时应谨慎考虑行保乳手术
        7.1.5 保乳治疗前的谈话
        7.1.6 保乳手术
        7.1.6. 1 术前准备
        7.1.6. 2 手术过程
        7.1.6. 3 术后病理学检查
        7.1.6. 4 随访和局部复发
    7.2 保乳标本的病理学检查取材规范
    7.3 乳腺癌保乳术后的放疗
        7.3.1 全乳放疗
        7.3.1. 1 适应证
        7.3.1. 2 与全身系统性治疗的时序配合
        7.3.1. 3 照射靶区
        7.3.1. 4 照射技术
        7.3.2 部分乳腺短程照射(accelerated partial breast irradiation,APBI)
        7.3.2. 1 适应证
        7.3.2. 2 技术选择
8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临床指南
    8.1 开展SLNB的必要条件
        8.1.1 多学科协作
        8.1.2 学习曲线
        8.1.3 知情同意
    8.2 SLNB指征
    8.3 SLNB操作规范
        8.3.1 示踪剂
        8.3.2 SLN术中确认与检出
    8.4 SLN的病理组织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诊断
        8.4.1 SLN的术中诊断
        8.4.2 SLN的术后诊断
    8.5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预后意义及临床处理
        8.5.1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AJCC(第8版)乳腺癌TNM分期]
        8.5.2 SLN不同转移类型的预后意义及腋窝处理
    8.6 SLNB替代ALND患者的随访
9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放疗临床指南
    9.1 适应证
    9.2 与全身治疗的时序配合
    9.3 照射靶区
    9.4 照射剂量和照射技术
        9.4.1 三维适形照射技术
        9.4.2 常规照射技术
    9.5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改良根治术后放疗
    9.6 乳房重建术与术后放疗
10乳腺癌全身治疗指南
    1 0.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1 0.1.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的选择
        1 0.1.2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指南
        1 0.1.2. 1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人群选择(表4)
        1 0.1.2. 2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禁忌证
        1 0.1.2. 3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前谈话
        1 0.1.2. 4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前准备
        1 0.1.2. 5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方案(附录Ⅵ)
        1 0.1.2. 6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注意事项
        1 0.1.3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临床指南
        1 0.1.3. 1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1.3. 2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前谈话
        1 0.1.3. 3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与其他辅助治疗的次序
        1 0.1.3. 4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方案
        1 0.1.4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临床指南
        1 0.1.4. 1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1.4. 2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相对禁忌证
        1 0.1.4. 3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前谈话
        1 0.1.4. 4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前准备
        1 0.1.4. 5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方案
        1 0.1.4. 6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注意事项
    1 0.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临床指南
        1 0.2.1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2.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禁忌证
        1 0.2.3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前谈话
        1 0.2.4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实施
        1 0.2.4. 1 治疗前准备
        1 0.2.4. 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方案(附录Ⅵ)
        1 0.2.4. 3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注意事项:
        1 0.2.4. 4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疗效评估和方案调整
        1 0.2.5 乳腺癌经新辅助治疗降期后的局部和全身处理
        1 0.2.5. 1 局部处理
        1 0.2.5. 2 全身处理
    1 0.3 晚期乳腺癌解救性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1 0.3.1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临床指南
        1 0.3.1. 1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3.1. 2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前谈话
        1 0.3.1. 3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相关概念
        1 0.3.1. 4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药物(绝经定义参见附录Ⅷ)
        1 0.3.1. 5 晚期乳腺癌一线内分泌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1 0.3.1. 6 晚期乳腺癌二线内分泌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1 0.3.2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临床指南
        1 0.3.2. 1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3.2. 2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前谈话
        1 0.3.2. 3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前准备
        1 0.3.2. 4 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附录Ⅶ)
        1 0.3.3 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治疗临床指南
        1 0.3.3. 1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3.3. 2 抗HER2单抗使用的注意事项
        1 0.3.3. 3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前谈话
        1 0.3.3. 4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前准备
        1 0.3.3. 5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详见14.2章节内容)
    1 0.4 终末期乳腺癌姑息治疗临床指南
        1 0.4.1 适应人群
        1 0.4.2 终末期乳腺癌患者姑息治疗前谈话
        1 0.4.3 主要措施
        1 0.4.4 肿瘤相关症状的控制
        1 0.4.4. 1 疼痛
        1 0.4.4. 2 厌食和恶病质
        1 0.4.4. 3 恶心和呕吐
        1 0.4.4. 4 疲乏
        1 0.4.4. 5 昏迷
11乳腺癌患者随访与康复共识
    11.1随访和评估
    11.2临床处理和康复指导
12乳房重建与整形临床指南
    12.1乳房重建的目的
    12.2乳房重建的指征
    12.3乳房重建的类型
    12.4乳房重建的原则与注意事项
    12.5术后放疗与乳房重建的关系
    12.6乳房重建术后评价系统
13乳腺原位癌治疗指南
    13.1乳腺原位癌的诊断
    13.2 LCIS初诊的治疗
    13.3 DCIS初诊的治疗
    13.4原位癌复发的风险和处理
    13.5乳腺DCIS治疗方式选择的参考
14 HER2阳性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14.1 HER2检测和结果判定标准
    14.2 HER2阳性复发转移乳腺癌治疗原则
    14.3 HER2阳性乳腺癌辅助治疗原则
    14.4 HER2阳性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
15乳腺癌局部和区域淋巴结复发诊治指南
    15.1局部和区域复发的定义
    15.2诊断
    15.3治疗原则
16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诊疗指南
    16.1概述
    16.2骨转移的诊断方法
    16.3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表现
    16.4骨转移的治疗
    16.5乳腺癌骨转移双膦酸盐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17乳腺癌患者BRCA1/2基因检测与临床应用
    17.1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发病风险
    17.2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决策
    17.3对乳腺癌患者进行BRCA基因检测的建议
    17.4 BRCA1/2基因突变检测流程、质控及报告内容和解读规范
18乳腺癌多基因精准检测和精准治疗指南
19乳腺肿瘤整合医学的其他问题
    19.1乳腺癌的中医治疗
    19.2乳腺癌营养治疗指南
附录

(2)正常人体形态学实验微观部分第二课堂项目的开展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项目的选定
2 项目开展情况
    2.1 参与对象和人数的确定
    2.2 项目的组织安排
    2.3 活动过程的安排
3 第二课堂活动的收效与思考
    3.1 收效
        3.1.1 学生方面
        3.1.2 实验室和教师方面
    3.2 思考

(3)被子植物营养器官建成虚拟仿真实验的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被子植物营养器官建成虚拟仿真实验构建
    1.1 石蜡制片模块
    1.2 透视结构模块
    1.3 数字切片模块
    1.4 生理功能模块
    1.5 器官复位模块
    1.6 虚拟考核模块
2 “虚实融合”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
3 覆盖实验全流程的形成性实验考核体系的构建

(4)基于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线上线下虚实结合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组织学实验课教学现状
2 目前实验室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
3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优势及混合教学的实践探索
    3.1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优势
    3.2 具体实施方案
4 结语

(5)不同年龄女性面部皮肤老化的差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对象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细胞衰老及其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6)含非共价网络的多糖水凝胶设计及用于组织修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多糖水凝胶概述
    1.2 水凝胶粘弹性对细胞行为的影响
        1.2.1 刚度
        1.2.2 应力松弛
        1.2.3 蠕变
        1.2.4 耗散能
    1.3 3D生物打印水凝胶的粘弹性特征
        1.3.1 粘度与剪切变稀
        1.3.2 溶胶-凝胶转变
        1.3.3 屈服应力
        1.3.4 凝胶-溶胶转变与自愈合
        1.3.5 抗蠕变
    1.4 水凝胶的3D打印性分析
        1.4.1 微观结构分析
        1.4.2 结合流变学参数分析
    1.5 生物活性水凝胶在组织修复领域的应用
        1.5.1 软骨损伤修复
        1.5.2 皮肤创伤修复
    1.6 本文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2 胶束增强/增韧透明质酸水凝胶及其软骨修复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材料
        2.2.2 分子修饰与水凝胶制备
        2.2.3 分子与水凝胶的结构和性能表征
        2.2.4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甲基丙烯酰化透明质酸与丙烯酰化F127 的结构分析
        2.3.2 胶束交联透明质酸水凝胶的制备与粘弹性
        2.3.3 胶束交联透明质酸水凝胶的压缩力学性能与溶胀分析
        2.3.4 DMSO/H_2O凝胶的溶胀行为与微结构
        2.3.5 DMSO/H_2O对水凝胶粘弹性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2.3.6 水凝胶的体外降解与细胞相容性
        2.3.7 水凝胶的皮下植入相容性
        2.3.8 水凝胶原位诱导喉软骨创伤修复
    2.4 本章小结
3 酰腙键和亲疏水组装的透明质酸/胶束水凝胶及其软骨修复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材料
        3.2.2 分子修饰与水凝胶制备
        3.2.3 分子与水凝胶的结构与性能表征
        3.2.4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功能化透明质酸分子的结构分析
        3.3.2 不含胶束动态网络的凝胶化特征
        3.3.3 含胶束动态网络的凝胶化特征
        3.3.4 胶束与透明质酸的相互作用
        3.3.5 动态水凝胶的挤出注射与3D打印
        3.3.6 水凝胶三维负载细胞的相容性
        3.3.7 水凝胶皮下植入相容性
        3.3.8 水凝胶原位诱导膝关节软骨创伤修复
    3.4 本章小结
4 微凝胶组装的甲基丙烯酰化壳聚糖/聚乙烯醇水凝胶墨水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材料
        4.2.2 材料修饰与微凝胶制备
        4.2.3 分子与微凝胶的结构与性能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甲基丙烯酰化壳聚糖的结构分析
        4.3.2 微凝胶的制备与结构表征
        4.3.3 微凝胶的屈服流动与蠕变恢复
        4.3.4 微凝胶墨水的挤出流动模拟与3D打印
        4.3.5 水凝胶诱导细胞聚集生长
    4.4 本章小结
5 甲基丙烯酰化壳聚糖/聚乙烯醇梯度水凝胶及其皮肤修复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与材料
        5.2.2 梯度水凝胶制备
        5.2.3 梯度水凝胶的结构与性能表征
        5.2.4 统计学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梯度水凝胶的制备与刚度分析
        5.3.2 梯度水凝胶对细胞聚集生长的影响
        5.3.3 皮下埋植水凝胶的组织相容性
        5.3.4 水凝胶修复全层皮肤创伤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SNX10在小鼠创伤性骨关节炎运动干预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运动对创伤性骨关节炎小鼠膝关节软骨SNX10 的影响
    1 前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SNX10 缺失在创伤性骨关节炎小鼠膝关节软骨损伤中的作用
    1 前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5 小结
第三部分:机械牵张力刺激下SNX10 缺失对软骨细胞修复的作用
    1 前言
    2 实验(一)不同机械牵张时间对软骨细胞SNX10 及相关软骨代谢因子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 实验结果
    3 实验(二)机械牵张力刺激下SNX10 缺失对软骨细胞修复的作用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 实验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5 小结
全文总结
    1 主要结论
    2 研究意义及创新
    3 研究局限及展望
正文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β-catenin/TCF、β-catenin/FOXO1转录因子调控肝星状细胞改善肝脏纤维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β-catenin/TCF、β-catenin/FOXO1 参与肝星状细胞的增殖活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及试剂盒
        1.2 实验试剂配制
        1.3 LX2 细胞培养及细胞传代
        1.4 rhTGF-β诱导LX2 细胞活化增殖
        1.5 ICG-001、AS1842856 干预活化的LX2 细胞
        1.6 实验方法
        1.7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β-catenin/TCF、β-catenin/FOXO1 调控LX2 增殖活化表型
        2.2 β-catenin/TCF、β-catenin/FOXO1 调控LX2 细胞增殖活化的作用机制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小鼠肝纤维化动物模型构建以及β-catenin/TCF、β-catenin/FOXO1 与肝纤维化病程关系初探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及试剂盒
        1.2 实验试剂配制
        1.3 实验动物
        1.4 动物模型建立及实验分组
        1.5 实验方法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CCl_4、BDL模型不同时点的小鼠一般状况
        2.2 CCl_4、BDL模型不同时点的肝脏外观改变
        2.3 CCl_4、BDL模型不同时点的肝功能变化
        2.4 CCl_4、BDL模型不同时点的组织学改变
        2.5 CCl_4、BDL模型不同时点α-SMA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2.6 CCl_4、BDL模型不同时点炎症因子表达水平
        2.7 CCl_4、BDL模型不同时点β-catenin/FOXO1、β-catenin/TCF转录复合物变化.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抑制β-catenin/TCF改善CCL4、BDL小鼠模型肝纤维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及试剂盒
        1.2 实验试剂配制
        1.3 实验动物
        1.4 动物模型建立及实验分组
        1.5 实验方法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抑制CCl_4、BDL模型β-catenin/TCF1 w、2 w时小鼠一般状况
        2.2 抑制CCl_4、BDL模型β-catenin/TCF1 w、2 w时肝脏外观及肝重体重比
        2.3 抑制CCl_4、BDL模型β-catenin/TCF1 w、2 w时血清肝功能水平
        2.4 抑制CCl_4、BDL模型β-catenin/TCF1 w、2 wS时肝脏组织学变化
        2.5 抑制CCl_4、BDL模型β-catenin/TCF1 w、2 w时 COL-I、α-SMA水平
        2.6 抑制CCl_4、BDL模型β-catenin/TCF2 w促进FOXO1 靶基因foxp3、p27~(kip1)表达
        2.7 抑制BDL模型β-catenin/TCF时肝脏组织炎症因子水平
    3 讨论
    4 结论
第四部分 BDL模型研究β-catenin/TCF、β-catenin/FOXO1 调控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及试剂盒
        1.2 实验试剂配制
        1.3 实验动物
        1.4 动物模型建立及实验分组
        1.5 实验方法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β-catenin/TCF、FOXO1 共同调控肝纤维化进展
        2.2 肝脏核蛋白中TCF、FOXO1与β-catenin竞争结合形成不同转录复合物
        2.3 体内HSCs中 TCF、FOXO1与β-catenin形成不同转录复合物调控肝纤维化进展
        2.4 β-catenin/TCF、FOXO1 调节肝脏组织炎症因子水平
        2.5 β-catenin/TCF、FOXO1 调节肝脏组织细胞周期抑制蛋白p27~(kip1)
    3 讨论
    4 结论
第五部分 探讨人体肝脏组织β-catenin/TCF、β-catenin/FOXO1 转录复合物与纤维化进展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及试剂盒
        1.2 临床组织标本收集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胆道闭锁导致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患者基本信息统计
        2.2 患者肝脏组织石蜡切片HE、Masson、天狼星红染色结果及纤维化分期
        2.3 不同分期患者肝脏组织TGF-β、IL-10、Ki67 水平
        2.4 不同分期患者肝脏组织β-catenin/TCF、β-catenin/FOXO1 水平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总结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点
    2.本研究不足之处及进一步的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综述 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与纤维化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异体移植胞外基质促进小鼠卵巢内源性的原位再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哺乳类组织与器官的修复与再生
        1.1 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在哺乳类器官的修复与再生中的研究进展
        1.1.1 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的起源及其基本概念
        1.1.2 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在哺乳类器官修复与再生研究中的策略
        1.2 哺乳类组织与器官内源性修复与再生的机制
        1.2.1 受伤直接诱导细胞重塑来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
        1.2.2 损伤后炎症诱导的组织修复及再生
        1.2.3 ECM的重塑与组织的修复及再生
    2.非哺乳类卵巢的再生
        2.1 果蝇卵巢的再生:基于生殖干细胞与去分化的再生
        2.2 斑马鱼卵巢的再生:基于生殖干细胞的再生
        2.3 蝾螈卵巢的再生:基于生殖干细胞的代偿性再生
    3.组织工程及再生医学体内、外重建哺乳类卵巢
        3.1 组织工程体外重建哺乳类卵巢
        3.2 再生医学内源性修复哺乳类卵巢
    4.小鼠卵巢的结构与功能及卵巢内干细胞的研究
        4.1 小鼠卵巢的基本结构
        4.1.1 原始卵泡的组装及机制
        4.1.2 卵泡的发育及调节
        4.1.3 卵母细胞的成熟与排卵
        4.2 哺乳类卵原干细胞及卵巢其他干细胞的研究
        4.2.1 关于哺乳类卵原干细胞的争议
        4.2.2 卵巢表面上皮干细胞及hilum区干细胞
        4.2.3 卵原干细胞来源的探究
第二章 小鼠卵巢体内的再生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试剂及其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卵巢ECM的制作
        2.2.2 卵巢原位移植卵巢ECM
        2.2.3 肾脏异位移植卵巢ECM
        2.2.4 卵巢ECM和再生卵巢石蜡切片的制作及H&E染色的方法
        2.2.5 卵巢ECM的 DAPI染色的方法
        2.2.6 再生卵巢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的方法
        2.2.7 小鼠体内激素水平的测量
        2.2.8 再生卵巢内GV期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
        2.2.9 小鼠生育力的检测
        2.2.10 再生小鼠卵巢内卵泡、细胞数计数及其统计学分析
        2.2.11 再生卵巢基因的检测
        2.2.12 再生卵巢Brdu的标记及其检测
        2.2.13 不同时期再生卵巢的转录组分析
        2.2.14 不同时期再生卵巢的蛋白组分析
        2.2.15 尾静脉注射不同类群的骨髓细胞
        2.2.16 双侧肾脏移植GFP阳性的lin~-骨髓细胞与生殖嵴、卵巢的细胞团
        2.2.17 数据分析
    3.结果
        3.1 小鼠卵巢原位的再生
        3.1.1 移植小鼠卵巢ECM可以诱导卵巢原位的再生
        3.1.2 再生卵巢的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
        3.1.3 再生卵巢的功能检测结果
        3.2 卵巢原位移植不同成分生物支架的结果
        3.2.1 移植阿尔新蓝染色的卵巢ECM只能促进卵巢有限地再生
        3.2.2 移植单一成分人工支架不能促进小鼠卵巢的再生
        3.3 不同品系间原位移植卵巢ECM可以促进小鼠卵巢内源性的原位再生
        3.4 肾脏异位移植卵巢ECM不能再生卵巢
        3.5 小鼠卵巢体内再生的动态发生过程
        3.5.1 小鼠卵巢体内再生的发生过程
        3.5.2 不同时间点再生卵巢的转录组分析的结果
        3.5.3 不同时间点再生卵巢中不同基因的表达情况
        3.5.4 再生15天卵巢和正常卵巢蛋白组分析的结果
        3.6 再生卵巢中部分卵母细胞是重新分化形成的
        3.7 新形成的卵母细胞的可能性起源
        3.7.1 新形成的卵母细胞可能来源于骨髓细胞
        3.7.2 新形成的卵母细胞来源于lin~-细胞
        3.7.3 新形成的卵母细胞来源于lin~-c-kit~+sca-1~-细胞
        3.8 肾脏移植lin-细胞与卵巢细胞
    4.讨论
第三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10)三烯霉素A抗胰腺癌的功能和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胰腺癌的研究进展
        1.1.1 胰腺癌的概念与风险因素
        1.1.2 胰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1.1.3 胰腺癌的分类与临床分期
        1.1.4 胰腺癌的病理过程和症状
        1.1.5 胰腺癌的诊断与治疗手段
    1.2 STAT3信号通路的概论
        1.2.1 STAT3经典信号通路的表述
        1.2.2 STAT3信号通路与肿瘤发展
        1.2.3 STAT3信号通路与肿瘤治疗
    1.3 STAT3 蛋白的简介
        1.3.1 STAT3蛋白结构与功能概述
        1.3.2 STAT3是抗胰腺癌潜在靶标
        1.3.3 STAT3抗肿瘤抑制剂的简介
    1.4 Trienomycin A的研究背景
        1.4.1 Trienomycin A发现与富集
        1.4.2 Trienomycin A的研究现状
    1.5 论文设计思路
        1.5.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5.2 研究策略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靶向STAT3信号通路高通量筛选及先导化合物的获得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耗材
        2.2.4 溶液配方
        2.2.5 实验方法
    2.3 结果和讨论
        2.3.1 抗胰腺癌细胞增殖高通量筛选及结果
        2.3.2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高通量筛选及结果
        2.3.3 TA与STAT3的分子对接
        2.3.4 TA与STAT3相互作用验证
    2.4 小结
第三章 Trienomycin A通过STAT3信号通路抑制胰腺癌细胞增殖及迁移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耗材
        3.2.4 溶液配方
        3.2.5 实验方法
    3.3 结果和讨论
        3.3.1 STAT3蛋白在各细胞系中的表达与磷酸化水平
        3.3.2 TA显着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
        3.3.3 TA显着抑制胰腺癌细胞的迁移
        3.3.4 TA显着抑制胰腺癌细胞的侵袭
        3.3.5 TA阻滞胰腺癌细胞周期而不诱导细胞凋亡
        3.3.6 TA抑制STAT3的磷酸化与核转移
        3.3.7 TA抑制STAT3下游基因的蛋白表达
    3.4 小结
第四章 Trienomycin A通过STAT3信号通路抑制体内胰腺癌的生长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耗材
        4.2.4 溶液配方
        4.2.5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TA显着抑制体内胰腺癌的生长
        4.3.2 TA抑制肿瘤增殖相关因子的表达
        4.3.3 TA对小鼠正常组织没有明显的毒性
        4.3.4 TA抑制体内STAT3的磷酸化
        4.3.5 TA抑制体内STAT3下游基因的mRNA表达
        4.3.6 TA抑制体内STAT3下游基因的蛋白表达
    4.4 小结
第五章 Trienomycin A抗胰腺癌分子机制及其药代动力学评价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实验耗材
        5.2.4 溶液配方
        5.2.5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JAK/STA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在各细胞系中的表达与磷酸化水平
        5.3.2 TA抑制体外JAK/STA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磷酸化
        5.3.3 TA引起胰腺癌细胞的基因差异性表达
        5.3.4 TA调控基因的GO功能分析
        5.3.5 TA调控基因的KEGG通路分析
        5.3.6 TA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5.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论文的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片与表格索引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提高组织学实验室教学石蜡切片质量的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J].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癌症杂志, 2021(10)
  • [2]正常人体形态学实验微观部分第二课堂项目的开展与思考[J]. 路欣,尚宏伟,翁静. 医学教育管理, 2021(S1)
  • [3]被子植物营养器官建成虚拟仿真实验的构建与应用[J]. 杜坤,郭宾会,傅媛媛,骆乐,张彪,魏万红. 生物学杂志, 2021(04)
  • [4]基于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线上线下虚实结合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程云,彭景贤,岳淑芬,宋芳,陈晶,赵紫薇,杨美霞,韩晓敏.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1(07)
  • [5]不同年龄女性面部皮肤老化的差异性研究[D]. 周子琪. 遵义医科大学, 2021
  • [6]含非共价网络的多糖水凝胶设计及用于组织修复研究[D]. 张华.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7]SNX10在小鼠创伤性骨关节炎运动干预中的作用研究[D]. 王淼.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8]β-catenin/TCF、β-catenin/FOXO1转录因子调控肝星状细胞改善肝脏纤维化的机制研究[D]. 王晓玲.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9]异体移植胞外基质促进小鼠卵巢内源性的原位再生[D]. 马鸿梦. 内蒙古大学, 2021
  • [10]三烯霉素A抗胰腺癌的功能和作用机制研究[D]. 何秋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标签:;  ;  ;  ;  

提高组织学实验室教学石蜡切片质量的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