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庆祝澳门回归

儿歌:庆祝澳门回归

一、儿歌:欢庆澳门回归来(论文文献综述)

刘扬洋[1](2020)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儿童歌曲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儿童歌曲是中国歌曲创作的重要成就之一,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一百多年来,这一创作领域的经典作品数不胜数,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儿童歌曲与之前时代的创作相比,其数量和质量都有所下降。笔者通过文献资料法、音乐学分析法和归纳总结法等研究方法对20世纪90年代儿童歌曲创作作了以下研究:绪论部分包含了研究意义和目的、研究重难点及创新之处、研究方法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儿童歌曲的发展历史和本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一部分,回顾了20世纪初至80年代末儿童歌曲的发展历程和90年代儿童歌曲创作环境。第二部分,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创作儿童歌曲的音乐家,并阐述了这一时期的儿童歌曲作品以及分类情况。第三部分,对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儿童歌曲从其唱词、音乐两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第四部分,从儿童歌曲的教育意义和审美价值两个方面总结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儿童歌曲的创作成就并进行了简要评价。第五部分,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儿童歌曲创作处于瓶颈期的原因,展望了对未来儿童歌曲发展的前景。

邹井高[2](2019)在《难忘青春岁月(外一篇)》文中指出历史,犹如一枚橄榄,让人细细品嚼,慢慢回味。1965年2月,为了备战,中央批准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兵器工业后方基地规划。当时的第五机械工业部在重庆成立了西南三线建设筹建处,以具体规划和实施。本着分散隐蔽的原则,经过选点后,决定将内蒙包头二机厂,在重庆附近的綦江、江津、万盛、南川等地,再建一座现代化的国防厂。于是红泉、庆岩、红山、渝齿、双溪、平山、庆江、青江便相继诞生了。一群英勇无畏的军工战士离开城市,来到

王晓双[3](2019)在《小学语文教科书政治社会化功能的文本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政治社会化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它贯穿人的一生。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新事物、形成正确价值观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加强对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成才,更关系到国家稳定。小学生主要通过教科书来获得知识,语文教科书因其学科属性,是政治社会化的主要渠道之一。基于政治社会化的视角对小学语文教科书进行文本分析,不仅能够推动教科书建设,还能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服务。本研究以王沪宁《政治的逻辑》和马振清《当代政治社会化基本理论》理论框架为分析依据,在此基础上,参照鲁洁所着《教育社会学》一书中关于政治文化和个体政治社会化的理论,将政治社会化分为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和政治理想四个方面,进而分方面、分层次的对R版小学语文1-12册教科书政治社会化的功能进行文本分析,以求通过现状分析,找出不足并提出建设性意见。本研究从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和政治理想四个方面对小学语文教科书进行文本分析。首先,分别从教育学、政治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为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和政治理想分析框架的提出寻找理论依据;其次,基于上述分析,探讨教科书设计的应然目标,并提出教科书政治社会化功能的应然分析框架;最后,将R版小学语文课文作为分析文本,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和《教师指导用书》为指导,从选文主题、选文表达和插图呈现方式三方面对语文教科书展开分析。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对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涉及政治社会化领域不够全面、知识深度欠佳,选文表达的情境性和生活化不够,插图与文章主题融合度不强等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应明确政治社会化导向,充实政治社会化内容和改善选文表达与插图呈现方式的改进策略。

刘刚[4](2018)在《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历史进程、基本经验与实践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疆是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大的民族地区,区域内各民族人民群众的共处交融关系是中华民族统一和谐的重要表征,民族团结是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和核心。针对新疆部分区域中存在极少数群体欲民族分裂而施以暴力恐怖活动的现象,打击暴恐,维护稳定,在各民族人民群众中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就成为新疆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由此,关于民族团结教育的现实及理论研究工作也成为新疆乃至全国人文社科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焦点。鉴于我国及新疆民族工作及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导向,论文首先对于民族团结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进行了系统阐述,其中不仅包含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经典作家民族思想中关于民族团结的理论观点,也增加了作为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共产党人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者在此方面的理论观点。同时,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思想资源内容,对孙中山、费孝通的民族思想观点,以及当代西方学者如涂尔干、帕森斯、哈贝马斯的相关民族思想方面的理论观点进行了概略阐述。鉴于民族团结教育的复杂性及其研究的跨学科形态,需要在民族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相关理论方面寻求并确定民族团结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施行的理论依据。其次,对于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进行了表述,界定了民族、团结、民族团结诸概念,依据相关理论分析了民族团结的本质为社会团结,提出本文核心概念——民族的社会团结,对其构成基础——民主民生及德治法治及在民族团结中的作用进行了阐释。再次,是对新中国和新疆民族团结工作及民族团结教育的历史进程进行了述论,并对新中国和新疆民族团结教育所取得的经验及特征进行了总结与分析。接下来,是对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现状进行的调查研究分析,设计了相应的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实地考察。从调查对象方面分为中小学师生、高校大学生、社区农牧区各民族群众三个群体。通过调查掌握了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现状,发现了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高校教育、中小学教育和城市社区农牧区教育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加强及改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及活动的实践对策。在此基础上,对新疆民族团结教育从理论方面进行了思考,以民族团结的本质是“民族的社会团结”为核心概念,也使其成为中国及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理念。以民族的社会团结概念为圭臬,为增进民族团结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从新疆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社会化策略思考。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社会化策略从政治基础、经济保障、社会转型、文化引领等诸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了较为宏观而概括的策略内容,对新疆民族团结工作和民族团结教育有效实施是一个方向性的指导。论文创新之处有三点:一是对新疆民族工作和民族团结教育历程及基本经验,以当代民族团结教育的视角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提出了一些观点,为新疆民族团结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提供了资料。二是在民族团结教育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内容分析、历史考察、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新疆民族工作及民族团结教育提出了实践策略及理论思考,在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研究、民族团结教育的社会实践、民族团结教育模式等方面能给予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以参考借鉴。三是在对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现实、历史等诸方面进行考察和研究之后,提出民族的社会团结概念,成为本论文理论思考和实践策略提出的核心概念。论文的不足之处:一是研究者相关政治学、民族学、社会学、心理学及文化学等学科理论底蕴较浅,相关理论观点及研究成果还没能充分深入地结合进本研究。二是研究方案中问卷和访谈提纲的设计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在研究过程中和分析资料中出现问卷结果和访谈结果有矛盾之处。论文问卷和访谈资料分析处理还显粗浅,远未达到详尽的程度。三是研究者的语言障碍、民族间思维的差异问题,使本研究受到影响。这些问题均需后续的研究、思考及资料的继续补充处理来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

齐洪洲[5](2017)在《中国邮票设计艺术发展研究》文中提出1878年,清政府效仿英国发行了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中国邮票设计艺术从此便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在历经清代、民国、新中国将近一百四十年的历史阶段中,中国邮票设计从最初的模仿、借鉴西方邮票的艺术形式到逐渐形成具有民族风格的成熟艺术形态,尽管历经曲折,但发展却从未间断。本文以中国邮票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收集梳理其发展历史,运用设计艺术学、历史学等方法呈现其在各个发展时期的历史语境、技艺场景、设计风貌,剖析其中的视觉语言、设计思想及艺术风格,并据此勾勒清晰的设计发展脉络和流变轨迹。全文对中国邮票设计艺术发展的研究从四个层面展开:首先是历史层面,即中国邮票设计艺术的发展历程。这一层面不仅是文章的基础,也是全文的发展线索。文章在大量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得出以下结论:在“学西观”和“中体西用”思想的相互作用,使清代邮票的设计在照搬、模仿西方邮票设计格局的同时又体现出清代特有的艺术特色,是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下的必然呈现;在国统区邮票与解放区邮票并行发展的民国历史时期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新中国的邮票设计在建国初期获得良性发展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随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致使邮票事业呈现混乱状态,邮票设计工作也在反反复复中艰难前行;经过文革后两年徘徊时期的调整,改革开放初期的邮票事业繁荣发展,邮票设计也日渐成熟,特别是设计中民族风格的体现获得了极大成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近20多年的邮票设计继续向前发展并呈现出新的面貌。文章认为中国邮票设计艺术发展历史可划分为移植期、借鉴期、自立期、探索期、曲折期、繁荣期和多元发展期。其次是物象层面,即中国邮票设计艺术在各个时期的艺术特征。这一层面通过图表演示与文字阐述,对中国邮票各时期实物图像的构图、边饰、表现手法及影响因素等内容进行归纳与分析,总结其艺术特征,发掘艺术规律。本研究发现:中国邮票在近一百四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各时期邮票呈现出不同的图像特征,均是当时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和时代精神的反映与写照;中国邮票的设计历经了从最初模仿、借鉴西方邮票的艺术形式到逐渐形成具有民族风格的成熟艺术形态的曲折过程;在中国邮票设计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兼收并蓄,受到过许多艺术形式的影响,且这些艺术表现方式和手法被运用于邮票设计当中,而反过来有的邮票设计形式也对某些艺术形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再次是技术层面,即中国邮票在各时期的印制技术特征。设计和印刷是邮票诞生的前提条件,二者缺一不可。本研究表明:中国邮票的印制从最初引进西方先进设备和技术人员,到目前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间一直不断向前发展,即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邮票印制水平仍得到一定的提高;中国邮票的印制在不同阶段显示出不同的印制特点,不同的设计形式产生不同的图像特征,而印刷又往往决定着设计的最终面貌,有时乃至决定着艺术风格,如解放区邮票所呈现出的强烈的木刻版画风格便是由这一时期特殊的印制条件所决定的。最后是现实层面,即中国邮票设计艺术在数字时代背景下的面貌呈现。第七章紧扣现实,总结数字时代背景下中国邮票设计艺术所呈现出的多元发展新面貌,探讨数字化设计平台给邮票设计所带来的利弊关系,最后建立在各章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邮票设计艺术的发展脉络进行归纳总结和图表演示。在以上四个层面逐层阐述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邮票设计艺术发展的全面研究,本论文得出中国邮票设计艺术的发展历史可划分为移植期、借鉴期、自立期、探索期、曲折期、繁荣期和多元发展期;中国邮票设计艺术历经了从最初模仿、借鉴西方邮票的艺术形式到逐渐形成具有民族风格的成熟艺术形态的发展过程;数字化设计平台在给邮票设计带来众多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定的弊端等主要结论。

卢妍君[6](2014)在《试析央视春晚的发展嬗变》文中研究指明作为最富有中国特色的综艺节目,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早已成为国人必不可少的一道年夜大餐。在32年的发展历程中,央视春晚经历过万人空巷的火爆追捧,也曾遭遇过滑铁卢,在掌声与质疑声中,央视春晚不断成长,不断创新。回看央视春晚,尽管每年的主题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其创作理念、节目形态、舞美效果及商业运作等方面的创新和变化却是很明显的,可以说央视春晚的发展史正是其在上述四个方面不断创新和转型的历史。因此,本文拟从央视春晚的变化入手,纵向梳理出不同时期央视春晚的演变轨迹和形态特点,进而探索其变化背后的深层原因及意义,以期对央视春晚的发展脉络形成清晰而完整的认识,并对今后综艺节目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对央视春晚的发展轨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第二章从家国意识、情感传递、人文观照三个层面来论述不同时期央视春晚创作理念的变迁。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主要在节目选拔和节目形态两个层面分析央视春晚节目的变化。第四章从空间布景、灯光音响、服饰造型和数字技术四个角度解读了央视春晚舞美元素及艺术效果的演变。第五章以央视春晚商业运作模式的渐进过程为研究重点,并将其分为非商业化、高度商业化和去商业化三个阶段。在对春晚的创作理念、节目形态、舞美和商业运作的变迁分析研究中,央视春晚每一个转型期背后所蕴藏的时代背景、思想观念和技术因素得以显现。进而得出结论,央视春晚要想在未来发展中始终保有优势地位,就必须去繁为简,回归节目本身,以亲民为本,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钟靖[7](2014)在《空间、权力与文化的嬗变上海人民广场文化研究》文中指出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中媒介无处不在,它对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也因如此,将媒介作为环境研究逐渐成为传播学重要的研究范式。同时,近年对于“空间”的研究在学界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空间实则为媒介。从媒介环境的视角研究空间,不但能发掘空间作为信息载体的特点,并且更能专注于探讨空间与社会的关系。由此,本文以“空间”和“权力”为逻辑起点,以上海人民广场作为空间媒介文本,将其作为研究城市文化传播的典型代表,针对它展开文化研究,重点在于研究广场空间的生产,空间中各种社会关系的建构,进而探究广场空间的文化政治、文化实践与差异变化,以此解读人民广场的文化嬗变。并期待从一个侧面关照上海这座城市不同时期空间的生产和再生产的特点,折射出上海政治变革、经济发展,城市民众生活与文化水平变化,进而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把握不同时代上海城市空间的文化特征。并且期盼通过对上海人民广场的解析,揭示全国同类型城市中心广场的变迁特点、规律及广场文化嬗变的深刻原因。研究发现人民广场空间媒介的风格经历了由人为主导到物为支配的转变。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人民广场,作为群体而出现的人构成了广场的主体;九十年代以来的人民广场,标志性建筑组成的符号取代了散落于广场的个体建构出了广场的主要媒介景观。人民广场空间媒介生产或编码存在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其前身跑马厅长久持续性地传递着殖民者的权力话语,并且不断以此固化人们对跑马厅功能的认知。建国后的人民广场被打造成为巩固和强化政党合法性权力的政治空间,被重塑成为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符号。九十年代改建后的人民广场,由上海博物馆、上海大剧院、人民大厦以及城市规划展示馆等风格不一的标志性建筑拼贴共同组建的人民广场整体空间,被作为集中传播与展示上海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新形象的窗口。广场空间传播呈现支配性(及主导性)、协商性和对抗性三种不同解码方式,以支配性和协商性为主要解码特点。支配性和协商性的解码行动总体上都可以归为符合权力编码的空间活动,占广场空间消费、传播与实践的绝大部分。而挑战性的解码行为则是对空间控制权的逾越与背反。人民广场的空间再现是处于支配地位的空间,但由于存在着不同的空间解码实践,由此会产生多维度的再现空间。其中由支配性解码空间实践活动建构而成的再现空间属于正式、主流的空间,符合权力的构想与定位。反之,挑战或对抗式的空间解码形成的再现空间则是边缘化的空间,并且仅有狭小有限的空间余地。人民广场的空间实践活动呈现由多元趋向于单一再回归多元的特点。权力控制力强化时,各种社会关系趋于组织化,被规范、整合,空间中的各种社会活动就趋于单一。权力控制减弱时,各种社会关系更加多维,空间消费、传播和实践的活力才会被真正释放,呈多元化特点。权力具体作用于人民广场空间(涵盖跑马厅时期),管理风格不断变化,体现出规范化——行政化——规范化的转变特点。在广场的整体空间-权力运作中,体现出从政治化到去政治化的风格转变,但去政治化并不意味着权力作用的减弱,权力是以一种更加隐而不显的方式进行着潜藏化运作,实则是去政治化的政治。

李萃翠[8](2014)在《多维观照:大众传媒与城市形象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的竞争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形象的塑造与推广成为城市软实力的主要表现,如何调动各方力量塑造城市形象并解决好城市形象推广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就成为每个城市发展的题中要义。本文以媒介的表征来反思中国现代的城市化进程,梳理并重新定位城市与媒体之间的关系,进而提供一个可以操作和借鉴的城市形象传播体系。第一章分阶段梳理不同时代背景下大众传媒与城市形象之间的关系,包括1949-1978年间革命语境下的、1978-1992年间改革开放语境下的以及1992-2012年间市场经济语境下的传媒与城市。第二章结合城市营销理论及传播学经验学派的研究,讨论城市建构的传媒策略。本章提出中国城市营销的背景,从20世纪90年代起,政府不断将土地卖给开发商,而“买入”城市的恰恰是这个城市的市民,在这一买一卖当中,中国的城市化的资金得以积累,城市形象得以重新塑造。同时通过引用城市品牌与营销的概念,列举不同时期、不同城市、不同媒介的例子,阐明了城市品牌营销的各个重要因素,以及点出中国城市中存在过分依赖媒体对城市的形象塑造,忽略了城市精神、城市文化等内涵养成的问题。第三章探讨大众传媒建构社会认同、整合社会意识的所为与不为,通过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例子,阐述了中国城市形象传播中的政治因素、政府意愿对媒体的导向,以及详细论述了财富的崇拜、流行都市文化和当代“城市剧”对城市形象传播的影响。第四章论述了传媒对城市“他者”的塑造,通过城市“新移民”、性工作者、失业人员三个阶层,解构大众传媒对于城市“他者”的形象呈现及媒体的话语表达与“他者”的社会阶层属性及其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的重要关联。在制造认同的过程中,官方媒体主要采用放大美好品格的一贯方式,并将负面的事物遮蔽于受众的视野之中,而市场化媒体则试图挖掘“他者”群体的真实生活面貌,以期获得社会同情与宽容。与此同时,大众传媒出于特定的目的会使得媒介所建构的真实与客观真实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也正是如此,才使得其自身如此多元而富有活力。第五章基于上述四章的分析,阐述了城市病的表现、形成原因,并反思了英美国家对城市病治理的经验教训。详细论述了如何从城市硬件,城市营销和大众传媒的形象建构与符号传播三个层面塑造理想的城市形象,以及如何从“连接”、“沟通”和“共享”三个方面建立一个可沟通的城市。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将居于主导地位,大众传媒则作为积极的参与者。总之,无论是城市形象还是传播媒介,其背后一定是深刻的文化根基。提出问题是为了更好地改变,而非单纯的批判。城市应正视自身所面临的诸多发展困境。本文更加注重从方法论层面出发就如何推动城市发展、如何塑造理想的城市形象以及大众传媒何以可能创新为一种公共领域并作用于可沟通城市建设进行具体论述,以期为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建言献策。

张京峰[9](2012)在《中国民间剪纸的美学价值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体现》文中指出中国民间剪纸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农耕社会民俗生活中创造、流传、享用的一种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者之众、功能之多、流传之广、影响之深、价值之大是在艺术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的。然而在过去,它在中国艺术史上却占不到应有的地位,只能象漫山遍野的山花,凭着旺盛的生命力,年复一年地开放在人民的生活中,成为一种民间传承的文化现象。中国民间剪纸之所以有着十分顽强的生命力,是因为它以一种朴素的形式将广大劳动群众的美学自觉性与的日常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成为一种植根于民间的设计艺术,寄托着广大劳动群从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同时通过广大劳动群众的艺术创造,中国民间剪纸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不断地完善发展,其独特的设计理念、美学元素、表现方式、文化内涵等对设计艺术又产生着积极的影响。本文重点对民间剪纸的起源、美学价值、发展以及对现代设计的影响进行研究,旨在通过这种探究,更清晰地认识民间剪纸的传统及其发展方向,还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以应有的历史地位,推动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和现代设计更好地结合,使其发扬光大。

吴欣蓉[10](2012)在《王冠群的歌词与歌曲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河南着名词曲作家王冠群副教授的采访以及相关资料的搜集,总结他60年歌曲创作所取得的成就,系统深入地分析、研究王冠群词曲作品的特点和形成的艺术风格,力图真实、客观的评价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和他对河南词曲创作做出的贡献。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第一章从王冠群的艺术成长经历开始进行简要的概述,分别对他的求学之路、工作经历和有关社会活动进行阐述,了解他的有关教学工作和参加社会活动的情况。第二章对王冠群的歌词成果进行分析研究,分别介绍他歌词的时代性,以及形成的艺术风格。从本文收入的172首歌词看,表现内容时间跨度很长,歌词的时代性显而易见。其创作手法和主要艺术特色是:1、坚持独特的口语化语言,简单而准确的表达词义。2、以特殊季节为载体来抒发内心情感,形象地表达歌唱的主题。3、化用“名句”增强歌词内在的意境和神韵,增强歌词的厚重感,4、追求歌词的音乐美,使其充满歌唱性。第三章研究王冠群的歌曲。分析他独特的的音乐表现手法和作品形成的旋律特点。综观他的228首歌曲,优美动听的旋律既有民族和大众的特点,又充满新韵味和时代感,他的儿童歌曲充满童趣童乐并收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这是王冠群运用民间音调,加以各种创作手法进行融汇贯通的结果。通过对王冠群作品曲式结构的分析,其歌曲的结构特点是:1、使用乐汇严谨、结构简洁,主题突出。2、制造“方整”结构,使音区产生对比,使音乐形象更加鲜明。3、巧妙利用多种重复,优化歌曲段落结构,使之达到严谨而清晰。4、按乐思的发展设计结构规模。5、利用休止符充实结构,使曲式丰满、段落清晰,浑然一体。

二、儿歌:欢庆澳门回归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儿歌:欢庆澳门回归来(论文提纲范文)

(1)20世纪90年代中国儿童歌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20世纪90年代中国儿童歌曲的创作背景
    第一节 20世纪初至80年代中国儿童歌曲发展回顾
    第二节 20世纪90年代中国儿童歌曲创作环境
第二章 20世纪90年代中国儿童歌曲创作梳理
    第一节 90年代致力于儿童歌曲创作的音乐家
    第二节 主要作品分类研究
第三章 20世纪90年代中国儿童歌曲歌词及音乐分析
    第一节 歌词
    第二节 音乐分析
第四章 20世纪90年代中国儿童歌曲创作成就
    第一节 教育意义
    第二节 审美价值
第五章 20世纪90年代中国儿童歌曲创作反思与展望
    第一节 20世纪90年代儿童歌曲创作瓶颈的内在缘由
    第二节 对今后中国儿童歌曲发展的展望与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2)难忘青春岁月(外一篇)(论文提纲范文)

我和我的祖国

(3)小学语文教科书政治社会化功能的文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五节 概念界定
第一章 小学语文教科书政治认知功能的文本分析
    第一节 小学语文教科书政治认知功能的文本分析框架
    第二节 小学语文教科书文本的政治认知功能分析
第二章 小学语文教科书政治情感功能的文本分析
    第一节 小学语文教科书政治情感功能的文本分析框架
    第二节 小学语文教科书文本的政治情感功能分析
第三章 小学语文教科书政治价值观功能的文本分析
    第一节 小学语文教科书政治价值观功能的文本分析框架
    第二节 小学语文教科书文本的政治价值观功能分析
第四章 小学语文教科书政治理想功能的文本分析
    第一节 小学语文教科书政治理想功能的文本分析框架
    第二节 小学语文教科书文本的政治理想功能分析
第五章 反思与建议
    第一节 明确政治社会化导向
    第二节 充实政治社会化内容
    第三节 改善选文表达与插图呈现方式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作者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历史进程、基本经验与实践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一) 论文研究背景
        (二) 论文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外相关研究主题及研究现状
        (二) 国内相关研究视角及研究现状
        (三)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化问题
    三、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一) 研究思路
        (二) 论文框架
    四、研究方法
        (一) 文献分析法
        (二) 调查研究法
        (三) 实地考察(田野作业)
        (四) 历史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 创新点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民族团结教育理论基础、思想资源与学科理据
    一、民族团结教育理论基础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团结思想
        (二) 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团结思想
        (三) 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思想的当代价值
    二、民族团结教育思想资源
        (一) 中国着名人士的民族团结思想
        (二) 当代西方学者相关民族团结的思想
    三、民族团结教育中民族学、教育学及社会学理论依据
        (一) 民族学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向
        (二) 教育学中德育理论的导行
        (三) 社会学中公民文化理论的建基
第二章 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与理念
    一、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
        (一) 民族、团结与民族团结涵义
        (二) 新中国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
    二、民族团结是民族的社会团结理念阐释
        (一) 民族团结概念的正名
        (二) 关于民族的社会团结的基础
第三章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一、新中国民族团结教育的历史进程与经验
        (一) 新中国民族团结教育的历史进程
        (二) 新中国民族团结教育的经验
    二、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历史进程
        (一)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起始与进步阶段(1949-1964)
        (二)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中断与延宕阶段(1965-1978)
        (三)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恢复与发展阶段(1979-2008)
        (四)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骤起与强化阶段(2009-2016)
    三、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经验
        (一)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思想理论先导
        (二)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政策制定和制度实行
        (三)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坚持了正确的群众路线
        (四)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民生发展途径
        (五)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坚持了与时俱进、实践创新的教育模式
        (六)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创造实施了双语教育举措
第四章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
        (一) 新疆中小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
        (二) 新疆高等院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
        (三) 新疆城市社区、农牧区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
    二、新疆民族团结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 新疆中小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二) 新疆高等院校民族团结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三) 新疆城市社区、农牧区民族团结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三、新疆增强民族团结教育实效的对策
        (一) 新疆中小学校增强民族团结教育实效的对策
        (二) 新疆高等院校增强民族团结教育实效的对策
        (三) 新疆城市社区、农牧区增强民族团结教育实效的对策
第五章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社会化策略
    一、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政策基础
        (一)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要实行“一区一策”
        (二)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体制改革”
        (三)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公共领域”创设
    二、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经济保障策略
        (一)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民生基础保障”与“民生发展均衡”
        (二)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发达社会构建”
    三、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社会转型策略
        (一)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公民社会转化”
        (二)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法治社会形成”
    四、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文化发展策略
        (一)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传统文化汲取”
        (二)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现代文化建设”
    五、以公民文化建设为目标的民族团结教育模式构建策略
        (一)以社区为公民文化建设基地——让现代公民社区成为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阵地
        (二)民族团结教育过程社会化一一由政府组织实施之单线模式改进为由政府部门、民间社团、宗教团体和族群组织实施及个人自为多线模式
        (三)民族团结教育主体多元化——由教育主体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模式改进为各族群各阶层各类人均为教育主体,即既为教育者又为受教育者模式
        (四)民族团结教育形式隐性化——由政策宣讲、理论说教、知识传授教育模式改进为社会交往、互助合作、活动开展模式
        (五)民族团结教育对象针对化——由教育对象不区分笼统教育状态改进为区分对象运用适切内容和形式的教育模式
        (六)民族团结教育资源丰富化——由教育内容僵化资源贫乏状态改进为挖掘各类文化资源丰富教育内容模式
        (七)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参与化与操作化一一由单一的政府主导宣传教育领域模式改进为多领域活动参与模式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调査问卷
附录二:调查访谈提纲
附录三: 新疆高等院校民族团结教育调查问卷与提纲
附录四: 新疆中小学校、高等院校、城市社区农牧区民族团结教育现状调查情况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出版着作目录

(5)中国邮票设计艺术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价值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三、相关范畴与命题
        (一) 邮票之“设计艺术”
        (二) 邮票之“技艺场景”
        (三) 邮票之“研究范围”
    四、篇章结构与主要观点
    五、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移植期(1878-1911年)
    第一节 历史语境
        一、舶来与肇始
        二、通信机构多样
    第二节 技艺场景
        一、设计人员单一
        二、印制借法西方
    第三节 设计风貌
        一、九宫图式
        二、象征设计手法
        三、直、曲装饰风格
        四、清邮“图像无人”
        五、影响设计风貌的深层因素
    小结
第二章 借鉴期(1912-1949年)
    第一节 历史语境
        一、扬弃与推进
        二、民国时期的中华邮政
    第二节 技艺场景
        一、设计人员多样
        二、印制工艺精良
    第三节 设计风貌
        一、文字加盖
        二、构图形式
        三、设计主题“通俗化”
        四、西藏特色
        五、影响设计风貌的主要因素
    小结
第三章 自立期(1930-1949年)
    第一节 历史语境
        一、分隔与交融
        二、人民邮政的开创与建立
    第二节 技艺场景
        一、设计队伍广大
        二、印制工艺朴质
    第三节 设计风貌
        一、构图形式
        二、独特的汉字设计形式
        三、图案象征意义鲜明
        四、人物图像丰富多彩
        五、影响设计风貌的主要因素
    小结
第四章 探索期(1949-1966年)
    第一节 历史语境
        一、承继与开创
        二、中国邮政的新纪元
    第二节 技艺场景
        一、设计群体稳定
        二、印制工艺精致
    第三节 设计风貌
        一、铭记与志号
        二、幅面种类增多
        三、构图形式多样
        四、常见图案的表现方式
        五、初探民族风格
        六、设计开始走出国门
        七、影响设计风貌的主要因素
    小结
第五章 曲折期(1966-1978年)
    第一节 历史语境
        一、低迂与激昂
        二、邮政机构的波动
    第二节 技艺场景
        一、设计群体萎缩
        二、印制精益求精
    第三节 设计风貌
        一、志号变化频繁
        二、设计形式产生变化的纪念邮票
        三、面貌单一的“文”字邮票
        四、略有起色的编号邮票
        五、好转并反复的“纪”(J)、“特”(T)邮票
        六、徘徊中发展的“纪”(J)、“特”(T)邮票
        七、客观看待“文革”邮票设计风格
    小结
第六章 繁荣期(1979-1991年)
    第一节 历史语境
        一、溯源与逐流
        二、邮政机构健康发展
    第二节 技艺场景
        一、设计群体扩展
        二、印制工艺精美
    第三节 设计风貌
        一、题材丰富
        二、品种增多
        三、新的构图形式
        四、民族风格愈加鲜明
        五、其它风格亦出精品
        六、现代设计手法初露端倪
        七、首轮十二生肖系列邮票的设计获得成功
    小结
第七章 多元发展期(1992-2015年)
    第一节 历史语境
        一、承载与传播
        二、通信网络的全球化
    第二节 技艺场景
        一、设计群体多元
        二、印制工艺精湛
    第三节 设计风貌
        一、选题侧重点有所调整
        二、铭记、志号再次改变
        三、票型种类多样
        四、民族风格依然保持
        五、其它风格崭露头角
        六、现代设计手法日益丰富
        七、先抑后扬的二、三轮十二生肖系列邮票设计
        八、数字设计平台对邮票设计的影响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试析央视春晚的发展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央视春晚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探索中前行:崭露头角的早期春晚
    第二节 光环下成长:万众期待的年夜大餐
    第三节 竞争中求变:炫异争奇的民俗体验
第二章 央视春晚创作理念的变迁
    第一节 主流政治话语下的家国意识
        一、 政治话语下家国意识的形成
        二、 政治话语下家国意识的表现
    第二节 民族身份认同下的情感传递
        一、 民族认同观念的传达
        二、 民族认同观念下的情感召唤
    第三节 受众需求呼唤下的人文观照
        一、 人文观照的构建与阐述
        二、 人文观照的探求与表征
第三章 央视春晚节目的时代变迁
    第一节 节目选拔
        一、 专家定取舍白雪束高阁
        二、 全民齐参与互动赢欢乐
    第二节 节目形态
        一、 歌舞类节目:花样迭出瑞彩蹁跹
        二、 语言类节目:独占鳌头笑传万家
        三、 戏曲类节目:日渐衰落混搭求存
第四章 舞美元素及艺术效果的演变
    第一节 从简约到立体的空间布景
    第二节 从单一到炫彩的灯光音响
    第三节 从质朴到前卫的服饰造型
    第四节 从传统到现代的数字技术
第五章 商业运作模式的演变
    第一节 雏形期的非商业化
    第二节 发展期的高度商业化
    第三节 成熟期的去商业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其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空间、权力与文化的嬗变上海人民广场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广场意义的演变
    三、空间、权力的界定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五、研究主题、框架与方法
第一章 人民广场前尘回顾
    第一节 权力角逐下的跑马厅
    第二节 跑马厅——新型公共空间的出现
    第三节 微型公共政治舞台——权力的显性展示
    第四节 体育休闲娱乐之所——权力的隐性渗透
    第五节 跑马厅的衍生空间
第二章 空间生产与权力敞视
    第一节 “政治化”广场的生产
    第二节 城市市民广场的重构
    第三节 广场空间品质的进深解读
第三章 单音独鸣与众声喧哗
    第一节 庆典仪式:政治狂欢的集体记忆
    第二节 泛政治化宣传的形成与消解
    第三节 展览:观看的单一到多元
    第四节 体育:革命化向休闲化的演进
    第五节 娱乐的遮蔽与启封
第四章 广场空间的控制与对抗
    第一节 广场“规训”:权力的控制
    第二节 广场管理下的遵从与挑战
    第三节 非常态:广场的异质活动
    第四节 案例分析:摊贩与黑车管理下的生存博弈
第五章 人民广场的叙事与扩散
    第一节 广场叙事与印象
    第二节 人民广场的扩散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多维观照:大众传媒与城市形象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城市形象建构的变迁
    一、城市与大众传媒
    二、革命语境下的传媒与城市形象(1949—1978)
    三、改革开放语境下的传媒与城市(1978—1992)
    四、市场经济语境下的传媒与城市(1992—2012)
第二章 城市形象建构的传媒策略
    一、城市形象的政治经济学
    二、城市品牌的传媒策略
    三、“地产”、“地王”、“地标”
    四、城市传播与城市形象片
第三章 城市形象的多维建构
    一、政治符号:“中国城市化运动”的媒介镜像
    二、财富崇拜:城市精英的媒体再现
    三、流行文化与都市风景
    四、人性幻象与当代“城市剧”
第四章 城市形象的认同性建构
    一、制造认同:“他者”如何进入城市
    二、传媒塑造的城市“他者”
    三、谁的城市:作为“他者”的社会阶层
    四、期待融入:“他者”对城市的感知与认知
第五章 城市形象建构的困境与出路
    一、城市形象建构的困境:城市病?媒体病?
    二、国外的经验与教训
    三、理想城市形象的媒介形塑
    四、构建“可沟通城市”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9)中国民间剪纸的美学价值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体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其方法
2 民间剪纸艺术概述
    2.1 民间剪纸的起源
    2.2 民间剪纸的分类
    2.3 民间剪纸的艺术特征
        2.3.1 意念形式的艺术造型
        2.3.2 纯朴丰富的艺术语言
        2.3.3 艳丽浓烈的意象色彩
        2.3.4 幽默夸张的艺术形象
3 民间剪纸艺术的美学价值
    3.1 寓情于物的意象美学观
    3.2 不拘一格的美学时空观
    3.3 纯朴、“自我”的审美情趣
    3.4 求全与自愈的美学心理功能
        3.4.1 表达愿望,实现幻想
        3.4.2 心理平衡的补偿
    3.5 永恒的美学价值
4 民间剪纸艺术在传统生活中的应用
    4.1 民间剪纸在传统节日中的应用
    4.2 民间剪纸在传统礼仪中的应用
    4.3 民间剪纸在传统信仰中的应用
    4.4 民间剪纸艺术在传统生活中的应用
    4.5 民间传统剪纸的现代多元化发展
5 民间剪纸艺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体现
    5.1 民间剪纸的象征性是平面设计寻求民族性的重要源泉
    5.2 民间剪纸寓意性增加平面设计的感染力
    5.3 民间剪纸的情感性契合平面设计的人文关怀
    5.4 民间剪纸的多样性丰富平面设计的视觉资源
    5.5 民间剪纸的视觉思维方式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启迪
    5.6 民间剪纸的审美思想和意蕴升华现代平面设计的内涵和底蕴
参考书目
致谢

(10)王冠群的歌词与歌曲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王冠群的艺术成长经历
    第一节 王冠群的艺术经历
    第二节 王冠群的工作经历
    第三节 社会活动
第二章 王冠群的歌词创作与艺术特色
    第一节 歌词创作的时代性
        一、1951 年-1960 年的红色作品
        二、1980 年至 2011 年的多种题材
    第二节 王冠群歌词创作的艺术特色
        一、以时间为载体
        二、独特的口语化语言风格
        三、追求歌词的音乐美
        四、化用“名句”精髓,增强歌词意韵
第三章 王冠群的歌曲创作与艺术特色
    第一节 歌曲创作之旋律特色
        一、节奏清晰、旋律刚劲有力
        二、具有民族风味和时代气息
        三、主题节奏反复使用
        四、重复和变化重复音乐主题
    第二节 王冠群歌曲创作的结构特点
        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二、制造“方整”结构,方便音区对比
        三、利用重复优化结构
        四、按乐思的发展设计结构规模
        五、利用休止符充实歌曲结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儿歌:欢庆澳门回归来(论文参考文献)

  • [1]20世纪90年代中国儿童歌曲研究[D]. 刘扬洋.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2]难忘青春岁月(外一篇)[J]. 邹井高. 延安文学, 2019(05)
  • [3]小学语文教科书政治社会化功能的文本研究[D]. 王晓双. 聊城大学, 2019(01)
  • [4]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历史进程、基本经验与实践策略研究[D]. 刘刚. 山东大学, 2018(12)
  • [5]中国邮票设计艺术发展研究[D]. 齐洪洲.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5)
  • [6]试析央视春晚的发展嬗变[D]. 卢妍君. 曲阜师范大学, 2014(02)
  • [7]空间、权力与文化的嬗变上海人民广场文化研究[D]. 钟靖.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1)
  • [8]多维观照:大众传媒与城市形象建构研究[D]. 李萃翠. 苏州大学, 2014(12)
  • [9]中国民间剪纸的美学价值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体现[D]. 张京峰. 山西师范大学, 2012(08)
  • [10]王冠群的歌词与歌曲创作研究[D]. 吴欣蓉. 河南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儿歌:庆祝澳门回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