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技术讲座第11讲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电信技术讲座第11讲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一、电信技术讲座 第十一讲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赵永斌[1](2021)在《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文中研究指明利用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关键内容,也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外资首先弥补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双缺口”,发挥了经济增长“催化剂”的作用,然后通过产业关联产生投资带动和乘数效应,间接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此间,外资通过技术和管理溢出、出口促进、就业吸纳和竞争效应等机制,直接或间接提升了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带来诸多效益。目前,中国已经从政策型开放进入制度型开放的新阶段,从重点区域开放进入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在利用外资方面,进入了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落实准入后国民待遇的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阶段。在此背景下,内陆地区引进外资,提升利用外资效益,对于支撑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山西省作为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中部省份,经济外向度较低,发展水平不高,如不加强引进外资,提高利用外资效益和经济开放度,势必造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中部“梗阻”。目前,山西省利用外资存在三方面的挑战:一是逆全球化抬头、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引资竞争等因素,导致来晋投资流量有减少的风险;二是中国长期对外开放政策的区域异质性,使山西省在新时代利用外资面临“马太效应”;三是外商投资的资源型经济路径依赖可能降低利用外资的效益。在上述背景下,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利用外资,提升综合效益,变“马太效应”为“后发优势”,成为山西省推动制度型开放,支撑中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需要解答的重大命题。而解答此命题,必须首先梳理利用外资的变迁历程、总结规律、评价效益并剖析影响因素,据此提出针对性强的政策建议,才能鉴往知来,解答上述命题。目前,全国层面对内陆资源型地区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的研究比较少,已有的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研究,也因缺乏对史实的把握而解释力不足。山西省作为内陆资源型地区,内陆区位特征和资源型经济特征决定了其在利用外资上具有独特的逻辑和规律。从这两个特征出发,研究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变迁与效益问题,具有典型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基于此,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参照利用外资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山西省利用外资的阶段性主导因素等,将研究时段分为1978-1991年(内陆区位约束下的小规模探索阶段)、1992-2001年(内陆与资源型特征主导易位下的高速流入阶段)、2002-2012年(资源型经济优势强化与服务业快速引资阶段)、2013-2018年(资源型经济转型与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双主导的高质量导向引资阶段)四个阶段。其次采用史料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历史制度分析和归纳演绎等分析方法,对每个阶段利用外资变迁的事实和规律进行梳理总结,评价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并剖析其影响因素。最后,结合山西省当下利用外资的内外部环境,提出政策建议,以鉴未来。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和观点如下:一、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事实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总体规模较小,但呈现上升趋势,到现阶段已经与其经济规模相适应。外商直接投资自2006年之后成为主要投资方式。港澳台资项目比例始终占有绝对优势;欧美澳等发达国家投资份额先增后减,但高于全国水平。影响外资来源国别结构的主要因素是金融危机、地缘经济等。在投资方式上,外商独资企业比例持续低于全国,营商环境差、交易成本高和资源型行业股权比例限制使然。外商投资行业上,入世之前以工业为主,入世后服务业逐步增加,工业内部“煤焦冶电”等传统领域投资比例经历了“增-减-增”的过程。外商投资区域上,省会太原引资居多,但投资区域协调性逐渐增加,开发区、综改区等渐成主要载体。二、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规律总结(1)资源禀赋是山西省吸引外商投资的独特条件,也是导致山西省引资特征、使用效益与全国不同的根源,直到现阶段,该条件仍是吸引外商来晋投资的主要因素。(2)内陆特征与资源型经济特征在引资主导地位上彼此制衡。内陆特征下,交通成本约束形成了高附加值、非运输成本敏感型引资偏好,而资源型经济发展形成了初级资源产品(低附加值、高运输成本)引资偏好。交通条件改善的情况下,后者在“资源诅咒”下取得引资主导地位,倾向于降低外资效益,需要政策予以引导和规制。(3)围绕资源型经济的两面(加强优势、补齐短板)不断调整,是山西省利用外资40年政策变迁的主线,导致利用外资的出发点过度聚焦于资源型经济,而忽视其综合效益的释放。(4)外商选择何种方式在晋投资,是其竞争优势内部化成本和经营收益权衡的结果,也是反映山西省市场化程度和营商环境优劣的指标。(5)资本增殖的本性决定了无论是直接外资还是间接外资,盈利性都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借用外国贷款用途的盈利性不应被公益性完全覆盖。三、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总体上升,港澳台资的综合效益高于其他外资,主要是在创新和协调两方面具有优势,其他外资则在共享效益上更胜一筹。到现阶段,创新效益和绿色效益是利用外资亟待提升的两个方面。四、关于影响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因素分析(1)山西省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长度不足、创新吸收能力较低,不利于吸收外资的创新溢出;合资企业管理“国内化”降低了外资管理经验的溢出。(2)鼓励外商投资于“煤焦冶电”等资源型、高退出门槛的行业,降低了外资在晋的协调效益,而且这种降低是持续性的。(3)投资行业高碳化和低环境规制,降低外商投资的绿色效益。(4)资源型经济下,资源收益追逐型外资挤出外向型外资;汇率缺口消失下,创汇动机减弱,引进外资的外向度降低,影响外商投资的开放效益。(5)成本敏感型外资对劳动力的技术要求低、可替代性强,且多投资于低附加值领域,在房地产过热推动土地价格上升的情况下,外资倾向于削减员工工资,从而降低了收入带动效益。上述因素也是山西省提升利用外资效益的切入点。最后,本文基于上述事实梳理、规律总结和原因分析,结合当下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际、国内、省内环境,从6个方面提出了15条针对性、可行性较高的建议。这6个方面是:(1)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大局下,加大绿色外资的引进力度和规模。(2)在RCEP、CIA等新型区域投资贸易协定中,立足关键领域和对象开展精准招商引资。(3)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双循环”发展格局中,主动承接和引进相对先进和高效益的外资企业。(4)在“煤炭生产向资源富集地区集中”的煤炭生产布局调整下,既要提升外商投资的协调性,又要在煤炭清洁生产、运输和加工领域发挥外资的绿色效益。(5)在资源型经济转型中,提升外资的创新效益,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引资力度。(6)构建优质引资环境,重引增量更重稳存量,进一步释放既有外资企业的综合效益。

叶萌[2](2019)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研究》文中提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新时代,我国流通业进入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流通体制,构建现代化的商品流通体系已成为极为迫切的任务。当今世界,标准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其已成为一个国家、产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技术要素,成为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所普遍遵守的技术规则,而标准化作为一种技术制度,是管理和规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技术保障和技术支撑,是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制度,标准化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乃至综合实力的强弱,其在便利经贸往来,支撑产业发展、促进技术进步、规范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如果说流通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那么标准化则是流通业发展的基础支撑、技术导向和战略依据,是实现流通大国向流通强国转变这一“硬实力”战略目标的重要“软实力”战略手段。当前,尽管部分专家学者已从管理学角度对于流通业标准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然而从经济学角度研究有关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则相对较少,故加强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将标准推向国际商品流通市场竞争的前沿”和“我国流通业发展新时代、新常态对标准化提出的战略需求”的两个大背景下,深入系统地研究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的经济影响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基于此,本文以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的经济影响为切入点,提出以下4个需要在研究过程中重点解决的问题:一是标准化究竟是如何通过其经济作用来影响流通业发展的?二是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经济影响的程度效果如何?三是当前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如何、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有哪些?四是基于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经济影响程度的结果分析,结合当前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启示,应采取哪些措施来提升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推动我国流通业发展的经济作用?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在借鉴国内外有关标准化经济效应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流通业标准化相关概念、核心问题等基本原理的阐释,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有关理论首先从宏观视角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的作用机制、从微观视角分析了标准化对流通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标准化无论是对流通业的整体发展和还是对流通企业的具体生产经营过程而言均具有积极作用。之后,本文选取成本、技术创新、市场结构、产出增长、对外服务贸易作为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经济影响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5个方面,在就标准化对上述5个方面的影响机理进行简要阐释后,运用我国流通业发展及其标准化工作过程中的相关经济数据,分别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和扩展后的C-D生产函数模型,利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异方差检验、自相关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从中观层面对定性理论分析进行了定量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的成本、技术创新、市场结构、产出增长、对外服务贸易均具有正向影响,其中: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每增长1%,代表我国流通业成本的社会物流总费用将会下降0.208384%,说明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可以降低商品流通过程中的成本。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与代表其技术创新水平的专利申请量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动态关系和双向因果关系,一方面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对其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说明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化的增强可以减少其技术创新活动的重复性,并加速相关创新成果的传播和扩散;另一方面,我国流通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也对其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同样具有促进作用,说明商品流通领域以专利为代表的丰富技术创新成果可以为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提供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与代表其市场结构情况的市场集中度之间同样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动态关系和双向因果关系,一方面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对其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说明商品流通领域的标准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流通业的市场结构,尽管我国流通业的市场集中度不高,但标准化可以强化执行相关标准流通企业的市场势力,同时提高商品流通市场准入门槛,规范其市场秩序;另一方面,我国流通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也对其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同样具有促进作用,说明我国流通企业的市场地位可以通过其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同时为强化这一市场地位需要更多优质、保证良性竞争的标准来支撑引导。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每增长1%,代表我国流通业增长的人均产出将会增加(或劳动生产率将会提高)0.187583%,说明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其产出增长。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每增长1%,代表我国流通业对外服务贸易水平的对外服务贸易出口额和进口额将分别增加0.036979%和0.054960%,说明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其对外服务贸易的发展。随后,本文基于对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梳理,分析了其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通过与西方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的建设发展现状、成功经验与特点的比较,从中总结了对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发展的启示。研究发现我国流通业的标准化建设中仍在标准本身、标准体系、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着弊端,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对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及其作用的认知有偏差和误区、观念亟需转变,与流通业标准化有关的法律法规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流通业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僵化,流通业标准化的运行机制滞后,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实施和监督机制仍不健全;而以美国、欧盟、日本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实行自愿性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体系、拥有多层次的商品流通领域技术法规体系、具备完善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实施监督体系、制定规范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由检验机构参与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起草和审查、通过政府授权民间机构主导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管理体制、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制修订均遵循市场化原则、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服务呈现信息化趋、得到国家财政的有力支持且流通业标准化经费的来源呈现多元化、将本国流通业国家标准的战略定位转向国际化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在标准体系建设、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战略定位等层面具有借鉴意义。最后,本文从将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上升到产业战略和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了我国实施流通业的标准化战略与促进其标准化水平提升的路径对策,主要包括:在指导思想上,应把提高我国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适应性和国际竞争力作为核心要务,应把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作为根本原则,应把支撑和引导我国流通业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最终目的;在发展导向上,应把注重制定具有自主技术创新成果的流通标准作为今后发展导向,应把有效采用国际标准和积极参与重点领域的国际标准竞争作为流通业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发展导向,应把以自愿性标准为基础的体制作为流通业标准化体制转变的发展导向,应把重点支持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流通标准作为发展导向;在发展目标上,应按“两阶段”和可操作性强的原则,分别确定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在发展重点上,应把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重点在覆盖商业、物流业两个主要行业领域的基础上,还要包括农产品流通、电子商务、重要产品追溯、居民服务、商务服务以及其他与商品流通相关行业等领域的标准;在主要措施上,应健全提升流通标准独立自主创新技术含量的机制,建立参与流通业国际标准竞争的机制,建立以自愿性、推荐性标准为基础的流通业标准化模式,完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化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环境,加强流通业标准化的基础条件建设,实施商品流通领域标准推动工程。

张真[3](2015)在《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史论》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俗文学研究是日本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汉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研究传统。中国俗文学作为汉文学的重要内容,在江户时代的日本形成一股热潮。不仅成为日本人学习汉语的教材,还对江户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对近代日本的中国俗文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受众基础。随着近代以来西学的不断传入,日本现代学术制度逐步形成,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俗文学学科早于中国本土在日本得以确立,中国俗文学研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追溯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尤其是中国俗文学学科史时,是不能忘记早稻田大学的初创之功的。早稻田大学前身东京专门学校在坪内逍遥的主持下创设了第一个以中国俗文学为特色的纯文学科系,而开设中国俗文学相关课程的第一任讲师就是森槐南。森槐南在东京专门学校首开中国俗文学课程的影响无疑是很深远的,其在中国俗文学学科史上的意义需要重新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仅就早稻田大学一校而言,由他所开创的传统也一直被保留并发扬光大。在早稻田大学的中国俗文学学科初创之后,东京大学、京都大学也相继开设中国俗文学课程,建立中国俗文学学科体系,并由此成为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的主要阵地和日本汉学史上的“东西两鼎”。由于两校的中国俗文学研究者各有其师承关系,其治学方法形成了颇具各自特色的流派,故往往冠以“学派”之称。本文第三章、第四章主要通过东京、京都两大学派的学术源流、师承谱系、学术竞争等方面,从较为宏观的角度展现两大学派的整体面貌,尤其是对狩野直喜、盐谷温、幸田露伴、铃木虎雄、青木正儿等人的中国俗文学研究作了较为详细地探讨。在上述三所着名大学以外,近代日本尚有不少以高等学府为中心的中国俗文学研究阵地。随着对外扩张的逐渐推进,日本在以东亚为主的殖民地设立了两所帝国大学:京城帝国大学、台北帝国大学。京城帝大在儿岛献吉郎、辛岛骁的主持下,台北帝大在久保天随、神田喜一郎、原田季清等人的主持下,都展开了各具特色的中国俗文学研究。除此以外,尚有不少私立大学展开了各具特色的中国俗文学研究,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有以宫原民平为代表的拓殖大学和以奥野信太郎为代表的庆应义塾大学。近代学术转型时期日本的中国俗文学研究中,有不少问题并非由某一位学者在某一篇论文或某一部论着得以解决,而是数十年间众多学者共同研究的结果,成为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史上的重要问题。戏曲、小说、说唱文学等各个文体中都有这样的重要问题,第六章选取南戏、《水浒传》、敦煌俗文学等几个重要问题的研究史加以探讨。近代日本的中国俗文学研究,不仅是日本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学术的重要一环,即日本的中国俗文学研究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学术现象,它的发生、发展始终与国际学术相联系。第七章通过盐谷温与欧洲汉学家的交往、王国维的中国俗文学研究与日本学界的关系及以《红楼梦》研究为视角的近代东亚三国学术交流为典型个案,试图勾勒出中国俗文学研究史上西方、日本、中国及中、日、韩等东亚三国间的学术联系与互动关系。

宋艳梅[4](2012)在《高速相干光通信系统中信道均衡与相位估计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宽带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单信道速率为100Gb/s的波分复用系统已经成为了高速光纤通信研究的主流技术。由于速率的提高,100G系统面临更加严峻的技术挑战,影响系统性能的因素除了损耗与色散,对低速系统影响并不严重的偏振模色散和非线性效应也会使100G WDM系统性能严重劣化。同时,100G系统采用PDM-DQPSK调制方式,因此激光器相位噪声也是造成系统损伤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的主要工作就是通过仿真研究对上述影响性能的因素进行补偿的措施。由于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提高,在电域将信道均衡与相位估计技术联合使用能够更好地均衡系统中的色散以及补偿激光器相位噪声,从而提高系统性能,这可以从减小均衡器迭代步长、增大相位噪声容忍度、获得更稳定的误码率以及增加无中继传输距离等方面体现。通过对色散进行在线补偿,使每个跨段存在一定的色散剩余,然后使用电信道均衡器对终端残余色散进行均衡的措施可以有效地抑制非线性效应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综合考虑光信噪比增益、电信道均衡器所需最佳均衡长度以及系统在较大平均功率下的性能之后确定,色散在线补偿率为0.6是最优的选择。

赵亚然[5](2011)在《基于供应链的企业采购成本控制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统的采购成本控制方式基本上不从规划、组织和供应链多个方面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对采购产品的单纯质量成本控制,考虑具体产品质量的较多,考虑产品系列质量和工作质量较少;对与采购行为直接关联的企业内部物流成本的考虑也多数局限于仓库实际位置、运输线路方面。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实施的采购成本控制方式与传统的采购成本控制方式,在一些行为或目的上发生了转变,具有诸多优势,主要表现为: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成本控制模式已经从传统的为库存采购转变为订单采购模式;从内部采购成本控制转变为内外资源结合的成本控制方式;从传统供需双方的一般买卖关系转变为战略伙伴关系的采购成本控制模式。基于供应链的采购成本控制的研究范围要延伸到内部、外部供应链的多层面上,站在系统和战略的层面把握企业采购管理和采购成本控制这个点,即以作为管理主体的企业为立足点,首先研究其外部供应链环境,其次以采购管理部门为出发点,将其企业内部相关部门供应链环境也纳入采购成本控制的范围之中。由此,唯有将内、外部供应链环境的各项关键因素结合起来共同影响采购成本的控制与优化,才能得到最优的采购绩效。基于供应链的采购成本控制不但包括了在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中对与采购相关的所有工作和环境进行协调管理,也包括了对企业外部环境中所有供货商、经销商和最终用户的协同管理,合理利用所有相关资源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共同为企业采购成本控制的优化创造条件

刘海川[6](2011)在《移动数据业务的业务价值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移动数据业务对移动通信企业的贡献越来越大,因此对移动数据业务进行有效的价值管理已经成为业内迫切需要。针对移动数据业务种类繁多、特性多样、评价复杂的特点,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了对移动数据业务价值的多角度认识。移动数据业务的业务价值是通过移动数据业务直接或间接为移动通信企业带来的有形或无形的价值总和。通过综述移动数据业务的发展、概念、特征、分类及价值理论,本文首次提出除了收入、成本、用户规模等传统认识外,战略契合度、用户粘性、外部性、业务特征、客户满意、应用场景等也是认识移动数据业务的重要价值观念。(2)构建了移动数据业务的业务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系统性、目的性、可比性、独立性、实用性和认同性原则,构建了移动数据业务的业务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包含2项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10项三级指标,11项四级指标和8项五级指标。直接价值分解为收入和成本2项二级指标;间接价值分解为战略契合、影响力、参考价值3项二级指标。运用专家会议法对其命名规范性、完备性、独立性、导向性进行验证,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级指标的权重,并针对22项末级指标设计了数据采集方法。(3)完成移动数据业务的业务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本文实证研究选取的评价主体为中国电信某南方地市分公司;评价客体为短信、彩信、七彩铃音、CDMA 1X、手机下载、手机邮箱、定位服务、手机报、手机炒股和备份业务等10项业务;评价周期为2009年4至6月。总体评价结果排名前三的为短信、CDMA 1X、彩信;直接价值最高的3项业务依次为短信、彩信、七彩铃音;间接价值最高的三项业务为短信、CDMA 1X、彩信。该评价方法更加深入地挖掘了移动数据业务的价值及构成,相对于传统的单一业务收入或用户数指标评价方法对电信企业运营更具有参考价值。

李婧[7](2009)在《基于BREW平台移动流媒体的分析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3G技术的发展,使得手机移动流媒体服务成为3G技术的标志性业务,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视频在线播放,视频电话,即时体育播报、天气信息服务等。当手机终端点播音频视频等实时服务时,移动流媒体服务器通过3G通信网络将给手机终端提供语音、彩色活动图像、数据信息的双向及对称实时传送的视听多媒体数据业务。不需要下载整个音频视频文件就可以在手机播放器中边下载边播放,即提供在线的不间断的多媒体播放。本文主要研究了3G移动流媒体系统中上层应用软件的开发过程,详细分析流媒体系统面临的影响因素,对视频编码方面的MPEG-4、H.264、传输方面实时传输协议RTP、RTCP及实时流协议RTSP等技术特点做了简单的介绍。通过研究,给出了流媒体系统设计思路、以BREW为开发平台的应用软件设计方案,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了界面和业务分离的分层手机软件解决方法,最后通过研究如uiOne、TrigML技术,最终实现了移动流媒体系统客户端的基本功能,并进行移动流媒体客户端的测试工作。

王国平[8](2007)在《基于window media流媒体传播系统研究及其在校园网上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络的普及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人们可以通过IP网络来浏览信息、查资料、聊天、收发邮件、网上购物、资料下载。同时人们也一直在致力于通过网络来传输多媒体资料,从起初的提供多媒体资料下载到现在的在线观看,人们无需经过漫长的下载等待过程,只要经过短暂的延时就能观看或听到自己所选媒体资料,这就现在流行的视频点播应用。现在搞视频点播的公司很多,这方面的应用软件也不少,但有一家公司多年一直在为大家免费提供在线视频服务支持,却长期没被大家所意识到,这就是微软公司。本论文以微软绑定在其WINDOW2000及2003操作系统中的WINDOWSMEDIA组件为基,发掘性的应用它来实现视频点播、视频广播,创造性的实现电视转播及其它方面的一些应用。介绍了有关流媒体技术的一些基础知识,探讨了建立流媒体传播系统在服务器、存储方案选择、P网络通道方面的问题,建立媒体资料发布管理系统。从而为流媒体应用系统提供了全方位的解决途径。本论文课题来自本校校园网建设的实践,本人从2000年开始就成功的在校园网上实现视频点播、广播,有效的将本校图书馆内的各种媒体资料发布到网上供全校师生点看。多年以来随windows media组件的不断升级、校园网建设的全面宽带化、媒体库的不断充实,应用系统不断得到完善。在2004年又实现电视转播的应用,使全校师生在电脑前无需添加任何设备就可看到同步的电视节目。另外本系统还可灵活运用到远程教学、视频对话、实况转播等方面。事实证明,流媒体技术是很有应用前景的,研究好基于Windows Media这种免费组件的流媒体传播系统及其应用将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

吕玲玲[9](2007)在《基于WAP的安全移动彩票综合业务平台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追求人性化、个性化和时尚化移动业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同时,移动话音ARPU值持续下降,移动增值业务ARPU值则缓慢上升,成为拉动移动通信运营收入的强劲增长点。3G牌照发放时间的逼近,使得移动增值业务将成为“十一五”期间电信业发展的重点和焦点。与此同时,彩票业也已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第六大产业。本文基于北京创原天地科技有限公司安全移动彩票增值业务项目的研究,将移动通信技术应用到彩票业,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WAP技术的安全移动彩票综合业务平台。本文首先介绍了移动增值业务的定义、分类、特点及国内外发展现状,并对实现移动增值业务的各种技术,如SMS、WAP、BREW、IVR等进行了简要介绍。接下来重点阐述了基于WAP安全移动彩票综合业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设计部分包括WAP技术概述,业务实现方案的确定,平台总体设计思路,软件技术选型,系统配置方法,平台功能设计,数据库设计及安全设计。实现部分包括用户管理、业务点播/定制、信息查询功能模块的实现,平台接口说明,平台测试说明,平台实现中存在的一些难点问题及其解决。最后,对论文工作进行了总结,指出了不足之处及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郝锋钢,李亚先[10](2001)在《电信技术讲座 第十一讲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展望》文中提出

二、电信技术讲座 第十一讲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信技术讲座 第十一讲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标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标
        1.1.3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利用外资
        1.2.2 利用外资效益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利用外资变迁的断代研究与本文的研究阶段划分
        1.3.2 利用外资效益及机制研究
        1.3.3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进展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理论基础与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2.1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一般理论解释
        2.1.1 发展中国家(地区)利用外资的动因解释
        2.1.2 外商向发展中国家(地区)投资的动因解释
    2.2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理论特性分析
        2.2.1 内陆地区资源型省份利用外资动因解释
        2.2.2 外商向内陆资源型地区投资的动因解释
    2.3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2.3.1 评价体系构建依据和思路
        2.3.2 评价体系构建过程
        2.3.3 评价体系权重设置和得分计算方法
    2.4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预评价
        2.4.1 综合效益预评价
        2.4.2 综合效益预分解
第三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1991 年——内陆区位约束下的小规模探索阶段
    3.1 1978-199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3.1.1 国际环境:全球产业转移与后石油危机下的能源投资逻辑
        3.1.2 国内环境:“双缺口”下的重点区域开放
        3.1.3 省内环境:消除内陆区位劣势的投资硬环境建设加速
        3.1.4 政策环境:超国民待遇引资规模导向与山西省的资源型产业产能培育倾向
    3.2 1978-199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3.2.1 主要历程:零星引资转向集中引资,随机引资转向能源重化工重点引资
        3.2.2 总体情况:外资项目数和规模逐渐增大,投资行业快速拓展
        3.2.3 阶段性问题:内陆劣势和营商环境短板导致引资规模小且资金到位率低
        3.2.4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资绝对主导和美资占比较大
        3.2.5 投资形式特征:高交易成本下的合资主导阶段
        3.2.6 投资行业特征:以轻工业为主并逐渐向能源重化工倾斜
        3.2.7 投资区域特征:省会太原“一家独大”和地市引资各具优势
    3.3 1978-1991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3.3.1 变迁历程: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占主导地位
        3.3.2 间接利用外资特征:政府主导的开发型引资,兼容公益性和盈利性
    3.4 1978-199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3.5 1978-199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3.5.1 经济规模效益:对新增投资依赖较大且产出不稳定
        3.5.2 创新效益:外资企业创新水平显着高于内资企业
        3.5.3 协调效益:“煤焦冶电”四大部门投资比例趋增
        3.5.4 绿色效益:外资企业碳生产率高于内资企业
        3.5.5 开放效益:外向型外资企业引进偏少
        3.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规模小但工资水平相对高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92-2001 年——内陆与资源型特征主导易位下的高速流入阶段
    4.1 1992-200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4.1.1 国际环境:冷战结束、金融危机与应对气候变化影响国际资本流向
        4.1.2 国内环境:改革开放政策稳定性确立与“双缺口”缓解
        4.1.3 省内环境: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产业转型和国企脱困外资需求量大
        4.1.4 政策环境:投资规则向WTO并轨的主基调与山西省引资导向嬗变
    4.2 1992-200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4.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4.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澳台资与其他外资的此消彼长
        4.2.3 投资形式特征:合资比例下降与合作比例上升
        4.2.4 投资行业特征:投资行业趋向重型化
        4.2.5 投资区域特征:投资区域协调性增加与开发区引资功能增强
    4.3 1992-2002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4.3.1 变迁历程:注重公益性但限制盈利性,引资面向公共产品和工业设备
        4.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4.4 1992-200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4.5 1992-200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4.5.1 经济规模效益:外资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持续上升
        4.5.2 创新效益:外资企业的创新优势持续扩大
        4.5.3 协调效益:产出协调性下降,投资继续向“煤焦冶电”集中
        4.5.4 绿色效益:外资工业的绿色生产水平优势继续扩大
        4.5.5 开放效益:对经济开放度的促进作用先增后减
        4.5.6 共享效益:小规模就业吸纳,高水平工资示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2002-2012 年——资源型经济优势强化与服务业快速引资阶段
    5.1 2002-2012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5.1.1 国际环境:利用外资全球竞争加剧与能源价格驱动的煤炭投资旺盛
        5.1.2 国内环境:吸引外资优势转换和利用外资目标转变
        5.1.3 省内环境:基础设施改善与资源型经济对外资的“排斥”
        5.1.4 政策环境:开放领域渐广、准入前国民待遇与山西省能源原材料引资导向
    5.2 2002-2012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5.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5.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澳台资与其他外资的此长彼消
        5.2.3 投资形式特征:各类投资方式比例保持相对稳定
        5.2.4 投资行业特征:“煤焦冶电”项目偏多而服务业整体偏少
        5.2.5 投资区域特征:区域协调性提升但开发区引资不稳定
    5.3 2002-2012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5.3.1 变迁历程:援助性国际贷款减少,投资性国际银行商业贷主导
        5.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5.4 2002-2012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5.5 2002-2012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5.5.1 经济规模效益:外资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相对稳定
        5.5.2 创新效益:外资创新水平总体较高但内部出现分化
        5.5.3 协调效益:总体协调下,前期投资重型化导致本阶段产出协调度低
        5.5.4 绿色效益:外资绿色生产水平继续优于内资但优势开始缩小
        5.5.5 开放效益:外企在出口总额中的贡献增加但外企的外向度下降
        5.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能力迅速提高但工资低于平均水平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2013-2018 年——资源型经济转型与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双主导的高质量导向引资阶段
    6.1 2013-2018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6.1.1 国际环境: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投资保护主义抬头和引资竞争加剧
        6.1.2 国内环境:经济新常态与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构建
        6.1.3 省内环境:资源型经济转型、营商环境修复和引资便利化条件打造
        6.1.4 政策环境: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体系建设与区域开放政策一致性提升
    6.2 2013-2018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6.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6.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既有外商增资和跨国公司国内转移成为重要来源
        6.2.3 投资方式特征:独资比例提高但仍然较低
        6.2.4 投资行业特征:资源型经济转型催生独特的行业引资结构
        6.2.5 投资区域特征:开发区的引资载体功能增强推动外商投资区域协调性增加
    6.3 2013-2018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6.3.1 变迁历程:投资性国际商业贷款主导与挖掘山西特色争取援助性贷款
        6.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6.4 2013-2018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6.5 2013-2018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6.5.1 经济规模效益:港澳台资规模扩张推动外资整体规模提升
        6.5.2 创新效益:内外资创新水平差距逐步缩小
        6.5.3 协调效益:产出相对协调但投资再次开始偏向“煤焦冶电”
        6.5.4 绿色效益:碳生产率保持稳定甚至略有降低
        6.5.5 开放效益:外资企业的外向度和外贸贡献度同步上升
        6.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保持稳定,收入带动效益有所好转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反思与未来展望
    7.1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总结
    7.2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反思
    7.3 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荣誉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与评价
        1.2.1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对已有研究的简要评价
    1.3 研究范围界定
        1.3.1 流通业研究范围的界定
        1.3.2 流通业标准化对象研究范围的界定
        1.3.3 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产生经济影响研究范围的界定
    1.4 研究目标、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资料说明
        1.5.1 研究方法
        1.5.2 数据资料说明
    1.6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6.1 创新点
        1.6.2 存在的不足
第2章 流通业标准化的基本原理及其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
    2.1 商品流通及其过程
    2.2 流通标准及流通标准化的内涵与特征
        2.2.1 流通标准及流通标准化的内涵
        2.2.2 流通标准及流通标准化的特征
    2.3 流通标准化的原理与形式
        2.3.1 流通标准化的原理
        2.3.2 流通标准化的形式
    2.4 流通标准化与流通差异化的关系
    2.5 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的宏观作用机制研究
    3.1 标准化对促进流通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分析
        3.1.1 标准化在规范商品流通市场运行秩序中的作用
        3.1.2 标准化在推动流通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3.1.3 标准化在维护流通业发展安全中的作用
    3.2 标准化对提高流通业经济效益和全社会福利水平的作用分析
        3.2.1 标准化在提高流通企业经济效益中的作用
        3.2.2 标准化在提高流通业整体经济效益中的作用
        3.2.3 商品流通领域内标准化的实施在提升全社会福利水平中的作用
    3.3 标准化对推进商品贸易流通现代化的作用分析
        3.3.1 标准化在协调和促进商品贸易流通中的作用
        3.3.2 标准化在处理商品贸易流通纠纷中的作用
        3.3.3 标准化在建立国际商品贸易流通优势地位中的作用
    3.4 标准化对推动流通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作用分析
        3.4.1 标准化在加速商品流通领域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3.4.2 标准化在带动流通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中的作用
    3.5 标准化对加快流通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作用分析
        3.5.1 标准化在流通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3.5.2 标准化在流通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
    3.6 标准化对提升流通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分析
        3.6.1 标准化在流通企业科学管理中的作用
        3.6.2 标准化在构筑流通企业竞争优势中的作用
        3.6.3 标准化在影响流通业市场结构中的作用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经济效益的微观作用机制研究
    4.1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的贡献分析
        4.1.1 标准化对降低流通企业成本的贡献
        4.1.2 标准化对提高流通企业竞争力的贡献
        4.1.3 标准化对维护流通企业客户关系的贡献
        4.1.4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技术创新的贡献
        4.1.5 标准化对减少流通企业风险责任的贡献
    4.2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经济效益产生影响的领域分析
        4.2.1 标准化对商品或服务数量变化的影响
        4.2.2 标准化对商品或服务价格变化的影响
        4.2.3 标准化对生产经营成本变化的影响
        4.2.4 标准化对交易成本变化的影响
        4.2.5 标准化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变化的影响
    4.3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创造价值活动的影响分析
        4.3.1 流通企业的价值创造链
        4.3.2 流通企业创造价值主要活动中标准化的影响
        4.3.3 流通企业创造价值次要活动中标准化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
    5.1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成本影响的实证分析
        5.1.1 标准化对流通业成本影响的机理分析
        5.1.2 研究假设
        5.1.3 变量指标选取、数据来源和模型设定
        5.1.4 基于多元回归模型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1.5 实证检验结论
    5.2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5.2.1 标准化与流通业技术创新的互动机理分析
        5.2.2 标准专利化趋势对流通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分析
        5.2.3 研究假设
        5.2.4 变量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5.2.5 基于VAR模型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2.6 实证检验结论
    5.3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市场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5.3.1 标准化对流通业市场结构影响的机理分析
        5.3.2 研究假设
        5.3.3 变量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5.3.4 基于VAR模型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3.5 实证检验结论
    5.4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产出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5.4.1 标准化对流通业产出增长影响的机理分析
        5.4.2 研究假设
        5.4.3 变量指标选取、数据来源和模型设定
        5.4.4 基于扩展后C-D生产函数模型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4.5 实证检验结论
    5.5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对外服务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5.5.1 标准化对流通业对外服务贸易影响的机理分析
        5.5.2 研究假设
        5.5.3 变量指标选取、数据来源和模型设定
        5.5.4 基于多元回归模型和主成分法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5.5 实证检验结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与发达国家的比较研究及经验借鉴
    6.1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分析
        6.1.1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历程
        6.1.2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总体状况与成就
        6.1.3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现状
    6.2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6.2.1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6.2.2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中问题的成因
        6.2.3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影响
    6.3 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及经验分析
        6.3.1 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概况
        6.3.2 发达国家流通业的标准化体制
        6.3.3 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与特点
    6.4 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建设对我国的借鉴启示
        6.4.1 流通业标准体系建设层面的借鉴启示
        6.4.2 流通业标准化管理体制层面的借鉴启示
        6.4.3 流通业标准化运行机制层面的借鉴启示
        6.4.4 流通业标准化战略定位层面的借鉴启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路径与对策
    7.1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指导思想
        7.1.1 以提高我国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适应性和国际竞争力为核心要务
        7.1.2 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为根本原则
        7.1.3 以支撑和引导我国流通业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的
    7.2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发展导向
        7.2.1 注重制定具有自主技术创新成果的流通标准
        7.2.2 有效采用流通业国际标准并积极参与商品流通重点领域的国际标准竞争
        7.2.3 向建立以自愿性流通标准为基础的流通业标准化体制转变
        7.2.4 重点支持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流通标准
    7.3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发展目标
        7.3.1 总体目标
        7.3.2 具体目标
    7.4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发展重点
    7.5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主要措施及建议
        7.5.1 健全提升流通标准独立自主创新技术含量的机制
        7.5.2 建立参与流通业国际标准竞争的机制
        7.5.3 建立以自愿性、推荐性标准为基础的流通业标准化模式
        7.5.4 完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化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环境
        7.5.5 加强流通业标准化的基础条件建设
        7.5.6 实施商品流通领域标准推动工程
    7.6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研究的主要结论
    下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成本影响实证分析的相关原始数据
    附录B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技术创新、市场结构、产出增长影响实证分析的相关原始数据
    附录C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对外服务贸易影响实证分析的相关原始数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史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学科的生成背景
    第一节 汉学传统与中国俗文学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
    第二节 西学的传入与文学观念的变革
    第三节 汉学的复兴与近代学术制度的形成
第二章 早稻田大学与中国俗文学学科的初创
    第一节 以中国俗文学为特色的文学科
    第二节 森槐南: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之鼻祖
    第三节 森槐南的追步者
第三章 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的东京学派
    第一节 赤门文士:东京学派之先声
    第二节 盐谷温:东京学派之主帅
    第三节 节门弟子:东京学派之干将
第四章 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的京都学派
    第一节 京都大学与京都学派
    第二节 狩野直喜:京都学派中国俗文学研究之先驱
    第三节 京都学派的“三尊”
第五章 东西两鼎以外的中国俗文学研究
    第一节 久保天随及台北帝国大学东洋文学讲座
    第二节 宫原民平:拓殖大学“支那学”开山之祖
    第三节 奥野信太郎与庆应义塾大学的中国俗文学研究
第六章 近代日本关于中国俗文学重要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日本小说中的中国故事研究:以《太平记》为例
    第二节 南戏研究
    第三节 《水浒传》研究
    第四节 敦煌俗文学
第七章 国际视野下的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日本汉学与国际汉学的互动关系
    第一节 盐谷温与欧洲汉学家的交往及其影响
    第二节 王国维的中国俗文学研究与日本汉学界之互动
    第三节 从“贾氏系图”看近代东亚三国的《红楼梦》研究之关系
结语
附录
    附录一: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大事编年
    附录二: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着述目录
    附录三:《太平记》所引诸葛孔明故事来源考
参考文献
后记

(4)高速相干光通信系统中信道均衡与相位估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100G 高速相干光通信系统的发展及现状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高速相干光纤通信系统概述
    2.1 光纤通信系统
        2.1.1 光纤通信的原理
        2.1.2 光纤通信系统的优点
    2.2 光纤中的色散效应
        2.2.1 色度色散
        2.2.2 偏振模色散
        2.2.3 光域色散补偿技术
        2.2.4 电域色散补偿技术
    2.3 光纤的非线性效应
        2.3.1 非线性效应产生原因
        2.3.2 非线性效应的分类
    2.4 系统中的相位噪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信道均衡与相位估计联合使用的性能仿真
    3.1 系统仿真模型
    3.2 电信道均衡与相位估计模块联合模型
    3.3 均衡器参数的设计
        3.3.1 均衡器长度的设计
        3.3.2 均衡器迭代步长设计
        3.3.2.1 系统中只使用均衡器时均衡器迭代步长的设计
    3.4 单独使用相位估计的条件
        3.4.1 色度色散对相位估计效果的影响
        3.4.2 偏振模色散对相位估计效果的影响
    3.5 电信道均衡与相位估计技术联合使用
        3.5.1 联合使用前后对系统所能容忍相位噪声的影响
        3.5.2 联合使用前后对能够传输的距离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纤非线性效应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及其抑制措施
    4.1 系统模型
    4.2 非线性效应对仅使用电信道均衡的影响
        4.2.1 非线性效应对均衡器性能影响的仿真结果
        4.2.2 PMD 对非线性效应的影响及其仿真
        4.2.3 非线性效应对均衡器长度的影响
        4.2.3.1 考虑非线性效应前后对均衡器最佳长度的不同选择
        4.2.3.2 ICR 不同时均衡器长度的选择
        4.2.4 非线性效应对均衡器最佳迭代步长的影响
    4.3 非线性效应对电信道均衡与相位估计联合使用的影响
        4.3.1 非线性效应影响的仿真结果
        4.3.2 非线性效应对均衡器长度和迭代步长的影响
    4.4 非线性效应的抑制措施
        4.4.1 33%-RZ 波形作为调制波形
        4.4.2 改变光滤波器带宽
        4.4.3 调整 ICR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基于供应链的企业采购成本控制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论文总体思路与技术路线
    1.3 论文研究方法
第二章 采购成本控制相关理论综述
    2.1 国内外对采购成本控制的研究现状
        2.1.1 国外对采购成本控制的研究现状
        2.1.2 国内对采购成本控制的研究现状
    2.2 相关内涵界定
        2.2.1 采购
        2.2.2 基于供应链的采购
        2.2.3 采购成本
        2.2.4 采购成本控制
    2.3 传统采购成本控制方式及其局限性分析
        2.3.1 传统采购成本控制的常见方式
        2.3.2 传统采购成本控制方式的局限性分析
    2.4 基于供应链的采购成本控制与传统采购成本控制的主要区别
第三章 基于供应链的企业采购成本控制体系构建与实施
    3.1 基于供应链的企业采购成本控制模式的提出
    3.2 基于外部供应链的采购成本控制体系构建
        3.2.1 建立基于采购成本控制的供应链信息库平台
        3.2.2 构建基于采购成本控制的供应链合作团队
        3.2.3 通过长期采购协议降低企业采购中的交易成本
        3.2.4 通过对管理成本的有效管理来降低企业采购成本
    3.3 基于内部供应链的采购成本控制体系构建
        3.3.1 采购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内部供应链关系分析
        3.3.2 基于内部供应链的全生命周期采购成本控制机制
    3.4 基于供应链的采购成本控制体系实施路径
        3.4.1 加强对企业采购成本的战略控制
        3.4.2 通过实施采购业务外包模式来降低采购成本
        3.4.3 实施基于成本优化的多级库存优化控制策略
第四章 中国移动营业厅自助类设备采购成本控制案例分析
    4.1 行业背景
    4.2 采购及其成本控制的发展现状
        4.2.1 总体发展概况
        4.2.2 存在的问题分析
    4.3 采购成本控制标准化体系构建
        4.3.1 硬件设备采购成本标准化控制体系
        4.3.2 软件设备采购成本标准化控制体系
        4.3.3 售后服务成本标准化体系
        4.3.4 外部供应链管理
        4.3.4.1 外部供应链分析
        4.3.4.2 供应商管理
        4.3.4.3 行业标准化推进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论文研究结论
    5.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6)移动数据业务的业务价值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标及预期创新点
    1.4 论文结构及内容
    1.5 主要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移动数据业务研究综述
        2.1.1 移动数据业务发展概述
        2.1.2 移动数据业务的概念界定
        2.1.3 移动数据业务的特征
        2.1.4 移动数据业务的分类
        2.1.5 移动数据业务的价值
    2.2 价值评价理论及方法综述
        2.2.1 价值工程的评价理论
        2.2.2 生命周期的评价理论
        2.2.3 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
        2.2.4 价值评价方法比较
    2.3 文献综述研究总结
3. 移动数据业务的业务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3.1 移动数据业务的业务价值指标体系构建流程
    3.2 移动数据业务业务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初稿
        3.2.1 直接价值设计
        3.2.2 间接价值设计
        3.2.3 指标体系初稿
        3.2.4 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合理性测试
    3.3 移动数据业务业务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终稿
4. 移动数据业务业务价值评价实证研究
    4.1 实证研究思路
    4.2 数据收集
        4.2.1 数据收集范围确定
        4.2.2 企业数据调研
        4.2.3 企业问卷调研
    4.3 数据描述
    4.4 数据处理
    4.5 指标体系的权重计算
    4.6 业务价值计算结果
    4.7 计算结果分析
        4.7.1 总体评价结果分析
        4.7.2 直接价值评价分析
        4.7.3 间接价值评价分析
        4.7.4 业务价值评价结果与单一指标评价的对比分析
        4.7.5 基于价值评价的业务分类
5. 基于价值评价的移动数据业务管理建议
    5.1 基于各项业务发展的建议
    5.2 基于企业业务价值管理的建议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6.1.1 主要研究成果
        6.1.2 创新点
    6.2 研究不足
    6.3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基于BREW平台移动流媒体的分析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移动流媒体背景及应用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移动流媒体相关技术
    2.1 3G相关技术
        2.1.1 概念
        2.1.2 主要特点
        2.1.3 3G主流技术
        2.1.4 3G-324M协议简介
    2.2 3G网络中的移动流媒体
        2.2.1 概念
        2.2.2 主要特点
3 移动流媒体设计及BREW平台开发
    3.1 影响流媒体QoS的因素
    3.2 流媒体系统设计
        3.2.1 流媒体服务器
        3.2.2 业务服务器
    3.3 编码设计
        3.3.1 MPEG-4
        3.3.2 H.264
        3.3.3 MPEG-4与H.264比较
    3.4 网络通信设计
        3.4.1 实时传输协议RTP、RTCP
        3.4.2 实时流协议RTSP
        3.4.3 拥塞和差错控制设计
        3.4.4 移动流媒体内容分发网络
        3.4.5 缓存技术设计
    3.5 3GPP PSS协议
    3.6 流媒体传输码率适配
    3.7 BREW平台开发
        3.7.1 建立BREW平台的目的
        3.7.2 BREW平台的参与者
        3.7.3 BREW平台功能模块
        3.7.4 Download Server
        3.7.5 服务提供商
        3.7.6 网络运营商
        3.7.7 BREW平台架构
        3.7.8 BREW工作机制
        3.7.9 其他主流技术与BREW技术优缺点比较
4 移动流媒体系统客户端的详细实现
    4.1 客户端软件详细设计
    4.2 系统界面设计
    4.3 BREW环境配置
        4.3.1 BREW SDK的安装
        4.3.2 BREW SDK的组成
    4.4 BREW平台技术开发
        4.4.1 BREW Developer Tools
        4.4.2 BREW组件之间的交互
        4.4.3 BREW环境及目录
        4.4.4 BREW调度策略
    4.5 uiOne程序开发
        4.5.1 uiOne工具包
        4.5.2 uiOne组件结构
        4.5.3 ulOne应用创建流程
    4.6 移动流媒体应用加载过程
    4.7 客户端程序实现
5 移动流媒体系统的测试
    5.1 测试原理
    5.2 移动流媒体测试点识别
    5.3 流媒体测试环境配置
    5.4 测试用例的设计
6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8)基于window media流媒体传播系统研究及其在校园网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流媒体技术的意义
    1.2 流媒体应用的现状与在高校中应用需求
    1.3 本论文所要研究探讨内容概述
第2章 流媒体技术基础
    2.1 WINDOWS MEDIA的ASF流文件格式
        2.1.1 ASF流文件概述
        2.1.2 ASF的特征
        2.1.3 ASF文件格式
    2.2 ASF文件常用的压缩技术MPEG4
        2.2.1 MPEG4简介
        2.2.2 MPEG4压缩标准构成
    2.3 WINDOWS MEDIA媒体网络传输所用的实时传输协议
        2.3.1 实时流式传输协议(RTSP)
        2.3.2 Microsoft Media服务器协议(MMS)
        2.3.3 HTTP协议
        2.3.4 各种协议在Windows Media系统中的综合应用
        2.3.5 Windows Media系统中各协议间的切换
第3章 流媒体传输通道—IP网络的现状及本校的网络环境
    3.1 局域网
    3.2 以太局域网
    3.3 广域网
    3.4 接入广域网的多种方式
        3.4.1 窄带接入
        3.4.2 个人宽带接入
        3.4.3 单位宽带联网
    3.5 本校校园网及教育科研网介绍
第4章 存储方案及服务器的选用
    4.1 各种存储技术比较
        4.1.1 DAS技术
        4.1.2 NAS和SAN技术
    4.2 存储方案的选择
    4.3 存储数据的安全保障
    4.4 视频服务器的选购
        4.4.1 服务器性能测试基准
        4.4.2 免费的性能测试工具
        4.4.3 比较两款具体的服务器
第5章 WINDOWS MEDIA的体系结构
    5.1 WINDOWS MEDIA视频技术组成
    5.2 WINDOWS MEDIA服务器组件
    5.3 WINDOWS MEDIA应用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5.3.1 单服务器结构
        5.3.2 多服务器分发播放结构
第6章 流媒体系统在本校的应用实践
    6.1 前期准备工作
        6.1.1 了解初windows media系统运行的最低要求
        6.1.2 根据最终用户的最低带宽来编码媒体文件
        6.1.3 根据观众数量及其连网带宽来选定服务器
        6.1.4 硬件及软件准备
        6.1.5 媒体资源的准备
    6.2 实现视频点播
    6.3 实现视频广播
    6.4 实现电视转播
        6.4.1 总体设置
        6.4.2 编码器工作站
        6.4.3 PCTV卡
        6.4.4 各种编码率实际效果的比较
    6.5 各应用方案的总体逻辑结构图
    6.6 推广应用
第7章 资源发布管理系统的设计
    7.1 ASP开发基础知识
        7.1.1 数据库访问控件ADO
    7.2 管理系统设计
        7.2.1 需求分析及功能目标
        7.2.2 数据库设计
        7.2.3 管理系统各功能模块设计
第8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基于WAP的安全移动彩票综合业务平台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移动增值业务概述
    2.1 移动增值业务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2.1.1 移动增值业务的定义
        2.1.2 移动增值业务的分类
        2.1.3 移动增值业务的特点
    2.2 国内外移动增值业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2.2.1 国内外移动增值业务发展现状
        2.2.2 移动增值业务发展趋势
    2.3 影响移动增值业务发展的主要因素
    2.4 移动增值业务实现技术
        2.4.1 SMS
        2.4.2 USSD
        2.4.3 STK
        2.4.4 WAP
        2.4.5 K-Java/BREW/J2ME
        2.4.6 IVR
第三章 基于WAP的安全移动彩票综合业务平台的设计
    3.1 WAP技术概述
        3.1.1 WAP协议栈
        3.1.2 WAP编程模型
        3.1.3 XML和WML简介
    3.2 两种基于WAP的移动增值业务实现方案的比较
    3.3 基于WAP的安全移动彩票综合业务平台总体设计思路
        3.3.1 平台软件体系结构设计
        3.3.2 网络结构设计
        3.3.3 逻辑结构设计
        3.3.4 软件详细分层设计
    3.4 软件技术选型
        3.4.1 J2EE标准
        3.4.2 基于MVC的Struts框架
        3.4.3 Hibernate框架
    3.5 系统配置
        3.5.1 源服务器配置
        3.5.2 移动终端浏览器配置
    3.6 功能设计
    3.7 数据库设计
        3.7.1 PRODUCTINFO
        3.7.2 SUITINFO
        3.7.3 SUITRODUCT
        3.7.4 USERPROVISION
        3.7.5 PROVISIONINFO
        3.7.6 DEMANDINFO
        3.7.7 CANCELINFO
    3.8 安全性设计
第四章 基于WAP的安全移动彩票综合业务平台的实现
    4.1 功能模块实现
        4.1.1 用户管理模块
        4.1.2 业务点播/定制模块
        4.1.3 信息查询模块
    4.2 WAP平台接口说明
    4.3 测试
        4.3.1 单元测试
        4.3.2 集成测试
        4.3.3 系统测试
    4.4 平台实现中存在的难点
        4.4.1 中文显示
        4.4.2 使用JSP创建动态WML页面
        4.4.3 连接多个数据源
        4.4.4 Session跟踪
        4.4.5 缓存控制
第五章 结束语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缩略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电信技术讲座 第十一讲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无线应用协议 (WAP)
    (1) 无线应用环境 (WAE)
    (2) 无线会话协议 (WSP)
    (3) 无线事务协议 (WTP)
    (4) 无线传输层安全协议 (WTLS)
    (5) 无线数据报协议 (WDP)
2 GPRS技术
    (1) GPRS的系统结构
    (2) GPRS实现的业务
    (3) GPRS的技术特点
    (4) GPRS的工作原理
3 第三代移动通信

四、电信技术讲座 第十一讲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D]. 赵永斌. 山西大学, 2021(02)
  • [2]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研究[D]. 叶萌.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3)
  • [3]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史论[D]. 张真. 南京大学, 2015(01)
  • [4]高速相干光通信系统中信道均衡与相位估计的研究[D]. 宋艳梅.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1)
  • [5]基于供应链的企业采购成本控制体系构建研究[D]. 赵亚然.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8)
  • [6]移动数据业务的业务价值评价研究[D]. 刘海川.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4)
  • [7]基于BREW平台移动流媒体的分析与实现[D]. 李婧.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10)
  • [8]基于window media流媒体传播系统研究及其在校园网上的应用[D]. 王国平. 山东大学, 2007(02)
  • [9]基于WAP的安全移动彩票综合业务平台研究与实现[D]. 吕玲玲. 北京邮电大学, 2007(06)
  • [10]电信技术讲座 第十一讲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展望[J]. 郝锋钢,李亚先. 中国有线电视, 2001(01)

标签:;  ;  ;  ;  ;  

电信技术讲座第11讲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