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DWDM 的激光器件特性测量

基于 DWDM 的激光器件特性测量

一、密集波分复用的激光器件特性测量(论文文献综述)

张北[1](2021)在《基于倾斜光纤光栅的微波光子传感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波光子学是结合了微波射频领域与光学领域的交叉学科。随着微波光子学的发展,研究人员尝试着将微波光子学应用于传感领域,称之为微波光子传感,其基本原理是将传感信息通过光信号形式转换成微波信号,通过对微波信号的测量实现传感的目的。微波光子传感能够提高识别速度和精度,更稳定、更易控制,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测量特性。本文首先介绍了微波光子滤波器的基础理论,通过倾斜光纤光栅的模式耦合理论,分析了倾斜光纤光栅的传输特性,提出了利用倾斜光纤光栅的包层模式可以对宽带光源进行谱分割的设想,利用倾斜光纤光栅作为谱分割单元构成了多光源微波光子滤波器,其品质因数较高。通过改变链路中总的光纤长度来改变链路中的总色散值,研究了总色散值对该结构微波光子滤波器频率响应曲线的影响,并通过该方法实现了微波光子滤波器的调谐。在此基础上,由于倾斜光纤光栅包层模式对外界环境变化比较敏感,在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下会产生偏移,进而使微波光子滤波器频率响应曲线的中心频率产生偏移,利用倾斜光纤光栅同时作为谱分割单元和传感单元,通过对频率响应曲线中心频率的测量就可以实现传感的目的。使用matlab软件对温度传感与轴向应变传感进行了理论仿真,仿真结果良好,证实了利用该系统进行微波光子传感的可能性。进一步的在30℃-90℃范围内完成了温度传感实验,所得传感结果表现良好,且灵敏度为1.2083 MHz/℃。通过螺旋测微仪控制悬臂梁自由端位移施加轴向应变,在自由端位移为0.4 mm-4.0 mm的范围内进行实验,记录了在旋紧与还原两种情况的实验数据,灵敏度分别为18.93k Hz/με和23.18 k Hz/με。实现了对温度以及轴向应变的传感。

邓灿冉[2](2021)在《基于RSOA的器件特性优化及其应用于WDM-PON中ONU的传输特性》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蓝光视频的直播[1]、高清移动视频通话[2]、超清交互式网络电视[3]等相关宽带业务在不断地更新和普及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同时新技术对移动网络所要求的带宽需求也在日益爆炸增长,这一现象对目前光通信技术中的数据传输速度和传输容量发起了巨大的挑战。对应的,相关行业的研究开发人员也在对周边配套设施和架构等新型关键应用技术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应用。其中,拓宽光网络传输系统容量和最大化单位带宽的利用率是目前亟待突破的重要问题之一。基于在光纤传输系统中,反射型半导体光放大器(Reflective semiconductor optical amplifier,RSOA)作为体积小、成本低、易集成和低功耗的调制器,凭借及调制和放大一体的功能,完美契合目前光网络单元中调制器的要求。此外,合理地利用调制器的啁啾可以达到延长传输距离以及弥补传输损耗的功能,对调制器的设计和制作也有着指导性的意义。本论文的研究重点是半导体光放大器(Semiconductor optical amplifier,SOA)的调制和放大特性,并对集成半导体器件的啁啾特性加以研究分析。全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分三个部分,具体结构有如下所示:1、在现有的SOA宽带稳态模型以及高效稳态模型的基础上,修改了RSOA中的有源区部分结构,并在建模中修改了参数,使模型更符合RSOA的工作原理。并在模拟中采用多阶迭代算法来更准确地计算RSOA处于工作区间时的有源区载流子浓度,使得模拟结果和数据更加精确。最后研究了偏置电流和前端输入光功率对RSOA的增益以及噪声指数的影响。2、设计了一种以不归零码型为上下行信号传输格式,基于SOA直接调制上行的DWDM-PON系统,并对不同传输速率下单光网络单元(Optical network unit,ONU)传输系统和多ONU的双向传输系统的进行了仿真模拟,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以验证可行性。仿真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案在直接检测的条件下上下行接受灵敏度分别可达-27.6d Bm和-32.5d Bm,可广泛应用于低成本的密集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Dense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Passive optical network,DWDM-PON)领域。3、介绍了啁啾效应的原理以及啁啾的产生对光信号的影响,研究并讨论了常用调制技术的原理,对三种常见的调制器件的原理和优缺点进行了讨论。通过搭建仿真链路实现了对这三种调制器在调制中产生啁啾的观测,并分析和对比了这几种调制器在啁啾效应方面的优缺点,并在此工作基础上对电吸收调制器(Electro-absorption modulator,EAM)进行了10Gbit/s信号速率下的长距离传输性能仿真。

胡春霞[3](2021)在《外部扰动下弱谐振腔法布里—珀罗激光器混沌动力学特性及其在安全通信中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混沌的遍历性,以及对初始条件的极度敏感性,相空间中的不规则运动等标志性特征适用于保密通信、混沌密码学、图像加密、多媒体版权保护等领域。半导体激光器(SL)是一种非线性器件,在外部扰动下所产生的混沌光信号具有随机性高、带宽大等优点,受到人们的青睐,被广泛用于混沌雷达、物理随机数的获取及混沌光通信等领域。基于SL的混沌光通信技术旨在从通信网络的物理层进行数据的保密传输,安全性更高,且能够与目前的商用光通信系统良好兼容,具有宽带、高速、低衰减等显着优势。为此国内外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研究,但由于还处于初级阶段,即使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仍然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比如如何提高信息传输能力等。弱谐振腔法布里-珀罗激光器(WRC-FPLD)是在传统法布里-珀罗激光器(FP-LD)基础上进行改进,研发出的一种新型半导体激光器。与FP-LD相比,WRC-FPLD具有相对较长的腔长和较低的前端面反射率,从而具有更小的模式间隔及更宽的增益谱。因此,在一定的波长范围内WRC-FPLD可以激发更多模式。在多信道物理随机数的获取、多信道混沌雷达、多信道混沌光通信及其他多信道相关应用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研究在外部扰动下,WRC-FPLD的混沌动力学特征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虽然已有研究报道基于WRC-FPLD产生混沌信号的初步研究工作,但将该混沌信号应用于安全通信还有一些关键问题尚未解决。其中包括针对不同外部扰动下WRC-FPLD产生适合混沌光通信的优质混沌信号,合理构建基于WRC-FPLD的混沌同步系统,掌握同步质量对通信性能的影响,保密通信中其它关键参量对传输能力的影响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以WRC-FPLD为激光源,围绕WRC-FPLD在外部扰动下混沌信号的获取、基于混沌同步的混沌光通信系统的构建,对混沌光通信系统的同步质量和安全光通信的性能进行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多模速率方程模型,采用数值方法研究了WRC-FPLD在光纤布拉格光栅(FBG)滤波反馈下的混沌动力学特征;采用Lang-Kobayashi方程结合FBG,建立描述FBG滤波反馈WRC-FPLD动力学行为的速率方程。通过调节FBG的布拉格频率和反馈因子k,WRC-FPLD不同的纵模可以成为激射模,通过进一步调节反馈因子,所选的激射模呈现混沌状态。固定FBG布拉格频率之后,通过改变反馈因子k,系统地研究了k的变化对混沌带宽的影响。结果显示混沌带宽随着k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所得的结果与我们之前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发现混沌带宽随着k的变化趋势与实验得到的结果相似。此外,进一步系统研究了FBG的3 d B反射带宽和FBG布拉格频率与自由运转WRC-FPLD各纵模之间的频率失谐Δf对混沌带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调节合适的反馈参数FBG,滤波反馈WRC-FPLD可以输出波长可调、带宽可控的宽带混沌信号。2.提出并实验验证了一种基于两个模式间隔相同的单向耦合WRC-FPLDs(主WRC-FPLD和从WRC-FPLD)同时产生多信道宽带混沌信号的方案。将自由运行主WRC-FPLD的输出注入到另一个从WRC-FPLD。由于主WRC-FPLD与从WRC-FPLD模式间距相同,因此他们对应模式的频率失谐一致。通过设定适当的注入功率和频率失谐,从WRC-FPLD的多个纵模可以被激发到混沌状态,从而提供多信道混沌信号。利用一个中心波长可调谐光滤波器(TOF),实验检测了9个信道混沌信号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注入条件下(Δf=5 GHz和Pin=1.08 m W,Δf=1 GHz,Pin=276.04μW,Δf=5 GHz和Pin=1.27 m W)9个信道混沌信号的混沌带宽略有不同,分布在8~15 GHz的范围内。此外,在功率谱中可以看到,与总混沌信号相比,每个单信道混沌信号位于低频区域的能量都要比总混沌输出的能量高。随后,进一步系统研究了注入参数对单个信道混沌信号带宽的影响,首先固定频率失谐Δf,改变注入功率Pin。结果显示随着注入功率Pin的增加,混沌信号的带宽表现出先增大,然后降低的趋势。锁定注入功率Pin的情况下,随着Δf在-30 GHz到30 GHz之间的变化,单信道混沌信号带宽的变化呈现出了一个近似M形对称分布。最后,基于Lang-Kobayashi模型,给出了用于描述两个单向耦合WRC-FPLDs动力学态的速率方程,采用四阶Rung-Kutta算法数值模拟。通过计算不同模式时序的互相关函数,揭示了单模混沌信号功率谱中低频能量比总模混沌信号功率谱中低频能量低的物理本质是激光器内部的模式竞争。具有反相关系的模式叠加时,低频能量相互抵消。由于该方案结构相对简单,且具有同时生成多信道混沌信号的能力,可为WDM混沌光通信和多路高速随机数生成等相关应用领域提供多信道混沌源;3.提出并实验验证了一种利用两个具有相同模式间隔的WRC-FPLDs实现可切换载波波长的混沌保密通信方案。该方案中,一个滤波反馈WRC-FPLD(T-WRC-FPLD)被用作为发射器,另外一个具有相同模式间隔的WRC-FPLD(R-WRC-FPLD)作为接收器。通过调节可调光滤波器(TOF)的中心波长,然后配合适当的反馈功率,可以在T-WRC-FPLD中选择所需的模式成为激射模,并输出混沌信号。TOF的中心波长可以用来选择该混沌信号的中心波长。因此,在滤波反馈下T-WRC-FPLD可以提供具有可切换中心波长的混沌载波。T-WRC-FPLD输出的混沌信号被注入R-WRC-FPLD,并驱动R-WRC-FPLD以产生同步的混沌信号。在适当的注入强度下,T-WRC-FPLD与R-WRC-FPLD之间可以实现高质量混沌同步,实现载波波长可切换的混沌光通信。以T-WRC-FPLD中三个不同模式提供的三种不同混沌信号作为混沌载波为例,检测了该通信系统的性能。在优化系统工作参数后的实验中,三种情况中T-WRC-FPLD与R-WRC-FPLD之间的互相关函数都可以达到0.94以上。利用T-WRC-FPLD和R-WRC-FPLD之间的高质量混沌同步,在三种情况下,5 Gb/s的信息都可以被成功的加密解密,误码率显着低于3.8×10-3。该方案为密集WDM(DWDM)混沌光通信网络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方法。

范杰,龚春阳,杨晶晶,邹永刚,马晓辉[4](2019)在《分布布拉格反射器半导体激光器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与传统的法布里-珀罗(F-P)腔半导体激光器相比,采用分布布拉格反射器(DBR)光栅的边发射半导体激光器在窄线宽、输出波长稳定等方面展示出了优异的特性,其在激光通信、光互联及非线性频率转换等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需求。通过合理设计DBR光栅及器件结构,DBR半导体激光器可以实现激光窄线宽、双波长输出以及波长可调谐等性能。基于内置DBR光栅结构,DBR锥形半导体激光器可以同时兼具高功率、窄线宽及高光束质量等特性。针对这几类激光器,阐述了其结构设计、制作工艺及其性能优势,总结了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与发展现状,并对DBR半导体激光器的研究工作和发展趋势做出了进一步的讨论和展望。

赵彤[5](2016)在《复杂信号相关法实现光纤接入网高精度故障监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光通信技术的发展,光接入网作为光信号传输的承载单元也实现了大范围铺设,使得人人都可享受到光通信所带来的便利。光接入网中光纤的分布更加密集,光纤到户实现了多根光纤在几米甚至更短间隔的铺设,这就对检测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若精度无法分辨出这几米内的多根光纤,则光纤一旦发生故障,维护人员可能产生误判,从而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另外,通信速率的提升也使运营商更加重视光纤故障所造成的影响。因此,为了使通信故障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缩短检测和维修时间则是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在光接入网故障后的检测维修过程中,维修时间与故障定位的准确性直接相关。光接入网中最常见且最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就是光纤光缆。维护人员通常使用光时域反射仪进行故障的排查,而该设备使用脉冲飞行法原理,存在故障的定位精度与探测距离矛盾的缺陷,限制了其在远距离测量中的定位精度(范围超过十公里后精度降到几十米甚至上百米),使得维修人员只能在精度范围内搜索排查,导致维修工作无法及时开展。虽然研究者提出了多种光纤故障定位的方法,但很难将远程高精度的定位功能用简易的装置实现。为了严格控制运维成本,运营商急需简单、实用的监测装置才能实现分布日益广泛的光接入网中光纤的维护。近些年来,研究发现相关法探测技术虽然可以实现大范围高精度的故障探测,解决光时域反射仪测量故障存在的缺陷。但该方法对探测信号的要求相当严格:周期性会限制探测距离,信号的带宽会限制探测精度。因此,在相关法探测技术中,探测信号要求具备无周期性、高带宽且产生装置不复杂的条件后才可用于光网络的故障监测。如今的光接入网主要存在三种结构形式:有源光网络、无源波分复用光网络、无源时分复用光网络。由于各网络布线结构与信号传输方式不同,其对监测装置的要求也各有侧重。本论文基于相关法原理,针对这三种网络分别提出了相应高精度监测装置,结构简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从现有光纤故障探测技术出发,原理上分析了相关探测技术与其他技术相比的优势,以及该技术对探测信号的要求;2.在有源光网络中,将网络中的通信信号作为探测信号,借助该信号具有的振荡随机且变化速率高的特性,在现有网络中结合相关技术实现了实时的厘米级精度的故障监测、定位功能;3.在无源波分复用光网络中,由于各支路具有特定的波长信息,所以探测信号光谱范围必须覆盖网络所有支路的波长信息,因此我们使用集成度高的超辐射发光二极管,利用其宽光谱及输出信号振荡随机起伏的特性,实验实现了大范围高精度的故障监测;4.在无源时分复用光网络中,由于难以通过信号特征分辨具体支路,所以我们在各支路末端添加反射式光滤波器,滤波器的反射或故障点的菲涅尔反射提供多光反馈,使探测激光器产生混沌激光。该混沌激光信号的外腔时延(位置)信息即反映了反馈点的位置,再由消失的滤波器位置信息和新增的位置信息即可实现故障支路和故障位置的判断,实验中获得了毫米级精度的故障探测。

郭兴[6](2014)在《基于DWDM技术的省网四平面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对新型网络的需求不断增强,我省目前的电信业务的重心已逐步从语音业务转移到数据业务。构建可以承载多种业务的、高速率的新型网络,以满足各用户的不同需求成为了当务之急。省网四平面的构筑既是为了解决河北联通现有长途传输网络所面临的许多设备已经老化、饱和的情况。为解决我网现在传输带宽容量不足的情况,建立一个适合各种业务高速发展的新一代大容量长途传输平台。密集波分复用(DWDM)技术的应用,在光通信领域使通信网络系统的性能变得更加可靠、稳定,而且大幅度提高了系统的通信容量,DWDM技术可以直接接入多种业务,而不致其相互干扰的优点,能够满足人们对信息的日益膨胀的需求,使得DWDM技术的应用前景更加光明,目前,密集波分复用技术正在朝超大容量、超高速率、超长距离的方向发展。本论文首先介绍了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密集波分技术的产生背景和特点;分析了密集波分技术的组网关键技术,包括DWDM网络结构、DWDM组网设计两个方面;然后从河北联通分公司全网的角度出发,在河北联通现有长途波分传输网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河北联通各项业务的需求,针对我公司的需求从设备性能、运营成本等方面进行了设备选型,并对所选华为公司OptiX OSN系列的设备的设备特性进行了分析,给出了省网四平面工程的设计方案;并参照波分复用传输系统工程设计规范要求,对系统性能进行了误码率及抖动性能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案是安全可行的,满足河北省联通分公司长途传输干线的需求。

张晖霞[7](2014)在《全光纤F-P腔可调谐滤波器及在DWDM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云计算、物联网以及高清晰度电视等宽带综合业务的出现和推广,对通信速率和稳定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DWDM为基础的全光网络,避免了光电转换代价,突破了电子瓶颈的限制,是解决高速传输业务发展的最佳方案。实现DWDM全光网络无瓶颈的高速传输,这就要求各分立器件是具有高速集成的全光器件,由此,光纤光栅以不可比拟的优势,受到通信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近几年得到迅速发展的光纤光栅是一种新型光纤无源器件,因其易于与光纤通信系统兼容实现全光纤化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可调谐滤波器中作为波长选择和调谐元件。基于光纤布拉格光栅的法布里-珀罗(FBG-FP)结构型器件更是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不少研究报道了将FBG-FP滤波器作为选模元件用于光纤激光器中实现单纵模激光输出。在全光通信中,对动态密集波分复用网络进行灵活控制管理的关键设备是可重构光分插复用器(ROADM),它不仅可以有选择地对需要的光波长进行上下载,还可以通过调节输入光功率,使输出光信号达到动态增益均衡,从而实现密集波分复用信道的分插功能。本文根据DWDM系统对光纤可调谐滤波器的具体技术要求,深入分析和模拟研究了基于光纤布拉格光栅的可调谐窄带滤波器及其在DWDM系统中的应用。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提出了一种基于多个FBG的全光纤型FP腔结构滤波器,目的在于改善单腔结构的滤波效果,通过对多腔FBG-FP结构透射特性进行详细的理论分析与数值仿真,得出结论:只要组成光栅的反射率提高,就可以增强谐振峰过渡带的滚降特性,当用于不同应用时,通过调节腔长可以得到所需的透射谐振峰线宽。与单个FBG-FP相比,多个光栅组成的FP腔具有更好的滤波特性。(2)本文采用OptiSystem光通信软件对FBG-FP腔型可调谐滤波器在可调谐光纤激光器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上述光纤Bragg光栅组合型可调谐滤波器可以实现光纤激光器单纵模激光的输出。(3)设计了一种基于FBG-FP腔可调谐滤波器的新型ROADM,与以往FP型ROADM不同的是,该器件的输入端和下载端在同一侧,上载端和输出端口在另外一侧。经仿真分析研究,该器件的光功率损耗约为1dB,且各信道可达到动态增益均衡。(4)针对光器件的特性,利用OptiSystem光通讯仿真软件对引入该ROADM的DWDM系统进行仿真,对整个系统的光学性能指标和功能特性进行测试和分析。对眼图和误码率的测试分析表明此种结构的ROADM符合设计标准,其应用对DWDM系统的影响不大,由此构成的DWDM系统功能达到设计要求,能够充分满足全光网络的需求。

赵建宜[8](2014)在《WDM-PON用单片集成光源芯片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文中认为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WDM-PON)系统以其高容量、大带宽等特点使其成为下一代光接入网中最具前景的方案之一。而低成本、高性能的光电子器件则是WDM-PON系统在未来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单片集成光源器件相比传统的分立器件封装成本低、器件性能强,因此是未来WDM-PON系统用光电子器件发展的必然方向。本文从光电子器件理论建模出发结合器件制作工艺,针对WDM-PON中的低成本光源器件进行了深入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运用k·p理论模型,对半导体量子阱材料增益谱进行了理论计算,分析了量子阱应变量及阱宽等参量对半导体材料能带结构及增益谱的影响。讨论了不同应用下,量子阱结构设计的原则与要求。基于时域传输矩阵模型及材料增益计算模型,开发了半导体激光器器件模拟平台。基于本平台,对分布布拉格反馈(DFB)半导体激光器的空间烧孔效应进行了模拟仿真。详细讨论了在光栅结构设计中集中相移、分布相移、多相移、分布反馈系数等参量对DFB半导体激光器空间烧孔效应的影响。分析讨论了光栅归一化耦合系数对DFB激光器调制特性的影响。使用新型动态模型分析半导体激光器,根据器件中有源区波导与无源区波导的不同特点分别采用时域模型及频域模型,而后通过数字滤波器的方法将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并通过数字滤波器法考虑了器件增益谱的非平坦效应。利用该新型动态分析模型,对双微环耦合半导体激光器这一新型低成本、高性能的可调谐激光类型进行了时域静态及动态分析。主要分析讨论了微环耦合系数及损耗对器件P-I特性、小信号调制特性、大信号调制特性以及波长切换特性的影响。使用波束传输(BPM)算法设计并优化了InP基四通道、八通道多模干涉(MMI)器件以及16通道阵列波导光栅(AWG)器件。系统地讨论了MMI器件中,制作工艺误差对器件损耗以及带宽的影响。详细讨论了AWG的性能估算的解析方法,利用该方法研究了AWG器件中阵列波导间距及阵列波导喇叭口(Taper)宽度对器件插损均匀性及中心通道插损的影响。基于研究结论,设计了InP基AWG器件,并利用BPM算法对AWG器件进行了性能模拟,设计指标符合预期。使用纳米压印技术制作DFB激光器掩埋光栅,针对直接使用纳米压印胶后,掩埋生长质量不佳,出现大量位错的问题,提出了多层掩膜去除纳米压印胶残胶的方法。该方法大大提高了光栅掩埋质量,极大地降低了最终器件的阈值,达到商用标准。对金属有机物气相沉淀(MOCVD)对接生长工艺进行了系统地研究。讨论了介质膜刻蚀以及InP刻蚀方法对最终对接生长质量的影响。改进了湿法腐蚀策略,并调整干法刻蚀参数,最终完成了高质量的对接材料生长。结合前述纳米压印工艺,提出了前置光栅制作而后对接生长的新工艺顺序,解决了对接生长工艺后,有源区表面相对无源区表面凹陷,纳米压印工艺难以实施在有源区的问题。采用新工艺,完成了高质量内藏光栅单片集成外延材料的制备。系统地研究了等离子诱导量子阱混杂单片集成工艺,提出了基于灰度掩膜的等离子诱导量子阱混杂方法,实现了同一外延片上多个带隙及连续带隙的横向集成。详细研究讨论了掩膜版占空比及条纹宽度对等离子诱导量子阱混杂程度的影响。研究了单片集成器件中多种波导结构横向单片集成问题。提出了新型自对准光刻工艺。利用光刻胶上生长二氧化硅,并进一步使用lift-off工艺剥离二氧化硅的方式,实现了多种去除方式的多掩膜自对准套刻,完成了多种波导结构横向单片集成的高质量制作。在前述理论设计及相关配套工艺研究的支持下,实际制作了用于集成的各种分立器件包括16通道1550nm波段密集波分复用(DWDM)阵列激光器、4通道1310nm波段粗波分复用(CWDM)阵列激光器、4通道InP基MMI耦合器、16通道InP基AWG器件。对阵列器件热调谐串扰进行了测试与分析。利用X射线衍射(XRD)、光荧光(PL)系统地分析了纳米压印光栅制作工艺对量子阱外延片的影响,研究了纳米压印光栅工艺对DFB半导体激光器寿命的影响。在前述理论设计,相关配套工艺研究及分立器件制作的基础上,完成了4通道DFB阵列激光器单片集成MMI耦合器的单片集成光源器件制作。器件平均阈值小于10mA,边摸抑制比大于50dB。完成了16通道DFB阵列激光器单片集成AWG合并器的单片集成光源制作,器件光谱边摸抑制比大于40dB,通道间隔1.6nnm,均方根误差小于0.1nnm。

王航威[9](2014)在《基于OTN的WDM网络系统的研究及实验测试》文中提出随着电信业务的发展,对带宽及功能的需求不断提高,基于传统技术的传送网络已远不能满足当前业务需求复杂多样、‘带宽需求激增、维护管理更智能化等需求。OTN技术结合传统SDH传送技术多业务支持等优势和WDM波分复用技术传送容量大等优势,具有大容量调度、透明传送、支持多种信号的封装传送、扩容方便、强的维护管理能力等优点,已成为当前核心、城域网主流的传送技术。然而目前商用的OTN设备普遍是40G及以下设备,且接口种类有限,需更高速率及支持更多接口的100G设备应用及性能优化。本论文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基于OTN技术的100G传输系统出发,主要完成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研究OTN的基本原理和信号网络传送的实现,OTN技术的层级结构和实现信号传送的流程,然后叙述OTN传送信号的帧结构和用于传输维护和管理的开销组成,并对主要开销内容及功能进行介绍。在信号传送的实现上,介绍OTN各种客户侧信号映射封装成相应适于传送的格式的方法,并叙述了低速客户侧信号层层复用成高速率信号的方法。接着介绍基于OTN技术的先进传输网设备系统1830PSS系统,研究系统组成架构,组网实现信号传送的原理以及几种实际组网方案架构。完成相关技术理论及原理方面的研究,接下来在OTN技术和1830PSS系统的基础上,针对系统内各单元模块对系统性能影响的问题,提出通过测量相关模块单元特性对系统影响并分析归纳的方法实现系统优化。围绕该话题进行系统硬件的集成测试开发,包括传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SFP光收发模块性能指标测试分析和网络保护中广泛使用的OPS保护技术保护倒换时间测量分析。根据测量结果分析环境因素如温度对模块性能影响,分析模块接收灵敏度等性能影响因素如消光比等对其的影响并分析规律。根据OPS保护倒换时间数据结果分析影响倒换时间的因素并归纳总结影响规律。根据多方面的实验数据结果分析得出结论,为相关器件模块开发及实际组网应用在性能提升上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在完成硬件集成测试分析后,论文还对由不同业务盘承载不同业务的情况进行系统集成测试,测试各业务在各功能实现上的功能性能,确保传输的正常实现并通过不同的网络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网络性能,最终实现提升网络性能的同时,降低系统建设维护成本。

陈小亚[10](2014)在《黄石电信传输网优化-80*10Gb/s DWDM系统网络建设》文中研究表明传输网的优化扩容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随着互联网新业务、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传输网的优化建设应该从实际出发,结合市场需求,同时也应该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建设成可以满足互联网新时代的可靠网络。黄石电信原有SDH系统环在承载GE,2.5G POS,10GE,10G POS等大颗粒业务时,其网络的承载能力明显不足,而且承载效率低。为逐步实现“接入高速化、承载IP化、网络资源可控化、网络业务融合化”的发展目标,在现有基础上提升本地传输网光缆资源覆盖率、大颗粒业务承载能力,黄石电信需尽快对本地传输网络进行优化,合理利用光缆资源,针对跨区业务承载能力不足的本地骨干节点新建系统环或扩容。本文首先介绍了传输网络优化理论和DWDM波分系统概念。然后在分析本地传输网结构、中继光缆现状、光缆资源使用率的基础上,对黄石电信网络中现存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最后,通过梳理黄石本地传输网的发展思路和建设原则,本文提出了实施优化扩容方案。后期通过80X10G DWDM系统新建工程实现,达到了提升光缆承载效率,提升10G等大颗粒业务承载能力的效果,为提高光缆资源的利用率和增强网络的调度灵活性、降低运维成本提供了一定参考方法。

二、密集波分复用的激光器件特性测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密集波分复用的激光器件特性测量(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倾斜光纤光栅的微波光子传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微波光子学发展的技术背景及技术基础
        1.1.1 激光及光放大技术
        1.1.2 光调制技术
        1.1.3 光检测技术
    1.2 微波光子学的主要研究方向
        1.2.1 微波毫米波的光学产生方法
        1.2.2 微波毫米波信号的处理
        1.2.3 系统应用
    1.3 微波光子传感技术及研究现状
        1.3.1 基于光纤光栅的微波光子传感
        1.3.2 非光纤光栅的微波光子传感技术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微波光子滤波器的基础理论
    2.1 微波光子滤波器的原理及性能参数
        2.1.1 微波光子滤波器的原理分析
        2.1.2 微波光子滤波器的性能参数
    2.2 不同抽头系数的微波光子滤波器
        2.2.1 无限脉冲响应微波光子滤波器(IIR-MPF)
        2.2.2 有限脉冲响应微波光子滤波器(FIR-MPF)
    2.3 不同光源类型的微波光子滤波器
        2.3.1 单光源微波光子滤波器(SSMPF)
        2.3.2 多光源微波光子滤波器(MSMPF)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TFBG的微波光子传感模型
    3.1 TFBG模式耦合理论
        3.1.1 FBG中纤芯模的耦合
        3.1.2 TFBG中纤芯模的耦合
        3.1.3 TFBG中纤芯模与辐射模的耦合
        3.1.4 TFBG中纤芯模与包层模的耦合
    3.2 基于TFBG结构的滤波器基本理论
    3.3 基于TFBG结构的滤波器理论研究
        3.3.1 实验链路
        3.3.2 仿真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TFBG的微波光子传感研究
    4.1 温度传感研究
        4.1.1 温度传感实验链路
        4.1.2 实验仪器选择与性能介绍
        4.1.3 温度传感理论仿真研究
        4.1.4 实验测量
    4.2 应变传感研究
        4.2.1 应变传感实验链路与实验仪器介绍
        4.2.2 轴向应变传感仿真
        4.2.3 轴向应变传感实验
    4.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RSOA的器件特性优化及其应用于WDM-PON中ONU的传输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发展历史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反射型半导体光放大器的建模与模拟
    2.1 反射型半导体光放大器的概述
        2.1.1 反射型半导体光放大器的结构
        2.1.2 反射型半导体光放大器的原理
    2.2 反射型半导体光放大器的功率增益特性
    2.3 反射型半导体光放大器的物理模型
        2.3.1 反射型半导体光放大器的建模
        2.3.2 理论模型的求解方法
    2.4 基于反射型半导体光放大器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2.4.1 RSOA中载流子密度分布及分析
        2.4.2 RSOA输出谱和噪声指数
        2.4.3 RSOA增益与噪声指数特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适用于10Gbit/s的半导体光放大器调制的多ONU双向传输研究
    3.1 DWDM-PON技术概述
        3.1.1 DWDM-PON原理结构
        3.1.2 DWDM系统的特点
    3.2 SOA在光纤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3.2.1 SOA在光纤通信系统中的线性应用
        3.2.2 SOA在光纤通信系统中的非线性应用
    3.3 单ONU双向传输研究
        3.3.1 单ONU的单向传输研究
        3.3.2 单ONU的双向传输研究
    3.4 多 ONU 双向传输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集成半导体器件的啁啾效应分析与10Gbit/s数据传输测试
    4.1 啁啾效应的基础理论
    4.2 直接调制与间接调制
    4.3 分布式反馈激光器的啁啾观测及分析
        4.3.1 DFB激光器的工作原理
        4.3.2 DFB激光器的优点
        4.3.3 DFB激光器的啁啾观测
    4.4 电吸收调制器的啁啾观测及分析
        4.4.1 电吸收调制器的调制原理
        4.4.2 电吸收调制器的啁啾观测
    4.5 铌酸锂马赫-曾德尔调制器的啁啾观测及分析
        4.5.1 铌酸锂马赫-曾德尔调制器的调制原理
        4.5.2 铌酸锂马赫-曾德尔调制器的啁啾观测
    4.6 10Gbit/s数据传输测试
    4.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外部扰动下弱谐振腔法布里—珀罗激光器混沌动力学特性及其在安全通信中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混沌概述
        1.2.1 混沌的定义
        1.2.2 混沌的基本特征
        1.2.3 通向混沌的道路
        1.2.4 混沌在确定系统中常见的研究方法
    1.3 混沌同步及混沌保密通信的研究进展
        1.3.1 混沌同步的定义及研究进展概述
        1.3.2 混沌保密通信研究进展概述
    1.4 基于SL的混沌同步及保密通信研究进展
        1.4.1 基于SL的混沌同步研究概述
        1.4.2 基于SL混沌同步的保密通信研究现状综述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半导体激光器的混沌及通信模型
    2.1 引言
    2.2 自由运行SL的理论模型
        2.2.1 边发射激光器的理论模型
        2.2.2 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的理论模型
        2.2.3 弱谐振腔法布里-珀罗激光器的理论模型
    2.3 Runge-Kutta算法
    2.4 基于外部扰动下SL产生混沌模型
        2.4.1 基于光反馈SL产生混沌模型
        2.4.2 基于光注入SL产生混沌模型
        2.4.3 基于光电反馈SL产生混沌模型
    2.5 基于SL的混沌同步系统理论模型
        2.5.1 基于SL的单向注入混沌同步系统
        2.5.2 基于SL的双向互注入混沌同步系统
        2.5.3 基于SL的相同混沌光驱动混沌同步系统
        2.5.4 基于SL混沌同步的保密通信方式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FBG滤波反馈WRC-FPLD产生波长可调带宽可控混沌信号
    3.1 引言
    3.2 FBG的理论模型
    3.3 FBG滤波反馈WRC-FPLD系统模型和原理
    3.4 数值计算结果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两个单向耦合WRC-FPLDs同时产生多信道宽带混沌信号
    4.1 引言
    4.2 实验装置
    4.3 实验结果和讨论
        4.3.1 两个自由运行WRC-FPLDs的输出特性
        4.3.2 S-WRC-FPLD总模混沌输出特性
        4.3.3 S-WRC-FPLD输出的单信道混沌信号特性
    4.4 理论模型和数值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两个WRC-FPLDs载波波长可切换混沌保密通信系统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系统结构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自由运行WRC-FPLDs输出特性
        5.3.2 T-WRC-FPLD滤波反馈下的输出特性
        5.3.3 两个WRC-FPLDs的混沌同步质量
        5.3.4 系统的通信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和研究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工作情况
致谢

(4)分布布拉格反射器半导体激光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基本原理
3 研究进展
    3.1 窄线宽DBR-LD
    3.2 双波长DBR-LD
    3.3 波长可调谐DBR-LD
    3.4 DBR锥形LD
4 结束语

(5)复杂信号相关法实现光纤接入网高精度故障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光接入网种类
    1.3 光纤故障探测
        1.3.1 光时域反射技术
        1.3.2 OTDR的局限性
        1.3.3 光接入网故障定位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精度光纤故障探测技术
    2.1 引言
    2.2 相关法探测技术
        2.2.1 相关函数
        2.2.2 光纤故障探测
        2.2.3 探测信号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源光网络故障监测
    3.1 引言
    3.2 故障监测技术现状
        3.2.1 嵌入式光时域反射法
        3.2.2 传输信号相关探测法
        3.2.3 小结
    3.3 现代数字通信传输系统
    3.4 在线信号检测有源光网络
        3.4.1 实验装置
        3.4.2 探测信号特性
        3.4.3 信号提取
        3.4.4 探测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源波分复用光网络故障监测
    4.1 引言
    4.2 故障监测技术现状
        4.2.1 功率监测法
        4.2.2 光时域反射法
        4.2.3 相关法
    4.3 SLD光相关法探测WDM-PON故障
        4.3.1 实验装置
        4.3.2 SLD输出特性
        4.3.3 测试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无源时分复用光网络故障监测
    5.1 引言
    5.2 故障监测技术现状
        5.2.1 支路扫描法
        5.2.2 特征添加法
        5.2.3 频谱分析法
        5.2.4 小结
    5.3 混沌腔长特征实现故障定位
        5.3.1 故障定位方法
        5.3.2 腔长特征
        5.3.3 TDM-PON中实现故障检测
    5.4 实验装置
    5.5 实验结果
    5.6 讨论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索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和录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6)基于DWDM技术的省网四平面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DWDM 技术的产生背景和主要特点
        1.2.1 DWDM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DWDM 关键技术分析
    2.1 DWDM 技术
    2.2 DWDM 原理概述
        2.2.1 DWDM 技术原理
        2.2.2 DWDM 技术的优缺点
    2.3 DWDM 的组网关键技术
        2.3.1 DWDM 网络结构
        2.3.2 DWDM 组网设计
第3章 河北联通长途网需求及工程必要性
    3.1 长途骨干网概述
    3.2 工程实施背景与必要性
        3.2.1 互联网(IP)业务需求
        3.2.2 IDC 与信息平台业务电路需求
        3.2.3 设备退网业务电路需求
        3.2.4 SDH 10G 波道业务电路需求
        3.2.5 169 网备份业务电路需求
        3.2.6 电路需求容量及业务类型
第4章 省网四平面系统设计
    4.1 现有网络及业务现状简要说明
        4.1.1 省网 DWDM 系统现状
        4.1.2 省网 SDH 系统现状
    4.2 本工程设计
        4.2.1 新建网络结构
        4.2.2 省网四平面 DWDM 层面设计
        4.2.3 169 网业务承载方案
        4.2.4 IP 承载 A 网、B 网业务承载方案
        4.2.5 IDC 与信息平台业务承载方案
        4.2.6 设备退网业务承载方案
    4.3 本工程 SDH 层面设计
        4.3.1 SDH 系统
    4.4 四平面北/南环 DWDM 系统配置
    4.5 SDH 系统配置
        4.5.1 SDH 通路组织
    4.6 网络管理系统
    4.7 时钟同步系统
    4.8 OTU 的配置
    4.9 网络保护
    4.10 公务通信系统
第5章 OptiX OSN 系列设备 40G 传输系统特性分析
    5.1 40G 传输系统简介
        5.1.1 面临的技术问题与解决方案
        5.1.2 调制编码技术
    5.2 40G 传输系统解决方案
        5.2.1 功能简介
        5.2.2 实现方案
    5.3 组网应用
    5.4 OptiX OSN 传输系统保护特性
    5.5 支持 PID
        5.5.1 功能简介
第6章 系统性能测试
    6.1 影响性能的指标要素
    6.2 本工程的性能指标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7)全光纤F-P腔可调谐滤波器及在DWDM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光纤光栅的理论分析
    2.1 光纤光栅的分类
    2.2 光纤 Bragg 光栅的结构
    2.3 耦合模理论
    2.4 传输矩阵分析法
    2.5 光纤 Bragg 光栅的特性分析
    2.6 光纤 Bragg 光栅在光纤通信领域的应用
    2.7 本章小结
3 基于光纤 Bragg 光栅的 FP 腔可调谐滤波器研究
    3.1 FP 谐振腔基本理论
    3.2 基于光纤 Bragg 光栅的 FP 双腔结构
    3.3 基于光纤 Bragg 光栅的 FP 腔可调谐滤波器的透射特性分析
        3.3.1 单双腔 FP 结构透射光谱比较
        3.3.2 不同光栅长度下的双腔 FP 结构透射特性分析
        3.3.3 不同折射率调制深度下的双腔 FP 结构透射特性
        3.3.4 双腔 FP 结构随腔长变化的透射特性分析
    3.4 FBG-FP 与普通 FP 的异同比较
    3.5 本章小结
4 FP 腔可调谐滤波器在 DWDM 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4.1 OptiSystem7.0 的介绍
    4.2 FP 腔可调谐滤波器在 DWDM 系统可调谐光纤激光器中的应用研究
        4.2.1 可调谐光纤激光器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4.2.2 DWDM 系统中 FP 腔可调谐光纤激光器的基本结构
        4.2.3 DWDM 系统中 FP 腔可调谐光纤激光器的数值分析讨论
        4.2.4 DWDM 系统中 FP 腔可调谐光纤激光器的模式测量
    4.3 FP 腔可调谐滤波器在 DWDM 系统中 ROADM 的应用研究
        4.3.1 ROADM 的技术特点
        4.3.2 基于 FP 腔可调谐滤波器的 ROADM 原理及基本结构
        4.3.3 DWDM 仿真系统构建
        4.3.4 DWDM 系统传输性能仿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WDM-PON用单片集成光源芯片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光通信发展概述
    1.2 光子芯片及其集成技术发展
    1.3 WDM-PON技术及其相关光电子集成器件简介
    1.4 DFB激光器阵列及相关光耦合器件
    1.5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 半导体激光器的模拟仿真与设计
    2.1 量子阱半导体激光器模拟的理论模型
    2.2 量子阱半导体激光器材料及增益求解
    2.3 量子阱半导体激光器器件模拟
    2.4 本章小结
3 光波导器件仿真
    3.1 光波导器件模拟的波束传播法
    3.2 MMI器件设计及模拟
    3.3 AWG器件的设计与模拟
    3.4 本章小结
4 集成器件制作工艺研究
    4.1 DFB半导体激光器内藏光栅的纳米压印制作研究
    4.2 InP基光子器件单片集成工艺研究
    4.3 自对准光刻工艺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分立器件的制作与测试
    5.1 阵列DFB激光器的制作与测试
    5.2 InP基AWG,MMI的制作与测试
    5.3 本章小结
6 集成器件制作与测试
    6.1 四通道阵列激光器集成MMI合波器件的制作与测试
    6.2 16通道阵列激光器与16通道AWG器件单片集成器件
    6.3 本章小结
7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基于OTN的WDM网络系统的研究及实验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传输网概述
        1.1.1 传输网的定义及分类
        1.1.2 传输网在通信网中的定位及作用
        1.1.3 传输网网络架构
    1.2 传输网技术发展
    1.3 当前传输网络结构及需求
    1.4 OTN技术
    1.5 本文主要内容
第2章 OTN技术研究
    2.1 OTN概述
    2.2 OTN的层级结构和传输实现
        2.2.1 OTN层级结构
        2.2.2 OTN传输实现
        2.2.3 OTN接口
    2.3 OTN帧结构和开销
    2.4 OTN客户侧信号映射
    2.5 OTN的复用结构
    2.6 OTN产品形态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1830PSS系统及组网架构
    3.1 1830PSS系统及类别
    3.2 1830PSS系统组成及架构
        3.2.1 1830PSS机架及架构
        3.2.2 OAM(Operation,Administration,Maintenance)及相关工具
    3.3 1830PSS系统组网工作原理
        3.3.1 1830PSS多机框/网元组网
        3.3.2 传输网络系统实现
    3.4 1830PSS系统组网架构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硬件集成测试开发
    4.1 1830PSS系统开发测试流程
    4.2 BIDI SFP光收发模块性能分析
        4.2.1 测试原理及工具
        4.2.2 BIDI SFP性能指标测试
    4.3 OPS保护倒换时间测试分析
        4.3.1 OPS保护原理
        4.3.2 OPSB保护倒换时间测量原理
        4.3.3 测量方案和工具
        4.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集成测试开发
    5.1 1830PSS设备操作系统
    5.2 4DPA4+MVAC8B功能性能测试
        5.2.1 4DPA4和MVAC8B业务OT简述
        5.2.2 测试原理及方案
        5.2.3 主要功能特性测试
    5.3 4DPA2+MVAC功能性能测试
        5.3.1 4DPA2和MVAC概述
        5.3.2 测试原理及方案
    5.4 OPSB+11QPA4+11STAR1A功能特性测试
        5.4.1 11QPA4和11STAR1A业务OT概述
        5.4.2 测试原理及方案
        5.4.3 OPSB+11QPA4+11STAR1A各功能特性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10)黄石电信传输网优化-80*10Gb/s DWDM系统网络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传输网发展背景
        1.1.1 网络角色
        1.1.2 网络需整合
        1.1.3 控制
    1.2 通信传输网络发展和优化规划背景
        1.2.1 通信传输网络的发展现状
        1.2.2 目前通信传输网络存在的不足
        1.2.3 通信传输网络技术发展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安排
第二章 传输网络优化、波分系统结构
    2.1 传输网络优化
        2.1.1 网络结构的优化
        2.1.2 传输设备的优化
        2.1.3 光缆线路的优化
    2.2 波分传输概念
        2.2.1 波分复用技术
        2.2.2 WDM 系统特点
        2.2.3 DWDM 技术优势
        2.2.4 DWDM 系统结构
        2.2.5 光合波与分波技术
        2.2.6 节点技术
        2.2.7 网络管理技术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本地传输网及光缆情况分析
    3.1 中继传输网现状
    3.2 中继光缆现状
    3.3 中继传输网存在的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传输网发展思路与建设原则
    4.1 发展思路
    4.2 中继光缆网的建设原则
    4.3 中继与接入传输系统的建设原则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80*10Gb/s DWDM 系统网络建设
    5.1 传输网络的优化改造
        5.1.1 工程建设背景
        5.1.2 工程规模与通信能力
    5.2 WDM 传输系统配置
        5.2.1 系统接口参考点定义
        5.2.2 波分系统配置、站段设置
        5.2.3 光缆、纤芯使用计划及波道配置
        5.2.4 设备制式
        5.2.5 系统工作波长
        5.2.6 波分复用器、转换器、光放等器件性能、参数
    5.3 网络保护、网管通信、同步、监控
    5.4 WDM 传输性能指标
    5.5 设备配置
    5.6 安装说明
    5.7 电源系统
    5.8 与工程有关的其它问题
        5.8.1 维护人员及仪表工具配置
        5.8.2 业务信号接入本传输系统的方式
        5.8.3 其他问题说明
    5.9 系统建设的成效
    5.10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密集波分复用的激光器件特性测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倾斜光纤光栅的微波光子传感技术研究[D]. 张北.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RSOA的器件特性优化及其应用于WDM-PON中ONU的传输特性[D]. 邓灿冉. 江南大学, 2021(01)
  • [3]外部扰动下弱谐振腔法布里—珀罗激光器混沌动力学特性及其在安全通信中应用研究[D]. 胡春霞. 西南大学, 2021(01)
  • [4]分布布拉格反射器半导体激光器的研究进展[J]. 范杰,龚春阳,杨晶晶,邹永刚,马晓辉.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19(06)
  • [5]复杂信号相关法实现光纤接入网高精度故障监测[D]. 赵彤. 太原理工大学, 2016(08)
  • [6]基于DWDM技术的省网四平面设计与实现[D]. 郭兴.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3)
  • [7]全光纤F-P腔可调谐滤波器及在DWDM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张晖霞. 兰州交通大学, 2014(03)
  • [8]WDM-PON用单片集成光源芯片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 赵建宜. 华中科技大学, 2014(07)
  • [9]基于OTN的WDM网络系统的研究及实验测试[D]. 王航威. 浙江大学, 2014(10)
  • [10]黄石电信传输网优化-80*10Gb/s DWDM系统网络建设[D]. 陈小亚. 南京邮电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基于 DWDM 的激光器件特性测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