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商业用地开发选址因素分析

城市商业用地开发选址因素分析

一、城市商业用地开发选址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童淼子[1](2021)在《西安城市购物中心的微区位满意度评价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日渐增加,人们不只满足于追求物质生活层面的提升,更加开始注重物质生活水平与精神生活水平的共同提升,人们对于日常休闲生活更加注重,而购物中心可以为人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休闲空间,因此,购物中心的区位选择就变得至关重要,是购物中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本文基于微区位视角,以中心地理论、商圈理论及消费者行为理论为研究基础,在充分梳理购物中心的定义、分类和发展现状后,对西安城市购物中心的微区位特征及满意度评价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梳理西安城市商业现状发展及发展特征,利用Arc Gis软件对空间分析的功能,分析西安三环内城市购物中心整体的空间分布现状及特征,发现西安城市购物中心呈“城中集中、外围分散、城南较密、城东稀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其与公共交通、道路、商圈和城市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探析。(2)根据扎根理论和微区位相关研究成果,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西安城市购物中心微区位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3)结合指标体系,对选取的十二家西安城市购物中心从可达性、可视性、集聚性以及内部特性四个方面进行微区位特征的实证分析,总结出:西安城市购物中心与地铁站点和公交站点之间均存在4种位置关系;与城市道路之间也存在4种位置关系,且多选址于城市主干道两侧,建筑立面多采用大面积的玻璃材质与石材相结合的方式;与二类居住用地、商业设施用地、教育科研用地、公园和广场用地的集聚程度较高,以及购物中心内部水平交通动线的组织形式分为4种类型,垂直交通动线的组织形式分为2种类型,且购物中心内部业态复合程度大都较高。(4)根据指标体系中的各项因子设计调查问卷,让消费者从可达性、可视性、集聚性、内部特性四个方面对西安城市购物中心的微区位满意度进行评价打分;通过分析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消费者性别构成较为均衡,以青年人群为主,学生群体占比较大,收入构成普遍偏低;可达性满意度较高的购物中心周边设有公共交通站点,且轨道交通站点与购物中心进出口直接相接的购物中心满意度评价得分较高;可视性满意度较高的购物中心大多处于远角区位,且外立面多采用透光、反光材质;集聚性满意度较高的购物中心周边用地类型均较为丰富,且除居住用地和商业设施用地外,周边多分布有教育科研用地和公园用地;内部特性满意度较高的购物中心内部水平交通动线组织方式多为单环式,垂直交通动线组织方式为平行式,且内部业态分布满足“一站式”消费需求。(5)根据上述满意度评价结果较高的购物中心的微区位特征,结合西安城市购物中心发展需求,提出整体优化思路,并分别对已建设区域和待建设区域从可达性、可视性、集聚性和内部特性四个方面提出优化策略。

南禹竹[2](2021)在《基于POI数据的哈尔滨大型商业设施布局特征研究》文中认为商业设施作为城市的核心功能,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演变对城市发展、居民生活等有着重大的影响。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型商业设施的数量、业态结构及空间布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且在发展中与城市空间扩展产生关联。如何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合理规划城市商业空间,构建符合居民需求、空间发展以及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的商业体系,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论文以哈尔滨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12年、2016年和2020年营业面积在5000m2以上,业态为家居建材、家电电子、商场和综合市场的大型商业设施为研究对象,从大型商业设施的数量、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入手,运用ArcGIS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平均最近邻指数等技术方法,分析了哈尔滨大型商业设施的时空演变过程及其空间发展特征,认为哈尔滨大型商业设施数量不断增多的同时,空间结构由单中心趋向多组团化,空间分布由城市中心趋向于城市外围,城市郊区商业设施数量开始增多,其空间变化趋势受到经济、人口、交通、电子商务和建设用地等因素的影响,且哈尔滨大型商业设施空间迁移滞后于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最后根据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从人口分布、城市道路、电子商务和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等方面,提出哈尔滨商业空间的优化策略,为未来合理规划哈尔滨城市商业空间提供空间上的指引。

王秋晨[3](2020)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山地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以贵阳市为例》文中指出大型山地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与演化是在区域城市群或者产业集群的形成以及全球范围内国家地区之间发展更为紧密、倡导互联网信息革命推动世界发展的重要作用下不断进行的。当前的发展背景赋予我国大城市新的发展契机与挑战,对城市综合资源管控和区域影响力方面提出更高要求,而山地城市的挑战则更为严峻。作为新兴的山地城市,贵阳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是也存在很多制约发展的因素,因此如何在经济产业转型和城市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优化完善城市的空间结构,选择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模式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本次研究主要通过对现代山地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模式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探索,从城市发展角度为贵阳找到可从容应对发展问题与挑战、把握机遇、合理发展的空间结构发展模式,研究是基于相关规划理论与城市实践的结合,并且将实践解析作为贯穿研究的主线。本文第一章主要是阐述了快速城市化下城市空间结构探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以及本文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与整体框架;第二章主要对山地城市空间研究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总结了国内外学者的理论学说;第三章主要针对国内外山地城市的理论学说进行了研究综述,结合国内外山地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案例,总结了当前研究发展存在的问题,为研究确定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第四章通过对当前山地城市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发现山地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影响作用机制,构建一套山地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因子研究框架;第五章主要通过前文对山地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山地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发展的普适性策略;第六章以西南重点山地城市贵阳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山地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分析了贵阳市这个研究模型,再结合贵阳市具体发展需求提出适宜的空间结构优化模式以及实施规划策略;最终结论综合阐述了研究结果以及存在的不足和展望。

尹润森[4](2020)在《河津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文中指出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是多维因素影响下的城市物质空间现象,每座城市都有其自身的空间形态特点和空间形态演变特征,对于城市空间形态及演变特征的研究对城市未来发展有启示和指导意义。论文选取河津市中心城区作为研究对象,梳理河津各阶段城市发展的历程,进而定性分析河津老城及新中国成立后各阶段的空间形态特征;定量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特征,揭示多维影响因素对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最后结合城市现状问题,提出河津城市空间形态未来发展建议。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前河津历史沿革及城市营建历程,选取元代始建的河津老城为研究对象,将其空间特征总结为土地使用与空间布局特征、关联互通的自然山水格局、功能复合的轴线序列、“十字+散点”的人文空间结构四个方面。分析多种因素对城市空间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提炼出自然环境既是动力亦是约束力、政治因素的动力及礼制思想的影响、经济因素的根本动力、文化因素的育化等城市空间演变的作用机制。其次,根据行政建制沿革、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城市建设用地、城市规划编制五个方面,将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采取定性研究的方式对各阶段城市建设历程及空间特征做梳理总结。结合定量研究方式,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河津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特征。城市外部空间形态的演变特征为1978年为城市扩展速度的转折点、用地扩展在山西铝厂及经济增长带动下增速加快、外部形态轮廓演变有明显的飞地式和轴向扩展特征、两区扩展方式各不相同。城市内部空间形态的演变特征为双中心差异化发展、城市功能逐渐完善且工业用地比重较大、呈多中心发展趋势等空间演变特征。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河津老城空间形态的继承与消解。再而,从多维影响因素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空间演变的作用机制,得出空间形态演变是在自然与资源因素的牵引力和约束力、政治与政策因素的控制力和动力、经济因素的主要动力、道路交通因素的牵引力与约束力及其他因素综合作用机制下形成的物质空间演变。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各阶段空间形态演变的作用机制及城市空间形态的各项特征受多维因素影响的程度。综合研究结论,对河津城市空间形态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王桂林[5](2020)在《济南市商业中心的测度与评价》文中提出伴随着城市化和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中国的城市定位开始从“生产型城市”向“生活型城市”转型,作为向城市居民和游客提供购物、娱乐等服务的空间载体,商业中心的地位日益凸显。与此同时,商业中心也面临商业设施同质化、低水平竞争,社区级商业中心总量不足,空间布局不均衡等问题。而大数据的涌现和先锋技术的应用为认识、解析、缓解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路径。在此背景之下,本文将城市商业中心作为研究对象,以济南市中心城区为例。首先对城市商业中心的基础理论进行梳理与总结,明确城市商业中心的定义与业态构成。其次,依托多源数据,对济南市商业中心的空间范围、规模等级和功能类型进行识别,从整体上认识济南市商业中心体系的基本结构特征。最后,以集聚、品质、多元、公平、活力五个目标导向,构建商业中心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量化分析,发掘商业中心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研究表明:商业中心的业态主要包括零售、餐饮、住宿、生活服务、体育休闲、商务金融、学习培训7大类。通过测度,济南市中心城区共分布有109处商业中心,商业中心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向心集聚特征。商业中心按等级规模可划分为市级、副市级、区级和社区级四个级别,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两核四副多组团”的等级结构。按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可将商业中心进一步划分为体验型、生活型和综合型三类。对集聚、品质、多元、公平和活力五方面指标进行量化分析。从集聚目标来看,高等级商业中心在商业及其配套设施的规模上具有明显优势。在品质方面,高等级商业中心在奢侈品牌门店入驻数量、大型购物商场和开敞空间方面规模优势明显,但内部差异也较大;在多元方面,高等级商业中心整体上要优于区级、社区级商业中心,但是有部分商业中心存在住宿、体育休闲等配套设施不足的问题;在公平方面,主城区外围和东西部城区的商业中心可达性相对较差;在活力方面,活力的空间特征表现为主城区优于东西部城区,高等级商业中心优于中低等级商业中心。活力的时间波动特征可概括为急剧衰减期、急剧上升期、活跃稳定期、缓慢衰减期四个阶段。分析商业设施与人口分布的匹配度可知,商业洼地(人口密集但商业设施不足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高等级商业中心周边、主城区外围和东西部城区。分析夜间人口分布特征可知,主城区夜间人口密度要优于东西部城区,高等级商业中心优于中低等级商业中心。将商业中心的识别结果和相关规划成果互相校核,并进一步总结商业中心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济南市商业中心体系的空间结构,提升高等级商业中心的商业品质,改善中低等级商业中心的空间布局三种策略。

王吉臣[6](2020)在《新中国行政区划调整与城市空间格局演变关系研究 ——以扬州为例(1949-)》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一个新的城市规划与治理时期的到来,作为谋划城市未来发展的基础性空间安排,行政区划与国家的各项建设紧密相关联,尤其是国家建立初期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以及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阶段,往往会引发行政区划的深度重塑。行政区划作为一项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政策手段,对于城市的空间拓展、资源分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城市空间演化过程中,同一管辖范围内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行政管辖调整的诉求。探究行政区划调整与城市空间演变的过程,有助于理解两者的内在关联与运行机制。扬州,拥有2500年历史,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建国后行政区划调整较为频繁的城市,具备案例的典型性。目前,针对扬州的规划历史研究多集中在古代阶段,尤其是其盛时期的建筑、园林、历史景观环境等,而随着京杭运河的停运,扬州城市地位的衰落,关于解放后扬州城市发展历程的研究偏少,且缺乏从宏观视角对城市整体空间结构时空演变相关研究。因此,本文拟从行政区划的角度,探究扬州建国后的城市发展历程,阐释城市空间演变的政策动力。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该部分主要交代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交代了目前在行政区划与新中国规划历史有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对本文以行政区划为脉络以及研究方法中的创新点,以新中国建立后的扬州城市空间为主体对象,解读各时期城市空间布局的特色与行政区划之间的相互关联性、相互作用规律研究的内容进行初步论述。第二部分为新中国建立后,与本文研究对象有关的地和县一级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历史。在本部分以时间轴为顺序,对地、县两个层级的行政区划制度的发展做了相关研究。对影响不同制度形成的时代背景、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了相关探讨。最后,将区划调整的路径与其产生影响做了对应性的分类讨论。第三部分为对扬州从拥有民主政权开始的行政区划建置的演变,做了相关研究,以时间轴为顺序,分别从地、县区两个层级进行了相关的史实研究还原与论述。借助Arcgis平台,采用从前、中、后多个时间节点互相推导的方法,对史志资料上对扬州行政区划记录不全的资料进行弥补,还原了不同代表时期的扬州行政区划的安排,并绘制了具有现代地理坐标信息的行政区划图纸。第四部分为对新中国建立后扬州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空间格局与行政区划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探讨。借助Arcgis的空间分析模块,研究了行政区划与城市用地空间拓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城市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居住与商业服务用地布局几个方面阐释两者直接的互动影响。第五部分为结论与展望部分。总结了新中国建立之后的扬州城市空间与行政区划各自的发展规律,总结了行政区划的调整是城市空间拓张在行政区域划分上的重塑反映,而行政区划的调整也是适应、优化、引导、调节城市空间拓张的政策手段。同时,也对研究中的不足做出了反思,以期在未来的相关研究中能够加以改进。

赵振乐[7](2020)在《旧城区社区商业空间布局及演化机理研究 ——以天津市和平区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城市开始进入内涵提升和品质优先的新阶段,城市更新与城市功能修补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社区层面的治理也从城市建设序列的末端提到了前列,社区商业的完善提升是城市空间“提品质、补短板”的重要内容。同时,社区商业作为一种属地型商业,已经成为城市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学界、业界以及社会大众一直在关注社区商业的发展,其中又以旧城区的社区商业形态最具特殊性和复杂性。旧城区社区商业的困境现状,既是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所必须要迎接的严峻挑战,也是今后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目标与机遇。在存量更新兴起的浪潮下,有关旧城区社区商业的研究对于旧城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价值。本文从旧城区社区商业特征入手,深入探讨旧城区社区商业的内在属性及演化过程,梳理旧城区社区商业业态构成、空间组织及行为诱导之间的关联,基于消费者的日常消费需求,在理论层面对其布局的演化过程、动力机制及演化机理进行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以天津市和平区为研究案例,通过对多源开放大数据进行采集与处理,实证分析和平区社区商业空间布局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了研究社区商业网点集聚分布的特征,从社区生活圈角度出发,探索影响社区商业空间布局的因素及其演化机理。之后,分别从市场要素、区位要素、消费者需求及场所要素四个方面探究影响旧城区社区商业空间布局的因素,并构建基于偏最小二乘估计的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对其影响机制进行探究。由研究结果可知,市场要素和消费者需求对于旧城区整体的社区商业布局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场所要素具有微弱正向影响,而区位要素则是微弱负向影响。另外,旧城区不同业态的社区商业设施空间布局与整体空间布局的影响机制具有差异性。最后,通过大量的理论研究与科学的实证分析,本文还为旧城区社区商业网点的科学高效布局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建议。

徐梅[8](2020)在《城市商业地产面积规模预测研究 ——以西安市和成都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商业地产是城市商贸水平的空间集中体现,是城市商业发展繁荣程度的反映,也是城市化发展水平的表现。近年来电子商务以其诸多优势吸引大批消费者,替代部分实体市场,导致城市商业地产实体商铺遭受巨大冲击。在线下、线上融合的新消费环境下,研究城市商业地产面积规模对城市土地资源的科学规划和商业资本的合理利用都有重要意义。另外新型冠状病毒造成的疫情使得国内城市商业活动短期内基本停滞,造成大量商铺关门歇业。合理的城市商业地产面积规模是城市规划部门与企业高层决策者急需破解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梳理城市商业地产预测方法和商业地产文献,提出本文研究的商业地产研究范围,包括零售、餐饮、娱乐等用于商业的房地产,不包括办公楼。以城市商业地产面积规模为研究对象,分别以西部重要省会城市西安市和成都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重点探究电子商务因素对西部地区城市商业地产面积规模的影响。根据2000年至2018年商业地产数据,将相关性分析与灰色关联度方法相结合,确定了城镇人口、恩格尔系数、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产值、商业营业用房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电子商务交易额和互联网用户规模10个与城市商业地产相关性较高的指标体系,进而利用多指标BP神经网络,构建了新增城市商业地产面积规模预测模型。基于西安与成都商业地产发展现状,2000年至2018年,西安市新增商业地产面积整体呈上升趋势,增幅较快,年增长率为26%;成都市呈波动增长趋势,增速相对较慢,年增长率为14%。成都市年新增出售商业地产面积均高于西安市,每年新增出售规模差距在28—140万平方米之间。根据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发现电子商务因素对城市商业地产面积规模影响较大。2019年至2025年,引入电子商务因素前后,西安年新增出售商业地产面积规模都呈平缓增长趋势,且每年新增出售面积差距保持在10—31万平方米之内;未引入电商因素时商业地产面积规模和增速都大于引入后的面积规模,其中,未引入电商因素的年增长率为3.65%,引入后年增长率为2.75%;成都年新增出售商业地产面积规模呈倒“U”发展趋势,引入电商因素前后每年新增面积规模差距在15—60万平方米之间;未引入电商因素预测的面积大于引入后的面积规模,但增速明显小于引入后,其中,未引入电商因素的年增长率为4.94%,引入后年增长率为7.06%。预测结果表明,2019年至2025年,成都市每年新增出售商业地产面积规模和整体增速都大于西安市。未引入电商因素时成都每年新增出售面积比西安市高64—200万平方米,引入后成都每年新增出售面积比西安高113—200万平方米。通过对比我国西部两个省会城市西安市和成都市商业地产面积规模在未来短期的需求量发现,未来西部城市商业地产面积规模还将持续增加,达到一定规模后在2025年开始出现下降趋势,但规模总体少于未引入电子商务影响下的需求量,网购消费的介入使得城市商业地产面积规模明显减少。

刘旭东[9](2020)在《基于家庭户外休闲活动特征的城市游憩空间规划设计研究 ——以深圳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家庭是由亲属关系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元,是幸福生活的载体,以家庭为单位追求美好生活可以显着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家庭物质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当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精神文化需要便会成为超越物质需求的更高层次精神追求,而以家庭为单位的休闲活动便是满足这种精神需求的重要载体。家庭休闲活动因其社会关系属性,在活动方面具有特殊性,因此对城市游憩空间的需求也存在异同。研究以家庭户外休闲活动为切入点,通过文献研究梳理了家庭休闲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总结了城市游憩空间的一般类型,通过问卷调查、观察、访谈、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重点针对节假日深圳市典型城市游憩空间内的家庭户外休闲活动进行分析研究和问卷调查,利用因子分析确定潜在影响家庭户外休闲活动的主、客观因素,即观赏游憩、消费娱乐、学习提升三大主观动机以及空间环境、区位与功能、设施与安全、活动与管理四大影响主观决策的客观环境影响因素,并以此为研究基础,选取深圳市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游憩空间作为调研对象,对以三大动机为行为导向的家庭休闲活动的时间、空间分布及活动特征进行观察研究,总结家庭休闲活动的出游构成及需求偏好。综合家庭户外休闲活动客观环境影响因素,重点聚焦空间层面,面向家庭户外休闲活动空间环境选择偏好、功能需求偏好等空间诉求提出规划设计策略。其中,在游憩空间的功能布局方面,提出满足家庭户外休闲活动的城市游憩空间整合策略及配置要求,在游憩空间的选址布局方面,提出多层级、可达性强、迎合城市山水格局的规划设计策略。在空间环境及设施设计方面,针对观赏游憩、消费娱乐、学习提升类空间总结空间及环境设施设计的一般方法,为今后城市游憩空间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孙业鹏[10](2019)在《基于GIS的上海市商业超市空间布局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零售业作为城市商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商业发展、居民生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因此,零售业在城市中的区位选择和空间布局十分重要,也成为经济地理、城市规划等学科的关注重点。近年来,我国在经济全球化和高速城镇化的推动下,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城市商业布局规划也日益受到重视。城市商业空间布局规划研究一般是以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为基础,对商业类型和空间结构、影响因素、影响机制以及数据挖掘、研究方法展开讨论。上海市作为我国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商业空间布局代表性、前瞻性明显,在深入研究其零售业空间布局的基础上可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和指导。本文以超市为例,以零售区位理论、空间区位理论等理论为依据,以ArcGIS10.3为主要分析工具,以超市POI、人口普查、道路和轨道交通、商业中心、安居客小区POI等数据为基础,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核密度估计、可达性分析、缓冲分析、相关性分析等分析方法,对上海市商业超市空间布局特征、影响因素展开研究,并对超市空间布局合理性评价方法进行探索。研究表明:(1)上海市超市总体空间布局表现为明显的向心式圈层布局特征和较强的空间自相关关系,不同城区之间超市数量和密度差异明显,不同规模以及不同品牌的超市分布特征也不相同。(2)超市空间布局影响因素众多。人口空间分布与超市空间分布耦合程度高,人口数量和超市数量线性相关关系明显;城市道路交通、商业中心布局和规模、城市地价和地租等因素对大型超市的影响程度大于中小型超市。(3)结合人口与超市的数量关系,基于不同影响因素的分级打分法可以实现对超市分布现状和不同街道/镇的超市选址适宜性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于超市数量相对较少的城区,可优先在得分较高的街道/镇进行选址;对于超市数量相对较多的城区,应优先调整得分较低的超市的选址布局。

二、城市商业用地开发选址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商业用地开发选址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西安城市购物中心的微区位满意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消费需求多元化转变引领休闲时代的到来
        1.1.2 购物中心建设是完善休闲功能的必然选择
        1.1.3 购物中心所处的区位环境对其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1.3.1 国内外区位理论相关文献的研究
        1.3.2 国内外微区位相关文献的研究
        1.3.3 国内外购物中心区位选择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理论基础与案例解析
    2.1 购物中心
        2.1.1 购物中心定义和分类
        2.1.2 购物中心发展现状
    2.2 基础理论阐释
        2.2.1 微区位理论
        2.2.2 中心地理论
        2.2.3 商圈理论
        2.2.4 消费者行为理论
    2.3 购物中心的案例解析
        2.3.1 北京国贸商城
        2.3.2 成都远洋太古里
    2.4 本章小结
3 西安城市购物中心发展现状
    3.1 西安城市商业发展现状
        3.1.1 现状格局
        3.1.2 发展特征
    3.2 西安城市购物中心发展现状
        3.2.1 数量及类型分布
        3.2.2 空间分布现状
        3.2.3 空间分布特征
    3.3 本章小结
4 西安城市购物中心微区位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评价指标体系初选
        4.1.1 评价指标体系选取
        4.1.2 评价指标分析说明
    4.2 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4.2.1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4.2.2 因子权重分析
    4.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4 本章小结
5 西安城市购物中心微区位特征的客观实证评价
    5.1 实证分析对象选取
    5.2 微区位特征实证分析
        5.2.0 区位的可达性分析
        5.2.1 区位的可视性分析
        5.2.2 用地的集聚性分析
        5.2.3 购物中心内部特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西安城市购物中心微区位满意度的行为认知评价
    6.1 问卷设计与发放
    6.2 消费者构成分析
        6.2.1 性别构成较为均衡,以青年人群为主
        6.2.2 学生群体占比较大,收入构成普遍偏低
    6.3 消费者行为偏好分析
        6.3.1 出行方式分析
        6.3.2 选购偏好分析
        6.3.3 消费需求分析
    6.4 微区位满意度评价
        6.4.1 可达性满意度评价
        6.4.2 可视性满意度评价
        6.4.3 集聚性满意度评价
        6.4.4 内部特性满意度评价
    6.5 本章小结
7 基于微区位满意度评价的西安城市购物中心布局优化策略
    7.1 布局优化原则
        7.1.1 用地匹配原则
        7.1.2 功能互补原则
        7.1.3 择优配置原则
    7.2 布局优化思路
    7.3 布局优化策略
        7.3.1 基于可达性视角
        7.3.2 基于可视性视角
        7.3.3 基于集聚性视角
        7.3.4 基于内部特性视角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创新
        8.2.1 内容创新
        8.2.2 方法创新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目录
表目录
附录
    附录一 西安市三环内购物中心一览表
    附录二 西安城市购物中心微区位满意度评价指标重要程度调查
    附录三 西安城市购物中心的微区位满意度评价调查
    附录四 西安城市购物中心可达性分析图谱
    附录五 西安城市购物中心可视性分析图谱
    附录六 西安城市购物中心集聚性分析图谱
    附录七 西安城市购物中心内部特性分析图谱
致谢

(2)基于POI数据的哈尔滨大型商业设施布局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商业设施快速发展
        1.1.2 城市化高速发展
        1.1.3 信息化发展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发展现状
        1.3.1 国内外商业空间相关研究及发展
        1.3.2 国内外商业建设相关研究及发展
        1.3.3 国内外大数据相关研究及发展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解析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POI数据
        2.1.2 商业设施定义
        2.1.3 城市商业空间
        2.1.4 大型商业设施界定
    2.2 增长极理论
    2.3 商业集聚理论
    2.4 中心地理论
    2.5 商业区位论
    2.6 本章小结
3 哈尔滨大型商业设施时空演变规律
    3.1 哈尔滨商业设施发展概况
        3.1.1 研究区域概况
        3.1.2 哈尔滨商业格局概况
    3.2 哈尔滨大型商业设施时间维度演变
        3.2.1 整体商业设施数量
        3.2.2 各分区商业设施数量
    3.3 哈尔滨大型商业设施空间分布特征
        3.3.1 哈尔滨大型商业设施整体空间分布特征
        3.3.2 家电电子设施空间分布特征
        3.3.3 家居建材设施空间分布特征
        3.3.4 商场设施空间分布特征
        3.3.5 综合市场设施空间分布分布特征
    3.4 哈尔滨大型商业设施空间扩展特征
        3.4.1 哈尔滨大型商业设施整体空间扩展特征
        3.4.2 家电电子设施整体空间扩展特征
        3.4.3 家居建材设施空间扩展特征
        3.4.4 商场设施空间扩展特征
        3.4.5 综合市场设施空间扩展特征
    3.5 哈尔滨大型商业设施空间集聚特征
        3.5.1 哈尔滨大型商业设施整体空间集聚特征
        3.5.2 家电电子设施空间集聚特征
        3.5.3 家居建材设施空间集聚特征
        3.5.4 商场设施空间集聚特征
        3.5.5 综合市场空间集聚特征
    3.6 本章小结
4 哈尔滨大型商业设施布局影响因素
    4.1 影响因素选取
        4.1.1 社会经济
        4.1.2 人口规模
        4.1.3 城市交通
        4.1.4 电子商务
    4.2 哈尔滨建设用地变化特征
        4.2.1 数量变化特征
        4.2.2 空间变化特征
        4.2.3 变化规律
    4.3 哈尔滨商业设施变化特征
        4.3.1 空间分布特征
        4.3.2 变化规律
    4.4 本章小结
5 哈尔滨大型商业设施布局优化策略
    5.1 基于人口规模协调商业发展
        5.1.1 构建网状城市商业空间结构
        5.1.2 引导边缘区商业与人口同步发展
    5.2 关注城市建设提升商业效率
        5.2.1 结合城市交通提升商业效率
        5.2.2 城市建设与商业规划协调发展
        5.2.3 结合TOD构建城站一体化
    5.3 优化商业设施业态构成体系
        5.3.1 构建复合型商业中心
        5.3.2 构建专业型商业中心
    5.4 结合电子商务重构商业空间
        5.4.1 重组商业业态组合
        5.4.2 转变商业空间规模
        5.4.3 增强消费者体验感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3)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山地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以贵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
        1.2.1 城市化
        1.2.2 山地城市
        1.2.3 城市空间
        1.2.4 城市空间结构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梳理
    2.1 国外城市空间结构相关理论
        2.1.1 城市集中主义
        2.1.2 城市分散主义理论
        2.1.3 增长极核与增长中心理论
        2.1.4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2.1.5 核心-边缘理论
        2.1.6 多核心增长模式理论
        2.1.7 生态城市理论
    2.2 国内城市空间结构相关理论
        2.2.1 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理论
        2.2.2 城市空间动力理论
        2.2.3 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模式的相关理论
        2.2.4 山地城市空间研究理论
第3章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进展与案例分析
    3.1 研究进展
        3.1.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定义的研究
        3.1.2 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态研究
        3.1.3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推动机制的研究
        3.1.4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定义的情况
        3.1.5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对象的研究
        3.1.6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推动机制的研究
    3.2 案例借鉴
        3.2.1 日本广岛——组团型山地城市
        3.2.2 泰国清迈——单中心集中式山地城市
        3.2.3 香港——以高密度紧凑开发的山地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3.2.4 重庆——多组团式的山水城市格局发展模式
        3.2.5 青岛——多中心带形结构滨海山地城市发展模式
        3.2.6 绵阳——空间分散转向集中圈层的山水城市格局发展模式
    3.3 研究评议
第4章 山地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
    4.1 山地城市发展问题分析
        4.1.1 城市空间特色缺失
        4.1.2 城市空间急剧蔓延
        4.1.3 自然环境严重破坏
        4.1.4 自然环境条件约束
        4.1.5 社会经济发展滞后
        4.1.6 山地城市安全问题频发
    4.2 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自然影响因素
        4.2.2 社会影响因素
        4.2.3 经济影响因素
    4.3 影响因素对空间结构的作用机制
        4.3.1 自然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作用机制
        4.3.2 社会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作用机制
        4.3.3 经济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作用机制
    4.4 小结
第5章 山地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策略探究
    5.1 山地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原则
        5.1.1 尊重地形地貌环境
        5.1.2 把握空间结构演变规律
    5.2 山地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策略
        5.2.1 以城市自然条件为基础,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5.2.2 基于山地城市社会因素,优化城市空间功能布局
        5.2.3 基于山地城市经济因素,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5.3 小结
第6章 贵阳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6.1 贵阳市基本概况
        6.1.1 贵阳市历史沿革
        6.1.2 自然地形地貌条件
    6.2 贵阳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
        6.2.1 贵阳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历程
        6.2.2 贵阳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特征
    6.3 贵阳市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6.3.1 贵阳市自然影响因素
        6.3.2 贵阳市社会影响因素
        6.3.3 贵阳市经济影响因素
    6.4 贵阳城市形态发展存在的问题
        6.4.1 城市尺度急剧扩大
        6.4.2 新城市形态类型快速增加
        6.4.3 城市形态复杂多变
        6.4.4 中微观层面城市形态研究缺失
        6.4.5 传统城市形态保护与发展面临矛盾
    6.5 贵阳市城市空间结构优化诉求
        6.5.1 城市空间结构应该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寻求发展与平衡
        6.5.2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需要结合社会经济生态一体化的协调
        6.5.3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以城市自适应性为基础,建设生态绿色贵阳
    6.6 贵阳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6.6.1 基于城市空间现状阶段下的分析
        6.6.2 贵阳市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目标导向下提出优化方案
        6.6.3 基于城市自然因素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6.6.4 基于城市社会因素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6.6.5 基于城市经济因素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6.7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河津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城市精神与文化的缺失
        1.1.2 学术背景:研究城市空间形态的紧迫性
        1.1.3 地区背景:河津城市典型性及现实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3.3 相关概念界定
    1.4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1.4.1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综述
        1.4.2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综述
        1.4.3 河津城市发展相关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新中国成立前河津城市发展历程及空间特征
    2.1 城市发展历程
        2.1.1 历史沿革
        2.1.2 城市营建历程
    2.2 河津老城城市空间特征分析
        2.2.1 土地使用与空间布局特征
        2.2.2 关联互通的自然山水格局
        2.2.3 功能复合的轴线序列
        2.2.4 “十字+散点”的人文空间结构
    2.3 城市空间形态形成和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 自然环境因素既是动力亦是约束力
        2.3.2 政治因素的动力及礼制思想的影响
        2.3.3 经济因素是根本动力
        2.3.4 文化因素的育化作用
        2.3.5 综合作用机制
    2.4 本章小结
3 新中国成立后河津城市发展历程及空间形态特征
    3.1 城市发展历程及阶段划分
        3.1.1 河津城市发展背景概述
        3.1.2 河津城市发展阶段划分
    3.2 新城发展起步期(1949年-1978年)发展历程及空间形态特征
        3.2.1 政策影响下的经济波动
        3.2.2 河津老城的破坏与迁建新城
        3.2.3 新城发展起步期城市空间形态特征
    3.3 飞地式扩展期(1978年-1994年)发展历程及空间形态特征
        3.3.1 经济的转型与发展
        3.3.2 山西铝厂飞地扩展及中心城区现代化建设开端
        3.3.3 城市交通的改建与增建
        3.3.4 飞地式扩展期城市空间形态特征
    3.4 快速扩展期(1994年-2011年)发展历程及空间形态特征
        3.4.1 经济发展的“乘数效应”
        3.4.2 龙门大道、京昆高速对两区的推动与阻碍
        3.4.3 各项城市建设的持续推进
        3.4.4 双中心差异化发展格局
        3.4.5 快速扩展期城市空间形态特征
    3.5 稳步发展与完善期(2011年至今)发展历程及空间形态特征
        3.5.1 新时代下的政策环境
        3.5.2 经济转型发展成为必经之路
        3.5.3 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受到限制
        3.5.4 稳步发展与完善期城市空间形态特征
    3.6 本章小结
4 新中国成立后河津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特征总结
    4.1 外部空间形态演变特征
        4.1.1 城市建设用地扩展速度与扩展强度
        4.1.2 城市外部形态轮廓的演变特征
        4.1.3 各方位用地扩展速度
        4.1.4 城市外部空间形态演变特征总结
    4.2 内部空间形态演变特征
        4.2.1 城市内部结构的演变特征
        4.2.2 城市路网结构的演变特征
        4.2.3 城市用地构成的演变特征
        4.2.4 城市内部空间形态演变特征总结
    4.3 河津老城空间形态的演变
        4.3.1 河津老城空间形态的继承
        4.3.2 河津老城空间形态的消解
    4.4 本章小结
5 新中国成立后河津城市空间演变影响因素及空间发展建议
    5.1 自然与资源因素
        5.1.1 自然与资源因素特征
        5.1.2 自然与资源因素对城市空间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5.2 政治与政策因素
        5.2.1 政治与政策因素特征
        5.2.2 政治与政策因素对城市空间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5.3 经济因素
        5.3.1 经济因素特征
        5.3.2 经济因素对城市空间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5.4 道路交通因素
        5.4.1 道路交通因素特征
        5.4.2 区域交通对城市空间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5.5 其他因素
        5.5.1 城市规划编制
        5.5.2 文化因素
    5.6 河津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综合作用机制
        5.6.1 多维影响因素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5.6.2 城市空间形态的各项特征受多维影响因素的程度
        5.6.3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各阶段影响因素及综合作用机制
    5.7 河津城市空间形态未来发展建议
        5.7.1 发展现状问题
        5.7.2 未来发展建议
    5.8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6.2.1 不足
        6.2.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图录
表录
附录

(5)济南市商业中心的测度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第2章 基础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基础理论
        2.1.1 中心地理论
        2.1.2 零售业区位论
        2.1.3 集聚理论
    2.2 研究综述
        2.2.1 商业中心的区位研究
        2.2.2 商业中心的空间结构研究
        2.2.3 新数据时代下的商业中心研究
    2.3 小结
第3章 基础研究
    3.1 概念界定
        3.1.1 城市商业中心的概念辨析
        3.1.2 城市商业中心的业态选择
    3.2 研究对象
        3.2.1 研究范围
        3.2.2 济南市商业中心的历史沿革
    3.3 研究数据
        3.3.1 城市空间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3.3.2 百度热力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第4章 济南市商业中心的测度
    4.1 济南市商业中心的边界划定
        4.1.1 数据选择
        4.1.2 指标的确定和量化
        4.1.3 商业中心的空间分布特征
    4.2 济南市商业中心的等级划分
        4.2.1 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数据选择
        4.2.2 指标体系的量化
        4.2.3 商业中心等级的划分
    4.3 济南市商业中心的类型识别
        4.3.1 数据的选择
        4.3.2 指标的量化
第5章 济南市商业中心的量化分析
    5.1 济南市商业中心的指标量化
        5.1.1 集聚目标的量化
        5.1.2 品质目标的量化
        5.1.3 多元目标的量化
        5.1.4 公平目标的量化
        5.1.5 活力目标的量化
    5.2 济南市商业中心的量化分析
        5.2.1 集聚目标的量化分析
        5.2.2 品质目标的量化分析
        5.2.3 多元目标的量化分析
        5.2.4 公平目标的量化分析
        5.2.5 活力目标的量化分析
    5.3 规划实施结果评价
        5.3.1 商业中心的等级规模比较
        5.3.2 商业用地的比较
    5.4 优化策略
        5.4.1 优化济南市商业中心体系的结构
        5.4.2 提升高等级商业中心的商业品质
        5.4.3 改善中低等级商业中心的空间布局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商业中心的概念界定与业态构成
        6.1.2 商业中心的识别与测度方法
        6.1.3 商业中心的空间分布与等级规模特征
        6.1.4 商业中心的影响因子及量化分析
    6.2 可能创新点
        6.2.1 研究视角的创新
        6.2.2 研究方法的创新
        6.2.3 研究观点的创新
    6.3 后续工作展望
附表1 商业中心的业态构成统计表
附表2 济南市商业中心综合规模比较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6)新中国行政区划调整与城市空间格局演变关系研究 ——以扬州为例(1949-)(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拟解决的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6 研究技术路线
    1.7 研究对象
2 建国后的行政区划演变及与城市规划的发展关系
    2.1 地级行政区划建制的演变格局
    2.2 县级行政区划建置的演变格局
    2.3 行政区划与城市规划的作用关系
    2.4 本章小结
3 建国后扬州的行政区划建置演变研究
    3.1 专区与地区时期的建置演变研究
    3.2 地级市时期的建置演变研究
    3.3 本章小结
4 行政区划演变对城市格局的演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城市化与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拓展格局的演变
    4.2 基础设施与行政区划演变的相互关系
    4.3 生态环境与景观绿地格局的演变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旧城区社区商业空间布局及演化机理研究 ——以天津市和平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区商业是现代商业体系升级演变的重要内容
        1.1.2 旧城区社区商业布局亟待优化更新
        1.1.3 研究数据的更新为社区商业研究开启新的视野
    1.2 研究目的、对象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对象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社区
        2.1.2 社区商业
        2.1.3 旧城区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2.1 旧城更新研究进展与趋势
        2.2.2 社区商业研究进展与趋势
        2.2.3 互联网开放数据和GIS技术运用与趋势
第3章 旧城区社区商业布局演化机理研究与模型构建
    3.1 社区商业基本特征与发展历程研究
        3.1.1 社区商业基本特征分析
        3.1.2 我国社区商业发展历程
    3.2 社区商业业态研究
        3.2.1 社区商业业态研究
        3.2.2 基于社区生活圈的社区商业业态研究
    3.3 旧城区社区商业布局演化机理研究
        3.3.1 旧城区社区商业布局演化过程
        3.3.2 旧城区社区商业布局演化的动力机制
        3.3.3 旧城区社区商业布局演化机理
        3.3.4 定量分析模型构建——基于偏最小二乘法估计的结构方程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天津和平区社区商业布局特征研究
    4.1 天津市社区商业总体情况
        4.1.1 社区商业发展背景
        4.1.2 天津市社区商业发展历程
        4.1.3 天津市主城区社区商业现状分析
    4.2 和平区区域概况
        4.2.1 自然地理概况
        4.2.2 社会经济概况
    4.3 和平区社区商业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4.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4.3.2 分析平台与方法
    4.4 和平区社区商业空间布局现状量化分析
        4.4.1 社区商业空间布局分布特征
        4.4.2 社区商业空间布局现状评价
    4.5 基于社区生活圈的和平区社区商业布局分析
        4.5.1 社区生活圈划分
        4.5.2 社区生活圈分类
        4.5.3 基于社区生活圈的社区商业布局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天津和平区社区商业布局演化机理研究
    5.1 和平区社区商业布局演化机理定量分析模型(PLS-SEM)构建
        5.1.1 结构模型构建
        5.1.2 测量模型构建
    5.2 样本数据检验
        5.2.1 信度分析
        5.2.2 效度分析
    5.3 模型整体分析与评测
        5.3.1 测量模型的评测结果
        5.3.2 结构模型的评测结果
        5.3.3 假设结果检验
    5.4 各业态对比分析结果
        5.4.1 餐饮服务社区商业分析结果
        5.4.2 购物服务社区商业分析结果
        5.4.3 生活服务社区商业分析结果
        5.4.4 休闲娱乐社区商业分析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旧城区社区商业设施空间布局优化对策
    6.1 优化诉求与优化原则
        6.1.1 优化诉求分析
        6.1.2 布局优化原则
    6.2 基于空间布局的优化策略
        6.2.1 遵循业态分布规律
        6.2.3 将社区生活圈纳入考量范围
    6.3 基于演化机理的优化策略
        6.3.1 打造良性的市场竞争机制
        6.3.2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化社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空间布局特征
        7.1.2 空间布局演化机理
    7.2 研究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7.2.1 主要创新点
        7.2.2 论文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城市商业地产面积规模预测研究 ——以西安市和成都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城市商业地产定义
    2.2 预测方法
    2.3 文献综述
        2.3.1 国外研究
        2.3.2 国内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商业地产面积规模预测模型构建
    3.1 城市商业地产面积规模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确定
        3.1.1 影响因素概述
        3.1.2 影响因素指标筛选方法
        3.1.3 西安市商业地产面积规模影响因素指标确定
        3.1.4 成都市商业地产面积规模影响因素指标确定
    3.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城市商业地产面积规模预测模型
        3.2.1 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原理
        3.2.2 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构建
        3.2.3 实证研究城市的选择
第四章 西安市商业地产面积规模预测
    4.1 影响因素指标处理
    4.2 未引入电子商务因素的西安市商业地产面积规模预测模型构建
        4.2.1 网络训练阶段
        4.2.2 网络测试仿真阶段
        4.2.3 预测阶段
    4.3 引入电子商务因素的西安市商业地产面积规模预测模型构建
    4.4 西安市商业地产面积规模预测结果分析
第五章 成都市商业地产面积规模预测
    5.1 影响因素指标处理
    5.2 未引入电子商务因素的成都市商业地产面积规模预测模型构建
    5.3 引入电子商务因素的成都市商业地产面积规模预测模型构建
    5.4 成都市商业地产面积规模预测结果分析
第六章 西安与成都商业地产面积规模预测比较研究
    6.1 商业地产发展现状对比
        6.1.1 商业地产投资方面
        6.1.2 商业地产空置面积
    6.2 预测结果对比
    6.3 对比结果原因分析
        6.3.1 经济发展,投资渐趋平稳
        6.3.2 人口增加,消费不断扩大
        6.3.3 电商竞争,业态调整转变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建议
    7.3 研究局限性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基于家庭户外休闲活动特征的城市游憩空间规划设计研究 ——以深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闲暇时间影响休闲方式
        1.1.3 城市游憩空间的转型与升级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1.3 论文研究框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4.3 技术路线
        1.4.4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概念搭建
    2.1 家庭休闲的内涵
        2.1.1 家庭的概念及功能
        2.1.2 家庭休闲的意义
        2.1.3 家庭休闲的发展
        2.1.4 家庭休闲的特征
    2.2 家庭户外活动特征基础理论研究
        2.2.1 环境行为学及相关理论
        2.2.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2.3 休闲动机理论
    2.3 城市游憩空间的基础理论研究
        2.3.1 城市游憩空间的类型
        2.3.2 城市游憩空间的构成要素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家庭户外休闲活动影响因素研究
    3.1 研究案例的基本环境特征
        3.1.1 研究案例选取原则
        3.1.2 案例基本概况
        3.1.3 案例空间环境特征
    3.2 家庭户外休闲活动基础调查
        3.2.1 问卷设计
        3.2.2 问卷发放
        3.2.3 问卷统计
        3.2.4 家庭构成
    3.3 影响家庭活动的主观动机因素分析
    3.4 影响家庭活动的客观环境因素分析
    3.5 家庭户外休闲活动需求差异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家庭户外休闲活动需求与实证研究
    4.1 家庭使用游憩空间的时空特征实证
        4.1.1 使用活动总体特征概述
        4.1.2 观赏游憩类休闲活动的时空分布
        4.1.3 消费娱乐类休闲活动的时空分布
        4.1.4 学习提升类休闲活动的时空分布
        4.1.5 家庭使用游憩空间的活动特征总结
    4.2 家庭对游憩空间区位与功能的需求
        4.2.1 对城市自然环境与可达性的需求
        4.2.2 对多层级的休闲游憩空间的需求
        4.2.3 对游憩空间功能复合化的需求
        4.2.4 对游憩空间功能配比的需求
    4.3 家庭对游憩空间环境及设施的需求
        4.3.1 观赏游憩类空间需求
        4.3.2 消费娱乐类空间需求
        4.3.3 学习提升类空间需求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游憩空间的规划设计建议
    5.1 游憩空间的功能布局要点
        5.1.1 游憩功能整合
        5.1.2 游憩功能配置
    5.2 游憩空间的选址布局要点
        5.2.1 游憩空间的环境与布局
        5.2.2 游憩空间的等级与服务半径
        5.2.3 新建游憩空间的选址
    5.3 游憩空间环境与设施规划设计要点
        5.3.1 观赏游憩类空间设计
        5.3.2 消费娱乐类空间设计
        5.3.3 学习提升类空间设计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基于GIS的上海市商业超市空间布局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零售业发展趋势与当前所面临的困境
        (2)城市商业合理布局规划方法的探索
        (3)GIS空间分析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基础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基础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GIS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1.4.2 国外商业空间布局研究
        1.4.3 国内商业及超市布局研究
2 理论方法与研究区域概况
    2.1 相关理论与技术路线
        2.1.1 相关概念和方法
        2.1.2 理论依据
        2.1.3 技术路线
    2.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2.1 研究方法
        2.2.2 技术应用
        2.2.3 数据来源
    2.3 研究区域概况
        2.3.1 人口状况和消费水平
        2.3.2 经济发展状况
        2.3.3 零售业发展状况
        2.3.4 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概况
3 上海市超市空间布局特征分析
    3.1 上海市超市布局基本特征
        3.1.1 圈层式布局特征
        3.1.2 较强的空间自相关关系
    3.2 不同行政区域超市布局差异
        3.2.1 数量差异
        3.2.2 密度差异
        3.2.3 服务人数差异
        3.2.4 空间聚类特征与差异
    3.3 不同规模超市布局差异
        3.3.1 圈层分布差异
        3.3.2 空间集聚差异
        3.3.3 行政区占比差异
        3.3.4 服务范围差异
    3.4 不同品牌连锁超市分布差异
    3.5 本章小结
4 超市空间布局与相关因素关系分析
    4.1 超市布局与人口关系
        (1)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2)城市配套设施服务半径
        (3)居民购物出行距离和习惯
        4.1.1 人口分布与超市分布的耦合度
        4.1.2 人口数量与超市数量的比例关系
        4.1.3 人口活跃程度与超市布局关系
    4.2 超市布局与交通的关系
        4.2.1 城市道路与超市可达性关系
        4.2.2 城市道路与超市分布关系
        4.2.3 轨道交通与超市分布关系
    4.3 超市布局与商业中心关系
        4.3.1 上海市商业中心分级与分布
        4.3.2 商业中心与不同规模超市布局的关系
    4.4 超市布局与城市地价的关系
        4.4.1 地价差异与超市分布
        4.4.2 基于房价的地价识别
        4.4.3 不同均价小区周边超市分布
    4.5 超市布局的其他影响因素
        4.5.1 互联网发展的影响
        4.5.2 城市发展阶段和商业格局变化的影响
        4.5.3 城市设施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超市布局合理性评价及建议
    5.1 传统评价方法总结
    5.2 各城区超市数量合理性评价
    5.3 超市选址布局影响因素综合评价
        5.3.1 评价因素
        5.3.2 单因素影响评价
        5.3.3 综合因素影响评价
    5.4 不同区域超市选址适宜性评价
        5.4.1 单因素影响评价
        5.4.2 综合因素影响评价
    5.5 超市布局优化及营销模式
        5.5.1 各城区超市布局优化
        5.5.2 传统与现代商业相结合
        5.5.3 线上与先下营销模式相结合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
图录
表录

四、城市商业用地开发选址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安城市购物中心的微区位满意度评价研究[D]. 王童淼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POI数据的哈尔滨大型商业设施布局特征研究[D]. 南禹竹.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3]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山地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以贵阳市为例[D]. 王秋晨.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1)
  • [4]河津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D]. 尹润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5]济南市商业中心的测度与评价[D]. 王桂林.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1)
  • [6]新中国行政区划调整与城市空间格局演变关系研究 ——以扬州为例(1949-)[D]. 王吉臣.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7]旧城区社区商业空间布局及演化机理研究 ——以天津市和平区为例[D]. 赵振乐. 天津大学, 2020(02)
  • [8]城市商业地产面积规模预测研究 ——以西安市和成都市为例[D]. 徐梅. 长安大学, 2020(06)
  • [9]基于家庭户外休闲活动特征的城市游憩空间规划设计研究 ——以深圳市为例[D]. 刘旭东.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10]基于GIS的上海市商业超市空间布局特征研究[D]. 孙业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城市商业用地开发选址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