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糖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的影响

高血糖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的影响

一、高血糖症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变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左瑶[1](2021)在《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二甲双胍抑制心肌肥大及表型转化的作用及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心肌肥大时发生表型转化。心肌表型转化,即心肌从收缩态细胞表型转变为增殖迁移能力更强的增殖分泌态表型。心肌表型转化的机制十分复杂。心肌表型转化同时也是导致心肌肥大,心室重构等心血管疾病的核心病理基础。全反式维甲酸(ATRA)具有调节血管内皮凋亡、血管平滑肌增值、氧化应激、炎症浸润等多种功能,维甲酸信号转导通路在促进胚胎心脏发育以及心室肌细胞分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二甲双胍(metformin)是2型糖尿病的一线治疗药物,在临床应用已有60多年。近年来,二甲双胍的非降糖作用逐渐被发现,其中包括减重、抗肿瘤、抗炎、抗衰老、心脏保护等。与其他降糖药物相比,二甲双胍具有明确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讨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二甲双胍抑制心肌表型转化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研究方法:1、细胞模型的诱导。利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刺激大鼠心肌细胞H9c2诱导细胞模型。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梯度血管紧张素Ⅱ对H9c2的抑制率,确定最适合的AngⅡ刺激浓度。2、CCK8检测ATRA对AngⅡ诱导后细胞的存活率,确定最适合的ATRA给药浓度;CCK8检测二甲双胍(Met)对AngⅡ诱导后细胞的存活率,确定最适合的二甲双胍给药浓度。3、体外培养H9c2细胞。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ATRA加二甲双胍组、MLCK选择性抑制剂(ML-7)组。4、BCA法测量蛋白浓度。5、鬼笔环肽观察细胞大小及细胞骨架紊乱程度。6、免疫荧光观察细胞大小及人类重组蛋白表达情况。7、Western blot法,检测MLCK及下游蛋白MCL2蛋白表达变化;检测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及检测金属基质蛋白酶-2(MMP-2)表达水平。结果:1、最适合的AngⅡ刺激浓度为1μM。2、ATRA的最适浓度为10μM;二甲双胍的最适浓度为1m M.3、ATRA联合Met预处理组H9c2心肌细胞均高于对照组。4、ATRA联合Met预处理后,H9c2心肌细胞胶原1(collagen 1),MMP9,MMP2表达水平下降。5、ATRA联合Met预处理后,H9c2心肌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下降,MLCK表达水平升高。6、使用ML-7抑制剂后,H9c2心肌细胞α-sma表达升高,心肌表型转化进一步加重。结论:1.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二甲双胍可以抑制心肌细胞肥大及表型转化。2.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二甲双胍可能是通过调节MLCK表达水平,来抑制心肌细胞肥大及表型转化。

丁剑锋[2](2021)在《TO901317调控IL-1β/VEGF通路抑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的机制探讨》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以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所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SD大鼠和高糖环境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为研究对象,探讨TO901317是否通过ABCA1、IL-1β/VEGF通路影响DR新生血管的生成,从而发挥对DR的保护作用。方法:动物实验:SD大鼠采用单纯随机法分为正常(Control)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组、糖尿病视网膜病(DR)+TO901317组。尾静脉取血检测各组血糖浓度及糖化血红蛋白含量;HE染色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法观察各组视网膜形态变化;ELISA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上IL-6、IL-1β含量;Western-blot、QRT-PCR检测各组视网膜上ABCA1、IL-6、IL-1β、VEGF表达变化。细胞实验: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别进行高糖和脂多糖干预,分为正常组、高糖组和高糖+TO901317组,LPS组、LPS+TO901317组,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中IL-6、IL-1β含量;酶标仪检测各组细胞中ROS含量;Western-blot、QRT-PCR检测各组细胞上ABCA1、IL-6、IL-1β、VEGF表达变化。结果:动物实验:(1)造模六个月后DR组、DR+TO901317组大鼠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较Control组明显升高(均P<0.05);(2)DR组大鼠视网膜各层细胞减少,组织结构疏松,视网膜微血管管径变大,眼底造影显示视网膜产生微血管瘤,出现荧光渗漏及新生血管,Control组视网膜结构正常,DR+TO901317组视网膜肿胀及微血管变化较DR组有所减轻,DR组视网膜厚度较Control组明显增加(P<0.05),DR+TO901317组大鼠视网膜厚度较DR组明显降低(P<0.05);(3)DR组大鼠IL-6、IL-1β、ROS含量较Control组明显增加(P<0.05),DR+TO901317组三者含量均较DR组明显降低(P<0.05);(4)QRT-PCR结果示DR组ABCA1 m RNA表达较Control组明显降低(P<0.05),IL-1β、IL-6和VEGF m RNA表达较Control组明显升高(P<0.05),DR+TO901317组ABCA1 m RNA表达较DR组显着升高(P<0.05),IL-1β、IL-6和VEGF m RNA表达较DR组显着降低(P<0.05);(5)DR组ABCA1蛋白表达较Control组降低(P<0.05),IL-1β、IL-6和VEGF蛋白表达较Control组升高(P<0.05),DR+TO901317组ABCA1蛋白表达较DR组升高(P<0.05),IL-1β、IL-6和VEGF蛋白表达较DR组降低(P<0.05)。细胞实验:(5)高糖组和LPS组IL-6、IL-1β、ROS含量均较正常组升高(P<0.05),TO901317干预后三者含量均较高糖组和LPS组减少(P<0.05);(6)高糖组和LPS组ABCA1 m RNA表达较正常组降低(P<0.05),IL-1β、IL-6和VEGF m RNA表达较正常组升高(P<0.05),TO901317干预后ABCA1 m RNA表达较高糖组和LPS组升高(P<0.05),IL-1β、IL-6和VEGF m RNA表达较高糖组和LPS组降低(P<0.05);(7)高糖组和LPS组ABCA1蛋白表达较正常组降低(P<0.05),IL-1β、IL-6和VEGF蛋白表达较正常组升高(P<0.05),TO901317干预后ABCA1蛋白表达较高糖组和LPS组显着升高(P<0.05),IL-1β、IL-6和VEGF蛋白表达较高糖组和LPS组显着降低(P<0.05)结论:TO901317通过上调ABCA1的表达,抑制视网膜上IL-1β、IL-6及VEGF的表达,从而发挥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保护作用。

罗娟娟[3](2021)在《妊娠糖尿病子代肠系膜小动脉血管反应性改变》文中提出代谢重编程及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糖尿病子代成年后肥胖、糖脂代谢障碍、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明显增高。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与阻力血管功能异常有关,包括对血管紧张性增强以及血管舒张功能障碍。血管的舒张功能包括内皮依赖性的舒张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前者分别由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类,前列环素(Prostacyclin,PG)类以及内皮源性超极化因子(Endothelium-derived hyperpolarizing factor,EDHF)介导,后者与平滑肌上扩血管活性物质的效应有关。目前关于糖尿病子代NO源和PG源的血管内皮损伤的研究较为广泛,而EDHF源的内皮舒张功能异常的研究数量有限。既往研究表明C型利尿肽(C-type natriuretic peptide,CNP)介导EDHF源的内皮舒张功能,且作用随着血管直径的缩小而增强。而我们前期关于妊娠糖尿病子代胰腺的表观遗传学改变的研究提示Npr2基因存在高甲基化改变,该基因编码平滑肌细胞上的B型CNP受体(NPRB),那么糖尿病子代血管反应性异常除了内皮源性舒张功能受损,是否涉及平滑肌上CNP等血管活性物质的受体表达或活性异常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旨在通过孕0天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建立糖尿病孕鼠模型,然后将妊娠糖尿病子代子代(Offspring of Gestational Diabetes,DMO)与正常血糖孕鼠的子代(Offspring of Control Mothers,CMO),进行长程高脂饮食干预(16 w),加速内皮损伤的进展,观察DMO是否较CMO更容易出现糖耐量、动脉血压及微血管功能异常。通过血压以及糖耐量检测,分别比较CMO和DMO成年后高脂饮食诱导下血压调控、糖代谢表型的变化趋势;通过体外微血管环张力检测技术,分别比较CMO和DMO肠系膜动脉的第三级分支小动脉对苯肾上腺素(Phennylephrine,Phen)、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及外源性CNP的反应性。本课题旨在通过微血管反应性研究,明确高脂饮食是否加剧糖尿病子代EDHF源的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和CNP介导的平滑肌舒张功能障碍,从而为表观遗传因素及成年后二次不良因素暴露对子代血管损伤提供实验依据,为倡导健康饮食有利于维护子代血管功能提供理论支持。目的:探讨DMO和CMO高脂饮食诱导后血管收缩和舒张功能改变,为宫内高血糖暴露诱发的表观遗传学改变对子代血管功能的损伤,特别是EDHF源的舒张功能异常及外源性CNP介导的平滑肌舒张功能改变提供的实验支持,为糖尿病心血管病变的代系传递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将雄性DMO及CMO随机分组,进行高脂饮食诱导,分别为:高脂饮食喂养的DMO子代(DMO+HFD)、高脂饮食喂养的CMO子代(CMO+HFD);(2)通过尾动脉血压监测、主动脉插管血压检测以及腹腔注射糖耐量实验(Intraperitone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IPGTT),分别比较DMO和CMO血压和糖耐量差异;(3)通过微血管张力检测技术比较两组子代大鼠肠系膜小动脉Phen介导的收缩功能;(4)内皮完整的肠系膜小动脉有或无抑制剂硝基-L-精氨酸甲酯(NG-nitro-L-arginine Methyl Ester,L-NAME)和吲哚美辛(Indomethacin,Indo)预处理后ACh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5)去内皮的肠系膜小动脉SNP和CNP介导的平滑肌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结果:与CMO+HFD组相比,DMO+HFD组:(1)血压相对增高;(2)糖耐量明显减弱;(3)Phen诱发差异的肠系膜小动脉收缩无明显差异;(4)内皮源性血管舒张效应:(1)无抑制剂(L-NAME+Indomethacin)预处理下,肠系膜小动脉ACh诱发的血管舒张功能减弱,最大舒张效应无明显差异。(2)抑制剂(LNAME+Indomethacin)预处理后EDHF源的内皮舒张效应减弱,最大效应明显降低;(5)平滑肌依赖性血管舒张效应:(1)SNP介导的去内皮的肠系膜小动脉舒张功能无明显差异;(2)外源性CNP介导的去内皮的肠系膜小动脉舒张功能明显减弱。结论:与CMO雄性子代相比,DMO雄性子代更不耐受高脂饮食,高脂饮食可导致DMO雄性子代糖耐量受损,动脉血压出现上升趋势;阻力血管EDHF源的内皮舒张功能以及外源性CNP介导的平滑肌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均受损。

汪岩[4](2020)在《大气颗粒物诱导多重细胞器功能紊乱导致血管内皮损伤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从亚细胞结构层面探讨城市大气颗粒物对血管内皮造成的损伤及毒作用机制。以多重经典细胞器(内质网、线粒体和溶酶体)为切入点,结合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细胞凋亡与细胞自噬)讨论大气颗粒物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毒性的潜在机制,以及体内血管组织损伤的相关作用模式。研究方法:(1)以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出品的城市大气颗粒物标准物质(编号1648a,PM SRM1648a)为研究对象,初步对颗粒物的成分、水合粒径和表面电位进行分析,并进行颗粒物内毒素含量的检测。选用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系EA.hy926和HUVECs为体外实验模型,运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法以及流式细胞仪侧向光检测值衡量血管内皮细胞对城市大气颗粒物PM SRM1648a的摄取情况。在细胞毒性层面,运用MTT和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并作为体外实验剂量筛选的依据;结合GSH/GSSG、MDA、NADP+/NADPH 和 C11-BODIPY581/591 等指标评估血管内皮细胞在大气颗粒物PM SRM1648a刺激下的氧化应激状态。在亚细胞结构层面,运用免疫荧光法检测γ-H2AX荧光灶点数以衡量DNA损伤;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观察血管内皮细胞对颗粒物的摄取以及细胞内超微结构的变化;(2)以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为核心,讨论大气颗粒物PM SRM1648a 触发血管内皮细胞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 stress)在自噬小体累积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TEM观察结果提示内质网结构出现撕裂扩张样改变,进一步运用ER-Tracker Blue-White DPX探针标记内质网,观察内质网荧光着色变化;运用DCFH-DA探针检测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FITC-Annexin-V/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通过透射电镜法结合免疫荧光法观察自噬小体数量和LC3B的表达情况;运用western blot蛋白免疫印迹实验讨论颗粒物引起的内质网应激相关标志性蛋白GRP78/BIP、CHOP和caspase12,自噬标志性蛋白Beclin 1、LC3Ⅱ/Ⅰ和p62,以及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9、caspase3、BCL-2和BAX的表达变化。进一步运用氧化应激抑制剂谷胱甘肽乙酯(Glutathione monoethy1 ester,GSH-MEE)和内质网应激广谱抑制剂4-苯基丁酸(4-Phenylbutyric acid,4-PBA)探讨 ROS/ER stress 信号轴在颗粒物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自噬和凋亡中的作用;此外,运用自噬不同阶段调节剂3-Methyladenine(3-MA)、Rapamycin 和 Bafilomycin A1,探讨颗粒物暴露下,细胞自噬和内质网应激的相互关系,以及细胞自噬在细胞凋亡中发挥的作用;(3)以溶酶体损伤为核心,探讨颗粒物引起血管内皮细胞自噬小体累积与细胞毒性的具体原因:聚焦自噬动态过程,运用mRFP-GFP-LC3腺病毒载体检测颗粒物暴露下,EA.hy926和HUVECs血管内皮细胞中自噬流的通畅性;并在饱和浓度Bafilomycin A1的剂量下讨论颗粒物引起血管内皮细胞自噬小体累积的具体原因;LysoSensorTM Green DND-189探针法标记溶酶体并运用荧光半定量法检测溶酶体相对酸碱度pH;免疫荧光双标法(LAMP-2与LC3B)衡量溶酶体与自噬小体的共定位(即自噬溶酶体);结合酶活性实验和蛋白表达量实验确定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以及溶酶体水解酶(Cathepsin B,CTSB)的活性和表达改变;(4)以线粒体动力学为核心,讨论颗粒物暴露扰乱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分裂-融合平衡,进而引起炎症反应:检测线粒体功能学指标ATP、mtROS、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等;运用 MitoTracker(?)Red CMXRos线粒体红色荧光探针观察线粒体形态学改变;q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线粒体动力学相关分子的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的含量,如TNF-α、IL-1β等;Hoechst33258/PI双染法结合细胞上清液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的含量检测,初步判断细胞膜的损伤情况;运用流式细胞仪通过FLICA Caspase-1 Reagent FAM-YVAD-FMK/PI双染法检测细胞焦亡率和caspase1活性;运用caspase1特异性抑制剂Z-YVAD-FMK评估caspase1在颗粒物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炎症级联反应中的作用;以及运用si RNA慢病毒转染敲降技术敲低EA.hy926细胞中线粒体分裂调控基因DNM1L(DRP1),在蛋白水平验证DRP1的表达量,重复上述相关实验指标评判线粒体分裂、caspase1酶活性、细胞炎症反应等,反向讨论颗粒物暴露经DRP1/caspase1/IL-1β信号通路扰乱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分裂-融合平衡,进而触发炎症反应;(5)运用BALB/c小鼠模型,结合WHO建议的发展中国家第一阶段PM2.5过渡值(年均PM2.5浓度35μg/m3)、现实人群暴露情况、小鼠生理解剖结构以及外推系数等,设置低中高暴露剂量组,分别为1.28、5.5和11 mg/kg·bw/w。经过急性(7天)和亚急性(28天)暴露后,取肺泡灌洗液、血液标本以及肺、主动脉和心脏组织进行后续实验;H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H&E)、von kossa和Masson染色观察各组织样本的病理改变、钙离子沉积以及胶原蛋白沉积等;运用ELISA法检测肺泡灌洗液和血液样本中炎性因子以及氧化应激相关指标;BCA法检测肺泡灌洗液中总蛋白含量;流式抗体染色结合流式细胞仪侧向散射光数值检测肺泡灌洗液中总细胞数、单核细胞数、淋巴细胞数以及中性粒细胞数,进一步运用F4-80/CD11b/CD86/CD206流式抗体检测M1和M2型巨噬细胞比例;qRT-PCR法检测主动脉组织中炎性因子和氧化应激相关标志物基因层面的表达量;qRT-PCR法检测主动脉组织中亚细胞结构功能相关指标的表达改变,如内质网应激相关分子hspa5和ddit3,线粒体动力学相关分子dnm1l、fis1、mff、mfn1、mfn2和oopa1,以及溶酶体膜蛋白相关分子lamp1和lamp2;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法检测主动脉组织中亚细胞结构功能相关指标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如BIP、CHOP、DRP1、LAMP1和LAMP2;TUNEL法检测主动脉组织细胞凋亡率。综上方法,试图从体内水平初步揭示大气颗粒物引起细胞器功能紊乱参与血管组织损伤。研究结果:(1)体外细胞实验结果显示,大气颗粒物PM SRM1648a暴露下,血管内皮细胞比肺泡上皮细胞更为敏感。暴露于颗粒物24小时后,PM SRM1648a在相对低剂量下(10和20 μg/cm2;相当于32和64 μg/mL),分别引起EA.hy926(P<0.05)和HUVECs(P<0.05)血管内皮细胞毒性,而未引起肺泡上皮细胞生存率降低。血管内皮细胞具有颗粒物摄取能力,并且颗粒物摄取先于细胞毒性的出现。同为人血管静脉内皮细胞株,PM SRM1648a对EA.hy926比HUVECs的细胞毒性更为显着,可能是因为EA.hy926细胞比HUVECs具有更强的颗粒物摄取能力。除了细胞毒性层面,PM SRM1648a可诱导DNA损伤,以及多重细胞器结构改变等;(2)PM SRM1648a引起血管内皮细胞胞内ROS过量释放和氧化应激,进一步损伤亚细胞结构功能,如内质网应激和结构损伤,从而影响血管内皮细胞自噬小体累积与凋亡。正常的自噬诱导可以保护PM SRM1648a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抑制自噬或者破坏自噬降解过程会加剧颗粒物引起的内皮细胞损伤。内质网应激和自噬之间的相互对话表明内质网应激与LC3Ⅱ表达上调有关,而自噬过程对PM SRM1648a引起的内质网损伤并无显着影响。一定程度上探讨了内质网应激下,自噬诱导是颗粒物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性因素;ROS/内质网应激通路和自噬降解功能障碍促进PM SRM1648a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3)20 μg/cm2(64 μg/mL)PM SRM1648a 导致 EA.hy926 血管内皮细胞内自噬小体累积、LC3Ⅱ高表达。在不同时间点LC3Ⅱ上调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短时间6小时内,自噬活性有所提高导致LC3Ⅱ的快速转化,参与自噬小体膜的合成;而随着暴露时间延长至24小时,LC3Ⅱ的增高归结于溶酶体降解清除能力受阻引起的缺陷型自噬。类似地,20μg/cm2(64μg/mL)剂量下,颗粒物暴露24小时后造成HUVECs内自噬小体累积,其原因归结于溶酶体损伤引起的缺陷型自噬。同时,20 μg/cm2 PM SRM1648a在暴露于EA.hy926细胞24小时后,ACP和CTSB溶酶体水解酶活性出现显着性降低(P<0.05,P<0.05);在HUVECs中,ACP和CTSB活性检测同样显示类似的结果,于20μg/cm2剂量下暴露24小时后开始显着性降低。颗粒物引起的溶酶体损伤以及水解酶活性降低是引起自噬流阻断和降解清除能力削弱的关键因素。而氧化应激的恢复并不能缓解自噬流障碍和自噬溶酶体的减少,但可以缓解LC3Ⅱ的表达以及溶酶体膜蛋白LAMP-2的表达。PM SRM1648a经非氧化应激依赖型途径引起溶酶体水解酶失活,进而导致血管内皮细胞自噬流紊乱及后续降解异常,促进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甚至死亡;(4)线粒体是PM SRM1648a攻击人类血管内皮细胞的亚细胞结构靶标。大气颗粒物的摄入会破坏线粒体功能,包括mtROS增高、MMP减少和ATP消耗。同时,PGC-1α的降低表明PM SRM1648a损害线粒体生物发生。此外,20μg/cm2(64μg/mL)剂量暴露24小时后,PM SRM1648a导致线粒体形态呈现分裂样改变,分裂相关分子DRP1等异常上调;PM SRM1648a激活caspase1酶活性和炎症级联反应,caspase1抑制剂Z-YVAD-FMK可以显着降低颗粒物引起的caspase1激活及IL-1β炎性因子的释放;汇集DRP1介导的线粒体分裂通路以及caspase1介导的炎性通路发现,在PM SRM1648a的刺激下,si DNM1L(DRP1)慢病毒转染的EA.hy926细胞相对于空载病毒转染组细胞,线粒体形态有所恢复,caspase1酶活性(P<0.05)以及IL-1β含量(P<0.05)出现显着性降低,提示DRP1/caspase1/IL-1β信号轴参与颗粒物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分裂和炎性损伤。同等剂量20 μg/cm2暴露24小时后,EA.hy926细胞中凋亡率为23.43 ±1.76%(P<0.001),焦亡率为 0.38±0.08%(P>0.05);HUVECs 中凋亡率为17.30±1.61%(P<0.01),焦亡率为0.41±0.07%(P>0.05),同时结合细胞形态学、超微电镜结构以及流式细胞仪衡量细胞大小的前向散射光Forward Scatter,FSC值分析,细胞焦亡不是PM SRM1648a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程序性死亡的主要作用模式;(5)急性(7天)和亚急性(28天)口咽吸入法暴露于不同浓度的PM SRM1648a(1.28、5.5 和 11 mg/kg·bw/w),正常饲养环境的 BALB/c 雄性和雌性小鼠中出现局部和全身的氧化应激以及炎性反应,未见明显的主动脉脂质累积或斑块样沉积。亚急性组出现主动脉壁增宽以及主动脉根部胶原蛋白出现增多趋势。虽然未见显着性病理学损伤,亚急性暴露后,亚细胞结构层面分子表达出现改变,以内质网和线粒体相关分子改变为主,并且主动脉组织细胞凋亡率增高,以上结果均发生于雄性和雌性BALB/c小鼠中,无性别特异性。结论:亚细胞结构,如内质网、线粒体和溶酶体是PM SRM1648a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重要靶点。颗粒物的暴露可以通过损害亚细胞结构功能进而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反应和细胞死亡。在探讨了内质网、溶酶体和线粒体结构功能紊乱后,亚细胞层面靶向毒性评估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大气颗粒物引起的血管内皮毒性。在进行环境颗粒物人群健康效应研究时,应综合考虑细胞毒性和亚细胞毒性,关注于早期的检查点,为全面掌握安全性评价信息及更好地实施危险度管理提供合理的基础资料。

郑波[5](2020)在《热挤压3D打印构建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的消化性能及抗肥胖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疾病谱的不断演变,由于过度能量摄入和消耗不平衡导致的肥胖症与日俱增,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而基于膳食干预理念设计具有个性化健康食品实现对肥胖的防御与治疗,已成为当今食品营养科学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热点。本论文考察了目前国内外对肥胖症营养干预研究的现状,及热挤压3D打印技术个性化营养食品定制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提出利用热挤压3D打印协同儿茶素分子相互作用调控大米主要营养成分大米淀粉的消化性能和营养功能,深入系统研究所构建的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3DP-REC)的抗酶解机理和抗肥胖机制,以期从新的视觉设计健康主食等淀粉类食品。研究具有前沿性和重要的科学意义,对热挤压3D打印技术应用于健康淀粉类食品的个性化定制及膳食干预防治肥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采用现代结构表征技术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阐明3DP-REC结构演变与抗消化性能的关系及其抗酶解机理。结果显示,热挤压3D打印可增加糊化大米淀粉的单螺旋结构、双螺旋结构、相对结晶度、纳米聚集体有序结构和表面短程有序结构,减少无定形结构,提高整体结构有序化程度;儿茶素分子的引入一方面通过疏水作用力进入直链淀粉螺旋空腔形成单螺旋复合物和V型结晶结构,及与淀粉分子发生氢键相互作用,导致形成新的双螺旋结构、纳米聚集体有序结构和局部排列致密结构等短程有序结构,进一步增加大米淀粉结构的有序化。结构有序化的提高即分子链排列更加致密能有效阻碍胰α-淀粉酶在淀粉分子中的迁移和结合,促进SDS和RS生成;另一方面3DP-REC无定形结构区域中儿茶素分子与淀粉分子形成结合力较弱的以π-π为主导、氢键为辅的相互作用,在消化环境中易发生解离,游离儿茶素与胰α-淀粉酶的Trp59位点发生结合,屏蔽淀粉与胰α-淀粉酶特异结合的正构活性位点,起到酶抑制剂的作用。可见,3DPREC的抗酶解机理为通过演变形成长程有序和短程有序结构及儿茶素解离成酶抑制剂,协同作用有效阻隔胰α-淀粉酶的降解,从而降低RDS含量,提高SDS和RS含量。结合脂质组学及肝脏转录组学等方法,从基因水平揭示不同儿茶素添加量(2.5%、5%和7.5%)的3DP-REC对高脂膳食肥胖受试鼠的抗肥胖作用机制。研究发现,3DPREC干预是通过调节肝脏糖脂代谢通路中关键基因的表达促进肝脏糖原生成和胰岛素分泌,促进脂肪酸β-氧化、肝脏胆汁酸合成、抑制脂肪酸合成及胆固醇合成来显着降低机体血糖水平,及通过降低血清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甘油三酯、神经酰胺、磷脂酰甘油、鞘胺醇等脂质合成改善血脂水平,从而有效抑制脂质沉积,抵御由高脂膳食引起的肥胖。此外,3DP-REC干预还可下调促炎关键基因改善肝功能代谢紊乱、炎症状态、氧化应激和由炎症引起的组织损伤。除血糖外其余的上述改善作用随3DP-REC中儿茶素含量增加而增强,3DP-7.5%REC的干预效果最佳,达到正常组水平。利用16S r RNA高通量测序等方法进一步探究3DP-REC干预对高脂膳食肥胖大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及与抗肥胖的关系。结果显示,3DP-REC干预显着改善由高脂膳食引起的结肠组织损伤,通过促进胃肠道激素的表达及降低肠道中总胆汁酸水平能有效降低能量摄入和抑制脂质沉积,且干预效果存在对3DP-REC中儿茶素含量的依赖性;3DPREC干预还可促进肠道中如乳杆菌属和双歧杆菌属等有益菌的丰度,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尤其是通过促进产短链脂肪酸菌的生长繁殖显着提高肠道中丙酸和丁酸的含量,其中3DP-2.5%REC干预显着提高丁酸含量,3DP-5%REC干预显着提高丙酸含量;KEGG功能预测结果显示,3DP-REC干预可通过激活产热功能、调节蛋白质代谢通路等防止脂质沉积;对3DP-REC干预后差异菌群变化与机体生理代谢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发现,3DPREC进入结肠后通过有效抑制Romboutsia等有害菌的生长代谢,促进Veillonella、Butyricicoccus、Ruminococcaceae、Bifidobacterium等产丙酸和丁酸有益菌的繁殖,实现对机体由高脂膳食引起的血脂紊乱、肝功能代谢异常和氧化应激损伤的改善。基于上述结果初步建立了“REC膳食干预-肠道菌群结构-肥胖相关代谢生化指标”的相互影响关系。融合TSE能量代谢监测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阐明3DP-REC对棕色脂肪组织产热功能的影响及调节能量代谢和抗肥胖作用的机制。研究表明,3DP-REC干预可显着促进棕色脂肪及米色脂肪组织中脂质分解相关关键酶和基因的表达和加快脂质分解速率,为线粒体提供能量从而显着提高UCP1蛋白的表达,激活棕色脂肪的产热功能,提高机体的能量消耗,增加静息状态下的基础代谢,改善由高脂膳食引起的胰岛素抵抗继而有效抵御脂肪沉积,降低机体体重和体脂肪含量,最终达到抗肥胖的效果。而其中干预促进室温下机体产热的效果随3DP-REC中儿茶素的含量增加趋势更为明显。上述研究表明利用热挤压3D打印协同儿茶素复合作用可有效调控大米淀粉的抗消化性能,所构建的3DP-REC具有很好的抗肥胖作用及营养功能,所获得的研究结果和提出的机理具有很好的学术价值,可望为实现个性化营养健康淀粉类食品的创制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和理论指导。

海那尔·乌拉孜巴依[6](2020)在《西红花酸对1型糖尿病小鼠肾脏损伤的疗效及机制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发病机制复杂,且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包括氧化应激、细胞因子表达异常、血流动力学异常、糖脂代谢紊乱以及遗传基因易感性等,目前尚无阻止DN发生发展的有效治疗方法。本实验以C57BL/6J小鼠为研究动物,采用高剂量单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诱导形成1型DN小鼠模型,初步分析西红花酸(Crocetin)对STZ诱导的1型DN小鼠肾脏损伤的影响,并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西红花酸对DN的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高剂量单次腹腔注射STZ(65 mg/kg),建立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的小鼠模型,并继而诱发形成1型DN小鼠模型。根据空腹血糖、体重、尿量、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尿素氮、血肌酐、血清尿素氮等指标,评估DN小鼠模型的可靠性。(2)将DN小鼠分为西红花酸治疗组(给药Crocetin,100 mg/kg/2d,ip.)和DN模型对照组(给药治疗时注射等体积的Crocetin溶剂/2d,ip.),并将单肾切除小鼠设为正常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Crocetin溶剂/2d,ip.)。西红花酸给药8周后,收集24 h尿液、空腹血液,测空腹血糖、血压和体重,同时利用试剂盒检测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尿素氮、血肌酐和血清尿素氮。收集的肾脏材料用来制作肾脏组织的石蜡切片,随后进行HE、PAS、Masson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的病理形态学。(3)通过Pharm Mapper数据库筛选西红花酸潜在的作用靶点;利用OMIM、Gencards数据库筛选DN相关的基因和蛋白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PPI)寻找西红花酸干预DN的潜在靶点;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西红花酸-靶点-DN”交互网络模型;Cluster Profiler R软件对筛选后的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初步探讨西红花酸改善DN的作用机制。结果:(1)STZ诱导的1型糖尿病小鼠表现出体重增长缓慢或者下降以及空腹血糖?16.7 mmo L/L的症状。(2)在STZ诱导1型糖尿病模型8周时,观察到1型糖尿病小鼠开始产生蛋白尿。(3)成功建立了1型DN小鼠模型,利用西红花酸给药治疗8周。结果表明,西红花酸治疗组与DN模型对照组相比,小鼠的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血肌酐、血尿素氮减少,而尿肌酐、尿素氮增加,此外舒张压、收缩压、平均血压均降低。HE染色显示,DN模型对照组小鼠肾脏中可见明显的肾小球肥大、肾小管缩小和炎性细胞浸润,而西红花酸治疗组小鼠肾组织中的炎性浸润情况减轻,肾小管和肾小球结构得到改善。PAS染色表明,DN模型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小鼠肾小球系膜区阳性物质明显增多,系膜基质显着增生(P<0.01),给予西红花酸治疗后,能够明显改善DN小鼠肾小球系膜基质的増生。Masson染色显示,DN模型对照组肾小球系膜区胶原出现轻度的增生,给予西红花酸治疗后,DN肾小球胶原沉积有降低的趋势。(4)筛选获得西红花酸作用靶点249个,DN作用靶点有3082条基因数据,西红花酸作用于DN的潜在靶点包括CA1、BMP2、CCNA2、MAOB、TTR、MAPK1、APOA2等133个。使用Cytoscape进行的网络拓扑分析,结果表明Degree排名靠前的主要靶点为SRC、PIK3R1、MAPK1、AKT1、HRAS、HSP90AA1、GRB2、PTPN11等,提示这些靶点可能对DN的发生、发展和治愈有重要的作用。对西红花酸与DN相关的靶蛋白进行生物学功能注释分析,结果表明GO功能富集有131条,包括类固醇激素受体活性、蛋白质酪氨酸激酶活性、内肽酶活性、类固醇结合、胰岛素受体底物结合、磷酸酶结合和脂肪酸结合等。KEGG信号通路共计富集出55条生物通路,包括癌症通路、VEGF信号通路、Erb B信号通路、Gn RH信号通路和胰岛素信号通路等。结论:通过高剂量单次腹腔注射STZ成功建立DN小鼠模型。西红花酸对STZ诱导的1型DN小鼠模型具有良好的肾脏保护作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小鼠肾功能、降低肾脏病理损伤和改善T1DM所导致的高血压,证明西红花酸对DN有一定的治疗效果。通过网络药理学初步揭示西红花酸是通过多靶点、多通路的相互作用,调控多条通路共同实现对DN的干预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将西红花酸开发成为治疗DN的新型药物。

安天志[7](2020)在《树突状细胞来源外泌体通过NF-κB通路促进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和目的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患者足部溃疡和下肢截肢、特别是高位截肢和再次截肢的主要原因,目前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特点,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目前普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一种血管壁的炎症性疾病,其特征是动脉血管壁脂质堆积、免疫细胞的浸润以及纤维帽的形成。除了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也在病灶中存在且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外泌体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外泌体(Exosome)是一种纳米级的细胞囊泡,几乎可以被所有类型的细胞分泌,已经有很多研究表明外泌体囊泡内含有许多成分,包括膜蛋白、脂类、RNA以及DNA等,外泌体一旦从细胞释放便可以进入到体液中并被其他细胞摄取,从而影响细胞的生物学过程;核转录因子Kappa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是细胞中非常重要的转录调节因子,NF-κB可以通过刺激因子的活化诱导多种基因的表达并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参与炎症反应。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来源于DCs的外泌体通过影响NF-κB通路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和机制,从而为防治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粥样闭塞并发症提供依据。研究方法①从C57BL/6小鼠中分离获得骨髓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 dendritic cells,BMDCs)并培养,采用超速离心法分别从BMDCs培养基以及经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诱导的成熟BMDCs培养基中分离获得外泌体。②将分离获得的外泌体经电镜扫描技术以及western blot验证。③构建CD63-GFP融合蛋白慢病毒载体并转染BMDCs细胞来筛选CD63-GFP 阳性的细胞并示踪外泌体。④采用两种模型:一种为Transwell共培养体系,即将BMDCs细胞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共培养;另一种为将分离的外泌体直接处理细胞。然后采用ELISA法检测TNF-α和IL-6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p100以及p105的磷酸化水平、qRT-PCR检测TNF-α和IL-6 mRNA水平的表达;采用细胞免疫荧光观察外泌体摄取情况。⑤将分离提取的exosome经尾静脉注射到高脂诱导的糖尿病ApoE-/-db/db小鼠中,给予小鼠高脂饮食,连续注射12周,以ApoE-/-小鼠和db/db糖尿病小鼠为对照组。⑥采用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浆中胆固醇、甘油三酯、葡萄糖以及胰岛素的含量。⑦取小鼠动脉,用免疫荧光检测动脉内皮外泌体摄取情况;采用油红O染色观察病灶脂肪厚度;提取组织蛋白并用western blot检测动脉血管内皮中p100和p105的磷酸化表达。实验结果①经电镜扫描可观察到直径约100nm的圆形或类圆形的结构,经western blot检测外泌体标志物CD63以及TSG101阳性,从而证实提取的为从细胞分离的外泌体。②共培养体系辅助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来源于BMDCs的外泌体能够被HUVEC摄取。③经LPS诱导的成熟BMDCs与未成熟的BMDCs外泌体中的TNF-α和IL-6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与单纯的HUVEC相比,BMDCs与HUVEC共培养后,HUVEC培养基中的TNF-α和IL-6含量明显升高(P<0.05),且成熟的BMCDs组更高(P<0.00),而用GW4869抑制BMDCs外泌体分泌后,TNF-α和IL-6含量明显下降(P<0.01);用从BMDCs直接分离的外泌体处理HUVEC后也能得到同样的结果。④HUVEC与BMDCs共培养后,HUVEC中p100和p105的磷酸化水平升高(P<0.05),而用外泌体抑制剂GW4869处理BMDCs后,p100和p105的磷酸化水平下降(P<0.05);用从BMDCs直接分离的外泌体处理HUVEC后也能得到同样的结果。⑤与单纯HUVEC与BMDCs共培养组相比,共培养组联合NF-κB抑制剂BAY11-7082组HUVEC中p100和p105磷酸化水平降低(P<0.00),同时,TNF-α和IL-6的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均降低(P<0.05)。⑥ApoE-/-小鼠、db/db小鼠以及ApoE-/-db/db小鼠血浆中胆固醇的含量分别为(266±22)mg/dl、(79±12)mg/dl 和(557±63)mg/dl;甘油三酯的含量分别为(60±8)mg/dl、(66±12)mg/dl 以及(216±19)mg/dl;ApoE-/-小鼠、db/db 小鼠以及ApoE-/-db/db小鼠血浆中葡萄糖的含量分别为(240±16)mg/dl、(512±42)mg/dl 和(478±23)mg/dl;胰岛素的含量分别为(0.3±0.05)ng/ml、(3.5±0.3)ng/ml 以及(4.2±0.5)ng/ml。⑦动物实验表明经尾静脉注射的来源于BMDCs的外泌体可以被小鼠动脉内皮细胞摄入;与对照组相比,外泌体处理组小鼠血管组织中的p100和p105磷酸化水平升高(P<0.05),同时,油红O染色表明外泌体处理组小鼠动脉血管脂肪层变厚(P<0.01)。实验结论①来源于BMDCs的外泌体能够被内皮细胞摄取并激活内皮细胞中的NF-κB信号通路以及促进促炎因子TNF-α和IL-6的表达和分泌②来源于BMDCs的外泌体可以促进糖尿病ApoE-/-db/db小鼠动脉内皮脂肪的堆积,从而进一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③对于防治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安雅男[8](2020)在《破骨细胞炎症通路激活和胞葬作用抑制介导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糖尿病(DM)已经成为最常见的威胁人类和动物健康的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且人和动物患糖尿病的症状相似,均伴随着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其中,糖尿病性骨质疏松(DOP)已然成为目前讨论的热点问题。DOP是一种系统性的代谢性骨病,是以骨量减少、骨质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目前发现DOP与高血糖症、钙磷代谢紊乱和胰岛素缺乏等因素有关。然而,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严重影响其有效防治。DOP与体内炎症存在一定的联系。活性氧(ROS)是氧正常代谢的天然副产物,而高浓度ROS却会扰乱氧化剂与抗氧化剂的平衡,进而导致炎性疾病的发生。NLRP3炎性小体是一种蛋白质复合物,研究发现它不仅与炎性疾病有关,而且与许多代谢性疾病有关,并发现NLRP3炎性小体在机体骨吸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核因子κB(NF-κB)是一种转录因子,可调节多个基因的表达并控制各种细胞功能,包括炎症信号传导等。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可以控制多种细胞活动,包括基因表达、有丝分裂等。特别是,MAPKs中ERK、p38和JNK在调节炎症和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巨噬细胞是关键的免疫细胞,当组织受到损害时,中性粒细胞会迅速蓄积并经历凋亡而通过巨噬细胞清除凋亡细胞的过程称为胞葬作用。未能清除的凋亡细胞会加剧体内的炎症发生,因此胞葬作用在调节机体炎症反应以及促进炎症消退中起到关键作用。破骨细胞是一种巨大的多核细胞,起源于单核巨噬细胞/单核系造血前体细胞,被认为是治疗骨质疏松的靶细胞之一,在骨吸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伴侣动物的自发糖尿病模型较啮齿动物与人类临床糖尿病更相似,并且犬和人类有更相似的染色体和基因结构,更合适作为人类疾病转化医学模型。因此本研究以破骨细胞为靶细胞,以人工诱导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大鼠和自发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犬为疾病模型,连同人医临床样本为对象,考察高糖是否能够通过破骨细胞ROS的产生、NLRP3炎性小体介导的炎症激活及胞葬作用被抑制共同增强破骨细胞骨吸收,并且在分子以及病理水平上深入探讨了人和动物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首先,我们在国内外首次发现破骨细胞NLRP3炎性小体介导的炎症激活是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发病因素。利用倒置显微镜对分离的破骨细胞诱导情况进行检测;借助荧光酶标仪对ROS产生情况进行探查;通过Western blot技术对炎症相关通路蛋白MAPKs(p-ERK、p-p38、p-JNK)、NF-κB(核NF-κB、p-IκB、IKK)以及NLRP3炎症小体(ASC、Caspase-1、IL-18、IL-1β、NLRP3)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使用ELISA对IL-18、IL-1β的分泌情况进行考查;应用各通路抑制剂处理探究ROS、MAPKs通路、NF-κB通路和NLRP3炎症小体之间的上下游关系。结果表明,经TRAP染色证实,分离到的SD大鼠骨髓巨噬细胞(BMMs)经M-CSF和RANKL诱导后得到的细胞均为成熟的破骨细胞;高糖能够诱导破骨细胞ROS产生且该ROS产生呈NOX2依赖性;高糖能够诱导破骨细胞MAPKs通路蛋白、NF-κB通路蛋白和NLRP3炎症小体蛋白的表达以及IL-18、IL-1β的分泌,且以上最佳诱导时间为36 h,最佳诱导浓度为35 mM;DPI(ROS抑制剂)能够显着抑制MAPKs通路蛋白、NF-κB通路蛋白和NLRP3炎性小体蛋白表达以及IL-18、IL-1β分泌;且PD98059(ERK抑制剂)、SP600125(JNK抑制剂)和SB203580(p38抑制剂)能够显着抑制NF-κB通路蛋白和NLRP3炎症小体蛋白表达以及IL-18、IL-1β分泌,但不能抑制ROS产生;BAY11-7082(NF-κB抑制剂)能够显着抑制NLRP3炎症小体蛋白表达以及IL-18、IL-1β分泌,但不能抑制ROS的产生以及MAPKs通路蛋白表达;而Ac-YVAD-cmk(Caspase-1抑制剂)对其它通路均不存在抑制作用。综上所述,高糖通过诱导破骨细胞ROS产生并激活MAPKs/NF-κB/NLRP3炎症通路诱导破骨细胞炎症发生,且ROS产生发生在MAPKs、NF-κB和NLRP3上游;MAPKs位于NF-κB和NLRP3上游;而NF-κB位于NLRP3炎性小体上游。其次,在国际上,我们率先阐明破骨细胞炎症激活以及胞葬作用抑制共同促进破骨细胞骨吸收能力的增强,是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发生的主要因素。应用流式细胞术对破骨细胞胞葬作用的发生情况进行检测;利用ELISA对LXA 4的表达情况进行考查;借助Western blot技术对MertK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通过Ac-YVAD-cmk处理探究高糖诱导破骨细胞炎症发生与胞葬作用之间的关系;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破骨细胞骨吸收能力进行观察,并采用Ac-YVAD-cmk、胰岛素和LXA 4处理及基因沉默NLRP3解析胞葬作用与炎症的发生与骨吸收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高糖能够显着抑制破骨细胞胞葬作用的发生和LXA 4的分泌以及MertK蛋白的表达,而Ac-YVAD-cmk处理能够显着逆转高糖的上述抑制作用;高糖能够诱导破骨细胞骨吸收能力的增强,而Ac-YVAD-cmk、胰岛素和LXA 4处理、基因沉默NLRP3却能够显着抑制该增强。综上所述,高糖通过激活破骨细胞NLRP3炎性小体介导的炎症及抑制胞葬作用共同增强破骨细胞骨吸收。再次,我们通过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建立了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大鼠模型,在体内验证了破骨细胞炎症反应以及胞葬作用被抑制是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发生的机制,并且在国内外率先发现胞葬作用增强剂LXA 4能够作为治疗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潜在药物。利用ELISA对建模鼠检测破骨细胞及骨组织标记物;采用双能X射线吸收仪探查骨密度和骨矿盐;应用HE染色考查骨小梁等骨微结构完整性;借助TRAP染色测定骨组织中破骨细胞含量;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骨组织中Cathepsin K、p-ERK、NF-κB、NLRP3以及MertK进行共定位;使用Western blot以及ELISA分析骨组织炎症相关通路蛋白p-ERK、p-p38、p-JNK、核NF-κB、p-IκB、IKK、ASC、Caspase-1、IL-18、IL-1β、NLRP3和MertK蛋白以及炎症细胞因子IL-18、IL-1β和TNF-α表达情况。结果表明,STZ建模组鼠血清中TRACP-5b、Cathepsin K以及尿液中脱氧吡啶啉的含量显着增加,而胰岛素和骨钙素的含量显着降低,且组织中骨密度和骨矿盐的含量也显着降低;病理组织切片显示,STZ建模组骨组织中各个骨小梁之间更为离散,数目减少并排列不整齐,且破骨细胞的含量显着增多;STZ建模组组织中破骨细胞能够与炎症通路相关蛋白以及MertK蛋白进行共定位;各炎症通路相关蛋白表达量以及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量显着增加,但MertK表达显着降低,而LXA4和胰岛素处理均逆转了上述现象。综上所述,破骨细胞NLRP3炎症通路激活以及胞葬作用被抑制介导了大鼠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发生。最后,我们针对人和犬糖尿病性骨质疏松临床病例样本,更进一步验证了在体内破骨细胞炎症反应以及胞葬作用被抑制是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发生的机制。我们用与上述STZ诱导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大鼠模型相同的实验方法,分别对人和犬的糖尿病性骨质疏松临床样本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和分析。结果发现,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病人和病犬体内骨组织中破骨细胞数量显着增多,且均能检测到炎症的激活以及胞葬作用的抑制。此结果与前面的体外实验结果及与STZ诱导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大鼠模型的相应结果均一致。总之,本研究结果表明,高糖激活ROS/MAPKs/NF-κB/NLRP3炎症通路以及抑制胞葬作用介导破骨细胞骨吸收能力的增强是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发病原因,并且发现胞葬作用增强剂LXA 4能够作为治疗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潜在药物。这些结果为更深入地探究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理以及为以后有针对性地治疗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孔一卜[9](2020)在《基于“夙根伏痰”理论探究益气固本胶囊减轻过敏性哮喘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的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益气固本胶囊对过敏性哮喘模型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的影响目的:通过体内实验探究益气固本胶囊减轻过敏性哮喘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的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OVA联合AL(OH)3致敏、OVA激发的方法制备过敏性哮喘小鼠模型。2.Giemsa染色法检测各组小鼠BALF中炎症细胞分类与计数。3.各组小鼠肺组织进行HE、PAS及Masson染色,分别用来判断肺组织炎症浸润、气道杯状细胞化生和气道上皮下纤维化情况。4.ELISA检测各组小鼠BALF中IgE、IL-4、IL-5、IL-13、Eotaxin、GM-CSF、ECP、TLC4、LTD4、TGF-β1、PDGF、MUC5AC含量。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中TLR4及α-SMA表达水平。6.RT-PCR检测各组小鼠肺组织中IL-4、IL-5、IL-13、TGF-β1、PDGF、TLR4、MyD88、TRAF6、IκBα、p65的mRNA表达。7.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肺组织中E-cadherin、Vimentin、Fibronectin、α-SMA、IκBα、p65及p-p65的蛋白表达。结果:1.OVA联合AL(OH)3致敏、OVA激发后,过敏性哮喘模型出现呼吸加快、点头呼吸、站立不稳及烦躁不安等哮喘发作时典型症状,BALF中EOS和IgE含量增高,肺组织炎症浸润明显,提示过敏性哮喘模型构建成功。经益气固本胶囊和地塞米松(阳性对照药)干预后,过敏性哮喘模型呼吸加快、点头呼吸、站立不稳及烦躁不安等哮喘发作时典型症状明显减轻,BALF中EOS和IgE含量明显降低,肺组织炎症浸润明显减轻。2.过敏性哮喘模型BALF中IL-4、IL-5、IL-13含量和肺组织中IL-4、IL-5、IL-13的mRNA水平明显升高。经益气固本胶囊和地塞米松(阳性对照药)干预后,过敏性哮喘模型BALF中IL-4、IL-5、IL-13含量和肺组织中IL-4、IL-5、IL-13 mRNA水平明显降低。3.过敏性哮喘模型BALF中Eotaxin、GM-CSF、ECP、TLC4、LTD4含量明显升高。经益气固本胶囊和地塞米松(阳性对照药)干预后,过敏性哮喘模型BALF中Eotaxin、GM-CSF、ECP、TLC4、LTD4中含量明显降低。4.过敏性哮喘模型气道杯状细胞化生程度严重,BALF中MUC5AC含量明显升高。经益气固本胶囊和地塞米松(阳性对照药)干预后,过敏性哮喘模型气道杯状细胞化生程度明显减轻,BALF中MUC5AC含量明显降低。5.过敏性哮喘模型肺组织上皮下纤维化程度严重,BALF中TGF-β1含量和肺组织中TGF-β1 mRNA表达明显升高,肺组织中E-cadherin蛋白表达明显降低,Vimentin、Fibronectin蛋白表达明显升高。经益气固本胶囊和地塞米松(阳性对照药)干预后,过敏性哮喘模型肺组织上皮下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BALF中TGF-β1含量和肺组织中TGF-β1 mRNA表达明显降低,肺组织中E-cadherin蛋白表达明显升高,Vimentin、Fibronectin蛋白表达明显降低。6.过敏性哮喘模型BALF中PDGF含量和肺组织中PDGF mRNA表达明显升高,肺组织中α-SMA蛋白表达明显升高。经益气固本胶囊和地塞米松(阳性对照药)干预后,过敏性哮喘模型BALF中PDGF含量和肺组织中PDGF mRNA表达明显降低,肺组织中α-SMA蛋白表达明显降低。7.过敏性哮喘模型肺组织中TLR4、TRAF6及p65的mRNA表达明显升高,IκBα的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65及p-p65的蛋白表达明显升高。经益气固本胶囊和地塞米松(阳性对照药)干预后,过敏性哮喘模型肺组织中TLR4、TRAF6及p65的mRNA表达明显降低,IκBα的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65及p-p65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结论:1.采用OVA联合AL(OH)3致敏、OVA激发的方法成功构建过敏性哮喘模型。2.益气固本胶囊可以通过调节IL-4、IL-5、IL-13、Eotaxin、GM-CSF、ECP、TLC4、LTD4含量和IL-4、IL-5、IL-13的mRNA表达来减轻过敏性哮喘模型的气道炎症。3.益气固本胶囊可以通过调节TGF-β1、PDGF、MUC5AC含量和TGF-β1、PDGF的mRNA表达及E-cadherin、Vimentin、Fibronectin、α-SMA蛋白表达来减轻过敏性哮喘模型的气道重塑。4.益气固本胶囊减轻过敏性哮喘模型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的作用机制和调节TLR4/NF-κB信号通路有关。第二部分益气固本胶囊对PDGF-BB诱导气道平滑肌增殖和迁移的影响目的:通过体外实验探究益气固本胶囊对PDGF-BB诱导气道平滑肌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1.采用PDGF-BB诱导ASMC构建气道平滑肌增殖和迁移模型。2.MTT法检测益气固本胶囊对ASMC药物毒性的影响及其对PDGF-BB诱导ASMC增殖的影响。3.流式细胞术检测益气固本胶囊对PDGF-BB诱导ASMC细胞周期的影响。4.Transwell实验检测益气固本胶囊对PDGF-BB诱导ASMC迁移的影响。5.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益气固本胶囊对PDGF-BB诱导ASMC迁移的影响。6.ELSIA检测ASMC经PDGF-BB诱导后益气固本胶囊对其分泌的IL-6、IL-8、IL-1β、TNF-α及TGF-β1水平的影响。8.RT-PCR检测ASMC经PDGF-BB诱导后益气固本胶囊对其IκBα、p65的m RNA表达水平的影响。9.Western blot检测ASMC经PDGF-BB诱导后益气固本胶囊对其IκBα、p65、p-p65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1.0.05mg/m L、0.1mg/m L、0.2mg/m L、0.4mg/m L浓度的益气固本胶囊对ASMC的生存无明显影响,可用于后续实验研究。2.ASMC经PDGF-BB诱导24h、48h、72h后,其增殖能力明显增强。益气固本胶囊干预后,经PDGF-BB诱导的ASMC的增殖能力明显减弱。3.ASMC经PDGF-BB诱导后,其细胞周期中的G0-G1期缩短,G2-M期延长。益气固本胶囊干预后,经PDGF-BB诱导的ASMC的细胞周期中的G0-G1期延长,G2-M期缩短。4.ASMC经PDGF-BB诱导12h、24h后,其划痕修复能力明显增强。益气固本胶囊干预后,经PDGF-BB诱导的ASMC的划痕修复能力明显减弱。5.ASMC经PDGF-BB诱导后,其迁移能力明显增强。益气固本胶囊干预后,经PDGF-BB诱导的ASMC的迁移能力减弱。6.ASMC经PDGF-BB诱导后,其分泌的IL-6、IL-8、IL-1β、TNF-α、TGF-β1数量明显增加。益气固本胶囊干预后,经PDGF-BB诱导的ASMC分泌IL-6、IL-8、IL-1β、TNF-α、TGF-β1的数量减少。7.ASMC经PDGF-BB诱导后,其IκBα的m RNA和蛋白表达降低,p65、p50的m RNA表达升高,p-p65的蛋白表达升高。益气固本胶囊干预后,经PDGF-BB诱导的ASMC的IκBα的m RNA和蛋白表达升高,p65、p50的m RNA表达降低,p-p65的蛋白表达降低。结论:1.采用PDGF-BB诱导ASMC后,ASMC的增殖和迁移能力明显增强,提示ASMC增殖和迁移模型构建成功。2.益气固本胶囊可以抑制PDGF-BB诱导ASMC增殖与迁移。3.益气固本胶囊可以降低PDGF-BB诱导ASMC增殖与迁移过程中分泌IL-6、IL-8、IL-1β、TNF-α、TGF-β1的数量。4.益气固本胶囊抑制PDGF-BB诱导ASMC增殖与迁移的作用机制和调节NF-κB信号通路有关。

李盼盼[10](2020)在《肾上腺髓质素参与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及机制》文中提出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diabetic neuropathic pain,DNP)是糖尿病(diabetes mel itus,DM)患者的常见并发症。该疼痛症状可急性发作,6个月内缓解,但大多数会发展成慢性痛,持续数年,导致患者焦虑、沮丧、失眠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由于DNP机制尚不清楚使其治疗成为临床一大难题。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AM)是52个氨基酸的多肽,在神经系统中主要分布在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的中小型神经元和脊髓背角(spinal dorsal horn,SDH)的I-II层中。近年来的研究表明,AM作为痛级联反应的较上游分子,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炎症痛等多种疼痛的形成和发展。我们实验室前期的实验结果(未发表)表明,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DNP大鼠DRG和SDH,AM的m RN A显着上调,且鞘内注射AM受体拮抗剂AM22-52能够使得DNP大鼠的机械性痛敏和热超敏反应得到缓解。说明AM可能参与调控DNP,但对于AM参与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晰。本研究通过构建STZ诱导的DNP大鼠模型,运用行为学手段、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蛋白质免疫印迹、免疫荧光双标技术,探究AM参与DNP的机制。实验结果显示:(1)STZ诱发的DNP过程中,大鼠血糖保持持续性较高水平、体重持续降低,并表现为机械缩足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withdrawal reflex thermal latency,WTL)显着降低,说明DNP模型建立成功。DNP的第28天,鞘内应用20 nmol的AM22-52能够提升DNP大鼠的MWT和WTL,说明AM参与调控DNP大鼠的机械痛敏和热超敏反应。(2)STZ诱导的DNP大鼠第28天,运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检测,DNP大鼠DRG的中小型神经元上大量表达AM,且鞘内应用20 nmol的AM22-52能够逆转上述AM的异常表达。DRG中小型神经元在疼痛的感觉和信息传递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说明AM的表达及生物学功能在DNP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3)STZ诱导的DNP大鼠第28天,运用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DNP大鼠DRG中卫星胶质细胞(satellite glial cells,SGCs)激活(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上调)、P2X7受体(P2RX7)上调、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上调、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强(瞬时电位香草素受体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TRPV1,又称VR1)上调)以及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家族(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 regulated kinase,ERK)、c-Jun N-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的磷酸化增多,且鞘内应用20 nmol的AM22-52可以逆转上述现象。说明抑制AM活动通过抑制SGCs的一系列活化,间接抑制神经元兴奋性增强,从而抑制外周敏化进程。此外,运用免疫荧光双标技术检测,AM能够部分与TRPV1共定位,说明除AM可能还可以通过直接激活DRG中的TRPV1表达从而参与外周敏化的进程。(4)STZ诱导的DNP大鼠第28天,运用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DNP大鼠SDH中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少突胶质细胞增殖受到抑制、P2RX7上调、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又称CCL2)上调、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强(c-fos上调)以及MAPK家族(ERK、JNK、P38)的磷酸化增多,且鞘内应用20 nmol的AM22-52可以逆转上述现象。运用免疫荧光双标技术检测,AM1受体的两个元件(降钙素受体样受体(calcitonin receptor-like receptor,CLR)和分子伴侣受体活性修饰蛋白2(receptor activity-modifying proteins2,RAMP2))与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均存在共定位。说明,AM可通过作用于胶质细胞上AM1受体,直接调控胶质细胞的活动从而参与中枢敏化的进程。以上研究结果表明,DNP能够诱导AM的表达增加,阻断AM与AM1受体的结合可抑制AM的表达,从而缓解DNP的机械和热痛敏反应。AM作为较上游的痛介质,可能通过调控胶质细胞的活动,从而参与DNP的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的进程。

二、高血糖症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变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血糖症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变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二甲双胍抑制心肌肥大及表型转化的作用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表型转化在心肌肥大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TO901317调控IL-1β/VEGF通路抑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的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实验试剂
        1.2 主要实验仪器
    2 方法
        2.1 DR 大鼠模型的构建,分组及干预
        2.2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的培养及分组
        2.3 ABCA1 小分子干扰RNA(ABCA1 siRNA)转染
        2.4 大鼠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2.5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 ,FFA)
        2.6 视网膜HE染色
        2.7 视网膜中IL-6、IL-1β、ROS含量的检测
        2.8 视网膜及人脐静脉内皮细胞RNA的提取
        2.9 QRT-PCR检测相关基因表达
        2.10 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表达
        2.11 数据统计及分析
实验结果
    1.1 DR 大鼠模型验证及干预后视网膜结构及形态的变化
    1.2 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 IL-6、IL-1β、ROS 含量
    1.3 各组大鼠视网膜ABCA1、IL-6、IL-1β、VEGF mRNA含量
    1.4 各组大鼠视网膜 ABCA1、IL-6、IL-1β、VEGF 蛋白表达情况
    1.5 HUVEC中 IL-6、IL-1β、ROS含量
    1.6 HUVEC ABCA1、IL-6、IL-1β、VEGF m RNA含量
    1.7 HUVEC ABCA1、IL-6、IL-1β、VEGF蛋白表达
    1.8 构建ABCA1 沉默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1.9 高糖环境下检测 ABCA1 沉默的脐静脉内皮细胞上 IL-1β、IL-6、VEGFmRNA 的表达情况
讨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3)妊娠糖尿病子代肠系膜小动脉血管反应性改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试剂
    2.实验方法
        2.1 妊娠糖尿病孕鼠模型制备
        2.2 子代大鼠血压监测
        2.3 经腹腔注射葡萄糖耐量试验(Intraperitone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IPGTT)
        2.4 肠系膜动脉三级分支血管环张力检测
    3.数据处理方法
结果
    1.妊娠糖尿病孕鼠模型制备和鉴定
    2.高脂饮食干预后不同子代血压和糖耐量的变化
        2.1 安静状态下无创尾动脉血压及麻醉状态下颈动脉插管血压改变
        2.2 糖耐量变化
    3.高脂饮食诱导后不同子代肠系膜小动脉对KCL和 Phen引起的血管反应性比较
        3.1 高脂饮食诱导后不同子代内皮完整和去内皮肠系膜小动脉对KCL反应性比较
        3.2 高脂饮食诱导后不同子代内皮完整和去内皮肠系膜小动脉对Phen反应性比较
    4.高脂饮食诱导后不同子代内皮完整肠系膜小动脉ACh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
        4.1 ACh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
        4.2 L-NAME+Indomethacin预处理对ACh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影响
    5.高脂饮食诱导下不同子代去内皮肠系膜小动脉对SNP和 CNP介导的平滑肌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
        5.1 一氧化氮供体(SNP)的舒张作用
        5.2 EDHF抑制剂(CNP)的舒张作用
讨论
    1.妊娠糖尿病与胎儿编程
    2.妊娠糖尿病子代血管功能变化
    3.利尿肽
    4.DMO血压性别差异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妊娠糖尿病子代血管功能障碍
    参考文献
致谢

(4)大气颗粒物诱导多重细胞器功能紊乱导致血管内皮损伤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和进展
        1.1 大气颗粒物相关血管疾病的人群研究
        1.2 大气颗粒物引起血管损伤的体内外实验研究
    2. 研究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及主要思路
    3. 研究的主要内容
    4. 研究的创新点
    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城市大气颗粒物PM SRM1648a的细胞毒性和亚细胞毒效应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材料、试剂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颗粒物水合粒径与电位分析
        2.2.2 内毒素检测
        2.2.3 细胞培养
        2.2.4 细胞生存率(MTT法与CCK8法)
        2.2.5 细胞形态学观察
        2.2.6 氧化应激指标GSH/GSSG和NADP~+/NADPH检测
        2.2.7 脂质过氧化丙二醛MDA及C11-BODIPY~(581/591)探针检测
        2.2.8 颗粒物摄取实验
        2.2.9 亚细胞结构超微电镜
        2.2.10 免疫荧光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城市大气颗粒物PM SRM1648a的成分分析、水合粒径和内毒素含量检测
        3.1.1 PM SRM1648a的成分分析
        3.1.2 PM SRM1648a的水合粒径分析
        3.1.3 PM SRM1648a的内毒素检测
        3.2 PM SRM1648a的细胞毒性
        3.2.1 PM SRM1648a影响细胞生存率
        3.2.2 PM SRM1648a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学改变
        3.2.3 PM SRM1648a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及脂质过氧化
        3.3 颗粒物的摄取先于血管内皮细胞毒性的产生
        3.3.1 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摄取PM SRM1648a颗粒物的能力
        3.3.2 颗粒物的摄取可能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存活率的降低
        3.4 PM SRM1648a引起血管内皮细胞亚细胞结构损伤
        3.4.1 PM SRM1648a诱发血管内皮细胞γ-H2AX灶点的表达量改变
        3.4.2 PM SRM1648a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细胞器结构变化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M SRM1648a触发内质网应激引起血管内皮细胞自噬小体累积和凋亡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材料、试剂与设备
        2.1.1 主要材料与仪器设备
        2.1.2 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实验抗体信息
        2.2 实验方法
        2.2.1 内质网染色
        2.2.2 细胞凋亡率
        2.2.3 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2.2.4 亚细胞结构超微电镜
        2.2.5 免疫荧光
        2.2.6 Western blot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PM SRM1648a触发血管内皮细胞内质网应激
        3.1.1 PM SRM1648a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内质网结构损伤
        3.1.2 PM SRM1648a改变血管内皮细胞内质网应激标志性蛋白表达
        3.2 PM SRM1648a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内自噬小体累积与细胞凋亡
        3.2.1 PM SRM1648a引发血管内皮细胞内自噬小体累积
        3.2.2 PM SRM1648a触发内皮细胞内自噬小体标志蛋白表达改变
        3.2.3 PM SRM1648a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及刺激凋亡相关标志蛋白表达变化
        3.3 ROS/内质网应激信号轴在PM SRM1648a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3.3.1 ROS参与PM SRM1648a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内质网应激和细胞凋亡
        3.3.2 内质网应激抑制剂4-PBA有效缓解PM SRM1648a引起的内质网损伤和细胞凋亡
        3.4 PM SRM1648a暴露下,内质网应激和自噬的相互关系
        3.4.1 内质网应激参与PM SRM1648a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自噬小体累积
        3.4.2 细胞自噬对PM SRM1648a诱导的血管内皮内质网应激无显着影响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溶酶体损伤参与PM SRM1648a引发的血管内皮细胞缺陷型自噬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材料、试剂与设备
        2.1.1 主要材料与仪器
        2.1.2 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实验抗体信息
        2.2 实验方法
        2.2.1 mRFP/GFP-LC3腺病毒装载观察自噬流
        2.2.2 溶酶体探针染色
        2.2.3 LAMP-2/LC3B免疫荧光
        2.2.4 酸性磷酸酶及组织蛋白酶B检测
        2.2.5 Western blot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PM SRM1648a扰乱EA.hy926血管内皮细胞自噬流
        3.1.1 暴露PM SRM1648a不同时间后,EA.hy926细胞内自噬标志性蛋白表达变化
        3.1.2 不同时间点,颗粒物造成EA.hy926内皮细胞内自噬小体累积的原因不同
        3.1.3 PM SRM1648a导致EA.hy926血管内皮细胞自噬流异常
        3.2 PM SRM1648a破坏EA.hy926细胞溶酶体,诱导缺陷型自噬
        3.2.1 PM SRM1648a导致EA.hy926细胞溶酶体碱性化
        3.2.2 PM SRM1648a显着性降低溶酶体膜蛋白LAMP-2的表达水平
        3.2.3 PM SRM1648a引起溶酶体水解酶失活
        3.3 氧化应激在颗粒物影响EA.hy926细胞自噬过程中的作用
        3.3.1 氧化应激参与PM SRM1648a引起的LC3Ⅱ上调/自噬小体累积
        3.3.2 氧化应激不是PM SRM1648a引起自噬流紊乱的关键因素
        3.3.3 PM SRM1648a破坏EA.hy926细胞溶酶体结构功能,扰乱自噬流
        3.4 PM SRM1648a破坏溶酶体完整性,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自噬流紊乱
        3.4.1 PM SRM1648a引发HUVECs自噬流异常
        3.4.2 颗粒物损伤溶酶体导致自噬流紊乱,即缺陷型自噬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线粒体动力学分裂-融合失衡在PM SRM1648a致血管内皮细胞炎性损伤中的作用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材料、试剂与设备
        2.1.1 主要材料与仪器
        2.1.2 Western blot实验抗体信息
        2.2 实验方法
        2.2.1 线粒体活性氧(Mitochondrial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mtROS)
        2.2.2 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 MMP)
        2.2.3 ATP及ATP相关酶
        2.2.4 线粒体形态学观察
        2.2.5 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
        2.2.6 Hoechst 33258/PI
        2.2.7 Caspase1~+/PI~+细胞焦亡率检测
        2.2.8 细胞炎性因子ELISA
        2.2.9 qRT-PCR
        2.2.10 LV-DNM1L-RNAi慢病毒转染
        2.2.11 Western blot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PM SRM1648a诱导EA.hy926内皮细胞线粒体功能紊乱
        3.1.1 PM SRM1648a削弱线粒体活性并促进线粒体活性氧簇(mtROS)释放
        3.1.2 PM SRM1648a损伤线粒体膜电位(ΔΨm,MMP)
        3.1.3 PM SRM1648a抑制EA.hy926细胞ATP及ATP酶合成
        3.2 PM SRM1648a破坏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分裂-融合动态平衡
        3.2.1 血管内皮细胞摄取PM SRM1648a诱导线粒体结构改变
        3.2.2 PM SRM1648a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动力学平衡紊乱
        3.2.3 PM SRM1648a引起线粒体动力学相关基因表达改变
        3.2.4 PM SRM1648a经DRP-1磷酸化影响线粒体分裂-融合动态平衡
        3.3 PM SRM1648a经线粒体分裂异常触发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反应
        3.3.1 PM SRM1648a破坏EA.hy926细胞膜并激活caspase1酶活性
        3.3.2 PM SRM1648a诱导EA.hy926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反应
        3.2.3 PM SRM1648a诱导HUVECs血管内皮细胞caspase1激活及炎性反应
        3.3.4 DRP1介导的线粒体异常分裂参与颗粒物诱导的EA.hy926细胞炎性反应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急性亚急性暴露PM SRM1648a致BALB/c小鼠主动脉血管组织损伤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2.1.1 qRT-PCR引物序列
        2.1.2 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实验抗体信息
        2.2 实验方法
        2.2.1 BALB/c小鼠分组与暴露
        2.2.2 H&E和Masson染色病理观察
        2.2.3 肺泡灌洗液的提取与检测
        2.2.4 BALF细胞分类计数以及巨噬细胞极化
        2.2.5 血液基础相关指标检测
        2.2.6 炎性因子ELISA检测
        2.2.7 主动脉大体油红实验
        2.2.8 qRT-PCR与Western blot
        2.2.9 组织TUNEL法凋亡率
        2.2.10 免疫组化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PM SRM1648a致BALB/c小鼠血液学细胞计数参数改变
        3.2 亚急性暴露导致BALB/c小鼠主动脉病理改变
        3.3 PM SRM1648a诱导BALB/c小鼠局部及全身氧化应激
        3.3.1 急性亚急性颗粒物暴露后引起小鼠肺部氧化应激
        3.3.2 急性亚急性暴露引起小鼠血液学氧化应激相关指标改变
        3.3.3 急性亚急性暴露引起小鼠主动脉氧化应激相关分子表达改变
        3.4 PM SRM1648a颗粒物刺激小鼠肺部、主动脉及循环炎症反应
        3.4.1 颗粒物刺激BALB/c小鼠肺部炎症反应
        3.4.2 急性亚急性暴露导致小鼠血液炎性因子含量升高
        3.4.3 急性亚急性暴露引起小鼠主动脉组织炎性相关因子mRNA表达改变
        3.5 亚急性暴露PM SRM1648a致BALB/c小鼠主动脉亚细胞结构功能紊乱
        3.6 亚急性暴露PM SRM1648a致BALB/c小鼠主动脉细胞凋亡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大气颗粒物对血管损伤的研究进展一基于体内大小鼠实验
    1 背景及简介
    2 大气颗粒物诱导大小鼠血管损伤
        2.1 血管损伤与血压升高
        2.2 脂质沉积与动脉粥样硬化
        2.3 血栓与脑部血管疾病
    3 大气颗粒物诱导血管损伤与疾病的潜在机理
        3.1 ROS与氧化应激
        3.2 炎症反应
        3.3 NOX/eNOS/NO系统紊乱失衡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5)热挤压3D打印构建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的消化性能及抗肥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肥胖概述
        1.1.1 肥胖产生的影响因素及危害
        1.1.2 肥胖与能量代谢
        1.1.3 肥胖与胰岛素抵抗
        1.1.4 肥胖与血脂代谢
        1.1.5 肥胖与肠道微生物
        1.1.6 肥胖对其他生理功能的影响
    1.2 肥胖的预防及营养干预
        1.2.1 肥胖的治疗与预防
        1.2.2 碳水化合物及其营养功能
        1.2.3 淀粉的消化性能与营养功能
    1.3 淀粉消化性能调控
        1.3.1 淀粉酶与淀粉消化性能
        1.3.2 淀粉多尺度结构与消化性能
        1.3.3 淀粉多尺度结构修饰对其消化性能的调控
        1.3.4 热挤压3D打印技术调控淀粉的多尺度结构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目标
        1.4.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热挤压3D打印协同儿茶素复合调控大米淀粉消化性能的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主要实验材料
        2.2.2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热挤压3D打印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的制备
        2.3.2 热挤压3D打印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消化性能的测定
        2.3.3 热挤压3D打印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螺旋结构的测定
        2.3.4 热挤压3D打印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表面短程有序结构的测定
        2.3.5 热挤压3D打印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结晶结构的测定
        2.3.6 热挤压3D打印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表面分形及糊体系亚微观结构的测定
        2.3.7 分子对接技术
        2.3.8 分子动力学模拟
        2.3.9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热挤压3D打印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的消化性能
        2.4.2 热挤压3D打印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的螺旋结构
        2.4.3 热挤压3D打印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的表面分子短程有序化结构
        2.4.4 热挤压3D打印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的结晶结构
        2.4.5 热挤压3D打印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的分形结构
        2.4.6 热挤压3D打印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糊体系的亚微观结构
        2.4.7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消化性能与多尺度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2.4.8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与胰α-淀粉酶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2.4.9 热挤压3D打印协同儿茶素复合调控大米淀粉消化性能的分子机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对高脂膳食肥胖大鼠脂代谢及肝脏转录组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3.2.1 主要实验试剂
        3.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动物实验方案及饮食设计
        3.3.2 样品采集及处理
        3.3.3 组织切片观察
        3.3.4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3.3.5 血清脂质组学测定
        3.3.6 肝脏组织中基因的表达量测定
        3.3.7 肝脏转录组测序
        3.3.8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对肥胖受试鼠体重的影响
        3.4.2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对受试鼠血糖的影响
        3.4.3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对受试鼠血脂的影响
        3.4.4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对受试鼠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3.4.5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对受试鼠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3.4.6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对受试鼠组织切片的影响
        3.4.7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对受试鼠血清脂质代谢的影响
        3.4.8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对肝脏组织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3.4.9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对受试鼠肝脏转录组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对高脂膳食肥胖大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4.2.1 主要实验试剂
        4.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组织切片观察
        4.3.2 肠道中短链脂肪酸的测定
        4.3.3 胃肠激素水平测定
        4.3.4 肠道中总胆汁酸水平测定
        4.3.5 粪便脂质组学测定
        4.3.6 肠道微生物检测
        4.3.7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结肠组织的影响
        4.4.2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肠道短链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4.4.3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
        4.4.4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肠道胆汁酸及肠道脂代谢影响
        4.4.5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4.4.6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生理生化指标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的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对肥胖小鼠能量代谢及棕色脂肪调节作用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5.2.1 主要实验试剂
        5.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动物实验方案及饲养
        5.3.2 受试鼠活体脂肪和肌肉含量分析及代谢水平、能量支出监测
        5.3.3 受试鼠低温造模、体温及体表温度测定
        5.3.4 胰岛素耐量试验
        5.3.5 取材及处理方法
        5.3.6 血清中生化指标测定
        5.3.7 脂肪组织形态学观察
        5.3.8 脂肪组织基因表达量测定
        5.3.9 免疫印迹试验
        5.3.10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体重及体脂比的影响
        5.4.2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胰岛素耐受性的影响
        5.4.3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血脂和血浆游离脂肪酸的影响
        5.4.4 室温环境下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能量代谢的影响
        5.4.5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体温的影响
        5.4.6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脂肪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5.4.7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i BAT和 ing WAT中产热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5.4.8 室温环境下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iBAT中脂代谢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西红花酸对1型糖尿病小鼠肾脏损伤的疗效及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第1节 糖尿病肾病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1 糖尿病的种类和特征
        2 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肾病
        3 糖尿病肾病的防治策略
        4 小结与展望
    第2节 西红花酸对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的研究现状
        1 西红花酸的概述
        2 对糖尿病的药理作用
        3 对糖尿病并发症的作用
        4 小结与展望
    第3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及创新之处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研究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3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2章 实验研究
    第1节 1型糖尿病肾病小鼠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1 材料
        2 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2节 西红花酸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1型糖尿病小鼠肾脏损伤的药理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3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西红花酸对于DN的作用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树突状细胞来源外泌体通过NF-κB通路促进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树突状细胞来源的外泌体通过NF-κB通路促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应答的体外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树突状细胞来源外泌体通过NF-κB通路促糖尿病小鼠下肢动脉斑块形成的体内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树突状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免疫炎症反应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破骨细胞炎症通路激活和胞葬作用抑制介导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1.1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研究背景
        1.2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流行病学
        1.3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
        1.4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治疗
    第二章 炎症的研究进展
        2.1 炎症的概述
        2.2 ROS
        2.3 炎症相关通路
    第三章 胞葬作用的研究进展
        3.1 胞葬作用的概述
        3.2 胞葬作用的特征
        3.3 胞葬作用的信号
        3.4 胞葬作用与炎症之间的关系
        3.5 胞葬作用参与疾病
    第四章 破骨细胞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4.1 破骨细胞概述
        4.2 破骨细胞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高糖诱导破骨细胞ROS产生并激活MAPKs/NF-κB/NLRP3炎症通路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高糖激活NLRP3炎性小体介导的炎症与其对破骨细胞胞葬抑制作用共同增强破骨细胞骨吸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破骨细胞NLRP3炎症通路激活和胞葬作用抑制介导大鼠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发生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发生机制的人与犬临床确证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基于“夙根伏痰”理论探究益气固本胶囊减轻过敏性哮喘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哮喘的定义、流行病学及分型
2 哮喘发病机制
3 治疗 实验研究
第一章 益气固本胶囊对过敏性哮喘模型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益气固本胶囊对PDGF-BB诱导的气道平滑肌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10)肾上腺髓质素参与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
        1.1 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
        1.2 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
    2 胶质细胞与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
        2.1 卫星胶质细胞
        2.2 小胶质细胞
        2.3 星形胶质细胞
        2.4 少突胶质细胞
    3 AM
        3.1 AM与AM受体
        3.2 AM与病理性疼痛
    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第一章 鞘内注射AM22-52 对DNP大鼠痛阈值的影响
    1 前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器材
        2.3 实验试剂
        2.4 实验方法与步骤
        2.5 数据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大鼠体征状态评价
        3.2 STZ诱导大鼠血糖浓度和体重的变化
        3.3 STZ诱导大鼠MWT和 WTL的改变
        3.4 鞘内注射AM22-52对DNP大鼠MWT和 WTL的影响
    4 讨论
第二章 鞘内注射AM22-52对DNP大鼠DRG中 AM表达的影响
    1 前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器材
        2.3 实验试剂
        2.4 免疫荧光实验方法与步骤
        2.5 数据处理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鞘内注射AM22-52 抑制大鼠DNP的外周机制研究
    1 前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器材
        2.3 实验试剂
        2.4 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
        2.5 免疫荧光实验方法与步骤
        2.6 数据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蛋白样品定量
        3.2 鞘内注射AM22-52对DNP大鼠DRG中 GFAP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
        3.3 鞘内注射AM22-52对DNP大鼠DRG中 IL-1β、TNF-α、P2RX7 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
        3.4 鞘内注射AM22-52对DNP大鼠DRG中 TRPV1 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
        3.5 鞘内注射 AM22-52 对 DNP 大鼠 DRG 中 p-ERK1/2、p-JNK1/2 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
        3.6 TRPV1与AM在 DRG神经元中的共表达研究
    4 讨论
第四章 鞘内注射AM22-52 抑制大鼠DNP的中枢机制研究
    1 前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器材
        2.3 实验试剂
        2.4 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
        2.5 免疫荧光实验方法与步骤
        2.6 数据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蛋白样品定量
        3.2 鞘内注射AM22-52对DNP大鼠SDH胶质细胞活动的影响
        3.3 鞘内注射AM22-52对DNP大鼠SDH中 MCP1、P2RX7 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
        3.4 鞘内注射AM22-52对DNP大鼠SDH中 c-fos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
        3.5 鞘内注射AM22-52对DNP大鼠SDH中 p-CREB、p-ERK1/2、p-JNK1/2、p-P38 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
        3.6 GFAP和 IBA-1 分别与CLR和 RAMP2在SDH中的共表达研究
    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附录 缩略词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四、高血糖症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变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二甲双胍抑制心肌肥大及表型转化的作用及机制探讨[D]. 左瑶.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2]TO901317调控IL-1β/VEGF通路抑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的机制探讨[D]. 丁剑锋.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3]妊娠糖尿病子代肠系膜小动脉血管反应性改变[D]. 罗娟娟.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4]大气颗粒物诱导多重细胞器功能紊乱导致血管内皮损伤的机制研究[D]. 汪岩. 东南大学, 2020
  • [5]热挤压3D打印构建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的消化性能及抗肥胖机理研究[D]. 郑波.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6]西红花酸对1型糖尿病小鼠肾脏损伤的疗效及机制分析[D]. 海那尔·乌拉孜巴依. 新疆大学, 2020(07)
  • [7]树突状细胞来源外泌体通过NF-κB通路促进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D]. 安天志. 苏州大学, 2020(06)
  • [8]破骨细胞炎症通路激活和胞葬作用抑制介导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研究[D]. 安雅男. 吉林大学, 2020(08)
  • [9]基于“夙根伏痰”理论探究益气固本胶囊减轻过敏性哮喘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的作用机制[D]. 孔一卜.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肾上腺髓质素参与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及机制[D]. 李盼盼.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高血糖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