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消炎散治疗软组织损伤介绍

止痛消炎散治疗软组织损伤介绍

一、伤科止痛消炎散治软组织损伤介绍(论文文献综述)

林晓珣[1](2021)在《新伤续断汤在关节镜下髁间棘骨折内固定术后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新伤续断汤在关节镜下髁间棘骨折内固定术后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为新伤续断汤在关节镜下髁间棘骨折术后的运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于2019.12月至2020.12月入治福州市第二医院运动医学科的符合纳入标准的TSAFs损伤的患者60例,并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关节镜下髁间棘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对照组在术后第1天开始口服塞来昔布200mg,每日1次,服用3天,并给予如抬高患肢、冰敷、踝泵、股四头肌功能锻炼等术后常规功能锻炼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治疗基础上加用新伤续断汤冲服(中药颗粒),每日1剂,早晚分次服用,7天1个疗程,一般服用4个疗程。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VAS评分、Lysholm量表、膝关节活动度,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本研究试验中,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术前VAS疼痛评分、术前Lysholm评分等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数据具有可比性。经过治疗,两组疼痛情况随着术后时间延长而逐步减轻,术后1周至术后1个月,试验组无论是静息相VAS评分还是活动相VA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试验组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均有改善,且P<0.05。治疗后3个月试验组膝关节活动度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均有明显改善,且P<0.05。两组术后3个月的疗效评定对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复查显示所有患者骨折复位及愈合良好。结论:关节镜下髁间棘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后应用新伤续断汤,能够有效缓解术后疼痛,促进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陈汉东[2](2021)在《基于经筋理论针刀疗法治疗BiglianiⅠ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在1972年由Neer首次提出,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肩部疼痛和活动障碍,其由多种因素引起肩部在前屈、外展时,喙肩弓与肱骨大结节频繁撞击、挤压,造成肩袖、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等组织的损伤、退变,在我国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在肩痛中的比率为36.08%。目前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治疗方式主要分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由荷兰骨科协会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疗指南中积极推荐保守疗法进行干预,而只有少部分患者因对保守治疗效果不满意或诊断明确的严重的肩袖撕裂采用手术治疗,且有研究者认为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在Bigliani Ⅰ、Ⅱ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中的疗效相近,指出肩峰形态类型与疗效密切相关。针刀疗法作为保守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经筋理论对针刀选点治疗有指导作用,而在临床中依据经筋理论针刀干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具体优化治疗方式还需不断探讨。因此本研究通过观察基于经筋理论针刀疗法治疗BiglianiⅠ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与常规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相比较,进而探讨经筋理论在针刀干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中的指导应用及优势,为进一步优化针刀选点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提供借鉴。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开放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72例Bigliani Ⅰ型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按照患者的入院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为36例,两组患者均进行肩胛肌群与肩袖肌群功能训练,且对照组予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试验组予针刀治疗。并在治疗前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病程、病史及影像学等资料,VAS评分在治疗前与治疗后三个时间点(治疗后1周、2周及4周)进行,评估治疗前与治疗后组内及组间患者肩部的疼痛改善情况;在相同时间点进行肩关节外展、前屈活动度及Constant-Murley评分,评价治疗前与治疗后组内及组间肩关节主动活动范围、外展肌力及日常生活活动改善情况。应用Excel进行数据收集管理,并使用SPSS20.00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分析,Origin2017作图。研究结果:70例患者完成随访,脱落2例。对照组与试验组病例在性别、年龄、患肩部位、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资料可比。两组患者在VAS评分、Constant-Murley 评分、肩关节前屈活动度及外展活动度在组间、时间及时间与组别的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VAS评分由治疗前的5.35±0.67降至治疗后4周的1.59±0.96,试验组由治疗前的5.67±0.83降至治疗后4周的0.18±0.36,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组间在治疗后2周、4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Constant-Murley评分由治疗前的42.21±3.42增加为治疗后4周的71.15±12.07,试验组由治疗前的46.50±3.80增至治疗后4周的90.95±5.17,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组间治疗后1周、2周、4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前屈活动度由治疗前的34.71±7.48增加为治疗后4周的68.26±19.55,试验组前屈活动度由治疗前的42.64±6.71增至治疗后4周的100.28±6.09,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治疗后1周、2周、4周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外展活动度由治疗前的40.15±6.91增加为治疗后4周的80.59±18.58,试验组外展活动度由治疗前的41.53±6.30增加为治疗后4周的105.28±8.78,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治疗后1周、2周、4周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24%;试验组总有效率为100%。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针刀疗法与口服双氯芬酸钠胶囊二者联合肩关节功能训练均能缓解Bigliani Ⅰ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肩部疼痛,改善肩关节外展、前屈及内旋活动,且针刀疗法对改善肩关节疼痛与活动度更显着。依据经筋理论能有效指导针刀选点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提升对本病的认识及治疗效果。

李亚彬[3](2021)在《自拟方软膏对大鼠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组织中IL-1β、IL-6含量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打击法建立SD大鼠急性闭合性软组织的钝挫伤模型,以自拟方为实验药物,并选取具有方药组成类似的广泛应用于临床、疗效显着的二黄新伤止痛软膏为阳性对照药物,观察大鼠伤肢的恢复情况的变化,通过检测损伤组织中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含量的变化,探讨其对急性软组织损伤的治疗作用及机制,并对比二黄新伤止痛软膏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的疗效,为该药的进一步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实验取80只雄性SD大鼠,用打击法造成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的SD大鼠选取72只随机分为四组(n=18),即A组(自拟方正常浓度),B组(自拟方高浓度),C组(二黄新伤止痛软膏),D组(模型对照组)。再将不同组大鼠随机分为不同时间点组(n=6),造模后2h开始敷药,A、B、C、D四组依次外敷10%自拟方软膏、20%自拟方软膏、二黄新伤止痛软膏、凡士林,每天1次,每次8h。于1、4、7天三个不同时间点分别观察造模部位软组织损伤症候;光镜下观察、评价组织形态学的改变;通过酶联反应(ELISA)检测组织匀浆中IL-1β、IL-6的含量,并将结果用SPSS20.0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研究结果:(1)损伤症候指数评分:第1日,四组损伤指数评分较接近,经比较,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第4天,自拟方正常浓度组、自拟方高浓度组、二黄新伤止痛软膏组评分均值相当,两两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三组与模型对照组分别比较,差异显着(P<0.05);第7天,自拟方正常浓度组、自拟方高浓度组、二黄新伤止痛软膏组损伤指数仍低于模型对照组,其中自拟方高浓度组数值最低,分别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自拟方高浓度与自拟方正常浓度组、二黄新伤止痛软膏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2)组织形态学观察:与模型对照组对比,自拟方正常浓度组、自拟方高浓度组、二黄新伤止痛软膏组可明显减轻大鼠急性软组织损伤后局部软组织的炎性反应,加快肌纤维的修复,其中自拟方高浓度组恢复最快。(3)组织匀浆IL-1β含量:四组大鼠组织内IL-1β在三个时间点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先升高后下降趋势。自拟方低浓度组、自拟方高浓度组、二黄新伤止痛软膏组在1、4、7三个时间点IL-1β数值均较模型对照组低,经检验(P<0.05),自拟方高浓度组数值最低与自拟方正常浓度组、二黄新伤止痛软膏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自拟方正常浓度组、二黄新伤止痛软膏组比较,未见显着差异(P>0.05)。(4)组织匀浆IL-6含量:四组大鼠组织内IL-6含量均在第3日达到峰值,自拟方正常浓度组、自拟方高浓度组、二黄新伤止痛软膏组于1、4、7三个时间点均较模型对照组低,与模型对照组分别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自拟方高浓度组与自拟方正常浓度组、二黄新伤止痛软膏组第4、7日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自拟方正常浓度组与二黄新伤止痛软膏组第1、4、7日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研究结论:自拟方软膏能显着改善急性软组织损伤大鼠的症状、体征,促进伤肢功能恢复;自拟方正常浓度与二黄新伤止痛软膏疗效相当,自拟方高浓度软膏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大鼠疗效优于自拟方低浓度和二黄新伤止痛软膏;自拟方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组织中IL-1β、IL-6的表达有关。

刘超[4](2021)在《逐瘀活血汤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气滞血瘀型)术后肿胀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临床中应用逐瘀活血汤,通过对观察指标的收集与整理,观察跟骨骨折术后肿胀的治疗效果,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客观评价逐瘀活血汤治疗跟骨骨折术后肿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0年12月河南省中医院经治的60例单肢体闭合性新鲜跟骨骨折术后软组织肿胀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由具有多年经验的同一高级职称医师采取外侧“L”切口行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所有患者术后均遵循PRICE原则,并给予注射用七叶皂苷钠消肿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逐瘀活血汤10天。制定统一的病例调查表,提取所需信息:患者人口学资料;对符合纳入标准,且资料完整的患者,采集其术后第1、3、5、7、10天肿胀的周径差、首次出现皮纹征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及皮肤并发症等信息,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两组间同时间点对照比较;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客观评价逐瘀活血汤治疗跟骨骨折术后肿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1)一般资料对比: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受伤原因、骨折部位、骨折分型、手术时长、术后软组织肿胀程度及引流量方面分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观察性指标对比:(1)治疗组平均术后皮纹征首次出现时间为5.07±0.45天,较对照组5.77±0.57天明显提前,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2)切口愈合时间比较:治疗组平均术后切口愈合时间为15.90±0.71天,较对照组17.20±0.71天更早,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1、3、5、7、10天肿胀周径差比较:用药后第1天、3天,对两组之间肿胀周径差的分布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用药第5天、7天、10天时,两组的肿胀周径差之间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考虑分组效应时,60例患者术后肿胀周径差值均随时间发生变化(F=529.600,P<0.05)。组别与时间效应结果显示P<0.05,说明时间和组别有交互作用,随着时间的变化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消肿方面的效应也发生着不同的改变,且两组肿胀消退的程度不同。(4)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治疗组出现3例张力性水泡,并发症发生率为10%;对照组出现3例张力性水泡,3例切口皮缘发黑,并发症发生率为20%,两组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肿胀治疗效果比较:治疗组经过10天的治疗后,痊愈2例,显效23例,有效4例,无效1例,有效率96.67%;对照组经过2周的治疗后,痊愈1例,显效12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有效率93.33%。两组肿胀治疗效果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安全性指标对比:(1)在ALT方面,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结果P>0.05,两组治疗前后同时间点组间比较结果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2)在AST方面,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结果P>0.05,两组治疗前后同时间点组间比较结果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3)在Cr方面,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结果P>0.05,两组治疗前后同时间点组间比较结果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表明逐瘀活血汤可安全应用。结论:1.逐瘀活血汤能够有效的减轻跟骨骨折术后软组织肿胀,和对照组比较,消肿时间更短,效果更明显,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2.逐瘀活血汤能够有效的促进切口愈合,和对照组比较,切口愈合时间更早。3.逐瘀活血汤临床观察安全有效,未发现毒副作用,适合临床应用。

何柯睿[5](2021)在《花椒新伤油剂对Colles骨折复位固定后早期疼痛、肿胀疗效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对比明确花椒新伤油剂对Colles骨折(CooneyⅠ型、CooneyⅡ型、CooneyⅢ型)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后疼痛与肿胀的影响,证明其在临床上的有效性,为今后花椒新伤油剂的临床应用与推广提供可靠、科学的依据。方法:选取四川省骨科医院2020年4月25日至2021年2月11日的Colles骨折拟行手法复位固定的患者,符合纳入标准66例,使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根据病人的收治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复位成功满意后试验组局部缠绕浸润有花椒新伤油剂的纱布,对照组局部涂抹复方七叶皂苷钠凝胶,并对两组都用小夹板固定。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1天、治疗后4天、治疗后7天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压痛积分、肿胀积分、瘀斑积分,7天的试验周期结束后按照相应标准进行总体疗效评估,将以上得出数据用医学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明确花椒新伤油剂的临床效应。结果:(1)疼痛VAS评分:组间比较发现在治疗后1天两组的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天两组的疼痛VAS评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7天两组的疼痛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发现在治疗后1天和治疗前、治疗后4天和治疗后1天、治疗后7天和治疗后4天两组的疼痛VAS评分差异存在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压痛积分:组间比较发现在治疗后1天,治疗后4天,治疗后7天两组的压痛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发现试验组在治疗后1天和治疗前、治疗后4天和治疗后1天、治疗后7天和治疗后4天的压痛积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在治疗后1天和治疗前、治疗后4天和治疗后1天、治疗后7天和治疗后4天的压痛积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肿胀积分:组间比较发现在治疗后1天两组的肿胀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天,治疗后7天两组的肿胀积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内比较发现试验组在治疗后1天和治疗前的肿胀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天和治疗后1天的肿胀积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7天和治疗后4天的肿胀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后1天和治疗前、治疗后4天和治疗后1天的肿胀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天和治疗后4天的肿胀积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4)瘀斑积分:组间比较发现在治疗后1天两组的瘀斑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天两组的瘀斑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天两组的瘀斑积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内比较发现试验组在治疗后1天和治疗前的的瘀斑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天和治疗后1天、治疗后7天和治疗后4天的瘀斑积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在治疗后1天和治疗前、治疗后4天和治疗后1天的瘀斑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天较治疗后4天的瘀斑积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5)总体疗效评价:组间比较发现7天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体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花椒新伤油剂与复方七叶皂苷钠凝胶对于Colles骨折复位固定后疼痛、肿胀的总体疗效相当。(2)花椒新伤油剂短期改善Colles骨折复位固定后的痛感以及肢体局部肿胀、瘀斑的效果优于复方七叶皂苷钠凝胶。

王一品[6](2021)在《《黄帝内经》筋骨理论及相关术语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黄帝内经》(下文简称为《内经》)是一本综合性医书,其所涉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等均与骨伤科疾病密切相关,因而本文主张用整体观来理解和阐释筋骨理论及相关术语。本研究以《内经》骨伤科筋骨理论及相关术语为出发点,对《内经》中筋骨解剖、生理特点、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养生康复等方面进行概述,并从考据学角度对“筋”和“骨”相关术语在《内经》中的本义,历代医家注解及现代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从而使筋骨术语表述更加清晰、准确,进而为筋骨理论的后续研究及技术创新提供有力佐证,有利于相关学科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研究方法与内容:本研究采取古今对照的方式,剖析《内经》有关骨伤科筋骨理论的基本观点,力求从其成书年代的经济及社会环境特点出发,综合地、动态地分析《内经》中有关筋骨方面的理论和术语,同时参考后世注家的相关注解条文,结合相关术语在现代骨伤科应用情况,明确其具体含义,并与《内经词典》和《中医大辞典》进行对照,查缺补漏,纠正其表述欠准确之处。论文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黄帝内经》筋骨理论体系总览。本部分首先梳理了《内经》筋骨理论体系,主要将其内容分为筋骨解剖理论、筋骨结构的生理特点、筋骨损伤的病因病机、相关疾病的辨证论治和预防调护等,而后在论述过程中将理论内容与骨伤科临床实践相结合,概括说明筋骨理论与后世医家诊疗行为的相关性,进而为骨伤科理论的不断发展提供依据,为筋骨术语的不断完善提供有力佐证。第二部分是《黄帝内经》筋骨术语研究。随着骨伤专科的不断发展和筋骨理论体系逐步形成,筋骨术语作为本行业标准化的风向标,急需后人对相关内容予以完善。《内经》涉及筋骨术语的内容较多,原文中“筋”字出现次数为295次,“骨”字出现次数为456次,涵盖的范围较广,故本文将《内经》中“筋”、“骨”为首字或尾字的相关术语72个,以第一部分所述筋骨理论及后世注家注解为切入点,按解剖结构、证候名称、疾病病名、症候描述、诊断方法和穴位描述等方面,将术语在《内经》中本义、后世医家注解及相关引申义、以及现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形成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进而完善相关义项,例如第一部分所述“五刺”之法配以汤熨可用治骨痹,从其治则治法出发可用以分析骨痹的病因病机,有利于进一步理解骨痹的发病机制,加强对骨痹术语的认识;通过分析筋骨的生理功能与脏腑精气、脉象盈亏的关系,可得知骨的藏泻异常、精气外泄、骨量丢失可致骨痿,该理论可利于理解骨痿术语的确切含义;寒邪可致周身气血运行不畅,经络不通而表现为骨痛,其对理解骨痛的致病因素、全面掌握骨痛术语的确切含义有所帮助。同时,本部分将研究得出的“筋”、“骨”术语相关义项与《内经词典》、《中医大辞典》出现的义项进行比较,对不准确的表述予以说明,对缺如的内容予以补充,进而为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提供启示。结论:1.本文对《内经》中解剖理论进行深入分析,除对解剖结构进行“阴”与“阳”分层外,还按“皮”、“脉”、“筋”、“骨”来划分,进而完成较为准确的定位,其所述之内容对骨伤科后期诊疗理论的形成及操作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2.因筋骨损伤类疾病的致病因素较多,既包括堕坠,跌扑,击仆,举重等外伤暴力,亦包含脏腑功能异常,邪毒自外侵袭,倦怠劳伤日久及饮食不节、房劳失节等内在因素,故在诊治过程中应对致病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结合《内经》理论,采取内外兼治的方式进行辨证施治,而不是仅仅单纯重视局部症候,这符合《内经》所提出的“整体观念”诊治疾病理念。3.筋骨疾病的治疗以外治法为主,这在《内经》中得以充分体现,如涂法、熨法、渍法、浴法、砭石法、结扎法及手术方法等。虽然《内经》中有关外治法的种类和操作方式的描述较为粗浅,但其对后世正骨手法的发展和手术操作的运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内经》在防治筋骨疾病方面十分重视养生的理念,主要包括顺应四时、起居有常、劳逸适度、动静相宜、饮食有节、谨和五味等养生手段,其所提出的养生理论对现代社会民众防治筋骨相关的退行性疾病仍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4.第二部分内容从骨伤科现代临床应用出发将筋骨术语《内经》中本义与后世医家提出的引申义进行综合分析,完善术语义项,以期为中医骨伤科筋骨术语的标准化提供有力佐证,并为筋骨理论、临床应用的后续研究及技术创新提供依据。同时,将得出的义项与《中医大辞典》、《内经词典》进行比对,对部分表述有误之处提出纠正建议,对部分缺失之术语予以补充,列举如下:“骨空”在《内经词典》、《中医大辞典》均有收录,但义项含义欠准确,应为“骨干滋养孔”和“双骨结构间隙”;“骨蚀”的义项欠准确,应为“化脓性骨髓炎、骨结核、骨肿瘤等骨质侵蚀破坏病变”;“髃骨”在《中医大辞典》收录了“肱骨头”义项,《内经词典》未收录,且义项含义欠准确;“骨节”在《内经词典》中收录了“骨”和“关节”两个义项,但《中医大辞典》未收录;《中医大辞典》中无“筋骨”、“筋脉”、“筋膜”、“筋躄”、“筋溜”、“筋纵”、“小筋”、“维筋”、“腹筋”、“颈筋”、“项筋”、“缓筋”及“然筋”术语;《内经词典》中无“筋急”、“筋挛”及“筋纵”术语等。

张学思[7](2020)在《双乌祛痛方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急性踝关节扭伤作为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损伤,如果早期失治、误治,会影响痊愈的时间甚至导致不愈合,进而发展为慢性踝关节不稳等慢性疾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传统医学将本病归为“筋伤”的范畴,中医外治法是传统医学治疗本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中药外治法因其独有的特点,更是被广泛应用。双乌祛痛方作为河北省固安县中医院骨科的经验方,已有数十年的临床应用历史。其对于急性踝关节扭伤疼痛、踝关节功能障碍、肿胀和瘀斑等症状的治疗能力得到了证实,且因其简单方便、价格便宜等特点受到患者的广泛好评。但目前尚缺乏循证医学依据来对其有效性进行科学的验证。本研究旨在验证经验方双乌祛痛方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疼痛、踝关节功能障碍、肿胀和瘀斑的能力,对比外用扶他林乳胶剂之间疗效的差异,为双乌祛痛方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疼痛、踝关节功能障碍、肿胀和瘀斑的能力提供高等级的循证医学证据。目的:验证双乌祛痛方膏剂外用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疗效,对双乌祛痛方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机理从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研究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为双乌祛痛方的进一步研究和全面推广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临床收集68例符合入组条件的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双乌祛痛方组和扶他林乳胶剂组共两组,采集其一般情况、VAS疼痛评分、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踝关节肿胀程度、瘀斑面积、皮肤过敏反应评分和皮肤刺激反应评分共七个数据。记录治疗第3天、第7天、第14天和治疗结束1个月共计4个观察点患者症状的改变情况。将研究所得数据通过SPSS 20.0软件进行分析,对两组组间和组内VAS疼痛评分、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踝关节肿胀程度,瘀斑面积四个评价指标间的差异进行对比,评价两组治疗对于急性踝关节扭伤临床症状的治疗能力,分析两组治疗间的差异和特点。通过对皮肤过敏反应的记录与分析,记录两组发生过敏反应的人数以及评价过敏反应的程度,评价本药的皮肤刺激性的强度和皮肤致敏性的强度。结果:1.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性别、年龄、伤踝、病程、疼痛程度、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踝关节肿胀程度、踝关节表面瘀斑面积之间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基线不具有差异,两组间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在组内比较,经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有P<0.05,两组治疗对于急性踝关节扭伤的疼痛症状均有改善。两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治疗第7天和第14天较对照组疼痛程度改善明显,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在早、中期对于疼痛症状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在治疗后一个月的随访中,两组间VAS疼痛评分基本相同,两组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远期效果差别不大。3.两组患者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在组内比较,经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有P<0.05,两组治疗对于急性踝关节扭伤踝关节功能障碍均有明显的改善。两组间进行比较,治疗组在治疗第7天和第14天时较对照组踝关节功能障碍程度改善明显,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在早、中期对于踝关节功能障碍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在治疗后一个月的随访中,两组间踝关节功能基本相同,两组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远期效果差别不大。4.两组患者踝关节肿胀程度和表面瘀斑面积在组内比较,经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有P<0.05,两组治疗对急性踝关节扭伤肿胀和瘀斑这两个症状均有改善。两组间对比,各观察点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不存在明显差异,两组治疗对于踝关节肿胀程度和瘀斑的改善效果差异不明显。结论:双乌祛痛方外用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临床显效,在早、中期对于急性踝关节扭伤疼痛和关节功能障碍症状的改善优于外用扶他林乳胶剂,在治疗关节肿胀和消除瘀斑的能力上两组差异不明显。双乌祛痛方对于急性踝关节扭伤早期疼痛、关节功能障碍、肿胀和瘀斑症状的改善疗效显着,但其对于踝关节肿胀和瘀斑的改善不占主导作用。

刘浩[8](2019)在《中药续筋接骨方对骨折大鼠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和IL-6、TNF-α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中药续筋接骨方在临床上治疗骨折有着比较明显的效果,但是缺乏相关的现代医学的作用机制研究。本次实验通过检测骨折SD大鼠骨组织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激活状态,了解中药接骨续筋丸在治疗过程中对该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通过检测骨折SD大鼠血清炎性因子的水平,了解续筋接骨方对炎症的控制作用,探究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该制剂的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材料与方法:选择健康的成年4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各组体重和年龄没有明显的差异。这些分组是: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对照组。除了空白组外,所有大鼠采用麻醉后骨折模型支架复制股骨骨折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空白组和模型组均采用生理盐水10m L/(kg.d)处理,日一次灌胃。对照治疗组、中药组、造模后,分别用对照中成药和续筋接骨丸10m L/(Kg.d),日一次灌胃,所有组别均饲养30天。治疗结束后,用5%的乌拉坦溶液麻醉大鼠,剖腹后腹主动脉取血,低温离心取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TNF-α、IL-6的含量。取大鼠的股骨骨折组织,一部分生理盐水浸润后,置于-80℃超低温冰箱保存,一部分用应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骨组织中Wnt/β-catenin关键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续筋接骨方明显改善了骨折大鼠的一般活动状态,大鼠体重的增加和其他组别相比出现明显的差异(P<0.05)。2.和正常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IL-6的水平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现了比较明显的炎症反应。经过30天的饲养观察后,所有大鼠炎症反应减轻,血清炎性因子指标TNF-α、IL-6的水平出现下降(P<0.05)。3.与正常大鼠相比较,骨折大鼠骨组织中的Wnt3a、β-catenin蛋白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经过治疗之后,信号通路中的Wnt3a、β-catenin蛋白的含量出现上调(P<0.05)。4.和对照组相比,用续筋接骨方中药的治疗组的关键蛋白含量上调水平最高,炎性因子抑制水平最低,和其他组别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续筋接骨方可以通过促进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激活表达,控制炎性因子的水平,达到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2.续筋接骨方的疗效和对照药物对比,对炎性因子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更加明显,呈现明显的优越性。

亓帅[9](2019)在《活血消肿止痛方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前肿胀疼痛的临床研究与观察》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通过观察比较三组药物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前肿痛疗效,客观评价活血消肿止痛方在治疗肿痛方面的临床疗效,从而为推广此方的临床应用提供可靠依据。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病例选自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入住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小儿骨科的6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年龄范围为3到6岁。患者被随机分成三个研究组,每组20个,每个组接受各自的术前治疗。三组分别为活血消肿止痛方组(下文简称中药组)、草木犀流浸液片组(下文简称西药组)、淀粉片组(下文简称对照组)。三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患肢前臂胸前悬吊固定处理,均在入院后行术前三天对症治疗,至手术当日停止使用。观察记录治疗前、治疗第一天、治疗第二天、治疗第三天时患儿肘关节疼痛积分、肿胀程度及积分、并发症情况、肝肾功能指标等方面变化。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对记录的60例患者数据进行相关处理,对比三组患者观察指标的变化,评价三组临床效果。研究结果:1.可比性比较:三组患者在治疗前的年龄、性别、患肢肿胀与疼痛程度、睡眠时间、手指关节活动度、毛细血管反应试验、白细胞及C反应蛋白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均无差异。2.肘关节肿胀积分比较:治疗前三组肿胀积分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治疗第一天三组同医治前比较均无明显差异性(P>0.05);治疗第二天中药组同医治前比较存在差异性(P<0.05),其余二组分别同医治前比较无差异性(P>0.05);治疗第三天中药组同医治前比较有显着差异性(P<0.01),西药组同医治前比较存在差异性(P<0.05),对照组同医治前比较不存在差异性(P>0.05),中药组同其余二组比较存在显着差异性(P<0.05)。3.肘关节肿胀度比较:治疗前三组肿胀度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治疗第一天三组同医治前比较均无差异性(P>0.05);治疗第二天中药组同医治前比较存在差异性(P<0.05),其余二组分别同医治前比较无差异性(P>0.05);治疗第三天中药组同医治前比较差异性显着(P<0.01),西药组同医治前比较出现差异性(P<0.05),对照组同医治前比较不存在差异性(P>0.05),中药组同其余二组比较存在差异性(P<0.05)。4.肘关节消除肿胀疗效比较:治疗第一天,三组消肿疗效比较不存在差异性(P>0.05);治疗第二天,中药组同其余二组消肿疗效比较存在差异性(P<0.05),其余二组比较未出现差异性(P>0.05);治疗第三天,中药组同其余二组比较有显着差异性(P<0.05),其余二组比较无差异性(P>0.05)。5.肘关节疼痛积分比较:三组患儿入院时的疼痛积分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治疗第一天,中药组同其余二组比较存在差异性(P<0.05);治疗第二天,中药组同其余二组比较差异性显着(P<0.01);治疗第三天,三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6.睡眠时间比较:三组患儿平时睡眠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治疗第一天,中药组同其余二组在睡眠时间长短上比较可见差异性(P<0.05);治疗第二天,中药组同其余二组比较差异性显着(P<0.01);治疗第三天,在睡眠时间比较上三组没有明显差异性(P>0.05)。7.手指关节活动度比较:就诊时三组手指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性不明显(P>0.05);治疗第一天三组比较仍无明显差异性(P>0.05);治疗第二天,中药组同医治前比较存在差异性(P<0.05),其余二组分别同医治前比较无差异性;治疗第三天中药组同医治前比较有显着差异性(P<0.01),西药组同医治前比较存在差异性(P<0.05),对照组同医治前比较不存在差异性(P>0.05),中药组同其余二组比较存在显着差异性(P<0.05)。8.毛细血管反应试验比较:三组患儿就诊时比较此方面发现没有差异性(P>0.05);治疗第一天三组同医治前比较均无明显差异性(P>0.05);治疗第二天中药组同医治前比较存在差异性(P<0.05),其余二组分别同医治前比较无差异性(P>0.05);治疗第三天中药组同医治前比较有显着差异性(P<0.01),西药组同医治前比较存在差异性(P<0.05),对照组同医治前比较不存在差异性(P>0.05),中药组同其余二组比较存在显着差异性(P<0.05)。9.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比较:治疗前三组白细胞或C反应蛋白异常的患者发生率比较无较大差异性,治疗三天后复查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三组白细胞或C反应蛋白异常的患者发生率比较,中药组异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余二组的异常发生率,而其余二组异常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10.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在本研究整个过程中,接受相关治疗的三组患儿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及并发症。11.肝肾功能指标及凝血指标比较:治疗前后三组患者的肝肾功能及凝血四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没有明显差异。研究结论:活血消肿止痛方减少肱骨髁上骨折消除疼痛时间、缩短消除肿胀周期、改善局部血流微循环、减轻局部炎症反应、无且用药安全,该方对消除肱骨髁上骨折肿胀疼痛等方面具有临床实效,为今后推广其在临床应用上提供了依据。

季顺欣[10](2016)在《基于古代文献的中医骨伤诊疗理论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2013CB532004)子课题“中医骨伤诊疗理论框架结构研究”(2013CB532004-2-3)研究内容的一部分。基于中医古代文献及现代研究进展与成果,以逻辑思维为主导,遵循“集成”“归真”和“纳新”的原则,采用文献学、诠释学、术语学及理论研究等方法,对我国古代骨伤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提取中医骨伤诊疗理论的基本概念,明确概念内涵,确立中医骨伤诊疗理论概念体系,探究中医骨伤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搭建中医骨伤诊疗理论框架结构。从而,为完成国家973项目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能为骨伤科的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理论指导。首先确定研究书目并且制定中医骨伤诊疗理论基本概念的筛选原则与方法。其次,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探讨中医骨伤理论体系的规律与本质,既从历史进程的角度研究理论概念的源流演变,又从空间定位的角度钻研同时代的医家在讨论相同概念的学术见解,从而全面提炼出中医骨伤理论概念。共梳理总结出中医骨伤诊疗理论概念402条,参照《中医大辞典》《中医药学名词》和全国高等院校《中医骨伤科学》教材等现代研究成果,选取有代表性的、较早出现的或出现频率较高的概念为正名,其余为异名,共收集病因概念89条(正名30条,异名59条)、病机概念75条(正名41条,异名34条)、病名病证概念159条(正名93条,异名66条)、治则治法概念79条。概念的释义是对该概念的定义,以《中医大辞典》《汉语大词典》等辞书为准。概念未见于辞书者,依据上下文义,拟定概念释义。用例部分选取该概念正名和异名首见于古籍中的例句,明确概念的源头,同时酌情选用体现概念发展的例句。病因、病机、病名病证和治则治法概念体系由若干不同层次分属的概念组成,每一概念词条下有异名、释义、用例条目,力求构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中医骨伤诊疗理论概念体系。围绕因机证治,按照时间顺序,自上而下系统梳理并深入探讨从秦汉到明清时期的中医骨伤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源流。认为战国至秦汉间是骨伤科诊疗理论的初步形成期,为后世医家重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以及损伤后的气血病机以及脏腑功能失调等提供了扎实的理论依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骨伤科临床医学的兴起阶段,该时期出现了专治创伤疾病的“折伤医”。隋唐时期是骨伤科的形成时期,出现了第一部骨伤科专着以及系统阐述其病因证候学专着,该时期将伤损疾病分为“外损”和“内伤”两类。宋金元时期是骨伤科成长的时期,此时骨伤科诊疗理论更加丰富,伤损后的症状描述更为详细,将骨折和关节脱位归纳为“六出臼”和“四折骨”。明清是骨伤科发展的时期,该时期强调伤损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出现了我国第一部伤科内伤专着。关于中医骨伤的病因,自古以来较为明确,多来自于外力作用,即为金疮、坠堕、跌磕、压迮、击打、挫闪。此外,由于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情志不畅或劳倦所伤会影响脏腑功能,加重伤损后的病情变化。外力作用于人体导致骨断、筋伤必然会累及气血,引起气血病变,而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气血津液,经络能够联系并濡养全身的皮肉、筋骨,同时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故局部皮肉、筋骨的损害会伤及气血、脏腑、经络。因此,中医骨伤病机主要分为伤及气血、犯伤五脏及内动经络三大类。中医骨伤病名病证主要包括骨折、筋伤、筋骨俱伤、脱臼、跌闪伤、金疮及内伤杂证。中医骨伤治则分为骨折筋伤治则、脱臼治则、跌打损伤治则、金疮治则及伤损内证治则,主要包括散瘀血、止疼痛、续筋骨、通经络、和肝补肾、调补脾气等。骨伤科治法除了用药外,还有外治法、隔纸灸法、雷火针法等治法。系统梳理了我国古代中医骨伤文献既有的理论框架,发现《外台秘要》《圣济总录》《世医得效方》《正体类要》《伤科汇纂》中的骨伤诊疗理论框架最具有代表性。《外台秘要》将骨伤疾病框架与骨伤方证框架整合在一起,《圣济总录》对骨伤理论阐述较为详备,因、机、证、治的理论框架初步形成,《世医得效方》首次将骨伤科疾病总结为“手(脚)六出臼四折骨”,《正体类要》确立了从内治伤的诊疗理论框架。《伤科汇纂》主要从病因学角度将损伤类疾病分成金刃伤、箭镞伤、磁锋伤、签刺伤、坠堕伤、跌磕伤、挫闪伤、压迮伤、铁器伤、砖石伤、木器伤11大类,再以病机结合病证、提出相应治则为其细类,并附诸多相关治法方药为其框架填充内容,这种因机证治的诊疗理论框架模式既是对前人经验的继承也是对后世医家的启迪。通过对中医骨伤共性的、实用性的、代表性的诊疗理论加以分析、比较、提炼与集成,结合论文对中医骨伤病因、病机、病名病证、治法治则等方面的概念梳理,以瘀血内停和亡血过多为总纲,以气血辨证为主,同时结合八纲辨证,以出现频次较多并且因机证治完备的诊疗理论搭建中医骨伤外伤病框架和内伤病框架。外伤病诊疗理论框架主要以伤折、闪伤、金疮、脱臼所致气血瘀滞、出血或亡血过多为纲目,采用整骨续筋、导气行血、止血定痛等治则进行治疗。内伤病诊疗理论框架主要以恶血留内、血虚或血脱、气血亏虚所致病证为纲目,采用活血化瘀、补气养血、兼以滋阴、健壮脾胃、疏肝理气等治则进行治疗。初步构建了中医骨伤共性诊疗理论的框架结构,以期能为骨伤科的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理论指导。

二、伤科止痛消炎散治软组织损伤介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伤科止痛消炎散治软组织损伤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新伤续断汤在关节镜下髁间棘骨折内固定术后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治疗方法
    3 评估方法
        3.1 疼痛方面
        3.2 膝关节活动度: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随访时分别记录
        3.3 功能评分: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随访时分别记录
        3.4 疗效评价
    4 统计方法
结果分析
    1 一般资料比较
    2 两组疗效对比
    3 疗效分析
        3.1 VAS评分
        3.2 Lysholm量表
        3.3 膝关节活动度
讨论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1.1 分型与诊断
        1.2 中医认识
    2 TSAFs的治疗
        2.1 保守治疗
        2.2 手术治疗
    3 术后康复
    4 中医认识
    5 选方依据及配伍意义
    6 新伤续断汤的药理研究
        6.1 君药
        6.2 臣药
        6.3 佐使药
    7 结果分析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TSAFs的诊疗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基于经筋理论针刀疗法治疗BiglianiⅠ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1 传统医学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认识
        1.1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发病原因
        1.2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发病机制
        1.3 辨证分型
        1.4 治疗措施
        2 现代医学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认识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2 病理改变
        2.3 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
        2.4 治疗
    综述二 经筋理论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治疗中的指导应用
        1 中医对经筋理论的阐释
        1.1 经筋理论的起源及本质
        1.2 经筋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
        1.3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属于经筋病范畴
        2 经筋理论指导针刀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2.1 针刀疗法的应用原理
        2.2 经筋理论指导针刀应用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终止标准
        1.7 脱落病例的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方案
        2.2 受试者知情同意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Constant-Murley评分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3.2 VAS评分变化情况
        3.3 Constant-Murley总评分变化情况
        3.4 Constant-Murley各项评分变化情况
        3.5 前屈活动度变化情况
        3.6 外展活动度变化情况
        3.7 疗效评价结果
    4 讨论
        4.1 Bigliani Ⅰ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相关因素分析
        4.2 经筋理论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4.3 针刀治疗Bigliani Ⅰ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中的临床疗效
        4.4 肩部功能训练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中的应用
        4.5 非甾体抗炎药在肩峰下撞击综合中的临床应用
        4.6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中的疼痛产生及评定
        4.7 Constant-Murley评分变化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中的意义
        4.8 针刀应用的安全性分析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附录2 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表
附录3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病例信息登记表
致谢
个人简历

(3)自拟方软膏对大鼠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组织中IL-1β、IL-6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祖国医学对急性软组织损伤的研究概述
        2.1.1 祖国医学对急性软组织损伤病因病机的认识
        2.1.2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治疗
    2.2 现代医学对急性软组织损伤的研究概述
        2.2.1 现代医学对急性软组织损伤病因病理的认识
        2.2.2 现代医学对急性软组织损伤的治疗
    2.3 中药外治法的机理研究
    2.4 急性软组织损伤与IL-1β、IL-6
        2.4.1 IL-1β概述
        2.4.2 IL-1β在炎症中的作用
        2.4.3 IL-6 概述
        2.4.4 IL-6 在炎症中的作用
    2.5 急性软组织损伤实验造模方法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实验动物
    3.2 实验物品
        3.3.1 实验药物
        3.3.2 实验试剂
        3.3.3 实验设备及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动物饲养
        3.3.2 动物造模
        3.3.3 动物分组
        3.3.4 动物给药及方法
        3.3.5 动物取材及样本处理
        3.3.6 检测指标及方法
    3.4 统计学分析
4 实验结果
    4.1 造模、用药情况
    4.2 损伤症候指数观察结果
        4.2.1 组内比较
        4.2.2 组间比较
    4.3 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4.4 大鼠组织中IL-1β含量
        4.4.1 组内比较
        4.4.2 组间对比
    4.5 大鼠组织中IL-6 含量
        4.5.1 组内比较
        4.5.2 组间比较
5 分析与讨论
    5.1 自拟方软膏组方分析
    5.2 阳性药物对照组的意义
    5.3 实验中不同时间点的选择分析
    5.4 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
        5.4.1 损伤症候学及组织形态学观察的分析
        5.4.2 IL-1β不同时间点含量的分析
        5.4.3 IL-6 不同时间点含量的分析
6 结论
7 展望与不足
8 参考文献
致谢

(4)逐瘀活血汤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气滞血瘀型)术后肿胀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对象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分组方法
        1.3 资料收集
        1.4 诊断标准
        1.5 纳入标准
        1.6 排除标准
        1.7 剔除与脱落标准
        1.8 伦理学要求
    2 治疗方案
        2.1 手术方法
        2.2 对照组治疗方案
        2.3 治疗组治疗方案
    3 观察与检验指标
        3.1 一般人口学资料和观察指标
        3.2 疗效性指标
        3.3 安全性指标
    4 疗效评定标准
    5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一般资料比较
        2.1 性别、骨折分型及骨折部位比较
        2.2 病因及术后软组织肿胀程度比较
        2.3 年龄、手术时长及引流量比较
    3 疗效性指标比较
        3.1 术后皮纹征首次出现时间比较
        3.2 切口愈合时间比较
        3.3 术后第1、3、5、7、10 天肿胀周径差比较
        3.4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5 肿胀治疗效果比较
    4 安全性指标比较
        4.1 治疗前后ALT比较
        4.2 治疗前后AST比较
        4.3 治疗前后Cr比较
讨论
    1.西医对跟骨骨折术后肿软组织胀的研究
    2 中医对术后肿胀的研究
    3 逐瘀活血汤药物组成及方义分析
    4 逐瘀活血汤组方单药分析
    5 逐瘀活血汤治疗效果分析
    6 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处理
    7 问题与未来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典型病例
附录2 课题病例观察表
附录3 文献综述 跟骨骨折术后肿胀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4 在校期间论文及科研情况

(5)花椒新伤油剂对Colles骨折复位固定后早期疼痛、肿胀疗效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现代医学对于DRFs及 Colles骨折的认识
        2.1.1 一般认识
        2.1.2 流行病学相关
        2.1.3 解剖及生物力学相关
        2.1.4 DRFs的分型
        2.1.5 Colles骨折的治疗要求
        2.1.6 手法复位治疗方式
        2.1.7 手法复位后再次位移的原因研究
        2.1.8 手术治疗方式
    2.2 现代医学对于骨折后急性软组织损伤的研究现状
        2.2.1 急性软组织损伤的炎性介质及细胞因子研究现状
        2.2.2 现代医学对于急性软组织损伤的治疗现状
    2.3 传统医学对于骨折早期的一般认识
        2.3.1 传统医学骨折后的手法复位与固定
        2.3.2 传统医学关于急性软组织损伤的治疗思路
        2.3.3 传统医学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机理的动物实验研究现状
        2.3.4 传统医学关于急性软组织损伤的治疗现状
    2.4 花椒新伤油剂及相关研究进展
        2.4.1 花椒新伤油剂的组成药物
        2.4.2 花椒新伤油剂的组方功效
        2.4.3 花椒新伤油剂组成药物的现代药理作用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来源
    3.2 研究对象的选择
        3.2.1 西医诊断标准
        3.2.2 骨折分型标准
        3.2.3 中医证候分型诊断标准
        3.2.4 纳入标准
        3.2.5 排除标准
        3.2.6 剔除和脱落标准
        3.2.7 剔除和脱落病例的处理标准
        3.2.8 终止临床试验的标准
    3.3 临床研究方法
        3.3.1 样本量的设计
        3.3.2 随机的方法
        3.3.3 对照的方法
        3.3.4 盲法的实施
    3.4 治疗方法
        3.4.1 骨折复位前的必要准备
        3.4.2 手法整复
        3.4.3 小夹板固定
        3.4.4 试验组处理
        3.4.5 对照组处理
    3.5 外敷药物制剂
    3.6 试验周期内的要求
    3.7 观察指标
        3.7.1 一般资料情况
        3.7.2 疗效性评价
        3.7.3 总体疗效评价标准
    3.8 安全性评价
    3.9 依从性评价
    3.10 不良事件处理
    3.11 伦理学处理原则
    3.12 统计分析
    3.13 技术研究路线
4 临床研究结果
    4.1 研究完成情况
    4.2 基线资料对比情况
        4.2.1 两组一般资料情况
        4.2.2 两组治疗前疗效评价指标情况
    4.3 治疗前后疗效评价指标对比情况
        4.3.1 两组疼痛VAS评分情况
        4.3.2 两组压痛积分情况
        4.3.3 两组肿胀积分情况
        4.3.4 两组瘀斑积分情况
        4.3.5 总体疗效评价情况
    4.4 安全性评价
    4.5 依从性评价
5 讨论
    5.1 试验结果的讨论
        5.1.1 治疗前的两组基线资料情况
        5.1.2 治疗后与治疗前的疗效评价指标差异情况
        5.1.3 总体疗效情况
    5.2 骨折分型方式的选择依据
    5.3 对照药物的选择依据
    5.4 花椒新伤油剂改善疼痛、肿胀机制的可能原因分析
    5.5 关于花椒新伤油剂的临床用药安全性的讨论
6 研究结论
7 研究的展望与不足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1 附录
    附表1 疼痛VAS评分
    附表2 压痛积分
    附表3 肿胀积分
    附表4 瘀斑积分
    附表5 总体疗效评价

(6)《黄帝内经》筋骨理论及相关术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综述 筋骨损伤理论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黄帝内经》筋骨理论体系总览
    1 筋骨解剖的理论内容
        1.1 《黄帝内经》有关人体解剖结构的认识
        1.2 筋骨解剖结构的特殊性
        1.3 “五体”与筋骨解剖的关系
    2 筋骨结构的生理特点
        2.1 筋骨生理功能与脏腑、血脉的关系
        2.2 筋、骨、肉之间的联系
    3 筋骨损伤的病因病机
        3.1 外伤暴力所致
        3.2 脏腑功能异常
        3.3 邪毒自外侵袭
        3.4 倦怠劳伤日久
        3.5 饮食不节、房劳失节
        3.6 七情内伤
    4 筋骨损伤类疾病的辨证方式
        4.1 筋骨辨证的理论基础
        4.2 筋骨辨证论治的特点
    5 筋骨损伤的治疗方法
        5.1 外治法理论
        5.2 内治法
        5.3 导引治疗
    6 筋骨损伤的预防与调护
        6.1 顺应四时、起居有常
        6.2 劳逸适度、动静相宜
        6.3 饮食有节,谨和五味
    7 小结
第二部分 《黄帝内经》筋骨术语研究
    1 骨
    2 “骨”相关术语
        2.1 关节结构术语(骨节、骨属、骨解)
        2.2 上肢骨术语(髃骨、壅骨、锐骨、臂骨、腕骨、肘骨)
        2.3 下肢骨术语(骭骨、成骨、京骨、然骨、核骨、股骨、胫骨、跟骨)
        2.4 上、下肢骨含义术语(髀骨、尻骨、辅骨、束骨)
        2.5 躯干骨术语(骨骶、颧骨、完骨、枕骨、柱骨、背骨、杼骨)
        2.6 特殊部位骨结构(骨空、骨髓、白骨、骷骨、绝骨)
        2.7 骨形态描述术语(大骨、高骨、横骨、扁骨、歧骨)
        2.8 症候描述术语(骨繇、骨痛)
        2.9 证候名称术语(骨蚀、骨疽、骨病)
        2.10 疾病病名术语(骨厥、骨痹、骨痿)
        2.11 诊断方法和穴位描述术语(骨围、骨度、巨骨)
    3 筋
    4 “筋”相关术语
        4.1 大体解剖结构术语(筋骨、筋脉、筋膜、筋纽)
        4.2 具体解剖结构术语(小筋、宗筋、婴筋、维筋、腹筋、颈筋、项筋、膂筋)
        4.3 疾病病名术语(筋躄、筋痿、筋痹、筋溜)
        4.4 证候名称术语(筋绝、筋急、筋挛)
        4.5 症候及穴位描述术语(筋纵、缓筋、转筋、然筋)
    5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附件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7)双乌祛痛方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研究
    1.现代医学对于急性踝关节扭伤的研究
        1.1 急性踝关节扭伤的概况
        1.2 流行病学
        1.3 踝关节的解剖特点
        1.4 踝关节的力学特点及损伤机制
        1.5 临床表现与体征
        1.6 诊断标准
        1.7 急性踝扭伤的分度
        1.8 现代医学治疗
    2.祖国传统医学对于急性踝关节扭伤的认识
        2.1 急性踝关节扭伤溯源
        2.2 病因病机
        2.3 治疗进展
临床研究
    1.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1 研究目标
        1.2 研究内容
        1.3 拟解决的问题
    2.研究方案
        2.1 病例选择
        2.2 病例来源
        2.3 试验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判定标准
        2.6 注意事项
        2.7 不良事件观察与分析
        2.8 质量控制及质量保证
        2.9 皮肤过敏事件记录
        2.10 随访及脱落患者的分析
        2.11 统计方法与数据的处理
研究结果
    1.治疗前患者基本资料分析
        1.1 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1.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的观察比较
    2.治疗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分析
        2.2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3.不良反应及脱落情况
    4.结果总结与分析
讨论
    1.中药外用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研究意义
    2.双乌祛痛方制备工艺与经皮给药系统
    3.双乌祛痛方的研究及作用分析
    4.扶他林乳胶剂的作用机制与不足
    5.研究结果分析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VAS疼痛评分量表标尺
    附录2 AOFAS踝—后足功能评价系统
    附录3 皮肤过敏反应评分标准
    附录4 皮肤过敏反应强度评价表
    附录5 皮肤刺激反应评分标准
    附录6 皮肤刺激性强度评价标准
致谢
个人简历

(8)中药续筋接骨方对骨折大鼠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和IL-6、TNF-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1 一般情况
    2 大鼠的体重变化
    3 血清 TNF-α与 IL-6(见表 6)
    4 蛋白质印记(Western bolt)检测 wnt/3α,β-catenin 关键蛋白结果
讨论
    1 续筋接骨方组方分析
    2 骨折的动物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3 Wnt/β-catenin 信号传导通路与骨折
    4 骨折与免疫炎性因子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骨折的现代研究及古文探讨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9)活血消肿止痛方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前肿胀疼痛的临床研究与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理论研究
    1.祖国医学对肿胀疼痛的相关认识
    2.祖国医学对肿胀疼痛的相关治疗原则
    3.现代医学对肿胀疼痛的相关认识
    4.现代医学对肿胀疼痛的相关治疗
二.临床资料与研究
    (一)病例来源
    (二)病例选择
    (三)病例资料一般情况简述
    (四)病例资料一般情况分析
    (五)病例研究方法与步骤
    (六)病例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七)临床数据统计学分析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肘关节软组织肿胀度对比
    (二)肘关节软组织肿胀积分对比
    (三)肘关节消肿显效率对比
    (四)肘关节疼痛FLACC积分对比
    (五)患者睡眠减少时间评分对比
    (六)患者手指关节活动评分对比
    (七)患者毛细血管充盈试验阳性治愈率对比
    (八)患者炎性指标治愈率对比
    (九)肝肾功能及不良反应对比
四.讨论
    (一)骨折致肿胀疼痛发病机制简讨
    (二)活血消肿止痛方组方特点
    (三)中药免煎颗粒的优点
    (四)药物作用机理分析
    (五)临床疗效分析
结语
    1.小结
    2.课题问题
    3.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骨折早期肢体肿痛的病因病机与治疗进展
    1.祖国医学对肿痛的认识
    2.现代医学对肿痛的认识
    3.祖国医学对肿痛的治疗
    4 现代医学对肿痛的治疗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10)基于古代文献的中医骨伤诊疗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医骨伤诊疗理论基本概念研究
    1 中医骨伤病因概念及概念体系
        1.1 中医骨伤病因概念
        1.2 中医骨伤病因概念体系
    2 中医骨伤病机概念及概念体系
        2.1 中医骨伤病机概念
        2.2 中医骨伤病机概念体系
    3 中医骨伤病名病证概念及概念体系
        3.1 中医骨伤病名病证概念
        3.2 中医骨伤病名病证概念体系
    4 中医骨伤治则治法概念及概念体系
        4.1 中医骨伤治则与治法概念
        4.2 中医骨伤治则与治法概念体系
第二部分 中医骨伤诊疗理论形成与发展研究
    1 骨伤诊疗理论的初步形成(战国、秦汉,公元前475年~公元220年)
        1.1 《五十二病方》收载最早的治伤诸方
        1.2 《黄帝内经》奠定中医骨伤诊疗理论基础
        1.3 《伤寒杂病论》中六经辨证论治骨伤疾患
    2 骨伤临床医学的兴起(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2.1 《脉经》系统阐释创伤后脉象
        2.2 《肘后备急方》首载小夹板外固定术和下颌关节脱位
    3 骨伤诊疗理论的形成(隋、唐、五代十国,公元 581~960年)
        3.1 《诸病源候论》首次全面系统阐述骨伤的病因病机与症候
        3.2 《备急千金要方》阐释诸般伤损的理法方药
        3.3 《外台秘要》将伤损疾病分外损和内伤两类
        3.4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首次专门阐述骨伤的治法方药
    4 骨伤诊疗理论的完善(宋、金、元,公元960年~1368年)
        4.1 《太平圣惠方》广泛收集治伤诸方
        4.2 《圣济总录》首次全面阐释骨伤病的因机证治
        4.3 《医说》收载相关史书中的骨伤病案
        4.4 《永类钤方》收录骨伤疾患的证治方论
        4.5 《世医得效方》将骨折和关节脱位归纳为“六出臼”和“四折骨”
    5 骨伤诊疗理论的发展(明、清,公元1368年~1911年)
        5.1 《普济方》较为全面收载治伤方论
        5.2 《跌损妙方》创立“血头行走穴道”治伤理论
        5.3 《正体类要》专门系统阐释骨伤内治大法
        5.4 《证治准绳·疡医》主张从血论治伤损证
        5.5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提出正骨八法
        5.6 《杂病源流犀烛》系统阐述跌扑闪挫和金疮的源流
        5.7 《伤科补要》分则阐述不同部位的骨折脱臼与内伤
        5.8 《伤科汇篆》从病因学角度对损伤类疾病进行分类而治伤
        5.9 《跌打损伤回生集》主张灵活运用活血之法而治伤
        5.10 其它医书中关于骨伤的诊治理论
第三部分 中医骨伤诊疗理论框架结构研究
    1 历代医学着作中对中医骨伤诊疗理论的认识
        1.1 中医骨伤病因的认识理论
        1.2 中医骨伤病机的认识理论
        1.3 中医骨伤病名病证的认识理论
        1.4 中医骨伤病治则与治法的认识理论
    2 历代医学着作中对中医骨伤既有理论框架的梳理
    3 中医骨伤诊疗理论框架的搭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查新报告

四、伤科止痛消炎散治软组织损伤介绍(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伤续断汤在关节镜下髁间棘骨折内固定术后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观察[D]. 林晓珣.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经筋理论针刀疗法治疗BiglianiⅠ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陈汉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自拟方软膏对大鼠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组织中IL-1β、IL-6含量的影响[D]. 李亚彬.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8)
  • [4]逐瘀活血汤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气滞血瘀型)术后肿胀的临床观察[D]. 刘超.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5]花椒新伤油剂对Colles骨折复位固定后早期疼痛、肿胀疗效的临床研究[D]. 何柯睿.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8)
  • [6]《黄帝内经》筋骨理论及相关术语研究[D]. 王一品.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
  • [7]双乌祛痛方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学思.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中药续筋接骨方对骨折大鼠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和IL-6、TNF-α的影响[D]. 刘浩.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活血消肿止痛方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前肿胀疼痛的临床研究与观察[D]. 亓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10]基于古代文献的中医骨伤诊疗理论研究[D]. 季顺欣.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6(01)

标签:;  ;  ;  ;  ;  

止痛消炎散治疗软组织损伤介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