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胆固醇脑卒中55例临床分析

低胆固醇脑卒中55例临床分析

一、55例低胆固醇脑卒中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贾希强,李伟,高艳锋[1](2021)在《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评估CHA2DS2-VASc评分对急性肺栓塞远期预后的预测作用》文中认为目的探究CHA2DS2-VASc评分对急性肺栓塞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连续纳入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北省人民医院2014年10月至2018年10月确诊的急性肺栓塞住院治疗患者,依据CHA2DS2-VASc评分将纳入的患者分为两组:低CHA2DS2-VASc组(<4分)319例,高CHA2DS2-VASc组(≥4分)79例。再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平衡两组之间的各协变量,分析CHA2DS2-VASc评分对急性肺栓塞预后的预测作用。结果高CHA2DS2-VASc组急性肺栓塞患者Geneva评分、D-二聚体水平及APE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明显高于低CHA2DS2-VASc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风险模型显示,高CHA2DS2-VASc组患者2年内肺栓塞及因肺栓塞导致死亡的发生率是低CHA2DS2-VASc组的2.820倍(95%CI:1.366~5.822)。倾向性评分匹配法重新分组后高CHA2DS2-VASc评分仍为急性肺栓塞患者不良预后的强预测因素(HR:3.421,95%CI:2.164~5.408)。结论经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均衡混杂偏倚后,高CHA2DS2-VASc评分仍为急性肺栓塞患者预后不良的强预测因素。

郑雯丽[2](2021)在《基于XGboost算法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预测模型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患者首发卒中后12个月内的复发情况;明确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极端梯度上升(e 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算法构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预测模型,为临床识别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提供预测工具。方法:本研究在文献研究回顾IS复发风险因素的基础上,回顾性收集2017年6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于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首发IS患者复发风险因素相关数据,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524例首发IS患者进行为期12个月的追踪随访,了解患者卒中后3个月内、6个月内和12个月内的复发情况;使用SPSS21.0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IS患者3个月内、6个月内和12个月内复发的影响因素;使用XGboost算法进行IS复发预测模型的构建。结果:1.纳入的524例首发IS患者中,11例(2.1%)在卒中后3个月内出现复发事件,卒中后6个月内累积复发33例(6.3%),卒中后12个月内累积复发59例(11.3%)。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首发IS患者卒中后3个月内复发与入院收缩压、纤维蛋白原水平相关(P<0.05);卒中后6个月内复发与吸烟、颈动脉粥样硬化、入院舒张压、尿酸、载脂蛋白A1、糖化血红蛋白有关(P<0.05);卒中后12个月内复发与吸烟、饮酒、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入院微机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首发IS卒中后3个月内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是入院收缩压水平(OR=1.036,95%CI=1.002~1.072,P=0.038),吸烟是卒中后6个月内复发(OR=2.453,95%CI=1.015~5.931,P=0.046)和12个月内复发(OR=2.960,95%CI=1.328~6.595,P=0.008)的独立影响因素。糖化血红蛋白(OR=1.435,95%CI=1.071~1.924,P=0.016)是卒中后12个月内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SMOTE算法处理后数据的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年龄(60~74岁:OR=2.552,95%CI=1.364~4.775,P=0.003;≥75岁:O R=2.134,95%CI=1.073~4.245,P=0.031),住院时间(OR=1.792,95%CI=1.129~2.847,P=0.013),吸烟(OR=3.319,95%CI=1.809~6.090,P<0.001),饮酒(OR=1.982,95%CI=1.118~3.513,P=0.019),高血压(OR=2.442,95%CI=1.404~4.246,P=0.002),糖化血红蛋白(OR=1.330,95%CI=1.072~1.651,P=0.009),颈动脉粥样硬化(OR=5.648,95%CI=1.623~19.659,P=0.007)是IS首次发病后12个月内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XGboost模型中影响因素重要性排序前七位的变量依次为中性粒细胞百分位数、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总胆固醇、尿酸、入院微机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3.基于XGboost算法构建的IS复发预测模型预测效能优于传统Logistic回归模型,XGboost模型预测IS复发的准确率、精确率、敏感度、特异度、AUC值分别为0.97、0.91、1.0、0.95、0.97,对IS复发高危人群具有较强的辨别能力。结论:1.首发IS患者发病后12个月内复发率为11.3%,处于既往研究报道结果范围内。2.IS复发影响因素分布在时间维度上存在共性和差异,入院收缩压水平高是IS卒中后3个月内复发的高危人群,吸烟者在IS卒中6个月和12个月内易复发,高糖化血红蛋白是卒中后12个月内复发高危人群。XGboost模型较Logistic回归模型,更能识别易忽略的重要影响因素,中性粒细胞百分数、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总胆固醇、尿酸、入院微机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对IS复发有重要影响,临床护理过程中需重点关注该部分指标情况,实施相应干预措施。3.基于XGboost算法构建的IS复发预测模型对IS复发高危人群识别能力强,且预测效果优于传统Logistic回归模型,未来可进一步考虑前瞻性纳入大样本临床病例验证模型效果且逐步优化模型,进而开发系统投入临床实践应用,为临床工作识别IS复发高危人群提供实践指导。

李妙男[3](2021)在《血浆N-乙酰—神经氨酸水平和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临床诊断、危险分层及临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一种心血管急症,近年来,ACS的诊断与治疗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由于其发病急骤、心肌损害后的不可再生性,ACS仍然是导致不良预后的重要原因,而且呈现出持续上升和年轻化的趋势。ACS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多年来的研究表明,机体自身代谢过程和途径的改变与ACS的发病密切相关,其中,在外界环境和个体自身的遗传背景共同作用下,相关代谢活动和途径的改变,导致机体代谢产物水平的变化。随着技术的进展,我们能够检测到更多的代谢产物,通过对这些代谢产物的分析,可能会更加利于我们了解ACS的发病机制,并为其诊治提供可能的靶点。N-乙酰-神经氨酸(Neu5Ac)是一种单糖,在自然界中较为广泛分布,尤其是在碳水化合物中,其作为基本成分参与了很多糖蛋白、糖肽和糖脂的构成,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由于Neu5Ac的重要作用,其衍生物是药物干预靶点的明星分子。基础临床研究显示:Neu5Ac可能通过以下几种机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1)通过炎症反应的激活;2)刺激循环系统中血小板聚合形成血栓;3)干扰铁代谢过程;4)影响脂质代谢过程;5)影响微循环和血管内微环境的改变导致细胞局部缺氧坏死;6)参与动脉内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动物实验研究显示:抑制Neu5Ac调解酶-神经氨酸苷酶-1,可改善缺氧状态下葡萄糖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而在异丙肾上腺素诱导或通过结扎的大鼠心肌缺血损伤模型中,也观察到了类似的结果。抗流感药物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通过对神经氨酸酶的药理学抑制也能够保护心肌细胞和心脏免受心肌损伤,今后可能成为保护心肌缺血损伤的药物。但其与冠心病之间的真实世界研究国内外少有报道。本研究旨在通过真实世界研究,观察血浆Neu5Ac在不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水平,并分析其和生化代谢指标、临床危险分层和临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为ACS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新药研发和个性化治疗提供可能的参考依据。[研究目的]:1.探讨血浆N-乙酰-神经氨酸水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价值。2.探讨血浆N-乙酰-神经氨酸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GRACE危险分层、TIMI危险分层之间的关系。3.探讨血浆N-乙酰-神经氨酸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远期临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及结果]:第一部分血浆N-乙酰-神经氨酸水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1.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研究对象均为2018年10月到2019年7月期间在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AG)的700例连续病例。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并结合检验检查结果、CAG结果等,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N=109)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组,N=591)。其中ACS组又分为两组: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N=97)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N=494)。入选标准:ACS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对照组标准:选择同期在我科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未见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排除标准:严重的心力衰竭,肝肾功能不全,妊娠期患者,感染性疾病,肿瘤,造血系统疾病及其他消耗性疾病等。2.入院次日清晨抽取肘静脉血5mL送至我院心肺实验室,30min内离心,分离出血清,放入连盖离心管中,标记后置于-80℃低温冰箱中保存。待所有样品收集后,解冻复温、离心取上清液,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检测每位患者的血浆Neu5Ac水平;比较不同组别患者血浆Neu5Ac水平的差异。3.对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行CAG检查,记录相关数据及结果,通过Gensini评分和血管病变支数评估疾病严重程度。4.ACS发生的危险因素评估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5.采用双变量相关性法分析血浆Neu5Ac水平与ACS危险因素和代谢指标之间的相关性。6.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浆Neu5Ac水平对ACS的诊断价值,并计算出临界值。[研究结果]:1.入选的700例患者中,女性310人,男性390人,平均年龄(63.8±10.6)岁。ACS组患者的平均年龄高于对照组,且男性患者的比例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此外,相较于对照组患者,ACS组患者中吸烟比例明显升高,且具有更高的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比例。生化指标显示:ACS组患者的血尿酸、血糖、C反应蛋白、D-二聚体、血肌酐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ACS组患者血浆Neu5A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52.00(124.75;325.00)VS 180.49(105.36;252.00)ng/mL(P<0.05)。3.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浆Neu5Ac水平与患者的年龄、是否合并高血压、血肌酐水平、血尿酸水平、C反应蛋白、脂蛋白a和D-二聚体水平成正相关(P<0.05),而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负相关(P<0.05)。4.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Neu5Ac、血糖、血肌酐是AC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Neu5Ac水平可以辅助ACS的诊断,曲线下面积AUC(0.680(0.631-0.729)),敏感性为38.1%,特异性为92.7%,其临界值为288.50ng/mL。联合血肌酐、血糖两个危险因素后,对ACS诊断的曲线下面积和敏感性均升高,AUC(0.743(0.698-0.788)),敏感性为54.2%,特异性为84.4%。6.将ACS组患者分为UAP组和AMI组后发现,AMI组患者血浆Neu5Ac水平明显高于 UAP 组,UAP 组高于对照组:279.50(165.83.25;349.50)VS 248.00(122.53;318.2)VS 180.49(105.36;252.00)ng/mL(P<0.05)。7.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Neu5Ac可以辅助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曲线下面积AUC(0.640(0.582-0.698)),敏感性为38.1%,特异性为83.5%,其临界值为330.50ng/mL。8.将AMI组患者分为ST段抬高型AMI组(N=76)和非ST段抬高型AMI组(N=21),研究发现血浆Neu5Ac水平在两个亚组之间无明显差异289.00(178.73;350.25)VS 251.00(140.06;346.50)ng/mL(P>0.05)。结论:1.血浆Neu5Ac水平在ACS患者中明显升高,且升高水平与年龄、合并高血压、血尿酸、血肌酐、脂蛋白a、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成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负相关,是可以反映ACS患者代谢水平的一个指标。2.血浆Neu5Ac、血肌酐、血糖是AC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当血浆Neu5Ac≥288.50ng/mL时,对ACS诊断的敏感性为38.1%,特异性为92.7%。联合血肌酐和血糖后,对ACS诊断的敏感性升高为54.2%。3.血浆Neu5Ac可以辅助AMI的诊断,当≥330.50ng/mL,其诊断的敏感性为38.1%,特异性为83.5%。4.血浆Neu5Ac可能成为协助ACS临床诊断的新型代谢标志物。第二部分血浆N-乙酰-神经氨酸水平与TIMI危险评分和GRACE危险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方法]:1.本研究中,对ACS组患者的危险分层采用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风险评分系统,UAP/NSTEMI组和STEMI组患者按不同评分标准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将患者分为三组:高危组、中危组和低危组,比较不同组别患者血浆Neu5Ac水平。2.对于非ST段抬高型ACS(NSTE-ACS)组患者,采用GRACE评分系统,即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风险评分,进行危险分层,根据计算结果将患者分为高危、中危和低危三组,比较不同组别患者血浆Neu5Ac水平。3.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浆Neu5Ac水平对TIMI危险分层和GRACE危险分层的诊断价值,并计算出临界值。[研究结果]:1.采用TIMI危险分层后,ACS组患者根据危险程度被分为3组,其中高危组(102例)、中危组(412例)、低危组(77例)。比较不同组别患者的血浆Neu5Ac水平,我们发现高危组患者血浆Neu5Ac水平明显高于低危组,265.50(137.49;333.50)VS 228.00(116.88;289.50)ng/mL(P<0.05)。2.对TIMI危险分层三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分析:1)Gensini评分显示:高危组患者评分值明显高于低危组患者,30.00(11.50;52.00)VS 10.00(5.00;40.5)(P<0.05);2)血管病变支数显示:高危组和中危组患者三支血管病变者高于低危组,低危组患者单支血管病变高于高危组和中危组(P<0.05);但三组之间双支血管病变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以Gensini评分中位数27.00将ACS患者分为2组,结果评分>27.00组患者血浆Neu5Ac水平明显高于评分≤27.00组患者,259.50(126.52;340.00)VS 245.00(122.91;299.50)ng/mL(P<0.05)。4.采用GRACE危险分层对NSTE-ACS组患者进行评分后显示:高危组(30例)、中危组(228例)、低危组(257例)。比较不同组别患者的血浆Neu5Ac水平,我们发现高危组患者血浆Neu5Ac水平明显高于低危组,272.00(144.45:436.00)VS 234.00(117.72;303.00)ng/mL(P<0.05)。5.但对GRACE危险分层三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分析显示:三组患者之间血管病变支数和Gensini评分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6.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Neu5Ac可以辅助GRACE危险分层中高危组患者的诊断,曲线下面积AUC(0.636(0.535-0.737)),敏感性为33.3%,特异性为80.0%,其临界值为390.00ng/mL。但在TIMI危险分层中对高危组患者的诊断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TIMI危险分层高危组患者的血浆Neu5Ac水平高于低危组患者,且患者的血浆Neu5Ac水平与血管狭窄病变程度有关。2.GRACE危险分层高危组患者的血浆Neu5Ac水平高于低危组患者,血浆Neu5Ac水平≥390.0Ong/mL时对NSTE-ACS高危患者的诊断特异性达80%。3.血浆Neu5Ac可作为ACS患者临床危险评分的参考依据。第三部分血浆N-乙酰-神经氨酸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远期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方法]:1.设计随访调查表,出院后对ACS组患者每3个月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1次,平均随访21.5个月,记录Maces事件发生的情况和Maces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根据Maces事件将ACS组患者分为Maces组和非Maces组,比较两组之间血浆Neu5Ac水平的差异。2.本研究所定义的Maces事件包括:复发心绞痛、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脑卒中、出血、再次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支架内再狭窄、心源性死亡、全因死亡。3.应用比例风险回归模型(Cox回归模型)分析血浆Neu5Ac水平和Maces事件之间的相关性。4.依据所有ACS患者血浆Neu5Ac测得数值的中位数252.00ng/mL,将受试者分为 Neu5Ac>252.00ng/mL 组和 Neu5Ac≤252.00ng/mL 组,利用 Kaplan-Meier 法绘制累计终点事件发生曲线,评估两组不同Neu5Ac水平患者长期的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研究结果]:1.在随访的591例患者中,发生Maces事件者83例(14.04%),失访者15例(2.54%),未发生 Maces 事件者 493 例(83.42%)。2.在发生Maces事件的患者中:复发心绞痛58人次(9.81%)、心力衰竭29人次(4.91%)、再发心肌梗死21人次(3.5%)、脑卒中2人次(0.34%)、出血12人次(2.03%)、再次血运重建10人次(1.7%)、支架内血栓0人次、支架内再狭窄1人次(0.17%)、心源性死亡5人次(0.85%)、全因死亡2人次(0.34%)。3.基线资料显示,Maces事件组患者在年龄、糖尿病、血肌酐、D-二聚体、CK-MB、Gensini评分水平上明显高于非Maces组患者(P<0.05)。4.相较于未发生Maces事件的患者,血浆Neu5Ac水平在发生Maces事件组的患者中明显升高,284.00(13.90;353.00)VS 250.00(124.14;319.00)ng/mL(P<0.05)。5.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Maces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血浆Neu5Ac水平、年龄以及Gensini评分(P<0.05)。6.在所有ACS组患者中Neu5Ac>252.00ng/mL的共有292人,其中共52人随访期间发生终点事件(17.8%);Neu5Ac≤252.00ng/mL组的共有299人,其中共31人随访期间发生终点事件(10.4%)。Neu5Ac>252.00ng/mL组患者Maces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Neu5Ac≤252.00ng/mL组的患者(P<0.05)。两组之间的平均终点事件的发生天数为567.51天和618.16天,log-rank检验可以得出χ2=7.406,P<0.05。[结论]:1.血浆Neu5Ac水平、年龄、Gensini评分是Maces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血浆Neu5Ac>252.00ng/mL组的患者发生终点事件的比例高于血浆Neu5Ac≤252.00ng/mL组的患者。3.血浆Neu5Ac>252.00ng/mL组的患者发生终点事件的平均时间早于血浆Neu5Ac≤252.00ng/mL 组的患者。4.血浆Neu5Ac对ACS的远期预后具有参考价值,为ACS的预后判断及靶向防治冠心病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白仁静[4](2021)在《青年与中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头颈CTA特征及危险因素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通过对比分析青年与中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头颈CTA特征及危险因素方面的差异,旨在为临床对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预防和治疗采取针对性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2020年6月于承德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132例青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实验组,收集患者的DWI及CTA影像学资料、临床基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偏头痛史)、相关生化指标(包括甘油三酯、胆固醇、尿酸及同型半胱氨酸);随机选取同期就诊的132例中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样收集中老年组患者的相应资料。应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头颈CTA特征及危险因素方面的差异。结果:1青年组及中老年组男性患者所占比例均高于女性,青年组男性占76.52%、中老年组男性占64.39%;青年组36~44岁的患者102人,占77.27%。2青年组与中老年组影像特征的比较2.1青年组与中老年组在梗死发生部位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均以基底节区为梗死最好发的部位。2.2青年组单纯颅内血管狭窄的比例高于中老年组(50.76%vs18.10%),青年组单纯颅外血管狭窄、颅内外血管均有狭窄的比例低于中老年组(11.36%vs23.28%、29.55%vs57.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3青年组单纯前循环狭窄的比例高于中老年组(53.03%vs39.39%)、前后循环均有狭窄的比例低于中老年组(29.55%vs47.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及中老年组单纯后循环狭窄的比例相仿(9.09%vs11.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青年组共326处狭窄,大脑中动脉62处,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颈内动脉颅内段(52处)及颈内动脉颅外段(37处);中老年组共955处狭窄,颈内动脉颅内段245处,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颈内动脉颅外段(166处)及颈总动脉分叉处(142处)。2.5青年组以轻度狭窄为主,占65.64%,高于中老年组(53.09%),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中度、重度狭窄所占比例低于中老年组(15.03%vs21.15%、11.66%vs17.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管闭塞的比例相仿(7.67%vs8.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6青年组血管无狭窄、≤2支血管存在狭窄的患者所占比例均高于中老年组(8.33%vs1.52%,60.61%vs14.39%),青年组多支血管存在狭窄的患者所占比例低于中老年组(31.06%vs84.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青年组与中老年组危险因素的比较3.1青年组各危险因素患病率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高血压(61.36%)、高甘油三酯血症(56.06%)、吸烟(51.52%);中老年组各危险因素患病率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高血压(78.03%)、高甘油三酯血症(43.18%)、糖尿病(37.88%)。青年组伴有高甘油三酯血症、吸烟、偏头痛、高尿酸血症的人数所占的比例均高于中老年组(56.06%vs43.18%、51.52%vs35.61%、14.39%vs6.06%、31.82%vs19.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患者所占比例低于中老年组(61.36%vs78.03%、15.91%vs37.88%、9.09%vs 30.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2青年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伴高血压的患者占80.33%,明显高于大脑前动脉供血区(45.83%)、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区(46.88%)、两支及以上血管供血区(40.00%)梗死伴高血压的患者所占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冠心病、吸烟、饮酒、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偏头痛、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尿酸血症在不同动脉供血区梗死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青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以男性发病率较高,且36~44岁的青年患病风险明显增高。2青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在头颈动脉容易发生狭窄的部位、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比例、前后循环狭窄的比例、累及血管的支数和程度、以及不同危险因素患病率方面与中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存在差异,提示青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可能与中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存在一定的差异,尚需前瞻性、大样本的病例对照试验来确认。

罗云[5](2020)在《非传统血脂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非传统血脂参数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研究背景与目的: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cerebr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CAS)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和复发的重要病因,因此早期识别并积极治疗CAS有助于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血脂异常是CAS的重要危险因素,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是当前CAS血脂管理的首要干预靶点。然而,有研究显示尽管积极降低血清LDL-C的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进展的风险仍然很高,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进展与血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水平升高独立相关。因此,需要对CAS更加敏感的血脂参数来指导CAS的治疗。既往研究显示与血清LDL-C水平相比,非传统血脂参数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更相关。然而,非传统血脂参数在CAS的作用尚不太清楚。因此,这部分研究旨在探讨非传统血脂参数与CAS的关系,并比较非传统血脂参数与血清LDL-C水平对CAS的预测能力,希望找到更敏感的血脂参数指导CAS的治疗。方法:这部分研究是基于2016-2017年度吉林省德惠市“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的一项横断面研究,采用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对4100例年龄≥40岁的普通居民进行脑血管检查。根据颅内、外动脉累及不同,CAS分为单纯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ex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ECAS)、单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和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联合狭窄(intracranial and ex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ECAS+ICAS)。非传统血脂参数根据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TG、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的水平计算,包括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non-HDL-C)、TC/HDL-C、TG/HDL-C和LDL-C/HDL-C。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价非传统血脂参数与单纯ECAS和单纯ICAS的关系。结果:这部分研究最终纳入了3624例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其中80(2.2%)例患有单纯ECAS,425(11.7%)例患有单纯ICAS和70(1.9%)例患有ECAS+ICAS。对于单纯ECAS,当非传统血脂参数以连续性变量纳入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non-HDL-C(OR=1.256,95%CI:1.066-1.480)、TC/HDL-C(OR=1.260,95%CI:1.112-1.427)和TG/HDL-C(OR=1.106,95%CI:1.038-1.179)水平与单纯ECAS的发生风险呈正相关,而血清LDL-C/HDL-C水平(OR=1.343,95%CI:0.973-1.852)与单纯ECAS的发生无关。而当非传统血脂参数以三分位数纳入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non-HDL-C、TC/HDL-C、TG/HDL-C和LDL-C/HDL-C水平与单纯ECAS的发生风险呈正相关。ROC曲线显示血清non-HDL-C(AUC=0.621,95%CI:0.560-0.682)、TC/HDL-C(AUC=0.639,95%CI:0.573-0.704)、TG/HDL-C(AUC=0.622,95%CI:0.564-0.680)和LDL-C/HDL-C(AUC=0.577,95%CI:0.523-0.630)水平对单纯ECAS有预测能力,并且血清non-HDL-C和TC/HDL-C水平对单纯ECAS的预测能力优于血清LDL-C水平(AUC=0.547,95%CI:0.489-0.605)。对于单纯ICAS,非传统血脂参数不管是以连续性变量还是三分位数纳入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non-HDL-C、TC/HDL-C、TG/HDL-C和LDL-C/HDL-C水平与单纯ICAS的发生无关。ROC曲线显示血清LDL-C/HDL-C(AUC=0.541,95%CI:0.512-0.570)水平对单纯ICAS有预测能力,而血清non-HDL-C(AUC=0.524,95%CI:0.494-0.555)、TC/HDL-C(AUC=0.526,95%CI:0.496-0.556)和TG/HDL-C(AUC=0.487,95%CI:0.457-0.516)水平对单纯ICAS没有预测能力。然而,血清non-HDL-C、TC/HDL-C、TG/HDL-C和LDL-C/HDL-C水平对单纯ICAS的预测能力与血清LDL-C水平(AUC=0.539,95%CI:0.511-0.568)无显着差异。结论:血清non-HDL-C、TC/HDL-C、TG/HDL-C和LDL-C/HDL-C水平与单纯ECAS的发生风险呈正相关,但是与单纯ICAS的发生无关。并且与血清LDL-C水平相比,血清non-HDL-C和TC/HDL-C水平对单纯ECAS的发生有更好的预测能力。第二部分非传统血脂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背景与目的:血脂异常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血清LDL-C水平是当前缺血性脑卒中预防血脂管理的首要干预靶点。然而,既往研究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尽管积极降低血清LDL-C的水平,仍然还有很高的心血管事件残余风险,而这种残余风险与其他血脂参数有关。因此,需要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更加敏感的血脂参数来指导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越来越多研究发现与血清LDL-C水平相比,非传统血脂参数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更相关。然而,非传统血脂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尚存在争议。因此,这部分研究旨在探讨非传统血脂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并比较非传统血脂参数与血清LDL-C水平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能力,希望找到更敏感的血脂参数指导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方法:这部分研究是一项基于一般人群的横断面研究,以2016-2017年度吉林省德惠市“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的参与者为研究对象。非传统血脂参数包括non-HDL-C、TC/HDL-C、TG/HDL-C和LDL-C/HDL-C。缺血性脑卒中根据参与者提供的医疗文书或影像学资料诊断。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ROC曲线探讨非传统血脂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结果:这部分研究总共纳入了4025例研究对象,其中265(6.6%)例罹患了缺血性脑卒中。ROC曲线显示血清non-HDL-C(AUC=0.553,95%CI:0.518-0.588)、TC/HDL-C(AUC=0.571,95%CI:0.537-0.605)和TG/HDL-C(AUC=0.558,95%CI:0.525-0.591)水平对缺血性脑卒中有预测能力,而血清LDL-C/HDL-C(AUC=0.533,95%CI:0.500-0.566)水平对缺血性脑卒中没有预测能力,并且血清TC/HDL-C水平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能力优于血清LDL-C水平(AUC=0.515,95%CI:0.480-0.550)。当非传统血脂参数以三分位数纳入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TC/HDL-C和TG/HDL-C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呈正相关,而血清non-HDL-C和LDL-C/HDL-C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无关。当非传统血脂参数根据其对缺血性脑卒中预测的最佳截点拆分为二分类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non-HDL-C水平≥4.12(OR=1.393,95%CI:1.059-1.833)、TC/HDL-C水平≥4.14(OR=1.451,95%CI:1.087-1.935)和TG/HDL-C水平≥1.13(OR=1.492,95%CI:1.095-2.035)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独立相关,而血清LDL-C/HDL-C水平≥1.46(OR=1.211,95%CI:0.908-1.615)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无关。结论:血清non-HDL-C、TC/HDL-C和TG/HDL-C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呈正相关,而血清LDL-C/HDL-C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无关。并且与血清LDL-C水平相比,血清TC/HDL-C水平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更好的预测能力。第三部分非传统血脂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出血转化和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背景与目的:尽管许多研究发现非传统血脂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但是非传统血脂参数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的作用尚不太清楚。了解非传统血脂参数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的作用有助于指导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血脂管理,因此这部分研究旨在探讨非传统血脂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和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这部分研究连续性纳入2015年4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血脂水平是在入院24小时内、空腹状态下检查的,非传统血脂参数包括non-HDL-C、TC/HDL-C、TG/HDL-C和LDL-C/HDL-C。溶栓后出血转化定义为溶栓后24小时头部CT/MRI检查提示脑实质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预后用发病3个月时的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评价,m RS评分≥3分定义为不良预后。采用ROC曲线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非传统血脂参数与溶栓后出血转化和不良预后的关系。结果:这部分研究总共纳入了763例缺血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其中有78(10.2%)例发生了溶栓后出血转化和281(36.8%)例发生了不良预后。对于溶栓后出血转化,ROC曲线显示血清TC/HDL-C(AUC=0.580,95%CI:0.513-0.646)、TG/HDL-C(AUC=0.599,95%CI:0.532-0.666)和LDL-C/HDL-C(AUC=0.581,95%CI:0.517-0.645)水平对溶栓后出血转化有预测能力,而血清non-HDL-C水平(AUC=0.527,95%CI:0.461-0.593)对溶栓后出血转化没有预测能力。当非传统血脂参数根据其对溶栓后出血转化预测的最佳截点拆分为二分类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TC/HDL-C水平<4.05(OR=1.727,95%CI:1.008-2.960)、TG/HDL-C水平<0.82(OR=2.064,95%CI:1.241-3.432)和LDL-C/HDL-C水平<2.67(OR=1.935,95%CI:1.070-3.501)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发生独立相关,而血清non-HDL-C水平<2.99(OR=0.990,95%CI:0.583-1.680)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无关。对于不良预后,ROC曲线显示血清TC/HDL-C(AUC=0.555,95%CI:0.513-0.597)、TG/HDL-C(AUC=0.567,95%CI:0.524-0.609)和LDL-C/HDL-C(AUC=0.553,95%CI:0.511-0.595)水平对不良预后有预测能力,而血清non-HDL-C水平(AUC=0.521,95%CI:0.479-0.564)对不良预后没有预测能力。当非传统血脂参数根据其对不良预后预测的最佳截点拆分为二分类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non-HDL-C水平<2.01(OR=2.340,95%CI:1.150-4.764)、TC/HDL-C水平<3.66(OR=1.423,95%CI:1.025-1.977)、TG/HDL-C水平<1.02(OR=1.539,95%CI:1.102-2.151)和LDL-C/HDL-C水平<2.71(OR=1.608,95%CI:1.133-2.283)与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不良预后的发生独立相关。结论:(1)血清TC/HDL-C、TG/HDL-C和LDL-C/HDL-C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风险呈负相关,而血清non-HDL-C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无关。(2)血清non-HDL-C、TC/HDL-C、TG/HDL-C和LDL-C/HDL-C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不良预后的风险呈负相关。

霍颖超[6](2020)在《脑小血管病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及与卒中预后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脑小血管病(Small vessel disease,SVD)是指脑小血管的各种病变引起的一系列表现,在老年人群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典型的SVD影像学表现包括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EPVS)、腔隙、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WMH)及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等。SVD的这些表现可以单独出现,无任何临床症状。然而随着SVD单个病变数目的增加及病变种类的组合,SVD与认知功能障碍、痴呆、抑郁、运动功能异常、卒中及卒中不良预后等均相关,给老年人群造成了巨大的健康负担。有关SVD的发病及进展机制目前仍不完全清楚,探索SVD相关的临床风险评估标志物可为SVD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此外,目前SVD虽然尚无特异性的靶向治疗药物,大量的研究发现有效控制危险因素、给予生活方式干预等治疗措施可以延缓SVD的进展。因此,尽早识别SVD并给予及时治疗干预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前SVD的诊断主要依靠MRI等影像学手段,但头颅MRI并非普通老年人群体检的常规项目。因此寻找SVD临床上常规易获取的风险评估生物学标志物,对于帮助确定老年人群中头颅MRI检查的候选对象,早期发现SVD进而给予及时的临床决策至关重要。这将有助于延缓SVD的进展,甚至可逆转损伤以防止或减轻SVD造成的严重临床后果。卒中即为SVD所致严重临床后果中重要的一种。据统计,所有急性缺血性卒中约1/4左右由SVD所致。而卒中是全球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大约25-74%的卒中幸存者在生活上需要一定帮助或完全依赖于护理人员,因此探索卒中预后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目前已经发现SVD的影像学表现对缺血性卒中的预后有重要影响,可以使卒中复发、死亡和不良临床结局的风险显着增加。既往研究主要关注的是SVD单项影像学表现对缺血性卒中预后的影响。然而,在临床工作中,老年患者可同时具有多种SVD表现,且SVD各影像学表现之间相互关联。因此,SVD更应该被作为一种全脑疾病进行考虑,反映的是慢性累积的小血管病变对脑组织的整体损伤。目前SVD的总体评估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功能预后的关系尚无研究报道,并且其对于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是否优于单项SVD表现也尚不清楚。探索SVD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对于帮助制定卒中幸存者的康复策略、指导临床实践来改善预后,对卒中患者的临床管理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本研究将从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探索SVD临床风险评估相关的简单易获取的生物学标志物。第二部分,探索SVD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功能预后的关系,并比较SVD的总体评估与单项影像学表现对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第一部分 脑小血管病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一)脑小血管病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的筛查目的:从临床上常规易获取的实验室检查指标中筛查SVD各项影像学表现风险评估相关的标志物,为SVD的早期发现进而早期管理提供新线索,并为SVD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材料和方法:连续收集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之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60岁以上的SVD患者。患者入院后12h内采集清晨空腹血样,进行实验室指标的检测,具体包括:血常规、血脂、血糖、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甲状腺功能、心肌酶谱、同型半胱氨酸及高敏C反应蛋白等,并根据公式计算血脂比值指标、甘油三酯和葡萄糖产物(The product of triglycerides and glucose,TyG)指数及 ZJU 指数。通过头颅MRI对患者的SVD表现:腔隙、WMH及EPVS进行评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SVD影像学表现临床风险的评估价值。结果:1.共纳入413例≥60岁的SVD患者,其中173例(41.9%)有腔隙;387 例(93.7%)有 WMH;EPVS 中,基底节(Basal ganglia,BG)轻度 EPVS有366例(88.6%),重度EPVS有47例(11.4%);半卵圆中心(Central semiovale,CS)轻度 EPVS 有 316 例(76.5%),重度 EPVS 有 97 例(23.5%)。2.与腔隙临床风险评估相关的标志物按照评估价值大小排序,依次为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胱抑素 C(Cystatin C,Cys C)、肌酐、同型半胱氨酸及白细胞计数,其中肾功能指标对腔隙临床风险的评估价值较大。3.与WMH临床风险评估相关的标志物按照评估价值大小排序,依次为: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Non-HDL-C)/HDL-C、载脂蛋白 B(Apolipoprotein B,Apo B)/载脂蛋白 A-Ⅰ(Apolipoprotein A-Ⅰ,Apo A-Ⅰ)、Apo B/HDL-C、Cys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HDL-C、eGFR、Apo B、Non-HDL-C、肌酐等。其中血脂比值指标的评估价值最大,且仅在女性中有意义。4.与BG-EPVS临床风险评估相关的标志物有:TyG指数及ZJU指数,而与CS-EPVS临床风险评估相关的标志物有:血红蛋白水平及尿酸水平,其中血红蛋白的评估价值较大。结论:1.腔隙临床风险评估相关的标志物中肾功能指标(eGFR、Cys C及肌酐)的评估价值较大。2.WMH临床风险评估相关的标志物中血脂比值指标的评估价值最大,且相关性仅在女性中有意义。3.与BG-EPVS临床风险评估相关的标志物包括TyG指数及ZJU指数,而与CS-EPVS临床风险评估相关的标志物中血红蛋白价值较大。(二)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目的:根据第一节中对EPVS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的筛查结果,分别对BG-EPVS和CS-EPVS评估价值最大的生物学标志物进行进一步分析。可有助于了解EPVS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并有助于预防卒中及认知功能减退等后续事件。材料和方法:分别对BG和CS两个部位的EPVS进行评分,将BG-EPVS和CS-EPVS分为轻度(评分≤1)和重度(评分>1)两组。根据公式计算TyG指数及ZJU指数,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及ROC曲线分析ZJU指数及TyG指数与BG-EPVS的关系。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血红蛋白与CS-EPVS及EPVS优势模式之间的关系。其余研究方法同第一节。结果:1.BG-EPVS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1.1在入组的413例≥60岁的SVD患者中,共324例有完整ZJU指数及TyG指数数据的患者纳入本节的统计分析,其中287例(88.6%)为轻度 BG-EPVS,37 例(11.4%)为重度 BG-EPVS;轻度 CS-EPVS 有246 例(75.9%),重度 CS-EPVS 有 78 例(24.1%)。1.2重度BG-EPVS组ZJU指数及TyG指数水平均显着高于轻度BG-EPVS组(P<0.05),而CS-EPVS重度组与轻度组相比ZJU指数及TyG指数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进一步对性别进行分层分析发现,BG-EPVS和ZJU指数及TyG指数的相关性仅在男性中存在。1.3将ZJU指数及TyG指数分别按四分位区间进行分组。在男性中,二项logistics回归调整了潜在混杂因素的影响后发现,ZJU指数Quartile 3(OR:2.93,95%CI:1.24-4.32)和 Quartile 4(OR:3.79,95%CI:1.53-5.82)与重度BG-EPVS的发生风险显着相关。相似的,TyG指数Quartile 3(OR:2.34,95%CI:1.19-3.83)和 Quartile 4(OR:4.02,95%CI:1.85-6.17)与重度BG-EPVS的发生风险显着相关(P<0.05)。1.4 ROC分析发现,在男性中,ZJU指数及TyG指数对重度BG-EPVS临床风险的评估价值高于单独的代谢相关指标,其中TyG指数的 AUC 值(0.664,95%CI:0.597-0.727,P=0.002)最高。进一步分析显示,TyG指数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ZJU指数高。1.5高水平-TyG与高水平-ZJU联合对于重度BG-EPVS的识别率为89.2%,高于单独高水平-TyG(73.0%)及高水平-ZJU的识别率(67.6%,P<0.05)。2.CS-EPVS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2.1在入组的413例≥60岁的SVD患者中,共401例有完整血常规指标数据的患者纳入本节的统计分析,其中356例(88.8%)为轻度BG-EPVS,45 例(11.2%)为重度 BG-EPVS;轻度 CS-EPVS 有 307 例(76.6%),重度CS-EPVS有94例(23.4%)。2.2重度CS-EPVS组血红蛋白水平显着高于轻度CS-EPVS组(P=0.008)。将血红蛋白按三分位法分组,从最低区间到最高区间,重度CS-EPVS的发生率呈显着上升的趋势(P=0.017)。二项logistics回归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显示,血红蛋白最高区间与重度CS-EPVS的发生风险独立相关(OR:2.24,95%CI:1.09-4.59)。2.3血红蛋白最高区间所占的比例从BG-EPVS优势组到CS-EPVS优势组显着增高(P=0.012)。多项logistics回归中调整年龄和性别的影响后,血红蛋白最高区间与最低区间相比可使CS-EPVS优势模式(BG-EPVS<CS-EPVS)的发生几率增加 2.576 倍(95%CI:1.004-6.608)。结论:1.BG-EPVS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1.1 ZJU指数及TyG指数与重度BG-EPVS的发生风险相关。ZJU指数最高区间的患者发生重度BG-EPVS的风险是最低区间患者的3.79倍,TyG指数最高区间的患者发生重度BG-EPVS的风险是最低区间患者的4.02倍。1.2 TyG指数对重度BG-EPVS发生风险的评估价值优于ZJU指数,且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ZJU指数高。二者联合时对重度BG-EPVS发生风险的评估价值高于单独指标。2.CS-EPVS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2.1随着血红蛋白区间的升高,重度CS-EPVS的发生率显着升高。血红蛋白最高区间的患者发生重度CS-EPVS的风险为最低区间患者的2.24 倍。2.2血红蛋白最高区间与CS-EPVS优势模式(BG-EPVS<CS-EPVS)的发生几率显着相关。(三)腔隙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目的:根据第一节中对腔隙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的筛查结果,对肾功能指标与腔隙临床风险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以期探索腔隙发生风险相关的危险因素,并为腔隙的发生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材料和方法:记录每个患者腔隙的数目,分为无腔隙、单发腔隙及多发腔隙3组。通过ROC曲线评估肾功能指标对腔隙及多发腔隙的临床评估价值。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肾功能指标与腔隙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其余研究方法同第二节。结果:1.在入组的413例≥60岁的SVD患者中,共264例有完整肾功能指标数据的患者纳入本节的统计分析,无腔隙的患者有156例(59.1%),有腔隙的患者共108例(40.9%),其中单发腔隙的患者共24例(9.1%),多发腔隙的患者共84例(31.8%)。2.肾功能指标中,Cys C、eGFR及肌酐水平在无腔隙组、单发腔隙组及多发腔隙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01)。多发腔隙组Cys C及肌酐水平显着高于单发腔隙组及无腔隙组,而eGFR水平显着低于单发腔隙组及无腔隙组(P<0.05)。3.ROC曲线分析发现,肾功能指标对多发腔隙发生风险的评估价值由大到小依次为Cys C、eGFR和肌酐,其中Cys C的评估价值最大(AUC:0.732,95%CI:0.670-0.794,P<0.001),且具有最高的敏感性。4.将Cys C根据四分位法分为四个等级进一步分析发现,调整潜在混杂因素的影响后,与最低区间(Quartile 1)相比,Quartile3(OR:2.782,95%CI:1.051-8.363)及Quartile 4(OR:3.145,95%CI:1.065-9.287)与腔隙的发生风险具有显着相关性。此外,Quartile 3组患者(OR:4.586,95%CI:1.161-18.113)及Quartile 4组患者(OR:5.714,95%CI:1.468-22.240)出现多发腔隙的风险均显着升高。结论:1.不同肾功能指标中,Cys C对多发腔隙临床风险的评估价值最大,优于eGFR及肌酐。2.与 Cys C 最低区间(Quartile 1)相比,Quartile 3 组及 Quartile 4 组患者出现多发腔隙的风险均显着升高,独立于年龄、高血压及糖尿病等传统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四)脑白质高信号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目的:根据第一节中对WMH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的筛查结果,对血脂比值指标与WMH发生风险的关系进一步探索分析,并比较各指标对WMH发生风险的评估价值。材料和方法:根据Fazekas评分方法判断有无WMH。采用二项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常规血脂指标及血脂比值指标与WMH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ROC曲线分析血脂指标及血脂比值指标对WMH临床风险的评估价值。其余研究方法同第二节。结果:1.入组的413例≥60岁的SVD患者有完整的血脂指标数据均纳入本节的统计分析,其中有WMH者共387例(93.7%),无WMH者26例(6.3%)。2.按性别分层分析发现,在女性中,单项血脂指标中Apo B及Non-HDL-C水平在WMH组中显着高于无WMH组(P<0.05);血脂比值指标中,TC/HDL-C、LDL-C/HDL-C、Non-HDL-C/HDL-C、Apo B/HDL-C及Apo B/Apo A-Ⅰ等指标的水平在WMH组中均显着高于无WMH组(P<0.05)。然而,在男性中,单项血脂指标及血脂比值指标在WMH两组间均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3.Logistics回归发现,调整潜在混杂因素的影响后,在女性中,单项血脂指标中Non-HDL-C及Apo B为WMH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脂比值指标中,TC/HDL-C、LDL-C/HDL-C、Non-HDL-C/HDL-C、Apo B/HDL-C 及 Apo B/Apo A-Ⅰ 均与 WMH 的发生风险独立相关(P<0.05)。4.ROC曲线分析发现,在女性中,血脂比值指标对WMH发生风险的评估价值优于单项血脂指标,其中TC/HDL-C及Non-HDL-C/HDL-C对评估WMH发生风险的价值最高。5.以每个血脂指标的最佳截点为界,通过二项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发现,血脂比值指标(TC/HDL-C≥3.84,LDL/HDL-C≥2.51,Non-HDL-C/HDL-C≥2.84,Apo B/Apo A-Ⅰ ≥0.45 及 Apo B/HDL-C≥0.83)及单项血脂指标(Apo B≥0.94及Non-HDL-C≥3.17)均能显着增加WMH的发生风险(P<0.05)。结论:1.血脂指标与WMH临床风险的相关性仅在女性中存在。单项血脂指标(Non-HDL-C和Apo B)及血脂比值指标(TC/HDL-C、LDL-C/HDL-C、Non-HDL-C/HDL-C、Apo B/HDL-C、Apo B/Apo A-Ⅰ)均为WMH的独立危险因素。2.血脂比值指标中,TC/HDL-C 及 Non-HDL-C/HDL-C 对 WMH临床风险的评估价值最大。第二部分 脑小血管病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后90天功能预后的评估价值目的:探讨SVD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后90天功能预后的关系,并比较SVD总评分与单项SVD表现对功能预后的评估价值,以期帮助制定卒中幸存者的康复策略、指导临床实践来改善预后。材料和方法:连续收集2017年4月至2018年1月间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后90天功能预后通过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进行评估,并定义为:i)预后极好(mRS≤1);ii)预后良好(mRS≤2)。通过头颅MRI对SVD各项影像学表现进行评估,每项SVD影像学表现评分为1分,将各项得分相加得出一个SVD总评分(范围0-3)。通过二项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SVD总评分及单项SVD表现与卒中后90天功能预后的关系。结果:1.共416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纳入最终的统计分析,其中SVD评分0分、1分、2分和3分的患者分别有183例(44.0%)、139例(33.4%)、80例(19.2%)和14例(3.4%)。卒中后90天的mRS评分及不良预后的比例随着SVD分值的增加均显着增高(P<0.001)。2.SVD的单项影像学表现中,腔隙(OR:0.48,95%CI:0.32-0.71)及WMH(OR:0.53,95%CI:0.34-0.82)与预后结局呈显着负相关,且独立于其他SVD影像学表现的影响,而EPVS与功能预后无显着相关性。3.SVD单项影像学表现及总评分中,SVD总评分=3分与功能预后的相关性最强。同时有3种SVD影像学表现的患者出现预后极好(OR:0.13,95%CI:0.03-0.48)和预后良好(OR:0.18,95%CI:0.06-0.54)的可能性最低。调整潜在混杂因素的影响后,高SVD负荷(SVD=3,OR:0.07,95%CI:0.01-0.41)及 SVD 总评分(OR:0.64,95%CI:0.44-0.93)与预后极好独立相关。4.将SVD单项表现中的WMH按发生部位进一步分析发现,轻度、中度及重度侧脑室旁白质高信号(Periventricular 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PVWMH)均可显着降低出现极好预后结局的可能性(P<0.05),而只有重度脑深部白质高信号(Deep 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DWMH)与预后极好呈显着负相关(P<0.05)。结论:1.SVD单项影像学表现中,腔隙及WMH对卒中后90天的功能预后有显着的负性影响,而EVPS与功能预后无明显相关性。2.SVD总评分预测卒中后90天功能预后的价值优于SVD单项影像学表现(腔隙及WMH),其中同时有3种SVD影像学表现对功能预后的负性影响最强。3.与DWMH相比,PVWMH与卒中后90天功能预后的相关性更强,提示PVWMH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不良功能预后比DWMH更敏感。

王琰[7](2020)在《ABO血型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ABO血型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血型因素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产生的影响,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及治疗提出新思路及方法。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陕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46例作为观察组,收集同期门诊就诊或入院的健康体检者125例作为对照组。使用TOAST病因分型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分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观察组患者入院当天的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价。所有纳入研究对象均需除外:年龄<18岁;民族为非汉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型心脏病;静脉血栓形成及其他动脉血栓形成性疾病;严重心功能及肝肾功能异常;严重的炎症性疾病、免疫相关性疾病;严重的甲状腺功能异常;血液系统相关疾病;良恶性肿瘤;入院前1月内口服过他汀类、依折麦布、贝特类等药物;影像资料或化验结果不完整。收集所有入选者的一般基本资料、ABO血型、血脂水平等。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析ABO血型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及其机制。结果:1.与O血型者相比较,非O血型、B血型及AB血型者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较高,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显着相关,OR值依次为2.135(95%CI:1.257-3.625,P=0.005),2.364(95%CI:1.265-4.415,P=0.007)及2.512(95%CI:1.058-5.966,P=0.034),进一步校正传统危险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仍显示B血型人群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较O血型人群高,OR为2.379(95%CI:1.254-4.514,P=0.008);2.在ABO血型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组的相关性分析中,与O血型者相比较,非O血型、A血型、B血型及AB血型者的发病风险均相对增加,OR值分别为2.761(95%CI:1.395-5.465,P=0.003),2.622(95%CI:1.197-5.744,P=0.015),2.571(95%CI:1.159-5.703,P=0.019)及3.740(95%CI:1.360-10.288,P=0.009);3.不同ABO血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基线NIHS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95,P=0.739);4.非O血型、B血型及AB血型患者的血浆总胆固醇(TC)水平比O血型患者高(t=2.181,P=0.031;t=2.201,P=0.030;t=2.783,P=0.008);B血型患者较O血型患者有较高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t=2.280,P=0.025)。结论:1.与O血型者相比较,非O血型、B血型及AB血型者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升高,B血型可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危险因素;2.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其他分型相比较,ABO血型可能与LAA型脑卒中具有更强的相关性;3.ABO血型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显着相关性;4.非O血型、B血型及AB血型患者的血浆TC水平比O血型患者高,B血型患者较O血型患者具有较高的LDL-C水平。

张萌[8](2020)在《sLOX-1和ESM-1与脑梗死及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凝集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soluble lectin like 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 1,sLOX-1)、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ndothelial cell-specific molecule 1,ESM-1)与急性脑梗死及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10月2019年12月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51例,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分为无动脉粥样硬化组、有动脉粥样硬化组;根据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分为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无狭窄组及轻、中、重度狭窄组;根据颈动脉斑块Crouse评分,分为轻、中、重度动脉粥样硬化组。对照组均来自同期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人员50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ELISA测定血清sLOX-1、ESM-1水平,对sLOX-1、ESM-1及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病例组患者血清TC、TG、LDL-C、Hcy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者血清sLOX-1、ESM-1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以sLOX-1、ESM-1≥总体均值为暴露,进行sLOX-1、ESM-1与急性脑梗死的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sLOX-1、ESM-1与急性脑梗死有关联(P<0.05);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后,TC、Hcy、sLOX-1、ESM-1是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OR=3.931,P<0.05;OR=2.755,P<0.05;OR=4.560,P<0.05;OR=3.432,P<0.05);2复发脑梗死组患者高血压病与首发脑梗死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复发脑梗死组血清sLOX-1、ESM-1水平较首发脑梗死组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sLOX-1、ESM-1与急性脑梗死复发的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sLOX-1、ESM-1与急性脑梗死复发有关联(P<0.05);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后,高血压病、sLOX-1是急性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OR=0.755,P<0.05;OR=1.966,P<0.05)。3在临床资料结果中,急性脑梗死患者有动脉粥样硬化组吸烟、高血压病、TC与无动脉粥样硬化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动脉粥样硬化组患者血清sLOX-1、ESM-1水平较无动脉粥样硬化组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sLOX-1、ESM-1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关联(P<0.05);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后,吸烟、高血压病、sLOX-1、ESM-1是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OR=2.923,P<0.05;OR=2.526,P<0.05;OR=2.879,P<0.05;OR=3.283,P<0.05)。4急性脑梗死患者不稳定斑块组血清TG、Hcy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患者血清sLOX-1、ESM-1水平较稳定斑块组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联性分析结果提示血清sLOX-1、ESM-1与急性脑梗死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有关联(P<0.05);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后,TG、sLOX-1、ESM-1是急性脑梗死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OR=2.530,P<0.05;OR=2.760,P<0.05;OR=3.507,P<0.05;)。5急性脑梗死患者轻、中、重度狭窄组吸烟、TC与无狭窄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度狭窄组患者血清sLOX-1、ESM-1水平与无狭窄组比较明显增高(P<0.05),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Pearson相关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LOX-1、ESM-1水平与颈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LOX-1、ESM-1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P<0.05);行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后,sLOX-1、ESM-1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危险因素(OR=2.321,P<0.05;OR=2.255,P<0.05)。6急性脑梗死患者轻、中、重度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清sLOX-1、ESM-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血清sLOX-1、ESM-1与急性脑梗死发病及复发有关,是急性脑梗死发病及复发的危险因素。2血清sLOX-1、ESM-1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狭窄程度有关,与颈动脉斑块积分无关。血清sLOX-1、ESM-1水平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狭窄程度的危险因素。图0幅;表31个;参144篇。

刘丝雨[9](2020)在《吉林省成人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随着社会发展,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逐渐升高,识别出高危人群对其进行二级预防能够很好地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可能是一种用来识别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的有用且廉价的筛查工具。本研究以吉林省成人为研究对象,探讨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的流行现状,分析非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组、高甘油三酯组、腹型肥胖组及正常组的心血管疾病检出率的差异,探讨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与不同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对心血管疾病的预测价值。方法:本次研究的数据来自于2018年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数据库。本研究应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吉林省的8个国家监测点中进行调查对象的抽取,经过纳入排除标准的筛选,最终有4752例样本纳入本次研究。现场调查包括问卷调查(一般人口学情况、生活行为方式及健康状况、疾病家族史情况等)、体格检查(血压、身高、体重、腰围等)及实验室检查(血糖、血脂等)。计量资料用?±S的形式描述,计数资料使用频率及百分比进行描述。通过t检验分析各计量资料与各疾病之间的关联,应用卡方检验分析各分类变量与疾病之间的关联。使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与各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调查数据的分析使用IBM 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P<0.05表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4752例研究对象中,心肌梗死患者共有111例,患病率2.34%;心绞痛患者315例,患病率6.63%;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有491例,患病率10.33%;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有44例,患病率0.93%。2.调查对象中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检出1202例,检出率为25.29%;单纯甘油三酯升高者764例,检出率为16.08%;单纯腹型肥胖者1025例,检出率21.57%;正常者1761例,占37.06%。3.单因素分析中,不同表型组研究对象心肌梗死(χ2=19.313)、心绞痛(χ2=25.612)、缺血性脑卒中(χ2=17.731)患病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不同表型组研究对象在出血性脑卒中(χ2=0.586)患病率之间的差异尚不能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4.二元logistic结果表明,在校正了其他影响因素后,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组患心肌梗死的风险为正常组的1.804倍(95%Cl:1.077-3.022,P=0.025),患心绞痛的风险为正常组的1.535倍(95%Cl:1.106-2.130,P=0.010),但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组患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与正常组相比尚不能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吉林省成人心血管疾病中,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率最高,其次为心绞痛与心肌梗死,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率最低。2.吉林省成人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的检出率较高,高于其他国家及国内大部分地区。3.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与心肌梗死、心绞痛的患病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其相关性较单纯甘油三酯增高及单纯腹型肥胖更高。

胡亚会[10](2020)在《中国住院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及治疗情况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2016年度我国住院脑卒中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伴危险因素及其治疗现状情况。研究住院脑卒中患者伴随危险因素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地域间的差异,以及用药治疗现状。分析我国住院脑卒中患者的入院时间季节性差异,进而得出脑卒中发病时间规律及年龄的规律。从而做到早期预防,控制各种危险因素,进而控制脑卒中的发生,降低脑卒中对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以及人类健康的危害。方法:研究患者为2016年度我国住院脑卒中患者共计208514例。数据来自“2016年度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院内患者综合干预目(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脑卒中高危患者筛查和干预项目GN-2016F0007)”,采用横断面观察法,对数据库的人口学信息、档案表信息、死因登记表、生活方式、家族史、既往脑血管病史、心脏病史、高血压病史、血脂异常史、糖尿病史、现病史、一般体征、现测血压(需测量2次)、心脏听诊、血糖检查、血脂检查、同型半胱氨酸、颈部血管超声、降压药物应用、抗栓药物应用等信息进行汇总统计分析,获得我国脑卒中住院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情况、伴随危险因素及治疗情况的流行病学资料,收集同时期天津市市区内各气象因素指标,气象资料来自于天津市气象局,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住院脑卒中患者一般特征:男性多于女性(58.9%VS 41.1%),老年脑卒中患者多于中青年(69.5%VS 30.5%),年龄以60-69岁最多,70-79岁次之,18-39岁最少。地域以北方地区为多,占55.5%,南方地区占44.5%。文化程度以小学及以下最多,占36.7%,初中次之,占36.0%,大学及以上最少,占7.8%。按卒中类型分类,缺血性脑卒中占86.7%,出血性脑卒中占10.9%,其他类型脑卒中占2.4%。2.住院脑卒中患者生活方式差异:总体吸烟率为27.6%,饮酒率为15.7%;缺乏运动占62.3%,高盐饮食54.9%,饮食荤素不均衡占39.2%。吸烟率及饮酒率:城市高于农村,北方高于南方,男性高于女性,中青年高于老年。高盐饮食:农村高于城市,北方高于南方,男性高于女性;荤素均衡、蔬菜、水果及牛奶或酸奶摄入量:城市高于农村,南方高于北方,女性高于男性。3.住院脑卒中患者伴随危险因素差异:高血压病史54.5%,脑血管病史30.6%,糖尿病史17.6%,冠心病史14.4%,血脂异常史6.7%,脑卒中家族史者占6.4%。城市地区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除高血压病史及血脂异常史外,以上其他危险因素北方地区高于南方。4.住院脑卒中患者37.7%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在此中74.6%还同时伴有高血压病。年龄越大,伴发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比例越大,在≥80岁年龄组中,高同型半胱氨酸的比例最高占46.4%。男性高于女性;农村地区高于城市;北方地区高于南方。5.老年脑卒中住院患者一般特点:总体男性高于女性,老年患者中女性所占比例高于中青年中女性比例(43.7%VS 35.2%);城市高于于农村;南方高于北方;老年患者中吸烟、饮酒率较中青年低,饮食素食为主者比例高,水果摄入量少;老年患者既往脑血管病史、冠心病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于中青年;脑卒中家族史、血脂异常史低于中青年。6.脑卒中二级预防抗栓药物应用情况:应用抗血小板药物者占56%,其中阿司匹林比例最高,占77.1%,其次为氯吡格雷占8.9%。男性高于女性,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城市地区高于农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74.175,P<0.001)。7.住院脑卒中死亡患者一般特征:年龄越大,脑卒中死亡率比例越来越高。其中≥80岁患者死亡比例最高,占所有死亡患者32.1%。无性别差异,城市地区高于农村、南方地区高于北方,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高于缺血性脑卒中。8.住院脑卒中患者入院季节差异性:总体上来讲,春季(34.9%)>夏季(31.9%)>冬季(19.7%)>秋季(13.5%),无性别差异,无年龄差异;按不同亚组分析,农村地区、南方地区、西部地区、出血性脑卒中则为夏季入院居多,夏季>春季>冬季>秋季。9.天津市卒中患者入院时间与气象因素相关性:天津市不同月份入院脑卒中患者频次与月平均气压呈正比,与月平均气温呈反比。即冬季1-2月份平均气温最低,平均气压最高,而脑卒中入院患者数最高;但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后,无统计学意义(r=-0.613,P>0.05)。10.住院脑卒中患者血压季节差异性:平均血压值秋季>春季>冬季>夏季,男性高于女性,老年平均收缩压高于中青年,平均舒张压低于中青年患者;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地区,农村地区高于城市地区,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高于缺血脑卒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7.156,P<0.001)。结论:1、我国住院脑卒中患者总体上男性多于女性;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地区;老年人高于中青年人,按年龄分层60-69岁年龄组最高占31.2%,因此对于该年龄组老年人脑卒中的预防至关重要。2、住院脑卒中患者吸烟、饮酒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总体上北方地区高于南方;男性高于女性;中青年高于老年;城市地区高于农村,但农村地区高盐饮食居多。住院脑卒中患者伴随危险因素总体上男性高于女性;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地区;老年人高于中青年人,城市地区高于农村。3、住院脑卒中患者合并高血压病史者占54.5%,显示高血压是脑卒中首位的危险因素,也符合北高南低的分布趋势,且脑卒中在春季多发可能与该季节气温变化大,血压随之波动有关。研究还显示60-69岁为多发年龄组,提示从中青年人血压开始加强管控,从而降低这组人群的脑卒中的发病率。4、本研究显示脑卒中患者37.7%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为第二位的危险因素,在此中74.6%还同时伴有高血压病,提示二者共同参与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促进了脑卒中的发生。同时本研究还显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提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老年脑卒中患者更重要的危险因素。5、脑卒中二级预防抗栓药物总体应用率较低,在城市地区、男性、南方地区应用率略高。住院脑卒中死亡患者年龄越大,脑卒中死亡率越高。出血性脑卒中高于缺血性脑卒中。伴有脑血管病、冠心病、糖尿病史者,发生死亡的风险更高。6、整体脑卒中患者入院时间有季节性差异,春季>夏季>冬季>秋季,无性别差异,无年龄差异;按不同亚组分析,农村地区、南方地区、西部地区、出血性脑卒中则为夏季入院居多,夏季>春季>冬季>秋季。提示脑卒中患者在季节交替气温变化时要做好预防措施。7、天津市不同月份入院脑卒中患者频次与月平均气压呈正比,与月平均气温呈反比,即冬季1-2月份平均气温最低,平均气压最高,而脑卒中入院患者数最高,但经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后,无明显相关性。8、住院脑卒中患者血压呈现“北高南低”特点,在北方地区、农村、中青年、男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压水平较高,且存在血压变异性,冬春季平均血压水平高于夏季。提示我国高血压的控制率较低,应进一步宣传普及脑卒中及高血压的防治知识,降低脑卒中发病率。

二、55例低胆固醇脑卒中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55例低胆固醇脑卒中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XGboost算法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预测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3)血浆N-乙酰—神经氨酸水平和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临床诊断、危险分层及临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探讨血浆N-乙酰-神经氨酸水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1.1 研究目的
    1.2 材料与方法
    1.3 研究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部分 探讨血浆N-乙酰-神经氨酸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TIMI危险分层、GRACE危险分层之间的关系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部分 探讨血浆N-乙酰-神经氨酸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远期临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总结
总的技术路线图
参考文献
综述 血浆N-乙酰-神经氨酸与冠心病代谢组学研宄进展
    参考文献
外文文章1
外文文章2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青年与中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头颈CTA特征及危险因素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非传统血脂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非传统血脂参数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1.1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概述
    1.2 血脂异常与ASCVD的形成
    1.3 血脂异常的评价参数
    1.4 非传统血脂参数与ASCVD的关系
        1.4.1 非传统血脂参数与冠心病的发生和预后的关系
        1.4.2 非传统血脂参数与颅外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1.4.3 非传统血脂参数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1.4.4 非传统血脂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1.4.5 非传统血脂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临床预后的关系
    1.5 总结与展望
第2章 非传统血脂参数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2.1 前言
    2.2 对象与方法
        2.2.1 研究设计与对象
        2.2.2 数据收集
        2.2.3 数据的定义
        2.2.4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研究人群的总体特征
        2.3.2 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一般资料特点
        2.3.3 非传统血脂参数与单纯ECAS的关系
        2.3.4 非传统血脂参数与单纯ICAS的关系
        2.3.5 非传统血脂参数对单纯ECAS和单纯ICAS的预测能力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非传统血脂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3.1 前言
    3.2 对象与方法
        3.2.1 研究设计与对象
        3.2.2 数据收集和定义
        3.2.3 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研究人群的总体特征
        3.3.2 缺血性脑卒中的一般资料特点
        3.3.3 非传统血脂参数的三分位数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3.3.4 非传统血脂参数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能力
        3.3.5 非传统血脂参数作为二分类变量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非传统血脂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出血转化和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4.1 前言
    4.2 对象与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
        4.2.3 数据收集和评价
        4.2.4 溶栓后出血转化和临床预后的定义
        4.2.5 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研究人群的总体特征
        4.3.2 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
        4.3.3 非传统血脂参数与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关系
        4.3.4 不良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
        4.3.5 非传统血脂参数与不良预后的关系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
第6章 主要创新点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脑小血管病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及与卒中预后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脑小血管病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
    前言
    (一) 脑小血管病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的筛查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结论
    (二) 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
        前言
        1 基底节区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
        1.1 引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2 半卵圆中心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三) 腔隙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四) 脑白质高信号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脑小血管病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后90天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
    前言
    脑小血管病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后90天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文献综述 一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二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ABO血型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1 材料
    1.1 病例收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入选病例剔除标准及处理
    1.5 病例分组
2 方法
    2.1 一般临床资料采集
    2.2 相关因素评估标准
    2.3 ABO血型测定
    2.4 生化指标检测
    2.5 病因分型及神经功能评估
    2.6 数据处理
    2.7 质量控制方法
    2.8 伦理学要求
3 结果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References
附件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sLOX-1和ESM-1与脑梗死及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收集资料
        1.1.3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血清sLOX-1、ESM-1与脑梗死发病及复发的关系
        1.2.1.1 血清sLOX-1、ESM-1与脑梗死的关系
        1.2.1.2 血清sLOX-1、ESM-1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
        1.2.2 血清sLOX-1、ESM-1与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1.2.2.1 血清sLOX-1、ESM-1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1.2.2.2 血清sLOX-1、ESM-1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1.2.2.3 血清sLOX-1、ESM-1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1.2.2.4 血清sLOX-1、ESM-1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 Crouse 评分的关系
    1.3 讨论
        1.3.1 sLOX-1、ESM-1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
        1.3.2 sLOX-1、ESM-1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1.3.3 不足与展望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LOX-1、ESM-1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2.1 前言
    2.2 动脉粥样硬化机制
    2.3 LOX-1
        2.3.1 LOX-1与内皮功能障碍
        2.3.2 LOX-1信号通路
        2.3.3 LOX-1抑制剂
        2.3.4 sLOX-1
        2.3.5 LOX-1与冠心病
        2.3.6 LOX-1与脑卒中
        2.3.7 LOX-1与生活方式
    2.4 ESM-1
        2.4.1 ESM-1与高血压
        2.4.2 ESM-1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
        2.4.3 ESM-1与肿瘤
    2.5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9)吉林省成人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心血管疾病概述
    1.2 心血管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1.2.1 冠心病
        1.2.2 脑卒中
    1.3 心血管病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1.3.1 冠心病
        1.3.2 脑卒中
    1.4 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抽样方法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调查内容
    2.3 诊断标准
        2.3.1 心肌梗死
        2.3.2 心绞痛
        2.3.3 缺血性脑卒中
        2.3.4 出血性脑卒中
        2.3.5 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
        2.3.6 肥胖情况
        2.3.7 健康状况
        2.3.8 行为生活方式
        2.3.9 血脂情况
    2.4 质量控制
    2.5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3.1.1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情况
        3.1.2 研究对象的生活行为方式及健康状况
        3.1.3 研究对象的血脂情况
        3.1.4 研究对象的疾病家族史情况
        3.1.5 研究对象的甘油三酯-腰围表型情况
    3.2 研究对象心肌梗死患病情况
        3.2.1 不同一般人口学情况的研究对象的心肌梗死患病情况
        3.2.2 不同生活行为方式及健康状况的研究对象的心肌梗死患病情况
        3.2.3 不同疾病家族史的研究对象的心肌梗死患病情况
        3.2.4 不同血脂情况的研究对象的心肌梗死患病情况
    3.3 研究对象心绞痛患病情况
        3.3.1 不同一般人口学情况的研究对象的心绞痛患病情况
        3.3.2 不同生活行为方式及健康状况的研究对象的心绞痛患病情况
        3.3.3 不同疾病家族史的研究对象的心绞痛患病情况
        3.3.4 不同血脂情况的研究对象的心绞痛患病情况
    3.4 研究对象缺血性脑卒中患病情况
        3.4.1 不同一般人口学情况的研究对象的缺血性脑卒中患病情况
        3.4.2 不同生活行为方式及健康状况的研究对象的缺血性脑卒中患病情况
        3.4.3 不同疾病家族史的研究对象的缺血性脑卒中患病情况
        3.4.4 不同血脂情况的研究对象的缺血性脑卒中患病情况
    3.5 研究对象的出血性脑卒中患病情况
        3.5.1 不同一般人口学情况的研究对象的出血性脑卒中患病情况
        3.5.2 不同生活行为方式及健康状况的研究对象的出血性脑卒中患病情况
        3.5.3 不同疾病家族史的研究对象的出血性脑卒中患病情况
        3.5.4 不同血脂情况的研究对象的出血性脑卒中患病情况
    3.6 不同表型的研究对象心血管疾病的患病情况
    3.7 研究对象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与心血管疾病患病的关系
        3.7.1 研究对象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与心肌梗死患病的关系
        3.7.2 研究对象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与心绞痛患病的关系
        3.7.3 研究对象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与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的关系
第4章 讨论
    4.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4.2 研究对象心血管疾病的患病情况
        4.2.1 研究对象心肌梗死的患病情况分析
        4.2.2 研究对象心绞痛患病情况分析
        4.2.3 研究对象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情况分析
        4.2.4 研究对象出血性脑卒中患病情况分析
    4.3 研究对象的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检出情况
    4.4 研究对象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检出情况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分析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10)中国住院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及治疗情况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2016年度住院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及治疗情况调查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对象分布
        1.1.3 研究方法
        1.1.4 研究内容
        1.1.4.1 基本人口学信息
        1.1.4.2 病史信息
        1.1.4.3 体格检查
        1.1.4.4 心电图检查
        1.1.4.5 实验室检查
        1.1.4.6 颈动脉超声检查信息
        1.1.5 定义与标准
        1.1.6 研究对象分组
        1.1.7 信息采集与数据管理
        1.1.8 质量控制
        1.1.9 统计分析
    1.2 结果
        1.2.1 全国不同地区2016 年度住院脑卒中患者一般特征
        1.2.2 全国不同地区住院脑卒中患者生活方式城乡差异
        1.2.3 全国不同地区 2016 年度住院脑卒中患者生活方式南北差异
        1.2.4 全国不同地区2016年度住院脑卒中患者生活方式性别差异
        1.2.5 全国不同地区2016年度住院脑卒中患者伴随危险因素城乡差异
        1.2.6 全国不同地区 2016 年度住院脑卒中患者伴随危险因素南北方差异
        1.2.7 全国不同地区2016年度住院脑卒中患者伴随危险因素性别差异
        1.2.8 全国不同地区2016年度住院脑卒中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
        1.2.9 住院脑卒中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生活方式比较
        1.2.10 脑卒中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既往病史比较
        1.2.11 高同型半胱氨血症伴高血压和单纯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一般特征比较
        1.2.12 住院脑卒中患者血脂情况对比分析
        1.2.13 住院脑卒中患者伴发颈部斑块情况对比分析
        1.2.14 老年脑卒中与中青年脑卒中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1.2.15 老年脑卒中与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生活方式比较
        1.2.16 老年脑卒中与中青年脑卒中患者既往病史比较
        1.2.17 复发性脑卒中与初发脑卒中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1.2.18 生活方式对复发性脑卒中的影响
        1.2.19 既往病史对复发性脑卒中的影响
        1.2.20 住院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应用情况比较
        1.2.21 住院脑卒中患者血压达标情况对比
        1.2.22 住院脑卒中死亡患者一般特征
    1.3 讨论
        1.3.1 整体流行现状
        1.3.2 脑卒中危险因素
        1.3.3 老年脑卒中的特点
        1.3.4 复发性脑卒中特点
        1.3.5 同型半胱氨酸与脑卒中
        1.3.6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高血压病
    1.4 小结
二、天津市脑卒中患者住院人数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气象资料
        2.1.3 研究方法
        2.1.4 统计方法
    2.2 结果
        2.2.1 气象资料
        2.2.2 同期患者入院人数与气象资料相关性
        2.2.3 住院脑卒中患者一般特征的季节性差异比较
        2.2.4 不同卒中类型一般特征季节性差异
        2.2.5 住院脑卒中患者血压季节性差异
        2.2.6 住院脑卒中患者血脂血糖季节性差异
    2.3 讨论
        2.3.1 脑卒中入院时间与气象因素相关性
        2.3.2 血压变异性对脑卒中的影响
    2.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气象因素与心脑血管病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55例低胆固醇脑卒中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评估CHA2DS2-VASc评分对急性肺栓塞远期预后的预测作用[J]. 贾希强,李伟,高艳锋. 中国医师杂志, 2021(08)
  • [2]基于XGboost算法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预测模型构建[D]. 郑雯丽.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3]血浆N-乙酰—神经氨酸水平和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临床诊断、危险分层及临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研究[D]. 李妙男. 山东大学, 2021(10)
  • [4]青年与中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头颈CTA特征及危险因素对比分析[D]. 白仁静.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5]非传统血脂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 罗云. 吉林大学, 2020(03)
  • [6]脑小血管病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及与卒中预后关系的研究[D]. 霍颖超.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1)
  • [7]ABO血型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分析[D]. 王琰. 西安医学院, 2020(08)
  • [8]sLOX-1和ESM-1与脑梗死及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D]. 张萌.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9]吉林省成人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研究[D]. 刘丝雨. 吉林大学, 2020(08)
  • [10]中国住院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及治疗情况调查研究[D]. 胡亚会.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低胆固醇脑卒中55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