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高加索地区的稳定

维持高加索地区的稳定

一、维护高加索地区的稳定(论文文献综述)

汪金国,王志远[1](2021)在《独联体国家《反恐怖主义法》:基础、框架、特征与挑战》文中研究指明处于"世界岛"周边的独联体各国,特别是其中的中亚和南高加索国家及地区,从苏联解体以来,恐怖主义就是其所面临的重要威胁之一。为了应对恐怖主义的威胁,各国先后建立了反恐法律体系,制定了专门的《反恐怖主义法》。由于共同的历史、地缘和政治法律基础,独联体原12个成员国的《反恐怖主义法》表现出修订的及时性、内容的趋同性和注重国际合作等特征。独联体各国的《反恐怖主义法》实施后有明显的效果,但由于独联体成员国之间的矛盾纠纷和恐怖主义的新动向,独联体各国也面临着新的反恐挑战。独联体各国未来的合作需要克服挑战,将以《反恐怖主义法》为中心的反恐合作从外交合作走向法律及技术合作。

龙沛[2](2021)在《罗马波斯战争研究(66BC-628AD)》文中研究指明公元前66年至公元628年间,以地中海盆地为核心的罗马—拜占庭帝国与以伊朗高原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为核心的帕提亚—萨珊帝国之间发生了一系列周期性相互攻伐,即所谓的“罗马波斯战争”。罗马波斯战争从广义上延伸,可以指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7世纪期间罗马人(晚期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和早期拜占庭帝国)与波斯人(帕提亚帝国和萨珊帝国)为争夺西亚地区进行的长达七个世纪的政治、军事、宗教和文化较量。双方交往的方式以战争为主,但战争背后牵涉东西方两大文明之间在各个领域和层次的全方位对抗。从欧亚草原游牧民族到高加索和阿拉伯沙漠诸王国、部落乃至非洲诸王国,两大帝国内外众多国家和族群在不同程度上参与罗马波斯战争,罗马波斯战争的行为体数量和交往复杂性远远超出罗马和波斯两大帝国本身。罗马波斯战争贯穿双方国家地缘安全战略、宗教意识形态、经济贸易利益、文化同化与抗拒的全方位博弈。罗马波斯战争成为古代持续时间最长、波及地域最广、涉及国家和族群最多的战争,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历史影响。从宏观历史背景和古代地中海—西亚文明圈的交往发展趋势来看,罗马波斯战争是古典时代后期罗马人和波斯人在西亚和东地中海地区双向对冲扩张的结果。罗马波斯双方均渴望完全继承亚历山大大帝留下的希腊化世界遗产,尤其是塞琉古王朝在西亚的政治遗产,因而双方冲突不可避免。塞琉古王朝作为希腊化世界疆域最辽阔的国家,其鼎盛时期将整个西亚地区和中亚一部分囊括其中,塞琉古帝国的疆域构成了亚历山大大帝希腊化遗产中最大的一部分,也继承了原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大部分亚洲疆土。因此,罗马人和帕提亚人都把征服塞琉古王朝的西亚属地作为复兴亚历山大帝国和波斯帝国的必要手段。塞琉古王朝在两河流域和叙利亚地区大力经营,客观上为后来罗马人和帕提亚人在西亚地区的统治奠定了政治和经济基础。帕提亚帝国在塞琉古王朝东都塞琉西亚对岸营建新都泰西封,并与萨珊帝国接续统治六百余年。罗马—拜占庭帝国则将塞琉古王朝故都——叙利亚的安条克作为其在东方的统治中心。因此,罗马波斯战争首先是双方争夺并维护塞琉古王朝西亚遗产的战争,塞琉古王朝也正是在罗马和帕提亚的东西夹击下走向衰亡。罗马和帕提亚在西亚和东地中海的扩张于公元前2世纪初开始,历时百余年,至公元前1世纪中叶双方在西亚正式接触。通过对东地中海和西亚地区的双向扩张,罗马共和国和帕提亚帝国最终将亚历山大大帝留下的希腊化世界基本瓜分完毕。最终罗马共和国控制小亚细亚、黎凡特和埃及,而帕提亚帝国控制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地区,近东地区形成罗马—帕提亚两极格局。此时双方若要继续原先的扩张方向,就必然与对方爆发冲突,这便是持续六百余年罗马波斯战争的开始。罗马波斯战争总体根源为双方对西亚和东地中海地区霸权的争夺,但双方各自在不同时期的战略态势、文化秉性、意识形态和国家实力决定了双方在战争中战略目标、战术手段及交往方式的不同,但总体上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罗马波斯战争既具有长时段、高烈度和长周期的特点,又具有间歇性、突发性和妥协性特征。双方长达7个世纪的较量对两大帝国内外各民族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欧亚草原和沙漠游牧部落通过深度参与罗马波斯战争加快了其文明化进程,并最终改写西亚和地中海地区文明秩序。但两国交界处的高加索和西亚诸小国由于处于两大帝国夹缝中均未逃脱被肢解和灭亡的命运。罗马波斯战争对两大帝国本身既是双方国运的生死较量,又是统治者个人野心和帝国理想的主观驱动。在罗马波斯战争期间,两国由于综合国力大体势均力敌且理想战略纵深重合,罗马与波斯任何一方建立绝对安全疆界的努力均从根本上损害对方的安全,导致双方在西亚长期形成二元对抗僵局和两极安全困境。罗马波斯战争作为古代世界扩日持久、勾连东西的文明大战,对现代西方和东方文明对彼此的历史认知产生了许多潜在的深刻影响。在文明理想和统治者意志层面上,罗马人恢复亚历山大大帝事业的理想和波斯人恢复居鲁士大帝事业的宏愿在西亚和东地中海地区形成战略对冲,双方均不具备凌驾于对方的绝对政治和军事优势,仅在不同时期先后占据相对优势。双方综合国力对比在7个世纪内经历了此消彼长的复杂变化,但总体在西亚和东地中海保持战略均势,双方对对方领土的征服成果均不能持久。罗马波斯战争后期,随着两大帝国交界处的缓冲国和附庸国相继被瓜分和吞并(亚美尼亚、加萨尼和莱赫米王国等),两国战争烈度在7世纪初达到最高峰,且均一度将对方逼至绝境。与此同时,阿拉伯沙漠各部落由于长期参与罗马波斯战争,其政治组织、军事技术和文明程度迅速提高,终于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催化下诞生了中东地区最后一个一神教——伊斯兰教和阿拉伯人统一国家——麦地那乌玛政权。罗马人和波斯人在7世纪初的生死大战之后国家实力消耗殆尽,而西亚和东地中海地区因长期处于战争前线经济凋敝、民怨沸腾,两国在阿拉伯沙漠边缘构建的附庸国体系也于此时彻底瓦解,遂使得阿拉伯人大征服的门户洞开。罗马波斯战争是希腊罗马文明和波斯文明在古代的终极对决,见证了古代世界帝国的发展极限。罗马波斯战争和欧洲民族大迁徙、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兴起等重大历史事件相互影响,最终导致了古典时代的结束和中世纪的到来。

蔡湫元[3](2021)在《俄罗斯应对后苏联空间武装冲突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苏联解体后,苏联时期遗留的民族矛盾与原加盟共和国之间的疆界划分问题转化为新独立国家间的边界纷争或国家内部的武装冲突。在后苏联空间武装冲突案例中,较富代表性意义的当属阿布哈兹冲突、南奥塞梯冲突、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区冲突以及近年来成为热点问题的纳尔戈诺—卡拉巴赫冲突和顿巴斯冲突。这些冲突也被称为“后苏联空间的热点”。这些冲突的爆发有较为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因素。从叶利钦到普京时期,俄罗斯一直对后苏联空间非常重视,并根据情况变化不断调整后苏联空间政策。外高加索、德涅斯特、顿巴斯等地区冲突局势受到美国、欧盟等外部行为体的影响,且俄罗斯在这些地区拥有广泛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在利益考量和根深蒂固的大国意识以及对后苏联空间俄语居民的族群意识的驱使之下,俄罗斯一直对后苏联空间范围内的武装冲突进行积极介入。在俄罗斯有效介入下,阿布哈兹、南奥塞梯、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区冲突已长期处于冻结状态,而纳-卡冲突以及顿巴斯冲突则分别在不同程度上处于“半冻结”的动态稳定状态之中。未来短期之内,后苏联空间武装冲突将大体处于可控状态。从长远来看,存在着一定变数。在继续推行后苏联空间一体化的背景下,在对后苏联空间的利益观驱动下,俄罗斯仍将在解决现存冲突问题、防范新冲突上力求发挥作用。在未来应对后苏联空间冲突问题上,俄罗斯依靠自身硬实力方式主导冲突解决的模式将面临更大的成本。如何在完善自身在解决后苏联空间武装冲突问题中角色的同时,更高效地推行后苏联空间一体化进程,是未来俄罗斯领导人需要面临的重要战略课题。

丁鹏[4](2020)在《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研究》文中认为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EaP)是欧盟针对东部邻国建立起来的一种区域性制度安排,实现了周边邻国政策在重点地区的差异化,是对欧盟睦邻政策的补充和完善,大幅增强了欧盟同东部伙伴关系国的联系和合作水平,使双方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东部伙伴关系”计划涉及到欧盟与邻国内政和外交层面上的紧密合作,范围广泛,是一种特殊的“伙伴关系”,区别于欧盟传统上的外交政策。本文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本质是什么?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与欧盟扩大有何关系?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发展变迁的动力是什么?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在推进过程中产生了哪些影响、遇到了哪些困境以及未来发展前景如何?冷战结束后,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版图剧烈变动,美国利用辐射全球的强大军事实力,借助北约加强对原苏联加盟国进行大范围的政治和军事干预,遏制俄罗斯重新崛起,维护自己的单极霸权地位。欧盟则大力实施东进战略,推动欧洲一体化,扩大地缘战略空间,力图提高主导欧洲安全事务的能力。欧盟地理边界大幅拓展,同东部地区一些不稳定国家接壤,东部邻国的安全局势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欧盟自身的安全稳定,引起欧盟的极大重视,在欧盟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中的地位显着提升,“欧盟安全战略”强调周边地区是欧盟外交政策的重点。欧盟一方面通过扩大政策,向中东欧国家提供成员国资格,将其纳入内部;另一方面通过邻国政策,向东部地区原苏联国家提供援助,促使其改革转型。欧盟的东部邻国政策经历了主动有限接触、积极高调介入和全面深入参与三个阶段演变后,欧盟在东部地区的影响力得到较大提升。总的来看,在欧洲大陆地缘政治局势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向东扩展势力范围,增强与东部邻国的关系符合欧盟的发展战略,是欧盟的必然选择。俄格战争导致欧盟周边地缘政治形势发生新变化,出于地缘政治、安全、经济以及民主价值观等多重利益考量,2009年5月,欧盟推出针对乌克兰、摩尔多瓦、白俄罗斯、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六个东部邻国的“东部伙伴关系”计划,作为欧盟睦邻政策(ENP)的组成部分,旨在将欧盟安全战略转化为具体行动,通过签订联系国协定(AA)、提供市场准入和实现签证便利化等措施,加速和深化欧盟与东部伙伴关系国之间的政治联系和经济一体化水平,力图从根源上解决导致极端主义、危机和冲突的问题,进而实现安全和稳定,最终将这些国家绑上西方的“战车”,成为防范和抵御俄罗斯的前沿阵地。东部伙伴关系国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以来是大国争夺的焦点,特别是乌克兰位于俄罗斯和西方之间的交通要道,加上历史的原因,对俄罗斯来说战略意义异常重要,是其再次实现大国复兴梦的关键合作伙伴。苏联解体后,北约和欧盟不顾俄罗斯的强烈反对,双双向东扩大,不断蚕食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导致俄罗斯战略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在美国和北约的强势介入下,“东部伙伴关系”计划这一带有地缘政治动机的外交政策不断触及俄罗斯的底线,西方与俄罗斯之间的矛盾一时难以调和,最终导致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引发严重地缘政治危机,东部伙伴关系国深陷大国博弈的漩涡。东部地区严峻的地缘政治形势,使欧盟深感自身也越来越“不安全”,不仅要应对日益复杂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更要面对传统安全威胁回归的严峻现实。历史制度主义为我们深入理解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特别是综合考察其发展变迁的逻辑提供了理论视角,按照制度变迁的逻辑来审视,“东部伙伴关系”计划在发展变迁的历史过程中具有混合的特性,是路径依赖、关键节点和渐进转型等制度变迁模式的混合体。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属于欧盟睦邻政策的东部层面,在组织机构和人事安排、合作机制和政策工具以及地缘战略目标等方面都对扩大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俄格战争和乌克兰危机等地缘政治冲突事件,成为改变欧盟东部地区地缘政治局势的关键节点,推动欧盟在不破坏原有规则的前提下对“东部伙伴关系”计划进行了优化改造,逐渐调整原先以价值观为导向的思维,采取利益优先原则,不断寻求务实调整,完成了一系列制度突破,实现渐进转型。地缘政治博弈、安全局势复杂、经济利益诉求以及民主价值观输出等因素构成“东部伙伴关系”计划发展变迁的动力。欧盟在原苏联空间推进以“东部伙伴关系”计划为代表的周边外交战略,主要以自身作为世界上最大单一市场和欧元的世界第二大货币地位等雄厚的经济力量充当工具,通过一系列机制和手段,在安全、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不断蚕食俄罗斯势力范围,加剧了区域地缘政治竞争。乌克兰危机发生后,来自欧美的严厉制裁,促使俄罗斯加快推进“转向东方”战略,寻求与亚太地区国家的合作,为中俄合作的升级和深化提供了契机。欧盟在内外政策转型的背景下,一定程度上已经抛弃以价值观为主导的“排他性”传统周边政策理念,开始重视与第三方的合作,这与中国积极倡导和践行的多方合作共赢理念趋于一致,未来将更加有利于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与欧盟欧亚互联互通战略的对接合作。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地缘政治形势和国际格局出现深刻调整和重塑。面对大国博弈日益激烈、欧美分歧不断加大以及内部危机频发的现实,欧盟开始寻求“战略自主”,主张“欧洲主权”,努力打造成为有影响力的地缘政治行为体。“东部伙伴关系”计划作为欧盟周边治理政策,是带有地缘政治色彩的制度安排,追求地缘政治利益最大化是其发展变迁的主要动力。因此,本研究整体以历史制度主义为统领全文的视角和主线,重点结合地缘政治理论,在深入考察欧盟东部地缘政治演变以及东部邻国政策的历史演进的基础上,一方面,把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作为因变量进行分析,重点分析其发展变迁的模式和动力机制;另一方面,将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作为自变量,分析其发展变迁过程中达到的成效和带来的影响,对产生的作用进行审视反思,同时对其推进机制和手段、深层困境以及未来前景等方面进行系统论证。本文认为,欧盟扩大是成功的地缘政治战略,“东部伙伴关系”计划对扩大存在强劲的路径依赖,可以看作是扩大的变种,同样具有深刻的地缘政治属性。本质上看,“东部伙伴关系”计划是欧美用来制衡俄罗斯的工具,是欧盟推进扩大的一种“柔性”方式。本文力求能够在全方位分析论述“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基础上,重点解构欧盟外交的战略考量和利益诉求,剖析欧盟在大国博弈中的角色定位,继而更深入的认识欧盟内外政策转型调整的未来发展走向。

王薪尧[5](2020)在《阿塞拜疆左右逢源的平衡外交发展之路》文中研究指明苏联解体后,阿塞拜疆开始寻求自己的发展道路。阿塞拜疆的外交在实用主义原则的指导下,紧紧围绕着国家的安全和经济的发展开展“左右逢源的平衡外交”,在独立后的30年中阿塞拜疆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阿塞拜疆不仅能够平衡好周边大国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能平衡好东西方。始终摇摆于东西方之间,独立自主地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可以说,阿塞拜疆今天的发展与阿塞拜疆实施的左右逢源的平衡外交政策密不可分。阿塞拜疆左右逢源的平衡外交政策是小国运用外交手段维护国家利益的典范,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

肖佳[6](2020)在《俄罗斯达吉斯坦共和国伊斯兰极端主义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苏联解体以来,北高加索地区伊斯兰极端主义问题已成为俄罗斯国家与社会的严重“隐患”,除民族、宗教、历史遗留问题外,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是导致伊斯兰极端主义不断滋生的因素之一。伊斯兰极端主义思想的传播及其实践,不仅严重威胁和损害了俄罗斯国家的安全与稳定,而且在社会、思想、生命财产等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本文以达吉斯坦伊斯兰极端主义问题为研究对象,核心观点是:伊斯兰极端主义实质是以宗教为幌子的非法政治活动,其目的是通过暴力手段摧毁国家宪法体制,建立以沙里亚法为唯一准则的政教合一的国家。本文由四章组成,绪论部分提出选题意义,梳理文献,指出研究内容和方法,辨析相关概念。第一章主要分析20世纪70年代后伊斯兰复兴运动对俄罗斯国家的渗透;第二章列举透析达吉斯坦伊斯兰极端主义的传播路径;第三章详述伊斯兰极端主义对俄罗斯国家和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第四章概括俄罗斯应对伊斯兰极端主义挑战的举措和经验总结。最后得出结论。本文的结论是:伊斯兰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是人类宝贵的精神遗产,它并不等同于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分裂主义。深入研究伊斯兰极端主义问题,对确保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地区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全世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吴瑕[7](2020)在《美国与亚美尼亚问题研究(1830-1922)》文中研究说明自从美国传教士踏入奥斯曼帝国以来,美国以“海军、商贸和传教士相结合”的独特模式在近东地区扩张,美国传教士与亚美尼亚问题紧紧纠葛在一起。本文以1830年至1922年间美国与亚美尼亚问题为研究对象,从国际关系史的角度研究美国对亚美尼亚问题的政策,分析美国对策变化及这种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及其影响。美国传教士的传教活动对于亚美尼亚人的独立倾向有着重要促进作用,这种独立倾向是导致亚美尼亚屠杀的重要原因。19世纪90年代中期,奥斯曼帝国爆发了针对亚美尼亚人的屠杀后,引起了美国政府及舆论的广泛关注,美国对于这一事件的关注成为了美国政策转变的一个信号。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威尔逊总统对于亚美尼亚自治问题以及仲裁“亚美尼亚领土”的反复努力全部以失败告终,同时美国对于亚美尼亚难民的募捐和救济政策取得了很大成效。伴随着亚美尼亚共和国并入苏联和凯末尔革命的胜利,继任的沃伦·哈丁政府不再注重近东地区,美国对亚美尼亚问题的政策基本终结。纵观自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美国对亚美尼亚问题持续关注的历史,实质上是美国特色扩张模式的一个典型例子。即使在美国奉行“孤立主义”的阶段,也给予了亚美尼亚问题很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一问题的发展。而对于美国的“文化外交”,要一分为二地客观看待。首先,它是推行美式霸权的急先锋,是侵略扩张的另一种方式;其次,美国的“文化外交”也有一定地积极作用。传教士兴办学校、医院,举办救济,挽救了大量亚美尼亚难民的生命,促进了亚美尼亚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由于地缘、势力、对外政策变化等原因,美国最终也没有解决持续了一百余年的亚美尼亚问题,而苏联最终武力占据亚美尼亚,亚美尼亚成为苏联的一个共和国,最终苏联解决了亚美尼亚问题。美国无法对亚美尼亚问题产生影响,在1922年美国的近东救援会和救济与复兴署撤出高加索地区后,对亚美尼亚问题的关注也告一段落。

张先革[8](2019)在《马克思恩格斯“东方问题”论述中的地缘政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该研究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对东方问题的论述上,详细地梳理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述东方问题时所流露出的地缘政治思想,并首次概括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地缘政治思想的主要内涵。该研究将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视野定义为“黑海周边、高加索-里海地区、中亚及其临近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北部”。为方便论述,该研究将黑海周边、高加索-里海地区、中亚及其周边的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称为“欧亚大陆内部”。“欧亚大陆内部”这一概念不是一个纯粹的自然地理概念,而是一个地缘政治概念。在地理区域上,该研究以欧亚大陆而不是亚洲大陆为考察背景,所以,“欧亚大陆内部”这一概念包含了欧洲东部黑海西岸的一部分。这一地域范围主要是伊斯兰世界,是19世纪英俄两个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地缘政治大博弈的区域,是当今国际反恐的主要区域,毗邻欧盟、俄罗斯、中国和印度等世界大政治经济体,是周边大国战略博弈的热点地区。地缘政治,是指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情况的地理因素和政治因素的相互结合,强调地理对政治的影响。地缘政治学作为国家决策的理论和方法,涉及地理位置、空间关系、自然物产、人文历史等因素,它关注的是地理因素对国家决策的影响。一国的地理因素,包含资源、交通、文化和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等富源因素。“地缘政治”在概念意义上等同于“地缘战略”,地缘战略是地缘政治意义的动态表述,比地缘政治更频繁地运用于军事战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述资本主义国家殖民征服问题时,揭示了黑海周边、高加索-里海-赫拉特地区和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意义。从世界地理的角度来看,黑海是欧洲和亚洲的结合部,是欧洲东部进入亚洲内陆的通道,也是欧洲东北部破除封闭进入世界航道的通道,尤其是黑海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连接黑海和地中海,是控制黑海连接世界航道的锁钥。从种族宗教的角度来看,黑海地区是伊斯兰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交汇的地方,是斯拉夫人、土耳其人、日耳曼人交汇的地方,民族宗教冲突不断。从世界经济交往来看,此地是英属印度的商品销往欧洲东部和亚洲内陆地区的集散地。从军事战略的角度来看,黑海地区是控制亚洲内陆和欧洲东部联系的枢纽。高加索-里海-赫拉特地区的地缘意义,在于它是从黑海沿岸沿陆路进入亚洲内陆和印度的通道,高加索地区是黑海的制高点,控制了高加索就可确立对黑海东部的主动权,同时,高加索还是欧洲东部进入亚洲内陆的通道。里海的地缘意义在于它是从西面和北面进入阿富汗北部的便捷通道,通过里海就可以不必翻越波斯境内难以通行的沙漠。赫拉特是从西方和北方进入阿富汗-印度通道的交汇点,进入阿富汗和印度,无论从高加索-里海方向还是从中亚方向,赫拉特都是必经之地。中亚的地缘意义,在于它是印度和北面俄国的中间地带,在俄国征服哈萨克草原后,经中亚地区进入进入阿富汗的巴耳赫,进而进入印度成为了可能。而且,中亚地区远离英国的视野和控制,俄国的军事征服不致引起列强的强烈反应。按照当代地缘政治的视角来看,黑海周边、高加索-里海周边、中亚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民族宗教矛盾复杂,是连接欧亚大陆两端世界两大经济体的中间地带,是俄国、欧盟、中国、印度的近邻,是世界霸权频繁干涉的地区,是周边大国施加影响的对象。欧亚大陆内部地区丰富的资源影响世界资源市场,欧亚大陆内部地区复杂的民族和宗教矛盾影响周边大国和世界的安全。俄国和美国是该区域地缘政治角力最激烈、影响力最大的博弈对手,中国和印度的影响力正在快速增强。长远来看,俄国在经济上对该地区的影响持续下降,但仍拥有保持强大的政治和安全影响,中国和印度在经济上将保持快速增长的影响力,尤其是拥有快速增长的经济和庞大市场的中国,跟该地区通联便利,未来在经济上将成为对该地区影响最大的国家。在欧亚大陆内部,各国均把保持新近获得的独立视作最高利益,在国际关系上均奉行多边外交。未来,欧亚大陆内部难以出现影响一支独大的域外大国,但区域分化将比较明显,高加索和黑海周边的国家将和欧盟政治经济安全联系密切,中亚国家将同中国和印度联系密切。西方传统地缘政治学的“对抗”、“冷战”与“零和博弈”思维,给欧亚大陆内部带来了长期战争和混乱。中国从马克思主义地缘政治思想的人类关怀出发,主张在国际关系上抛弃西方地缘政治的“对抗”思维和冷战思维,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以解决西方传统地缘政治理论带来的全球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倡议在联合国宪章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国际关系,促进区域和全球合作,提高区域和全球开放水平,主张国家不分大小,一律主权平等,在国际事务中相互尊重、彼此协商、平等参与、公平分享,建立“共商、共建、共享”、公正合理、开放合作、和谐包容、互利共赢的国际关系体系。

王阳[9](2019)在《试论罗马对东地中海地区的治理 ——共和国后期至帝国前期》文中认为共和国末年,罗马确立了在东地中海地区的统治地位,成为环地中海世界的霸主。希腊化的东方与西部行省不同,这里文明发展程度高,已有非常完善的制度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因此,对于罗马来说,如何有效治理东地中海地区是巨大的挑战。本文用五个章节的内容就罗马对东地中海地区的治理展开阐述。第一章主要论述了罗马对东地中海地区的政策演变。在共和国后期,罗马元老院奉行不干涉政策(Laissez-faire),通过马其顿战争和叙利亚战争努力维持东地中海地区被马其顿国王与塞琉古国王打破的平衡局面,并在战后通过建立盟邦制继续保持东地中海世界的秩序。但是,随着马其顿行省和亚洲行省的建立,罗马的不干涉政策出现了松动,并以米特拉达梯战争作为导火索,开启了全面征服东方的历史进程。共和国末期的罗马军事将领们在征服中推行的一系列举措,成为帝国时期治理东地中海地区的重要基础。第二章阐述了罗马帝国的行政治理措施。罗马在东地中海地区继续推行行省统治制度,并在其框架下展开司法审判和维持治安等日常管理工作,同时大力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建设和城市自治体系。另外,奥古斯都在东地中海地区建立起行省议会制。在行省领土之外,东地中海地区还存续着众多的附属王国。尽管附属国王的地位不断退化,但他们在稳固罗马帝国的统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章主要探讨了帝国在经济方面的举措。农业是帝国最重要的经济部门。东地中海地区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农作物品种繁多。在罗马统治下,出现了三种土地类型,即城市领地、神殿土地和皇室地产。在这些土地上,佃农制被普遍推行。罗马在东地中海地区征集多种税收,构成帝国国库的重要来源。这一时期,国家税收制度趋于规范化。在钱币体系方面,帝国采取了中央监管和地方自治相结合的方略。在境内贸易方面,东地中海地区形成了商业贸易圈和商业中心,甚至带动了意大利和帝国西部地区的商贸发展。东地中海地区作为东方远距离贸易路线的终端,在帝国的商贸活动中处于关键地位。帝国通过军事征服、政治兼并和外交手腕在客观上掌握了对东方远距离贸易的主动权。第四章阐述了罗马东部的边疆防御体系。这一体系由三个部分组成:本都海—外高加索疆域、幼发拉底河疆界和阿拉伯边疆。这三部分的边疆防线各具特色,因而罗马的具体治理方式也不完全一样。第五章探讨了罗马对东地中海地区的宗教文化治理。奥古斯都在东地中海地区建立起皇帝崇拜,并在帝国境内大力推广。皇帝崇拜以城市为基础,并得到行省议会制的制度保障,旨在确保被征服民族对帝国和皇帝的忠诚。东方本土宗教在希腊宗教的影响下呈现出独特的局面。罗马的统治有利于东西方宗教的融合与发展。罗马政府对东方一神教也采取比较温和的态度。拉丁语作为罗马官方用语得到罗马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但在实际传播过程中因东方本土语言和希腊语的竞争而陷入了困境。通过上述讨论,本文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罗马对东地中海地区的治理并非一开始就具有深思熟虑的政策和计划明确的目标,而是经历了从临时性的应对、适时的调整,到制定长远的战略目标,再到形成完备的统治体系的长期发展过程;另外,鉴于东地中海地区独特的历史轨迹与文化背景,虽然历经罗马帝国的长期统治,但相对而言,东地中海地区的罗马化程度不深。第二,罗马得以维持东地中海地区长治久安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罗马军队所向披靡的威慑力,罗马统治者灵活务实的治国方略,以及帝国境内相对宽松的文化氛围等。第三,罗马在地中海世界建立的霸权统治,对古代世界及其文明的发展演进均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与此同时,这种霸权统治对被征服民族和罗马自身的历史发展均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后果。因而应辩证地评价罗马统治的影响。

苏闻宇[10](2019)在《土耳其周边外交的特征与演进逻辑》文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思考周边问题、开展周边外交要有立体、多元、跨越时空的视角。总书记的这句话对周边外交研究具有十分深刻的启示性意义:“周边”不同于一般“地区”,除了自然地理含义外,还包含历史、文化、观念等方面的要素,因此周边外交的确需要从“立体、多元、跨越时空的视角”进行研究。基于此,本文重点借鉴了“分析折中主义”理念与方法,通过对土耳其周边外交进行“历时”与“共时”两个维度的综合分析,初步揭示出了土耳其周边外交的特征与演进逻辑,进而也为周边外交研究提供了一些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思考。分析折中主义是一种“试图辨析、转化并有选择地使用不同理论和叙事中的概念、逻辑、机制、解释等要素的研究方式”,这种研究主张以实质性问题为导向,通过发现多重理论及现实逻辑间的复杂关联与互动,构建出一套解释具体经验现象的中观理论框架。这里的中观理论主要具备两大特征:一是跨越范式,即吸收不同理论范式中相关分析机制与要素,从有机结合而非机械叠加的多维路径,对实质性问题进行研究;二是,既不寻求构建普遍适用于解释其他问题的通则性模式,也不是某种单一的特殊性叙事,其目标在于力图发现可以解释一组有限但却相似情景中存在的因果机制。这两大特征恰恰符合对土耳其周边外交特征与演进逻辑的探析。一方面,土耳其周边外交问题的内涵复杂、要素众多,并非一种范式所能周全;另一方面,土耳其周边外交的特征明显,据其一系列经验现象所建构的解释框架,不可能成为具有普适性作用的分析理论,但从“帝国继承者”、“文明结合部国家”、“地区大国”等属性来看,对土耳其周边外交的研究框架,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解释相似国家周边外交的特征与演进逻辑,比如伊朗和俄罗斯。一国周边外交的特征与内在逻辑,自然离不开其周边系统的基本特征。土耳其周边系统具有很强的历史与地缘结构特征:从历史角度看,土耳其周边主要形成于奥斯曼帝国时期,土耳其的今之邻邦,很多都曾属于帝国边疆,因此奥斯曼帝国很多“有形”(土地、民族、资源等)和“无形”(帝国意识、治理经验、外交传统等)“遗产”都深刻地影响着现代土耳其的周边外交;从地缘结构来看,土耳其位于“文明结合部”,除了具有较为复杂的国家身份认同外,还易受到来自外部力量的干扰,因此国际(包括域外大国)、地区和国家三个层面的诸多要素,同样是左右土耳其周边外交的巨大力量。由此可见,对土耳其周边外交的研究的确离不开从“历时”和“共时”两个维度的考察,至少需要跨越并整合“历史主义”和“结构主义”两大范式,才能较为全面和深刻地分析出土耳其周边外交的特征与演进逻辑。在“时”(历史)、“空”(周边结构)二维视角下,本文从“奥斯曼帝国衰亡”、“土耳其共和国建立到冷战结束”、“后冷战时代”等三个历史时期,对土耳其周边外交进行梳理及分析。初步总结出土耳其周边外交的三大特征:一是“帝国历史”总是或强或若地体现在周边外交过程中,帝国遗留的诸多“遗产”,既可成为土耳其周边外交进程中的“助推器”,也可成为“绊脚石”;二是土耳其在周边外交中所展现出的“帝国意识”(或者“大国心态”)的强弱,与某一时段的周边结构存在密切的关系;三是土耳其的周边外交具有较强的“主体性意识”,在此基础上,则表现为独立自主和灵活多元相结合的周边外交风格。最后,本文同样在“时”、“空”二维视角下,又对土耳其、伊朗和俄罗斯的周边外交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这三国虽在周边外交的具体内容方面存在很多差异,但基于相似的历史和地缘环境,它们的周边外交特征还是具有一定共性的,尤其是上述三个特点也基本符合伊朗和俄罗斯的周边外交特征。本文的结论有二:一、分析折中主义以跨越范式、建构中观理论框架为研究路径,在探索一国周边外交的特征和演进逻辑方面,是比较科学、合理,且有一定的解释力;二、作为像土耳其这样拥有“帝国历史”、且处在“文明结合部”的一类国家,由于受到“时”、“空”影响,周边外交往往处在较强的“主体性意识”与复杂的“周边系统”不断冲突与协调的状态,突出表现为“强势”与“灵活”并举、“独立”与“多元”并存等特征。

二、维护高加索地区的稳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维护高加索地区的稳定(论文提纲范文)

(1)独联体国家《反恐怖主义法》:基础、框架、特征与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一、导论
二、独联体国家《反恐法》的基础
    (一)历史基础——苏联时代的遗产
    (二)地缘基础——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
    (三)政治法律基础——国际反恐和区域合作
三、独联体国家反恐法律框架
四、独联体国家《反恐法》的特征
    (一)修订的及时性
    (二)内容的趋同性
    (三)注重国际合作
五、独联体国家《反恐法》面临的挑战
    (一)独联体成员国之间的矛盾与摩擦
    (二)外部恐怖主义因素
六、结语及对我国的启示

(2)罗马波斯战争研究(66BC-628AD)(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史料
    三、研究现状
    四、概念界定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从亚历山大到庞培:罗马波斯战争的原因和背景
    第一节 塞琉古秩序在西亚的解体与帕提亚帝国的西扩
    第二节 从爱琴海到黎凡特:罗马共和国的东扩进程
    第三节 米特里达梯战争与罗马—帕提亚近东两极格局的形成
第二章 晚期罗马共和国与帕提亚帝国的战争
    第一节 亚美尼亚问题的肇始与罗马—帕提亚的初步交锋
    第二节 初次罗马—帕提亚战争:克拉苏东征始末
    第三节 卡莱战役后续及帕克如斯西征
    第四节 安东尼的帕提亚远征及其影响
    第五节 晚期罗马共和国与帕提亚帝国战争的特点
第三章 早期罗马帝国与帕提亚帝国的战争
    第一节 奥古斯都至克劳迪时期罗马—帕提亚关系回顾
    第二节 尼禄时期的罗马—帕提亚战争与亚美尼亚安息王朝的建立
    第三节 图拉真时期的罗马—帕提亚战争及其历史影响
    第四节 哈德良和安东尼·庇护时期的罗马—帕提亚关系演变
    第五节 马可·奥勒留时期的罗马—帕提亚战争及安东尼瘟疫
    第六节 塞维鲁时期的罗马—帕提亚战争与罗马波斯边界的东移
    第七节 卡拉卡拉东征与尼西比斯会战
第四章 晚期罗马帝国与萨珊帝国的战争
    第一节 阿达希尔一世时期的罗马波斯战争、内外政策与国际局势
    第二节 沙普尔一世与罗马帝国的三次战争考察
    第三节 奥勒良至卡鲁斯时期罗马波斯内政及相互关系的变化
    第四节 亚美尼亚的基督教化与4 世纪罗马波斯关系的转型
    第五节 沙普尔二世与罗马帝国的战争
    第六节 亚美尼亚的瓜分与4 世纪末罗马波斯和平的确立
第五章 早期拜占庭帝国与萨珊帝国的战争
    第一节 罗马—波斯的“5 世纪和平”解析
    第二节 “阿纳斯塔修斯战争”始末
    第三节 查士丁尼与库斯洛一世时期的罗马波斯战争
    第四节 “高加索战争”的爆发与公元 591 年和平协定的签署
    第五节 古代世界的最后大战:公元602-628 年的罗马波斯战争
第六章 地缘政治、国际体系与文明交往:罗马波斯战争的理论解读
    第一节 “罗马波斯战争”中的地理结构、疆土安全与国家战略
    第二节 国际体系:罗马波斯战争中核心、中间、外围行为体的互动
    第三节 从希腊化到伊斯兰:文明交往视角下的罗马波斯战争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俄罗斯应对后苏联空间武装冲突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Атонация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三、相关理论基础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后苏联空间武装冲突概述
    第一节 后苏联空间武装冲突的由来
        一、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冲突
        二、纳尔戈诺—卡拉巴赫冲突
        三、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区冲突
        四、顿巴斯冲突
    第二节 后苏联空间武装冲突的共性与差异性分析
        一、后苏联空间武装冲突的共性
        二、后苏联空间武装冲突的差异性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俄罗斯介入后苏联空间武装冲突的动因
    第一节 地缘政治与经济动因
        一、地缘政治动因
        二、经济动因
    第二节 深层心理动因
        一、大国意识
        二、族群意识与历史记忆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俄罗斯应对后苏联空间武装冲突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俄罗斯应对后苏联空间武装冲突的过程
        一、俄罗斯应对阿布哈兹及南奥塞梯冲突
        二、俄罗斯应对纳尔戈诺-卡拉巴赫冲突
        三、俄罗斯应对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区冲突
        四、俄罗斯应对顿巴斯冲突
    第二节 对俄罗斯应对后苏联空间武装冲突的评价
        一、俄罗斯应对后苏联空间武装冲突的成效
        二、俄罗斯应对后苏联空间武装冲突的局限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后苏联空间武装冲突未来演变与俄罗斯的应对
    第一节 后苏联空间武装冲突的未来演变及对俄罗斯的影响
        一、后苏联空间武装冲突的未来演变
        二、后苏联空间武装冲突问题对俄罗斯未来的影响
    第二节 未来俄罗斯在后苏联空间冲突问题上的政策选择
        一、巩固现有冲突干预成果的政策选择
        二、推进顿巴斯冲突解决的政策选择
        三、防范新冲突的政策选择
    本章小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4)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创新和研究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五节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第一章 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第一节 历史制度主义的主要内容
        一、历史制度主义的制度观
        二、历史制度主义的历史观
    第二节 历史制度主义在本研究中的适用性
        一、欧洲具有悠久的地缘政治历史
        二、欧盟建立了完善的制度体系
    第三节 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分析框架的构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冷战后欧盟东部邻国政策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欧盟东部的地缘政治环境
        一、冷战后欧盟东部地缘政治的演变
        二、东扩后欧盟东部边界的变化和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欧盟东部邻国政策的历史演进
        一、主动有限接触阶段:1990年-2003年
        二、积极高调介入阶段:2004年-2008年
        三、全面深入参与阶段:2009年-至今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发展变迁的模式
    第一节 路径依赖模式分析
        一、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路径依赖
        二、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路径依赖的机理
    第二节 关键节点模式分析
        一、关键节点一: 俄格战争
        二、关键节点二: 乌克兰危机
    第三节 渐进转型模式分析
        一、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层叠”式渐进转型
        二、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性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发展变迁的动力机制
    第一节 安全稳定诉求是发展变迁的根本动力
        一、欧盟安全战略的调整
        二、维持周边安全是欧盟全球战略重点
        三、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
    第二节 地缘政治博弈是发展变迁的直接动力
        一、扩大欧盟的战略缓冲空间
        二、平衡成员国地缘偏好和利益目标
        三、协同北约向原苏联空间扩张
    第三节 民主价值观输出是发展变迁的内在动力
        一、促使东部伙伴关系国的体制转型
        二、围绕俄罗斯营造民主示范的包围圈
        三、避免与东部伙伴关系国产生新分界线
    第四节 经济利益需要是发展变迁的外在动力
        一、实现欧盟能源供给渠道多元化
        二、深化与东部伙伴关系国的自由贸易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机制和手段
    第一节 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推进机制
        一、签订联系国协定是核心目标
        二、建立深入全面的自由贸易区
        三、完善内部市场准入机制
        四、落实“更多换更多”的激励机制
    第二节 欧盟推进“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手段
        一、促进经济发展和提供市场机会
        二、强化制度建设和保障善政
        三、维护能源安全和提高能源利用率
        四、实施签证自由化和增强流动性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效能分析
    第一节 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成效
        一、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安全成效
        二、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政治成效
        三、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经济成效
        四、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社会文化成效
    第二节 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影响
        一、加速欧亚大陆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塑
        二、促进东部伙伴关系国的社会化进程
        三、促使俄罗斯加快推进“转向东方”战略
        四、扩大中俄、中欧在第三方市场合作的机遇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困境和趋势
    第一节 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深层困境
        一、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内在弱点
        二、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外部风险
    第二节 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发展趋势
        一、“安全稳定”代替“模式转型”成为优先目标
        二、坚持“差异化”原则和“量身定制”策略
        三、推出更具包容性的“邻国的邻国”概念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英文首字母缩略词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阿塞拜疆左右逢源的平衡外交发展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论文研究方案
        1.论文研究方法
        2.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阿塞拜疆左右逢源平衡外交政策的产生
    第一节 阿塞拜疆左右逢源平衡外交政策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阿塞拜疆左右逢源外交政策产生的原因
        一、国内因素
        二、国际因素
    第三节 阿塞拜疆左右逢源平衡外交政策的产生
        一、“实用主义”外交原则
        二、“左右逢源”全方位外交
        三、经济外交
第二章 阿塞拜疆左右逢源平衡外交政策在全球格局中的实践
    第一节 阿塞拜疆与俄罗斯若即若离的外交关系
        一、政治关系
        二、经济关系
        三、军事关系
    第二节 阿塞拜疆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亲而不近的外交关系
        一、阿塞拜疆与美国的关系
        二、阿塞拜疆加入欧盟问题
    第三节 阿塞拜疆左右逢源平衡外交政策在国际格局中的体现
第三章 阿塞拜疆左右逢源平衡外交政策在地区大国中的实践
    第一节 阿塞拜疆与土耳其的关系
    第二节 阿塞拜疆与伊朗的关系
        1.伊朗境内的阿塞拜疆族问题
        2.里海划界问题
        3.伊阿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第三节 阿塞拜疆左右逢源的平衡外交政策在地区大国中的体现
第四章 阿塞拜疆左右逢源外交政策的特点与实质
    第一节 阿塞拜疆左右逢源外交政策的特点
        一、以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实用主义外交
        二、主动的有立场的全方位外交
        三、轻重有序的动态平衡外交
    第二节 阿塞拜疆左右逢源外交政策的实质
第五章 阿塞拜疆左右逢源外交政策的评价
    第一节 阿塞拜疆左右逢源平衡外交政策的作用
    第二节 阿塞拜疆左右逢源平衡外交政策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俄罗斯达吉斯坦共和国伊斯兰极端主义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绪论
    一、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二、研究综述
        1. 关于俄罗斯伊斯兰复兴运动的研究
        2. 关于达吉斯坦伊斯兰极端主义的研究
        3. 关于俄罗斯打击伊斯兰极端主义的研究
    三、相关概念辨析
        1. 宗教极端主义
        2. 伊斯兰极端主义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辨析
        3. 伊斯兰极端主义与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辨析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五、重点与难点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俄罗斯达吉斯坦共和国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滋生
    第一节 俄罗斯的伊斯兰复兴运动
        一、俄罗斯穆斯林民族、教派构成及分布现状
        二、伊斯兰复兴运动在俄罗斯(从20世纪70年代起)
        三、伊斯兰复兴运动为俄罗斯伊斯兰极端主义提供了政治前提
    第二节 国家转型和社会动荡
        一、价值观真空和文化真空
        二、经济滑坡,生活水平降低,贫富差距扩大
        三、寡头当政,互相争权,社会管理混乱
    第三节 外部伊斯兰极端思想和势力的渗透
        一、二战后伊斯兰宗教思想的勃兴,瓦哈比主义的渗透
        二、国际伊斯兰组织的影响
第二章 俄罗斯达吉斯坦共和国伊斯兰极端主义的传播路径
    第一节 通过教育、宗教活动传播伊斯兰极端思想
        一、兴建宗教学校,举办青年穆斯林夏令营、研讨会
        二、利用宗教活动传播极端思想
    第二节 通过大众传媒传播极端主义思想
        一、成立出版社,印刷大量带有极端主义思想的刊物
        二、打造伊斯兰极端主义宣传网络
    第三节 伊斯兰极端主义组织——高加索酋长国
第三章 俄罗斯达吉斯坦共和国伊斯兰极端主义的影响
    第一节 伊斯兰教派分裂加剧
        一、教派构成
        二、教义立场分歧
        三、宗教政治权利争夺
    第二节 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第三节 对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造成巨大冲击
第四章 俄罗斯打击伊斯兰极端主义的举措及启示
    第一节 俄罗斯打击伊斯兰极端主义的举措
        一、加强立法打击
        二、完善宗教事务组织管理,团结伊斯兰权威机构和宗教活动人士
        三、通过政治、经济、思想等手段集中力量,解决社会矛盾
        四、加强网络监管
        五、加强国际合作
    第二节 俄罗斯打击伊斯兰极端主义的启示
        一、发展经济是杜绝伊斯兰极端主义、恐怖主义的根本途径
        二、加强对宗教组织、学校、互联网等思想传播阵地的监管工作
        三、完善法律制度,促进民族团结,杜绝滋生民族分离主义
        四、加强军队建设和国际合作,增强对“三股势力”的打击能力
结论
参考文献

(7)美国与亚美尼亚问题研究(1830-192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原因或意义
        1.学术意义
        2.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论文的创新点
    三.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第一章 亚美尼亚问题的产生与美国教会的关注
    第一节 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和“亚美尼亚问题”的产生
        一.奥斯曼帝国的衰落
        二.亚美尼亚问题的产生
    第二节 美土经贸往来背景下美国宗教活动的萌芽
        一.19世纪美国与奥斯曼帝国的经济往来
        二.早期美国传教士在奥斯曼帝国的活动
第二章 亚美尼亚问题国际化后美国的介入
    第一节 亚美尼亚问题的国际化
        一.亚美尼亚问题国际化的开端
        二.从《圣斯特凡诺条约》的废止到《柏林条约》的签订
    第二节 美国介入19 世纪90 年代亚美尼亚问题
        一.人道主义者与民族主义者
        二.哈米德屠杀后美国的人道主义救援
        三.美国政府与奥斯曼帝国苏丹的交涉
第三章 亚美尼亚问题恶化中的美国因素
    第一节 亚美尼亚问题的恶化
        一.奥斯曼帝国政局的变化
        二.极端思潮对亚美尼亚问题的影响
        三.美国政府与青年土耳其党的关系
    第二节 美国与亚美尼亚屠杀
        一.美国对亚美尼亚人独立倾向的促进
        二.1915年亚美尼亚屠杀
第四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与亚美尼亚问题
    第一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抉择
        一.英国对美国政府态度的影响
        二.美国逐渐向协约国靠拢
        三.美国参战后与奥斯曼帝国的关系
        四.高加索战场上协约国的困境
    第二节 摩根索及他主导下的人道主义活动
        一.摩根索大使的建议
        二.摩根索主导下的人道主义救援
第五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亚美尼亚问题政策的终结
    第一节 巴黎和会期间美国政策的提出
        一.威尔逊总统对亚美尼亚问题的态度
        二.列强对亚美尼亚问题的交锋
        三.金-克兰调查团和哈伯德调查团的活动
    第二节 巴黎和会后美国的政策
        一.战后美国两大机构的人道主义救济
        二.巴黎和会后威尔逊的新对策
    第三节 威尔逊的亚美尼亚政策失利的原因
        一.“理想主义”与“孤立主义”的分歧
        二.威尔逊的独断专行
        三.美国两党对亚美尼亚问题的争论
    第四节 当代美国对亚美尼亚遗留问题的关注
        一.亚美尼亚问题的持续影响
        二.美国总统的声明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8)马克思恩格斯“东方问题”论述中的地缘政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依据及意义
        一、研究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二)现实依据
        二、本研究的意义
        (一)本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及研究成果综述
        一、核心概念
        (一)欧亚大陆内部
        (二)地缘政治
        (三)地缘战略
        二、研究综述
    第三节 本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本研究的逻辑思路
        二、本研究应用的方法
    注释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黑海地缘政治的论述
    第一节 沙皇俄国的南下地缘战略
        一、沙皇俄国的南下地缘战略
        二、黑海的地缘战略意义
    第二节 英国和俄国在黑海的地缘战略博弈
        一、土耳其的地缘政治意义
        二、英国-俄国在黑海的地缘战略博弈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高加索—里海—赫拉特地缘政治的分析
    第一节 高加索—里海—赫拉特的地缘政治意义
        一、高加索—里海的地缘政治意义
        二、赫拉特的地缘政治意义
    第二节 英、俄在高加索—里海—赫拉特的地缘战略博弈
        一、俄国在高加索、里海西海岸和赫拉特的地缘战略扩张
        二、英国对俄国的地缘战略反制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中亚地缘政治的分析
    第一节 中亚的地缘政治意义
    第二节 英俄在中亚的地缘战略博弈
        一、俄国对中亚的归并
        二、英国的反制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地缘政治思想的主要内涵
    一、民族、宗教、文化:对西方地缘政治扩张借口的分析:
    二、勾结、斗争、妥协:欧洲的地缘政治格局
    三、资本主义国家间相互妥协的筹码:弱小国家的利益
    四、资本主义国家地缘战略博弈的热点:地缘战略要地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五章 当代欧亚大陆内部的地缘政治现状
    第一节 当代欧亚大陆内部的地缘政治意义
    第二节 世界主要权力中心的地缘战略
        一、美国/欧盟:挤压俄罗斯
        二、俄罗斯:致力一体化
        三、中国:一带一路
        四、印度:北南货运走廊战略
    第三节 当代欧亚大陆内部的地缘政治博弈
        一、当代世界主要权力中心在欧亚大陆内部的竞合关系
        (一)美/欧盟-俄罗斯:对抗
        (二)美-中:压制与崛起
        (三)美-印:握手
        (四)俄-中-印:合作中的平衡
        二、对抗与动荡:欧亚大陆内部的地缘政治现状与前景
        (一)独联体国家入盟入约无望
        (二)土、伊向俄战略靠近
        (三)经济上向中印靠近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六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恩格斯地缘政治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西方传统地缘政治思想的窠臼
        一、西方传统地缘政治学:资产阶级自私自利的本性
        二、对抗、控制和战争:传统地缘政治思想下的国际关系
        三、掠夺、零和博弈:西方传统地缘政治思想的本质
    第二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恩格斯地缘政治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共商、共建、共享:人类命运共同体对西方地缘政治思想的超越
        二、“一带一路”: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
    本章小结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9)试论罗马对东地中海地区的治理 ——共和国后期至帝国前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问题与选题意义
    二、对选题时空范畴的界定
    三、文献综述
第一章 罗马对东地中海地区的政策演变
    第一节 元老院的不干涉政策
        一、维系势力均衡
        二、建立盟邦制
    第二节 不干涉政策的转变
        一、行省统治机制引入东方
        二、全面征服东地中海地区
        三、确立统治地位
第二章 强化行政统治
    第一节 行省统治与城市体制的完善
        一、行省总督制的运作
        二、城市化与城市管理机制的发展
        三、行省议会制的创建
    第二节 附属国王制的延续与式微
        一、附属国王的地位
        二、附属国王的作用
第三章 掌控财政命脉
    第一节 农业经济
        一、农业发展概况
        二、农业组织体系
    第二节 贡税制度
        一、行省城市的税收制度
        二、附属王国的纳贡制度(——以犹太为例)
    第三节 钱币体系
        一、罗马对城市钱币体系的控制
        二、城市钱币体系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商贸活动
        一、境内贸易发展繁荣
        二、远距离贸易日渐活跃
第四章 构筑边疆防御体系
    第一节 本都海—外高加索疆域
        一、边疆防御的战略意义
        二、边疆防御的多元化举措
    第二节 幼发拉底河疆界
        一、罗马与帕提亚帝国的博弈
        二、边疆防御体系的发展演变
    第三节 阿拉伯边疆
        一、修筑道路与增设要塞
        二、边疆防御体系的基本功能
第五章 推动宗教文化发展
    第一节 在东方建立皇帝崇拜
        一、皇帝崇拜始于奥古斯都
        二、皇帝崇拜的运作模式与制度保障
        三、皇帝崇拜的深远影响
    第二节 罗马对东方的宗教政策
        一、原有宗教因素的影响
        二、罗马东方宗教政策的发展演变
    第三节 拉丁语的传播及其困境
        一、在政策上鼓励拉丁语的传播
        二、在实践中拉丁语面临的困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土耳其周边外交的特征与演进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周边外交研究综述
        二、土耳其周边研究综述
        (一)国内土耳其周边外交研究
        (二)国外土耳其周边外交研究
第二章 周边外交理论及其研究框架
    第一节 “周边”与周边外交
        一、“周边”概念的解析与界定
        二、“周边外交”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第二节 周边及周边外交的基本属性
        一、时间属性:对周边外交的历史主义考量
        (一)“周边区域”的历史形成
        (二)“周边意识”的历史形成
        二、地缘属性:对周边外交的结构主义考量
        (一)“地缘政治学”的整体主义转向
        (二)周边系统的结构主义分析
    第三节 周边外交的研究路径
        一、单一范式的研究困境
        二、分析折中主义的启示
        三、跨越范式的周边外交研究
第三章 土耳其周边外交的历史探源
    第一节 奥斯曼帝国的衰亡
        一、内忧外患与帝国的衰落
        (一)帝国治理能力的衰弱
        (二)工业革命的冲击
        (三)民族主义的兴起
        (四)西方列强的介入
        二、“衰而不亡”的帝国“怪象”
        (一)帝国晚期的改革
        (二)大国均势与帝国的残存
    第二节 现代土耳其周边的形成
        一、土耳其周边区域的形成
        (一)东南欧周边板块的形成
        (二)南高加索及黑海北岸周边板块的形成
        (三)西亚、北非周边板块的形成
        (四)历史悠久的伊朗板块
        二、土耳其周边形成过程的特点
    第三节 土耳其周边外交思想溯源
        一、历史记忆与“帝国意识”
        二、突厥源流
        (一)“突厥”与“土耳其”辨析
        (二)“突厥主义”的出现
        三、伊斯兰教源流
        (一)伊斯兰教信仰与“集体身份”的建构
        (二)土耳其人的伊斯兰教信仰
        (三)“泛伊斯兰主义”的兴起及影响
        四、地方性源流
        (一)本土文明及其影响
        (二)地方性源流与“凯末尔史观”
        五、西方化源流
        六、“四股源流”与土耳其周边外交思想的关系
第四章 从建国到冷战时期的土耳其周边外交
    第一节 土耳其现代外交开端及早期周边外交
        一、融入欧洲外交体系
        二、初试现代周边外交的困境
    第二节 凯末尔时代的土耳其周边外交
        一、革命时期的土耳其周边外交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
        (二)革命时期土耳其的周边外交状况
        二、独立初期的土耳其周边外交
        (一)“凯末尔主义”与土耳其周边外交
        (二)土耳其与周边国家关系
    第三节 二战时期的土耳其周边外交
        一、二战时期的国际格局
        (一)西方大国的战前状态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二、战乱与失序状态下的土耳其周边
        (一)法西斯势力在土耳其欧洲邻邦中的扩张
        (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三)战争阴云笼罩下的中东地区
        三、土耳其的中立政策及其周边影响
        (一)“中立”的意义
        (二)土耳其的中立外交
    第四节 冷战时期的土耳其周边外交
        一、冷战格局下的世界与土耳其
        (一)土苏关系持续恶化
        (二)土美关系不断加强
        (三)土耳其多党制政体的确立
        二、冷战初期的土耳其周边外交
        (一)紧张对立的土苏关系
        (二)矛盾与合作并存的土阿关系
        (三)西方主导下的土耳其—伊朗“友好关系”
        (四)土希矛盾影响下土耳其的巴尔干周边外交
        三、走向多元化的土耳其周边外交
        (一)土美矛盾初现
        (二)走向缓和的土苏关系
        (三)塞浦路斯问题与土耳其的西南欧周边外交
        (四)伊朗“伊斯兰革命”前后的土伊关系
        (五)巴以冲突与土耳其中东周边外交
第五章 两极格局结束后的土耳其周边外交
    第一节 土耳其周边外交新探索
        一、厄扎尔时期的土耳其周边外交
        (一)“新奥斯曼主义”的提出
        (二)重建与突厥语国家关系
        (三)加强与环黑海国家的经济联系与合作
        (四)“两伊战争”影响下的土耳其中东外交
        (五)龃龉不断的土耳其与巴尔干国家关系
        (六)土耳其申请加入欧盟
        二、“失去的十年”中的土耳其周边外交
        (一)奇莱尔时期的土耳其周边外交
        (二)埃尔巴坎时期的土耳其周边外交
        (三)耶尔马兹时期的土耳其周边外交
        (四)埃杰维特时期的土耳其周边外交
    第二节 正发党执政前期的土耳其周边外交
        一、进入新世纪的世界与土耳其
        (一)国际背景及大国因素
        (二)土耳其国内背景
        二、“零问题”外交政策
        (一)“战略纵深主义”外交战略
        (二)“零问题”外交政策的内涵
        三、“零问题”外交政策与土耳其周边外交
        (一)“零问题”外交政策在中东
        (二)“零问题”外交政策在伊朗
        (三)“零问题”外交政策在中亚、南高加索及环黑海国家
        (四)“零问题”外交政策在巴尔干
    第三节 中东剧变以来的土耳其周边外交
        一、秩序重构背景下的世界与土耳其
        二、“零问题”外交政策的蜕变
        三、中东剧变与土耳其周边外交
        (一)从“零问题外交”到“问题外交”
        (二)“宝贵孤独”
        (三)“回归正常”的周边外交
第六章 比较视野下的土耳其周边外交
    第一节 土耳其、伊朗、俄罗斯周边外交特征的历史对比
        一、帝国史与大国心态
        (一)伊朗的“帝国记忆”与“大国心态”
        (二)俄罗斯的“帝国历史”与“大国意识”
        (三)土、伊、俄三国的帝国历史比较
        二、宗教信仰与“宗教领袖情怀”
        (一)作为“什叶派领袖”的伊朗
        (二)东正教信仰与“弥赛亚意识”
        (三)土、伊、俄三国的宗教信仰比较
        三、抗争史与独立、灵活的外交传统
        (一)“抗争历史”与伊朗的外交传统
        (二)俄罗斯的“抗争”
        (三)土、伊、俄三国的外交传统比较
    第二节 土耳其、伊朗、俄罗斯周边外交特征的结构性对比
        一、“文明结合部”与国家认同构建
        (一)“不要东西方”的伊朗
        (二)从“左右摇摆”到“东西兼顾”的俄罗斯
        (三)土、伊、俄三国的“东西之惑”
        二、“战略枢纽”与大国因素
        (一)伊朗周边外交中的大国因素及其应对
        (二)俄罗斯周边外交中的大国因素及其应对
        (三)土、伊、俄周边外交中大国因素比较
        三、“地缘困境”与周边外交的应对
        (一)伊朗的复杂周边及其应对
        (二)俄罗斯以“后苏联空间”为核心的“多层次周边”
        (三)土、伊、俄三国周边系统的比较
    第三节 基于比较分析的几点启示
        一、“帝国遗产”——在一国周边外交中的作用依然巨大
        二、国际、地区和国家——多层次因素决定一国周边外交的当前状态
        三、世界或地区秩序重构对一国周边外交既是机遇,亦是挑战
结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英文文献
    三、主要参考网站
后记

四、维护高加索地区的稳定(论文参考文献)

  • [1]独联体国家《反恐怖主义法》:基础、框架、特征与挑战[J]. 汪金国,王志远.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5)
  • [2]罗马波斯战争研究(66BC-628AD)[D]. 龙沛. 西北大学, 2021(10)
  • [3]俄罗斯应对后苏联空间武装冲突问题研究[D]. 蔡湫元.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4]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研究[D]. 丁鹏. 山东大学, 2020(02)
  • [5]阿塞拜疆左右逢源的平衡外交发展之路[D]. 王薪尧. 外交学院, 2020(07)
  • [6]俄罗斯达吉斯坦共和国伊斯兰极端主义问题研究[D]. 肖佳.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7]美国与亚美尼亚问题研究(1830-1922)[D]. 吴瑕.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8]马克思恩格斯“东方问题”论述中的地缘政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张先革. 新疆大学, 2019(10)
  • [9]试论罗马对东地中海地区的治理 ——共和国后期至帝国前期[D]. 王阳.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10]土耳其周边外交的特征与演进逻辑[D]. 苏闻宇.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维持高加索地区的稳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