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农组织批评制裁委员会

粮农组织批评制裁委员会

一、粮农组织批评制裁委(论文文献综述)

闫德华[1](2015)在《缅甸政治转型以来的对外关系》文中认为2010年11月大选后缅甸发生了重大转型,国家内政外交大政方针整体上发生了变化,外交成为缅甸转型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大选后的缅甸新政府的外交非常活跃。国际社会对缅甸的转型也抱有期待,西方国家、缅甸周边国家、中国都积极与缅甸发展关系,期待与缅甸关系提升到新的层次以适应缅甸转型带来的诸多变化。缅甸的转型还在继续,缅甸的外交变化也在进行。本论文试图分析归纳2011年以来缅甸对外关系的一系列变化;与2011年前的缅甸外交结合,分析归纳缅甸外交的相关因素与问题;对2015年缅甸大选后的外交走势中的相关因素与问题进行分析。缅甸自独立以来长期奉行中立主义外交以期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国家发展的核心利益。缅甸中立主义外交有一些阶段性特征,如不结盟中立主义、闭关锁国的中立主义、平衡外交的中立主义等,但缅甸中立主义外交的核心是一贯存在的。中立主义外交将缅甸定位于地区事务中的重要国家,自主地维护国家核心利益、自主地在地区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新政府组建以来,缅甸外交转型开始了积极拓展国际活动空间的中立主义,积极、平衡、中立,成为缅甸外交的特征;缅甸希望以国家大政方针的转型带动外交活动空间的拓展,以积极、平衡的中立外交促进国家政治的稳健发展和经济社会的重大跨越发展;促进缅甸国际形象和地位的提升。从缅甸外交的历史与2011年以来的现实来观察,缅甸外交有三个重要部分,即缅甸与西方国家的外交,与周边国家的外交,与中国的外交。每个部分在缅甸外交中的功能作用不同:与西方国家关系决定着缅甸所能够拓展的国际活动空间;与周边国家关系是缅甸外交的平台,在这一平台缅甸展示地区重要国家的形象发挥地区重要国家的作用,解决与周边国家的具体问题:与中国外交是缅甸外交的基本依托,在这一依托的基础上缅甸能够更好地发展与其他两个部分的外交。缅甸外交转型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全面、平衡、积极地促进三个部分的外交整体上有重大提升,包括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美国及其盟友与缅甸关系中自1988年以来最突出的是两个问题(“民主”与制裁)形成的一组矛盾,这一组矛盾在2011年以来有所缓和,西方国家与缅甸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并部分解除对缅甸的制裁。但这一组矛盾在2011年以来并没有得到解决,依然是横亘在美国及其盟友与缅甸关系间的根本性障碍。这一组矛盾的焦点是对缅甸政治转型的评判:缅甸认为缅甸已经实现并完成了政治转型和民主化,要求美国及其盟友完全解除对缅甸的制裁,积极、全面地与缅甸发展关系;而美国则认为缅甸的“民主化”还远为完成,以制裁保持对缅甸的压力。这一组矛盾的实质是两国对缅甸转型认识的差距,缅甸希望以转型促进与美国关系的正常化全面发展国家间正常化关系,而美国等则希望以缅甸的转型为契机推动缅甸政权发生变化、完全成为其战略布局中的棋子。围绕缅甸新的大选问题,美国与缅甸关系自2014年5月以来有所降温。周边国家印度、泰国和东盟组织在2011年以来与缅甸关系的发展有三方面的表现:一是政治上相互支持如东盟支持缅甸提前承担轮值主席国,二是经济合作深入推进如印度和泰国在缅甸的特区建设项目的推进,三是边境治理的加强如缅甸与泰国、印度在边境综合安全和边境地区经济发展方面都有新的合作举措。周边国家与缅甸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有三个层面:一是印度、泰国等与缅甸民主派包括昂山素季保持联系,在缅甸“民主化”问题上,印度、泰国的态度虽然与美国有别但也积极关注缅甸的民主化问题;二是国际环境与局势的变化,如东盟共同体的建设、国际金融等经济局势、美国的压力等都会对周边国家与缅甸发展关系产生影响;三是国内局势,如泰国政局2014年的变化就对两国关系造成了冲击。中国与缅甸在2011年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两国都积极巩固、提升相互关系以适应缅甸转型后的外交局势;在经济上两国重视推进重大项目的合作,中缅油气管道在2013年建成并试运营,但有的重大项目出现了波折如密松水电站等遭搁置、莱比塘铜矿项目一度停滞、互联互通的重大项目受挫;两国边境治理合作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军队间和执法部门间的合作得到加强。中国与缅甸关系的发展面临缅甸外交新格局、缅甸国内政治环境的压力与挑战,两国政府和执政党之间以增强沟通来保持相互关系的稳健发展。2011年以来缅甸外交发生了重大变化,缅甸外交出现了新的局面,但有一些重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缅甸的国家政治转型还在进行,缅甸的外交转型也还在进行,包括2015年大选对缅甸外交的影响。

张丽[2](2013)在《外交部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中的语言模糊现象研究》文中提出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重要属性之一,语言的模糊现象存在于人类语言使用的方方面面。语言作为外交活动的重要载体和工具,以其灵活性和丰富性对外交策略的宣导和应用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语言的模糊应用是实现外交策略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力图对选取的119场中国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中的模糊现象进行客观描述和分析,一方面进行语言学上的分类,对其中的模糊现象进行词语和句子层面的归纳分析,另一方面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这些模糊策略所使用的手法,从词汇、语法、修辞和语境四个层面进行探寻和剖析。在研究方法上,本文注重动态的追寻,从言语交际的动态中研究模糊策略的技巧;更加注重学科的渗透,展开多方位、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希望此文能使各位研究者在语言形式和语用功能上对模糊语言有进一步思考,另一方面试图启示大家能更好地理解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对一些棘手敏感问题的应对技巧,体会语言交际中的趣味性和灵活性。

何志鹏[3](2004)在《人权国际化基本理论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是对当代社会的人权国际化现象所进行的渊源追溯、现实评价、理论解析和未来评估。全文以人权国际化的现象为切入点,观察并思考了人权国际化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包括:对人权在国际化来源的探索、对国际人权体制实践表现的检视、对人权国际化核心问题即人权—主权关系的剖析,以及对国际人权法治未来趋势的展望。在进行思考与评价的过程中,力图站在客观公允的立场上,使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思想,本着实事求是的“有限科学主义”态度,结合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些主要理论,批判的看待人权国际化的问题。 文章首先表明,对于人权国际化的研究,实际上是对权利问题的一种思考,这种思考对于权利的生成与发展、权利的主体与客体、权利的内容和保护方式的研究会有一定的佐助。 在第一部分,作者界定了作为讨论起点的几个基本概念,即人权、国际化、人权国际化,厘定了文章探讨的外围边界。首先,通过对既有人权定义的排比解析,本文认为应从背景、主体、内容三个方面追寻人权的本义,并说明“人权”一词实际上在权利、制度、思想理论等不同的含义下使用。其次,在已有着述的基础上,认为国际化意味着原本在一国领域之内解决的问题进入到跨国或超国家的层面。进而,作者将人权和国际化两个概念进行整合,把人权国际化归结为“以人权制度在国际上趋同为基础的人权文化的国际交流与融合”。 第二部分探讨了人权国际化的起源。作为人权国际化的动因,人权的来源与基础被作为本文的一个重点。这一部分从扬弃“自然权利”学说开始。人权学说在思想上有着西方文化的历史源泉,人权制度的萌生也与西方的社会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虽然自然权利学说从价值体系上讲有其可取之处,但是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人权国际化基本理论研究一些学者将之作为人权的事实来源、或者形而上学的本原、或者宗教信仰意义上的精神基础,却是不具有说服力的。自然权利学说的基础都是不可靠的。自然法本身不是客观存在,而是人们的假定;人生而平等自由的状态只是人们的一种设想;人类的理性并非上天的赋予,而是长期进化的产物,并且直到今天这种理性也是十分有限的:社会契约更是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的学说;对人性的善恶做任何论断都是不必要的。本文认为应当透过自然权利观、超越自然权利观,在吸收自然权利学说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寻求人权事实的本原和对相关制度进行度量的价值体系。通过历史事实和自然心理、社会心理的分析,本文认为,人权来自于人类的社会实践;进言之,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人类求生、求优的本能,一是由人类组成的社会所具有的供应能力。人权是个体本能要求与社会承载能力的契合;人权国际化意味着社会承载能力在地域范围上的拓展。人权不能超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不能从形而上学的“绝对精神”、“自然法”或者“人类理性”中去寻找。所以必须历史和现实的看待人权,不能夹杂任何虚幻和空想的成分。人权国际化从思想观念上讲,也应当以此为起源;人权是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创制的一种社会制度、社会现象、社会关系,作为一个发展的概念和事物,人权随着人类文明的继续发展而发展。在当今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在国内和国际的形势的影响下,它必定有着国际化的趋势。人权国际化从人类的发展角度上看,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第三部分对于人权国际化的客观表现作了简略的陈述。以不同的主体、不同的合作方式、不同的规制层面为视角,说明人权国际化的表象是多元化、多层次的,体制交叉错落,进度参差不齐,效果也各不相同。总体看来,国际人权的发展模式是渐进的,国际人权保护的法律依据是多方面的,国际人权的负责机构多层次的,国际的人权监督机制是多角度的,国际的人权保护体系是开放式的。 第四部分探索了国家主权与人权的关系。本文认为人权国际化的核心理论问题是人权与主权的关系。说明,人权与主权的摩擦在现代国际社会中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每一个国家都不能视而不见。从理论上说,人权和主权二者处于同一位阶、无明显等次差异,既没有真正至高无上的绝对主权,也没有不可侵夺的私人人权。人权与主权之间,没有绝对的优胜者,二者在不同情况下配合或掣肘、对立或妥协。不能抽象地指明何者高、何者底,何者优、何者劣;毫无语境地论断人权高于主权或者主权高与人权都是没有说服力的。人权与主权之间有必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衡量。就现阶段而言,一方面,国家仍然是处理人权事务的核心、首要的主体,国际人权体制仍然以国家体制为基础,而非独立于国家体制;另一方面,根据现阶段客观生活条件与思想文化国际趋同化摘要(中文)的状况,在国家之间建立一套共同遵从和维护的人权标准已属可能。但是这样一套标准应当建立在公正而非歧视的基础,应始终立足于主权国家的国际社会体制,而非着眼于抛弃主权国家体制。即使如此,在现代国际社会,构建人权的国际共同标准仍为可能,但必须防范大国沙文主义。 本文最后指出,人权作为权利的一部分,是人类社会缔造的一个概念,应当为人类的可持续

顾正龙[4](2002)在《粮农组织批评制裁委》文中认为新华社巴格达1月7日电(记者顾正龙)联合国粮农组织驻伊拉克代表海利勒7日在此间发表谈话,批评联合国制裁委员会搁置和拖延审批伊拉克进口农业生产所需物资的合同。 海利勒当天对媒体发表谈话指出,农业生产季节性很强,

二、粮农组织批评制裁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粮农组织批评制裁委(论文提纲范文)

(1)缅甸政治转型以来的对外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问题的提出
        二、现实意义
        三、理论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史学着述对缅甸外交的分析
        二、对缅甸独立后到2010年大选前的对外关系的研究
        三、2011年以来缅甸的对外关系研究
    第三节 研究线路和方法
        一、研究线路
        二、研究的重点与难点,主要观点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缅甸政治转型及其外交变化
    第一节 缅甸政治转型的进程及其外交目标
        一、缅甸政治转型的进程
        (一) 2010年是缅甸政治转型的标志性年代
        (二) 2011年以来缅甸政治转型的重要进程
        (三) 缅甸政治转型的性质
        二、缅甸政治转型中的主要议题
        (一) 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
        (二) 民族平等、团结和国家政治统一
        (三) 民生问题和经济发展目标
        三、缅甸政治转型的外交目标
        (一) 摆脱国际政治压力实现与西方关系正常化
        (二) 解除经济制裁、封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三) 全面改善国际环境融入国际社会
    第二节 缅甸2010年以前的外交政策
        一、吴努时期缅甸的中立主义外交政策
        (一) 吴努时期中立主义外交的内涵
        (二) 吴努时期缅甸中立外交的实践及其特点
        (三) 吴努时期缅甸中立外交的目标
        二、奈温时期缅甸的中立主义外交政策
        (一) 缅甸重申中立主义的外交政策
        (二) 奈温时期缅甸中立外交的实践及其特点
        (三) 奈温时期缅甸外交的目标
        三、1988-2010年缅甸的外交政策
        (一) 1988-2010年缅甸的外交政策
        (二) 1988-2010年缅甸的外交关系
        (三) 外交转型的努力
    第三节 2011年以来缅甸的外交
        一、2011年以来缅甸的外交成就
        (一) 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二) 与周边国家关系继续加强
        (三) 对外经济关系的深化与拓展
        二、2011年以来缅甸外交及其政策的特点
        (一) 2011年以来缅甸外交活动的特点
        (二) “平衡”“自主”外交政策思维的新体现
        (三) 内政转型与外交转型
        三、缅甸外交政策的要素及其外交走势
        (一) 外交决策者:军人的主导地位及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
        (二) 国际格局与缅甸外交政策取向
        (三) 外交议题及其发展走势
第二章 缅甸与美国及其盟友关系
    第一节 缅甸政治转型前美国对缅甸政策和两国关系
        一、1950-1962年间缅甸与美国关系
        (一) 双方关系的主要特点
        (二) 美国对缅甸关系的政策及其出发点
        (三) 缅甸对美国关系的政策及其出发点
        二、1962-1988年间缅甸与美国关系
        (一) 双方关系的主要表现
        (二) 美国对缅甸关系的政策及其出发点
        (三) 缅甸对美国关系的政策及其出发点
        三、1988-2010年间缅甸与美国关系
        (一) 双方关系的主要阶段
        (二) 两国关系的特点
        (三) 美国对缅甸关系的政策及其出发点
        (四) 缅甸对美国的政策
        (五) 美国与缅甸关系的焦点
    第二节 2011年以来美国对缅甸的关系和政策
        一、缅甸与美国关系的发展变化
        (一) 缅甸与美国关系的正常化
        (二) 缅甸对美国政策
        (三) 美国对缅甸政策
        二、两国间的问题及发展走向
        (一) 缅甸的“民主化”问题
        (二) 美国的制裁等压力
        (三) 围绕“民主”与制裁的失落感
        三、美国亚太战略及对缅甸关系
        (一) 美国亚太战略对缅甸美国关系的影响
        (二) 中国印度因素对缅甸美国关系的影响
    第三节 缅甸与美国盟友关系及其相互政策
        一、缅甸与欧盟外交
        (一) 1988-2010年缅甸与欧盟关系
        (二) 2011年以来缅甸与欧盟关系
        (三) 影响双边关系的主要因素
        二、缅甸与日本关系
        (一) 1988-2010年缅甸与日本关系
        (二) 2011年以来缅甸与日本关系
        (三) 影响缅甸与日本关系的因素
第三章 2011年以来缅甸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关系
    第一节 缅甸与东盟关系
        一、2010年以前缅甸与东盟的关系
        (一) 1988年以前缅甸与东盟的关系
        (二) 1988-1997年缅甸与东盟关系
        (三) 1997-2010年缅甸与东盟关系
        二、缅甸与东盟自2011年以来的关系
        (一) 双边关系
        (二) 多边关系
        (三) 缅甸政治转型为缅甸与东盟关系释放出的活力
        三、缅甸与东盟关系的发展前景
        (一) 东盟发展与缅甸关系的核心要素
        (二) 缅甸发展与东盟关系的政策取向
        (三) 缅甸与东盟关系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2011年以来缅甸与泰国关系
        一、2010年以前缅甸与泰国的关系
        (一) 历史上缅甸与泰国关系
        (二) 1948—1962年缅甸与泰国关系
        (三) 1962—1988年缅甸与泰国关系
        (四) 1988-2010年缅甸与泰国关系
        二、2011年以来缅甸与泰国关系
        (一) 政治关系的平稳发展
        (二) 经贸合作的加强
        (三) 缅甸政治转型对缅甸泰国关系的影响
        三、缅甸与泰国关系的前景
        (一) 地理相邻对缅甸泰国关系的影响
        (二) 国家政治局势和政府(政权)变化
        (三) 国际环境
    第三节 2011年以来缅甸与印度关系
        一、缅甸与印度关系的发展历程
        (一) 缅甸印度历史上的长期交往
        (二) 1948-1988缅甸与印度的关系
        (三) 1988-2010年缅甸与印度的关系
        二、2011年以来缅甸与印度的关系
        (一) 2011年以来缅甸与印度政治安全关系的发展
        (二) 2011年以来缅甸与印度经济关系的发展
        (三) 2011年以来两国关系的特点
        三、缅甸与印度关系的发展趋势
        (一) 外交政策及其判断
        (二) 地缘因素
        (三) 国际环境
第四章 缅甸与中国关系
    第一节 缅甸政治转型前与中国关系
        一、独立后到1988年的双边关系
        (一) 1950-1962年间的中缅关系
        (二) 1962-1988年间的中缅关系
        二、1988-2010年间缅甸与中国关系
        (一) 缅甸与中国关系的发展
        (二) 中国对缅甸关系的政策
        (三) 缅甸对中国关系的重点及政策
        三、中缅关系的历史遗产
        (一) 形成了和平共处、相互友好、相互依托的关系
        (二) 呈现出阶段性调整的特征
        (三) 国家间关系的政治心理、民族心理
    第二节 2011年以来缅甸与中国的关系
        一、两国关系的发展特点
        (一) 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二) 互联互通与经济关系发展
        (三) 多边机制中协调配合的新发展
        二、2011年以来中缅关系的政策
        (一) 政治关系的巩固与应变
        (二) 合作领域及其重点
        (三) 多边关系及多重变化
        (四) 中国的期待与担忧
        三、缅甸发展与中国关系的重点和政策
        (一) 对中国的整体外交定位:战略依托
        (二) 国内需求及其对中国的政策
        (三) 国际活动的需求及其对中国的政策
    第三节 中缅关系的前景
        一、缅甸政治局势变化与中缅关系前景
        (一) 缅甸现政权的政治走势及其对两国关系的影响
        (二) 民主派政治力量的活动对两国关系的影响
        (三) 缅甸政治中间力量的活动对两国关系的影响
        二、国际环境变化对中缅关系的影响
        (一) 缅美关系与中缅双边关系
        (二) 缅印关系对中缅关系的影响
        (三) 日本在缅甸的经济外交对中缅关系的影响
        三、重大问题的走势对中缅关系的影响
        (一) 经济摩擦及常态化复杂化的可能性
        (二) 边境治理中的问题与挑战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外交部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中的语言模糊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1.2 选题相关研究回顾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1.4 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中语用模糊现象分类
    2.1 词语层面的模糊现象
    2.2 句子层面的模糊现象
第三章 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中语用模糊的手法
    3.1 词汇手法
    3.2 句式手法
    3.3 修辞手法
    3.4 合作手法
第四章 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中语用模糊的意义
    4.1 积极作用
    4.2 消极作用
第五章 结束语
    5.1 主要内容和观点总结
    5.2 研究的局限和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人权国际化基本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一、 权利在法理学中的崇高位置
    二、 作为权利主要部分的人权
    三、 走入国际化场景中的人权
    四、 本文的论证逻辑
第一部分 概念厘定:人权与国际化
    一、 人权的含义
    二、 国际化的含义
    三、 人权国际化的含义
    四、 小结
第二部分 人权国际化的前提与基础
    一、 自然权利说:人权来源的主导理论
    二、 对自然权利学说背景的反思
    三、 对自然权利学说论证的扬弃
    四、 人权的源泉:从实证到价值
    五、 对自然权利说的归结
    六、 人权国际化的动因分析
    七、 小结
第三部分 现实观照:国际化的人权
    一、 渐进式的国际人权发展模式
    二、 多方面的人权法律依据
    三、 多层次的国际人权负责机构
    四、 多角度的人权监督机制
    五、 开放式的人权保护体系
    六、 小结
第四部分 人权国际化过程中的人权-主权关系
    一、 人权与主权的理论纷争与实践对立
    二、 主权的探索与阐释
    三、 主权与人权的关系探析
    四、 小结
结论
    一、 人权国际化的价值评判
    二、 人权国际化的推动与防范
    三、 权利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四、粮农组织批评制裁委(论文参考文献)

  • [1]缅甸政治转型以来的对外关系[D]. 闫德华. 云南大学, 2015(09)
  • [2]外交部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中的语言模糊现象研究[D]. 张丽. 山东大学, 2013(11)
  • [3]人权国际化基本理论研究[D]. 何志鹏. 吉林大学, 2004(04)
  • [4]粮农组织批评制裁委[N]. 顾正龙. 人民日报, 2002

标签:;  ;  ;  ;  ;  

粮农组织批评制裁委员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