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物理教学改革认识问题

理论物理教学改革认识问题

一、对理论物理教学改革的认识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胡伟伟[1](2021)在《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的中学职前物理教师专业素养的调查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自2012年2月教育部颁布《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来,对于教师专业素养有了一个系统全面的参照标准。不少中学教师尤其是职前教师,在专业素养方面与《标准》的要求并不相适应,这将导致这些教师新入职后会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难以较好适应中学教学要求。基于此,目前已经展开对于职前教师专业素养方面的研究。笔者通过知网查询资料发现,以往对于物理教师专业素养的评测几乎都以自编问卷为主。自编问卷由于个人研究的局限性,在信度、效度方面不可能比得上国内专家组的集体成果。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选择以《标准》为基础,对江苏省中学职前物理教师的专业素养情况展开调查,分析出现各种问题的原因并给出相应的改进措施。笔者在研一实习期的末期,对小组其他三名同学访谈,从他们身上找出职前物理教师存在着的一些共性问题。之后通过校内导师指点,在63条专业标准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28条设计成问卷的量表。并在江苏省内开设物理师范的10多所高校中,选择6所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发放问卷。在此过程中,首先采用SPSS软件进行信度分析,之后使用Excel软件进行图表分析,最后采用SPSS软件进行差异性分析。通过对于调查问卷及访谈的分析,获得省内职前物理教师专业素养现状如下:(1)“专业理念与师德”的自我评价明显高于“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2)在“专业知识”中,只有物理学科知识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及相关项自我评价最高,其余指标较低;(3)在“专业能力”中,涉及教育实践的观念认知自我评价较高,但涉及教学实践的具体基本功自我评价较低;(4)不同性别的物理师范生的专业素养不存在明显差异;(5)不同区域高校的物理师范生的专业素养存在明显差异性,且苏南地区明显高于苏北地区;(6)不同类型高校的物理师范生的专业素养不存在明显差异;(7)不同层次高校的物理师范生的专业素养不存在明显差异。针对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原因分析和改进措施如下:1.理论物理专业的课程,在物理师范专业设置过多,这些课程偏重学术研究,相对于师范生“难、繁、偏”,导致师范生本该实践练习的时间被占用。建议采用具有物理师范专业特色的新教材,既可以拔高物理师范生对物理学的认知,又可以兼顾物理师范生的中学物理教学就业需求;2.物理师范专业开设的相关课程,并没有对中学物理教材所有实验详尽分析,很多师范生在实习期间甚至转正以后,无法保证就业后能在当地能学到正确的物理实验知识。建议省内开设物理师范专业的高校,能够将中学物理教材全部实验加入到课程设置中;3.不少高校对于物理师范生实习期的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或者大四上学期,这两个时间点却分别和很多师范生的升学(考研)和就业(校招)冲突,进而导致很多师范生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建议高校适当修改实习时间,逐步提前到大三上学期;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校园招聘时,时间尽量安排在周末或寒暑假。

李佩青[2](2021)在《基于情境教学理论的物理模型教学研究》文中提出情境教学是指有目的地引进或设计生动、带有特定情绪色彩的、具体的场景,以实现学生的情感唤醒、意义建构和思维发展的教学。情境教学理论源远流长,自诞生之日起便不断吸引学者的研究目光。物理模型作为对实际问题进行科学抽象处理后获得的反映事物本质特性的理想表征,在高中物理教学进程中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通过梳理文献及反思教学现实发现,模型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从真实情境与建模目的出发,并利用相关知识方法对模型进行分析后再到实际情境中进行运用。情境成为了模型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情境教学理论或可为物理模型教学提供指导。因此,本研究首先就课程标准对模型教学内容标准的说明以及有关“情境”教学建议的阐述展开详细分析,并对人教版教材中的模型及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梳理,以洞悉模型教学的内容编排和呈现方法。随后通过教师访谈、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实际模型教学现状,收集教学典型问题以向后续工作给予现实参考。通过研究,获得以下结论:第一,分析发现,《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情境”一词总出现频次为66,“模型”(“建模”)出现频次为75。学业质量标准从侧面表示,学生物理模型学习结果与问题解决成功与否直接相关,模型建构水平标准伴随问题情境的复杂程度依次递进。因此,情境教学理论在改进物理模型教学方面,具有一定潜力。第二,教师访谈和学生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当前物理模型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轻视模型建构意义,价值认识淡漠;(2)搪塞模型引入过程,感性材料单调;(3)弱化模型建立历程,模型认知浅显;(4)删减模型应用过程,问题解决能力匮乏。第三,以该领域权威物理建模教学模式为参照,借助课标和教材梳理结果,提出了具体、可实施的基于情境教学理论的物理模型教学策略及物理模型教学模式。其中教学策略包含三部分:(1)建情境阶段的模型引入策略,(2)去情境阶段的模型提取策略,(3)再情境阶段的模型应用策略。教学模式包括基于情境教学理论的建模教学模式和用模教学模式。第四,在实习学校开展相应教学实践。经统计,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数据T检验显着性为0.003,呈显着性差异。因此,基于情境教学理论的物理模型教学策略和模式的使用,的确在提高学生模型意识、强化建模能力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刘欣[3](2019)在《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有关科技精英的研究是科学技术史和科学社会学交叉研究的议题之一,随着中国近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国科技精英的规模逐渐扩大,有关中国科技精英的研究也随之增多,但从学科角度进行科技精英的研究相对偏少;物理学是推动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整个自然科学学科体系中占有较高地位,同时与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密切关联,是20世纪以来对中国影响较大的学科之一;中国物理学院士是物理学精英的代表,探讨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路径的问题,不仅有助于丰富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结构和发展趋势的认识,而且有助于为中国科技精英的成长和培养提供相关借鉴;基于此,本文围绕“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成长路径”这一问题,按照“变量——特征——要素——路径”的研究思路,引入计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物理学院士这一群体进行了多角度的计量研究,文章主体由以下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一章)以“院士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史为线索,通过对1948年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和国立北平研究院推选产生中国第一届物理学院士,1955年和1957年遴选出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两届物理学学部委员、1980年和1991年增补的物理学学部委员、1993年后推选产生的中国科学院物理学院士、1994年后的中国科学院外籍物理学院士和中国工程院物理学院士,及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华裔物理学院士的搜集整理,筛选出319位中国物理学院士,构成本次计量研究的样本来源。第二部分(第二至九章)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进行计量研究。首先,以基本情况、教育经历、归国工作,学科分布、获得国内外重大科技奖励等情况为变量,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总体特征进行了计量分析;其次,按照物理学的分支交叉学科分类,主要对中国理论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光学、高能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这五个分支学科的院士群体特征分别进行了深入的计量分析,对其他一些分支交叉学科,诸如天体物理学、生物物理学、工程热物理、地球物理学、电子物理学、声学、物理力学和量子信息科技等领域的院士群体的典型特征进行了计量分析,分析内容主要包括不同学科物理学院士的年龄结构、学位结构、性别比例,在各研究领域的分布、发展趋势和师承关系等;再次,在对各分支交叉学科物理学院士的基本情况和研究领域计量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学科间物理学院士的基本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和代际演化进行趋势分析。第三部分(第十章)在第二部分计量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研究领域和代际演化的趋势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呈现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但近些年年轻化趋向较为明显,整体学历水平较高,同时本土培养物理学精英的能力增强,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但他们科技贡献突出,空间结构“集聚性”较强,但近些年这种“集聚性”逐渐被打破等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研究领域呈现出,物理学科中交叉性较强的研究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应用性较强的研究领域产业化趋势明显,当代物理学的发展与科研实验设施的关系越发紧密等趋势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代际演化呈现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需求导向下的相关物理学科迅猛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物理学院士研究兴趣与国家政策支持相得益彰,21世纪以来物理学院士个体对从事学科发展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等趋势特征。第四部分(第十一章)通过分析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特征得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成长路径。宏观层面,社会时代发展大背景的影响一直存在,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导向要素有所减弱,国家科技管理制度的要素影响有所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对物理学院士成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中观层面,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需求的导向要素显着增强,空间结构“集聚性”的影响逐渐在减弱,师承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学科延承方面;微观层面,性别差异对物理学家社会分层的影响很弱,年龄要素对物理学院士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个人研究兴趣对物理学院士的成长影响增强;可见中国物理学院士受社会时代背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直存在,受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导向影响有所减弱,而受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和物理学家个人研究兴趣的导向逐渐增强,进而得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社会分层总体符合科学“普遍主义”原则的结论。最后,在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发展展望中,提出须优化中国物理学院士年龄结构和培养跨学科物理科技人才,辩证看待中国物理学院士空间结构的“集聚性”和师承效应,发挥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研究优势弥补研究领域的不足,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和完善科技奖励机制,不断加强国家对物理学的支持力度等建议,以促进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良性发展和推动我国从物理学大国发展为物理学强国。

杨秀会[4](2014)在《地方本科院校理论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指出理论物理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并根据本校物理学院理论物理课程教学长期存在的问题,提出地方本科院校理论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以期通过教学改革实践,使得地方本科院校的理论物理课程教学质量得到显着的提高.

邓永荣,祝凤侠,吴玛佳,骆远征[5](2014)在《理论物理教学与实践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理论物理的教学一直是物理教学中比较棘手的问题,本文从理论物理教学中理论的条理性、当下理论物理教学应当同实践相结合、探究学习的认知模式、改革创新教学模式这四个方面阐述了理论物理教学应当发展和注意的地方,对理论物理教学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宋世军,姚晓玲[6](2014)在《高职院校理论物理课程教改初探》文中提出通过对现有高职理论物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创新与整合,构建更为有效的理论物理课程知识体系,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以及评价体系进行不断地整合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增强任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能力,为高职院校理论物理课程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提供有力的支撑。

张晓燕,董鸿飞[7](2013)在《《理论物理导论》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文章对《理论物理导论》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通过重新删减组合课程内容,构建了更为有效知识体系;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创新的能力;通过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实践证明《,理论物理导论》的课程建设经过不断总结改进,取得了较为显着的成效.

钱俊[8](2012)在《理论物理教学改革初探》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理论物理的自身特点出发,论述了改革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程培红,王金霞[9](2012)在《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理论物理课程改革初探》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理论物理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和整合,构建更为有效的知识体系,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冯哲[10](2012)在《新课改下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的衔接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回顾二十世纪,物理学的发展无论是从宏观领域还是从微观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时至今日,物理学仍是一门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科学,它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向导和源泉,因此,对大学物理和高中物理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只是各阶段的教育情况受到广泛关注,而对各教育阶段之间的衔接问题研究的比较少,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各教育阶段之间的衔接才逐渐被关注,但是理论还不够完善。2004年,我国高中进行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这次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个性发展”,这样,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不仅影响到高中物理的教学,也影响着大学普通物理的教学以及研究生的教学等,这都给大学物理教学和高中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首先,本文在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基础上,对国内外教育衔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和归纳,从教育衔接层面,比较和分析了大学物理的教育体制和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以及物理实验教学等;再次,比较和分析了高中物理课程、师范类普通物理课程和理论物理课程的系统结构差异,从物理理论上分析了大学物理和高中物理存在的衔接问题;最后,通过教育统计法、质的研究方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大学普通物理的教学和学习现状进行了调查,从而对大学物理和高中物理的衔接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大学普通物理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建议,以期通过“教”与“学”的改进,让大学低年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物理的学习。

二、对理论物理教学改革的认识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理论物理教学改革的认识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的中学职前物理教师专业素养的调查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重点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教师专业化的理论
        2.1.2 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2.1.3 教师成长三阶段论
        2.1.4 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
    2.2 本研究的概念界定
        2.2.1 中学职前物理教师
        2.2.2 专业素养
    2.3 国内外对于职前教师专业素养的研究综述
        2.3.1 国外对于职前教师专业素养的研究综述
        2.3.2 国内对于职前教师专业素养的研究综述
    2.4 有关物理教师专业素养的调查研究形状
第3章 关于物理职前教师专业素养的现状调查
    3.1 访谈研究过程
        3.1.1 访谈的提纲设计
        3.1.2 内容的整理
        3.1.3 访谈结果的启示
    3.2 问卷调查过程
        3.2.1 问卷设计与发放
        3.2.2 数据的整理
        3.2.3 差异性分析
        3.2.4 问卷调查的总结
第4章 调查现状的原因分析
    4.1 理论物理课程偏多,其他课程不够重视
    4.2 基础实验器材陈旧,中学实验课程偏少
    4.3 微格教学频率不高,展示实践机会有限
    4.4 实习时间安排太晚,能上讲台机会不多
第5章 措施改进与对策建议
    5.1 合理调整课程结构,选用师范特色教材
    5.2 提高微格教学频率,加强课后小组练习
    5.3 师范生基本功多练,物理实验技能加强
        5.3.1 提升“三字一画”基本功
        5.3.2 提升教学设计能力
        5.3.3 提升物理实验技能
    5.4 实习时间安排提前,适时参与顶岗实习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江苏省中学职前物理教师专业素养的现状调查
致谢

(2)基于情境教学理论的物理模型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2.1 问题提出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综述
        1.4.1 国内外情境教学理论研究综述
        1.4.2 国内外物理模型教学研究综述
2 概念界定与研究依据
    2.1 概念界定
        2.1.1 情境教学
        2.1.2 物理模型
        2.1.3 物理模型教学
    2.2 研究依据
        2.2.1 情境教学理论
        2.2.2 建构主义理论
        2.2.3 David Hestenes的建模教学模式
3 新课标和教科书中情境及模型的相关内容分析
    3.1 新课标中相关内容分析
        3.1.1 新课标中“情境”相关表述与分析
        3.1.2 新课标中“模型”(“建模”)相关表述与分析
    3.2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科书中相关内容分析
        3.2.1 教材中的物理模型分类统计
        3.2.2 教材中的物理模型教学梳理
4 高中物理模型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4.1 高中教师物理模型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4.1.1 调查目的
        4.1.2 调查对象、方法及时间
        4.1.3 访谈提纲
        4.1.4 访谈实施
        4.1.5 调查结果及分析
    4.2 高中生物理模型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
        4.2.1 调查目的
        4.2.2 调查对象、方法与时间
        4.2.3 问卷编制及信效度分析
        4.2.4 问卷发放
        4.2.5 调查结果及分析
    4.3 高中物理模型教学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5 基于情境教学理论的模型教学策略及模式
    5.1 构建依据
        5.1.1 师生调查
        5.1.2 课标分析与教材分析
        5.1.3 新高考改革
    5.2 设计思路
    5.3 基于情境教学理论的模型教学策略
        5.3.1 “建情境”阶段的模型引入策略
        5.3.2 “去情境”阶段的模型提取策略
        5.3.3 “再情境”阶段的模型应用策略
    5.4 基于情境教学理论的模型教学模式
        5.4.1 基于情境教学理论的建模教学模式
        5.4.2 基于情境教学理论的用模教学模式
6 基于情境教学理论的模型教学实践
    6.1 实践设计
        6.1.1 实践目的
        6.1.2 实践对象及时间
        6.1.3 实践方案
    6.2 实践案例
        6.2.1 基于情境教学理论的建模教学案例
        6.2.2 基于情境教学理论的用模教学案例
    6.3 实践效果检验
        6.3.1 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分析
        6.3.2 实践结果及分析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不足之处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新课标中的“情境”相关表述
附录2:教材中的模型教学梳理
附录3:教师访谈记录
附录4:物理模型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5:模型学习结果调查问卷(后测)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文献综述
    二、论文选题和研究内容
    三、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产生与本土化
    1.1 民国时期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产生
        1.1.1 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推选产生中国第一届物理学院士
        1.1.2 国立北平研究院推选出与“院士”资格相当的物理学会员
    1.2 当代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本土化
        1.2.1 中国科学院推选产生物理学学部委员
        1.2.2 中国科学院物理学院士与中国工程院物理学院士的发展
    1.3 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华裔物理学院士
    1.4 中国物理学院士名单与增选趋势分析
        1.4.1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名单汇总
        1.4.2 中国本土物理学院士总体增选趋势
第二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总体特征的计量分析
    2.1 中国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2.1.1 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
        2.1.2 院士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
        2.1.3 出生地域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
    2.2 中国物理学院士教育经历的计量分析
        2.2.1 学士学位结构
        2.2.2 硕士学位结构
        2.2.3 博士学位结构
    2.3 中国物理学院士归国工作情况的计量分析
        2.3.1 留学物理学院士的归国年代趋势
        2.3.2 国内工作单位的“集聚性”较强
        2.3.3 物理学院士的国外工作单位
    2.4 中国物理学院士从事物理学分支交叉学科的计量分析
        2.4.1 物理学院士从事分支交叉学科的归类统计
        2.4.2 物理学院士获得国际科技奖励的计量分析
        2.4.3 物理学院士获得国内科技奖励的计量分析
第三章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3.1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3.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3.1.2 博士占比52.83%,地方高校理论物理教育水平有所提高
    3.2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3.2.1 主要分布于凝聚态理论和纯理论物理等领域
        3.2.2 20 世纪后半叶当选的理论物理学院士内师承关系显着
    3.3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3.3.1 理论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3.3.2 理论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4.1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4.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4.1.2 博士占比57.83%,国外博士学位占比将近80%
        4.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在凝聚态物理领域崭露头角
    4.2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4.2.1 主要分布于半导体物理学、晶体学和超导物理学等领域
        4.2.2 凝聚态物理学的一些传统研究领域内师承关系显着
        4.2.3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集聚于若干研究中心
    4.3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4.3.1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4.3.2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4.4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光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5.1 中国光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5.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61—70 岁”
        5.1.2 博士占比54.84%,本土培养的光学博士逐渐增多
    5.2 中国光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5.2.1 研究领域集中分布于应用物理学和激光物理学
        5.2.2 光学院士工作单位的“集聚性”较强
    5.3 光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5.3.1 光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5.3.2 光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5.4 小结
第六章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6.1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6.1.1 老龄化问题严重,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6.1.2 博士占比53.85%,国外博士学位占比超过85%
    6.2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6.2.1 高能物理实验与基本粒子物理学分布较均衡
        6.2.2 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工作单位集聚性与分散性并存
    6.3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6.3.1 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平稳趋势
        6.3.2 高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6.4 小结
第七章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7.1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7.1.1 老龄化问题严重,80 岁以下院士仅有3 人
        7.1.2 博士占比48.84%,国外博士学位占比超过95%
        7.1.3 女性院士在原子核物理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7.2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7.2.1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在各研究领域的分布情况
        7.2.2 参与“两弹”研制的院士内部师承关系显着
    7.3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7.3.1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下降趋势
        7.3.2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7.4 小结
第八章 其他物理学分支和部分交叉学科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1 中国天体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1.1 天体物理学院士本土培养特征明显
        8.1.2 天体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
        8.1.3 天体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2 中国生物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2.1 群体年龄较小,当选年龄集中于“41—50 岁”
        8.2.2 生物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3 中国工程热物理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3.1 工程热物理院士内部师承关系十分显着
        8.3.2 工程热物理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4 中国地球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4.1 主要分布于固体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研究领域
        8.4.2 地球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5 部分分支交叉学科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5.1 电子物理学和声学院士的增选呈下降趋势
        8.5.2 中国物理力学由应用走向理论
        8.5.3 中国量子信息科技呈迅速崛起之势
第九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计量分析的比较研究和趋势分析
    9.1 各分支交叉学科间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比较研究
        9.1.1 一些新兴研究领域物理学院士年轻化趋势明显
        9.1.2 21世纪以来本土培养的物理学院士占比一半以上
        9.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在实验物理领域分布较多
    9.2 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分析
        9.2.1 各分支交叉学科内的横向发展趋势分析
        9.2.2 各分支交叉学科的纵向年代发展趋势分析
    9.3 中国物理学院士代际演化的趋势分析
        9.3.1 第一代物理学院士初步完成了中国物理学的建制
        9.3.2 第二代物理学院士完成了中国物理学主要分支学科的奠基
        9.3.3 第三代物理学院士在国防科技和物理学科拓展中有着突出贡献
        9.3.4 第四代物理学院士在推进物理学深入发展方面贡献较大
        9.3.5 新一代物理学院士科技成果的国际影响力显着增强
第十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和发展趋势特征
    10.1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
        10.1.1 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但年轻化趋向较为明显
        10.1.2 整体学历水平较高,本土培养物理学精英的能力增强
        10.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但科技贡献突出
        10.1.4 空间结构“集聚性”较强,但近些年“集聚性”逐渐被打破
    10.2 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发展的趋势特征
        10.2.1 物理学科中交叉性较强的研究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10.2.2 物理学科中应用性较强的研究领域产业化趋势明显
        10.2.3 当代物理学的发展与科研实验设施的关系越发紧密
    10.3 中国物理学院士代际演化的趋势特征
        10.3.1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需求导向下的相关物理学科迅猛发展
        10.3.2 20世纪80 年代以来院士研究兴趣与国家支持政策相得益彰
        10.3.3 21世纪以来院士个体对学科发展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
第十一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成长路径
    11.1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宏观要素
        11.1.1 社会时代发展大背景的影响一直存在
        11.1.2 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导向要素有所减弱
        11.1.3 国家科技管理制度的要素影响有所增强
        11.1.4 中国传统文化对物理学院士潜移默化的影响
    11.2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中观要素
        11.2.1 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需求的导向要素显着增强
        11.2.2 空间结构“集聚性”的影响逐渐在减弱
        11.2.3 师承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学科延承方面
    11.3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微观要素
        11.3.1 性别差异对物理学家社会分层的影响很弱
        11.3.2 年龄要素对物理学院士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
        11.3.3 个人研究兴趣对物理学院士的成长影响增强
    11.4 结语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地方本科院校理论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理论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理论物理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4提高理论物理知识教学质量的改革措施
    1、编写教材和辅导书.
    2、端正教师和学生对理论物理课程的认识.
    3、改革授课教师安排, 保证教学试验的持续进行.
    4、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
    5、改革教学考核方式.
    6、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 才能实现优质教学.
5结论

(5)理论物理教学与实践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论教学的条理性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三、探寻学生在学习物理理论知识过程中的认知模式
四、创新教学模式

(6)高职院校理论物理课程教改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高职院校理论物理课程现状
二、理论物理课程建设的创新和优化
    (一) 对理论物理课程内容的优化措施
    (二) 对理论物理课程体系建设的优化措施
    (三) 注重教材建设, 要为教学质量提高做好物质保障
三、课堂教学与考核方式的改革
    (一)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二) 改革课程的考核方式
四、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一) 运用启发式, 讨论式的教学方式, 构建互动式教学的新模式
    (二) 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推进理论物理教学的信息化

(7)《理论物理导论》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重新整合课程内容, 构建有效知识体系
2 了解学生学习理论物理的认知模式,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2]
3 全面推广CAI教学, 逐步实现本课程教学网络化
4 强调以学生为本, 课程特色鲜明
    4.1 课程体系结构合理, 内容学习灵活
    4.2 优秀的师资队伍, 良好的教学管理
    4.3 发展现代教育技术, 建立多元化的教学环境
    4.4 紧跟学科发展, 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4.5 面向专业、面向实际的应用特色

(8)理论物理教学改革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论物理课程“教与学”现状
二、教学内容上的改革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四、结束语

(10)新课改下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的衔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关于“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的教育衔接问题”的研究动态
    三、研究意义
第二章 理论基础
    一、教育衔接概念的阐释
    二、理论基础
    三、研究方法
第三章 从教育衔接层面比较和分析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
    一、大学物理课程和高中物理课程教育理念的比较和分析
    二、大学与高中阶段物理教学方法的比较和分析
    三、大学与高中阶段物理学习方法的比较和分析
    四、大学与高中阶段物理实验教学的比较和分析
第四章 师范类物理课程和高中物理课程系统结构的差异
    一、普通物理和高中物理在力学方面的系统结构差异
    二、普通物理和高中物理在电磁学方面的差异
    三、普通物理和高中物理在热学方面的系统结构差异
    四、普通物理和高中物理在光学方面的系统结构差异
    五、普通物理和高中物理在原子物理学方面的系统结构差异
    六、高中物理、普通物理、理论物理之间的系统结构差异
    七、高中物理、普通物理、理论物理的阶段分化性对其衔接问题的思考
第五章 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衔接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一、高考成绩与大学成绩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研究
    二、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衔接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三、影响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衔接的两个因素
第六章 对大学物理衔接的教学建议和学习建议
    一、教师的教学建议
    二、学生的学习建议
本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对理论物理教学改革的认识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的中学职前物理教师专业素养的调查与对策[D]. 胡伟伟. 扬州大学, 2021(09)
  • [2]基于情境教学理论的物理模型教学研究[D]. 李佩青.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D]. 刘欣. 山西大学, 2019(01)
  • [4]地方本科院校理论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J]. 杨秀会.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4(05)
  • [5]理论物理教学与实践探究[J]. 邓永荣,祝凤侠,吴玛佳,骆远征. 才智, 2014(21)
  • [6]高职院校理论物理课程教改初探[J]. 宋世军,姚晓玲.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03)
  • [7]《理论物理导论》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张晓燕,董鸿飞.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1)
  • [8]理论物理教学改革初探[J]. 钱俊. 科技信息, 2012(36)
  • [9]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理论物理课程改革初探[J]. 程培红,王金霞.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12(02)
  • [10]新课改下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的衔接问题研究[D]. 冯哲. 山东师范大学, 2012(09)

标签:;  ;  ;  ;  

理论物理教学改革认识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