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周边裸石绿化措施

市区周边裸石绿化措施

一、城区周围裸岩绿化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郭瀚阳[1](2021)在《基于矿山生态修复的采石场废弃地景观设计研究 ——以湖州市蜀山公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高速进行,采石场的数量不断增多,对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关停后的采石场形成的废弃地占用了宝贵的土地资源。通过对采石场废弃地的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的研究对我国人居环境改善、保障建设用地供给、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湖州市蜀山公园为研究对象,借鉴了国内外采石场改造的相关理论研究与优秀案例,归纳出采石场景观设计的原则与设计手法和生态修复中的技术方法,研究得出以下三个结论:(1)根据对蜀山公园现状的详细调查与分析,遵循“生态优先慎重选择人工措施”“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统一考虑,避免侧重”“尊重场地特征,融合中国传统山水美学”三个原则,设计定位为“绿色客厅”和“蜀山画境”。绿色客厅是指以公园的服务对象进行考虑,将景观空间作为室内生活功能的延伸,蜀山画境是综合场地上断崖峭壁和文化底蕴以及承载的文化展示功能,将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结合起来,以中国山水为蓝本进行景观设计。(2)论文从场地生态修复和游人功能需求以及文化内涵三方面展开思考,提出构筑公园+模式公园、重塑孤山河泽的山水特征、打造蜀山特色名片三个设计策略。构筑公园+模式公园是形成“公园+生活+商业”“公园+运动+亲子”等多样性的组合;重塑孤山河泽的山水特征是景观空间上通过“引水绕山”等设计手法,旨在整合强化山水关系、重现地域特征;打造蜀山特色名片是以山水画表现技法中点线面进行景观元素的选择,以三远技法进行景观空间的营造,以对比、协调等手法进行色彩的选择。(3)在蜀山公园的生态修复中,从五个方面进行。在地质灾害隐患防治中采用了清除、支护、防护网等方法;在地形重塑中采用了修坡、堆坡、削坡等方法;在土壤重构中采用了覆土、基质改良法;在水系修复中采用了引水绕山、生物净化等方法;在植被重建中将场地分为平缓坡区、陡急和险崖坡区、水塘湿地区分别选取适合的植物和种植方法,并且,在生态修复过程中结合场地文化中《蜀山图》的意境进行营造。

程雨婷[2](2020)在《一带一路沿海超大城市热岛时空特征及卡拉奇城市化对城市热岛影响分析》文中提出城市化是20世纪以来最为显着的人类活动过程,而随着城市化进程所产生的特有环境问题——城市热岛,不仅影响着城市局域及区域气候,而且对城市居民生活舒适度以及能源消耗等也有明显的负面作用,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对于监测局地、区域甚至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指导城市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以一带一路沿海超大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MODIS地表温度产品和Landsat土地利用分类数据,以城市热岛强度为指标,从年际和季节的角度分析了10个超大城市2001-2017年热岛效应时空格局变化;然后,以卡拉奇为例,基于Landsat土地利用分类数据,利用RS和GIS技术分析了卡拉奇近3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城市扩张;最后,根据Landsat地表温度数据和土地利用分类数据,研究了卡拉奇土地利用覆被特征对城市热岛的影响等。研究结果表明:(1)2001-2017年期间各超大城市高强度热岛主要分布在人口活动密集的城市核心区;年均城市热岛强度最大的城市是卡拉奇,多年SUHII平均值为3.02℃,热岛强度显着上升的是金奈(0.07℃/年,P<0.1);各城市热岛强度存在季节性差异,其中夏季城市热岛强度最大的城市是伊斯坦布尔,SUHII平均值为2.88℃,冬季城市热岛强度最大的城市是卡拉奇,SUHII平均值为4.45℃。(2)卡拉奇建设用地呈持续上升趋势,且主要通过侵占裸地/裸岩的方式进行扩张;1990-2019年期间,卡拉奇建设用地总扩张面积约254.50 km2,且主要发生在1990-2000和2010-2019年两个时间段,扩张面积分别为151.00 km2和99.92 km2,约占总扩张面积的98.60%,城市扩张速度最快的阶段发生在1990-2000年期间,扩张速度为15.10 km2/a,扩张动态度为7.46%。(3)卡拉奇海岸线长度具有显着的延伸趋势(9.51 km/a,P<0.05),海岸线终点变化速率和线性回归速率的平均值分别为4.97和4.63 m/a;1990-2019年期间,卡拉奇海岸带土地积蚀面积约为31.55 km2,其中因海岸线向海一侧扩张引起的土地增生面积为30.10 km2,约占总变化量的95%,增生现象主要发生在1990-2000和2010-2019年两个阶段,增生面积分别为16.11和13.50 km2。(4)卡拉奇地表温度由高到低的土地利用类型的顺序分别为裸地/裸岩>建设用地>陆地植被>滩涂/砂地>红树林;2000-2019年卡拉奇地表温度(LST)与归一化建筑指数(NDBI)具有显着的正相关性;2000和2010年卡拉奇地表温度(LST)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呈现出正相关,这主要是因为卡拉奇的不透水面对地表温度的影响起到了控制作用,从而削弱了自然地表对地表温度的影响。

徐一丁[3](2020)在《基于山地生态修复的郊野公园规划设计探索 ——以河北省涿鹿县黄羊山郊野公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面对当前人居环境标准不断提升、山地生态环境胁迫严重等形式,位于城郊的山地郊野公园在调控山地生态环境、服务城市居民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文在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首先对郊野公园、山地郊野公园、山体修复、生态敏感性评价的概念与当前研究进行总结;同时搜集国内外优秀案例总结借鉴策略。其次,以山地生态修复为导向,运用GIS软件选择高程、坡度、坡向、植被覆盖度、水体缓冲区土地利用类型、现状道路共7个因子,采用因子加权叠加法,构建山地郊野公园敏感性评价体系;按敏感度的高低将规划区划分为极生态敏感区、高生态敏感区、中生态敏感区、低生态敏感区和生态不敏感区5级,并提出不同分区山地保护与修复的原则,为山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利用提供重要支撑和依据。再次,结合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的使用功能、视觉景观要求对分析结果进行综合考虑,进一步完善山地郊野公园山体、水体、植被、节点、铺装构筑、聚落规划方面策略。最后,选取华北地区典型的山地型郊野公园进行实例设计,基于山地生态修复以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为依据尝试性提出黄羊山郊野公园生态设计方案,并对其景区、节点进行细化。

王云[4](2020)在《讨赖河流域(甘肃段)生态安全评价及生态格局优化研究》文中提出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是实现区域生态安全、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讨赖河流域是典型的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本底环境脆弱、敏感,生态问题突出。因此,评价其生态安全状况并以此为基础优化生态安全格局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讨赖河流域(甘肃段)为例,根据研究区生态环境状况,选择生态系统服务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框架,对2000、2015年流域生态安全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识别生态源地。借助Linkage Mapper软件工具提取最小成本路径、基于电路理论连通度模型构建次优生态廊道,并利用Barrier Mapper识别障碍点。最后,提出讨赖河流域(甘肃段)生态安全格局的优化策略,为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开发建设和生态保护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总体来说,讨赖河流域(甘肃段)生态安全状况并不乐观。从面积来看,2000、2015年讨赖河流域(甘肃段)低度安全等级区分别占流域总面积的63.68%、61.25%,高安全区、较高安全区仅占总面积的13.93%、15.80%。从空间分布来看,讨赖河流域(甘肃段)生态安全状况差异显着,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2000年讨赖河流域(甘肃段)高度安全区主要分布在南部祁连山地区,该区域林地、草地分布较广,生态系统健康、生态系统服务状况较好;较高安全区主要分布于中部灌溉农业区,但金塔县、嘉峪关市、酒泉市肃州区城区由于开发力度大,生态安全等级较低;低度安全区以裸岩、裸土、沙地等威胁生态安全的土地利用类型为主。2015年讨赖河流域(甘肃段)由未利用地开垦得来的新增耕地为中度生态安全等级,嘉峪关市城区、酒泉肃州区市区较低生态安全等级区面积随着城市扩张而增大。(2)基于生态源地、最小成本廊道、次优廊道、障碍点识别结果,构建并优化生态安全格局。生态源地面积约为3165.41km2,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0%,破碎化程度高,主要分布于流域南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山地区及中部金塔县、嘉峪关市、肃州区的农业区,北部戈壁滩植被覆盖度低,无生态源地分布,南部生态源地对流域景观连通性贡献最大。最小成本路径共1122条,共长3468.150km,其中较大阻力廊道有242条,分布在距离相对较远且相隔裸岩、裸土等阻力较大的源地间;中等阻力廊道有386条,大部分分布在祁连山地区的生态源地间;较小阻力廊道有494条,主要分布于中部耕地斑块间。次优潜在路径和最优路径分布比较一致,均集中分布于流域中南部耕地、草地、林地等斑块间,北部裸岩裸土区几乎无廊道。影响廊道与源地分布的障碍点主要分布在流域中部耕地区及南部祁连山山区斑块间的裸岩、裸土及稀疏草地区。(3)在对生态安全格局进行优化时,讨赖河流域应因地制宜,结合土地利用类型进行生态恢复和改善。本文将讨赖河流域(甘肃段)生态格局优化分区划分为三大区域:(1)生态稳定区。该区土地利用类型均为裸岩、裸土等未利用地,环境恶劣、人口稀少,在该区域应当维持现有生态环境稳定,防止沙漠化进一步蔓延。(2)生态发展区。该区主要位于中部耕地区,人口密度高、水土资源需求较大,应严格遵循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的原则,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寻求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推进。(3)重点保护区。该区主要为祁连山脉的草地、林地等,相间分布裸岩、裸土、稀疏草地等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环境脆弱。该区应加强退化草地治理、天然林保护和水土流失防治,提升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服务功能。

李想[5](2020)在《水利工程嵌套区消落带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响应研究》文中认为三峡水库消落带不仅是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还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更是生态系统的脆弱过度地带,为人类提供着特殊的生态、社会和经济功能,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促进区域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重庆市开州区位于长江支流小江的上游,特殊的地势条件使其成为了三峡水库消落带面积最大的区县,境内生态系统承载力弱,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为解决消落带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新城区下游修建了水利嵌套工程——水位调节坝,正常蓄水位170.28 m,有效降低了消落深度和面积,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得到了妥善治理和显着改善。在双重水库水位运行和库区人类活动的交互影响下,其生态过程相对于三峡库区的其他区县而言具有典型代表性,因此,以开州区水利嵌套工程区消落带为研究对象。在融合多学科的理论基础上,利用遥感影像、土壤、气象、DEM、社会经济数据以及野外采样调查数据,通过In VEST模型探究水源涵养、土壤保持两项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在水利嵌套工程修建前后其服务和价值的时空分异规律。从自然、社会、经济多方面对水利嵌套工程的生态效应进行综合评估,并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区进行综合划分,以期为消落带的生态保护修护以及相关水利嵌套工程提供理论支持,促进消落带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开州区消落带水利嵌套工程修建后新增了果园和水工建筑两种生态系统类型,沼泽草地、河流、滩涂的增加趋势较大,旱地、乔木林地、水田减少趋势较明显,其他生态系统类型变化不大。生态系统类型转移主要发生在旱地、乔木林地、沼泽草地、河流和滩涂之间。(2)研究区10年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呈增加趋势,由87.42亿元增加至112.95亿元。高值区分布在调节坝上下游附近,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最明显的为区域2,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最低的分别为区域1和区域3。从水源涵养服务来看,研究区水源涵养量在建坝后呈下降趋势,减少了60.72 m3,平均水源涵养量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区域3和4,区域1和2的水源涵养量减少比较明显。水源涵养价值增加了25.29亿元,区域2的单位面积水源涵养价值增加程度最大。从土壤保持服务来看,调节坝修建后研究区土壤保持量增加了2.48万t,除区域4外其他三个区域均呈下降趋势,区域4土壤保持量增加了4.27万t。研究区土壤保持价值增加了0.01亿元,区域1是土壤保持价值的高值区。(3)水利嵌套工程对消落带主导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总体上是正向的,同时各项生态修复工程均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仍需注重区域平衡、协调发展,促进区域生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布指数来看,水利嵌套工程建成运行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各等级地形位上均呈增加趋势,且随地形位等级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分布态势,第2级地形位为最优分布区,河流、沼泽草地、滩涂面积大量增加是低地形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的主要原因。从生态经济协调度来看,2005~2015年开州区消落带生态经济协调度为0.034,处于低度协调状态,水利嵌套工程的社会经济效应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增加了生态环境恶化的潜在风险性;区域1的生态经济协调度最高,东河、南河、汉丰湖的交汇处为高度冲突区,消落带生态系统受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严重。从人口—经济不匹配度来看,研究区生态经济和人口的不匹配程度呈增加趋势,生态经济发展的不协调程度有所扩大;区域1是研究区的生态经济高度发达区,区域2和3属于生态经济欠发达区,区域4的人口—生态经济匹配程度趋近于研究区的整体水平。从综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区来看,一般、中度、高度和极其重要功能区面积占比分别为24.89%、25.98%、26.47%、22.65%,重点生态功能区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0%,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木本植被覆盖度较高的区域。

张驰[6](2020)在《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北票市绿地布局结构研究》文中提出自然资源部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国土空间规划进入了崭新的阶段。国土是生存之本、发展之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场所和主阵地,协调人地关系是国土空间治理的核心问题。面对快速城镇化、资源型城镇的生态环境以及自然环境带来的严峻挑战和不利影响,如何化解城镇、生态、人类之间的矛盾,探索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健康国土空间,成为当今中国面临的重要课题。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以下简称GI)通过“枢纽中心-连接通道-小型场地”组成的综合网络系统,可作为一种整体理论对保护和恢复自然资源、构建城市发展与土地保护的基础性空间框架、引导城镇国土空间可持续发展、缓解城镇生态环境问题等具有重要意义。北票市位于辽宁省西北部,是辽宁省半干旱地区,同时也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其生态环境基础、城镇发展面临的生态问题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本文期望提出其生态绿地的总体格局、多层次的绿地网络空间以及生态问题的缓解之道,为我国相类似城镇的国土生态安全的维系、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营建带来一定的启发。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收集、理论分析法解析GI理论,通过实地调查法研究区域的现状,通过Arc GIS10.2、Conefor软件分析法构建GI网络空间格局,进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推演出北票市国土绿地空间的布局结构。第一章为研究的缘起与立足: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重点在于对有关概念的界定;第二章是理论与案例研究,即研究什么是GI——“What”:主要包括理论综述、国内外研究进展、相关案例的实践及启示;第三章为研究对象的现状认知,得出进行GI理论下的绿地规划的必要性——“Why”:主要包括北票市绿地空间格局的现状、其它影响因素以及绿地空间格局面临的问题,明确了GI导向下对绿地格局构建的积极意义;第四章是在前两章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应用,即研究区域的GI要素空间分布——“Where”:首先搭载GIS等软件平台评价了区域的生态敏感性,其次研究了GI要素的识别与等级构建,最后得出多层级的GI网络,本章重点论述了GI要素的识别与等级构建的过程、结果;第五章是在第四章的基础上研究如何在GI空间格局下进行绿地布局结构的优化——“How”:首先论述了GI理论下的绿地布局结构的总体原则,提出绿地空间格局的整合与秩序的重组,在多角度修正的基础上推演出北票市绿地布局结构在不同空间尺度、时间次序下的优化方案,最后在GI优先级导向下提出了优化绿地布局结构的实施策略。

赵媛[7](2020)在《基于宜居性评价的北票市乡镇人居环境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城镇化仍处于稳步发展阶段,乡镇是乡村和城市之间联系的关键一点,是城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2014年3月召开,会议中颁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更是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提供了建设引导作用。目前,北票市乡镇的发展还比较缓慢,加快城镇化过程中生产、生活、生态各功能还存在很多问题。从2014年起,各地陆续探索美丽宜居村镇建设理念和具体实施方法,2018年,国家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的文件中,也是大力提出推进乡村宜居性建设等意见。宜居乡镇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在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发展水平。环境的宜居需要考虑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社会经济状况和居住环境,因此乡镇的宜居性受到生产、生活、生态三种功能的影响。由于目前关于人居环境环境宜居性的研究与探讨成果多围绕城市、城镇来进行,对于符合宜居乡镇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体系模型并没有进行权威的总结,本文针对北票市乡镇的特点,以现有宜居城市和城镇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通过层次分析法中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建立乡镇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体系以生活、生产、生态三大方面为框架,以配套设施、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社会和谐等指标进行评定,使用熵值法计算指标项权重,通过用乡镇宜居性指标和三生发展功能协调性指标来衡量与分析乡镇整体人居环境的发展水平与目前乡镇的环境质量,进而得出北票市乡镇宜居环境的现状量化评分及宜居环境状况。通过对评价特征的分析及总结,将北票市人居环境分为优级环境发展区域、中级环境发展区域和低级环境发展区域,通过对各环境区域的宜居性和协调性指标进行聚类分析,整合归类各人居环境发展区域的特征,针对不同人居环境问题提出不同优化策略以及实证研究。

田源[8](2019)在《浙江省山地型乡村绿道建设现状与规划设计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山地丘陵地区乡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乡村居民对于休闲游憩性活动的需求逐渐增强,绿道这一兼具生态、游憩、健身功能的设施逐渐被引入到山地与丘陵地区乡村建设中来。目前浙江省多地乡村建设有山地型绿道,但是建成效果与后期使用维护有待检验。本文在研究国内外绿道类型的相关理论与山地丘陵地区乡村环境后,对山地型乡村绿道的特征、功能和分类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通过对浙江省山地与丘陵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乡村绿道调研,收集现状资料,对调查段绿道的游憩资源系统、绿廊系统、慢行系统和服务设施系统四个方面做出定性评价。并通过专家咨询法和AHP层次分析法构建浙江省山地型乡村绿道建设现状评价体系,对调查段绿道进行定量的评价,总结得出浙江省山地型乡村绿道建设具有自然人文资源丰富、绿道形式多样、配套设施建设维护较为困难的特点。最后,根据本文所构建的山地型乡村绿道评价体系对绿道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得出浙江省山地型乡村绿道建设存在绿道城乡各段建设、投资、维护区别较大,缺乏妥善的运营管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分别从山地型乡村绿道规划设计方面的选线、可达性、重要节点、主题性、绿道复合功能性、配套设施,和保障措施方面的政策措施、运营管理、技术支持、绿道监管等部分提出优化策略。

宋知刚[9](2019)在《嵯峨山破损山体景观生态修复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城市建设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山体矿藏的经济属性在城市快速建设的历史时期是被放大的,几十年山体矿石的开采售卖,形成了为数众多满目疮痍的破损山体。对自然环境及本文论述的被破坏的山体环境也是空前的,西安北部嵯峨山就是这种采石破损山体的典型。山体是宝贵的生态环境资源,但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牺牲了重要的环境资源。以西安北部近效的嵯峨山破损山体为研究对象,在对其深入调研,实地踏勘的基础上,对其山体修复的方法路径进行探讨,期望能够提出一套解决相类似破损山体的解决方案。首先,参考相关国内外相关的山体修复案例,概括总结出破损山体修复的技术及相关修复模式,景观规划设计层面、景观视觉美学层面、环境文化要素层面,从工程技术层面,试着总结出破损山体生态景观修复的核心内容为:首先要找出山体破损的原因并合理归类,通过收集整理国内外成功的各类案例,明确山体景观修复的模式类型及目标,结合山体生态景观修复的各项原则,提出山体修复的策略方法,找出在实际规划设计操作中能够实施的山体修复规划设计的步骤,最后从工程技术层面上明确破损山体生态景观修复的边坡工程修复技术、土壤修复技术、水体修复技术、植物种植修复技术的内容。其次,从实际出发客观的分析嵯峨山的现状及周边关系,明确嵯峨山破损山体修复的模式为郊野游憩型模式,依据生态景观破损山体的修复原则及山体修复模式类型的分类,按照总结出破损山体规划设计修复的方法,并按照破损山体修复的步骤以及破损山体修复的技术去逐步按计划的去实施,将对破损山体生态景观修复核心内容的总结运用到嵯峨山破损山体生态景观修复的实践中去。最终解决嵯峨山破损山体生态景观修复的环境问题。

关海莉[10](2019)在《生态修复视角下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研究 ——以新乡市凤凰山森林公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人们对城郊地区的自然资源进行肆意地开采和掠夺,导致城郊地区的绿地环境受到侵蚀,生态空间遭到破坏,城郊地区的生态环境亟需得到修复。城郊型森林公园具有独特的生态结构与功能,既具有城市公园绿地为市民服务的功能,又具备自然森林公园原生态的自然属性,又因处于城市和自然的过渡地带,能够极大程度地影响城市的生态环境与功能,在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生态压力更为严峻。因此本文以城郊型森林公园为对象,通过对城郊地区森林公园特征的研究,结合生态学相关理论基础,以生态修复的视角对城郊地区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进行研究探讨,以期能够在城郊型森林公园的规划建设中,建立系统的规划设计理论,给予城郊型森林公园的规划建设及生态修复一定的指导。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城郊型森林公园及生态学的相关概念做出界定,以城郊型森林公园及生态修复技术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研究进展并指出目前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试探索生态修复视角下城郊型森林公园的规划营建方向。第二部分以相关理论基础为指导,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从生态环境、服务功能、城市关联和土地属性四个方面对城郊型森林公园的特征进行总结。基于生态学相关理论,针对城郊型森林公园的特征提出生态修复视角下城郊型森林公园的营建目标及策略,分别从山水空间营造、生态环境优化、景观功能布局、文化空间打造、科普体系构建五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三部分主要结合实例对城郊型森林公园的规划方法和途径进行了理论到实践的探讨。以河南省新乡市凤凰山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为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城郊型森林公园的规划方案。在分析调查现状资源及立地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公园的规划原则、目标、定位、总体布局、功能分区及生态修复相关内容。同时对植物景观、游览路线、基础设施等进行了规划。以生态修复视角对新乡市凤凰山森林公园进行规划研究与探讨,以期为营造出更多的环境优美、自然生态、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城郊型森林公园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

二、城区周围裸岩绿化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区周围裸岩绿化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矿山生态修复的采石场废弃地景观设计研究 ——以湖州市蜀山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矿业废弃地的负面影响以及采石场废弃地的典型性
        1.1.1.1 矿业废弃地的负面影响
        1.1.1.2 采石场废弃地的典型性
        1.1.2 绿色矿山建设发展的趋势
        1.1.2.1 近年来我国对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及再利用的重视
        1.1.2.2 矿业废弃地整治与景观设计的结合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改善生态环境,推动人居环境建设
        1.2.2.2 为我国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理论研究作出贡献
        1.2.2.3 有利于保障建设用地供给,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
    1.3 国内外进展研究
        1.3.1 采石场废弃地生态修复研究
        1.3.1.1 国外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研究
        1.3.1.2 国内采石场废弃地生态修复研究
        1.3.2 采石场废弃地景观设计研究
        1.3.2.1 国外采石场废弃地景观设计研究
        1.3.2.2 国内采石场废弃地景观设计研究
    1.4 课题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2.1 文献阅读法
        1.4.2.2 实地调研法
        1.4.2.3 案例分析法
        1.4.2.4 实证研究
        1.4.3 技术路线
2 采石场废弃地与矿山生态修复的基本内容
    2.1 相关概念
        2.1.1 矿业废弃地的概念
        2.1.2 采石场废弃地的概念
        2.1.3 生态修复概念
        2.1.4 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概念
    2.2 采石场废弃地形成的原因
    2.3 采石场废弃地的类型
    2.4 采石场废弃地的景观特征
        2.4.1 空间分布呈片状聚集,规模差异较大
        2.4.2 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综合,空间层次丰富
        2.4.3 自然恢复后,动植物生境类型多样
    2.5 采石场废弃地对环境的影响
        2.5.1 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2.5.2 污染环境,危害公共健康
        2.5.3 减缓社会经济发展
    2.6 采石场废弃地生态修复治理现状及问题
        2.6.1 过度追求复绿,忽视生物多样性
        2.6.2 不尊重场地特征,对场地资源价值缺乏认识
    2.7 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的关联性
        2.7.1 理论基础的统一性
        2.7.2 目标的一致性
        2.7.3 原则的相似性
3 采石场废弃地生态修复的方法与案例分析
    3.1 生态修复的方法
        3.1.1 地质灾害隐患防治
        3.1.1.1 危岩体隐患防治措施
        3.1.1.2 陡立宕口隐患防治措施
        3.1.1.3 高边坡隐患防治措施
        3.1.1.4 破碎斜坡滑动体隐患防治措施
        3.1.2 地形重塑
        3.1.3 土壤重构
        3.1.4 水系修复
        3.1.5 植被重建
        3.1.5.1 采石场废弃地类型划分
        3.1.5.2 主要生态修复技术
        3.1.5.3 不同类型采石场废弃地的治理措施
        3.1.5.4 植物选择的原则
        3.1.5.5 种植场地准备
    3.2 案例分析
        3.2.1 法国Biville采石场
        3.2.1.1 背景
        3.2.1.2 生态修复措施
        3.2.1.3 启示
        3.2.2 上海辰山矿坑花园
        3.2.2.1 背景
        3.2.2.2 生态修复措施
        3.2.2.3 景观设计
        3.2.2.4 启示
        3.2.3 南宁市园博会采石花园
        3.2.3.1 背景
        3.2.3.2 生态修复措施
        3.2.3.3 景观设计
        3.2.3.4 启示
4.蜀山公园现状分析
    4.1 区位条件
    4.2 自然条件
        4.2.1 地质地貌
        4.2.2 气候条件
        4.2.3 水文条件
        4.2.4 土壤条件
        4.2.5 动植物
    4.3 历史文化
    4.4 交通条件
    4.5 遗留设施
    4.6 使用人群分析
    4.7 总结
        4.7.1 生态角度
        4.7.2 文化角度
        4.7.3 功能角度
        4.7.4 景观角度
5.蜀山公园的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
    5.1 设计原则
        5.1.1 生态优先,慎重选择人工措施
        5.1.2 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统一考虑,避免侧重
        5.1.3 尊重场地特征,融合中国传统山水美学
    5.2 设计定位
        5.2.1 绿色客厅
        5.2.2 蜀山画境
    5.3 基于生态修复的设计策略
        5.3.1 构筑“公园+”模式公园
        5.3.2 重塑“孤山—河泽”的山水特征
        5.3.3 打造蜀山特色名片——以画塑境
        5.3.3.1 景观元素的选择
        5.3.3.2 空间意境的营造
        5.3.3.3 色彩的表达
    5.4 总体布局
        5.4.1 总平面图
        5.4.2 功能分区
        5.4.3 交通流线
        5.4.4 公共设施
    5.5 蜀山公园生态修复措施
        5.5.1 地质灾害隐患防治
        5.5.2 地形重塑
        5.5.3 土壤重构
        5.5.4 水系修复
        5.5.5 植被重建
        5.5.5.1 种植场地准备
        5.5.5.2 植被重建的方法
        5.5.5.3 植物景观的营造
        5.5.5.4 蜀山公园主要参考植物名录表
    5.6 重要节点设计
        5.6.1 南侧入口
        5.6.2 西侧景观空间
6.结语
    6.1 结论
    6.2 展望与建议
        6.2.1 展望
        6.2.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个人简介
致谢

(2)一带一路沿海超大城市热岛时空特征及卡拉奇城市化对城市热岛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城市热岛效应研究进展
        1.2.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城市热岛效应影响研究进展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与数据源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自然地理状况
        2.1.2 研究区社会发展状况
    2.2 数据源
        2.2.1 遥感数据
        2.2.2 其他辅助数据
    2.3 数据预处理
        2.3.1 MODIS数据预处理
        2.3.2 Landsat数据预处理
        2.3.3 土地利用分类与精度验证
第三章 一带一路沿海超大城市热岛时空特征分析
    3.1 城市热岛强度量化
        3.1.1 定义城、乡边界
    3.2 城市热岛强度空间分布特征
    3.3 城市热岛强度变化特征
        3.3.1 城市热岛强度年际变化分析
        3.3.2 城市热岛强度季节性变化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卡拉奇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城市扩张分析
    4.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4.2 城市建设用地扩张
    4.3 海岸带土地扩张
        4.3.1 海岸线变化
        4.3.2 海岸带土地增生
    4.4 小结
第五章 卡拉奇土地利用覆被特征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
    5.1 反演地表温度
    5.2 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地表温度差异
    5.3 城市下垫面指数对地表温度的影响
        5.3.1 归一化建筑指数对地表温度的影响
        5.3.2 归一化植被指数对地表温度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卡拉奇城市热岛效应的缓解措施与建议
    6.1 合理规划城市结构和空间布局
    6.2 增加城市植被覆盖度,提高城市绿化指标
    6.3 控制城市人口密度,优化城市环境质量
    6.4 改善城市交通条件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基于山地生态修复的郊野公园规划设计探索 ——以河北省涿鹿县黄羊山郊野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居环境标准提升
        1.1.2 山地生态胁迫严峻
        1.1.3 生态思想迭代嬗变
        1.1.4 郊野公园涵盖山地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2.3 特色与创新点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郊野公园与山地保护利用的相关理论研究
    2.1 郊野公园
        2.1.1 郊野公园的概念
        2.1.2 郊野公园的国内外研究内容
    2.2 山地郊野公园
        2.2.1 山地郊野公园的概念
        2.2.2 山地郊野公园的功能
        2.2.3 山地郊野公园的特殊性
        2.2.4 山地郊野公园最新研究进展
    2.3 山地修复
        2.3.1 相关概念
        2.3.2 山地修复的研究进展
    2.4 生态敏感性评价体系
        2.4.1 相关概念
        2.4.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5 本章小结
3 相关案例分析
    3.1 香港“香港仔”郊野公园规划设计
        3.1.1 项目概况
        3.1.2 规划分析
        3.1.3 案例借鉴—郊野公园完备规划
    3.2 美国劳伦斯.洛克菲勒自然保护区规划
        3.2.1 项目概况
        3.2.2 规划分析
        3.2.3 案例借鉴—人与自然维持平衡
    3.3 美国弗吉尼亚麦金太尔植物园设计
        3.3.1 项目概况
        3.3.2 规划分析
        3.3.3 案例借鉴—基底条件详尽考虑
    3.4 西班牙巴塞罗那瓦尔·德恩·琼垃圾填埋场景观恢复工程
        3.4.1 项目概况
        3.4.2 规划分析
        3.4.3 案例借鉴—山地修复优先实施
    3.5 美国科罗拉多山地景观恢复
        3.5.1 项目概况
        3.5.2 规划分析
        3.5.3 案例借鉴—生态系统精心重构
    3.6 案例启示
    3.7 本章小结
4 山地生态敏感性评价体系搭建
    4.1 数据来源及处理
        4.1.1 数据来源
        4.1.2 数据处理
    4.2 评价因子选取
        4.2.1 评价因子的选取原则
        4.2.2 评价因子的确定
    4.3 单因子等级评价
        4.3.1 高程因子
        4.3.2 坡度因子
        4.3.3 坡向因子
        4.3.4 水体缓冲区因子
        4.3.5 植被覆盖度因子
        4.3.6 土地利用因子
        4.3.7 现状路网因子
    4.4 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
        4.4.1 权重的确定
        4.4.2 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
    4.5 生态敏感区划定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山地生态修复的山地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策略
    5.1 规划设计目标
    5.2 规划设计原则
    5.3 总体保护利用
        5.3.1 划分生态保护分区
        5.3.2 功能布局分区规划
        5.3.3 因山就势塑造空间
        5.3.4 组织山地道路系统
        5.3.5 控制生态容量
        5.3.6 保护现状植被农田
        5.3.7 吸引保护野生动物
    5.4 极生态敏感性区域规划设计策略
    5.5 高生态敏感性区域规划设计策略
        5.5.1 山体的保护与利用
        5.5.2 水体的组织与设计
        5.5.3 植物景观的规划与营建
        5.5.4 道路节点的规划与设计
        5.5.5 铺装构筑的规划与设计
        5.5.6 聚落规划建议
    5.6 中生态敏感性区域规划设计策
        5.6.1 山体的保护与利用
        5.6.2 水体的组织与设计
        5.6.3 植物景观的规划与营建
        5.6.4 道路节点的规划与设计
        5.6.5 铺装构筑的规划与设计
        5.6.6 聚落规划建议
    5.7 低生态敏感性区域规划设计策
        5.7.1 山体的保护与利用
        5.7.2 水体的组织与设计
        5.7.3 植物景观的规划与营建
        5.7.4 道路节点的规划与设计
        5.7.5 铺装构筑的规划与设计
        5.7.6 聚落规划建议
    5.8 生态不敏感性区域规划设计策略
        5.8.1 山体的保护与利用
        5.8.2 水体的组织与设计
        5.8.3 植物景观的规划与营建
        5.8.4 道路节点的规划与设计
        5.8.5 铺装构筑的规划与设计
        5.8.6 聚落规划建议
6 规划设计实践—黄羊山郊野公园设计
    6.1 项目背景
        6.1.1 区位关系
        6.1.2 上位规划
        6.1.3 参考规范
        6.1.4 规划背景条件
    6.2 场地分析
        6.2.1 场地周边环境分析
        6.2.2 场地内部环境分析
        6.2.3 综合分析总结(SWOT分析)
    6.3 黄羊山地区生态敏感性分析
        6.3.1 单因子生态敏感性评价
        6.3.2 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
        6.3.4 不同生态敏感性区域策略规划制定
    6.4 设计思路
        6.4.1 规划愿景
        6.4.2 规划目标与定位
        6.4.3 特色解读
    6.5 总体规划
        6.5.1 规划原则
        6.5.2 景观结构
        6.5.3 总体方案
        6.5.4 景观分区
    6.6 分区设计
        6.6.1 核心保育区
        6.6.2 修复缓冲区
        6.6.3 山谷科教区
        6.6.4 亲子互动区
        6.6.5 荒野体验区
        6.6.6 乡野休闲区
    6.7 专项规划
        6.7.1 交通规划
        6.7.2 游憩系统规划
        6.7.3 竖向设计
        6.7.4 植物规划设计
        6.7.5 动物栖息地规划
        6.7.6 建筑构筑与设施规划
        6.7.7 科普展示规划
        6.7.8 夜景照明规划
        6.7.9 节约园林规划
    6.8 分期实施计划
    6.9 用地平衡及经济技术指标
7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植物材料表
图纸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附件

(4)讨赖河流域(甘肃段)生态安全评价及生态格局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安全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1.2 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有效措施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生态安全评价
        1.3.2 生态安全格局优化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与数据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1.2 自然地理条件
        2.1.3 社会经济概况
        2.1.4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2.2 数据及预处理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生态安全评估
        3.1.1 生态系统服务指标的选取及评估
        3.1.2 生态系生态系统健康指标的选取及评估
    3.2 生态安全格局优化
        3.2.1 电路理论连通度模型
        3.2.2 生态源地提取
        3.2.3 阻力面建立
        3.2.4 生态廊道构建
        3.2.5 障碍点识别
第4章 讨赖河流域(甘肃段)生态安全评价及其时空演变
    4.1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4.2 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格局
        4.2.1 气候调节服务
        4.2.2 维持生物多样性服务
        4.2.3 土壤保持服务
        4.2.4 水资源供给服务
        4.2.5 美学景观服务
        4.2.6 生态系统服务指数
    4.3 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结果
        4.3.1 生态系统活力
        4.3.2 生态系统组织力
        4.3.3 生态系统恢复力
        4.3.4 生态系统健康指数
    4.4 流域生态安全时空格局
第5章 生态安全格局优化
    5.1 生态安全格局组分的识别
        5.1.1 生态源地及阻力面
        5.1.2 生态廊道
    5.2 生态安全格局的优化
        5.2.1 障碍点识别结果
        5.2.2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5.2.3 生态安全调控策略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水利工程嵌套区消落带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消落带研究进展
        1.3.2 生态系统服务及价值评估研究进展
        1.3.3 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
        1.3.4 InVEST模型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和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水文
        2.1.4 土壤
        2.1.5 动植物和矿产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开州区消落带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概况
        2.3.1 水利嵌套工程
        2.3.2 消落带生态恢复治理工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3.1 数据需求及来源
    3.2 生态系统格局变化研究方法
        3.2.1 开州区消落带生态系统分类标准
        3.2.2 生态系统动态度
        3.2.3 生态系统转移矩阵
    3.3 生态系统服务及价值评估方法
        3.3.1 InVEST模型原理
        3.3.2 模型所需参数处理
        3.3.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
    3.4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方法
        3.4.1 分区统计
        3.4.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布指数
        3.4.3 生态经济协调度
        3.4.4 人口-生态经济不匹配度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利工程嵌套区消落带生态系统服务评估
    4.1 生态系统格局时空变化分析
        4.1.1 生态系统动态度
        4.1.2 生态系统转移矩阵
    4.2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
        4.2.1 水源涵养功能评估
        4.2.2 土壤保持功能评估
    4.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4.3.1 水源涵养价值评估
        4.3.2 土壤保持价值评估
    4.4 水利工程嵌套区消落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综合评估
        4.4.1 不同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4.4.2 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利嵌套工程对消落带主导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分析
    5.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布指数分析
    5.2 生态经济协调度分析
    5.3 人口-生态经济协调度分析
    5.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区划分
        5.4.1 水源涵养功能区划分
        5.4.2 土壤保持功能区划分
        5.4.3 综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区划分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附录B
致谢

(6)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北票市绿地布局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土空间规划方式:“全要素、大综合、长周期”
        1.1.2 .新时期的生态文明:山水田林湖草本是“生命共同体”
        1.1.3 .小城镇绿色建设的必要性:“绿水青山”的主要空间单元
        1.1.4 .北票市绿地建设的问题与需求
    1.2 .概念的界定
        1.2.1 .GI(Green Infrastructure,绿色基础设施)
        1.2.2 .绿地
        1.2.3 .绿地布局结构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数据的来源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数据的来源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国内外相关理论与案例研究
    2.1 .GI理论
        2.1.1 .GI的发展历史
        2.1.2 .GI的空间结构
        2.1.3 .GI的核心特征
        2.1.4 .相关概念的辨析
    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2.1 .GI研究进展
        2.2.2 .城镇绿地布局结构的研究进展
    2.3 .其它理论对本研究的指导
        2.3.1 .景观生态学
        2.3.2 .人居环境绿地系统理论
    2.4 .应用GI理论对城镇绿地规划的案例研究
        2.4.1 .GI规划流程与多要素的考量:英国马斯顿莫雷特恩镇规划实践
        2.4.2 .GI优先等级的构建:美国纽约州维克多村镇规划实践
        2.4.3 .案例研究的启示
    2.5 .本章小结
3 北票市绿地现状的解析
    3.1 .北票市基本情况
        3.1.1 .区位分析
        3.1.2 .地形地貌
        3.1.3 .土壤与地质
    3.2 .北票市绿地空间格局的基础分析
        3.2.1 .主要基质空间
        3.2.2 .主要斑块空间
        3.2.3 .主要廊道空间
    3.3 .影响市域绿地布局结构的其它因素
        3.3.1 .城镇空间结构
        3.3.2 .市域旅游发展
        3.3.3 .历史文化条件
        3.3.4 .道路交通条件
    3.4 .绿地空间格局面临的困境
        3.4.1 .生态空间萎缩,绿地功能下降
        3.4.2 .山水格局被割裂,山体生境破碎化
        3.4.3 .绿地连通性不佳,结构不连贯
    3.5 .构建GI导向下绿地空间格局的积极意义
        3.5.1 .GI的发展战略预先——重塑自然生命保障系统的绿地格局
        3.5.2 .GI网络连通与生态系统服务——发挥绿地系统的综合功效
        3.5.3 .GI优先级设置——建立绿地结构要素的等级
    3.6 .本章小结
4 北票市GI空间格局构建
    4.1 .基础数据的预处理
        4.1.1 .解译卫星遥感数据
        4.1.2 .采集土地利用信息
    4.2 .北票市生态敏感性评价
        4.2.1 .生态敏感性单因子的选择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3 .单因子生态敏感性与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的处理方法
        4.2.4 .结果与分析
    4.3 .GI要素的识别
        4.3.1 .枢纽中心的识别
        4.3.2 .连接通道的识别
        4.3.3 .小型场地的识别
    4.4 .GI主要网络要素的等级构建
        4.4.1 .枢纽中心的等级
        4.4.2 .连接通道的等级
        4.4.3 .多层级GI网络的构建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北票市绿地布局结构的优化
    5.1 .绿地布局结构的总体思路
        5.1.1 .绿地布局结构的原则
        5.1.2 .GI对绿地空间格局的整合
        5.1.3 .GI对绿地空间秩序的重组
    5.2 .多角度下绿地布局结构的修正
        5.2.1 .生物保护视角
        5.2.2 .农林生产与防护视角
        5.2.3 .历史文化景观游憩视角
    5.3 .空间尺度的绿地布局结构
        5.3.1 .市域尺度
        5.3.2 .市区尺度
    5.4 .时间次序的绿地布局结构
        5.4.1 .一级绿地布局结构
        5.4.2 .二级绿地布局结构
        5.4.3 .三级绿地布局结构
    5.5 .GI优先级导向的绿地布局结构实施策略
        5.5.1 .绿地枢纽空间
        5.5.2 .绿地通道空间
        5.5.3 .绿地基质空间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基于宜居性评价的北票市乡镇人居环境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宜居”成为人居环境发展的目标
        1.1.2 乡镇的宜居建设受到关注
        1.1.3 北票市乡镇人居环境面临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实地调研法
        1.4.3 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和熵值法
        1.4.4 变异系数和聚类分析法
2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1 人居环境
        2.1.1 人居环境概念
        2.1.2 国外人居环境的研究思想与方法
        2.1.3 国内人居环境的研究思想与方法
    2.2 宜居性
        2.2.1 “宜居”的提出
        2.2.2 国外宜居理论的研究思想与方法
        2.2.3 国内宜居理论的研究思想与方法
    2.3 其他相关理论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1.1 理论概述
        2.3.1.2 研究思想
        2.3.2 人地关系理论
        2.3.2.1 理论概述
        2.3.2.2 研究思想
        2.3.3 生态文明理论
        2.3.3.1 理论概述
        2.3.3.2 研究思想
3 北票市乡镇宜居性评价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地理交通区位
        3.1.2 自然资源条件
        3.1.3 历史文化遗存
        3.1.4 社会经济概况
        3.1.5 区域发展现状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3.2.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3.2.4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 评价计算方法及结果
        3.3.1 数据收集
        3.3.2 指标权重计算
        3.3.3 宜居性计算
        3.3.4 协调性计算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宜居性评价的乡镇人居环境分类
    4.1 北票市乡镇宜居性特征
        4.1.1 总体宜居性特征
        4.1.2 分类宜居性特征
        4.1.2.1 基础设施要素特征
        4.1.2.2 服务设施要素特征
        4.1.2.3 社会和谐要素特征
        4.1.2.4 经济发展要素特征
        4.1.2.5 生态环境要素特征
    4.2 北票市乡镇协调性特征
        4.2.1 总体协调性特征
        4.2.2 分类协调性特征
        4.2.2.1 生产生活协调性特征
        4.2.2.2 生活生态协调性特征
        4.2.2.3 生态生产协调性特征
    4.3 基于评价特征的乡镇人居环境分类
        4.3.1 优级环境发展区域
        4.3.2 中级环境发展区域
        4.3.3 低级环境发展区域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评价特征的人居环境分类优化
    5.1 人居环境优化原则
    5.2 优级发展区域提升策略
        5.2.1 优化乡镇用地结构
        5.2.2 促进多种产业联动
        5.2.3 划分生态功能区
        5.2.4 实证研究——大板镇
        5.2.4.1 人居环境现状
        5.2.4.2 人居环境优化策略
    5.3 中级发展区域提升策略
        5.3.1 提高交通路网通达性
        5.3.2 改变资源型乡镇结构
        5.3.3 加强废弃地环境整治
        5.3.4 实证研究——龙潭镇
        5.3.4.1 人居环境现状
        5.3.4.2 人居环境优化策略
    5.4 低级发展区域提升策略
        5.4.1 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5.4.2 推广现代农业技术
        5.4.3 重视露天矿坑治理
        5.4.4 实证研究——宝国老镇
        5.4.4.1 人居环境现状
        5.4.4.2 人居环境优化策略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局限与展望
        6.2.1 研究的局限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浙江省山地型乡村绿道建设现状与规划设计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5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1.5.1 绿道的概念
        1.5.2 乡村绿道的概念
        1.5.3 山地型乡村绿道的概念
        1.5.4 山地型乡村绿道的特征、功能与分类
        1.5.4.1 山地型乡村绿道的特征
        1.5.4.2 山地型绿道的功能
        1.5.4.3 山地型乡村绿道的分类
        1.5.5 基础理论研究
        1.5.5.1 城乡规划学
        1.5.5.2 景观生态学
        1.5.5.3 山地学
        1.5.5.4 可持续发展理论
    1.6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
        1.6.1 国内外绿道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
        1.6.1.1 国外绿道理论研究与建设实践
        1.6.1.2 国内绿道理论研究与建设实践
        1.6.2 国内外山地型乡村绿道建设现状评价与规划策略研究
        1.6.2.1 国外相关研究
        1.6.2.2 国内相关研究
        1.6.3 山地型乡村绿道规划建设相关经验总结
        1.6.3.1 因地制宜
        1.6.3.2 构建系统性绿道网络
        1.6.3.3 注重生态修复
2 浙江省山地型乡村绿道建设现状调查
    2.1 浙江省绿道规划建设概况及样地选择依据
        2.1.1 浙江省地形概况
        2.1.2 浙江省绿道规划建设概况
        2.1.3 浙江省山地型乡村绿道样地的选择
    2.2 浙江省山地型乡村绿道现状调查
        2.2.1 实地调研一:温岭市滨海绿道
        2.2.1.1 绿道调查段概况
        2.2.1.2 周边游憩资源
        2.2.1.3 绿廊系统
        2.2.1.4 慢行系统
        2.2.1.5 配套设施系统
        2.2.1.6 调查结果分析
        2.2.2 实地调研二:金华市积道山绿道
        2.2.2.1 绿道调查段概况
        2.2.2.2 周边游憩资源
        2.2.2.3 绿廊系统
        2.2.2.4 慢行系统
        2.2.2.5 配套设施系统
        2.2.2.6 调查结果分析
        2.2.3 实地调研三:武义县壶山绿道
        2.2.3.1 绿道调查段概况
        2.2.3.2 周边游憩资源
        2.2.3.3 绿廊系统
        2.2.3.4 慢行系统
        2.2.3.5 配套设施系统
        2.2.3.6 调查结果分析
        2.2.4 实地调研四:江山市环西山绿道
        2.2.4.1 绿道调查段概况
        2.2.4.2 周边游憩资源
        2.2.4.3 绿廊系统
        2.2.4.4 慢行系统
        2.2.4.5 配套设施系统
        2.2.4.6 调查结果分析
        2.2.5 实地调研五:温州市大罗山绿道(光岙至龙潭段及光岙-龙游亭-山鸡坑水库-龙脊-石竹段)
        2.2.5.1 绿道调查段概况
        2.2.5.2 周边游憩资源
        2.2.5.3 绿廊系统
        2.2.5.4 慢行系统
        2.2.5.5 配套设施系统
        2.2.5.6 调查结果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浙江省山地型乡村绿道建设现状评价体系构建
    3.1 山地型乡村绿道建设评价体系的意义与构建原则
        3.1.1 山地型乡村绿道建设现状评价体系的意义
        3.1.2 山地型乡村绿道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3.2 建设现状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
        3.2.1 层次分析法的概念
        3.2.2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3.3 浙江省山地型乡村绿道建设现状评价体系构建
        3.3.1 山地型乡村绿道现状评价体系初步构建
        3.3.2 浙江省山地型乡村绿道建设现状评价体系校正
        3.3.2.1 专家意见咨询表设计
        3.3.2.2 评价体系的确定
        3.3.3 层次分析法指标权重的确定
        3.3.3.1 层次分析法指标权重确定的数学原理
        3.3.3.2 山地型乡村绿道建设现状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
        3.3.3.3 指标权重分析
        3.3.4 评价体系评分标准
        3.3.4.1 游憩资源系统指标评分标准
        3.3.4.2 绿廊系统指标评分标准
        3.3.4.3 慢行系统指标评分标准
        3.3.4.4 服务设施系统指标评分标准
4 浙江省山地型乡村绿道建设现状评价
    4.1 评价样地绿道的选择
    4.2 温岭滨海绿道建设现状评价
        4.2.1 游憩资源系统
        4.2.1.1 周边游憩资源可进入性
        4.2.1.2 周边游憩资源数量
        4.2.1.3 景观美观度
        4.2.1.4 地形地貌
        4.2.1.5 地域文化
        4.2.2 绿廊系统
        4.2.2.1 绿廊系统完整度
        4.2.2.2 绿化覆盖率
        4.2.2.3 植物观赏性
        4.2.2.4 道路景观
        4.2.3 慢行系统
        4.2.3.1 路面整洁度
        4.2.3.2 绿道连通度
        4.2.3.3 绿道可达性
        4.2.3.4 场地安全性
        4.2.4 服务设施系统
        4.2.4.1 标识系统完整度
        4.2.4.2 驿站系统完整度
        4.2.4.3 垃圾桶整洁度
        4.2.4.4 公厕数量
        4.2.4.5 休憩设施数量
        4.2.5 总体评价
    4.3 大罗山绿道(光岙至龙潭段及光岙-龙游亭-山鸡坑水库-龙脊-石竹段)建设现状评价
        4.3.1 游憩资源系统
        4.3.1.1 周边游憩资源可进入性
        4.3.1.2 周边游憩资源数量
        4.3.1.3 景观美观度
        4.3.1.4 地形地貌
        4.3.1.5 地域文化
        4.3.2 绿廊系统
        4.3.2.1 绿廊系统完整度
        4.3.2.2 绿化覆盖率
        4.3.2.3 植物观赏性
        4.3.2.4 道路景观
        4.3.3 慢行系统
        4.3.3.1 路面整洁度
        4.3.3.2 绿道连通度
        4.3.3.3 绿道可达性
        4.3.3.4 场地安全性
        4.3.4 服务设施系统
        4.3.4.1 标识系统完整度
        4.3.4.2 驿站系统完整度
        4.3.4.3 垃圾桶整洁度
        4.3.4.4 公厕数量
        4.3.4.5 休憩设施数量
        4.3.5 总体评价
    4.4 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5 山地型乡村绿道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5.1 浙江省山地型乡村绿道建设现状总结
        5.1.1 浙江省山地型乡村绿道建设的优势
        5.1.1.1 山地资源丰富
        5.1.1.2 乡村旅游发展成熟
        5.1.2 浙江省山地型乡村绿道建设的不足
        5.1.2.1 选线不合理与可达性不足
        5.1.2.2 节点主题性不强
        5.1.2.3 与周边景观联系较弱
        5.1.2.4 运营管理较弱
    5.2 山地型乡村绿道优化策略
        5.2.1 规划设计方面
        5.2.1.1 山地型乡村绿道选线优化
        5.2.1.2 可达性优化
        5.2.1.3 重要节点提升
        5.2.1.4 主题性加强
        5.2.1.5 提高绿道复合功能性
        5.2.1.6 配套景观提升
        5.2.2 保障措施方面
        5.2.2.1 政策措施保障
        5.2.2.2 运营管理加强
        5.2.2.3 技术支持维护
        5.2.2.4 绿道监管加强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1 第一轮评价指标调查问卷
    2 第二轮评价指标调查问卷
    指标权重问卷表
个人简介
致谢

(9)嵯峨山破损山体景观生态修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研究对象
        1.3.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3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2 破损山体修复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研究
    2.1 基本概念
        2.1.1 矿山郊野公园
        2.1.2 破损山体的定义
        2.1.3 山体生态修复
        2.1.4 山体景观修复
    2.2 相关理论
        2.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2 景观规划设计理论
        2.2.3 园林景观美学理论
        2.2.4 旅游规划学
    2.3 本章小结
3 矿山破损山体修复的模式及原则
    3.1 矿山破损山体的分类
        3.1.1 按矿山聚散分布程度分类
        3.1.2 地理位置与城市的关系分类
        3.1.3 按破损及受污染程度分类
        3.1.4 矿山按开采方式分类
        3.1.5 矿山区域内主要破损成因分类
    3.2 山体修复的模式类型
        3.2.1 复绿经济型模式
        3.2.2 生态恢复型模式
        3.2.3 矿山公园模式
        3.2.4 郊野游憩型模式
        3.2.5 复合型旅游开发模式
        3.2.6 商业经营型文化品牌模式
        3.2.7 城市公共设施场地类模式
        3.2.8 其他模式
    3.3 山体生态景观修复的原则
        3.3.1 安全性原则
        3.3.2 生态科学性原则
        3.3.3 景观艺术性原则
        3.3.4 经济适用性原则
        3.3.5 尊重当地历史环境文化及人文原则
        3.3.6 可持续性原则
    3.4 本章小结
4 破损山体生态景观修复的方法策略及实施
    4.1 山体修复的方法
        4.1.1 区别分类,因地制宜
        4.1.2 整体规划,注重大局
        4.1.3 尊重山形地势,师法自然
        4.1.4 景观规划设计为核心,整合景观资源
        4.1.5 生态修复设计为先导,融合性
        4.1.6 突出文化地域主题性,不重复
        4.1.7 美学的景观营造,独特性
    4.2 山体修复的步骤
        4.2.1 实地踏勘确认破损山体的成因
        4.2.2 周边环境调查解读及场地评估
        4.2.3 结合整体区域的规划进行设计分析
        4.2.4 破损山体生态景观修复的目标及模式选择
        4.2.5 破损山体区域内场地分析及测绘
        4.2.6 结合景观设计的山体生态修复技术
        4.2.7 景观规划方案设计
        4.2.8 多学科的参与协调设计
        4.2.9 现场施工
        4.2.10 后期维护
    4.3 破损山体修复的技术
        4.3.1 破损山体边坡工程修复技术
        4.3.2 土壤的修复技术
        4.3.3 水体的修复及浇灌供水技术
        4.3.4 植物的修复技术
    4.4 本章小结
5 咸阳嵯峨山破损山体景观生态修复案例
    5.1 嵯峨山破损山体现状概述
        5.1.1 基础环境
        5.1.2 破坏区域山体概况
        5.1.3 区域内山体破坏的特点
        5.1.4 山体破坏的原因
    5.2 嵯峨山破损山体生态景观修复
        5.2.1 嵯峨山生态景观修复规划目标
        5.2.2 嵯峨山生态景观修复模式的选择
        5.2.3 嵯峨山生态景观修复设计理念
        5.2.4 嵯峨山生态景观修复设计方法策略
    5.3 嵯峨山生态景观修复设计
        5.3.1 设计范围及生态景观修复区域
        5.3.2 生态景观修复总平面
        5.3.3 景观功能分区
        5.3.4 道路系统分析
        5.3.5 景观结构分析
    5.4 嵯峨山破损山体生态景观修复主要景观节点
        5.4.1 入口山门处
        5.4.2 生态花谷区
        5.4.3 自然生态水景的雨水花园
        5.4.4 深谷花园
        5.4.5 文化传承观景平台区
    5.5 破损山体工程技术修复的应用
    5.6 嵯峨山文化展示及历史传承
    5.7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结论
    6.2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10)生态修复视角下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研究 ——以新乡市凤凰山森林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求
        1.1.2 城郊近距离生态旅游的需求
        1.1.3 森林游憩空间的需求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框架
        1.4.2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城郊型森林公园
        2.1.1 森林公园
        2.1.2 森林公园的分类与功能
        2.1.3 城市公园
        2.1.4 城郊型森林公园
        2.1.5 城郊型森林公园与城市公园、郊野型森林公园的比较
    2.2 生态修复
        2.2.1 生态学
        2.2.2 生态系统
        2.2.3 生态修复
        2.2.4 生态修复的方式及意义
    2.3 相关理论研究基础
        2.3.1 景观生态学理论
        2.3.2 生态伦理学理论
        2.3.3 生态修复理论
        2.3.4 生态设计理论
        2.3.5 森林美学理论
3 国内外案例分析
    3.1 国内案例分析
        3.1.1 广东省羚山森林公园
        3.1.2 黄牛埔森林公园
        3.1.3 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
        3.1.4 成都活水公园
    3.2 国外案例分析
        3.2.1 韩国国立治愈森林公园
        3.2.2 克桑(Crazannes)采石场景观生态修复
        3.2.3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4 城郊型森林公园特征分析
    4.1 生态环境多样性
        4.1.1 森林环境生态性
        4.1.2 水域环境生态性
        4.1.3 植被环境生态性
        4.1.4 生态环境的受损
    4.2 服务功能多重性
        4.2.1 生态服务功能
        4.2.2 休闲游憩功能
        4.2.3 教育功能
        4.2.4 绿化美化功能
        4.2.5 社会功能
    4.3 城市关联的特殊性
        4.3.1 地理位置
        4.3.2 客源市场
        4.3.3 人为干扰
    4.4 土地属性复杂性
        4.4.1 用地性质
        4.4.2 用地权属
5 生态修复视角下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内容
    5.1 生态修复视角下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原则
        5.1.1 生态性原则
        5.1.2 可持续发展原则
        5.1.3 因地制宜原则
        5.1.4 分期规划原则
        5.1.5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5.1.6 依法规划原则
    5.2 生态修复视角下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目标
        5.2.1 基于城市关联的空间目标
        5.2.2 基于服务功能的产品目标
        5.2.3 基于文化内容的科教目标
        5.2.4 基于生态多样的环境目标
    5.3 生态修复视角下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策略
        5.3.1 山水空间营造策略
        5.3.2 生态环境优化策略
        5.3.3 景观功能多样布局策略
        5.3.4 文化空间打造策略
        5.3.5 科普体系构建策略
6 新乡市凤凰山森林公园总体规划
    6.1 项目概况
        6.1.1 上位规划
        6.1.2 区位交通
        6.1.3 规划范围
    6.2 现状分析
        6.2.1 自然条件
        6.2.2 土地利用
        6.2.3 现状资源
        6.2.4 竖向分析
        6.2.5 水文分析
        6.2.6 植被分析
        6.2.7 历史文化
        6.2.8 适宜性分析
        6.2.9 小结
    6.3 规划总则
        6.3.1 规划设计依据
        6.3.2 规划原则
        6.3.3 规划目标与定位
        6.3.4 规划策略
    6.4 总体方案
        6.4.1 规划结构
        6.4.2 总体规划方案
        6.4.3 规划景点分布
    6.5 分区规划
        6.5.1 潞王文化区
        6.5.2 古村拾忆区
        6.5.3 森林科普区
        6.5.4 彩林踏花区
        6.5.5 郊野农田区
        6.5.6 森林康养区
        6.5.7 矿山修复区
        6.5.8 旅游配套区(建成区)
    6.6 生态修复规划
        6.6.1 矿山修复
        6.6.2 植被修复
        6.6.3 水系修复
        6.6.4 人文修复
    6.7 专项规划
        6.7.1 交通规划
        6.7.2 竖向规划
        6.7.3 服务设施规划
        6.7.4 建筑专项规划
        6.7.5 植物专项规划
        6.7.6 智慧标识系统规划
        6.7.7 照明系统规划
        6.7.8 科普解说系统规划
        6.7.9 产业规划
        6.7.10 节事活动规划
        6.7.11 安全防火规划
        6.7.12 经济技术指标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附录: 新乡市凤凰山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图集

四、城区周围裸岩绿化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矿山生态修复的采石场废弃地景观设计研究 ——以湖州市蜀山公园为例[D]. 郭瀚阳.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8)
  • [2]一带一路沿海超大城市热岛时空特征及卡拉奇城市化对城市热岛影响分析[D]. 程雨婷.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3]基于山地生态修复的郊野公园规划设计探索 ——以河北省涿鹿县黄羊山郊野公园为例[D]. 徐一丁.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讨赖河流域(甘肃段)生态安全评价及生态格局优化研究[D]. 王云.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5]水利工程嵌套区消落带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响应研究[D]. 李想. 重庆师范大学, 2020(12)
  • [6]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北票市绿地布局结构研究[D]. 张驰.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5)
  • [7]基于宜居性评价的北票市乡镇人居环境优化研究[D]. 赵媛.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8]浙江省山地型乡村绿道建设现状与规划设计策略[D]. 田源.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9]嵯峨山破损山体景观生态修复研究[D]. 宋知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1)
  • [10]生态修复视角下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研究 ——以新乡市凤凰山森林公园为例[D]. 关海莉.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市区周边裸石绿化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