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自卑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自卑

一、如何让幼儿克服自卑心理(论文文献综述)

李艳芳[1](2021)在《自闭症家庭对普通二孩教养方式的质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闭症家庭已成为特殊教育领域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二孩潮”的到来使越来越多的自闭症家庭选择生育二孩,在此类家庭中成长的普通二孩会受到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重视父母教养方式能够促进二孩更好的成长,但鲜少有研究关注自闭症家庭对普通二孩的教养方式。本研究从教养理念、教养氛围、教养角色、教养互动四个维度解读七个自闭症家庭对普通二孩的教养方式,以访谈法为主,文本分析法为辅收集原始资料,采用从开放编码到核心编码的三级编码形式分析资料,得到自闭症家庭对普通二孩教养方式在外显形式、特征以及影响因素三个方面的结论。第一,自闭症家庭对普通二孩教养方式的外显形式包含积极的教养经验、消极的教训反思以及教养中的迷茫与挣扎。每个受访家庭都存在积极的教养经验,例如给负面事件积极赋义来改善自身的育儿心态或积极利用学校资源;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值得借鉴的教养教训,例如父母忽视自我发展导致养育思维固化,给教养方式带来负向影响。第二,自闭症家庭对普通二孩的教养方式表现出以下特征:教养角色更加明确、教养氛围更加和谐及教养互动更为灵活,同时,学校力量使父母教养理念得到改善。第三,自闭症家庭对普通二孩的教养方式受自闭症长子女的教养经历、同胞亲密程度与沟通交往方式、家校合作过程中的自卑心理及正向体验、祖辈在教养过程中的高度参与和终身介入等四个方面的影响。最后,本研究为完善自闭症家庭对生育二孩的教养方式提出以下建议:1.创新家校合作方式,建立自闭症家庭家校联盟推广教养经验。2.设置家长培训课程提升父母教养能力,优化教养方式。3.父母转变观念,增加父亲教养参与度。4.提升祖辈科学教养意识,降低其对父母教养方式的负面影响。

张明瑶[2](2021)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班幼儿抗逆力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幼儿阶段是良好人格形成的关键期,个体在幼年期获得的外部经验直接影响其人格发展的基本走向和未来趋势。换言之个体在幼儿期的经历对其人格的形成具有导向作用,同样在幼儿期个体的抗逆力水平与个体健全人格的形成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家庭作为幼儿直接的教育和主要活动场所,同样对抗逆力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相关文献表明,家庭中不同的教养方式下会形成不同的教育观念,父母应在幼儿发展的敏感期需要更多地给予其情感上的帮助与支持。如果一个家庭中忽视了对幼儿抗逆力的培养,那么幼儿未来将难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甚至会阻碍自身的发展。这就需要家庭和学校提供必要的挫折教育,提前为幼儿树立科学正确的挫折意识,为适应社会环境带来的变化做好准备。本研究采用文献法、问卷法并结合访谈法对样本区幼儿抗逆力水平现状进行调查。首先采用自编问卷《大班幼儿抗逆力家长调查问卷》对幼儿的抗逆力水平现状进行综合性评估,并访谈了若干大班幼儿的主要养育者。通过对影响幼儿抗逆力水平的相关人口学变量进行分析,进而归纳出影响幼儿抗逆力水平产生差异的因素。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资料的收集,发现大班幼儿直接养育者在家庭教养方式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溺爱型和专制型占有一定比例;教养方式之间存在着不一致性;男孩在家庭中往往更容易被溺爱。针对以上问题,结合相关访谈信息进行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家庭中存在着隔代养育的情况;父母尚未认识到自己教育观念的偏差;传统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最后,本研究针对以上问题,并结合其相关原因分析,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全面倡导民主化的教养方式,树立科学的育儿理念;深度剖析幼儿受挫背后的影响因素,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家长要引导幼儿正视挫折,坚持家园共育形成教育合力。以期通过整合家庭、社会、学校等资源,对幼儿进行科学正确的挫折教育,进而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为幼儿抗逆力的培养寻找新的突破口。

王玲[3](2020)在《个案工作介入失母儿童成长困境的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经济迅速发展,思想日益解放,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的婚姻观也逐渐改变。因感情基础不牢固、性格不合、家暴等原因,时常发生夫妻离异、妻子出走的情况。再加上有些家庭中的母亲因意外、疾病等原因去世,失母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他们面临许多成长困境,急需社会各界的关注。但目前缺少关于这一群体的研究,尤其是从社会工作角度出发的实务研究极少。因此,对社会工作介入失母儿童成长困境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托长沙市N社工综合服务中心的“暖心妈妈”项目,共收集到L镇50名失母儿童的资料。以生态系统理论、社会支持网络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收集与失母儿童有关的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总结归纳出失母儿童存在的成长困境、造成困境的原因以及他们目前的需求。并从中选取3个不同类型的失母儿童作为研究个案,分析他们面临的困境。社会工作者运用个案工作的实务技巧,为他们提供专业服务,发掘案主潜能,链接社会资源,利用案主身边已有资源,帮助3位案主走出困境,使他们健康快乐成长。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工作介入失母儿童成长困境是有效的,失母儿童的生活现状改善,心理状况改变,学习成绩提高,朋辈关系优化,家庭情况好转,成长困境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同时,也为深入研究这一群体提供了实务经验,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奠定基础。最后,笔者针对实务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完善的建议。希望能有更多人来关注这一群体,投身到研究中,促使失母儿童的成长困境得到更好解决。

闫召迪[4](2020)在《社会工作介入受虐儿童社会退缩行为实务探析 ——以深圳市社区受虐儿童S个案为例》文中指出儿童虐待是人类生活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并且已经成为我国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即使在文明程度较高的国家,儿童虐待问题也仍然存在。儿童期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在这一阶段快速成熟,虽然这个阶段的儿童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但仍然需要成年人的保护,另一方面,由于儿童具有身体弱小和心理不成熟的特征,所以并没有形成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不能很好的处理成年人带来的伤害。根据资料显示,受虐儿童与正常孩子有所不同,在行为和情感上表现尤其明显,由于童年遭受过虐待,在成年以后很容易产生自闭、抑郁和行为异常等情况,由此可见,儿童虐待行为不仅影响儿童的成长和成年生活,而且也会给社会带来间接的负面影响。在社会工作介入儿童社会退缩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重点关注案主的需求情况,根据受虐儿童的个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服务目标,开展适合案主的个案服务。在个案工作中,社会工作者以家暴事件为切入点,通过减少家暴来减少案主身体上的伤害,并鼓励退缩儿童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激发其重新融入朋辈群体的勇气,摆脱社会退缩。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个案工作的介入,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和技巧帮助受虐儿童减少家暴,摆脱社会退缩行为。

段炼[5](2020)在《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足球运动具有独特的全面育人功能,是学校体育工作中重要的育人手段和教学内容。发展振兴足球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全国人民的热切期盼。加强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事关长远,涉及基础,对促进青少年全面成长和中国足球运动科学发展以及学校体育工作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和引领示范作用。2015年1月教育部牵头成立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全力推动校园足球发展。2019年3月,教育部贯彻“足球从娃娃抓起”的理念,遴选建设3570所足球特色幼儿园,开展试点工作。如何科学的从娃娃抓起?相关学者根据教育部“幼儿园去小学化”的要求,根据《3-6岁儿童发展纲要》,构建了系列“幼儿足球适宜性游戏课程”。至此,我国校园足球运动的科学发展和足球人才的培养形成了完整体系构建,迈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但这一初创体系仍存在缺少从幼儿-小学-中学-大学-社会一体化、全周期、系统化整体审视和对学龄层次间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等方面有效衔接的细节考量问题。尤其是缺少对最为关键的“幼小衔接”阶段6-7岁儿童——小学一、二年级足球课程开发、教学和活动设计与幼儿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有效衔接问题的科学审视。当前6-7岁儿童足球教学未能形成适宜性、系统性、开放性的课程体系,存在课程目标单一化,教学内容技术化,教学形式专业化,活动开展竞技化,教学评价体质化等问题,导致教师教学没有抓手、学生学习没兴趣,严重削弱了校园足球课程体系的全面育人功能,成为当前我国校园足球科学发展的瓶颈问题。为此,探索能够实现有效衔接、协同联动和可持续发展的6-7岁儿童足球课程理论及及实践体系,成为当前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对加强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努力把校园足球打造成为中国足球改革发展的奠基工程、立德树人的育人工程和新时代全面推进学校体育综合改革的探路工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研究以系统构建与我国幼儿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有效衔接的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为研究目标与对象,以促进儿童“发展适宜性实践”与“适宜性游戏”为理念,以系统论、课程论、教学论、适宜性游戏理论以及青少年足球相关理论为基础,采用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6-7岁儿童足球课程开展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明确了该课程体系的转换路径选择,按照《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教学指南》等指导性文件的目标要求,从课程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体系及评价体系4方面系统构建“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并进行该课程体系的实施与论证。以期实现对现有足球课程的系统升级,更新该年龄段儿童足球教学理念、明确课程目标、完善内容体系、拓展实施渠道、实施科学评价,实现有效“幼小衔接”,全面提升足球课程体系全面育人的系统功能。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遵循”立体化”转换与路径选择。一是将校园足球水平一阶段课程实施路径由原有仅向上支撑三、四年级足球课程的基础功能定位,转换为向下有效衔接“学前幼儿足球游戏”与向上支撑“小学三、四年级”课程教学的承上启下功能定位,拓展了路径长度;二是将校园足球的体育学科课程形式,转换为有效衔接学校、家庭及社会多方参与的一体化适宜性游戏课程形式,延展了课程实施路径的宽度;三是将重点体现校园足球课程掌握足球技术和提升运动素质的课程目标,转换为更加重视学生运动兴趣、品格提升、习惯养成的全面教育发展目标,提升了足球课程实施的教育价值。第二,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是以发展适宜性实践及适宜性游戏理论为理念引领,以足球为手段实现全面教育为目标,以组织开展高水平的“适宜性游戏”为课程内容形式,以课程实施过程的规范化与保障的全面化为依托,以建立全方位、标准化课程评价体系为参照,有效衔接学前课程与小学课程、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的适宜于我国小学6-7岁儿童学校足球课程开展的理论-实践要素反馈体系。第三,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由课程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体系及评价体系4个子系统构成,其中前两者以课程大纲、方案的创编为主要目标,强调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理论体系的构建,后两者则以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为目标,强调实施过程的科学性与评价方式的客观性、标准性。最终,在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统一于课程体系建构之中,在理论指导、实践应用、反馈调整的系统循环中,实现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的不断丰富与发展。第四,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目标、内容体系,是以该年龄阶段学习特征与适宜性发展需求为依据,以各种素质能力发展的渐进性变化和足球基本技术结构特征为主线,将各阶段课程学习标准有效融合到适宜性足球游戏的创新创编中,通过科学分类、难度梯度、功能定位、菜单式选取等方式,将新创编的游戏内容有序排列组合形成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的过程,具体表现为课程大纲、课程方案及每节课程教案三个层次。第五,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实施体系,包括实施过程和实施保障两方面内容。前者强调了教师在执教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中的规范性与标准性要求,包括课前设计准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调整三个环节;后者则从课程实施的环境氛围和保障入手,为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的有效实施创造有利条件与实施路径,包括建立运动联盟、设置主题活动、学校-家庭-社区活动、社会资本参与、智能科技支持等多元形式。第六,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体系包括目标评价、过程评价及效果评价三个环节,本研究通过构建成长激励性标准化的指标评估体系实现各环节的有效评估。目标评价的对象包括适宜性游戏创编与课程内容(大纲)创编两方面评价;过程评价的对象为教师或教练员的施教过程,包括施教准备、施教过程、施教效果和施教评价四方面评价;效果评价的对象为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以及对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效益的综合性评估。

高蕊[6](2020)在《幼儿自信心培养中的常见误区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已成为幼儿教师十分重视的教学活动。为了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幼儿教师必须认识到培养幼儿自信心存在的误区,制定有效策略,把握教学方向,更新教学理念,帮助幼儿克服自卑心理,减轻学习压力,加强家园合作,帮助幼儿养成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增强自信心。

魏银娣,王任梅[7](2019)在《幼儿自卑的成因及干预策略》文中认为自卑是一种轻视自己的消极情绪,会影响幼儿的性格和自我效能感,不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造成自卑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有幼儿接受批评多于表扬,家长过高的期望值,幼儿的学习与生活中有过多的横向与纵向的比较等。教师、家长应帮助幼儿正视自己,尊重与相信幼儿,肯定并鼓励幼儿的进步,从而让幼儿摆脱自卑感。

龚芮[8](2019)在《啦啦操教学对大班幼儿抗挫能力的影响研究 ——以保定市X园为例》文中提出幼儿的健康发展不仅仅在于身体健康发展也要注重心理健康的发展。当今社会越来越多问题儿童的出现,表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不完善。通过观察发现,幼儿普遍对于挫折的承受度较低,遇到困难易退缩,对待事情没有坚持性,和其他人交往时爱逃避等,这些都是抗挫能力弱的表现。抗挫能力作为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一部分具有重要意义。幼儿时期是抗挫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其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而对幼儿抗挫能力进行训练使幼儿抗挫能力得以提高来激发幼儿的潜能,发展幼儿的坚强品质和锻炼幼儿的意志力。研究表明幼儿的抗挫能力多数在体育活动中获得。啦啦操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具有体育运动的价值,开展啦啦操活动有助于幼儿心理健康建设。“啦啦操其自身的运动价值能很好的符合体育教育改革指导纲要中指出的时代性、前沿性、健身性、实践性和专业性原则,并能满足人们健身、健心、娱乐、文化、社会的整体发展需要”。《学龄前儿童(3-6岁)运动指南》(专家共识版)中强调,学龄前儿童在全天内的各种类型的活动时间应累计达到180分钟以上。其中中等及以上强度的身体活动累计不少于60分钟。本文采用国家指定的幼儿规范套路进行教学,强度为中等强度,本身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在作为挫折源时不会对幼儿造成伤害。啦啦操作为一个挫折源,能给幼儿体育教育提供可行的挫折教育,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培养幼儿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意志力。本文同过查阅相关文献来了解国内外啦啦操相关研究与国内外抗挫能力的相关研究,选取了保定市X园大班30名幼儿进行啦啦操教学实验,探究啦啦操对大班幼儿抗挫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经过16周的实验对照组幼儿抗挫能力有变化但是不显着,日常生活对抗挫能力也有一定影响但是效果不显着;2.经过16周的实验实验组幼儿抗挫能力有显着性变化,说明啦啦操教学对幼儿抗挫能力的提高是有较大影响的。3.幼儿园要加大对幼儿挫折教育的重视,培养教师形成科学的理念,根据幼儿个体差异进行引导,家园共同努力、提高幼儿的抗挫能力,重视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杨莹[9](2019)在《混龄区域游戏活动促农村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研究 ——以呈贡区S幼儿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但由于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和农民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大部分父母选择将孩子留给老人代为教育和管理,导致农村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落后于城市幼儿。混龄区域游戏活动是教育者为达成预期的教育目的,有意将年龄差距在12个月以上和发展水平在不同层次的幼儿安排在同一个区域里进行游戏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幼儿园开展混龄区域游戏活动,是促进农村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效方法和路径。本文在分析混龄区域游戏活动促农村幼儿社会性发展相关理论的基础上,z重点阐述了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S幼儿园开展混龄区域游戏活动促进农村幼儿社会性发展实践研究的全过程。通过背景分析、案例研究、总结、反思、较系统的分析实践探索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和原因、针对问题提出了深化混龄区域游戏促进农村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简要的阐述了研究选题的原因、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综合评述了目前有关幼儿园混龄区域活动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并对农村幼儿园混龄区域游戏活动、幼儿社会性发展等相关概念做了界定。第二章较全面地阐析了S幼儿园以混龄区域游戏促农村幼儿社会性发展研究的背景以及研究选题的确定。第三章较系统地阐述了S幼儿园以混龄区域游戏活动促农村幼儿社会性发展起步阶段的研究,主要涉及活动设计、活动的实施以及活动成效和存在问题。第四章较系统地阐述了S幼儿园以混龄区域游戏活动促农村幼儿社会性发展全面展开阶段的研究,主要涉及活动设计、活动的实施以及活动成效和存在问题。第五章较系统地阐述了S幼儿园以混龄区域游戏活动促农村幼儿社会性发展深化拓展阶段的研究,主要涉及活动设计、活动的实施以及活动成效和存在问题。第六章是研究的总结、反思与展望。在对S幼儿园开展混龄区域游戏促农村幼儿社会性发展研究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效,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陶思婷[10](2019)在《青少年形体认知偏差与自卑感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青少年形体认知偏差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现象,逐渐成为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青少年正处在敏感的青春期,身体的变化会引起心理的波动,进而会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影响,并潜移默化的影响青少年心理的发育,导致自卑感的产生。目前国内有关青少年形体认知偏差与自卑感关系的研究尚未真正开展,但已有很多文献研究表明形体认知偏差与心理健康存在关系。本论文在运用《形体认知偏差问卷》、《自卑感问卷》分别对青少年的形体认知偏差、青少年的自卑感进行调查,对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使用SPSS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后得出,青少年的形体认知偏差会对青少年的自卑感产生影响。以往对于形体认知偏差问题的解决方式介入比较单一,其干预方式主要是介入服务对象的心理,或是改善服务对象的形体,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笔者通过舞动团体辅导的模式,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试图探索出一种社会工作介入形体认知偏差的青少年,从而降低他们自卑感的新模式。本论文在对青少年由于形体认知偏差而引起的自卑感原因进行总结后,有针对性的从社会工作的角度介入青少年自卑感问题的应对中。研究采用实验组、对照组以及控制组的前后测设计,选取被试成员,分成实验组、对照组以及控制组,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成员进行为期5周,每周一次的干预,其中,实验组采用舞动团体辅导(身体+心理)的干预,对照组采取舞蹈(身体)的干预,控制组无干预的方式。在干预前对实验组的成员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形体认知偏差产生的原因以及想要在小组内获得的成长等情况,在具身理论和团体动力学理论的支撑下进行正式的干预。干预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员在干预后,形体认知偏差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自卑感也随之降低。并且就效果而言,实验组的效果要好于对照组。干预结束后,使用小组成员的前后测量表得分和小组成员的质性材料,经过分析提出了舞动团体辅导的作用因子,并用图表的形式阐释了舞动团体辅导的作用机制。最后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了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展望,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社会工作者介入由形体认知偏差引起自卑感问题的青少年提供可参考的意见。同时,也希望通过本文倡导更多的人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二、如何让幼儿克服自卑心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让幼儿克服自卑心理(论文提纲范文)

(1)自闭症家庭对普通二孩教养方式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生育普通二孩的自闭症家庭数量有增长的趋势
        1.1.2 自闭症家庭在教养普通二孩上存在一定困难
        1.1.3 科学合理的教养方式对自闭症家庭教养普通二孩具有重要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教养方式
        1.2.2 自闭症家庭
        1.2.3 普通二孩
    1.3 文献综述
        1.3.1 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1.3.2 自闭症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
        1.3.3 二孩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
        1.3.4 研究评述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2.1 质的研究方法
        2.2.2 具体研究方法
    2.3 研究工具
    2.4 研究的信效度
    2.5 研究的伦理
    2.6 研究的过程
        2.6.1 样本家庭的确定
        2.6.2 资料的收集
        2.6.3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3 自闭症家庭对普通二孩教养方式的外显形式
    3.1 积极的教养经验
        3.1.1 夫妻教养一致,互相监督配合
        3.1.2 重视家校共育,利用学校资源
        3.1.3 拒绝子女分离,同胞共同成长
        3.1.4 保持开放态度,批判看待信息
        3.1.5 重视榜样力量,身教大于言教
        3.1.6 为负面事件积极赋义,调适育儿心态
    3.2 消极的教训反思
        3.2.1 父亲角色缺位,危及亲子情感
        3.2.2 不当补偿心理,母爱分配失衡
        3.2.3 教养知识缺失,求助意识低下
        3.2.4 情绪失控频繁,造成心理阴影
        3.2.5 自我发展不足,养育思维固化
    3.3 教养中的迷茫与挣扎
        3.3.1 教养中的迷茫
        3.3.2 教养中的挣扎
4 自闭症家庭对普通二孩教养方式的特征
    4.1 教养角色更加明确
        4.1.1 母亲——教养的主力军,难逃使命
        4.1.2 父亲——母亲的协助者,重拾责任
        4.1.3 祖辈——家庭的支持者,倾囊相助
    4.2 教养氛围更加和谐
        4.2.1 亲子互动质量提升
        4.2.2 夫妻关系从分离到整合
    4.3 教养理念得到改善
        4.3.1 学校提供正面管教、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念
        4.3.2 家校互联互通促进父母对子女形成合理期待
    4.4 教养互动更为灵活
        4.4.1 互动时情感表达灵活化及控制方式差异化
        4.4.2 父母发起的教育性互动行为增多
5 自闭症家庭对普通二孩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
    5.1 自闭症长子女的教养经历
        5.1.1 教养期待:既望子成龙又顺其自然
        5.1.2 爱的分配:既有所偏爱又刻意保持公平
        5.1.3 应激反应:面对关键事件时既勇敢又退缩
    5.2 同胞亲密程度与沟通交往方式
        5.2.1 同胞亲密程度
        5.2.2 同胞沟通交往方式
    5.3 父母在家校合作过程中的自卑心理及正向体验
        5.3.1 面对普校环境存在自卑心理
        5.3.2 家校合作过程中的正向体验
    5.4 祖辈在教养过程中的高度参与和终身介入
        5.4.1 祖辈高度参与父母的教养过程
        5.4.2 祖辈参与教养具有终身介入性
6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建议
        6.2.1 创新家校合作方式,建立自闭症家庭家校联盟推广教养经验
        6.2.2 设置家长培训课程提升父母教养能力,优化教养方式
        6.2.3 父母转变观念,增加父亲教养参与度
        6.2.4 提升祖辈科学教养意识,降低其对父母教养方式的负面影响
    6.3 反思与展望
        6.3.1 验证性资料数量有待提升
        6.3.2 后期应加强对样本家庭的追踪研究
        6.3.3 后期可考虑增加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自闭症家庭对普通二孩教养方式的访谈提纲
附录二 参加《自闭症家庭对普通二孩教养方式的研究》知情同意书
附录三 逐字稿范例(以部分访谈内容为例)
致谢

(2)父母教养方式对大班幼儿抗逆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基础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内容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三、幼儿抗逆力水平家长调查问卷设计
    (一)问卷的设计与预调查
    (二)问卷的发放和信效度分析
四、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一)幼儿抗逆力水平的现状分析
    (二)父母教养方式的现状分析
    (三)教养方式对幼儿抗逆力的影响分析
五、研究结论
    (一)专制型和溺爱型教养方式下幼儿抗逆力水平较低
    (二)放任型和不一致型下的幼儿抗逆力水平较不稳定
    (三)民主型教养方式有利于幼儿抗逆力水平的提高
六、对策与建议
    (一)倡导民主教养方式,树立科学育儿理念
    (二)剖析幼儿受挫因素,提供良好成长环境
    (三)引导幼儿正视挫折,家园共育形成合力
参考文献
附录1 大班幼儿父母教养方式调查问卷
附录2 大班幼儿抗逆力家长调查问卷
附录3 (三)家长访谈提纲
致谢

(3)个案工作介入失母儿童成长困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三、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设计与理论依据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依据
        三、研究设计
        四、研究方法
第二章 失母儿童的成长困境及需求
    第一节 失母儿童的基本情况
        一、失母儿童的分类
        二、L镇失母儿童情况
        三、失母儿童的特殊性
    第二节 失母儿童的成长困境
        一、生活困境
        二、心理困境
        三、学业困境
        四、社交困境
        五、家庭困境
    第三节 失母儿童成长困境的成因
        一、个人层面
        二、家庭层面
        三、学校层面
        四、社会层面
    第四节 失母儿童的成长需求
        一、改变生活现状
        二、解决心理问题
        三、进行学业帮扶
        四、提高社交能力
        五、改善家庭情况
    第五节 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二、可行性
第三章 个案工作介入失母儿童成长困境的实务过程
    第一节 N社工综合服务中心及项目简介
        一、关于N社工综合服务中心
        二、“暖心妈妈”项目介绍
    第二节 个案工作介入出走型失母儿童的案例
        一、接案与建立关系
        二、收集资料与问题判断
        三、制定目标和工作计划
        四、服务计划的实施
        五、评估与结案
        六、专业反思
    第三节 个案工作介入离异型失母儿童的案例
        一、接案与建立关系
        二、收集资料与问题判断
        三、制定目标和工作计划
        四、服务计划的实施
        五、评估与结案
        六、专业反思
    第四节 个案工作介入死亡型失母儿童的案例
        一、接案与建立关系
        二、收集资料与问题判断
        三、制定目标和工作计划
        四、服务计划的实施
        五、评估与结案
        六、专业反思
第四章 总结与反思
    第一节 服务成效
        一、生活现状改善
        二、心理状况改变
        三、学习成绩提高
        四、朋辈关系优化
        五、家庭情况好转
    第二节 存在的局限性
        一、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不足
        二、服务对象的被动性
        三、项目缺少资金支持
        四、社工提供服务的有限性
    第三节 相关建议
        一、提升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
        二、激发服务对象的主动性
        三、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
        四、提高社会工作专业的知晓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社会工作介入受虐儿童社会退缩行为实务探析 ——以深圳市社区受虐儿童S个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1、社会退缩的行为表现
        2、受虐儿童社会退缩的原因
        3、受虐儿童社会退缩干预的相关研究
    (四)相关概念
        1、儿童虐待
        2、社会退缩行为
    (五)理论依据
        1、沟通理论
        2、社会系统理论
    (六)研究方法
        1、访谈法
        2、参与式观察
二、个案服务接案与预估
    (一)接案并建立专业关系
        1、案主来源
        2、接案
        3、建立专业关系
    (二)问题与需求评估
        1、问题探究
        2、需求评估
    (三)服务目标与服务计划
        1、服务目标
        2、服务计划
三、个案工作介入的实务过程
    (一)减少案主身体上的伤害
        1、监护人访谈
        2、“一起携手,一起成长”家庭亲子活动
        3、幸福家庭教育讲座
    (二)抚慰案主心灵上的创伤
        1、心理疏导
        2、亲子面谈
    (三)促进案主融入朋辈群体
        1、“一本好书”读书分享会
        2、两人三足游戏
    (四)激发案主自我效能
        1、赏识教育
        2、呵护美好生活主题班会
    (五)结案和后期跟进
        1、结案
        2、后期跟进
四、评估与反思
    (一)评估
        1、过程评估
        2、效果评估
    (二)服务反思
        1、过程反思
        2、效果反思
    (三)建议
        1、优化儿童的家庭环境
        2、争取与案主的配合
        3、利用优势视角帮助案主激发潜能
        4、创造良好的人际交往平台
五、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转介同意书
    附录 B:个案转介表
    附录 C:个案服务过程记录
    附录 D:咨询与探访记录表
    附录 E:个案评估反馈表
致谢

(5)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适宜性游戏理论对我国6-7岁儿童(幼小衔接阶段)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1.1.2 实现3-5岁幼儿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完整性,满足幼小衔接的现实需求
        1.1.3 满足6-7岁儿童全面发展的迫切需求
        1.1.4 贯彻“足球从娃娃抓起”,推动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之需
    1.2 研究问题
        1.2.1 我国6-7岁儿童足球课程体系转换与路径选择
        1.2.2 构建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
        1.2.3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的实践成效验证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体育课程
        1.4.2 幼小衔接
        1.4.3 课程体系
        1.4.4 适宜性游戏
        1.4.5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
    1.5 研究对象与方法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目标
    1.7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8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小学体育课程相关研究
        2.1.1 体育课程价值取向与发展观研究
        2.1.2 小学体育课程模式研究
        2.1.3 小学体育课程研发研究
        2.1.4 小学体育游戏与足球游戏研究
        2.1.5 小结
    2.2 儿童群体特征相关研究
        2.2.1 儿童生长发育特征研究
        2.2.2 儿童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研究
        2.2.3 儿童动作能力发展规律研究
        2.2.4 儿童认知过程研究
        2.2.5 儿童行为构建研究
        2.2.6 儿童人格形成及发展研究
        2.2.7 儿童智力、潜能开发研究
        2.2.8 儿童少年体育兴趣培养研究
        2.2.9 儿童性格形成及培养理论
        2.2.10 小学6-7岁儿童足球课程需求研究
        2.2.11 小结
    2.3 儿童足球运动发展相关研究
        2.3.1 儿童足球教学相关研究
        2.3.2 儿童足球课程相关研究
        2.3.3 儿童足球竞赛相关研究
        2.3.4 小结
    2.4 发展适宜性实践理论与适宜性课程研究
        2.4.1 DAP理论思想起源、理论背景、核心主张
        2.4.2 DAP理论的课程观、教师观研究
        2.4.3 DAP理论对我国体育课程创编实施的启示
        2.4.4 小结
    2.5 研究评述
        2.5.1 研究的主要观点
        2.5.2 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2.5.3 我国小学足球课程发展趋势
        2.5.4 创新课程理念的提出与课程体系的构建
第三章 我国 6-7 岁儿童足球课程开展现状及中外对比分析
    3.1 我国小学足球课程现状分析
        3.1.1 课程要素调研分析
        3.1.2 课程调研方案设计
        3.1.3 课程调研结果与分析
        3.1.4 我国小学足球课程现状特征
    3.2 小学足球课程模式的分析框架
        3.2.1 “课程模式”概念分析
        3.2.2 比较教育理论模型分析
        3.2.3 足球课程模式分析框架的建立
    3.3 国外学校足球课程模式现状
        3.3.1 日本儿童足球课程模式
        3.3.2 德国儿童足球课程模式
        3.3.3 英国儿童足球课程模式
        3.3.4 中外6-7岁儿童足球课程模式比较分析
第四章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整体设计
    4.1 课程体系设计的理论依据
        4.1.1 系统论:哲学基础
        4.1.2 课程论:课程设计模式基础
        4.1.3 适宜性游戏理论:课程理念基础
        4.1.4 儿童足球教学理论:教学论基础
        4.1.5 校园体育游戏创编理论:方法论基础
    4.2 课程设计的原则
        4.2.1 特异性
        4.2.2 系统性
    4.3 课程体系设计的目标
        4.3.1 促进儿童足球全面发展
        4.3.2 实现课程幼小衔接
        4.3.3 促进功能不断优化
    4.4 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路与模式
        4.4.1 设计思路
        4.4.2 设计模式
    4.5 课程体系的结构与功能设计
        4.5.1 课程体系的要素分析
        4.5.2 课程体系的结构设计
        4.5.3 课程体系的功能规划
第五章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目标及内容体系
    5.1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指导思想
        5.1.1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5.1.2 “适宜性游戏”理念
        5.1.3 “全面教育发展”理念
        5.1.4 “融于生活”的课程理念
        5.1.5 发展适宜性课程理念
    5.2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目标
        5.2.1 基本课程目标
        5.2.2 全面教育发展课程目标
        5.2.3 各阶段课程目标
    5.3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结构
        5.3.1 数量结构
        5.3.2 内容结构
        5.3.3 组织结构
        5.3.4 课程长期发展结构
    5.4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内容创编
        5.4.1 基本规律
        5.4.2 逻辑演变
        5.4.3 游戏分类与内容体系搭建
    5.5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与课程大纲创编
        5.5.1 课程创编的设计与调查
        5.5.2 游戏分类
        5.5.3 创编与组织实施
        5.5.4 新创编游戏的评估与甄选
        5.5.5 课程大纲创编
第六章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实施体系
    6.1 课程实施的目标
        6.1.1 课程实施过程体系目标
        6.1.2 课程实施保障体系目标
    6.2 课程实施的原则
        6.2.1 游戏规则合理性原则
        6.2.2 趣味与安全性原则
        6.2.3 合理运用场地器材原则
        6.2.4 分组分队原则
        6.2.5 练习变形应用原则
    6.3 课程实施的阶段划分
        6.3.1 课前设计准备
        6.3.2 课程实施阶段
        6.3.3 课程评价调整阶段
    6.4 课程实施的方式、方法及要求
        6.4.1 实施过程的方式方法及要求
        6.4.2 实施保障的方式方法及要求
    6.5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教学方法
        6.5.1 体育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6.5.2 适宜性教学方法的应用
    6.6 课程实施的步骤
        6.6.1 微观实施过程步骤
        6.6.2 宏观实施保障步骤
第七章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体系
    7.1 适宜性课程评价理论分析
        7.1.1 构建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体系的理论依据
        7.1.2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体系的理论框架
    7.2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
        7.2.1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理论分析
        7.2.2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体系构成
第八章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实施与论证
    8.1 课程实施方法
        8.1.1 试点课程基本安排
        8.1.2 试点课程评价方法
        8.1.3 试点课程评价模式
    8.2 课程实施效果实验论证
        8.2.1 实验方案
        8.2.2 实验步骤与方法
        8.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8.3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评价结果
        8.3.1 课程目标/内容评价
        8.3.2 课程实施过程评价
        8.3.3 课程实施效果评价
    8.4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的效益分析
        8.4.1 “课程体系”指标评估效益
        8.4.2 “课程体系”的系统建构效益
        8.4.3 适宜性课程理论理念贯彻执行效益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幼儿自信心培养中的常见误区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培养幼儿自信心的必要性和作用
    1. 提升幼儿综合素质,增进幼儿情感体验
    2. 帮助幼儿认知生活,促进幼儿发展素质
二培养幼儿自信心常见的误区
    1. 对幼儿个体差异重视不足
    2. 教师与家长的评价存在偏颇
    3. 家庭环境不良因素的影响
三培养幼儿自信心的策略
    1. 把握教学方向,树立教学新理念
    2. 消除自卑心理,减少学习、生活压力
    3. 加强家园合作,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

(7)幼儿自卑的成因及干预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幼儿自卑的具体表现
    (一)行为退缩,不敢尝试
    (二)不愿意与他人交往
    (三)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幼儿自卑的成因分析
    (一)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批评多于表扬
    (二)家长对幼儿过高的期望值
    (三)在幼儿的学习与生活中有太多的横向与纵向的比较
三、幼儿自卑的干预策略
    (一)帮助幼儿正视自己
    (二)尊重与相信幼儿
    (三)肯定鼓励幼儿的进步
四、结语

(8)啦啦操教学对大班幼儿抗挫能力的影响研究 ——以保定市X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当代幼儿抗挫能力发展现状
        1.1.2 啦啦操能作为提高幼儿抗挫能力的载体
        1.1.3 个人关注点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抗挫能力相关研究
        1.3.2 啦啦操相关研究
    1.4 概念界定
        1.4.1 幼儿抗挫能力
        1.4.2 啦啦操教学
    1.5 研究对象与方法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抗挫能力现状的诊断与分析
    2.1 X园问题诊断
        2.1.1 X园开展幼儿挫折教育较被动
        2.1.2 X园教师挫折教育观念不成熟
    2.2 X园基本信息调查
        2.2.1 以X园为例幼儿抗挫能力的现状调查分析
        2.2.2 X园体育活动开展现状调查分析
        2.2.3 X园幼儿受挫体验
        2.2.4 X园幼儿遇挫表现
第三章 实验设计
    3.1 实验基本信息
    3.2 实验指标选取及测量方法
    3.3 实验前测
    3.4 实验内容
    3.5 实验控制
    3.6 实验的具体实施与反思
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数据分析
        4.1.1 对照组幼儿实验前后测试心理指标的数据变化
        4.1.2 实验组幼儿实验前后测试心理指标的数据变化
        4.1.3 实验组幼儿与对照组幼儿实验前后测试心理指标的数据变化量对比
    4.2 抗挫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年龄因素
        4.2.2 性别因素
    4.3 实例佐证分析
        4.3.1 观察到的现象
        4.3.2 教师访谈
    4.4 本次啦啦操教学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4.4.1 教学时间不足
        4.4.2 教学中幼儿存在个体差异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通过啦啦操教学可以提升幼儿抗挫能力
        5.1.2 啦啦操教学在大班抗挫能力教学活动中的开展策略
        5.1.3 基于啦啦操对幼儿抗挫能力的培养
    5.2 教育建议
        5.2.1 针对园
        5.2.2 针对教师
        5.2.3 针对家长
    5.3 不足与展望
        5.3.1 本研究的不足
        5.3.2 进一步展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混龄区域游戏活动促农村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研究 ——以呈贡区S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政策支持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提供了契机
        二、混龄游戏是促进农村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个人研究兴趣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混龄游戏
        二、幼儿园混龄游戏
        三、幼儿社会性发展
        四、农村、农村幼儿园
        五、区域活动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混龄游戏的研究
        二、关于区域活动的研究
        三、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四、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S幼儿园以混龄区域游戏促农村幼儿社会性发展研究的背景及确定
    第一节 个案研究区域及S幼儿园概况
        一、昆明市呈贡区基本情况
        二、吴家营街道概况
        三、呈贡区S幼儿园简介
    第二节 S幼儿园开展混龄区域游戏活动促农村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背景
        一、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
        二、呈贡区S幼儿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突出
        三、混龄游戏活动的启示
    第三节 S幼儿园确定开展混龄游戏活动促农村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一、确定研究的选题和总体框架
        二、确定研究的要素和总体框架
        三、确定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评价标准
第三章 感受合作的快乐:S幼儿园以混龄区域游戏促农村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起步阶段(2016年3月-2016年12月)
    第一节 S幼儿园开展混龄区域游戏促农村幼儿社会性发展起步阶段活动设计与材料投放
        一、混领区域游戏活动设计
        二、混龄区域游戏活动材料投放
    第二节 S幼儿园开展混龄区域游戏促农村幼儿社会性发展起步阶段活动的实施
        一、混龄区域游戏活动促农村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组织形式
        二、混龄区域游戏活动促农村幼儿社会性发展实施的案例分析
        三、混龄区域游戏活动促农村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方法
    第三节 S幼儿园开展混龄区域游戏促农村幼儿社会性发展起步阶段活动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起步阶段取得的成效
        二、起步阶段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成为游戏的主人:S幼儿园以混龄区域游戏促农村幼儿社会性发展研究全面展开阶段(2017年3 月-2017年12 月)
    第一节 S幼儿园开展混龄区域游戏促农村幼儿社会性发展全面展开阶段活动的设计与材料投放
        一、混领区域游戏活动设计
        二、混龄区域游戏活动材料投放
    第二节 S幼儿园开展混龄区域游戏促农村幼儿社会性发展全面展开阶段的活动实施
        一、混龄区域游戏活动促农村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组织形式
        二、混龄区域游戏活动促农村幼儿社会性发展实施的案例分析
        三、混龄区域游戏活动促农村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方法
    第三节 S幼儿园开展混龄区域游戏促农村幼儿社会性发展全面展开阶段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全面展开阶段取得的成效
        二、全面展开阶段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建立合作的伙伴关系:S幼儿园以混龄区域游戏活动促农村幼儿社会性发展研究的深化拓展阶段(2018年3月-2018年12月)
    第一节 S幼儿园开展混龄区域游戏促农村幼儿社会性发展深化拓展阶段的活动设计与材料投放
        一、混龄区域游戏活动设计
        二、混龄区域游戏活动材料投放
    第二节 S幼儿园开展混龄区域游戏促农村幼儿社会性发展深化拓展阶段的活动实施
        一、混龄区域游戏活动促农村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组织形式
        二、混龄区域游戏活动促农村幼儿社会性发展实施的案例分析
        三、混龄区域游戏活动促农村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方法
    第三节 S幼儿园开展混龄区域游戏促农村幼儿社会性发展深化拓展阶段的成效与存在问题
        一、深化拓展阶段取得的成效
        二、深化拓展阶段存在的问题
第六章 S幼儿园以混龄区域游戏活动促农村幼儿社会性发展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S幼儿园开展混龄区域游戏活动促农村幼儿社会性发展研究的成效
        一、混龄区域游戏活动促进了农村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二、混龄区域游戏活动使教师教学观念发生了转变,提升了教学能力
        三、初步形成了以混龄区域游戏活动促农村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思路、方法和路径
    第二节 S幼儿园开展混龄区域游戏活动促农村幼儿社会性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S幼儿园开展混龄区域游戏活动促农村幼儿社会性存在的问题
        二、幼儿园开展混龄区域游戏活动促农村幼儿社会性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三节 S幼儿园深化以混龄区域游戏活动促农村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建议
        一、有效利用农村自然资源,丰富混龄区域游戏活动的材料
        二、重视混龄区域活动材料投放,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
        三、提高教职工整体素质,适应农村幼儿及幼儿园的发展
        四、加强混龄区域游戏活动设计目的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五、加强园(所)、家庭、社区联系,形成促进农村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合力
        六、建立科学、规范、可操作的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青少年形体认知偏差与自卑感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创新点
    1.4 概念界定
        1.4.1 青少年
        1.4.2 形体认知偏差的概念
        1.4.3 自卑感
    1.5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1.5.1 形体认知偏差
        1.5.2 自卑感
        1.5.3 舞动团体辅导
        1.5.4 相关理论
2.研究设计
    2.1 研究的总体思路
    2.2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3.青少年形体认知偏差、自卑感的检验分析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方法
        3.3.1 研究工具
    3.4 研究对象
    3.5 分析过程
        3.5.1 青少年形体认知偏差的描述
        3.5.2 青少年自卑感的描述
        3.5.3 青少年形体认知偏差与自卑感的回归分析
        3.5.4 小结
4.舞动团体辅导介入青少年形体认知偏差对自卑感的影响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方法
        4.3.1 研究设计
        4.3.2 小组设计的理论依据
    4.4 舞动团体辅导介入过程
        4.4.1 实验组的干预过程
        4.4.2 舞蹈小组的介入过程
    4.5 舞动团体辅导介入的综合分析
        4.5.1 作用机制分析(理论评估视角)
        4.5.2 发展过程分析(观察者视角)
        4.5.3 满意度分析(工作人员视角)
        4.5.4 干预效果分析(研究对象视角)
    4.6 介入效果小结
5.总结与建议
    5.1 研究内容总结
    5.2 建议
    5.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形体认知偏差问卷
    附录2 自卑感量表
    附录3 实验组的介入方案
    附录4 对照组舞蹈训练的内容安排
致谢

四、如何让幼儿克服自卑心理(论文参考文献)

  • [1]自闭症家庭对普通二孩教养方式的质性研究[D]. 李艳芳.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父母教养方式对大班幼儿抗逆力的影响研究[D]. 张明瑶.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个案工作介入失母儿童成长困境的研究[D]. 王玲.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社会工作介入受虐儿童社会退缩行为实务探析 ——以深圳市社区受虐儿童S个案为例[D]. 闫召迪. 郑州大学, 2020(02)
  • [5]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 段炼.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6]幼儿自信心培养中的常见误区及对策[J]. 高蕊. 学园, 2020(02)
  • [7]幼儿自卑的成因及干预策略[J]. 魏银娣,王任梅. 河南教育(幼教), 2019(12)
  • [8]啦啦操教学对大班幼儿抗挫能力的影响研究 ——以保定市X园为例[D]. 龚芮. 河北大学, 2019(04)
  • [9]混龄区域游戏活动促农村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研究 ——以呈贡区S幼儿园为例[D]. 杨莹.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10]青少年形体认知偏差与自卑感的关系研究[D]. 陶思婷.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自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