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白云石化与有机质赋存关系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白云石化与有机质赋存关系

一、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lomitization and organic matter occurrence in Lower Paleozoic carbonate in the Ordos Basin(论文文献综述)

孙玉景[1](2020)在《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马家沟组马五1-马五4亚段岩溶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碳酸盐岩储层在全球油气勘探开发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而风化壳岩溶储层是碳酸盐岩储层中的一大类,在我国的油气勘探开发中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大规模地抬升,遭受了非常强烈地风化剥蚀,形成了得天独厚的风化壳岩溶储层。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地区马家沟组发育的风化壳岩溶储层是下古生界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关注对象,但盆地东部地区相对于中部靖边气田区,其岩溶储层的研究仍然十分薄弱。深入认识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地区岩溶储层的特征及其主控因素,才能正确评价和科学预测此类储层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而寻找有利储层发育区,实现今后盆地东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重大突破。本文主要以沉积岩石学、石油地质学、碳酸盐岩储层地质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依据区域地质资料,通过岩心观察和描述,利用铸体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分析、包裹体分析等分析测试手段,同时结合测井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马家沟组马五1-马五4亚段依次展开沉积特征、岩溶古地貌、岩溶储层特征、储层成岩作用的研究,最终明确东北部岩溶储层的主控因素。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马家沟组马五1-马五4亚段的沉积相属于局限台地相内部的潮坪亚相。马五4期以膏质云坪为主。马五3期以含膏白云岩坪为主。马五2期以含膏白云岩坪为主。马五1时期的沉积微相是硬石膏结核白云岩坪。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马家沟组马五1-马五4亚段的储层岩石类型主要包括硬石膏结核白云岩和粉晶白云岩等。储集空间以―孔‖和―缝‖为主,―孔‖主要是指晶间孔、晶间溶孔和溶孔。纵向上马五1亚段的物性最好,马五2和马五4亚段较好,其次是马五3亚段。马五1-马五4亚段岩溶储层的孔隙度主要分布在<1%的区间;渗透率主要分布在(0.001~0.05)×10-3um2范围内。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马家沟组马五1-马五4亚段所经历的建设性成岩作用包括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去膏化作用,破坏性成岩作用包括普遍的胶结作用、压实压溶作用以及研究区比较常见的去白云石化作用和膏化作用。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马五1-马五4亚段岩溶储层孔隙演化经历了早期原生孔隙的形成和减少阶段,中期次生孔缝洞发育和充填阶段,晚期次生孔缝洞发育和充填阶段。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前石炭纪的二级古地貌包括岩溶斜坡、岩溶盆地,进一步可划分出台地、阶坪、残丘、洼地、残台、沟槽几种三级古地貌,残丘内部岩溶储层的储集性最好。垂向上,储集性最好的是垂直渗滤带和水平潜流带。古岩溶的演化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同生期岩溶奠定了孔、洞体系发育的基础,表生期岩溶促进了同生期所形成孔洞的继续扩大溶蚀,而埋藏期岩溶在一定程度上可对岩溶空间进一步溶蚀。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马家沟组岩溶储层的主控因素包括沉积相、成岩作用、岩溶古地貌。沉积相对储层的控制是通过岩性岩相两方面来影响储层物性。不同岩性储层物性由好到差依次是:硬石膏结核白云岩>粉晶白云岩>泥晶白云岩>膏质白云岩>灰质白云岩>泥质白云岩。不同沉积微相的储层物性由好到差依次是:硬石膏结核白云岩坪>云坪>膏云坪>灰云坪>泥云坪。成岩作用对储层的控制表现为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去膏化作用对孔隙的形成有利;胶结作用、压实压溶作用、膏化作用、去白云石化作用对孔隙的形成不利。不同的三级古地貌单元内,马五1-马五4亚段岩溶储层的物性由好到差依次为:残丘区>阶坪区>沟槽区。有利储层区绝大多数分布在研究区西部,这些区域在马五4-马五1沉积期既处于优势沉积微相带,同时又处于岩溶斜坡区,位于沟槽两侧,水动力较强,岩溶作用强烈,非常有利于储层的发育,储层物性较好。同时,预测研究区东部岩溶盆地内的个别岩溶残丘区也是有利储层发育区。

李百强[2](2020)在《低渗、特低渗白云岩储层成岩相特征及识别 ——以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马五_5~马五_1亚段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奥陶系马家沟组天然气资源丰富,低渗、特低渗白云岩储层是天然气赋存的重要储集层类型,成岩相一定程度上控制低渗、特低渗储层分布,因此,低渗、特低渗白云岩储层成岩相特征研究与识别具有重要意义。马五-5~马五-1亚段低渗、特低渗白云岩储层发育,本论文研究工作以盆地中东部马五-5~马五-1亚段低渗、特低渗白云岩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露头和钻井岩心观察、常规和铸体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和扫描电镜分析、X衍射实验、压汞实验并结合分形理论等方法,分析了区内主要的储集岩石和储集空间类型、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成岩环境和成岩作用,进一步明确了主要成岩相类型及岩石学识别标志;利用同位素、常、微量元素以及稀土元素测试方法明确了不同成岩相的地球化学识别特征;依据测井资料及Forward软件编程方法,研究了不同成岩相的测井定量识别技术;基于单井成岩相分析,通过测井技术预测了各成岩相的时空展布特征,并利用平面叠合图技术,分析了成岩相对储层分布的影响。研究认为:区内主要发育早期大气淡水溶蚀、表生期大气淡水溶蚀、浅埋藏活跃回流渗透云化以及浅埋藏隐伏回流渗透云化亚相4类成岩相,其岩石学识别标志依次为膏盐溶蚀泥—粉晶白云岩+膏盐模孔隙和示底孔隙+示底构造,岩溶角砾泥—粉晶白云岩+角砾间孔隙和溶蚀孔洞+角砾结构,残余砂屑粉—细晶白云岩+晶间孔隙+残余结构和雾心亮边结构,斑状细晶含灰白云岩+晶间孔隙和生物钻孔+豹斑构造和生物扰动构造。δ18O,δ13C、87Sr/86Sr,Fe、Mn、Al、Ti、Sc和Cs等常、微量元素以及∑REE、∑LREE、∑HREE、∑LREE/∑HREE、δCe和δEu以及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等分析方法是识别不同成岩相的有效地球化学途径。DEN—Pe、RLLD—Pe交会图(缺乏相关测井资料时可采用RLLD—AC交会)方法是定量识别不同成岩相的有效测井方法。马五-5亚段主要发育浅埋藏活跃回流渗透云化亚相,广泛分布于研究区北部、中部及东南部,其次为分布于西南部的浅埋藏隐伏回流渗透云化亚相;马五-4和马五-3亚段主要发育表生期大气淡水溶蚀亚相,前者仅分布于区内西南部,后者扩大至北部、东南部和西南部;马五-2亚段广泛分布早期大气淡水溶蚀亚相;马五-1亚段两种溶蚀亚相规模相当,表生期大气淡水溶蚀亚相在北部孤立发育,西南部、南部和东南部连片分布。优质储层发育的最有利成岩相为早期大气淡水溶蚀亚相,其次为浅埋藏活跃回流渗透云化亚相。

李晓凤[3](2020)在《浅海台地相碳酸盐岩有机质特征及其富集机理研究 ——以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盐下碳酸盐岩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次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盐下碳酸盐岩为例,充分利用岩心观察、测井分析、实验测试等多种地质研究手段,将有机地球化学和无机地球化学相结合,给出了研究浅海台地相碳酸盐岩有机质特征及其富集机理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了相关的有机质富集模式。有机质丰度特征显示,研究区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盐下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较低,不属于优质烃源岩范畴。为了明确研究区有机质丰度分布情况,根据测井伽马曲线(GR)与有机碳丰度(TOC)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有机碳丰度预测公式。研究结果显示:马五6、马五8亚段相较于其它层位有机碳含量较高,分布面积较广;有机碳含量较高区域基本沿研究区边缘地带分布,云坪、含膏云坪、膏盐盆地相对于其它微相有机碳含量较高。研究区干酪根显微组分主要为无定形体和腐泥组,干酪根类型以Ⅰ型和Ⅱ1型为主,饱和烃有机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研究区有机质母质来源以菌藻类等低等水生生物为主。根据热解分析、沥青反射率鉴定和饱和烃生物标志物特征来看,研究区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偏高,大多数已经达到高成熟—过成熟阶段。本次研究主要从陆源碎屑输入、初始生产力、古气候、古盐度、氧化还原条件、水体封闭程度以及水动力条件等影响有机质富集的因素入手,对研究区原始沉积条件进行了重建。研究显示:研究区靠近古陆的地区更容易有陆源碎屑输入,而距离古陆较远地区陆源碎屑输入量较少,对有机质富集影响也较低;研究区初始生产力整体较低,但是也存在中等初始生产力的地区;古气候偏炎热干旱,可能不利于生物繁衍;盐度较高,主要为海相沉积环境;研究区既有氧化环境也有缺氧环境存在;研究区盐下碳酸盐岩多沉积于不受局限的开放海相环境,也有部分发育于强烈封闭的海相环境,这样的水体多处于贫氧—缺氧条件。通过偏相关分析发现有机质富集影响因素与有机质富集结果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而各个影响因素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综合分析提出浅海台地相有机质富集机理为:有机质富集影响因素之间互相影响、共同作用,最终形成以保存模式为主的有机质富集模式。

朱联强[4](2020)在《川东地区二叠系茅口组油气成藏控制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四川盆地二叠系茅口组一直是盆地内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重要层系,川东地区二叠系茅口组的勘探效果显着,展示出川东地区茅口组岩溶缝洞型储层良好的勘探前景。通过对川东地区茅口组油气成藏控制因素的分析,以期为川东地区二叠系茅口组的油气勘探提供借鉴。通过对川东地区二叠系茅口组气藏天然气组分及同位素特征的分析,明确茅口组气藏天然气的主要烃源岩层系。基于取芯段精细的岩芯观察、岩石薄片观察,结合阴极发光、原位微区微量元素、原位微区同位素等技术手段,分析茅口组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根据茅口组的成岩演化,分析不同期矿物捕获的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特征、均一温度及成分,并结合区域埋藏史,明确茅口组的油气成藏期次及成藏时间。利用钻井资料以及二维地震格架线的解释成果,刻画研究区不同时期茅口组顶面的构造形态,恢复茅口组典型气藏的形成演化过程,并建立成藏模式。通过对川东地区茅口组气源岩生烃潜力、储层发育控制因素、油气藏形成演化等的研究,分析川东茅口组成藏的控制因素。论文取得的认识如下:(1)川东地区二叠系茅口组气藏的天然气主要来源于志留系及二叠系烃源岩,研究区两套烃源岩分布范围广,厚度较大,志留系烃源岩以Ⅰ型有机质为主,二叠系烃源岩以Ⅱ型有机质为主,残余有机碳含量普遍较高,生烃潜力好。(2)川东地区二叠系茅口组主要的成岩作用包括胶结充填作用、溶蚀作用、破裂作用以及白云石化作用等,表生期岩溶作用及白云石化作用是影响研究区茅口组储层发育最重要的成岩作用。(3)川东地区二叠系茅口组存在三期油气成藏,第四期为气藏调整改造;第一期为晚三叠世形成的古油藏,第二期为中~晚侏罗世形成的古油气藏,第三期为早白垩世形成的古气藏,第四期为晚白垩世以来古气藏调整和定型。(4)恢复了川东地区二叠系茅口组的成藏演化;晚三叠世印支运动期,古隆起上的檀木场及古隆起外的龙会场等构造高点发育古油藏;早侏罗世,檀木场、龙会场等构造圈闭范围和幅度进一步扩大,古油气藏持续形成;至早白垩世燕山运动期,古油气藏转化为古气藏,古隆起上的檀木场等构造形态继续保持,古隆起以外的龙会场等构造大幅抬升;晚白垩世以来,开江古隆起基本解体,古气藏受古隆起及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共同控制,调整定型为现今气藏的分布格局。(5)建立了川东地区二叠系茅口组的油气成藏模式;以龙会场为代表的构造早期处于开江古隆起范围以外的相对构造低部位,但其圈闭形成早,形成早期古油藏,晚期调整为构造高部位,具“早聚晚藏”的特征;以檀木场为代表的构造位于开江古隆起的范围以内,从晚三叠世古油藏形成到早白垩世古气藏形成,其构造相对稳定,喜马拉雅运动期调整幅度小,为“原位”型的油气聚集。(6)二叠系茅口组油气成藏的控制因素为:(1)优质烃源岩的发育是油气成藏的基础;(2)优质储层的发育是油气成藏的关键;(3)构造演化与成藏期的匹配是油气成藏的核心;(4)良好的保存条件是油气成藏的保障。其中,优质储层的发育及良好的保存条件是研究区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

付斯一[5](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马家沟组五段盐下白云岩成因及储层形成机理》文中研究说明世界上许多大型油气田都发现在膏盐岩层系之下,与膏盐岩有关的白云岩储层往往具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在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奥陶系马家沟组沉积期,盆地中东部发育有多套厚层膏盐岩沉积,其中以马家沟组五段中的马五6亚段膏盐岩分布范围最广、沉积厚度最大。因此,在具体的勘探开发实践中,将马五6亚段之下的马五段储层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膏盐岩下储层(简称“盐下储层”),并将马五6—马五10亚段称为盐下层系,这套以白云岩发育为主的碳酸盐岩层系是目前鄂尔多斯盆地勘探的重点目标。解读这套白云岩储层的成因和特征,可以为探讨“白云岩成因问题”提供良好的实例,也可以为盆地的勘探与开发提供有利的地质依据。通过分析白云岩的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认为盐下白云岩主要分布于马五7和马五9两个亚段,岩石类型主要由微晶白云岩、粉—细晶白云岩和砂屑白云岩组成,部分样品中包含有凝块石白云岩和粗晶白云岩。地球化学指标显示,微晶白云岩具有白云石化程度低,与泥晶灰岩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较大的ΣREE值和偏高的87Sr/86Sr值等特征,说明了这类白云岩形成于同生—准同生期蒸发相的潮坪环境之中。粉—细晶白云岩,同样具有类似于泥晶灰岩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以及相对较小的ΣREE值和相对偏负的δ18O值等地球化学特征,说明了这类白云岩主要与准同生—浅埋藏期的渗透—回流白云石化作用有关,同时叠加有埋藏白云石化的特征。砂屑白云岩中,原始的颗粒骨架部分保存较好,多种地球化学指标指示着其白云石化的流体来源于同时期的海水,本文中认为它主要形成于古地形高部位的潮间带。凝块石白云岩具有明显的生物成因,其附着的碳酸盐岩颗粒呈长条状—椭圆状,说明了在形成之后,经历了潮汐作用的搬运,由膏盐湖盆运移至潮间—潮上带沉积下来。粗晶白云石为研究区内的孔隙充填物之一,除相对较高的δEu值以外,整体上仍然具有与围岩相类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说明了粗晶白云岩的形成本质上是围岩遭受热液改造后的结果。通过对盐下白云岩储层的基本特征,包括储层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特征和物性特征的分析,明确了储层的储集性能。通过对成岩作用类型的分析、成岩演化序列的建立,总结了成岩作用对优质储层发育的影响。通过白云岩纵向、横向演化规律的研究,结合孔隙度、渗透率的平面分布规律,确定了两个优质白云岩储层发育区。研究表明,白云岩储集体岩类主要由微晶白云岩、粉—细晶白云岩、砂屑白云岩和微生物格架白云岩组成,储集空间主要是晶间孔、晶间溶孔,其次为粒间溶孔、膏模孔和溶缝。物性数据显示,整体盐下白云岩储层属于低孔、低渗型,但局部存在着高孔渗层段。多期次的白云石化作用和溶蚀作用有利于盐下储层中次生孔隙的发育,重结晶作用、充填作用和压实压溶作用对储层的储集性能具有明显的破坏性。研究区内盐下白云岩优质储层主要发育在马五7和马五9亚段,二者在储层的分布区域上具有一定的继承性,靳探1井—靳2井一带和靳12井—陕86井一带为研究区优质储层发育的有利区带。在白云岩成因和储层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综合探讨了该套储层的形成机理,总结了优质储层发育的条件。研究表明,研究区内优质储层的形成受控于古地形、海平面变化、成岩相带、微生物的作用和膏盐岩类型的控制。古地形奠定了白云岩发育的厚度基础,也为白云石化作用的进行提供了地质条件,中部水下微隆起区的颗粒滩相沉积具有良好的储集层前景。在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五段大的海退背景之下,多次次一级的海平面升降,导致了碳酸盐岩与膏盐岩的互层发育,海平面的下降,导致了古地形高部位沉积物进入短暂的暴露期,大气淡水的选择性溶蚀形成了部分溶蚀孔隙。从成岩相上来看,白云石溶蚀相最有利于优质储层的发育,自生矿物充填相次之,压实致密相中的储层储集性能最差。微生物的作用促进了白云石化作用的进行,奠定了部分有利储层发育的基础,提供了成岩作用改造储层的先决条件。膏盐岩的类型分为膏岩和盐岩,发育于膏岩之下的碳酸盐岩具有比发育于盐岩之下,更高的白云石化程度,其原因是石膏在向硬石膏转化过程中,会吸收Ca2+并释放高盐度的卤水,从而提高地层中流体的Mg2+/Ca2+比值,因此膏岩下的白云岩储层比盐岩下的储层具有更加优质的勘探前景。最后,结合构造演化历程,将盐下白云岩储层的形成过程简单的划分为了准同生—浅埋藏期、晚加里东—早海西构造抬升期、中海西—早燕山埋藏期、晚燕山期以后等4个阶段。

于春勇[6](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吴起—甘泉奥陶系马家沟组中下组合白云岩成因及其主控因素》文中提出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南部下古生界奥陶系发现的大气田主要集中于风化壳,近年来,随着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多口井在奥陶系马家沟组中下组合取得了突破,如苏203、苏345井均在中组合获得日产百万立方米以上的高产工业气流;延671、延1097井在下组合获得日产万立方米的工业气流,表明中下组合白云岩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可作为天然气储量的有利接替层位。然而,以往研究多集中于岩溶风化壳,针对马家沟组中下组合研究甚少。因此,有必要对中下组合白云岩成因及其主控因素开展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以石油天然气地质学、沉积岩石学、碳酸盐岩储层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新理论为基础,充分吸收前人最新研究成果,结合测井技术方法,通过岩心、普通薄片、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压汞及主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碳氧同位素等分析手段及地质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南部吴起-甘泉马家沟组中下组合地层、沉积、成岩、储层特征、储层主控因素等几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和详细的分析,阐明了研究区马家沟组中下组合储层的形成机理和发育的主控因素,对有利区进行了预测。取得的具体认识如下:鄂尔多斯盆伊陕斜坡南部吴起-甘泉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中下组合主要发育蒸发台地、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4种沉积亚相和云坪、含膏云坪、膏云坪、膏湖、滩坝、浅滩6种沉积微相,其中云坪、含膏云坪微相是研究区储层发育的有利沉积相带;中下组合主要发育泥微晶白云岩、粉细晶白云岩及细中晶白云岩3种白云岩类型,白云石化流体均为海源性流体,且认为研究区主要发育准同生和浅埋藏期回流渗透两种白云石化作用;泥微晶白云岩和粉晶白云岩为相对开放、低氧化性、低温度的准同生阶段,细中晶白云岩为相对封闭、低还原、温度相对较高的浅埋藏回流渗透阶段;储层经历了白云石化、充填作用、溶蚀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去石膏化等多种成岩作用,其中溶蚀作用、白云石化作用、重结晶作用对储层形成具有建设性作用,回流渗透云化相、准同生云化相、去云化相和岩溶角砾相4种成岩相为研究区储层发育的有利成岩相;储层类型以III级-中等类型为主,孔隙结构主要为大-粗孔喉型、大-中孔喉型、中孔-细喉型、孔-微喉或微孔-微喉型4种类型;中子和密度对目的层物性响应最佳,以马五5马五6亚段孔渗相对较大,且分布面积广,为储层的有利发育层段;有效储层主要分布在定边、吴起、志丹地区,马五6马五5亚段单层累计有效储层厚度平均为4m左右,最厚可达10m左右,为研究区有效储层的主要发育层段。奥陶系马家沟组中下组合储层形成与发育受古地貌、沉积相、成岩作用等多种因素控制。古地貌是形成不同类型沉积环境的先决条件,沉积环境是白云岩储层形成的基础,成岩作用是形成各类储集空间的重要保证,古构造总体控制了沉积、成岩作用及古地貌的发育。定边南部-吴起东北部-志丹中南部(马四-马五7亚段)、定边南部-吴起东北部-志丹西南部-甘泉西南部及富县东北部(马五5及马五6亚段)是研究区天然气富集的有利区带。

韩浩东[7](2018)在《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储层成因及白云石化机理》文中指出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发育巨厚的白云岩,油气勘探潜力巨大。长期以来,受控于寒武系白云岩形成时代老、埋藏深度大、储层改造和破坏严重、保存条件复杂、储集层类型多样以及非均质性强等因素,导致其勘探程度较低,未见突破性进展。2012年在塔中隆起中深1井寒武系盐下白云岩获得油气发现,开启了寒武系白云岩油气勘探的新阶段。针对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储层成因及白云石化机理等问题,论文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沉积学、岩石学、储层地质学及行业标准为理论研究依据,根据地质、钻井、测井等资料,利用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压汞分析、流体包裹体、电子探针、X衍射、主微量元素分析、碳氧同位素、锶同位素、镁同位素、高温高压溶蚀实验等测试分析手段,分析储层岩石学、储集空间、物性、孔隙结构特征,综合研究储层成岩作用并重点分析了白云石化机理、储层溶蚀机理、储层发育主控因素,结合沉积相、断裂系统、烃源岩、盖层及有利溶蚀区分布等因素综合预测了有利勘探区。研究表明:(1)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储层岩石类型主要包括晶粒白云岩、(残余)颗粒白云岩、泥微晶白云岩、藻纹层白云岩、角砾状白云岩、过渡型白云岩及泥微晶灰岩、白云质灰岩等;非储层岩石类型包括膏岩、盐岩等蒸发岩以及泥岩等。孔隙及缝洞均普遍充填白云石、方解石、有机质及粘土矿物、石英、黄铁矿等,并在局部发育硬石膏、天青石、重晶石、石英、萤石、胶磷矿、伊利石、海绿石等热液矿物及其组合。(2)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变化范围较大,孔隙度介于0.1%~23.9%之间,渗透率介于0.003×10-3μm2~11200× 10-3μm2之间。寒武系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以溶蚀孔(洞)和晶间溶孔为主,其次为裂缝、晶间孔、晶间溶孔、粒内溶孔、粒间溶孔等。寒武系地层共发育5期裂缝,裂缝在地层和区域上分布非均质性强,裂缝参数受断裂控制明显。依据压汞曲线和铸体薄片图像分析,孔隙结构可划分为4种类型:粗喉-大孔型,细喉-中孔型,细喉-小孔型、微喉-微孔型。CT扫描孔隙结构三维重构结果表明残余颗粒细晶白云岩的物性和孔隙结构较好,是研究区较有利的储集岩类。基于铸体薄片图像处理的多重分形-K均值聚类分析方法为白云岩储层孔隙结构定量分类评价提供了有效的新途径。(3)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碳酸盐岩经历的主要成岩作用包括泥晶化作用、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白云石化作用、重结晶作用、过白云石化作用、硅化作用、充填作用、去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破裂作用,其中对储层具有建设意义的主要有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和破裂作用。依据岩石学特征和包裹体温度,寒武系白云岩所经历的成岩阶段可划分为同生成岩阶段、早成岩阶段、中成岩阶段、晚成岩阶段。结合构造、地层埋藏史分别建立了晶粒白云岩和(残余)颗粒白云岩的成岩序列及孔隙演化模式。(4)根据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确定了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白云石化作用主要有蒸发泵白云石化作用、回流渗透白云石化作用、中-深埋藏白云化作用以及构造-热液白云石化作用。根据Mg同位素、Sr同位素及稀土元素等地球化学特征,确定了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白云石化流体主要为海源流体;而热液的来源包括高温地层卤水和幔源流体。在白云石化作用类型空间分布上,巴楚地区肖尔布拉克组以埋藏白云石化作用为主并受一定热液作用改造;吾松格尔组、阿瓦塔格组以蒸发泵白云石化作用为主;沙依里克组以蒸发泵白云石化和埋藏白云石化作用为主,且白云石化作用不彻底;下丘里塔格组以埋藏白云石化作用为主并受一定程度的热液作用改造。塔北地区下丘里塔格组白云岩主要以回流渗透白云石化及中-深埋藏白云石化成因为主,受构造-热液改造明显。热液白云石化作用在塔北及古城地区普遍发育,并且热液作用对这些地区储层改造有积极意义。受岩浆类型的控制,塔北和古城地区热液作用强于巴楚地区。(5)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储层溶蚀作用具有多样性,包括(准)同生期大气淡水溶蚀作用、埋藏溶蚀作用、表生岩溶作用以及与深大断裂有关的溶蚀作用,溶蚀作用控制了储层储集空间的发育。埋藏溶蚀高温高压溶蚀实验结果表明,任何温压条件下方解石都比白云石更易溶;理论计算与模拟实验均表明碳酸盐岩溶蚀作用存在最佳溶蚀深度段,对应于浅-中埋藏阶段;溶蚀作用能够大幅度提高岩石的渗透率;碳酸盐岩溶蚀作用受岩石孔隙结构、矿物成分影响明显,裂缝为溶蚀作用提供了优势通道。(6)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储层的形成、演化、发育分布以及储集体质量受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共同控制。结合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及构造作用特征,明确了研究区储层主要控制因素及其空间分布,建立了塔北、巴楚地区颗粒白云岩、晶粒白云岩储层成因模式。台内丘滩、台缘滩及膏云坪等有利的沉积相带控制了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储层的宏观分布;高频层序控制了早期大气淡水溶蚀作用对高能相带储集空间的改造;构造作用形成的断裂带及裂缝密集带为后期有机酸、CO2、H2S、热液等溶蚀流体对储层的溶蚀改造提供了通道。早期大气淡水溶蚀形成的溶孔发育的颗粒白云岩及膏质白云岩类储集体是孔隙发育的基础,后期有机酸、CO2、热液流体及TSR相关的流体等对碳酸盐岩的埋藏溶蚀作用对储集空间起到重要的保持和改造作用。(7)依据塔里木盆地寒武系沉积相、断裂系统、烃源岩、盖层、有利溶蚀区分布等因素,综合预测了塔里木盆地寒武系油气有利勘探区。下寒武统Ⅰ级有利区分布在巴楚地区和田河气田东缘、塔中1号断裂带南缘及塔北隆起区;Ⅱ级有利勘探区主要分布在玛扎塔格断裂带南缘和塔北隆起东缘;Ⅲ级有利区主要为台内滩及蒸发云坪,主要有和田河气田北缘、吐木休克-阿恰-柯坪-沙井子断裂带、塔中北缘、塔北南缘。中寒武统Ⅰ级有利区分布于塔北牙哈地区、塔中地区;Ⅱ级有利勘探区主要分布于古城地区和巴楚地区西南部;Ⅲ级有利勘探区主要分布于塔北隆起东缘、塔中隆起南缘地区及巴楚地区西部。上寒武统Ⅰ类有利勘探区分布于塔北英买-牙哈地区台缘丘滩储集体;Ⅱ类有利勘探区分布于塔中2号断裂带、轮古-古城台缘带及英东地区;Ⅲ类有利勘探区主要分布在巴楚和田河气田东北缘及塔中地区台内滩、潮坪沉积区。

宋修章[8](2017)在《渤海湾盆地渤南低凸起BZ28-1地区下古生界缝洞型储层特征》文中指出随着对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潜山碳酸盐岩储层已经成为国内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渤海湾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岩石类型多样、成岩作用多样化、构造运动复杂导致不同期次规模的缝洞相互叠加等,形成了广泛发育的缝洞型储集体。针对渤海湾盆地渤南低凸起BZ28-1地区下古生界缝洞型储层,利用光学显微观察、显微荧光、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电子探针微区定位、物性分析、测井解释等测试分析手段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分析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沉积相特征、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特征、储集性特征和其中发育的缝洞型储层特征,总结缝洞型储层的纵向分布,分析缝洞型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建立其发育模式;以构造演化为基础支撑,通过基础的测试分析手段,利用包裹体分析、激光同位素微区取样与质谱分析联动测试技术等,确定缝洞的形成及充填时期,总结储层的缝洞演化特征。渤南低凸起BZ28-1地区下古生界中缝洞的发育受多种因素控制:构造运动、表生岩溶是控制缝洞型储层形成的主要因素;白云石、云坪微相、古地貌中的岩溶斜坡与岩溶高地、构造破裂形成的多期次裂缝是缝洞型储层形成的有利因素。根据宏微观缝洞交切关系、充填物的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同位素温度、充填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地史演化特征等确定出三期主要溶洞,从早到晚分别发生在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晚期;裂缝的形成期次在烃类充注之前具有四期,分别对应海西晚期-印支早期、燕山中期、喜山期裂陷I幕、喜山期裂陷II幕。缝洞的充填时期发生在海西晚期-印支早期、燕山中期、喜山期,而喜山期为充填物发生的高峰期,即主要形成于明化镇组沉积期。

郝哲敏[9](2017)在《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张夏组和三山子组储层形成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以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上寒武统三山子组与中寒武统张夏组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成果、钻井及地震勘探取得的实物资料基础上,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实测精细地层剖面,运用沉积学、岩相古地理学、地球化学、储层地质学等学科理论,采用点、线、面,野外与室内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常规研究与先进测试分析方法结合等工作方法,综合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沉积相、沉积环境及其演化,储层岩石类型、储集空间、储层物性及地球化学特征,成岩作用类型及对储层的影响,系统分析了储层的成因及主控因素。论文主要取得了如下认识与成果:(1)通过沉积环境分析,将鄂尔多斯盆地中上寒武统划分出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体系、台地边缘沉积体系、斜坡-盆地沉积体系三大沉积体系,其中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体系又可进一步划分出台地潮坪、局限台地及开阔台地相;台地边缘沉积体系可进一步划分出台地边缘浅滩、台地边缘生物礁、台地边缘斜坡相;斜坡-盆地沉积体系可进一步划分出上斜坡、下斜坡、盆地边缘及深海平原相。(2)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分别编制了张夏组与三山子组的岩相古地理图,确立了张夏期与三山子期均发育五种古地理单元:(1)剥蚀古陆、(2)潮坪相、(3)局限台地-开阔台地相、(4)台缘斜坡相、(5)陆棚-深水盆地相。建立了沉积模式,阐明了沉积演化过程。(3)通过储层岩石学研究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碳酸盐岩储层岩石类型以粉-细晶白云岩为主;储集空间类型有晶间孔、溶孔、溶洞、粒间孔、裂缝。(4)储层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张夏组与三山子组白云岩具有明显不同的稀土配分型式,表明其具有不同的白云岩化机理;三山子组白云岩δ13CPDB与海水相当,δ18OPDB在<5‰的狭小范围内变化,表明其白云岩化作用流体以海水为主,结合其岩相学特征,判定为回流渗透白云岩化作用。(5)寒武系碳酸盐岩储层受沉积相、溶蚀作用、白云岩化作用、埋藏作用多方面控制,在储层形成后的埋藏期发生致密化,其致密化过程可概括为:成岩早期压实?早期硅化/重结晶作用(孔隙度变化不大)?抬升溶蚀/填充作用(或持续深埋)?(再次埋藏)压溶/重结晶(油气充注)?深埋溶蚀作用?充填及重结晶作用?构造抬升破裂/角砾化作用(或持续埋深)?淡水淋滤/硅化/去白云岩化作用(或持续埋深)?充填作用。

白晓亮[10](2016)在《大牛地气田奥陶系马五5亚段白云岩成因及储层形成机理》文中提出随着大牛地气田的勘探进入成熟阶段,奥陶系风化壳经过多年的勘探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也证实了风化壳气层具有较好的稳产条件,但是在下古寻求接替储量,为大牛地气田的长期稳产提供资源保障势在必行。丽马五5亚段白云岩储层勘探成功的先例,表明奥陶系马五5亚段白云岩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因此,论文以鄂尔多斯盆地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大牛地马五5亚段白云岩为研究对象,采用地质、测井及地化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了马五5亚段白云岩成因模式及储层形成机理,并对马五5亚段白云岩储层进行预测。根据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白云岩致密油气勘探的特殊性,前人研究认为马五5亚段为风化壳的隔水层,发育黑色泥微晶灰岩,且非常致密,并称为“黑腰带”。近些年,勘探获得重大油气突破,其产层主要为白云岩,但其储集性表现出很强的非均质性。因此,本文对马五5亚段白云岩岩石学、地层展布特征进行总结:①根据白云石晶粒大小、晶形、晶面、接触关系等特征,将白云岩分为泥-微晶、它形-半自形白云石和粉-细晶、自形-半自形白云石。结合岩性组合特征,对灰岩(砂屑灰岩、颗粒灰岩、泥晶灰岩)和各类白云岩空间叠置关系总结,认为整个马五5亚段地层从上到下白云石含量是递减的;②在马五5亚段顶部泥微晶白云岩(含膏)普遍发育;③泥微晶白云岩呈薄层,粉氇珏晶白云岩发育厚度较大,但横向上呈块状分布;④泥微晶白云岩发育在粉-细晶白云岩之上。对沉积层序旋回进行研究,主要分析三级旋回和高频旋回对沉积岩性的控制,认为缓慢的海退期主要以白云岩发育为主,快速的海进期发育灰岩地层。通过对大牛地奥陶系马五5亚段的碳酸盐岩岩石学特征研究,结合地化分析,提出并运用中盐度海水渗透回流白云石化模式解释马五5亚段白云岩成因,系统阐述了鄂尔多斯盆地特有的缓坡(<1。)模式下渗透回流白云石化与高频层序的关系,对泥微晶白云石和粉-细晶白云石的碳氧同位素、锶同位素、微量元素及电子探针特征进行分析,认为马五5亚段白云石为中盐度海水渗透回流成因模式,含膏、藻纹层的泥微晶白云石有较正的δ18OPDB值、高Sr、Na值,低87Sr/86Sr值、低Mn值、低Fe值,为准同生白云石化成因;缝合线切割晶粒的粉-细晶白云石具有较负的δ18OPDB值、低Sr、Na,高87Sr/86Sr值、高Mn值、高Fe值,认为粉-细晶白云石为浅埋藏白云石化成因,并总结在海侵和海退旋回过程中白云石化成因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成岩演化序列和成岩演化模式,认为白云岩储层发育有利的成岩作用主要为各类溶蚀作用、浅埋藏期白云化作用以及破裂作用等;而胶结作用、压实压溶作用、去白云石化和自生矿物的形成充填作用显然对储集空间的发育起破坏作用。通过白云岩成因及成岩作用分析,对白云岩孔隙成因机理进行总结。研究区马五5亚段白云岩晶间孔隙与白云石含量和结构具有密切关系,白云石含量高、自形程度好,则孔隙发育较好;泥微晶白云岩发育少量膏溶孔及重结晶作用形成晶间孔;粉-细晶白云岩晶间孔隙是浅埋藏白云石化作用结果,并且建立了一套渗透回流模式下浅埋藏白云岩孔隙成因模式,认为在台地的上倾方向,在回流过程中,白云石结晶速度较快,白云石化流体供应充足,发生过白云石化作用,发育一套它形-半自形、相对致密的泥微晶白云岩。浅埋藏阶段的白云石化流体来源于上覆的回流渗透,此时白云石流体供应速率减慢,白云石结晶速率减慢,发育大量晶间孔隙的自形-半自形、粉-细晶白云石,再往下,白云石化流体的供应不足,造成部分白云石化,形成孔隙度较差的含灰质-灰质白云岩。该孔隙成因模式与层序旋回的变化和白云岩成因模式具有密切的关系。表生岩溶作用对研究区白云岩孔隙起堵塞作用,马五5亚段顶部和底部发生去云化作用,对孔隙造成破坏作用;在此基础上,总结白云岩储层孔隙演化规律。在充分考虑上面讨论的影响储层发育与分布的地质因素基础上,归纳了马五5亚段储层特征:储集空间主要包括晶间孔及晶间溶孔,运用CT扫描技术精细的刻画致密白云岩的孔隙和喉道分布,并且解释了低孔低渗白云岩储层的成因,并且建立了一套分析致密气孔隙型白云岩储层的方法。分析认为低孔低渗白云岩与电阻率补偿中子曲线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并且划分储层综合评价标准,在结合石油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预测有利储层勘探区域。

二、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lomitization and organic matter occurrence in Lower Paleozoic carbonate in the Ordos Basi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lomitization and organic matter occurrence in Lower Paleozoic carbonate in the Ordos Basin(论文提纲范文)

(1)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马家沟组马五1-马五4亚段岩溶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岩溶储层研究现状
        1.2.2 鄂尔多斯盆地岩溶储层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工作量
    1.6 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构造演化背景
    2.2 岩溶储层的形成
        2.2.1 古构造格局
        2.2.2 古气候环境
        2.2.3 古岩溶分布
    2.3 沉积特征分析
        2.3.1 地层特征
        2.3.2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2.3.3 沉积微相对比
        2.3.4 重点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展布
        2.3.5 沉积相演化模式
    2.4 小结
第三章 古地貌与古岩溶
    3.1 岩溶古地貌恢复
        3.1.1 岩溶古地貌恢复的依据
        3.1.2 古地貌恢复及单元划分
    3.2 岩溶期次划分
        3.2.1 同生期岩溶
        3.2.2 表生期岩溶
        3.2.3 埋藏期岩溶
    3.3 岩溶垂向发育特征
        3.3.1 岩溶垂向分带
        3.3.2 典型岩溶剖面
    3.4 岩溶发育模式
    3.5 小结
第四章 岩溶储层特征
    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4.1.1 主要岩石类型
        4.1.2 具有储集意义的岩石类型
    4.2 储集空间特征
        4.2.1 孔隙
        4.2.2 裂缝
        4.2.3 溶洞
    4.3 储层物性特征
        4.3.1 孔隙度、渗透率分布特征
        4.3.2 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
        4.3.3 重点小层物性特征
    4.4 储层类型
        4.4.1 裂缝-溶蚀孔洞型储层
        4.4.2 孔隙型储层
        4.4.3 裂缝-微细孔型储层
    4.5 储层分布特征
        4.5.1 储层纵向分布特征
        4.5.2 储层横向分布特征
    4.6 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4.6.1 岩石矿物的阴极发光特征
        4.6.2 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
        4.6.3 典型井分析
        4.6.4 成岩阶段与孔隙演化
    4.7 小结
第五章 岩溶储层主控因素
    5.1 沉积相对岩溶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
        5.1.1 岩性对岩溶储层的影响
        5.1.2 岩相对岩溶储层的影响
    5.2 成岩作用对岩溶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
    5.3 岩溶古地貌对岩溶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
        5.3.1 二级古地貌对岩溶储层的影响
        5.3.2 三级古地貌对岩溶储层的影响
        5.3.3 岩溶古地貌与储层物性的关系
    5.4 有利储层区预测及成藏机理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尚存问题
    6.1 主要结论
    6.2 尚存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低渗、特低渗白云岩储层成岩相特征及识别 ——以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马五_5~马五_1亚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的来源、依据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岩溶型碳酸盐岩储层研究
        1.2.2 白云岩成因研究
        1.2.3 碳酸盐岩成岩相研究
        1.2.4 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成岩相研究
        1.2.5 存在的科学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
    1.3 主要研究思路及内容
        1.3.1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认识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沉积及构造演化特征
        2.2.1 区域沉积特征及演化
        2.2.2 区域构造特征及演化
    2.3 地层划分与对比
        2.3.1 奥陶系地层划分
        2.3.2 马五段地层划分与对比
    2.4 小结
第三章 白云岩储层特征
    3.1 岩石学特征
        3.1.1 岩石分类标准
        3.1.2 研究区岩石类型及主要岩相特征
    3.2 储集空间类型
        3.2.1 碳酸盐岩储集空间类型的划分
        3.2.2 研究区储层主要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3.3 储层物性特征
    3.4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3.4.1 微观孔隙结构类型
        3.4.2 孔隙结构的分形特征
    3.5 储层岩石物理相类型及特征
    3.6 小结
第四章 成岩相特征与岩石学识别方法
    4.1 成岩环境
        4.1.1 近地表早期淡水环境
        4.1.2 近地表—浅埋藏超咸水环境
        4.1.3 近地表—浅埋藏变盐度海水环境
        4.1.4 近地表表生期淡水环境
    4.2 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
        4.2.1 早期淡水溶蚀作用
        4.2.2 表生期风化岩溶作用
        4.2.3 白云岩化作用
    4.3 成岩相类型及其岩石学识别
        4.3.1 成岩相划分依据以及划分结果
        4.3.2 不同类型的成岩相特征及其岩石学识别
    4.4 小结
第五章 成岩相地球化学识别方法
    5.1 常、微量元素测试技术
        5.1.1 对应分析基本原理及计算过程
        5.1.2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
        5.1.3 常、微量元素测试
    5.2 同位素测试技术
        5.2.1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
        5.2.2 氧、碳稳定同位素测试
        5.2.3 锶同位素测试
    5.3 稀土元素测试技术
        5.3.1 样品采集及实验分析
        5.3.2 稀土元素测试结果
        5.3.3 数据处理及稀土元素的配分模式
        5.3.4 稀土元素含量分析及铈、铕异常
        5.3.5 稀土元素对不同成岩相类型的指示
    5.4 小结
第六章 成岩相测井识别方法
    6.1 不同成岩相测井响应特征
        6.1.1 早期大气淡水溶蚀亚相
        6.1.2 表生期大气淡水溶蚀亚相
        6.1.3 浅埋藏活跃回流渗透云化亚相
        6.1.4 浅埋藏隐伏回流渗透云化亚相
    6.2 成岩相定量表征与识别
        6.2.1 测井曲线交会图分析及定量识别
        6.2.2 测井定量识别成岩相方法及步骤
    6.3 关键取芯井成岩相解释结果符合率验证
    6.4 成岩相单井解释
    6.5 小结
第七章 成岩相展布特征及其对储层的影响
    7.1 成岩相展布特征
        7.1.1 成岩相剖面展布
        7.1.2 成岩相平面展布
    7.2 成岩相对储层分布的影响
        7.2.1 成岩相对储层微观储集空间的影响
        7.2.2 成岩相对储层平面分布的影响
    7.3 小结
主要认识与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浅海台地相碳酸盐岩有机质特征及其富集机理研究 ——以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盐下碳酸盐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碳酸盐岩沉积模式研究
        1.2.2 碳酸盐岩烃源岩有机碳丰度评价标准
        1.2.3 原始有机碳丰度恢复
        1.2.4 有机质富集条件
        1.2.5 鄂尔多斯盆地及研究区块研究现状
    1.3 研究主要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主要实物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研究区地层划分与对比
    2.3 研究区沉积构造演化
        2.3.1 构造演化
        2.3.2 研究区沉积演化
第3章 碳酸盐岩有机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3.1 碳酸盐岩岩石学特征
        3.1.1 宏观岩石学特征
        3.1.2 有机质微观特征
    3.2 地球化学特征
        3.2.1 总有机质丰度特征
        3.2.2 有机质类型及母质来源
        3.2.3 有机质热演化程度
        3.2.4 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
第4章 有机质富集影响因素
    4.1 陆源输入
    4.2 初始生产力
    4.3 原始沉积环境
        4.3.1 古气候
        4.3.2 古盐度
        4.3.3 氧化还原条件
        4.3.4 水体封闭程度
        4.3.5 水动力条件
    4.4 综合分析
第5章 有机质富集模式
    5.1 影响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
        5.1.1 分析方法
        5.1.2 分析结果
    5.2 有机质赋存机制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图
附录 B 附表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川东地区二叠系茅口组油气成藏控制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油气成藏研究
        1.2.2 二叠系茅口组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取得的认识及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构造特征
    2.2 沉积演化
    2.3 区域地层
    2.4 勘探现状
第3章 天然气气源分析
    3.1 天然气组分
    3.2 天然气同位素
    3.3 天然气气源
    3.4 烃源岩特征
        3.4.1 下志留统烃源岩
        3.4.2 二叠系烃源岩
第4章 储层特征及发育控制因素
    4.1 储层岩石学
        4.1.1 石灰岩类
        4.1.2 白云岩类
    4.2 储集空间类型
        4.2.1 晶间(溶)孔
        4.2.2 溶洞
        4.2.3 破裂缝和溶缝
    4.3 成岩作用及演化
        4.3.1 胶结作用
        4.3.2 溶蚀作用
        4.3.3 交代作用
        4.3.4 破裂作用
        4.3.5 云化作用
    4.4 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
第5章 典型构造油气成藏期次
    5.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5.1.1 檀木场构造
        5.1.2 龙会场构造
        5.1.3 福禄场构造
        5.1.4 拔山寺构造
    5.2 油气成藏期次
        5.2.1 檀木场构造
        5.2.2 龙会场构造
        5.2.3 福禄场构造
        5.2.4 拔山寺构造
第6章 油气成藏演化及控制因素
    6.1 油气成藏演化
    6.2 油气成藏模式
    6.3 成藏控制因素
        6.3.1 优质烃源岩的发育
        6.3.2 优质储层的发育
        6.3.3 构造演化与成藏期的匹配
        6.3.4 良好的保存条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马家沟组五段盐下白云岩成因及储层形成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白云岩成因研究现状
        1.2.2 盐下白云岩储层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
    1.5 论文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位置概况
    2.2 盆地构造演化
    2.3 区域地层发育特征
    2.4 区域沉积特征
第3章 盐下白云岩成因
    3.1 样品采集与方法
    3.2 白云岩岩石学特征
    3.3 白云岩地球化学特征
        3.3.1 主微量元素
        3.3.2 稀土元素
        3.3.3 碳氧同位素
        3.3.4 锶同位素
        3.3.5 LA-ICP-MS
    3.4 白云岩成因模式
第4章 盐下白云岩储层特征及其分布
    4.1 储集层基本特征
        4.1.1 岩石学特征
        4.1.2 储集空间特征
        4.1.3 物性特征
    4.2 成岩作用特征
        4.2.1 成岩作用类型
        4.2.2 成岩演化序列
    4.3 白云岩纵向演化规律
        4.3.1 靳探1井纵向演化规律
        4.3.2 靳6井纵向演化规律
        4.3.3 榆9井纵向演化规律
    4.4 白云岩横向演化规律
        4.4.1 靳6—榆9井剖面
        4.4.2 桃36—府9井剖面
        4.4.3 陕468—统51井剖面
        4.4.4 统86—统9井剖面
    4.5 白云岩储层平面分布规律
        4.5.1 马五7亚段储层平面分布规律
        4.5.2 马五9亚段储层平面分布规律
第5章 盐下白云岩储层形成机理
    5.1 古地形对储层发育的影响
        5.1.1 盐下层系沉积期古地形特征
        5.1.2 古地形控制着白云岩体的发育
    5.2 海平面变化对储层的控制
        5.2.1 海平面变化与沉积响应
        5.2.2 海平面变化对储层发育的影响
    5.3 成岩相带与储层孔隙发育
        5.3.1 成岩相类型
        5.3.2 成岩相与储层物性
    5.4 微生物与储层形成
        5.4.1 微生物的表现形式及类型
        5.4.2 微生物与白云岩储层
    5.5 膏盐岩的发育对储层的影响
        5.5.1 膏盐岩的发育范围与成因
        5.5.2 膏盐岩与储层发育
    5.6 储层形成演化过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6)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吴起—甘泉奥陶系马家沟组中下组合白云岩成因及其主控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来源、依据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碳酸盐岩储层研究现状
        1.2.2 白云岩成因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构造及演化特征
        2.2.1 区域构造及演化特征
        2.2.2 马家沟沉积构造演化特征
    2.3 地层划分与对比
        2.3.1 地质分层方案
        2.3.2 马家沟组地层划分与对比
        2.3.3 地层残余厚度平面展布特征
第三章 沉积微相及分布特征
    3.1 岩石学特征
        3.1.1 灰岩类型
        3.1.2 白云岩类型
    3.2 沉积相标志及划分
        3.2.1 颜色标志
        3.2.2 岩石类型标志
        3.2.3 沉积构造标志
        3.2.4 古生物标志
        3.2.5 测井相标志
    3.3 沉积微相划分
        3.3.1 蒸发台地
        3.3.2 局限台地
        3.3.3 开阔台地
        3.3.4 台地边缘
    3.4 单井沉积相特征
    3.5 沉积相平面展布及演化
    3.6 沉积相模式
第四章 白云岩地球化特征及其成因
    4.1 样品采集与处理
    4.2 实验方法
    4.3 白云岩地球化学特征
        4.3.1 C、O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3.2 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3.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3.4 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分析
    4.4 白云岩成因模式
第五章 储层特征研究
    5.1 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5.2 成岩作用类型
        5.2.1 成岩序列的划分
        5.2.2 成岩相平面分布
        5.2.3 成岩相分布主控因素
    5.3 储层物性特征
        5.3.1 物性特征
        5.3.2 物性与测井响应
        5.3.3 储层物性平面展布特征
    5.4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类型
        5.4.1 储层孔喉结构特征
        5.4.2 孔隙结构分类
    5.5 储层分类及评价
        5.5.1 储层分类标准
        5.5.2 储层分类与评价
        5.5.3 有效储层厚度平面展布特征
第六章 储层主控因素及有利区预测
    6.1 储层主控因素
        6.1.1 古地貌对储层控制作用
        6.1.2 沉积相对储层控制作用
        6.1.3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6.1.4 古构造对储层控制作用
    6.2 有利区预测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储层成因及白云石化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白云石及白云石化机理研究现状
        1.2.2 碳酸盐岩储层溶蚀机理研究现状
        1.2.3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白云岩储层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1.6.1 主要成果
        1.6.2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区域构造特征
        2.2.1 构造单元特征
        2.2.2 区域构造演化
        2.2.3 构造断裂特征
    2.3 地层特征
        2.3.1 巴麦-塔中-塔北台地相区
        2.3.2 塔东盆地相区
        2.3.3 地层分布
    2.4 沉积特征
第3章 储层特征
    3.1 岩石学特征
        3.1.1 晶粒白云岩
        3.1.2 (残余)颗粒白云岩
        3.1.3 泥微晶白云岩
        3.1.4 藻纹层白云岩
        3.1.5 角砾状白云岩
        3.1.6 其他岩类特征
    3.2 储集空间特征
        3.2.1 孔隙类型及特征
        3.2.2 溶蚀孔洞特征
        3.2.3 裂缝特征及分布
    3.3 物性特征
        3.3.1 孔隙度
        3.3.2 渗透率
        3.3.3 孔渗关系
        3.3.4 物性分布规律
    3.4 孔隙结构特征
        3.4.1 孔隙结构压汞分析
        3.4.2 孔隙结构多重分形表征
        3.4.3 基于CT扫描的孔隙结构分析
    3.5 储层类型及分类评价
        3.5.1 储层类型
        3.5.2 储层分类评价及分布规律
第4章 储层成岩作用
    4.1 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
        4.1.1 泥晶化作用
        4.1.2 压实、压溶作用
        4.1.3 胶结作用
        4.1.4 白云石化作用
        4.1.5 过度白云石化作用
        4.1.6 去白云石化作用
        4.1.7 溶蚀作用
        4.1.8 硅化作用
        4.1.9 破裂作用
        4.1.10 充填作用
        4.1.11 重结晶作用
        4.1.12 硬石膏化、重晶石化、天青石化作用
    4.2 成岩序列与孔隙演化
        4.2.1 成岩作用阶段划分
        4.2.2 成岩序列
        4.2.3 孔隙演化
第5章 白云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5.1 白云石特征
        5.1.1 基质白云石
        5.1.2 充填白云石
    5.2 流体包裹体
        5.2.1 流体包裹体的基本特征
        5.2.2 流体包裹体成分
        5.2.3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
        5.2.4 流体包裹体冰点与盐度
        5.2.5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与盐度的关系
    5.3 地球化学特征
        5.3.1 X衍射特征
        5.3.2 碳氧同位素
        5.3.3 常量与微量元素特征
        5.3.4 稀土元素
        5.3.5 Sr同位素
        5.3.6 Mg同位素
    5.4 白云石化机理
        5.4.1 蒸发泵白云石化作用
        5.4.2 回流渗透白云石化作用
        5.4.3 中-深埋藏白云石化作用
        5.4.4 热液白云石化作用
        5.4.5 不同成因的白云岩分布规律
第6章 储层溶蚀机理
    6.1 (准)同生期大气淡水溶蚀
        6.1.1 (准)同生期大气淡水溶蚀作用现象及分布
        6.1.2 地球化学证据
        6.1.3 影响因素分析
    6.2 埋藏溶蚀作用
        6.2.1 与有机质演化有关的埋藏溶蚀作用
        6.2.2 与TSR作用有关的溶蚀作用
        6.2.3 构造-热液溶蚀作用
        6.2.4 碳酸盐岩埋藏溶蚀作用的热力学分析
        6.2.5 碳酸盐岩溶蚀机理实验分析
    6.3 表生岩溶作用
    6.4 与深大断裂有关的大气淡水溶蚀作用
第7章 储层成因及有利勘探区预测
    7.1 储层发育主控因素
        7.1.1 沉积作用是储层发育的基础
        7.1.2 成岩作用是储层形成的关键因素
        7.1.3 构造作用是储层改造和优化的重要条件
        7.1.4 寒武系储层发育主控因素空间分布规律
    7.2 储层成因机理及形成模式
        7.2.1 颗粒白云岩储层成因模式
        7.2.2 晶粒白云岩储层成因模式
    7.3 储层有利勘探区预测
        7.3.1 烃源岩条件
        7.3.2 有利储集体分布特征
        7.3.3 盖层条件
        7.3.4 有利勘探区预测
第8章 结论及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渤海湾盆地渤南低凸起BZ28-1地区下古生界缝洞型储层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潜山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层特征
        2.1.1 寒武系
        2.1.2 奥陶系
    2.2 构造特征
        2.2.1 构造格局
        2.2.2 构造演化
        2.2.3 构造演化与油气的关系
第3章 下古生界沉积相特征
    3.1 沉积相识别标志
        3.1.1 岩石类型标志
        3.1.2 组构标志
        3.1.3 沉积构造标志
        3.1.4 测井标志
        3.1.5 沉积相类型
    3.2 沉积微相特征
        3.2.1 单井沉积微相划分及其纵向演化特征
        3.2.2 沉积微相对比及其横向变化特征
        3.2.3 沉积相模式
第4章 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基本特征
    4.1 岩石学特征
        4.1.1 岩石类型
        4.1.2 岩石结构特征
    4.2 成岩作用特征
        4.2.1 压实、压溶作用
        4.2.2 胶结作用
        4.2.3 白云石化作用
        4.2.4 重结晶作用
        4.2.5 溶蚀作用
        4.2.6 构造破裂作用
        4.2.7 去白云石化、去膏化作用
    4.3 储集性特征
        4.3.1 储渗空间类型
        4.3.2 物性特征
第5章 下古生界缝洞型储层特征
    5.1 岩心特征
    5.2 显微微观特征
    5.3 测井和录井特征
    5.4 地球化学特征
第6章 下古生界缝洞型储层演化史与主控因素
    6.1 缝洞型储层的分带特征
    6.2 缝洞型储层的纵向分布
    6.3 缝洞形成与充填史
        6.3.1 缝洞的形成时期
        6.3.2 缝洞的充填史
        6.3.3 缝洞的演化
    6.4 缝洞型储层发育主控因素
        6.4.1 岩石类型和沉积微相
        6.4.2 储层与不整合面的距离
        6.4.3 构造破裂作用
        6.4.4 古地貌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图版Ⅰ
图版Ⅱ
图版Ⅲ
图版Ⅳ
图版Ⅴ
图版Ⅵ
图版Ⅶ
图版Ⅷ

(9)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张夏组和三山子组储层形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碳酸盐岩储层沉积学
        1.2.2 碳酸盐岩储层成岩作用
        1.2.3 碳酸盐岩储层中孔隙保存、充填与沉淀机制
        1.2.4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
    1.5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寒武系地层划分与对比
第3章 沉积体系与岩相古地理研究
    3.1 沉积相标志
        3.1.1 沉积学标志
        3.1.2 古生物化石组合
        3.1.3 地球化学相标志
        3.1.4 地球物理相标志
    3.2 沉积体系特征
        3.2.1 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
        3.2.2 台地边缘沉积体系
        3.2.3 大陆斜坡-深海盆地沉积体系
    3.3 岩相古地理研究
        3.3.1 编图思路与成图单元
        3.3.2 张夏期岩相古地理特征
        3.3.3 三山子期岩相古地理特征
    3.4 寒武纪沉积演化模式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储层发育特征
    4.1 岩石学特征
        4.1.1 张夏组岩石学特征
        4.1.2 三山子组岩石学特征
    4.2 储层孔隙特征
    4.3 储层物性特征
        4.3.1 孔隙度
        4.3.2 渗透率
    4.4 成岩作用特征
        4.4.1 白云岩化作用
        4.4.2 溶蚀作用
        4.4.3 压实-压溶作用
        4.4.4 充填作用
        4.4.5 交代作用
        4.4.6 重结晶作用
    4.5 成岩演化序列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储层地球化学特征
    5.1 样品采集与测试分析
    5.2 常量微量元素特征
        5.2.1 常量元素特征
        5.2.2 微量元素特征
    5.3 稀土元素特征
    5.4 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
    5.5 讨论
        5.5.1 Ca/Mg-Sr相关关系及其指示意义
        5.5.2 Fe、Mn、Sr地球化学指示意义
        5.5.3 稀土元素特征对白云岩化作用类型的指示
        5.5.4 碳氧同位素组成对白云岩化作用类型的指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储层主控因素分析
    6.1 沉积相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6.2 溶蚀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6.3 白云岩化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6.4 埋藏过程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6.4.1 鄂尔多斯盆地埋藏史
        6.4.2 影响成岩致密化的成岩作用类型
        6.4.3 成岩致密化过程
    6.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图版

(10)大牛地气田奥陶系马五5亚段白云岩成因及储层形成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来源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1 选题依据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3.1 碳酸盐岩地质理论研究现状
        1.3.2 研究区勘探及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思路
        1.5.2 技术路线
    1.6 完成工作量
    1.7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1.7.1 主要成果
        1.7.2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理位置
    2.2 区域构造演化
    2.3 地层及沉积特征
        2.3.1 区域沉积特征
        2.3.2 区域地层特征
第3章 白云岩岩石学及分布特征
    3.1 岩石学特征
        3.1.1 灰岩
        3.1.2 白云岩分类方案
        3.1.3 白云岩分类
    3.2 沉积岩性组合特征
    3.3 沉积旋回特征
    3.4 沉积相特征
        3.4.1 马五段沉积相综述
        3.4.2 沉积相
    3.5 不同白云岩分布特征
        3.5.1 白云岩单井分布特征
        3.5.2 白云岩剖面分布特征
        3.5.3 白云岩平面分布特征
第4章 白云岩地化特征及成因
    4.1 研究方法综述
    4.2 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2.1 白云石及灰岩碳氧同位素
        4.2.2 充填方解石碳氧同位素
        4.2.3 氧同位素的温度计
    4.3 锶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4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4.1 全岩微量元素特征
        4.4.2 单矿物微量元素特征
    4.5 流体包裹体特征
        4.5.1 裂缝充填方解石
        4.5.2 溶蚀孔洞充填方解石
        4.5.3 包裹体测温分析
        4.5.4 包裹体均一温度与盐度关系
    4.6 白云岩成因机理探讨
        4.6.1 同生/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
        4.6.2 浅埋藏白云石化作用
        4.6.3 白云石化成因模式
第5章 白云岩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
    5.1 白云岩储层特征
        5.1.1 储层岩石学特征
        5.1.2 储集空间类型
        5.1.3 储层类型
        5.1.4 储集物性特征
        5.1.5 孔隙结构CT扫描
    5.2 成岩作用类型
        5.2.1 成岩作用综述
        5.2.2 成岩作用特征
        5.2.3 成岩相分布
    5.3 成岩阶段及演化序列
    5.4 埋藏史及热史
        5.4.1 埋藏史
        5.4.2 热史
第6章 白云岩储层成因机理
    6.1 白云石化作用与孔隙成因关系
        6.1.1 白云石含量与孔隙成因关系
        6.1.2 白云石结构与孔隙成因关系
    6.2 准同生白云石化孔隙成因
    6.3 浅埋藏白云石化孔隙成因
        6.3.1 层序旋回相关的孔隙成因
        6.3.2 浅埋藏白云石化作用相关的孔隙成因
    6.4 与表生岩溶作用有关的储层成因
    6.5 埋藏阶段储层孔隙成因
    6.6 储层孔隙演化
第7章 白云岩储层综合预测
    7.1 石油地质条件综述
    7.2 储层综合评价
    7.3 有利区域预测
        7.3.1 有效厚度分布
        7.3.2 储集物性分布规律
        7.3.3 有利区域预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lomitization and organic matter occurrence in Lower Paleozoic carbonate in the Ordos Basin(论文参考文献)

  • [1]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马家沟组马五1-马五4亚段岩溶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D]. 孙玉景. 西北大学, 2020(01)
  • [2]低渗、特低渗白云岩储层成岩相特征及识别 ——以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马五_5~马五_1亚段为例[D]. 李百强. 西北大学, 2020
  • [3]浅海台地相碳酸盐岩有机质特征及其富集机理研究 ——以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盐下碳酸盐岩为例[D]. 李晓凤.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02)
  • [4]川东地区二叠系茅口组油气成藏控制因素研究[D]. 朱联强.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5]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马家沟组五段盐下白云岩成因及储层形成机理[D]. 付斯一.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6)
  • [6]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吴起—甘泉奥陶系马家沟组中下组合白云岩成因及其主控因素[D]. 于春勇. 西北大学, 2019(01)
  • [7]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储层成因及白云石化机理[D]. 韩浩东.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1)
  • [8]渤海湾盆地渤南低凸起BZ28-1地区下古生界缝洞型储层特征[D]. 宋修章.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5)
  • [9]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张夏组和三山子组储层形成机理研究[D]. 郝哲敏.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1)
  • [10]大牛地气田奥陶系马五5亚段白云岩成因及储层形成机理[D]. 白晓亮. 西南石油大学, 2016(05)

标签:;  ;  ;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白云石化与有机质赋存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