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头针采血200例新生儿静脉血》后的一些体会

读完《头针采血200例新生儿静脉血》后的一些体会

一、读“应用头皮针进行新生儿静脉采血200例报告”后的一点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肖雄[1](2021)在《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十七年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的针灸推广运动从开始实施到广泛普及的历史进程,勾勒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结合时代背景、政治动因、社会环境等进行历史分期研究,探讨不同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的阶段性特点;剖析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起伏的原因及国家力量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对运动中的典型事例进行个案研究;全面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相关卫生政策的制定和针灸(中医)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方法:在掌握丰富史料和文献材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前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的针灸推广运动全过程进行系统考察,力求再现“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历史面貌。同时,结合这一时期政治动因、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采用分析归纳法、比较研究法和数据统计法等,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的发生原因、主要内容和阶段性特色进行研究;并运用个案研究法、历史考据法对针灸推广运动中产生的技术革新和典型临床运用进行分析考察。成果: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置于宏大历史叙事角度下,分析领导组织力量、参与群体、学习内容、推广方式诸要素,全面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客观再现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史实。确定了针灸推广运动开始的时间与标志性事件;将推广运动分为四个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初期(1951年2月《人民日报》发出号召至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之前)、中期(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后至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前)、高潮期(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至1962年底)和后期(1963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并分别客观分析、总结了各时期的阶段性特色和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并普及使用的电针、水针、耳针、梅花针四种典型新针法和针灸治疗疟疾、针灸治疗血吸虫病、针刺治疗阑尾炎、针刺治疗聋哑四项典型临床运用进行个案研究和历史考证。重新梳理了电针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与推广情况,水针发明过程、代表人物及推广情况,耳针被介绍至国内并被推广和经典化的过程,梅花针的发明、推广应用与更名争议等。从国家政策和卫生建设需要的角度分析研究针灸推广治疗疟疾和血吸虫病的史实;梳理了针刺治疗阑尾炎的历史进程;并对针刺治疗聋哑的发明情况、政治推动因素等进行了考察。同时,对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的“针灸休克”治疗精神病、首例针刺麻醉的学术争议以及“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对“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历史研究。从国家建设、政治领导、针灸特质等角度深度剖析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总结归纳了针灸推广运动的政治特点和组织特点;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对不同参与群体在思想意识、政治品格和医学认知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当代针灸发展和国家卫生建设的影响;客观总结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结论:“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中医药参与卫生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典型事例,在不同历史条件和环境下呈现出阶段性特色和数次高潮起伏。其不仅是一项卫生工作,振兴并重塑了中国针灸学和当代针灸业;更被上升为国家行为和政治任务,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新中国卫生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和针灸疗法“多、快、好、省”的特质是这场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坚持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采用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以及大力开展群众性运动是针灸推广运动的主要特点。通过针灸推广运动,针灸医师接受了社会主义政治规训和现代医学知识,改变了传统从业与受业方式;西医接受了政治身份的重新塑造,培养了无产阶级政治品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待中医的态度;普通民众增强了对针灸的认知,基层、边远地区人民的卫生健康得以有更多医疗保障。针灸推广运动也影响了疗法自身的形塑,使针灸学走向科学化、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为当代针灸的传承发展和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参与构建了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基本框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中国的卫生面貌,有助于强化政治宣传,巩固国家治理。其历史经验在于: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其历史教训提示:医学技术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同时应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行政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研究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有助于深化考察中共领导下的中医工作和新中国卫生事业建设,可为当代针灸及医疗卫生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中医工作开展和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参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参考。

谢巧云[2](2012)在《两种不同体位和方法对小儿静脉采血效果的比较》文中认为目的使用真空采血器对两种不同体位的采血方法进行比较,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将200例年龄(0~8岁)的小儿按采血日期分为对照组100例和观察组100例,采用真空采血针采血,对照组采用平卧位采血,观察组采用端坐位采血。结果观察组采血成功率和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端坐位时四肢下垂减少了静脉回心血量,使四肢浅静脉充盈,显怒,易穿刺和采集到所需的血液标本,提高了采血成功率。

陈晓瑜,陈伟霞,陈跃芬,李娜莎,林琳[3](2011)在《新生儿头皮针静脉采血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及护理干预》文中提出对我院新生儿病房采集血标本对象640例采血成功情况及影响原因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采用头皮针行股静脉斜刺法抽血,其采血成功率高、采血量大、一次能采集足够血量,能减少局部组织损伤情况的发生,有效地减少护士工作量和减轻患儿痛苦。

王兴鱼,俞绯[4](2002)在《读“应用头皮针进行新生儿静脉采血200例报告”后的一点体会》文中研究说明 笔者拜读了《新生儿科杂志》1999第一期刊登的题为“应用头皮针进行新生儿静脉采血200例报告”一文,受益非浅。为了在临床上达到象本文所说:应用7#~8#头皮针对新生儿手背、足背静脉采血的方法有操作方便简单,容易掌握,节约时间、人力,价格便

谢忠美,刘淑萍[5](2006)在《新型头皮静脉针抽血法应用体会》文中指出

赵丽群[6](2011)在《心血管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部位与细菌定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心血管病患者留置针相关感染的菌群特点,并从细菌学的角度探讨心血管病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的最佳留置部位、最佳留置时间及不同部位的最佳留置时间。从而为心血管患者留置针相关感染的进一步研究提供资料,为留置针相关感染的预防提供依据与支持;为临床心血管病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部位与留置时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实验随机抽取2009.11-2010.7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240例住院患者,根据留置针留置部位和留置时间将患者分为三组、每组四个时间段,分别对患者穿刺部位的皮肤(皮肤消毒后、拔针时)和留置针导管采样后进行细菌培养与鉴定。对实验结果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统计方法包括:统计描述、方差分析、χ2检验、两因素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1.皮肤消毒后,穿刺部位皮肤样本细菌培养均为无菌生长。2.三组患者拔针时穿刺部位皮肤样本细菌培养,41例有菌生长,菌落数均>10cfum2;三组患者T1、T2均未检出细菌,T3、T4两个时间段三组患者穿刺部位皮肤阳性率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T1、T2、T3、T4四个时间段穿刺部位皮肤阳性率进行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3.三组患者拔针时留置针导管样本细菌培养,10例有菌生长;手背组、前臂组两组患者T1、T2、T3、T4四个时间段均未检出细菌,脚组患者T1、T2未检出细菌,T3检出4例、T4检出6例,三组患者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脚组患者T1、T2、T3、T4四个时间段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4.三组患者拔针时穿刺部位皮肤红润率比较:T1均没有出现红润,三组患者相比,P<0.05,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T1、T2、T3、T4四个时间段进行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5.三组患者拔针时穿刺部位皮肤肿胀率比较:T1、T2均没有出现肿胀,三组患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T1、T2、T3、T4四个时间段进行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6.三组患者拔针时穿刺部位触痛率比较:三组患者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T1、T2、T3、T4四个时间段进行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7.留置针穿刺部位的红润、肿胀、触痛与穿刺部位皮肤或留置针导管样本的细菌定植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结论1.正规使用络合碘消毒皮肤两遍可以达到清除皮肤常驻菌和暂住菌的目的。2.心内科患者将留置针留置在前臂最安全。3.心内科患者留置在手背和脚的留置针留置时间不超过96小时最安全,留置在前臂的留置针留置时间不超过120小时最安全。4.留置针留置在脚上出现红润、肿胀、触痛的几率最大,留置在前臂出现红润、肿胀、触痛的几率最小;留置针留置时间越长,出现红润、肿胀、触痛的几率越大。5.留置针出现红润、肿胀、触痛并不一定代表留置针感染,有可能只是机械性静脉炎;当留置针发生感染时也有可能并没有红润、肿胀及触痛等症状,当留置时间较长,特别是留置在脚上时应引起重视。

王平[7](2011)在《门诊输液儿童静脉穿刺疼痛的控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门诊儿童输液室的患儿在初次静脉穿刺过程中给与人为干预,使接受注射的患儿对静脉穿刺产生的主观疼痛感降低,缓解其因注射产生的紧张恐惧心理,并取消因紧张恐惧等高强度的负性情绪反应对儿童神经内分泌系统机能产生的不良影响,患儿静脉输液时的依从性大大增加,缓解家属的焦虑情绪,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方法随机选取儿童注射室内初次进行静脉穿刺的患儿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0人,,并按年龄段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0-3岁,实验组穿刺前一小时穿刺局部涂抹局麻剂;第二部分4-7岁,实验组穿刺前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第三部分8-14岁实施无痛静脉穿刺技巧.分别于进行传统静脉穿刺的对照组进行比较.评估患儿的疼痛程度及依从性,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0-3岁的患儿穿刺前应用局麻药后,穿刺时患儿在表情、动作、哭闹、可安慰性等反方面的反应都比采取传统注射方法的对照组有差异(P<0.01),有统计学意义。4-7岁的患儿在穿刺前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后,对静脉穿刺造成的疼痛感与对照组有差异(P<0.01),有统计学意义。8-14岁的患儿通过实施无痛穿刺技巧对穿刺产生的疼痛感与对照组有差异(P<0.01),有统计学意义。初次静脉穿刺的患儿经过人为干预后,在整个疗程中对静脉穿刺的依从性及家长满意度与对照组有差异(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儿童输液时,采用局部麻醉、心理干预、实施无痛注射技巧的方式是可以减轻患儿的疼痛感,增加患儿依从性的,从而缓解家属的焦虑情绪,减少护患纠纷。

韦利菊[8](2008)在《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进展》文中提出

二、读“应用头皮针进行新生儿静脉采血200例报告”后的一点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读“应用头皮针进行新生儿静脉采血200例报告”后的一点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 选题依据
        (二) 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新中国“十七年”
        (二) 针灸与针灸推广
        (三) 运动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三) 研究方法
    四、研究材料
        (一) 材料来源
        (二) 材料的甄选
    五、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一) 当代针灸史研究现状
        (二) 当代中医史研究现状
        (三) 当代医疗社会史(医学发展与政治方向)研究现状
        (四) 简要评议
第一章 楔子:近代针灸境遇的不同面向
    第一节 针灸生存危机与业者自强举措
        一、民国政府统治下针灸生存危机频现
        二、针灸业者尝试“科学化”革新
    第二节 中共领导下普及针灸的尝试
        一、毛泽东重视发挥中医力量
        二、中共领导下根据地及军队普及针灸的情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曲折行进:针灸推广运动的初期
    第一节 新中国“针灸推广”的提出
        一、卫生部确立“团结中西医”方针
        二、《人民日报》揭开针灸推广帷幕
    第二节 针灸疗法实验所探索推广针灸
        一、在北京先行培训针灸师资
        二、在多地推广针灸培训模式
        三、针灸疗法实验所推广针灸的成效
    第三节 针灸推广在国内的初步实践
        一、针灸教学开始普及
        二、组织针灸医师开展临床工作
    第四节 新针灸学:推广初期的核心内容
        一、“新针灸学”的学术特点
        二、“新针灸学”的推广情况
    第五节 针灸推广初期的成效与困难
        一、针灸推广初期取得的成绩
        二、针灸推广初期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步入正轨:针灸推广运动的中期
    第一节 中医政策调整,针灸推广迎来新阶段
    第二节 推广针灸的四大主要途径
        一、西医学习针灸
        二、改进中医针灸教育
        三、培训基层卫生人员掌握针灸技术
        四、“中医带徒弟”助力培养针灸人才
    第三节 典型事例:江苏省针灸推广与教学革新
        一、分设中、西医班级培养针灸师资
        二、开展短期针灸巡回教学,培养校外医务人员
        三、承担委托教学任务,培养更多针灸人才
        四、编写《针灸学》,为统编针灸教材确立范式
    第四节 推广中期的主要成效:临床应用取得进展
        一、应用范围扩大,治疗病种增加
        二、推动献方工作,发掘民间针灸
    第五节 推广中期潜在的问题与新的趋势
        一、中、西医间的龃龉与“整风运动”
        二、“技术革命”催生针灸新方向,“跃进”苗头初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跃进”与“革命”:针灸推广运动的高潮
    第一节 “大跃进”历史背景下的针灸推广
        一、“大跃进”正式发动,《健康报》呼吁进一步推广针灸
        二、河北省开展“普及针灸”群众运动
        三、保定会议组织中医药界“大跃进”
    第二节 “人人学会针灸”
        一、学习主体:干部带头,医务人员广泛参与
        二、学习形式及主要内容
        三、针灸出版物大量涌现
    第三节 掀起针灸“技术革命”
        一、以“土”为主的医药卫生技术革命
        二、积极开展针灸经络科学研究
        三、新式针法与器具大量涌现
    第四节 针灸“跃进”的高潮与后续
        一、针灸“跃进”达到高潮
        二、形势发生变化,针灸工作转入调整阶段
    第五节 “大跃进”时期针灸推广的特点
        一、强调党的领导,政治挂帅
        二、提倡短期速成,大放“卫星”
        三、开展群众运动,影响广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农村:针灸推广运动的后期
    第一节 “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
        一、卫生工作新方向
        二、毛泽东发布“六·二六”指示
    第二节 农村成为针灸推广重点场域
        一、鲁之俊重提针灸推广
        二、山西省在农村推广针灸的经验
    第三节 农村地区针灸推广的具体情况
        一、针灸推广的培养对象与师资力量
        二、针灸推广的主要传授形式
        三、针灸推广的主要学习内容
        四、在农村推广针灸的成效与影响
    第四节 城镇针灸教育与科学研究趋于规范
        一、针灸教育进一步普及与规范
        二、针灸在科技领域的发展
        三、针灸学术交流活跃,政府加强统一领导
    第五节 针灸推广运动与“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
        一、赤脚医生与针灸术在农村的继续传播
        二、新针疗法的出现与普及
        三、针刺麻醉热潮出现及后续发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创新针术
    第一节 电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二节 水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三节 耳针在国内的推广与经典化
        一、临床普及耳针运用
        二、围绕耳针的技术革新
        三、耳针的经典化过程
    第四节 梅花针的发明与推广
        一、孙惠卿与“刺激神经疗法”
        二、在各地的推广: 以上海市和江西省为例
        三、推广中的争议——“梅花针”之名
第七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典型应用
    第一节 针灸治疗疟疾
        一、1956年前针灸治疟的使用情况
        二、1956年后针灸治疟在各地推广
        三、针灸治疟的后续发展
    第二节 针灸治疗血吸虫病
        一、严峻疫情要求中西医合作治疗
        二、推广针灸用于血吸虫病防治
        三、“血防大跃进”中针灸推广的高潮及后续
    第三节 针灸治疗阑尾炎
        一、针灸治疗阑尾炎的缘起与演进
        二、推广中关于针刺治疗机理的研究与讨论
        三、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研究
    第四节 针刺治疗聋哑
        一、吴芝升等人初试针治聋哑
        二、“大跃进”时期针治聋哑迎来高潮
        三、推广针治聋哑高潮下的问题
第八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
        一、新中国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
        二、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
        三、针灸疗法具备大范围推广的特质
    第二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特点
        一、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
        二、采用自上而下、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
        三、广泛开展群众性运动
    第三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影响
        一、对参与群体的影响
        二、对当代针灸学形塑的影响
        三、对针灸普及和中医工作的影响
        四、对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影响
    第四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一、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
        二、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
        三、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
        四、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结语
    一、本研究创新之处与主要成果
    二、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群众迫切要求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2: 《有组织地研究与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3: 《认真地学习和推行针灸疗法》
    附录4: 《进一步学习推广针灸》
    附录5: 《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的农村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3)新生儿头皮针静脉采血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及护理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判断标准
    1.4统计学方法。
2 结果分析
3 影响穿刺效果的原因分析
    3.1 穿刺部位
    3.2 穿刺方法
4 护理干预措施
    4.1 选择最佳穿刺部位和穿刺方法
    4.2 有效提高护理操作水平
        4.2.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4.2.2 选择适当型号的针头
        4.2.3 正确定位
        4.2.4 掌握适当的穿刺角度及深浅度
        4.2.5 进行有效的操作配合
        4.2.6 采用正确的按压方法
        4.2.7 其他应

(6)心血管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部位与细菌定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国内外留置针留置时间的研究
    1.2 国内外留置针相关感染的研究
    1.3 国内外留置针留置部位的研究
    1.4 留置针应用扩展的研究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2.5 质量控制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特征
    3.2 三组患者皮肤消毒后,穿刺部位皮肤样本细菌培养均为无菌生长
    3.3 三组患者拔除留置针时,穿刺部位皮肤样本细菌培养菌群分布
    3.4 三组患者拔除留置针时,穿刺部位皮肤样本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
    3.5 三组患者拔除留置针时,留置针导管作细菌培养菌群分布
    3.6 三组患者拔除留置针时,留置针导管作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
    3.7 拔针时患者穿刺部位红润率的比较
    3.8 拔针时患者穿刺部位肿胀率的比较
    3.9 拔针时患者穿刺部位触痛率的比较
    3.10 三组病人在全部的留置时间均无脓性分泌物
    3.11 不同留置时间、不同留置部位的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正确的无菌屏障是预防留置针感染的基础
    4.2 留置针不同的留置部位对细菌定植的影响
    4.3 留置针不同留置时间对细菌定植的影响
    4.4 留置针穿刺部位出现红润、肿胀、触痛与留置部位的关系
    4.5 留置针穿刺部位出现红润、肿胀、触痛与留置时间的关系
    4.6 留置针穿刺部位出现红润、肿胀、触痛与细菌定植的关系
    4.7 本研究的不足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一般资料

(7)门诊输液儿童静脉穿刺疼痛的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资料
3 研究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儿童外周静脉穿刺疼痛的评估与控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读“应用头皮针进行新生儿静脉采血200例报告”后的一点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D]. 肖雄.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两种不同体位和方法对小儿静脉采血效果的比较[J]. 谢巧云. 中国实用医药, 2012(15)
  • [3]新生儿头皮针静脉采血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及护理干预[J]. 陈晓瑜,陈伟霞,陈跃芬,李娜莎,林琳. 护理研究, 2011(06)
  • [4]读“应用头皮针进行新生儿静脉采血200例报告”后的一点体会[J]. 王兴鱼,俞绯. 新生儿科杂志, 2002(06)
  • [5]新型头皮静脉针抽血法应用体会[J]. 谢忠美,刘淑萍. 齐鲁护理杂志, 2006(19)
  • [6]心血管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部位与细菌定植的研究[D]. 赵丽群. 中南大学, 2011(04)
  • [7]门诊输液儿童静脉穿刺疼痛的控制[D]. 王平. 青岛大学, 2011(06)
  • [8]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进展[J]. 韦利菊. 家庭护士, 2008(09)

标签:;  ;  ;  ;  ;  

读完《头针采血200例新生儿静脉血》后的一些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