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液器使用对囊性胶质瘤预后的影响

储液器使用对囊性胶质瘤预后的影响

一、储液囊的使用对囊性胶质瘤预后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朱明微,刘鹏飞,陈耀东,李子卓,董天秀,蒋健,杨秀华[1](2020)在《通过开放血脑肿瘤屏障治疗胶质母细胞瘤》文中指出胶质瘤是目前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其中胶质母细胞瘤又是侵袭性最强的弥漫性胶质瘤。GBM患者5年生存率≤5%,中位生存期<15个月,预后极差。尽管在临床实验中已测试许多相关的神经性药物,但结果都不尽人意,主要是因为血脑肿瘤屏障的存在,使治疗性药物很难通过BBTB到达病灶,导致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效果较差。尽管对GBM的了解正在逐渐加深,但药物无法通过BBTB导致浓度无法达到治疗剂量这一难题使GBM的治疗进程止步不前。本文总结目前打开BBTB递送药物的一些手段,包括高渗性溶液、缓激肽受体、经细胞膜被动扩散途径、胞吞转运、ATP结合盒外排转运蛋白转运、药物越过BBTB直接输送至脑组织、新型纳米颗粒辅助转运和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联合微泡等开放BBTB,为治疗GBM提供思路和帮助。

高玉帅[2](2020)在《胶质母细胞瘤术后放疗联合TMZ+MTX会师化疗及CSF-ctDNA监测肿瘤复发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探讨胶质母细胞瘤术后放疗联合甲氨蝶呤和替莫唑胺会师化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2、探讨脑脊液循环肿瘤DNA(CSF-ctDNA)早期监测肿瘤复发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2016年09月至2017年12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56例,随机分为替莫唑胺化疗组(对照组,26例)和替莫唑胺联合甲氨蝶呤会师化疗组(观察组,30例),均行精准外科手术治疗,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观察组术中行Ommaya储液囊植入术。对照组术后采用替莫唑胺早期化疗联合标准放化疗方案,观察组术后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替莫唑胺联合甲氨蝶呤间质会师化疗。记录分析两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总体生存期、药物不良反应及给药方式的安全性。2、6例分别于术后2周内和术后6.5个月(第4周期辅助化疗前)完成脑脊液循环肿瘤DNA检测的GBM患者,结合患者影像学资料,分析两次检测基因突变差异,筛选有效监测肿瘤进展的肿瘤标志物。结果1、会师化疗组的中位总体生存期为17.8个月高于TMZ化疗组15.1个月(对数秩检验,P=0.037);2、会师化疗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8.4个月高于TMZ化疗组6.8个月(对数秩检验,P=0.034);3、会师化疗组在12个月和24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73.3%和33.3%均高于TMZ化疗组的61.5%和23.1%。4、最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是血液学毒性反应。两组各有5为患者出现III或Ⅳ级血液毒性反应,均经对症治疗后缓解,两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80)。5、第二次CSF-ctDNA检测中发现PTEN和TP53基因突变的5例患者,在定期的影像学检查中,均在检测后2-4月内出现肿瘤复发。结论1、甲氨蝶呤联合替莫唑胺会师化疗方案有效延长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总体生存期及无进展生存期;2、甲氨蝶呤联合替莫唑胺会师化疗患者耐受良好,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经Ommaya囊间质局部给药方式安全有效;3、CSF-ctDNA检测有助于动态监测肿瘤标志物变化,对早期监测肿瘤复发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赵阳[3](2020)在《儿童脑肿瘤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系统的构建及初步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儿童脑肿瘤在儿童实体瘤中发病率最高,早期症状隐匿,病情发展迅速,当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时,往往病情已达中晚期。临床中的影像学检查可能会因出血、炎症等因素而影响到阅片的准确判断。此外,临床常规血清学检测缺乏儿童脑肿瘤特异性的标记物,这些限制了脑肿瘤患儿病情的诊断和疗效评估,导致无法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进而延误诊疗。因此,在临床中寻找更合适的检测手段来判断和评估脑肿瘤患儿的病情,已逐渐成为提高儿童脑肿瘤诊疗水平的重要方向。目的:本研究是基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抗体免疫脂质磁球技术与免疫荧光鉴定技术,构建免疫磁球/免疫荧光为核心的儿童脑肿瘤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分离鉴定系统,用于对儿童脑肿瘤患者外周血和脑脊液中的CTC进行高效的捕获与鉴定。通过细胞实验、动物实验、临床验证和基因检测等方法,评估该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并验证通过该分离鉴定系统获得的细胞为循环肿瘤细胞。方法:通过反向蒸发法制备EGFR免疫脂质磁球(EGFR Magnetic liposome,EG-ML)和GFAP免疫脂质磁球(GFAP Magnetic liposome,G-ML),然后用粒径电位分析仪、蛋白电泳仪、原子力显微镜、紫外分光光度仪、磁性能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等对其分子结构和结晶性能进行表征和研究,建立一套儿童脑肿瘤CTC分离鉴定系统,对此进行细胞实验、动物实验、临床验证和基因检测,并做出相应的评估。通过EG-ML、G-ML磁分选获得的细胞分别提取DNA和RNA,然后进行荧光定量PCR、RNA-seq、Sanger测序和全基因外显子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并结合实体肿瘤标本中明确的突变基因,分析CTC中的突变基因表达和RNA表达差异情况,进而验证循环肿瘤细胞。对患儿进行随访,探究CTC捕获量与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1)免疫脂质磁球的制备和表征。成功制备了EG-ML和G-ML两种免疫脂质磁球。制备的EG-ML和G-ML的粒径约为122nm,电位为30m V,其在水溶液中稳定,分散均匀,呈单分散分布,不易团聚。免疫脂质磁球表面抗体纯度较高,磁滞回曲线闭合,具有超顺磁性,饱和磁化强度为32.0 Am2/Kg,具有磁性颗粒的结晶性能。细胞毒性实验表明,EG-ML和G-ML的细胞毒性较低,生物相容性较好,能够很好的达到临床使用的要求。(2)儿童脑肿瘤CTC新型分离鉴定系统的构建及研究。通过对构建分离鉴定过程的试剂用量和反应条件等各项参数进行逐步优化,初步构建出一套CTC检测系统。然后用免疫荧光法来鉴定细胞,即用DAPI确定是完整细胞,CD45-PE排除白细胞,EGFR-FITC和GFAP-FITC初步拟定是循环肿瘤细胞。此外,进行的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表明,两种磁球对儿童脑肿瘤细胞均有较高的捕获能力,两者依次捕获的回收率可达到95%。(3)临床验证表明,EG-ML和G-ML可有效地捕获脑肿瘤患儿外周血和脑脊液中的CTC,染色效果清晰可辨。临床数据分析可得:无论是在脑肿瘤患儿的脑脊液中还是在其血液中,CTC数量与肿瘤的WHO分级、患儿年龄均无显着相关性。(4)对患儿进行随访,死亡的患儿有15例,1年生存率为82%。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和WHO分级与生存时间没有显着性差异。而脑脊液中CTC数量与生存时间有显着相关性,CTC数量越多,生存时间越短,预后越差。(5)本研究共筛选出CTC中的RNA表达有显着性差异的有2551个,其中上调表达的1238个,下调表达的有1313个。(6)部分髓母细胞瘤患儿(Group 3)的血液和脑脊液CTC中的NPR3基因表达水平高表达,其对应的肿瘤标本组织肿瘤细胞的NPR3免疫组化呈阳性,两者结果一致。(7)部分弥漫性内源性桥脑胶质瘤患儿进行Sanger测序,在脑脊液和组织中均检测到H3K27M突变,提示基因检测在脑脊液标本中可能更有效,有特异性遗传改变的患者需要进行CTC单细胞测序。(8)本研究对一例脑肿瘤患儿血液中分选出的CTC和组织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ES),结果显示均发生了KMT2A和TMPRSS2突变,这又一次说明了自制的免疫脂质磁球分选的细胞是脑肿瘤细胞。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 Burden,TMB)低于平均TMB,对免疫治疗响应不大。结论:本研究选用细胞毒性低、生物相容性高的脂质材料DOPC作为磁性微球的基质,利用GHDC表面的氨基与GFAP、EGFR抗体结合,制备出G-ML和EG-ML,其性质稳定,表面抗体含量可控,具有磁性颗粒的结晶性能,可与儿童脑肿瘤细胞反应形成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捕获效率较高。由此形成了一套高效精准的儿童脑肿瘤CTC检测体系。该体系具有无创、便捷、动态监测的优点。与基因检测相结合,对儿童脑肿瘤的早期筛查与诊断、疗效检测和预后评估都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熊雨[4](2018)在《高良姜素通过阻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抑制人胶质母细胞瘤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高良姜素对人胶质母细胞瘤U87和U251细胞系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其抗癌作用的相关机制,为高良姜素临床治疗人胶质母细胞瘤提供体外实验理论基础。方法:(1)体外常规培养人脑胶质瘤细胞系U87、U251;(2)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高良姜素(10、20μmol/L)作用人脑胶质瘤细胞系U87、U251细胞24小时后细胞存活率的变化;(3)采用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不同浓度高良姜素(10、20μmol/L)作用24 h后人脑胶质瘤细胞系U87、U251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变化;(4)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不同浓度高良姜素(10、20μmol/L)处理后人脑胶质瘤细胞系U87、U251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情况。(5)使用质粒转染过表达TGF-β,观察高良姜素对过表达TGF-β的细胞系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1)CCK-8实验结果示:以0μmol/L高良姜素组为参照,10、20μmol/L高良姜素组的细胞存活率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0、10μmol/L高良姜素组比较,20μmol/L高良姜素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30.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高良姜素抑制人胶质瘤U87细胞系的增殖,且抑制程度与药物浓度呈相关性。(2)划痕实验结果示:以0μmol/L高良姜素组为参照,10、20μmol/L高良姜素组的细胞迁移能力减低,U87细胞的伤口愈合百分比分别为(47.91±2.14)%、(40.50±1.24)%、(7.36±1.45)%,U251细胞的伤口愈合百分比分别为(48.28±2.74)%,(40.77±2.23)%,(9.54±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20μmol/L高良姜素的细胞迁移能力低于10umol/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高姜良素可抑制U87、U251细胞的迁移,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3)Transwell实验结果示:与0μmol/L高良姜素组相比,10、20umol/L高良姜素组U87侵袭到达下室的细胞数目减少(66.67±21.17,216.67±20.55,61.67±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各组U251侵袭到达下室的细胞数目也同样减少(449.33±24.17,292±8.19,129.33±15.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可见不同浓度的高姜良素可以抑制U87、U251细胞的侵袭能力。与10umol/L高良姜素组相比,20umol/L高良姜素组侵袭到达下室的细胞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高良姜素对U87、U251细胞侵袭能力的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4)Western blotting实验结果示:0、10、20μmol/L高姜良素作用U87、U251细胞TGFβ蛋白表达量逐渐下降(U87细胞TGF-β灰度值分别为:1.00±0.00、0.42±0.04、0.24±0.04;U251细胞TGF-β灰度值分别为1.00±0.00、0.52±0.04、0.30±0.04),浓度为20μmol/L高良姜素的U87、U251细胞TGF-β蛋白表达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高良姜素可以抑制TGF-β的表达,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5)采用质粒转染过表达TGF-β,(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0μmol/L高良姜素组、20μmol/L高良姜素组、TGF-β过表达组、TGF-β过表达+20μmol/L高良姜素组U87细胞TFG-β相对表达量依次为1.00±0.00、0.43±0.08、1.63±0.21、0.78±0.05;U251细胞TFG-β相对表达量依次为1.00±0.00、0.29±0.04、1.98±0.20、0.86±0.06。与对照组相比,TGF-β过表达组TFGβ的表达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质粒转染过表达TGF-β实验成功。与TGF-β过表达组相比、TGF-β过表达+20μmol/L高良姜素组TGF-β的表达也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高良姜素可以抑制TGF-β的表达。(2)伤口愈合实验检测结果:0μmol/L高良姜素组、20μmol/L高良姜素组、TGF-β过表达组、TGF-β过表达+20μmol/L高良姜素组U87细胞伤口愈合百分比依次为(45.46±3.01)%、(6.97±1.92)%、(61.01±4.62)%、(29.94±4.73)%。U251细胞分别为(51.11±5.97)%、(9.14±2.19)%、(65.57±7.31)%、(36.50±4.48)%。与0umol/L高良姜素组相比,TGFβ过表达组伤口愈合百分比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提示TGF-β过表达可以增加U87、U251细胞的迁移能力。而与TGF-β过表达组相比,TGFβ过表达+20μmol/L高良姜素组U87细胞的伤口愈合百分比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高良姜素可能通过阻断TGF-β来抑制U87、U251细胞的迁移作用。(3)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0μmol/L高良姜素组、20μmol/L高良姜素组、TGF-β过表达组、TGF-β过表达+20μmol/L高良姜素组U87细胞侵袭到达下室的数目依次为380.67±35.73、61.67±6.43、452.00±31.00、145.00±19.08。U251细胞各组侵袭到达下室的数目分别为460.67±41.19、108.00±21.66、579.00±27.87、207.33±22.18。与0umol/L高良姜素组相比,TGF-β过表达组细胞侵袭数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提示TGF-β过表达可以增加U87、U251细胞的侵袭能力。而与TGF-β过表达组相比,TGF-β过表达+20μmol/L高良姜素组U87、U251细胞的侵袭能力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高良姜素可能通过阻断TGF-β来抑制U87、U251细胞的侵袭能力结论:高良姜素可以通过阻断TGF-β来抑制人脑胶质瘤母细胞U87和U251的增值、迁移和侵袭。

赵世君[5](2017)在《盐霉素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和抗血管生成抑制人脑胶质瘤生长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胶质瘤指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脑部肿瘤。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胶质瘤在全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类型所占比例为27%,在恶性肿瘤类型所占比例为80%,是最常见原发性肿瘤类型。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将胶质瘤分级WHO Ⅰ~Ⅳ级,以判断肿瘤恶性程度。高级别胶质瘤具有较强的侵袭性,临床治疗效果差,患者预后不佳,平均生存率只有12-15个月。尽管采取目前的方法来治疗胶质瘤其疗效不能让人满意,但是手术切除后和放疗后采取合适的化疗药物进行化疗仍然是不可替代的方案。盐霉素(salinomycin,SAL)为一种一元羧酸聚醚类动物专用抗生素。2009年,美国人率先证实SAL能够有效地杀死乳腺癌肿瘤干细胞。之后SAL在各类肿瘤实验性研究被证实对多种类型肿瘤细胞与肿瘤干细胞具有抑制与杀伤,如鼻咽癌,骨肉瘤,肝细胞癌,胆管癌,胃癌以及胶质瘤等。盐霉素抗肿瘤的机制研究表明其具有广谱的抗癌活性,它可能通过激活非传统的细胞死亡途径,诱导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损伤,抑制Wnt信号通路,凋亡和/或自噬,抗血管新生等机制发挥作用。报道据盐霉素能够提高细胞内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从而导致细胞凋亡或坏死,DNA损伤以及抑癌基因p53活化抑制胶质瘤细胞增生。而且大量证据提示,ROS在SAL抗癌作用机理中起到主要作用。然而盐霉素利用氧化应激反应诱导细胞周期阻滞的研究未见报道。因此在本研究中,将评价在盐霉素引起U87人胶质瘤细胞周期阻滞的过程中,ROS、DNA损伤以及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serine/theronine protein kinase,AKT)失活所起到的作用。血管生成机制为肿瘤向远处转移与生长机制当中主要组成部分。肿瘤只有在丰富的血管床支持下,在得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的基础上才可能生长与延伸,因此血管发生与肿瘤生长是平行的。肿瘤组织内新血管生成为多重机制参与,多个成分参加的复杂过程,并且受到由肿瘤细胞等分泌的促血管生成与抗血管生成因子调节。两种因子生成达到平衡时,血管新生处于相对静止,而平衡破坏时即触发血管新生。肿瘤血管生成有2种基本形式,出芽与套叠式血管生成。肿瘤血管生成特点比较突出,如高度增殖的内皮细胞,血管通透性比较高以及促血管生长因子分泌旺盛,因此可以将血管生成作为治疗新靶点。当血管生成启动后,肿瘤细胞会分泌出促血管形成因子诱导内皮增殖。由肿瘤细胞产生的具有促血管生成效应的分子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也鉴定出多种类似于内皮细胞分泌的促血管生成分子。最近许多文献报道,以血管生成的调节因子为治疗靶点,通过小分子受体阻滞抑制剂、特异性抗体或内源性抑制剂来抑制内皮细胞聚积。实验研究证实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作为治疗靶点可以有效阻滞血管发生。VEGF是组织结构和功能有关的细胞因子家族当中非常重要的一员,在血管发生、促进细胞生存、生长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并和VEGF受体结合调节动脉、静脉中内皮增殖。目前已经鉴定出三种不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receptor,VEGFR),VEGFR-1(Flt-1),VEGFR-2(Flk-1)和 VEGFR-3。局部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为一种胞浆蛋白质络氨酸激酶,与整合蛋白介导的通路密切相关,在细胞增生,存活与迁移活动内起到关键作用。整合蛋白聚类激活FAK,后者又引起PI3K结合位点Tyr397磷酸化。已有文献证实不论是整合蛋白介导FAK活化,或是生长因子刺激促进了 PI3K/Akt下游途径活化,均会引起癌性转移前蛋白过度表达,例如基质金属蛋白酶与VEGF。盐霉素抗肿瘤机制研究中有证据显示,其通过引起DNA损伤与线粒体功能障碍,以及 FOX03a,Wnt/β-catenin,STAT3/Skp2 和 Akt/NF-κB/mTOR 信号通路参与的ROS聚集这些机制来抑制胶质瘤细胞生长。但是少有文献报道SAL对肿瘤血管发生影响。因此本研究将盐霉素作为血管生成抑制剂评价其在离体和在体情况下的抗癌作用。并探究其抑制血管生成和引起胶质瘤细胞死亡的潜在机制。目的1.探讨SAL在离体情况下对U87与U251胶质瘤细胞系和在体情况下对U87胶质瘤细胞移植瘤生长的抑制,围绕细胞周期阻滞探讨潜在机制。2.探讨SAL在离体情况下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增殖、迁移、侵袭和血管形成能力的影响,在体情况下对U251胶质瘤细胞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围绕血管生成探讨其潜在机制。方法1.体外培养U87和U251胶质瘤细胞并扩增,设正常对照组和SAL治疗组。以不同浓度SAL(0,1,2,4,8μM)治疗48h,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四氮唑溴盐(3-(4,5-dimethyl-2-thiazolyl)-2,5-diphenyl-2-H-tetrazolium bromide,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应用细胞流式技术分析细胞周期分布。DCFH-DA探针测定细胞内ROS水平,超氧阴离子试剂盒测定细胞内超氧阴离子含量。蛋白质印迹法测定 SAL 对细胞周期调节因子 CyclinA、CDK-2、CyclinB1 和 CyclinD1,DNA损伤标记蛋白H2A和p53,和其他信号途径蛋白(AKT)表达影响。应用各种蛋白抑制剂与ROS清除剂谷胱甘肽探讨SAL对细胞周期影响。构建U87胶质瘤细胞移植瘤模型,分组设对照,对比移植瘤大体形态参数与模型体重。对肿瘤标本进行蛋白质印迹法与免疫组织化学分析。2.体外培养 HUVECs 并扩增。不同浓度(0 uM,0.1 uM,0.5 uM,1 uM,2 uM,4 uM,8 uM)的SAL作用HUVECs 48 h。倒置相差显微镜记录细胞形态,MTT法检测细胞活性。划痕试验、体外侵袭实验和促血管形成实验评价SAL作用后HUVECs的迁移能力、侵袭能力和血管形成能力,并设立阳性(VEGF)和阴性(顺铂)对照。蛋白质印迹法测定SAL对血管生成调节因子VEGF,VEGF受体,以及其他信号途径蛋白(p-FAK、FAK、AKT、p-AKT)表达的影响。增加使用各种蛋白抑制剂探究SAL对血管发生影响。构建U251胶质瘤细胞移植瘤模型,分组设对照,对比移植瘤大体形态参数与模型体重。对肿瘤标本进行蛋白质印迹法与免疫组化分析。结果1.在SAL作用下,由MTT分析得到的U87和U251细胞活力受到明显抑制,呈剂量依赖性;镜下显示细胞萎缩,突触缩减,数量变小。流式细胞技术结果表明SAL主要诱导U87细胞S期和U251细胞G1期细胞周期抑制,蛋白质印迹法显示Cyclin A、CDK-2、Cyclin B1和Cyclin D1表达下调,结果保持一致。SAL作用下细胞内ROS和超氧阴离子水平增高,H2A和p53表达增强,而增加谷胱甘肽后H2A和p53表达下降,提示ROS引起DNA损伤。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SAL作用下p-AKT表达下调,增加LY294002(AKT抑制剂)后表现出两者的协同作用,增加谷胱甘肽后两者表现出对p-AKT表达的拮抗作用。动物实验数据提示肿瘤标本体积和重量受到SAL抑制。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肿瘤组织内的细胞增生(Ki-67染色)和血管发生(CD-31染色)同样受到抑制。蛋白质印迹法结果盐霉素激活了 Ser15-p53和Ser139-H2A,抑制了 AKT和cyclinA表达。综合以上结果表明,盐霉素在体内可以抑制胶质瘤生长。2.MTT分析提示SAL对HUVECs生长具有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镜下显示细胞数量减少,细胞形态萎缩和变圆。划痕试验、体外侵袭实验和促血管形成实验数据提示盐霉素能够阻止HUVECs迁移,侵袭和形成类毛细血管形成。蛋白质印迹法提示SAL作用下p-FAK表达下调,联合使用PF562271能增强这种作用,提示SAL抑制HUVECs中FAK的磷酸化。蛋白质印迹法还表明,SAL作用下VEGF、p-VEGFR2与p-AKT表达下降,提示SAL干扰了VEGF-VEGFR2-AKT信号途径。SAL作用下在体肿瘤体积和重量下降,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细胞增生的标记物Ki-67和造血祖细胞标记物CD34表达,同时蛋白质印迹法显示治疗组织内p-FAK和p-AKT表达减少,以上结果提示盐霉素通过阻碍血管新生抑制体内胶质瘤生长。结论1.盐霉素通过ROS介导的DNA损伤和AKT失活引起细胞周期阻滞,从而抑制胶质瘤的生长。2.盐霉素通过干扰VEGF-VEGFR2-AKT/FAK信号轴能够阻止血管生成和抑制胶质瘤生长。

杨凯,韩珊,刘世勤,岳长波,徐学斌,赵守美[6](2016)在《Ommaya囊在神经外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Ommaya囊是巴基斯坦神经外科医师Ommaya发明的脑室引流工具,包括一个扁平状的储液器与一根引流管相接而成,其最初设计目的是在治疗真菌性脑膜炎时进行侧脑室内持续给药,因此又称为"储药囊"。Ommaya囊的引流管也可以置入患者四脑室、疆池、囊腔与脑池。其对颅脑肿瘤、脑室出血、脑膜炎等疾病的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与脑脊液药理学、细胞学的实验研究等方面也有重要意义。

曲艺,牟壮,朱健[7](2015)在《经颅钻孔引流联合Ommaya管置入术治疗囊性胶质瘤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经颅钻孔引流联合Ommaya管置入术治疗囊性胶质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2例囊性胶质瘤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观察组患者给予经颅钻孔引流联合Ommaya管置入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三维适形放疗联合三苯氧胺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影像学复查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率为41.9%(13/31),显着性高于对照组的19.4%(6/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71,P<0.05)。2组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77.4%(24/31)与61.3%(19/31),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影像学总有效率为89.7%(26/29),显着性高于对照组的67.9%(19/28)(X2=4.07,P<0.05),观察组显效率与有效率分别为41.4%与48.3%,与对照组的28.6%与39.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颅内压增高率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3.4%与20.7%,均显着性低于对照组的25.0%与46.4%(X2=5.48,4.25,P<0.05)。结论经颅钻孔引流联合Ommaya管置入术治疗囊性胶质瘤安全有效、疗效显着。

常洪波[8](2014)在《应用32P胶体治疗颅咽管瘤临床安全性及体外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颅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CP)占颅内肿瘤的1.2%4.6%,因肿瘤靠近垂体和视神经等结构使其成为处理难题。初次开颅手术切除后肿瘤复发率为9%51%,平均26个月至96个月复发[1-3]。复发性CP的治疗因复杂性及疗效差异目前仍存在很大争议,主要有二次开颅手术、放射治疗、放射外科治疗、立体定向囊内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案[4-7]。应用立体定向32P胶体内放疗治疗囊性CP是海军总医院神经外科特色医疗项目之一[8-12]。目前国内外[13-16]均在开展此医疗项目并成功救治患者上万人次,但术后仍有个别患者出现死亡或视力、视野损害,垂体功能低下等改变[17-19]。32P胶体具有放射性和毒性,许多临床问题亟待解决:术中是否脑脊液渗漏,药物分布范围,术后代谢排泄途径和污染残留情况,囊腔容积缩小情况,血液化验指标变化情况,其对CP细胞的具体作用机制以及剂量疗效、时间疗效关系等。这需要加强临床评估及基础研究,研究结果将为术式的选择、治疗个体化规划及术后病人管理提供实验依据。因此,分别从以下三个部分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立体定向32P胶体囊内放疗治疗颅咽管瘤药物分布及临床安全性研究目的:研究不同药量及囊腔容积等对32P胶体药物囊内分布、渗漏和临床安全性的影响,检测术后血液、尿液32P胶体污染及术后垂体激素、血常规、凝血及肝肾功能指标变化情况,为手术穿刺路径选择、完善操作技术、剂量控制及术后患者管理等提供临床指导。对象与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2012年3月1日-2013年12月1日海军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初次发病或复发的囊性CP患者40例,按治疗剂量毫居里(milli Curie,mCi)分4组:0.5mCi组10例、1mCi组10例、1.5mCi组10例、2mCi组10例。术中将32P胶体用碘帕醇300注射液按1:1稀释后进行立体定向肿瘤囊内注射手术治疗,术后2h进行头颅CT检查观察术后药物分布及渗漏情况,比较不同组间是否有差异。另外选取其中24例患者根据治疗剂量分3组:0.5mCi组8例、1mCi组8例、2mCi组8例。术前术后分别对其查视力、视野及眼底,查头部增强磁共振或头部CT,化验血常规、凝血、肝肾功能、电解质及垂体激素并进行比较。术后第1d、3d、7d用CAPRAC井型碘化钠(NaI)伽马计数仪定量测量患者血液和尿液32P胶体的每分钟放射性计数(count per minute,CPM),判断是否有污染残留。结果:40例患者中2mCi组有6例、1.5mCi组有2例及1mCi组有1例因脑内穿刺路径不能避开脑室出现药物分布不均匀,脑脊液囊内渗漏;其余患者药物分布均匀、无渗漏。24例患者术前及术后7d的血常规、血生化指标、垂体激素水平的差值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mCi组有1例术后发生视力下降,2例术后有一过性尿崩症;1mCi组1例术后有一过性尿崩症;0.5mCi组患者恢复良好。2例患者术后出现肝功能异常、1例凝血功能异常、3例电解质紊乱及3例垂体激素水平异常。2mCi组和1mCi组患者术后第1d的血液CPM值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mCi组和1mCi组患者术后第1d、3d、7d的尿液CPM值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液污染于3d内恢复正常,尿液污染于1w缓慢下降接近正常。结论:CP囊腔容积越大,需要的32P胶体剂量越多,脑内穿刺路径穿过脑室的几率越高,越容易发生渗漏。所以,应注意防止术中脑脊液脑室渗漏,术后监测血液及尿液32P胶体污染情况,加强对患者视力、视野、激素水平及血液生化指标异常改变的监测,并延长随访时间。第二部分建立颅咽管瘤有限传代细胞系目的:探讨牙釉质型CP细胞原代培养及传代方法,检测体外培养CP细胞的生长和生物学特性。材料与方法:对病理证实为牙釉质细胞型CP的新鲜组织标本13例,采用显微镜下组织修剪、胰酶差速贴壁消化法结合机械刮除法,建立CP有限传代细胞系。用倒置显微镜、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及细胞形态,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免疫组化鉴别细胞来源,噻唑蓝(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比色法绘制细胞增殖曲线,并用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er,FCM)分析细胞周期。结果:13例CP组织分离纯化并原代培养成功9例(69.23%)、传代培养成功7例(53.85%);最长传7代,存活63d。广谱细胞角蛋白(pan cytokeratin,Pan-CK)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CP细胞纯化良好。第2代CP细胞比第6代生长稳定、存活时间长。第2代CP细胞为典型上皮样形态及二倍体细胞,细胞周期主要集中G0-G1和G2-M期。结论:牙釉质型CP组织原代纯化培养获得成功,可进行有限地连续传代培养,其存活时间及生长状态可满足进一步处理实验要求。第三部分32P胶体体外诱导颅咽管瘤细胞凋亡实验研究目的:探讨32P胶体是否对CP体外培养细胞有诱导凋亡作用及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材料与方法:通过原代组织培养获得CP有限传代细胞系,经不同浓度32P胶体处理不同时间后,应用MTT法绘制细胞存活率曲线。FCM定量检测细胞凋亡率。Hoechst33342荧光检测凋亡细胞形态。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transferase[TdT]-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荧光染色检测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特征改变。TEM检测凋亡细胞超微结构。结果:Hoechst33342荧光染色、TUNEL荧光染色、TEM均证实32P胶体能引起CP细胞产生凋亡。随着32P胶体处理浓度(014.8MBq/ml)及时间(114d)的增加,CP细胞存活率减少、凋亡率增高。结论:32P胶体能有效抑制CP体外培养细胞生长并诱导凋亡,浓度越大及处理时间越长其杀伤作用越强。综上所述,本实验首先对立体定向32P胶体囊内放疗治疗囊性CP药物分布及临床安全性进行了研究;对CP组织成功进行了原代培养、鉴定并建立了有限传代细胞系。体外实验发现32P胶体可通过诱导凋亡方式抑制其生长。这些研究结果为手术穿刺路径选择、操作技术的完善、剂量控制及术后患者管理等提供了指导意见;同时也为下一步裸鼠移植瘤体内实验及32P胶体对组织血管生成的影响研究打下了基础。

王飞跃[9](2014)在《颅咽管瘤的复发与其病理类型及年龄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颅咽管瘤的复发与肿瘤的病理类型的关系研究目的:通过对颅咽管瘤病理类型资料与肿瘤复发的数据进行分析,明确颅咽管瘤的复发与肿瘤的病理类型之间有无关系,有助于颅咽管瘤患者术后的预后分析和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调查自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于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接受颅咽管瘤手术的患者共230例,从中选取有明确病理分型且未失访的病例共59例,收集其临床资料,随访调查患者的复发情况。其中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35例,鳞状乳头型患者24例。年龄分布为2岁~66岁,36例为男性患者,23例为女性患者。利用SPSS19.0统计工具分析调查和随访所得的数据,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种病例类型的复发率有无显着差异。使用SPSS软件通过寿命表法和Kaplan-Meier法绘制累积无复发生存曲线和累积复发曲线,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符合标准的59例颅咽管瘤患者进行随访,造釉细胞型35例,其中13例复发(复发率37.1%),鳞状乳头型24例,其中3例复发(复发率12.5%)。对颅咽管瘤的病理类型和复发数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提示不同病理类型的颅咽管瘤在复发率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病理类型为单因素,使用SPSS软件对59例颅咽管瘤患者复发所需时间(以月计算)进行分析,通过寿命量表法和Kaplan-Meier法分别得出累计无复发生存曲线和累积复发曲线,提示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的复发率要高于鳞状乳头型颅咽管瘤,二者的累积复发率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不同病理类型的颅咽管瘤患者复发率存在较大差异,肿瘤的病理类型是影响咽管瘤患者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第二部分颅咽管瘤的复发与患者年龄的关系研究目的:收集接受手术的颅咽管瘤患者的年龄资料,结合随访所得的患者复发数据,分析颅咽管瘤的复发与患者年龄有无关联。方法:调查自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接受颅咽管瘤手术的患者共230例,除外因联系方式缺失、原有联系方式失效等原因失访者,最终筛选出符合标准的病例共97例。其中63例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将研究对象按0-20岁,21~60岁分为少儿组和成人组。对研究对象进行追踪调查,收集其术后有无复发及复发所需的时间(以月计算)。利用SPSS19.0统计工具分析调查和随访所得的数据,用卡方检验比较各年龄段患者的复发率有无显着差异。使用SPSS软件通过寿命量表法和Kaplan-Meier法分别绘制累计无复发生存曲线和累积复发曲线,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符合标准的97例颅咽管瘤患者进行随访,0-20岁的患者共40例,其中14例复发,20~60岁的患者共57例,其中9例复发。对颅咽管瘤按照年龄段的复发率进行卡方检验(表1-1),结果为不同年龄的颅咽管瘤在复发率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SPSS软件分析比较两个年龄段的颅咽管瘤患者的累积无复发生存曲线和累积复发曲线,可见结果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虽然不同年龄的颅咽管瘤患者复发率虽无明显差异,但是少儿的颅咽管瘤复发率相比成人有着更高的趋势,年龄也可能是影响咽管瘤患者术后复发的潜在因素。第三部分颅咽管瘤的病理类型与患者年龄的关系研究目的:研究颅咽管瘤的病理类型和患者的年龄有无关系。方法:自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接受颅咽管瘤手术的患者共230例,筛选出具有明确病理分型的病例共68例。其中38例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将研究对象按0-20岁,21~60岁分为少儿组和成人组,分别调查各组中造釉细胞型和鳞状乳头型颅咽管瘤的病例数。利用SPSS19.0统计工具分析调查和随访所得的数据,用卡方检验比较各年龄段造釉细胞型和鳞状乳头型颅咽管瘤的比例有无显着差异。使用SPSS软件对病理类型和年龄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符合标准的68例颅咽管瘤患者中,0-20岁的患者共31例,其中27例为造釉细胞型,4例为鳞状乳头型,20~60岁的患者共37例,其中11例为造釉细胞型,26例为鳞状乳头型。对颅咽管瘤的病理类型按照年龄段进行卡方检验,结果为不同年龄的颅咽管瘤的病理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少儿和成人颅咽管瘤患者好发的病理类型存在较大差异,造釉细胞型多发于儿童,鳞状乳头型多发于成人。

王海霞,单国用,刘兴安,龚哲[10](2013)在《颅内囊性肿瘤伽玛刀治疗的容积效应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颅内囊性肿瘤伽马刀治疗的容积效应,为临床提高此类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提供可靠依据,保障患者治疗安全性及生命安全。方法根据颅内囊性肿瘤患者实际情况确定囊液抽吸方式(直接穿刺抽吸或置入Ommaya储液囊),待囊液抽出后实施伽马刀治疗,应用Logistic综合方程分别计算颅内囊性肿瘤患者抽囊前后风险概率,并对所得结果进行对比,得出结论。结果颅内囊性肿瘤患者抽液后肿瘤体积明显缩小,且风险概率显着降低,提示颅内囊性肿瘤内容物容积与风险呈正比,即内容物容积越大,则风险越高,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医师对颅内囊性肿瘤患者进行伽马刀治疗时,应于治疗前首先对其颅内肿瘤囊液抽取,从而有效降低其治疗风险,保障治疗安全性,利于患者达到理想疗效,提高其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二、储液囊的使用对囊性胶质瘤预后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储液囊的使用对囊性胶质瘤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通过开放血脑肿瘤屏障治疗胶质母细胞瘤(论文提纲范文)

1 BBB的分子组成及对药物进入的影响
2 BBTB
3 药物穿过BBTB递送至GBM的途径
    3.1 作用于TJ的途径
        3.1.1 高渗性溶液打开BBTB
        3.1.2 缓激肽受体介导BBTB开放
    3.2 经细胞膜被动扩散途径
    3.3 胞吞转运
    3.4 ATP结合盒(ATP-binding cassette,ABC)外排转运蛋白转运
    3.5 药物越过BBTB直接输送至脑组织
        3.5.1 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卡莫司汀植入膜剂(Gliadel)
        3.5.2 Ommaya囊
    3.6 新型纳米颗粒辅助转运
    3.7 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联合微泡开放BBTB
4 发展方向

(2)胶质母细胞瘤术后放疗联合TMZ+MTX会师化疗及CSF-ctDNA监测肿瘤复发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第3章 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儿童脑肿瘤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系统的构建及初步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本课题的技术路线图
第一章 前言
    1.1 儿童脑肿瘤的研究现状
    1.2 循环肿瘤细胞分选及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应用
        1.2.1 循环肿瘤细胞分选
        1.2.1.1 肿瘤液体活检技术
        1.2.1.2 Cell Search循环肿瘤细胞检测与分析系统简介
        1.2.1.3 CTC检测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1.2.2 基因检测技术
    1.3 儿童脑肿瘤CTC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免疫脂质磁球的制备和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EGFR和 GFAP免疫脂质磁球的制备
        2.2.4 免疫脂质磁球的表征
        2.2.4.1 粒径电位分析
        2.2.4.2 EG-ML和 G-ML的蛋白电泳分析
        2.2.4.3 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观察
        2.2.4.4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2.2.4.5 磁性能分析
        2.2.4.6 X射线衍射分析
        2.2.5 细胞培养及免疫脂质磁球的细胞毒性分析
        2.2.5.1 细胞培养
        2.2.5.2 EG-ML和 G-ML的细胞毒性分析
    2.3 结果
        2.3.1 EG-ML、G-ML的粒径电位分析
        2.3.2 EG-ML与 G-ML的凝胶电泳分析
        2.3.3 EG-ML、G-ML的 AFM分析
        2.3.4 免疫脂质磁球的紫外分析
        2.3.5 免疫脂质磁球的磁性能分析
        2.3.6 免疫脂质磁球结晶性能分析
        2.3.7 EG-ML和 G-ML的细胞毒性分析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脑肿瘤循环肿瘤细胞分离鉴定系统的构建及评价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分离鉴定系统中试剂用量及反应条件的研究
        3.2.3.1 抗体与免疫脂质磁球用量研究
        3.2.3.2 免疫脂质磁球与细胞的孵育结合
        3.2.3.3 染色液A的制备
        3.2.3.4 染色液的用量、顺序及时间研究
        3.2.3.5 体系PBS的用量
        3.2.3.6 离心转速的研究
        3.2.4 细胞培养
        3.2.5 免疫荧光鉴定
        3.2.6 普鲁士蓝反应
        3.2.7 原子力显微镜的应用
        3.2.8 免疫脂质磁球与U251 的相互作用的共聚焦显微观察
        3.2.9 免疫脂质磁球对U251 细胞捕获效率的实验
        3.2.10 脑肿瘤皮下荷瘤裸鼠外周血CTC的分离鉴定
    3.3 结果
        3.3.1 分离鉴定系统中试剂用量及反应条件的研究
        3.3.1.1 抗体与免疫脂质磁球用量研究
        3.3.1.2 免疫脂质磁球与细胞的孵育结合
        3.3.1.3 染色液A的制备
        3.3.1.4 染色液的用量、顺序及时间研究
        3.3.1.5 体系PBS的用量
        3.3.1.6 离心转速的研究
        3.3.2 免疫荧光鉴定结果
        3.3.3 普鲁士蓝反应
        3.3.4 原子力显微镜观察
        3.3.5 免疫脂质磁球与U251 细胞的相互作用研究
        3.3.6 免疫脂质磁球对U251 细胞分离的效果评价
        3.3.7 对脑肿瘤皮下荷瘤裸鼠外周血CTC分离鉴定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脑肿瘤CTC分离鉴定系统的临床应用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1.1 脑肿瘤患儿的临床入组标准
        4.2.1.2 脑部非肿瘤病变患儿入组标准
        4.2.2 实验试剂及材料
        4.2.3 实验设备与仪器
        4.2.4 脑肿瘤临床样本验证方法
        4.2.4.1 免疫脂质磁球对脑肿瘤临床血样和脑脊液中CTC的分离鉴定
        4.2.4.2 临床初步验证
    4.3 结果
        4.3.1 EG-ML和 G-ML对脑肿瘤临床血样和脑脊液的检测效果
        4.3.2 临床初步验证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脑肿瘤CTC检测系统评估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研究对象
        5.2.1.1 脑肿瘤患儿的临床入组标准
        5.2.1.2 脑部非肿瘤病变患者入组标准
        5.2.2 实验药品和试剂
        5.2.3 实验仪器
        5.2.4 检测方法
        5.2.5 免疫脂质磁球对模拟CTC的回收率实验
        5.2.6 脑肿瘤皮下荷瘤裸鼠外周血CTC的分离鉴定
        5.2.7 临床检测
        5.2.8 影像学分析
        5.2.9 统计分析
    5.3 结果
        5.3.1 细胞回收实验验证
        5.3.2 对脑肿瘤皮下荷瘤裸鼠外周血中CTC分离鉴定
        5.3.3 CTC检测在儿童脑肿瘤中的初步临床应用
    5.4 讨论
    5.5 结论
第六章 儿童脑肿瘤临床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研究对象
        6.2.1.1 脑部肿瘤患者临床入组标准
        6.2.1.2 脑部非肿瘤病变患者入组标准
        6.2.2 脑肿瘤临床指标研究
        6.2.2.1 临床资料收集
        6.2.2.2 影像学分析
        6.2.2.3 临床病理
        6.2.2.4 统计学分析
    6.3 结果
        6.3.1 临床基本资料
        6.3.2 影像学结果分析
        6.3.3 病理结果
        6.3.4 生存率分析
        6.3.4.1 总体生存率
        6.3.4.2 性别、年龄对生存时间的影响
        6.3.4.3 WHO分级对生存时间的影响
        6.3.5 脑脊液中CTC数量与生存时间的研究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脑肿瘤基因检测
    7.1 引言
    7.2 材料和方法
        7.2.1 实验试剂及材料
        7.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7.2.3 RNA测序
        7.2.3.1 RNA提取
        7.2.3.2 RNA质量的验证
        7.2.3.3 文库构建及上机测序
        7.2.4 荧光定量PCR、Sanger测序与全外显子测序
        7.2.4.1 DNA提取
        7.2.4.2 荧光定量PCR
        7.2.4.3 Sanger测序
        7.2.4.4 全外显子测序
        7.2.5 统计学方法
    7.3 结果
        7.3.1 RNA测序结果分析
        7.3.1.1 RNA质量
        7.3.1.2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7.3.1.3 差异基因分析
        7.3.1.4 GO分析
        7.3.1.5 KEGG通路分析
        7.3.2 qPCR检测结果
        7.3.3 Sanger测序结果
        7.3.4 全外显子测序检测结果
        7.3.4.1 基因检测结果
        7.3.4.2 免疫治疗药物疗效评估
    7.4 讨论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科研成果
    一.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的科研项目和人才计划项目
    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高良姜素通过阻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抑制人胶质母细胞瘤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胶质瘤治疗研究进展 综述
    参考文献

(5)盐霉素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和抗血管生成抑制人脑胶质瘤生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盐霉素启动细胞周期阻滞抑制胶质瘤细胞生长的机制研究
    1.1 前言
        参考文献
    1.2 试剂与仪器
    1.3 方法
    1.4 结果及附图
    1.5 讨论
    1.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盐霉素抑制胶质瘤血管生成的机制研究
    2.1 前言
        参考文献
    2.2 试剂与仪器
    2.3 方法
    2.4 结果及附图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外文论文1
外文论文2

(7)经颅钻孔引流联合Ommaya管置入术治疗囊性胶质瘤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
        1.2.2 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变化情况
    2.2 影像学复查结果情况
    2.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 讨论

(8)应用32P胶体治疗颅咽管瘤临床安全性及体外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常用缩略语表
引言
第一部分 立体定向~(32)P 胶体囊内放疗治疗颅咽管瘤药物分布及临床安全性研究
    一、前言
    二、对象与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二部分 建立颅咽管瘤有限传代细胞系.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三部分 ~(32)P 胶体体外诱导颅咽管瘤细胞凋亡实验研究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小结与展望
    一、全文总结
    二、下一步研究计划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图及注释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9)颅咽管瘤的复发与其病理类型及年龄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颅咽管瘤的复发与肿瘤病理类型的关系研究
    研究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颅咽管瘤的复发与患者年龄的关系研究
    研究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颅咽管瘤的病理类型与患者年龄的关系研究
    研究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四部分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颅内囊性肿瘤伽玛刀治疗的容积效应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1.2.2 手术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储液囊的使用对囊性胶质瘤预后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通过开放血脑肿瘤屏障治疗胶质母细胞瘤[J]. 朱明微,刘鹏飞,陈耀东,李子卓,董天秀,蒋健,杨秀华. 实用肿瘤杂志, 2020(04)
  • [2]胶质母细胞瘤术后放疗联合TMZ+MTX会师化疗及CSF-ctDNA监测肿瘤复发的临床研究[D]. 高玉帅. 郑州大学, 2020(02)
  • [3]儿童脑肿瘤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系统的构建及初步临床应用[D]. 赵阳. 上海交通大学, 2020
  • [4]高良姜素通过阻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抑制人胶质母细胞瘤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D]. 熊雨. 西南医科大学, 2018(09)
  • [5]盐霉素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和抗血管生成抑制人脑胶质瘤生长机制研究[D]. 赵世君. 山东大学, 2017(08)
  • [6]Ommaya囊在神经外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 杨凯,韩珊,刘世勤,岳长波,徐学斌,赵守美.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6(16)
  • [7]经颅钻孔引流联合Ommaya管置入术治疗囊性胶质瘤临床疗效分析[J]. 曲艺,牟壮,朱健. 疑难病杂志, 2015(03)
  • [8]应用32P胶体治疗颅咽管瘤临床安全性及体外实验研究[D]. 常洪波. 第二军医大学, 2014(04)
  • [9]颅咽管瘤的复发与其病理类型及年龄的关系研究[D]. 王飞跃. 华中科技大学, 2014(07)
  • [10]颅内囊性肿瘤伽玛刀治疗的容积效应探讨[J]. 王海霞,单国用,刘兴安,龚哲. 中国医药科学, 2013(23)

标签:;  ;  ;  ;  ;  

储液器使用对囊性胶质瘤预后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