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医学的概念和起源

循证医学的概念和起源

一、循证医学的概念和起源(论文文献综述)

王云云,靳英辉,郭毅,黄桥,罗丽莎,沈可,曾宪涛[1](2021)在《新时代背景下循证医学助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加强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是临床医学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推动临床医学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保障。循证医学的提出与发展为创新临床医学教育开辟了新的方法与思路,也为临床医学实践提供了科学合理的决策模式。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国内许多高校已经系统性的开设了循证医学相关的课程,出版了教材,拥有了一批从事循证医学教育的师资力量,对具备循证思维的医学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囿于多种因素,并非所有的高校均能开设相关课程,且已开设的亦有需要相互借鉴的地方。本文简述循证医学的起源及发展、循证医学教育在推动新型医学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我校开设循证医学相关课程的经验、新时代背景下循证医学教育的难点及变革,希望为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开展循证医学课程教育提供参考。

闫媛媛[2](2021)在《基于循证与叙事构建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造口患者存在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多方面适应问题,使造口护理呈现专科性和复杂性特点,造口适应对于全面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造口适应过程复杂,有待探索一条有效途径全面解决造口患者身-心-社-灵综合需求。叙事循证医学模式提倡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的联合,初步开发出理论与实践的可操作模型,可使客观数据与主观体验相互联合,具有实践的可操作性,在解决造口患者综合需求方面具有优势。目的:本研究基于叙事循证医学模式理论框架联合行动研究实施,探索造口患者适应需求,调查造口专科护理实践现状;探索肠造口患者适应因素影响机制;构建基于最佳证据的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检验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的有效性,探索标准化实践方案联合叙事护理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评估对患者健康结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以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循环过程作为研究实施基本框架,在每阶段实施过程联合不同方法:第一阶段,以质性研究描述性现象学调查造口患者适应需求与造口专科护理现状;第二阶段,通过整合综述法获取造口适应相关文献,分析造口适应因素影响机制;第三阶段,以循证方法检索、筛选、评价、汇总造口适应最佳证据,并对证据进行分级和级别推荐,包括造口护理临床实践指南、造口专科护士角色与实践职责相关文献、第二阶段获取的造口适应相关文献;第四阶段,通过改良德尔菲法构建基于最佳证据,且适宜本土特色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确定模式的具体维度和标准实践方案的具体条目;第五阶段,以叙事探究结合个案研究形式,探索标准化实践方案联合叙事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途径及临床意义,完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结果:(1)造口患者适应需求调查与造口专科护理现状:通过对11名造口患者及7名相关医务工作者半结构化访谈和现场观察得出四个主题类属:主题1:造口患者适应需求多元化,包含6个次级主题(生理性需求、支持性需求、信息需求、情感需求、社会文化适应需求、自我护理需求);主题2:造口患者适应过程与时间具有相关性;主题3:造口适应与个人经历有关;主题4:造口专科护理存在发展机遇。(2)造口适应因素分析:获取符合评价标准的造口心理-社会-文化适应相关文献22篇,获取45条相关证据,持续比较分析法得出结果,造口适应与支持具有相关性,通过作用于多种适应因素,促进造口患者达到个人-行为-环境的适应状态,由此构建造口适应支持要素模式图,包含3个适应条件:家庭支持、医疗支持、社会支持;9个适应因素:时间、认知、生理、心理、自我护理、信息、经济、文化、同伴支持;3个适应要素:个人、行为、环境。(3)造口适应最佳证据获取:共获取经AGREEII质量评价工具A级和B级推荐的造口护理相关临床实践指南8篇,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造口专科护士角色与实践职责相关文献6篇,结合前期获取的造口心理-社会-文化适应22篇相关文献,共提取实践者、评估、专项护理、自我护理、健康教育、生活重建、出院前指导、延续护理8个类属,获取最佳汇总证据30项。(4)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实践方案构建:通过一轮改良德尔菲法达成专家共识,问卷函询专家权威系数为0.86,最终确定造口适应实践模式6个维度:时间、实践者、实践内容、实践措施、实践工具、评价;时间维度:疾病诊断期、术后住院期、出院准备期、调整适应期4个分期;实践内容:评估、专项护理支持、信息支持、心理社会适应支持4项;实践措施:基于提取的30项最佳证据,以时间维度为纵轴,实践内容为横轴,确定每一阶段相应实践内容下具体执行措施,各执行措施以条目清单形式列出,可根据时间分期选择相应条目内容,共形成73条推荐建议;实践工具:提供经检验有效的相应工具;评价:各阶段过程性考核和综合评价。(5)叙事与循证联合可行性评估:以前期拟定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为指导依据,研究者运用叙事探究方式介入造口术后患者生活,与患者、家属及相关医务工作者形成三维叙事探究空间,选取其中3例造口术后参与者,以个案护理故事形式展示标准化护理方案执行联合叙事干预过程,患者负性情绪改善,未发生并发症,或已发生并发症患者在干预后得到缓解。结论:叙事循证医学模式可实现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的联合,用于造口专科护理实践中,借助行动研究框架为最佳证据与人文关怀在同一情境下发挥共同作用提供理论基础;基于循证方法构建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在造口专科性护理实践中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叙事与循证联合可用于造口适应实践的应用,叙事可发挥评估收集资料、健康教育、心理干预、质性研究的联合作用,易于探索患者内心体验。

葛淑琦[3](2021)在《针刺临床证据整合评估及证据图谱的制订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基于针灸疗法在医疗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循证医学的发展与传播,越来越多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及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发表以探讨针刺的疗效。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为针刺领域有哪些疗效确切的病种,针刺对哪些病种治疗潜力较大但目前仍欠缺高质量的证据支持。针对前者需要进一步推广疗效确切的病种应用针刺治疗,针对后者应大力支持相关针刺潜力病种的研究,产出高质量的证据。因此有必要应用科学的理念及方法,对目前针刺领域海量的证据进行整合及评估。本研究的目的:1.完善Epistemonikos系统评价数据库中针灸系统评价,以扩大针灸疗法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同时为本次研究做好数据库的前期准备工作。2.通过对针刺临床证据进行整合及评估,一方面以明确目前有高质量证据支持的针刺治疗优势病种,以加大针刺疗法在该领域的传播,另一方面要总结目前缺乏高质量证据支持,但针刺治疗有潜力的病种,以进一步加强未来在该领域的研究。3.明确缺乏系统评价证据评估的针刺临床适应症,了解针刺临床证据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差距,为将来进一步完善针刺证据体系提供前期研究基础。方法: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与Epistemonikos数据库开发团队建立合作,完善数据库中针灸疗法的类别,初步对不同疾病领域的针灸系统评价进行分类筛选,“链接”系统评价纳入的原始研究。2.采用证据图谱的证据整合方法,明确研究问题、建立纳入及排除标准、全面地检索文献、规范地提取数据、以可视化的方法展示研究结果,科学归纳和评价针刺临床实践中形成的丰富的证据群,明确目前针刺领域证据现状,包括证据的PICO(疾病类型、干预措施、对照措施、结局指标)分布特征,针刺疗法在各个疾病领域中最新的治疗效果以及证据质量等。应用GRADE证据质量分级系统评价证据体的质量,AMST AR 2评估纳入系统评价的方法学质量。3.对多年从事针灸临床及学术工作的针灸医师展开问卷调查,明确目前缺乏系统评价证据支持的针刺临床适应症,了解针刺临床证据与针刺临床实践之间的差距。结果:1.全面完善了 Epistemonikos数据库中针灸疗法的类别,完成了 20个疾病领域的针灸系统评价筛选,系统评价的数量总体较筛选前增加了 545篇。成功对332篇针灸系统评价完成了“链接”原始研究的工作。结果可供全球用户免费使用。2.研究纳入了 80篇针刺系统评价,涉及12个疾病领域,80种疾病。研究数据包括来自1427个随机对照试验的223个结局指标。神经系统疾病(n=26,32.5%)、结缔组织疾病(n=9,11.3%)、精神类疾病(n=8,10%)、妇科疾病(n=8,10%)纳入的系统评价数量较多。耳鼻喉疾病(n=2,2.5%)、眼科疾病(n=1,1.3%)、营养和代谢类疾病(n=1,1.3%)纳入的系统评价数量较少。将较高质量证据支持,针刺治疗结果效应量较大的疾病定义为针刺治疗优势病种,共涉及20种疾病,总结如下: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SMD:-1.21,95%CI:-1.72 to-0.71)、改善中风后失语患者的语言交流功能(SMD:1.01,95%CI:0.81 to 1.2)、缓解抽动障碍患者抽搐的严重程度(SMD:-1.29,95%CI:-1.87 to-0.7)、缓解肌筋膜疼痛(SMD:-1,95%CI:-1.43 to-0.57)、降低泌尿系感染复发(R R:0.39,95%CI:0.26 to 0.58;ARR:322 fewer per 1,000;95%CI:from 391 f ewer to 222 fewer)、降低单纯性肥胖患者的身体质量指数(SMD:1.11,95%CI:0.67 to 1.56)、提高产后 24h 有效泌乳率(RR:2.24,95%CI:1.58 to 3.17;ARR:380 more per 1,000;95%CI:from 178 more to 666 more)、提高不孕症患者妊娠率(RR:2.63,95%CI:1.6 to 4.32;ARR:464 more per 1,000;95%CI:from 112 more to 1,000 more)、缓解颈部疼痛(SMD:-0.42;95%CI:-0.62,-0.22)、肩部疼痛(SMD:-0.42;95%CI:-0.62,-0.22)、非特异性腰痛(SMD:-0.42;95%CI:-0.62,-0.22)、改善纤维肌痛患者的睡眠质量(SMD:-0.42;95%CI:-0.62,-0.22)、改善慢性疼痛引起的情绪障碍(SMD:-0.42;95%CI:-0.62,-0.22)、缩短术后肠梗阻患者的住院时长(SMD:-0.5;95%CI:-0.69,-0.32)、改善乳腺癌术后潮热(SMD:-0.44;95%CI:-0.73,-0.15)、减轻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SMD:-0.47;95%CI:-0.87,-0.08)、提高髋关节炎患者生命质量(SMD:-0.56;95%CI:-1.07,-0.05)、缓解纤维肌痛(SM D:-0.49;95%CI:-0.79,-0.2)、提高功能性便秘患者生命质量(SMD:-0.33;95%CI:-0.45,-0.21)、减轻过敏性鼻炎症状(SMD:-0.47;95%CI:-0.67,-0.27)。针对此类有较高证据支持的针刺治疗优势病种,应扩大针刺在该系列疾病中的传播。将仅有低质量证据支持,但针刺治疗结果效应量较大的疾病定义为针刺治疗有潜力的疾病,共计46种,例如:提高原发性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SMD:-1.01,95%C I:-1.38 to-0.65)、缓解神经性疼痛(SMD:-0.96,95%CI:-1.27 to-0.64)、改善儿童自闭症症状(SMD:-1.87,95%CI:-3.21 to-0.53)、缓解腕管综合征疼痛症状(SMD:-1.14,95%CI:-1.98 to-0.3)、提高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生命质量(S MD:1.19,95%CI:0.88 to 1.5)、减轻慢性前列腺炎排尿症状(SMD:-0.87,95%C I:-1.10 to-0.64)、降低对阿片类物质的渴望(SMD:-1.26,95%CI:-1.73 to-0.78)、缓解痛经(SMD:-0.93,95%CI:-1.39 to-0.47)等。针刺治疗此类疾病有进一步明确疗效的潜力,应进行高质量的证据研究。3.问卷发放给16位专家后,有15位专家填写了有效的问卷,专家的整体积极系数较高。对问卷的统计结果发现,没有系统评价证据支持的疾病中,有多种疾病被专家选择为针刺临床适应症,其中肌肉骨骼系统及神经系统涉及的疾病较多。肌肉骨骼系统疾病中,缺乏系统评价证据评估的针刺临床适应症有:下颌关节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肱骨内上髁炎、冈下肌综合征、小关节紊乱症、肩胛肋骨综合征。神经系统疾病中,缺乏系统评价证据评估的针刺临床适应症有:腓神经麻痹、股外侧皮神经炎、正中神经麻痹、臀上皮神经疾患、多发性(末梢)神经炎、臂丛神经损伤(麻痹)、运动神经元病、视神经脊髓炎。结论:针对有高质量证据支持的针刺治疗优势病种,应进一步增加传播力度,扩大针刺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对于目前缺乏高质量证据支持,针刺治疗有潜力的领域,未来值得投入更多研究。针刺临床证据与临床实践之间存在一定差距,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以弥补差距。

李耀武[4](2021)在《循证乡村策划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乡村建设热潮高涨。然而,乡村建设无序、乡村规划无效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对科学乡村建设理论和有效工作方法的探索成为当前乡村振兴规划的重要工作内容。本研究以探索乡村建设的有效方法为核心,希望通过研究能够寻找到一种科学、实用的乡村建设途径,并使之成为解决当前乡村问题的有效方法。本论文综合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以“问题引出-解决思路分析-解决方法探讨”的路径展开,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案例实证探讨、观察与访谈等方法对循证乡村策划方法展开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循证乡村策划方法建立的背景与意义、策划分析框架以及具体的循证策划实践方法。通过研究,试图对“在乡村建设中为何需要循证策划”以及“如何循证、如何策划、如何依据最佳证据来进行策划分析”的问题进行回答。本论文首先对当前乡村建设无序、乡村规划无效的问题进行分析,明确了“通过建立乡村策划来对乡村设计进行指导,为乡村设计提供设计依据”的问题解决思路。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既有建筑策划和乡村策划理论的借鉴,建立了循证乡村策划理念及策划分析框架,并以绿桃古村和城子古村为例,展开循证策划实践。通过具体案例的实证探讨,本论文对循证乡村策划的具体方法与实践意义进行了总结和讨论。本论文通过基础分析、理论与实例研究,建立了循证乡村策划方法体系,主要包括以最佳证据的获得为核心的证据寻找与分析的方法和基于最佳证据来进行策划分析与价值排序的乡村策划方法,同时得出“在循证乡村策划中,以最佳证据为决策依据的策划分析方法能够使乡村策划更科学”的结论。通过理论构建与实证探讨相结合的探索,本研究为乡村振兴中的规划设计提供了一种科学、实用和有效的方法与途径。

游慧保[5](2021)在《循证医学证据保障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

赵富生(Teo Hoo Seng)[6](2020)在《中医治未病思想及其在新加坡的应用与展望》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研究中国与新加坡的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源头、历史延革、应用特点及现状,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探索和明确新加坡中医(针灸)治未病的应用特点和发展方向,进一步探讨在新加坡更有效地推广和应用中医(针灸)治未病的策略和方法。方法:第一部分利用人工查阅历代医籍并用计算机检索相关文献,采取归纳法、逻辑推理法,对有关中医治未病的理论起源、历史延革、应用特点及现状进行研究整理;其中涉及中医(针灸)治未病思想的概念、起源与源流、应用、着名医家治未病特色、体质与亚健康治未病的关系。第二部分研究新加坡的历史、人文、地理、教育、国民生活饮食习惯、体质与健康、老龄化与慢性病、医疗体系与开支,以及新加坡中医的历史、团体、教育、法规、科研、刊物与现状。同时为了解新加坡执业中医师对中医(针灸)治未病的认知及其在临床的应用情况,本研究开展了网络和纸质版问卷调查,调查时间段从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之间。在谷歌doc google(Doc.google.com)调查问卷软件自设30道题目,总共发出600份问卷,回收541份问卷,完整有效问卷共计509份,有效率84.8%。全部数据人工输入到谷歌(doc Google)的自设表格里,这些输入数据由谷歌网站Google Forms(Doc.google.com)自动统计后提取结果,全部原始数据保存至微软Excel电子表中,再进一步进行结果分析。第三部分通过对比分析中国与新加坡在中医治未病方面的现况及新加坡问卷调查结果,综合讨论新加坡与中国在中医治未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探讨新加坡在中医(针灸)治未病应用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有益的建议。结果:一、中医治未病博大精深,从古至今被诸多医家所重视,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治未病方法与思想。当代人们比以往更注重养生,防病于未然的治未病思想不断加强,运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食疗、药膳等中医方法,使得机体阴阳平衡,不为外邪所伤。现代中医体质辨识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内容,正确的饮食起居,调节情志,改善体质,防病于未然。中国中医治未病发展日趋成熟,但在建立健全体系、培养专业人才建设、医患互动性、市场规范化管理等方面仍面临挑战,使中医治未病在中国尚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主要作用。二、新加坡中医注重养生保健,调理防病,这也是中医治未病的基本要求。本次接受调查的中医师大多数了解和认同中医治未病的概念,并认为食疗、情志调节和练功等方式是中医治未病的选择方式;其次,对于已病之人则需要以中医师介入治疗和调养为主;再者,中医治未病适用病症主要为慢性病、情志病、老年病及各种痛症,施治场所主要在中医医疗机构;并认为在收费方面不能比普通中医治疗费用高。超过半数接受调查的中医师都曾有应用针灸治未病的经历,并且超过一半取得有效或显着有效的结果。大部分接受调查的中医师认为,针灸治未病应用范围广,疗效好且方便、安全,只是担心患者不接受或不能坚持;并且对中医针灸治未病在新加坡的发展前景持乐观的态度。大多数接受调查的中医师对自身及新加坡中医治未病的应用情况不满意,他们认为:第一,治疗水平需要提高;第二,制约新加坡中医治未病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大众不了解;第三,政府和中医机构对民众应加大宣传,而且应将中医治未病纳入政府的医疗保障体系。三、中国与新加坡中医治未病的现况对比分析以及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新加坡在中医(针灸)治未病应用与发展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本研究在此提供一些意见与建议,如下:1.教育与宣传方面:加强中医师的教育和培训;利益相关者的教育与沟通;大众的知识和理念、自主健康和推广宣传。2.政策与实施方面:加大政府的政策的和财力支持,将中医治未病纳入医保:社区健康管理;全民健康计划;实施对民间宣传:中西医结合;社区中医体质辨识体检;“以老护老”计划;以针灸为中医治未病开路。3.临床科研方面:研究项目的选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中医(针灸)治未病健康管理;循证医学研究中医(针灸)治未病;临床研究未病人群。结论:未病养生,防于未然;潜病未发,救于萌芽;病初即治,以防变证;病愈调护,防止复发,为中医治未病主要基石。现代医学逐渐从疾病医学转为健康(预防)医学,给中医治未病带来了与当今主流医学接轨的机遇。而针灸疗法则是最方便和重要的切入主流医学的疗法。新加坡由于地缘政治与历史因素,形成了新加坡式中医特色。中医治未病在新加坡的状况是:1、中医治未病思想还未普及化;2、中医治未病有关的产业尚未形成可行模式和规模;3、中医治未病的发展生态系统及条件尚未成熟,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空间,机遇与挑战并存。新加坡政府的支持、对中医师有效的继续教育、对民众健康理念的普及和推广、中西医的融合程度等因素,将是中医(针灸)治未病及相关的治疗养护措施在新加坡落实与推广成败的关键因素。

刘琳子[7](2020)在《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系统评价再评价》文中认为支气管哮喘是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四大顽疾之一。随着环境的变化、空气的污染,支气管哮喘的患病率和病死率正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命健康。西医认为支气管哮喘是慢性炎性反应,与气道高反应性相关,临床治疗以抗炎平喘为主,但存在着不良反应明显、药物依赖性强的问题。而中医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其中中药穴位贴敷可以通过药物、穴位、经络三者的相互作用达到治病与预防的双重目的,且其“简、便、效、廉”的特点也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系统评价/Meta分析是循证医学的最高级别证据,近年来,已有一定数量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显示穴位贴敷治疗该病种具有优势性,但单个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有一定的局限性,会不同程度影响证据等级,从而影响临床干预措施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真实程度。系统评价再评价(overviews of reviews,简称Overviews)是全面收集同一疾病或同一健康问题的治疗或病因、诊断、预后等方面的相关系统评价,进行综合研究的一种方法,可为证据使用者提供更为集中的高质量证据。本研究将对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再评价,客观的、多方面分析文献、证据的整体质量,总结证据的不足,从而评价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为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科研提供一点参考依据。目的:从方法学质量、文献报告质量、证据质量三方面对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再评价,为临床提供更为客观、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制定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 CNKI、CBM、VIP、Wanfang Data、Pubmed、Cochrane Library 6个数据库,收集自建库起至2020年6月发表的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文献。根据纳入文献基本特征对文献进行相关资料提取,并采用AMSTAR 2量表、PRISMA声明、GRADEPro GDT在线工具对文献方法学质量、文献报告质量、证据质量进行评价,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的过程分别由2名研究者独立完成,通过核查意见不一致时寻求第三方解决。评价的主要结局指标有有效率、肺功能、哮喘发作频率、ACT 评分(Asthma control test,哮喘控制测试)、AQLQ(Asthma quality life questionnaire,支气管哮喘生存质量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生活质量评分。结果:1.文献筛选结果及基本特征经检索共纳入文献19篇,其中中文文献16篇,英文文献3篇。有16篇文献的纳入文献研究设计类型为RCT,3篇文献的纳入文献研究设计类型为RCT或CCT;有5篇文献所使用的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为Cochrane评价标准,9篇文献为Jadad量表,5篇文献文中未提及质量评价工具;15篇文献提及了安全性报告、不良反应与不良事件,4篇文献未提及。2.方法学质量评价纳入的19篇文献方法学质量均为极低质量。3.文献报告质量评价仅2篇报告相对完全,9篇报告存在一定缺陷,8篇报告存在严重缺陷。4.结局指标的证据质量评价进行证据质量评价的文献共有16篇(3篇因数据提供缺失不纳入证据质量评价),共有60个结局指标,其中有48个结局指标显示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具有优势性,包括 16 个有效率,4 个 PEF,2 个 PEF%,3 个 FEV1,3 个 FEV1%,6 个 FEV1/FVC(%),3个哮喘发作频率,3个中医证候积分,3个ACT评分,3个AQLQ,1个生活质量评分和1个中医证候疗效。结论:1.本研究中的文献方法学质量与文献报告质量有待提高,证据质量整体偏低。2.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具有明显优势,临床研究者使用证据时可结合其他相关文献综合判断。

缪其浩[8](2020)在《组织决策中的“情报”与循证决策中的“证据”》文中认为[目的/意义]"情报"概念进入中国已过百年,笔者认为今天仍有必要对其重新认识。文章将情报放在组织决策场景中,论证了循证决策的证据不仅在理念上对情报工作有启发,而且在几个具体方面对情报工作实践可能有较好的指导作用。[方法/过程]笔者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析视角,以情报在中国用例为基础分析其意义。从军事到多元的演变,然后在组织决策场景中,将情报概念设定为进入决策程序的信息。依据这样的设定,笔者分析了近年来国外循证决策发展,以及其中的"证据"概念,认为情报与证据在支持决策的场景下有相似之处,对情报如何借鉴证据,研究和借鉴证据概念可能对情报工作的实际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具体论述了如何借助循证提出了具体建议;决策的部分理念和方法帮助提升我国科技情报工作决策支持的水平和能力。[结果/结论]情报与证据同为决策过程中的信息,鉴于从循证医学到循证决策已有多年实践,情报工作应当研究和借鉴其中的理念、工具、方法和形成的一套做法,以提升情报工作支持决策的能力和水平。

张玉倩[9](2020)在《基于循证实践的铜仁乡村地区旅游扶贫效果评价研究》文中指出旅游扶贫是一种以贫困人口受益和发展为核心的高效造血式扶贫模式,对我国的扶贫攻坚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进行旅游扶贫领域的研究,而其中关于旅游扶贫实施效果评价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对旅游扶贫实施效果的科学评价将有利于准确把握旅游扶贫工作的进展、取得的成果以及出现的问题,旅游扶贫实施效果评价体系指标的选取与评价体系的构建也能为不同地区旅游扶贫工作提供可参考的测度模型与评价方法。铜仁乡村地区作为我国西部典型少数民族贫困区,贫困程度深、扶贫难度大,因具有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近年来旅游扶贫逐渐成为铜仁乡村地区扶贫工作的主导模式。本论文以铜仁乡村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国内外旅游扶贫相关文献及利益相关者理论、增权理论,遵循循证实践具体流程,利用End Note和Cite Space工具提取指标内容,构建包含经济、社会、文化、政策、生态五维度的铜仁乡村地区旅游扶贫实施效果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得出评价体系组合权重,设计调查问卷并实地进行调研,最后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铜仁乡村地区旅游扶贫实施效果进行综合测度与评价。研究结果发现当前铜仁乡村地区旅游扶贫实施效果整体处于一般水平,其中旅游扶贫经济效果最为明显,其次依次是政策效果、社会效果、文化效果、生态效果,旅游扶贫工作完善与提升空间较大;当前旅游发展较为规模化和组织化,铜仁乡村地区正处于旅游地生命周期参与至发展阶段的过渡阶段,经济效果的感知相对于文化、生态效果更为明显;存在问题(1)经济层面: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等方面的旅游扶贫效果不显着且存在贫富差距拉大和生活成本提高的问题;(2)社会层面:社会保障、服务培训、贫困个人生理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旅游扶贫效果不显着;(3)政策层面:政策了解度参与度、问题意见反馈等方面的旅游扶贫效果不显着;(4)文化和生态层面:存在负面效果认知与防范意识浅薄的问题;针对发现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与建议(1)巩固旅游扶贫各利益相关者间的互利共赢关系;(2)创立铜仁乡村责任旅游委员会;(3)建立预警及应急机制,积极应对突发情况。

许锐[10](2020)在《基于循证设计的高校校医院候诊空间环境优化设计研究 ——以广深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分级诊疗制度的持续推进,大量新建、改扩建医疗工程不断涌现,但主要集中在大型综合医院领域。高校校医院作为分级诊疗系统中基层首诊的特殊类型,承担着全校师生基本医疗服务、疾病预防及健康教育等职能,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直接关乎师生的生命健康安全,然而却一直被忽视。自高校扩招以来,在校师生人数持续增长,校医院已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就医规模,更无法提供高品质的医疗服务,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候诊空间作为医院空间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患者最为密集、停留时间最长的区域,直接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但是,笔者通过大量调研发现,校医院候诊空间仍存在采光通风环境较差、人流拥挤等诸多问题,不但影响了师生的就医体验,还容易造成焦虑、烦闷等不良情绪,甚至发生交叉感染。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也暴露了校医院候诊空间存在的严重问题。因此,关于高校校医院候诊空间环境优化的研究亟待展开。循证设计作为医疗环境领域的主流设计方法,与传统相比,增加了对医院环境科学评估和循证的过程,根据最佳证据对校医院候诊空间环境进行进行优化更为科学和严谨。本文以高校校医院候诊空间环境为研究对象,选取广州、深圳6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校医院,在循证设计理论的指导下对其候诊空间环境进行优化设计研究。文章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对循证设计与高校校医院候诊空间相关理论进行介绍和梳理;然后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实测等方法对候诊空间环境的使用现状进行总结,并通过调研问卷和访谈对使用者展开满意度和主观倾向评价,从而了解使用者对现有候诊空间环境的主观感受、需求与偏好,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上述信息加以评估,得出候诊空间环境优化设计的原始证据。最后,根据当前循求的最佳证据,提出高校校医院候诊空间环境切实可行的优化设计原则和策略,并以深圳大学校医院为例进行优化设计探索,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本课题研究,希望为旧有校医院候诊空间环境品质的提升以及未来新建校医院候诊空间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设计参考。

二、循证医学的概念和起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循证医学的概念和起源(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背景下循证医学助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循证医学的起源及发展
2 循证医学教育在推动新型医学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3 我校开设循证医学相关课程的经验
4 新时代背景下循证医学教育的难点及变革
    4.1 加强循证医学教育师资力量储备
    4.2 推动循证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5 结语

(2)基于循证与叙事构建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造口适应意义
        1.2 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整合研究
    2 理论基础
        2.1 叙事循证医学模式
        2.2 行动研究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意义
    4 技术路线图
    5 概念界定
    6 研究内容
        6.1 成立行动研究小组
        6.2 研究步骤
        6.3 研究方法
    7 伦理问题
    8 质量控制过程
        8.1 方法控制
        8.2 研究团队协作完成
        8.3 提高研究者可信度
第一部分 造口适应需求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参与者
    3 研究内容
        3.1 研究过程
        3.2 研究工具
        3.3 数据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主题1:造口患者适应需求多元化
        4.2 主题2:造口患者适应过程与时间具有相关性
        4.3 主题3:造口适应与个人经历有关
        4.4 主题4:造口专科护理存在发展机遇
    5 讨论
        5.1 造口患者多元适应需求亟待关注
        5.2 造口患者个人经历与社会文化具有相关性
        5.3 造口患者适应过程与时间具有相关性
        5.4 造口专科实践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
    6 反思评价
第二部分 造口适应因素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过程
        3.1 确定研究主题
        3.2 文献检索
        3.3 证据筛选与提取
        3.4 数据评估
        3.5 数据分析
    4 研究结果
    5 讨论
第三部分 造口适应最佳证据总结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2.1 肠造口护理相关指南评价研究
        2.2 造口专科护士角色与实践相关文献质量评价
        2.3 肠造口适应最佳证据总结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4.1 纳入指南整体质量较高
        4.2 造口专科护士角色定位
    5 反思评价
第四部分 造口适应模式实践方案的初步建构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对象
    4 研究内容与统计结果
        4.1 文献回顾与证据整合
        4.2 改良德尔菲函询调查
        4.3 改良德尔菲专家论证会
    5 研究结果
        5.1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构建
        5.2 《造口适应标准化实践方案》构建
    6 讨论
        6.1 造口评估工具有待进一步完善
        6.2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构建的重要性
        6.3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构建的科学性
    7 反思评价
第五部分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可行性评估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收集数据方法
        2.4 数据分析方法
        2.5 质量控制
        2.6 伦理原则
    3 研究结果
        3.1 患者资料
        3.2 个案研究结果
    4 讨论
        4.1 叙事在造口适应实践中的作用
        4.2 叙事在护理中的应用
    5 反思评价
第六部分 讨论与建议
    1 讨论
        1.1 研究设计的适宜性分析
        1.2 叙事循证医学模式在专科护理实践中的应用探讨
    2 未来建议
        2.1 加强造口专科护理体系完善
        2.2 研究的可持续性改进与优化
        2.3 本研究后续展望
    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叙事循证医学模式在护理中的应用:一个理论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3)针刺临床证据整合评估及证据图谱的制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针灸疗法国内外应用进展及证据研究现状
        1.1.1 针灸疗法国内外应用进展
        1.1.2 针灸临床试验证据现状
        1.1.3 针灸系统评价证据现状
    1.2 证据图谱
        1.2.1 证据图谱的定义与起源
        1.2.2 中医药领域开展证据图谱研究的必要性
        1.2.3 严谨的制作步骤确保了证据图谱的全面性及科学性
        1.2.4 与系统评价等其他证据整合方法的对比
        1.2.5 小结
    1.3 Epistemonikos数据库
        1.3.1 专业系统评价数据库诞生的重要性与必然性
        1.3.2 Epistemonikos数据库介绍
        1.3.3 Epistemonikos数据库与同类数据库相比较的优势
第二章 Epistemonikos数据库建设:完善数据库中与针灸疗法相关的系统评价
    2.1 人员筹备与分工合作
    2.2 完善数据库中针灸疗法的类别
    2.3 针灸疗法系统评价的筛选
        2.3.1 针灸系统评价的筛选标准
        2.3.2 计算机筛选针灸系统评价
        2.3.3 人工筛选针灸系统评价
    2.4 “链接”原始研究
        2.4.1 “链接”的步骤和方法
        2.4.2 链接的结果
    2.5 讨论
        2.5.1 本项工作的必要性
        2.5.2 未来研究方向
第三章 针刺系统评价的证据图谱与质量评估研究
    3.1 研究方法
        3.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3.1.2 文献检索
        3.1.3 文献筛选
        3.1.4 文献的补充与更新
        3.1.5 数据提取与更新
        3.1.6 质量评价
        3.1.7 结果可视化展示方法
        3.1.8 统计分析
    3.2 研究结果
        3.2.1 文献检索与筛选结果
        3.2.2 更新系统评价
        3.2.3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3.2.4 方法学质量评价
        3.2.5 证据图谱
        3.2.6 针刺优势病种推荐
        3.2.7 针刺有治疗潜力的疾病
        3.2.8 针刺的安全性
    3.3 讨论
        3.3.1 研究结果概况
        3.3.2 与国内外同类研究比较
        3.3.3 纳入文献的质量对结果的影响
        3.3.4 针刺的不良反应
        3.3.5 本研究的优势与不足
        3.3.6 研究总结与展望
第四章 证据与实践的差距——专家问卷调查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专家遴选
        4.2.2 调查问卷设计及内容
        4.2.3 调查方法
        4.2.4 统计学方法
    4.3 调查结果
        4.3.1 专家基本情况
        4.3.2 专家积极系数
        4.3.3 调查问卷结果
    4.4 讨论
        4.4.1 研究意义
        4.4.2 研究的不足
        4.4.3 未来研究方向
        4.4.4 研究总结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4)循证乡村策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问题引出与研究设计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缘起:当前乡村问题的复杂性及其解决困境
        1.1.2 研究聚焦: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理论与方法的探讨
        1.1.3 研究切入:乡村设计前期的策划分析阶段
    1.2 研究拟解决的现实问题与解决思路分析
    1.3 核心概念解析
        1.3.1 循证
        1.3.2 乡村
        1.3.3 乡村策划
        1.3.4 乡村设计
        1.3.5 循证乡村策划方法
    1.4 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综述
        1.4.1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领域的核心内容梳理
        1.4.2 乡村规划相关研究及规划成果内容梳理
        1.4.3 策划理念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的运用概况与研究综述
        1.4.4 循证理念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的运用概况与研究综述
        1.4.5 综述小结与研究发展动向分析
    1.5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目的
        1.5.3 研究意义
    1.6 研究设计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与论文结构
第二章 从“循证医学”到“循证设计”
    2.1 “循证医学”
    2.2 “循证设计”
    2.3 循证实践流程与方法总结
        2.3.1 证据寻找
        2.3.2 证据分析
        2.3.3 证据存储
        2.3.4 证据运用
        2.3.5 后效评估
        2.3.6 证据更新
    2.4 循证决策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从“建筑策划”到“乡村策划”
    3.1 “策划”的内涵
    3.2 “建筑策划”
        3.2.1 建筑策划概述
        3.2.2 建筑策划方法
    3.3 “乡村策划”
        3.3.1 乡村策划概述
        3.3.2 乡村策划方法
        3.3.3 乡村策划成果
    3.4 乡村策划与既有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体系的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循证乡村策划”
    4.1 循证乡村策划的概念及意义
        4.1.1 概念
        4.1.2 循证与乡村策划结合的意义
    4.2 循证与乡村策划的关系及组合方式
        4.2.1 循证与乡村策划的关系
        4.2.2 循证与乡村策划的组合方式
    4.3 循证乡村策划分析框架
        4.3.1 分析框架的构建与表达
        4.3.2 分析框架的解读
    4.4 循证乡村策划分析框架的运用
        4.4.1 框架的运用方法
        4.4.2 框架的普适化运用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循证乡村策划方法的实证研究 ——云南绿桃古村和城子古村的循证策划实践
    5.1 案例选择分析
    5.2 绿桃古村循证策划实证研究
        5.2.1 绿桃古村概况介绍
        5.2.2 绿桃古村循证策划实践
        5.2.3 绿桃古村循证策划说明书
    5.3 城子古村循证策划实证研究
        5.3.1 城子古村概况介绍
        5.3.2 城子古村循证策划实践
        5.3.3 城子古村循证策划说明书
    5.4 实证案例研究总结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迈向科学性乡村策划与实用性乡村设计
    6.1 循证乡村策划是一种促进乡村设计成果科学化和实用化的实践模式
    6.2 循证乡村策划分析框架包含了循证体系和乡村策划体系
    6.3 有效的循证和基于最佳证据的策划分析是循证乡村策划方法的核心
    6.4 循证乡村策划方法是一种能够在具体实践中实现普适化运用的方法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图表索引
附录 C:访谈记录表(部分)
附录 D:村落现状调研成果整理(部分)
附录 E:本研究构建的证据数据库

(6)中医治未病思想及其在新加坡的应用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中医(针灸)治未病及其现状
    1.1 中医治未病的概念
        1.1.1 未病养生防于未然
        1.1.2 潜病未发救于萌芽
        1.1.3 病初即治以防变证
        1.1.4 病愈调护防止复发
        1.1.5 临床应用举隅
    1.2 中医“治未病”的起源与源流
        1.2.1 中医“治未病”的起源
        1.2.2 理论起源与萌芽时期(远古至春秋战国)
        1.2.3 理论形成时期(秦至西汉)
        1.2.4 理论发展时期(东汉至宋金元)
        1.2.5 理论成熟时期(明清至现代)
    1.3 古代着名医家治未病特色
        1.3.1 张仲景
        1.3.2 华佗
        1.3.3 葛洪
        1.3.4 孙思邈
        1.3.5 刘完素
        1.3.6 李东垣
        1.3.7 朱丹溪
        1.3.8 张景岳
        1.3.9 赵献可
        1.3.10 李时珍
        1.3.11 叶天士
    1.4 针灸治未病
        1.4.1 针灸治未病溯源
        1.4.2 古代针灸治未病的应用特点
        1.4.3 逆针灸防病
        1.4.4 针灸与自愈力
        1.4.5 针灸提高免疫力
        1.4.6 针灸治未病的现代应用
    1.5 体质辨识治未病
        1.5.1 体质与亚健康
        1.5.2 古代体质辨识应用
        1.5.3 古代中医体质分类
        1.5.4 现代中医体质辨识应用
        1.5.5 现代中医体质分类
    1.6 中国中医治未病现状
        1.6.1 中国中医(针灸)治未病政策与实施
        1.6.2 中国中医治未病现状与发展
第二章 新加坡中医(针灸)治未病及其现状
    2.1 新加坡简介及中医的历史和现状
        2.1.1 新加坡简介
        2.1.2 新加坡中医的历史和现状
    2.2 新加坡中医师治未病应用状况与认知问卷调查
        2.2.1 背景和目的
        2.2.2 对象、方法与数据
        2.2.3 问卷调查分析与讨论
        2.2.4 问卷调查结果
第三章 新加坡中医(针灸)治未病展望
    3.1 新加坡中医(针灸)治未病应用与展望
        3.1.1 教育与宣传
        3.1.2 政策与实施
        3.1.3 临床科研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7)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系统评价再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1 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概况
        1.1 穴位贴敷疗法概述
        1.2 贴敷药物和输穴的选择
        1.3 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应用
        1.4 小结
    2 中西医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现状
        2.1 现代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2.2 中医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2.3 小结
    3 循证医学在支气管哮喘中的发展与应用
        3.1 循证医学的产生与发展
        3.2 循证医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3.3 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系统评价研究现状
        3.4 系统评价再评价的发展与评价方法
        3.5 小结
    4 评述
    参考文献
前言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检索词
    1.2 检索数据库
    1.3 检索步骤与检索式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资料提取与评价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2.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2.3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4 纳入文献的文献报告质量评价
    2.5 结局指标的证据质量评价
3 讨论
    3.1 方法学质量评价
    3.2 文献报告质量评价
    3.3 证据质量评价
    3.4 相关问题思考
4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研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组织决策中的“情报”与循证决策中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从新的分析框架重温“情报”
    2.1 摆脱从其“出身”的外语对应词出发的分析思路
    2.2 社会对“情报”概念的认识随时间发生变化
    2.3“情报”概念的意义依赖确定的场景
3 设定在组织决策场景下的情报
    3.1“情报”在本质上始终就是“信息”
    3.2“情报”是进入组织决策程序的信息
4 组织决策中的情报与循证决策中的证据
    4.1 循证决策的兴起
    4.2 图书信息学领域借鉴循证决策
    4.3 国内对循证决策的关注和应用实践
5 循证决策对情报支持决策的启示
    5.1 循证决策的实践指导性
    5.2 组织决策中的情报与循证决策中的证据有相似之处
    5.3 循证决策的“程序正确”意义
    5.4 情报与证据的差异仍然需要注意
6 值得借鉴的具体方法手段
    6.1 证据概念有助于我们用好非正规文献
    6.2 循证决策采用的证据分析方法
    6.3 建立证据的数据库和专用刊物
    6.4 建立“知识池(Knowledge Pool)”
7 结语

(9)基于循证实践的铜仁乡村地区旅游扶贫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旅游扶贫及旅游扶贫效果研究综述
        1.2.2 国外旅游扶贫及旅游扶贫效果研究综述
        1.2.3 循证实践研究综述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创新
2 旅游扶贫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贫困
        2.1.2 扶贫
        2.1.3 旅游扶贫
        2.1.4 旅游扶贫效果
    2.2 理论基础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2 增权理论
3 国内外旅游扶贫经典案例
    3.1 国内旅游扶贫经典案例
        3.1.1 河北涞水县野三坡景区旅游扶贫新模式
    3.2 国外旅游扶贫经典案例
        3.2.1 印度喀拉拉邦库玛拉孔责任旅游计划
    3.3 案例总结与启示
4 铜仁乡村地区旅游发展及旅游扶贫概况
    4.1 铜仁乡村地区概况
        4.1.1 区位
        4.1.2 资源
        4.1.3 经济和社会发展
    4.2 铜仁乡村地区旅游发展及旅游扶贫概况
        4.2.1 旅游发展概况
        4.2.2 旅游扶贫概况
5 铜仁乡村地区旅游扶贫实施效果评价体系构建
    5.1 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思路
        5.1.1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5.1.2 评价体系构建思路
    5.2 评价指标的选取
    5.3 评价体系构建
    5.4 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
        5.4.1 评价体系指标主观权重的确定
        5.4.2 评价体系指标客观权重的确定
        5.4.3 评价体系指标组合权重的确定
        5.4.4 评价体系所得权重分析
6 铜仁乡村地区旅游扶贫实施效果评价
    6.1 研究设计与问卷数据收集
        6.1.1 调研历程
        6.1.2 样本选取
        6.1.3 问卷设计
        6.1.4 问卷发放
    6.2 问卷信度效度检验
        6.2.1 信度检验
        6.2.2 效度检验
    6.3 问卷结果描述性统计分析
        6.3.1 人口统计学基本特征
        6.3.2 旅游扶贫工作居民满意度与参与度感知情况
    6.4 铜仁乡村地区旅游扶贫实施效果评价
        6.4.1 确定评价因素集
        6.4.2 确定评语集
        6.4.3 确定指标权重
        6.4.4 构建隶属度矩阵
        6.4.5 评价结果计算
        6.4.6 铜仁乡村地区旅游扶贫实施效果评价
        6.4.7 铜仁乡村地区旅游扶贫工作对策建议
7 研究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评价体系指标提取文献量梳理表
附录B 实地访谈问题整理
附录C 铜仁乡村旅游扶贫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专家评分表
附录D 铜仁乡村地区旅游扶贫实施效果居民感知调查问卷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10)基于循证设计的高校校医院候诊空间环境优化设计研究 ——以广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医改”对基层医院提出新需求
        1.1.2 高校人数不断增长,校园医疗不容忽视
        1.1.3 循证设计在医疗环境营造中愈来愈得到重视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1.3.1 研究对象
        1.3.2 概念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循证设计研究领域
        1.4.2 高校校医院研究领域
        1.4.3 候诊空间研究领域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第2章 循证设计与高校校医院候诊空间相关理论基础
    2.1 循证设计理论概述
        2.1.1 循证设计的起源与发展
        2.1.2 循证设计的核心
        2.1.3 循证设计的实施过程与方法
        2.1.4 循证设计案例简介
    2.2 高校校医院相关概述
        2.2.1 高校校医院的特殊性
        2.2.2 高校校医院的发展改革
        2.2.3 高校校医院的建筑现状
        2.2.4 高校校医院的功能组织
        2.2.5 高校校医院的空间组成
    2.3 高校校医院候诊空间概述
        2.3.1 候诊空间的主要特征
        2.3.2 候诊空间的组成内容
        2.3.3 候诊空间的布局形式
    2.4 循证设计与高校校医院的结合
        2.4.1 关键设计问题的确立
        2.4.2 可研究问题的组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校校医院候诊空间环境循证调研分析
    3.1 调研总述
        3.1.1 调研目的
        3.1.2 调研对象
        3.1.3 调研内容
        3.1.4 调研方法
    3.2 调研案例候诊空间环境现状分析
        3.2.1 功能布局
        3.2.2 物理环境
        3.2.3 自然景观
        3.2.4 基础设施
        3.2.5 色彩材质
    3.3 候诊空间环境满意度评价分析
        3.3.1 问卷设计及回收
        3.3.2 信度检验
        3.3.3 均值分析
        3.3.4 相关分析
        3.3.5 候诊空间环境重要因素排序分析
    3.4 候诊空间环境主观倾向评价分析
        3.4.1 问卷设计及回收
        3.4.2 问卷分析
    3.5 原始证据的归纳整理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校校医院候诊空间环境优化设计原则与策略
    4.1 候诊空间环境优化设计原则
        4.1.1 安全性原则
        4.1.2 舒适性原则
        4.1.3 文化性原则
        4.1.4 适应性原则
    4.2 候诊空间环境优化设计策略
        4.2.1 功能布局优化
        4.2.2 物理环境优化
        4.2.3 自然景观优化
        4.2.4 基础设施优化
        4.2.5 色彩材质优化
    4.3 候诊空间环境优化设计探索——以深圳大学校医院为例
        4.3.1 项目概况
        4.3.2 候诊空间环境现状分析
        4.3.3 候诊空间环境优化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语
    5.1 本文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附录
致谢

四、循证医学的概念和起源(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背景下循证医学助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的思考[J]. 王云云,靳英辉,郭毅,黄桥,罗丽莎,沈可,曾宪涛.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1(12)
  • [2]基于循证与叙事构建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D]. 闫媛媛.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3]针刺临床证据整合评估及证据图谱的制订研究[D]. 葛淑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循证乡村策划方法研究[D]. 李耀武.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5]循证医学证据保障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 游慧保.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6]中医治未病思想及其在新加坡的应用与展望[D]. 赵富生(Teo Hoo Se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7]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系统评价再评价[D]. 刘琳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组织决策中的“情报”与循证决策中的“证据”[J]. 缪其浩. 科技情报研究, 2020(03)
  • [9]基于循证实践的铜仁乡村地区旅游扶贫效果评价研究[D]. 张玉倩.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10]基于循证设计的高校校医院候诊空间环境优化设计研究 ——以广深为例[D]. 许锐. 深圳大学, 2020(01)

标签:;  ;  ;  

循证医学的概念和起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