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

一、浅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邓晶艳[1](2021)在《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定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位。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任务与新要求,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探索新思路、新路径与新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以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以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当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面集成与广泛应用,人类逐步迈入大规模数据挖掘、运用与创新的“大数据时代”。在此时代背景下,如何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加强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之富有时代性、增强针对性、彰显实效性,是新时期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现实的课题。作为当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大数据广域的信息资源、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以及全新的思维范式,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即时性、精准性、前瞻性与个性化等创新发展的新动力与新空间。将大数据思维、技术与方法全方位嵌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各环节与全过程,促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革新思维、优化供给、改进方法、重构范式,建构科学化、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向“精准思政”“智慧思政”转型升级,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其进一步提质增效、焕发新机的重要生长点与强劲推动力。阐释大数据内涵、价值、特征与功能,阐释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并且辨析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探讨两者的深度融合。基于此,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概念得以提出。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资源、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技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思维三个维度全面阐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内涵与外延,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论析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生成逻辑、发展动因、方法论基础与价值取向,可以明确大数据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契合点,理清大数据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机理。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任务与新要求,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仍然面临一些困境、存在一些短板和弱环。运用文献资料法、大数据文本挖掘方法与访谈调研法审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总结当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困境并作原因剖析,同时探讨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指出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以及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教育内容体系以及教育工作的主体转型,有利于为新时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创新提供现实依据。通过分析大数据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技术优势以及可能性,进一步探讨大数据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精准画像”“规律探寻”与“超前感知”三个应用呈现。以之为基础,基于当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理念滞后、模式粗放、知行脱节、供需错位等难题,提出利用大数据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由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由普适教育向个性化培育、由认知培育向实践养成、由需求侧适应向供给侧发力四大发展转向并详细阐述四大发展转向的实现路径。基于大数据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遵循学科规律、注重理论深化,还要坚持实践导向,致力推动大数据应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转化。由之,宏观上,探索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与存储、数据挖掘与分析、数据应用与可视化、数据解释与反馈五大工作模块与应用流程;微观上,对大数据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典型场域中的“数据画像”“精准资助”“失联告警”三个应用进行数据模型构建,从而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大数据提供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大数据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当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大数据还存在观念性、路径性与机制性瓶颈,同时,大数据是一柄双刃剑,对数据的不当应用会带来诸如“数据垄断”“数据滥用”“数据侵害”“数据冰冷”等一些可能的风险与挑战。高校尚须在思维理念、技术开发、政策支持、制度完善、机制建设、校园环境建设等方面对大数据应用作出回应与调试。不仅如此,在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要注重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始终坚持数字技术与人文精神、数据智能与教育智慧相结合。

刘娜[2](2021)在《增进幸福发展与预防抑郁发作:核心素养调节效应研究 ——以陕西大学生实证分析为例》文中提出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起点等待我们去开启,大学生当磨砺心性,成长为国家的顶梁柱。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复杂严峻局势下应运而生,作为人才培养的方针策略,竭力在高校搭建完善的体系,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与成长冲突,培养学生卓越的素养能力,呼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本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积极心理学和社会哲学等理论的指导下,以时代背景为出发点,以立德树人、三全育人为基础,对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生活应激源、幸福发展和抑郁问题等文献进行研究,阐述国内外学术界所获取的研究成果,探讨生活应激诱发理论下三类高校的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幸福抑郁的中介调节效应。本文以“陕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大数据调查问卷”做抽样调查,随机抽查1733人,本文采取学生核心素养量表、学生生活应激量表,SPSS21预测分析软件线性统计、AMOS18.0结构方程模型软件结构建模来处理频数分析、均值比较、多元回归和结构建模等,最后提出学生与学校层次的建议对策,进而推动当代大学生健康幸福生活。研究在大学生生活应激情境下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介于幸福与抑郁之间的中介干预效应关系,得出以下结论: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其三大内涵,顺应我国的“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其特有的双向调节效应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调节应激压力,追求幸福生活,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境界;幸福PERMA展示了幸福的优势内驱力,大学生认识幸福,并追求幸福,在核心素养内在激发下,防御、干预应激和抑郁的负性效应,克服心理危机,从而达到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中的劳动幸福观;大学生生活应激诱发抑郁发作,降低幸福指数,在核心素养变量与内在幸福因子干预效应下,战胜外界的压迫,具备积极的自我力量,回归正常生活;生活应激源涵盖了大学生在现代社会面对日益激增的挫折挑战,使得部分素质能力薄弱匮乏的大学生深陷其中,心理危机频发,诱发抑郁发作,降低幸福水平,阻挡正常的社会适应发展。基于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理念,提出压力管理与幸福促进的工作策略:压力管理与心身健康的育心策略;幸福促进与全面发展的育德策略;心理育人与思政育人的协同策略。

李天娇[3](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理疏导作为创新、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已经获得党中央的关注,并多次显现于党的重要会议报告中。2015年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会议中指出:“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和平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也在会议报告中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和平理性、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重要会议对于心理疏导概念的几次重申,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出了明确的改进方向,习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曾说:“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1)”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资源,他们的健康全面发展受到全社会的密切关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面临着外部社会环境和学生内部心理变化的双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问题越来越明显,心理问题引发的负面新闻越来越多,社会各界也对这一问题给与了高度重视。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路径上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应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稳步提升心理疏导的有效性,也是任务中的重要目标。因此,笔者试图对心理疏导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详细的梳理,进而深入分析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过程中的现状,据此,提出了增强心理疏导应用有效性的对策,完善心理疏导方法体系,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远发展。全文除绪论外,主要内容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明确心理疏导概念为切入点,对同类概念进行辨析,为心理疏导的概念界定打下理论基础。归纳心理疏导的特性,阐释心理疏导的原则及作用。第二部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的实际应用情况做深入分析,并针对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寻找问题根源。第三部分:针对心理疏导应用过程中现存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刘璐[4](2021)在《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研究》文中指出人际交往作为大学生产生挫折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还关系着大学生能否更好地实现社会化。因而,关注大学生人际交往,并以此为重点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开展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既是帮助大学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需要,也是增强挫折教育针对性的需要,更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成长成才是大学生发展的主线,也是人际交往挫折教育的任务和目标。重视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和挫折教育联动作用,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人际交往挫折的重要举措。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和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本研究的相关理论概述,即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阐述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的主要内容,指明了开展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通过问卷调查获得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的第一手资料,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细致的统计和分析,并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加以阐释,总结出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分析原因;第四部分为研究重点,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从高校、家庭、社会和个人四个方面入手,提出可行性解决对策,旨在进一步提高挫折教育的实效性,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人才保障。

邓婉琦[5](2021)在《气质类型在大学生挫折教育中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发生着改变与调整,各种矛盾不断凸显。面对社会的转型、学习和就业的压力、情感的困惑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受到各种挫折的困扰。如何通过有效的挫折教育,矫正大学生的挫折心理,提升大学生挫折教育的育人效果是我们现今要解决的重要难题。将气质类型运用到大学生挫折教育中,为挫折教育拓展了一个新视角,有助于引导不同气质类型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提升抗挫折能力,锤炼坚强的意志品质,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挫折教育实效性,完成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重点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第二部分是本研究的基本理论概述,界定了气质类型和挫折教育等相关概念,论述了气质类型在大学生挫折教育中运用的理论依据和重要意义;第三部分是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数据信息,了解当前气质类型在大学生挫折教育中运用的发展现状,结合具体数据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剖析;第四部分从高校、个人、家庭、社会等方面入手,提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措施,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实效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人才保障。

郭彤[6](2021)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化,以及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竞争越发激烈。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率逐年上升,逐渐成为社会热点,人们开始意识到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重要性。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二部分是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相关概述,包括相关概念界定、相关理论基础以及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第三部分是阐述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现状、探究该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提出建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对策。文章主要采取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谈话法和数理统计分析法。通过检索有关心理危机干预方面的学术论文等着作,精选并研究相关文献,从中探寻研究规律与思路,并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心理学理论,探讨心理危机的预防措施和干预方案,旨在对高校危机干预体系及其运行机制提出有效建议,使其能够积极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最终有效地增强学生心理调节、社会适应和挫折承受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亓官石[7](2020)在《云南省独立学院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宿舍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停留时间最长的场所,是形成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载体。大学生的宿舍人际关系对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独立学院的大学生较普通本科院校的大学生而言,有着相对独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在他们宿舍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成长,也会影响校园安全。因此提出优化独立学院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策略,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个体社会化进程,也有助于校园的和谐稳定。本研究用归因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为依据,首先总结和评述有关宿舍人际关系的现有研究成果。其次,以云南省四所独立学院的57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形式,了解当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现状及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独立学院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策略。本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独立学院大学生特点及宿舍人际关系的概述,通过对于现有研究成果的整理指出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特点、和谐宿舍人际关系的表现形式以及和谐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基于这些理解展开了本论文的第二部分,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实地走访、数据分析的方法,深入了解到当前独立学院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现状,发现独立学院大学生对于宿舍人际关系的满意度呈现出较为良好的状态,但是在一些变量中存在着显着性差异,据此归纳出四种宿舍人际关系中的问题:思想观念差异造成的分歧、不良心理状态造成的矛盾、生活琐事摩擦造成的冲突和“小团体”现象造成的排挤或对立。第三部分基于上述问题,应用归因理论从大学生个人主观因素、家庭背景因素以及学校教育和管理因素三个方面阐述导致宿舍人际关系出现问题的原因。结合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和原因,在本论文的第四部分提出了优化独立学院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策略:首先,大学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要求他们掌握交往原则、培养健康心态、提升沟通能力以及确立宿舍群体约定;其次,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加强对子女的帮助以及提升家庭教育水平;第三,从健全宿舍管理体系、完善校内教育体系、充分发挥辅导员作用以及重视宿舍文化建设四个方面来倡导高校发挥其教育管理作用。

李春泉[8](2020)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提升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是高校开展三全育人工作,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指示”的重要举措,其对大学生防治心理疾病,完善心理调节,促进心理发展等有重要功能,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思想道德素质有重要职责。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践效果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近年来,情绪调节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得到学界大量学者的重视与研究,形成较多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但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结合研究的成果却比较少。随着社会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衍生出的不良情绪以及出现的情绪化事件造成不良影响,敲响了高校对大学生情绪调节的警钟,突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升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作用。结合新时代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分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探索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途径,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提升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并对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途径进行探讨。文章研究的框架与主要内容如下:首先是绪论。主要讲述课题来源与研究价值,梳理与分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情绪调节的研究成果,提出核心概念指向并解释其具体内涵,同时介绍了本课题运用的研究方法,说明了本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此绪论部分的阐述为后面的研究分析埋下了伏笔。第一部分是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理论基础包括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发展功能和积极心理学理论,政策依据则梳理了21世纪初以来国家颁布关于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件。第二部分是实证研究的具体过程。通过制定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过程、得出研究结论、分析差异原因四步骤完成整个研究过程。首先,制定研究方案,明确调查内容和调查对象,做好调查研究前的准备。其次,实施研究过程,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部分大学生进行问卷的前测和后测,对比分析课程前后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变化。再次,得出研究结论,通过对问卷测量结果的分析、课程结束后访谈结果的分析以及结合将近三个月的课程跟踪观察得出研究结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提升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有积极影响,分别体现在归因层面,其能够提升大学生认知水平。表达层面,其能够促进大学生学会适当表达。方式层面,其能够促进大学生调节情绪行为。最后,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前后,大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的一些方面没有像预设那样前后产生积极的变化,因此从情绪本身、教育本身以及学生本身出发,分析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为何在在课程前后产生差异。第三部分是对完善课程途径的探讨。主要从课程设置、教育环境、教师能力和学生努力四方面出发,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育人功能。首先,完善课程体系为大学生提高情绪调节能力奠定基础。其次,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为课程实施创造良好条件。再次,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以推动课程有效实施。最后,要求大学生努力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以调节自身行为。由此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最后是结语,归纳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为今后进一步完善研究指明方向。

许萍[9](2020)在《大学生精神贫困的表现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当代大学生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也有少部分人存在精神贫困现象。这种由物质条件不足延伸到精神领域的自卑、焦虑、过分敏感、自我封闭等和物质条件相对较好但过分追求享乐及道德缺失等问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深入探究大学生精神贫困的原因并寻求有效的对策和措施,是高校思想教育战线应高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本人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学习、工作的现实感受及经验出发聚焦问题,通过细致观察、深度访谈及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精神贫困的表象和行为特征进行了初浅的梳理,对个别贫困大学生过度的学业焦虑、人际焦虑、就业焦虑及少数家境富裕与家境一般的大学生学生过分拜金、畸形消费等现象进行了相对全面的了解,借助要素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大学生精神贫困的诸多表现进行了初步的分类、归纳和概括。通过辩证分析、类比分析及溯源分析,对造成部分大学生精神贫困的消极影响及原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从大学生自身认知障碍、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高校思想教育针对性不强、西方不良思潮影响等四方面查找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借助矛盾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深入探讨了消除大学生精神贫困的对策和措施,明确提出要全面改进和调整家庭教育的基本理念,注重营造家庭健康积极的心理及精神环境,重视家庭教育功能的开发和健康性、现实性引导;同时要进一步突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日常思想教育的现实性、启发性,使各类教育均贴近学生学习、工作、生活实际,坚持教育的主体性原则,着力挖掘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能,激发学生的奋斗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做到自强自立,奋发上进;另外,家庭、学校、社会要注意加强沟通,密切协作,适度改进对学生的物质支持和救助方式,尽量做到扶困扶志相结合,以多种途径和形式强化学生成人成才教育,以综合性力量和措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王菲[10](2020)在《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研究 ——以山东D学院为例》文中指出伴随我国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社会的方方面面有了显着的提高,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当代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日益斗升,社会对高科技人才质量要求提高,导致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新建本科院校虽然建设了国家文件中要求的心理教育咨询中心,配备了专业的管理教师,但没有满足学生本质的心理需求,心理危机事件依然频繁爆出。本文基于大学生直接迫切的现实需求,通过查阅现有资料、翻阅大量文献,进行回顾和梳理,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出发,在了解新建本科院校的现状基础上,选取山东D学院为案例,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学院的400名学生进行调查,对学校心理管理的教师从组织设置、制度、队伍、管理模式方面进行深度访谈,找到存在的问题,用公共管理学、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去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本论文有助于指导以山东D学院为例的一批新建本科院校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解决学生真正的心理需求,明确今后开展学生心理教育管理工作的方向,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健康环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绪论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介绍了新建本科院校心理教育管理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接着介绍了国外关于高校心理教育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国内学者关于心理教育管理的研究现状。后面叙述了研究这个主题用到的四种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研究的主体,分为三章。第一章首先对文章相关的概念进行界定,接下来介绍了研究用到的理论知识。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新建本科院校心理管理在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管理模式的现状,通过了解现状后进行深入调研,介绍了选取山东D学院作为案例调查的依据、调查设计和调查样本情况,分析了调查数据得到调查发现。第三章,通过调查,发现新建本科院校心理管理中存在保障体系不完善、制度不健全、专业人员匮乏、宣传不到位、宣传内容不符合学生口味、学生认识不足的问题,针对问题并结合理论,进行原因的分析,有思想认识不清晰、缺乏顶层设计、经费投入不足、师资水平影响、支持力度不足和社会观念的影响的六个方面的原因。文章第三部分通过对美国、日本心理管理的经验特点进行梳理,总结出了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生心理管理中可以借鉴国外把培养身心健康的人作为目标、构建专业规范的培训体系、形成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三条核心内容。第四部分为研究的对策。结合理论提出五方面的对策。从政府的角度,要引导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加大心理健康教育资金投入、推动管理队伍培训规范化;从学校角度,要逐步落实更新现代心理教育观、加强顶层设计、加大师资队伍建设;从家庭角度配合学校搞好管理,学习心理教育有关知识、营造温馨的家庭教养氛围、采用激励教养方式、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从辅导员角度,要对学生心理管理进行主动预防、干预和加大工作力度来增加教育职责。学生角度,大学生自身要培养吃苦抗压受挫能力、学会排遣消极情绪、加强对心理健康管理的认识。

二、浅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大数据让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化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大数据与教育交叉研究综述
        三、研究评析
    第三节 逻辑结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内容框架
    第四节 重点、难点及预期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解读
        一、大数据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
    第二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审视
        一、感性对象性活动之数据生成逻辑
        二、实践的社会历史性之数据发展动因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数据应用的方法论基础
        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之数据应用的价值取向
    第三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自组织系统阐释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复杂自组织系统特征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之数据转化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之数据转换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数据工作机制
第二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依据
    第一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
        一、基于大数据文本挖掘方法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困境分析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者访谈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第二节 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
        一、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二、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与原则
        三、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内容体系
        四、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转型
    第三节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优势
        一、大数据关键技术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应用
        二、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数据交互
        三、教育管理平台载体的数据智能
        四、教育管理实践数据的跨域应用
    第四节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可能性分析
        一、基于数据技术的效率提升
        二、基于证据的日常教育管理
        三、基于数据评价的工作改进
第三章 基于大数据促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转向
    第一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应用呈现
        一、精准画像:大数据精确反映学生行为状态
        二、规律探寻:大数据有效呈现学生活动规律
        三、超前感知:大数据准确研判学生活动趋向
    第二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转变
        一、线性思维
        二、系统思维
        三、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转变的全面性与准确性
    第三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普适教育向个性化培育转变
        一、普适教育
        二、个性化培育
        三、普适教育向个性化培育转变的适应性与有效性
    第四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认知培育向实践养成转变
        一、认知培育
        二、实践养成
        三、认知培育向实践养成转变的实效性与长效性
    第五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需求侧适应向供给侧发力转变
        一、需求侧适应
        二、供给侧发力
        三、需求侧适应向供给侧发力转变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第四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
    第一节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二、守正创新原则
        三、趋利避害原则
        四、循序渐进原则
        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第二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资源库建设与运行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采集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预处理与存储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挖掘与建模分析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可视化与应用
        五、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解释与反馈
    第三节 利用大数据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应用
        一、数据画像
        二、精准资助
        三、异常告警
第五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保障
    第一节 个体主观条件
        一、培育大数据意识与大数据思维
        二、掌握大数据知识与大数据技能
        三、提升大数据伦理与管理理性
        四、把握大数据应用的价值导向
    第二节 技术条件保障
        一、开发和搭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技术平台
        二、培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核心技术团队
    第三节 组织与制度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推进教育政策实施与制度建设
        三、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第四节 文化环境保障
        一、优化校园网络环境
        二、培育校园数据文化
        三、优化校园人文环境
结语:数据智能与教育智慧结合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增进幸福发展与预防抑郁发作:核心素养调节效应研究 ——以陕西大学生实证分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相关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发展PERMA幸福理论研究现状
        1.3.4 国内外干预抑郁发作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3.5 核心素养、幸福、抑郁的关系研究现状
    1.4 研究述评和研究展开
        1.4.1 研究述评
        1.4.2 研究展开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概念界定
    2.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2.1.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1.2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2.2 积极心理学PERMA幸福发展相关理论
    2.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抑郁干预的理论
        2.3.1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2.3.2 自我调节与积极干预
        2.3.3 预防抑郁发作的理论
    2.4 中国大学生三类六维发展核心素养概念
        2.4.1 文化基础: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
        2.4.2 自主发展:学会学习与健康生活
        2.4.3 社会参与:责任担当与实践创新
第三章 对象和方法
    3.1 资料来源与研究对象
        3.1.1 资料来源
        3.1.2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与调研工具
        3.2.1 研究方法
        3.2.2 调研工具
    3.3 理论假设与实证验证
        3.3.1 理论假设
        3.3.2 实证检验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基本资料与信度效度检验
        4.1.1 问卷信度与答卷效度检验分析
        4.1.2 人口学和社会学资料频数分析
    4.2 生活应激源及应激反应均值比较分析
        4.2.1 男女生应激源及反应均值比较
        4.2.2 三类学校应激源及反应均值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
    4.3 核心素养、幸福与抑郁均值比较分析
        4.3.1 男女生发展核心素养均值比较
        4.3.2 三类学校发展核心素养均值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
        4.3.3 男女生幸福发展指标均值比较
        4.3.4 三类学校学生幸福发展均值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
        4.3.5 男女生抑郁发作指标均值比较
        4.3.6 三类学校学生抑郁发作均值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
    4.4 大学生核心素养、应激、抑郁、幸福因素相关分析
        4.4.1 大学生应激源及其反应8 项相关分析
        4.4.2 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6 维度相关分析
        4.4.3 大学生积极幸福发展5 要素相关分析
        4.4.4 大学生消极抑郁发作9 症状相关分析
        4.4.5 核心素养、应激、抑郁与幸福的分析
    4.5 大学生生活应激及抑郁、核心素养及幸福的回归预测
        4.5.1 总样大学生生活应激诱发抑郁发作的回归预测
        4.5.2 男女生生活应激分别诱发抑郁发作的回归预测
        4.5.3 总样大学生9/18 项核心素养预防抑郁回归预测
        4.5.4 大学生男生与女生核心素养预防抑郁回归预测
        4.5.5 总样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增加幸福的回归预测
        4.5.6 大学生男生与女生核心素养增加幸福回归预测
    4.6 大学生核心素养4*2 性别对预防抑郁的调节交互效应方差分析
    4.7 大学生核心素养4*2 性别对增加幸福的调节交互效应方差分析
    4.8 大学生“S生活应激—O核心素养—R增幸福与防抑郁”结构方程模型
第五章 讨论与建议
    5.1 大学生应激诱发抑郁发作、核心素养激励幸福发展的工作原理
        5.1.1 大学生生活应激及抑郁、核心素养及幸福具有群组差异特点
        5.1.2 大学生生活应激及抑郁、核心素养及幸福受其性别分组调节
        5.1.3 大学生生活应激及抑郁、核心素养及幸福亦受学校分类调节
    5.2 大学生生活应激本质是其生活应激源诱发应激反应的加工过程
    5.3 大学生核心素养具有增进幸福与预防抑郁的双重调节作用
        5.3.1 培育大学生核心素养六维度能够提升其幸福发展五要素
        5.3.2 培育大学生核心素养六维度能够舒缓其抑郁发作九指标
    5.4 大学生核心素养激励所获得的幸福反过来对抑郁具有疗愈作用
    5.5 建议:基于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压力管理与幸福促进的策略
        5.5.1 压力管理与心身健康的育心策略
        5.5.2 幸福促进与全面发展的育德策略
        5.5.3 心理育人与思政育人的协同策略
第六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学生生活应激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相关理论概述
    2.1 心理疏导的概念
        2.1.1 心理疏导词义解析
        2.1.2 心理疏导的概念界定
    2.2 心理疏导相关概念的辨析
        2.2.1 心理疏导与心理辅导
        2.2.2 心理疏导与心理咨询
        2.2.3 心理疏导与心理治疗
    2.3 心理疏导的特点
        2.3.1 共情性
        2.3.2 交互性
        2.3.3 主动性
        2.3.4 保密性
    2.4 心理疏导的原则
        2.4.1 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原则
        2.4.2 防治和推广相结合的原则
        2.4.3 理解与尊重相结合的原则
        2.4.4 助人与自助相结合的原则
    2.5 心理疏导的作用
        2.5.1 有利于排解大学生的不良情绪,促进认知发展
        2.5.2 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5.3 为改善大学生不健康心理状态提供心理支持
        2.5.4 帮助大学生塑造良好人格
        2.5.5 有利于帮助高校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 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及原因分析
    3.1 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调查
        3.1.1 调查问卷的编制
        3.1.2 调查问卷的投放
        3.1.3 调研形式与方法
    3.2 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取得的成绩
        3.2.1 心理疏导内容增多
        3.2.2 心理疏导方法得到改进
        3.2.3 心理疏导机制逐步建立
    3.3 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
        3.3.1 对心理疏导存在认知偏差
        3.3.2 心理疏导方法缺乏针对性
        3.3.3 心理疏导教育载体单一
        3.3.4 心理疏导机制不健全
    3.4 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3.4.1 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理论知识与工作素养有待加强
        3.4.2 心理疏导内容缺乏科学性
        3.4.3 心理疏导环境不成熟
        3.4.4 高校心理疏导载体落伍
        3.4.5 心理疏导机制有待完善
第四章 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的“六位一体”体系
    4.1 整体强化模型的基本思路
    4.2 主体强化策略—提高师资队伍心理疏导能力
        4.2.1 引进与培训并重提升师资队伍相关专业水平
        4.2.2 培养教育者良好的沟通技巧与聆听能力
        4.2.3 重视教育者的内在修养与身心状况的考核
    4.3 内容强化策略—提升心理疏导内容的科学性
        4.3.1 提升心理疏导内容的针对性
        4.3.2 提高心理疏导内容的现实性
    4.4 环境强化策略—创造良好的心理疏导环境
        4.4.1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4.4.2 搭建家校一体的和谐心理疏导氛围
    4.5 方法强化策略—细化心理疏导方法
        4.5.1 导入——心理沟通的三种策略
        4.5.2 中期——心理疏通的方法与要求
        4.5.3 收尾——心理引导的主要步骤与注意事项
    4.6 载体强化策略—实现心理疏导载体的多样化
        4.6.1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线下线上心理疏导双结合
        4.6.2 充分利用校园活动的平台
    4.7 机制强化策略—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机制
        4.7.1 完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4.7.2 建立学生参与机制
        4.7.3 健全师生互动机制
        4.7.4 建构效果评估机制
结语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4)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选题依据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
        2.创新之处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研究相关概述
    (一)相关概念及内涵阐释
        1.人际交往
        2.人际交往挫折
        3.挫折教育
        4.人际交往挫折教育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研究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学说
        2.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
        3.艾利斯情绪ABC理论
    (三)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1.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2.是完成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3.是实现新时代教育目标的需要
        4.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的问卷调查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
        3.调查程序
        4.调查方法
        5.问卷编制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对人际交往挫折教育认知存在偏差
        2.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针对性有所欠缺
        3.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实践环节薄弱
        4.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效果不佳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高校主阵地作用发挥不足
        2.家庭积极联动作用发挥不够
        3.社会补充作用发挥不到位
        4.大学生自我教育积极性不强
四、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突出高校教育主阵地作用
        1.落实以人为本理念,增强人文关怀属性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育人氛围
        3.丰富挫折教育内容,彰显育人时代特性
        4.开展实践教育环节,拓宽挫折教育途径
    (二)注重家庭教育辅助作用
        1.提高家长素质,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2.注重环境影响,构建和睦家庭关系
        3.选择恰当方式,倡导科学民主教养
    (三)发挥社会教育补充作用
        1.完善社会管理,优化社会风气
        2.规范网络载体,净化交往空间
        3.整合社会资源,搭建实践平台
    (四)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主体作用
        1.端正人际交往态度,正确认知挫折
        2.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有效预防挫折
        3.磨炼坚强意志品质,合理应对挫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研究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5)气质类型在大学生挫折教育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选题依据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
        2.创新之处
二、气质类型在大学生挫折教育中运用的基本理论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及内涵阐释
        1.气质
        2.气质类型
        3.挫折教育
        4.大学生挫折教育
    (二)理论依据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因材施教原则
        3.艾利斯ABC理论
    (三)气质类型在大学生挫折教育中运用的意义
        1.有利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2.有利于完善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方法
        3.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三、气质类型在大学生挫折教育中运用的调查与分析
    (一)气质类型在大学生挫折教育中运用的问卷调查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
        3.研究程序
        4.研究方法
        5.问卷编制
    (二)气质类型在大学生挫折教育中运用存在的问题
        1.气质类型运用认识不到位
        2.气质类型运用实践力度薄弱
        3.气质类型运用有效性欠缺
        4.气质类型运用个性化不足
    (三)气质类型在大学生挫折教育中运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高校挫折教育体系不健全
        2.自我教育主观能动性不强
        3.家庭个性化教育氛围不够
        4.社会人文关怀支撑力不足
四、气质类型在大学生挫折教育中运用的有效措施
    (一)完善气质类型运用的高校支持体系
        1.创新运用教育方法,引导学生认识自身气质
        2.增设气质与挫折课程,提升学生心理弹性
        3.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4.构建健康校园文化,营造积极乐观环境
    (二)发挥气质类型运用的自我教育能动性
        1.树立科学世界观,锤炼坚强意志品质
        2.做到合理归因,尊重自身气质
        3.学会控制情绪,发挥气质的积极特征
        4.增强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三)营造气质类型运用的良好家庭氛围
        1.强化家长认知,树立正确气质观
        2.注重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3.采取正确教养方式,重视气质之美
        4.营造健康家庭氛围,塑造和谐亲子关系
    (四)构建气质类型运用的社会支撑环境
        1.重视新兴教育载体,发挥网络优势
        2.宣传气质类型知识,重视个性发展
        3.构建社会防御机制,减少受挫因素
        4.完善气质的职业适应性,做到人尽其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6)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3.创新点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研究相关理论概述
    (一)有关概念界定
        1.心理危机
        2.心理危机干预
        3.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4.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二)相关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人本主义心理学
        3.弗洛伊德的创伤理论
        4.卡普兰的心理危机理论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
        1.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2.有利于大学生塑造健全人格
        3.有利于大学生培养良好意志品质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现状调查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
        3.调查内容
        4.调查方法
        5.调查结果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存在的问题
        1.心理危机预防体系不够科学
        2.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不够专业
        3.心理危机应急处置系统存在迟滞
        4.心理危机后干预体系未受重视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
        1.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体系缺乏人文理念
        2.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工作机制存在疏漏
        3.大学生心理危机应急处置系统不够合理
        4.心理危机后干预体系未能全面普及
四、建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对策
    (一)建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体系
        1.建立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
        2.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观教育制度
        3.建立家校合作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
        4.建立高校心理危机干预队伍
    (二)建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工作机制
        1.健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分类机制
        2.健全心理健康状况排查和心理健康档案工作机制
        3.健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家校联动机制
        4.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主体互动机制
    (三)建构大学生心理危机应急处置体系
        1.健全顺畅高效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应急处置程序
        2.健全大学生心理危机处置即时体系和调度机制
        3.健全大学生心理危机转介机制
        4.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系
    (四)建构大学生心理危机后干预体系
        1.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后干预知识培训制度
        2.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后管理工作制度
        3.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监护体系
        4.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后期跟踪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附录:大学生心理危机情况调查

(7)云南省独立学院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问题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独立学院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
        三、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
    第五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归因理论
        二、社会交换理论
第一章 独立学院大学生特点及宿舍人际关系概述
    第一节 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特点
        一、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自主性计划性有待提升
        二、家庭经济条件较好,自我意识较强
        三、兴趣广泛,多才多艺,自我表现能力较强
        四、竞争意识强,集体荣誉感及合作意识较弱
    第二节 和谐宿舍人际关系的表现形式
        一、宿舍管理制度完善,执行到位
        二、内部环境舒适优雅,风清气正
        三、成员交往动机端正,心态积极
        四、宿舍成员个性融合,求同存异
        五、成员人格相互尊重,相互理解
        六、宿舍内务分工合理,集思广益
        七、成员积极交流学习,共同进步
    第三节 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确保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
        二、有利于推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四、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个体社会化
        五、有利于实现和谐良好的校园风气
第二章 独立学院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调查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问卷调查
        二、访谈调查
    第二节 独立学院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现状分析
        一、宿舍人际关系的调查数据分析
        二、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在不同变量中的差异性
    第三节 独立学院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差异造成的分歧
        二、不良心理状态造成的矛盾
        三、生活琐事摩擦造成的冲突
        四、“小团体”现象造成排挤或对立
第三章 独立学院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一节 宿舍成员的个人主观因素
        一、价值观念的差异
        二、人格差异
        三、生活习惯的差异
        四、大学生欠缺沟通和交往能力
        五、寻求专业帮助的意愿较低
    第二节 家庭背景因素
        一、家庭的经济状况及氛围的差异
        二、父母教育方式的影响
        三、大学生和家长互动的针对性不足
        四、家庭变故的作用
    第三节 学校教育和管理因素
        一、宿舍管理制度不到位
        二、课程或讲座体系有待完善
        三、教育管理者的作用未能发挥
        四、宿舍环境有待提升
第四章 独立学院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优化策略
    第一节 大学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一、掌握交往原则
        二、培养健康的心态
        三、提升自身的沟通和交往能力
        四、确立宿舍内部的群体约定
    第二节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
        一、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二、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三、加强对子女的指导和帮助
        四、提升自身家庭教育水平
    第三节 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管理作用
        一、健全宿舍管理体系
        二、完善校内教育体系
        三、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
        四、重视宿舍文化建设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独立学院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调查问卷
    附录二 :独立学院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访谈提纲
    附录三 :独立学院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提升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来源与研究价值
        1.课题来源
        2.研究价值
    (二)相关研究综述
        1.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综述
        2.关于情绪调节的研究综述
    (三)核心概念的阐述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2.情绪调节能力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3.观察法
        4.访谈法
    (五)研究重难点
    (六)研究创新点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政策依据
    (一)理论基础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发展功能
        3.积极心理学理论
    (二)政策依据
        1.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目标
        2.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政策要求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调查分析
    (一)研究设计
        1.研究假设
        2.研究对象
        3.研究工具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课前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现状分析
        1.开课前大学生情绪归因现状分析
        2.开课前大学生情绪表达现状分析
        3.开课前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现状分析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课后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状况分析
        1.情绪归因的对比结果分析
        2.情绪表达的对比结果分析
        3.情绪调节方式对比结果分析
    (四)研究结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提升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有积极影响
        1.归因层面:提升大学生情绪认知水平
        2.表达层面:促进大学生学会适当表达
        3.方式层面:促进大学生调节情绪行为
    (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课后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状况存在差异的原因分析
        1.每个大学生的情绪状态有所区别
        2.心理健康教育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3.大学生心理成长与校园生活相关
三、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提升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作用的途径
    (一)完善课程设置为提升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奠定基础
        1.制定完善的课程目标
        2.选取丰富的课程内容
        3.采用创新的教学方式
    (二)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为课程实施创造良好条件
        1.重视大学生心理问题,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加强校园心理文化建设,创造优质的育人环境
    (三)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以推动课程有效实施
        1.加强理论修养,提升科研能力
        2.提高教学水平,提升专业能力
        3.关注学生心理,加强教师合作
    (四)要求大学生努力学习心理知识以调节自身行为
        1.努力学习理论,提高认知水平
        2.关注情绪发展,调节自身行为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大学生精神贫困的表现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现有研究成果述评
    三、 研究思路、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大学生精神贫困的概念界定及表现
    一、 精神贫困的概念界定
    二、 大学生精神贫困的表现
        (一) 较强的自卑感
        (二) 焦虑心理较为严重
        (三) 享乐主义现象
        (四) 环境变化不适应现象
第三章 大学生精神贫困的消极影响及原因
    一、 大学生精神贫困的消极影响
        (一) 大学生精神贫困对大学生人格及人际产生消极影响
        (二) 大学生精神贫困对校园环境及思政目标产生消极影响
        (三) 大学生精神贫困对社会和谐稳定产生消极影响
    二、 大学生精神贫困的原因
        (一) 大学生精神贫困的自身因素
        (二) 大学生精神贫困的家庭因素
        (三) 大学生精神贫困的高校因素
        (四) 大学生精神贫困的社会因素
第四章 引导大学生精神脱贫的对策
    一、 调动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
        (一) 大学生要学会自我教育与调节
        (二) 贫困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贫困以及消除依赖心理
        (三) 大学生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 加强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基础作用
        (一) 父母发挥榜样作用,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二) 改善家庭教育方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三) 加强高校与家庭间的联系,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 充分发挥高校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教育作用
        (一)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二) 完善高校考核机制与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三)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作用
    四、 加强社会各界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帮扶作用
        (一) 加强资助公开透明力度,各项补助落实到学生手中
        (二) 完善精神教育资助体系,促使精神教育资助制度顺利进行
        (三) 进一步优化社会大环境,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大学生精神贫困的调查问卷
后记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研究 ——以山东D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访谈法
        (三)问卷调查法
        (四)对比分析法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新建本科院校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二、系统管理理论
第二章 新建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现状及调查
    第一节 新建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现状
        一、组织结构现状
        二、管理制度现状
        三、管理模式现状
    第二节 新建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现状的调查
        一、案例设计
        二、案例调查发现
第三章 新建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新建本科院校的心理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保障体系不完善
        二、制度不健全
        三、专业人员匮乏
        四、宣传不到位
        五、宣传内容不符合学生口味
        六、学生认识不足
    第二节 新建本科院校心理教育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思想认识不清晰
        二、缺乏顶层设计
        三、经费投入不足
        四、师资水平影响
        五、支持力度不足
        六、社会观念的影响
第四章 国外心理教育管理经验借鉴
    第一节 美国大学心理教育管理的特点
        一、柔性管理的发展模式
        二、行业驱动的专业化
        三、综合性的服务范围
        四、完备的社会支持体系
    第二节 日本高校心理教育管理的特点
        一、目标的明确性
        二、管理形式的丰富性
    第三节 借鉴国外经验启示
        一、把培养身心健康的人作为目标
        二、构建专业规范的培训体系
        三、形成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
第五章 完善新建本科院校心理教育管理策略研究
    第一节 政府积极引导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加大心理健康资金投入
        三、推进队伍培训规范化
    第二节 学校逐步落实
        一、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现代观
        二、加强顶层设计
        三、加大师资队伍建设
    第三节 家庭积极配合
        一、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
        二、营造温馨的家庭教养氛围
        三、运用恰当的激励教养方式
        四、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
    第四节 辅导员加强职责
        一、主动预防
        二、积极干预
        三、加大工作力度
    第五节 学生加强管理
        一、培养吃苦受挫能力
        二、积极排遣消极情绪
        三、提高自身认知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四、浅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 邓晶艳.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2]增进幸福发展与预防抑郁发作:核心素养调节效应研究 ——以陕西大学生实证分析为例[D]. 刘娜.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研究[D]. 李天娇.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4]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研究[D]. 刘璐. 渤海大学, 2021(02)
  • [5]气质类型在大学生挫折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 邓婉琦. 渤海大学, 2021(02)
  • [6]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研究[D]. 郭彤. 渤海大学, 2021(02)
  • [7]云南省独立学院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优化策略研究[D]. 亓官石.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提升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研究[D]. 李春泉.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9]大学生精神贫困的表现及对策研究[D]. 许萍.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10]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研究 ——以山东D学院为例[D]. 王菲.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