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麻种薯的特性及栽培技术

黄麻种薯的特性及栽培技术

一、黄麻子马铃薯的特性及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武新娟,唐贵,隋冬华,张冬雪,孙晶,张静华,张鹍,宋鹏慧,吴雨蹊[1](2021)在《20个马铃薯品种抗旱性鉴定及评价指标筛选》文中研究指明中国马铃薯生产区很大一部分在降雨不均或水资源不足地区,为满足此类地区品种需求,对马铃薯开展抗旱性评价。选择20个马铃薯常规栽培品种,在块茎膨大期对其植株叶片进行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成熟期测产,综合评价抗旱性。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对马铃薯块茎产量的影响极显着,胁迫后19个品种减产均达50%以上。测定的5个生理生化指标均与抗旱系数和指数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可以作为马铃薯品种抗旱性评价的指标。根据5个指标干旱胁迫后的测定数据计算隶属函数值,结合抗旱系数和抗旱指数评价品种抗性,筛选出克新19号、克新21号、成功、克新2号和东农303为抗旱性较强的品种。

郭艳春[2](2020)在《黄麻炭疽菌代表性菌株分离鉴定及应用核心种质的构建》文中指出黄麻,为锦葵科(Malvaceae)黄麻属(Corchorus)一年生草本植物,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韧皮部纤维作物之一。炭疽病会严重影响黄麻纤维的产量和品质,明确炭疽病病原菌致病力并构建一批优异的应用核心种质是促进黄麻遗传育种、挖掘优异基因和提高生产利用的必要途径。本研究对中国黄麻主产区采集得到的黄麻炭疽病病原菌样本进行分离鉴定和致病力测定;对黄麻抗病种质资源进行了抗性评价,并构建了一批黄麻应用核心种质;最后通过SSR荧光标记毛细管电泳技术构建了黄麻应用核心种质的DNA分子身份证。主要结果如下:1.在实验室前期分离鉴定我国黄麻主产区炭疽病病原菌92个菌株的基础上,进一步分离纯化,结合形态学特征鉴定,从中选取11个代表性病原菌菌株,对r DNA-ITS和LSU区域进行基因序列分析。系统进化树显示,菌株ZZ4、GX19等10个菌株为胶胞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菌株CS3为黑线炭疽菌(Colletotrichum dematium)。从分子水平上证实中国黄麻主产区近年炭疽病发生的病原菌类型主要有胶孢炭疽菌和黑线炭疽菌。2.为了明确这11个代表性炭疽病病原菌的致病力,以福黄麻3号和福农5号为材料,分别在福州市和三明市两地进行人工接种的致病力测定。根据病斑大小,可将炭疽菌11个代表性菌株的致病力划分为强、中、弱3个类型。其中,菌株GX19的致病力较强,在福州地区病斑大小分别为11.70±2.79 mm、16.40±5.82 mm,在三明地区病斑大小分别为13.00±1.56 mm、13.40±2.32 mm。而黑线炭疽菌菌株CS3在福州和三明两地的病斑较小,说明胶孢炭疽菌和黑线炭疽菌间致病力也存在差异,黑线炭疽菌的致病力可能比胶孢炭疽菌弱。3.利用强致病力菌株GX19对300份黄麻种质资源进行抗性鉴定,可划分为高抗、抗、中抗、中感、感和高感6个类型。其中爱店野生种、巴麻72-1、广巴矮等40份种质表现为高抗,占总数的13.33%。在300份黄麻种质资源的2016-2018年农艺性状统计基础上,结合2019年对农艺性状进一步鉴定和抗性种质的筛选,本研究筛选出纤维产量高、纤维品质好、抗逆、生育期适宜、适宜机械化等优异的应用核心种质,加上4份骨干亲本,按特性可分为16个应用型,剔除不同组内同一种质,共58份品种。构建的黄麻应用核心种质可促进黄麻遗传育种和挖掘优异基因。4.为了便于黄麻应用核心种质的鉴定、保护和智能化管理,本研究采用SSR荧光标记毛细管电泳技术分析了12对荧光核心引物的多态性,共检测出140个多态性位点。将毛细管电泳得到的分子量数据以数字+英文字母方式编码,选取12对荧光核心引物的组合,成功构建出58份应用核心种质的字符串、条形码和二维码等三种形式的DNA分子身份证。以上结果可为促进黄麻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及快速分子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丁红映,熊兴耀,王万兴,胡新喜,田宇豪,秦玉芝[3](2019)在《103份马铃薯种质资源的耐寒性评价》文中认为为评价马铃薯种质资源耐寒性鉴定指标和分析方法的可靠性,筛选不同耐寒性马铃薯材料,采用电导率法和田间自然霜冻法进行鉴定,用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法对103份马铃薯种质资源的耐寒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半致死温度和霜冻表型分级鉴定结合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法能够有效评价马铃薯种质资源的耐寒性。采用上述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得到21份不耐寒材料和16份较耐寒材料,为耐寒马铃薯资源定向收集提供参考。

余旺,王朝云,易永健,谭志坚,汪洪鹰,李懋,杨媛茹[4](2019)在《国内生物降解地膜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地膜覆盖种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残膜污染的治理,而生物降解地膜是从根本上解决残膜污染的良策。按主要成分来源将生物降解地膜分为3类:天然高分子型、化学合成型和微生物合成型,还介绍了生物降解地膜的成型工艺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以期为生物降解地膜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提供指导。

宋继玲,刘喜才,孙邦升,刘春生,胡凯凤,杨梦平[5](2017)在《24份马铃薯种质资源的性状鉴定与利用评价》文中提出为了解国家马铃薯种质试管苗库中保存的24份马铃薯优异种质资源的主要性状特性,采用田间比较鉴定、室内检测分析等方法对材料的主要农艺学性状和薯块的主要营养成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筛选出了高淀粉、低还原糖等性状优良的资源高原3号、高原4号、坝薯7号、黄麻子、丰收白、冀张薯4号等,为马铃薯育种提供优异的材料。

关宏达,王庆革,于海燕,王小微[6](2010)在《“黄麻子”种薯高产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说明"黄麻子"马铃薯在黑龙江省望奎县东郊乡已经种植多年,属农家品种,经多年提纯复壮,连续繁殖而保留下来。因其具有熟期早、品质佳,商品性状好,市场销售前景可观、经济效益高等优点,推广面积逐年扩大,推广区域也由本省推广到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内蒙古等地,该品种深受各地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1999年由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推广,品种名称

段艳凤[7](2009)在《中国马铃薯主要育成品种SSR指纹图谱构建与遗传关系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中国马铃薯育成品种不仅在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是育种的重要亲本来源。为对马铃薯品种鉴别、优良杂交组合选配提供分子水平上的依据,本研究在田间形态学鉴定的基础上,应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217个马铃薯育成品种进行了研究,筛选出一批具有较高多态性的SSR引物,构建了SSR指纹图谱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评价。主要结果如下:1. 217个品种系统的田间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其中来源于两个不同地方的品种有28个,有3个品种2份材料间差异明显;4对品种难以区分。2.选用16份遗传差异大、我国育成品种的主要亲本为材料,在138对SSR引物中筛选出20对多态性高、带型容易统计的引物,用于SSR指纹图谱构建及遗传多样性评价。3. 20对引物在217个品种共检测到249个等位位点,其中244个为多态性位点,多态性比率达97.99%。每对SSR引物扩增出的等位位点数为722个,平均12.45个,多态性信息量(PIC)变化范围为0.64070.9324,平均0.8309,扩增产物片段大约在80380bp之间。4. UPGMA聚类分析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0.6327处所有供试材料被聚为一类,在遗传相似系数0.6860处,78.8%的品种仍然聚为一类,从分子水平上表明供试材料遗传基础狭窄。聚类分析结果与供试材料系谱来源有较好一致性,1983年之前育成的品种大多聚在一类。5.聚类分析结果显示S180、S25、S7、S151、S184、S192、S122、S168、S170、S118及S174等11对引物能将217个品种完全区分,并利用上述11对引物构建了217个品种的指纹图谱。

张琦琦[8](2009)在《马铃薯淀粉品质的基因型差异及分离趋势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马铃薯淀粉加工业的崛起和快速发展,选育适合淀粉加工专用型马铃薯品种和资源材料,已成为我国当前马铃薯育种工作中的主要任务。因此,进行马铃薯品种及资源材料专用型的分类,淀粉杂交育种的亲本选择及组配,无性一代、高世代无性系的淀粉含量及品质性状的鉴定选择,对马铃薯种植者、加工企业和育种工作者都是有益的。本试验利用了56个综合性状良好的马铃薯品种及资源材料、72份高代无性系和111份无性一代材料的淀粉,对马铃薯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峰值粘度温度和淀粉粘度这五个品质指标进行了特征参数、频数分布、相关系数、系统聚类及组合间的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对品种及资源材料进行系统聚类,共分7个类群,筛选出淀粉含量、淀粉粘度较高的第一、二类群,共7份材料,包括东农00-33048、夏坡地、FL1771、大西洋、克新12号、克新13号和延97-8;筛选出淀粉含量、淀粉粘度表现中等的第三、四类群,共18份材料。2.对高代无性系材料进行系统聚类,共分5个类群,筛选出淀粉含量、淀粉粘度较优秀的第二类群,共9份材料,它们是33033、33182、43213、33441、43209、33089、33202、33424和33293;筛选出淀粉含量、淀粉粘度表现中等的第一、四、五类群,共44份材料。3.对无性一代材料进行系统聚类,共分6个类群,筛选出淀粉含量、淀粉粘度较好的第二类群,共16份材料;筛选出淀粉含量、淀粉粘度表现中等的第三、四类群,共34份材料。4.马铃薯五个组合后代淀粉品质特征参数及频数分布比较表明:后代表现为淀粉含量较高的组合为东农303×克200029-26、东农303×Yukon Gold和东农303×H7;后代表现为直链淀粉含量较低的组合为东农303×克新16号、东农303×黄麻子、东农303×Yukon Gold和东农303×H7,与直链淀粉含量相反,这四个组合的支链淀粉含量较高;后代表现为糊化温度最低的组合为东农303×H7;后代表现为峰值粘度温度较低的组合为东农303×克新16号、东农303×黄麻子、东农303×Yukon Gold、东农303×H7;后代表现为淀粉粘度较高的组合为东农303×克新16号、东农303×黄麻子、东农303×Yukon Gold、东农303×H7。

崔少彬[9](2009)在《ODREB2B基因转化马铃薯及转BcBCP1基因马铃薯后代鉴定》文中指出本研究以马铃薯品种黄麻子和中薯3号的脱毒微型薯为外植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来源于诸葛菜(Orychophragmus violaceus)的抗逆相关转录因子ODREB2B导入马铃薯,经PCR和PCR-Southern检测证明ODREB2B基因已转入马铃薯基因组中。同时对遗传转化的影响因素激素种类与浓度、脱菌抗生素种类与浓度、共培养时间、筛选方式等进行了优化。试验对转BcBCP1基因黄麻子进行抗旱鉴定,结果6个转基因株系与对照相比,叶片相对含水量、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三个指标差异显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马铃薯ODREB2B基因的遗传转化1.1薯块再生培养基确定为MS+1 mg/L IAA+4mg/L ZT。1.2农杆菌菌液浓度为OD600=0.5侵染时5 min时,转化效果最佳,黄麻子薯块出芽率最高达122.86%,中薯3号薯块出芽率为106.06%。1.3共培养时间对愈伤组织诱导率影响很大,黄麻子薯块最佳共培养时间为2d,中薯3号薯块最佳共培养时间为3d。1.4对不同种类脱菌抗生素和浓度进行了比较试验,Invitrogen头孢噻肟钠对农杆菌LBA4404菌株有效抑菌浓度为150 mg/L,且在有效的抑菌浓度下对外值体无不良影响。1.5试验采用延迟一周的筛选方式,抗性选择剂为草丁膦(PPT),结果表明黄麻子和中薯3号薯块芽诱导阶段PPT浓度为5 mg/L,生根阶段黄麻子的PPT浓度为4 mg/L,中薯3号的PPT浓度为3 mg/L。1.6试验获得抗性植株黄麻子33株、中薯3号27株,经PCR检测分别有16株和14株呈阳性,进一步的PCR-Southern杂交结果均出现阳性信号,说明基因已经整合到马铃薯基因组中。2.转BcBCP1基因黄麻子后代的生物学鉴定对上一年转BcBCP1基因黄麻子进行抗旱试验,在水分胁迫条件下,对6个转基因株系和非转基因对照的形态指标和生理生化指标进行分析。在干旱胁迫处理15d后,转基因株系的茎叶呈绿色、叶片平展,而非转基因植株的茎叶呈黄绿色、叶片卷曲皱缩。生理检测结果表明,转基因株系平均叶片相对含水量比对照高出14.98%,SOD活性比对照高出27.48%;对照植株MDA含量则高于转基因株系43.83%。综合以上结果,说明BcBCP1基因在6个转基因株系均已表达,提高了马铃薯转基因株系的耐旱性。

姜丽丽[10](2008)在《农杆菌介导的BcBCP1基因转化马铃薯抗旱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马铃薯品种黄麻子的脱毒微型薯为外植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抗旱基因BcBCP1转入马铃薯中,经PCR和Southern blot检测证明BcBCP1基因已转入马铃薯基因组中。试验建立了高效的马铃薯再生体系和遗传转化体系,对影响遗传转化因素激素种类与浓度、脱菌抗生素种类与浓度、共培养时间、筛选方式等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抗性植株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脯氨酸含量测定,初步验证转基因马铃薯植株对水分胁迫的抗性比对照有明显提高。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薯块再生培养基确定为MS+ ZT 4 mg/L+ IAA 1mg/L,出芽率为86%。2当农杆菌菌液浓度为OD600=0.5,侵染时间为5 min时,黄麻子的出芽率最高达87.19%,此时污染率较低仅为1.2%。3共培养时间对愈伤组织诱导率影响很大,黄麻子薯块以共培养2d时转化效果最好,薯块出芽率达到了83.97%,且污染率仅为6.77%。4对不同产地脱菌抗生素的浓度进行了比较试验,国产头孢噻肟钠对BcBCP1基因的有效抑菌浓度是400mg/L,进口头孢噻肟钠对BcBCP1基因的有效抑菌浓度为150mg/L,且在有效的抑菌浓度下对外值体无不良影响。5试验采用的抗性选择剂为草丁膦(PPT),筛选方式为延迟7d筛选,结果表明薯块芽诱导阶段PPT浓度为4mg/L,生根阶段的PPT浓度为5mg/L。6目的基因BcBCP1试验共获得72株PPT抗性植株,其中35株通过了生根筛选(PPT5mg/L),PCR检测结果表明有14株呈阳性,进一步的Southern blot杂交检测中有6株检测有杂交信号,说明基因已经整合到马铃薯基因组中,外源基因主要是单拷贝插入。7对杂交呈阳性的转基因植株进行了生物学的检测,将6个黄麻子转基因植株及非转基因对照进行干旱胁迫处理,分析转基因植株和对照的生理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处理15d后,6个黄麻子转基因植株的相对含水量与对照相比差异明显,对照植株辅氨酸含量提高了80.20%,而转基因植株叶片脯氨酸含量变异率在181.63396.28%之间;同时测定6个转基因植株与对照的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对照植株叶绿素含量下降辐度为43.73%,而转基因的植株叶绿素含量下降辐度在21.98%32.62%之间。以上结果说明在干旱胁迫处理下外源BcBCP1基因在6个转基因株系均已表达,提高了马铃薯转基因植株的耐旱性。

二、黄麻子马铃薯的特性及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麻子马铃薯的特性及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20个马铃薯品种抗旱性鉴定及评价指标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2方法
        1.2.1试验时间和地点
        1.2.2试验设计
        1.2.3指标测定
    1.3数据处理及计算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干旱胁迫下单株块茎产量
    2.2水分胁迫下马铃薯生理性状指标
    2.3参试品种抗旱性综合评价
3讨论与结论

(2)黄麻炭疽菌代表性菌株分离鉴定及应用核心种质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黄麻概述
    1.2 黄麻炭疽病研究概况
        1.2.1 黄麻的主要病害
        1.2.2 黄麻炭疽病的发病特征
        1.2.3 黄麻炭疽病病原菌分类及其鉴定
        1.2.4 黄麻炭疽病的防治方法
    1.3 黄麻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4 分子标记及其在指纹图谱中的应用
        1.4.1 分子标记类型
        1.4.2 利用SSR分子标记构建作物DNA分子身份证
    1.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2 黄麻炭疽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代表性菌株致病力测定
    2.1 前言
    2.2 试验材料
        2.2.1 供试菌株
        2.2.2 实验试剂及设备
        2.2.3 培养基
    2.3 方法
        2.3.1 黄麻炭疽病的田间病害症状观察与病斑采集
        2.3.2 黄麻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2.3.3 黄麻炭疽病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3.4 代表性炭疽病病原菌的柯赫氏法则
        2.3.5 代表性炭疽病病原菌的致病力测定
    2.4 结果与分析
        2.4.1 黄麻炭疽病的田间病害症状
        2.4.2 黄麻炭疽病病原菌r DNA-ITS、LSU序列分析
        2.4.3 黄麻炭疽病病原菌11个代表性菌株的柯赫氏法则
        2.4.4 黄麻炭疽菌11个代表性菌株致病力测定
    2.5 讨论
3 黄麻种质抗性鉴定及应用核心种质的构建
    3.1 前言
    3.2 试验材料
    3.3 方法
        3.3.1 强致病力菌株GX19田间接种黄麻种质资源
        3.3.2 黄麻应用核心种质的性状考察
    3.4 结果与分析
        3.4.1 黄麻种质资源性状基本统计分析
        3.4.2 黄麻抗炭疽病种质筛选
        3.4.3 黄麻应用核心种质的构建
    3.5 讨论
4 黄麻应用核心种质SSR荧光标记分子身份证
    4.1 前言
    4.2 试验材料
        4.2.1 供试材料
        4.2.2 实验试剂及设备
    4.3 方法
        4.3.1 DNA的提取
        4.3.2 SSR荧光标记
        4.3.3 荧光核心引物筛选及数据处理
        4.3.4 DNA分子身份证构建
    4.4 结果与分析
        4.4.1 黄麻SSR荧光核心引物的确定
        4.4.2 基于荧光SSR的应用核心种质遗传多样性
        4.4.3 应用核心种质DNA分子身份证编码及构建
    4.5 讨论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3)103份马铃薯种质资源的耐寒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电导率法
        1.2.2 田间自然霜冻法
    1.3 主要仪器
    1.4 数据统计分析
        1.4.1 隶属函数分析耐寒系数和隶属函数计算参考谢季坚和刘承平(2005)、杨金红(2007)的方法。
        1.4.2 耐寒性鉴定标准
2 结果与分析
    2.1 103份马铃薯种质资源耐寒性隶属函数法评价结果
    2.2 103份马铃薯种质资源耐寒性聚类分析结果
    2.3 不同来源的马铃薯种质资源耐寒性比较
3 讨论与结论

(4)国内生物降解地膜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降解地膜的类型
    1.1 天然高分子型
        1.1.1 纤维素系列
        1.1.2 淀粉系列
        1.1.3 其他系列
    1.2 化学合成型
        1.2.1 PCL
        1.2.2 PBAT
        1.2.3 PVA
        1.2.4 PPC
    1.3 微生物合成型
        1.3.1 PLA
        1.3.2 PHAs
        1.3.3 PBS
2 生物降解地膜的成型工艺
    2.1 塑料薄膜成型工艺
    2.2 纸地膜成型工艺
    2.3 非织造布成型工艺
    2.4 液态地膜成型工艺
3 生物降解地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3.1 生物降解地膜在粮食作物生产中的应用
        3.1.1 生物降解地膜在玉米生产中的应用
        3.1.2 生物降解地膜在其他粮食作物生产中的应用
    3.2 生物降解地膜在经济作物生产中的应用
        3.2.1 生物降解地膜在纤维作物生产中的应用
        3.2.2 生物降解地膜在油料作物生产中的应用
        3.2.3 生物降解地膜在其他经济作物生产中的应用
4 结语

(5)24份马铃薯种质资源的性状鉴定与利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田间种植鉴定
        1.2.2 品质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性状田间观察与鉴定
    2.2 马铃薯种质资源主要营养成分的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6)“黄麻子”种薯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特征特性
2 栽培技术
    2.1 选地, 选茬
    2.2 整地, 施肥
    2.3 种子处理
    2.4 播种量
    2.5 播种时期
    2.6 播种与施肥
    2.7 田间管理

(7)中国马铃薯主要育成品种SSR指纹图谱构建与遗传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DNA 指纹技术发展概况及特点
        1.1.1 DNA 指纹技术的发展概况
        1.1.2 DNA 指纹技术的特点
    1.2 常用DNA 指纹图谱技术的原理及其优缺点
        1.2.1 RFLP 指纹图谱
        1.2.2 RAPD 指纹图谱
        1.2.3 AFLP 指纹图谱
        1.2.4 SSR 指纹图谱
        1.2.5 常用分子标记的比较
    1.3 DNA 指纹技术在马铃薯遗传育种上的应用
        1.3.1 品种鉴定与知识产权保护
        1.3.2 品种亲缘关系和分类研究
        1.3.3 品种真实性检验
        1.3.4 新品种DUS 测试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形态学鉴定
        2.2.2 SSR 分子标记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形态学鉴定
        3.1.1 品种真实性鉴定
        3.1.2 品种区分
    3.2 SSR 指纹图谱构建与聚类分析
        3.2.1 DNA 提取结果及检测
        3.2.2 SSR 多态性引物筛选
        3.2.3 聚类分析
        3.2.4 品种指纹分析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SSR 标记与马铃薯指纹图谱的构建
        4.1.2 马铃薯SSR 指纹图谱与品种鉴定
        4.1.3 马铃薯指纹图谱与品种保护
        4.1.4 马铃薯指纹图谱与资源利用
    4.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8)马铃薯淀粉品质的基因型差异及分离趋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马铃薯生产概况
    1.2 马铃薯加工业现状
    1.3 高淀粉马铃薯育种概况
        1.3.1 育种研究进展
        1.3.2 淀粉含量的遗传
        1.3.3 主要种质资源
        1.3.4 选育方法
    1.4 环境条件与淀粉积累的关系
        1.4.1 温度
        1.4.2 水分
        1.4.3 光照
        1.4.4 土壤
        1.4.5 施肥
    1.5 马铃薯淀粉的基本特性
        1.5.1 淀粉粒的特性
        1.5.2 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特性
        1.5.3 吸湿特性
        1.5.4 糊化特性
        1.5.5 老化特性
        1.5.6 分级淀粉的特性
        1.5.7 结合磷酸基的特性
    1.6 马铃薯淀粉的利用
    1.7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品种及资源
        2.1.2 供试高代无性系
        2.1.3 供试无性一代
    2.2 田间试验
    2.3 淀粉主要品质分析项目及方法
        2.3.1 淀粉含量的测定
        2.3.2 淀粉的提取
        2.3.3 淀粉水分的测定
        2.3.4 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2.3.5 淀粉粘度和糊化温度的测定
    2.4 试验试剂及仪器
        2.4.1 试验试剂
        2.4.2 试验仪器
    2.5 统计分析方法
        2.5.1 相关分析
        2.5.2 聚类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糊化特性重复性检验
    3.2 品种及资源材料的淀粉含量及品质
        3.2.1 淀粉含量
        3.2.2 直链淀粉含量
        3.2.3 糊化温度
        3.2.4 峰值粘度温度
        3.2.5 淀粉粘度
        3.2.6 淀粉含量及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3.2.7 淀粉含量及淀粉粘度的聚类分析
    3.3 品种及资源材料的年度间差异
        3.3.1 气象因子与淀粉含量及品质的相关分析
        3.3.2 淀粉含量及品质的年度间差异
    3.4 高代无性系的淀粉含量及品质
        3.4.1 淀粉含量
        3.4.2 直链淀粉含量
        3.4.3 糊化温度
        3.4.4 峰值粘度温度
        3.4.5 淀粉粘度
        3.4.6 淀粉含量及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3.4.7 淀粉含量及淀粉粘度的聚类分析
    3.5 无性一代的淀粉含量及品质
        3.5.1 淀粉含量及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3.5.2 组合间和内部的淀粉含量及品质
        3.5.3 淀粉含量及淀粉粘度的聚类分析
4 讨论
    4.1 高淀粉品种及资源材料的选择对加工业的意义
    4.2 淀粉品质特性研究的必要性
    4.3 淀粉主要品质特性间的相关性
    4.4 淀粉品质育种的亲本选择
    4.5 淀粉品质育种早代选择的可行性
    4.6 聚类分析在筛选基因型及品种分类上的优越性
    4.7 年际间气候条件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ODREB2B基因转化马铃薯及转BcBCP1基因马铃薯后代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植物抵御逆境胁迫的应答机制
        1.2.2 植物对逆境胁迫信号的传导
        1.2.3 植物抗逆相关的转录因子
        1.2.4 马铃薯抗逆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1.1 植物材料
        2.1.2 菌株和质粒
        2.1.3 酶和试剂
        2.1.4 仪器设备
        2.1.5 常用溶液的配制
    2.2 马铃薯ODREB2B基因的遗传转化
        2.2.1 农杆菌的活化保存
        2.2.2 农杆菌介导转化马铃薯的方法
        2.2.3 马铃薯遗传转化影响因素的探讨
        2.2.4 转基因抗性植株的分子检测
    2.3 转BcBCP1基因黄麻子后代的生物学鉴定
        2.3.1 相对含水量测定
        2.3.2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2.3.3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遗传转化体系影响因素的优化
        3.1.1 再生培养基对薯块出芽率的影响
        3.1.2 农杆菌浓度及侵染时间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3.1.3 共培养时间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3.1.4 脱菌抗生素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3.1.5 PPT浓度对抗性芽诱导的影响
        3.1.6 PPT浓度对抗性芽生根的影响
    3.2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3.3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检测
        3.3.1 转基因植株的PCR分析
        3.3.2 转基因植株的PCR-Southern杂交
    3.4 转BcBCP1基因黄麻子后代的抗旱鉴定
        3.4.1 水份胁迫对植株形态及产量的影响
        3.4.2 水份胁迫对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3.4.3 水分胁迫对叶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4.4 水分胁迫对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3.4.5 转基因株系与对照植株生理指标差异显着性分析
4 讨论
    4.1 薯块再生培养基的确定
    4.2 农杆菌浓度及侵染时间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4.3 共培养时间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4.4 脱菌剂的选择
    4.5 转ODREB2B基因植株的分子检测
    4.6 转BcBCP1基因黄麻子抗旱性鉴定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版
图版说明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农杆菌介导的BcBCP1基因转化马铃薯抗旱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植物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
        1.2.2 影响农杆菌介导的因素
        1.2.3 植物耐旱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1.2.4 基因工程技术在马铃薯育种中的应用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1.1 植物材料
        2.1.2 菌株和质粒
        2.1.3 酶和试剂
        2.1.4 仪器设备
        2.1.5 抗生素和激素
    2.2 试验方法
        2.2.1 马铃薯遗传再生体系的建立
        2.2.2 农杆菌转化外植体的方法及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2.2.3 转化再生植株的分子检测
        2.2.4 转基因植株的生物学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薯块再生培养基的确定
    3.2 遗传转化影响因素的探讨
        3.2.1 农杆菌浓度及侵染时间对马铃薯外植体转化的影响
        3.2.2 共培养时间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3.2.3 脱菌抗生素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3.2.4 芽诱导阶段选择压的确定
        3.2.5 PPT 浓度对再生芽生根的影响
    3.3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3.4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检测
        3.4.1 转基因植株的PCR 分析
        3.4.2 BcBCP1 基因PCR-Southern 杂交
        3.4.3 转基因植株的Southern 杂交分析
    3.5 转基因植株的生物学检测
        3.5.1 水份胁迫对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3.5.2 水分胁迫对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5.3 水分胁迫对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5.4 转基因植株与对照植株生理指标差异显着性分析
4 讨论
    4.1 薯块再生培养基的确定
    4.2 农杆菌浓度及侵染时间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4.3 共培养时间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4.4 脱菌剂的选择
    4.5 转BCBCP1 基因植株的分子检测
    4.6 BCBCP1 基因的抗旱性研究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版
图版说明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黄麻子马铃薯的特性及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20个马铃薯品种抗旱性鉴定及评价指标筛选[J]. 武新娟,唐贵,隋冬华,张冬雪,孙晶,张静华,张鹍,宋鹏慧,吴雨蹊. 中国瓜菜, 2021(03)
  • [2]黄麻炭疽菌代表性菌株分离鉴定及应用核心种质的构建[D]. 郭艳春. 福建农林大学, 2020
  • [3]103份马铃薯种质资源的耐寒性评价[J]. 丁红映,熊兴耀,王万兴,胡新喜,田宇豪,秦玉芝. 中国蔬菜, 2019(12)
  • [4]国内生物降解地膜研究进展[J]. 余旺,王朝云,易永健,谭志坚,汪洪鹰,李懋,杨媛茹. 塑料科技, 2019(12)
  • [5]24份马铃薯种质资源的性状鉴定与利用评价[J]. 宋继玲,刘喜才,孙邦升,刘春生,胡凯凤,杨梦平.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7(06)
  • [6]“黄麻子”种薯高产栽培技术[J]. 关宏达,王庆革,于海燕,王小微. 种子世界, 2010(07)
  • [7]中国马铃薯主要育成品种SSR指纹图谱构建与遗传关系分析[D]. 段艳凤.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10)
  • [8]马铃薯淀粉品质的基因型差异及分离趋势的研究[D]. 张琦琦. 东北农业大学, 2009(03)
  • [9]ODREB2B基因转化马铃薯及转BcBCP1基因马铃薯后代鉴定[D]. 崔少彬. 东北农业大学, 2009(03)
  • [10]农杆菌介导的BcBCP1基因转化马铃薯抗旱性研究[D]. 姜丽丽. 东北农业大学, 2008(03)

标签:;  ;  ;  ;  ;  

黄麻种薯的特性及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