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文化的结晶:莱辛与苏轼诗画的异同

不同文化的结晶:莱辛与苏轼诗画的异同

一、异文化的结晶:莱辛与苏轼诗画异同说(论文文献综述)

詹利敏[1](2019)在《丰子恺“诗画交流”说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将丰子恺的诗画比较观界定为“诗画交流”说,并以此为出发点,阐明其学说的内涵,同时从理论思考和创作实践两个角度出发,分别探究其“诗画交流”说在中国画“优胜”观,“古诗新画”创作两方面的应用,全面而详尽的阐发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从而揭示丰子恺的“诗画交流”说对中国传统诗画比较观的继承以及对现代新型诗画比较理论的发展。本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主要探讨了丰子恺“诗画交流”说诞生的学术背景。从中国古代的诗画比较观和中国现代诗画比较观及丰子恺的新观点“诗画交流”三方面论述其学术背景,明确丰子恺的新观点“诗画交流”为中国传统的诗画比较增添了新元素,并从部分现代学者的观点以及西方艺术理论观点中探讨丰子恺新观点的兼容性与创新性。第二章主要阐述“诗画交流”说内涵之一“诗中的画法”。通过阐发中国传统诗歌中对远近法和写生的运用,明确“诗中的画法”不仅是诗人运用绘画画法将立体之景做平面化处理,同时也是诗人用有情化的态度和印象化的描写去观照自然。第三章主要阐述“诗画交流”说内涵之二“画中的诗趣”,“画中的诗趣”体现着丰子恺对中国画反思,通过探究中国画对透视法的背离源于中国画家作画时用诗歌的眼光,本章阐明画境与诗境的相得益彰是艺术家们在对自然的观照中捕捉到了灵感的瞬间表现以及笔与境的气韵传达。第四章探讨了丰子恺的中国画“优胜”观与“诗画交流”说的相关性,从中国画“优胜”观提出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依据两方面理清丰子恺的中国画“优胜”观既是基于近代西洋画中国化的客观事实,又是其“诗画交流”理念的具体表现。本章阐明中西画的区别性在于笔墨的运用与色彩搭配、意境的创作与人格涵养的差异。第五章探讨了“诗画交流”理论与“古诗新画”创作之间的内在联系性,梳理了丰子恺漫画中一系列的古诗词绘画作品,明确了“古诗新画”对中国传统画写意模式的突破在于西方技法与传统中国画气韵笔墨的契合,以及古之思想与今之相貌的共生。本章阐明“诗画交流”说影响下的“古诗新画”创作所追求的是诗与画取材的互动性和理想艺术的创作之态。通过以上五个章节的分析研究,本文最终挖掘出丰子恺“诗画交流”说背后深层的文化意蕴与艺术价值,阐明丰子恺的“诗画交流”说在理论与实践上具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性。丰子恺的理论和实践为此后的学者们研究现代诗画理论转型以及构建起融贯中西的新画风创作提供了范例与参考。

高雁[2](2016)在《我国当代图文关系问题研究评述》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90年代至今,以"图文关系"为名的研究成果数量众多,但论证方向和角度却呈现出错杂的局面:图文符号研究与图文文化研究相互纠缠不清、动态的图文关系和静态的图文关系混为一谈、从字面意义出发进行中西比较等,这些都说明了图文关系问题的复杂性。对20年来的"图文关系"研究进行梳理,厘清现有理论成果的发展脉络并对其分类汇总,不仅能使研究者们注意到图文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差异、在使用"图文关系"一词时限定具体视角,还能够发现图文关系研究的理论空白。

朱平[3](2009)在《倾听泠泠之音:古代绘画中的听觉意趣》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篇论文名为《倾听泠泠之音:古代绘画中的听觉意趣》。眼睛和耳朵,是人类最重要的两种感觉器官,我们的视觉经验和其他的感官经验——尤其是听觉经验——共同构成了我们所知觉的完整世界。中国古代绘画独特的造型语言、空间意识、审美境界,与古典音乐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它以飘洒飞扬的线条、幽雅澄澈的韵味、虚实相生的境界,构筑起一个天籁般的审美空间。本文首先切入听觉审美意识的文化背景,从古代绘画中听觉意趣的美学内涵、渊源流变、历史价值三方面进行叙述;其次梳理援诗入画风尚的发展脉络,并框定我国古代题画诗演进的三个历史阶段,即肇始成型、成熟繁盛和流波余绪;再次分析古代绘画中听觉范式的构筑,从三个互动层面阐述了绘画中的听觉特性、听觉图谱和听觉情境;最后在前面的理论铺垫之基础上,具体解析了古代绘画中听觉路径的营造,包括静观之趣、晚景之美和凝视之眼三个部分。含蕴于我国古代绘画中丰饶的听觉意趣,也在气韵生动之中彰显出其独特的思想价值。一切的民族文化,均在不同的途径上呈露出音乐性,不过在我国尤其典型,它使得属于视觉艺术范畴的绘画,浸润着高度和谐的听觉意趣,其画面空间溢满了流动的乐感。而通过绘画中的听觉意趣这个窗口,我们也可以从一个独特的侧面来检视中国历史的进程,并明了东西方两种伟大艺术的对话及其相互聆听之必要性。

傅怡静[4](2004)在《异文化的结晶:莱辛与苏轼诗画异同说》文中研究表明莱辛的诗画异质说和苏轼“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说取向各异、论证有别 ,但都各自屹立于中、西诗画论史上经久不衰 ,而这一特殊现象的存在 ,是由于中西诗画艺术创作自身的区别所致 ,然最终归结到中西诗画艺术精神之差异。

二、异文化的结晶:莱辛与苏轼诗画异同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异文化的结晶:莱辛与苏轼诗画异同说(论文提纲范文)

(1)丰子恺“诗画交流”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题的缘起
    二、研究现状与问题
        (一)丰子恺诗画比较观研究
        (二)丰子恺中西绘画比较研究
        (三)丰子恺“古诗新画”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丰子恺“诗画交流”说的学术背景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诗画比较观
        一、“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
        二、“有声画”与“无声诗”
    第二节 中国现代的诗画比较观
        一、《拉奥孔》在中国的影响
        二、部分现代学者的诗画比较观
    第三节 丰子恺新观点:“诗画交流”
        一、特殊的身份背景:画家与作家
        二、《绘画与文学》中的“诗画交流”说
    小结
第二章 丰子恺“诗画交流”说的内涵之一:诗中的画法
    第一节 诗歌中远近法的运用
        一、远近概念与视觉呈现
        二、意象再现和文学意境
    第二节 诗歌中写生法的运用
        一、自然有情化
        二、印象化描写
    小结
第三章 丰子恺“诗画交流”说内涵之二:画中的诗趣
    第一节 绘画中透视法的背离
        一、形式上不近事实的表现
        二、内涵上画境即为诗境
    第二节 绘画中诗境美的特色
        一、灵感的瞬间性表现
        二、笔与境的气韵传达
    小结
第四章 从“诗画交流”说看丰子恺的中国画“优胜”观
    第一节 丰子恺中国画“优胜”观的历史背景
        一、国内的历史背景:中西文化大碰撞
        二、印象派之后在画法上的突破
    第二节 丰子恺中国画“优胜”观的理论依据
        一、眼与手表现的差异性
        二、“感情移入”与“气韵生动”的共通性
    小结
第五章 从“诗画交流”说看丰子恺的“古诗新画”
    第一节 “诗画交流”理论和“古诗新画”实践
        一、西方技法与气韵笔墨之契合
        二、古之思想与今之相貌的共生
    第二节 “古诗新画”中的“诗画交流”方式
        一、诗画取材的相似之处——追求互动美
        二、理想艺术的创作之态——追求意境美
    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附:本人读研期间发表科研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2)我国当代图文关系问题研究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20年来图文关系研究脉络梳理
二、把“图文”作为表意内容的符号载体比较研究
三、把“图文”二者当做一种文化现象来看待
四、中外“图文”的比较性研究

(3)倾听泠泠之音:古代绘画中的听觉意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绘画艺术中奇妙的声响世界
第一章 水边的沉吟:听觉审美意识的文化背景
    第一节 音容宛然:听觉意趣的美学内涵
    第二节 气韵生动:听觉意趣的渊源流变
    第三节 山雨空灵:听觉意趣的历史价值
第二章 墙外的倾听:援诗入画风尚的发展脉络
    第一节 我国古代题画诗的肇始和成型
    第二节 我国古代题画诗的成熟和繁盛
    第三节 我国古代题画诗的流波和余绪
第三章 时间之维:古代绘画中听觉范式的构筑
    第一节 古代绘画艺术中的听觉特性
    第二节 古代绘画艺术中的听觉图谱
    第三节 古代绘画艺术中的听觉情境
第四章 历史之思:古代绘画中听觉路径的营造
    第一节 时光的流淌:绘画作品中的静观之趣
    第二节 暗夜的宁谧:绘画作品中的晚景之美
    第三节 镜像的面具:绘画作品中的凝视之眼
结语:视觉旅程中永恒的音韵空间
图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异文化的结晶:莱辛与苏轼诗画异同说(论文参考文献)

  • [1]丰子恺“诗画交流”说研究[D]. 詹利敏. 安徽师范大学, 2019(01)
  • [2]我国当代图文关系问题研究评述[J]. 高雁.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6)
  • [3]倾听泠泠之音:古代绘画中的听觉意趣[D]. 朱平. 中国美术学院, 2009(11)
  • [4]异文化的结晶:莱辛与苏轼诗画异同说[J]. 傅怡静.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4(01)

标签:;  ;  ;  ;  ;  

不同文化的结晶:莱辛与苏轼诗画的异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